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
争鸣 Op-Ed
2014 年 5 月 14 日 实 习 编 辑 / 包 原 铱 Email:baoyuanyi_mw@163.com
带着 “生活方式”去伦敦
学习小提琴 不能无师自通吗? □郑丛林
□唐若甫
中国爱乐乐团要在伦 敦的逍遥音乐节亮相,这一 消息让所有人都欢欣雀跃 不已。这不仅仅是高端平 台逍遥音乐节首次邀请中 国乐团到访,更是乐团连同 一批中国艺术家的逍遥音 乐节首演。 逍遥音乐节是全球规 模最大的音乐节,历时两个 月 ,演 出 场 次 达 到 近 三 位 数,并是不少国家夏季音乐 节的模仿对象。而且中国 爱乐乐团以今夏的第二场 (也就是开幕演出后的第二 场)的重要场次亮相,在重 要性上超出了其后亮相的 其他亚洲乐团或与亚洲有 关 的 乐 团 ,如 首 尔 爱 乐 乐 团、卡塔尔爱乐乐团、西东 合集乐团以及新加坡交响 乐团。一批中国音乐家将 以各种形式初登逍遥音乐 节在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 的主场和其他舞台,比如与 首尔爱乐乐团亮相的笙簧 演奏家吴巍、独立演出的钢 琴家左章、指挥家水蓝、余 隆及钢琴家张昊辰等。如 果抛开狭义的民族主义,那
中国之声响彻逍遥音乐节, 连同两位华裔作曲家的作 品(陈其钢与周龙),将从第 二场一直间间断断地持续 到第 67 场。 然而更 深 层 次 地 观 望 这 次 难 得 集中的中国力量 在 伦 敦 的 展 示 ,如 果 仅 以 乐 团 、音 乐 家 和 作 品 为 主 要 内 容 ,还 未 免 过 于 单 薄。长久以来文化走出去 都以意识形态走出去为最 终 目 标 ,文 化 植 入 更 多 是 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的 植 入 ,仿 佛 电 影《盗 梦 空 间》中提到的“最值钱的就 是 俘 获 人 的 思 想 ”。 那 么 在这些亮相者中最具中国 特 色 的 中 国 爱 乐 乐 团 ,便 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音乐 演 奏 和 消 费 的 代 言 人 ,并 有义务但无行政命令地肩 负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他 们需要在能容纳 5000 多人 的 皇 家 阿 尔 伯特音乐厅营 造出就像在乐团主场中山 公园音乐堂或保利剧院,或 者自己刚刚完成另一番首 演的国家大剧院音乐厅那 样的聆赏环境,让英国听众
切身体会到音乐背后的“泛 文化涟漪”。比 如 ,在 音 乐 会 前 播 放 中 英 文 的“ 请 关 闭手机”告示,为领位员配 备激光笔和指示牌并培训 使 用 方 法 ,或 携 带 资 深 领 位 员 一 同 赴 英 ,在 音 乐 厅 门 口 安 排 安 检 机 、手 持 安 检机和搜身安检以确保食 品和饮料一律不准带入音 乐 厅 ,音 乐 会 期 间 不 会 出 现 随 意 走 动 、未 经 允 许 拍 照、随意录音录像、坐在音 乐厅大门的台阶上休息、乐 章之间鼓掌等不文明行 为。如此一来,英国的听众 将第一次像中国听众一样, 在主场聆听一场地道的来 自中国的音乐会。它的地 道性将包含整套聆听音乐 会的行为法则。这样的文 化走出去,才能让目标群体 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 完成文化输出的终极梦想。 然而逍遥音乐节以轻 松愉悦的聆听形式著称于 世,如何说服主办方放弃他 们的一套改用中国的一套 变成了谈判要点。虽说有 “入乡随俗”的顶戴,但也有
“ 待 客 之 道 ”的 迂 回 策 略 。 文化产品只有伴随着生活 方式输出才会显得事半功 倍。无论对于企业还是机 构还是民族,理念和产品同 样重要甚至更为高级,比如 耐克推崇的“想做就做”已 经成为其产品的思想支柱 并从美国输出到世界各 地。那中国乐团和音乐家 的思想支柱是什么?无疑 就是现场音乐会背后的生 活方式,并需要通过所有参 加海外重量级演出的乐团 责无旁贷地复制到目标群 体中。因此国家大剧院管 弦乐团岁末的北美巡演,也 同样责任重大。 一个机构和民族要是 有 足 够 的 自 信 ,就 应 当 向 外 界 和 内 部展示同样的行 事思维和办法。如果他们 坚信自己所做的是正确无 误 的 ,那 就 应 当 在 世 界 面 前展示自己的行为准则。 逍遥音乐节给了中国乐团 界在真正的国际平台展 示“ 与 国 际 接 轨 ”的 机 会。希望乐团本色出演, 好评连连 。
个偶然,后竟然成绩斐然。 究其成功的原因,我深深地 觉得,他的创造力来自丰厚 的基础, 他是一位集书、 画于 一身, 学者型、 复合型的书法 艺术家,基础扎实、素质高, 成名成家也是必然。中国作 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 说: “ 他的书法作品,有着深 厚的书史、书论及书法的修 养, 朴拙典雅而遍布机巧, 点 画于披离之间,饱含着纷纭 变 化 、仪 态 万 方 的 自 然 之 美。”他先后在美国、日本及 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举办展 览并进行讲学。1992 年受 到国务院表彰并享受政府 津 贴 ,评 为 有 突 出 贡 献 专 家。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 生有一句话“不通一艺、莫 谈艺”,且躬身力行,就是重 视基础的表现。经常通过 书画创作等艺术实践,深入 到艺术的内在规律之中,把 握造型艺术的本质精神所 在,使茹桂的艺术理论研究 更 为 鲜 活 、生动,并能扣合 艺术实践。 学音乐的人大多把各 自的专业看得过分地重,重
