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家庭與家庭教育
3
考點
一、家庭相關概念 家: ◎何謂家? 林淑玲(1990)曾對家、戶與家庭的概念作一區辨: 民法對「家」的要件如下: 親屬團體或以永久共同生活的家屬。 同居。 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 成年個人或未成年的已婚者可以另外成立家庭。 戶:家人可以分住不同住所,但不能有兩個戶籍,所以「戶」 不等於家。 家庭的核心概念: ◎何謂家庭的 以家庭成員界定:家庭要有兩個以上的成員。 核心概念? 家庭成員間必須有血親、收養或婚姻之類的關係存在。 家庭存在的意義不同有其不同功能。 ◎何謂家庭? 家庭: 家庭是由血緣、婚姻或收養關係將個人結合而成的一個相當持久 的社會團體。 傳統的定義: 官方定義:一個家庭(family)是由二個或二個以上基於血緣、 婚姻、收養或關係的成員所組成。 社會學觀點: 主流意識形態定義的家庭含有三個相關要件:婚姻、性別、血 緣;以及居住在同一屋簷下。 擴大的家庭定義: 因為今日家庭的樣貌多元,不否認傳統的定義,但更強調家庭 ◎為何人類需 要在家庭成 成員彼此在情感上,照顧上的承諾。 人是家庭的主體,當然有成員才能成其為家,而成員的結合關係 長?家庭能 早期認為是法律關係(婚姻、收養),現在則認為不一定要有法 提供成長其 律的認可程序,畢竟社會上出現了同居家庭,至於家庭功能則各 中的個人哪 家認同不一,有些強調生物上的功能、有些則注重情感交流、或 些功能? 是分享親密、資源、決策、價值等等不一而足。
第一章
家庭與家庭教育
15
三、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基本概念: 廣義而言:家庭教育是指一個人自出生到死亡,受到家庭環 境、成員、氣氛的直接或間接影響,在情感生活的學習、倫 理觀念的培養和道德行為的建立,使成員都能獲得身體心靈 統整的發展。 狹義而言:指每一個人價值觀念、行為態度都會受到來自原 生家庭教育及教化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所形塑一個人人格 的重要發展機制。尤其在兒童早期的發展歷程中,家庭教育 的適當性與充沛性將影響其未來的發展趨向。 家庭教育的理念與遠景: 家庭教育的理念與願景是家庭健康。若以家庭為一有機體來思 考,能夠持續產生適當能量的家庭即稱為「健康家庭」。亦即 家庭中的成員關係和諧與家庭功能順利實施,以達到個人及整 個家庭需要之滿足的家庭。 健康家庭的家庭生活品質較高,其特質包括:家庭關係有效運 作,家庭資源有效運用,以達成個人及家庭潛能的充分發展, 並使家庭有能力有效的處理壓力與危機。健康家庭的理念主要 是以系統理論為基礎,強調家庭中每位成員生理和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法: 「家庭教育法」之立法原由: 因家庭變遷使家庭定義與家庭教育也隨之不同,早期的家庭教 育指父母對子女所施予的教育,偏重家庭世代倫理教育,後因 核心家庭增加,家庭教育由家庭中的人際關係擴展至家庭與社 會的關係。更因政府正式介入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不再只是 家務事,而成為政府的官務事,現在則由社會發展的角度看, 將家庭教育擴展為終身學習的觀點,「家庭教育法」便應運而 生。 家庭教育法的訂定與家庭教育內涵: 鑒於家庭教育對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立法院於民國九十二年一 月七日審議通過,並於民國九十二年二月六日由總統公布施行 家庭教育法。家庭教育的內涵在家庭教育法第二條有清楚的規 定:「本法所稱家庭教育,係指具有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 之各種教育活動,其範圍如下:
◎請由廣狹義 說明家庭教 育的涵義。
34
親職教育概要
※名詞精解 家庭之定義: 家庭是一個社會群體,成員組成具多樣性,傳統家庭包含父母與子女構成的 家庭型態。現代因家庭類型增多,對家庭界定較寬廣,但原則上仍指家庭是 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有血緣、婚姻或收養關係的人所組成的群體。 家庭功能: 家庭普遍存在的功能分為生養育功能、性功能、保護的功能、經濟支持功能、 社會化(教育)功能、情感與愛的功能、娛樂的功能以及信仰的功能等八項。 家庭教育: 廣義而言:一個人自出生到死亡,受到家庭環境、成員、氣氛的直接或間接 影響,而個體所獲得的身心整體發展的過程。 狹義而言:指在兒童早期的發展歷程中,家庭教育對其個價值觀念、行為態 度,經潛移默化中所形塑的人格型態。 