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117

Page 1

導論

概述 .................................................. 001

第一篇

認識刑法 ....................................................... 011

第二篇

刑法之基礎概念及體系架構 ............................ 015

第一章 第二章

總則與分則之基礎概念 .......................... 015 刑法之體系架構..................................... 019

第壹部分

基本原則 ..................................... 041

第一篇

罪刑法定原則 ................................................ 043

第二篇

刑法之效力 .................................................... 056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三篇

時之效力 ............................................... 056 地之效力 ............................................... 068 屬地原則之例外(人之效力) ................ 079 外國裁判之效力..................................... 081 刑法總則之適用範圍 .............................. 083

刑法之解釋與用語 ......................................... 085

第一章 第二章

刑法之解釋 ........................................... 085 刑法之用語 ........................................... 087

第貳部分

犯罪論 ........................................ 107

第一篇

導論 .............................................................. 109

第一章 第二章

犯罪理論 ............................................... 109 犯罪之成立要件..................................... 117

1


第三章 第二篇

行為理論 .............................................. 121

故意之作為犯 ................................................. 130

第一章

基本架構 .............................................. 130

第一節

構成要件該當性 ................................................ 130

第二節

違法性 ............................................................. 204

第三節

罪責 ................................................................. 299

《專題研究-原因自由行為》 ......................................... 306 第四節

不法與罪責外之可罰性要件 .............................. 329

《專題研究-錯誤理論》 ................................................ 338

第二章

故意犯罪之行為階段 (預備犯、未遂犯) ............................. 376

第一節

故意犯罪之行為階段及處罰之前置化 ................ 376

第二節

預備犯 ............................................................. 378

第三節

未遂犯 ............................................................. 380

《專題研究-易與不能未遂混淆之概念》 ....................... 408

第三章

犯罪之參與型態 .................................... 445

第一節

緒論 ................................................................. 445

第二節

正犯 ................................................................. 447

第三節

共犯 ................................................................. 510

《專題研究-正犯或共犯之特殊問題》 ........................... 568

第三篇

過失之作為犯 ................................................. 594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2

過失之要素 ........................................... 過失之種類 ........................................... 過失犯之檢驗體系架構 ......................... 過失犯體系地位之演變 ......................... 過失犯之成立要件 ................................

595 598 605 607 613


第四篇

不作為犯 ....................................................... 644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不作為之概念 ........................................ 644 故意之不純正不作為犯 .......................... 648 過失之不純正不作為犯 .......................... 669

第參部分

競合理論 ..................................... 673

第一章 第二章

緒論 ...................................................... 675 行為單複數之認定 ................................. 679

第一節

概論 ................................................................. 679

第二節

基本概念 .......................................................... 680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侵害法益個數之計算 .............................. 692 不純正競合與純正競合 .......................... 694 競合之各種型態..................................... 695

第一節

法條競合(法律單數) ..................................... 695

第二節

與(不)罰之前行為及 與(不)罰之後行為 ......................................... 708

第三節

想像競合 .......................................................... 715

第四節

實質競合(數罪併罰) ..................................... 725

第六章 第七章

2005 年修法刪除牽連犯 ......................... 736 2005 年修法刪除連續犯 ......................... 738

《專題研究-競合論之特殊問題》 ...................................... 742

第肆部分

刑罰論 ........................................ 751

第一篇

刑罰理論(刑罰之目的) ............................... 754

第二篇

刑罰之種類 .................................................... 755

第三篇

刑罰之科處 .................................................... 773

第一章

概論 ...................................................... 773

3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篇

刑罰之執行 .................................................... 790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五篇

4

易刑處分(§41~§44) ..................... 790 緩刑(§74~§76) ............................ 801 假釋(§77~§79-1) ......................... 806

處罰之障礙 .................................................... 813

第一章 第二章 第六篇

刑罰之加重 ........................................... 776 刑罰之減免 ........................................... 784

赦免 ..................................................... 813 時效 ..................................................... 814

