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委託台灣古厝再生 協會及聚合文化事業接續經營的憲光二村駐 地工作站,邀請銘傳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梁銘 剛老師共同合作,針對憲光二村進行文獻探 討、 原 村 民 口 述 歷 史 與 田 野 訪 談 之 成 果 出 版。
憲光二村駐地工作站自 105 年 10 月掛牌, 以 社 區 營 造 理 念 為 基 礎, 成 立 社 造 跨 域 平 台,持續蹲點在地,與原村民及村子周邊住 戶長期互動、交流,為憲光二村找回了人氣。
駐地工作站在憲光二村保存活化再利用為移 民博物館期間,進行活化保溫工作,凝聚村 子的能量與溫度,為憲光二村再利用為移民 博物館的籌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憲光二村 桃園市龜山區大同路 138 巷
對居住 38 年豐厚的情誼,有著難以形容的 革命情感,比自家姊妹還親的親情。眷村裡的 孩子都是大家一起照顧長大的,我們眷村真的 很像一個大家庭。 -洪千鶴 ( 丁媽媽 )/ 原憲光 57 號居民
日子苦啊,苦啊!我薪水只兩百塊錢……我 怎麼辦呢?內人哪,進工廠…跑到這邊來上班 的,進工廠,這麼才過得來。 -龔華成/憲光二村自治會會長
憲光二村
昨日今時
曾家全家福
眷村故事,從家開始……
8 序言
市長序 局長序
編者的話
12 第一章 — 從無到有 憲光伊始 桃園眷村
憲光二村的前世今生
26 第二章 — 來自大江南北的守望相助 漂泊遷徙 遷入憲光
記憶中的稻田 爸爸從大陸來 榮譽在我家
早知道叫她嫁外省人 大家的孩子 團圓賀新歲
伯伯阿姨們的家常菜 棲居之所
竹籬笆內外 環境設施
6
眷村的孩子
88 第三章 — 眷村建築 婦聯會眷村
好山好水的村落 住宅單元的原型 建築構造 各戶增建 職務官舍
110 第四章 — 雪泥鴻爪 訪談選輯
眷村二三事
176 後記
回應歷史的探問 謝誌
7
市長序
保存眷村記憶 豐富桃園文化風景
放眼世界,眷村是臺灣特有的時代產物,桃園曾擁有 86 個眷村,戶
數僅次於臺北市;不同移民先後落腳於這片桃園的土地上,往來匯聚, 為桃園文化增添多彩與豐富樣貌,使桃園更加與眾不同 !
桃園自 2001 年起每年舉辦眷村文化節,致力於文化資產的維護與眷
村文化歷史保存與發揚,如今保存下「眷村鐵三角」:龜山憲光二村、 中壢馬祖新村及大溪太武新村,連結桃園中壢、大溪與龜山等地區眷 村生活圏,成為桃園城市記憶豐富的風景。
龜山憲光二村是本市唯一憲兵眷村,也是全臺現存全區保存的憲兵眷
村。有別於其他縣市多為日式宿舍或高階軍官眷舍型式,憲光二村為 基層尉官眷舍,樸實建築樣貌見證臺灣 60 年代眷村生活型態的發展
轉化。現在眷村居民雖已遷村,但眷村文化並沒有消逝,桃園市政府 持續推動眷村文化節,並設置駐地工作站,舉辦藝術進駐、文史調查 等各式保溫活化活動,讓眷村精神能延續下去。
《憲光二村昨日今時》一書,記錄憲光二村從民國 57 年建村到民國
95 年遷村為止,38 年之間眷村大家庭的生活點滴與空間的研究與觀 察,包含眷村興衰發展、居民口述歷史,到眷村建築類型的演變,為
桃園常民史與「竹籬笆內」的庶民生活作詳實記錄,保存屬於大家的 桃園城市記憶。
桃園市長 8
局長序
讓這些故事 從保留、記錄到發光
桃園推動眷村文化保存已有近二十年歷史,民國 93 年起陸續將馬祖
新村、憲光二村與太武新村保存下來,登錄為歷史建築,從桃園豐厚 的眷村人文背景,漸漸形塑出「桃園眷村鐵三角」,一步步地走出嶄 新的眷村文化保存願景。
眷村鐵三角有各自不同的定位與使命,馬祖新村打造為眷村文創與影