暴力家庭: 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的定義, 「家庭暴力者」 ,是指有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 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之家庭。 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是指由夫妻與未婚子女或僅由夫妻兩人所組成的家戶。目前台灣的 核心家庭、主流家庭是三人家庭,意即一對父母生一名小孩所組成的家庭。 非典型家庭: 現代台灣的主流家庭是三人家庭。有別一夫一妻組成的主流家庭而言,如單 親家庭、獨親家庭、同性戀家庭、同居家庭、隔代家庭。 家庭氣氛: 家庭氣氛對兒童的人格培養有著密切的關係,良好的家庭氣氛應該是溫馨 的、尊重的、支持的、接納的。父母以鼓勵與尊重教導孩童,提供多方面的 生活經驗,以促進多元智慧的發展。 單親家庭: 由單一父親或母親及其子女所組成之家庭,乃是核心家庭破碎後所形成的一 種家庭型態。意即由單一父親或母親及其未婚子女所組成之家庭?換句話 說:單親家庭通常是指家庭只有一位父親或母親持家的情況,除父母離婚 外,尚包括父母死亡、分居、一方被遺棄、遠離、服役、服刑等因素導致。 單親家庭家長較容易面臨資源不足、教養缺乏足夠時間、經濟負擔大與情緒
36
親職教育概要 程,是使父母成為一個有效能父母的終身學習。
2 試簡述健康家庭指標與親職教育實施的關係? :社會變遷對家庭形成很大的影響,包括家庭價值觀的衝突、家庭結構的瓦 解、家人關係的疏離、家庭經濟的拮据、家庭功能的式微等問題,這些問 題都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與人格發展。若希望藉由親職教育實施,讓家庭 更健全與幸福,必須深刻瞭解親職教育的目的與健康家庭指標說明如下:
健康家庭指標: 家人有重視家庭傳統、願意自我改變、有共同努力的目標;家庭功能運 作良好;尊重個人意見,促進自我實現;互相幫忙,共同分擔,支持彼 此的工作;能共同參與家庭活動;家庭成員感受到愛與關懷,成員在家 感受到自由、安全,生活滿意度高;家人無所不談,有平權觀念為前提; 家庭成員相互表達自己的意見、想法和感受;家庭經濟不虞匱乏;有能 力解決家庭問題,有時間共享觀念,重視子女教養;親密而安全。
明確親職教育課程規劃重點與努力的目標: 親職教育實施不是交差了事,必須瞭解受教者的親職教育需求,針對需 要協助的要點來規劃講座或活動,才能達成瞭解親職教育實施的目的。
瞭解親職教育實施的目的: 在於為父母提供有關兒童發展及教養子女的知識,使父母能自我成長, 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期使下一代都能獲得適當的教養及發展,養成良好 的行為規範,並能充分發揮其潛能。藉由瞭解健康家庭指標,有利受教 者建構健全、幸福的家庭,正是預防性親職教育可努力的教學內容。
3 家庭與學校教育之關係? :家庭與學校教育之關係特別需要強調家長參與與親師合作的重要性,因為 學校教育的對象是學生,學生來自家庭,學生的學習受到家庭背景及父母 態度的影響,因此家庭與學校必須密切配合聯繫,才能達到教育的預期目
第二章
親職教育概念
41
考點
一、親職教育的定義 親職教育(parent education)一詞,「親」是指父母親,「職」是職 責,廣義言之,是個人由生至死,受家庭成員、氣氛及環境的直接 或間接的影響,無論在情感的學習、道德行為、及倫理觀念養成諸
◎何謂親職教 育?試由廣 義與狹義加 以詮釋。
方面獲得身心發展的指導。培養所有(包含現在與未來)的父母能 成為健全的父母所實施的教育;狹義而言,指學前兒童在家庭中所 受教育;即父母對子女給予之情感生活指導和道德觀念的養成。針 對某些不健全的父母而實施,幫助其能改善教養的方式,以成為健 全的父母。親職教育以父母為對象,協助其親職角色成功及教養子 女的一種教育過程(董愉斐,2006)。 可見親職教育就是培養所有的父母成為健全的父母,使他明瞭如何 善盡父母職責。「親職教育」應是一種教導現在或未來的父母,關 於為人父母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的教育,使其不論現在或未來都能成 功的扮演父母角色,促使子女健康的成長與發展,善盡為人父母之 職責。有系統的協助父母認識自己、了解兒女的發展,增進為人父 母的知識與技巧,進而改善親子關係。簡言之是使父母成為一個有 效能父母的終身學習。
二、親職教育在定義上的演變 實施對象: 從早期提供給父母親,後來延伸到提供給將來會為人父母者,到 現 在 則 擴大到 提 供 給多元 家 庭 之父母 親 以及 擔任 孩 子之 照顧 者,甚至提供給兒童之未來親職準備教育。
實施目標: 是從先前提昇父母自身親職的能力為主,到後來也重視孩子的發 展及福祉,認為應同時注重父母親與孩子發展上的需求。