保安處分 ....................................................... 820


1

基本原則 此部分所探討之議題是刑法的共通概念、上位原理原則以及一些 抽象的名詞解釋,因此所涉概念適用於整部刑法,而這部分探討之內 容主要有三:罪刑法定原則;刑法之效力;刑法之解釋與用語。 就考試的重要性而言,以往這部分所出現的考題並不多,然而在 2006 年 7 月 1 日修法施行後,因為這部分在該次修法修正頗多,因此在修 法後頻頻出現考題,相信幾年內這個方向也不會改變。況且,就整部 刑法而言,因為這些原則適用在刑法典的任何部分,可謂總則中之總 則,再者,如果與這些上位概念相牴觸者,其效果也非常強烈,所以 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且,我們在思考刑法問題或對於具體案例做 判斷時,都要以此作為出發點,因此,同學一定要仔細了解這些概念 的內涵。

─041─


042

第壹部分

基本原則

第一篇

罪刑法定原則


第一篇

第一篇

罪刑法定原則

043

罪刑法定原則

壹、基本概念 一、制度緣起 歐洲在帝王專制時代,刑法是帝王統治人民的利器,何種行為是應科處 刑罰之犯罪,法律並無明文規定,而任由統治者依其喜怒哀樂, 「君要臣死, 臣不能不死」 ,生殺予奪,因而形成「罪刑擅斷原則」 。隨著時代的演進,民 智大開,而刑法的制裁,動輒剝奪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而與人權與人道 相關,因此,有學者主張刑法的運用,宜本著節制原則,在必要及合理的最 小限度內為之,此即前面已經介紹過的「 刑法之最後手段性 」1(或有稱為

刑法之謙抑思想、補充性),由此理念出發,產生了「罪刑法定原則」。

二、意義 罪刑法定原則的意義,是指何種行為構成犯罪,以及該行為應科以如何 之刑事制裁(刑罰與保安處分),均須事先以法律明文規定,如果行為當時 沒有法律明文規定處罰該行為者,即無所謂的犯罪與刑罰可言 2。詳言之,

犯罪之成立要件及其法律效果均須以事先的、成文的法律明確地加以規 定,法律若無明文規定處罰者,即無犯罪與刑罰可言。亦即「沒有法律就 沒有犯罪、沒有法律就沒有刑罰」 3。刑法第 1 條即明示罪刑法定原則。

1

2 3

回顧一下,刑法之最後手段性係指刑罰以外之法律效果,如亦能有效防制不法行為時,則應 避免使用刑罰。唯有在以其他法律效果不能有效防制不法行為時,始得以刑罰做為該行為之 法律效果。可以說刑法的最後手段性即是憲法上比例原則的表現,不論在立法上或司法上都 應該慎重用刑,避免刑法之濫用。依此概念,甘添貴老師認為,逃漏稅之行為,動用行政罰 似乎較能達到效果,將之刑罰化(犯罪化)有違刑法謙抑思想(甘添貴,刑法之謙抑性,月 旦法學別冊,頁 160~161)。 引自林書楷,刑法總則,初版二刷,2011 年 1 月,頁 18。 參考林鈺雄,新刑法總則,二版,2009 年 9 月,頁 37~38。


044

第壹部分

基本原則

第一篇

罪刑法定原則

第 1條

(罪刑法定原則)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 亦同。 由此可知,罪刑法定原則之下,刑法有無處罰明文的判斷時點在於「行 為當時」,在作為犯就是指作為之時,在不作為犯則指行為人應作為而不作 為之時。至於結果何時發生,原則上在非所問。只要行為人在行為當時法律 並未規定要處罰,那麼就不得處罰行為人,否則將有害人民的信賴、預見。 進一步言之, 行為時成立的犯罪,也不因嗣後事實發生變更而受影 響 。例如最高法院 92 年台上字第 7050 號判決表示:「按刑法第二百十條所 謂偽造私文書足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祇須偽造時足以發生損害為以足,至 真正名義人之事後追認,與其已成立之罪名,並無影響。 」最高法院 93 年台上字第 707 號判決:「侵占罪……,凡對自己持有之他人所有物,有變 易持有為所有之意思時,即應構成犯罪, 縱事後將侵占之物設法歸還,亦 無解於罪名之成立 。」

