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 民法總則 解題書 第一章
法例 .............................. 001
第一節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 003
第二節
法源 .............................................................. 003
第三節
文字、數量 ................................................... 005
Q1:文字數次表示有不符合時之處理 ...................................... 006
第二章
人 ................................ 009
第一節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 011
第二節
自然人 ........................................................... 011
第一款
權利能力之始期終期 .................................................. 011
第二款
胎兒 ............................................................................. 013
第三款
死亡宣告 ..................................................................... 014
Q1:宣告死亡日之認定與撤銷之效力 ...................................... 016
第三節
行為能力之判斷標準 ................................... 019
Q1:監護宣告之聲請人適格與監護人之工作內容 .................. 025 Q2:未成年人結婚後之行為能力 ............................................. 027
第四節
人格權及姓名權 ........................................... 028
-目 1 -
Q1:真實惡意原則於民法第 18 條之適用 ................................ 030 Q2:媒體報導公眾人物的查證義務與民法第 18 條之適用 ..... 034
法人 .............................................................. 038
第五節 第一款
通則 ............................................................................. 038
Q1:法人姓名權受侵害的損害賠償範圍 .................................. 041 第二款
社團 ............................................................................. 044
Q1:社團決議違法之類型 ......................................................... 045 第三款
第三章
財團 ............................................................................. 048
物 ................................ 051
第一節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 053
第二節
動產與不動產 .............................................. 053
Q1:定著物之判斷 .................................................................... 054 Q2:動產與不動產之區別 ......................................................... 056 Q3:不動產之定義 .................................................................... 057 Q4:不動產之出產物 ................................................................. 058
第三節
主物與從物 .................................................. 061
第四節
孳息 .............................................................. 063
Q1:法定孳息權利之收取 ......................................................... 064 Q2:天然孳息權利之收取 ......................................................... 065
第四章 第一節
法律行為通則 ...................... 069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 071 -目 2 -
第二節
法律行為之無效 ........................................... 071
