2011八九民運特刊

Page 1



目錄 喪鐘為誰而鳴 3-5

時序表

6-7

填白的必要──如果六四燭光悼念晚會只為悼念

8-9

夢想真的可成真嗎?——支聯會六四晚會以外

10-11 支聯會的八九,或者,我們的八九 12-13 沖浪、無岸──司徒華回憶錄以外 14-16 前進還是後退?──專訪支聯會主席李卓人

實在界的面龐 18-19 中港意象:記憶與遺忘之間 20-21 成果背後的犧牲——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編 者 的 話

當年八九民運發生時,我們還未出世,沒有親身經 歷過八九民運,我們始終對這段歷史有陌生感。加 上時間的流逝,這段歷史正在我們之間慢慢地褪 色。幸好,有人不斷地重提,一次又一次教我們要 毋忘六四,不要忘記當年軍隊如何血腥地鎮壓學 生,要將它傳下去!好,我們記住了,但是……記 住了之後又如何呢?難道單單記住就可以嗎?

22-23 農民‧工人‧農民工——農民工是怎樣煉成的 24-25 不是靠個人努力就可以了──淺談戶籍制度 26-27 大國崛起,連中產都病唔起 28-29 宇宙無敵多元高質量跨境融合發達計劃 30-31 我……也只不過想上網 32

維權律師的現實

33-34 沉默的前奏──「廿三條」就在咫尺

怎麼辦 35-36 荊棘滿途的中國工運 37

茉莉怎能沒你

38-39 你相信不相信人民的力量? 40-41 「七一模式」以外──激烈抗爭的嘗試 42-43 要和媽媽說六四 44-45 我是藝術家,也是會做抗爭的公民

當初構思這本特刊時,我們問自己究竟應該將這本 特刊的焦點放在哪裏?難道又再放在八九年四月十 五日到六月四日在北京發生的事,讓大家再次回憶 起六四的經過?相信在會場中有許多刊物都會提及 這段歷史,若沒有立場或詮釋上的不同,我們其實 沒有必要重提。相較之下,我們認為必須認清這場 運動是一場民運,單單將焦點放在屠殺會忽略了這 場運動的歷史背景、成因和發展,而我們認為後者 比前者更為重要。所以在這本特刊中,我們不會將 焦點放在屠殺。 那麼我們應該從哪個角度切入好呢?閱讀資料和討 論後,我們最終決定以支聯會作為這本特刊的主 題。以此為題,一方面因為司徒華逝世,李卓人接 任支聯會主席,是總結支聯會過往工作的時機;另 一方面是因為支聯會的重要性。支聯會影響着許多 香港人如何理解六四,而且每年都能號召過萬人參 與六四燭光晚會和籌得大量資金。若能好好地運用 這些優勢,相信對推動民主幫助極大──可是,它 做得足夠嗎?我們想透過這本特刊論證支聯會的不 足之處,然後讓讀者看清編者所看到的現況,最後 提出一些可能的民主實踐。 歷史並不會重複,但它會押韻。 ——馬克.吐溫

46-47 藝術改變生命,生命改變世界──訪問楊秀卓老師 48

躺在時間的河流上懷念他們(轉載)

希望當你看完這本特刊後,能夠反思究竟當年的八 九民運與當下有甚麼「押韻」之處。

1


喪 鐘 為誰而鳴 二十二年。 口號喊了二十二年、歌唱了二十二年、集會坐了二十二年……對了,還 有支聯會也二十二年了。 這二十二年來,支聯會做了甚麼?促進民主?改善人權? 不要問支聯會,不如問我們──我們又改變了甚麼? 每年的六四晚會是香港最大規模的六四紀念活動,要數對支聯會的批 判,最多也集中在晚會這個形式了。如果我們說六四晚會不足,那到底 不足在哪?〈填白的必要〉針對晚會這個形式作出分析,指出晚會僅 僅喚起人們的傷痛是不足夠的,一個十萬人聚集的晚會其實可以做得更 多。 有人會為支聯會辯解:其實支聯會的工作不止晚會,它每年的活動還有 很多呢。〈夢想真的可成真嗎?〉則指出支聯會的放風箏、學校教育、 支援維權人士等等活動都無助於實現支聯會的五大綱領,因為這些工作 都與晚會一樣,停留在一種道德譴責,沒有涉足中國的結構性問題。 除了實際工作以外,我們認為支聯會,乃至香港主流對八九的詮釋也是 單薄的。〈支聯會的八九六四,或者,我們的八九六四〉舉出另一種詮 釋八九民運的可能,這種詮釋不止是本土化,而是加入更多的內容,譬 如將八九民運放置在經濟改革的背景上,從而導出一些對資本主義更深 刻的批判。 今年支聯會的特別之處在於,主席換了人,李卓人成為了支聯會主席。 是的,司徒華逝世了。我們應該記起在司徒華剛剛逝世那個時候,各大 傳媒都紛紛對司徒華歌功頌德,到底,這種評價是否偏頗?〈沖浪、無 岸〉指出司徒華並非「永遠正確」,華叔在八九當年的「三罷」以至上 年的五區公投也表現失當。我們需要有一個對華叔更全面的評價。 最後是一篇對李卓人的訪問,我們帶著的問題包括:當年支聯會的對三 罷的決定、支聯會維持和平理性的社運模式、支聯會與中國民運的關係 等等。中國的未來、香港的未來、支聯會的未來……其實喪鐘一早已經 響起,但是,喪鐘為誰而鳴?

2


記 整理:奕

1973 市政局議員錢世年於1973年創立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簡稱教 協。當時身為葛量洪校友會觀塘學校校長司徒華獲選為首任主席。

1980 港英政府取消抵壘政策,改為即捕即解。這項中港邊境管制使兩地人 民日漸隔絕,同時亦滋生出「香港人」身份。

1982 鄧小平正式提出一國兩制,期望以香港為示範解決台灣問題。

1983 香港早期政治團體「匯點」成立,主張民主回歸,成員包括張炳良( 現任行政會議成員)、劉迺強(政協委員)、楊森(民主黨黨員) 等。

許家屯當上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曾叫司徒華與李柱銘 入共產黨,和於香港分別組黨,被司徒華拒絕。

1984 總理趙紫陽與戴卓爾夫人簽署《中英聯合聲明》,確定中國在1997 年接收香港。 港英政府藉以推動民主化去增加談判籌碼,於是推出《代議政制綠皮 書》。

1985 香港首次舉行香港立法局間接選舉和功能組別選舉,正式開始了香港 的代議政制。可是代議政制只限於立法局,行政局卻未能同步推行民 主化。李柱銘、司徒華循功能組別進身立法局。 6月,基本法起草委員會成立。成員包括李國寶、李嘉誠、劉皇發、 霍英東、譚耀宗、查良鏞、李柱銘和司徒華。 基本法諮詢委員會成立。秘書長為現今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

1987 香港民主派人士要求港英政府在1988年於香港立法局選舉中,引入 直接選舉議席,但建議終被否決。

1989年 5月20日凌晨,李鵬宣布北京戒嚴。民促會*在維多利亞 公園發起聲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遊行。當日打起8號 風球,也有幾萬人參加。21日百萬人大遊行,在跑馬地 馬場散會時,宣布成立「全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 合會」。

*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民促會)是港同 盟、太平山學會及匯點在1986年聯同教協 和很多社會團體,在高山劇場舉行高山大 會後所組成的組織,旨在爭取八八直選、 爭取民主《基本法》、建立民主政制和實 現「港人治港」。

5月27日,支聯會辦民主歌聲獻中華。

3


6月4日「黑色大靜坐」(亦稱黑色聲討大會), 約一百五十萬人參加,司徒華發起6月7日罷工罷 市罷課。李柱銘宣佈他與司徒華暫停《基本法》起 草小組的工作,直至李鵬下台。及後中共有關部門 高調宣佈解除二人之草委資格。 6月5日,李卓人於北京被扣留數日,最後答應簽悔過書以換 取自由。他帶上京支援學生的捐款總共二百萬,除廿萬已轉給 學生、兩萬給在京香港學生以及五萬帶回港,全數被扣押。

6月5日晚上,旺角發生騷動,有人攻擊中資銀 行機構。6月7日原定為全港罷工罷課罷市日。 凌晨3時,港英代表鄧蓮如(時任行政局首席 非官守議員)致電司徒華,稱有70多人從大陸 持雙程證來港,而港英派人跟蹤,發現這些人 在香港完全沒有親戚,而且全部住在酒店,當 晚參加暴動的這些人是國內派出來,想搗亂香 港。她要求司徒華取消當日遊行。司徒華隨即 安排香港電台錄音,一早廣播說取消遊行,強 調三罷的自願性質。 支聯會成立時是籌備委員會,當時的籌委會有210多人,按團 體參加計算,一個團體一票。6月4日以後才搞選舉、組織、 章程,6月11日選出首屆常委,司徒華被選為主席,支聯會用 有限公司註冊、起草有限公司章程,之後正式通過。

6月22日,當時支聯會成員,公務員工會的主席黃 偉雄公開指責司徒華獨裁,並退出支聯會。司徒華 回應道:「事實勝於雄辯」。

李柱銘表示九七後香港可能會有政治犯,而他亦可 能是其中之一。他強調支聯會並非反共組織,而是 一個愛國民主組織。(〈李柱銘自況——九七後可 能是政治犯〉、1990年6月4日、《東方日報》) 學聯在六四前於新華社香港分社門外抬棺材,與警方「發生衝 突」。學聯方面指警方雙重標準,容許萬人於同一地方集會, 卻不讓數人前去。張文光表示支聯會的活動一向按足法律進 行。他又指責學聯沒知會清楚,便用廣播器呼籲眾人支持欲衝 破封鎖的人,並謂希望各人能「對自己做的事負責」。

1991 9月15日,香港舉行首次立法局直接選舉,有18 名議員由地方選區選出,被稱為「九一直選」。由 於港同盟與匯點聯手,加上八九的效應,在直選的 18席中奪得14席,更在其中6個選區中全拿兩席。 因以身犯險返回廣州救助民運人士,被控以「反革命罪」被判 有期徒刑十年的托派香港民運人士劉山青刑滿回港,司徒華與 張文光手捧鮮花,於紅墈火車站迎接。

1992 民主建港聯盟(簡稱民建聯)成立,主要以親北京人士為骨 幹,前任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亦是創黨黨員之一。 戴卓爾指派要員彭定康接任香港總督,在首份施政報告上推出 「新九組」政改方案,倡議於1995年立法局選舉大幅度增加 直選議席,又新增加九個功能組別。

支聯會的「黃雀行動」於6月中下旬展開,秘 密拯救、運送被通緝的民運人士,直至1997 年前才正式結束,共救出約300人。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斥責彭是「千古罪人」,並宣佈「直通 車」(即原來中英雙方協議最後一屆立法局議員可全數過渡成 為特區第一屆立法會議員)不再有效。其後,中方決定「另起 爐灶」,成立預委會以及臨時立法會作為第一屆特區立法會成 立前的替代。

立法局和行政局的非官守議員為代議政制改革立下時間表達 成共識,推出了「兩局共識方案」,表明立法會議席最遲於 2003年全面直選。

1993

基本法政制小組召集人查良鏞建議97後特首由選舉委員會產 生,稱這是「主流方案」,並在政制小組上迅速拍板通過。 全年有多於42,000人次移民外地。

1990 香港民主同盟(港同盟)成立,由太平山學會和當時部分民協 成員一起創辦的民主派政黨,成員包括劉江華等。 中共政權深恐香港成為「顛覆基地」,故在四月人大會議通過 基本法以前,不斷在第二十三條加上更多規限,當中包括:「 顛覆中央人民政府,禁止外國的政治性組織在香港活動,以及 禁止與外國的政治性組織聯繫」的規條。

自由黨創立,其前身為啟聯資源中心,創黨主席為李鵬飛。創 黨初期黨員主要由商人、企業家及專業人士組成,被認為是親 商界的資產階級政黨,故此又被稱為富貴黨。

1994 港同盟及匯點合併,組成民主黨。建黨之初以集合 本地民主派為目標,支持推動普選,也著重監察政 府。 當時為非官守立法局議員的唐英年不同意「新九組」的概念, 在立法局上發表意見:「到了 2007 年,港人係有自由決定立 法會將會點樣組成,我深信到時候,港人係會要求有六十席直 選」。

1995 香港殖民地時代最後一次立法局選舉,由港督委任立法局議員 的方式也告終,立法局議席首次完全以選舉方式產生。而由於 中、英就香港政制問題出現爭拗,此屆立法局的任期至1997 年6月30日,香港主權移交前夕為止,不能直接過渡。

4


立法局三大政黨黨魁(民主黨李柱銘、自由黨李鵬飛、 民建聯曾鈺成)一度「暫時摒棄政見分歧」,在一個宣 傳活動中攜手合力種植一棵「九七之樹」,象徵三黨為 未來努力。三人後各種一棵樹苗,李鵬飛種的名為「安 定繁榮」,李柱銘的則是「民主長青」,曾鈺成的為「 平穩過渡」。」(〈暫擱政見分歧、立局三黨黨魁、攬 頭攬頸植樹〉、1995年6月4日、《東方日報》)

1996

2004 人大就07年以後的政制發展問題再度釋法。全國人大法律委 員會副主任委員喬曉陽表示香港07/08不能普選,並明言在香 港政制發展問題上,中央從始至終都有主導權。

2006 公民黨及社會民主連線(社民連)先後成立,公民黨主要成員 來自四十五條關注組,旨在爭取2012雙普選,取消委任區議 員。社民連則強調走基層路線、打著鮮明左傾及反對派旗幟。

臨近九七關於支聯會的存廢、發展方向的討論非常熱烈。

根據港大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一年一度的六四民意調 查,有六成受訪者表示,如九七後仍有六四紀念 會,也不會參加。

1998

部分民主黨的支聯會常委在7月1日回歸酒會於 場外高呼「平反六四」後,「變身」進場出席 晚會。 國務院港澳辦公室透過政制事務局長孫明揚指出,中央政府依 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沒收和拒絕向支 聯會成員簽發回鄉證,並指中央有酌情權不作任何解釋。

1999 支聯會十名成員再到中旅社申請補發或續領回鄉證,一月份分 別收到通知指申請被拒絕。不過,主席司徒華則接獲中旅社「 邀請」,填交新推出的回鄉卡申請表,至於會否獲批則仍是未 知之數。其他九名支聯會成員收到的通知則與司徒華截然不 同。支聯會常委何俊仁、鄭家富及曾健成分別收到通知,續證 及補發回鄉證的申請被拒。

司徒華回應明報記者問「除了每年幾次的毋忘六四 紀念活動,自忖肩負什麼角色?」時答道,支聯會 現在的任務是「繼續存在」。 支聯會運作近十年的民運資料中心因為租金太高,被迫關閉, 暫時遷往教協會址「寄居」。除了要暫時關閉資料中心外,支 聯會原本亦希望教協可以於該年6月31日在遮打道行人專用區 舉行的民主千禧晚會提供額外贊助,但因教協財政狀況亦不樂 觀,所以未能提供資助。

民主黨就最低工資問題,主流派與少壯派之間進行 激辯和投票,結果主流派以二十票的微弱多數,否 決將最低工資納入參選區議會的政綱。

2000

5月,「最低工資」的議案雖然得到眾工會代 表及前綫的贊成,但仍無法在立法會內通過。 對此,李卓人惡搞支聯會的口號表示不滿:「 釋放低薪工人,平反最低工資,追究否決責 任,結束主流專政,建造少壯香港。」

2003 保安局局長葉劉淑儀硬推廿三條。當年支聯會的晚 會口號第一次與本土扣連:「毋忘六四、反對廿 三」。 7月1日,五十萬人上街。

2007 范國威公開批評民主黨「大佬文化」令二、三梯隊人物難以上 位,矛頭直指李永達。身兼支聯會主席的司徒華發言時狠批范 的作為破壞黨內團結。華叔又重提范年多前提出民主黨與支聯 會分家的觀點「極不妥當」,踢爆范後來有意參選支聯會常 委;質疑他言行不一,更揶揄他「就算你要過檔(四十五條關 注組),人地都未必要你。」范國威稱最終沒有參選,故不同 意司徒華指摘。

2009 張文光建議將六四燭光悼念集會納入聯合國非物質 文化遺產。

2010 公民黨及社民連共五名立會議員集體請辭,推動 516公投,要求落實雙普選,廢除功能組別。推動 過程泛民出現路線分歧,司徒華先同意公投,後改 口指此法不智,民主黨及其餘泛民另組「終極普選 聯盟」,就政改方案與中央談判。公投在中央打壓 及政府消極宣傳下,投票率僅得17.1%,但兩黨均 認為結果代表了有50萬選民授權他們重返議會, 政府不能漠視這50萬巿民的聲音。 司徒華表示反對五區公投以後,社民連的梁國雄(當時仍是支 聯會成員)斥他「癌症上腦」,梁被媒體大肆攻擊,但仍堅持 不會收回言論。

司徒華出席Our TV節目《議會內外》接受民主 黨副主席劉慧卿訪問時提到,按照現在中國的 情況,總理溫家寶曾撰文紀念胡耀邦,下一步 將紀念趙紫陽,再進一步將平反六四。他預測 將會在2022年,原因是胡溫政府於2012完成 任期後,可能還有能力欽點下屆政府繼任人, 但接任人則未必再有勢力,而再過十年當繼任 人亦下台後,新的繼任人可能因為上層權力鬥 爭、為自己爭取聲譽而提出平反六四。

2011 1月2日,司徒華逝世。 1月28日,於維園舉行司徒華追思會,大會稱有8000名市民 參與。 2月22日,李卓人被選為支聯會主席,接替司徒華。

5


填白 的必要 ── 如果六四 燭光悼念 晚會 只為悼念 文:Sin 你坐了下來,手上或許拿著蠟燭和場刊。如果上一年來過,甚至 廿年來風雨不改地來,那麼你應該很清楚,待會台上將領喊五大 綱領,大會的程序亦依然:奏哀樂、獻花、燃點火炬、致悼辭、默 哀。 重要的六四燭光悼念晚會 到今日為止,六四燭光悼念晚會依然是香港最多人參加的集會,歷 年警方最保守的人數估計也總過萬人。舉辦晚會也是支聯會(全名 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工作。2008 年支聯會把78萬,即全年所得款項都捐予汶川大地震賑災,結果當 年赤字就有46萬元。按司徒華所言,要是先扣了舉辦晚會的開支, 那赤字就只有廿多萬。換言之,單是舉辦晚會已用了二十多萬,佔 支聯會全年開支接近一半(註一)。

數人頭的遊戲 近年,較諸九零、九一年一直偏低的出席人數突然冒升(見表一) ,二十周年有二十萬人出席,緊接的廿一周年也有十多萬人出席, 當中參加者不乏年輕人。對此,不論支聯會或媒體均視之為「六四 精神」的成功傳承。(見註二) 多年以來,出席晚會的人數多寡是支聯會所非常關注的,支聯會於 晚會之前會預計出席人數,如果晚會出席人數較預期為多,媒體亦 會追訪支聯會的看法。支聯會與管治者的角力,見諸於雙方所公佈 的出席人數差異,警方公佈的數字向來低於支聯會公佈的數字(見 表一)。近年支聯會一般都於晚會即場宣佈當晚的出席人數,而大 會激昂地宣佈參加人數之後,台下群眾亦往往呼叫得最為落力。 大家為甚麼都這麼緊張有多少人去晚會呢?由接近九七以來,面向 中國的六四燭光晚會的出席人數就不斷和民意、香港人訴求等等拉 上關係(見註三)。中國共產黨於六四血腥鎮壓八九民運,是其近 年誇耀的改革開放成就所無法掩飾的骯髒一頁,為尊者諱的特區政 府亦視六四為禁忌,詮釋晚會出席人數出現兩個可能,一指向對中 央的不滿,一指向對香港政府施政的不滿(註四)。香港的民主狀 況千瘡百孔,不能直選特首不在話下,市民甚至只能直選出一半立 法會議員,而且四年一度的投票也實在不足以反映民意民情,於是 市民出現在管治者最為忌諱的場合即成了最清晰的表態,擁有和投 票不遑多讓的表態功能,此之為「用腳投票」。支聯會顯然明白人 數的表態意義,但忙於點算分析晚會出席人數時,卻忘了數量龐大 的出席者可以做到甚麼。

6


大家一起舉蠟燭 這樣多人走了出來,但卻只能停留於表態,等待支聯會、媒體、當權者的詮釋, 非常被動,與悼念晚會的被動狀況堪可比擬。 六四燭光悼念晚會開宗明義就是悼念。六四一周年晚會口號「不想回憶 未敢忘 記 歷史傷口 毋忘六四」很精準地捕捉了晚會的精髓:血濺北京這幕是當年所 有關心過北京局勢的人心中傷痛,可以的話,不會想碰,連回憶都不想。只是六 四死難者身影歷歷在目,忘去他們的血債如何對得住良心?經此一反覆,口號就 在誓言永不遺忘的時候截然而止,凝固成哀悼。 晚會以致祭的形式舉行,奏哀樂獻花點火炬致悼辭默哀舉素燭,都在向死者致 意。大會亦曾播放紀錄血腥鎮壓的片段,並邀來「天安門母親」發言一再提醒大 家共產黨的殘暴和其殘暴所造成的傷痛。台下會眾所能做的,除了聽和看,就是 隨台上支聯會指示揮舞燭光。 年年會場豎起人民英雄紀念碑,重現六四死難者被殺的場景,嘗試將會眾帶回想 像中的受難現場,嘗試令與會者痛,或再痛一次──類似揭開瘡疤。唱像〈祭英 烈〉那樣叫人痛苦的歌也有類似的作用:「願君知我共你是同路,我當天當夕, 像你一般痛苦/身,困於此處,沒法與君一起並肩上,我亦無詞說斷腸」。這些 佈置、儀式、片段、發言、歌曲,囿於形式,參加的年輕人所能承傳的頂多只是 情感:對殺人者中國共產黨的憤恨,和對六四死難者的哀悼。然則打倒共產黨遙 不可及,向著廿二年前逝者的悲痛無路可出,而一切導向現況的具體批評和訴求 又都和會場格格不入,年輕人哀傷之後無處著力。台上支聯會主導了整個晚會的 格局,晚會外圍的民間團體攤位只是過場,不能影響晚會的結構。

走,到晚會之外 八九民運不應成為死物,不應成為一件只能原封不動地傳下去的遺產(註五), 但如今我們在晚會裡所能得到最多的是情感上的刺激──當然這是重要的,可是 這遠遠不夠──由十萬起跳的參加者有著巨大的力量,能較哀悼做得更多。明白 成千上萬的人當年為甚麼走出來,他們有甚麼具體訴求,這是第一步;我們還要 追問下去,是甚麼樣的經濟政治環境造成了他們的訴求,那些問題現在還是否存 在,有甚麼辦法可以解決?當你問到這個問題,你的目光就不會只停留在「平反 六四」。 晚會不應只令我們痛。燭光吹熄,你自草地上站起來時應該知道你可以為改變現 存問題做甚麼。

註一、支聯會的經費絕大部分自燭光悼念集會募捐而來,詳見〈支聯會的赤字〉 司徒華 2008-12-18 明報 副刊 註二、〈拆局「你越想打壓,就越多人上街」〉2010-06-05 蘋果日報 A01; 〈今年六四不一樣〉2010-06-05 蘋果日報社論;〈患癌後首燭光晚會市民高呼 「撐住」華叔約定每年六四維園見〉2010-06-05 明報 A03 註三、〈14 年新高 8.2 萬燭淚悼六四〉2009-6-5明報 港聞頭條 註四、〈六四 集會 市民 54% 不滿港府 兩大學調查:93%人更珍惜自由〉200406-05蘋果日報A04 註五、〈六四燭光集會擬申納文化遺產〉2009-3-21蘋果日報 港聞 A06 參考一、「只是當社會沒有民主,民意民情無法通過投票數字表決時,遊行人數 才會變得如斯重要。」,「把遊行集會人數的多寡,視為施政的民意基準,是社 會的不幸。」〈去年七一與今年元旦的點算經驗〉http://a2009.hkupop.hku. hk/chinese/columns/columns49.html 2004鍾庭耀

7


夢想 真的 可成真嗎? —— 支

文:嬲支槍 支聯會每年均會舉辦各類型紀念六四以及關注中國民運的活動,但除了 最大型的六四晚會,在晚會以外,支聯會對其宣稱的五大工作綱領﹙釋 放民運人士、平反八九民運、追究屠城責任、結束一黨專政、建設民主 中國﹚做了多少?對實現民主中國付出了甚麼?或者,從其五個工作綱 領,以及其舉行的活動﹙註一﹚可見,他們的工作可大致分為兩點:紀 念六四及推動中國民主運動。我們就試從支聯會在六四晚會以外的工 作,了解他們對香港及中國問題關注的焦點和立場,察視活動的實質成 效。

「紀念」六四、「傳承」六四 支聯會每年都會舉辦一系列的六四紀念活動,也會舉行公開講座與研討 會,以及接受學校邀請協助舉辦演講活動和工作坊。紀念六四,是為了 讓六四的記憶傳承下去,直至六四得以平反,甚至民主中國能夠實踐。 清明獻花,是追思為爭取民主而犧牲的民主烈士和表達對他們的敬意, 展示我們支持中國民主運動奮戰不息的決心;長跑活動,是要將長跑運 動精神與八九民運精神結合,永不放棄,盡力完成目標,每過多一年, 就跑多一公里;民主放風箏,在於仿傚當時北京學生勇敢地以風箏干擾 半空的直升機抵抗中共,以表達支聯會對民主的追求﹙註二﹚。每年五 月,支聯會亦會巡迴各區宣傳六四活動,呼籲市民簽署六四死難者弔唁 冊。除此以外,支聯會亦會視乎情況將六四紀念活動扣連當下社會形 勢,配合他們舉辦的講座及研討會,對八九民運作不同面向的檢視,也 讓人們關注中國香港的不同社會現況﹙註三﹚。中小學教育方面,支聯 會除了協助學校舉行講座或工作坊外,還會提供影帶、圖片、展板等資 料讓學校申請借用作展覽用。今年,支聯會與教協更特別合辦了「廣場 的日與夜」學生兩天營,讓參與者模擬六四時情境,也邀請了不同講者 講述當年廣場的事蹟。 然而,對於支聯會的中小學教育工作,他們去年就只有兩間中學邀請舉 辦工作坊和四間中學、一間小學邀請演講﹙註四﹚。面對傳媒對八九民 運的刻意淡化,中學教科書的迴避、通識科有偏頗的國情教育,甚至教

8

育局計劃全面推行中小學國民教育課程,支聯會作為主要關注中國 民主運動的組織,與教協關係又緊密,他們無論在學校推動民主教 育,還是對八九民運講述,並不應只限於提供教材和舉行講座,而 應是有更大的動員能力去向學生推行民主教育和提供更全面的國情 教育。或許,今年舉辦的學生兩日營會是一個好開始,但國情教育 並不止於六四,也不止於民主,而是包括經濟民生及政制等各方面 的整體理解。我們同樣見到,獻花、長跑、放風箏等六四紀念活 動,即使按支聯會所言,也不過是在於對當年死難者的哀悼,以及 表達平反六四、追求民主的決心。但他們究竟如何實踐,以達致能 夠建設民主中國的目標?

