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子
美國銀行三連爆,雖未對道指構成
重大傷害,但個別板塊與股份可被 沖得個落花流水。Silvergate、矽 谷銀行(SVB)與 Signature Bank 雖未及藍籌級別,但在行內亦稱得
上為響噹噹的小霸主。接二連三的 銀星殞落,今最叫人毛骨悚然的乃 在於其敗仗速度,當年雷曼爆煲時 即使有多意外,還是早有報道美樓 市之危、次按風暴早已籠罩紐約華 爾街,但是次閃崩可是突如其來 (起碼在表面上),否則擁有不少 數據在手的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就不 會在上周鷹起來,示意在需要時會 果斷加快加息。
賺得慢但輸可夠快
當年為畢業生入銀行做頭 一份工時,就有高層CFO在向 我們一班Graduate Trainees 說:「做銀行生意其實很愚蠢,
借那麼多錢給人家,就求賺一 點點利息,一旦他們不還錢, 輸的可是整個本。」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409213526-a153109b1fc8b966875a031383e3df1f/v1/8d6a9955de5cf6ea450b22fa6bbadd04.jpeg)
至今難忘這句話,後在行 內驗證與體會,各市場史上真 的有著太多太多因壞賬而倒閉 的金融機構,大陸所成立的一 些「資產投資」公司,不就是 給銀行界「吸淤血」,轉換資產 嗎? 然而,近年出事的銀行, 不一定直接跟一對一借貸的壞 賬有關,但當然也可以說金融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409213526-a153109b1fc8b966875a031383e3df1f/v1/abf982464d8f3881c0572a13e6b65c6d.jpeg)
原本傳統銀行的存在,就是為了支 撐一地的實業公司與貨品易貿等,屬寄 生行業,至今日本、南韓、台灣這些 重要出口市場,仍然保存了這個概念。 那兒的銀行不是用作主力帶動經濟的行 業,而是扶助當地的工業與科技公司打 天下。當然,這並不代表風險減少,有 時候反而會更大,只是較少存在員工主 動冒險而犯錯的機會。目前問題是傳統 銀行難以招聘或留住優秀人才,因工作 性質太沉悶與花紅不多。
繼 SVB 倒閉後不久,市場又飛馬 傳來本已百病纏身的瑞信缺水乾涸, 瀕臨斷崖之緣,頓感「欲飲琵琶馬上 催」,股價一夜狂插 30%,後幸得央行 出手注資 540 億美元才拾回一命。
沉著應戰不再受傷
投行最出名就是 High Pay,但正如 畢菲特早年所言,投行的員工比股東更 快富起來,這種商業模式就很有問題。
撫心而論,iBankers 為甚麼 Pay 如天高 ? 這裏不是說他們沒有付出,只是其他行 業僱員的辛苦、動腦程度也不一定比這 少。然而,話說回來,重點還並非他們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409213526-a153109b1fc8b966875a031383e3df1f/v1/9caa81e0f09e118a9cf009b8217a2b02.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409213526-a153109b1fc8b966875a031383e3df1f/v1/e44b10676132016847a6bb6b344a006f.jpeg)
好 Pay 與否,你「叻仔、能幹」Pay 多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409213526-a153109b1fc8b966875a031383e3df1f/v1/8e5744a1b80aa3c1daadecf29331ca4f.jpeg)
少都沒問題,但當一家如瑞信般股價已 石沉大海,十多年來累挫逾 95%,股東 慘遭血洗的情形下,該行長年來月薪還
袋 10 萬、20 萬元的竟仍大有人在,在 眾股東面前有何說辭?也許聳肩一句: 「這是市價。」但最弊股價又唔係跟「市 價」。 曾經極為風光的瑞信是如何成了折 翼天使,原因包括管理層不斷變動導致 目標與方向不清、涉鉅額罰款令資金不
備受期待的新樓盤開始發售
海嘯亦是因房地產債券變壞了
而釀成災禍,隔岸香港散戶觸 手雷曼迷債後成為苦主的數不 勝數。
銀行最大問題是「水漲又 死,水退又死」,甚麼意思
呢?即是若存款過多,市面好 Profile的Loans如不夠,唯有 找投資工具,SVB原本以為押 注政府債券「包冇死」,誰不 知加息潮殺到,債價Mark-toMarket急插、存款一撤,立
刻玩完。水退不利銀行,道理
則簡單,一是資產值價下滑影
響按揭、信貸等,銀行屆時為
了追存款,防範流動性資金短 缺,日夜忙於奔命,加上交易 活動通常在這些時候會同步萎 縮,生意冷淡、打擊收入。
4月15日星期六
精選兩臥室公寓
起價 £815,000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409213526-a153109b1fc8b966875a031383e3df1f/v1/23774e9c3ea8af04ab16f600656f0b25.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409213526-a153109b1fc8b966875a031383e3df1f/v1/5a48bb1d4b07aed728375598c9f94a3c.jpeg)
![](https://assets.isu.pub/document-structure/230409213526-a153109b1fc8b966875a031383e3df1f/v1/fe5d33eae3d02048b08d356b1a75baf1.jpeg)
足、投資失誤釀嚴重損手等。
SVB 事件引來滙豐銀行以 1 英鎊 象徵性價格收購 SVB 的英國業務,曾 經市值名列全球頂級的 HSBC,概嘆今 天時不與我,日新月異的變化導致不少 上周期的籃籌銀行墮入迷失國度,難以 突破框架、捉緊未來增長動力。新行業 一般較少受監管控制,又或是「拚死無 大害」,破釜沉舟勝出了,奪得了江湖 領導地位。
除了少數有獨特定位、優勢的銀行 或投行外,大部份近年均在捱打,不是 輸給金融科技,就是輸在自己疏忽, 且看因員工違規用 WhatsApp 作工事通 訊,花旗、大摩與巴克萊等就各自被罰 了 2 億美元。
對銀行來說,眼下是個容易受傷的 年代,處處可以碰釘,隨時可以沒命。 它們面前就只有兩條路,一是守住僅 存的堡壘城牆,專注做好自己強項,僅 遇爾出擊,只要不犯大錯,堅壁清野, 等待下一個黃金時代的到來;另一條路 乃比科企、尖端投行等更敢創新,吃頭 啖湯、獨佔新開拓出來的市場。否則, 兩頭唔到岸的只有燒著錢陪跑,舟車勞 頓、自我消耗。◇
【談股論金】
容易受傷的銀行
驚心動魄的SVB擠提 事件,再一次提醒人們 銀行這一門生意還是 逃不過本質上「贏粒 糖,輸間廠」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