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uckner 7th st clair @Music Weekly

Page 1

赏析 Review

萦绕不去的

阿姆斯特丹指挥家之谜

□许渌洋 上帝有时真的不够公平,指挥家洛林·马 泽尔八十有三,依然精神矍铄,身手敏捷,今年 三次出现在北京的音乐会舞台上,从考验脑力 的《春之祭》到挑战体能的《无词指环》,可谓手 到擒来,轻松胜任。相反比他年轻不少的指挥 家却经常抱病取消演出,先是年初的里卡尔 多·穆蒂(72 岁),现在则轮到了 70 岁的拉脱维 亚指挥家马里斯·杨松斯。 上周三当得知他将缺席在国家大剧院的 两场音乐会后,中国乐迷表现出了极大的遗 憾。在结束了与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 乐团在莫斯科的演出后,杨松斯临时抱恙,在 医生的建议下没能登上来京的班机。但紧接 着,他却出现在了日本的舞台上,和他的乐团 演奏了与在中国相同的曲目。杨松斯一定能 像对待斯特拉文斯基、施特劳斯和柴科夫斯基 的作品那样,将他迷一般的病情自圆其说,但 北京观众却不得不面对没有艺术统帅的皇家 音乐厅管弦乐团。32 岁的苏格兰指挥家罗伊· 麦克唐纳德接棒 11 月 13 日的演出,中国指挥 家吕嘉则接掌了 14 日的音乐会。一支外国顶 级乐队来华巡演却在两位不同指挥家的率领 下演出,这样的情形着实罕见。 事实证明,没有什么比这两天的演出更能 解答指挥家与乐团关系的玄妙谜题。尽管乐 团对所有作品均烂熟于心,同时悉数是杨松斯 近期执棒和排练的曲目,但两位指挥家不同的 临场表现却带来了迥异的演出表现。这无疑 说明无论在排练还是音乐会现场,指挥家的功 能和作用不仅等量齐观, 并且缺一不可。 显然在前一晚,麦克唐纳德的稚嫩和生涩 牵绊了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水平

发挥。他的拍子繁琐、缺少敏锐的触感,专注 于节拍而无暇音乐。这对于斯特拉文斯基《火 鸟组曲》的伤害还算有限,至少乐团精湛的技 巧和丰富的音色让“火鸟之舞”和“变奏曲”显 得格外诱人。柴科夫斯基“第五”却未能幸免, 在没有为乐手提供足够呼吸空间的情况下,乐 团的表现力大打折扣,让作曲家最流光溢彩的 作品变得了无生趣。而苏格兰人的技巧、经验 也备受挑战,在“柴五”第四乐章终曲来临前, 他生硬的起拍让乐队产生了片刻的犹豫,幸好 高素质乐手助其涉险过关。 相比之下,吕嘉沉稳的气质令麦克唐纳德 望尘莫及,他丰富的经验也确保让音乐会在一 种流畅、自然的气氛中进行。钢琴家艾曼纽· 艾克斯的独奏同样气定神闲,他的贝多芬《第 三钢琴协奏曲》中规中矩, 平铺直叙, 有着美国钢 琴家特有的洪亮与开阔, 而音乐厅管弦乐团自始 至终奉献着绵密温和的音场, 并在慢板乐章中以 整个弦乐群非凡的格调勾勒出贝多芬最柔美的 音乐面孔。艾克斯则对音符进行了更加精细的 刻画,成就了上半场最耐人寻味的瞬间。 下半场的《英雄生涯》更多地展现了乐团 那种根植于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为 代表的欧洲晚期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一种丰 富而极富技巧性的全面演奏风格。和杨松斯本 月初在阿姆斯特丹那种步调沉重、织体膨胀的 处理不同,吕嘉的《英雄生涯》有着更为明朗的 轮廓,速度上也更加紧凑。也不同于前晚的麦 克唐纳德, 吕嘉为乐队预留了充分呼吸空间, 使 其保持着丰沛的律动,并以流畅清晰的音乐运 作,让乐团自身的特色呼之欲出。对于一位临 时救场的指挥家来说,他的表现已经足够了。

布鲁克纳的胜利 □唐若甫 当大多数城市的瓦格纳、威尔第和布里顿 纪念活动都随着岁末将至而偃旗息鼓时,我在 杭州却不经意间撞见了一场意味深长的音乐 会。1883 年瓦格纳逝世,那时布鲁克纳正在创 作第七交响曲。作为瓦格纳的崇拜者,瓦格纳 的逝世在布鲁克纳的音乐中得到极大反映。 第二乐章便是一首长达 25 分钟的慢板,包含以 赞美诗推进的葬礼进行曲,向瓦格纳致敬。作 品中也使用了四支瓦格纳大号,可能是除瓦格 纳外最早使用这件乐器的场合。 这首作品于 2009 年由海丁克执棒芝加哥 交响乐团,被引荐给中国听众后,张艺与国交, 蒂勒曼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均有涉足。卡 斯普契克与中国爱乐的合作在 2013 年力拔头 筹。11 月 16 日晚, 美国指挥家卡尔·圣克莱尔与 杭州爱乐乐团再度跟进。音乐会上半场是左章 加盟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下半场的布鲁 克纳迎来激动人心的时刻。在此之前,杭州爱 乐乐团只演奏过布鲁克纳的第四交响曲。当晚 的整支乐团, 之前演奏过此曲的更是寥寥数人。 卡尔·圣克莱尔虽然居住在加州小城,先 前曾在德奥打拼,跟随奥地利元老指挥家菲利 克斯·魏因加特纳的高徒学习并游历,任魏玛 国家管弦乐团及柏林喜歌剧院音乐总监。他 对布鲁克纳音乐如波浪般层层起伏和如回声 般反反复复的特色驾驭得轻松自如。第一乐 章乐团还稍显不适,各声部的均衡配比有失协 调。已进入第二乐章,在赞美诗风格的音乐进 行中,指挥与乐团的默契程度心照不宣。 音乐会中,当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