「支援」國內維權人士、 「建設」民主中國 平反六四,只不過是支聯會的其中一個目標,而能夠在中國實現民 主,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註五﹚。但究竟這口號怎樣化為具體? 司徒華也表示「沒有考慮過這個大問題」,認為維權運動有助於提 高公民意識,對民主運動是一個有力的發展。﹙註六﹚因此,支聯 會以關注維權人士狀況,作為一項推動中國民主的重要工作。但支 聯會又如何支援國內的維權人士?就以上一年為例,支聯會多次就 劉曉波被捕以至重判及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舉行遊行抗議和街頭簽署 行動,抗議中共以言入罪及要求中共釋放劉曉波,也不時舉辦遊行 聲援譚作人等維權人士。其實,支聯會對於國內受打壓的維權人 士,也不過是舉行遊行抗議及發表公開聲明,有時候則舉行燭光集 會及簽送慰問卡等等。而他們的人權援助也只是收集及整理維權人 士的資料供各界參考﹙註七﹚,但對於幫助國內的維權人士,司徒 華卻曾表示:「不會主動牽涉,假如他們提出,我們會看看。很 多維權活動我們都不了解,如他們走出來,我們都會幫忙。」﹙註 八﹚他也認為:「我從來都說,中國民主是要靠13億人爭取,不是 我們香港人去支援。」﹙註九﹚


無論司徒華,還是現時支聯會主席李卓人,都多次表示過有關 如果中國沒有民主,香港都難有真正的民主的言論﹙註十﹚, 司徒華更有「尾巴搖不動一隻狗」理論,比喻以香港的民主推 動中國的民主根本是太大的幻想﹙註十一﹚。支聯會不以推動 香港民主為目標,不視之為實現中國民主的第一步,而是希望 直接實現民主中國,卻只能有聲援的程度,甚至認為只有靠他 們自己爭取,可見支聯會是有矛盾之處,也是令得他們的行動 難逃這種被動而間接的方式。所謂的建設民主中國,在現僅有 的工作下,根本是難以實現的任務。

能夠做得更多嗎? 整體而言,支聯會的工作重點只在於整理六四資料、舉辦六四 紀念活動和聲援維權人士。 然而,支聯會把六四事件理解為一場純粹愛國民主運動受中共 殘酷的屠殺,加上他們所堅持的和平、非暴力的行動模式,最 終所能夠做的就只有遊行集會示威的抗議,叫喊口號與悼念形 式的情感抒發,以及導致其關注的議題落得片面。當然我們不 能否認這些工作的價值,但支聯會宣稱五個工作綱領,而且作 為香港最具動員能力去關注內地民運的組織,每年又主導整個 六四的紀念活動,他們在教育推廣、組織行動抑或支援民運方 面等的工作真的就足夠嗎?他們所能做到的就只限於此嗎?這 些都是我們需要疑問的。

﹙註一﹚ 根據支聯會網頁,「支聯會除了每年舉辦清明節獻花、復活節民主傳訊、五月巡 迴各區宣傳、研討會、講座、「毋忘六四」長跑、「六四」燭光集會及之前星期 日的大遊行、中秋節民主花燈、聖誕節愛心寄秦城、除夕集會,以至年宵攤位 等活動外,更因應國內民運人士的處境以及中共鎮壓民運、踐踏人權的惡行,進 行動員及聲討,以延續對中國民主運動的關注。」http://www.alliance.org. hk/64/6420/?page_id=404 ﹙註二﹚ 根據支聯會第十九屆常務委員會全年工作報告,支聯會網頁 ﹙註三﹚ 今年支聯會就舉辦了四場講座,題目分別為:辛亥革命之教學、辛亥革命之批判 ──一個保皇黨的論述、辛亥革命之香港人角色及辛亥革命與八九民運 ﹙註四﹚ 支聯會第二十一屆常務委員會全年工作報告 ﹙註五﹚ 〈毋忘六四堅持20年 司徒華:為香港人感驕傲〉,am730 ,2009-06-04 ﹙註六﹚ 〈司徒華:中國有民主,香港才有民主〉,信報財經新聞,2006-06-05 ﹙註七﹚ 支聯會第二十一屆常務委員會全年工作報告 ﹙註八﹚ 明報新聞專輯,華叔最後的五課書,第二課之三:內地民主夢——要靠民間力量 不斷積聚 ﹙註九﹚ 同上 ﹙註十﹚ 〈司徒華哈佛演講 料2022年平反六四〉,蘋果日報,2009-04-17/〈支聯會悼 「四五」事件〉,新報,2006-04-06/〈 關信基:「六四」悲情或礙民主運動〉 ,都市日報,2006-04-03 ﹙註十一﹚ 〈司徒華:中國有民主,香港才有民主〉,信報財經新聞,2006-06-05

9


支聯會的

八九, 或 者 ,

文:蕭 毫無疑問,從一九八九年六四事件以來,支聯會對八 九民運的詮釋一直都是香港的主流。我們經常聽到的 是,八九民運是一場「愛國民主運動」。它是愛國 的,學生的鮮血一把把地灑在共和國的旗幟上,血染 的風采的歌詞便是這種愛國情緒的充分體現。它是民 主的,因為它陪隨著自由、人權、法治等等的普世價 值,其後還派生出那十年如一的五項訴求,總之它就 是一次為了人民挺身而出的運動。這些東西經常跟支 聯會的「平反六四」交織一起,然後構造出一幅支持 「平反六四」亦即是支持支聯會的美麗圖像。

支聯會八九與資本主義底下的八九 問題並不在於八九民運是否一場愛國民主運動--它 為了中華民族的未來著想,它要求改善中國人的生存 處境--我想,沒有人會質疑這些東西是好的。真正 的問題在於支聯會,乃至整個主流對八九民運的詮釋 就僅僅停步於此,我們很少去問八九民運是在甚麼條 件底下產生、八九民運與改革開放以後的資本主義背 景有甚麼關係等等。整個八九民運是建築在大陸向資 本主義投懷送抱的的過程上,民運的背景是整個資本 主義的經濟結構。 我們必須睜開眼睛面對這些結構性的問題,如果我們 只講八九民運而不講經濟問題,那麼我們就不能理解 當年的民主運動,譬如當年學生最初的訴求便是「反 貪腐」、「反官倒」。 我絕不是說支聯會完全沒有談及這些東西,而是我們 很少可以從六四晚會、愛國民主大遊行、支聯會的刊 物等等了解這些面向。支聯會一直塑造的八九民運是 單薄的,它並不涉足「資本主義」四隻大字,它也不 去處理政治權力與經濟權力互動的影響,它去掉了歷 史脈絡。我們對支聯會,以至整個八九民運的印象, 很多時候就只停留在五大綱領,停留在「愛國民主運 動」,停留在六四血腥鎮壓一幕。更重要的是,八九 民運是建立在中國大陸走向資本主義的龐大背景上, 要解釋八九民運,我們不得不解釋大陸「走資」的狀 況。

10

拿最耳熟能詳的官倒為例,雙軌制不能脫離整個資本 主義結構來考察,雙軌制引致的官倒不是某些官員墮 落的結果,官倒的實質是建立在整個私有產權制度以 及中共政府將產物商品化的過程上。所謂雙軌制就是 允許產品的計劃價格及市場價格同時存在,其誕生的 目的是為了穩定物價以逐步將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 濟,因為太倉促地開放所有物價將很容易便引致價格 大幅波動。1988年中共嘗試「價格闖關」便是其中一 個最明顯的失敗例子,中共打算「一步到位」,打算 率先開放肉蛋菜糖四項原本屬於計劃價格的產物,結 果便是引致瘋狂搶購潮,物價一下字提升20%。 如果弄清楚中共政府要推行雙軌制的目的,那麼整個 走向資本主義的過程便很明顯了--中共政府要在中 國復辟市場經濟。雙軌制就是為了完成這一個過程的 其中一個階段。 所謂雙軌制的失誤當然是有的,譬如中共政府無法有 效監督官員「以權換錢」的貪污行為,官員便能夠以 其權力在計劃價格上以低價購入然後在市場上以高價 賣出。但說到底,官員之所以能夠掠奪國家資源以滿 足無窮無盡的私人財富,必須建立在一個允許官員無 窮累積財富的私有產權制度上, 亦必須建立中共要將 產物商品化的過程上。這些東西,就是中國大陸走向 資本主義創造的條件。


我們的

八九 支聯會想甚麼?

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八九民運?

支聯會對八九的教育比較清楚地表現它對八九的看 法。到底,支聯會是怎樣教導學生去認識八九民運 的?零九年教協重新編制了一系列所謂《「六四」 是怎樣一回事》的教材,內容其實不多,但足以讓 我們窺見支聯會是怎樣看待八九六四的。 教材中的小書冊最後觸及我們為甚麼要紀念六四的 問題,它的答案有三:第一,中共政府未就八九六 四道歉;第二,死難者及死難者家屬未得到公正的 對待;第三,當年的民運人士仍受監禁及流放海 外。 我想,常人都會同意這些東西,但是事情又是否如 此簡單?

如果各位還有印象,在零六年公民黨成立不久之時, 主席關信基說到「六四悲情」或有礙香港民主發展, 同一時間梁國雄立即斥其「無知」,他說:「我想請 教關教授,世界上有哪一個民主運動,是能夠因為忘 記過去,而取得成功的?」

另一教材的短片裡更指出:「(六四以後,)人民 的希望落空,轉而只向金錢至上的物質生活追求; 於是人民的精神素質越來越低,可以為了賺錢而不 顧他人死活…」 支聯會認為「人民」是誰?支聯會又憑甚麼作出這 種指責?為甚麼八九民運與「精神素質」有著某種 因果關係? 這些教材通通都不會談到,中國大陸的人民現在處 於甚麼處境,它們都只會輕輕帶過雙軌制引致官 倒、貪污是一個成因,但它們全部都不會問在甚麼 條件底下允許雙軌制出現,在甚麼條件下允許官員 貪污而不受限制,而這些東西與中國大陸經濟結構 轉型又怎能沒有關係?如果我們僅僅將所有問題道 德化,僅僅認為大陸的問題出於「精神素質越來越 低」,那麼我們就很難看見事情背後的結構,不理 解這些結構的運作,我們又怎樣改變問題的根本?

的確,過去是不應該被忘記的,因為過去、現在及將 來密不可分。但是,到底我們需要怎樣的過去?不客 氣地說,在八九民運這一件大事上,我們又需要怎樣 的八九民運? 類似的呼聲其實早在香港出現過,只不過其向度是將 六四的傳承當作一種香港本土史的建構,將六四這段 歷史的起點放置在香港這塊地方上。簡單地說,就是 將詮釋八九六四的焦點由大陸轉移至香港。 事實是香港對大陸的群眾運動影響太少,過份強調大 陸面向也許沒有太大意思。要是本土化後的六四可以 強化香港在地的群眾運動、政治實踐,那麼本土化的 影響有好無壞。只不過,這一種詮釋軸心的轉向為甚 麼就不能加入更多的內容?為甚麼我們就不能從詮釋 八九六四中導出一些對資本主義更深刻的批判呢? 在八九民運以後,中共政府以經濟發展保持政權穩定 的意圖日益明顯。自九二年鄧小平南巡以後,「發展 就是硬道理」佔據了整個中國共產黨的施政方針,資 本主義得以在中國得到全面擴張,伴隨中國經濟私有 化、商品化及金融化三項貼近新自由主義浪潮的改革 的是--廣大的勞動民眾受到嚴重剝削,數以億計的 農民工正在實現全世界最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有多少 工人成為了大資本的奴隸?又有多少不能分享經濟發 展的果實?還有九億農民處於甚麼環境?城鄉發展不 平等、戶藉制度、三農問題……今天中國的人民的處 境比起當年就好過了麼?要是我們真的尊重八九民運 的市民、學生、工人,那麼我們就必須面對這些問 題。 在中國大陸,踐踏人民的不止是那些無良的僱主、不 止是中國共產黨,它們背後還有一個龐然大物,那就 是整個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我們需要一個更基進的 八九民運,讓我們直接指出問題的根本。

11


文:羅 司徒華逝世前曾接受多個主流媒體的專訪,最經典的莫過於有線由司徒華 自己主導長達五小時的《大江東去——司徒華回憶錄》。而其他文字媒體 接著也爭先恐後地歌功頌德。2月28日的「懷念司徒華先生公眾追思會」有 8000人參與,連曾蔭權也形容司徒華:「一生熱愛中華、熱愛香港,致力 推動民主發展。他為人剛直不阿,一直堅持理想,從不言休。錚錚風骨, 深受各界尊敬」,連「對家」亦爭相為司徒華蓋高帽,足證司徒華的地位 超然。 不過,他真的如回憶錄中所表現的一樣「永遠正確」嗎?主流媒體的專輯 出爐以及支聯會搞的一連串悼念活動完結以後,質疑的聲音在各個民間舉 行的討論會、網台,甚至支聯會官方的悼念網站上的討論區滲出,帶出不 少必需追問的問題,補完了過份順暢的《大江東去》。而以下,就是當中 一些最有力及最重要的疑問。

叫 停 「 三 罷 」 , 以 解 「 暴 亂 危 機 」 89年,由於缺乏會議地方,教協辦公室成了各界商議的地方,主席司徒華 則「順理成章」地成為主導支運的人(1)。6月4日,香港舉行了「黑色大 靜坐」,司徒華當日聲淚俱下以至暈倒,呼籲全港市民參與6月7日的罷工 罷市罷課(回憶錄卻說他本來不同意三罷,但見市民情緒需要宣洩,才同 意三罷一天)。及後司徒華收到當時的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鄧蓮如的電 話,說大陸會派一千人來港搞亂運動,甚至暗殺他。最後,他在無討論的 情況直接聯絡媒體(2),叫停了7號的三罷與大遊行。結果6月7日當天, 籠統估計有百多萬人流連於街上,手纏黑布,新華社對面仍有數以千計甚 至萬計的市民在討論民主(3)。 香港社運難得遇上如此這般的大好形勢,一場可能是香港史上最大規模的 運動,卻因還未確定且極具爭議性的因素——北京那邊已自顧不暇,怎可 能想到要搗亂香港?搗亂香港對中共有何好處?況且港英政府既然通知了 司徒華,香港警方應主動掌握「搞事者」的行蹤,盡快拘捕——,在沒有 討論之下被叫停,嚴重打擊香港人罕見的政治熱情。有前輩甚至斷言,當 年三罷成功的話,立法會60席直選已直接得手了(4)。撇開考慮到人身 安全問題,司徒華的判斷大概是確保運動不脫離他「和平理性非暴力」於 是「不會亂」的一貫原則,而該次的判斷卻直接為港英化解了「暴亂」危 機。而「和平理性非暴力」這原則不但與他以後成立的民主黨走的溫和妥 協路線一脈相承,更甚影響整個社會對社會運動的想象。 反對五區公投,追求由上而下的民主 09年8月,社民連與公民黨發起「五區公投」,民主黨召開內部會議,作為 黨鞭的司徒華於會後不願透露自己對「五區公投」的意見,只表示民主黨 須召開會員大會決定。不過他有提出過五區總辭的名單(5)他在09年8月6 日香港電台的「自由風自由Phone節目」中說五區公投「應該做,值得做, 快D做」。到10年年初,司徒華卻說從來沒有支持過五區公投,並稱他拋出 辭職名單是覺得民主黨不應該被社民連搶佔道德高地。結果民主黨另起爐 灶與另外12個泛民主派團體組成「終極普選聯盟」,與政府協商提出妥協 建議。

12

沖浪 —— 司徒華的 回憶錄 以外


指「民主黨不應該被社民連搶佔道德高地」足見司徒華對屬於激進派的社民 連有多不信任,而「終極普選聯盟」的誕生則足證司徒華與民主黨一直關心 的確是於現行政制框架內作改良、妥協,他曾說:「……所謂變革分兩種, 由上而下、由下而上,通常由上而下、付出代價小容易成功,由下而上、付 出代價大。必須是上下結合,上面想變而有變,下面有民眾組織支持。」因 此他從來都不相信直接挑戰政權的群眾運動,他在接受明報專訪時就提過: 「六四事件已予人得深的教訓,用群眾運動對中共是不可行的鬥爭方法,我 六四時已是如此想,看到學生聚在天安門,我想到一定不行」(6)——五區 公投就正正是直指政權的群眾運動。

預 計 2 0 2 2 六 四 獲 平 反 , 怎 樣 的 平 反 ? 去年司徒華出席Our TV節目《議會內外》接受民主黨到主席劉慧卿訪問時提 到,按照現在中國的情況,總理溫家寶曾撰文紀念胡耀邦,下一步將紀念趙 紫陽,再進一步將平反六四。他預測將會在2022年,原因是胡溫政府於2012 完成任期後,可能還有能力欽點下屆政府繼任人,但接任人則未必再有勢 力,而再過十年當繼任人亦下台後,新的繼任人可能因為上層權力鬥爭、為 自己爭取聲譽而提出平反六四。雖然司徒華強調這不僅需要靠上層的力量去 平反,更依靠民間民主力量的增長,但我們仍要質問的是,這種「平反」的 意義何在——在接受現時政權的前提下,掌權者因顧及自己的利益而提出平 反,間接鞏固政權,為平反六四、爭取中國民主努力了廿一年的司徒華怎可 能承認這種程度的平反?

司徒華叫停三罷跟支持民主黨籌組「終極普選聯盟」的邏輯其實一脈相 承——堅持「和平理性」的談判與妥協,以達不亂又能推進「由上而下」的 民主進程。支聯會不支持直指政權的群眾運動,不會主動推動維權,又只能 「精神支援國內民主」(7),那它除了每年舉行燭光晚會作政治表態以外, 還可為平反六四、推動內地民主做些甚麼?就算六四真可於2022得到平反, 就算退萬步不質疑為何可以接受中共掌權因要鞏固衛己權力而平反六四,我 們就甘心這樣每年一次到維園一聚如同拜山,除了令自己感覺良好自我完成 曾為中國民主努力過,消耗行動力之外,還能怎樣? 今日司徒華這位對香港民主發展有極大影響的人已被浪所淘盡,我們認真回 望這段歷史之後,得認清這路上沒有聖人,每一個人都得負上將悼念的哀愁 轉化為行動力的責任。 1 《大江東去 - 司徒華回憶錄》(第四集) 2 同上 3 獨立媒體:〈離線沙龍:承傳抑或批判?part 1〉,http://www.youtube. com/watch?v=KC-sRurqRbo 4 同1(黎則奮言) 5 司徒華提出的名單為:公民起動何秀蘭、公民黨梁家傑、社民連黃毓民、 民主黨劉慧卿、職工盟李卓人 6 《明報》,〈司徒華最後五課書,第二課之三:內地民主夢——要靠民間 力量不斷積聚〉,2011年1月8日 7 同4

13


前進還是後退? ── 專訪支聯會主席李卓人

訪問:Vicky,Susanna 整理:Susanna 廿二年風風雨雨,對支聯會的工作,外間頗有批 評。既有非本港民運人士認為支聯會應多一點就 中國侵犯人權的狀況發聲、和他們多作聯繫(見 註一),亦有指燭光悼念晚會缺乏實際意義(詳 見前文〈填白的必要〉);於支聯會佔主導地位 的司徒華所採用的抗爭方式,社運中人也頗有意 見(詳見前文〈就讓長江後浪推前浪〉)。就此 種種,新接任支聯會主席的李卓人如何回應? 問:中大學生報 答:李卓人

估計何時平反六四沒有意思 問:司徒華上年提過一個預計,指2023年可以平 反六四,你怎麼看? 答:我個人認為不應該假設一個時間表,支聯會 內部也沒有討論過。當年八九我們還以為共產黨 一兩年倒台,想不到它這麼頑強;既得利益者用 盡辦法去維護他們的利益,他們維持這個政權就 是維護他們自己的利益,除非他們認為民主能最 好地維護他們的利益,否則他們一定維護共產政 權維護到底。我們有五大綱領,平反六四只是第 一步。抗爭要持續下去,直至全面勝利,定時間 表在這兒沒意思。 問:因為司徒華的說法是到2023時,上台的領導 人勢力不足要借「平反六四」為手段,我們就很 疑惑,這樣的「平反六四」你們也收貨嗎? 答:平反六四是結束一黨專政的第一步,理論 上來說平反了六四,國家會有較寬鬆的言論環 境。共產黨要肯定學生的訴求是正確的,承認一

個政權要開放,承認反貪腐必要民主監督。承 認了之後,它做不做還是個問題。純粹政治策 略式平反六四,並不是我們追求的。平反六四 之後中國人權方面改進,之後自然就會步向民 主化。沒理由一個人權自由的國家仍是一黨專 政。補充一句,我相信華叔未必是想要這樣廉 價的平反六四,他也是想結束一黨專政的。

將六四扣連當下 ──怎樣扣連?

站在什麼位置支援:聲援 問:支聯會於八九年時真的走到很前,上京帶錢 給學生實質支援民運;和現在相比,支聯會站的 位置不是明顯不同了嗎?

問:你如何看待於當下提六四的意義? 答:一方面六四事件本身是一件重要的歷史事 件,它揭示了共產黨一黨專政獨裁的本質;另 一方面,只說六四是不足夠的,只提政府如何 殘暴、如何鎮壓是不足夠的,必須要連結現在 的處境。六四這廿二年來到底中國政治改革有 沒有任何進步呢?在民主、人權、自由方面 有沒有進步?現在的情況簡直比以前更差。所 以,沒有六四我們也要「砌」它,更何況有六 四呢。我們也很強調要就現況抗爭,對現況回 應同樣重要。六四燭光晚會其實就是用燭光、 用人數去向共產黨表示香港人仍記得六四,仍 是爭取民主。六四燭光晚會的訴求不只平反六 四,背後也跟著對現政權的不滿。還有,現在 國內消息封鎖,國內年輕一代以為六四是動 亂,我們要讓國內人民知道真相,填補歷史空 白。 問:早期已經有意識要將六四扣連當下嗎?不 是近年開始的嗎? 答:一路都有。這個扣連是很互動的,搞奧運 那年不許提人權,我們就偏要提「奧運與人

14

權」。這一兩年鎮壓升級,我們當然更加要就現 況作更強的回應。我們最近就和其他團體搞了個 「國內旅遊警示」(見註二)。我們視乎每一年 的狀況儘量扣連現況,前幾年維權運動剛開始 時,我們就講明支援維權運動,我們一路有回應 國內情況。

答:當時八九年大陸的運動在「起」,所以我們 就有個聲援的角色在。我們的定位很清楚是聲 援。一方面因為我們進不了去,另一方面我們沒 有位置去為他們決定如何抗爭。我們是沒有似八 九時走得那麼前,但現在事實是國內根本就沒有 運動去得這麼前;如果國內運動是在「起」,那 我們當然就有相應行動配合。最近外界有批評我 們不支援茉莉花,但茉莉花本身不是內地民眾可 以參加的,比較虛擬,現在我認為我們應該多聲 援維權運動,在人民最關切的問題去說改變,勝 於在時機未成熟、客觀條件不具備時搞大型的革 命行動。 問:你在接受訪問時提過你們支援維權運動時會 有些顧慮,是什麼顧慮? 答:首先要看看他們做些什麼。如果國內搞的人 已豁了出去,那麼我們當然不用再顧慮什麼。但 我所顧慮的主要是運動未成熟時,不想將我們想 的策略加諸他們身上,我們會問他們想做什麼、 我們可以配合。


問:但不是可以分享一下抗爭心得嗎?不是那 些未成熟的運動才特別需要支援嗎? 答:我們要尊重一樣事情,在他們的處境,他 們想的策略最好,我們最多在他們策略之下商 討如何能最好地聲援他們。他們是掌握形勢的 主人,我們很難幫他們策劃。我們的角色是聲 援,另一樣就是「外銷轉內銷」,把他們壓了 下去的聲音傳遞出來,再回到內地,讓國家領 導人知道香港人正在為他們爭取什麼,讓消息 散播開去。 問:所以除了聲援之外,你們最重視的工作是 傳遞消息? 答:其實傳遞消息的意思也是一種聲援,內地 的消息封鎖了,我們在香港可以把事情發到國 際,再把消息傳回大陸。這裡微妙的地方是香 港的行動反較內地行動較易為內地人所知。香 港的抗爭是中國抗爭的一部分,支聯會發起零 八憲章簽名,配合國內,把他們的訴求傳出 去,在街頭教育香港人,作深化教育,這是支 聯會的重要工作。

支聯會教育工作及其挑戰 問:一般香港人對國內情況不會有距離感嗎? 你們的教育工作如何處理? 答:我們的處理方法就是不停提醒國內發生的 不公義的事情。豆腐渣工程就是最好的教育, 聲援譚作人其實也就是在控訴豆腐渣工程、控 訴現政權,這是香港人很實際可以有共鳴的事 情。我們未必可以策劃革命,大家和國內同胞

是伙伴,各有崗位,我們去爭取香港民主也是 一種配合,我們是同一命運,和同一政權做對 手;我們不策劃革命也可以用盡自己的位置, 在本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支持國內維權民運, 好於空談、指點國內的運動應如何做。

日日上街,大家上街到某個位覺得要成立支聯 會,這整件事不是他一個人謀的。你說他看時 機看得準是對的,本來政治就是要在最適當的 時機做最適當的事。 問:叫停三罷呢?