實施內容: 從早期提供父母親一套標準化的親職知識和技能,到現今重視不 同文化之教養觀和多元家庭型態的需求,提倡父母照顧者的增
◎請藉由親職 教育之實施 對象、目標 與內容來定 義「親職教 育」。
50
親職教育概要
◎目前家庭功 能式微,試 抒發親職教 育在台灣之 重要性。
十二、當前親職教育議題在台灣的重要性 子女、父母、家庭、學校與社會角度分析親職教育在台灣的重要性, 可析論如下:
子女角度: 兒童早期發展的過程,最重要的是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發展信任 的關係,作為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基礎,若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能接 受親職教育,使具備親職能力,對兒童發展有莫大助益,對父母 或照顧者實施親職教育,可使父母了解子女自幼而長,在身體、 認知、情緒、及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以便隨 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來滿足其需求的同時,並能以正向的教養態度 與技巧,來協助並引導子女完成不同發展領域中各個階段的發展 任務,而成為一位發展健全的人。
◎請由兒童、 家長、家 庭、學校及 社會角度分 析親職教育 的重要性。
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角度: 父母扮演文化傳遞者的角色,在兒童濡化的過程中,父母促使兒 童成為文化人,隨著時代的遞移與社會的改變,親子間的關係也 需隨之而調整。往昔集體主義的權威社會,親子間專制、權威、 上對下、單向與命令的互動模式已不合時宜。父母若能藉由親職 教育並配合社會脈動,來認知現代民主社會個人主義之下親子間 彼此尊重、平等、雙向、互惠、溝通、問題解決取向的互動方式, 將有助於正向親子關係的形成。除此之外,親職教育也能使父母 了解自己角色的扮演需隨著家庭生活週期的改變而有所調整。譬 如,育有嬰兒、幼兒、學齡兒童、或青少年階段子女的父母,其 角色則依序扮演為保護者、養育者、鼓勵者、與諮商者。如何調 整自己的親職態度、觀念與教養方式來營造子女更佳的成長環 境,並使自己更稱職的擔任親職,委實是父母們值得學習並藉此 而成長的。然時代演變、社會變遷,若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能接受 親職教育,使具備親職能力,即可成為稱職父母或照顧者。畢竟, 有不斷自我成長的父母,才能導引子女的自我成長。
家庭角度: 生態系統理論說明兒童與環境的關係,親職教育影響不僅是父 母,還包括縱向面向(親子,祖孫)及橫向面向(父母手足)更 加和諧。
學校角度: 兒童在校與在家表現差距大,學校會同家長辦理親職教育,可增 進了解彼此雙方之理念,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則是子
82
親職教育概要
3 針對賈小姐離婚後的求助孩子的保育人員及家庭教育中心協助,面 對其就業與三歲孩子的親子互動問題,應該給予何種層次的親職教 育課程設計與社會資源提供? :賈小姐離 婚後需要面 對單親、求 職及三歲孩 子的親子互 動問題, 依 照 Doherty 於 1995 提出「家庭涉入模式的五個層次」,保育人員及家庭教育 中心的專業人員可以分別給予層次二到層次四的親職建議與服務。以下針 對其單親、求職及三歲孩子的親子互動問題分別說明如下:
求助者問題分析: 賈小姐離婚後需要面對單親、求職及三歲孩子的親子互動問題,恐因 單親家長身兼多職,無法表現適當的親職行為,因為家庭生計的問 題,可能與子女相處時間不足,加上工作、家庭兩頭奔波的結果,導 致情緒緊張和壓力太大。 因父親角色缺位的影響,單親子女如果長期缺乏兩性性別角色的學習 或父母師長疏於輔導,常會出現一些性別角色認知或行為上的問題。 雖然賈小姐因單親情緒困擾與就業問題來求助,但單親家庭的發展過 程分為:災難期、調整期與穩定期等三期,賈小姐因單親事件伴隨而 來的困境,尚未坦露故事,不能得知情緒與親子問題的層級,但是可 以確定的是需要求職或職訓協助。
保育人員可能提供資訊建議與情感支持層次的協助。 家庭教育中心的專業人員的任務: 可以提供資訊建議與情感支持層次的協助,必因來談的實際需要,進行 短暫而集中介入。以協助賈小姐克服親職問題,或一種更廣泛的家庭互 動計畫。因其家庭問題已經不是一對一的親子問題,而是多重互動的教 養問題與個人情緒與求職協助,專業人員提供教育與協助仍可將社會資 源引入,協助職訓與就業,視需要仍可轉介家族治療師介入。
4 學習當父母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你認為親職教育哪一個階段最重要?
