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2月號

Page 1

反資本主義

批判

具體的想象、徹底的變革 清晰的思維和建議為指導

最豪邁的英雄主義 咆哮的風暴

這 個 世 界 如 此 美 好, 值得為它去奮鬥

卑微的懦弱

2022 年 2 月號

死一般的寧靜

終結對 弱勢的迫害

歷史 見證 歷 史 有 其 邏 輯, 並 不 能 以 數 個 人 的 主 觀 意願及簡單的權力鬥爭來解釋

為了革命 而滿腔熱血 的青年

剪碎的 末世想像

交 → 論辯 流

香港往何處去

反官僚 自我實現

武器的

同為人類, 我們命運相依

前進的 歷史精神

不斷革命論

大砲開兮轟他娘

普羅大眾 自下而上的組織性

以她的眼光,觀看 她所身處的現實

重啟討論

1


目錄 社會 4/ 馬鞍山綠化帶改劃爭議的後續與反思 9/ 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從長波理論看香港(上)——戰前香港的經濟 13/ 讀許家屯香港回憶錄——看中國的意識形態矛盾 校園 18/ 中大員生共治宣言 19/ 新時代下的人們——訪中大學生議政平台學生團體之成員 23/ 學生組織的未來——議政平台是種出路嗎? 25/ 山城角樂回顧——失去山城角樂的中大,到底失去的是什麼? 31/ 尋找戾氣的源頭 (投稿) 32/ 大砲開兮轟他娘 (投稿) 性別 34/ 消費、符號與酷兒——驕傲遊行的另一種想像 國際 38/ 中東女性主義的源流與發展——與中東女性主義者對談 (二、阿富汗的革命女性主義者們) 43/ 蘇聯社會主義是被民主化終結的嗎? 48/ 2022 年哈薩克示威——訪哈薩克在港學生 思潮 49/ 前言 50/ 回顧作為激進思想的毛主義——訪文化研究學者彭麗君教授 53/「覺醒年代」:陳獨秀與毛澤東思想之比較——訪漢學家班國瑞教授 57/ 論蘇聯的解體與解放——訪美國歷史學家保羅·勒·布朗 62/ 評泰瑞.伊格頓《文化的觀念》——從文化政治迷戀到文化的政治解放 文藝 68/ 散步香港:以散步觀察、感知、紮根城市——從《香港遺美》與 《懷疑人生就去散步》談散步 73/ 香港作家蘇朗欣——短篇小說〈為什麼人會在天上飛〉細讀

2


寫這段文字的時候,剛好電腦在播放 RubberBand 的《未 來見》。然而今屆學生報莊期將滿,下莊能否上任,下一 期學生報是否能夠出版,仍是未知之數。可預見的「未來」 是,大學校方將動用官僚的程序,繼續把時代僅餘的證物, 繼續推往空白而安靜的所在,用意是粉飾美好太平年華。 距離上一次出版,短短兩個月間,發生的事有:理大學生 會幹事會宣佈解散;浸大編委的出版被校方要求下架,其 後宣佈總辭抗議;教大校方終止承認學生會地位;嶺大學 生會亦被校方通知,有代表性不足的問題,需有心理準備 不獲承認。 可以想到的畫面,甚至不再是學生組織召開記者會,而是 枱面上一份份的文件,由熟悉社會運作規則的成年人代寫 而成。白紙上寫的是,表明與學生劃清界線的效忠文體, 堆砌而成、不合邏輯的內容,並不惜取用「以法律程序追究」 等字眼。可以想到的畫面是,會有自以為看破世事的人說: 這是歷史的必然,就如雞蛋必然迎向高牆。其實不是這樣 的,應該是:在必然的時代之下,有人做不必然要做的事。 高牆必然吞噬各種聲音,渴望藉此彰顯其偉大而非醜惡, 然而總是事與願違。 任期內最後一期出版,想說的是:希望某日再與你「回望 跌宕時棲身低壓,像呼吸都不對的日子」時,會發現我們 身處更好的未來。

編者 的話 3


馬鞍山綠化帶改劃爭議的後續與反思 馬鞍山綠化帶改劃爭議的後續與反思 訪、文:交叉嘴 政府早前建議修訂《馬鞍山分區計劃大綱草圖》,擬將七幅土地改劃作住宅、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由 於改劃項目貼近郊野公園,而且將拆卸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馬鞍山村及部分礦場遺址,因此引起廣大爭 議,更收到 7,286 份申述及意見,當中逾 99% 反對改劃。城規會終決定暫不通過改劃中較具爭議性的私人 住宅發展項目(G 項目),雖然村民暫時可以保住家園,但其餘六幅土地改劃全部獲通過,仍對附近的自 然環境、歷史遺址乃至部分村民的生活產生顯著且不可扭轉的影響,村民亦擔心發展商將再次入侵家園。 而改劃更反映了更深層的問題——政府對身為持份者的村民缺乏尊重, 城規程序充處處斥著不公。

現時已獲通過的改劃項目帶來的影響 馬鞍山村關注組成員阿康與阿軒接受本報訪問,指出現時獲通過的六幅土地改劃項目,將從不同方面破壞自然環境、 馬鞍山礦場的歷史文化價值與影響村民生活。

破壞自然生態與鄉郊環境 全部被改劃的綠化帶與郊野公園相連,例如公營房屋項目樓 高 225 米,距離郊野公園邊界只有 35 米,項目 F 的估計工程 範圍更與邊界重疊。綠化帶本為城市發展地區與郊區的緩衝 區,發展綠化帶令其失去緩衝價值,「換言之城市嘅發展已 經入侵咗大自然」,不少環團亦擔心計劃將立下發展郊野公 園邊陲的先例,令日後發展商對郊野公園的蠶食更為容易。 關注組成員指出,生態價值的高低並非由以郊野公園的界 線劃分,例如信義新村附近的項目接近「具特殊科學價值地 點(SSSI)」。SSSI設立的原意為加強郊野公園外的生態保 護,提醒政府部門在發展時慎重考慮該區與附近的環境保 護的問題。馬鞍山該位置有特殊灌木林,孕育著不少野生動 物,以及特殊甚或稀有植物,發展該地區將破壞動植物的棲

馬鞍山的特殊品種(圖片來源:馬鞍山村關注組)

息地,破壞馬鞍山的特殊生態與生物多樣性。 然而,政府的生態影響評估卻低估了計劃對自然生態的影 響,皆因政府將自然生態不受影響或受輕微影響的地段,與 生態嚴重受影響的地段一同評估,製造「影響輕微」的平 均值。另外,政府推出了不同緩解措施,例如砍伐大量樹木 後,在另一處種植相同數量的樹。然而,這並不能補償砍伐 樹木對生態帶來的影響,「(砍樹)摧毀嘅係一個樹林,唔 係獨立幾棵樹」,樹林內的灌木、菌類植物、土壤、物種所 構成的生態系統,被移除後將對周遭環境產生巨大的破壞。 除此以外,附近一帶吸引了不少市民行山、散步、放狗, 其中熱門路線包括沿馬鞍山村路上山,村路更是前往馬鞍山 郊野公園的主要通道。工程期間可預見帶來噪音、空氣等污

馬鞍山村路旁反對改劃的標語橫額(圖片來源:香港 01)

染,大幅天然山坡與樹木將被削走,影響景觀。隨著發展一 步步落實,自然的鄉郊、山區環境將變成市鎮,市民將失去 一個休憩享樂的空間。

4


漠視馬鞍山 礦 場 的 歷 史 文 化 價 值

110 ML 礦洞外牆(二級歷史評級建築)緊貼項目 D、E 的工程地 盤範圍,而選礦廠(三級歷史建築)中的支柱可能受道路改善工 程影響而被拆卸。雖然政府表明部分路段架空經過構件之上,但 馬鞍山山體曾因採礦而被挖空及爆破,或導致地質結構不穩固, 工程期間的挖掘、打樁可能影響古蹟結構,如導致礦洞倒塌。 工程範圍周遭亦有不少與採礦工程有關的建築,如供電房、化驗 室、電車維修房和輸送帶支柱等,仍具有一定歷史價值,是否將 會受到影響仍是未知之數。而根據長春社的考察[1],附近一帶荒 廢多時,有不少歷史建築物尚未被發掘、研究,發展將妨礙這些 建築的研究與保育,破壞古蹟的完整性。

緊貼工程地盤範圍的 110 ML 礦洞(圖片來源:鞍山探索館)

另外,關注組成員強調,歷史保育不應限於建築保育,例如現時 仍然運作的馬鞍山村村巴是從以前礦場員工的交通車演變而成, 「村巴嘅存在本身就係活生生嘅歷史見證」。為了配合房屋發 展,政府擬在村巴的路線上納入公共交通服務,自負盈虧的村巴 可能遭取締或取消,無法傳承礦場歷史。

破壞村民舒適安寧生活

信義新村緊鄰將改作房屋用地,附近十多戶村民的生活環境將受 破壞,將近 60 歲、從小生活在村內的達叔便是其中之一。達叔 的爺爺是名國民黨軍官,在國共內戰期間走難下來香港,輾轉來 到馬鞍山定居。他的父親跟朋友一手一腳將山坡夷平,在自己 砌成的平台上建屋,成為了達叔一家生活的地方,「成條村都係 靠自己,政府冇幫過我哋。」整個山頭當年是達叔與朋友玩樂、 成長的地方,而村民間的關係十分和諧,一呼百應。雖然他現已 搬到山下的公屋居住,但仍視這裏為老家,經常走上來修葺一下 木屋、清除雜草、打理自己種的葡萄樹與木瓜樹、美化周遭的環 境,又或坐在屋前放空思想,百無聊賴,優哉游哉,「外出漂泊 左幾十年,依家定喺度,唔會想走或者想上樓,大家係度大,好

工程範圍界線座落的兩間木屋

有歸屬感。」 同樣地,很多村民喜歡馬鞍山村清幽的居住環境,並珍惜當地的 文化,即使部分村民已因工作關係遷出,最近亦有不少村民搬返 村內居住,或有意於退休後遷回。不過,這裏的生活環境將被破 壞——工程地盤就在他們隔壁。根據工程圖則,地盤的界線座落 在達叔另外自建的兩間木屋之間,因此木屋與後面一大片耕地將 被剷平。不過,更大的問題是工程所帶來的環境與噪音污染,可 預見的是樹木被砍掉,打樁聲、電鑽聲、飛揚的塵土令原有的舒 適環境不再,影響村內十多戶村民。而三棟樓宇和其他社區設施 更被建在村民家的隔壁,可預見不久將來,原本清幽的山林也將 變成繁忙的市鎮,達叔只能表示:「將來會好嘈,環境變晒,都 冇得諗將來㗎啦。」除此以外,由於沒有水喉供應食水,村民直

達叔的父親與朋友用附近的雜石一手一腳砌出來平台,縫隙由 水坑收集而來的幼細沙石填補,達叔為了美化外牆而在上面種 植了不少杜鵑。

到現在都是「食山水」,而附近工程可能將村民賴以生活的水源 引流到其他地方,或產生污染,影響食水質素。(後頁續) 5


另外,現年 50 多歲的林生與表嫂楊太的祖屋座落在項 目

F(貯水設施)的工程範圍內,使他們與家人可能

面臨迫遷的威脅。他們的爺爺從內地走難過來落地生 根,而他們從小在此長大,直到現在仍在屋內居住, 不時會打理爺爺留下的樹木。他們與鄰居是從小到大 一起玩樂的朋友,大家平常守望相助,家門長開,過 時過節又會聚在一起吃盆菜。他們擔心若被迫遷將 難以習慣城市中的生活,包括要適應新的鄰居、生活 空間大幅縮小,而他們失去的將不僅是一間屋、一片 用來​​休 憩和種植的空地,而是一個充滿回憶與感情的 家,「我哋住咗咁多年,點賠償到?」林生表示,他 們三代人在此生活,整個馬鞍山都是她與家人的回 憶,「就算我唔再喺度生活,都唔想呢度嘅一草一木 有唔好嘅改變。」

屋旁種植了龍眼樹(左)、欖樹(右)、荔枝、楊桃等,楊小姐表 示它們從爺爺那一代種起,至少有 40 年歷史。

善工程刊憲,預期於一年後動工,但實際上工程一直沒

起公屋住,唔係幾好咩?

有進行 [3]。

這次改劃不但破壞環境生態、歷史文化遺跡與村民生 活,工程與時間成本更是相當高。發展一個山頭,需鋪 建昂貴的環保排污系統和電纜,以及進行土地平整工 程。再者,以前採礦時的爆破、挖掘導致山的內部有很 多地方都是空的,有機會造成水土流失與山泥傾瀉,因 此需要花更多成本進行勘測。

直至政府這次推出綠化帶改劃,馬鞍山村路改善工程再 次連同其他住宅、配套項目被推出,道路改善工程中當 中近兩公里的路段正屬條件中新鴻基需改善的部分,這 無疑變相以公帑為私人發展商埋單。連接山腳、上下半 山與山頂豪宅的村路現將由政府代為擴寬,加上附近獲 通過的排污、水務設施、學校等項目沒有因應私人住宅

「棄棕保綠」似乎已是廣大市民的共識,去年發展局回 應「土地大辯論」報告時,更承諾不會尋求改變郊野公 園邊陲地帶的土地用途 [2],那麼政府現在到底為何仍 要不計成本效益發展此地?面對有關選址的質疑,政府 僅表示在郊野公園界線外起樓「沒有無法克服的技術困 難」,無視了巨大的成本與其帶來的破壞。

項目未獲通過而做出任何修訂,不禁令人懷疑這些配套 與基建發展的落成,有為私人發展商鋪路之嫌,或加快 新鴻基山頂溫家村低密度住宅項目落實,亦令村民擔心 這次未獲通過的私人住宅項目可能會捲土重來。 面對利益輸送的指控,政府在會議上回應表示不會否定 任何發展可能會造成「界外利益」,否則香港的建設便

地產商或成最大贏家?

無法進行。關注組成員聽聞後表示這是幾日開會期間聽 過的其中一句最「精景」的話,「合理化政府同商家嘅

現時私人住宅項目(項目G)未獲通過,半山村村民暫

關係」。有工程師則認為,政府應該收回修路成本。

時不用面臨滅村迫遷危機,但不少村民擔心項目捲土重 來。馬鞍山村關注組成員認為,城規會取消項目 G 的 官方原因缺乏說服力,即考慮到馬鞍山的鐵礦歷史,以 及項目鄰近郊野公園。然而,獲通過的其他項目同樣鄰 近郊野公園,例如公營房屋項目距離郊野公園只有

35

米,更接近「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生態價 值不比項目 G 一帶的半山村低。 根據長春社,發展商新鴻基在 90 年代已經收購了山上 溫家村礦場遺址一帶的土地, 2005 年獲城規會批准興 建 180 棟獨立屋,佔地達 127 萬平方尺,但條件為興建 基建以及整修、擴闊連接豪宅的馬鞍山村路,而新鴻基 一直未有動工。2008 年 10 月,政府就馬鞍山村路的改 6

改劃馬鞍山綠化帶 新鴻基或成最大贏家(圖片來源:長春社) (私人住宅項目暫時未獲通過)


改劃爭議背後:政府在城市規劃上的獨斷專行 城規會會議上被動的持份者

交流變「通知」 官員無視村民意見與疑慮

諮詢期完結後,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在 2021 年 7 月

關注組成員透露,規劃署在 2020 年 7 月期間召開了交

召開了聆聽會議,討論修訂項目及申述內容,包括是否應申

流會,但成員與村民稱之為「通知會」或「知會會」, 因為會議期間官員並沒有給予村民發表意見或提出疑問 的機會。第二次的交流會在 10 月尾舉行,村民雖然獲准 提出問題,卻甚至連形式上的交流也算不上,「派紙仔 畀你寫問題,再揼落個箱入面,講完 45 分鐘剩返少少時 間,就用嚟抽問題,官員可以揀答唔答,或者 hea 答, 又唔俾你追問㗎喎。」例如,有村民提出項目對生態 價值的影響,官員僅表示郊野公園並沒有納入發展範圍 內,只涵蓋了郊野公園的邊陲地帶。如此問非所答的回 應,令村民決定再次召開交流會,向規劃署官員問個清 楚。在自行找到場地後,向官員發出了邀請,最後官員 卻以疫情為由全部缺席。 而所謂公眾諮詢期不但只有短短兩個月,更在 10 月中第 二次交流會之前已經開始,大部分村民根本不清楚計劃 的內容與申述的程序。關注組、村民、區議員與其他相 關組織在了解改劃的爭議之處與申述程序後,連日在馬 鞍山擺設街站向居民講解改劃細節,並收集市民聯署與 申述書。

述內容作出建議修訂。期間,城規會委員對庶民聲音缺乏尊 重(詳情參見中大學生報 2021 年 7 月 10 日網上報導《【馬 鞍山村改劃聆聽會】馬鞍山村關注組訴滅村心聲 城規會成員 屢次打斷:沒有質素、沒有意義的發言》),更甚的是,有 關改劃的調查報告錯漏百出,包括在調查報告中並沒有提及 馬鞍山村常出現的野生品種果子狸,長春社更發現礦洞外牆 (二級歷史建築)並未被納入工程圖則內,懷疑評估出現遺 漏

[4]。然而,關注組成員指出申述人不能質詢或回應規劃

專員在發言或報告上的錯漏,只能在 10 分鐘的申述時間內 提出疑問,但規劃專員卻毋需回答,而只需回應城規會委員 的提問。 除此以外,城規會委員過往曾被指控缺乏代表性,並且權力 過大。城規會為《城市規劃條例》下設立的委員會,處理規 劃許可申請和修訂圖則申請,委員由行政長官委任。城規會 稱視公眾諮詢為規劃程序的重要一環

[5],卻在過往不少發

展項目上一意孤行,漠視廣大市民意見,以各種行政手段阻 止公眾參與,引起不少爭議。這些手段包括:將旁聽室由會 議場地隔壁搬至十多層樓以下,以阻止受有關項目影響的居 民對委員作出抗議 [6]、限制申述人只有 10 分鐘發言時間。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 2021 年的《施政報告》中,建議「精 簡」城規發展程序,有些評論甚至提出「精簡」公眾參與、 加快環境影響評估、「簡化」城規會聆訊親身申述

[7],公

眾參與土地資源分配的空間可能進一步被收窄。「依家嘅程 序比起以前已經簡化咗,縮窄到諮詢嘅機會、發表意見嘅渠 道、準備嘅時間都好不足,再簡化會不堪設想」這次城規會 的聆聽會上,關注組成員尚可在短暫的申述時間裏,

將村

民的聲音帶到城規會委員面前,「但將來可能連呢個過程都 skip 咗」。

村民在交流會上對官員作出抗議 (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

所謂公眾人士旁聽會議,其實只是在幾層樓下的房間裏看直播。

7


結語:好 X 鍾意呢個地方?

[1] 長春社(2020-12-16)。改劃馬鞍山綠化帶,睇漏曬啲古蹟! 。獨立媒體。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79605

「好多香港市民會認為,一個地區發生嘅事,係好個別

[2]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公報(2019-2月2-)日。發展局局

嘅事件,但香港每個部分發生嘅事情,同每個香港人嘅

長在回應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記者會開場發言(只有中文)(

生活、環境都息息相關,係環環相扣嘅」馬鞍山綠化帶

附短片)。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902/20/

的改劃項目,代表的可能是未來更多對郊野公園、綠化

P2019022000884.htm

地的入侵,將屬於香港市民的公共空間奪走,甚至私

[3] 長春社(2020-12-17)。【改劃馬鞍山綠化帶,新鴻基或成

有化,關注組成員阿康表示:「呢啲唔係『他區』嘅事

最大贏家】。長春社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

情,希望大家多啲關注自己享用緊嘅地方。」

cahk1968/photos/a.124866861163/10160790139556164 [4] 明報(2020-12-17)。馬鞍山改劃綠化地 圖

「滅村、迫遷每一日都發生緊,唔會因為一個規劃被成

則未納二級建築。https://news.mingpao.com/

功推翻,就可以令政府喺城市規劃上嘅不足有所改善。

pns/%E6%B8%AF%E8%81%9E/article/20201217/s00002/1608

」在新聞機構不斷被打壓,加上政府開放的討論空間越

144610723/%E9%A6%AC%E9%9E%8D%E5%B1%B1%E6%94%

來越少、門檻越來越高之下,成員阿軒希望香港人主動

B9%E5%8A%83%E7%B6%A0%E5%8C%96%E5%9C%B0-%E5%

關注本地不同議題:「如果連香港嘅歷史、發生緊咩事

9C%96%E5%89%87%E6%9C%AA%E7%B4%8D%E4%BA%8C%

都唔知嘅話,又談何『好鍾意呢個地方』呢?」

E7%B4%9A%E5%BB%BA%E7%AF%89 [5] 香港特別行政區發展局新聞公報(2002-7-3)。立法會第十三 題:城規會諮詢公眾程序 [6] 文己翎(2014-12-16)。【城規會系列】利東街變囍匯 政治高 於規劃。獨立媒體。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29633 [7] 大公報(2021-10-1)。多管齊下/簡化城規程 序 加快用地供應。http://www.takungpao.com.hk/ news/232109/2021/1001/638294.html

8


以羅永生為首的文化研究學者抽離於身份的政經分析與

政治經濟學的角度:從長波理論看香港 (上)戰前香港的經濟

文:白板

本很難讀懂的書」。然而主權移交二十多年,讀懂這本 書的人卻始終不多。原因無他,要讀懂這本書,不但需 要對世界局勢有一定認識,甚至對香港本身在世界資本 主義體系中的定位和作用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明白這本 「書」的奧妙之處。 這座亞細亞孤兒城的故事大致可以分做三個階段:殖民 地早期的轉口港時期,戰後的四小龍時期以及 80 年代 後的金融中心時期,而這些階段,都是和資本主義乃至 殖民主義緊緊扣連起來的。值得一提是,香港的情況是 特別的,這座帝國邊陲的城市的經濟奇跡既不能用西方 theory)」

來解釋,也不能單單用佛利民之流的「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論來解釋。 主權移交後興起了一波「後殖民」文化研究熱潮,其中 以羅永生為首的學者對香港的身份認同作出了詳細梳 理,然而身份的問題不限於「自我認同」、「歷史記 憶」的範疇;主體性創造固然重要,但亦不能忽略外在 政治與經濟條件的影響:我們必須了解香港從何處來, 從而弄清香港的可能性。香港身份的主軸之一為「自由 港/國際金融中心之公民」,資本主義在這個過程中, 一是藉由身份來建立具體的關稅和貨幣系統,二是利用 身份衝突來製造壓迫和對立,繼而複雜化身份的存在, 同時賦予身份的進步性和保守性。

身份的嬗變——香港如何由一條人口不過幾千人的小漁 村內的「寶安縣廣東人」發展到今天的國際大都會的「

首任中聯辦主任姜恩柱在主權移交後曾說過「香港是一

學者發展出來的「依附理論(dependency

內部矛盾,導致他們既未能解釋在世界資本主義下香港

香港人」,又未能回答「香港又將往何處去」這一問 題。本文將試圖以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長波理論作為主 線,配合香港的殖民資本發展,以上、中、下三篇文章 來探討「香港從何而來」的這個問題,繼而希望引發「 香港往何處去」的討論。

資本主義與發展長波 資本主義的發展週期與利潤率息息相關,長波理論由經 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Nicolai

Kondratiev)

提出。依照他的說法,長波肇因於對資本的投資與持 續的資本累積,而在過度投資的時候便會產生經濟的 衰落,從而消耗資本。比利時經濟學家曼德爾(Ernest Mandel)對長波理論提出了補充,他認為:有關資本 主義發展的長波理論只能夠用資本積累理論的角度來表 述,也就是長波的發展週期與速度取決於當時時代的資 本主義財富累積速度。在此理論中,長波的興衰以利潤 率作為核心來評定。而在此長波模型之中有兩種主要的 長波類型,在利潤率持續高企時為擴張性長波,在利潤 率下降時則為衰退性長波。 按照曼德爾的說法,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中,總共經歷 過四次的由由擴張與衰退期組成的長波,這五次的長 波分別坐落在 1793 - 1847 年,1848 - 1893 年,1894 - 1939 年,1940 - 1966 年,以及 1967 - 至今的第五波 長波。在這五段經濟長波中,每一段均有其歷史原因, 以下本文將試圖簡單梳理每次長波背後的原因,以及香 港在其中角色。

康德拉季耶夫長波(圖片來源: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Capital Market Analysis)

9


1793 年 - 1847 年

殖民地擴張

了香港而非舟山作為割讓的地方。這兩個因素其一為香 港作為海軍基地擁有深水良港,而舟山則「航行充滿危

第一次擴張性長波出現的時間為 1793 年至 1825 年,其

險,除了動力汽船之外,其他船隻幾乎無法航行。」;

原因在於第一次工業革命和勞動工人的急劇增加,資本

二為基於「離岸島嶼孟買和新加坡成為轉口港的經驗」

主義得以拓展世界市場。緊接著的 1826 年到 1847 年為

,導致當時的英國認為香港作為離島有成為轉口港的潛

衰退性長波,這次經濟衰退的原因除了在於工人工資的

力。而事實上,香港作為轉口港亦充分發揮了其售賣鴉

提高外,還有從本國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獲取的利潤

片的作用,鴉片為英國提供了龐大的經濟利益,而香港

衰減,殖民擴張也告一段落,世界市場擴張速度放緩。

在此則被定位成鴉片集散地和貿易中轉地,這些鴉片的 利潤到最後成為英國在 1848 年後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

若回顧香港歷史,1826 年 - 1847 年世界經濟正處於經

競爭的有力資本。香港上海不同的是,在五口通商後,

濟衰退期,同時期的英國作為一個老牌的資本帝國國

香港從未進行過資本累積(也就是大規模工業化),

家迫切需要拓展市場,1836年,英國資本家在倫敦成

只是作為一個交易的地方而已。也因此在後來的1848 -

立「印度和中國協會」,這個協會經常向英國政府提供

1873

情報,敦促英國政府侵略中國,這段歷史正正與衰退期

額得以提升,最後在 1856 - 1866 年的十年間迅速超越

的長波吻合:英國資本家當時急需龐大的海外市場進行

了香港。

年中,上海憑藉其資本累積的工業化過程,貿易

資本累積。而事實上,鴉片戰爭正正是英國的帝國資本 為了累積資本而在中國發動的戰爭,而戰後的《南京條

而香港作為殖民地,則很好地發揮其功用,為其宗主國

約》中與經濟有關的主要條款則大致如下:

達成了在蕭條期期間積累資本的目標,同時也為了在下 一波的擴張長波進行的第二次的鴉片戰爭準備了良好的

1. 清政府對英方開放五口通商(即開放廣州、福州、廈

軍事支援。從上述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這段時期大英

門、寧波和上海五處港口)

帝國也清晰為香港畫好了其在整個大英帝國的角色:

2. 清政府向大英共賠償二千一百萬銀圓,同時廢除須經

這將是日不落帝國在遠東的殖民地商業城市,和其他殖

公行進行貿易的制度。

民商業城市無異,經濟上為殖民帝國的利益服務,其主

3. 兩國共同訂立進出口關稅。

要定位為:(一)轉口貿易的自由港(或走私港),(

4. 清政府永久割讓香港島予大英帝國治理。

二)支援戰爭的軍事港口。在此時開始,殖民者開始發 展出與本地買辦資產階級階級緊密合作的統治聯盟,以

而對英國而言,鴉片戰爭的主要戰略目標並非領土的割

間接管治的模式對殖民地實施統治。而真正使買辦資產

讓,反而打開中國的市場大門才是英國的目的。佔領香

階級和統治階級緊密鎖在一起的,則是 1926 年的省港

港的目標則是建立一個暫時的軍事基地,對在中國的英

澳大罷工,罷工過後,本地買辦資產階級從此便依附其

商以及之後的潛在戰爭提供支援。一個有力的例子是當

殖民體系下,為本地資產階級延續至今的懦弱和保守埋

時英國在佔領香港時考量了兩個因素,導致最後選擇

下了伏線,他們不敢提出自己的政治綱領,繼而發展出 以「實用」為名的投機主義。

10


1848 -1873 年

下降的機器成本與世界市場擴張

1894 - 1913 年

第二次技術革命與俄國革命

1848 年至 1873 年為第二次擴張性長波,根源於以機

1894 年至 1913 年為擴張性長波,帝國對殖民地的投

器代替人手製造機器零件,降低了固定資本的價值,

資、壟斷的一般化,使其進一步從原料價格明顯而緩慢

西歐北美鐵路建設使得世界市場又一次擴展。 1874 年

的上升中獲取了利潤,並且由於第二次技術革命及隨之

到 1893 年是蕭條性長波,因為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即

而來的勞動生產力和剩餘價值率的總增長,這種增長說

原材料成本的提高)和工人實際工資的增加而利潤率降

明了資本積累迅速增長的原因。

低。 日本人可謂是戰前香港研究權威,按照他們的的說法: 在這一波的擴張期間,香港的工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豪商的沒落和轉型(在鴉片生意結束後,香港只能成