問:那麼支聯會如何看待教育工作的挑戰?如 何看待國民教育? 答:現在特區政府正用大量資源進行舖天蓋地 的洗腦,支聯會和教協合作搞六四教材套、維 權運動教材,直接由老師著手,希望教師有較 獨立批判的教法,利用老師自主空間去做一些 事。政府則由控制學校達至控制老師,現在我 們最擔心政府在評核學校時會加入要求學校 「做好」愛國教育,令學生具有廉價的愛國情 操。我們不反對愛國教育,只要學校自主、老 師自主,並且希望能做到真正的愛國教育。而 且我很想籌辦六四紀念館,全世界香港最適合 建這個紀念館,而且老師帶學生進了去就可以 進行另類的愛國教育。

政 治 : 在 最 適 當 的 時 機 做 最 適 當 的 事 問:有論者指司徒華無論於成立支聯會、叫停 全港罷工罷市罷課、沒幫劉山青(註三)都是 經過計算,很多事他待積累了民眾基礎才做, 你怎樣看? 答:謀定而後動是華叔一貫的風格,他看得很 準才重鎚出擊,他是很看重主流社會的。但支 聯會成立那件事上說華叔謀定而後動就有些不 公平,不能說一開始教協、民促會無份,一路 開始大家都用各自的方式去支持、聲援,當時

答:當時是擔心三罷後的大遊行會演變成暴 動,因為當時大家的情緒已很激動,而且有很 可靠的消息說有會有人混入人群來刻意破壞、 搞暴亂、抹黑運動。你可以說華叔過度謹慎, 不過這就見仁見智,而且如果當時真的演變成 暴動對運動發展未必太好,在香港對應的是港 英政府而不是中國共產黨,矛頭轉向了港英政 府未必是最好的方法。 問:劉山青在內地被捕達十年沒去營救,後來 他被釋放了支聯會(司徒華和張文光)拿著花 去迎接他,有人形容這是「抽水」? 答:劉山青我們一路都有要求釋放他,當時我 也有聲援山青,其中甘浩望神父做得最多。不 過山青是在支聯會成立之前被捕(編按:司徒 華於86年已成立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屬民主 派的領軍人物)……但你說支聯會做了多少, 華叔有沒有奔波十年、落力營救,這個就很難 這樣說。至於你說山青釋放之後我們拿花去接 是不是「抽水」,我想,無論怎樣,對他所做 的做一個肯定總是好事吧。

15


問:其實叫停三罷時為什麼覺得運動轉向港英政 府是不好的? 答:不是只覺得運動轉向港英政府不好,是如果 有暴亂的話會影響主流社會對支聯會活動甚至大 型群眾運動的看法,覺得它們不和平,是暴力、 暴亂的。而且一有暴亂港英政府就一定要處理, 整個運動就變成處理暴動的後遺症,而不是群眾 對中共政權的不滿。 問:當年大家對暴動、暴力的看法也是如現在一 樣避忌? 答:當年可能比現在更差(更保守),現在我們 有些處境(衝擊)好像家常便飯。但有些處境就 算我們現在也不是太接受得了──不是對政府、 不是對警察,而是群眾自己內部搞亂檔,簡單說 是自己人掟自己人,到現在我們都不想見到。當 年港英消息不知是真是假,當時覺得要和平非暴 力的情緒更強。 問:支聯會和華叔一直都高舉著「和平理性非暴 力」的抗爭方法,但近年多了八十後,有不同的 抗爭模式,不少參與的朋友都會質疑那種和平理 性抗爭模式的效果…… 答:我會覺得大家的角色不同,對支聯會來說, 我們必須面向主流社會的大多數。如果你問我們 激不激呢?有時我們都幾激的。但我們要守住的

就是「和平非暴力」,有些擲界的位,我們都要 讓人看到是政府逼我們的,是他們有些很不合理 的地方令到我們抗爭、衝擊。我們要讓人看到不 是我們在挑釁警察,是警察在挑釁我們,是警察 不合理地壓制我們的表達自由,我們就要爭回一 個政治空間。我們一定要考慮一樣事情:我們令 所有參加的人都有信心我們的行動是和平非暴力 的,所以我們有些位不能太主動地做衝擊,而是 先讓人見到警方的不合理。我有壓力一定要想主 流社會怎樣看,如果活動成為小眾可以支持、大 眾不可以支持,我們就會擔心以後行動參加的人 數夠不夠,得不得到主流社會支持,但當然同時 我們又不可以太保守,倒轉來太保守你又抗爭什 麼?這個位是我要拿捏的。

新人事,新作風? 問:你和華叔給人的印象很不同,華叔謀定而後 動,而你則做比較多行動,不同人帶領之下的支 聯會是否會有什麼不同? 答:支聯會是一個團隊,就算華叔在想、在策 劃,但很多行動都是我做,最後的判斷位、衝到 多少,都不是華叔想的了,衝擊那些他已經不大 理,而且我們都知道華叔其實並不是那麼保守, 覺得可以有些抗衡,但亦要看主流社會。但我是 希望有多些行動的,希望活動較多元化。其實我 很欣賞民間有很多元化的方式去表達,支聯會的 角色是提供一個平台,做多些串連,讓大家發揮 多些,上星期旺角行人專用區有一個藝墟,讓藝 術家發揮,我覺得這是好的,不用次次都是支聯 會去想做什麼。當然,今年多了行動也因為國內 鎮壓升級,所以我們也要想多些行動去回應。

李卓人對須將六四扣連當下不無察覺,但其著 眼點仍停留於「民主、人權、自由」而不及中 國整個經濟結構;他雖然未至於認為支聯會的 最大角色是「象徵」,但也不認為支聯會在參 與國內維權方面除了聲援之外可以做到更多。 縱使他說爭取香港民主也是對內地的一種支 援,未來工作大計卻似乎沒有對具體如何爭取 民主的設想。而對於行動必須「和平理性非 暴力」,他更是缺乏質疑。然而,他認為支聯 會應與其他團體多作連結、舉辦較多元化的活 動,這可能是支聯會未來較令人稍稍有點期待 的走向。 註一、〈劉雲會客室:新一任支聯會主席李 卓人〉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liuyun_hkalliance_leecheukyan-02242011114513.html?encoding= 註二、「中國境內各省旅遊警示」,由支聯會 與國際特赦、香港記者協會、中國維權律師關 注組、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合辦,提醒 香港人大陸當局對維權及異見人士的打壓無遠 弗屆。 註三、劉山青因回大陸探望民運人士被捕,其 時主流民主派中人因其份屬托派而未有主動施 以援手,詳見〈對劉山青事件的讖悔和覺醒〉 張文光(刊於1991年12月30日信報)

16


實 在 界 的 面 龐 精神分析學大師拉康在五十年代提出了人 與外在世界的連繫方式可視為三個系統: 符號界、想象界和實在界。所謂實在界, 所指的雖然屬於外在世界,但卻未能被我 們的感觀接受,亦不能被語言和符號所言 說、表達的部份。 當我們高舉著毋忘六四的旗幟,高呼著支 聯會給我們的五大綱領的同時,其實亦是 對於中國的社會現實視而不見。從八十年 代引起民運的時代背景,六四事件至今中 國的社會狀況和變遷,以至九七以來中國 政府對香港有形無形的影響,都彷彿不在 「支援愛國民主運動」的議程之中;它們 卻又同時是我們理解八九民運或六四事件 絕對不能脫離的部分。 神州萬里,要憑寥寥數篇文章想要認識中 國的現況,誠然只可能是管中窺豹;但 惟有直面支運始終避而不談的中國問題, 我們才稍稍有可能真切地重新認識八九民 運,尋找自身應有的位置。


意象 記 憶 與 遺 忘 之 間 港

文:竹棚中人

歌曲是記憶的承載,每年六四晚會播放《自由花》就是希望 我們把「無論雨怎麼打自由仍是會開花」的夢想「薪火相 傳」。歌曲也印證著記憶的斷裂,自從廿二年前有市民把《血 染的風釆》的錄音帶交到電台節目主持手上,共和國旗幟上 的血跡就不再是它的開國光榮,而是屠城罪證。

佢尊翁綽號包頂頸 屋企住喺茶果嶺 見我口輕輕 當我花靚倞 實在阿拉面懵兼心精 ——許冠傑,《追求三部曲》

” 18

斷裂亦見諸香港人的集體意識。「香港人」跟重慶人、札幌 人、三藩市人、特拉維夫人不同,那不止於一個城市居民的 身份,更是與「國家」緊鄰而相拒的防衛性認同。一般咸認 「香港人」身份始於民心與中國割蓆之時,以六七暴動為界, 中共成為公眾夢魘,察覺到自身管治危機的港英政府乘時打 造市民對香港的歸屬感,在七十年代改善社會福利搞教育擴 公屋反貪污,兼之適逢經濟增長時期,青春年少的戰後嬰兒 潮體驗著向上流動,深感香港是機會處處的王道樂土。用呂 大樂的講法,就是「個人時間」與「社會時間」碰巧重疊, 由此產生的本土意識既非反叛意識亦非文化延續。這種把本 土意識與上位慾望扣連的表述被部份年輕社運人士抨擊為馴 化了香港人的政治鬥心,他們追認六六年絕食抗議天星加價 的蘇守忠為本土意識鼻祖,將社會運動從久遠的省港大罷工 以至六七「反英抗暴」的中國譜系一刀兩斷,直接接駁至保 衛天星、保衛皇后、保衛菜園村等等近年的本土空間爭奪戰。 無論是遠離中國的個人榮達,抑或是遠離中國的社會改良, 前提都是遠離中國。是的,我們可以在中聯辦門口撒奶粉聲 援趙連海,我們可以和警察捉迷藏在大街小巷塗鴉支持艾未 未,我們可以在維園年年舉行全球最大規模的六四悼念活動, 因為香港不是中國。「我城」的對立面從來不是「我鄉」/「我 村」,而是「我國」。


斷裂的歌,分隔的人 在本土意識萌發的七十年代,國語的黃梅調不再合時,歐西流行曲 如日方中但威勢漸消,香港粵語流行曲卻正要冒出頭來。這是否意 味中國元素從此在香港文化失蹤?也不盡然。許冠傑被封為當時粵 語歌歌星的表表者,他的作品對難分難解的中港交纏倒不無著墨。 像 1976 年發表的《追求三部曲》,明明是講述香港窮小子追女仔 不成的故事,背景竟設在寮屋林立不乏新移民聚居的茶果嶺,主角 亦不避諱外省祖籍以吳語「阿拉」自謂。這裡沒有所謂的「香港純 正性」,中國元素也不被當成某種刻板印象以供排拒、恐懼或嘲笑, 又或者被上溯至唐宋元明清的古裝片久遠浪漫形象,那是本土故事 日常得很的一部份,是我們身份認同的一部份。「本土」毋須抵制 「中國」,彼此的交融自然得像空氣隨一下一下的呼吸沁進身體, 沒有人我裡外之分。 九十年代又是另一番境況。1993 年軟硬天師的《中國製造》,「全 國人民 特異功能 天安門事件 銀翹解毒片 秋後算賬 友誼商 店」,剩下的惟有不成句子的概念碎片,箇中折射出香港人對「中 國」只剩一堆獵奇的異國想像,混沌一如歌詞中穿插的「不知道, 我甚麼都不知道」獨白。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間到底發生了 甚麼事?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無疑把「中國」的威脅拉近了;聯合 聲明發表才五年就爆發的六四事件,無疑把「中國」的威脅具體化 了——我們會不會失去自由?我們會不會變窮?我們會不會被抓被 關被殺?「我們」的意思,就是「香港人」,而這個本土意識正是 以「中國」作為它的界定外緣。有了名為「我們」的邊界,此後香 港一切的民主運動以至保育運動,其基調都是身份政治。 問題是,威脅不足以帶來陌生。癌細胞也是一種威脅,但沒有人因 此覺得身體是「身外物」。「中國」變成外在於「香港」的陌生他 者,有其政治經濟根源。1980 年政府宣佈撤銷抵壘政策,把中港人 口流動截斷,新移民不再藉著鄰里親屬的連繫成為「我們」伸手可 及的一部份。內地改革開放帶來的中港互動不僅沒有減緩甚至加深 了這份隔閡,旅遊和經商的機會,促使香港人和內地人構成「顧客— 服務員」、「僱主—工人」、「上司—下屬」種種關係模式,而這 些關係決不平等,利益矛盾鮮明,九十年代初的致麗玩具廠的大火 是這個矛盾的寫照,港商強逼內地工人加班把她們反鎖在廠內導致 火災之際無法逃生活活燒死。代入固有權力關係的中港互動令內地 人不再以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獨立個體而被認識,卻成了一套套刻板 印象的倒模產物。近來以本土之名「反蝗蟲」的排外風潮,或者只 是對於權力關係受到動搖的恐慌——「你們」不待在深圳河以北任 由「我們」剝削,好好服侍「我們」,竟敢越過邊界跟「我們」搶 奶粉搶病床搶樓盤搶六千大元? 邊界是地理上的,也是身份認同上的。未能維護邊界不受侵犯的下 一步就是揪出「內奸」,自我純淨化的念頭蠢蠢欲動,誰說居港滿 七年的就是「香港人」?哪個口音不正/隨地吐痰/衣著老土/排 隊打尖/投票給民建聯的哪個就是「新移民」。香港獵巫運動正在 醞釀中。

註釋: 一,放認關爭是七十年代的香港學運口號,意謂「放眼世界,認識中國,關心社會, 爭取權益」。

決戰世界的香港人 曾幾何時,八九六四是打破這種刻板印象的希望,畢 竟支聯會的全名是「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 會」。「香港市民」這個身份,被視為肩負支援中國民 主運動的使命。到頭來,香港再也沒有為北上營救民運 人士被判監十年的劉山青,只催生了安全得多的泛民議 會參與。被內地囚禁的席揚和程翔都是記者,不是政 治人物也不是社運人士。安全的本土政治一方面未能 實現八九年之際以香港民主帶動中國民主的豪言壯語, 胡佳譚作人艾未未趙連海這些有作為的都不是香港人; 安全的本土政治另一方面加劇了閉關自守的傾向,我們 會埋怨香港警察「公安化」卻不會對付真正的公安,我 們會阻止內地人買奶粉卻不會動手處理內地毒奶問題, 一國兩制嘛,只要我們自己好就夠了。 當六四的犧牲化作「中國生人勿近」的招牌和「香港須 作避秦桃源」的理據,六四的教訓就被「香港人」私有 化了。某個意義上,「香港人」需要一個爛透了的「中 國」,「中國」越敗壞越能證立「香港」的存在意義, 所以唯一要做的是防備敗壞的「中國」荼毒純潔的「香 港」。在這套邏輯底下,改變「中國」不獨是不必要的, 而且是不可能的。 但又有哪個有良知的人能真心渴望他人受苦受難?關 於香港能否以世外桃源自居的可能性,其實約在四十年 前已有討論。1973 年的《中大學生報》七月號收錄了 向青的〈論香港革命的可能性〉一文,文末申論如下: 「革命派絕不幻想造成甚麼世外桃源。他們很明白:香 港的革命是全中國革命一個不可分離的部分,中國的革 命又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萬一香港竟在革命政府之下 成為一個獨立國,那也不是甚麼世外桃源,只是整個革 命過程中曇花一現的過渡階段而已。問題的根本解決, 真正幸福生活的創造,只有到了全中國、全世界的革命 都成功時才有可能。」 最激進的禁忌共冶一爐:港獨、中國革命、世界革命。 革命,如今看來似是天外奇想,但這種把本土意識置於 世界福祉的視角,一舉拆毀了「我城」和「我國」的 對立,大有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的氣度,使閉關自守 的「香港人」身份顯得渺小又短視。弔詭的是,這些 討論恰恰是本土歷史的一環,卻又遭本土意識所遺忘。 六四廿二年,是本土和世界的拉扯,也是記憶與遺忘的 角力。放認關爭(註一),一個荒廢多時的口號。世界 的現實,中國的現實,香港的現實,我們回應了多少?

19


成果背後的犧牲 ── 1978年以前,中國實行計劃經濟,由國有企業和人民公社進行 生產。政府負責訂立生產計劃、控制商品價格和資源分配。然 而,文化大革命、四人幫作亂、嚴重的天然災害對經濟做成極 大破壞,中國經濟百廢待興。另外,當時中國科技落後,需要 從西方輸入缺乏的物資,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敵視共產主義國 家,加上中國與原先的盟友蘇聯鬧翻,中國物資供應上更是捉 襟見肘,令中國經濟發展困難重重。 為了解決經濟問題,鄧小平在1978年上台後,將計劃經濟逐步 改為市場經濟,並推行一連串的經濟改革,中國的經濟模式起 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時中國農民工問題、福利問題,都與改革開放時的政策和制 度轉變息息相關。回顧改革開放的歷史,對於理解改革開放所 做成的經濟矛盾與六四的關係,甚至現時中國的主要問題極其 重要。本文主要指出哪些政策上的改變對社會造成不公,導致 今天中國的經濟問題,為讀者描繪改革開放如何影響現在的中 國。

承包制釋放農村勞動力 經濟改革首先在農村開始。改革開放以前,農村組成人民公社 進行集體生產。1978年,政府在小崗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 任制」,發現成果不錯。(註1)1982年開始,政府將它推廣 至全國,漸漸取代人民公社。在這個制度下,農民與國家訂立 合同承包土地,每年將某數量的農作物上繳中央。超量生產的 農作物能夠拿到自由市場售賣更高的價錢,從而刺激農民生 產,提高農作物生產的效率。由於能夠生產更多的農作物,即 使減少投放進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也能夠維持生產量,因此農村 出現大量剩餘勞動力。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城鄉差距越來越 大,進入城市打工比在農村耕作能獲得更高的工資,再加上國 家放鬆了人口流動的限制,大量農民進入城市工作,加快城市 化的發展。 雖然現在承包制已經名存實亡,很多地方已經不會將農作物上 繳到中央,但它將農村勞動力解放,為企業提供大量廉價的勞 動力,令企業得以高速發展,這個轉變可謂是改革開放的關 鍵。

鄉鎮企業私有化 20

鄉鎮企業是在農村主辦的企業。1978年底,國務院宣布要大力 發展社隊企業。1979年,國務院進一步明確社隊企業的地位、 作用和發展方針。在1984年,中共把社隊企業改名為鄉鎮企 業,並要求各部門積極支援鄉鎮企業的發展。(註2)農村中 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鄉鎮企業如雨後春 筍數目不斷地增長。1984年至1994年鄉鎮企業的數量以年均 37.9%的速度增長。9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出現效益下滑。中 國農業部在1994開始改革鄉鎮企業制度,將公有的鄉鎮企業私 有化。在2000年底,有95%的鄉鎮企業被私有化。(註3)私有 化的鄉鎮企業需要負責工人的勞工福利,但它們為求利潤最大 化而大量裁員和不斷地削減工人的褔利。

私營企業崛起 改革開放前,中國所有企業都是國營企業。僱員的福利如房 屋、醫療等都由國家負責,加上所有人都是終身聘用,當時的 工作可謂是「鐵飯碗」。但許多國營企業都是賠錢多、賺錢 少、生產力低,需要靠國家的資助才能繼續經營。為解決問 題,在1984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發表《關於經 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標誌著城市推行經濟改革的開始。(註 4) 國家開始放寬關於控制生產和資源分配方面的權力,關閉大量 國營企業,容許私營企業出現,並給予它們較大的自主權決定 聘請、解僱、升職員工。另外,改革開放後,國家對外開放市 場,在沿海地區建立經濟特區,容許外國企業在相對自由的管 制和介入的環境下進行投資。改革開放後,政府將提供福利的 責任轉移到私營企業身上。私營企業與私有化後的鄉鎮企業一 樣,不斷地剝削工人。而政府只顧着提高經濟效益,對私營企 業剝削工人的行為視而不見。

價格雙軌制──政府定價的沒落 改革開放初期,政府仍控制能源、原材料等基礎工業品的價 格。隨着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漸漸深入,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 之間的不協調越來越明顯──基礎工業品的價格定得太低,而 加工品的價格則太高,出現基礎工業跟不上加工工業發展的情 況。政府打算開放基礎工業品的價格,卻害怕一下子開放價 格,價格將會大幅上升,引來嚴重的通脹問題。於是,政府在 1981年引入價格雙軌制(註5),即是同一種資源有兩種定價


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一是官價,另一是市價。官價比市價便直,這一方面能避 免資源的價格一下子大幅上升,另一方面能提升基礎工業品的 價格。但這個制度有漏洞,官員能夠利用這制度來謀取私利。 官價與市價的差價很大,官員可以用官價購入資源,然後用市 價賣出,從中獲取暴利,內地稱之為「官倒」。 在官倒成風 下,商品亂漲價亂收費相當嚴重,於部分地方和領域已到了無 法無天的地步。儘管中央三令五申,仍無法阻止越來越多的政 府機構和國營機構投身到物資倒賣中。(註6) 政府為打擊官倒和穩定社會,於1988年5月開始取消價格雙軌 制,開放部分商品價格,實行「價格闖關」。但在短短的幾個 月內,物價瘋狂地上漲,全國「零售物價指數同比」攀升至 26%(註7),搶購潮席捲全國。政府立刻停止繼續闖關,可是 闖關失敗所令社會出現恐慌,社會秩序混亂,醞釀了市民對政 府不滿的情緒,為八九民運埋下伏線。政府在下令停止闖關後 立刻出手控制物價,直至1992年政府全面放開產品價格。在這 以後,市場定價機制取代政府定價,計劃經濟漸漸退出歷史舞 臺。

文︰原來如此

總結 本文只是很粗略地指出了幾點中國在改革開放後的改變,但我 們不難看到改革開放其實是中國從社會主義轉而投入資本主義 懷抱的歷史過程。政府由計劃經濟到引入市場經濟、將勞工福 利的責任轉移到私人企業身上、加入世貿等改變都指向國家對 農民和工人的責任越來越少。農民和工人的福利不斷被企業削 減,而政府卻執法不嚴,對企業剝削工人視而不見,於是企業 就更加有恃無恐。農民和工人在改革開放後成為最大的輸家。 改革開放的成果主要是靠犧牲農民、工人獲得,但許多人的眼 光總是被經濟增長的數字吸引,忽略農民、工人在背後付出的 血汗。我們在得到成果時,必須問究竟這些成果從何而來?這 些成果究竟被誰分享了?誰又被忽略了?為何這些人被忽略 了? 註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維基百科 註2、<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84年)> 人民網

世貿、工人、農民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在加入世貿後要接受世 貿訂下的貿易規則,如削減進口關稅、取消配額、進出口許可 證等非關稅措施、取消出口補貼、放寬對引進外資的限制等 等。在這些貿易規則下,外國商品能夠更容易地進入中國市 場,為資本家剝削工人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加入世貿後,大量外國商品將源源不絕地湧入中國市場,許多 中國商品的技術、質量、成本和生產效率比外國商品有大段距 離,與外國企業平等競爭必然落下風,大部份中國企業難以承 受跨國公司的商品競爭而破產、倒閉,或被收購合併,大量工 人因而失去工作和生活保障。

註3、<集體主義、鄉鎮企業與農村工業化> 吳一平 《財經 科學》2005年第2期 註4、<十二屆三中全會有計劃商品經濟> 2008-12-11 中國 網 註5、<三十年價格體制改革的歷程、成就與經驗> 2010-11-04 王學慶 註6、《激蕩三十年》吳曉波 註7、<1988年價格闖關闖出禍> 2008-11-10 《文匯報》

除了大量工人失去工作外,中國農民也難逃厄運。美國、加拿 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上百萬公頃的農場能夠用大型機械和農 藥,生產大量便宜的農作物出售到中國;中國農民卻沒有這些 工具,生產出來的農作物不論是產量或是質量都不能與之匹 敵。對外開放農業市場,意味著中國農民必須面對外國企業的 挑戰,結果中國農民慘敗。農民的收入本來已是不足,在加入 收貿後,農產品的價格下降,農民的收入更是大幅下跌。 21