Q1:違反公序良俗之效力 1 ...................................................... 074 Q2:違反公序良俗之效力 2 ...................................................... 076 Q3:違反公序良俗之效力 3 ...................................................... 077
第五章
行為能力 .......................... 083
第一節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 085
第二節
無行為能力人 ............................................... 085
Q1:意思表示效力之判斷 ......................................................... 086
第三節
限制行為能力人 ........................................... 088
Q2:限制行為能力人之意思表示 ............................................. 090
第四節
限制行為能力人的例外狀況 ....................... 097
Q1:限制行為能力人的例外狀況 1 .......................................... 098 Q2:限制行為能力人的例外狀況 2 .......................................... 102
第六章
意思表示 .......................... 107
第一節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 109
第二節
虛偽意思表示 ............................................... 110
第三節
意思表示錯誤、不自由 ............................... 112
Q1:動機錯誤 1 ......................................................................... 116 Q2:動機錯誤 2 ......................................................................... 119 Q3:動機錯誤 3、撤銷之時效 .................................................. 121 Q4:動機錯誤 4 ......................................................................... 123 -目 3 -
Q5:意思表示之撤銷 ................................................................. 125
第四節
意思表示之生效 .......................................... 130
Q1:對話意思表示之生效 ......................................................... 132 Q2:非對話意思表示之生效 ..................................................... 134
第七章
條件及期限 ........................ 139
第一節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 141
第二節
條件與期限 .................................................. 142
Q1:停止條件之要件 ................................................................. 146
第八章
代理 .............................. 149
第一節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 151
第二節
代理 .............................................................. 152
Q1:代理撤回與善意第三人 ..................................................... 163 Q2:自己代理之法律效力 ......................................................... 165
第九章
無效及撤銷 ........................ 167
第一節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 169
第二節
無效 .............................................................. 170
Q1:意思表示轉換 .................................................................... 173
第三節
撤銷 .............................................................. 176
第四節
無權處分 ...................................................... 178
Q1:權利人承認無權處分人行為之法律效力 .......................... 182
