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285

Page 1

Ⅰ 重要名詞解釋 第一編

總則 ....... 003

第一章

法例 ....... 003

保護原則 .............. 008 公務員 .................. 009 文書 ...................... 010

罪刑法定原則 ....... 003

性交 ...................... 011

從舊從輕原則 ....... 004

毀敗之意義 .......... 011

法律變更 ............... 004

重大不治或難治之

單純事實之變更 ... 004 空白刑法 ............... 004 限時法................... 005

意義 ...................... 011

第二章

保安處分 ............... 005

刑事責任 ............... 012

過失未遂 .............. 012

屬地原則 ............... 006

認識主義 .............. 014

領域 ...................... 006

意欲主義 .............. 014

隔地犯................... 006

容認主義 .............. 014

保護原則 ............... 007

直接故意 .............. 014

世界原則 ............... 007

間接故意 .............. 015

屬人原則 ............... 008 –1–


構成要件錯誤 ....... 015

瘖啞 ........................ 026

客體錯誤 .............. 015

院字第 1700 號(需

打擊錯誤 .............. 016

瘖啞兼備) ............ 027

因果關係錯誤 ....... 016

司法院廳刑一字

包攝錯誤 .............. 017

第 727 號(自幼係

無認識過失 ........... 017

指七歲) ................ 027

有認識過失 ........... 017

阻卻違法事由 ........ 027

不作為犯 .............. 018

過失與正當防衛..... 028

純正不作為犯 ....... 018

誤想正當防衛 ........ 029

不純正不作為犯 ... 018

偶然防衛 ................ 029

保證人地位 ........... 018

對物防衛 ................ 030

違法性錯誤 ........... 019

挑唆式(後)的正 當防衛 .................... 030

刑罰法規錯誤 ....... 020

過失共同正犯 ........ 031

阻卻違法事由錯誤

互毆與正當防衛..... 032

.............................. 020

過當避難 ................ 033

阻卻違法事由前提 事實錯誤 .............. 020

補充原則 ................ 034

幻覺犯 .................. 021

自招避難 ................ 034

不法意識 .............. 021

超法規緊急避難..... 034

加重結果犯 ........... 022

第三章

責任能力 .............. 023

未遂犯 .... 035

陰謀 ........................ 035

心神喪失 .............. 024

預備 ........................ 035

精神耗弱 .............. 024

形式預備犯、實質

精神、身體障礙、

預備犯 .................... 036

或其他心智缺陷 ... 024

著手 ........................ 036

原因自由行為 ....... 025

不能未遂犯 ............ 036 –2–


普通未遂犯 ........... 036

主刑 ...................... 048

中止未遂犯 ........... 037

從刑 ...................... 048

著手未遂,實行未

褫奪公權 .............. 048

遂 .......................... 038 準中止犯 ............... 038

第五章之一 沒收 ............... 049

誠摯努力(準中止

沒收 ...................... 049

犯之檢討要件) ... 039

第四章

違禁物 .................. 050

正犯與共犯 ............... 039

供犯罪所用之物或 供犯罪預備之物 ... 050

正犯概念 ............... 039

因犯罪所生之物 ... 050

間接正犯 ............... 040

第三人沒收 .......... 051

共同正犯 ............... 041

追徵 ...................... 051

共謀共同正犯 ....... 042

因犯罪所生之物 ... 051

同時犯................... 042

判決沒收、裁定沒

教唆犯................... 043

收 .......................... 052

間接教唆犯 ........... 043

第五章之二 易刑 ............... 052

失敗教唆 ............... 044 無效教唆 ............... 044

易刑處分 .............. 053

狹義之教唆未遂 ... 044

易科罰金 .............. 053

未遂教唆 ............... 044

執行顯有困難....... 054

幫助犯................... 045

易刑處分 .............. 055

片面幫助 ............... 045 虛偽幫助 ............... 046 身分犯................... 046

易刑處分 .............. 055

第六章

累犯 ...................... 055

雙重身分犯 ........... 047

第五章

累犯 ....... 055

擬制累犯 .............. 056

刑 ........... 048 –3–


執行完畢 .............. 056

同時有免除其刑之 規定 ...................... 065

赦免 ...................... 057

同加、同減 .......... 066

有期徒刑以上之罪 .............................. 057

併加、併減 .......... 066

更定其刑 .............. 057

遞加、遞減 .......... 067

第七章

數罪併罰 ................ 058

第九章

緩刑 ....... 068

緩刑與假釋之區別

數罪併罰 .............. 058

............................. 068

合併執行 .............. 058

暫不執行為適當... 069

吸收主義 .............. 059

緩刑期間 .............. 069

併科主義 .............. 060

刑之宣告失其效力

限制加重主義 ....... 060 想像競合犯 ........... 060

第八章

............................. 069

第十章

刑之酌科 及加減 .... 061

緩刑與假釋之區別 ............................. 071

酌科與酌減之區別 .............................. 061 酌加 ...................... 061

假釋 ....... 070

合併執行 .............. 071

第十一章

時效 ... 072

追訴權時效 .......... 072

酌科與酌減之區別

時效停止制 .......... 073

.............................. 062

行刑權時效與追訴

酌免 ...................... 063

權時效之區別 ...... 073

自首 ...................... 063

行刑權時效與追訴

未發覺之罪 ........... 063 投案、自白 ........... 064

權時效之區別 ...... 073

科刑權限制 ........... 064

時效停止制 .......... 074

必減 ...................... 065 –4–


第十二章

保安處分 ............... 074

遣之人 .................. 079 執役 ...................... 080 械抗 ...................... 080