農民‧工人‧農民工 ——農民工是怎樣煉成的 文:嬲支槍 農民工,一群持有農業戶口,卻從事非農業工作的人。他們通常走到城市生活、工作,大部分是 城市裡的低下階層。現時中國有二億多農民工,是社會的勞動大軍。他們由農村走到城市,主要 從事建築、採礦等低層的勞動產業,卻不能如其他市民一般享有醫療、教育、房屋等社會保障。 他們為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社會發展提供了最廉價的勞動力,成就了現時各企業城鎮的繁榮。我們 只看到中國經濟的急速增長,卻容易忽略社會發展的基礎其實是不斷榨取農民工而來的。

農村改革下的農民

22

原為農村的人民為何受盡剝削與歧視,都堅持要走到城市打 工?這必然要由中國的農村改革講起,所謂的農村改革,就 是始於廢除人民公社而改為實行包產到戶﹙註一﹚的制度改 革,為的是恢復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包產到戶實行初 期,由於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升而令農業生產快速發展。

數塊土地,他們仍需自行購置生產設備,他們的投入成本及 生產成本都因此而大幅提高,有些農戶更因沒能力購買設備 而難以進行農業生產。再者,自包產到戶實行後,農村更難 組織建設,各戶又難以獨力承擔建設開支,水利設備等設施 也難以維護甚至荒廢,農業生產力的增長漸漸不能維持。

於1984年,全國糧食產量比改革初的1978年高出2000億斤, 至超過8000億斤,人民溫飽問題解決了,農民的收入都增長 了。自此,中國政府就把糧食的豐收都歸功於包產到戶制, 視包產到戶為改革靈藥。但其實,中國農村地少人多,人均 耕地不足1.5畝,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43%。當包產到戶實行 後,土地被分割至每一戶,而每戶只有一小塊土地,令大規 模種植及機械化生產變得不可能。可是,即使每家每戶只有

1984年以後,高於人口增長的糧食產量逐漸造成了賣糧難的問 題,令糧食價格長期徘徊不升,加上政府出手向農民打白條﹙註 二﹚,農民收入下降,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又受打擊,以上種種原 因令農民生活再次陷入困境。以「中國改革第一村」小崗村為 例,1979年的一年間,小崗村農民的人均收入就增長370多元, 達17倍。但1980年至1992年這13年間只增長了100元。在1998 年,小崗村的人均收入僅有1800元,遠低於全國的人均水平,小 崗村也因此被稱為「一夜越過溫飽線,二十年沒跨過富裕坎」。


城市化下的農民

城市裡的農民工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集中在沿海地區推行 城市化改革,幾十年間城市建設急速發 展,大型的勞動密集型工業也在沿海發展 起來,這類工廠需要大量資源及勞動力, 因而創造了不少就業機會。同時城市化發 展有助地區與世界的經濟體系接軌,城市 又有利集中人口,也漸漸成為國家經濟發 展的重心,令國家加快推動城市發展,資 源投放亦偏重於幾個大城市。

農民工所面對的並不單只要流落異鄉這般 簡單,他們雖然在城裡工作,但其實他們 在城鄉二元制之下被阻隔在城市之外,他 們只是在城市間不停漂泊的一群。農民工 從事的工作極不穩定,職業流動及職位變 換相當快,大多數工人只會停留在同一個 工作崗位不足一年。雖然農民工的職業流 動頻繁,但其實只是在社會低底層流動, 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然而,農民工之所 以難以向社會上層流動,其實可以歸因於 他們持有的農業戶口。法律規定如果承包 家在承包期內遷入設區的市﹙註三﹚而轉 為非農業戶口,他們需要把承包的耕地和 草地交回。﹙註四﹚這意味當農民要離開 農村時,土地並不可以為他們提供在城市 裡創業謀生的資金。再者,農民工的身份 亦令他們在城市中往往受盡歧視,被社會 污名化,被視為落後、不文明的人。僱主 需要的只是他們的廉價勞力,而不願為他 們提供勞工保障。同時,他們在城市也未 能得到如普通市民般的保險福利等社會保 障,令他們的生活更艱苦。

雖然農村在改革初期發展迅速,但由於農 地少而農民多,農村出現勞動力過剩的情 況,加上農村發展及農民收入增長正如前 述般漸漸放緩,農村發展隨著改革重心轉 移而又再落後於城市,城鄉人民收入的差 距再次擴大。根據農業部的報告,中國的 城鄉收入差距曾經由1978年改革初期的 2.5:1跌至1984年的1.7:1,但其後回升, 到2007年就擴大到3.3:1。由於城鄉工作 收入的巨大差別,工業化、城市化發展又 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再加上九十年代國企 市場化的改革,國企實行私營企業般的利 潤最大化經營模式,城市開始向由農村而 來的廉價勞工招手。 而農村裡,集體經濟取消後,集體興辦的 社會保障及福利不能維持,加上市場化改 革後,農民消費需求增加,單靠農村家庭 的收入實在難以維生,年輕的農民都要走 到城市打工謀求更高收入。在城市及農村 兩方的衝擊下,就形成了這種中國特色的 農民工情況。

城鄉的分割,伴隨著改革開放偏重城市發 展的政策,農民工成為了城市發展過程 中被榨取剝削的階層。改革開放所謂令部 份人富起來,所謂創造經濟發展迅速的奇 跡,其實是付出了極大代價。這些代價, 就是由社會的低下階層所來承受。

﹙註一﹚ 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一部分,可參考 〈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到市 場經濟〉一文(P.20-21)。 ﹙註二﹚ 「打白條」是指政府收購農民公糧,而政 府的收購站沒有能力支付農民現金,就 給農戶開欠單,作為農民賣糧數量和糧款 金額的憑據,但欠單是沒有法律保障的信 用契約,沒有訂明兌現時間,也沒有法定 期限。 ﹙註三﹚ 設區的市是指設有市轄區的建制市,包括 直轄市、較大的市及大部分地級市。 ﹙註四﹚ 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四節第二十六 條。 參考書目: 1) 《大工地上中國葛民工之歌》,潘毅、盧 暉臨、張慧鵬,商務印書局,2010 2) 《 底 層 立 場 》 , 于 建 嶸 , 上 海 三 聯 書 店,2011

23


不是靠個人努力 淺談戶籍制度 文:六十蚊

戶籍制度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來說,佔據著重要 的位置。戶籍制度,普遍來說就是人口登記及管 理的制度。其作用,一是用來證明國民在其所屬 國家擁有存在的合法性;二是方便國家根據人口 數量、性質及分佈來制定有關政策;而在大多數 國家中,擁有不同戶籍的國民並不會在政策上面 對差別待遇。但在中國,即使你是合法國民,就 因為你的戶籍不同(而且你的戶籍是世襲的!) ,而得不到平等的國民權利,這樣公平嗎?

中國在1953年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其中一個 目的是為了恢復經濟。現代中國經過第二次世界 大戰及國共內戰後,國力衰弱。第一個五年計劃 重點在於集中人力、財力及物力在城市,以發展 重工業及大型基建。而農民為了生計,開始遷徙 至城市。為了防止過量農村人口流向城市,中國 政府在1954年取消憲法中列明的人口遷徙自由 及於1958年頒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 例》,以法律形式限制城鄉間人口流動,以戶籍 制度為中心的城鄉二分格局由此產生。 當時中國發展國家經濟的方向,是加速國內某些 地方的工業化及城市化,以農村輔助這些地區發 展。而為了保障這些地區的發展,國家推行了三 個重要的制度: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人民公社 及戶籍制度,當中尤以戶籍制度影響最大。首兩 項政策為發展地區提供廉價及穩定的糧食供應; 戶籍制度則維護了這兩項政策的穩定──嚴格限 制農民湧進這些發展地區,迫使他們留在農村生 產糧食,為這些地區的發展付出勞力。 顯而易見,戶籍制度建立的目的其實只是為了控 制農村人口向發展地區流動,一來逼使農民留在 農村內提供穩定及廉價糧食予發展地區;二來 亦利於控制人口流動,避免過量人口滯留於同一 地區內,以保持地區穩定。然而,作為維穩工具 的戶籍制度,後來卻成了剝削農民工的最主要武 器。

24


力就可以了── 戶 籍 制 度 : 成 為 剝 削 工 具 ? !

城 鄉 二 分 : 影 響 經 濟 發 展 ?

也就要由八十年代後說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農村經 濟體制改革,人民公社解體並制定了「家庭聯產承包責 任制」。由於每戶家庭承包的農地只需少量勞動力便能 維持生產,所以農村出現大量剩餘勞動力。城市──也 就是先發展的地區,需要集中更多勞動力以持續高度工 業化的經濟發展方向。由是,為了讓城市能夠更有效率 地吸納這些剩餘勞動力以助自身發展,人口流動的限制 放寬再加上土地改革,產生了一批由農村轉移到城市尋 找工作的勞動人口──農民工。這些農民工,雖然是屬 於城市勞動人口的一群,但因為擁有的是農業戶口,而 得不到在工作地方與擁有非農業戶口的人同等的保障及 福利,比方說,非農業戶口的城市人可獲得每月三百元 的最低生活保障,但農業戶口的農民每月只有三十元; 很多農民工都不獲僱主簽署工作合同,以致他們失去了 應有的失業保助;其他方面包括子女教育、醫療、社會 保障等都與持非農業戶口國民相距一大截。更糟的是, 一些農村政策使他們的土地被廉價徵用或強行徵收,他 們只能被迫留在城市尋找工作機會及生活資源而不能重 返農村務農,失去生活保障。[1]同是國民,同是為了中 國的經濟發展默默耕耘,但制度上的歧視迫使他們只能 淪為二等公民,這樣合理嗎?

戶籍制度,作為資源再分配的工具──操控著福利及保 障的分配──暗示著現今中國政府重視城市發展多於農 業發展。鄧小平曾於1985年說過:「一部分地區、一部 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 逐步達到共同富裕。」所以,中國政府先集中資源發展 部份地區的後續其實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 村」。可是如今,部份地區已經「富起來」,但農業沒 有相應發展。政府投放資源於城市及農村不均,使得農 村的基礎建設仍然落後,未能吸引商戶投資;更甚者, 農地經常由於地區發展而被掠奪,耕地面積減少。而這 些因素往往減低糧食生產力,影響糧食供應──糧食供 應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石,長此下去,必然影響國家長 遠的經濟發展。

農 民 為 城 市 現 代 化 付 上 沉 重 的 代 價 ──為 城 市 提 供 穩 定、廉價的糧食供應,自己的生活質素卻又未能提 升;他們外出城市提供廉價勞動力卻又完全得不到在 城市生活的應有保障及福利。戶籍制度只是對農民 進行剝削的武器;而這個剝削武器同時亦在維護等 級 差 別 ──持 非 農 業 戶 口 者 比 起 持 農 業 戶 口 者 擁 有 更 多權利;造成城鄉二分,長遠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

戶籍制度作為破除「重工輕農」這概念的障礙以及一種 歧視農民的制度,它必須改革。近年中國已經開始實行 戶口統一政策,但只針對個別城市、省份自行參與的計 劃,未能成為全國強制推行的政策,而所謂的戶口統一 政策亦往往有名無實。它所解決的是技術問題,在行政 處理上略為方便些,但其戶籍的意義仍然依附在身份證 明上:在原農業戶口的身份證明文件上仍印有「2010年5 月1日起統稱居民戶口」,繼續以另一種方式標籤農民; 各種保障及福利制度依然沒有統一,城鄉人民待遇的差 距仍然存在。[2]作為剝削農民政策的戶籍制度,若果不 取消(無論是取消城鄉二分或是取消因戶籍而帶來的福 利及保障待遇差別),又如何使中國有一個長遠而健康 的經濟發展呢?

[1]《中大學生報廿一週年八九民運特刊》 〈戶口決定命運──中國戶籍制度〉 [2]〈鄧小平: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5-01/16/content_2467918.htm

25


, 連中產都 病唔起 文:紀

,目前 十八歲 四 年 餘元。 李,今 僅四百 區的老 薪 社 月 樹 每 工作, 區洞青 ,平均 廠 江 期 修 錦 時 配 三 成都市 的黃金 行車修 還有近 子創業 一家自 , 妻 市 產 和 都 癌 在成 兩套房 是老李 出身患 置辦了 零一年 查 僅 至 檢 不 年 被 迅 九八 妻子 左右, 水一樣 ,老李 八千元 流 年 入 如 一 收 富 去 個月 的財 款。零 零三年 苦掙來 銀行存 到 辛 的 診 來 元 確 迫 十萬 檢查 妻多年 ,還被 妻子被 老李夫 蓄 年 後 積 一 之 有 症, 了所 ,從零 僅用光 老李說 不 。 , 走 元 速流 多萬 層很脆〉 了四十 花 共 國中產階 3月2日 我 世, 病 。 過一場 2006年 套房產 十萬抗不 入 收 賣了一 年 〈

生病是人生一大苦事。據零八年國家統計局 的調查,中國民眾最關注的就是醫療問題, 就業問題、教育問題都要排後。中國發展 向城市傾斜,然則城鄉在醫療保健方面的 差距卻有收窄的趨勢 ――諷刺地,這卻是因為城 市在醫療保健方面的倒退。身處「福地」,擁有 城市戶籍的城鎮居民境況雖較農民工略佳,卻離 「好」甚遠。

華網 ―― 新

病,可不是一個人的事,醫一場大病往往就足以令一家 人陷入經濟困難。「中產」如老李,妻子一場大病就替 他一次過散盡家財,重新變窮,亦即所謂「返貧」。 中產還可以返貧,對浩浩蕩蕩的城鎮貧困人口大軍而 言,卻返無可返。他們包括退休職工、經營不善的企業 職工、下崗工人、「三無對象」(註一),一旦自己 病了又或家人病了,他們都會陷入極之窘困的處境。 沒錯中國正在「富起來」,但醫療服務費用的增長速度 卻超過了人均收入的增長,並成了城市居民家庭繼住房 和子女教育支出後的第三大負擔。城鎮貧困人口負擔不起 醫藥費,無可奈何之下只有強撐著不去醫、不去住院。小 病小痛的話,就先不醫,弄得要入醫院了,還未完全康復 都要求離院;最極端的甚至乾脆不醫,橫豎醫了也不知 醫不醫得好,白花了床位費、檢查費、治療費和藥費。

26


更是驚人,甚麼雞毛蒜皮的小病也大開最新型、最貴的抗生 素。舊的無效了,只有開更新的,更新的只有更貴;明明只 是醫一場普普通通的小病,吃藥都能把人吃窮,所以城鎮的 貧困人口就連小病都不醫,把病積下去,小病也成了大病。

中國城鎮並不是沒有醫療保障制度。經1998年醫療改革,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正式統一「勞保醫療制度」 和「公費醫療制度」,為城鎮居民提供醫療保障。於這個保 障制度之下,僱人單位和僱員以工資稅的方式向醫療社會保 險基金繳款,所繳納款項以一定比例分流入兩個帳戶,即社 會統籌帳戶和個人帳戶,受保僱員去看醫生時就會先從其個 人帳戶出錢。這個制度以職工正式就業的工作單位(國有企 業、事業單位、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為參保單位,忽 略了個體戶等靈活就業者,也不利國企工人、下崗工人參保 (近三成國企根本無力繳交保費),所以城鎮居民的參保率 僅為23%。當然,按常理來說,不受此制度保障的,就可以 買商業醫療保險或接受其他醫療救助。既然如此,那為什 麼事實上醫一場病會貴到城鎮貧困人口連醫都不想醫呢?

政府也不是不知道藥價高,可是它頒布降價政策二十多次, 藥費降一降又回升。醫院所能使用的藥部分由政府定價, 部分由市場定價。當政府將藥的定價調低,為了和政府 定價的藥競爭,市場定價的藥也應該降低售價——事實上這個 情況卻沒有發生。因為醫院就是要靠賣藥去掙錢,政府定 價的藥便宜了他們就不選來用,又或轉而大劑量地開藥。 而儘管藥廠之間競爭激烈,由市場定價的藥品價格卻沒有 下降。藥廠向醫院售藥時採用回扣制,藥廠會按銷量給予 醫院和醫生回報;醫院選藥時為了利益就會傾向選擇回扣 高的藥,而不是選擇價格便宜的藥。而且,醫院買藥由 醫藥公司代理,病人所需支付的藥價還包括了代理費。 醫療服務價格受供求兩方面影響;然而,醫生掌握著專業知 識,病人卻往往無法掌握自己的病況,完全依賴醫生決定他 們應該吃什麼藥、吃多少藥、做不做檢查或動不動手術。當 醫生為了個人利益誘導病人大量使用醫療服務,而病人並沒 有足夠資訊去判斷時,這種資訊不平衡的狀態便使得醫療機 構能夠主導醫療服務價格。尤其當中國對醫療機構的監督基 本上並不存在,醫生誘導病人濫用服務的情況更特別嚴重。

這得從頭說起。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醫療基本上是一項福利,並以全 民保健為基礎。政府「全額管理、定項補助」醫療 機構,醫療機構的營運目的並不在爭取利潤最大化, 甚至並不在乎能否收回成本。而且由於醫療機構的 結餘須要上繳,醫院本身並沒有誘因去追求盈利。 改革開放之後,政府開始強調個人需對醫療開支負上責 任。自1980年以來,個人於總醫療開支佔比由21.2%增 至55.5%。同時,政府方針改成「全額管理、定項定額 補助、結餘留用」,醫療機構基本上變成自負盈虧。縱 使中國醫療服務機構九成以上均為公立醫療機構,但由 於政府於總醫療開支佔比僅17.2%(遠低於美國政府所 佔的45.6%),對公營醫療機構的資助甚至不如高度市 場化的美國,所以按理應為公益不計收益的公營醫院為 了收支平衡、謀求發展,通通都變成了追求盈利的「企 業」,大量提供營利性服務謀財而忽略了基本醫療服務。

目前中國政府投放的資源根本不到醫院營運資本的一成,醫 院就得自己去掙錢維本,當中藥品收入大約佔醫療費用一 半。國家推出了藥物「15%差價留用政策」,容許醫院把買 來的藥賣貴15%,此之為「以藥養醫」。為了維本、為了利 潤,同樣藥效的藥醫生都會挑貴的來開,甚至越貴越愛開 。醫院濫開藥、開貴藥,不一而足,其中濫開抗生素的情況

談到中國現時的問題,城鄉差距無疑是無法忽視的。農村發展 停滯不前,農民被逼到城市打工;而當他們走到城市,城市並 不能為他們提供保障。城市本身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住 屋問題、教育問題等。八九民運當日席捲全國,論者以為和當 年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發展分配不公有著莫大關係。如今,我們 亦可從醫療保障中窺見數字龐大的城鎮中低收入人口與貧困人 口是如何被逼上絕路。如果真的關注八九,認為導致八九的狀 況是需要關注的,那麼我們勢不能繞過中國現時無論是城市還 是農村的問題,我們必須好好看清楚那些問題背後的成因。

註一:無法定撫養人和贍養人、無固定生活來源、無勞動能力的城鎮居民

參考書目: 一、Whyte, Martin King, One Country, Two Societies: rural-urban inequ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HCCS, 2010. 二、楊濤:〈我國城市的弱勢群體醫療救助制度研究〉.西北大學,2006. 三、Chack-kie Wong, Vai lo Lo and Kwong-leung Tang, China’s Urban Health

Care Reform:from state protection to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Lexington Books, 2006. 四、周學榮:《中國醫療價格的政府管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 2008 五、杜樂勛、張文鳴、黃澤民:《中國醫療衛生發展報告》 社會文學文獻出版社 2006 六、趙鼎新《國家.社會關係與八九北京學運》

27


編按:今年一月尾,香港、廣東及 澳門三地政府為「環珠江口宜居灣 區建設重點行動計劃」(下文稱 「灣區計劃」)舉行了發佈會,該 計劃涉及香港、澳門、廣州、深 圳、珠海、東莞、中山等地的規 劃,受影響的人足足有2500萬。下 文作者將透過該計劃的重點內容, 說明香港與內地的經濟活動是如何 緊密地連繫起來,讓「同城化」加 速,例如大型交通基建設施讓香港 人可以北上工作和投資。文中亦描 寫了香港農業的沒落,這正是內地 與香港經濟分工的結果,是令香港 可發展單一產業(金融)的條件。 最後更指出該計劃推高香港的樓價 後,市民移居到內地生活變得可 能,那麼香港人也要面對內地的城 市問題。

宇宙無敵 多元高質量 跨境融合發達計劃 文:Heidi仔

雖然規劃署長梁焯輝曾表示「灣區計劃」只 是「概念交流,未有定案」[1],但原來香 港已有不少工程正在悄悄進行,而且很多與 「灣區計劃」內容吻合,這些工程對香港的 經濟、社區,甚至自然環境有極大影響。

前海勢取代香港

人人有屋住,喎

灣區計劃把珠三角與港澳的交通連結起來,減低交通時

跨區的交通網絡與產業北移,都暗示了兩地居民跨區工

間以及通關時間,令兩地的貨、人流動更快。例如數年

作的可能。所以灣區計劃同時提出「建設低碳住區」,

前問題多多的港珠澳大橋把港、珠、澳的重要地段連

在港珠澳三地的不同地區興建房屋。但觀乎「低碳住

起;是次規劃提出的「港深西部機場鐵路」,則把香港

區」的內容,都是由政府主導打造「居住示範區」,欠

與深圳的機場連接;還有屯門西繞道將深圳灣與港珠澳

缺居民參與。

大橋接上,還有毀人家園而興建的廣深港高鐵,以及即 將開放的邊境禁區,香港與內地的連接越緊密,「同城

而香港政府多年前提出的「新界東北三合一新發展區」

化」[2]更快成真。

,恰巧就是低碳住區之一。發展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 及坪輋,被劃為發展區前的新界東北有不少村落,不少

跨境交通網絡鞏固了「一小時生活圈」,本港以及外地

村民以農耕維生,不需進行灣區計劃提出的「促進農村

的資金均可在香港機場透過高鐵、公路或在新界北快速

低碳住區建設帶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就已經非常「

通關,直達前海。前海在規劃中是以香港為目標的新金

低碳」。長實、恆基等大發展商早在新界囤積大量土

融、貿易、服務業中心。去年年底,已有二十間香港企

地,而自新界東北被納入新發展區,當地不少村落更遭

業包括匯豐、中銀、長實等,與深圳政府簽定合作意向

到收地、迫遷 甚至已出現不少樓價高昂的私人樓盤。原

書[3]。深圳機場就在前海附近,加上由深圳通往內地其

居於當地的居民根本無法在原區置業,更別說可以繼續

他城市的交通網絡,屆時除了資金北移,不少職位亦會

耕田維生,原來把田地變成豪宅就是「低碳」!

北移,港人極有可能要到深圳跨區上班,甚至要搬到深 圳生活。無法北上的港人,便要自求多福了。

28


這些「郊區豪宅」服務的只不過是有能力跨區上班的港 人,又或者是希望來港居住的內地人。新界北是香港與 深圳的邊界,隨著灣區計劃推動「深港同城」,以及發 展禁區與河套地區,新界東北的地價樓價只會上升,連 帶生活開支亦會被拉高,與「低碳住區」表示要「為不 同收入階層的居民提供適當的住宅」、「努力實現人人 享有適當住房」的目標背道而馳,這些說來動聽的目標 只不過是用以歛財的幌子。

環保的前提:破壞

唐英年的預言

除了動聽的「低碳住區」,灣區計劃還要進行「跨界環

「宜居灣區」只不過是以「融合」包裝的跨境發財大

保合作行動」,在各地減少空氣及水源污染;又提出「

計,但有份發財的,只是有份興建「郊區豪宅」的地產

綠網」,將港珠澳三地的郊野公園、濕地等以跨境交通

商、有能力跨境工作的中產階級,甚至是在內地發了達

連接,甚至把單車徑都連結起來以「維護生態資源」。

再來港居住的內地富豪。普通市民如你我,只能看著各

以「綠道」為名的跨境交通網路,目的是透過興建「灣

地樓價、生活指數繼續飆升,根本無法分享所謂的「融

區環狀跨界綠道」來「維護近海生態和海岸景觀等」。

合成果」。相反,香港成為「豪宅區」之後,我們就只

說穿了,就是以公路將各地連接。試想,興建接近一千

可搬到生活水平較低的某些內地城市居住。

公里長的公路如何可以保護環境?單是興建的工程製造 廢料,以及落成後的交通流量,便已對當地生態環境造

香港近年進行的各種基建工程與規劃,無不與「灣區計

成極大破壞。

劃」配合,可見香港被納入內地規劃並不是一兩天的 事。再追溯至兩年前唐英年所說的一番話:「若在香港

「綠網」在香港最重點的工程是深港西部機場鐵路,該

居住,可能生活質素一般,但住在深圳龍華,兩萬元生

鐵路將會路經后海灣,以及同時被規劃為「新發展區」

活質素一定比現在好。」[4]──香港人移居到內地生

的洪水橋。兩地不單有具生態價值的水田和濕地,更是

活,原來早就在港府計劃之中!