到甚至不闻窗外一切事,唯 有专业独尊。学声乐的人, 不听器乐演奏、交响乐,学 钢琴的人,不听声乐、管弦 乐,更不知本专业以外的音 乐知识、常识,就连音乐基 础课也是不重视,凑合及格 就满足了。他们认为学音 乐基础、文化不能表演,能 有什么用?好嗓子、好技术 才是真本事。但若看看他 们学习的过程,为了纠正一 个节奏、一个音准,理解音 乐的内容,却要花去比别人 多几十倍的时间和精力。 这样的表演还能有创造性、 个性吗?但是我们的前人, 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小提 琴家马思聪,就对基础课十 分重视,因为他知道基础打 扎实,专业没有学不好的道 理。因此亲自写音乐基础 教材,亲自上课。如今工作 难找,学的专业不可能一下 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只要音 乐基础好,还是有很多机会 做相关的工作,如教师、工 会、文化馆等。回归基础, 应是表演专业在人才过剩 时期的方向。
学音乐需回归基础 □任志琴
世上一切学习都讲基 础,上小学要打好语文、数 学的基础,将来才能学好其 它的课。幼儿钢琴往往被 认为是会弹琴的人都可以 教的,但没有正规地打好钢 琴弹奏的基础,想学好是不 可能的。所有的运动都要 求基本动作,基本动作不正 确,就影响今后的发展。基 础是最简单、很不起眼的东 西,人人都觉得会,但很少 有人做得优秀,当做得十分 突出时,就为将来的成功奠 定了基础。打好各门学科 的 基 础 ,就 提 高 了 人 的 素 质,为以后学好其他课打好 了基础,有了较高的素质更 能适应社会的各种需要,还 可能在某一学科上做出成 绩。这一浅显的道理一些 人就是不理解,总想比别人 快一点,省事、省时一点,还 洋洋得意地认为自己行,非 得真到用时、比赛时,才看 出基础好的作用。 都知道基础的重要性, 为什么大家仍旧是说归说、 做归做?因为人的意识不 仅 仅 是 觉 其 所 觉 、知 其 所
本版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 欢迎不同见解对文章争鸣讨论
知 、想 其 所 想 的 显 意 识 支 配,也被未觉所觉、未知所 知 、未 想 所 想 的 潜 意 识 支 配。想到的,未必就照所想 的去做,因为还有无须想也 无法想的潜意识在制约着 行动。特别是所谓的“集体 无 意 识 ”和“ 文 化 无 意 识”——在社会上,人们把 专业比基础看得重要。基 础又看不到,人在这个环境 中成长,历史文化积淀所形 成的无意识,无处不在深层 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 最近去西安看了我的老 同学书法家茹桂,看到报刊 杂志的评传《美乡醉梦人》, 深有感触。书评说:茹桂从 小受过严格的传统文化、书 画教育,后又受过系统的美 术训练(曾在美院附中学习) 和文学及艺术理论教育(曾 就读陕师大中文系),毕业 后,在美术学院先后讲授文 学选读、艺术概论、古典文 论、艺术美学等课程。教学 之余勤于著述,曾发表过散 文及艺术评论文章一百五十 余篇和诗词一百多首,他从 事书法研究、创作完全是一
高行素著《儿童小提琴 教学艺术》一书的《序》 (作 者陈洪)写道: “小提琴也是 一种最难学的乐器,必须从 小学起。要有正确的方法 和严格的教师,无师自通的 办法是行不通的。”高洁主 讲 的 DVD《儿 童 从 零 开 始 学小提琴》中,高洁说: “小 提琴是无法自学的。 ” 实际情况果真如此 吗?让我先摘录几个案例。 “母亲的音乐天分特别 与众不同,不用教师指点完 全靠自己就学会拉小提 琴。” (拉阿本著《古今杰出 小提琴家》第 245 页) “我记得,在 1934 年举 办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期 间,该片已被纳入 6 部最佳 影片之列。重要的是,影片 讲述的是关于自学成名的 小提琴家的故事。” (维·格 里戈里耶夫著《大卫·奥伊 斯特拉赫传》第 443 页) “首先必须牢记,他基 本上是自学成才。” ( 《卡尔· 弗莱什回忆录》第 158 页) “但利平斯基的学习成 长基本上还是依仗自己的 自学自悟得以完成。” (《音 乐 爱 好 者》2012 年 1 月 号 《波兰的帕格尼尼》 ) “她的弟弟是个狂热的 小提琴迷,靠着灵性和刻苦 拉一手好琴,几乎是无师自 通。” (肖复兴著《肖复兴散 文·艺术卷》第 142 页) 再说我自己,上世纪 60 年 代 ,我 就 读 于 美 术 学 校 时,看到一位同学在拉小提 琴,便萌发了兴趣。以后几 十 年 ,我 完 全 凭 靠 自 己 摸 索,不仅考上了专业剧团, 而且教出了大批学生。他 们中间,有的多次在全国比 赛中获一等奖或第一名,有 的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 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以 及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厦门大学音乐学院等专业 院校,最近,我的又一位学 生,收到了美国柯蒂斯、茱 莉亚、曼哈顿等世界顶尖音 乐学院的面试邀请,她还应 邀赴美与 LEE 大学管弦乐 团同台表演了维瓦尔第《四 季》中的“冬”。我这个无师 自通的小提琴教师,也被媒 体大量报道。上海音乐学 院教授郑石生的回忆录《我 爱小提琴》还把我写进了书 中。新中国六十华诞,我的 事迹还登上了湖北省《共和 国同龄人》影展。 综上所述,所谓学习小 提琴不能无师自通一说,还 能站得住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