1863

年怡和洋行、鐵行輪船公司、德忌利士洋行等幾

為中轉自由港依靠周轉數量而謀求發展)使買辦階級有

家船東在當時紅磡和大環南面的海岸合夥創辦了黃埔船

所抬頭,並確立了『香港上層(殖民政府、英資商人與

塢,標誌著香港當時的造船工業的開端。1870

年黃埔

華人精英)-各類公司-買辦』的大三角關係。蘇彝士運河

船塢與紅磡的聯合船塢公司合併,成為當時香港最大的

的開通大大縮短了上海至倫敦間的距離,並增強了香港

船塢公司。而當時的造船工業也為大英帝國和西方勢力

的中轉港地位。」同時,「在產業方面經濟方面一進一

建造了各種軍用和民用船隻。1865 年 3 月 3 日,香港

退,利用一次大戰中(早期)的經濟景氣期,在香港發

上海滙豐銀行正式成立。1863 年統一貨幣、 1865 年實

展本土商社外,還成為英國及第三國聯合企業的基地,

現公司登記。1871

年英商保羅·遮打和凱福·曉士在

而且本地製造業還親自參與其製品貿易。不過香港作為

灣仔創立了香港碼頭及貨倉公司,成為首間公共貨倉。

中轉港的定位並未發生改變。」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

而上述都正正符合了當時大英帝國為香港的定位:軍事

中,香港作為轉口港的功能也因為大英帝國的經濟實

港口與貿易自由港。而香港亦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發揮

力而保持發展,同時由於英國殖民者將香港定義為轉口

了重要的戰略功用,讓各種軍事船隻能在這個港口集結

港,其他的輕工業的發展則受到鎮壓,他們被視為「妨

繼而北上對清朝發動戰爭,大英帝國得以把資本轉化成

礙香港轉口港功能」的工業,因其會與英國工業在市場

的工業產品輸出到大清國內。事實上,港英政府亦一直

上進行直接競爭。

壓制著除了軍事與轉口相關的工業化過程,洋商也透過 商會向英國政府表達對華商的不滿,使港英政府的政策

1914 - 1939 年

世界市場的急遽萎縮

偏袒於英資商人。我們可以在 1930 年代的擴張性長波 期間進一步發現這種情況。

1914 年到 1939 年是最為嚴重的一次蕭條性長波,一戰 的爆發、世界市場的分裂、大蕭條和俄國革命等一連串 事件的爆發後,造成世界市場縮小,使得資本主義面臨 深刻危機。

11


而在這個過程中,由於英國資本家持續被一次世界大戰 損耗了不少力量,導致大英帝國無力兼顧對東亞財富的 掠奪,俄國革命導致世界市場萎縮,進一步打擊西方老 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對華貿易衰落,香港經濟面對異 常低迷的情況。而經濟不景氣加上 20 年代省港澳大罷 工、五卅慘案(英國警察殘殺華人)、廣東六二三沙基 慘案等均導致香港華人團結一致,從根本上動搖到英國 的殖民統治,其後果包括導致 70 萬華人與英人的關係 完全斷絕,10 萬華人和學生離開香港,殖民地陷入癱瘓 狀態,而著這個過程中,本地的買辦資產階級卻站在了 殖民者的一方鎮壓罷工者,這便是羅永生所言的「勾結 共謀的殖民主義」的雛形。 1937 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 爆發。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爆發激烈的戰爭,對世界市場 造成巨大破壞的同時,香港的戰略地位經歷了數次的 轉換,由(一)英國支援中國抗日戰爭的基地,變至( 二)英國的後方支援基地,到(三)同盟國對日本的包 圍基地,(四)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的陸軍司令部。 然而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卻看到了香港作為「東亞核 心」的潛力: (甲)作為中轉港口:香港的貨幣和中國市場的貨幣匯 率保持統一,英國資本也成功利用各租界和香港這個中 轉港,霸佔中國市場。香港作為重要樞紐始終對東亞有 著巨大影響力。 (乙)作為潛在工業區:香港本來並不是工業區,其自 然條件不能滿足強力的工業發展。但在戰前,香港仍有 高水準的造船業。同時依靠著英國資本建立了一系列的 基礎建設工業(包括:麻纜製造、水泥工廠等)。華資 儘管受到壓制,但仍是建立了一套雛形的輕工業製造 業,輕工業甚有潛力。 (丙)作為華僑紐帶:香港作為華人民工對外移動的樞 紐,為西方提供了不少廉價勞動力。而最重要的是, 這些華僑造成了一個強大的網路,造成了巨大的融資潛 力。就著上述的潛力,日本人因此抱有將香港改造成大 東亞地區中心的野望。而在日本社會主義者的注視下, 在 1920 年代早期,香港甚至被構思為東亞社會主義聯 邦的國際總部,以進行國際社會主義革命。而這些野 望,最後都在戰後在各種機緣巧合的事件中被實現,對 此日本和英殖民者亦未曾料及。

下期我們將就戰後的政治經濟角度來探討戰後香港 的經濟急速發展的原因:香港的經濟起飛如何發 生?甚麼導致了香港輕工業的急速發展?

12


《許家屯香港回憶錄》(圖片來源:解憂書店)

讀《許家屯香港回憶錄》——

看中國的意識形態矛盾

|文:白板

或許是因著許家屯的身份原因——前中共江蘇省委第一書記,香港新華社社長,靠著讀這本回憶錄,我們一是可以 發掘到中國官僚管治香港的邏輯,二是理解到對共產黨如何從六七暴動後的頹勢,因應回歸而重新建立一套情報網 絡(比較有趣的是這套情報網絡也因著中國大陸的意識有所不同而轉換功能和目標),三是共產黨人如何在改革開 放後面對一系列的身份危機問題,也就是「共產黨」性質與「資本主義」邏輯的不相符時,共產黨人選擇的處理方 向。這篇書評故此將分作三部分,先是講述許家屯當政時期的香港社會脈絡,思考許家屯在當時的行為邏輯,最後 將這個歷史結合香港與中國大陸,乃至世界的歷史來看,思考當時的世界局勢如何導致了香港的未來走向。

許家屯時代的香港—— 後六七時代

出各種文藝組織,例如粵劇、銀都影業、愉園等等的組 織也隨著六七暴動後左派的頹勢而下滑。

六七暴動與後六七時代 後六七年代的左派組織 六七暴動是香港歷史的一個分水嶺,六七暴動的重要性 事實上不在於推動港英政府實施一系列利民政策的改革

步入後六七年代進入七、八十年代左派組織進入重建

[1],而是在於其改變了以往民間共產黨對壘國民黨的

期,梁寶霖和梁寶龍的研究便曾如此說道:「市民聞左

二分局面,為後來香港社會中學生主導社運的火紅年代

色變,政府及資方備有『黑名單』不再僱用罷工工人。

(國粹派、社會派、自由派)鋪路。六七暴動中愛國左

」(2014)同時六七暴動成為了其他組織攻擊左派的利

派「各界鬥委」在香港各地擺放各種真假「土製菠蘿」

劍,情況到八十年代,中國政局改變,美國總統尼克遜

,造成 12 名市民死亡,社會蔓延著對「紅色恐怖」的

訪華,中國國際地位獲得提升,情況才有所改變。在這

恐懼,港英政府全面進攻左派工會和左派組織,左派的

時期,左派組織開始採取「走出去」的政策,招收許多

工會被破壞得相當徹底。港英針對左派的攻擊,造成香

大專學生作為幹事兼職,派人參與許多校外活動,在這

港左派的情報網絡的潰敗,同時中共內部對於在香港行

個時期左派顯得相對低調,不復六七前的激進形象,在

使極左路線的人也有相當的不滿。六七暴動後,香港社

勞資關係中擔當軍師的形象較多,但是在其他方面,包

會中的左派力量被全面清算,中國共產黨從中華民國時

括職業培訓等方面卻相當重視,力求以比較溫和的形象

期就已經開始建立的情報網絡,都在此役中被挖除得一

來收回失地,重建影響力,為回歸鋪路。而許家屯,正

乾二淨,而李少恩、呂大樂、趙永佳等(2014)便曾指

正是這段歷史的執行者,同時也是最近距離的見證者。 13


許家屯的職責 許家屯在到香港出任新華社社長前,便曾與萬里、習仲 勛、楊尚昆等中共中央的高級官員會談,當中他們都非 常關注香港組織「一左二窄」[2] 的現象,故此許家屯 到任香港的首要任務,便是解決這個問題,為中國共產 黨在香港的工作打開新局面。而在這裡,我們可以把「 打開新局面」理解為重奪在六七暴動的失地,且進一 步拓展覆蓋面。我們把當時的社會狀況拼合來一起看, 便不難發現當時的中國剛開始進行改革開放,用鄧小平 講法:「應當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 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社會主義」,換言 之當時的中國,正積極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借用資 本主義的手段來發展社會」,而香港,便是對中國而言 最近的資本主義世界。在六七暴動前,香港左派是中國 共產黨的分支,以毛澤東思想作為主導理論,也就是「 團結工人」,對帝國資產階級進行鬥爭。故此,資產階 級應然是敵人,是鬥爭對象,要和資產階級建立起友誼 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在香港的政策取態向來是把港英 政府看作是帝國主義下的殖民者,對香港要用「長期利 用充分打算」的態度,隨時都要準備收回香港,因此要 積極準備與殖民地政府進行鬥爭,但是建基於國內需要 外匯問題而暫時不收回。然而在文化大革命後,中國共 產黨對於資本主義的態度是「交朋友也可以」甚至是「 積極學習資本主義的手段來貢獻社會主義的建設」。有 趣的是許家屯到香港的第一件事,竟然是「入鄉隨俗」 ,跟隨資本主義世界的風氣,不能被資本家們看不起, 也就是「從中山裝換成西裝,座車要換成黑色,和港英 高官的顏色一樣,車的品牌要換成『平治』而不能是『 皇冠』」。以往的共產黨以工人作為主要對象,而在這 時候,共產黨居然要將資本家也當成是工作對象中央指 派給共產黨黨員許家屯的任務居然是和資本主義世界的 社會各界(包括資本家)聯誼。這和共產黨的講法截然 相反。而事實上,這種邏輯,在許家屯看來是相當合理 的,或許我們可以試著從許家屯的背景來分析這一系列 的事情。

毛主義 、民族主義與資本主義 毛主義和民族主義有著相當緊密的關係,在當時中國備 受帝國主義壓迫的時代下,毛澤東本人是從一個民族壓 迫的狀況來判斷整個中國需要革命的,毛澤東在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的當天,在天安門上宣佈「中華人民共和 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從這句中我們便 可以看到,毛澤東本人其實帶有相當強烈的民族色彩, 而他革命的目的,是中華民族的「站起來」,而依照王 凡西的講法毛澤東思想的組成部分便是「1、新舊儒家 思想,或者可以說,朱熹的孔子主義與楊昌濟的孔子主 14

義(同時代表了起自程朱,中經船山,恢復於康譚的孔


六七暴動(圖片來源:Keystone-France/ Gamma-Keystone、 Bettman Archive、Unkown)

學);2、傳統的遊俠思想,特別是由水滸傳集中表現 出來的劫富濟貧主義;3、西方社會主義思想。而作為 中國共產黨員的許家屯,自然也是毛主義的信奉者。換 言之,他作為一個「中國共產黨員」 自然有著馬克思主 義、民族主義等幾種主義的元素,甚至改革開放後,進 入香港時,也進一步混進資本主義的元素,而在進入香 港這個資本主義社會後許家屯的思想體系裡變成有四大 元素,他們在進入資本主義社會時,他們的社會主義思 維和資本主義思維便開始互相矛盾。故此,在開始工作 解除香港左派「一左二窄」的局面時,也代表當時的中 國共產黨精神世界的信仰,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上也開始 有變化,而這種變化可以從他回憶錄中的工作報告中可 以看到:「……(四)宣稱愛國主義思想、一國兩制方 針。在意識形態上求「大同」——愛國愛港,讚同香港 回歸;存大異——可以批判共產主義,共產黨,可以宣 稱資本主義,以及其他主義。」[3] 羅永生在他的署名安徒的文章裏說:「 1963 年 3 月, 美國共產黨就曾發表聲明指責中國身為「社會主義國家 竟然允許殖民地存在」(2020)。後來,蘇聯也公然嘲 弄中國的港澳政策。他們指責中國不但未能把英國人趕 出香港,而且還在香港與英、美資本家合作,共同剝削 勞動人民。」[4] 但是在許家屯當政的年代,他們更是 進一步與資本家合作,進一步以民族大義為名救起了許 許多多的資本家,一個工人國家對資本家進行救濟,這 是社會主義國家中被看作是背叛的行為,而許家屯在回 憶錄中多番對此種行為作出辯解:「長期維護資本主義 制度不變,在馬列主義的經典著作中,以前沒有提過, 列寧有提過一種局部的利用」、「陳雲和毛澤東如果到 資本主義世界走走看,他們可能對資本主義的看法有所 改變,主張會有所不同」、「馬克思認為工人階級是資 本主義挖墓人,在當前是矛盾的,當前狀況和一國兩制 方針,都不是埋葬,而是要繼續發展資本主義,而埋葬 至少是一個長期的未來」。在回憶錄中期,甚至出現了 進一步的行為:「小組決定同意英方(匯豐中銀合作救 市)的計劃」。資產階級和共產黨合作,這個幾乎是匪 夷所思的景況居然在當時出現。他們甚至和親國民黨的 人接觸時被直接問道「為什麼共產黨不直接改名成中華 黨呢?」換言之,毛主義中的民族主義,社會主義中的 社會主義色彩便漸漸被替換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也就是資本主義化的毛主義)。而香港,也就在民 族主義的元素影響下被「光榮回歸」,甚至在早期改革 開放時,中國更是積極「學習」香港資本主義的運行模 式,同時在失去社會主義作為意識形態武器的同時,便 漸漸轉化成披著社會主義皮的資本、民族主義的中華「 帝國」了。因為如此,民族主義壓過社會主義的「解放 殖民地的壓迫」的性質,而香港,也就繼續在殖民制度 保持不變的情況底下回歸到「祖國」的懷抱中。 15


因此,許家屯主導的左派重建,也帶著相當廣的範圍,

家屯時代重新建立的組織系統,也與六七暴動前建立組

他們積極接近社會上流人士,同時重建的組織也不復六

織的目的不一樣了。從一群為了革命而滿腔熱血的青年

七暴動前強烈的工人色彩的組織,例如工聯會,許家屯

變成了為了祖國統一而奮鬥的青年,到現在對「西方勢

曾說:「工聯會也不如其他的工會力量。」工聯會只提

力」的敵視,其實從許家屯時代便有跡可尋了。

供福利、培訓等服務,在勞資糾紛的事情上難以站在 工人立場來為工人積極抗爭,因此工聯會在回歸的角色

在中國國力強大起來的現在,香港的功能與定位早已和

也變成了為工人提供福利,但卻難以真正為工人爭取權

許家屯的年代不一樣了。現在的香港,是人民幣離岸中

益。有些研究也顯示,中國與英國對商業等社會各界精

心,是中國對抗西方勢力,進發全球的的橋頭堡。未來

英的吸納更為直接,例如邀請這些精英擔任國家職位等

的世界在資本主義晚期將會有各種激烈的權力碰撞,而

等,而這種和港英時期的「間接管治」的模式也相當不

香港將會在未來的世界擔當什麼樣的角色呢?這個或許

同,更加直接地參與香港事務之中。

取決於中國的社會環境,以及當時的世界政治局勢將會 是怎樣的。在全面重新政治化的年代,我們還是很需要

香港的現在與未來:許家屯經驗為我們帶來的啟示

看清楚中國與西方社會的社會狀況,來判明我們應該如 何自處,和中央政府對待香港的邏輯,我們也可以從許

從這種角度,我們發現中共的意識形態向來帶有強烈的

家屯的回憶錄略知一二。我們大有理由可以相信,中國

民族主義色彩,而這種傾向更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後漸

作為世界的一員(特別是當中國當政者的意識形態與右

漸從社會主義配上民族主義的模式轉變成為民族主義和

翼民族主義相當吻合的時候)難以從全球右翼浪潮抽身

市場經濟(向資本主義取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

而出,而香港未來應該如何和內陸這個利維坦式的龐然

這種尷尬的局面在國內也是如此,如中國全國總工會和

大物相處,則還是一個有待香港社會深思的大問題。唯

工聯會的性質也是相當類似。全國總工會作為建制的一

一肯定的是,以往的道路講不在奏效,香港社會將需要

員,難以代表工人們的利益,很多時候必須順從國家政

具體的想象、徹底的變革,才會有真實而觸碰得到的未

策。在香港的工聯會也是如此,自從回歸以來,便因為

來。

其親建制的背景而難以為工人服務。中國的社會氛圍自 步入了 2010 年以來便一直向右傾斜,國內民族主義氣 氛高漲,在香港也能深深感受到這種民族情緒。時至今 天,中共仍然主張「一國兩制」、「愛國者治港」,但 是內在的含義早已與從前的「廣為結交」有所不同,許

[1] 根據近期的呂大樂和葉建民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港英政府在進行社會政策的改革時,英國本土的態度也是一個我們不可忽視的因素, 換言之,以往稱六七暴動是港英政府進行改革的主因或許並不準確(Yep and Lui, 2010)。 [2]

「一左二窄」 是指:(1)思想和路線偏「左」而不接地氣,與香港主流社會難以融入;(2)「基礎面太窄」,爭取、吸納的範圍

小、受眾少,只集中在社會底層。 [3]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這並不代表毛澤東思想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沒有資本主義元素,毛思想本身就是一個願意與資產階級作出妥協的思想 的。在實際例子上,我們可以看見例如霍英東一般的愛國商人是向來都與中共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 [4] 安徒:〈天朝治港,去殖背後深深的戀殖〉|端傳媒 Initium Media。

參考讀物 呂大樂、趙永佳和容世誠(合編)(2014):《胸懷祖國:香港「愛國左派」運動》,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葉張喻:〈中共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解決香港問題戰略決策的歷史考察〉,中國共產黨新聞,2007 年 6 月 12 日。 許家屯:《許家屯香港回憶錄》初版。香港:香港聯合報有限公司。香港聯合報叢書,1993。 陳峰:〈當代中國的國家與勞工 : 制度, 衝突與變遷〉,2020。 雙山:《毛澤東思想論稿 = Studies on Mao Tze-tung Thought》。香港:信達出版社,1973。 羅永生:《逆權論我城》花千樹出版有限公司, 2020。 Fong, B. C. (2014). The partner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d Hong Kong's capitalist class: Implications for HKSAR governance, 1997–2012. The China Quarterly, 217, 195-220. Yep, R., & Lui, T. L. (2010). Revisiting the golden era of MacLehose and the dynamics of social reforms. China Information, 24(3), 249-272. 16


17


中大員生共治宣言 現代人類文明中,大學擔當起創造新知、推動社會前進

大學理應是人文理想、人類理性、客觀真理的最高守護

的重任。知識的質素取決於人的質素,故此大學亦有權

者。而目前高等教育的問題在於,由於要培養出創知的

充社會的公共空間、維護和發展社會的文化價值,培育

人才,一方面它不能完全忽視原來的人文主義價值,一

人才的使命。「大學」之所為「大」乃因其思想自由之

方面卻唯有化身為「職業培訓所」才能適應當代的社會

精神,思想自由亦為此一公共空間之本也。唯有這種公

需求。面對這種張力,我們不得不在此時表態:我們並

共空間下,大學才能培育出獨立自主的人才。香港中文

不認為大學生涯換來的,應是大學對我們僱主的致意。

大學作為一所書院聯邦制的現代大學,則更應注重「人」

從中學到的,也不應是把「大部分人」和「極少數人」

的培育。

作出異己的區分。正如蔡元培所說:「我們既自認是人, 守治自己的人格,並再現了人的人格,本不必人代庖。」

胡適將書院精神歸納為三部分:一是反映時代精神,二

唯有在每個人的獨特性地被平等地尊重的前提下,大學

是講學與議政,三是自修與研究。而把以上三點扣連起

才能充分發揮其議政、創知之功能。

來的,則是大學中的文化生活。這種文化當是扎根本地, 面向世界的。而大學中的文化,則是由學校的職員和學

鑒於大學應是創造新知的聖地,

生共同構建的。員生共治的重要性在於其乃思想自由精 神之本:學生若能自治,那就不需他治。也唯有學生自治,

鑒於新知的創造取決於人的素質,

大學才能讓學術自由之風在校園中得以確立,培養具備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

鑒於人的素質取決於人守治自己人格的能力培養,

太平」精神的時代人才,突破既有框架來創造新知。 我們在此宣告臨時校園議政平台之成立,其工作和願景 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文化均植根於其依存的社會環境。

為:

中大創辦於殖民地時期,以「中文」為名的校名彰顯了 其反對殖民地霸權的本質:中大註定成為一所反對主流

1. 本學生自治之精神,促進校政之議政氣氛。

殖民語言的校園。「中文」大學之名既混合了社會對反

2. 在學生會停運的當下,籌組具代表性的平台與學校商

殖民、大學理念等高尚精神的寄望,其重要性在當下香

議中文大學學生組織的未來。

港社會中不言而喻。

3. 以校方、員工和學生三方校園共治作為目標。 4. 捍衛中大的人文陣地,重建具人本主義色彩的校園。

青年向來被視作社會未來的縮影。我們就像社會中的鏡 子,社會中的未來都能從我們身上反映出來。在學生會

在當前的社會氛圍下,重振校園公民社會實在刻不容緩。

被迫解散(或停運),以及民女被強拆一事中可以看出:

在惡果熟透之前,在學生的聲音完全消逝之前,我們邀

我們珍而重之的價值正被藐視,校園公共空間面臨前所

請眾中大人一同守護這個我們珍而重之的公共空間,在

未有的威脅。中大人在此刻必須團結一致,彰顯捍衛員

這個過程中,我們剪碎的只是限制我們的末世想像,而

生共治的決心。我們應該展現獨立的精神面貌,展現作

把我們重新連結起來的,將會是推進歷史前進的時代精

為中大人的自信和堅毅不屈的勇氣,以此為自己的見解

神。

奮鬥。青年當是社會未來的主人,我們將告訴香港社會: 學生是能藉由自己的意志和理性實現自治的。 18


訪:夢幻國

整理:西環柚

訪中大學生議政平台學生團體之成員 ——

新時代下的人們

中大學生會停運兩個月以來,先是各類媒體倒下,緊接來的是教大、城大和理大學生會傳來被校方打壓的噩耗。然而在 中大卻有些同學仍然努力四處組織同學,希望在這個時代仍然建立一個容許同學發聲的平台。有鑒於此,學生報有幸邀 請了中大學生議政平台的其中一位成員來分享她為什麼會在新時代下仍然堅持不放棄。

你的學會為甚麼會加入議政平台 ? 議政平台當初如何形成 ?

因此我們按朋友的建議成立了關注組。我們先要釐清學 生會的死因,此外我們也同意「學生會只是停止運作」

對我個人而言,加入是因為看到學生會解散的貼文後非常

的立場,因為其解散決定沒有經過成熟的討論。我明白

震驚。當天我正在旁聽非法集結案的審訊,一方面目睹自

在歷史上有些機構到某地步便已經完成其歷史使命,或

己的朋友受審,一方面收到學生會解散的突發新聞,而且

者其舊有形態已經不適宜處於現世。比如支聯會,如果

自己事先毫不知情,當下不禁想到「為甚麼我會不知道(學

無奈地連紀念六四也屬違法,它還能如何存在?即使學

生會已經決定解散)?」。當時我身旁碰巧也坐著一位校

生會受政治嚴寒的影響,也沒有理由不討論校政,那怎

友,他也意料不及,一臉愁容,認為這次一定是學生在學

麼可以就此解散?首先這決定沒有詢問過學生意見,而

校遭受極大壓迫,被人攻擊到盡頭才決定解散,雖然他認

且我們也不認為學生會應該死亡,它在事實上、法律上

為解散並不理智。那時我沒有情緒的出口,內心波濤洶湧,

也並未死亡。學生會如今全體出缺,無法進行選舉,而

於是和朋友討論為何事態會發展成如此。我認為顧不及程

且作為屬會更會擔心學生會解散後組織該何去何從。基

序如何,學生會都應該和學生商討解散決定。

於這些考慮我決定連同關注組推動成立臨時議政平台, 從而處理本由學生會負責的校政問題。

19


學生會解散當天 OSA 便宣布會接管學生組織,屬會真 的要任其接管嗎?如果被 OSA 收編便要去除中大學生 會的名義,修改會章,彷彿主動拋棄中大學生會。但這 些都需要大家一起討論,不應只是屬會單方面質疑為何 OSA 有權要求屬會向它註冊,有權收編屬會,而且不說 明清楚就收取同學的個人資料。OSA 應交代註冊後的安

一些屬會選擇註冊也無可厚非,因為他們非常需要資源 才能生存。例如一些系會,他們服務學系,便需要會室 才能運作,才能讓同學知道在哪裡找他們提供服務。我 們(青年公民社會)若不註冊則可以在外預約場地,反 正組織本來也是比較流動,書籍的問題也能找他人協助 處理。

排和註冊條款,就如我們簽署合約前也該清楚條款。這 些都需要一個平台讓大家一起討論。這不只是我一個學 會,而是所有學會共同面對的問題,大家應共同決定註 冊與否。 議政平台的成立目標似乎是關注學生組織。你認為在 學生會停擺的狀態下,議政平台的目標是甚麼?是重啟 學生會嗎?

要使校方聆聽學生聲音,我們需要 一個平台讓學生參與集體決策。單 是一人之言是沒有代表性的,唯有 使大多數人一起參與討論,才能發 表大多數人的聲音。

我們的長遠目標是重啟學生會,但我理解短期內難做到。 我們難以抽離政治層面去理解學生會,因為大學生有義 務以香港知識分子的身分繼承前人知識,開拓學術和社 會發展。學生除了讀書也有社會責任,而學生會作為學 生的總代表,應對時政作出反省並抱有立場,及透過學 生集體行動回應社會。這是它本來的優勢與責任,但重 啟學生會長路漫漫,首先社會需要重新開放討論,走出

冊嗎?

2019 年後的高壓氣氛。

我認為學生會不應在外向警務處獨立註冊。它始終是學

但依然有東西不得不討論,比如上述的校政問題,包括

外廣義上而言,是因為需要對時政的反思或採取集體行

飯堂食物質素不佳及價格高昂、宿費增加、增設閘機、 強制打針等,這些話題據我了解也非高度政治化,而是 關乎學生權益。要使校方聆聽學生聲音,我們需要一個 平台讓學生參與集體決策。單是一人之言是沒有代表性 的,我無法一人決定大家是否同意、獨自代表大多數人, 唯有使大多數人一起參與討論,才能發表大多數人的聲 音。 你認為可以如何處理屬會註冊的問題? 現時屬會就註冊一事有兩大傾向。我們所屬於的學生團 體傾向不註冊。我們本來的會室放置了許多上莊留下的 書籍。然而中大會室資源緊拙,我們向 OSA 註冊,他 們也不能保證會為我們提供會室。再者,我們的名字裡 有許多是校方想避免的字眼,我不清楚他們會否對我們 有偏見。我們即使妥協也不一定能爭取資源,因此我們 更不用名面上服從校方、向他們註冊。加上中大學生會 未正式解散,我相信中大學生會會回歸,不論以甚麼形 式,也相信學生團體獨立於校方能成就更多。我不是一 味指責校方邪惡,但獨立運作的重要性實在是基本常識。 我們該自主決定,學校不能干預學生事務,禁止某些活 動還是自行揣測某些活動的用意。

20

你提及到議政平台的長遠目標是重啟學生會,但學校 現時要求學生會在外獨立註冊,你認為學生會應獨立註

生團體,應該與學校一體。我們之所以需要學生會,對 動,學生會狹義上的責任是作為內部橋梁將學生意見轉 達給校方,若學生會不在校內體制之內而是在外獨立註 冊,則令我疑惑校方是否真的會尊重學生會意見。這也 變相使學校與學生會割席,而這是不應該的。溝通不是 單向把我們的意見塞給學校,而是學校也會為學生會提 供意見,當雙方本應由如此密切的溝通時,為甚麼還要 讓學生會在外註冊?這是不合理的。


然而校方目前立場似乎是想各屬會向 OSA 註冊。在 這議題上議政平台會否已經有一定的看法?還是需要經

學生的不參與曾令學生代表感到無助。議政平台打算 如何聯繫基本會員?會否重蹈學生會的覆轍﹖

過大家討論? 我認為沒有重蹈覆轍之說。學生會的低迷不只是體制問 我認為有必要大家一起參與討論,我剛才的言論也不能

題,更多是社會因素。體制上學生會事務不太牽涉一般

代表我所屬的學生團體,我只是作為成員之一來受訪。

學生,選舉結束後學生就把校政事務外判給學生會幹事,

目前屬會若不向校方註冊就會被取締——我認為這是可

因此學生往往不會主動了解校政事務。學生會和會員本

以商討的,不應該一言堂。我會提出個人意見,但也有

來沒有緊密溝通,都是單向的例如發電郵邀請學生出席

人認為無謂與校方爭持鬥氣,但至少大家願意主動的討

會議,提出一些議程等。但是叫人開會不容易,除了提

論,我們便能順著形勢持續發展。學生會自行決定解散

早通知學生,還要讓學生對議程有充分認識,不是一張

是因為他們覺得不受學生關注。但既然議政平台存在,

白紙般來開會。如果不打算幫助學生了解議程,又如何

我們便應該重啟討論。

驅使他們參加會議?另外社會風氣變得低迷也讓人不想 再發聲。

議政平台的聲明提及希望實現員生共治。議政平台打 算如何推行?學生會的解散是因為員生共治破滅,議政

然而議政平台本來從成立起便面對缺乏學生參與、社會

平台可以如何辦到學生會辦不到的事,重新修復員生共

氣氛低迷的處境。但我們的體制不同於學生會,我們是

治?