-目 4 -
Q2:無權處分與善意取得 ......................................................... 184
第十章
期日及期間 ........................ 187
第一節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 189
第二節
概念分析 ....................................................... 189
Q1:期日或其期間之末日為休息日 ......................................... 193
第十一章
消滅時效 ........................ 197
第一節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 199
第二節
消滅時效之起算 ........................................... 199
Q1:法律上障礙與事實上障礙 ................................................. 201
第三節
消滅時效之長短 ........................................... 208
Q1:不適用消滅時效之情形 ..................................................... 210
第四節
消滅時效之中斷與不中斷 ........................... 214
Q1:與確定判決有同一效力之執行名義 .................................. 219
第五節
消滅時效不完成 ........................................... 222
第六節
消滅時效之完成 ........................................... 224
Q1:主權利與從權利之判斷 ..................................................... 225
第七節
時效利益之拋棄 ........................................... 228
第八節
消滅時效與除斥期間 ................................... 229
Q1:除斥期間之計算 ................................................................. 230
-目 5 -
第十二章
權利之行使 ...................... 233
第一節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 235
第二節
權利行使之原則 .......................................... 235
Q1:權利之行使不得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 .......................... 236
第三節
權利之自力救濟 .......................................... 239
Q1:自助行為 ............................................................................ 242
-目 6 -
第一章 法例 第一節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第二節
法源
第三節
文字、數量
002
3Q 民法總則 解題書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節
法例
法例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第二節
法源
一、條文 民法第 1 條 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習慣者,依法理。 民法第 2 條 民事所適用之習慣,以不背於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為限。
003
004
3Q 民法總則 解題書
二、爭點 何謂習慣: 定義:按「習慣法之成立,須以多年慣行之事實及普通一般人之 確信心為其基礎。」(最高法院 17 年上字第 613 號民事判例要 旨)、「習慣,係指在社會上普通一般人多年慣行之事實,確信具 有法之效力,並不違背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者而言」(最高法院 86 年度台上字第 280 號民事判決)是以所謂習慣要件可整理為: 多年慣行之事實。 普通一般人之確信心。(就是一般人都相信這習慣是對的,認 為有法之效力) 不違背公共秩序及善良風俗。 何謂法理: 定義:按,「所謂法理,乃指法條中未揭示,而由法律根本精神 演繹而得之法律一般原則,為事務本然或應然之理,以公平正義 進行調和社會生活相對立的各種利益為任務;經由法理的補充功 能得以適用包括制定法內之法律續造(如基於平等原則所作之類 推適用)及制定法外之法律續造(如超越法律計畫外所創設之法 律規範)」 ( 最高法院 103 年度台上字第 736 號民事判決意旨參照) 依上開說明,其實法理便是所謂法律之一般原則,聽起來相信同 學都感覺十分抽象,但說實話這邊本來就是比較抽象的概念,簡 單而言同學若遇到相關問題,可以在法律未規定的時候,如果引 用何種法律觀念(例如誠信原則、平等原則)可以讓事件更加公 平圓滿的角度出發作答。 民法第 1 條之適用順序: 民法第 1 條是在「法律未規定」且「當事人未約定」之情況下 始有適用。如果當事人已有約定,當然無習慣之適用。 如果法律已設規定者,無適用習慣之餘地,不管習慣之成立在