刑罰與保安處分之 區別 ...................... 074

與外國開戰或將開

常業犯................... 075

戰期內 .................. 080

保安處分之不執行076

交付 ...................... 081

第二編

分則 ....... 076

第一章

內亂罪 ... 076

毀壞或致令不堪用 .............................. 081 煽惑 ...................... 081

意圖 ...................... 076

物品 ...................... 082

破壞國體 ............... 077

洩漏 ...................... 082

竊據國土 ............... 077

間諜 ...................... 082

以非法方法變更國

與外國開戰或將開

憲 .......................... 077

戰期內 .................. 082

以非法方法顛覆政

供給軍需之契約 ... 082

府 .......................... 077

洩漏 ...................... 083

強暴 ...................... 077

交付 ...................... 083

脅迫 ...................... 077

刺探 ...................... 083

著手實行 ............... 078

收集 ...................... 083

首謀 ...................... 078

未受允准 .............. 083

預備 ...................... 078

留滯 ...................... 084

暴動 ...................... 078

私為約定 .............. 084

陰謀 ...................... 079

偽造 ...................... 084

自首 ...................... 079

變造 ...................... 084

外患罪 ... 079

毀棄 ...................... 084

第二章

隱匿 ...................... 085

通謀外國或外國派 –5–


國權證據 .............. 085

對價關係 .............. 090

第三章 妨 害 國 交 罪 ............ 085

因果關係 .............. 091 自白 ...................... 091 於為公務員或仲裁

友邦元首 .............. 085

人後履行 .............. 091

外國代表 .............. 085

以公務員或仲裁人

於外國交戰之際 ... 086

要求期約收受賄或

局外中立命令 ....... 086

其他不正利益論 .. 091

公然 ...................... 086

有審判職務之公務

除去 ...................... 086

員 .......................... 092

污辱 ...................... 086

第四章

枉法 ...................... 092

瀆職罪 ... 087

有追訴或處罰犯罪

委棄守地 .............. 087

職務之公務員 ...... 093

公務員 .................. 087

逮捕 ...................... 093

仲裁人 .................. 087

濫權羈押 .............. 093

職務上行為 ........... 087

明知 ...................... 094

對價關係 .............. 088

管收 ...................... 094

要求 ...................... 088

解送 ...................... 094

期約 ...................... 088

拘禁 ...................... 094

收受 ...................... 088

人犯 ...................... 094

賄賂 ...................... 088

凌虐 ...................... 095

不正利益 .............. 089

有執行刑罰職務之

追徵價額 .............. 089

公務員 .................. 095

違背職務行為 ....... 090

違法執行 .............. 095

行求 ...................... 090

明知 ...................... 095

交付 ...................... 090

不應受理而受理... 096 –6–


租稅 ...................... 096

.............................. 103

其他入款 ............... 096

封印 ...................... 103

不應徵收而徵收 ... 096

查封標示 .............. 104

抑留 ...................... 097

違背其效力之行為

剋扣 ...................... 097

.............................. 104

廢弛職務 ............... 097

當場侮辱 .............. 104

釀成災害 ............... 097

公署 ...................... 104

直接、間接圖利 ... 098

文告 ...................... 105

圖利故意 ............... 098

第六章

國防以外祕密 ....... 099 開拆 ...................... 099

法定之政治上選舉

不純粹瀆職罪 ....... 100

第五章

妨害投票 罪 ........... 105

或其他投票權....... 105

妨害公務 罪............ 100

要求、期約、收受

依法執行職務時 ... 101

行求、期約、交付

.............................. 106