三、理論基礎 罪刑法定原則之理論基礎在於自由主義、權力分立、一般預防及罪責原 則 。而 罪刑法定原則的目的在於:防止國家濫用刑罰並保障個人權利 , 因為在此原則之下,國家不能恣意羅織罪名來處罰不受歡迎的人物,因此整 部刑法所定的法律要件及處罰規定,具有相當重要的 保障功能,可以說是防 止個人權利受國家恣意侵犯的保證書。德國刑法理論大師封·李斯特(v . Lizst)就曾生動地說: 「罪刑法定原則乃犯罪者的大憲章」 (die Magna Charta des Verbrechers) 5。 4

四、功能 罪刑法定原則最主要的功能在於讓人民知所遵循,並藉由保護人民之可 預測性,避免「不教而殺」,從而讓人民得以生活在安穩之法秩序社會,無 庸擔憂動輒觸法而自我設限,阻礙社會之發展。是以,罪刑法定原則實為保 護人民之原則。對守法的人而言,罪刑法定原則之功能也僅止於此。然而, 對於違反刑法而有可能受刑罰制裁者而言,罪刑法定原則有更進一步的 4 5

進一步的說明,可參照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四版,2014 年 9 月,頁 39~40。 參考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四版,2014 年 9 月,頁 38。


第一篇

罪刑法定原則

045

功能,亦即乃限制國家刑罰權的原則 , 條文所述已是對被告最不利的上 限,無論如何解讀條文,不能比條文所寫的情況更不利。具體而言,罪 刑法定原則在刑事訴訟程序上是用以規範法官在解釋法律、適用法律 時,不得惡化被告地位之原則。正因如此,在認定有無牴觸罪刑法定原 則時,不能只因在形式上看似違反即遽認牴觸罪刑法定原則,重點反而 在於實質面的觀察,亦即若解釋法律、適用法律的結果有利於行為人時, 則最終結論仍係不牴觸罪刑法定原則。

五、適用範圍 2005 年修法增訂「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亦有適用罪刑法定原則(§ 1 後段)。理由如下: ㈠ 就犯罪的法律效果而言,現代法治國家的制裁體系採取「雙軌制裁體 系」,除刑罰外,另外承認保安處分(§86~§99)。且為避免對同一 行為重複處罰,採取「替代交換制度」 ,賦予法官可依實際情況決定先 執行何者,並得互相折抵之(§98)。 ㈡ 刑罰與保安處分之目的並不相同,刑罰之目的是為了達到應報及預

防;而保安處分之目的是為了預防犯罪、保護社會安寧、保全或矯治 具有未來危險性的犯人,乃為預防危險之社會保安措施(即預防行為 人之未來的危險性,達於防衛社會之目的)。 ㈢刑罰與保安處分的本質有其區別:刑罰以行為人過去的行為罪責為前提及 上限;保安處分則與行為人之罪責無關,而是以行為人未來的危險性為基 礎,並以比例原則為界限。詳言之,刑罰乃針對行為而發,保安處分則以 行為人為評價基礎;刑罰著眼於過去的罪責而來,保安處分則著眼於未來 的危險;刑罰關心的是罪責如何,小罪不能大罰,反之,保安處分重視的 則為危險大小,縱使罪小,只要危險存在,就有處分的必要。由於上述區 別,罪責原則理所當然成為刑罰的上限,刑罰不能大於罪責,而保安處分 則不受此限,只要所施加的保安處分手段與防範行為人危險性並防衛社會 安全的目的合乎比例原則,則不在禁止之列 6。 (§ 我國現行刑法的保安處分種類有七:對於少年犯施加之「感化教育」 86)、對於精神障礙者施加之「監護處分」(§87)、對於施用毒品者 及酗酒者施加之「禁戒處分」 (§88、§89) 、對於有犯罪習慣或懶惰成 習者之「強制工作」 (§90) 、對於犯第 285 條之罪者及特定性犯罪行 (§91、§91-1)、 對於少年犯、精神障礙者、施 為人之「強制治療」 6