第四章
親職教育模式與方案
97 考點
國內外有關親職教育的推展已經行之有年,也累積不少理論與 方案,但是,一般親職教育都是非結構性的報章雜誌廣播媒體或演 講所提供的訊息,然親職教育模式是依據理論架構所形成的一套課 程。實施親職教育若能依據理論架構,來選擇實施方法與內容,比 較容易達到目的。以下將學者發展的親職教育理論與方案一一介 紹:
一、高登模式的親職教育(曾端真,1993;謝依蓉,1998; ◎高登模式之 親職教育理 鐘思嘉,2004;董愉斐,2006) 理論基礎:
論為何?有 何特色?
父母效能訓練是以 Rogers 的當事人中心學派論點為基礎(個人 中心治療理論),教導父母如何成為一個有效的輔導者,運用尊 重、同理、接納、傾聽與子女做溝通,以增進彼此的親子關係。 高登認為想增進父母效能的親職教育需採用教育模式而非治療 模式。
基本概念: 父母效能訓練(簡稱 P.E.T.)是 Gordon 在 1962 年提出,其主要 的內容強調幫助父母學習教養之能力與解決親子問題之技巧。父 母效能訓練基本概念是理想的父母並不是天生的,且父母不是 神,但改變父母的管教方式,就可以改變親子關係(謝依蓉, 1998)。
父母效能訓練重點:
◎所謂父母效 為親子溝通促進。父母效能訓練包含三個重點是積極傾聽(active 能訓練何人 提出?訓練 listening)、使用「我—訊息」(I-Message)、積極溝通(active 重點為何? communication) 。所謂積極傾聽是訓練父母的傾聽能力,以便作 子女的心理輔導員;我—訊息是訓練父母以「我」開頭來傳達訊 息與子女溝通;積極溝通則是訓練父母如何與子女溝通。父母親 在父母效能訓練上需具有三種角色: 積極傾聽:完全投入孩子的世界和心情,在談話過程中,不斷 給予反應,正確接受孩子訊息。 我訊息:正確的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對他人所帶來的影響,並
第五章
親職角色
129 考點
一、親職的角色與職責 每一個父母,當孩子一生下來,就對自己的孩子有很高的期許。然 而,通常父母會希望有個乖巧懂事、又聰明的孩子,卻疏於反問自 己如何做個好的「父親」或「母親」。現今的社會,習慣地把教養 子女的責任,經常加諸女性的身上,等孩子出了問題,再彼此責難 就來不及了。
父母親應對親職角色有以下的認知: 在教養子女的過程中,父親與母親同樣重要。 即使父母工作再忙碌,也應撥出時間陪孩子,教導孩子。 父母應關懷了解孩子身心的成長,並在管教上建立一致的態 度。 在管教子女過程中,父母應先取得共識,共同找出適合孩子的 管教方式。 重視父母本身的「身教」。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怎麼學。
父職角色意義: 傳統賦予父職賺錢養家的要務,隨著工業時代、婦女投入職場等 時代變遷等因素,有越來越多父親加入親職角色。但父職仍是選 擇性、暫時性與陪伴孩子玩耍的功能,說明其角色意義與重要性 (邱珍琬,2005): 父職有生物、傳承文化與親職傳承的工具性角色使命。 父職參與孩子的教養有助親子親密。 父職的親子互動較母職而言有冒險性也偏重「玩伴」、「活動」 與「工作」的功能。 父職功能常被忽略確有不可或缺的性質與功能。
父職角色的重要性: 提供經濟與保護功能。 提供性別角色學習。 提供子女拓展與開發情緒經驗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增加指導性功能。 父親對父職主動參與會提升親職自信與能力。
◎簡述家長對 親職角色應 有的認知。
◎說明父職角 色意義、轉 變與重要 性。
◎說明親職的 角色與父親 的重要性。
第五章
親職角色
137
此類父母終日忙碌,沒有時間陪伴子女,因此便以金錢或物質來 彌補親情,而使得父母之愛變得功利化,卻仍無法滿足子女的情 感需求。
打罵式的愛: 此類父母以為打罵是父母應有的權利,子女動輒得咎,造成退 縮、自卑的處世態度,甚至對人產生怨恨及敵意。
條件式的愛: 此類父母以愛為交換條件,子女必須要完成父母滿意的事(未必 合理的事)之後才能獲得愛,如此可能造成子女學到把愛當成條 件、商品,甚至因長久未能達到標準,而造成愛的不足,以致缺 乏安全感及對人的信任感。
◎說說偏差父 母常犯的錯 誤。