事中妨害公務罪 ... 101

.............................. 106

事前妨害公務罪 ... 101

生計上之利害....... 106

公然聚眾 ............... 102

其他非法方法....... 107

首謀、下手實施、

不正確之結果....... 107

在場助勢 ............... 102

幽靈人口 .............. 107 妨害、擾亂 .......... 108

依考試法舉行之考

刺探 ...................... 108

試 .......................... 102 其他非法方法 ....... 102

第七章

不正確之結果 ....... 103

妨害秩序 罪 ........... 108

公務員職務上掌管

公然聚眾 .............. 109

或委託第三人掌管

該管公務員 .......... 109 –7–


使之隱避 .............. 114

解散命令三次以上 而不解散 .............. 109

犯人 ...................... 114 頂替 ...................... 115

首謀、下手實施、 在場助勢 .............. 109

偽造、變造、隱匿

恐嚇 ...................... 109

............................. 115

煽惑 ...................... 110

湮滅 ...................... 115

參與 ...................... 110

使用 ...................... 115

結社 ...................... 110

關係他人刑事被告

煽惑 ...................... 111

案件 ...................... 115

意圖漁利 .............. 111

自白 ...................... 116

挑唆訴訟 .............. 111

第十章

包攬訴訟 .............. 111 公然 ...................... 111

偽證及誣 告罪 ........ 116

虛偽陳述 .............. 116

公務員服飾、徽

具結 ...................... 117

章、官銜 .............. 111

於案情有重要關係

除去、污辱 ........... 112

之事項 .................. 117

脫逃罪 ... 112

懲戒處分 .............. 117

脫逃 ...................... 112

誣告 ...................... 118

損壞拘禁處所械具

偽造、變造、使用

第八章

.............................. 113

............................. 119

縱放 ...................... 114

直系血親尊親屬... 119

便利其脫逃 ........... 114

未指定犯人 .......... 120

第九章

藏匿人犯 及湮滅證 據罪 ........ 114

第十一章 公共危 險罪 ........ 120 實害犯、危險犯... 120

藏匿 ...................... 114 –8–


標識 ...................... 127

抽象危險犯、具體 危險犯 .................. 121

損壞 ...................... 127

放火、失火 ........... 122

壅塞 ...................... 127

住宅、建築物 ....... 122

以他法致生往來之 危險 ...................... 128

礦坑 ...................... 122 供水、陸、空公眾

劫持 ...................... 128

運輸之舟、車、

控制飛航或行駛 ... 128

航空機 .................. 122

使用中之航空器 ... 129

燒燬 ...................... 122

飛航 ...................... 129

炸燬 ...................... 123

飛航設施 .............. 129

漏逸 ...................... 123

動力交通工具....... 130

間隔 ...................... 124

駕駛 ...................... 130

決水、過失決水 ... 124

本罪之性質 .......... 130

浸害 ...................... 124

不能安全駕駛....... 132

堤防、水閘 ........... 125

肇事 ...................... 132

自來水池 ............... 125

逃逸 ...................... 133

於火災、水災之際

本罪之主觀要件 ... 133 製造 ...................... 134

.............................. 125

販賣 ...................... 134

防禦火災、水災之 器械 ...................... 125

運輸 ...................... 134

傾覆 ...................... 126

持有 ...................... 134

破壞 ...................... 126

爆裂物 .................. 134

供公眾運輸之舟、

軍用 ...................... 134

車、航空機 ........... 126

未受允准而無正當

軌道 ...................... 126

理由 ...................... 134

燈塔 ...................... 127

使用 ...................... 135 –9–


品或其他物品 ...... 141

製造、販賣、運輸、 持有 ...................... 135

滲入、添加、塗抹141 混雜 ...................... 141

核子原料、燃料、 反應器、放射性物

預防傳染病所公佈

質或其原料 ........... 135

之檢查或進口法令142