本段內容引自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四版,2014 年 9 月,頁 30。


046

第壹部分

基本原則

第一篇

罪刑法定原則

用毒品者、酗酒者、 有犯罪習慣或懶惰成習者或受緩刑宣告及假釋者之 「保護管束」(§92、 §93)、對於外國人之驅逐出境(§95)。 ㈤ 刑罰與保安處分之內容與目的,早期認為是涇渭分明,完全沒有交集

的。 圖示如下 7: 刑罰

保安 處分

這種看法的立基點在於刑罰與保安處分的法理基礎不同,認為刑罰著重 在過去行為之應報制裁,保安處分則著眼於預防行為人未來的社會危險性, 並據此推論出只有刑罰才適用罪刑法定原則、從舊從輕原則,至於保安處分 則不適用,所以即便行為時並無施以保安處分之明文,只要裁判時法律規定 得施以保安處分,法官仍得宣告被告須接受保安處分;行為後至法官裁判前 法律對於保安處分之規定有變更,一律用適用裁判時的新法。然而,就刑罰 之目的而言,除非採行絕對的應報理論,否則預防也是刑罰之「目的」之一, 更是國家對於行為人施加刑罰最重要的正當化基礎,至於罪責原則不過是限 定國家刑罰權的「界限」而已。而保安處分之根本目的也在「預防」 ,則「預 防目的」當然不足以成為區別刑罰與保安處分得標準。其次,就刑罰與保安 處分之內容而言,刑罰以剝奪犯人之法益為其內容,但保安處分措施也經常 不可避免地剝奪犯人之法益,因而,這種「內容」也無法成為區別刑罰與保 安處分的標準。依此,刑罰與保安處分關係應該是有所交集的。圖示如下 8 9: 、

刑罰

保安 處分

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 ( 兼具自由刑內容的保安處分 )

7 8 9

圖示參考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四版,2014 年 9 月,頁 66。 圖示參考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四版,2014 年 9 月,頁 66。 以下內容係整理自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四版,2014 年 9 月,頁 65、67~68。


第一篇

罪刑法定原則

047

刑法規定的保安處分,其中有些兼具直接或間接拘束受處分人身體 自由並剝奪其法益的法律效果,例如於感化教育處所實施的感化教育(§ 86)、於特定醫療機構所實施之監護處分(§87)、於禁戒處所實施的禁 戒處分(§88、§89)、於勞動場所實施的強制工作(§90)、於治療處 所所施加的強制治療(§91、§91-1)。這些措施處於刑罰與保安處分交 集的地帶,可謂「兼具自由刑內容的保安處分(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 分)」 10,其限制人民身體自由權實與刑罰之徒刑相同。不過,也並非所 有保安處分都會直接拘束受處分人的身體自由,例如,保護管束(§92) 雖然課予受處分人一定之義務,但通常並無將受處分人拘束於特定處所 的監禁效果;又如,對於外國人實施的驅逐出境(§95) ,係將受處分人 排除於我國領域之外,同樣並無將受處分人拘束於特定處所之監禁效 果,可謂是「純粹的保安處分(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 罪刑法定原則乃限制國家刑罰權的原則,根本目的在於保護個人免於受行為 時不可預知的國家制裁。所謂的「制裁」,除刑罰外,也應包含保安處分在 內,因為從行為人觀點而言,不論二者在法理上的性質有何區別,對之施加 保安處分所造成的自由權限制,不見得比刑罰來得輕。至少,對於「兼具自

由刑內容的保安處分(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如§90 強制工作), 應使人民有所預見,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得施以此類保安處分者,始 得宣告被告應受此類保安處分;且被告於行為後至法官裁判前法律對於此類 保安處分之規定有變更,也應回歸從舊從輕原則,不得依照行為後之修法, 對行為人增加不利益的制裁 11。正因如此,2005 年修法前,一般認為僅有刑 罰之目的在於制裁,故會干預限制人民基本權,保安處分之目的則非制裁, 而在於保衛社會安寧與矯治行為人,乃針對行為人而非行為本身所設,著眼 於行為人的社會危險性,不會干預限制人民基本權,而罪刑法定原則、從舊 從輕原則既係用以保護被告基本權不會受到過度干預與限制之原則,則罪刑 法定原則、從舊從輕原則僅適用於刑罰,保安處分一律不適用,行為後至法 官裁判前刑法變更保安處分的規定時,亦毋須比較新舊法,一律從新法規定 裁判。但如上所述,保安處分中有一部分係以剝奪受處分人之人身自由為其 10