第一章
法例
法律制定之前或其後,凡與法律相牴觸者,均不能認為有法之 效力,而在無法律也無習慣之際,才會依法理。 何謂類推適用: 按,「所謂類推適用,乃比附援引,即將法律於某案例類型所 明定的法律效果,移轉適用於法律未設規定的案例類型之上。 此移轉適用乃是基於平等原則」(參照王澤鑑,法律思維與民 法實例,第 305 至 306 頁,2014 年 9 月 16 刷)、「民事法律所 未設之規定,苟非立法有意的不予規定,即屬立法時之疏漏或 嗣後情事變更形成之立法不備,法官有義務探求規範之目的, 依民法第 1 條立法之授權,援用習慣或法理為之補充解釋,或 應援用『相類似案件,應為相同之處理』之法理,為類推適用」 。 (最高法院 79 年度第 2 次民事庭會議參照) 我們可以從上大略整理,類推適用的要件為: 法律未規定。 比附援引的是性質相類似之規定。 類推適用須符合平等原則及社會通念。
第三節
文字、數量
一、條文 民法第 3 條 I依法律之規定,有使用文字之必要者,得不由本人自寫,但必 須親自簽名。 Ⅱ如有用印章代簽名者,其蓋章與簽名生同等之效力。 Ⅲ如以指印、十字或其他符號代簽名者,在文件上,經二人簽名 證明,亦與簽名生同等之效力。
005
006
3Q 民法總則 解題書
民法第 4 條 關於一定之數量,同時以文字及號碼表示者,其文字與號碼有 不符合時,如法院不能決定何者為當事人之原意,應以文字為 準。 民法第 5 條 關於一定之數量,以文字或號碼為數次之表示者,其表示有不 符合時,如法院不能決定何者為當事人之原意,應以最低額為 準。
二、爭點 按民法第 4 條規定「關於一定之數量,同時以文字與號碼表示者,其 文字與號碼有不符合時,如法院不能決定何者為當事人之原意,應以 文字為準」 ,則號碼與文字各表示數次而均不相同,依第 4 條之規定, 應先就號碼與文字為比較,而以文字為準,再就文字之各次表示比較 以其最低額為準。 (臺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 66 年度法律座談會參照)
三、例題
1
(文字數次表示有不符合時之處理)
甲自乙處承攬泥作工程,總價 100 萬元,並簽訂工程承攬契約書、 補充說明書。工程承攬契約書第 5 條約定:「甲方如有逾期完工, 每逾期一日乙方得扣總價款百分之三。」 、工程承攬契約書第 25 條 約定: 「補充說明書與本合約具同等效力。」補充說明書 25 條則約 定:「除因甲之過失或不可抗拒之因素外,甲有延誤完工時,甲每 逾一日處壹萬元之罰款。」試問:若您為乙之法律顧問,若因甲之 過失導致延誤完工達 5 日,您會建議乙應扣款多少才能避免法律風 險呢?
【作者改編自真實案例】
第一章
法例
解題思考流程 考試中考到文字、數量規定之題目不多,本題是改編自實務見解,雖 然題目很長,但其實爭點非常簡單,同學只要看熟法條其實不難。 (約 379 字)
乙扣款新台幣 5 萬元多少較能避免法律風險: 按,關於一定之數量,同時以文字及號碼表示者,其文字與 號碼有不符合時,如法院不能決定何者為當事人之原意,應 以文字為準。關於一定之數量,以文字或號碼為數次之表示 者,其表示有不符合時,如法院不能決定何者為當事人之原 意,應以最低額為準。民法第 4 條、第 5 條定有明文。 查,工程承攬契約書第 25 條約定:「補充說明書與本合約具 同等效力。」故補充說明書與工程承攬契約書皆為兩造間承 攬契約之一部分,並無優先適用之問題。 次查,倘按工程承攬契約書第 9 條之規定,甲延誤完工達 5 日,甲之違約金應為 15 萬元(計算式: ( 1000000×3/100)×
5,)若依補充說明書,甲之違約金為 5 萬元,可見兩造於同 一契約書內,就施工逾期時之違約金,設有不同金額之約定, 若無法確認兩者之原意,此等約定均以文字表示,依前開規 定,應以最低額即附件補充書所約定之 5 萬元為準。
批註欄
007
008
3Q 民法總則 解題書
第二章 人 第一節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第二節
自然人
第三節
行為能力之判斷 標準
第四節
人格權及姓名權
第五節
法人
010
3Q 民法總則 解題書
第二章
第二章 第一節
考點體系圖及概說
第二節 第一款
人
自然人
權利能力之始期終期
一、條文 民法第 6 條 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
人
011
012
3Q 民法總則 解題書
二、爭點 出生之時點認定問題: 陣痛說。 一部露出說。 全部產出說。 獨立呼吸說(學說通說):意指胎兒與母體完全分離,而能獨 立呼吸者。 死亡之認定問題: 傳統學說通說:以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及瞳孔放大三要件為認 定。 近期學說:以腦波完全停止作為認定。 實務上亦有以腦波完全停止作為認定之見解: 「傳統之死亡之定義,固以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及瞳孔放大三要 件為成立要素,惟近三、四十年來此傳統定義已逐漸引起爭議, 而有漸將之放棄,而改以腦波無反應,即腦波完全停止作為死亡 之時期,此已為我國民法總則之學說通認之見解,即我國人體器 官移植條例第四條第二項規定,亦以此作為判定腦死之程序,是 所謂「死亡」之時期固自應以此定之。」 (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101 年度上字第 40 號民事判決意旨)
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 4 條 I醫師自屍體摘取器官施行移植手術,必須在器官捐贈者經其診治醫 師判定病人死亡後為之。 Ⅱ前項死亡以腦死判定者,應依中央衛生主管機關規定之程序為之。