放逸 ...................... 136

暴露 ...................... 142

核能、放射線 ....... 136

屍體 ...................... 142

使用 ...................... 136

建築術成規 .......... 142

妨害 ...................... 137

於災害之際 .......... 143

其他相關之場所 ... 137

慈善團體 .............. 143

保護生命之設備 ... 138

糧食或其他必需品 ............................. 143

前項以外之公共場 所 .......................... 138 阻塞逃生通道 ....... 138

第十二章 偽造貨 幣罪 ........ 144

投放毒物 .............. 139

意圖 ...................... 144

混入妨害衛生物品

偽造 ...................... 144

.............................. 139

變造 ...................... 144

供公眾所飲之水

通用 ...................... 144

源、水道或自來水

行使 ...................... 145

池 .......................... 139

收集 ...................... 145

投棄、放流、排出、

交付 ...................... 145

放逸 ...................... 140

收受後方知偽幣... 145

其他水體 .............. 140

減損分量 .............. 146

製造、販賣 ........... 140

製造、交付、收受

陳列 ...................... 141

............................. 146

妨害衛生之飲食物

偽造變造通用幣券 –10–


之器械原料 ........... 146

他人 ...................... 151 偽造 ...................... 152

實質預備犯、形式 預備犯 .................. 146

公文書 .................. 152

第十三章 偽造有 價證券罪 147

偽造、變造 .......... 152 其他相類之證書、 介紹書 .................. 152

意圖 ...................... 147

公務員 .................. 153

偽造、變造 ........... 147

明知 ...................... 153

行使、收集、交付

不實登載 .............. 153

.............................. 147

使公務員登載....... 153

有價證券 ............... 147

形式己手犯、實質

郵票 ...................... 148

己手犯 .................. 154

印花稅票 ............... 148

業務 ...................... 154

塗抹 ...................... 148

不實登載 .............. 154

往來客票 ............... 149

行使 ...................... 155

製造、交付、收受

依……處斷 .......... 155

.............................. 149

公印 ...................... 155

第十四章 偽造度 量衡罪 .... 149

偽造 ...................... 155

度量衡之定程 ....... 150

印章 ...................... 156

販賣 ...................... 150

印文 ...................... 156

第十五章 偽造文 書印文罪 150

署押 ...................... 156

盜用 ...................... 155

偽造、盜用 .......... 156 公印、公印文....... 156

偽造 ...................... 150

準文書 .................. 157

私文書................... 151 足生損害於公眾或 –11–


第十六章 妨害性 自主罪 .... 157

加重結果犯 .......... 162 準強制性交罪 ...... 162 與幼年男女性交罪

性交 ...................... 157 強暴、脅迫 ........... 157

............................. 163

恐嚇 ...................... 157

準強制猥褻罪 ...... 163

其他違反其意願之

猥褻幼年男女罪... 163

方法 ...................... 157

利用權勢或機會... 164

他法 ...................... 158

詐術性交罪 .......... 164

加重條文 .............. 158

第十六章之一 妨害風化罪 ........... 165

二人以上共同犯之159 以藥劑犯之 ........... 159

近親性交 .............. 165

凌虐 ...................... 159

引誘 ...................... 165

利用駕駛供公眾或

容留 ...................... 165

不特定運輸之交通

媒介 ...................... 166

工具之機會 ........... 159

包庇 ...................... 166

侵入、隱匿其內 ... 159

強暴、脅迫、恐嚇

攜帶兇器 .............. 160

............................. 167

猥褻 ...................... 160

監控 ...................... 167

其他違反其意願之

其他違反本人意願

方法 ...................... 160

之方法 .................. 167

加重條件 .............. 161

媒介 ...................... 167

乘…… .................. 161