11

保安處分可區分為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及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現行法之規定, 除保護管束、驅逐出境外,皆具有拘束人身自由之刑罰性質,例如感化教育、監護處分、禁 戒處分、強制工作、強制治療等。兩者之區分基準在於有無對於受處遇人施以「機構性處遇」 , 簡單講,就是有無以圍牆將人民限制在一個範圍內以拘束其人身自由。 引自林鈺雄,新刑法總則,四版,2014 年 9 月,頁 65。


048

第壹部分

基本原則

第一篇

罪刑法定原則

內容,性質上,帶有濃厚自由刑的刑罰色彩,基於保護基本權利之目的,兼 具自由刑性質的保安處分,亦應有罪刑法定原則之適用。從而,2005 年刑法 即在第 1 條增訂後段「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亦同」,宣示拘束人身自 由之保安處分亦適用罪刑法定原則。並將舊法第 2 條第 2 項:「保安處分, 適用裁判時之法律。」修正成:「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 之法律。」至於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則回歸第 2 條第 1 項,適用從舊 從輕原則。

貳、罪刑法定原則之派生原則 從罪刑法定原則衍生出四個重要的派生原則,即 禁止溯及既往原則、禁 止以習慣法作為定罪依據、禁止類推適用、罪刑明確性。既然是罪刑法定原 則之派生原則,當然在概念上也就是一脈相承,都是為了保障人權,避免造成 人民突襲而使人民得以生活在安定之中,乃用以規範認事用法者在適用法律時 不要惡化被告地位。從而,這四個派生原則其實將這些抽象的大方向說得更具 體、清楚而已。圖示如下:

罪刑法定原則

禁止溯及既往 禁止以習慣法作為定罪依據 禁止類推適用 罪刑明確性

一、禁止溯及既往 概念: 為了讓人民能夠在行為時預見其行為之合法或違法,刑法之效力只能及於 法律公布生效後發生之行為,而不得追溯處罰法律公布生效前業已發生且 完成的行為。換句話說,行使國家之刑罰權,應符合可預見性與可預測性 之要求。

內涵: 此一基礎可以分為兩方面: 對於合法取得之權利,不得以行為後所公布生效之法律加以限制或剝 奪。亦即,行為時該行為並不處罰或毋須施以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 分,但是行為後回溯處罰或施以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例:闖紅燈 於行為人行為時沒有刑責,但嗣後修法變成要處死刑;行為人竊盜時, 法律並未規定須施以強制工作的保安處分,但嗣後修法變成須施以強制 工作。


第一篇

罪刑法定原則

049

不得以行為後公布生效之法律設定義務或加重負擔。亦即,行為時該行為 雖然可罰或須施以拘束人身自由的保安處分,但是行為後加重處罰或保安 處分。例:以有期徒刑代替原來之罰金刑;強制工作由一年延為三年。

例外: 由上述說明可知,禁止溯及既往乃禁止刑法在行為後惡化行為人之法律 地位 。但要注意,禁止溯及既往原則有三個例外: 溯及既往有利於行為人: 若溯及既往有利於行為人,基於罪刑法定原則的規範意旨,因不致惡化 被告之地位,並不在禁止之列。 沒收、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適用從新原則(§2Ⅱ): 通說及實務咸認保安處分雖係為預防行為人之危險性、防衛社會所設立 的社會保安措施,理論上似一律適用裁判時之新法較可達成目的,即便 行為時並未有保安處分之規定亦同。然而,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將 行為人拘束於一定處所進行矯治)對於人民基本權干預、限制不亞於刑 罰,故亦需受罪刑法定原則之約束。 然而,非拘束人身自由的保安處分(保護管束、驅逐出境、緩刑負擔如 義務勞動、心理輔導等措施 12)並沒有規定具體的構成要件,法官對於 保安處分的宣告擁有絕對裁量權,而且是以行為人受裁判時或受假釋審 查時的情況作為裁量依據,因此自然僅能適用裁判時的法律,同時這些 保安處分是對行為人有利的處置,縱然在行為時國家尚無相關政策,如 於行為後已有具體的矯治改善措施,實無堅守不溯及既往原則而不適用 之理 13。 2016 年 7 月 1 日施行之新法已明定沒收具獨立之法律效果,乃準不當 得利之衡平措施,且在第五章之一以專章規範確認其已不具刑罰之本 質,專章中既未規定犯罪構成要件,亦無涉及刑罰之創設或擴張,自無 罪刑法定原則之適用與適用行為時法之必然性。況與沒收本質較為相近 之保安處分,就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即適用裁判時之法律,故 沒收適用裁判時法並非特例。 程序法適用從新原則。