學生團體的自發組織,我們本身都屬沒有出席學生會解 散會議的團體,同時也是學生會基本會員。我也是在學

我有和先前學生會成員討論過,他們認為本來學生會與

生會宣布解散當天才從郵箱找回解散會議的電郵。學海

校方的聯繫已經不緊密。先前是視乎哪個副校長有空與

無涯,Outlook 也無涯,郵箱裡電郵成千上萬,每天幾

學生會討論,而校長從來不會有空。他們的溝通通常是

十封發過來真的容易遺漏。我那時才知道自己錯過了學

非官方的閉門會議,我們無從參與。要實現員生共治,

生會的存亡決策。我認為這對我不公平,但也覺得會苛

我們首先要聚集更多同學加入討論,另外要確保學校會

求了學生會。這不是指我在行政上體諒他們,他們這次

跟議政平台溝通。我們正推廣成立顧問團,包括邀請校

行政上一塌糊塗,但我會從政治上體諒他們,畢竟他們

方、員工總會、校友評議會的成員加入討論議政平台的

可能真的急著解散不然會面對被捕風險。

決策。我們自然會保留決策的獨立性,但也希望聽取校 方與教職員的意見。會議紀錄也會白紙黑字地公開,不 再是閉門會議。我們不希望學校再作空口承諾或私下解 決問題,而是必須與議政平台的代表正式見面,留下官 方紀錄和協定。員生共治也需要雙方的合作和誠意。校 方作為辦學團體要平衡學生意見,學生不只是受眾,也 是參與建設校園的一分子。員生共治便是要商量如何管 理校園事務。辦學團體和職員是受薪去管理校園,但學

學生不只是受眾,也是參與建設校 園的一分子。員生共治便是要商量 如何管理校園事務。

生也該有途經參與決定校園政策。

21


22


學生組織的未來 ——議政平台是種出路嗎? 文:夢幻國

→把關係扭轉回正確的方向吧! 要破除這種困境的辦法只有一種顛倒學生會由上而下的 權力架構,那就是: 「…(學生)組織內部實行自治;每個組織的會員共同 承擔行政工作的義務和責任。這種直接民主機制主要分 作兩層:最高一層為代表大會,要注意的是這些代表是 由會員選出,代表共同商議學生會集體決策,而任何有 關學生事務的議政和行政工作都需經由這個大會處理。 第二層為以學生組織(會議)作單位的會員大會,每一 學生會停運兩個月以來,同學對學生組織的未來意見紛 紜,在上期學生報我們已經著墨不少學生組織的現況和 可能的未來了。而我們現在應當思考的,是議政平台具 體的定位和實際的運作問題。 在開始討論之前,我們先看看《員生共治宣言》中如何 描述中大學生議政平台的使命的: 1. 本學生自治之精神,促進校政之議政氣氛。 2. 在學生會停運的當下,籌組具代表性的平台與學校商 議中文大學學生組織的未來。 3. 以校方、員工和學生三方校園共治作為目標。 4. 捍衛中大的人文陣地,重建具人本主義色彩的校園。 而在當前,所有行動的前提應是聚中大同學之力量,籌 組具代表性的平台,不然學生組織在各方勢力面前時便 只能任人魚肉。問題說得簡單,但具體應如何實行則是 五十一年來學生會面對的難題,議政平台如何解決這個 問題?

位會員都有權參與會內行政決議。」[1] 經由這種機制,議政平台的決議權力將直接來自屬系會 的授權。而在議政平台機制正式組建完成之前,學生仍 只能被校方單方面「通知」政策。以校園防疫政策為例, 1 月 23 日,校方突然宣佈由混合式課堂改為完全網上 授課,即使朝令夕改,導致校園怨聲載道,但在學生會 缺席的當下,學生的不滿無法傳達予校方高層(當然學 校也可能是為了向政府表忠而執行此防疫政策)。如此 看來,學生議政平台的目標和定位更為清晰了:平台並 不是要「對抗」校方「暴政」,議政平台應當是學生團 體聯合組成的平台,監督和「協助」校方施政。民主牆、 民女、要求學會向大學註冊等事例都充分表明大學官僚 正一步步地把原屬學生的自治空間變為「鐵籠」,而這 種鐵籠卻正是對創新而言最為致命的。中大學生作為校 園重要的一員之一(大學沒有學生何以稱之為大學?) 應能發聲,而議政平台則應容許同學聚集起來發聲、監 督校方。在此我們必須強調,議政平台並非「幫」人發 聲,而是應該讓每個人都能說出自己的意見,從而獲得 眾人的支持。

23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

而我們的目標,當然是建立制度化的「公共領域」,讓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一句沒有繼續推論下去:

學生自治。當然馬上誘發還處於深海的潛能是不可能的,

絕對權力更會導致管治的混亂——防疫管制朝令夕改一事

而最為妥當的辦法是一步步來:先建立起小型的「公眾

便足以證明。為了剎停大學管理層繼續走向腐敗,我們不

領域」,展開具體的討論,討論的結果和決策將經由代

單要發聲,而且要將聲音轉化為一陣變革之風,使這股風

表,進行進一步的討論和決議,決定所有「公共領域」

吹撼山城。

的行動指向。換言之,這種「公共領域」最需要的不只

這種「公共領域」遍地開花,透過這種直接的方法實現

是具體的溝通理性,而是溝通理性之後的「集體行動 我們可以如何吹起這陣風?校園低落的氛圍難道還值得我

(collective action)」。而專題前文中提及的「同議會」、

們期望嗎?對於這些犬儒絕望心態,我們不得不引用德國

「系內代表會」都將是「公共領域」的雛形。但我們不

哲學家羅莎.盧森堡的警世名言:「沒有什麼比人的心理

能止步於此,必須持續地把這個「公共領域」往外拓展,

更加反復無常。群眾的心態就像是那永恆的海洋,有著各

並賦予它真正的權力和決策能力。而在理想的校園藍圖

種潛在的可能性:既可能出現死一般的寧靜,也有可能爆

中,這個「公眾領域」將成為各學生團體的「全民大會」,

發咆哮的風暴;既可能有最卑微的懦弱,也可能會迸發最

它將成為改造大學的先頭部隊,山城才真正地「活」過來。

豪邁的英雄主義。」大眾是海洋,有著無窮無盡的潛力,

唯有在這種參與式的民主制度下,每個人的獨特性才能

中大同學亦復如是。現階段學生組織仍處於新學生會出現

被平等地尊重,大學才能真正發揮其議政、創新和釋放

前的過渡期,我們只能一步步向校方取回本應屬於學生的

潛能的功能。屆時,儘管中大學生會不復存在,但是「中

自治權利,並向眾同學們解釋議政平台的機制,邀請他們

大人」將真正地重生。

加入議政平台。唯有得到同學充分討論的學生會重建方案 才是合法且屬於中大人的。但是具體而言我們又應該怎麼 辦呢?

→議政平台是種出路嗎?

→校園公共領域的重生

議政平台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我們需要的,

若 然 當 前 的 海 面 是 死 寂 的, 那 就 代 表 深 海 裡 正 潛 藏 著

有一個:

能 量, 但 是 這 種 能 量 是 需 要 被 疏 導 出 來 的, 疏 導 方 式 可 參 考 當 代 法 蘭 克 福 學 派 哲 學 家 哈 貝 馬 斯 在《 公 共 領 域 的 結 構 轉 型》 中 對 公 眾 領 域(Public Sphere) 的 定 義。按照哈貝馬斯的說法,公眾領域是「由個人聚集而 成 的(Sphere of private persons come together as a public)」、「是交流信息和觀點(表達肯定或否定態度

是全體中大同學的協力和討論。若然我們仍然相信中大 同學的潛力的話,面對本文標題提的這個問題,答案只

議政平台是中大復興的「唯一出路」!我們的山城究竟 是「文化廢墟」[2] 還是「創知聖地」?這將取決於我 們選擇的道路。來吧,是時候讓呼嘯的變革之風,吹撼 吐露港與山城了!

的意見)的網絡。」唯有在公眾領域內的平等和自由前 提下,我們才可以實現真正的溝通理性(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進行具建設性的討論,繼而實行集體決策 與行動。現時通訊科技固然促進了公共溝通,但欠缺討 論機制的網上溝通往往難以化為實際行動,因此我們除 了需要便利的溝通工具外,還需要一套促進討論達成共 識並得以採取行動的制度。

[1] 界傘殼生匯吳道梨港,〈反思學生會——讓歷史指引未來〉,2021 年 11 月。http://cusp.hk/?p=9705。 [2] 安 徒,〈 廢 墟 中 大: 中 大 認 同 的( 後) 殖 民 解 讀〉,2004 年。 http://cusp.hk/?p=446。

24


山城角樂回顧

——失去山城角樂的中大,到底失去的是什麼? 訪:Kf、PC 文:Kf、PC

「山城角樂是香港第一間『學生合作社』。事情緣起於 15 年 1 月,玻璃屋結業,校內有人提出擴展超市。社會上, 百佳唯利是圖的營運手法一直為人咎病,他們壟斷供應商的分銷渠道,濫收上架費,趕絕小生產商。他們同時又 會丟棄大量物資,包括未過期食物。有鑒於此,中大基層關注組和中大學生會等團體聯署反對超市擴展,並在諮 詢會表達意見。同時,基關組又與民間團體協商,探索開辦學生合作社的可能。 大半年間,同學與校方不斷就空間運用進行角力。15 年 11 月,基關組聯同四個社區經濟相關組織,包括『農業發 展組』,『免廢讀中大』,『山城士多』和『山城菜誌』組成聯盟,向校方提交合作社計劃書並闡述業務內容。 期間他們舉辦了合作社週和二手物墟市,向同學展示共享經濟的種種可能。一輪拉扯後,校方終將地庫營運權交 予學生會,『山城角樂』才得以開展。」

取自 2016 年中大學生報〈山城角樂 ——你、我、他的合作社〉

25


山城角樂的玻璃幕前,曾經掛著「歡迎內進」的木牌。

中大有好多資源係未被善用,所以重新分配資源就可以

現在透明玻璃被一塊白布蒙上,上面貼著與學生事務處

令到大家可以用到呢啲嘢,呢個係減少浪費嘅第一層。」

(OSA)租約完結的聲明。裡面的光影聲動,是成員與 空間的道別,Fusion 外面人來人往,停駐的是少數——

但她認為角樂一直推廣的是另類生活,即是從透視生產

那麽失去山城角樂的中大,到底失去了什麽?

的過程開始,思考其中的內涵,並且以行動實踐其中的 價值,其中可以帶出環保的理念,又或對於生產背後的

|簡介:角樂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人,給予的關懷與尊重。她比喻一棵菜背後有陽光、空

角樂是由同學負責日常運作的「學生合作社」。與日常

的人一起組成。例如在貨架上看見蔬菜背後,會想到背

店舖相異,合作社中沒有上司和下屬關係,組織由成員

後有有負責運輸的工人、把貨品放到貨架裏面的超級市

共同擁有,共同營運。和一般「上莊」的慣例也不同,

場員工,以及付出勞力的農夫。她這樣說:「價值唔係

角樂的成員沒有所謂任期。角樂開放給公衆進入,包括

價錢牌寫嘅價值,而係背後有好多唔同嘅人一齊組成嘅

同學、教職員、工友等等,都可以進入角樂休息。除了

嘢,而個啲人嘅付出,係需要被睇到」。

氣和泥土這些元素,透視事物背後的生產過程是由不同

常設的二手衣物買賣之外,社區廚房開放予同學煮食, 可以借用裏面的雪櫃、微波爐等。成員也會舉辦各種活

而這種想法,也可以凝聚社區的切入點,因為校園裡面

動,例如社區厨房曾經舉辦素食月餅工作坊,方便同學

每件事物背後都蘊藏他人的付出。Yu 的中學時期獨來獨

入宿的二手物墟市,以及電影放映、讀書會等活動。

往,參與角樂的營運後, 她開始留意一個社區裡面隱藏 的細節,而非單純注視自己的生命上。角樂所凝聚的社

|理念:角樂推廣的另類生活

區也不止於同學,附近的百佳姨姨,以及一起素(已經

角樂收留各種二手物品,包括木桌、櫃子、書本、衣服,

社區的形塑畢竟是建立在點滴之間。

結業的素 can)的飯堂姨姨,也和角樂成員的有所往來。

甚至醬汁櫃上的調味料。有些是同學 quit 宿的時候扔 掉的,成員看見覺得浪費,便收集它們回來繼續使用。 某個學科的 Ocamp 餘下百多罐能量飲品,飲不完的也

|共存:在角樂的素食者和非素食者

被送到角樂,即使後來被擺放到過期,成員也「可飲盡

Yu 認為另類生活的其中一個典型例子便是素食,而素食

飲」。

亦是角樂著重的議題。角樂提供了實踐這些環保理念的 平台,例如社區廚房舉辦的活動,全都使用素食材料,

為二手物賦予新的意義的背後,是角樂成員對環保理念

除此之外,角樂亦容納不同討論,例如全素和蛋奶素的

的重視。成員 Yu 認為重新分配資源是角樂力所能及的環

議題,而她認為這些討論,是構成另類生活的思考部分。

保面向。「就係我哋有二手衫鋪頭、二手物,我哋覺得

26


在角樂裡面,如何在推廣素食的同時,處理素食者和非 素食者的需要,亦曾引起成員的討論。「我哋呢度有爐

|現實:日常營運有達到想要的理念嗎

可以煮嘢食,咁我哋煮嘢食嘅時候係咪唔應該俾人去煮

另 類 生 活、 關 懷 社 區 等 等, 都 是 非 常 理 想 化 的 生 活 形

肉食,呢個都係好大嘅討論。」Yu 指出大衆或許覺得吃

式, 現 實 中 角 樂 有 沒 有 成 功 推 廣 這 些 理 念? 成 員 對 此

肉很正常,但是對於角樂裏面的某些素食者而言,他們

都 是 有 所 質 疑 的。 Yu 指:「 環 保 可 能 我 出 去 搞 一 個

基於環保或動物權益問題,會急切地想要推廣素食,因

workshop,同人講要留意吓 fast fashion 背後嘅所有污

此會認為不應該讓同學在社區厨房裏煮肉,但這也衍生

染,分分鐘係有效過我喺度 set 一間冇人知嘅二手衫鋪

另外一個問題。「另外一啲人會覺得,咁會唔會變咗係

頭」。另外便是兼顧學生身分的困難:「同埋我覺得係

淨係歡迎素食嘅人入黎。咁就變左大家唔入黎嘅話,就

學校搞個空間唔係好大,係因為我地都返緊學」。

會少咗個渠道認識素食」。 然而角樂對於成員而言,更像是一個種子,繼而在往後 最後折衷的辦法便是,在舉辦活動的時候不包含肉食,

的人生,繼續在社會層面發展「角樂」的精神。山城角

以符合素食的理念。但同學入內自行煮食的時候,則不

樂的成員,在中大畢業後,有人創建自己的二手物舖頭,

干預同學吃肉的選擇。要在推廣理念的同時,顧及不同

有人建立純素潤唇膏的公司,也有人到台灣進修農業。

人的感受,是營運這個空間的成員設置的前提。不難覺

「好有默契嘅係,大家會做返一啲呢度理念嘅嘢」,她說:

察到成員們對於社區廚房的重視,為了策劃素食月餅工

「唔知點解大家就會做返一啲好『角樂』嘅嘢」。而這

作坊,Yu 甚至在前一晚準備材料至凌晨。「每一次搞社

些經驗都會反過來啟發經營角樂的他們。

區廚房(活動)都係素食嘅。」她說:「因為我哋好想 同人地講,素食都有好多唔同嘅嘢可以玩到,甜品或者

不定期舉辦的活動以外,角樂這個空間的價值,便是連

係唔同文化嘅野食都係有素食」。

結成員與社區裡面的人,成員 Nat 說:「我比較喜歡的 其實是角樂的日常運營。就是跟路過的人打招呼,然後 讓他們進來,跟他們介紹。有時候就會遇到一些有趣的

27


人,然後開啟一個很有趣的對話。比較像是這一種,個

有化這個地方,但同時又要逗留足夠久的時間,才建立

人與個人之間的接觸。」成員 Jen 認為相較於中小學,

到社區凝聚的感覺。至於要逗留多久才能達到一個平衡,

大學有一個空間凝聚社區是非常重要的:「可能你讀中

似乎沒有得到一個很好的結論,她笑稱角樂的成員都喜

學小學咁樣,成日都會見到對方,差唔多每日都見到對

歡自尋煩惱。

方,但係大學唔係有一個固定嘅空間大家聚埋一齊,大 家係一直處於一個好游離嘅狀態。對於社區凝聚黎講, 有個空間係好重要。咁你就會容易啲集中班人喺度,然 後就會易啲 form 到社區。」

|連結:角樂在結界以外的可能性 成員 Nat 是誤打誤撞走入角樂,然後成為固定成員的。 她自幼在北京長大,本來就有參與環保的項目,例如二

角樂門前人來人往,但真正會走進去的同學不算多數。

手塑料袋或者回收的活動。「剛剛進角樂的原因就是在

成員有時會笑稱角樂有一個結界。儘管門外掛著歡迎進

門口看見一個二手塑料袋的架子」Nat 回憶當時的情況:

入的門牌,本地學生很少會主動走進去,反而在外國人

「然後上面寫的板子讓我知道是山城角樂這個地方,在

眼中比較受歡迎。「因為 common space 喺外國都好常

做這件事情,然後就進去大家跟講話,不知不覺就加入

見」Yu 說:「好多同學都會覺得呢個地方唔知係咩嚟」。

了這個地方。」

雖然不是每個經過的同學都會留意角樂,走進去的人也 未必會與裡面的成員說話。但是成員為了營造一個更加

Nat 在 2019 年加入角樂,當時的經歷令她印象深刻。

舒適、吸引人的空間,每個暑假都會重新佈置角樂,例

「當時大家吃住都在一起,然後每天都在一起。」她認

如搬走柱後的物件,將原本安放雜物的地方開放給同學

為角樂是一個渠道,使她有勇氣探索香港:「就當時剛

活動。

剛來到香港,其實當時還不會講廣東話,然後就是完全 聽不懂的那一種。19 年的時候我在香港經歷的時候,山

角樂作為公共空間,即使有落地玻璃和歡迎告示,仍然

城角樂給了我勇氣去探索香港這個地方。」

有不少人誤以為這裡是私人地方。「因為我哋 claim 呢 度係一個公眾空間,大家都可以喺入面,但大家通常都

「當時是一個蠻多情緒的時候」Nat 回憶起當時的經歷:

唔入嚟,係因為大家都覺得呢度係個私人空間,係一個

「當時角樂有點像是一個物資流動站的地方,當時有人

Soc 房。」為改變這個印象,成員總會檢討他們逗留在

睡在 CC(崇基)操場嘛,當時角樂把所有的衣架都搬到

角樂的時間。Yu 指出如果成員逗留太久的話,會變成私

一邊,中間的地方留給大家一起睡在那裡。早上就會把 桌椅都搬出來,擺在門口,然後一起吃早餐。」

28


「其實我覺得在山城角樂接觸到的人,跟在網路上接觸

但要經營社區總會面對不少挫折,例如應該如何照顧小

到的人蠻不同的」Nat 說她來到香港的時候,便開始用

白,便曾經惹來外界的批評。雖然這種挫折的背後,有

Facebook。她喜歡在網上和其他人爭論,雖然網上能夠

時候是欠缺溝通和理解的過程。Nat 還是能夠看到摩擦

某程度上達到溝通的可能,但同時也有不少用情緒講話

帶來的好處:「其實我覺得爭論是了解一個人蠻好的辦

的人,也看到不少仇恨言論。但是在角樂展開的討論令

法。是一種渠道,好像我們沒有必要把爭論看的很負面,

她印象深刻。角樂當時作為不少講座的舉辦場地,從不

雖然它會帶來很多壓力,但是都是山城角樂變成多姿多

同身分角色探討局勢:「有聽到很多不同角度的意見,

彩的一部分。」

就發現其實大家對這些事情是有思考的。」

|相處:碰到對方的傷口 下次學會避開

|期滿:其實沒有時間好好道別 2021 年 12 月 29 日,即是租約完結的前兩日,角樂才

「角樂入面 嘅 member 都有好多有複雜嘅背景,有啲

收到校方的通知。「最大的問題是 OSA(學生事務處)

member 都有一啲情緒上嘅困擾」成員 Jen 指出共事的

的處理方法」Jen 說:「29 號才通知我們 31 號要立刻遷

時候會察覺到這些細節:「透過呢種同佢哋嘅互動,會

出,中間的過程實在太短。」原本,角樂理解租約期限

明白大家嚟自唔同嘅背景,我要理解對方係嚟自唔同嘅

應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但租約上年份卻為 2021 年,

環境,對佢有一種同情嘅理解。」

OSA 回應指此為條文不清晰導致誤解,早前已向學生代 表提出,但角樂質疑 OSA 有審議權,有責任及早修改條

或許體會不幸的人更懂得安撫他人的傷痛,對此 Nat 亦

文。

說:「比如說我們聊天,就會發現大家曾經的經歷,就 是原生家庭可能都不是很好,或者是有童年悲慘經歷的

成員小白亦認為 OSA 待角樂主動詢問後才通知限期是不

人,反正都有過比較難過的經歷,但是大家有這樣的經

合理的,而 OSA 的說辭是:師生管理委員會(師管委)

歷,就成為了很會關心其他人的人。」

雖已在 12 月 2 日開會決定角樂不獲續約,但沒有即時 通知角樂,是因為擔心在學期末通知會影響成員學業,

被問到為何角樂凝聚願意傾聽的人,Nat 說:「可能只

更是令成員不解。另外,小白表示角樂一早已於 9 月遞

有相同的人才會喜歡這個地方吧。有一些今年和上年加

交計劃書,但 OSA 聲稱沒有收到,也沒有與角樂聯絡,

入的新成員,也覺得是山城角樂這個地方改變了他們。

OSA 更以從「某位」學生代表口中聽說角樂不打算繼續

他們可能開始的時候是比較內斂的,但是後來看到大家

營運為其疏忽開脫。

的樣子,就會慢慢的改變。」不只是共事的夥伴,在漫 長的相處之中,成員更認為彼此是可以信任的人,在他

小白認為此事反映 OSA 接替學生會管理學生組織與空間

們的包容下可以表露自己情緒,角樂也因此成為一個不

後,學生話語權大大削弱,資訊變得不透明。由於以住

可取替的存在。Nat 更將角樂看成她在香港的家:「固

師生管理委員會授權學生會管理,學生自治空間較大,

定 的 空 間 有 一 種 安 全 感。 每 天 都 知 道 有 人 會 在 那 裡 等

現在 OSA 強調角樂與學生會合約失效,便一切推倒重

你。」

來。

|難題:經營社區的困難 收挫的地方

而且,與校方的周旋消磨極成員的意志。在和 OSA 溝通

「有一個好特別嘅係,角樂唔係一支莊,咁啲人其實冇

盞的餘地。就如租約在 31 號完結,成員希望有多兩個月

話我落咗莊就走,唔會有走呢樣嘢,唔會有落莊呢樣嘢」

時間在角樂舉辦二手物墟市散貨,但 OSA 告訴他們之後

Yu 指出角樂是一個社區:「入咗呢一個社區,佢就一直

所有的活動都要全部暫停,不允許學生進入,故此拒絕

會喺個社區入面」。相較起「上莊」以一年作為期限,

於原址舉行墟市,要求他們將二手貨物搬至文廣。

的過程中,成員感受到校方行事作風極為官僚,沒有走

角樂的成員沒有任期限制,沒有「捱完莊期就走」的概 念。「呢種心態我覺得係同角樂嘅人『我真係想長時間

Yu 表示角樂和文廣雖然都在本部,但實際的距離很遠,

經營好呢個地方』呢種心態係好唔同。」

又要走一條斜路,再經素 can 旁邊的小路,加上手推車 和貨物,一來一回使整件事情變得不切實際,校方看似

29


給了另一個「選項」卻從不考慮實行上的困難和彈性。

是會想這個地方。16 年的時候大家可以從零開始建設這

成員指出們每當他們想做下一步時,OSA 都會將責任由

個地方,我覺得 22 年還是會有希望的。就是這樣。」

一層推去另一層,然後說「等我問下老細先啦,我真係 決定唔到㗎。」,又或者不斷將事情「拖得就拖」。

Yu:「希望大家都會同我一樣會記得喺度發生過嘅所有 嘢,同埋會有力量,好似當初喺度搞活動咁樣,冇左個

Yu 當日便和成員和校方高層見面,在文件和合約的文字

地方,都會喺中大繼續搞活動,係社會繼續搞活動。實

中,嘗試理出可以爭拗的部分。然而,校方強調沒有續

踐自己心目中個社會係啲乜嘢。」

約一說,而是單方面通知角樂合約結束:「佢哋會話我 哋依家唔係續唔續約嘅問題,係依家合約完咗喇嘛,所 以就無存在續唔續約。 而至今,校方仍未能夠答覆角樂在 LG5 的空間,將來會 被用作什麼用途,又或之後會否有投標的活動。Yu 說: 「如果再有嘅話我哋唔介意寫多一次投標嘅 proposal。 咁但係佢就係話唔知。可能佢會將呢個地方變做 soc 房, 都唔知,咁所以我地都 react 唔到。」然而對於校方的 取態,成員表示無望。Yu 認為山城角樂作為一個「社會 實驗空間」,當中的含義實在太過廣泛,校方不會允許 一個這個「含糊」的空間放任給同學進行活動,因此對 於投標或後續的事宜都不抱太大希望。

|未來:角樂在山城還有可能嗎? 校方不能交出一個答覆,那麼成員認為角樂的後續是如 何呢?「每個人對呢件事睇法都唔同」Yu 說:「我就覺 得喺呢件事上出左聲明係要俾大家留意到,其實學生係 有好多可能性係度,山城角樂只係其中一個例子,佢雖 然唔係你創造嘅但係隨時你可以創造出一個山城角樂出 黎。但係最緊要係大家有心力去 fight 返一個咁嘅地方 出黎」 在未來,角樂有可能以聚會和野餐的形式,繼續出現在 中大。Nat 說:「這個大家都還是在繼續討論。但是我 覺得沒有了山城角樂那個 LG5 的地方,就很難做。我蠻 想要有一個固定的地方。但是我也很喜歡野餐這個的形 式,覺得這種個人自發組成的活動是很重要的。」

|語音:留給這個地方的 voice message 訪:最後一個問題是,如果留一段話給角樂,你會留什 麼? Nat:「因為在那裡的時間好像已經盡可能的和它相處 吧,就是如果真的要離開也沒有什麼遺憾,但是可能還

30


尋找戾氣的源頭 投稿

文:識寫簡體字的 L

看到學⽣報⼗⼀⽉號被棄置在垃圾桶,還未細想「真

個⼈態度是所有中⼤⽣共同的權利,但單⼀強調「多

理只在⼤炮射程之內」這段我熟悉的字體所傳達的意

元共融,求同存異」的論述亦容易被挪⽤作壓抑思想、

涵,我的第⼀反應是——為何以這種⽅式表達異議?