權威式的愛: 此類父母受傳統思維影響有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心態,威權在握, 沿襲上一代權威使喚或打罵教育方式,子女容易缺乏自信、遇事 退縮、自卑沒安全感,容易發怒、情緒不穩定。 現代父母在教育子女之時,若能避免上述七種不成熟的愛,則許多 社會變遷下所衍生的親子問題自然可以迎刃而解。
六、好父母與明理父母的分野 好父母與明理父母的分野,根據鐘思嘉(2004)所述,生活現代的 父母有過度競爭、人心物質化的壓力,生兒育女不免對子女有期望 高標準的要求,過度看待錯誤等想法,以下將表列好父母與明理父 母的分野如下: 好父母 ․父母信念:我必須控制孩子。
明理父母 ․父母信念:我相信孩子可以自主。
․父母可能表現:要求孩子服從處罰。 ․父母可能表現:允許孩子選擇、鼓 ․孩子可能行為:反叛、焦慮、隱藏
勵孩子。
真實感覺、報復、逃避、說謊、偷 ․孩子可能行為:有自信、敢嘗試、 竊、感覺生命不公平。
願意貢獻自己、合作、有解決問題 能力、生活很豐富多姿。
․父母信念:我比孩子行。
․父母信念:我與孩子平等。
․父母可能表現:憐惜孩子、負起所 ․父母可能表現:相信且尊重孩子、 有責任、過度保護、寵孩子、羞辱
鼓勵獨立、給予孩子選擇且負責的
孩子。
機會、期望孩子參與貢獻。
◎如何成為明 理的父母。
第六章
子女成長
169
相對功利導向 兒童認為正當的行為,就是能夠當 工作,來滿足自己或他人需求。此 階段道德講求公平、互惠、平等的 共享觀念,有相對功利傾向。 好男好女(尋求認可)導向 該階段兒童注意人際關係和諧和好 男孩、好女孩導向,希望為社會所 認同,兒童認為的善良行為就是取 道德成規期(5-12 歲)
悅他人、幫助他人,而能服從於團
為達成個人社會及國家期望為依 體中大多數人的行為標準,被大家 規,使個人行為符合個人發展、 接受或歡迎。 社會秩序和國家法律,忠誠效忠 個人所屬團體。
法律秩序(服從權威)導向 該階段兒童認為行為就是該符合固 定的規則,維持社會良好的秩序為 導向,正當的行為是履行個人的義 務,尊重法律權威,維持善良的社 會習慣與秩序。 社會規約(法制)導向 這時的青少年已能有明確的道德思 維模式,行為的發生都以守法為
道德(成規後期)自律期(13 歲 以後) 這時的青少年已朝向自律的道德 發展原則,凡事會以理智、成熟 的思維為考量。心中已有一定的 行為判斷標準。
先,並以個人權利及被社會考驗的 約束為依歸,個人的價值與社會規 約和國家法律相符,認為法律之 外,自由協議與契約是約束的義務。 普遍道德(價值觀念)導向 此階段道德的發展已臻成熟期,個體 因為認知、內涵、修養、品德養成有 隨心所欲不逾矩的傾向,以正義、尊 重、向上提升為個人努力的標準,內 心充滿善良意志的道德涵養。
九、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A.H.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需求的最低層次為 「生理需求」,然後,自下而上依次為「安全需求」、「愛與隸屬需
◎說明好男好 女階段親職 教育努力方 向。
第六章
子女成長
197
依附風格: Bowlby 認為個人依附風格/特質的發展,約在出生 6 個月到 1 歲間,嬰兒 會隨當時的情境調整與母親(主要照顧者)的距離,尋求親近或接觸,已獲 得安全感。一旦嬰兒與母親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之後,其促使嬰兒對母親與 週遭環境產生安全感與信任感,因而能毫無顧忌的探索環境,能夠忍受與母 親分離,發展出對自己的信任與自我價值,成為獨立的個體。
※申論題
1 何謂自我攻擊?(邱珍琬,2005;翁桓盛,2006) :自殺即是精神分析學派所謂「自我攻擊」的表現,有些人的攻擊行為對外, 而對內的自我攻擊即是自殺,可能導因焦慮或外在壓力,但青少年也容易 因缺少歷練、鑽牛角尖或因家庭及個人因素而自殺。甚於自殺的迷思是常 談論自殺的人不會真的去做、真正自殺者一心求死、有人自殺是為引發他 人注意、有人以為兒童就不會自殺、以為情緒變好就不會自殺,是忽略自 殺者的憂鬱傾向、企圖自殺者一定都有心理疾病之類看法層出不窮,但我 們需注意的是有自殺經驗、威脅要自殺者、感到絕望或焦慮退縮的孤立 者、安排後事、暴力行為、或行徑大變者。 現在社會環境惡劣、生存不易、卡奴、及攜子燒炭問題層出不窮,值得社 會各界輔導與關心。