不同物種的棲息地。去年年底,洪水橋的綠化帶發現有 非法傾倒的水泥,同時不少發展商早就「插旗」控制了 不少土地,並開始發展私人住宅。這些明顯破壞大自然 的規劃內容,就露出了以環保為名發展為實的馬腳。

[1] 蘋果日報〈保灣區網民踩上規劃署〉2011年02月11日 [2] 「同城化」,就是要將兩個各自決策的城市統合一起的規劃 方式,彼此共同進行產業分工與合作,如現時的廣佛同城(廣州 與佛山)與珠澳同城(珠海與澳門)就是一些先試先行的例子。 根據《綱要》,同城的兩個城市都應建立一個高層次的決策機 制,而決策機制中會有中央人士「協調」兩個城市的決策。 [3] 20大港企前海開荒 議員憂產業北移 失業大增 [4] 唐英年倡融合一億人市場 珠三角將最具經濟活力2009年07 月20日

29


女 诱 精液 惑 迷 幼交 药 强 狂干 迫 色 兽交 情 三 群交 級 三 阴部 级 A 血 18禁 吐 文︰Czior 限制 緊縛 片 A 成级人 陆 大 酥胸 喷精 刑 身在香港,每當說起國內的網絡監控,總會有種虛無飄渺卻又籠罩在身旁的感覺。翻閱琳瑯滿目出自內地網 大片 幼子 幼 酷 拍 自 欲 奶 Great女優 偷窥 民的發泄/不滿/翻牆教學以及討論言論自由討論的網文,那能與現實七大奇蹟比肩的防火長城(The 护士 兽 生 咪 医 强歼 小穴 咪 Firewall, 簡稱GFW)到底又過濾/限制了甚麼呢?在「網絡發言防和諧器」軟件裏,筆者找到綠壩(國資防毒 老师 师 乱交北京 教 鮑彤 暴亂 暴政 北大三角地論壇 北韓 北京當局 專制 八九 八老 巴赫 白立朴 白夢 白皮書 保釣 鮑戈 女 軟件)、百度貼吧和諧測試器及相關軟件中的一萬多個「敏感詞」,先莫論何為「敏感」,又或是網絡上發表 版美 色 绝 一諮 陳總統「敏感詞」會導致怎樣的白色恐怖?對現今中國的四億多網民而言,過瀘監控是否更造成了疑神疑鬼的寒蟬效 程凱 程鐵軍 程真 干 遲浩田 顶级 持不同政見 赤匪 赤化 春夏自由論壇 達賴 大參考 大法 大紀元 大 妓 應呢?「被和諧[1]」、「被牆[2]」等詞語在此時此刻,我們認識的似乎只止於「被」這一字,總是指向自主 迪裏夏提 地下教會 地下刊物 阴 肛 弟子 第四代 電視流氓 釣魚島 丁關根 丁元 丁子霖 東北獨立 東方紅時空 嫂 權失落於某種遍佈的、無形的、具權力權威的某某手中,然後我們用第三者的目光旁觀這種主語空白的溫水煮 码穴 骚 發輪 發正念 反封鎖技術 反腐敗論壇 反攻 反共 反人類 反社會 方勵之 方舟子 飛揚論壇 斐得勒 費良勇 奸 裸 蛙過程,自身恐懼也無形中成為了彼此間的「某某」。或許描述內地的網絡監控情況,不可缺的還有──我們 性 乳 高文謙 高薪養廉 高瞻 高自聯 戈揚 鴿派 歌功頌德 蛤蟆 個人崇拜 工自聯 功法 共產 共黨 共匪 共狗 共 和諧了我們的和諧。 河殤 紅燈區 紅色恐怖 宏法 洪傳 洪吟 洪哲勝 洪志 胡緊掏 胡錦濤 胡錦滔 胡錦淘 胡景濤 胡平 胡總書記 暴動 悔過書 雞毛信文匯 姬勝德 積克館 基督 賈慶林 賈廷安 賈育台 建國党 江core 江八點 江流氓 江羅 江 不難發現各種軟件過濾的詞彙都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似乎國家領導人名字、避孕套、連老師護士都在特定的聯 民 疆獨 講法想力下中被列為「敏感」的詞彙。固然不同軟件、防火牆、搜索引擎過濾的關鍵字不盡相同,但若諸位在百度 醬豬媳 交班 教養院 接班 揭批書 金堯如 錦濤 禁看 經文 開放雜誌 看中國 抗議 鄺錦文 勞 搜索時遇上這樣的「提示」,試問又有何感想? 錄 李祿 李鵬 李瑞環 李少民 李淑嫻 李旺陽 李文斌 李小朋 李小鵬 李月月鳥 李志綏 李總理 李總統 連勝 林長盛 林樵清 林慎立 淩鋒 劉賓深 劉賓雁 劉剛 劉國凱 劉華清 劉俊國 劉凱中 劉千石 劉青 劉山青 劉士 馬良駿 馬三家 馬時敏 賣國 毛廁洞 毛賊東 美國參考 美國之音 蒙獨 蒙古獨立 密穴 綿恒 民國 民進黨 民 你說我說論壇 潘國平 泡沫經濟 迫害 祁建 齊墨 錢達 錢國梁 錢其琛 搶糧記 喬石 親美 欽本立 秦晉 輕舟 善惡有報 上海幫 上海孤兒院 邵家健 射精 神通加持法 沈彤 升天 盛華仁 盛雪 師父 石戈 時代論壇 時事論 蘇曉康 台獨 臺盟 臺灣獨立 臺灣狗 臺灣建國運動組織 臺灣青年獨立聯盟 臺灣政論區 臺灣自由聯盟 太子 維讀者論壇 萬曉東 汪岷 王寶森 王炳章 王策 王超華 王丹 王輔臣 王剛 王涵萬 王滬甯 王軍濤 王力雄 王瑞 邦國 吳方城 吳官正 吳弘達 吳宏達 吳仁華 吳學燦 吳學璨 吾爾開希 五不 伍凡 西藏 西藏獨立 洗腦 下體 立 新生網 新聞封鎖 新語絲 信用危機 邢錚 熊炎 熊焱 修煉 徐邦秦 徐才厚 徐匡迪 徐水良 許家屯 薛偉 學 ▲ 設計對白︰有老爸我罩著,兒子你放心。 姚月謙 夜話紫禁城 義解民主 亦凡 異見人士 易丹軒 易志熹 由喜貴 遊行 幼齒 于 三个代表 一中一台 一党 多党 避孕套 異議人士 你妈逼 大鸡巴 高潮 尹慶民 一党 多党 伯笠 張鋼 張宏堡 張健 張林 張萬年 張偉國 張昭 处

我……也只不過想上網

民主专

法轮 法论 法沦 法伦 发轮 发论 发沦 发伦 轮功 轮公

黑白無常,灰色敏感 六 四 基 台 已知黑名單上各個被GFW列為違規/不恰當的網站,如YouTube、Facebook、Twitter等等,均是立入「禁地」。 溫 獨 早年流傳的白名單──即是除了GFW所認可允許的網站外,其他網站的訪問均會被阻斷/屏蔽──在五月初再 員 家寶 王 次響起警號。政府關於網絡的政策和判斷讓人無所適從──被喻為「中國防火牆之父」的方濱興曾說可用五個 丹層面去解讀國家資訊安全保障體系,其中就言明必需訂立「信息安全法」。這彷彿已經證明了國家有著無上的 警 柴 民 李長 權力定義何謂「安全」的資訊,並提出四個核心能力囊括資訊安全的法律保障、基礎支撐和國際影響的能力, 玲 警 以及網絡輿情駕馭的能力──「如何引導網絡輿論,如何對網上熱點話題做訪問,如何提高處置網絡的能力。 春 賣 公 這些實際上都是我們輿情駕馭能力的標誌。輿情駕馭的具體目標是首先要有發現和獲取能力,其次要有分析和 李 春 安引導的能力,再後要有預警和處理的能力。」這些,都顯示政府把網絡當成另一種需要被引導、可操控和可利 瑞 鄧 環 買 用的私人工具,並將網民劃分為單純的使用者,必須服膺於「管理者」的指引下。而法律所訂明中國公民所擁 春 小 有的言論自由,在不明文規定的灰色敏感規範下,或許只落得這樣一個哭笑不得的結果。 平 魏京 李 嫖 生 鵬 大 臺 天 蓋 灣 安 帽 獨 門 革 立 江 命 藏 澤 武 獨 民 30 警 西 胡 黑 藏 錦濤 社 獨


喷尿 廣聞 口技 郭伯雄 郭羅基 郭平 郭岩華 國家安全 國家機密 國軍 國賊 韓東方 韓聯潮 共軍 關卓中 貫通兩極法 凌 記 護法 花花公子 華建敏 華通時事論壇 華夏文摘 華語世界論壇 華嶽時事論壇 黃慈萍 黃禍 黃菊 黃菊 辱 破 江綿恒 江青 江戲子 江則民 江澤慧 江澤民 江澤民 江賊 江賊民 江折民 江豬 江豬媳 江主席 姜春雲 將則 勞動教養所 勞改 勞教 老江 老毛 黎安友 李長春 李大師 李登輝 李紅痔 李宏志 李洪寬 李繼耐 李蘭菊 李嵐 勝德 聯總 廉政大論壇 煉功 梁光烈 梁擎墩 兩岸關係 兩岸三地論壇 兩個中國 兩會 兩會報導 兩會新聞 士賢 劉文勝 劉曉波 劉曉竹 劉永川 流亡 六四 龍虎豹 陸委會 呂京花 呂秀蓮 掄功 倫功 輪大 輪功 羅幹 民聯 民意 民意論壇 民運 民陣 民豬 民主 民主牆 民族矛盾 明慧 莫偉強 木犀地 木子論壇 南大自由論壇 舟快訊 情婦 慶紅 全國兩會 熱比婭 熱站政論網 人民報 人民內情真相 人民真實 人民之聲論壇 人權 瑞士 用「正義」去趕絕 論壇 世界經濟導報 事實獨立 雙十節 水扁 稅力 司馬晉 司馬璐 司徒華 斯諾 四川獨立 宋平 宋書元 宋祖 如欲暢遊網絡天地,好像理所當然地會說到翻越虛擬長城的方法──代理伺服器,作為翻牆的重要途徑之一, 子党 湯光中 唐柏橋 唐捷 滕文生 天安門 天怒 天葬 童屹 統獨 統獨論壇 統戰 屠殺 外交論壇 外交與方略 諸如SSH、VPN、Tor[4]等等的字眼大家早就習以為常,若只把翻牆當作等閒──有阻礙繞路就好──避開了思 瑞林 王潤生 王若望 王希哲 王秀麗 王冶坪 網特 尉健行 魏京生 魏新生 溫家寶 溫元凱 文革 無界流覽器 考「牆為何存在」之類的問題,這種默認變相為政府提供了一個變本加厲的機會──繼續以「綠色淨化」的正 體 項懷誠 項小吉 小參考 肖強 邪惡 謝長廷 謝選駿 謝中之 辛灝年 新觀察論壇 新華舉報 新華內情 新華通 義之名,再加諸以「專家」身份評定網絡語言/低俗內容侵蝕了年青一代的文化思維,並以此為依據將網絡說 學潮 學聯 學習班 學運 學自聯 雪山獅子 嚴家其 嚴家祺 閻明複 顏射 央視內部晚會 楊懷安 楊建利 楊巍 成荼毒年青人思維的地方,避之則吉,以此合理修長城、造綠壩對網民的強制性操控。 于大海 于浩成 輿論 輿論反制 宇明網 真善忍 圓滿 遠志明 岳武 在十月 則民红志 擇民 澤民 曾培炎 曾慶 政治 余英時 行房 大法 弟子 大纪元 明慧 大法 洪志 洪智賊民 红智 諷刺得如近日遼寧日報的新聞〈校園盛行網絡語言影響漢語規範〉中講到︰「中國傳統的交流方式可以說是經 昭富 張志清 趙海青 趙南 趙品潞 趙曉微 趙紫陽 遠至98年被指以電子郵件犯下「煽動顛覆罪」的商人林海,近至早前傳出被政府指控散播「茉莉花革命信息」 的網絡異議人士無故失蹤的新聞,似乎在網絡上亂說話的行為早已與犯罪和消失連結起來。而自動化運作的 GFW或是傳言有數十萬工作人員在監視的金盾工程[3],明顯也並不能對數億網民每分每秒的舉動瞭如指掌。 內地網民下意識去迴避威權政府下的白色恐佈,對應產生形形式式的緩和/解決/抗爭的方法,譬如以加入符 被虐 北美自由論壇 號、用諧音同音字取替、近義詞置換、隔字隔行藏頭等方法避開「敏感字詞」的過濾,如是者使用著眾多十分 京之春 博訊 蔡崇國 藏獨 曹長青 曹剛川 柴玲 常勁 陳炳基 陳軍 陳蒙 陳破空 陳希同 陳小 色大紀元新聞網 黄 有「內涵」的文字加密方法去發表文字文章。若龐大無形的監控逼使異議或反對的聲音必需要以諷刺、隱密、 大紀園 大家論壇 大史 大史記 大史紀 大中國論壇 大中華論壇 大眾真人真事 戴相龍 彈劾 友 婊子色 被迫 間接的形式表達,無疑也強化了中國政府所期望的自我審查──營造「順者生、逆者亡」般的極端言論枷鎖, 空 東方時空 東社 東土耳其斯坦 東西南北論壇 動亂 獨裁 獨夫 獨立臺灣會 杜智富 多維 屙 蒲团東南西北論談 被逼 令網路上的「言論自由」變成敬而遠之的劫難象徵。而處處受制肘的網民將不公不快之事訴諸內涵文章,更是 勇 分家在 分裂 粉飾太平 風雨神州 風雨神州論壇 封從德 封殺 馮東海 馮素英 佛展千手法 付申奇 傅申奇 女 突顯出和諧表象下的無力感,使尋找出路的舉動變得無比逼切。 女 强暴

會的政策,後以此為由對負面/不利政權/反動/煽動

韩国

[1] 網絡用語,作動詞。取材自內地早年推行建設和諧社

載/封鎖的動作為「被牆掉」。

除了封鎖阻截以外,另存有超過九成的人口資訊,以便

[4] 代理伺服器,在內地被用作繞開中國伺服器的監控手

段,從另一途徑進入互聯網。篇幅所限,詳細可參閱

31

〈代理服務器,SSH ,VPN ,Tor都是些甚麼東西?〉

http://www.chinagfw.org/2009/08/gfw_30.html

共享增強公安的執行力量和提升網絡保安程度。

閱後即焚︰“GFW”

監視監控或獲取個人化的網絡用戶的動向,宣稱以信息

http://www.chinagfw.org/2011/05/2011512-gfw.html

[3] 中國從98年起實行的分期建設的系統工程,主要內容

http://www.chinagfw.org/2009/03/gfw_8362.html

取資訊均需經過防火長城,然而網民稱被防火長城所阻

從大姨媽到GFW

[2] 網絡用語,作動詞。指國內對外發佈消息或從國外獲

相關資料︰

的詞語和消息進行封鎖/屏蔽/過濾等的行動。

2011.5.12 GFW之父方濱興講座後雜想

64事件 六四学潮 64运动 六四运动 天安门事件 89事件 中共 中国共产党 共产 共党 共产党 共 产主义 共党 中共中央政治局 届中央政治局委 中 央政治局 反党 反共 反人民 反动 反动派 反革 命 打倒中国 打倒中国共产党 打倒中华人民共和 国 党中央 国家主席 党主席 台独 台独分子 台湾 民国 台湾独立 台湾分裂 台湾帝国 台湾公投 台 湾共产党 台湾共和国 台湾国 台湾民国

专政

愛國者同盟 愛國者同盟 鞍鋼 鞍鋼 鞍山鋼鐵 鞍山鋼鐵 巴拉圭 罷扁 罷官 罷課 罷扁 罷官 罷課 霸道 白癡 白癡 斑竹 版主 寶馬 保釣 寶馬 筆記本 筆記本 變態 波波娃 財政部 財政部 蔡歡 蔡 傳佛教 藏傳佛教 曹思源 拆遷 拆遷 柴璐 陳光誠 陳良宇 陳瑞武 陳水扁 陳光誠 陳良宇 陳瑞武 陳水扁 成吉思汗 程寶山 程寶山 程翔 程中將 程中將 恥 籌備 籌備 出售 春運 春運 達賴 大參考 代考 鄧天生 鄧天生 抵制 第五代 釣魚島 丁關根 丁家班 東突 東洲 冬日那 東方紅時空 東突 東洲 堵截 堵路 段喧 二炮 法掄 法掄 法輪功 法輪功 法院 反日 反曰 販假 販假 十月 封殺 馮驥 馮 先財 傅先財 嘎瑪巴 嘎瑪巴 高知 高智晟 告全體線民書 告全體線民書 告同胞書 告同胞書 共產黨 共產黨 共黨 共和國 共和國 關貴敏 關貴敏 滾 滾 國美 國民黨 國旗 國美 國民黨 國旗 海龍 海龍大廈 韓喬生 韓喬生 好處費 好處費 何家棟 何家棟 胡恩 胡溫 胡溫 護短 護短 黃健翔 黃賤翔 黃賤翔 黃健翔 回族 霍英東 霍英東 雞 集會 集會 季先 假貨 假貨 賤翔 賤翔 姜敏 姜敏 蔣彥 彥勇 蔣彥永 蔣彥勇 焦國標 焦國標 金人慶 金人慶 經緯 經緯 救度世人 聚集 抗日 抗議 抗曰 拉案 拉登 拉法葉艦 拉法葉艦 蘭河 蘭河 老刀 老夫永樂 老夫永樂 黎國如 黎國如 李紅 李宏治 李 李紅 李連玉 李連玉 李文娟 李曉峰 李曉峰 李詠 李詠 立委 林彪 林程 臨終遺言 臨終遺言 領導 領事館 領導 領事館 劉建宏 流產 流產 劉建宏 柳樹中學 柳樹中學 六?四 六合彩 龍灘 龍灘 婁 義 璐 呂秀蓮 羅明 羅明 賣假 賣嗎 賣假 賣嗎 蠻 蠻 毛澤東 毛澤東 毛主席 茅于軾 茅於軾 蒙古 民進党 穆斯林 那日貴 那日貴 南露 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 牛B 牛羊瘟疫 女婿 女主持 諾夫 諾夫 披露 騙子 騙子 平反 七種人 七種人 戚曉春 戚曉春 槍手 槍手 秦裕 輕輕的一聲祝福 片片文章表心情 輕輕的一聲祝福 犬 缺德 人事 雲中鶴 雲中鶴 三峽 三峽 沙桐 傻b 傻逼 傻比 上訪 上訪 社會公器 社會公器 神職 神職 生命起源 換班 換班 聖戰 聖戰 失身 施丹 十七大 石占明 使館 使館 示威 四川朱昱 宋什麼 宋什麼 蘇顯達 蘇貞昌 蘇顯達 蘇貞昌 孫大午 孫悅 孫大午 孫悅 台 灣 太*石*村 太石村 太星中學 太星中學 泰石村 討伐 討伐 天鵝絨 天鵝絨 天體 天體 田青 投票 團系 團系 外逃 王八 王紅旗 王紅旗 王江波 衛寺狂 衛寺狂 倭 五四 五月四日 伍思凱 伍思凱 侮 質 物質 西壩河 西壩河 西單 西單 下崗 下崗 下課 下課 先審 先審 線人 線人 削權 削權 小B 小丑 小胡 小油條 小油條 肖白 肖大校 肖副團長 肖副團長 謝燕益 謝燕益 海外的報導 海外的報導 管制 新聞管制 許萬平 許萬平 選舉 選舉 丫 雅昌 延昌雅士 贗品 贗品 央視 央視 羊倌 羊皮狼 一句 伊斯蘭 伊斯蘭 遺珠 遺珠 蟻力神 蟻力神 嬰兒煲湯 嬰兒湯 嬰兒煲湯 嬰兒湯 贏盤 贏盤 遊行 頭 魚窩頭 鉗制 輿論 鉗制 預審 預審 曰本 曰貨 曰貨 昝愛宗 昝愛宗 占地 佔領 佔領 張斌 張長明 張佳慧 張戎 張鐵鈞 張斌 張長明 張佳慧 張戎 張鐵鈞 帳號 帳號 趙安 趙化勇 趙建銘 趙岩 趙 化勇 趙建銘 趙岩 趙紫陽 針孔 整肅 官場 整肅 官場 正邪大決戰 正邪大決戰 鄭茂清 鄭培民 政府 鄭茂清 鄭培民 中宣部 中央電視臺 中央電視臺 重鋼 重鋼 重慶特鋼 重慶特鋼 重特鋼 重特 恩來 周恩來 周金夥 周金夥 周稚舜 朱環 朱環 朱勝文 朱勝文 主義 主義 助考 祝均一 磚家 磚家 轉世 轉世 總書記 總書記 嘴臉 嘴臉 佐藤琢磨 坦克人 tiananmen tankman 陸肆 陸肆 捌玖 六月 月4日 20周年 二十周年 學運 學潮 學生運動 學生運動 燭光晚會 燭光晚會 屠城 鎮壓 禁聞 禁聞 翻案 反思 Massacre 虐殺 虐殺 維多利亞公園 維多利亞公園 世界經濟導報 中華公所 中華公 濟學週報 經濟學週報 紫荊 紫荊 翱雕 歐洲萬里行 歐洲萬里行 高自聯 zhaoziyang 劉曉波 liuxiaobo wangdan chailing 烏爾凱西 烏爾凱西 吾而開希 吾而開希 wuerkaixi 胡耀邦 huyaobang 徐勤 inxian weijingsheng 吳宏達 吳弘達 wuhongda 王若旺 wangruowang 何德建 hedejian 王軍濤 wangjuntao wufan 方勵之 fanglizhi 李淑嫻 lishuxian 劉賓雁 liubinyan 長萬里 長萬里 changwanli 陳子 子明 chenziming 方政 fangzheng 周勇軍 周永軍 zhouyongjun 夏韶聲 xiashangsheng danny summer 萬潤南 wanrunnan 王龍蒙 王龍蒙 wanglongmeng 張建 zhangjian 任雪冰 renxuebing 陳用林 陳 henyonglin 黎洪 lihong 江棋生 jiangqisheng 范徐麗泰 范徐麗泰 fanxulitai 包遵信 baozunxin 高瑜 gaoyu 張祖樺 張祖樺 zhangzuhua 袁紅冰 周鋒鎖 齊志勇 王萬星 記憶的呼喚 記憶的呼喚 光榮 爭 光榮的抗爭 浴血廣場 淤血廣場 黎明前死去 歷史的震撼 歷史的震撼 廣場上的熱血 廣場上的熱血 L月S日 歷史的傷口 歷史的傷口 不變的謊言 不變的謊言 天府 秋前算賬 秋前算帳 黃子 子華 說不出的真話 說不出的真話 非自然災害 非自然災害 四川的眼淚 四川的眼淚 UNNATURAL DISASTER 春風沉醉 春風沉醉 Spring Fever 伍德斯托克 Woodstock 改革歷程 改革歷程

流 妻 不知不覺已退到崖邊 禁

国香 中 招待 本 血日 夫 激情

http://1984life.com/?p=42

少儿

方 港西

轮攻 沦功過了千錘百煉,是千百年來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的,也是應該傳承下去的。」不知無止境的翻牆會否成功進化 沦公 沦攻 论攻 论功 论公 伦攻 伦功 伦公

為「傳統的交流方式」,未知網友笑言的《網絡敏感詞彙標準辭典》會否為未來的中國網絡史寫下新的一頁; 只知現今的網絡權力關係中,任人魚肉的「民」連接受資訊都尚未有其立足之地,更何況是表達個人身份取態 立場的發言?