指挥和乐团进入状态不可自拔后,会出现讲不 清道不明的气场,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音乐 的推进被听众捕捉。第七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便 拥有这种特质, 它的时长和缓慢的运动, 主题的 反复出现, 就像能量的聚积, 如火山爆发前的躁 动,但却是庄严神圣的显现。浓密的弦乐组搭 配上浑然天成的铜管, 尤其是圆号、 长号和瓦格 纳大号的清心寡欲式的发挥,还有长笛漂浮在 半空的独白和恰到好处的气口,不禁让人沉浸 在炽热化的不可抗拒的气场中。只有这种气场 笼罩在观众席时,你才会对一声手机铃响甚至 开始接起电话的行为如此在意。葬礼进行曲肃 穆有余, 但在音场宽广度上仍有不足。 所幸这股气场保留至曲终。得益于贾辉 和韩小光分别把持圆号和瓦格纳大号声部,铜 管自始至终的稳定兼上佳表现堪为典范。第 三乐章的斩钉截铁和末乐章的灿烂都为建声 效果平平的杭州大剧院歌剧院增光添彩。这 半场让人敬畏的音响,因为其温存而充满人性 化的浑厚,竟让我完全忘掉了上半场。 这也是布鲁克纳音乐的胜利。当同时代 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如老柴、瓦格纳和勃拉姆斯 等都在歌剧院和音乐厅出没时,布鲁克纳是惟 一在修道院和教堂混的作曲家。这部作品中 他对打击乐的极端的使用也正好说明深受教 堂音乐影响。遗憾的是,第二乐章中三角铁和 定音鼓出现力度欠缺,让这一全曲中打击乐的 画龙点睛之笔被轻松带过了。但这并不妨碍 这场音乐会成为乐团历史上继崇一堂马勒“复 活”后的又一里程碑之作。

2013 年 11 月 20 日

A7

编 辑 / 董 艳 艳 Email:dongyanyan_mw@163.com

赤足登台 爱的倾诉 □仁

乐迷们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玛格 德莱娜·柯仁娜是现任柏林爱乐乐团艺 术总监西蒙·拉特的夫人。其实, 早在 与拉特婚恋之前, 柯仁娜即已成名,她 是凭自己的本事在乐坛立足的。 出生于捷克的柯仁娜,自然对捷 克的民歌有着优先的发言权,出版过 多张有关捷克民歌的唱片。她另一 个强项是演唱从巴洛克到莫扎特时 期的音乐,也出版过多张获得好评的 专 辑 ,如 与 御 乐 古 乐 团 合 作 的《情 书》。11 月 8 日,柯仁娜与御乐古乐 团在上海音乐厅亮相,献上了一场 《爱的情书》独唱音乐会,曲目基本取 自《情书》专辑。 在音乐会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柯 仁娜曾表示,如果气温可以,她将赤 足登台,这样演唱更接地气。果然, 那晚的柯仁娜一袭红衣裙,微笑着裸 着双足,款款上台,显得特别亲切随 和。她身材匀称,风韵迷人。御乐古 乐团有 7 位乐手到场,分坐两边,柯 仁娜居中。她的身后也放着一把座 椅,供她演唱间隙时用。 音乐会上,柯仁娜演唱了多位属 于早期巴洛克风格的作曲家歌曲:费 利波·维大利、丁迪亚、朱利奥·卡西 尼、布里斯若、梅鲁拉、桑兹、马里尼、

弗斯卡利亚、卡普斯伯格、斯特鲁奇 ……当然,还有我们最为熟悉的意大 利歌剧的奠基人蒙特威尔第。与后 来的古典和浪漫派艺术歌曲相比,这 些早期巴洛克歌曲显得尤为朴素、简 洁、平和,一开始听来甚至有些“单 调”的感觉。但听下去,滋味慢慢就 溢出来了,就像口含青橄榄。这些咏 唱人类情感的歌曲,主题自然是爱 情,其中有甜美、欢乐、冲突、忧伤、期 盼、憧憬、感叹……柯仁娜似乎不是 站在舞台上,而是漫步在乡间田野, 用她那清澄抒情的嗓音,心随口吟, 尽情倾诉。这时候你已不觉得她是 用了美声唱法,还是民歌唱法,一切 回归天空,回归大地,回归自然,直抒 胸襟。每唱几首,她坐下小歇,喝口 水,把时间让给乐团。 顾名思义,御乐古乐团用的都是 早期的古乐器,音量不大,搭配简朴, 轻 声 细 语 ,细 腻 素 雅 。 领 队 Pierre Pitzl 隐坐在乐团中,看似不显山露 水,其实是位灵魂人物, 他与乐队成员 只要与柯仁娜对一下眼神, 或独语, 或 齐奏, 水乳交融, 如鱼得水。不像歌手 与乐队的关系,更似亲如一家的兄弟 姐妹,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感觉,这样 的滋味,似乎只有在古乐中洋溢。