視基地;太武新村因其獨特的歷史背景,未來規劃為八二三砲戰紀念 館與藝術駐村場域;而憲光二村,將成為眷村與移民的記憶庫,容納 桃園 86 個眷村與臺灣多元族群移動歷史的生命故事。
憲光二村自 105 年設置駐地工作站進行相關田野資料蒐集,持續挖掘
憲光二村過往的點點滴滴,透過田野訪談找回了許多原村民,共同參 與憲光二村的大小事,重新連結起當年眷村共同生活的感情。
眷村文化資產的保存,保存的不只是建築,更是那背後動人的情感與 生命故事,鄰居互相扶持宛如沒有血緣的大家庭,那些或艱辛、或美 好的歲月,都閃耀著「家」的記憶與故事。從一個人的故事,可以看
見一個村或一個時代,如一千零一夜般,有著說不完、多樣的面貌,
期望透過研究記述與出版,讓這些珍貴的記憶歷久彌新,在我們的歷 史長河中持續燦爛、發光。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局長 9
編者的話
多元文化的土壤
在臺灣,遷徙或移民是許多人自身或長輩、祖先們的生命經驗。清代 有大量的閩粵移民,日治時代有日本移民或灣生,而 1949 年兩岸政
治性的大遷徙,讓臺灣的多元文化更為豐富,再添一章。為此許多機 構設立了照顧家眷的聚落,例如文人或軍人的眷村呈現出不同的氣 息,成為城鄉空間有趣多樣的面貌之一。
憲光二村位於桃園市龜山區,是目前少數全村完整保存的憲兵眷村, 也是婦聯會興建的第 10、11 期眷村之一。1949 年海峽兩岸的大遷徙
中,落腳臺灣的軍人有了大量的居住需求,眷村因而產生。憲光二村 建於民國 57 年,民國 95 年因計畫改建而將要拆遷之際,被保存下來
成爲歷史建築。在原本整齊劃一的眷村房舍中,因時間的推移而產生 了生活模式、空間需求與周圍環境的變化,出現了許多空間參差不齊 的加蓋、調整與有機成長,形成眷村有趣的樣貌。
這本小書專注在憲光二村,是以原居住者 20 餘篇的口述歷史、文獻 資料蒐集及時代背景等來勾勒當時眷村生活的一些情形,加上早年的
航空照片、生活照片、測量圖,加上近期測量之建築圖相互比對,找 尋出村落與住宅單元的原始型態與發展變化,並對照居民生活與空間
發展的脈絡,不但做為村史的建立基礎,也描繪出戰後臺灣一隅的縮 影與面貌。
今日這類眷村的觀察與研究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工作。眷村的房舍也 許幸運的能夠保存不被拆除,但是現存建築的各部分構件隨著時間逐
10
漸腐蝕損壞,遷徙流離與異鄉生根的生命經驗,隨著長輩次第仙逝而 隨風飄散。
書中在此時的觀察與紀錄,成為我們的常民史與在地知識學的一部
分。這些資料的整合只是一些開始,資料連結也不免有謬誤疏漏之
處,期待各界能提供更多的修正意見讓內容愈加正確與充實。對許多 老兵而言,雖然對岸是出生與爹娘的地方,可是他們來臺後,已在這
片土地上打拼了大半輩子。臺灣不斷有先來後到的移民,生老病死落
葉在臺灣這片土地上。這一頁的常民歷史中,臺灣本土經歷了日治與 美軍轟炸,灣生日本人的移民繁衍與被遣返;再加上戰後大陸移民的 有家歸不得與落地生根,讓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曲折與矛盾,卻也豐富 了臺灣多元文化的土壤。
陳芳明教授的觀察:「60 年來開創出來的文化氣象,複瓣多褶,繁 葉多枝,無疑都是始於 1949 年的大流亡與大結合…,日語文化與漢
語文化,各自承載歧異的生活方式與價值模式,卻因政治形勢的大轉 彎,都匯入同樣的歷史軌道運行。」 今日大家共同灌溉耕耘這片多 1
元文化的土壤,期待未來能夠綻放出更繽紛的花朵! 少年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西鄉隆盛
桃園龜山 民國 107 年 8 月
1—陳芳明,〈風雲迴旋,歷史再造〉,《文訊》,2009.07,p.46