(維權)律師的現實 權

文:翡翠

筆者首先自白:本來我要寫內地維權運動的生態,放在本 刊第三部份──「怎麼辦」。「怎麼辦」其實是嘗試為社 會探出路,放在那裡的文章,總不能寫得太灰暗,要給讀 者或多或少的希望。訪問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註一]的 同仁,告訴她們我寫作的考慮,是要給讀者呈現內地維權 運動的積極性。大家都好為難。訪問到最後,她們說我 臉色不好看。現實本來就好灰好灰……有時候真笑不出 來。而最後文章放在第二部份,旨在呈現人的現實處境。 眾所周知,在內地,維權律師被當權者打壓得愈來愈厲害。我們 想像律師一般都有錢有地位,沒有與當權者對抗之必要。但為 何仍有人願意走維權律師之路得罪當權者?「其實維權律師本 來和普通律師無分別。個個律師都維權,不過就是維護他當事人 的權利。只是有些律師接辦了『敏感』的案件。敏感,其實是對 當權者來說敏感而已。」那些「敏感」的案件不過就是平民百姓 在日常生活中被侵權,諸如住所遭無理拆遷,而得不到合理賠償 或安置。「拆遷的事通常牽涉不只一戶人,當中連累好多苦主。 一下子有這麼多人不滿政府,當權者也就開始緊張。」當權者覺 得這類案件很敏感,覺得接辦這類案件的律師很危險。律師這才 成為「維權律師」,和當權者形成敵對狀態,被視為眼中釘。 「有些律師一開始時,未必意覺自己接的案件敏感,未必意覺 自己就是『維權律師』。他們只是希望透過法律的框架、以訴 訟為渠道,去幫忙遭遇不公的人得到公平的裁判。」不過若他 們威脅到當權者的利益和地位,就會很麻煩。「他們難出境, 也難以通過律師牌照的年檢制度。他們也時常『被喝茶』── 被公安﹑國保帶走去『喝茶聊天』。以前律師被訓誨不要搞事 後,很快就被放出來。但現在他們被帶走後多會失蹤,我們 這邊最高紀錄是七十二天。最近這樣的情況愈來愈嚴重。」 「有些律師甚至以『莫須有』的罪名被判刑,諸如經濟犯罪。 早幾年,較著名的維權律師高智晟(註二)也曾被帶走,他

維權

放出來後親述自己失蹤的經過,當時遭受到酷刑的對待。那些 酷刑不只是身體虐待,也有些是精神虐待。例如,不讓其睡 覺;要其坐直姿勢,一動就打;用強燈照射其臉部……」這些 情況持續,亦愈來愈嚴重。「最近網上有報導指,好些維權人 士包括部份維權律師,都被抓去精神病院。以前有位我們認識 的律師也曾被官方帶走。他在扣留期間絕食,官方遂向其注射 精神病人用的藥物。他放出來後,朋友覺得其精神失常。」 在「維權律師」的圈子裡,有人願意繼續留低,有人依然願意走 進去。「他們覺得自己做了對的事。而且他們愈代理得多那類案 件,愈發現社會上有很多不公義的事,加強了其幫助弱勢社群的 決心。」我不知道這種決心能將人的存活狀態改變成一個怎樣的 極致。而或許你會憑空想像,人生而為人,於世存活的狀態應該 如何?不同人的「現實」都不一樣。這篇文章只是呈現了維權律 師的部份「現實」,還有許多人的「現實」,你我或真看不見, 或視而不見。 延伸閱讀: 1)維權網,http://wqw2010.blogspot.com/ 2)潘嘉偉、毛雪萍編《劍與盾:中國維權律師》,現於「序言書室」 發售,電話:(852)23950031

註一:中國維權律師關注組是香港一個非牟利機構,成立目的旨在提 倡保障中國維權律師及法律工作者的權利。他們的網址是http://www. chrlcg-hk.org/。 註二:高智晟是內地宗教信仰人士維權個案的專家。此外,他亦積極參 與維權運動。其中,於2006年2月4日,高展開48小時絕食行動,抗議 公安暴力毆打廣東法律維權人士郭飛雄,之後有近一千名維權人士響應 參加接力絕食,以及超過四千名來自16個省份的獨立人士簽名聲援高律 師,抗議政府的迫害,國際社會也發起簽名行動。中國政府隨即展開打 壓,超過30名參與絕食人士無故失蹤或被關押,包括高的三名助手。司 法部在2月24日傳召高,至12月4日以「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名判他三 年徒刑,緩刑五年。後來,高試過被公安帶走後失蹤,期間曾遭酷刑對 待。雖高現已釋放,但仍被官方監控。(部份資料來自中國維權律師關 注組的網頁。)

維權

維權

維權 維權 維權 32

維權


沉默的前奏── 「廿三條」就在咫尺 文:東郭先生 關於香港言論自由的問題,至少有兩種聲音夾雜在一起,一方面

其實警方就著敏感的政治事件而嚴厲執法並不是首見,2009年聖

我們覺得自身的處境比內地好,較能暢所欲言;另一方面卻在報

誕日支聯會到中聯辦示威,警方隨即以「非法集結」及「擾亂公

紙上見到「言論空間收窄」等字眼。如果為「言論自由」這四隻

眾秩序」的罪名拘控李卓人、梁國雄、蔡耀昌、梁國華、李耀基

字稍作區分的話,可以分成「接收資訊時不受阻礙」及「表達意

及古思堯。而集會、示威都要事先向政府申請,但示威區往往都

見時不受阻礙」。前文〈我……也只不過想上網〉是描寫內地網

是設在西區警署旁,令針對內地問題而進行的示威活動不能接近

民接收資訊時所面對的限制,我同意香港在這方面是比內地的情

中聯辦。這些動作足見政府護主心切,要用盡不同方法對付示威

況較好,但我們不應因此而「自我感覺良好」,因為當言論需要

者,阻擋他們直接將請願信交到中共的權力象徵--中聯辦。

在公眾地方表達時,香港政府/警方都有不同的手法干預,無形 中收窄公共的言論空間。

扭盡六壬搞尻你! 政府的干預甚至多到連意見表達的形式上亦有諸多限制。道具方

誰在怕各種示威行動?

面,警方經常臨時加設無理要求,例如不許帶同棺材等道具示

今年四月份走出虛擬世界,到現實中追尋公義的「塗鴉少女」,

威,更試過出手搶奪並損毀道具;2009年支聯會到中聯辦抗議

在街頭四處噴上艾未未的塗鴉肖像及「誰在怕艾未未?」,目的

劉曉波被判囚,除了拘捕示威者,政府又出動市政衛生人員,

是喚起公眾的注意,要求當局釋放艾未未。如此敏感的政治訊

用管制非法街招的法例,並以事前沒有向路政處取得書面同意

息,隨即惹來重案組接手調查,之後更出動到便衣警察及閉路電

為理由,在示威過程中搶奪和充公示威人士縛在街邊鐵欄的橫

視(CCTV)以便盡快拉人祭旗。同年五月在西洋菜街,有市民用粉

額;2010年支聯會打算在時代廣場的空地上放置新民主女神像,

筆在地面畫上「平反六四」及「釋放艾未未」等字句或畫像,多

警方便以沒有申請公眾娛樂牌、違反《公眾娛樂場所條例》為

名警員隨即以「刑事毀壞」的罪名拘捕了兩名市民,並封鎖了上

由,來阻止這種表達意見的行為,將「民女」強行帶走。警方將

址一段長約30米的路面蒐證。街坊最即時的反應不是責備塗鴉破

悼念活動說成是「娛樂」固然是諷刺,但同樣的法規是適用於其

壞城市景觀、破壞公眾物件,而是諷刺地反問「當年重案有否搜

他真正表演、藝術形式的公眾展覽活動,正如今年五月同志遊行

捕曾灶財?」政府如此緊張的反應,其實「誰在怕塗鴉少女」?

中的街頭跳舞也被警方喝停,指同志團體無申請娛樂牌。街坊

你睇下對面岸啲網路長城幾嚴重,

我有自由,你無自由。我有自由,你無自由。

香港仲有言論自由,證明一國兩制 ……掂啦!

塗鴉少女呀!好恐怖呀!

唔申請娛樂牌就帶道具?! 幫你……整爛佢!!

差人做嘢!!! …… 打份工啫、犯法呀?!

33


都立即反問:「舊年撐政改集會同埋太平清醮都大把人上台唱歌

譬如說,管制集會、遊行示威

的《公安條例》有

啦,咪又係冇娛樂牌。總之政府、警察唔鍾意嘅活動就會搞到你

說是違反《人權法》及《國際人

權公約》,此爭論至

死 。」

今仍未有結果,但政府卻不斷用它來檢控示威者,因為此法例容 許它「限制人民表達意見的自由,以便政府達致維持公共秩序的

除了多次用不同的法規對示威者作出檢控,政府在空間佈局上亦

目的」。換言之,如果「選擇性執法」是因為某事件在政治上「

刻意安排過,目的也是阻礙示威者順暢地表達意見,例如2002年

敏感」,那麼官方進行打壓的理據則不會只依賴「廿三條」,很

政府在中聯辦對出無故築起巨型花槽,令原本9米闊的行人路只

大程度上更會依賴現存《公安條例》裡面抽象、含糊的「公眾安

餘3米,更成為了拒絕和限制示威路線的藉口。而且警方架起的

全」、「公共秩序」概念。故事發展到最差的情況,就是只要我

的鐵馬數量愈來愈多,都是變相收窄示威空間。

們稍稍覺得事件是「敏感」,就會自我審查,沒有人會再在公共 空間談起敏感的政治議題。

仲要等「廿三條」黎到先做嘢? 我們經常以2003年50萬人上街趕走「廿三條」作為香港人守得住 言論自由的象徵,然後近一兩年又常聽到「廿三條」「將會」捲 土重來,彷彿香港人勝過一仗後,現在政府就不會有任何舉動, 但從上面這麼多例子所見,其實政府是一直用各種方式去攻佔我 們的言論空間。我們喊「公安惡法」時,所指的對象絕不能只想 起「廿三條」及警方「選擇性執法」,因為如果政府及中央合謀 要部署「廿三條」立法,它不會再是忽然從「北」而降的姿態, 而是在現有的香港法規下不斷收緊,不知不覺間讓香港人的言論 空間收窄,漸漸改變我們討論政治問題的氣氛。

34

言論自由是實踐的結果, 不是被賦予的結果 我們現在可以做的,當然可以在法律上與政府打官司,然而這不 是一般市民都可以進入的討論及參與的行動。與其覺得言論自由 可以假手於律師們去維持,倒不如問自己有沒有心去開拓言論空 間,愈敏感的事件就愈要公開地提起,衝破各種形式的限制,甚 至參與/容許衝擊行動發生。那麼言論自由就不再是一種「從上 而下」、「被賦予」的自由,而是每個人都可以憑一己之力去實 踐的自由。


我們的出路,可以是仿傚跟隨、可以是特立獨 行。但不應只是搖頭嘆息。

怎麼辦?

與內地農民工面對的城鄉差別不同,也沒有發生 維權律師的遭遇,在相對自由的香港,我們觀看 著內地人民嘗試找尋生存的出路──透過工運, 或是網絡組織反抗,以期得到當權者的回應。 再反觀本地社運人士投放在居民運動或是藝術抗 爭各方面的努力,不論是60後、80後,還是藝術 公民都嘗試將其累積的思言付諸行動,而他們的 抗爭經驗亦證明香港存在很多或大或小的社會問 題。 他們和你們/我們其實一樣,也只不過是一個個 平凡的人。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真知即所以為行。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陽明

荊 棘 滿 途 的 中 國 工 運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工業生產在世界上變得越來越重 要。縱使我們可以質疑所謂「世界工廠」的誇張說法,但 不能否認的是中國在全球生產鏈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光看 看中國出口的數字,WTO的數據指出2009年間中國已經成為 全球最大的出口經濟體,她佔全球出口總數接近10%,而當 中出口最多的便是低技術工業的製成品。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製造業高速發展,帶來一股又一股 無產階級化的浪潮。城市出現越來越多的農民工,他們沒 有資產,他們只有勞動力可以出售,他們人數已經超過二 億。這二億農民工再加上本地的城市工人,今天站在中國 大陸的工人超過三億。 三億,三億是甚麼數字?試想想,有一天三億工人能夠成 功組織起來,他們的反抗不僅意味著中國資本家的滅亡, 而是整個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中斷!要是中國工人能夠罷 工以癱瘓中國的生產,那隨之中斷的產品、原材料供應也 會波及其他依靠中國工業供應的國家,這將會是全球的資 本主義生產模式的停頓。這三億工人的力量,足以顛覆全 世界! 問題是,當前中國大陸工運的處境並不樂觀,我們見到自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工運都是零散、無序的。就算在上年 最矚目的本田罷工以後的確帶動了中國大陸整個月的罷工 浪潮,但說穿了這些罷工潮不過是一大堆個別性罷工的集 合,它們並無有系統地組織起來,更談不上一些跨地區、 跨行業的連結。

為甚麼工運仍然零散? 要解釋中國工運為何那麼雜亂無章,主要原因是,在強大 的國家監控作為背景之下,工人們的抵抗大多都只能從 法律層面入手,這種抵抗很多時候都只是防衛性及個人性 的,它不能提升至為了整個階級的長遠利益,故難以建立 一種集體的階級意識。 眾所周知,中國政府並不允許工人自發組織工會,同時工 人在法律上亦沒有集體談判權、罷工權。幾年前內地政府 開始推行一種名義上的「集體協商」制度,但這一種由中

資料:蕭裕均、 陳秉蘭(勞動力) 整理:Siu

共政府推廣的協商當然是無用的。先旨聲明,中國有一個「全 國總工會」,可是它從一開始就是共產黨的橡皮圖章。另外, 工廠工會代表並非民選而成,它很多時候是由資方委派代表組 成的,可想而知,工人根本沒有發聲的渠道。在總工會及工廠 工會都是受他人擺佈時,工人是否能夠真正地與資方「協商」 ?這一點是很值得質疑的。 在共產黨高度監控底下,唯一能夠安全地爭取的便是法律權 利,這亦即是普遍叫作勞工維權的工作。勞工維權是通過司法 手段,援助那些需要急切幫助的勞工,譬如是長期被拖欠工 資、因工傷而未得到應有賠償、遭受無理解僱的工人等等,當 中針對的主要是提升勞工的法律意識,以及要求中國政府改善 執行法律的效力。 但是,由保障法律權利而引起的一連串勞權活動,很可能會導 向一種僅僅是以權利為基礎的抵抗。先不論法律的缺陷以及執 法的成效,只論以法律為基礎的抵抗。這種抵抗很多時候都是 消極的,因為它是為了防衛自身的「權利」,這種防衛是以法 律框架為依歸的,它很容易地將焦點僅僅轉移到法律層面上, 一但滿足了法律層面,反抗就煙消雲散。

35


整個局面是僵固的,因為在法律以外的抵抗會輕易被國家鎮壓, 而守在法律框架以內的抵抗多是防衛,並不進取。同時,僅僅停 留在防衛性的反抗將有可能引致問題個人化,譬如處理工傷賠償 的勞權事件便是其中一例。 那麼,中國工運是不是沒有希望呢?

再由本田說起 在上年佛山本田車廠罷工發生以後,很多人都將之視作中國工運 的新開始。由2010年5月17日開始的工潮持續接近三個禮拜,最終 在勞資政府三方協商以後,廠方同意在現有工資上增加33%。罷工 以工人的勝利結束。 本田罷工的象徵意義主要有兩點。第一,本田罷工是以原有工資 提升80%為要求的,大大超越了勞動合同法所保障的法定最低工 資,這不再是以權利為基礎的反抗,工人不是要求保障權利,而 是以保障工人利益為基礎,這是比以往更進步的一點。 第二,本田罷工是歷來罷工中首次由工人自發要求成立獨立工 會,重整原有由資方主宰的工廠工會,要求工會組織權。這一舉 動意味著工人要主動地反抗資方的宰制,不再停留在防衛姿態! 此舉繼而影響到後來罷工潮的工人們同樣要求成立獨立工會!( 註一) 的確,本田罷工掀起了5月到7月的一連串同類行業的罷工潮。在 5至7月間,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共20多家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企 業出現了罷工。同時,中國大陸在本田罷工以後亦有一股罷工之 勢,浪潮波及廣東、江蘇、江西、上海、天津等地。 即使本田罷工是劃時代的,但我們仍不能過份高估本田罷工的效 果。在本田以後的確催生了一連串同行業罷工,但整個汽車業界 的工人聯繫仍是薄弱的,同時在不同工廠之間的罷工亦未能串連 成作為一個「汽車業」集體的聯合陣線,工人的集體階級意識仍 然未能產生。 更何況,本田罷工比較特別。本田車廠負責的是汽車的傳輸系 統,工人們大多都有大專學歷以上,他們都是高技術工人。就此 情況來說,廠方很難在同一時間之內找到同樣高技術的工人取締 原先的罷工工人。再加上本田採用的Just In Time生產模式, 要求汽車生產線上的各部門迅速配合,要是生產線的其中一環停 頓,那麼整條生產線亦要停頓。這也就是為何資方會那麼迅速地 滿足工人訴求的原因。要是情況產生在一些低技術、輕工業工廠 的話,那麼結果便不同了。

工運的未來 36

中國的工運仍然處於一個萌芽的階段,如果說本田罷工便是中國

工運的曙光,那就未免言之過早了。 我們不應忘記,上年深圳富士康跳樓事件以後,郭台銘總裁在 不久以後便嚷著要把工廠遷到內陸,使增加工資100%這一舉動 幾乎變成了一個笑話。我們可以見到大資本的力量仍然龐大, 只要搬遷成本便宜、利潤得到保證,那麼他說遷便遷,走便 走,工人幾乎沒有說話的餘地。 現在中國大陸的工運狀況仍不樂觀,工人無論對資方、政府的 恐懼仍然強烈。在國家機器的高度監察之下,共產黨對工人的 一舉一動也是瞭如指掌的,工人不能私自組織工會,工人的力 量是很薄弱的。 現在的問題在於如何提升工人們的階級意識,讓工人了解自己 與其他工人是緊密扣連在一起。我們可以想像,超過三億工人 的罷工會是甚麼光景?有甚麼國家機器可以阻擋如此龐大的工 人力量?在工人力量集結之時,要向工人妥協的不只是中國的 資本家,而是全世界的資本主義體系!因此,中國工人的階級 覺醒是極端地重要的,因為只有中國工人了解自己與其他工人 有著共同利益,了解自己與其他工人是一個群體,那麼中國在 未來才會產生更大規模的工運,中國的工運才有更大希望。 或者,我們不用如此灰心。回過頭來,面對香港的情況,我們 不是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嗎?在香港,誰又敢像本田工人那般要 求增加工資80%?內地工人面對如此困局都站了出來,我們呢? -----------------------------------------------------註一)在現行《工會法》之下,所謂「成立獨立工會」並不準 確,因為實情是本田工人要求「重整工會」,只要共產黨及資 方將工會交還給工人就可以了。

參考資料 〈中國工人運動觀察報告2009-2010〉,《中國勞工通訊》,來 自http://www.clb.org.hk/chi/node/1302470 〈2009年《勞動合同法》實施情況研究撮要〉,勞動力,來自 http://www.workerempowerment.org/zh/newsletter/18


中國,當網絡傳播消息速度超越主流媒體, 以及打破地區電視台報導當地新聞的地域限 制,成為中國國內第一手消息的發佈地之時,一邊 我們樂於能夠即日接收遠至中國西北的資訊,另一 邊也見證著憂大於喜的各種消息急速湧現。當我們 對內地政府各方面無理的打壓行為痛心疾首之時, 自然會提出反對/不同意的聲音和問題,這也其實 有意無意地為牽涉地方政策、無良企業、造假等問 題作出解答。而這間接的問答過程亦有助我們將地 區/個別企業/個人問題進一步放大至思考中國整 體出現的問題——到底因中央政府的甚麼規劃或政 策方向有不足之處,令一系列的問題不斷重複發 生。在歸納問題與評價回應的過程中,陳積的不只 是歷史證據,同樣印證了民眾理應主動質疑最高 權力的舉措,去探討這與自身息息相關的政府。 而在短短十數年間的網絡發展,網民數量跳躍 性增長的情況也見證著消息未能有效流通的弊 病——政府握住了大型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中 國和國內視頻網站如土豆、優酷等的溝通平台以 後,公開平台的討論空間被收緊,令往往需要更多 注目的負面消息零散化,使本來可以發生在中性 資訊/新聞之上的議論,演變成「個體」--如 韓寒、石康、路金波、楊桓均等等知名博客-- 的異議聲音,使事情變得容易追蹤以及打壓。

5月25日

若說歷史存在著偶然性,造就時勢和英雄,那可以 想像中國苿莉花革命造就的不是光輝的瞬間,而是 凝聚對抗時間長河的混雜聲音。以中國苿莉花革命 在Blogger的網上根據地可見,除了發佈與茉莉花行 動有關的公告和消息之外,佔比更多的是中國各處即 時的群眾運動、打壓消息以及評論文章(見附表)。 單單是看這有如潮水的震撼消息,「黑箱政治」 、「千人」、「罷工」等等字眼正讓我們不得不 正視經濟高速發展的表象下的種種後遺症,而 僅僅五月初的一週內發表/轉載的文章數目已達 158篇,未完的五月已有接近600篇博文,莫論 每天有多少未能記錄的欺壓剝削,僅僅是有人 記錄的群眾抗爭,在中國已經幾乎隔幾天就發 生,難道我們還能認為中國如今是歌舞昇平嗎? 有別於曾經在百度貼吧內炒得火熱的「我爸是李 剛」,或是最近判案的「藥家鑫」案,實際上中國 不缺富二代做出令人髮指、人神共憤的言行,缺的 是將個別事件放回整體權力背景下,將矛頭指向允 許這些事件發生的貪污行賄和架構漏洞。資訊作為 討論的基石,討論作為群眾行動的前提,茉莉花在 眼下正是擔當著發佈封鎖資訊的基地——有別於近 年國內備受監管的天涯社區,為散落的聲音嘗試在 海外立下一個集散地。將一個真實的「中國」呈現 在眼前,為著未來將海外的抗爭陣地搬回中國境內 鋪路,才能讓中國人真的能夠公開地談「中國」。

村書記「圈地」開發房產,村民喝農藥以死抗議 內蒙古數千蒙族學生遊行示威聲援牧民 (12圖) 學者:中國網路與新聞聯播一脈相承 張雪忠籲去馬列,華東大學欲解聘? 富士康爆炸案追蹤 車間環境惡劣 三峽工程的代價 「中國現第3波移民潮,讓窮人留在國內愛國」 美國人為何不跟卡達菲人權對話? 認識中國現狀(三):黑箱政治產下的蛋——上海幫與團派 湖南洪江市的士大罷工 (11圖) 深圳一工廠員工罷工,集體欄公路 (視頻) 山西煤老闆與千余村民群毆 公安副局長腿被打斷 (視頻) 夏俊峰案出現重大證據突破:兩名城管涉嫌做偽證(圖) 遭毛派「公訴」茅:正期待法庭上辯個清楚 為什麼有人害怕還原一個真實的毛澤東?/胡少江 1945年以後,中國有多少人非正常死亡 酷6被裁員工發聲明:反對暴力裁員 要工作要尊嚴 (9圖) 河北地下水污染致大批農民患癌死亡(圖) 艾未未與「軟實力」

節錄5月25日中國茉莉花革命發起者最新的十九篇博文標題。

茉莉怎 能沒你 文︰C zior

中國茉莉花革命發起者

molihuaxingdong.blogspot.com

中國茉莉花革命集會地點

jasmineplaces.blogspot.com

中國茉莉花防五毛刷屏訊息中心

twitter.greenradio.hk

中國茉莉花革命2號發起者

molihuageming.blogspot.com

37


繼承英烈志? 毋忘六四,薪火相傳。但支聯會傳承的火焰是否只限於晚會上的燭光?感動的場面 是有了,慷慨陳詞的口號是有了,但集會以外直搗當權者要害的真實抗爭呢?支聯 會這廿二年來所鞏固的,只是數人頭的表態政治;所提倡的,只是「和平理性」的 遊行集會,表達訴求而已。 而那些以外,還是有其他的可能──人民遭遇不公就以自己的行動直接挑戰當權 者。〈你相信不相信人民的力量?〉訪問了九十年代活躍於社運、尤其居運的行動 者。他以自身的學識和經驗,從歷史面向分析社運的發展歷程,亦分享了在居運中 街坊的抗爭經驗。而〈「七一模式」以外──激烈抗爭的嘗試〉找來三位參與三月 六日反財政預算案遊行中堵路行動的示威者,探討堵路作為抗衡權力的嘗試,以分 析抗爭的目的和意義。 這個專題旨在探索和平理性、保持克制的傳統示威模式以外的出路,以給予所有 「繼承英烈志」的集會者一個反思的資源。

你 相 信 不 相人 信民 的 力 量 ? 文:翡翠 38

問完伍建榮(亞伍),一出門口,我和友人即相 視驚呼:「好鬼勁!」。亞伍在八十年代就讀中 大社工系,是當時學生組織的活躍份子;九十年代畢業 後加入社福機構,專門落區組織街坊,為爭取自身權益 而抗爭。如今他在基層發展中心工作,繼續為社會運動 和居民運動賣力。他既讀過書,地區組織和參與社運的 實戰經驗亦豐富。 「和平理性」的塑成 「和平理性」的塑成 亞伍開門見山:「香港以往有否社會運動?有。但社運 模式的轉變是有分水嶺的。」訪問亞伍如上了一課香港 社會運動發展史。「六十年代中後期的社運主要是中國 內戰的延續,是意識形態的鬥爭,分左右派。」 「你們要批判支聯會、民主黨那套『和平理性』的社運 模式,其實是從七十年代開始醞釀。當時社會不同層面 的矛盾顯現,因而產生許多社會議題,如住屋問題。同 時,社會容讓一班新中產階級的出現,如教師、社工和 新聞記者。這三個新社會角色在推動社會改革最為關 鍵。」 「這時期的社運有其侷限性。」這種以新中產階級為本 位,以社會改良為思潮的社會運動,當中的核心份子都 是「斯文人」,他們怕被殖民政府打壓所以要「和平」 ,他們尊重官僚體系、行事依足程序就成「理性」。「 司徒華當時組織教協(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常言 『鬥而不破』,即是既做街頭鬥爭,但亦會以壯大群眾 和組織的力量作籌碼,與政府談判。其實他們的所謂組 織,即是由領袖、中堅份子或核心成員於行動前談妥所 有,然後全賴數字龐大的會員參與。」