12

13

刑法第 74 條第 2 項之緩刑負擔可否定性為保安處分,仍有爭論。許玉秀老師認為若以處分做 成機關作為定性依據,仍可認定為保安處分。 許玉秀,罪刑法定原則的構成要件保障功能(上)-第十六次修正刑法檢討系列(第一、二、 二八~三一條),月旦法學雜誌,123 期,2005 年 8 月,頁 11。


050

第壹部分

基本原則

第一篇

罪刑法定原則

二、禁止以習慣法作為定罪依據 概念: 所謂「習慣法」是指基於反覆之慣行,且一般人對此慣行具有法的確信, 但其尚未明文化者稱之。習慣法雖與成文法同係來自社會之法確信,但 因未經過立法程序予以明文化,故其內涵與違反之效果均有未盡明確 之處,而使人民無從預測與遵守 。刑法因干預人民之自由、權利甚鉅, 故 刑法規範一律排除習慣法之適用 ,法官審理刑事案件,只能夠以成文 法作為處罰的法律依據,而不能夠援用習慣法作為不利於行為人之有罪判 決依據。 禁止以習慣法作為定罪依據之目的就在於 「排除不利於行為人的習慣

法」 。例如在 95 年 7 月 1 日修正新法施行前並無「原因自由行為理論」 之明文依據(修法後已增訂於§19Ⅲ) ,則法官於審判時倘依「原因自 由行為理論」之習慣法認定被告須負完全責任,即有違背罪刑法定原 則之嫌 14。

例外 15: 法律允許以習慣之內容作為犯罪之前提事實或法律關係之內容,用 以解釋構成要件。例如:違背建築術成規罪(§193)、準文書(§ 220)、投票受賄罪(§143)、投票行賄罪(§144),或為遷葬而挖 掘墳墓,因符合社會重視墳墓之習慣,不成立發掘墳墓罪(§248) (最高法院 23 年上字第 2038 號判例 16、27 年上字第 889 號判例)。 習慣法之適用可能有利於行為人,如教師懲戒權的超法規阻卻違法 事由是否應予承認,此時適用習慣法不至於擴張國家刑罰權,故刑 法僅禁止適用不利於行為人之習慣法。 14 15 16

此案例為 89 年司法官特考的考題。 本段內容引自顏聖,刑法總論,初版,2003 年 7 月,頁 10。 最高法院 23 年上字第 2038 號判例: 「刑法處罰發掘墳墓之本旨,在保護社會重視墳墓之習慣, 故其犯罪之成立與否,應以是否違背法律上保護之本旨為斷。苟發掘墳墓之目的,在於遷葬, 並無其他作用,而發掘以後隨即依照習慣改葬他處者,既與法律上保護之本旨不相違背,自 無犯罪之可言。」 最高法院 27 年上字第 889 號判例:「發掘墳墓而於法律保護墳墓之本旨不相違背者,雖不構 成刑法第二百四十八條之罪,但所謂不違背保護之本旨,係指其發掘墳墓本無不法侵害之故 意,徒因遷葬或改建等工程上之需要,不得不起掘墳棺之情形而言。上訴人等雖因某甲違反 族規,將母柩葬於公有墳山,曾責令出立限遷字起遷母墳,但上訴人等未予某甲以起遷之機 會,即擅自將柩起出,又不為之另行安葬,是其對於某甲之母墳,已有不法侵害行為,與法 律保護墳墓之本旨,顯相違背,自不能不負刑事責任。」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