掩實際問題的意識形態。基於當下的事實,如何「交 流、磨合、論辯」是需要進⼀步細想的。即便我們的

或許這位同學與學⽣報的⽂章意⾒相左,但沒有建基

⼝語出⾃不同的語系,但書寫的⽂字仍然可以通向彼

於理據的表達則是洩怒,沒有建基於理性的⾏為易成

此。對刊物的⽂字有所異議,或對刊物本⾝的思想取

為暴⼒。但為何以洩怒和暴⼒的⽅式表達異議?談論

向有所質疑都是中⼤同學的權利,表述意⾒也應該是

這個問題,我不得不想到當前中⼤的校園氛圍。

我們的⾃由,但⽐起寫下「真理只在⼤炮射程之內」, 以粗淺的鐵⾎格⾔發起洩怒和破壞,⽂字應該鋪開更

從資訊與媒介⽽⾔,⾮本地⽣與本地同學總體上分佈

多的可能性——帶我們⾛向對話,⾛向具體的⼈、⾛

在不同的社交圈和話語環境內,⼈際脈絡、常⽤社交

向異議背後的思想與情感解構,或許是更值得嘗試的

平台和新聞媒體重合度較低。⾯對這個現實,校⽅在

事情。

明 ⾯ 的「 多 元 共 融 」 框 架 內 部 架 設 了 ⼀ 套 割 裂 的 機 制,⼀⽅⾯製造不對等的資訊環境(如 Ocamp 的群

即便如此,民主墻已經被校⽅圍封,原先的學⽣組織

體區隔),⼀⽅⾯順應群體割裂的現狀切換不同的臉

架構已然不復存在,中⼤校⽅在空喊多元共融⼝號的

⾯。 譬 如 今 年 ⼗⽉⼀⽇ 中 ⼤ 校 ⽅ 舉 辦 升 旗 儀 式 後,

同時,難道不應尊重學⽣⾃主討論、連結彼我的權⼒

僅 在 新 浪 微 博 官 ⽅ 帳 號 與 微 信 公 眾 號 發 布 推 ⽂, ⽽

嗎?原先的中⼤學⽣會與內地本科⽣聯合會(MUA)

Instagram、Facebook 以及中⼤官網的新聞稿板塊卻

兩個不同的組織持有兩套不同的論述,後者在官⽅活

只字未提,許多同學無法知悉中⼤校園內發⽣過諸位

動及視頻中以「⿊暴」定性 2019 年系列事件,前者

管理層參與升旗儀式此事,⽽現場⾝著統⼀制服的同

論述同類⾏為時使⽤「抗爭」或「抗命」等詞語,可

學也多以陸⽣為主。

⾒當前的阻隔讓持有不同⾝份認同的個⼈容易產⽣⼆ 元對⽴的情緒,這是長期潛存在中⼤學⽣內部僵滯的

意⾒不相同的⼈互不相聞、互不相知,理性溝通則的

對壘。

契機愈加稀缺。即便學⽣報實體刊物⾯向所有師⽣群 體且投放在校園多處的公共場所,但在翻開看內容看

反觀校⽅舉措,本學期⽤⾏政⼒量和⼀個個明⾯上精

⽂章之前,⼀些同學已受原先思維的侷限,將固有的

緻玲瓏的多元⽂化活動偽飾⼀種虛擬的和諧氛圍,同

⽴場和刻板印象前⾄於⾃⾝的理性思考之前,同時,

時打壓學⽣⾃治空間和組織架構,並對關註組重建校

⼤家找不到溝通、論辯、投訴以及和解的渠道。

園討論平台的嘗試處處設限,請問中⼤當前割裂的群 體如何溝通和交換意⾒?作為中⼤學⽣,我認為在校

遊⾛在兩個群體之間,我能明顯感覺異議和互斥的情

⽅主導的「多元共融」⾏政活動之外,亦需要學⽣群

緒漂浮在中⽂⼤學的空間裡,卻難以沉澱下來成為交

體之中內地⽣的⼒量。

流的契機。異議必然存在於良性的交流空間內,表達

31


大砲開兮轟他娘 投稿

文:黎山姥姆

本文的標題——「大砲開兮轟他娘」,據說是出自民

能夠留存示人,其他的同類物件則要通通被拋棄,免

國軍閥張宗昌將軍的名著《俺也寫個大風的歌》。這

得不能凸顯前者的獨特與重要。

首詩的真實性有多少,有待考證,但就從流行度來說, 我們不難感受到文武官庶對「大砲」這個東西的推崇

但始終還是扔書。這個斯文喪盡的年代從不缺少介於

之情。

豪邁與流氓之間模糊的表達,「敬字惜紙」只能在偶 爾的考據中得到保存,還好大學就是為此而設立的。

事實為證:2021 年 12 月底,蒙民偉工程學大樓,有 人在供公共取閱的學生報一冊上用黑筆塗寫上了「真

此句「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原話有說出自軍人俾

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懂?小丑」,並且將另外差不多

斯麥之口,也有說是國際公法奠基人格勞秀斯的言論;

二十本全新的期刊扔進了垃圾桶。

不過既然已經被翻譯成了漢語,就有必要放進中文的 社會歷史來探討背景:1966 年,毛澤東在黨媒《人民

32

由此可見,「大砲」的地位確實與眾不同——竟然和

日報》上發表《砲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一文,

真 理 的 存 在 範 圍 有 什 麼 聯 繫; 而 且, 不 僅 如 此, 那

被視作「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起始標誌;1978 年,

二十多本書的遭遇也表示,只有寫上「大砲」的書才

《光明日報》、《人民日報》先後刊登了一篇簡體中


文世界裡幾乎人盡皆知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

一般來說,文明社會中的人不會認為全新的書刊雜誌

準》,是鄧小平在「文革」結束後「撥亂反正」的重

是毫無價值的廢品,更何況這些書放在公共空間,並

要文件;更近一點的,是 3 年前中國中央廣播電台

沒有給特定的私人造成空間損失,那麼,可以判斷,

(CCTV)第一頻道在一檔軍事節目中無意間製造出

扔書的人在做出這個動作的時候,潛台詞是:你們講

來的一張網絡迷因:電視畫面的整個篇幅是「大砲」

的都是垃圾。

(準確來說是導彈),旁白和字幕則說,「堅持以真 理說服人」——而這大概是促使那位朋友「塗鴉」的

其次,既然別人講的東西是「垃圾」,也就是默認了

主要原因。

有比這「垃圾」更好的東西。

但回到這句話,「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本身,稍

這位扔書的朋友並沒有否認這一點,並且以實際行動

加思考,不免發現許多謬誤之處。顯然,「真理」和

提供了更好的內容,即,其寫下的「真理只在大炮射

「大砲」之間沒有什麼必然關聯;從燧人氏發現火到

程之內」。這個「我好你爛」的姿態在後面三個字當

世界上第一個「大砲」誕生之間的時間,人類的智慧

中也可以被驗證:「懂?小丑」——「我」現在就這

也並非貧瘠到了一無是處的地步;更何況,就連「真

麼跟「你」說了,「你」明白嗎?

理」到底存在與否,也是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最後,媒介本身也是信息:傳遞真理之人,寫著簡體 所以,糾結於「真理」、「大砲」的文本意思是不足

字;被其扔進垃圾的印刷品,是繁體出版物。這裡並

的;要對學生報上出現的這句話有更深入的了解,就

非要討論哪種字更好——本來也要承認,人們在爭論

需要從「作俑者」的姿態來分析其所表達的意思,即,

「繁簡之別」的時候,說的也從來就不是「橫豎撇捺」

其姿態所傳遞的信息。

筆劃多少的區別——而至少是說,寫字的人,認為自 己處在「發射大砲的位置」(或者至少是個被射出去

不難理解,「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多少包含了一

的「大砲」);而其所教訓的——香港,滿足兩個條件:

些「權力 / 知識」的味道;但這句話的「露骨」程度,

第一,受到「大砲」的威脅;第二,只能是被「砲」

是米歇爾·福柯這樣的哲學家不能夠完全承受的;用

打的範圍,而不能是「射大砲」的地方。中心邊緣,

大白話說,應該是,「拳頭硬的就是大哥,大哥說什

老友尊卑,必須從命,否則,把「你」的頭按在地上

麼就是什麼,你敢說『不』,你就該被捶死」——地

要「你」服氣。

痞流氓邏輯也。 這大概是和 「一根大柱朝天射」的意向不謀而合了。 而這裡所展現的空間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本來,意指「強權」與「征服」的陽具崇拜就是我們 所處的父權社會圖騰,只可惜天天喊著「砲轟」這個

首先,肉眼可見的是,學生報在垃圾桶裡面。城市生

「砲轟」那個的人,看不到強擄蠻掠之下,走出達爾

活中,物品的使用價值被現代文明所定義,加之生產

文主義社會的可能;甚至,「他」覺得,「大砲所及

力的提高,垃圾不僅是那些已經被用盡的物品,也包

之處,皆是我的地盤,我做主」,「家暴」沒有任何

括了多餘的東西;那麼,可以判斷,在丟書的人眼中,

問題

這批印刷物以及它們想傳播的內容要麼是價值喪盡, 要麼是有更好的替代品(二者並不衝突)而同時,在

——真 理 只 在 大 炮 射 程 之 內, 我 就「 大 砲 開 兮 轟 他

人將這些書丟掉的時候就已經做出判斷:這些書沒有

娘」。

價值,或者講的內容是劣質的。

33


消費、符號與酷兒——

驕傲遊行的另一種想像 文:櫹槮 當前社運空間緊縮,參與性別平權運動是不是只得去彩虹市集(rainbow market)打卡消費或在 IG 上 repost 別 人的文案?除此之外還有其他可能性嗎? 本文基於 2021 年「彩虹市集」的案例,探究香港酷兒文化及平權實踐當中,展露出的消費主義傾向,並且試圖 分析消費、符號與身份在市集空間內的互動關係,尋找使酷兒運動更具外向影響力的可能性——

酷兒文化及性別平權行動不只局限於性少眾群體之間,它需要突破圍 爐小聚的商業化形式,並廣泛吸納公眾參與,使持有不同性向、階層、 文化身份的人共感異質經驗,從而孕生變革公共社會的能量。

從街頭到市集:驕傲遊行及其爭議 驕 傲遊行是酷兒宣揚性別認同、

爭取法定權力和公眾接納的街頭 運 動。 香 港 驕 傲 遊 行 始 於 2004 年, 於 2018 年 創 下 12000 人 參 與峰值,其後卻受制於政治環境 和防疫管控停擺三年。2021 年 11 月, 承 辦 組 織「 香 港 同 志 遊 行」 將街頭遊行轉為市集,組織商家 設置攤位販售商品以宣揚相關理 念。 迂 迴 的 姿 態、 濃 厚 的「 資 本 氣息」以及行動的封閉性,使是 次活動引發了一定的爭議。例如 一眾來自本土酷兒社群的成員及 支持者,當日在會場外舉出“Free queer from capitalism”等標語, 批評資本操控下的彩虹市集「中 產」意味濃厚,侷限於消費的性 別平權實踐邊緣化了老、醜、肥、 窮的酷兒群體,且將時間定為周 六是不親基層的表現。酷兒運動 作為推動自由平等多元價值的實 踐,需要關注資本主義框架背後 的不公義及其改良的可能性,而 非一味迎合資本操縱。

34

而 面 對 異 議, 本 次 參 展 的 彩 虹 商 家 Pride Lab 發文回擊稱,現行資 本 主 義 體 制 下, 依 託 消 費 主 義 激 發 同 志 運 動 是 合 理 常 態, 不 應 把 性小眾消費主義傾向放大作為平 權 焦 點。 性 小 眾 及 支 持 者 憑 藉 自 由 消 費 實 現 自 我 表 達, 揀 選 價 值 觀 相 符 的 商 家 與 產 品, 此 番 論 述

Azure & Rainbow 售賣的塑膠飾品

預 設 了 彩 虹 商 品 的 符 號 價 值, 酷

但脫離平權的空間,彩虹色仍然是

兒群體可以主動將性別解放和平

普遍可見的裝飾色,缺乏實際功用

權 的 願 望, 投 射 到 作 為 客 體 的 產

的塑膠項鍊無法延續彩虹市集中所

品 上, 通 過 消 費 完 成 自 我 身 份 的

宣揚的張力並被非酷兒群體解碼,

構建,宣揚平權理念。

僅作為庸常而廉價的複製品存在。

以 本 次 市 集 攤 檔 Azure &

進一步結合關於「抵抗」和「收編」

Rainbow 售 賣 的 飾 品 為 例, 彩 虹

的亞文化理論,原先為抵禦主流而

色手機殼和項鍊皆為簡單且易於

展露出反對姿態的亞文化在被批量

機 械 複 製 的 商 品。 基 於 酷 兒 文 化

複製的商品化過程中重新被主流收

的 語 境, 性 小 眾 及 支 持 者 們 能 夠

編。同理,酷兒商品雖存有一定的

解 碼 此 類 彩 虹 色 項 鍊 的 意 涵 ——

積極面向,卻也將此類亞文化籠絡

各式性取向與性別認同應當被平

到主流之中——彩虹色符號被轉化

等 對 待。 由 此, 廉 價 的 塑 膠 製 品

為批量生產且唾手可得的商品,非

得 以 與 性 解 放、 多 元 包 容 等 意 象

性小眾人士也可以挪用其作為表達

連 結, 在 資 本 主 義 框 架 下 的 消 費

個性的裝飾,酷兒文化原先叛逆的

中 成 為 表 露 性 取 向、 對 衝 主 流 異

稜角被鈍化,繼而無法製造越軌的

性戀文化的符號。

抵抗性。


消費、符號與身份構建—— 迪士尼式的「平權」景觀 「商品消費」和「身份認同」在相互角力中形塑彼此,酷兒身份認同的構建與實踐,深受特定 文化背景及其互動場域的形塑。借助「迪士尼景觀」概念,我們能更好的評估彩虹市集作為平 權實踐的效力。

「迪士尼景觀」通常用於形容商業符號構成的景觀, 其中的公共空間受私人部門和資本把控, 空間使用受制度規範的嚴格侷限。 本次彩虹市集在觀塘區工廈 THE WAVE 內舉辦, 相比開放的街頭空間,此處與外部有明顯區隔,且 受嚴格規管。60 個商戶機構及酷兒團體入駐擺攤售 賣商品,會場外部則設有分流疏導的柵欄,逾百人 排隊輪候時長逾 2 小時。對性小眾群體而言,宣傳 性別多元的海報、彩虹色舞台以及旗幟等裝置連同 商品,搭建出充滿酷兒符號的迪士尼式「平權」景觀, 在安全、被規管的封閉工廈空間內,築造出具有性 別包容基調的多媒體經驗。此類反覆演繹溫馨互動 場地外排隊等候入場的群眾(圖源:《立場新聞》)

的嘉年華空間,或許可以予以酷兒群體愉悅的觀感 體驗,卻與「真實」的街頭以及性別觀念非友善的 社會現實相距甚遠。

除了溫馨卻失真的觀感體驗,迪士尼景觀得以將 文化轉為商業和社會控制的重要力量,透過視覺 意象和實體空間的控制,操縱社會的多樣性,繼 而被現代都市購物中心仿效。本次彩虹市集也承 襲迪士尼樂園的特質,規整地將空間劃分為三大 區塊,揉和了交易、展覽和互動打卡的功能—— Market Zone 內入駐了 30 個不同種類酷兒商戶檔 攤;Stay in Love Zone 佈置 20 個贊助企業團體 的活動攤位;而 Pride Zone 陳列出各種彩虹裝置

J.P Morgan 在場內擺設印有 Pride 字樣的橫幅

以供打卡拍照。其中,贊助攤位不乏出現大型企 業和國際組織的打卡點,如 J.P Morgan 在場內擺 設印有 Pride 字樣的橫幅,歐盟駐香港辦事處懸 掛彩虹旗與各成員國國旗。此類攤位缺乏實際功 用,主要用於展示贊助商的品牌面貌,以提高其 公眾聲譽。

歐盟駐香港辦事處懸掛彩虹旗與各成員國國旗 35


由此可見,彩虹市集的空間劃分顯現出資本的形塑。相比更具隨機性和 流動性的街頭活動,市集在商業力量和空間規管之下,體現出更強的控 制力,無論是觀光者還是參展團體,都需按照資本和規劃的邏輯有序行動。 由於迪士尼景觀內的商鋪和顧客都更為重視商品的符號意義——前者通 過對商品的展示和宣傳,建立「彩虹友善」的商戶形象,後者則通過觀 光和消費,為自己加冕酷兒身份。

商戶對商業利潤的計較,以及彩虹群體對產品功用的苛求同 時被懸隔,眾人沉湎於平權與性別友好的嘉年華氣氛之中, 享受酷兒身份建構與宣揚的快意。

不可忽視的是,會場內仍躍動著去商業化行動,以及擺脫自上而下管 束的嘗試。部分公益組織在市集內免費派發避孕套、愛滋病檢測盒、 宣傳海報等福利品, 而少許未獲配攤位的組織也隨客流排隊入場,借 用正式攤位或空地派發傳單作自我推廣。 但即便保留了非商業的元素, 彩虹市集仍無法脫離資本規管之下的迪士尼模式——惟有花時間排隊 進入「迪士尼樂園」並以消費為手段參與其中,酷兒群體才能完成所 謂的「平權實踐」。侷限於小部分酷兒群體的互動從而喪失了向外輻 射的張力。 綜上,彩虹市集作為迪士尼景觀製造出虛擬空間與現實世界的隔離, 演繹出一場虛擬的平權運動——缺乏對主流異性戀文化的抵抗力,反 而主動接受商業和管制的收編。

即便可以暫時扶持本土彩虹經濟圈,從而滋養部分彩虹社群與商家發 展,但嘉年華的煙火消散後,酷兒群體仍然處在日常規範的陰翳下, 性小眾仍被視為「少數的他者」。

消 費是一種日常行為,但追溯酷兒亞文化運動的脈 絡,「異常」卻是其活力的根源——譬如身著誇張服 飾、腳踩高跟鞋的男性走上街頭展示張揚甚至具有冒 犯性的亞文化風格,能夠向異性戀為主流的社會宣揚 平權理念以抗衡歧視。

36

相反,彩虹市集中的酷兒行動在規範監管下進行,非 政治化的商業包裝和小圈子內抱團取暖的形式,使其 喪失了街頭的冒犯性與交互性,既無法有效涵納主動 參與平權的酷兒群體,也無法與社群之外的大眾對話, 強化了不同性向之間經驗與情感的隔離。


探索可能性:移工同志驕傲遊行的啟示 Pride Lab 等彩虹市集支持者的論述強調香港今日的政治現實,以此解釋性別 平權行動中愈加濃稠的商業化、封閉化、保守化傾向,將資本化的轉向描述為 緊縮環境下的無奈反抗。

筆者認為,面對急劇收窄的社運空間,和無法申辦大型街頭集會的現實,酷兒路 線不應被框定於圍爐取暖式的自欺,也無需止步於街頭抗爭的正面形式,我們可 以嘗試與其他維度的社會議題連線,打破原有的群體隔離以互通情感經驗。

2021 年香港移工同志驕傲遊行

與 市 集 相 隔 半 月, 數 十 名 外 傭 在 11 月 28 日 從 遮 打 道 行 至 愛 丁 堡 廣 場, 利用室外公共空間以歌舞、演講等形

即便規模有限,活動中的酷兒論述能

式完成了。 這場小型集會相較彩虹市

夠將性別議題與勞工、階層、族裔等

集更具開放性,除了外傭群體,本地

結構性不公義密切扣連,以街頭活動

酷 兒 社 團、 NGO、 大 學 生 等 市 民 亦

為曝光點吸納不同持份者的矚目,從

作為支持者前來聲援。作為推動性少

而 對 當 權 者 產 生 衝 擊。 例 如 策 劃 人

數群體異質經驗流向不同群體或階層

Betty 受訪時重點強調移工同志長期

的實踐,移工驕傲遊在今日香港具有

面對雙重歧視——一方面被視為低下

廣泛的啓示性。

階層,受資本主義勞工體制的剝削, 另一方面由於同志身份被排斥於主流 之外。此類平權實踐作為宏觀議題和 個人微觀處境的連接點,將階級、性 別等宏大結構性議題與酷兒的個體感 受縫合,孕生撼動社會文化與公領域 現狀的潛能。

因此,相比倚仗彩虹符號或圍爐狂歡, 酷 兒 運 動 需 要 回 扣 日 常 生 活, 積 極 吸納不同群體的參與,使更多人在實 踐中更新對於性小眾群體的態度和情 感,並將酷兒精神內化為常識性的價 值取向。即便處在社運空間急劇緊縮 的香港社會,具有主體性的個人仍可 以主動思考如何定義愛、性向與身份 認同,並與他人產生具體的交互連結, 進而推動社會情感結構的流變。由此, 性小眾將不再是被抵觸的「他者」。 37


中東女性主義的源流與發展

與中東女性主義者對談(二、阿富汗的革命女性主義者們) 整理、翻譯:白板

我們常在媒體上看到阿富汗的各種消息,卻對當地人的親身經歷一知半解。今日,我們有幸邀請到中東 女性主義者法里達·阿法里、流亡外國的阿富汗女性主義者可巴 ·蘇丹妮,以及阿富汗婦女革命協會 (RAWA) 的代表,來講述中東女性主義的概況,以及在阿富汗女性或其他民衆在落入塔利班分子手中 後,所面臨的困境。阿法里女士梳理了中東女性主義運動的歷史(見 11 月號學生報)。 以下內容為阿富汗女性主義者的運動經驗分享。

38


阿富汗革命婦女協會:

爭取民主、宗教和女性解放 阿 富 汗 革 命 婦 女 協 會(Revolutionary Afghanistan

旨主義者,奪取政權。在塔利班首次掌權期間(1996 年至 2001 年),RAWA 成員堅持冒著生命危險來記錄 塔利班的罪行。

Women Association)於 1977 年由名叫米娜(Meena) 的阿富汗女大學生在喀布爾創立,是阿富汗第一個獨立

▊美國的佔領

的婦女協會暨革命協會。該協會的目標是賦予婦女社會

在過去的 20 年裡,美國與阿富汗的戰爭使當地變成中

和政治權利,進而創建一個民主社會。

東地區最危險的地方之一。2001 年 10 月,美軍正式派 兵入侵阿富汗。美國正是這些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組織最

▊ RAWA 的前世今生

初的支持者,並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及其他支援。

1979 年蘇聯軍隊入侵並佔領阿富汗之後,RAWA 致力

近期,美國在與塔利班的多項談判中,又為塔利班的重

反對蘇聯的不法佔領。在蘇聯政權和伊斯蘭原教旨主義

獲政權的合法性和國際社會的承認奠定了基礎。

團體建立的一個極端反民主環境之中,RAWA 成功印 了地下報紙,並為女性舉辦了秘密集會和掃盲班。成功

如果世界各勢力(特別是美國和歐洲)到這一刻還沒有

的背後是鮮血:有的成員被毒死,有兩位社運人士被暗

正式承認塔利班政權,不是因為他們關心阿富汗人民的

殺。

福祉,而是因為在阿富汗境內尚存本國公民。

在嚴厲的鎮壓下,RAWA 不得不將部分活動轉移到居

現在,阿富汗人民的生活品質大幅下降:人們無法領

住著許多阿富汗難民的鄰國巴基斯坦。在巴基斯坦,他

到薪水,銀行不發行貨幣,人們的儲蓄、現金都無法

們繼續出版通訊,舉辦了一個婦女研討會,並在當地建

使用,而且食水短缺。這一切無不表明,帝國主義是

立了醫院。

不可能為人們帶來和平與民主的。最近有一位前中央 情報局局長表示,塔利班奪權的同時,世界各地的宗

▊反人類的宗教原教旨主義

教原教旨主義者蠢蠢欲動。而我們想告訴他的是,這

1987 年,RAWA 的領導人米娜和兩名同事被蘇聯部隊

些不是最近才發生的事。早在四年前,我們便一再警

和古勒卜丁·希克馬蒂亞爾(Gulbuddin Hekmatyar)

告阿富汗社會美國駐軍的危害:美國駐軍推動了阿富

等宗教原教旨主義勢力暗殺。他們認為這會為 RAWA

汗 境 內 的 原 教 旨 主 義 勢 力 的 發 展, 而 這 早 已 為 當 下

的反抗行動劃上句號,但米娜已經留下了許多重要遺

局 勢 埋 下 伏 筆。 事 實 上, 美 國 亦 不 願 匆 忙 離 開 阿 富

產,雖然她被暗殺,但她對後世的影響無法被抹除。米

汗,我們認為美國此時開始撤軍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娜清楚原教旨主義者的主張是反人類的。她知道,如果 他們在阿富汗執政,那他們的統治將比蘇聯更殘暴。

1)美國自身的危機。在 2021 年 1 月,右翼極端主義 分子攻破了美國國會山莊。

塔利班在 1989 年蘇聯撤出後上臺,之後一直是政府背 後的真正掌權者。1992 年阿富汗總統被其他宗教原教

2)駐軍阿富汗的成本過高(已經超過 2 萬億美元),

旨主義者暗殺後,阿富汗便爆發了一連串由各武裝組織

而且造成美軍傷亡。

發起的內戰。在 1996 年,塔利班擊敗其他派別的原教

39


塔利班永遠不會是美國的盟友:塔利班的背後勢力其實

女性並不關注女性權益,更沒有真正為女性權益發聲。

是俄羅斯和中國。因此,美國不一定希望塔利班能在中 東佔據強勢地位。而對於我們而言,我們不信任所有對

然而,現時阿富汗境內的婦女抗議是令人振奮的:她們

阿富汗施加影響的帝國主義大國:他們暗地裏一直在培

走上各個城市的街道,她們反對塔利班政府,要求恢復

育和支持自己在阿富汗的勢力。

自己工作、教育和自由的權利。RAWA 與這些勇敢的 婦女同在,RAWA 也與因報導抗議活動而殉職的記者

而 令 人 悲 哀 的 是, 一 些 媒 體 居 然 試 圖 給 塔 利 班「 洗

同在。

白」,他們說:「塔利班不再是以前的塔利班了,他們 正變得更開明」。《時代》雜誌甚至選擇了一位塔利班

我們也很感謝一直支持我們的勇敢伊朗女性,我們從她

的領導人作為年度最具影響力的 100 人。

們的抗爭經驗中學到許多東西,汲取了許多教訓。

▊塔利班對女性的壓迫

我們仍將大聲疾呼,爭取民主、宗教和女性解放!

