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周报 乐团白皮书 a02 print

Page 1

A2

争鸣 Op-Ed

2014 年 8 月 6 日 实 习 编 辑 / 包 原 铱 Email:baoyuanyi_mw@163.com

本版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 欢迎不同见解对文章争鸣讨论

建标准, 先摸清乐团生态现状 □唐若甫

时 隔 一 年 ,去 年 三 四 月 份 在 《音乐周报》见刊的一系列围绕交 响 乐 团 管 理 的 标 准 、体 系 或 行 业 规 范 ,再 次 引 发 业 界 讨 论 。 在 最 近的一次全国性的乐团管理层论 坛 上 ,四 位 乐 团 的 负 责 人 和 一 位 来自英国的乐团管理人员均在即 兴发言中呼吁由相当于交响乐行 业 协 会 的 组 织 ,出 面 建 立 一 套 乐 团 管 理(而 不 是 艺 术)的 标 准 体 系。这一提法和之前指挥家余隆 在接受若干媒体时提出的想法一 致。 《解放日报》5 月 4 日刊文记者 诸 葛 漪 对 余 隆 的 采 访《对 任 何 事 情都要有标准》中,便指出余隆所 说: “ 对任何事情都要有标准。建 立 标 准 很 重 要 ,所 有 工 作 的 职 业 化 ,都 是 以 最 简 单 的 方 式 去 解 决 最复杂的问题。”在交响乐团界乃 至 领 导 人 层 面 ,对 标 准 的 呼 吁 可 能历来就有但并不为大众所知也 不必为大众所知。不过随着一系

列 报 道 的 横 空 出 世 ,包 括 中 国 第 一家交响乐团协会今年在陕西的 建立,标准的呼之欲出,迎来可望 而不可求的难得机遇。 然而对于标准的具体内容、宗 旨和执行,目前还停留在原始阶段 止步不前。愈加庞大的乐团数量, 加之愈加复杂的乐团环境,致使一 套适用于大多数乐团的标准体系 难以出台。2008-09 乐季可谓是中 国交响乐团界所有制形态层出不 穷的元年。在那两年里,接连诞生 了代表五种所有制形式的五支乐 团,并成为后续新组建乐团的仿效 对象。其中杭州爱乐乐团隶属于 市委宣传部,属于基础坚实的市立 乐 团 ;浙 江 交 响 乐 团 隶 属 于 浙 江 省,是省级乐团中的佼佼者;国家 大剧院管弦乐团是由剧场成立的 乐团,代表着由上海交响乐团强推 的厅团合一的另一种模式,并引来 深圳大剧院和西安音乐厅的效仿;

贵阳交响乐团先为民营,并凭借在 香港的基金运作所得的 1500 万年 度经费,成 为 介 乎 于 民 办 公 助 和 美国基金模式之间的跨界个体; 湖北黄石新爱乐交响乐团是餐饮 集 团 建 立 的 商 演 乐 团 ,代 表 着 最 为 灵 活 和 广 泛 的 企 业 行 为 ,后 续 还有东方演艺集团的东方交响乐 团应运而生。再加之接受中央财 政 拨 款 的 中 直 乐 团 ,各 个 系 统 所 属 的 乐 团 ,差 额 或 全 额 拨 款 的 差 异 ,隶 属 关 系 的 异 同 和 人 员 编 制 的 大 小 ,中 国 的 乐 团 界 呈 现 出 千 姿百态雨后春笋般的形态。建立 标 准 的 大 前 提 ,无 疑 需 要 建 立 在 对举国 60 余家达到双管编制的乐 团 进 行 彻 底 的 排 摸 和 调 研 ,并 对 其 现 状 、局 促 和 前 景 拥 有 全 盘 了 解和洞悉的基础之上。在此之前, 标准只是纸上谈兵。 因此,标准建立之初,需有“交 响乐团白皮书”,为此日本交响乐

团协会、芬兰交响乐团协会和美国 交响乐团协会都提供了白皮书资 料搜集、统计和撰写的宝贵经验教 训。继而在为乐团分门别类之时, 各国也有着不同的分类依据。美 国的乐团行业协会依照预算等级 从大到小将乐团分为 A、B、C 等若 干 档 ,因 此 有 了 A 类 乐 团 的 俗 称。英国乐团按照所有制形式将 乐 团 分 为 六 个 平 行 门 类 ,分 别 为 伦 敦 自 制 自 主 乐 团 、BBC 旗 下 乐 团、地方乐团、古乐团及现代音乐 乐团、歌剧院及芭蕾乐团、室内乐 团。日本交响乐团协会依照每年 的演出季场次,以 38 场为界将旗 下 37 支乐团分为职业乐团和半职 业乐团。德国交响乐团协会的分 类依据是乐团在编乐师人数与薪 金 挂 钩 。 可 见 ,各 国 的 乐 团 资 金 来 源 渠 道 不 尽 相 同 ,也 催 生 出 不 同 的 分 类 依 据 。 对 于 美 国 ,乐 团 资 金 大 量 来 源 于 赞 助 、基 金 运 作