古韵今来 □任海杰 近些年来,我们国内的乐团在大 量上演西方经典音乐的同时,开始关 注国内或华裔作曲家的作品,这是件 大好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 地位,最关键的还是看原创作品。音 乐不同于其他艺术, 如何二度演绎, 对 作品的成败至关重要。上海交响乐团 最近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的一台中国 作品音乐会, 阵容强大, 演奏精心, 质量 高超,显示了上交对中国原创作品的 高度重视, 难能可贵。 本场演出,上交请来了上海四重 奏担任声部首席,独奏家有大提琴家 马友友、 笛子演奏家唐俊乔、 笙演奏家 吴彤, 余隆执棒。 上半场是郭文景的作品: 《中国民 歌组曲——为弦乐队而作,作品 46 号》、 《竹笛协奏曲 “愁空山” , 作品18号 之 b(1995)》。美国的《纽约时报》曾如 此评价郭文景: “惟一未曾在海外长期 居住而建立了国际声望的中国作曲 家。 ” 这个评价恰如其分。郭文景的音 乐恢宏大气,丰富多彩,中国特色鲜 明。他的《中国民歌组曲》由四个乐章 组成: 黎明、 木鼓与山林、 草原、 骏马与 雄鹰。在这四个乐章中,郭文景分别 糅合了四川民歌、 苗族飞歌、 蒙古民歌 和藏族民歌等中国民间音乐的元素, 技法圆熟,极具音乐的画面感和抒情 性。虽然有些曲调我们已耳熟能详, 但经过郭文景的“翻新嫁接”,别具韵 味。其中第二乐章 “木鼓与山林” , 在演 奏时既有大提琴组手拍琴身,又有小 提琴组整齐跺脚, 渲染气氛自然妥帖, 别具新意, 可谓 “神来之笔” 。余隆在第 一、 第三乐章徒手指挥, 第二、 第四乐章 执棒指挥, 紧扣曲意, 用心精到。乐手 们齐心协力, 一开场就进入状态。 《愁空山》在国内外频繁上演,已 成为郭文景的的保留曲目,也已成为 唐俊乔的保留曲目, 郭文景称赞她 “解 放了《愁空山》” , 现在更是 “夫曲妻奏” ,

浑然天成。这首以李白诗作《蜀道难》 为创意的竹笛协奏曲, 既苍凉悲愁, 又 大气磅礴, 色调对比强烈, 第二乐章中 适时加入人声呼应,感觉非常好。唐 俊乔用高音、 中音、 低音三支竹笛吹奏 三个乐章,其中以低音竹笛为主的第 三乐章中,还夹用了高音竹笛。她加 演的小品《林中鸟》, 惟妙惟肖, 颇似唢 呐独奏《百鸟朝凤》。此次现场观赏, 还 有一个感受——与其说竹笛是这部协 奏曲的主角,还不如说乐队部分写得 实在精妙。 下半场是赵麟《大提琴与笙双协 奏曲 “度” 》的世界首演, 由上海交响乐 团、中国爱乐乐团和广州交响乐团联 合委约而作。赵麟是赵季平的儿子, 曾写过数部电影音乐,还有几首作品 被选入马友友的音乐专辑,而笙演奏 家吴彤是马友友 “丝绸之路” 搭档十余 年的主要成员, 《度》就是赵麟为他们两 位量身定作的, 取材于玄奘法师的《大 唐西域记》, 分三个乐章: 相、 喜、 悟, 全 曲不间断演奏。用大编制的乐队表现 佛教哲学, 这几乎是个全新的尝试, 大 提琴的深沉委婉, 笙的空灵飘逸, 与管 弦乐队的绵延起伏、 荡气回肠, 烘托升 华出一种全新的境界。其中大提琴、 笙与竖琴的美妙重奏,令人如入浩瀚 的宇宙天际。两位独奏家中,吴彤显 然正处最佳状态。还有一个感觉,因 为两位独奏家和竖琴演奏者都身处乐 队的左面,因此演出时感觉整个音乐 的重心有些偏左。 演出结束后,据说本来想请马友 友加演一个曲目,但马友友提出还是 与吴彤和上海四重奏合作演出,于是 赵麟赶写了小品《樽》, 演出效果趣味盎 然。通过下半场一大一小两个作品, 可见赵麟中国古典文化深厚,确实具 备独特的音乐实力,而且如其父亲一 样, 音乐充满中国气派和韵味, 是一位 值得关注的后起之秀。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