第二章
第二款
人
胎兒
一、條文 民法第 7 條 胎兒以將來非死產者為限,關於其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 出生。
二、爭點 以將來非死產者為限: 學說通說認定為是法定解除條件說,即胎兒未出生前皆視為已出 生,若嗣後死產則溯及既往喪失權利主體之資格。 胎兒之父親死亡,被告可否以子女尚未出生僅是胎兒為由請求酌減 精神慰撫金: 首先,依民法第 184 條第 1 項前段規定:「因故意或過失,不法 「不 侵害他人之權利者,負損害賠償責任。」 、民法第 194 條規定: 法侵害他人致死者,被害人之父、母、子、女及配偶,雖非財產 上之損害,亦得請求賠償相當之金額」。因此如果父親死亡,子 女依法是可以請求賠償的。而就算子女是胎兒,但依我們上面所 看的民法第 7 條,胎兒一樣可以請求,因此實務便認定依上開法 條,不得以子女為胎兒作為不予賠償或減低賠償之依據,需酌量 一切情形定之。(最高法院 66 年台上字第 2759 號民事判例意旨)
最高法院 66 年台上字第 2759 號民事判例 不法侵害他人致死者,被害人之子女得請求賠償相當額之慰藉金,又 胎兒以將來非死產為限,關於其個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民 法第一百九十四條、第七條定有明文,如何為相當,應酌量一切情形 定之,但不得以子女為胎兒或年幼少知為不予賠償或減低賠償之依據。
013
014
3Q 民法總則 解題書
第三款
死亡宣告
一、條文 民法第 8 條 I失蹤人失蹤滿七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 為死亡之宣告。 Ⅱ失蹤人為八十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三年後,為死亡之宣告。 Ⅲ失蹤人為遭遇特別災難者,得於特別災難終了滿一年後,為死 亡之宣告。 民法第 9 條 I受死亡宣告者,以判決內所確定死亡之時,推定其為死亡。 Ⅱ前項死亡之時,應為前條各項所定期間最後日終止之時。但有 反證者,不在此限。 民法第 10 條 失蹤人失蹤後,未受死亡宣告前,其財產之管理,除其他法律 另有規定者外,依家事事件法之規定。 民法第 11 條 二人以上同時遇難,不能證明其死亡之先後時,推定其為同時 死亡。
二、爭點 利害關係人之定義: 所謂利害關係人,實務上認定指的是「法律上」的利害關係人, 如失蹤人之配偶、繼承人、債權人及其他因失蹤人死亡宣告, 而有身分上或財產上利害關係之人,也包括現尚生存而受死亡 宣告之人。 須注意者,若僅單純親屬關係,則非身分上之利害關係。(臺
第二章
人
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90 年度家上字第 168 號民事裁定意旨) 另外遺產稅徵收機關非民法第 8 條第 1 項所稱之利害關係人不 得為死亡宣告之聲請。(司法院院解字第 3230 號意旨) 特別災難: 定義: 條文既稱特別災難,則當然是要有別於一般災難,必定要是災難 之發生出於自然或外在之不可抗力而失蹤人無可避免者,如颱 風、戰爭、海難等由自然或外在力量威脅生命之天災人禍而言。 個人之意外事件不算特別災難: 失蹤人於船上失足落海或於河裡游泳沉溺,純屬個人之意外事 件,若無特別災難之介入,自非為本條項所謂遭遇特別災難。 (司 法院廳民一字第 852 號意旨參照) 死亡宣告之效力: 受死亡宣告人之住居所為中心之私法關係歸於消滅,推定為死 亡,配偶可以與他人結婚,受死亡宣告人之繼承人開始繼承。 死亡宣告撤銷後之效力: 死亡宣告撤銷後之效力規範於家事事件法第 163 條,主要為兩個 方面: 第 1 項本文規定:「撤銷或變更宣告死亡裁定之裁定,不問對 於何人均有效力。」因此因死亡宣告而變更、消滅之財產、身 分上關係原則上皆應復原。但例外是第 1 條但書規定:「但裁 定確定前之善意行為,不受影響」 因死亡宣告而取得財產者,同法條第 2 項則規定「因宣告死亡 取得財產者,如因前項裁定失其權利,僅於現受利益之限度 內,負歸還財產之責。」
015
016
3Q 民法總則 解題書
三、例題
1
(宣告死亡日之認定與撤銷之效力)
甲為船員,民國(以下同)80 年 10 月 1 日因船難而生死不明。甲 與乙為夫妻,甲行蹤不明時已有 3 歲之 A 子及懷孕 2 個月之 B,另 外尚有登記為甲所有之房地 X。由於甲一直杳無音訊,基於生活照 顧之理由,乙及 A、B 於 82 年 10 月與丙男同居,甚至在 83 年 10 月 1 日以公開儀式與丙結婚。83 年 12 月 1 日,乙則向法院提出宣 告甲死亡之訴。本案最後在 84 年 5 月 1 日經法院判決確定,推定 甲死亡在案。豈知 85 年 5 月甲竟自漂泊地印尼返國。試問: 甲被宣告死亡之日,究竟應為何年何月何日?此一死亡宣告是否 影響甲、乙、丙間婚姻之效力? 甲返國後,甲與乙是否當然回復其夫妻之關係?已由乙、A、B 加以繼承之財產是否亦當然應回復為甲所有? 【103 年地特三等一般行政】 抓住 keyword 甲被宣告死亡之日,究竟應為何年何月何日→檢討民法第 9 條,單純 法條題。 甲與乙是否當然回復其夫妻之關係、已由乙、 A、 B 加以繼承之財產 是否亦當然應回復為甲所有→這邊非民法總則範圍,但同學也可以看 一下,畢竟只要是死亡宣告的題目,很常會出現若被死亡宣告的人回 來的效力是如何。
解題思考流程 第一大題題目明確,答案也明確,就是法條題,因此重點就是要清楚臚 列,讓考官發現你的層次感喔,可以參下面擬答的寫作方式。
第二章
人
(約 914 字) 本題分述如下:
本小題如下詳述: 宣告甲死亡日為 81 年 10 月 1 日: 船難係特別災難: 依民法第 8 條第 3 項規定,失蹤人遭遇特別災難,利害 關係人(如失蹤人配偶)可於特別災難終了滿 1 年後, 聲請死亡宣告,則本題甲在 80 年 10 月 1 日遭遇無法避 免之船難,應屬上開規定之特別災難,故乙可在 81 年 10 月 1 日後為甲聲請死亡宣告。 依民法第 9 條規定,受死亡宣告者,以判決內所確定死 亡之時,推定其為死亡,則本題宣告甲死亡日應為 81 年