和 募 捐 ,因 此 以 预 算“ 煮 酒 论 英 雄”再恰当不过。在德国,政府采 取 全 额 和 差 额 补 贴 机 制 ,并 有 类 似 于 中 国 的 事 业 在 编 体 系 ,因 此 采取了符合乐师利益的分类依 据。纵观欧美发达国家乐团资金 来 源 结 构(而 不 是 总 量),德 国 乐 团与中国乐团最为接近。因此我 倒觉得,德国模式,不管是乐团管 理、标准建立还是发展方向,都适 合体制内的乐团学习模仿。而对 于体制外乐团,美国模式,或介于 德国与美国之间的差额拨款的英 国模式,是为更为健康和现代的发 展方向。 生态迥异的乐团体系,其实为 所有致力于研究中国乐团现状和 需求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巨大挑战, 非个体或私人所能担当。希望乐 团界的管理者们明察秋毫,大胆启 用长期贡献心力于乐团界的年轻 智囊们,为标准的出台添砖加瓦。

谁有义务必须为作者写乐评? □钱天华

近两个月来, 《音乐周报》刊发了多篇关于“乐 评人”——自然也涉及“乐评”——的论辩文章,读 来很开眼界。话题从《乐评人因何缺失》谈起。 讨论至今,绝大多数论者都认为,听乐人天然享有 评乐的权利,皆是评乐人。而媒体所言之“乐评 人”,乃至“乐评家”,当指知名度较高、在能力和水 准上比一般爱乐者的体验、评说要胜出许多,甚至 被国际、权威、专业的高端媒体认可的评乐者。有 兴趣谈论、评点音乐之士,皆应以提升自己的音乐 学识、文化修养为要。中国音乐界的专业人士由于 种种原因而不愿动笔,对音乐事业的发展甚为不 利。争鸣至此,当下各界对乐评的态度和乐评的生 态已可见大概了。 无独有偶。在此期间,我读到《文汇报》7 月 13 号头版刊登的《当代音乐,评论为何缺位? 》一文,引 起了我的注意。又与乐评有关!为了评述,引用正 文如下: “‘对于当代作品,我们面临的是先进的创 作力和落后的接受力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很 大程度上来自评论的缺位。’著名作曲家、上音教授 陆培日前说……今年,各地舞台推出了大大小小多 部国内作曲家的新作品,但相关的评论却少之又 少。陆培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音乐界的广泛认 同。不少专家说,当代音乐,正陷入最需要评论却 得不到评论的尴尬境地”, “搞创作最讨厌的、最恨 的就是一部作品演出以后,大家连眼珠都不转,死 气沉沉,一声不吭。 ” “毫无反应的受众会让创作者很沮丧。”然而现 状是“面对新作,乐评人往往手足无措”——他们对 此有隔膜。其次, “作曲家缺席评论或阻碍评论”。 面对此种尴尬,何以应对?文章未予评说而结束。 于是,读者据此便可得出推断:我国的当代作品,至 少在目前,或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将继续少有人 评论,只能由作者自我欣赏了!如果五到十年内仍 然几乎没有人为它写乐评,难道说明这期间中国尚 不需要当代音乐! ? 其实, 《当代音乐,评论为何缺位? 》一文,客观 上无异于一篇乐评。显然,连作曲家都缺席——其 实是拒绝——评论或甚至阻碍评论, “接受力落后” 的受众以及他们“对此有隔膜”的代言人,即便吃饱 了撑的写出一些文字来,又在哪里发好呢?还不是 会被当做笑柄而嘲讽一番,又何必自作多情呢?这