身在阿富汗的人深知塔利班是多麼保守和倒退。時至今 天,阿富汗人民還未忘記塔利班在 1996 年至 2001 年

可巴.蘇丹妮:中東的地緣政治與塔利班

首次執政期間所犯下的殘酷、反人類的罪行。阿富汗的

可巴.蘇丹妮是一名關注婦女和兒童權利的社會活動

人民不會忘記石刑(Stoning)的殘忍。在這些阿富汗

家,目前身處阿富汗境外。她在阿富汗接受過教育,在

的暴政之中,主要受害者是阿富汗婦女。而值得注意的

當地當過醫生,現在是一名神經生理學研究員和作家。

是,去年 8 月塔利班再次掌權後,發言人表示:目前統 治模式與 1996 年至 2001 年期間的並無差異。而當問

大家好,非常感謝給予了我們在此發聲的機會。

到女性時,塔利班的回答是:「我們對伊斯蘭教進行了 大量研究:我們根據古蘭經的教義,清楚地介定何謂犯

塔利班經由一項非常反動的協議(reactionary deal)

法。」

上台。事實上,阿富汗的政權基本是被「移交」給的塔 利班。

在高等教育方面,大學不對女性開放,而教授只能是 男性。最為諷刺的是,大學教育制度其中一個的負責

塔利班實施了他們的原教旨主義且反動的政策。但民眾

人居然是組織自殺式炸彈襲擊和殺害大學生的塔利班。

(特別是女性)反抗塔利班的統治。塔利班對婦女權的

同時,在塔利班上台後,所有的女子體育俱樂部都被關

藐視表露了對人權的不屑。他們先是剝奪了女性受教育

閉。現在婦女必須穿上罩袍,遮住臉和全身;都必須呆

和工作的權利,繼而在所有公共場所實施了嚴格的性別

在家裡,不能上班。婦女部門變成了伊斯蘭教義部。該

隔離政策。

部門的負責人還公佈了諸如砍手、擊暈等懲罰措施。 伊斯蘭意識形態非常落後。這種意識形態將女性視為次 儘管一些女性主義人士要求將女性納入塔利班的內閣

等公民,並試從各方面試圖控制她們的個人生活。塔利

之中,但這對塔利班整體傾向影響不大:即使女性加

班對女性的管控非常嚴格,而其信仰來源為古蘭經和其

入內閣,也改變不了塔利班反動的本性(reactionary

他伊斯蘭教傳統。

nature)。在先前政府部門中不乏女性,她們「代表」

40

了女性的利益。她們當中一些人甚至參與了卡塔爾與塔

塔利班不僅壓迫女性,也壓迫男性。他們用砍手來懲罰

利班的談判;但是看看她們現時身處何方就知道,這些

竊賊,卻並不打算解決盜竊的根本原因——貧困。他們


只會訴諸原始的古蘭經律法。也正因此,塔利班政府管

▊伊朗教育的普及

治機制只基於一個種族和一種性別。他們反人類的意識

同 時, 儘 管 伊 朗 共 和 國 一 直 是 保 守 和 反 動 的, 但 在

形態和行為是不可能被掩飾的。

1979 年伊斯蘭革命結束後的二十年間,共和國仍然創 建了為數不少的大學,且這些大學是允許女性就讀的。

▊阿富汗的地緣政治

因此,即使存在性別隔離(gender segregation),伊

鄰國的政治也對塔利班帶來了很大影響,特別是巴基斯

朗仍有 60% 的大學畢業生是女性。這些受教育的女性

坦,它影響了塔利班內閣的組成,同時也協助塔利班鎮

在過去二、三十年非常積極參與翻譯工作(但是可惜的

壓反對勢力。儘管伊朗過去極力反對塔利班,現時卻開

是,這在過去三、四年因政治環境而產量下降)。她們

始討好塔利班來迎合中國政府。

圍繞各種女性主義理論作品成立了翻譯研究小組,並通 過網絡新聞和博客網站等平臺,將研究成果發佈至互聯

阿富汗正面對極為嚴重的經濟問題:人民普遍極度貧

網。因此,性別意識已在伊朗生根。

困。一些非常貧窮的家庭不得不賣掉自己的房子(有時 甚至要賣掉自己的親身骨肉)來維持生計。銀行和政府

▊全球的女性主義者須與阿富汗同在

部門也相繼停止運作,而僅有正常運作的部門也只讓男

現時最重要的問題是,塔利班重新掌控阿富汗後,我們

性工作,女性被迫留在家中。在女性勞動力缺失的情況

應該如何行動。雖然現況(塔利班掌權)不利,但是我

下,塔利班怎可能讓社會的生產力維持正常?儘管塔利

們不應忽略:至目前為止,塔利班仍未得到國際社會的

班曾表示:女性應繼續留在衛生和教育領域工作。然

認可。對我們來說,當下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我們

而,實際上即使是在這些領域就業的女性,也有大半被

需要為仍然在阿富汗的反抗者(當中有女性,有青年,

迫留在家中。

也有各式各樣的工人)提供聲援!全球的女權主義者當 團結起來!我們不能承認塔利班在阿富汗的政權!全世

▊僅存的反抗與災難 普什圖地區仍有不少的反抗聲音,而塔利班竭力於驅趕 這些聲音。被驅趕出去的人成為難民,在國內外流離失 所。最近甚至有報導稱,普什圖地區許多年輕人被塔利 班逮捕後被安置在營地接受審判並被殺害。毫無疑問, 塔利班的統治正使阿富汗走向災難。這些事實都充分表 明:和塔利班談判沒有任何作用。

阿法里:伊朗與阿富汗的女性主義運動 阿富汗和伊朗的女性主義運動迴然不同。在伊朗共和 國政府正式開始執政之前,國內發生了伊斯蘭革命: 不 論 是 工 人、 婦 女 或 少 數 民 族, 還 是 大 學 生 和 高 中 生都廣泛參與其中。該伊斯蘭教革命有很多進步主義 (progressivism)成分,而這些進步力量都在伊朗佔一 席位。這些進步力量暫時和原教旨主義組織達成妥協, 同時當權者也不可能通過殺戮而摧毀進步力量。因此, 一些進步主義者認為只應關注帝國主義,而不應挑戰宗 教原教旨主義。

界的女性主義者當與阿富汗婦女同在! ▊問 答 環 節

問: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是什麼關係? 答:巴基斯坦是一個非常保守和反動的國家,RAWA 都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內都有活動。相對於阿富汗, 巴基斯坦較為安全,在這裏 RAWA 能完成一些在阿富 汗無法完成的工作(特別是文書工作)。 但是正如之前談到的:RAWA 的領導人米娜和她的革 命同志皆在巴基斯坦被暗殺。因此,巴基斯坦對他們來 說仍然達不到絕對安全,當地政府和原教旨主義團體也 持續地騷擾和殺害巴基斯坦的婦女。在巴基斯坦有數百 萬的阿富汗難民,這些難民為 RAWA 提供了一個很好 的掩護;相反,在伊朗,難民不但不能獲得教育的機會, 甚至整個社會對阿富汗人的都有著相當嚴重的歧視。 離開阿富汗前往巴基斯坦是比較好的選擇。據稱在伊朗

41


有 250 萬阿富汗難民,但我認為有接近一半的的難民

工作而沒有機會接受教育。另外,所有宗教原教旨主義

沒有被記錄。近期,伊朗政府甚至不願將疫苗提供給無

團體都在阻止對女性的教育,以保持他們對女性的控

證阿富汗人或無證移民。

制。

1979 年至 1989 年間,蘇聯支持的政權不斷鎮壓阿富

問:我們在香港可以提供什麼幫助?

汗左翼內部人士。這群左翼傾向支持毛主義,並經常和

其他國家的人可以向他們的政府施壓,要求政府不承認

蘇聯對抗。因此,RAWA 和其他左翼人士不得不經常

塔利班。他們可以清楚地強調塔利班沒有改變:他們沒

逃往巴基斯坦,例如當年有 5000 名成員,名為永恆名

有包容性,純粹是反動的。通過這種方式表明塔利班不

譽(Forever Fame)的毛派團體便是如此。

代表阿富汗人民的意志,就能聲援當地婦女。如果世界 忘記了阿富汗人民,就像世界在 1990 年代冷漠無情地

宗教原教旨主義者,例如塔利班,也是在巴基斯坦起家

遺忘了他們一樣。因此,圍繞阿富汗本身進行的對話和

的。不同於左翼團體,原教旨主義者和塔利班得到了巴

討論,會對當地社會及我們的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

基斯坦政權的全力支持。而 RAWA 成員和其他左翼分 子則沒有這種待遇:他們作為難民在巴基斯坦逗留,被

我們支持進步與自由。我們是 99% vs 1% 中的大多數。

政府漠視甚至打壓,例如當 RAWA 成員或其左翼分子

對於我們來說,團結起來十分重要。

遭到阿富汗極端勢力襲擊時,巴基斯坦政府未起訴肇事 者,或採取任何其他措施幫助他們。 問:女權的概念是在阿富汗女性中流行,還是僅限於 接受世俗教育的女性?

這個政權暴虐且剝削人民。我們需要挑戰該政權的意識 形態:第一步便是,不斷揭露塔利班的真實性質並反對 它。

A:很遺憾,女權思潮還局限於城市,並沒有真正深入

在 2020 年 5 月 底, 美 國 黑 人 男 士 喬 治. 弗 洛 伊 德

農村讓當地婦女更加了解自己的權利。我看到宗教原教

(George Floyd)被一名警員謀殺後,在美國及歐洲爆

旨主義的勢力仍然強大,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女性不尋

發了反對警暴和種族歧視的「黑人生命也是命」(black

求解放,便不相信自己有解放的權利。農村婦女未必主

lives matter)運動。我們希望在全球範圍內繼續發生

動地尋求教育,因此她們永遠不知道自己擁有權利。

類似的運動。

嚴格按照伊斯蘭教教義,婦女是沒有權利的。女性被認

問:翻譯重要嗎?

為是「第二性」,是男性的財產。

A: 這 非 常 重 要, 因 為 有 很 多 想 法 是 普 遍 的 (universal)。因此,我們同為人類,需要創建一個普

在阿富汗,還沒有發生具有清晰女權主義綱領和訴求的

適的、哲學的、概念性的人類解放框架,並團結起來。

女性權利運動。因此,我們應該要訂立清晰的訴求,而

對我們來說,若能翻譯,我們便可以認識到:儘管不同

這過程還需要我們繼續努力。我本身不是對所有宗教都

的國家有著不一樣的文化,但是我們都是人,我們對解

有研究,但是每種宗教中都有一些極端分子,我們在批

放的渴望是一致的。作為人類,儘管我們在國家、文化

評伊斯蘭教的時候,並不是只在批評宗教,也在批評這

以至各種事物上有差異,但我們有更多共同點。

些極端分子。 同為人類,我們命運相依。因此,我們必須對話:深層 在過去 20 年美國佔領阿富汗期間,仍然只有少數人受

次的交流使我們殊途同心、克服困難、戰勝痛楚。因此,

過教育。因為在戰爭期間,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區仍然被

翻譯重要性不言而喻。

塔利班控制。幸運的是,有機會接受教育的女性對女權 主義有了更多的認識。這並不意味著其他人對此不感興 趣:他們只是沒有機會。 此外,阿富汗是一個極其貧窮的國家,許多兒童不得不

42


蘇聯社會主義

是被民主化終結的嗎?

文 / 素俠雲雪

(圖 片 來 源:端傳媒)

1991 年蘇聯解體,這曾頑強抵抗帝國主義,在人類歷史上首次結束資本家 統治的大國,對在西方殖民主義羽翼下欣欣向榮的遠東小島香港來說,不過 是世界資本主義潮流中的一個意外,而正因如此「社會主義」大國迎來其覆 滅的命運,資本主義陣營正式宣告「歷史的終結」。蘇聯的潰敗似乎證明了 自由主義民主與市場的真理,而香港面臨其主權被移交至另一個進行所謂 「社會主義改革」的大國在即,由於其所享的殖民資本主義經濟成果,使其 「解殖」之途顯得曖昧不清——到底是應被理解為繼承其宗主國資本開拓精 神,參與「社會主義改革」,抑或是透過參與改革以其殖民遺產作服務?在 解決香港「解殖」的曖昧困局前,有一個前提必須被解釋清楚:蘇聯的社會 主義道路必然是死路一條嗎?蘇聯和東歐各國執政的共產黨結束執政地位並 實行多黨制,往往被視為「社會主義制度」終結的標誌。蘇聯解體固然是一 件影響國際局勢和蘇聯地區居民生活的大事,但蘇聯的所謂「現實存在的社 會主義制度」是否終結於解體,或是終結於戈爾巴喬夫執政時期實行多黨 制,則要再仔細審視一番。 43


一/

一種神話:蘇聯亡於親西方勢力

不管一個人是支持左還是支持右,是喜歡哈耶克還是喜歡馬克思,大體不會否認香港是資 本主義社會。大地產商、大金融公司的統治滿目可見,工薪階層要給老闆打工也是一種常 識,大家都眼瞧著市場物價的波動。但目光轉到蘇聯,蘇聯什麼時候開始變成資本主義, 則有不同的說法。內地在毛時期,出了一堆文章、小冊子,說赫魯雪夫搞修正主義,在蘇 聯復辟資本主義,甚至是搞社會帝國主義。後來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逐步不提「蘇修」 了,又承認蘇聯搞的是社會主義。至於為何改了對蘇聯的定性,官方理論界也沒有詳細解 釋。 當然,放我們現在來看,赫魯雪夫時期自然談不上是資本主義社會的,那時的蘇聯沒有資 本家,生產不靠市場來調節,而是要靠國家的經濟計劃,甚至絕大多數的生活用品都由政 府來定價,不會隨便因市場供需不同而有物價波動。但蘇聯有貧富分化啊,有給官員享受 用的特供商店啊,他們的物質享樂不是靠剝削普通民衆得來的麼?是的,蘇聯有嚴重的貧 富分化,政治上沒有充分的民主自由,官僚們巧取豪奪,以合法或非法的手段獲得豐厚的 物質享樂,他們的物質享樂無疑是普通民衆的血汗,但這種剝削方式與資本主義下老闆對 工人的剝削方式不同,不是從一個個所屬企業中拿分紅,而是從社會總的財富中榨取。 說到現在,中國解釋蘇聯史,自然是把戈爾巴喬夫視作讓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制度」失 敗的大罪人。所以中國官方强調兩條,一是要警惕「西方和平演變」,二是要「堅持黨的 領導」,絕對不許像戈爾巴喬夫一樣搞「多元化」、「政治開放」。而戈爾巴喬夫搞政治 改革的原因,又是因為搞經濟改革失敗了,所以要從政治改革上謀求突破。於是在中國的 敘述中就存在這樣的故事線: 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失敗→推行政治改革以動搖蘇共領導地位→反社會主義的親西方勢 力得到解放→親西方勢力最終解體了蘇聯→親西方勢力在俄羅斯等國使用休克療法恢復資 本主義。 這條故事線的內在邏輯是,捍衛社會主義需要有一個共產黨居於絕對領導地位,可以說黨 在社會主義在,黨亡社會主義亡。中國的敘事强調政治改革發生在經濟改革失敗之後,是 經濟改革沒有出路,戈爾巴喬夫與蘇共領導層才從政治改革上找出路的。

44


二/

蘇聯的 改革時間線:政治與經濟改革並行

我們先不提蘇聯的經濟改革成敗與否,就歷史真實的時間線來看,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從來 都是政治改革與經濟改革並行的。

1986 年蘇共二十七大正式提出要實行改革,只不過其改革內容還很温和,如鑑於當時蘇聯 經濟發展緩慢的現狀,提出了改「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的目標為「進入發達社會主義」; 反對黨政不分,反對以行政手法來指導經濟活動等,大體範圍不脫離其他東歐國家五十年 代到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內容,甚至遠沒達到匈牙利的半計劃半市場經濟改革尺度。但內容 上政治與經濟內容均涉及。 為貫徹之前的改革原則,1987 年蘇聯制定《企業法》,明確規定「企業是社會主義商品生 產者」,「企業是法人,具有獨立的一部分全民財產和獨立的資產負債表。」[1]。依馬克 思的概念,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很大的不同點就在於,資本主義生 產是商品生產,企業生產商品是為了銷售並獲得利潤;而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是為了人的 需要,而不是為了獲取利潤的「商品生產」。在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社會裏會有 商品生產,但這也不屬於社會主義生產,而是殘留的資本主義經濟 [2]。 1990 年蘇共召開二十八大,是蘇聯體制真正意義上的轉捩點。政治上提出:「蘇共不謀求 壟斷權,準備同一切擁護革新社會主義社會的人進行對話和合作。」這算是正式確立要發 展多黨制。但蘇共對於民主還是很有保留的,如蘇共雖然在此次大會上出現了綱領派別, 但大會仍明確規定:「蘇共內部不允許建立具有自己內部紀律的派別,但並不限制共產黨 員在辯論過程中按綱領進行聯合的權利。」即此時的蘇共仍不允許黨內有組織性派別存在, 只允許在代表大會召開期間組成綱領派別。經濟上的改革沒有終止,反而仍是重點,而且 提出了「實行市場經濟應該是進行徹底的經濟改革和改善國民經濟狀況的主要內容」,「向 市場經濟過渡」,「市場經濟是排除過時的國民經濟行政命令管理體制的唯一選擇」,即 明確表示要放棄計劃經濟,而在所有制問題是,又指出:「當前所理解的市場否定了單一 所有制形式的壟斷,要求多種所有制,經濟與政治平等」,即要以大力發展私有制為目標。 [1] 轉引自陸南泉: 《戈爾巴喬夫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經濟科學》1987 年第 6 期。

[2] 按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像蘇聯、東歐都沒有建成社會主義社會,只是一種後資本主義的過渡社會,如果沒有普 遍勞動者民主,則無法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

45


三/

中蘇改革的同異

現在中國方面的論述自然只著重戈爾巴喬夫政治改革的「失敗」,而不强調經濟改革上的 問題了,因為比蘇聯還早兩年,在 1988 年中國新修訂的憲法同樣寫上了:「私營經濟是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國家保護私營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對私營經濟實行引 導、監督和管理。」而更早一些的《國家體改委關於一九八八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總體 方案》則稱:「深化企業改革的方向,就是要解決全民所有制企業政企分開和所有權與經 營權分離的問題,在不改變所有權的情況下,把資產佔有權、使用權、支配權交給企業, 强化企業在經營上的責任……逐步把企業推上市場競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軌道。」 這其實就是使「全民所有制」企業(國企)以追逐利潤為主,成為一種國家資本主義企業。 九十年代中國大量國企倒閉和當下央企壟斷的格局,其實在此時便墊定了。1988 年 8 月中 共中央政治局通過的《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則稱:「國家調控市場、市場引 導企業。」既然企業由市場引導了,那其實換句話說這就是要建立市場經濟,只不過沒用 「市場經濟」這個詞而已。 這樣對比下來,在中國官方話語裏,蘇聯改革的失敗,重點是沒有能維護好黨的執政地位, 至於經濟方面,反而與中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改革有諸多相似之處,即發展私營經 濟(即私人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市場經濟。再簡潔點說,就是放棄社會主義的目標 [3], 擁抱世界資本主義。也可以說,從 1990 年起,蘇聯社會主義就終結了,不管蘇共二十八 大怎麽談「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無法掩蓋這時的蘇聯已放棄嚮社會主義社會過渡。 而中國官方津津樂道的成功之處,便是沒有像蘇聯一樣實行多黨制,沒有導致國家分裂, 沒有走全面私有化,沒有嚴重的經濟滑坡,而以國有資本巨頭為主導建立了穩定的市場經 濟體制。但不管結果如何,當時中國與蘇聯有共同的經濟改革目標。蘇聯解體後,也不是 所有原加盟共和國都沒能實現蘇共二十八大的改革目標,如白俄羅斯便算是一種「多種所 有制經濟共同發殿」的「成功」典型,形成一種官僚資本主義。而把蘇聯解體、後來俄羅 斯休克療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歸到民主化上,正好也便於營造一種「民主化原罪」,以增 强中國政府當下的合法性。 [3] 社會主義的目標,指消滅私有制,結束商品經濟。當然筆者不主張極左式迅速消滅私 有制和市場,這是隨著生產力逐步發展纔能逐步做到的。但在普羅大衆政權下逐步增大國 有化各度,逐步减少市場的作用,則是真正的社會主義者所應有的主張。

46

(圖片來源:HK01)


四/

蘇聯的 始與終,兩種不同的民主

但蘇聯社會主義的終結,是由於實行民主化和公開化上嗎?對比中蘇,似乎真可以有這種印象。 但我們再往前追溯歷史,會發現同樣多黨輪換的早期蘇俄—蘇聯,為何就沒有發生「解體」、

「社會主義終結」這樣的事情呢?早期的蘇維埃實行多黨制,如 1917 年 6 月 16 日 - 7 月 7 日(俄 曆 6 月 8 日 - 24 日)召開的第一次全俄工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共有 1090 名代表,其中社會革命 黨有 285 名代表,孟什維克有 248 名,布爾什維克有 105 名。1918 年 7 月 4- 10 日召開的全俄 蘇維埃第五次代表大會時,共有 1164 名有表決權的代表,其中布爾什維克 773 人,左派社會 革命黨 353 名,社會革命黨最高綱領派 1 名,無政府主義者 4 名,孟什維克國際主義者 4 名。 很顯然,早期黨制的蘇維埃沒有導致社會主義終結,反而不斷推出一個又一個社會主義性質的 措施,不斷加大國有化力度,對企業實行工人監督,實行土地革命。而且這種多黨制可不是「政 治協商」下放入蘇維埃的政治花瓶,蘇維埃實行的是比例代表制,不同黨派是通過競選參加蘇 維埃的。倒是後來蘇維埃中黨派多樣性逐步停止,社會主義也同時變得缺乏活力,越來越充滿 官僚主義氣息。 後來的各個「現存的社會主義」政權營造神話,說是社會主義必然實行一黨領導制。但蘇維埃 的早期實踐已經打破了這種神話。也就是說,多黨制本身不一定導致社會主義失敗,反而可能 是社會主義活力的一種保證。但為何戈爾巴喬夫時的多黨制會導致社會主義終結呢?這與早期 蘇維埃的區別是什麼? 最重要的區別便是,早期的蘇維埃是一種普羅大衆的組織,它的組織架構是自下而上的,最基 礎的蘇維埃代表由工廠工人、士兵、農民依據工作單位競選產生。這就導致像布爾什維克這樣 與工人和其他普羅大衆關係更密切的黨派的候選人更易當選。而戈爾巴喬夫時期的民主化改 革,是官僚集團為擺脫執政困局而自上而下的改革,各種政策先經蘇共黨高層的討論,再變成 一種國家改革方案。戈爾巴喬夫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但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一部分是由蘇 聯共產黨和共青團直接選派代表產生,這首先與一般的民主原則相背,便於保證一些黨團官僚 當選;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的代表已經不是那種來自工廠或其他工作單位、農村的底層代表,選 民也不再依工作單位組織起來,而是像一般的代議制國家一樣,人們以地域分選區選舉代表, 整個選舉過程沒有普羅大衆自下而上的組織性。再後面,蘇聯又確立了總統制,後蘇聯地區的 很多强人總統制,其實也確立於這時。 在蘇聯的政治改革中,首要的原則就是,無論這些官僚選擇是在黨內還是在黨外,改革都不會 衝擊蘇聯原有官僚集團的總體利益與權勢。經濟改革方面,至少不能衝擊官僚的物質特權,反 而要便於官僚能借機獲得新的物質特權(實行市場經濟以來便於政商結合)。顯然,在蘇聯, 一場自上而下爭取「民主」,打著讓經濟重獲自由的名頭而推行市場經濟、私有制,可以獲得 民衆支持而又不損害官僚的特權,是官僚們所樂於看到的結果。歷史也證明了,後蘇聯的多數 國家,官僚集團在國企私有化過程中,或是國企改制過程中上下其手,成為大大小小的寡頭。 哈薩克的納紮爾巴耶夫、俄羅斯和葉利欽與普京、白俄羅斯的盧卡申科,都出自原有的官僚集 團,也都與寡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也都在壓制本國的民主運動。所以可以明確說,蘇聯的社 會主義不是被民主化終結的,而是被專斷的官僚統治終結的;不是被反社會主義的親西方勢力 推翻的,而是官僚完成了一次自我「變革」而已。而當民衆面臨著蘇聯與後蘇聯改革中一系列 侵奪自己權益的行為,卻因無真正的權力(這種權力不是給個民主普選形式就足夠了,更重要 的在於民衆要自我組織起來)而根本無力抵擋,更無法去建立大衆自己的社會主義。 47


2022 年哈薩克示威——訪哈薩克在港學生 訪 : One、K 在哈薩克斯坦,一場由燃油價格飆升所引發的和平抗議在 1 月 2 日開始,升級為反對腐敗的政府、寡頭資本主義和其他 社會不公的全國性運動,隨後遭受軍事鎮壓並因此造成數百人的死傷。我們訪問到一些在香港的哈薩克學生,了解這場自 1991 年哈薩克斯坦從蘇聯獨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大型抗議活動。 ▋什麼引發了這場抗議 ?

而我真的相信納扎爾巴耶有能力做得很好」。 這讓我們

抗議最初是由燃油價格上升所引發的,但當中亦涉及其他

覺得,他只是被安排參加一場政治表演,以展示納扎爾

因素。在 1990 年代,哈薩克斯坦仍然是其中一個最繁榮

巴耶娃「榮譽」而「公平」地獲得勝利。而我們其實都

的後蘇聯國家,但只有少數精英和外國投資者受益於利潤

習慣了,只是感到有點沮喪和無力。 就像俄羅斯選舉中

豐厚的石油和天然氣產業。 我 們 中 產 階級的比例越來越

消失的墨水一樣,都是一個荒謬的騙局。

少,國家有越來越多的窮人,他們沒有受到安全網、醫療、 教育系統的保護,這就是為什麼現今社會如此不平等。 另

▋你對這場抗議的有什麼看法和感受 ?

外,在哈薩克斯坦貪腐猖獗的情況在學校、警察局、甚至

抗議原本是和平的,更重要的是抗爭者所要求的是無可

救護車裡皆可見。而且從 2000 年開始,政治上的反對聲

否認地合理。但後來的運動之所以變得暴力,我們相信

音開始減少,各黨都變得親政府,民間組織逐一瓦解,連

是因為當中混進了罪犯甚至幫派,故意施行暴力,例如

工會都被國家控制。人們對當前強權不滿,而疫情令經濟

是搶劫民宅和商場、燒車、甚至殺人,以誤導公眾認為

雪上加霜,自然令人民更不滿。

抗議是暴力無理的,但他們根本不是抗議者的一部分。

▋抗議者的要求是什麼 ?

▋你擔心哈薩克的朋友和家人嗎 ? 你能跟他們聯絡嗎 ?

我認為最迫切的要求是第一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

是的,我一直很擔心,但我的家人不是住在示威激烈的

(Nursultan Nazarbayev)下台。 大部份石油和天然氣產

城市。我在新聞上聽說,無辜市民,包括正在散步的婦

業的利潤都流進了他和他親戚的口袋。他甚至以自已的名

女和兒童被隨機槍。而當地的網絡已經停了整整三天,

字命名街 道, 所 以 每個主要城市都有「納扎爾巴耶夫大

我無法透過 WhatsApp 等方法聯絡他們。我必須付費,

道」。 同時人們也在爭取議會的改革和政治自由。

以應用程式 Yolla 打電話給我的父母並確保他們安全。 我感到很震驚,政府原來可以突然切斷我們的網絡。更

▋誰參與這場抗議 ?

可笑的是,政府公開宣佈他們正在監視我們,審查着我

示威民眾中最主要的一群是中年基層人士,他們不滿石油

們的談話和網路上的一切。這再次提醒我們,我們活在

氣價格上限上升,並長期飽受經濟困境的壓迫。我曾經看

一個極權的時代裏。

過一段訪問片段,一個要養育兩個孩子的父親,說光是子 女的校服本身就要港幣五百元,但他的月薪只有港幣二千 元。 其實大多數基層市民的經濟狀況都非常艱困, 他們

▋你們以哪些方式接收與抗爭相關的資訊 ?

哈薩克斯坦的大多數新聞頻道都是由國家控制的。 他們

努力工作,但只能負擔麵包和米飯等最基本的食物。 我有

不會報導真相,這一直是個公開的秘密。 因此,我們大

一個哈薩克的朋友,他一向活躍於社會運動,並參加了今

多數人,包括我父母的年代的人,都會從獨立新聞頻道

次的抗議。他在現場看到一個 14 歲的男孩獨自參與了抗

如 masa、 kz 和 azattyq 接收新聞和資訊。

爭,而他參與的原因單純是因為他也能感受和理解到自己 家人正在經歷的艱難的經濟狀況。哈薩克在過去曾經有過

▋你對國家的未來有什麼看法 ?

一些由社運人士發起的抗議活動,但只有大約一百多人參

現在政府引入俄羅斯所領導的軍隊平息今次的「顏色革

加。但這次的抗議有一萬多人參加,可見我們哈薩克的人

命」。有些人認為,現在我們在抗爭中所見到極端暴力

民都頗願意支持這場運動。

的行為,都是由政府上演和安插的,目的是要正當化其 鎮壓。我認為這場抗議最後要麼是受到極權的全面打壓,

▋你對哈薩克的選舉有什麼看法 ?

要麼帶來政治自由。

這權利的有效性。正如我們上一次的總統選舉,我認識的

▋你對國家的希望是什麼 ?

理論上,我們被賦予選舉總統的權利,但其實我們不相信 大多數人都投給了反政府的候選人。但他最後只得到 15% 左右的選票,這真令我們難以信服選舉的結果。更令人難 48

以置信的是,這位候選人落選後說:「我輸了選舉,

我真的希望這次抗議可以提升人民的政治意識,令他們 相信自己的行動可以實際地帶來改變。 圖片來源: Petr Trotsenko (RFE/RL)


理論與實踐在革命時代曾是一個尖銳的現實政治問題,但在「告別革命」、 改良主義與懷疑論當道時,理論被重新束之高閣,其實踐問題為技術官僚 (technocrats)的統治術,而其理想面向則與精品咖啡一同出售予時髦的 知識份子。現代的知識理論似乎陷入了困境,而後結構主義者則認為這是 抵抗西方中心主義的「宏大敘事」 (grand narrative)和知識暴力(epistemic violence)的勝利——但普世論述就等於是知識暴力嗎?經濟、性別、宗 教與種族的壓迫能透過消除知識暴力而被推翻嗎?到底是誰掌握了知識的 生產與分配制度?知識為誰服務?知識必然抽離於群眾嗎?到了二十一世 紀,為何我們仍要為這些問題而苦惱,這真的是因為以上問題是屬於「知 識學」的大哉問嗎?於一百零三年前被處決的德國馬克思主義者羅莎·盧 森堡(Rosa Luxemburg)面對相似的理論困境,評論馬克思主義停濟不 前時,她作出的批判分析並非只囿於學術觀點,更重要的是其包含了她的 政治理想與行動藍圖:

思潮版前言

「只有當工人階級從他們今天的生存條件下解放出來時,馬克思的研究方 法才將和其他生產手段一起社會化,為了全人類的幸福得到充分的利用並 且完全發揮它的力量。」[1] 換言之,知識的解放所依靠的不是少數著名而「激進」的理論家,知識的 解放需透過全人類從經濟、性別、宗教與種族的壓迫下解放出來才得以實 現。與全球資本市場妥協並得以讓自己的「激進」觀點流竄遊離其中—— 這種狀態塑造了後現代的「反霸權」形貌。此期新增的「思潮」版面旨在 打破這種自我放逐的局面,追溯與整理不同時代的進步性(progressive) 與烏托邦主義(utopianism)思想。 人 際 紐 帶 在 目 前 政 治 低 迷、 疫 情 肆 虐 的 情 況 下 進 一 步 肢 離 破 碎, 破 解 (debunk)意識形態的知識工作諷刺地成為自身批評的陳腔濫調——解構 過後,我們急需重新建構屬於自身的烏托邦理想,正如為美國社會學家賴 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評論新左派的知識工作時寫道: 「烏托邦主義於今天意味著的是超越個體離散處境的批判與想法,讓人們 得以直接理解及並有理由希望加以改變這種處境。需要了解並加以改變的 不是某個機構或政策的某一細節。如果要實行新左派的政治,就必須分析 機構的體制和政策的基礎。就這個意義來說,我們的批評和建議必然針對 體制問題,因此對於我們來說,它們目前還屬於烏托邦主義。」[2] 我們拒絕後現代對結構性壓迫與集體解放的含糊不清,並從這失語的 沉默中迸發出被壓抑的一句: 「那是他們批判的武器,而這是我們武器的批判」 . [1] 羅莎.盧森堡,《 馬克思主義的停滯和進步》 [2] 賴特.米爾斯,《給新左派的一封信》

49


訪文化研究學者彭麗君教授 ——

回顧作為激進思想的毛主義

訪 /K

在新冷戰時代,二元陣營話語重回其霸權地位, 香 港 的 後 殖 民 處 境 似 乎 一 直 未 走 出「 帝 國 的 夾 縫 」。 但 身 處 邊 緣 並 不 代 表 就 此 喪 失 政 治 主 體 性,回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高舉反霸權旗幟的 全球青年激進運動,都致力於蘇美兩大意識形態 外尋找新的社會想象,而當中重要的思想資源之 一毛主義(Maoism),為第三世界國家與新左運 動提供了一條蘇聯陣營以外的自主道路,但另一 彭麗君教授

方面,作為政治鬥爭,毛思想內充滿現實的衝突

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系系主任,

及複雜性。本文訪問到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彭

主要研究當代中國文化與政治。

麗君,從中國本土和國際視角歷史化毛主義的發 展,探討毛思想的矛盾與駁雜,以及它對當時底

50

層民眾渴求的政治能動性之反映。


問: 先 從 文 化 大 革 命 說 起 吧, 文 革 被 定 義 為 一 場 反 官 僚 的 運 動, 批 判 蘇 聯 修 正 主 義 同 時 也 反 對 帝 國 主義, 那麼 文革中的毛主義, 可否被視作當時群眾尋找社會主義新出路的一種進步左翼力量?