2 兒童網路上癮怎麼辦?(邱珍琬,2005) :許多孩子因為在家上網受家長譴責轉而到網咖活動,容易流連忘返、脫離 現實沈迷網路世界、上網援交、被拐騙、殺害或產生精神問題的情形,甚 至為籌措經費而偷搶,目前因網路世界受輔導的偏差行為多元,家長可以 努力的親職任務是花時間關心孩子作息、交遊、上網習慣的適當約束、協 助孩子擴充生活領域、增加家庭活動,若問題不能控制,即需向學校單位
198
親職教育概要
與專業人員求助。
3 何謂憂鬱症?(翁桓盛,2006) :憂鬱症是一種情緒失調的精神官能症,透過時間的積累與壓抑讓它顯現在 外,而表現出消極、悲觀、不快樂、煩躁並缺乏對生活滿足感。憂鬱症是 可以康復的。至於憂鬱症的情緒症狀是:情緒低落、易哭泣、憂傷、害怕、 恐懼、滿足感少、失去幽默感、容易挫折、自責、無助、無望、覺得人生 沒有希望、易自殺。思考方面:對自己不滿、低估自己的能力、悲觀、自 責、有罪惡感、無價值感、低自尊、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行為方 面:對週遭事物不感興趣、效率差、生產力差、無精打采、行動遲緩、行 為消極、不太想動。身體方面則胃口差、食慾減退或增加、體重明顯減輕 或增加、失眠、嗜睡易疲勞、性慾低、頭痛、頭昏、眼角酸痛、胸悶、呼 吸不順、身體容易酸痛、消化系統不良。
4 你認為青少年憂鬱症的可能原因為何?(翁桓盛,2006) :社會複雜亂象頻仍,倫理道德式微,使得國人,尤其青少年生活壓力越來 越沉重,憂鬱傾向的青少年增加,推測其原因可能:課業與考試升學壓力、 缺乏自信與安全感、對前途不確定、感情困擾、不被同儕認同、社會支持、 藥物濫用及家庭互動、氣氛、父母婚姻與教養諸多問題,更是青少年憂鬱 症的可能原因。實在需要家庭、社會與醫療、社政單位共同關心與協助。
5 你認為青少年憂鬱症與自殺該如何輔導?(翁桓盛,2006) :青少年憂鬱症與自殺的傾向應該不是一朝一夕所發生,父母與師長應給予 孩子生命教育,提升孩子的挫折容忍力,增加青少年因應問題的能力,重
第七章
親子關係
223
父母想影響子女:需先當聽 說服
眾、才能在適當層次上與子 女溝通、先談天再談心與資
資訊提供:交換意見分享經驗
訊提供,最後可能說服子女
談心(宣洩情緒):父母孩子談心第一對象
談天(常用):為人父母最常用、最容易使用
2 如果有一對父子每天吵吵鬧鬧,前求助身為家庭教育專業人員的 你,你會如何輔導他們? :如果有一對父子每天吵吵鬧鬧,前求助身為家庭教育專業人員的我,我將 會盡所能輔導他們,加以轉介或是給予課程協助。一一說明辦法如下:
給予親子溝通書面資料: 增進親子溝通的原則,乃不作不當機會教育或說教,即使說教,也要 適度且掌握技巧。 開放自己,若發覺子女想法更好時,可接受其想法。 避免以威嚴、權勢方式對待子女。 勿算舊帳,應了解彼此想法。 勿急於評價,以免降低雙方溝通意願。 勿用是非法或選擇法,多用開放式問題,以獲致對方真正的看法。 勿盲目防衛,封閉自己,應讓雙方有充分機會交換意見。 善用讓步以減少摩擦。 有決心與信心改善代溝。
藉由傾聽瞭解其問題: 導致親子關係的不和諧,原因複雜,欲改善親子關係,必須先了解癥結 所在,並針對其獨特性提出適當的治療方法,乃能有所改善。一般,親 子問題發生的根源不外來自三方面:一為父母親;二為子女;三為親子 雙方。身為家庭教育專業人員,對於民眾求助親子溝通困擾議題,可以
240
親職教育概要
※名詞精解 家庭溝通: 指希望透過良好溝通的運作,使家庭成員動態關係更具生活藝術,縮短代際 間的思想差距,增進家人感情的深化,也是促進家庭和樂、溫馨的重要方法。 即家庭成員可藉以分享感受和瞭解他人意圖,來形成雙向溝通。 家庭會議: 過去父母偏重權威領導,家庭中以父母的意見為意見,但今日父母對子女管 教及家人關係的營造較持有民主開放的態度,若定期舉行這種類似家庭聚會 的家庭會議,可以讓家人間盡情表達自己的感受,溝通彼此的意見,使每個 人從其他家人的互動與回饋中,互相扶持,彼此關心並分擔責任,分享家庭 的喜樂,一起作家庭事務的決定,是心理學家阿德勒相當重視,並視為親職 教育的一門課程。 家庭氣氛: 家庭氣氛是指父母與孩子彼此的互動關係,教養家庭中孩子的一種人際關係 模式(鐘思嘉,2004),是指父母間的關係特色,以及父母對生活、性別角 色、決策風格、競爭合作、衝突處理、責任承擔所持的態度,而父母本身的 態度與作法會影響子女成長,家庭因為家人的互動而產生不同的家庭氣氛 (魏渭堂,1995)。