10 月 1 日。 甲乙及乙丙之婚姻成立、解消時點如下: 甲乙之婚姻關係溯及於 81 年 10 月 1 日消滅: 本題甲係推定於 81 年 10 月 1 日死亡,則甲與乙之夫妻 身分關係溯及於該日解消。 乙丙之婚姻關係於 83 年 10 月 1 日成立: 依 96 年 5 月 23 日修正前之民法第 982 條規定,結婚只 須有公開儀式及二人以上之證人即為生效,則乙丙結婚 既於 83 年 10 月 1 日有公開結婚儀式,故乙丙婚姻成立 日即為該日,又乙丙婚姻係在甲乙婚姻解消後始結婚, 故本題無重婚問題。 茲有附言者,甲乙之婚姻關係,不因死亡宣告而消滅,
批註欄
017
018
3Q 民法總則 解題書
應俟善意之乙丙再婚時始消滅,依此見解,甲乙婚姻解 批註欄 消日及乙丙婚姻成立日,均係 83 年 10 月 1 日。
本小題詳述如下: 甲返國後不當然回復甲乙之婚姻關係 依家事事件法第 160 條、第 163 條第 1 項規定,宣告死 亡裁定確定後,受宣告死亡人尚生存者,得聲請撤銷宣 告死亡,該撤銷裁定對任何人均有效力,亦不影響裁定 確定前已為之善意行為,故本題甲尚生存,其可聲請撤 銷死亡宣告。 甲聲請撤銷死亡宣告前,甲乙婚姻仍不回復,蓋甲乙婚 姻已於宣告甲死亡之日或乙丙善意再婚時解消。 法院撤銷宣告死亡,其撤銷裁定對任何人均有效力,依 題示可知,乙丙均不知甲尚存,故乙丙結婚應屬善意, 依上開規定,乙丙婚姻仍有效,甲乙婚姻亦於乙丙善意 再婚時消滅。 惟若乙丙其中一人係惡意,則法院撤銷死亡宣告後,甲 乙婚姻即時復活,乙丙婚姻為重婚而無效。 乙、 A、 B 繼承甲之遺產並不當然回復為甲所有 依家事事件法第 163 條第 2 項規定,因宣告死亡取得財 產者,如因撤銷死亡宣告裁定失其權利,僅於現受利益 限度內,負歸還之責。 本題宣告甲死亡之裁定如經撤銷,依上開規定,乙 AB 繼承甲之遺產,僅須在現受利益限度內,負歸還之責, 不當然回復為甲所有。
第二章
人
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 90 年度家上字第 168 號民事裁定 按所謂利害關係人,係指因失蹤人之生死有法律上利害關係之人而言, 凡身分上及財產上之利害關係固均屬之,惟若僅係單純親屬關係,則非 身分上之利害關係。本件被宣告死亡之人陳○與被上訴人間僅係四等旁 系血親,有兩造不爭之系統表(原審卷十二頁、本院卷卅頁)及戶籍謄 本可稽,陳○之生死與上訴人並不生身分上之利害關係。又陳○究係於 死亡宣告判決推定之時間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一日死亡,抑或兩造不爭之 民國六十九年三月廿六日自然死亡,均核與被上訴人是否能繼承陳○之 遺產無涉。 司法院院解字第 3230 號 遺產稅徵收機關,非民法第八條第一項所稱之利害關係人,不得為死亡 宣告之聲請。
第三節
行為能力之判斷標準
一、條文 民法第 12 條 滿二十歲為成年。 民法第 13 條 Ⅰ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 Ⅱ滿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能力。 Ⅲ未成年人已結婚者,有行為能力。 民法第 14 條 Ⅰ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 表示,或不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 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官、
019
020
3Q 民法總則 解題書
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監護之宣告。 Ⅱ受監護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 宣告。 Ⅲ法院對於監護之聲請,認為未達第一項之程度者,得依第十五 條之一第一項規定,為輔助之宣告。 Ⅳ受監護之原因消滅,而仍有輔助之必要者,法院得依第十五條 之一第一項規定,變更為輔助之宣告。 民法第 15 條 受監護宣告之人,無行為能力。 民法第 15 條之 1 Ⅰ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其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 示,或辨識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者,法院得因本 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 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機構之聲請,為輔助之宣告。 Ⅱ受輔助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 宣告。 Ⅲ受輔助宣告之人有受監護之必要者,法院得依第十四條第一項 規定,變更為監護之宣告。 民法第 15 條之 2 Ⅰ受輔助宣告之人為下列行為時,應經輔助人同意。但純獲法律 上利益,或依其年齡及身分、日常生活所必需者,不在此限: 一、為獨資、合夥營業或為法人之負責人。 二、為消費借貸、消費寄託、保證、贈與或信託。 三、為訴訟行為。 四、為和解、調解、調處或簽訂仲裁契約。 五、為不動產、船舶、航空器、汽車或其他重要財產之處分、 設定負擔、買賣、租賃或借貸。 六、為遺產分割、遺贈、拋棄繼承權或其他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