彭:這要按兩條歷史脈絡來梳理,一是中國,二是世界

顯示斯大林政權為一種極權主義,左翼的新晉力量便開

左 翼, 兩 條 脈 絡 獨 立 發 展, 亦有 交 接 的 地 方。 在 中 國

始質疑蘇聯的道路是否正確。與此同時中國與蘇聯交

1949 至 66 年這 17 年立國初期,發生很多歷史事件。

惡,並於 50 年代末建立一種以北京為中心的國際主義

到 50 年代中、後期,中國由向蘇聯全面學習到關係破

世界,毛主義亦開始滲透到各地的左翼思想,直至 60

裂,於是便要開始尋找自己的道路,而當時社會主義國

年代,毛派在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冒起,他們不再相

家之間仍保持著一定程度的國際主義關係,但在 50 年

信蘇聯的國家機器,而這種反官僚的傾向在文革期間尤

代末國家主義主導了中國的政治思想,也可以說國家主

其強烈——毛澤東批判在建國十七年初期中所建立的官

義與國際主義並行。若要說毛澤東思想在國際左翼的發

僚系統,當中包括他的政敵,主要是當時國家主席劉少

展,便可從這裡看起。 50 年代開始,自斯大林死後,

奇,還有鄧小平等人。反資本和反官僚皆是重要的線索,

國際左翼便開始反思蘇聯作為社會主義的老大哥,提供

將中國政治與西方新左思潮串聯起來;一方面是中國本

了怎樣一條道路,而當時開始有很多蘇聯的資料公開,

土的政治鬥爭,另一方面是反蘇聯的力量。

問: 若 從 現 實 政 治 鬥 爭 層 面 來 看, 毛 思 想 似 乎 充 斥 著 矛 盾, 像 是 在 立 國 初 期 毛 澤 東 也 一 直 支 持 劉 少 奇 推行的新民 主路線, 但毛後來藉文革將矛頭指向劉少奇等人, 如何理解這種前後不一?

彭:黨內鬥爭與國家意識形態當然不會完全重疊,至於

平重操經濟,但很快毛澤東就意識到中國經濟有資本主

毛澤東與劉少奇之間的關係也不能簡化為突如其來的破

義復辟的危機,他所打出來的江山將拱手讓予資本主

裂,很重要的轉折點為 1957 年大躍進。要解釋這段歷

義,於是開展文革。當然文革發生背後還有很多因素,

史要從 1956 年的雙百運動,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像是林彪的奉承與極左集團的推進,當中由毛澤東為核

說起,在這段較開放的時期,黨內外的知識份子紛紛對

心的文革小組盡力控制局面,但地方的各種權力鬥爭一

政府提出批判意見,但這批知識份子在 1957 年的反右

發不可收拾,把人性的陰暗面盡情展示。這段歷史有其

運動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除了黨內整肅,同年「大躍

邏輯,並不能以數個人的主觀意願及簡單的權力鬥爭來

進」翻天覆地的經濟變革,提出「超英趕美」,是一場

解釋,但這場災難確實是由毛澤東自己的不安和政治野

主觀主義的運動,由上而下推動現實裡底層農民跟不上

心所促成,其中固然有很強烈的意識形態和信念,而當

的政策。而在其後兩年發生的天災和大飢荒令毛澤東受

中極端的狂熱和自信以及其實踐的混亂,也解釋了為甚

到黨內壓力,在 60 年代初退下一線,由劉少奇和鄧小

麼文革由一個烏托邦式的理念轉化成一場人類大災難。

51


問:放 在 世 界 框 架 來 看,在 1967、68 年 爆 發 的 全 球 青 年 激 進 運 動 如 何 受 到 毛 主 義 影 響?他 們 所 追 求 的 目標是甚麼?是否純粹的叛逆?這些運動的發展又為何如此混亂? 彭:50 年 代 末 至 70 年 代 初 在 學 術 界 稱 為“Long

是一些實踐性概念,例如人民法庭和游擊戰術等,都被

Sixties”,期間爆發的新一波新左翼浪潮都或多或少受

用作挑戰當地社會制度問題的工具。那麼各地的抗爭運

毛主義影響,像是法國的五月風暴、美國的黑豹黨、馬

動之間有沒有關係呢?可以說有和沒有,在這場全球性

來西亞的馬共、柬埔寨的赤柬、日本的赤軍等。所謂世

運動中,各地青年皆對他們的社會深感不滿,急切尋找

界的毛主義(Global Maoism)之所以混亂不穩,是因

出路,並於同一時期接觸毛澤東思想,從中吸收且實踐

為各地青年按本地的政治議程和計劃從中尋找激進的思

於本土運動中。

想資源及革命性實踐(Revolutionary practice),特別

彭: 簡 單 來 說, 毛 主 義 是 馬 克 思 主 義 一 種 新 的 思 想 流 派, 雖 具 有 一 定 理 論 基 礎, 但 比 較 注 重 的 是 實 踐 部 份。 毛 主 義 相 信 各 地 應 有 其 實 踐 方 法, 著 重 人 的 能 動 性, 而 非 單 純 知 識 的 傳 遞, 及 傳 統 馬 克 思

主 義 中 的 歷 史 及 經 濟 決 定 論。 毛 主 義 尊 重 歷 史 的 多 樣 性, 認 為 人 有 能 力 決 定 歷 史 的 走 向, 賦 予 各 地

的 政 治 操 作 實 踐 的 主 動 性 和 空 間, 這 就 是 為 甚 麼 毛 主 義 對 當 時 六、 七 十 年 代 的 年 青 人 有 這 麼 大 的 吸 引力。 毛主義中對實踐的重視, 令其不能被簡單歸結為一種連貫的 (coherent) 的政治理論。 彭:簡單來說,毛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一種新的思想流派,

及挪用。一個概念轉化為實踐策略,再被重新理論化

雖具有一定理論基礎,但比較注重的是實踐部份。毛主

(retheorize)後,必然有所改變,政治理論不可能一

義相信各地應有其實踐方法,著重人的能動性,而非單

成不變,所以香港七十年代左派林立,泥漿摔角的狀態

純知識的傳遞,及傳統馬克思主義中的歷史及經濟決定

是很正常的情況。況且,毛澤東思想同時是一個政權的

論。毛主義尊重歷史的多樣性,認為人有能力決定歷史

主流意識形態,同時也是一種反抗的叛逆行為,不同的

的走向,賦予各地的政治操作實踐的主動性和空間,這

人會被它不同的面向所吸引。

就是為甚麼毛主義對當時六、七十年代的年青人有這麼 大的吸引力。毛主義中對實踐的重視,令其不能被簡單

香港的殖民及後殖民狀態始終是香港研究的核心問題之

歸結為一種連貫的(coherent)的政治理論。

一,最主要原因是香港與世界其他殖民地不同,沒有經 歷過一些激進的解殖過程。在 1997 年後進入另一個主

香港當時仍是殖民地,左翼中國對那時候的青年來說

權狀態時,因為各種政治考量,無論是政府與民間都沒

是一種反殖、反政府的資源。當政治思想進入本地政

有對英國的殖民歷史有相當程度的反思,更遑論思考殖

治 實 踐 時, 當 中 必 然 涉 及 爭 持(negotiation)、 誤 解

民與反殖民對今天香港的意義。

後記 逾半世紀後再挖掘毛主義的時代意義,並非是出於一種單純的歷史興趣,正如彭教授於另一

[1] HK01 哲學,

篇談文革的專訪 [1] 中說到,「對於歷史,如果我們不去不斷地提問題和找答案,做出辯證

《專訪彭麗君(上) :

的理解,歷史就會變成死的東西。」毛主義中反霸權、反資本主義、反傳統(iconoclastic)

文革的浪漫主義,

的浪漫革命形象長期被官方論述壟斷以致僵化,若不將眼光轉向將理論實踐出來的群眾以

能為今天帶來另類

及他們的能動性,很容易得出「只是被洗腦」的印象,而忽視受壓迫群眾的解放需要與想

革命想象?》

象。 彭 教 授 對 毛 主 義 的 脈 絡 化 解 讀, 除 了 展 示 政 治 思 想 的 矛 盾 與 流 動 性 質, 也 強 調 群 眾 於 當 中 的 道 德 力 量, 在「 民 主 」、「 自 由 」、「 繁 榮 」、「 國 家 主 權 」 等 想 象 被 新 自 由 主 義 霸 權 所 佔 領 的 今 天, 六、 七 十 年 代 的 激 進 論 述 為 我 們 打 開 了 另 一 種 未 來 的 可 能 性。 52


訪漢學家班國瑞教授 ——

陳獨秀與毛澤東思想之比較

訪/絮

「覺醒年代」 當建黨百年獻禮片《覺醒年代》輸至香港時,其 所引起的迴響要麼流於民族復興話語的消費,要 麼體現為對意識形態收編的抗拒。然而,從一種 超越此二元理解的文本細讀中,我們發現《覺醒 年代》以陳獨秀為主毛澤東為輔的敘事,反映了 建黨人物如何被再現與重塑,以回應當代政權形 象 的 需 要 。 有 趣 的 是 , 回 溯 歷 史 ,《 覺 醒 年 代 》 的敘事思維從來處於主流之外——毛時代期間, 毛 澤 東 以 繼 承 陳 獨 秀 救 國 精 神 及糾 正 陳「 右 傾 錯 誤 」 與「 反 對 派 」 立 場的 姿 態 , 維 持 政 權 的 正 當 性。改革開放初期,陳獨秀民主思想一度引起 知 識 份 子 興 趣 , 但 到 了「 告 別 革 命 」 發 展 主 義 時 期,毛陳作為革命者的神聖性被逐利的犬儒心態 冷待。由此可見,陳獨秀與毛澤東的革命形象猶 如幽靈,於不同歷史時期,因不同政治需要而被 召喚、挪用、抽空,甚至編造。然而,這種符號 式的詮釋難以尋獲形象的真相——一種不屈服於

班國瑞教授

懷疑論及意識形態霸權的真相。為了重新發掘毛

英國威爾士卡迪夫大學歷史系教

陳二者於官方論述之外,擁有其歷史淵源和內在

授 , 英 國 史 學 的 權 威 ,《 傳 記 還 是 杜

邏輯的革命思想,我們訪問到了英國漢學家班國

撰?—— 海外學者評〈毛澤東:鮮為 人知的故事〉》主編。

瑞教授,就陳獨秀與毛澤東的思想構成與當代影 響作出比較。

53


問:時人比較陳獨秀和毛澤東的革命思想時,往往將焦點放在兩者的「中」「洋」元素構成上。比如 中國托派領袖王凡西於《雙山回憶錄》裡就寫到,陳毛皆「把粗糙的外國上層建築建立在中國堅實的 基礎上」;猶太馬克思主義作家艾薩克·多伊徹(Isaac Deutscher)就認為「毛主義更深地滲透著本 土的風俗習慣」、「毛的習慣用語較陳獨秀更為古舊,後者的文字更接近前斯大林時代歐洲的(尤其 是俄國的)馬克思」。你會如何看待陳毛思想中「外來」與「本土」的元素?

班:陳獨秀與毛澤東皆在少年時期就接受儒家經典的教育,成年後二人都背棄了儒學轉向吸收西方知識,但比起陳, 毛受西學的影響較少。毛本質上是一個行動者和實用主義者,他對理論的興趣不大,對他來說理論價值在於其實際用 途。陳獨秀也是一個行動者,亦因此屢受牢獄之災,但他骨子裡是一個學者。對比毛,他對西方批判思想有更深的認 識和研究。評論家也因陳獨秀對西學的欣賞——尤其在 1910 年代末擔任《新青年》主編期間,而將他視為一個西化人 士。但由於他不會英文或俄文——他主要是透過日文學習馬克思主義和西方知識,他也不是一個西學專家。毛在中國 革命完成前不願到國外學習,人們往往將他於 1920 年代末拒絕到蘇聯留學一事視作愛國之舉,而從不批評他為全盤 擁戴西化或追隨史太林的王明之徒。但這是否代表陳獨秀就是一個崇洋媚外之人?不,他鄙視那些在西方國家,包括 俄羅斯面前磕頭的中國人。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歐洲的布爾什維克份子如荷蘭人馬林主導黨內決策,而對於中共 1927 年革命失敗的指責很大部份都歸咎於他們錯誤的決定。陳獨秀對他們的領導深感不滿,但就如當時其他中共領袖, 包括毛,他欠缺能力和自信於行動上反對他們的決策,如國共合作。作為一位矢志不渝的民主主義者——陳獨秀歸信 馬克思主義後繼續堅持民主原則,他痛恨強加於黨的極端中央集權制,但他一直沒有公開發表批評。他被驅逐出黨後, 陳獨秀便成為一名托洛茨基主義者。托洛茨基反對派陣營於性質上與官方共產黨不同,托派內部有著形形式式的政治 立場和激烈的辨論氣氛,而陳獨秀於當中對托洛茨基的政治主張深感同情。儘管如此,陳獨秀並非盲目擁戴托洛茨基 的一切主張。例如,托洛茨基認為史太林極權下的蘇聯仍是一個工人國家,但在 1930 年代末,陳獨秀則視史太林的蘇 聯幾乎無異於希特拉的納粹德國。

馬克思主義是一門國際主義學說,雖然馬克思支持受壓迫的貧國反抗施加壓迫的強國,但階級壓迫對他而言比民族壓 迫更為重要。陳和毛都是國際主義者,但方式不同,程度也不同。陳獨秀由於其留學日本的經歷和和擔任《新青年》 主編期間結交的人脈而更親西方思想,亦因此較毛疏遠中國父權文化,但這並不損他的愛國情操。他堅拒帝國主義的 侵蝕與蘇聯的外來干預,如在 1929 年,當蘇聯欲阻止中國收回中蘇管理下東北的中國東方鐵路,他批評中共當時的口 號「武裝保衛蘇聯」為不愛國,雖然毛最後也公開抵抗蘇聯的霸凌,但在這層面而言他比毛更愛國。陳和毛皆對蘇聯 的霸凌感到憤慨,但陳在被逐出黨後更無後顧之憂更敢言,1930 年代,毛澤東私下拒絕了斯大林通過他在中國的跟班 王明強加給中國共產黨的建議,但他總體上還是順應了這些建議。他以史太林建立蘇聯黨的同樣的專制方式建立中國 共產黨。當史太林提出與列寧「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對著幹的「一國社會主義」時,毛澤東也附影附聲,中共於是變 得更國族主義,並以蘇聯模式正當化此改變。陳獨秀則與托洛茨基同見,反對「一國社會主義」,並從一而終堅守國

54


際主義立場。1949 後,毛澤東主張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前殖民地國家組成國際聯盟,而西方大多數毛支持者視此為新 國際主義,在某程度來說,的確如此,然而,當中國的國家利益與其他被壓迫民族的利益發生衝突時,中國共產黨人 旋踵就放棄了他們的國際主義。如在 1971 年,北京向其在錫蘭政府的朋友提供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的同時,錫蘭政府 粉碎了一起由錫蘭革命者領導的民眾起義。

陳與毛受傳統思想薰陶,二人皆難以擺脫一些舊有思維。儘管如此,毛年輕時積極提倡婦女解放,他深信中國人民所 受的壓迫札根於父權傳統,並堅決要剷除此傳統,而後來的土地改革運動也移除了其根基。就在他死前不久,他發動 了文革要「打倒孔家店」,但不自覺間,毛比陳獨秀要更深受儒家父權文化影響。毛及其同伴於 1949 年前在農村及 49 年後在全國各地所創建的社會制度仍保留著許多專制的儒家階級制度特徵。而陳獨秀與農村和古舊思想的疏遠也在 一定程度上不利於中國托洛茨基主義發展。陳獨秀及托派份子無法將他們的基地延伸至中國廣大的鄉村地區,他們在 城市的政治計劃亦遭慘敗。比起他們的革命事業,他們作為作家和翻譯家的影響力更大,而他們在蔣介石牢獄待的時 間比待在工廠裡組織工人的要長。他們之所以堅守城市,是因為他們與托洛茨基一致相信,農村革命,就如歷史上所 發生的,下場只會是另一種專制統治。因此,他們著手打破這種迴圈,召集現代城市階層,特別是無產階級,支持民 主社會主義運動。然而,他們的運動失敗了。他們缺乏毛派的資源,也缺乏毛派與農民同聲同氣的能力。

當陳獨秀與李大釗在 1921 年建立中國共產黨,他們歡迎各路激進份子,包括無政府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及激進國族主 義者。這種多元主義隨著 1920 年代俄國人對中共的 「布爾什維克化 」結束,但民主仍是陳獨秀激進政治哲學中至死 不渝的「初戀」。毛澤東領導下的共產黨在毛於 30 年代末擊敗其反對者後變得更單一化。然而,在西方激進份子的圈 子中,毛澤東在 60 年代與社會主義民主,甚至無政府主義扯上關係。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看似要解放群眾民主與 創意力量打敗其反對者,這也深深影響了巴黎、倫敦與柏林的青年運動,以及美國的反戰運動。但當紅衛兵在 1968 年 已接近完成任務,並漸變得不可控制後,毛便出手打壓青年的激情,就如他與鄧小平在 1957 年以同樣理由結束「雙百 運動」。為甚麼毛願意冒暴亂的風險以達到他的目的?因為他對大多數中國青年對他的忠誠有信心,他們不滿中國於 1949 年後所採取的方針,並視毛為他們的領袖。60 年代至 70 年代中國以外的親毛激進份子誤解了毛主義。儘管他容 許青年人於 1966 年享有一段表面的自由,但一般而言他仍使用史太林的方法維持其統治,只不過他比史太林更大膽與 富領袖魅力。

陳獨秀主辦的《新青年》

電視劇《覺醒年代》

55


問:在最近上映的一套獻禮片《覺醒年代》中,陳獨秀被塑造成愛國的創黨偉人,而毛澤東則為其繼 承者。儘管毛本人承認深受陳獨秀影響,但他也籍攻擊陳的「反革命」與「托派」錯誤以正其政權之 名。在後毛澤東時代,陳獨秀思想重新引起中國年輕知識份子興趣。陳獨秀對當今群眾解放運動有何 歷史意義?

班:陳獨秀死得太早,未能對中國革命主要階段帶來影響。他與毛有共同重要目標。一方面毛主張行「有中國特色」 的中國共產主義,陳獨秀則堅持中國應按自身情況進行革命。然而,陳不能接受毛以「國際主義」之名行屈從史太林 路線之實。陳與他的戰友托洛茨基同齡,並不像毛澤東敬畏史太林那樣敬畏他。陳和托洛茨基都是世界共產主義主流 的棄兒,沒有史太林所擁有的物質支持,也沒有毛澤東那種通過史太林獲得的物質支持陳獨秀最終在 1942 年逝於四 川,死於貧困與孤獨之中。他的同志繼續持守其志願,但在陳與托氏離世後,他們便無法保持團結。在 1952 年的 12 月, 倖存下來的中國托派遭遇大肅托,被圍捕囚禁,並要在接下來的 27 年背負著「反革命」的罪名(在中國革命時期則以 革命份子之名於蔣介石牢獄中度過)。他們有為後人留下任何遺產嗎?有的。陳獨秀於五四運動提出的口號「賽先生, 德先生,你好?」重現於 80 年代的群眾運動。毛死後,群眾甚至包括紅衛兵,因在文革期間倍感被黨領袖背叛而對毛 政權幻滅,而隨著陳獨秀支持者陸續在 1976 年後被釋放,回復正常生活,年輕的歷史學家們尋訪他們,詢問有關過去 的一些事情以及它們對現時的影響。「毒藥」侵蝕了被奉為正朔的黨,但對一些人來說,長期背負「叛國份子」 與「親 日漢奸」 汙名的托洛茨基主義者,卻似乎沒有受到這種毒害。全盛時期的托派有兩大互相緊扣的主張,一是「不斷革 命論」,而不是史太林及毛派所贊成的階段性及被操縱的革命。在中國托派於 1952 年被捕之前,大部份托派仍視蘇聯 為工人國家並支持它,儘管蘇聯在史太林的統治下日趨墜落,而他們也以同樣方式看待中國——一個誕生於革命的工 人國家,但由於蘇聯的影響,它從一開始就已經變形了。這種性質的改變也是由於它所採取的農村道路,而不是托洛 茨基主義者所贊成的現代城市道路。今天,沒有多少個獨立左翼份子會視中國為工人國家,大部份會認為它行的是資 本主義或國家資本主義。而「不斷革命論」早在 1949 年建國後就不再獲關注。然而,二十世紀末中國的資本主義發展 帶來巨大的不平等,並爆發了一連串工人運動,這正是托派希望見到的。儘管托派從未在中國發展成具體的政治勢力, 而大多老托派已不在人世,但托派貫徹始終的民主主張與革命經驗仍能為當今反官僚、反資本主義及支持國際主義的 左翼,以及工人運動帶來啟示。

56


論蘇聯的解體與解放

——訪美國歷史學家保羅 · 勒 · 布朗

訪:卡姆尼思癡

受訪者介紹: 保羅·勒·布朗(Paul Le Blanc)在美國勞工和社會 運動鬥爭中活躍了六十年。他是《美國工人階級簡史》 (A Short History of the US Working Class)和《列 寧與革命黨》(Lenin and the Revolutionary Party) 等書的作者,拉羅什大學(La Roche University)歷 史系教授。

三十年前的蘇聯解體,對香港人來說是歷史事件多於 是世界革命理想的變異與崩潰,但若要超越教科書上 意識形態的解讀,便要重新探索歷史,及承繼當中的 歷史使命創造我們的時代精神。二十一世紀的動盪不 安雖不如二十世紀初般轟烈,殘暴壓迫的帝國主義雖 似乎已成過去,但人類的不幸以一種更隱而不見的方 式,存在於城市殘破的角落與世界的邊緣。苦難現在 雖透過消費主義式的新聞資訊消化融解,但其陰影卻 揮之不去,這種苦無出路的狀態比以往更需要革命的 解放。蘇聯曾作為社會主義革命的先鋒,其理想與被 背叛的理想值得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反思。筆者抱 著這個想法訪問到美國歷史家與社會活動家保羅. 勒.布朗(Paul Le Blanc)教授,分享其對蘇聯歷史 的看法以及其時代意義。勒.布朗教授收到訪問邀請 後,回覆了一段回應現時困境的勉言,筆者認為以此 開展本文適合不過,引述如下:

「我向來珍惜每個與其他地方社會活動人士交流的機會。 若對未來的希望尚存人間,那麼其將透過全世界人民的努 力,在各國創建一個自由而平等的社會。要達到這個目標 我們必需分享彼此的想法,共同致力於學習過往鬥爭中 勝利與失敗的經驗。2022 年是 1917 年俄羅斯革命的 105 週年,這場革命在淪為令人失望的可怕暴政前,以希望之 姿帶領著自由與社會主義的鬥爭。我很高興能分享我對這 段歷史的反思。」 問:現時人們往往認為蘇聯與獨裁政權無異,甚至會得出 這樣的結論:蘇聯的解體不值得同情。反思蘇聯解體的歷 史有何重要性? 我們必需以歷史的視角理解蘇聯。蘇聯終結的原因在於人 們無法承受官僚獨裁的統治,但它一開始實行的是勞動大 眾、活躍而激進的民主理念。俄羅斯年輕的工人階級與廣 大的農民於沙俄帝國時期組成聯盟,挑戰由富有而暴虐的 地主與工廠主所支持的沙皇君權,及其所代表的暴政與剝 削。 在馬克思主義革命家如列寧與托洛茨基領導下,工人階級 群起爭取政治權力,將其奪回至工農手中,並將帝俄的經 濟資源納進民主管治。這透過所謂的低下階級民主議會 (俄文為蘇維埃)得以實現,而大眾亦因革命勝利而得到 莫大的增益。 57


革命最急切的目標,是終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帝國主

下,竭盡全力幫維持政權。但他們發現在這艱險的處

義殺戮,以及復甦經濟,以降低城市中的飢餓人口,

境下,要維持他們為之奮鬥的蘇維埃民主是不可能的。

及讓貧農獲得土地。但這場革命冀望走得更遠,透過

有時他們為生存而拼命掙扎時,挺而走險,甚至會犯下

由勞動大眾自行管治經濟,以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嚴重的錯誤。

當我們仔細研究俄國革命真正的目標時,我們發現它

革命勢力最終戰勝了反革命勢力,但這樣做亦令革命遭

對今天仍有啟發性。它致力於向所有人提供體面的工

受了嚴重的失敗。反對革命的暴力攻擊每年衝擊俄國,

作、八小時工作天、合理的薪酬,與由工人管理的工

使 1917 年勞動群眾的革命民主,到 20 年代初淪為共

作環境。工人所創造的財富,足以換取良好的食物、

產黨的革命專政。 一些革命者繼續堅持最初的革命民

醫療護理、房屋及教育機會。這場革命致力於終結對

主理想和目標,但另一些人(包括擔任中心職位的史太

弱勢的迫害,包括所有少數族裔、宗教群體以及女性,

林)變得殘暴和腐敗,他們在共產黨和蘇維埃國家的官

並爭取讓一半人口得以享有平等自我發展權利,為所

僚機構中獲得了權力。在這種狀態下,民主蘇維埃已經

有人的福祉促進藝術與文化自由發展,締造民有、民

讓位於對史太林唯命是從的腐敗官僚。

治、民享的政治與經濟生活管治。如馬克思與恩格斯 所敦促的,這場革命以個體的自由發展,作為所有人

列寧和托洛茨基等傑出的共產黨人開始反對這種官僚

自由發展的前提。

腐敗。 但是列寧死了,托洛茨基被打敗,史太林的獨 裁統治很快便成「共產主義」的定義。 1917 年革命的

俄國以外的強國資本家懼怕並痛恨這場革命。他們籍

一些成果仍然存在——充分就業、體面的醫療保健和全

杯葛與破壞,從經濟上意圖扼殺這場革命,又透過軍

民教育、利用經濟財富實現社會現代化,並改善勞動者

事干預調動軍隊,煽動及資助一場血腥的內戰,以復

的生活。 但這是在官僚專政的統治下完成的,官僚專

辟前朝統治階級。這一切皆對革命政權造成威脅與傷

政旨在維護自己的權力和物質特權,越來越多的官僚變

害,俄羅斯共產黨的革命家在列寧和托洛茨基的領導

得徹底腐敗,嘴上空談舊的革命理想,實際上已不再相 信它們。

58


多年來,這種對官僚特權的犬儒承諾使蘇聯的經濟無法

列寧戰略方向的核心要素也是對民主革命的承諾,他

維持,虛假的「共產主義」崩潰了。 許多人希望投奔

認為這是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先決條件。 列寧認為,

資本主義同時會獲得民主和自由,以及更美好的生活。

工 農 聯 盟 對 於 俄 羅 斯 民 主 革 命 的 勝 利 不 可 或 缺。 他

但資本主義並不致力於這樣的理想。相反,腐敗的前共

認為,這將締造一個工農革命政權,甚至可能帶來一

產黨官僚和黑幫控制了經濟,使自己成為資本家。 他

個 通 向 社 會 主 義 的「 不 間 斷 革 命 」(uninterrupted

們偷走了至少在形式上,曾屬於社會的工廠和經濟資

revolution)。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直到 1917 年,

源。 1917 年以來的成果——人人享有工作、人人享有

列寧越加強調,只有通過在社會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

醫療保健、人人接受教育、人人享有住房等等——被逐

方面爭取真正的民主,工人階級才能實現社會主義的經

漸摧毀。 濫用權力、特權制度、腐敗現象和不平等等

濟民主。

問題並沒有消失,只有越趨惡化。 這與馬克思所說的一致:「民主鬥爭勝利」是工人階級 問:缺乏民主是蘇聯社會主義實驗最嚴重的問題。 如

社會主義解放的道路。在他 1883 年去世前的幾年裡,

果德國革命成功地推翻了德國的資本主義社會,情況會

他曾暗示經濟落後的俄羅斯可能發起一場全球革命。他

有所不同嗎?