※申論題
1 反思自己的成長,父母與你的溝通類型是哪一種?未來為人父母, 妳如何計畫自己的子女教養與家人互動模式。 :略(分析自我原生家庭屬於五種溝通類型中的哪一類是答題方向)。 根據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Satir,1972)的分類,家人間的溝通互動方式 大致可以分為五種類型,一一說明: 討好型: 凡事均表示同意,怕得罪人,但自己本身並無價值感,也決不會感到
272
親職教育概要 驗、進一步關心受害者身心感受,家人的支持還是最重要的。
十四、暴力家庭的親職教育 暴力家庭的主要問題出現在家人間互動與對待關係,可能造成家人 的身心創傷、自卑、缺乏信任感、影響親密關係發展。以下就家庭 暴力防治法的認識與家庭暴力之處理分述如下(周麗端,1999;徐 ◎試說明家庭 暴力防制中 心的工作事 項。
光國,2003):
家庭暴力防治法的說明與工作方向: 家庭暴力防治法對家庭暴力定義與加害人的教育、輔導與協助, 清楚規定。根據家庭暴力防治法第二條規定:家庭暴力指家庭成 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不法侵害之行為。加害人處遇計畫:指對 於加害人實施之認知教育輔導、心理輔導、精神治療、戒癮治療 或其他輔導、治療。 而第八條規定: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應整合所屬警政、教 育、衛生、社政、民政、戶政、勞工、新聞等機關、單位業務及 人力,設立家庭暴力防治中心,並協調司法相關機關,辦理下列 事項: 提供二十四小時電話專線服務。 提供被害人二十四小時緊急救援、協助診療、驗傷、採證及緊 急安置。 提供或轉介被害人心理輔導、經濟扶助、法律服務、就學服務、 住宅輔導,並以階段性、支持性及多元性提供職業訓練與就業 服務。 提供被害人及其未成年子女短、中、長期庇護安置。 轉介被害人身心治療及諮商。 轉介加害人處遇及追蹤輔導。 追蹤及管理轉介服務案件。 推廣各種教育、訓練及宣導。 其他家庭暴力防治有關之事項。 由上可知暴力家庭之親職教育需結合相關單位辦理與進行。針對 加害人本身及被害人分別提出不同的教育、諮商輔導、治療甚至 安置協助。
家庭暴力之類型(徐光國,2003): 家庭暴力之類型可以依照暴力形式與受虐對象區分如下: 暴力形式種類:
308
親職教育概要
※名詞精解 家庭訪問: 家庭訪問(home visits)是傳統的家庭與學校聯繫方式,通常於每學期開學 前、學期中或學期末實施,由老師或專業人員親自到孩子家中做實地訪查的 方式,在過去由於通訊不便,親師聯繫只有靠面對面溝通的方式進行,同時 由於父母通常較忙,乃由學校教師至學生家中拜訪。時至今日電話普及,家 庭與學校或家長與老師聯繫方便且及時,因此家庭訪問的重要性就相對降 低,不過家庭訪問的功用仍有電話無法替代之處,家庭訪問雖已不再急迫需 要,相當運用在社會服務工作上,仍有其必要性,仍是不宜廢除的親師溝通 或親職教育方式。 親師會議: 親師會議是指學校或幼保機構善意排定一段較長的時間(約 20~30 分鐘), 讓親師在一個不被干擾且安靜舒適的場所,讓親師之間能面對面的交談有關 保育機構、幼兒發展,以及二者間的互動情況。可利用父母手冊或各種文字 通訊來傳達親師會議的目的、功能及將探討的主題,是有助於親師會議的舉 行。保育員在會議的行進中,切勿使用專業術語,應說家長們能了解的話語。 而保育員在會議的開始應以幼兒正向的一面談起,使家長知道保育員對幼兒 的肯定及關切,再漸進切入主題,保育員宜抱持開放的問題與積極、反映、 同理的傾聽,有助於幼兒父母的全程參與,也可避免其防禦的心理。最後也 以正面事物做總結,使家長不虛此行。
※申論題
1 何謂幼兒教保機構?其業務與評鑑單位,請依據兒少法條加以界定。 :幼兒教保機構有別托兒所及幼稚園,其業務內容由主管機關內政部明訂, 幼兒教保機構、其業務與評鑑在兒少法的法條中明訂如下:
幼兒教保機構: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第五十條規定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分類如下:
500
親職教育概要
三、家庭生活會因子女年齡的不同的生活週期及面臨不同的問題,請問有嬰幼 兒或學齡前兒童的家庭會面臨那些挑戰?同時有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 時,又會有什麼挑戰? :家庭生活會因子女年齡的不同的生活週期及面臨不同的問題,所以家有嬰 幼兒或學齡前兒童的家庭分別會面臨不同挑戰、並且家裡同時有嬰幼兒及 學齡前兒童時,又會有不同挑戰,以下分別說明子女在嬰幼兒或學齡前兒 童的發展任務及不同時期家庭的發展任務如下:
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不同理論的發展階段: 佛 洛 依 德 的 性 心 理 階 艾 瑞 克 森 的 心 理 社 會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階 段
論
口腔期(出生至 12-18 信任/不信任 個月)
段 感覺動作期(0-2 歲)
(出生至 12-18 個月) 透過反射能力去組織
嬰 兒 的 主 要 滿 足 來 自 順 利 發 展 則 對 人 信 賴 行動且適應環境,經 於口腔吸吮、咀嚼
有安全感;反之,焦慮 由動作與感覺去認識 不安缺乏生命希望。
肛門期(12-18 個月至 活潑主動/羞愧懷疑 三歲)
世界。 前運思期(2-7 歲)
(12-18 個月至三歲) 使用語言符號吸收知
由 大 小 便 排 泄 時 所 產 順 利 發 展 則 能 自 我 控 識,也能運用簡單符 生 的 刺 激 快 感 得 到 滿 制,有信心;反之,自 號從事思考活動。 足
我懷疑。
性器期(三歲至六歲) 積極自動/退縮內疚 由 玩 弄 性 器 官 中 得 到 (三歲至六歲) 滿足
順利發展則能獨立進 取行為有方向目的;反 之,行為畏懼退縮。
家有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之家庭發展任務,其內容如下: 養育學齡前子女期(長子女出生到長子女入小學前,約 6 年)的家庭發 展職務有:適應新的父母角色與職責的劃分、學習為人父母的各種技能、 夫婦與父母角色的協調、對事業、前途等工作之各種適應、對孩子的成 長而失去隱私的適應、教導兒童新的技能、準備第二個小孩的降臨、建
附錄四
歷屆試題暨解答
511
九十一年臺灣省及福建省基層四等特考試題 暨解答 一、請問與家庭和兒童有關的臺灣社會變遷為何? :台灣地區工業化和現代化的變遷結果,婦女紛紛走出家庭,帶來性別角色 議題、工作與家庭難以得兼、經濟不景氣的衝擊、兒童托育、高風險家庭、 離婚率、藥物濫用、多元文化家庭增加、家庭暴力與虐待問題及少子化、 人口老化現象,是現代家庭正面對的議題、趨勢與挑戰,說明其中對家庭 和兒童也受到影響,說明其內容如下:
婦女入職場: 工作與家庭難以得兼、經濟結構改變對就業市場的影響:製造業農業就 業機會下降,家庭面臨失業危機,台灣社會之經濟雙峰愈趨明顯。而雙 工作家庭持續增加婦女外出就業的相關家庭政策配套不足及男女工資的 差異,使得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仍嚴重影響婦女的身心健康。造成 有生育、托兒、教育、托老、醫療和保護等福利的需求等家庭與兒童照 顧之議題。
經濟不景氣的衝擊: 失業增加,男性的經濟角色功能不復,家庭經濟決策模式改變,而單親 家庭的收入相對較低,對於家庭生活水準的期待逐年升高的現代社會而 言,致使很多家庭借貸增加而儲蓄下降,失業、收入不足等經濟問題也 會影響家人關係,甚至可能影響兒童之安全、保護與受教權益。
兒童托育: 由於多數學前兒童的母親就業,但是由親屬協助托育之比例下降,因此 兒童托育持續受到關注,不同托育型態之利弊與托育人員之專業發展與 工作條件值得注意。
高風險家庭增加: 由於藥物濫用、經濟困難、單親、隔代教養、青少年懷孕、婚姻關係、 情緒、家人關係問題而導致之高危險家庭。或因家中成員罹患精神疾病 未就醫或未持續就醫、非自願性失業或重複失業者、負擔家計者死亡、 出走、重病、入獄服刑、有自殺傾向或自殺紀錄,導致兒童少年未獲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