里,我们不禁要问, “ 先进的创作力”先进在哪里? 或者说,先进的标准是什么?听众了解多少?当代 音乐究竟又是为谁而写?既然听众接受力落后,你 又何必非要写出来硬要他们听呢?听众有义务必 须聆听“先进的创作”吗?听众看重的是作品的人 文内涵和声音的美感,最讨厌的、最恨的,就是听完 一部作品演奏后,只是看到一番技巧的卖弄,听到 一阵乱七八糟的声音飞过,什么感觉都没留下。赔 了时间,赔了银元。谁又有义务必须为作者写乐 评?谁又应为中国听众落后的接受力负责?最为 可悲的是,当作曲家告诉人们,连“作曲家都在缺席 评论或甚至阻碍评论”时,这些作品还有什么希望 呢? 当下,各界都在力推“高雅艺术”、音乐剧,媒体 大量报道原汁原味的名团、名人的演出,已显见其 艰难。培育当代音乐的受众,是难上加难,靠乐评 更无济于事。在此,必须提一下,已故的上音前院 长杨立青,曾不辞酷暑,认真准备,深入浅出地为上 海的爱乐者们作过现代音乐的系列讲座,有史料记 述在案。德高望重的朱践耳先生,对其在改革开放 后用现代技法写的几部交响乐作品,每次首演,都 要与听众交心、座谈。而且,尽管笔者孤陋寡闻,也 在《音乐周报》上,读到二位知名乐评人——唐若 甫、任海杰,听了今年上海之春的当代作品音乐会 写的乐评。也许,7 月 13 号文汇报《当代音乐,评论 为何缺位? 》发表后 6 天,7 月 19 日解放日报便登了 唐的《乐评为谁而写》,不是纯属巧合吧? 音乐和乐评的繁荣,要观测二个指标。一是听 众、读者的关注率,二是乐评的观点被证实的程度 ——评论与事实的符合度。二者都离不开国情、受 众、市场等。乐评的价值取向更事关重大,为谁而 写?为先进的创作力鸣锣开道, 还是责备落后的接受 力及其代言人的惰怠?乐评有现实的问题。但从长 远来看, 还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一切音乐活动—— 包括作品、 音乐家、 音乐会、 音乐团体等——都要接受 历史的拷问。中国的听众不可能出现像斯特拉文斯 基的《春之祭》初演时, 褒贬二派拳脚相加的场面, 是 中国的音乐文化使然。中国曾经有过姚文元批德彪 西的闹剧, 有过大批群体去维也纳金色大厅跟风镀金 的事件, 乐评常常不经意地也会被移作它用。但音乐 终究还是会按人文发展的规律而传承、 发展。

福州选手乐感好 乐翔琴行组织强 7 月 31 日,福州骄阳似火,由福 州乐翔琴行承办的海伦钢琴欧盟国 立音乐学院青少年钢琴大赛福州赛 区赛事正在举行。 琴 行 总 经 理 林 秉 春 介 绍 ,自 2003 年起,乐翔琴行就和海伦公司 合作,十几年来,双方磨合的十分默 契。为组织这次活动,琴行不仅找 到了著名的郭氏三迪公司赞助了比 赛场地,还利用他多年经营琴行的 人脉关系网, “ 抢”到了几位在福州 德高望重的评委。之所以说“抢”, 是因为最近的比赛实在太多,那些 公平、公正、琴艺高超、有威望的老 师个个炙手可热,能请到这些评委, 比赛的公正性、权威性就有保障。 福州地区的钢琴水准比不上厦 门等地, 但是近年来钢琴教学水平的 提升和发展很快。比赛中选手们彰 显出的音乐感非常好, 每个选手都落 落大方,从他们的演奏中可以感觉 出, 乐翔琴行钢琴培训教师们的水准 不凡。一位不到 8 岁的选手,把车尔 尼一首难度很大的《前奏曲》演绎得 有板有眼。一位小姑娘弹奏的阿而 贝尼兹的《玛拉甘尼亚舞曲》也有模 有样地诠释了西班牙的风情。

一位让大家都感到意外的是个 青年选手,他在妈妈的携扶下走上 台,动作看起来有些呆板,可当他的 双手一放到钢琴键盘上,整个人立 刻如鱼得水。一首由俄国作曲家阿 比西尼耶夫作曲、格林卡改编的《夜 莺》被他演奏得非常漂亮。笔者采 访了他的母亲才明白了具体情况, 他母亲介绍说,孩子很小就有严重 的自闭症,无法和常人沟通,也无法 融入社会。偶然一个机会他接触到 了一架海伦钢琴,顿然开窍,爱不释 手。他不识谱,多难的乐曲,他都能 琢磨着弹出来,而且乐感还极好,这 个连自己鞋带都要妈妈帮忙系的青 年,和心爱的钢琴相依,音乐成了他 向前生活、享受生命的动力。 聆听了三百多名选手的演奏, 评 委们十分疲劳, 见多识广的他们表示 福州选手们的水准综合来看并不 弱。家长和选手们对评委的工作也 十分尊重,比赛一路进行的顺风顺 水。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现场的另一 大主角——海伦 HG178 三角琴, 这款 屡次在国际获奖的“海伦当家花旦” 确实为比赛增色不少。 姜澄、 杨海松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