認為,俄羅斯的社會主義革命將有助於歐洲和北美工業 先進國家的工人中掀起革命高潮。這既可使這些國家走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對列寧和托洛茨基等早期共產主

上社會主義道路,又可為俄羅斯創造向社會主義過渡所

義革命家而言,他們的看法和承諾背後至關重要的基

必需的工業化。馬克思認為,只有在工業化、現代化的

本見解,是社會主義的可能性其實取決於民主和國際主

富足經濟的基礎上,才有可能過渡至社會主義。否則,

義。

社會上的人們終將爭奪稀缺的資源,並由少數的壓迫者 壟斷最高層。馬克思警告,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重

列寧和托洛茨基都認為社會主義革命是從民主革命有

蹈少數精英剝削勞動大眾的覆轍。一個經濟落後的俄羅

機地發展出來的。 這是托洛茨基不斷革命論的核心要

斯,只有與工業發達的國家聯手,實現從世界資本主義

素,與他的見解有關,即只有工人階級與農民結盟,才

經濟向世界社會主義經濟的過渡,才能達到真正的社會

能領導鬥爭走向真正民主的結局。 這將使俄國由其勞

主義解放。

動大眾的管治,為向社會主義經濟民主過渡創造了框 架。 59


這種國際主義方向是 1917 年俄國革命的核心。人們預

甚麼。 這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概念工具,可能有助於指

期這場社會主義革命將引發全球革命浪潮,將全世界

引革命者的未來行動。

帶往社會主義。 托洛茨基斷言,在像俄羅斯這樣一個 落後的國家建立社會主義的努力充其量只能造成「一

朝社會主義進發的亞洲各國團結一致,將為其成員帶

個膚淺的反動烏托邦」,與俄羅斯工人一直在爭取的

來顯著的益處:資源共享; 在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和分

豐富的社會主義民主相去甚遠。 列寧亦堅信,在落後

銷方面進行合作; 分享成員國不同的經驗和教訓等等。

俄羅斯發生的社會主義革命不等同於在資本主義世界

建立這樣的聯盟以及與蘇聯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也將

中建立社會主義孤島。 正如他所說,「我們是一座被

有助雙方擺脫各自的脆弱狀態。 1920 年代初期的蘇維

圍困的堡壘」,等待社會主義革命蔓延至其他國家後

埃共和國會視與這樣一個東亞社會主義聯邦結盟,為一

能帶來增援和救濟。

份極好的禮物。

人們寄望工業發達的德國將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在德

當然,過去數個世紀所經歷的,以及與這些經歷相關,

國,受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影響,一個龐大

且根深蒂固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模式,必然令任何有思

的工人階級建立了一場大規模的工人階級運動。 雖然

慮的人擔心未來將充滿脅迫、傲慢和壓迫。 依我所見,

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主要領導人並不支持革命,但黨內

列寧在他關於民族自決的著作中所提出的指導方針,有

許多成員——受到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

助民運人士致力於建立非壓迫性、非剝削性、相互尊重

等傑出馬克思主義者的影響——決心走革命的道路。

和互助關係。這種理想對於社會主義的實現至關重要,

從 1918 年到 1923 年,一場難以壓制的騷亂似乎足以

就像我們在這次採訪中所討論的民主和國際主義承諾

迎來社會主義革命,這種情況不止一次。 儘管遭遇了

一樣。

挫敗,但在蘇聯之外,世界上最大的共產黨還是在德 國誕生了。 如果德國共產黨能夠在 1930 年代初與更

問:展望 2022 年,世界似乎並沒有變得更好。 各種抗

大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統一戰線,反對希特勒的崛起,

議活動四起,我們如何理解這種情況? 人們在尋求什

德國社會主義革命仍然有望。

麼? 我們如何從蘇聯的歷史中吸取教訓?

無論是發生在 1920 年代初期還是 1930 年代初期,德

我同意這個世界似乎並沒有變得更好。 不平等越漸嚴

國通過社會主義革命推翻資本主義都會阻止希特勒的

重,許多人的生活質量每況愈下,暴力和威權主義正在

納粹政權上台,並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將有助於

蔓延,自然環境可承載人類生活的能力正逐年急劇下

激發社會主義革命在其他國家的進一步傳播。 這將使

降。

蘇俄內部革命者和官僚之間的鬥爭,免於向史太林主 義投誠的災難性命運。 它本可以振興和加強蘇聯的民

在與被斯大林暴政所腐化的共產主義之間進行了長達

主。

數十年的權力鬥爭後,貪饜的資本主義獲得了勝利。 蘇聯曾經強大的共產主義政權已經垮台了,其領導的東

問:日本共產黨曾提出組建東亞社會主義聯邦。 如果

歐國家政權也隨之崩潰。 即使共產黨治下的少數幾個

這個想法實現了,東亞與蘇聯的關係會變得怎樣?

國家,它們也適應了資本主義。 事實上,最大的共產 主義國家中國本身已經成為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重心。

很抱歉,我對日本共產主義的歷史或東亞社會主義聯 邦的概念知之甚少。 但可以想像,在另一種歷史中,

資本主義正在消耗地球的資源來製造人們必需購買的

1920 年代社會主義革命浪潮席捲東亞。 想像包括中

商品,為的並非滿足人們所需,而是為了讓資本家最大

國、日本、韓國、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革命勝利

化其利潤。 世界上大多數人民正在經歷無產化, 世界

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 在這種情況下,東亞社會主義

上的工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但是工人階級的組織

聯邦是可預想到的結果。

已大大被削弱,許多組織已經被摧毀。 在很大程度上, 許多此類組織已淡化、敗壞或放棄以往所作的社會主義

60

當然,這並沒有發生,但它作為一種「思想實驗」,

承諾。 這就是不平等不斷加劇的原因之一,也是世界

可以有助我們思考革命的社會主義思想和原則意味著

人民的生活質量在許多方面急劇下降的原因之一。


人們在尋求什麼? 他們正在尋找忠於自己作為人的方 式——人們需要尊嚴和生活自主,需要創造,需要一個 真正健康的社區,在這個社區裡,有著不同背景和年紀 的家庭成員與友鄰皆可盡情發展和探索自我。 他們正 在尋找更基本的生存之道——免於恐懼和匱乏,免於飢 餓、暴力和壓迫的自由。 隨著我們時代的危機在這個資 本主義全球化「勝利」的時代擴大和加深,這願景變得 越來越困難。 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宜居的環境即將面臨的破 壞。 數百年的資本主義,最終加速了兩個世紀追逐利潤 的工業化過程,加劇了威脅所有生命的氣候暖化。 科學 家們指出,我們還剩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來扭轉這一過 程。 到目前為止,精英們需要維護他們的權力和積累越 來越多的財富,這阻礙了人類做必須做的事情。 隨著我 們墮進災難,數以百萬計的人已經失去了生命,還有數 百萬人以多種方式承受氣候變化和環境破壞的後果:乾 旱和飢荒、洪水和火災、暴力和混亂、空氣和水污染, 蔓延的傳染病等等。 除非全世界人民群眾有效地,為更美好的未來而組織起 來,否則未來是沒有希望的。 抗議固然重要,但我們也 需要真正的解決方案——為此,我們需要權力轉移和系 統變革。 這樣的事情說起來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就需 要深入的組織力量,艱苦的鬥爭,並取得較小的勝利, 讓我們得以從中展開鬥爭,爭取更大的勝利。 當我們為所有人可以體面地生活,為一個自由平等的社 會以及一個人們能夠生存的世界而奮鬥時,我們可以從 蘇聯的歷史中學到很多東西。 在我們可以學到的許多教 訓中,有三個與我們已經討論過的內容有關。 1. 未來的希望在於勞動大眾——若以清晰的思維和建議 為指導,他們就有能力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正如 1917 年向我們展示的那樣,它們有能力開闢充滿希望 的未來。 2. 爭取更美好世界的鬥爭在於擴大和深化各方面的民 主:政治、社會、文化、經濟。 如果民主的中心地位被 削弱或放棄,為更美好世界而進行的鬥爭終將消弱或脫 軌。 正如馬克思所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必須是所有人 自由發展的前提。 3. 爭取解放的鬥爭——爭取真正的自由、真正的社區, 當然還有保護能夠承載人類生活的環境——必須是全球 性的,唯一持久的勝利終將包括我們整個星球。

61


評泰瑞. 伊格頓《文化的觀念》—— 從文化政治迷戀到文化的政治解放 / 文:絮 /

「美將拯救世界」 ——杜斯妥也夫斯基 《白痴》 “Every epoch not only dreams the next, but while dreaming impels it towards wakefulness.” ——Walter Benjamin Dialectics and Dream

文化的出現似乎伴隨著人類失樂的神話陰影——人類被驅逐出純真無知的混沌自然,孤獨地仰賴自身、求索他人的溫暖, 開展了一段充滿矛盾的漫長旅程——英國文學理論家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如此詩意地描述之:「我們是自 己手中的黏土,集救世主與精神上再生者、牧師與罪人於一身」。此般自我實現的矛盾與回歸自然母體的慾求,以典 型(archetype)的姿態輪迴出現在前現代的苦難美學與後現代迷亂魔幻的噩夢。 但這種抽離的文化哲學觀難免自我沉溺於無止境的痛苦昇華,忽視了矛盾為一種潛能實現的辯證過程,這種潛能所指 向的也許不如現實那般含混不清——如比利時理論家厄內斯特.曼德爾(Ernest Mandel)直接了當地指出:「世界有 某種傾向,其特徵是人類努力朝著一個沒有剝削和痛苦的世界,朝著烏托邦前進」[1]。在這個層面而言,文化既描述 矛盾僵持不下的痛苦,也指向擺脫這種痛苦的可能性;文化因此具有現實社會與政治維度,也隱含著未來烏托邦的革 命性。 於 20 年前出版的《文化的觀念》中,伊格頓在文化於文化主義浪潮中「變得傲慢自大」時,重新讓「文化回歸其原有 的位置」:他先釐清了文化的歷史與人類學(anthropological)條件,兩者互動產生出來的三種文化形態,以及它們 與權力和解放的關係;回到當下,伊格頓批判資本主義下的文化危機,並指出文化作為二十世紀政治運動與民族精神 遺產,面臨被資本主義霸權收編成消費文化或被孤立為排他性文化的威脅;最後,伊格頓認為二十一世紀文化危機的 出路並不能只從文化中找尋——在並非所有人、所有民族能平等而自主參與創造文化的世界中,文化的問題就是政治 的問題,文化現實與理想的問題,將「以激進運動方式聯繫在一起」。自反資本主義運動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沉寂, 後現代文化的分裂狀態——其對文化霸權的控訴帶來攻擊政治團結的逆火,令文化成為「自身主張要治療的那種疾病」, 而這也暗示,當代的文化需超越自身以實現自身。

62


文化的三種形態 考慮到文化起初作為語意結構,伊格頓先從文化的字 源 說 起, 英 文 中 的「 文 化」(culture) 的 原 始 意 思 是 「耕作」(husbandry),亦即用作自然的勞動。勞動 本身具雙重性,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而進行的體力勞 動,基於人的想象與計劃能力為前提發生的,因此人 是勞動的人(homo faber)同時亦是想象的人(homo imaginosus)。 伴 隨 著 人 製 造、 使 用 生 產 工 具, 維 持 生產和進行交換的物質過程是工具設計、社會分工和語 意交流的抽象活動,而勞動與想象兩者之間卻於歷史進 程中隨「剩餘」的出現而陷入分歧與矛盾之中。這種剩 餘的經濟和精神意義分別構成了文化的社會和人類學條 件。經濟剩餘於人類社會的出現意味著分配權力與專門 化生產的成熟,這就是文化的物質基礎,伊格頓如此解 釋之:「當社會發展到能夠維持專職的文化機構時,文 化才開始呈現為一種實際的真正自律」,而只要權力讓 文化與「一連串利益產生聯繫,意識形態便產生」。然 而,若欠缺人性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只淪為結構主義 下服侍權力的犬儒產物——當文化建於經濟剩餘之上有 了自己的命運,發展出龐雜的意識形態結構和生產部門, 其需要的不單是言其然而不言其所然的現實政治圖繪, 更需要追溯的是:文化自身的開端與未完成的任務。

63


這個任務基於普遍人性中的「精神剩餘」,書中引《李

放置於二十一世紀的政治背景來看,文化作為超越現世

爾王》中莎士比亞的洞見解釋:「如果不允許自然擁有

的烏托邦想象隨上世紀激進運動衰落而被挖空,成為附

多於天性之所需,人的生命便就有如動物一般賤如糞

庸於滲透現實生活,由商品堆砌的「景觀社會」;而弔

土」。物質需求滿足後發展超物質的需求,這不單止是

詭的是,後現代文化與生活的世俗結盟,與前現代文化

一種社會學邏輯,亦是一種人性觀念,而存在於普遍人

作為主導生活的神聖象徵秩序異曲同工。這種弔詭之處

性中的剩餘追求在未完全滿足前,文化仍隱藏著未實現

表現於德國哲學家華特.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的潛能,亦正因如此,人類才是歷史性動物。德國哲學

對藝術品「靈光」(aura)的考察。班雅明將「靈光」

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將這種精神剩餘放於

定義為藝術品的「此時此地性」與「獨一無二性」,就

意識形態與烏托邦的差異中理解,「藝術作品的文化剩

如到藝術館裡面看到那唯一的畫作真跡時,令人心生崇

餘呈現於其經久不衰的歷史價值,這種剩餘基本上的烏

敬的欣賞經驗,這一點和在街上看到印有畫作的明信片,

托邦式的,因此得以超越其時代的社會基礎和意識形態」

是有所不同。而這兩種性質與藝術品置身的時代傳統相

[2]。由此看來,文化可說既是理想主義又是現實主義,

聯繫,也因此「藝術品獨特的價值植根於神學,並在儀

其籍著經濟剩餘誕生於世上時,便帶著一種激進平等與

式中獲得了其最原始的、最初的使用價值」,而儀式則

集體主義的思想——渴求著眾人皆得以參與具反思性與

是「一種從人與人之間關係追求至人對物的精神崇拜的

創造性的文化實踐的同時,卻受限於物質條件實現自身。

轉移」[3]。工業化帶來的藝術機械複製技術雖使「靈光」

這種潛在的烏托邦想象不可避免地與階級社會中經濟剩

衰竭,但同時將藝術品從「它對儀式的寄生中解放出來」,

餘分配不均發生衝突,最終引發波瀾壯闊的政治運動,

「獨一無二性」的瓦解帶來一種進步性的平等意識——

當中的激進力量於鬥爭結束後結晶成身份記憶或權力的

透過機械複製而普及的藝術,大眾得以脫離拜物的迷戀,

意識形態基礎,然後又靜待下一輪鬥爭發生,但文化的

回歸創造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生活。

最終目標是擺脫兩者。 但工業時代的藝術革命力量並沒有如班雅明所預期般, 文化始源於想象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其從當中獲得

讓人能平等地參與創造自己的生活——生產技術雖普及

的生命力量又指向兩者之間的調和,而此般的力量以三

了藝術,但在資本主義之下,生產技術的所有權並沒有

種形態互相交織出文化命途多舛的歷史:

被普及,而是被少數人壟斷,並籍此得以剝削大部份人 消費自身勞動成果帶來的利潤,現代文化因此如伊格頓

1. 文 化 的 想 象 形 態: 烏 托 邦 式 批 判(Utopian

所形容的:「被迫參與剝削得以再生產自己」。困於商

Criticism)

品消費「生活方式」的文化被前現代拜物的幽靈附身,

2. 文化想象的具體勞動成果:藝術創造

但由於人對物的追求並不再是出於滿足自身的精神需

3. 由社會勞動形塑的文化機構與存在空間:生活方式

求,而是多了一重庸俗的資本利益考慮後,後現代的商 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於是成為「靈光」消

由此可見,1) 文化作為烏托邦式批判的潛在激進力量

逝後的虛無惡托邦。儘管如此,作為烏托邦式批判的文

積存於 2) 藝術品的物質空間,受 3) 生活方式的歷史

化的顛覆性力量仍潛藏於批判理論與政治之中,一方面

條件所限被權力吸收或分解,亦同時預示著這些歷史條

呼喚前現代充當來世救贖與現世階級有機團結(organic

件的推翻。此般的文化動力學暗示著文化為一種前進性

solidarity)的神聖文化,另一方面矢志繼承近代反霸權

的政治實踐,而非單單如文化研究學者斯圖亞特·霍爾

的激進政治文化。然而,伊格頓認為現代文化解放力量

(Stuart Hall)所言的一種「生活經歷的實踐」(lived

若不能超越前 / 後現代的階級社會想象,以上兩種文化

practice)。伊格頓認為,霍爾這種由文化作為生活方

皆會淪為無效甚至反動的政治批評。

式的轉向,反映了後現代社會的文化危機:「一旦文化 生產變成了總體商品生產的組成部份,尤其難說明文化 規範的範疇在哪裡結束,自由的王國又在哪裡開始」。

64


資本主義下的文化危機

資本主義生產的人本基礎成為文化貯藏與分解之地:資 本主義所依賴人自身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不再透過人和勞

伊格頓所抨擊的現代文化想象雖取態兩極:前者為擁護

動產品的生產關係來實現,而是透過產品與產品之間的

前現代森嚴階級秩序的,後者為後現代的階級政治潔癖,

交換關係;文化「為創造而創造」的精神剩餘追求籍著

但兩者皆為資本主義下的階級剝削,以及建基於其之上

人勞動實現的一刻茍延殘喘,隨即便被追逐經濟剩餘的

的其他壓迫背書。書中所列舉美國文學家 T.S. 艾略特

交換市場分解。這種分解表現於商品市場以交換價值抹

(T.S. Eliot)傳統主義的文化觀為前者的代表。艾略特

除勞動價值的「獨一無二性」——或如馬克思所歸納的:

所推崇的藝術與文化守護者為前現代社會中不事生產、

「資本主義判斷勞動是否具生產力與勞動本身獨有的內

不染指交易的統治階級,以及受其庇翼的知識份子與藝

容無關」。陶藝工匠與作曲家的作品,以及快餐店的食

術家。這群所享的物質充裕到足以忘記世俗煩惱的少數

品,只要是必須透過市場交換方式來實現的價值,對資

精英致力建構「為藝術而藝術」,或起初「為事奉宗教」

本主義來說毫無二致,但亦因此伊格頓認為「任何人類

的神聖空間,當中產生的思想回流平民的人間,形成鞏

文化都不如資本主義般異質」,然而這種異質性不等同

固這條「存在鎖鏈」(Chain of Being)[4] 的意識形

文化的「獨一無二性」——資本主義下的商品異質性彰

態——艾略特毫不掩飾自己的階級主義,如此寫道:「這

顯於彼此間的逐利競爭,而文化所推崇的獨特性以普遍

種較高層次的文化必須被認為既是自身擁有價值的,又

人性中的創造性為根源。而正因資本主義如此異質、如

同時豐富了較低層次的文化。換言之,不同的階級於不

此功利殘酷,與敵視人性,其「去中心」、「無政府」

同意識層面上擁有文化,每一個階級都為其他階級提供

的生產模式便需要更高壓而隱藏的國家機器維繫,這時

養份」。艾略特的文化觀與其說是出於自身的保守性,

文化作為意識形態便有其用武之處。

不如說是面對資本主義下的各階級的共同文化聖殿被拆 毀,換上商品個人主義偶像的抗議,而後現代文化觀對

由此可見,資本主義下的文化形態以生活方式層面為主

艾略特的不滿,也反映自身在某程度上與資本主義共謀。

導,而這種形態比起其他的顯得要更單純,運作起來要 更複雜;文化於市場內部以商品形態出現,人參與資本

後現代以「差異」、「邊緣」、「去中心」的偽激進性

剝削性生產中建構自身的消費生活,同時內部的文化衝

與資本主義的反基礎(anti-foundational)性質如出一

突與生產危機,又受外部國家層面意識形態所規範,然

徹。前現代社會中,宗教、道德教育等文化意識形態,

而由於資本主義作為總體生活方式,內外部的分野實際

將建基於農業經濟與家庭手工業上的私有勞動,與維護

上模糊不清,於是權力與文化滲透進生活每一個毛孔,

土地所有制的國家緊密聯繫起來,直至資本主義原始累

這便是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所

積階段仍見倫理基礎——「為了上帝與利潤的緣故」。

描繪的權力樂園:「權力無處不在,不是因為它包攬一

然而,自資本開始擁有自身的生命,並為了壯大自身剝

切,而是因為它隨處衍生」。但這種後現代的圖像只反

削其他生命時,個體失去自給自足的生產工具,「自願」

映了現實的一部份——又或是說,後現代對「現實」無

抑或被暴力強迫投入服務資本的市場,而弱小的國家亦

止境的懷疑使其注定無法產生有效的批判及反抗。而這

在殖民主義及帝國主義前面臨同樣的命運——全世界史

種權力 / 現實神秘化在伊格頓眼中看來只能在國家機器

無前例地如此盲目投入一場虛無的拜物狂熱。「為累積

順利透過資本市場建立霸權——即獲得社會不同群體的

而累積」的教條挖空了潛藏於人與物的關係中,人回歸

認同(consent)時才得以存在,但當「二十一世紀獨

人自身的想象——資本主義基本上沒有,也不需要生產

裁資本主義在衰敗的社會風景中,受到內部與外部的進

自己的意識形態;人早上醒來,只要還沒有如卡夫卡筆

攻,最終拋棄了一致同意的政府的所有偽裝,轉而殘酷

下描述般變形成蟲,就會自覺地參與資本主義的生產中,

而直接地保護特權」,而此時後現代自命參透機關的批

但亦正因如此,文化仍然縈繞不去。

判便顯得蒼白而無力。

65


文化的政治而非文化政治 後現代對權力無處不在的消極批判意味著反抗亦相應

受壓迫民族以爭取生產工具民主化,繼而能平等參與文化

地採取一種民粹的游擊形式,而後現代理論深受上世

實踐和生活創造的願景,於後現代主義者眼中卻成壓迫

紀六十年代反殖民、反父權、反資本主義激進運動影

的代名詞。後現代文化政治另一個臼窠,伊格頓認為是

響,並從中提煉出「他者」的「文化政治」(cutlural

身份政治。身份政治本身就是一種蘊含解放潛能的悖論:

politics)。這種「文化政治」的版圖坐落於「文明—

「一個人需要一種身份才能自由地擺脫這種身份」,但

他 者」 的 兩 極 拉 扯 之 中, 當 中 的「 文 明 — 西 方 — 進

文化政治遺忘了這一點,並過於聚焦主體性的自我建構,

步 — 帝 國 主 義」vs 「 他 者 — 東 方 — 未 開 化 — 臣 屬 性

而無視身份作為客觀社會關係及矛盾產物。換言之, 「他

(subalternity)」的矛盾僵局化為協商(negotiation)、

者」之所以為「他者」,一部份原因來自於霸權意識形

揉雜性(hybridity)、共主體性(intersubjectivity)等

態的統治與邊緣化,另一部份原因為「他者」對自身身

後現代術語,它們所體現的反霸權與激進平等意識由於

份的執著。若「他者」的存在最終目標並非為了推翻自

從未打算,或想象離開所身處的懸吊狀態,結果變成資

身,那麼——重引上文——「他者」就成為「自身主張

本主義反基礎傾向中的一股潛流。因此,「文化政治」

要治療的那種疾病」。伊格頓論斷,「他者」對自身的

為一種帶著偽務實主義的態度,附應而非超越當代權力

迷戀「鞏固了排外主義及至上主義(supremacism)」,

形態的反抗哲學。而「文化政治」深陷於「文明—他者」

為「第三世界的許多地方迅速發展的本土主義、民族主

的臼窠,以致其反霸權意識膨脹,令其對「文明」敵意

義及宗教復活運動提供了理據和進步的假象」,因此,

不再指向一種實體的壓迫(帝國主義下市場的擴張及其

「文化相對論為其內部的多元文化提供了借以絕對化的

帶來的剝削),而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想象,正如後殖民

原理」。而這種「他者」身份衍生出的排他性及絕對性

理論家查卡拉巴提(Dipesh Chakrabarty)所言:「歐

與資本主義所鼓吹的競爭性差異不謀而合,因而往往成

洲是超現實的(hyperreal),並在現象世界的日常權力

被收編的對象;邊緣身份透過參與商品交換,繼而獲得

關係中以現代起源的姿態再現,主導歷史論述」。「文

於主流政治中不被認受的價值——商品經濟在這層面而

化政治」從資本主義掠奪的歷史中得出文明為壓制力量

言成為邊緣群體的擁護者,而諷刺的是,這名擁護者得

的結論是描述性的,亦因此忽略了文明本身的烏托邦想

以存在有賴於其對「他者」邊緣地位的剝削。

象,即伊格頓所指的「作為文明的文化包括自由、解放 的原則」。啟蒙時代中希望人類得以共同參與文化創造 的世界文明想象被唾棄,帶來的後果是對由這種想象推 動而成的政治團結的瓦解;自巴黎公社開始,一切團結 工人、女性、

66


「文化政治」所提倡的文化出路,由於以「反文明霸權」

「在擺脫了階級社會固有仇恨與偏見的自由公社裡,漢

之名閹割了文化的烏托邦想象,於是只剩下對資本主義

服、腰鼓、日本刀、阿拉伯舞與蘇格蘭風笛或《荷馬史詩》

「生活方式」妥協或陷入與其永恆摔角之中。而重奪文

一樣,不再充當資本擴張和精神壓迫的文化載體,而

化的烏托邦想象意味著激進政治實踐:為文化渴求並得

化作自由生活方式的單純元素。正如海明威所說,『這

以完全實現自身的平等社會創造政治條件。文化的平等

個世界如此美好,值得為它去奮鬥』」[5]

主 義, 根 據 英 國 文 化 理 論 家 雷 蒙.威廉斯 ( Raymond Williams ),要求著的是「一種具有共同責任、在社會 生活所層面完全民主參與的倫理,包括物質生產和平等 主義進入文化塑型的過程」。伊格頓稱這種的立場為「文

註:

化的政治」(politics of culture),其所決意推翻的, 是目前資本主義社會中,本應用以追求「精神剩餘」的

[1] 厄內斯特·曼德爾,《我們必須幻想——預先推定與希望是歷史唯物

創造性勞動力被販售以滿足少數人「經濟剩餘」的貪饜,

主義的範疇》

及大多數人果腹之慾的異化;是階級社會中,文化創造 和鑒賞的樂趣,因經濟剩餘分配不平等而成為少數人所

[2] 恩斯特.布洛赫,《未來的哲學》

享的特權;是父權帝國主義之下,將弱小國家和邊緣群 體迫向身份至上偏鋒的國際及本地的政治霸權。「文化

[3] 華特.班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的政治」中文化與政治的關係,並非是「文化政治」中 單純的意識形態、知識—權力的鬥爭——要改寫自身被

[4] 「存在鎖鏈」指的是 18 世紀歐洲神學的概念,是自上而下萬物的分級。

權力篡改、代表的歷史,首先是要成為歷史及其推動力

鎖鏈中任何一環都不可上下移動,隨意移動位置會破壞整個宇宙的秩序條

的一部份。文化的想象與生活方式的最終調和、人類與

理,違反天意。

自我的和解與經濟餘裕共享一同實現時,人類失樂的虛 空便於歷史上第一次不再單靠神話、宗教、哲學、文學、

[5] 《「漢武大帝」:中華資本主義的尋根之旅》

情感依賴及權力崇拜所填充,而普遍人性自我實現的歷 史才得以展開:

67


漫步香港:以散步觀察、感知、紮根城市 ——從《香港遺美》與《懷疑人生就去散步》談散步 訪、文:交叉嘴

哲學家 de Certeau 在其著作《日常生活的實踐》(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1] 當中,描述了從世貿中心第 110 層上遠眺曼 哈頓風景的想像——觀看者可以居高臨下,將城市景觀盡收眼底, 彷彿擁有「全視之眼」(all-seeing power)。這種統合、俯視的視 角使觀看者將複雜紛繁的城市看成清晰易讀、條理分明的文本 [2] 。然而,觀看者卻將城市的細節、街道的使用者完全忽略。而與這 「全視」視角相對的,是在低處的街道上的人,他們身處流動的人 群之間,而他們日常生活的實踐甚至是對於城市文本的書寫——他 們每日在城市中生活、移動、交會,靈活運用各種空間,這些日常 在他們無意之間編織成多層次的故事。而閱讀城市文本最合適的方 式,並非以超然於凡塵之上的姿態觀看,而是透過步行——遊走於 街道上、小巷裏、建築之間,以雙腳感知、探索、體驗城市中變幻 的空間、潛藏的故事。 香港的一群散步者,在樓群街道中施施而行,漫漫而遊,以自己 的視角探索、認識城市空間,發掘被忽略的街角一隅、民間故事、 生活痕跡,帶著溫情閱讀與記錄香港。這次訪問請來了 FaceBook 專頁「香港遺美」的版主 Hiuman,以及「懷疑人生就去散步」 YouTube 頻道的創辦人——城市研究學者黃宇軒(Sampson)和 攝影師曾梓洋(Eric),講述他們散步的經歷與感受。 68