11
12
第一章 憲光伊始
第一章
從 無 到 有 13
民國 38 年國民政府撤退來臺時,面臨著中 共軍事威脅、物資缺乏、基礎設施急需建設 的局面。而這些來臺的大批軍人,非正式
統計約有 60 萬,以及 15 萬的眷屬。為了 安頓照顧這些眷屬,由政府改建或新建住
所配給官兵眷屬居住,而有了軍人的眷村;
同時期還有不同機關安置家眷的各類眷舍 或眷村。
14
第一章 憲光伊始
憲光伊始
憲光二村是屬於民國 46 至 69 年的「新眷村時期」 ,由中華婦女反 2
共聯合會發起,時任主任委員的蔣宋美齡女士提出,向民間各單位捐 款興建軍眷住宅,捐給國防部以分配安置軍眷們居住,同時邀集國防 部組成「軍眷住宅籌建委員會」,由國防部軍事工程局招商承建。
此一時期建造的眷村型式多是平房式或後期的 4、5 層樓房。以數量
來說,此一時期是興建眷村的高峰期,也是形成眷村聚落的骨幹。龜 山的眷村大多是在這一時期興建的。由婦聯會向民間捐款興建的軍眷
住宅,民國 46 年至 56 年為止共辦了 10 期,為木造平房,憲光二村
的平房眷舍即屬於第 10 期,於 56 年底興建完成 。64 年至 81 年為 3
11 至 18 期,興建了 4 至 5 層鋼筋水泥公寓做為職務官舍。憲光二村 的3棟 4 層樓公寓屬於此類,為第 11 期。憲光二村連續兩期的眷舍 剛好橫跨兩種不同的建築類型。
憲光二村從民國 57 年居民遷入,歷經了 38 年的歲月,至 95 年因計
畫改建而面臨拆遷,後經地方文史工作者與文化局努力奔走,成功登 錄爲歷史建築。初建之時,反攻大陸的計畫仍然延續著,國光計畫辦 公室一直到 61 年才裁撤。另外,美援已於 54 年結束,60 年雖然臺
灣退出聯合國,但是十大建設已經開始,臺灣進入經濟起飛的年代, 軍、公、教人員待遇才漸調整。行政院於 62 年起策訂公務人員待遇
改進方案,自 63 年度起公務人員待遇已有提升 ,軍人待遇基本上 4
是參照公務員職等規定,但仍處清苦環境,孩子多的家庭常常薪水不 夠用,經濟拮据,家庭代工因此出現在眷村,用以補貼家用 。 5
15
臺灣經濟轉型,自 42 年開始臺灣實行「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帶 動農業」政策,在 52 年工業生產淨值首度超過農業,臺灣開始逐步
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至 60 年左右,龜山鄉 ( 現龜山區 ) 南 區的工業區內已有若干零星工廠,而鄰接桃園的龜山工業區已有眾多
的紡織、化工廠等,提供了就業及家庭代工的機會。這段時間臺灣居
住水平也跟著提升,一般住宅的型式逐漸朝向公寓化,單位人口的住 宅面積也一直成長,可以從當時行政院主計處「戶口及住宅普查」分 析中得知。
《中華婦女》7 卷 1 期 1956.9 封底,第一期眷村的設計圖,與後期的憲光二村略有不同
2—郭冠麟 (2005),《國軍眷村發展史 : 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 7-10,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臺北。
3—第十期 3500 戶,開工民國 55 年 6 月,完工民國 56 年 12 月。婦聯會捐建軍眷住宅 / 職務官舍 基本資料,86 年 6 月統計。婦聯會提供,2018。
4—林文燦 (2008)〈公務人員給與制度之現況與發展趨勢〉《人事月刊》, 47 卷第 3 期。www.cpa. gov.tw/public/Attachment/9291923893.pdf。
5—孫建中 (2007)《眷戀 : 憲兵與軍情局眷村》: 135,國防部部長辦公室,臺北市。
16
