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故事 ▏朱正宜、邵美華、張益生 繪圖 ▏王韋迪、胡惠鈞、葉沛明
【
下載「山海臺灣」 AR APP,體驗科技互動學習樂趣 !
1. 下載安裝免費 AR APP 應用程式 請掃描以下 QRCode 或於 Apple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Store 中搜尋「山海臺灣」。
2. 對準繪本頁面進行掃描辨識 請選擇繪本中有標示
的頁面進行 AR 辨識。
3. 對準著色卡進行掃描辨識 請將鏡頭涵蓋整張著色卡進行 AR 辨識。
4. 數位拼圖 數位拼圖不僅提供拼圖的樂趣,還有相關知識的學習喔 !
02
】
【目錄】 04
史前玉蛙的身世之謎
24 懂得打製石器的長濱人
34
山海臺灣與蛙形玉飾
06
南澳造山運動
26 末次冰期結束與全新世海進
36
館長的話
08
陸緣張裂期
28 孑遺生物
10
澎湖群島的浮現
30 新生地的形成與史前新移民的到來
12
海岸山脈的形成與蓬萊造山運動
32 新技術的來臨
14
北部火山群噴發
16
第四紀冰河時期
本書內容包含『AR 互動設計』、『導 讀摺頁』一張、『拼圖』二款及『著色卡』二款, 讀 者 可 透 過 導 讀 摺 頁, 更 加 了 解 每 個 畫 面 內 容 所 介 紹 的 知
18
冰期與環境
20
左鎮動物群
22
澎湖動物群與澎湖原人
識;著色卡可以複印再上色,並搭配本書特製的 APP 進行遊戲 ! 了解這些遊戲規則後,就準 備展開這趟穿越時 空的旅行囉 !
03
史前玉蛙的身世之謎
史前館館內展示著一只精緻小巧的蛙形玉飾,它是在花蓮縣壽豐鄉鹽寮遺址
為考古學者所發掘,不過很少人知道,這隻靜靜地蹲伏在展示櫃內的玉蛙,它的 身世竟與臺灣島的誕生及先民文化息息相關,而源頭必須從板塊運動說起。
地球的最外層被一層薄而堅硬的「岩石圈」所包覆,它是由數十個板塊拼組
而成,並漂浮在熾熱的軟流圈上。岩石圈上層是由密度較高的海洋地殼以及密度 較低的大陸地殼共同組成;岩石圈的下層則是地函最頂部堅硬的岩層。 鹽寮遺址 錯動 史前館
張裂
海洋地 殼
岩石圈
軟流圈
04
板塊受到下方軟流圈的熱對流所牽動而各自漂移。其中熱對流上升之處會造成板塊「張裂」,使板塊分離,形 成陸地上的裂谷、地塹以及海底的中洋脊;熱對流下沉則板塊相互「聚合」,形成下滑的海溝、隆起的增積岩體、
低凹的弧前盆地及火山弧或褶皺山脈等地形序列;而當熱對流水平移動但速率不一致或方向相反時,即造成板塊的 「錯動」,並出現平移斷層。
海溝
增積岩體
弧前盆地
火山弧
大陸地殼
聚合
05
南澳造山運動 ( 約距今 1 億 4000 萬 ~7000 萬年前 )
臺灣島約在 2 億 6000 萬年前或更早即已開始孕育,當時歐亞板塊東緣屬於淺海環境,沉積
了厚厚的沉泥以及珊瑚礁體所形成之石灰岩。距今約 1 億 4000 萬年前左右,古太平洋板塊開始 向西隱沒到歐亞板塊之下,原先的沉積被推擠並褶皺變形,當一個個褶皺被擠壓斷裂後,不斷地
疊壓加高而形成所謂的「增積岩體」,古臺灣就此浮現。由於最老的岩層出露於宜蘭縣南澳一帶, 因此被稱之為「南澳造山運動」。
歐亞板塊
06
古臺灣
在南澳造山運動過程中,早期的沉泥及珊瑚礁體因多次擠壓而變質,