《香港遺美》:遊走香港探索民間歷史 以故事發掘香港之「迷」 「香港遺美」專頁上充滿各區老店、舊建築的故事,當 中有不少是 Hiuman 在四處散步期間偶然發掘的。Hiuman 表示是自己的好奇心使她開展在城市中的觀察與 探索:「我會呢度望吓、嗰度望吓,周圍裝,同一條路 人哋行半個鐘,我行一個鐘。」她又笑言自己是個路 痴,很多發現其實是在迷路期間獲得的。她習慣將自己 的發現拍下來,回去後再探究背後的歷史、建築上的細

<懷疑人生就去銅鑼灣散步> 去散步》YouTube)

影片封面(圖片來源:《懷疑人士就

節等,或者在網上分享並尋求解答。不過,令她最為之 著迷與動容的是人的故事。有次,她來到了沙田一座荒 廢大宅,之後在網上找到了大宅舊日的住戶——一名已 經移居到美國的老伯。她將自己拍下的照片傳給老伯,

《懷疑人生就去散步》:細心觀察日常 由下而 上感受民情

竟獲得老伯的回覆,兩人就此成為朋友。老伯雖然移居 美國 50 多年,卻仍對惦念著故居,對大宅內房間的鋪

在 Sampson 與 Eric 的「懷疑人生就去散步」系列,

排、門前的各種果樹,甚至牆壁的厚度等細節都記得一

則並非是為了發掘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或者尋找神秘

清二楚。他還告訴 Hiuman 以前沙田偷渡潮不絕,因此

的事物,而是帶觀眾重新觀看日常——銅鑼灣的行人

大宅牆壁上設有槍孔以防盜賊,又告訴她大宅附近有軍

天橋、北角的海濱、土瓜灣的屋邨……疫情之下,「

用機場,令 Hiuman 大開眼界,「我喺沙田讀書、做

本地遊」變得流行,Sampson卻認為香港人不一定要

嘢,一直都唔知道呢啲嘢。」

去 staycation、迪士尼,或者一些特色景點,而是能在 熟悉、日常的地方發現新的事物。例如,在中大周圍走

她又曾遊蕩到一間舊巴士廠,遇見一名孤伶伶的員工在

走,抬頭看看平時不會留意的建築,以及它們設計上特

收拾,表明自己希望認識這個地方後,對方興致勃勃

別的地方,又或者在街道上放慢腳步,留意民間的創造

地帶她四處遊走,又介紹車廠內的不同被遺留下來的事

力——水管上的手寫字、掛在欄杆上的袋子、路旁的椅

物,又分享不少故事,例如在頂層寫字樓工作的 office

子等。因此,散步者需要聚精會神,集中在眼前所見的

boy,跟隨老闆工作了幾十年,80 多歲退休時獲老闆贈

所有事物,認真去看平時「掂行掂過」的事物,與放空

送一輛老爺車。一棟舊建築,又或一間老店,往往可以

休息的散步大有不同。「就好似日日瞌埋眼行,今日突

牽起千絲萬縷的歷史痕跡,「呢啲口述歷史,係唔可以

然擘大眼咁。」這不一定是有系統的研究,通常只是一

從冷冰冰嘅文字、官方記載嘅歷史得知嘅。」

些細微的觀察,例如 Eric 憶述他們在土瓜灣樂民新邨

Hiuman 認為,香港的美

拍攝期間,觀察到屋邨因為依山而建,沒有闢設太多公

在於它的「迷」,「有好

共休憩空間,因此居民會自行「砌」出可供休息、聚會

多尚待發掘嘅謎底、未揭

的角落。從形形色色的椅子可以得知居民各自「一人一

開嘅謎,係一種可以不停

張凳」,共同建構出公共空間,也可以看出居民的活動

去發掘嘅美。」Hiuman

痕跡。

形容,自己求知的慾望如 同植物的根部一般,而各 區蘊藏的故事,就像泥 土中的養分、水分,驅使 她一路探索、抓緊這裏 的泥土,更加扎根香港。 期間,她又會與其他樹木 交纏、連結,分享彼此的 舊巴士廠頂層寫字樓裏 office boy 的座 位(圖片來源:香港遺美 FaceBook)

故事。 土瓜灣樂民新邨裏由街坊共同「砌」出來的公共休憩空間。(圖片來 源:<懷疑人生就去土瓜灣散步>影片截圖, 《懷疑人士就去散步》 YouTube)

69


香港的城市美學,很多時是由上而下被製造出來的, 例如香港標誌性的維港兩岸景色,充斥著一棟棟跨國 大企業的商廈,呼應香港「亞洲國際都會」、「國際 金融中心」的形象。這種美學僅為了配合香港的經濟商 貿發展,而非建基於本土的真實生活風貌之上 [3] [4] 。因此,這種美學很多時與庶民、街坊眼中的美並不 一樣。Sampson

認為,空間是不可能被表現(repre-

sent)的,「有一個比較浪漫嘅講法係,只有一比一嘅 地圖先喺真嘅。」城市本身包羅萬象,就算如何細微的 研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如果沒有親身「踩落去」、 沒有走過這特定一「格」地方,也不能說自己知道那裏 怎樣。同時,街道上的事物是不停變動的,一方面有民 間不止息的創造力;一方面有官方不止息的清潔與秩序 還原。這些民間創造力不禁令人聯想到 de Certeau 所 提出的「戰術」(tactic)與「策略」(strategy)概念 [5] ——人們的生活空間被大型體系、制度所規範、支 配,這種權力的操弄被稱作策略。雖然這種秩序或邏輯 難以崩解或重組,但人們仍可發展出細小、多元的反抗 行為,亦即戰術。庶民透過戰術按照自己的需求迅速、 靈活更動自己的場域,尋找使用這些地方的方法(ways of

using),爭取可以隨時移動、更換、重組的暫時性

空間(space),像是在由政府規劃、管理的街道上, 以椅子砌出屬於自己的休憩空間、放置盆栽以美化環境 或吸引行人駐足停留,透過日常生活的實踐,建構令自 己更舒適的空間。

Sampson認為,「行街」就是最大的學習,「感受民 氣、民情、社會城市發生緊咩事,係需要行喺條街度, 呢樣嘢亦會令人更 connect to 個城市。」他留意到不 少網民在影評下會留言,表示「我從來冇咁樣望過我住 嘅地方」、「原來呢度咁靚嘅」。他認為這是一種充權 (empowerment),並非特色景點才算得上「美」, 只要在自己身處的地方多走走,甚或使用城市空間、與 它建立更多關係,也會覺得它很美對它有更大的自主意 識(ownership),「通常會聽到『我覺得自己更加鍾 意呢個地方 』咁樣」。Sampson 曾以深水埗主教山為 例,表示享受、善用一片地方的社群,往往就是「城市 遺產」的最佳守護者 [6]。他表示,在羅馬式蓄水池的 百年古蹟被發現前,無數街坊、晨運客、山友在主教山 上自建上下山通道、小型茶座、康體設施等,合力將小 山轉化成充滿人情味的庶民休憩空間。而他們又會細意 經營小山,例如颱風後自發修樹清理。原本的蓄水池清 拆工程,因為這些使用者本來對配水庫空地的關注,才 得以短時間內被發現與叫停,令古蹟倖免於難。

街坊在主教山上自建的庶民乒乓球場(圖片來源:黃宇軒 Sampson Wong - 香港城市研究者 FaceBook)

70


以自己的視覺解讀城市 思考城市空間其他可能 Sampson 和 Eric 希望做到的,除了引起香港人「出去 行吓」、「踩落區」認識香港的興趣,更進一步是鼓勵 香港人培養對城市的感知。「從來好少人同我哋講,呢 座城市係屬於我哋,我哋應該探索佢、知多啲點樣使用 佢、回應佢,我哋只係被教導去一個地方 take what you need」,這導致大部分人在城市中行走只是為了來到某 個目的地,以滿足某些需求,像是上班上學、消費(如 買東西、吃飯)等,城市被割裂成一個個具有功能的地 方。因此,Sampson 不認同散步是為了運動、放鬆,反 而認為散步者需要脫離日常「使巴士用城市」的生活習 慣,「散步 productive 嘅力量,來自於佢係有少少無所 事事、故意冇乜用嘅」,而當中也包括了迷路期間,去 一個自己不認識、「沒有用」的地方。這種漫無目的的

蘇屋邨巴士站

散步可以開啟其他使用城市的可能,甚至顛倒城市規劃 下某空間被編排的功能,也有助於培養對城市的感知。 例如,有從事歷史文化保育工作的人曾與 Hiuman 分 享,表示自己認為 Hiuman 的照片開啟了一種以美學、 視覺探索歷史的角度。一般教科書上的歷史圖片通常十 分沈悶,沒有甚麼美感可言,而 Hiuman 的照片則滲透 了自己的視覺與美學,配上感性的文字,帶出認識歷史 不一定是很資訊性、鋪陳直敘的,而是可以用另一種角 度觀看、用眼睛感受。鏡頭除了用以捕捉城市遺美,亦 成為了一扇探索歷史故事的窗口。在廢墟與歷史建築中 拍攝、遊走使得 Hiuman 對歷史故事更有興趣,促使她 發掘更多口述歷史,填補歷史空白。 Eric認為,散步者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方面,例如建

現正活化當中的皇都戲院

築、招牌上的字體、居民的生活於他們之間連結等,繼 而就能夠逐漸發展出一種屬於自己的觀看與理解城市空 間的角度,「甚至嗰啲油麻地兇殺案觀光團,都係一種 角度嚟。」雖然 Sampson 認為不必然按照官方的論述 或日常的邏輯解讀與使用城市,他覺得散步時亦不必過 於批判:「散步註定係會有好多唔同嘅觀察,唔會淨係 見到城市規劃失誤,實際上有好多感官刺激、見到好多 嘢,呢個 possibility 先係我哋想講嘅嘢。」而散步亦非 冷漠、抽離的,反而帶點溫暖、團結,大家在自得其樂 的同時可以溝通、交流,分享彼此在城市散步的發現, 「其實香港已經有呢種討論,不過冇咁集中」,像是近 年出現的不同類似的城市觀察專頁,觀察並分享香港歷 史遺跡、招牌、轉角唐樓、特色字體等,拼貼出香港的 城市面貌。

開業於 1964 年、現已結業的沙龍洋服 以上圖片來源:《香港遺美》FaceBook

71


消逝中的城市美學,商業空間是出路嗎? Hiuman 認為,近代過份的規劃將原本多樣化的城市變 得單一,失去了其本身的有機性。過往有許多特別的民 間空間,如樓梯舖、靠牆攤檔、後巷理髮店等,都是在 政府沒有太多干預下得以生存,而它們的存在反映了某 個歷史時空下人們的生活面貌。在許多法律規定下,這 些空間也許將會慢慢消逝。而不同地方被劃分作不同土 地用途,一個重建計畫可以將舊區的風貌完全改變,換 成充斥連鎖店舖的大型商場,而一個發展項目又可以在 短時間內將郊區夷平。不過,就算土地可被規劃,Hiuman 認為文化是無法被管理的,因為思想、想像不設任

Samspon、 Terry 與盧樂謙在一條後巷轉角位置開設的

何疆界。Samspon 亦覺得,一張規劃圖不可能完全主宰

城市選物店,不時舉辦社區活動,且與傳統商戶、街坊

人們如何使用空間,雖然這種由下而上的民間創造力可

互相融合,守望相助,例如為在後巷吸煙的街坊鋪設竹

能變得細微,但不可能完全消失。雖然這些空間在管理

織坐墊,又會與寄賣街坊自製的梅酒,與鄰舖交流合作

主義下不斷被收窄,需持續與當權者角力,但 Samspon

等。(圖片來源:端傳媒)

認為兩者之間的張力正是區分香港與其他城市的地方, 是香港的靈魂所在:「一方面很有秩序、好鍾意清潔, 一方面民間力量很強,兩樣極端擺埋一起,好香港。」 近年,有不少文青小店進駐街道,被批「離地」、高 檔,造成仕紳化、中產化。然而,小店除了是商業空間 外,亦是社交場合,只要小店維持公共性、主動接觸街 坊,仍有可能成為連結街坊、維繫社區網絡與社區特 色風味的公共空間。Samspon 與 Eric 承認,有一定經 濟能力的人才能開設並經營這些小店,但在許多民間社 區組織解散的現況下,民間力量去中心化,小店可以發 揮其角色,聚集、連結共同理念或興趣的人。不過,小 店需要有意識地開放空間,不能只秉持「做生意」的心 態,例如書店會舉辦讀書會或分享會,又或有小店會主 動接觸其他老店或街坊,與他們溝通、交流、合作,共 同營造社區。Sampson

續指,小店難以完全改變舊區

的特性與生態,以人稱「The New Brooklyn」的深水 埗為例,親身去看的話會發現它仍能容納不同階層—— 或許一兩條街道確實充斥著這類小店,但轉個街口就能 看見洗衣店、菜攤,與大型重建過後改頭換面的舊區截 然不同。而這種新舊事物並列、交錯的拼貼(juxtaposition),亦令舊區充滿生命力。Hiuman

就認為,許

多傳統工藝需轉化成藝術創作才能承傳下去,例如活字 印刷、工匠精神等,實現新舊轉型,亦很有個性,與單 一的新市鎮大有異同,「不過就好貴」。小店在推廣理 念、打造具生命力的公共空間的同時,始終需要平衡收 支,才有生存空間。Hiuman 覺得大家不需過於排斥新 事物,「舊嘅要珍惜,而新嘅將來都會變成舊嘅嘢、變 成歷史嘅一部分。」

[1] Certeau, M. de. (2011). Walking in the City.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S. F. Rendall, Trans.). Berker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

李小清。〈都會空間的漫遊/書寫:談朱天心〈古都〉中的流

放美學/政治〉。http://140.123.13.85/conference/2005conference/achievement/04.pdf [3] Broudehoux, A. (2004). The Making and Selling of Post-Mao Beijing.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4] 陳慧燕(2010)。〈後殖民香港在全球化下的城市空間與文化 身份〉,載於馬國明編,《組裝香港》(第196-225頁)。香港: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及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5] Certeau, M. de. (2011). “Making Do”: Uses and Tactics.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S. F. Rendall, Trans.). Berker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6]守護主教山上的蓄水池,也守護山中的社區寶藏(2020 年 12 月 28 日,黃宇軒 Sampson Wong - 香港城市研究者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sampsonwonghk/ posts/224896639099533

72


香港作家蘇朗欣

——短篇小說〈為什麼人會在天上飛〉細讀 文:Kf

引子

到頭來,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那些不同的故事,不一

〈為什麼人會在天上飛〉的故事起於「我」的童年時代。

定告訴我們關於香港的事,而是告訴了我們那個說故事的

「我」居住在上水一條名為新橋的村子。每個星期天「我」

人,告訴了我們他站在什麼位置說話。

都被送往張老夫婦的家,張宅位於郊野的無名小徑內,屋

——也斯〈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

外雜草橫生,外牆被漆成輕盈的藍色,小屋和自然景物和 諧並存。在那裡我學會了辨別植物的生成,觀察動物的蹤

作者簡介

跡。大半年後,張老夫婦開始收到通知收地的信件。在期

蘇朗欣。26 歲。在香港出生,現時身在台灣,書寫的題

限到來後,地政人員拿著電筒將強光照進屋裡,又拿起大

材卻幾乎都與香港社會有關。接受獨媒訪問時,她表示自

聲公咆哮。收地事件為童年的「我」帶來強烈的震撼,光

己經歷反送中之後,「我好像被 trap(困)住了,更難從

暗和聲畫的強烈轉換,令「我」產生錯覺,以為整座小屋

香港的議題走出來」。她以「座標」形容香港之於她的關

都飛上天去,童年的我在混沌中初次認識「失去」的概念。

係。「說是屋企,但不一定是很喜歡它或很討厭它……它 跟感情沒有掛鈎,純粹是一個座標。對我來說,這個座標 不會移動,一定會是香港。」 她曾在《別字》發表短篇小說〈蒜泥白肉〉和〈水與灰 燼〉,前者講述一名政治冷感的母親探望因暴動罪入獄的 兒子,後者則關於一名學生和教授在一九年期間的愛情。 上年,她出版《水葬》,以新界東北發展作為背景。

第一次「飛」:〈浮城誌異〉的傳統 原文: 「那樣的日子過去大半年,有一天張老夫婦收到信件。其 實白色的長信封早在他們的書桌上堆積如山,他們卻不處 理,頂多偶然打開新到的一封,唉聲嘆氣,然後又放回去。 張先生繼續播放唱片,偶爾從中找出一兩個英文生字教 我。如果父母沒有在六點前接我,張太太就會連我的份說

73


星期天有什麽值得盼望,那就是晚飯了。

作者在描寫第一次「飛」的時候,原因是「人只要受到驚 嚇,就會飛上天」。作者運用了魔幻寫實主義的手法描寫

對那時候的我而言,時間是緩慢的;或者兒童根本還沒有

房子在天上飛,建構「我」小時候主觀的驚嚇之感。「我」

明確的『時間』觀念,『失去』也同樣抽象。

在光暗交錯的驚嚇中,「以為整座小屋都飛上半空去了」 ,不但張先生飛起來,張太太也飛起來,「我」亦衝上天。

因此,一旦抵達再也沒有燉菜的日子,世界倏地停頓了。

「我」曾指出「或者兒童根本還沒有時間的概念,失去也

那停頓是由七點鐘開始。

同樣抽象」 ,因此整座房子的失重、懸浮,是我首次意識 到自己失去掌控自身命運的力量,對幼小的「我」而言是

小屋突然變暗。張先生的唱片在最後的震音被橫刀截斷。

難以理解的。

張太太的爐火閃爍,熄滅。我無法閲讀課本。直到適應了 黑暗,我擦覺月光穿透窗櫺,爬進了狹小的飯廳,爬上三

「我」對眼前的一切「完全無法理解」,於是接連發問,

人的側臉,震驚的餘波未散,徘徊在小屋裏。

「為什麽會有光」,又突兀地問到「為什麼我的小學課本 裡那關於中國香港身分認同的題目還沒有寫完」。然而收

屋外傳來議論聲,有人大叫,用恐嚇的口吻說:

地的時限不容耽誤,地政人員在門外宣布,夜晚八點鐘便 是最後期限,自此八點鐘便成了「我」人生中的夢魘。房

請馬上離開。

子的失根、身份認同的題目,作者似乎是有意借用「浮城」 的意象,透過西西《浮城誌異》對九七大限的隱喻 ,書寫

是時候了。

張老夫婦房子的失根,並以文本互涉的方式書寫城市的失 根。人無法保護自己所住的居所,也難以掌握城市的命運。

已經過了寬限期。 原文: 所有發生都在霎那間,那光與暗、聲與畫的轉換過於強烈,

「來回之間,張太太說:『那我們吃飯吧』

使大腦受到衝擊,我以為整座小屋都飛上半空去了。張先

她把我推回屋內,關上門。

生飛起來,張太太飛起來,我衝上天。完全無法理解,為 什麼會有光?為什麼會有暗?為什麼我的常識課本上那關 於中國身分認同的題目還沒有寫完,為麽我的奶油燉菜還 沒有上來?」

74

隔著門扉,我聽見他們協議:


留到十二點吧。不行,政府的活,要準時收工。十一點、

另外,社會學家羅拔.伯克 (Robert Park) 指出 :「我們在

十點、九點……再不然八點,孩子的父母通常那時間回來,

創造城市的時候,也重塑了自己」。鄒文律對此提出一個

就八點好不好,就八點吧,八點。

疑問:如果人類的活動空間長期局限於人工化的城市裏面, 居民會把自己重塑成什麽樣子?人建立建築物的同時,建

那就八點,準時,不可拖延。替他們把水電煤接回去。

築物會重構人的本質。資本作為主導城市規劃的凌駕性力 量之後,為了符合經濟利益,樓宇不斷往高空發展,敘事

房子會夷平嗎?是。後面那棵白樺可以留下嗎?不行。這

者所居住的公屋便是以劃一的空間,只求將空間的實用價

裏將會失去一切嗎?我們將會為你們重置最美好的家園,

值儘量發揮的例子。而恰恰是這種利益至上的城市發展,

分配更公平的大地。」

令童年的時候敘述者目睹收地一事,影響他成年之後徹底 相信他對於自身的命運是無能為力。

在限期之內要收回的焦慮,而最後居住在此地的「我們」 們重置更美好的家園,分配更公平的大地」。小說中刻意

第二次飛:窗外墜下的男孩

沒有指名「我們」所指的是誰。無奈的是,「我」對於小

儘管「我」如何不願關顧門窗以外的事,一九年始終在我

屋和郊野往後的命運無從得知,我無法找到「這裏將會失

的生活刻下烙印,我認為「所有不能解答的問題,我們都

去一切嗎」的答案。蘇朗欣所指涉的雖然是九七後因重置

放任不理」。然而我在舊衣店遇上催淚彈,蒙面少年為我

郊野而收回土地的社會事件,但她繼承「浮城」的意象,

沖洗雙眼,我想到的是催淚彈「聽聞是過期物,事情簡直

書寫的失根經驗,以及在懸浮的狀態下難以自主的命題。

像笑話」。又回憶到「後來又有藍色水,把我們的貨品噴

更淪為決策以外的「他者」,聽他人宣稱「我們將會為你

鄉郊和城市的對立——「失去」的命題 原文:

得只剩一種顏色——原本我們的舊衣那麼多姿多彩。顏色 一旦沾上就不會褪去」。但我對於門窗以外所賦予的視線 也僅限於此而已,回到家中,我的願望只有躺下和睡去, 選擇對於難以解答的問題視而不見。在躺下之後——

「更後來的後來,我終於離開了新橋。 原文: 和父母無關,那時候一切都與父母無關了——養著一個女

「忽然砰一聲。

兒,强迫老婆辭職,一個只由男人支撐的家庭,通過兩次 資產審查,搬入新建的公屋,單位狹窄,一家人迫在同一

我抓抓背脊,翻身背向窗戶。

個房間睡覺。 -

『爸爸?』女兒捉住我,呼喚:『爸爸?』

鄰室確實有聲色如畫的紛爭,但同樣地一切都和我無關 了——不必偷窺別人的門窗,我就有足夠多的煩惱要處

懶得管她,我的意識在昏沈中踱步,就要入睡,我想要入

理。例如,我們夫妻都是售貨員,因為暴動,所有專門接

睡,不要去理會它,那聲響。穿過過薄的牆壁,鄰人急促

待中國人的生意都一落千丈,老婆永遠找不到新工作,我

的腳步聲,不要去理會它,我想要入睡。只要在腦袋裡一

從名牌免稅店轉去二手舊衣店上班。」

再重複指令,萬事萬物就會變得扁平,許多年來我都用相 同的方法控制好自己的睡與醒。

小說以「童年——鄉郊」、「成年——城市」作為對照結 構。長大成人的「我」成家立室,搬進新建的公屋,把身

女兒問:『爸爸,為什麼那個人會在天上飛?』

體安放在狹小的空間裡。這種密集的居住空間是我童年時 候所嚮往的,因為能夠窺探他人的生活。但現在我覺得「不

人只要受到驚嚇,就會飛上天。

必窺探他人的門窗,我就有足夠多的煩惱要處理」。這種 對「暴力的無奈」來自於童年時目睹小屋被移除。我想到

我想起一道打入瞳孔的强光,猛烈的黑暗,面目模糊的張

「真的,沒有什麼事情會在長大之後變好。有時我感覺自

先生,張太太——請馬上離開、是時候了、已經過了寬限

己還在淺藍色的小屋裡,跟著被夷平」。

期——他們還在跳舞,時針遲遲沒有轉向八點,沒有任何 一盞燈迎向熄滅。 恆久的幸福。」

75


城市生活的密集,使「我」無意願窺探他人的門窗,也對

作者安排女兒對氣窗外的凝望,表達作者對墮樓男孩失去

於門窗以外的事,選擇置於冷漠之中。然而當我醒來的時

生命的憐憫。第二次的「飛」是透過女兒的視角,以女兒

候,天色已經入黑,我走出客廳,如常地觀看電視。

的口說出來的,女兒問「為什麽人會在天上飛」。在墮樓 事件發生後,她一直專心不移地凝望窗外,並說:「我想

原文:

重新看見那個人,他會飛」。在「我」的眼中,女兒的眼

「電視螢幕照常上演街頭直播,另一場暴動發生,延燒的

神是童稚的,而「我」的敘述是世故的、冷靜的:「好像

火,轟然的水。畫面邊緣輪轉著一行跑馬燈,一個男孩死

一直望,她就能讓那個人回來,而且,可以讓他飛」 。看

了,從某個公屋高層墜下。報導不斷切換,只有右下角始

著女兒的眼光之中,「我」是站在成年人的立場知道人不

終放著直播,終至某個時刻,新聞台轉播了一段網路影片,

會飛,亦不能起死回生,女兒的凝望僅是徒然,但是「女

鏡頭對準的是我們邨我們樓,我們的窗外,二十層之上,

兒實在太過專注,使我實在沒有辦法戳穿她」 。文本中作

一顆頭自後樓梯的氣窗突出,然後是身體,然後是腳,工

者的聲音,和敘事者(「我」)聲音有一段距離,作者透

整而絕對,他墜下。

過女兒的凝望,借女兒童稚的眼光,流露出其對墮樓男孩 失去生命的憐憫,以及讓男孩「回來」的盼望。

男孩和「我」身處同一棟樓。原來在睡前刻意不去深究的 由電視熒幕的直播畫面,在不斷切換的報導畫面當中,才

「飛」和失去信仰的關聯

能察覺墮樓正正發生在「我們邨我們樓,我們的窗外」。

敘事者的第一次「飛」是童年第一次面對「時間」和「失

在現代城市空間的密集性之下,人反而不聞窗外事,甚至

去」的概念,因此當女兒問「我」為什麽人會在天上飛時,

連一個生命的逝去,亦無所察覺。

「我」想到的原因是「人只要受到驚嚇,就會飛上天」 。

窗外聲響,是近在咫尺的人的死亡。醒來之後,「我」是

自此「時鐘指向八點」的大限,等同徹底「失去信仰」的 因此我說,「不必偷窺他人的門窗,我就有夠多的煩惱要

夢魘 。而因此「我」認為女兒亦會如此,因為「時針早晚

處理」。他已經無心力兼顧窗外的事。墮樓的男孩在敘述

會指向八點,失去信仰非常簡單」 ,對此「我」感到無能

者的眼中成為「他者」,敘述者關心的是自己的女兒,這

為力,是敘事者「無奈的暴力」 的呈現:他頹唐地認為下

種關心卻絲毫不涉及窗外逝去的生命,這種冷漠借城市空

一代會與自己同樣,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故此只是世故

間獨有的型態加以表現。

地別過臉去,包括對於窗外墮樓的男孩。「我」無論對待

「人在天上飛」——死亡與重生的盼望

自己的生命,還是對待下一代的生命,都欠缺信念,也缺 乏保護下一代心靈的動力。城市化形成了「我」的冷漠, 而「我」的冷漠或許會同化純真的女兒,埋沒下一代對自

原文:

然的希冀。但女兒在遲疑的凝望之中,或許可以展開一種

「畫面馬上晃動,直往下跟拍,伴隨畫外的尖叫,我赫然

新的方式,以她的眼光,觀看她所身處的現實。

發現一個模糊的小童身影出現在熒幕上,就在其中一扇窗 戶裏,僅僅一瞬間,又晃眼消失。

——《方圓》二零二一年春季號 總第八題,〈為什麼人會 在天上飛〉。

那不是女兒嗎? 女兒呢? 慌亂不過一陣,很快,我在厠所找到她。 她蹲在馬桶蓋上,凝視氣窗。 我問:『你在看什麽?』 『我想重新看見那個人,他會飛。』她回答。女兒專心不 移地凝望窗外,好像一直望,她就能讓那個人回來,而且, 可以讓他飛。」

76


77


78


中大學生報 二零二二年二月號 出版:第五十一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 中大學生報 出版委員會「風鳴」 地址:香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 307 室 電郵:custudentpress@cuhk.edu.hk Facebook:中大學生報 -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 Press Instagram:cuhk_studentpress 編輯 / 作者:張瑞儀、陳朗酲、劉柏轁、陳嘉歡 設計:張瑞儀、陳嘉歡、陳朗酲、何靜姍、何宇霆、林詩雅 鳴謝:馬鞍山村關注組、林生、楊太、黃宇軒、曾梓洋、Hiuman、山城角樂、RAWA、可巴.蘇丹妮、阿法里女士、 彭麗君教授、班國瑞教授、保羅·勒·布朗教授 印量:4000 本

79


революция, чтобы достичь утопии

8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