「記者在七十年代是進步力量。他們勇於揭露社會矛 盾,形成社會輿論,以輿論監察政府。而社工則走基層 路線,主要去徙置區、重建公屋、臨屋、木屋那邊,走 進地區去組織最核心的基層人士。」但凡街坊遭遇權益 受損的事,如遇加租、遷拆等事,社工就會協助他們自 發組織,以行動直接挑戰掌握權力、做決策的人,為自 身爭回權益。這形成了壓力團體政治,即是不同團體在 建制以外對政府決策施加壓力。 不過,殖民政府於八、九十年代改革議會、引入直選, 建制收編了好些以往做地區組織和社會運動的老師和社 工(另一邊廂,社工專業化、發牌制度等都收編了地區 社工的力量),遂發展成後來的議會政治或政黨政治。 這強化了內部談判,即由議員(代替人民)與政府溝 通,但這種談判和溝通往往不收效。而且好些人進了議 會,在鎂光燈下,更鞏固其「和平理性」的姿態,變得 愈發保守。而以往多作街頭鬥爭的草根領袖往往被議會 生態(例如程序、議程等規範)排斥。九一年的立法會 選舉,民主派大勝,當時在社運界就出現了路線之爭: 究竟社運發展的重心是走議會抗爭路線抑或走民間抗爭 路線? 另一條路──由人民踏出 另一條路──由人民踏出 儘管當時有好些人開始相信和遵循議會政治和「和平理 性」的社會行動模式,但亞伍選擇繼續走民間抗爭路 線,由此至終都與人民站在同一陣線:「我們深受八九 六四影響,它強調人民的力量。我們相信,社會發展和 社會運動的重心應由代議士轉至人民,由人民以行動直 接挑戰建制權力,要求決策者為人民負責。」這就發展 出人民以行動直接挑戰當權者的社會行動模式,「現在


反高鐵包圍立法會?我們以前都試過!守夜啊、圍堵 房委會啊、包圍官員座駕啊……我們那代人要去到最 盡,因為道理就在我們這邊!」 街坊組織和參與的社會行動都是具體的,與他們的日 常生活相關。諸如在九四年尾荃灣「天台屋」事件 中,被政府清拆住所而得不到安置的街坊,帶同日常 生活用品如煮食爐、石油氣罐等,在美利大廈(地政 署所在)外的馬路「煮飯仔」。街坊又試過在港督府 外晾衫,等肥彭(當時港督彭定康)經過看看基層生 活是怎樣的。街坊把自己的生活情景搬至權貴所在的 場所,滋擾他們原本「有秩序」的空間,使他們非得 正視街坊的訴求不可。 更甚的是,街坊試過癱瘓建制的運作。「在『天台 屋』事件以及之後一連串社會行動中,我們試過五百 人包圍房委會,有些人衝進去拉響救命鐘,最後房 委會被逼拉閘休假。」他們勢要逼使決策者即時作回 應。「我們又試過在早上八點衝進美利大廈,佔據全 部升降機,使公務員不能上樓上班。要逼屋宇署署長 跟我們談判!」 不怕被警察拘捕?「街坊李太話:『我有道理驚咩 啊!佢地錯咋嘛!又唔係我地錯!』」或許街坊未必 有深刻的政治醒覺,但對於自己的生活處境倒是清楚 明白的。「『加我租喎!斷我米路喎!仲唔企出黎做 啲野!』總之一有壓迫,就有組織,一有組織,就有 壓力。」亞伍強調街坊知道自己所爭取的權益和為此 所作的行動都具正當性。 「你說夠不夠激?」傳媒沒有抹黑嗎?「怎會無呢? 當然有!開始時,媒體不大掌握我們行動的目的和訴 求,只會報導行動的激烈性。我們堅持行動,但政府 又不作回應。事情沒完沒了,媒體就開始深入了解和 報導事件,輿論就會轉向。」 不過亞伍多番強調行動的焦點不應擺在形式的激烈程 度上,更何況所謂「激烈」是看公眾對行動的接受程 度。亞伍在自己寫的書──《天台的月光》中就寫 到:「公眾在判斷一個社會行動是否『激烈』往往不 在於該行動對『公眾利益』構成的『影響程度』(正 如六四期間有150萬人遊行,全個港島交通癱瘓), 而在於公眾對行動的『接受程度』(如大眾認同某種 價值,願意作出一定程度容忍)而公眾對行動的接受 程度,又直接受公眾對事件的『暸解程度』影響(正

如天台居民被拆屋後露宿街頭,輿論因暸解居民的苦 況而趨向同情居民)。」 相信人民的力量相信人民的力量 他們一連串的抗爭行動確有收效:「以九十年代葵涌 邨重建為例,當時大部份街坊能原邨安置,但邨內不 夠單人單位。邨內本有個公園,當時街坊建議將公園 改建為單身人士公寓。他們認為先建好屋給人住,有 餘地才興建公園。他們先去找房委會主席談判,遭 拒,主席說那是跨部門的規劃安排。街坊遂去約規劃 署、區域市政局等部門開會,那些部門認同居民的建 議。居民就再回去日夜包圍房委會主席,要求與他開 會。房委會終於改建公園為單身人士公寓,是為欣葵 樓。後來更逼使區議會額外撥款二千多萬,另外闢地 興建公園。」 這就是人民的力量!亞伍相信人人有力,無分高下。 「有一次開記招講述長者住屋的問題,開始前我問誰 會出去發言,有個九十歲操客家話的阿婆:『哎江! (我講!)』我第一個反應:她?第二個反應:為何 不能?『佢咁夠薑』!肯走出來,是個人充權,這很 重要!到了現場,記者問誰是發言人,阿婆撐著長傘 走出來:『哎!(我!)』記者笑說聽不懂客家話, 突然兩個客家阿伯說:『我同佢翻譯囉!』記者顯得 為難,說觀眾聽不懂。阿伯續說:『彭定康講英文我 地夠唔識聽啦!你又拍!打字幕啦!死蠢!』」

相信組織的力量 個人的力量需要靠組織去集合成人民的力量。「我們 那代人重視和強調組織,這才有效發揮到人民的力 量。但我覺得這代人則視個人參與是運動的主體,重 個人主義。你不代表我,我不代表你。早前(三月六 日反財政預算案的行動中)有113人堵路被捕,他們 都是即席自發參與行動。有時候我想,若不做組織, 這113人可能會散去;若持久做組織,或許會有更多 人加入運動。」 這是前輩亞伍留給這代社運人的建言。且看下篇 〈「七一模式」以外──激烈抗爭的嘗試〉,聽聽這 代社運人的心聲。

39


「七一模式」以外 ──激烈抗爭的嘗試

文:灕 自從「零三七一」五十萬人上街以後,每年六四燭光晚會的司儀都會 呼籲群眾在七一上街,至今已成「每年一祭」。但是這八年來,人民成 功爭取的到底有幾多?有人不滿這種遊行已淪為例行公事,嘗試走得更 前。 今年三月六日,約百多名示威者在「反對預算案遊行」後不願「和平散 去」,在雪廠街與德輔道中交界以四面人鏈的方式堵路,最後引發警方 大規模的拘捕。雖說示威者被捕近年並非罕見,但是百多人集體被捕的 場面卻極為罕有。 為什麼遊行之後示威者沒有和平散去?為什麼選擇了堵路?是甚麼驅使 他們參與堵路抗爭?我們訪問了三位參與行動的示威者:金鷹、Denny 和Jaco。

訪問者背景資料 金鷹:基層、中間偏左的政治理念。中學時參與過03年71遊行反對23條 及受到董建華的啟蒙,因此培養關心時事政治的興趣。 Denny:曾從事民間團體,現無業。學生組織出身,受世貿天星皇后反 高鐵感染的年青人。對於理想社會只有零碎圖像,但肯定對抗犬儒是通 往解放的必經之路。 Jaco:FM101成員。始終堅持基層和工人的階級立場。認為現今香港社 會應對論述和行動有更激進的想像。 40

七一只是美麗的誤會 對他們來說,參與堵路的理性基礎,來自對傳統運動的失望。金鷹指 出:「和平示威與抗爭的最大分別,在於運動路線的根本分歧。傳統做 法,是由示威者帶出訴求,數人頭,然後再由立法會議員跟政府談判解 決。至於近期的抗爭則是群眾直接施加壓力,希望與政府進行直接的角 力和談判。」 這種傳統運動手法植根何處?Denny建議可將問題安放在羅永生所謂「 虛擬自由主義」的脈絡下理解:「香港社會由八十年代開始出現的進步 開放,雖然也有人民爭取的努力,但很大程度上是從上而下的改革。當 時港英希望光榮撤退,所以才願意改革,卻令人誤以為不講鬥爭只用人 頭數字施壓的運動手法行之有效,將假的當真玩。零三七一之後,這種 『和平理性』的示威傳統更被提昇成『香港核心價值』。現在回頭再 看,零三七一最後只是促成了董建華下台,卻沒有帶來任何體制上的改 變。」 金鷹甚至根本地懷疑這次遊行的效用:「五十萬人好像阻止了廿三條立 法和令董建華下台,但其實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當時立法失敗,其實 是因為自由黨倒戈,如果保皇黨有鐵一般的意志,廿三條都會通過。至 於董建華下台,則更是相隔一年之後的事,這很難說與五十萬人上街有 關。」


批評與建言 儘管行動者認為自己的抗爭非常合理,但都要 解釋、回應外間的誤會和批評,嘗試拉攏更 多人參與抗爭,以圖推動社會改善。有批評 指堵路無疑阻礙了別人使用道路,導致交通阻 塞,Denny對此答得斬釘截鐵:「堵路就是為了 阻礙社會運作,這個社會能暢順運作是因為我 們合作,但是,這個社會以這種模式繼續運作 其實鞏固了現時充滿壓迫的權力結構,我們乖 乖合作,就是扮演了同謀者。群眾為什麼會堵 路?說到根本,其實由政府造成,我們不能夠 簡單將堵路造成的麻煩歸咎於堵路者。」說到 底,我們需要深思的是,到底當時人們放工的 需要重要,還是基層家庭的飯碗更重要? 用理會。過往的施壓看似有用,我們看似爭 取了一些東西,但其實掌權者掌握一切,今 天加了生果金,明天可以在綜緩扣回。我要 將行動升溫,就是想不斷拉低社會對行動的 底線,拉低到群眾接受武裝革命。」 革命雖然直接,但世界不乏有非暴力抗爭 成功推翻政府的例子,比如是領導印度獨 Jaco 立 的 甘 地 , 難 道 非 暴 力 抗 爭 不 是 更 加 可 取 嗎?Jaco認為甘地的成功也只是一個神話: 真正的抗爭 「在甘地行非暴力路線之前,印度其實出現 很多武裝鬥爭。當時政府若不回應獨立的訴 既然七一是神話,那堵路又如何將群眾拉回現 求,就會面對暴力的結果。甘地自己也說, 實? 在可以的時候會用非暴力,但無路可走時就 會使用暴力。要進行真正的抗爭,就要有接 三人皆表示「反對財政預算案」是一個值得堵路 受鎮壓的結果,因為掌權者掌握一切,他根 的議題。金鷹認為整個預算案的焦點是派六千 本無需與你談判。」 元,但這只是蠅頭小利,根本沒有解決貧富懸殊 和天價租金的問題。Denny則覺得無論政治立場 對於革命的觀點,Denny比Jaco保留,Denny 是左、中或右,都會覺得這個預算案沒有長遠規 認為革命不是不斷拉低群眾對行動的接受底 劃的視野,根本沒有解決這個社會的經濟矛盾。 線就可以完成。革命的關鍵是要建立一套新 的政治,現時群眾對革命根本缺乏想像:「 對於行動手法,Denny認為堵路雖只是一個開 在香港,我們可以談論如何反抗,但主流社 始,至少能真正突顯矛盾,如果連對立都無法展 會極少談解放,革命就是解放政治。我們沒 現,則改變是談不上的:「坦白說,既然只是開 有資源,甚至沒有想像去討論革命。」不過 始階段,當時堵路的實際目標不清楚,是鬆散、 他亦認同現時要先拉低社會對行動的接受底 即興的。但這幾年的抗爭的確令示威者提高了 線:「這兩年參與行動不會期待政府回應, 意識,知道令政府感受到威脅的最好方法,是不 而是normalize,透過不斷演練,衝擊人對 讓社會運作。這其實有很多方法,例如不交稅、 行動的刻板想像。舉個奇怪的譬喻,有人覺 掟石等。當中堵路是現行文化中行動者最容易接 得易服是怪異的,但如果有人天天組織人易 受,負面迴響不大,而政府必須要應付你,因為 服,那群眾便開始不會覺得奇怪,引起其他 這動搖了社會統治者的利益。」 人行前一步。今天劉皇發他們為何會講革 命?就是因為之前有人講起義。」 但是,為什麼至今仍然是開始階段?這種抗爭手 法其實在去年反高鐵時已有人提倡,亦有人發起 七一遊行留守,然後每逢大型遊行例必有人發 起留守,為什麼到現在,還停留在鬆散的起步 階段?Denny認為開始得雖然慢,但方向是正確 的:「這幾年雖然是開始階段,但其實是有進步 的。首先是地點,示威者漸漸明白再留守政總是 沒有效果的,但坐在鬧市對政府來說則是半晚不 能忍受。另外,七一遊行往往只表達政改立場, 根本沒有突顯人民關注的社會問題,這次在反對 預算案遊行中堵路,則突顯了經濟矛盾,現在議 題逐漸收窄了,是進步的。」 比起對議題的重視,Jaco把視野擴闊至連串抗爭 的浪潮:「我在任何值得抗議的行動中都會主張 升級。因為我不相信政府會因為感到壓力而改良 政策,我們現在的力量實在很微小,政府根本不

金鷹 也有建言,是來自上一篇文章〈你相信不相信 人民的力量?〉中的受訪者──社運前輩亞 伍,他指出現時八十後的抗爭流於個人主義, 不重視組織。Denny認同亞伍的說法,不過他 補充:「傳統居民運動與當下的堵路行動誕生 自不同的歷史條件,但這未必能以代際差異解 釋。我也認為未來行動要加強組織工作,但組 織方式未必適合用傳統居民運動那一套。傳統 組織方式由特定群體內部預先討論和策劃,雖 然有利群體內部成員的成長,但開放性較低; 當下的組織方式則由幾個核心團體帶動,他們 的行動理念和原則未必一致,所以需要在行動 現場協商,過程中也會容許一些散兵游勇加 入,開放性會較大。」

無論如何,不過是找出路 當年八九民運的罷工罷課浪潮,是以直接的威 脅令當時的領導人與學運領袖直接對話。回到 此時此地,不論是社運前輩亞伍,抑或是這三 位積極參與抗爭的年輕人,他們都是透過自身 的行動直接挑戰當權者,要其正視社會問題並 為此作出回應和改善。這種抗爭方法是七一模 式表態政治以外的嘗試,或許就是另一條出 路。

Denny

41


藝 與 社 與

社 行

術 會 會 動

要和媽媽 文:彤 事緣活化廳在今年的六四活動中,發起《我們的父親母親和六 四》,收集與父母談六四的對話,再編寫成日記式的故事,作為 《來,回溯一九八九:六四文獻展》的一部份,希望從兩代開放 的對話中,尋找失落的希望和力量。這亦正投合我自己一直相信 真誠的溝通和互信的關係,不論在社運和藝術中都是最核心的關 鍵,於是決定從自己身邊最珍視的關係開始,嘗試發掘對話的美 學和能量。 要和我媽說六四,不是一件易事;但說難,相對起很多家庭來 說,也算不上很難。談笑間朋友常說我媽是非一般的媽,她是個 樂觀健談、喜歡四圍搭訕的師奶;是至今仍每年去六四晚會的退 休教師;她未必每事都去遊行,但有參與反高鐵苦行,更沿途蹲 在地上拾起一粒又一粒掉在地上的米,被朋友拍成感動的影像; 及後朋友創作需要找母親,也會想起我的媽。那天特意要媽叫我 起床,相約了學生報的同學來,一起坐在飯桌旁,聽我媽媽說六 四,還有很多其他……

「藝術」,這個概念總令人聯想到它是個高不可攀的領域;「社 會」,同樣是個抽象而陌生的概念。當兩個概念走在一起的時候, 是否令人更加難理解?又或者我們應該退一步問,兩者是否從來都 割裂而不相關? 客席作者阿彤﹙前中大學生報編輯及P-at-Riot成員﹚寫的〈要和媽 媽說六四〉,寫出她對「藝術—社會」這組概念的看法,以及透過 她與她母親的訪問,去探討普羅大眾透過藝術介入社會的可能,及 了解他們對社會行動中加入藝術元素有何看法。 最近就艾未未被捕事件而成立的「藝術公民」做了一連串的行動及 示威,當中的成員程展緯及黃國才在〈我是藝術家,也是會做抗爭 的公民〉一文中表達了藝術家參與社會運動而帶來的轉變。 今天是藝術教育家的楊秀卓放下了「藝術家」的身份,但依然透過 藝術去教人反思自我、社會及世界,〈藝術改變生命,生命改變世 界──訪問楊秀卓老師〉展示了他由藝術創作走向藝術教育之路 時,他思想上有何轉變。 三篇文裡面的人物都用自己的方法嘗試去改變社會,「藝術—社 會」這組關係只是一個切入點讓我們反省改變世界其實有更多的可 能。始終,你要的是行動、實踐,而不單是抽離地觀賞、悲傷。 藝術如是、社會如是、六四也如是……

42

筆 者 媽 媽 曾 參 與 反 高 鐵 苦 行

八九當年你做過什麼? 「第一件最吃驚的事是李鵬深夜宣佈戒嚴,記得那天是黑色暴 雨,你爹因為請病假在家。李鵬的宣佈就好像一聲驚雷,發現原 來事件可能並不是隨我們意願的方向發展……擔心、驚恐、憤 怒,很多感情混雜起來。那天很大雨,我把你和妹帶到炮台山, 找司徒婆婆(一位朋友的媽)看管著,然後我和爹,還有司徒叔 叔、嬸嬸四人就上街去。當時也沒有想過有這麼多人,只很覺得 心中有一團鬱悶,覺得自己要站出來,說一些自己的感覺,那是 第一次上街。」 「那時你們年紀少,我辭去了工作在家照顧,當時覺得很鬱悶, 上班時起碼也可以和同學傾談,在家難道對著你倆說六四?那時 我發夢,去教中史……」 「當時你是六歲,妹三歲,我好像有帶你們去跑馬地,民主歌 聲……去集會。我和朋友都沒有相約,那時都覺得參與政治不要 出聲,不要大聲說,但很奇怪,自己心裡也猜到有誰會出現。上 街見到大頭叔叔、紫叔叔(爸教書的同事),驚訝他們連學也上 不了要走上街。當時的感覺是,原來自己喊一聲,是有人會和 應,那感覺很……」


說六四 六月四日之後呢? 「六四之後……六四之後……覺得很失望……之後有很多朋友移民……」為什麼 我們不走?「……我們、我們沒有條件,沒錢、沒朋友、沒親戚在外國……」如 果有便會走嗎?「……沒有,當時很多人走,司徒叔叔也是……沒有想過要走, 去向完全想不通……畢竟這個國家也是你的國家,雖然有很多事並不如你所想, 但你始終是這個國家的人……」 「有一年我們一家四口去參加燭光晚會,你倆都很小,吃完晚飯就一起到維園, 還在玩蠟燭,好像那年是星期五,第二天不用上學,所以便一起去了。」 「去的感覺……唉……現在連華叔也走了……感覺……自己有生之年也不知能否 見到平反……哈,如果有一天平反的話我會好像以前打倒四人幫,走上街打鑼打 鼓慶祝一番。」

你知道我和朋友在二十周年搞《p-at-riot:80後六 四文化祭》時覺得怎樣? 「有咩點呀?」你有去看嗎?「有,我有去看……做人阿媽呢,就要做個diehard fans。都好嘅,都以你為榮嘅……起碼你不是坐在家打機上網、吃喝玩 樂,無論做的事對與錯,起碼也有些想法,沒有人可以一做便全中,即使司徒 華也是……年輕人就應要有股勁,年輕人就是要去做。好像當年我看見港大學生 搞的活動,也覺得要去看,看完一個展覽就自發替人做講解員。」什麼展覽?「 嘩……厲害啦,說什麼資本主義、共產主義,你媽我多厲害。」 「我高中時也開始留意很多新聞,和朋友一天到晚都在爭拗什麼『批林批孔』, 上面(大陸文革)當時很多政治運動,自己也以為自己很熟悉……我中史唸到中 三,教到唐朝,明也沒有讀過。後來預科的兩年(73-75左右)自己看很多關於 十九世紀、清末、民國到近代的歷史,那個時期就是周錫輝搞中文運動,之後就 保釣。我75年轉做教師,那時國慶、毛澤東死也有去,我現在還有本中大歌集, 司徒華最喜歡的那首……(接著便自個兒唱起來)」

你為什麼會參與反高鐵?是因為我叫你去嗎?

「我常在想,如果我的女兒是王丹,我會否讓你去?我和朋友說起反高鐵,他們 都很多不同意見,都問為什麼我讓你去?我就答,也不是我准不准你去,有這樣 的女兒是因為有這樣的媽。你長大了,就是你自己的選擇,你自己每一個行為, 你想清楚後果,你覺得應該要這樣,便去做吧。」

你怎樣看p-at-riot或其他介入社會的藝術創作? 「你們那個中史卷(註2)很可愛呀,我也有叫你分給我去派……」你覺得試卷 是藝術嗎?「當然是,很藝術!為什麼不是藝術?可以想到這樣的創意。」苦 行是藝術嗎?或是行為藝術? 「或者都可以是,如果你要這樣說……那到底什 麼是藝術?」你覺得呢?「有些東西可以引起人共嗚,能影響別人,或者帶出一 些……那就是藝術吧,對嗎?」 艾未未呢?你記得他的作品嗎?「記得什麼擋中央……哈哈」塗鴉少女呢?你覺 得這樣的表達方法好嗎?「有什麼不妥呢?好像九龍皇帝,他有些話要說,有何 不可?」如果在我們家樓下噴呢?「也好。」那我去噴呢?「你想清楚,要自己 承擔後果,你想去便去吧。」

藝術的形式能令人更容易接觸社會議題嗎?你覺得這 些創作有什麼效果或影響? 「當然是更易讓人接觸,現在很多人都沒有這樣的耐性,我們七十年代的時候, 都要自己去圖書館找書看,我估現在很多人也不會這樣……塗鴉少女也是用另外 的方法去引起別人關注。」 「效果?……起碼有一班年輕人在關心,留下一個紀錄,讓前輩們都知道,司徒 華在天有靈也知道,到一天我在天有靈也知道……不過始終勢孤力弱,好像只是 滴了一滴清水在大海裡……我知道(關心的人)並不多,會越來越少。」「怎會 呢?我們繼續做就會越來越多人關心,我們不會太計較,要計較的話就什麼也不 用做了」我說。 「這一刻如果你覺得一定要做就去做,好像我當年聽完李鵬覺得坐不安落,便上 街去吧,不要想影響有多少。」 ***

「是呀,去看看你做什麼……如果不是因為你,我也沒有這麼多不同觀點的資料 可看到。資料缺乏,輿論一面倒,當然也不會想到去反……我去了三次,一次是 下午去看立法會直播,那次去的感覺也很緊張,很想他們(反高鐵的議員)可以 說服其他人,但心裡也知道其實機會很渺茫,現實不會因為我們做小小事而改 變……都去表達一下自己的意見,難得我們在香港這個地方。」

為什麼你會參與苦行? 「不是比只坐著好嗎?……其實也很想平靜地繞一個圈,去留心周圍發生的事, 想去感受一下那些年輕人為什麼要這樣走路?一路走就開始去想,其實我們對物 質的要求是要追求到什麼地步?我們已經有和諧號,我們的社會不停向前看、向 錢看,是否這樣就可以呢?我看見這班年輕人,也想表示支持一下。事實上,如 果當天我沒有跟著走,就不會這樣平和地去想這些問題,也不會看到周圍發生的 事……」

再看《媽媽你沒有過錯》的MV(註一)(她是片裡其 中的一個媽)時,你覺得怎樣? 「……覺得我這個媽很幸福,起碼我還有個女在身邊……當時拍的時候我是想起 王凌雲,為什麼一個母親要受這樣的苦?有哪一個母親不想看到自己的女兒在身 邊安樂地躺著,在自己面前開心地吃著笑著(就像我當時正在吃著媽預備的雲 吞),有哪一個母親甘願看到自己的兒女要上街,甚至被捕、要入獄……但當如 果他是這樣的材料,他自己又如此選擇要這樣做,我也覺得做母親是需要有這樣 的胸襟,因為他就是他,你就是你,你長大了,你選擇你自己的生活、你有自己 的取向、自己的堅持,當時王丹也可以撤離,這是他的選擇,當然也因為有他母 親的支持。為什麼會有王丹,是因為有王凌雲……」

要和我媽這麼一大段話,歷時接近兩小時,中間她在廚房進進出出,為我張羅午 飯,搜括家中所有能吃的來招待報社的同學。也因為有來客,加上錄音,讓她和 我也認真看待這彷彿是閒話家常的一席話。在這次之前,我只模糊地猜想媽定必 有參與八九當年的事,但當我真實地從媽的口中聽到很多具體的細節、牽涉到自 己記憶中的很多時地人,還有關於她如何成為今天的她之種種前因,也想著我如 何能成為今天的我。我想,她真是個非一般的媽,正如天下的每個母親一樣。

後記:媽媽和六四—— 打開藝術和社會的對話匣 關於藝術和抗爭行動的結合、文化創造和社會的連結等,其實累積了不少例子和經 驗。自灣仔藍屋、天星皇后的保育行動,及至反高鐵護菜園、馬屎埔等運動中,藝術 活動、音樂會等逐步成為慣性議程,藝術家們在運動中切身投入、自得其樂之餘亦收 推波助瀾之效。直接行動、公民社會的抗爭和論述,牽動連串以藝術為本的對抗, 如:民間博物館、活化廳、投訴合唱團、八十後文藝青年參選藝發局等,開展了藝術 家面對建制的一種新態度。近日艾未未被失蹤的事件、塗鴉少女、藝術公民遊行等, 令藝術家作為特立獨行的抗爭份子幾乎已深入主流論述之中。 繼亞洲藝術文獻庫、伙炭、藝術公民辦的多場關於藝術與社會行動論壇,彷彿文化 圈內已逐漸形成討論或介入社會的氛圍。好友區華欣近日亦連同劉建華、李俊峰合 寫了一組文章,從不同角度憶述和分析藝術和社會行動之間種種可能的連結。劉文 結合數年累積的社會矛盾和反抗,綜論藝術/行動作為「一種不斷質疑現存界線的


我是藝術家, 生命政治」,「拒絕區分那是藝術,那是工具,那是社運,因為人在 這裡,生活在這裡,藝術在這裡,社運同在這裡。這活脫是一場撕裂 現存框框的重整生活踐行實驗。」李文從切身參與策劃的六四展覽和 行動出發,探討藝術作為開闊討論和想像,成為建立身份認同基礎的 可能性。區文憶索反高鐵苦行的身心感知、意覺的轉念,到個體與個 體之間行動的召喚、種種差異扭合而成的集體力量,嘗試實現Joseph Beuys「社會雕塑觀」的理想,以「富生命力、創造力、想像力的產 物/行動,作為型塑社會的中介」,「投入精神、情感與身體,將藝 術與生活經驗結合,發揮始變的動能。」(註三) 在此想補充或從另一角度切入:藝術/行動除了在社會政治矛盾之中 打開新的缺口、為個人身體和意覺提供力量之外,觀照我自身的經 驗,於每次的行動策劃過程中,參與者之間其實很強調溝通和對話, 而每個差異的個體都必先離開自溺的中心,透過打開自己的心思,把 別人的經驗容納進來。「尋找一致的共識」或許不是對話的唯一目 的,亦不止於一次性的展覽、行動或結果,也不可能消除個體之間根 本的差異。但在這樣循環不斷的對話關係之中,個人對自我的認識、 互相之間的理解、對差異的尊重、及由時間所建立出來的關係日益鞏 固,進而成為了自身改變和集體行動的重要支撐。引用Kester的說 法,這大概可為一種「對話性的」創作或美學。(註四) 而面對圈子以外的溝通,除了種種宣傳、創作、行動提供視覺/聽

文:東郭先生

覺/身體觸感的衝擊外,這種直接、開放的對話所構成的連結感通, 或許是另一個開發希望和力量的可能面向。而這次和媽媽說六四,正 是透過製造一個可能的對話場景,梳理大家共同關心或參與的事件和 經驗,重新確認彼此之間的信任、愛護和關心,希望成為往後路上的 力量和支柱。如果家庭可以作為社會關係的雛型,這種互信的溝通和 連繫,或能成為公共行動的參照,無論這算是美學或藝術與否。

註1 曲詞唱:黃衍仁,錄像:區華欣。 註2 p-at-riot:O九五四考六四---派發八九六四補充試題予應屆中 史會考同學。 http://www.facebook.com/topic.php?uid=57082828826&topic=9132 註3 三篇文章即將刊登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出版的《藝術觀點 ACT》46期。 註4 Grant

H.