最終形成現今中央山脈東側的片岩及大理岩,另外海洋地殼在下滑的過 程中,也會有一些岩塊混雜於堆積物中或被帶入海溝內,因受擠壓而變 質。其中用來製作玉蛙的閃玉玉材,即是由組成海洋地殼的橄欖岩經過 多次變質所形成。
帶 隱沒
古海洋板塊
07
陸緣張裂期 ( 約距今 8000 萬~ 1600 萬年前 )
古太平洋板塊停止向西隱沒後,在約距今 8000 萬年前開始,歐 亞板塊東緣轉而向外伸展張裂。最初在東海陸棚及臺灣一帶形成一 系列海底盆地,之後在臺灣南側,持續張裂的海洋地殼不斷地由張
裂處向外推展,形成了南中國海,張裂的過程直至距今 1600 萬年左 右與西進的菲律賓海板塊相聚合並隱沒後才逐漸停止。
歐亞板塊
08
位於東海陸棚東緣的臺灣因張裂而地層下沉,凹陷的盆地沒入海中,來自大陸邊緣沖積下 來的厚層沉泥再次填覆其中,這些沉泥便是後續中央山脈西翼及雪山山脈板岩帶的前身。
雪山山脈板岩帶 09
澎湖群島的浮現 ( 約距今 1600 萬~ 800 萬年前 )
10
歐亞板塊邊緣的張裂,除了形成一個個凹陷的海底盆地外,另外 軟流圈中上升的岩漿會在岩石圈拉張變薄處湧出,形成層層疊疊的玄 武岩熔岩流,經過漫流冷卻後即形成一個個突起的熔岩平台或方山。 這便是現今的澎湖群島。
由於溢出的玄武岩岩漿黏稠度低,均質性高且氣體少,冷卻收縮
後即形成六角形的柱狀節理地質景觀。冷卻後的玄武岩質地均勻 且堅硬,常是史前石器製作的重要來源。
11
海岸山脈的形成 與蓬萊造山運動 (約距今 1500 萬年前迄今)
當南中國海板塊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時,除了在隱沒帶形成馬尼 拉海溝外,隱沒帶的東側也逐漸形成隆起的增積岩體以及呂宋火山島弧, 其中島弧的北端即是海岸山脈、蘭嶼以及綠島也是島弧的一部分。由於臺 灣所在的東海陸棚屬大陸地殼,密度較輕,無法隱沒,因此與菲律賓海板 塊接觸時,便發生劇烈的板塊碰撞,開啟了蓬萊造山運動的序幕。
東海陸棚
海岸山脈
菲律賓海板塊 呂宋島弧
南中國海
恆春海脊
12
板塊碰撞的時間點約距今 600 萬年前左右開始,並持續迄今。碰撞過程中,南海東北側的增積岩體隨之抬升形成恆春
丘陵;呂宋島弧北側則東併形成海岸山脈;陸緣與島弧間的弧前盆地被兩側高山沖刷下來的沉積物填覆後,形成現今的花 東縱谷。
先前張裂期所形成的堆積不斷地被衝高,形成現今臺灣西部麓山帶至中央山脈間多條南北向的平行山脈;原先的沉積
物也因擠壓變質為成層的硬頁岩、板岩及變質砂岩;而南澳造山運動中早已變質的黑色片岩和蛇紋岩也因接觸擠壓而再次 產生變質作用,形成堅硬的閃玉礦脈。
中央山脈
海岸山脈
花東縱谷
13
北部火山群噴發 (約距今 280 萬~ 50 萬年前)
14
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間的聚合就如同捻線
一樣上下互換疊壓。其中在南段,菲律賓海板塊是 向西仰衝到歐亞板塊的南海海洋地殼之上,但在北 側卻是反轉而向北隱沒到歐亞板塊之下,因此北側
並未受島弧碰撞,且碰撞點逐漸南移,臺灣北部由 擠壓轉為張裂,岩漿便由此噴發出來,形成現今之 北部的大屯及基隆火山群。
噴發的岩漿經過冷卻結晶後會形成堅硬的安山
岩及玄武岩,是北部史前先民製作石器的主要石材。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