第一章 憲光伊始
桃園眷村
全臺眷村戶數桃園市的戶數僅次於臺北市。桃園的地形丘陵起伏,林 口臺地俯瞰首都台北,軍事上有重要的地位。桃園鄰接臺北,都市發
展比臺北緩慢,土地取得比較容易。許多眷村興建時避開現有村落房 舍建在外圍的土地上,甚至是有墳墓的地方,憲光二村即是如此。憲
光二村最後一任自治會長龔華成笑著回憶說,這些年來沒事,大家都 很好 。 6
龜山曾有九個眷村,其中憲光二村、陸光三村文康活動中心未改建,
並已登錄成為歷史建築。全臺憲兵眷村共 20 個,分布在臺北市 9 個, 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各 2 個,桃園市、彰化縣、嘉義市、高雄市、 屏東縣等地各 1 個眷村。其中一大半分佈在大臺北地區,東部和離島 沒有憲兵眷村 。 7
這些「新眷村時期」的建築在民國 85 年變成了《國軍老舊眷村改建 條例》中的「老舊眷村」。該條例第 3 條本文詳列:「本條例所稱國 軍老舊眷村,係指於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 即 1980 年
12 月 31 日 ) 以前興建完成之軍眷住宅,符合改建的條件,憲光二村 的居民於 95 年遷出,留下了建築物。
這一波拆除改建的平房眷村,摧毀了老兵們從戰禍流離漂泊之中,到 終於能安身立命數 10 年的居所與記憶,少數幸而能由地方政府與當
地的文史工作者共同努力保存下來,包括中壢的馬祖新村、龜山的憲 光二村與陸光三村文康活動中心(現龜山眷村故事館)等,成為眷村 文化的憑藉之所。
17
憲光二村的前生今世
龜山地區在雍正年間,漢人才開始移入本鄉新路坑一帶 。依據日治 8
時代「臺灣堡圖」與「臺灣地形圖」的位置顯示,新路坑聚落位置在
現在的后街一帶,而現在的大同路與明德路往兔子坑方向延伸,周圍 散落著若干民居。
日治時代的「臺灣地形圖」中,憲光二村一帶是一個兩山夾峙的平坦 谷地,符號標示是水田,周圍散落著幾個埤塘,山坡上已有墳墓(圖 中央倒 T 的符號),並有竹林、闊葉林與茶樹種植。現在的后街一帶
是較密集的聚落,周圍也是水田。大同路與明德路在當時已經是谷地 兩側的道路,明德路當時比較寬,大同路反而是小徑。
日治時代的「臺灣地形圖」,憲光二村區域
18
第一章 憲光伊始
民國 54 年憲光二村未興建前的航空照片裡(如下圖),橫貫圖上方
的大同路,與圖下方的明德路清晰可見。道路左方通往縱貫路,右方
通往現在的銘傳大學與鶯歌方向。此時眷村的區域還是一片田地。圖 下方蜿蜒的小溪是谷地的最低點,水流方向往圖左方,流向南崁溪。
這裡不久之後即將動土整地,興建一排排的長條軍眷平房住宅,到了 56 年底興建完成,居民逐漸遷入,生活其中了。
眷村興建完工時是連棟式黑色水泥瓦平房共 100 戶,依面積大小區分 為較大的乙種共 30 戶在兩端,較小的丙種 70 戶在中央,共分成平行 的 14 排,每排有連棟 6~8 戶,依基地形狀配製,均有前後院。位在 全區中心的是「自治委員會」。後又於民國 63 年增建 4 層樓房 3 棟
40 戶公寓式的職務官舍。丁媽媽回憶說:職務官舍的位置,原來是 個陂塘,水面低於地平面,周邊有草地,沒有樹木。
民國 54 年憲光二村未興建前的航空照片。( 中研院人社所,編號 54-034-126) 比較「台灣地形圖」中憲光二村區域,水塘位置未變
19
謝誌
這本書在眾多人長期的關注以及與時間賽跑的狀態下得以完成,必須
感謝許多人的協助,尤其是憲光駐地工作站的鄭秀瑛小姐、郝秀慧小
姐,與楊世駿先生等夥伴們,他們辛勤的進行了口述歷史的蒐集與整 理,及提供各方面的協助。
感謝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提供經費與資源,讓這本書得以進行撰寫與出