Kester著,吳瑪俐、謝學明、梁錦鋆譯,《對話性

創作—現代藝術中的社群與溝通》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

說起「藝術家」,我們一般都會認為是一班特立獨行、各自修行的世外高 人,但今年4月成立的「藝術公民」的確打破了這種想像。「藝術公民」其實 是讓一群藝術工作者及詩人凝聚起來的平台,他們搞過「藝術公民大聲行」 及各種街頭藝術行動來捍衛創作自由和言論自由。曾經目睹他們行動的朋 友,相信都會覺得他們的行動及表達手法實在是耳目一新,例如有藝術家帶 了自製的「國保」「草泥馬」去遊行,街坊又可以將艾未未肖像噴在T-shirt 上,人人也是「塗鴉少女/男」。這次小記便訪問了當中的成員程展緯Luke 及黃國才Kacey,問問他們為何不舒舒服服地做藝術家,硬要出來搞社會抗 爭。

我 只 不 過 是 憑 良 心 走 出 來 兩位藝術家其實一直關注社會,未搞「藝術公民」之前,Luke做過城市空間 的藝術創作,Kacey的作品亦曾表達對露宿者及虐兒問題的關注。他們以前不 過是以「參與者」的角色去遊行,何解這次會以藝術家的名義,自發搞起一 個組織?

司,2006,頁153。

「香港人可以接收到的資訊很多,但同時我們都很容易置身度外,所以問題 是我們會否將資訊公開地與他人分享?當我知道艾未未被捕後,我靜下來30 分鐘,才打電話給Luke,問他是否要開始一齊做些東西。」Kacey說。在那30 分鐘裡面,他沒有想太多行動後要承受擔的政治後果,而是忐忑。「同樣為 藝術工作者的艾未未也說他不是要改變世界,他只是想幫人;當他這樣有正 義感的人也被捕時,『身體』就會話你知,好像有點不對勁……『身體』其 實也就是良心。」 「以前我也不懂香港與內地藝術家的分別, 現在我明白了,香港的藝術家可以憑良心講 真話,內地的環境則令人較難做到……香港 是唯一可以自由表達意見的地方,如果我們 不發聲,變相就是放棄自由、接受不公義的 對待。」

kacey wong 44

與 他 的 草 泥 馬


也是會做抗爭的公民 活

「藝術公民」的行動不時都加入了藝術的元素,這跟以往的社運 有什麼不同?首先,Kacey認為用藝術這個形式去表達意見,很 配合他們聲援的對象:艾未未,一位藝術家,藝術家用藝術撐藝 術家實在正常不過。Luke與Kacey都不約而同地覺得香港人對社 會議題較為冷感,可能是忙,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在運動中配 合藝術性的表達,則為民眾打開了一道入口,令他們可以產生 多些興趣,至少願意知多一點、問深一點。在行動中加入一些環 節如噴T-shirt、做工藝小作,能夠令市民有多一份參與。Luke 亦提到藝術家帶上一些自製的道具,例如草泥馬、河蟹、「白色 恐怖」蟲,正在改變著遊行的景觀,增添多一份生氣,同時捕捉 到街上途人的注意,繼而讓示威者可以在遊行時走過去與途人交 談、分享想法。

同行者帶來的安全感,我可以走多步

有類似想法的藝術家組成的「藝術公民」,其實是一個怎樣的組織?藝術家自己 又如何看待「藝術公民」這個團體?作為「藝術公民」召集人的Luke覺得它不是 一個很有組織性的團體,亦不認為它應該要有十分嚴謹的架構,它是一個開放的 平台,讓更多藝術家有同路人的感覺。的確,一個人的力量始終有限,當有同行 者的扶助,令人感覺會有更多人走出來,力量就更可以延續下去。Kacey亦覺得 工作一向較為獨立的藝術家們可以暫時將個人放低,在這個平台上一同籌劃出不 同的行動,拋出不同的想法,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

藝 地

術 本 身 有 什 麼 特 別 方 去 幫 我 們 反 思 社 會

的 ?

Luke說人的想像力可以超越原先事物的設定,而與藝術有關的活動正正展現著這 種創造力和想像力。例如2008年時代廣場展示了岳敏君的作品《處決》,Luke便 寫了篇〈在時代廣場紀念六四〉,將今天的時代廣場及當年天安門廣場的時空連 接在一起。時代廣場隨即去信《明報》高層投訴,否認這種詮釋;後來大家發現 時代廣場外那片空地原來是公共空間,自此每年64前夕都會去「搞一搞」時代廣 場,改變了原先時代廣場的空間使用。他強調,其實大家共同的社會位置都是公 民,只不過有些人較懂得用藝術這個方法去表達自己,就用藝術去做抗爭,所以 無需要突顯藝術家身處的高地。

藝術家發起的行動除了為社運景觀帶來改變,亦反過來改變了自 己原先的想法。一開始Luke打算出來做行動時也要先問過老婆意 見,行動底線好高,怕出事會被警察拉,「我們70後有家庭,要 回頭成為80後其實不容易」。至今,作為遊行登記人的Luke說如 果要他去衝、去超越警方設下的遊行路線,他都會害怕的,不過 因為同行的人裡面有一直搞開社運的朋友,他們熟悉如何走位、 如何可以接觸最多的民眾/途人,所以又會多了份安全感。在活 動「國保出沒注意」進行期間,Luke甚至會直罵警察,指他們無 故要求年青的參與者拿出身份證,擺明是故意針對後生仔怕事。 其實大家只要肯走出第一步,反而可能會減輕了原先的害怕和擔 憂,以後就會放膽做更多行動。

藝 術 公 民 未 來 有 什 麼 活 動 ? 《愛未來》展覽 5月26日 12:00 - 6月26日 18:00 柴灣永泰道60號柴灣工業城1期501室Art Island East 一個人失蹤了。這次,是一位藝術家。中國境內有人「被失蹤」 已是見怪不怪,我們抱著事不關己的態度漠視這情況。但,我們 真的可以置身事外嗎? 「愛未來」是一個視覺藝術展。超過五十位香港藝術家及詩人, 用作品表達對言論自由及藝術發表的關注。最重要的是,對內 地政權拘禁艾未未作出回應。艾未未在他的著作曾說「……我覺 得每個人都應為其他人做些事,這是唯一可以令這世界改變的方 法。」這個展覽獻給所有「為他人做些事」的公民,也是為了持 續爭取基本人權及公義。

「藝術是可以幫助人反思,所以政權懼怕藝術的力量,亦想利用藝術的力量,控 制藝術家只可以講一種說話、只可以畫政 治正確的畫,這種做法對藝術及社會的發 展也不好」Kacey說。的確,連創作自由 都被壓縮到目前這個地步,這就不是一個 人、一個藝術家面對的問題,而是整個社 會的公民都要直視的困局。 透過這樣理解藝術與社會的關係,我們便 不難明白「藝術公民」這個名字的意思- -將藝術是緊扣住公民、公義的概念。

程 展 緯

45


藝術改變生命, 生命改變世界 訪問楊秀卓老師 訪問:陳秉鳳/郭英東 整理:陳秉鳳 楊秀卓老師,於基督教信義會心誠中學擔任藝術教師十五年。開始 教育生涯以前,他是一位藝術家,舉凡油畫雕塑裝置藝術行為藝術 都有涉獵,以藝術批判社會而被廣泛認知。他亦是積極的社會運動 參與者。今年的八九民運特刊,我們請他談談他眼中的藝術、教育 和社會。

八 九 六 四 . 不 再 離 身 的 民 主 運 動 88年,楊秀卓三十多歲,剛辭去十多年的會計工作。同年,他的父 親患上癌症。他與父親在89年春夏之交,花最長時間就是在電視前 收看北京民運的最新消息。父親因病不能說話,看著熒幕只能搖 頭。 89年5月20日。八號風球。中共將北京天安門示威定性為「動亂」 ,他在電視前再坐不下去。及至維園,人頭是黑壓壓的一片,每人 頭頂著風雨,往新華社進發。那次遊行和以往楊的遊行經驗不同, 滿城風雨、國內告急的同胞、同路人一樣激憤的心情,他覺得自己 成為了當時民運的一份子。以往楊也有關注中國事務,看《七十年 代》、《百姓》雜誌,以藝術作品回應民運人士被捕事件,但都止 於關注。八九民運之後,他看著中國多少學生和年青人以性命作賭 注以求國家改進,才認真思考了有關自己、香港與國家的問題。

藝 術 . 社 會 . 紅 色 楊 秀 卓 七十年代的金禧事件、八零年反對兩巴加價,楊秀卓已有參與其 中。若說社會關懷是楊一生不曾改變的核心,藝術則是他往後才發 現的伯樂。廿七歲,楊重拾幼時所愛,修讀了一個港大校外進修課 程,學習藝術創作。後來更認識到藝術判批社會的龐複歷史,致令 他往後一直專注於這個範疇。 80年魏京生被捕,他的回應作品取名《1984》,於籠內有一個真人 大小的人像,頭被斬掉,半邊腦袋不知何去何蹤,表達極權底下人 的生存狀況。另一件雕塑作品主角是一個高大的男人,在下陰部用 避孕套套上棉花,寫上「繁榮」和「安定」,題為《大阿哥有兩條 小小的賓周》,諷刺香港人在中英談判其間完全沒有發聲的位置, 硬是被人套上強盛的幻象。 政治性強、意識大膽,是楊作為藝術家被注目的開端。但當其作品 多半放在博物館裡展出,他對讀者又有何想像?楊說他開始創作後 幾年,也有意識到博物館是有階級投射的場所,一班有閑階級,在 感覺高雅的藝術館閒逛觀畫,不見得有多少願意面對社會問題。於 是他也以作品回應藝術場所的階級性。86年,他畫了一幅高八尺的 畫,一個男人在接著自己排出的糞便,名為《The Artist》,另一 件作品《籠中的自戀者》,則有一男一女,男的含著自己的陰莖, 女的把頭塞進陰道,楊指,要來看展覽的人看清楚自己的面目。 87年他做了他生涯裡少數一次行為藝術,該作品一直被視為他的代 表作。八九民運發生前的十幾年,楊秀卓在同一公司當會計文員, 那是他被「牢禁」的年代。早前楊所創作的裝置藝術作品,無論題 為如何,都會以籠包裹,不停重覆「牢禁」的意象。到87年他希望 為這個意象做一個總結,於是將最後一個物件──自己,也放到籠 中。兩天,他把自己塗成野獸,對著拿紅酒杯的觀眾發狂咆吼。在

46

Cage & People (1987)

他心中無論是個人前境、文化藝術氛圍、香港前途都在一個進退 失據的困局之中,作品一次過釋出他的「困獸」能量。 楊的創作時期亦是香港政局最不穩定的時期(1980-1997)。他的 作品不斷回應中國極權統治及在港的民生困苦,兩者以中港關係 的不明朗,以及港人身份的模糊貫穿,並以困局的意象一次又一 次讓讀者進入無處可逃的空間,共同思考現況與未來。這就是楊 秀卓作為藝術家的運作邏輯,他希望透過藝術品作為中介,批判 社會,改變觀眾的想法,帶來社會進步的契機。

當了十多年藝術家,楊在96年踏進人生另一個階段。無疑,他多 年積累的社會批判透過豐沛的創作力放在香港人眼前,可是當時 間過去,他覺得社會並沒有變得更好,或許透過藝術品去接觸觀 眾仍不夠直接,因此他決定把「楊秀卓─藝術─社會」裡的「藝 術」拿走,建立「楊秀卓─人─社會」的另一種模式。 於是他去了當教師。 四十三歲,他再次從大學走出來,人到中年,一頭長髮,零教育 經驗。友人介紹楊到心誠中學任教,面試成功,他二話不說從坪 洲搬到粉嶺,十五年教學生涯由此開始。 初教學的十年,楊老師爭取教中一生,他希望從少時開始教好學 生。很快他便看到現實,學生不懂分數加法、啪丸、跟大佬、家 庭破碎。他除了教學外還擔起陪伴他們成長的角色,跟學生午 飯、和學生到處去、端午節和學生補習英文、家訪時聽父母哭 訴、甚至替學生向家長爭取多一點點零用錢。一天工作十幾小 時,他眼中的目標是教好每一個學生。 他和我們談起上年要學生做的幾件作品。開學第一件作品要同學 做張慰問卡,給菲律賓人質事件的死難者家屬,他希望學生懂得 關顧苦難中的人。另一件作品更複雜,他要學生去找四件東西: 到網上找一個香港掌故、和爸媽做一次訪問、記下自己童年的社 區經驗、去找有關香港的圖片,將這些東西拼湊成作品。有學生 貼一個口罩代表非典型肺炎,有學生找來天星皇后菜園村的圖


片,也有學生將蛋撻塞到曾蔭權的口中。每一件作品都代表學生的本 土意識,楊希望他們學會認識和愛上香港。 中四中五的學生修藝術,楊第一堂課就對他們說,藝術不是空白的形 式,是由個人、社會至世界推展,透過作品展現的生活態度。楊老師 定期抽課堂討論他們關注的事件:日常生活、戀愛、社會事件……學 生未必全部都對社會時事關心,但即使是講男講女,還是可以借機會 談愛情、婚前性行為、性別議題等等。同一時間楊要學生做從前未做 過的練習去鼓勵他們思考與創造,如讓學生去燒一些什麼。有些學生 燒校服、有些燒成績單、有些燒焦膠手槍繞上白花寄語和平。從自身 出發,探索社會和世界,不忘人文關懷,大膽創作。 藝術教育的形式、藝術科的彈性讓楊秀卓比任何人都貼近學生。當學 生要進行創作,楊就可以要他們循序漸進地看清楚要敘述或描寫的人 事物。藝術的思考模式讓我們脫出主流社會的思想「牢籠」,再三拷 問我們可以怎樣理解自身的處所,透過不同的重新敘述建構公民的雛 型。除了藝術本科的教授,楊也帶學生出去看展覽、講座、不同社區 裡民間團體所辦的活動、社會運動現場、六四晚會。然後以同樣的方 法和學生討論,開啟學生的思路。 我們問到他,覺得從前火爆的楊秀卓現在在哪。他說那是人生階段的 轉變,特別像現在他年紀漸大,連教書的魄力也沒有開始時那麼多。 但當我們再一次檢視從藝術創作的十幾年到藝術教育的十幾年,他投 放的心力不單是不相伯仲,甚至更有韌力。與其稱之為某種能量的消 逝,更具象的去說那是一種力量的轉化,變得深邃而綿長,散落在每 一個學生身上。縱然再多汗水的辛勤耕作,未必能換來相應的收成或 回報,但楊的魄力和決心是無庸置疑。我們又怎能不視之為另一種革 命的可能?

的身份不應先於公民,我們是公民就有義務為不公義的事情發聲。公 民藝術家可以用不同方式去講議題,深化思考,讓遊行示威更精彩。 他記得在皇后時題在碼頭的大字、在菜園村學生在地上畫的小花和村 民牆上貼滿的抗爭照片,大大小小的藝術品讓人有更多切入點去認識 和感受議題,為硬橋硬馬的論述和抗爭打開入口。 談到社會現狀,楊也非常擔心。香港的經濟及規劃上與內地日益緊 密,近月瘋狂的白色恐怖和政治打壓,他擔心整個香港會在五十年不 變的限期前消失。他所想到的出路只有群眾,最好是工會發動工業行 動搗破整個社會的運作邏輯,要不就靠一次又一次的社會運動去聚集 群眾,近年的天星皇后、反高鐵保菜園等等社會運動也是他的希望: 更多人會出來。

滿

六四二十二年,楊在學校中每年也會以不同方式和學生討論。上年帶 學生討論時,副校長忽然長篇大論希望學生要先讀好書云云。做不 一樣的事,當然不可能沒有阻力,但楊也讓學生自己接續下去討論分 析。這一兩年六四晚會人數增加,多了年輕人出席,楊一面覺得看到 希望,一面擔心這只是潮流,或變成大部份人讓自己感覺良好的民主 節慶,回到日常,可否再繼續下去,才是重點。 楊秀卓對我們說,現在別人稱呼他為藝術家,他都會連忙否認,他更 喜歡別人稱呼他為藝術教師。他的身份不斷轉移:學生、打工仔、藝 術家、藝術教師,而從來沒有改變的公民身份,讓他思考如何以個人 力量去改變社會。由創作出發,到駐守學校,憑著自己的魄力,堅信 藝術啟迪人心的力量,期盼群眾有一天會讓社會變得更好。訪問當天 我們在紅色陽傘下談了好久,地上全是鳳凰木落下的花瓣,他揹一個 「為人民服務」的布袋。而我彷彿看見,作為藝術家/藝術教師的楊 秀卓這麼多年來從沒間斷,拿著畫筆或一幅幅紅布將他的伸手所及塗 成紅色,及至遠不可見的將來。

近日的課堂上,楊老師放映有關艾未未的紀錄短片和學生一同觀看, 在週會上讀艾未未講過的話。他說每次講社會時事,他都是以播種的 心態去做,不硬塞邏輯給學生,而是和他們討論和分享。 誰說老師是尋常的職業?楊秀卓在教師的框架底下搞革命,唯有改變 了人,才有機會改變社會,他如此深信,並以他深信的藝術教育學 生。 他的學生逐漸步入社會,社會上亦有一班藝術公民冒出,尋找被失蹤 的艾未未:比人高的草泥馬、扮演河蟹的少女、被禁止的塗鴉,以 各種出其不意的方式聲援維權人士。就此楊感到非常鼓舞,以往藝術 家不多為社會事件集體發聲,在他印象中這是多年來聲勢最浩大的一 次。從前他做創作希望改變社會,但由那時開始,他始終認為藝術家

47


躺在時間的河流上懷念他們

編按: 今年五月十二日,汶川大地震三週年,中國自由派媒體《南方都市報》刊出一篇悼 文式的社論,編者質問我們與自身:「又一年祭祀重來,躺在時間的河流上懷念他 們,實有必要確認諸多問題:他們是誰?他們遇到了什麼?他們在哪里?他們想要 我們做什麼?」字裡行間不僅充滿艾未未的密碼,隱晦的文字更讓我們聯想到河流 的不斷重複,就算「起於塵土而又歸於塵土」,定「有一種責任無法推卸」。 當然,這篇社論馬上就被撤下了,但仍有幸不斷地被轉載,網上更有艾曉明老師朗 誦版本(http://www.youtube.com/)。

《南方都市報》2011 年 5 月 12 日社論 今天是汶川地震三周年紀念日,讀者諸君一定知道我們的哀悼 所在。那場大地震令山河破碎,八萬多人罹難失蹤,連綿不絕 的哀傷延續至今。哀傷是為同胞一去不還,五月就此成為悲哀 的月份;哀傷也因為念及自身無力,不能抵擋決絕的離逝。又 一年祭祀重來,躺在時間的河流上懷念他們,實有必要確認諸 多問題:他們是誰?他們遇到了什麼?他們在哪里?他們想要 我們做什麼? 馨香幾枝,煙氣嫋嫋,升騰至虛空。他們不是冰冷的數字,他 們也曾頂著百家姓活潑潑地存在過。他們用整整一生,走進五 月的廢墟。他們開心地在世上生活過七年,抑或更長更短的歲 月。他們是父母,是子女,是姐妹,是兄弟,是黃皮膚的人。 他們是寨子裏的居民和過客,是跋涉山川河流的人,看雲起雲 落,他們是一切真情。他們是你遇見或未見的人類,是住在大 地上的靈魂。 生是偶然的,死亡是必然。三年前的今天,同個時刻,下午黃 昏黑夜如朽木,紛紛落下,壅塞時間的河流。紅色是血,灰色 是揚塵,白色是眩暈,黑色是死神的衣袂,他們在顏色橫流中 倒下,像是不幸的莊稼,被銳利的刀鋒殺害。他們失去了所有, 他們的老年中年青年或童年時代結束得太早太快。他們成了各 種各樣碎片,使用尖銳的邊緣,把日子割出眼淚,將故鄉拋棄。 他們從四方而來,往八方而去。我們悔恨,他們本該有更好的 死亡方式,譬如從容悼念,並且允許淚飛成雨。匆匆復匆匆, 他們永遠離開傷感的村莊和城市,他們現在石頭長有新綠的山 坡上,他們仍在學校,在路上,在地下,在無名之處。他們和 他們在一起,就像麥子與麥子長在一起。在夏天,在他們最後 的黃昏去了我們看不見的地方,他們是生者唯一的痛楚,唯一 的安慰。

48

我們在心裏為他們降過半旗,我們在哀悼日為他們招魂請安, 我們搜集過他們一世為人的證據,我們一起念出過他們的名 字。我們答應過要念念不忘,要生生不息。我們做了很多,又 做得太少。迷途不返的人,你們在哪里?我們點燃的光能否照

亮你們的路?我們無法做得更多,只好擺上鐵做的十二生肖, 敬上瓷做的瓜子,象徵且祭奠你們凝固了的生命。你們還想要 我們做什麼? 我們知道,死亡已經發生,而遺忘等候一旁,覬覦他們的再一 次死亡。如果不懷念,遺忘就會越來越強大。今天的祭祀就是 為了拒絕遺忘,拒絕再次失去他們。以後的紀念,目的無他, 也是一遍遍證明給他們看:我們從未遠離,我們一直在一起, 哪怕是遇到死亡和恐懼。這是一種要被記取的承諾,人千古, 人又永遠在。這是我們對整座村落、整座城市、良知國民的交 代。 起於塵土而又歸於塵土,可有一種責任無法推卸。這就是我們 對他們的紀念,是校園對學生的紀念,山野對農夫的紀念,黃 泥雕群對凝視者的紀念,是家庭對逝者的紀念,是鮮花對墳墓 的紀念,是生命對生命的紀念。我們始終不忘,始終向著他們 的方向眺望。我們的生活裏有他們,我們不只是為自己過活。 時間的河流聯繫彼此,讓我們重聚在一起,就像是真的沒有失 去過。 止歇歡娛,今天此時,讓我們躺在時間的河流上,採用他們慣 常的姿勢,感知他們的所在和請求,察覺我們的對話與諾言。 在他們走後,沒有一個夜晚能讓我們安睡。可三年來,我們謹 記並警醒我們的原則。五月是悲哀的,又是清醒的。通過對他 們的取態,丈量我們與人類的距離。祝願大地上的神祇同樣能 保佑他們,就像他們保佑我們一樣。祈禱彼岸樂土。伏食尚饗。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