版。本書後記由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的董俊仁專員撰文,描繪出憲光二 村未來的發展願景;也特別感謝黃蘭燕科長與陳怡均小姐給予本書的 多方協助及支持,讓編輯校對之工作能順利進行。
期間銘傳建築系林昆輝、黃昱瑄、周柏慶、林軒毅、楊鑫、康斌鈺、
何家賢等同學,也參與田野整理及模型圖示之相關協助,另外也感謝 陳方琲女士、蔡佳縈小姐提供潤稿修飾之意見。
最後感謝當年謝佩娟女士、顏毓瑩女士以及黃敏婕小姐等人及桃籽園
文化協會對龜山地區眷村文化保存的付出與奠定的基礎,以及 96 年
蒐集的「憲光二村田野調查筆記」的資料,讓本研究的視野能進入早 期村民的生活。憲光駐地工作站的志工們,謝謝您們的鼎力相助和共 襄盛舉,還有許多村內外的原住戶提供了寶貴的相片與資料,豐富了 這本書的內容,期待未來有更好的發展。
編者 梁銘剛
178
謝謝您 - 成就本書的精彩
丁 雲 華
吳 玉 芬
陸 雪 娥
黃 復 華
劉 桂 英
譚 玉 玲
方 文 萱
洪 淑 霞
陳 德 怡
程
蔡 芳 琦
魏林秀霞
孔 麗 娟 王高花子 王 訓 明 王 立 華 王 信 翔 王 坤 琳 王 黛 芬 王 光 仁 向 建 文 汪 文 昌 沈 陳 鳳 沈 明 輝 林 進 初 吳
笑
洪 千 鶴 周許刊志 周王秀菊 周 廣 齊
查楊英美 徐 金 盛 徐 嘉 慧
馬高金美 馬 宏 國 馬 慧 蘭 馬 啟 軒
唐涂玉梅 高 漢 翔 梁 寶 升
陳 鳳 蘭 陳賴玉梅 陳 初 春 陳 開 文 陳 晉 富 陳 祖 德 陳 祖 光 陳 祖 輝 陳 麗 娟 陳 萬 榮 項 懿 君
崔張月霞 馮周鳳蘭 黃 碧 霞
覃 素 嬌
薇
張 家 駿 張 家 毓
張彭菊妹 曾賴美珠 曾 忠 義 曾 宗 勳 曾 奕 澤 雷 振 邦 楊
綿
趙 復 有 廖 陳 紅 劉 鴻 飛 劉 建 湘
劉邱秋妹 鄭 雲 英 鄭 一 誠 滕 興 傑 盧 鈺 鳳 盧 道 強 閻 復 中
鍾游富子 鍾 世 傑 謝 剛 雲 謝 承 揚 謝 淑 儀 譚 薒 敏
譚 台 安 魏 秀 娟 羅 碧 蘭 羅 慎 忠 羅 隆 輝 蕭 爕 和 蕭 翔 鵬 蕭 美 賢 蕭 美 嬌 蕭 春 貴 蘇 淑 美 龔 鉦 堂
譚 玉 美
(以上依姓氏筆畫直式排序)
179
憲光二村-昨日今時 指導單位 文化部 ˙ 桃園市政府 ˙ 桃園市議會 主辦單位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執行單位 聚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單位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地 址 33053 桃園市桃園區縣府路 21 號 電 話 03-332-2592 發 行 人 鄭文燦 總 編 輯 莊秀美
副總編輯 唐連成 ˙ 王麗娟 ˙ 張至敏 編 者 梁銘剛
執行策劃 黃蘭燕 ˙ 董俊仁
編輯小組 陳怡均 ˙ 鄭秀瑛 ˙ 郝秀慧 ˙ 楊世駿 ˙ 蔡佳縈 ˙ 康斌鈺 美術設計 康斌鈺 ˙ 王小莓 出版日期 107 年 11 月
ISBN 978-986-05-6852-3 GPN 1010701525
定價 新台幣 250 元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 憲光二村:昨日今時 / 梁銘剛編 --1 版 .-桃園市:桃市文化局 民 107.11 184 面 ; 21x14.8 公分
ISBN 978-986-05-6852-3( 平裝 ) 1. 眷村 2. 歷史 3. 桃園市 545.4933
107016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