收受、藏匿、使之

精神、身體障礙、

隱避 ...................... 167

心智缺陷 .............. 161

意圖 ...................... 168

其他相類似之情形

公然 ...................... 168

.............................. 161

猥褻 ...................... 168 –12–


散布 ...................... 168

縱容、宥恕 .......... 173

播送 ...................... 168

第十八章 褻瀆祀 典及侵害 墳墓屍體 罪 ........... 173

販賣 ...................... 169 公然陳列 ............... 169 以他法供人觀覽、 聽聞 ...................... 169

公然侮辱 .............. 174

製造、持有 ........... 169

遺棄 ...................... 174

第十七章 妨害婚 姻及家庭 罪............ 169

污辱 ...................... 174

有配偶................... 169

第十九章 妨害農 工商罪 .... 175

重為婚姻 ............... 169

盜取屍體 .............. 174 發掘墳墓 .............. 175

相婚者................... 170

強暴、脅迫 .......... 175

客觀處罰條件 ....... 170

詐術 ...................... 175

有配偶................... 170

偽造 ...................... 176

通姦 ...................... 170

仿造 ...................... 176

和誘……脫離家庭

商標 ...................... 176

或其他有監督權之

商號 ...................... 176

人 .......................... 171

明知 ...................... 176

略誘 ...................... 171

販賣、陳列 .......... 176

準略誘罪 ............... 172 移送……出中華民 國領域外 ............... 172

輸入 ...................... 176

第二十章

收受 ...................... 172

鴉片罪 ............... 177

製造 ...................... 177

藏匿 ...................... 173

販賣、運輸 .......... 177

使之隱避 ............... 173 –13–


輸入 ...................... 177

當場基於義憤而殺 人 .......................... 183

第二十一章 賭博 罪 ............ 178

生產時 .................. 184 甫生產後 .............. 184

賭博 ...................... 178

教唆他人使之自殺

財物 ...................... 178

............................. 184

公共場所 .............. 178

幫助他人使之自殺

供人暫時娛樂之物

............................. 184

.............................. 178

受囑託而殺之 ...... 185

供給賭博場所 ....... 179

得承諾而殺之 ...... 185

聚眾賭博 .............. 179

謀為同死 .............. 185

辦理有獎儲蓄 ....... 179

過失致死 .............. 185

發行彩票 .............. 179

業務 ...................... 186

未經政府允准 ....... 180

業務之理論 .......... 186

經營有獎儲蓄 ....... 180

信賴原則 .............. 187

媒介彩票買賣 ....... 180 包庇 ...................... 180

第二十二章 殺人 罪 ............ 180

第二十三章 傷害 罪 ............ 187 傷害行為 .............. 187 傷害結果 .............. 188

殺 .......................... 181

重傷 ...................... 188

人 .......................... 181

普通重傷與重傷致

人之始期 .............. 181

死 .......................... 188

人之終期 .............. 182

義憤 ...................... 189

直系血親尊親屬 ... 182

直系血親尊親屬... 189

養父母與離婚父母182

強暴 ...................... 189

義憤 ...................... 183 –14–


教唆他人使之自傷 .............................. 190

第二十五章 遺棄 罪 ........... 197

囑託,承諾輕傷罪

普通遺棄屬抽象危

.............................. 191

險犯或具體危險犯

聚眾鬥毆 ............... 192

.............................. 197

下手實施、在場助

抽象危險犯、具體

勢 .......................... 192

危險犯 .................. 198

業務 ...................... 193

遺棄 ...................... 199

明知 ...................... 193

遺棄罪 .................. 199

花柳病................... 193

無自救力之人....... 200

隱瞞 ...................... 193

遺棄 ...................... 201

姦淫 ...................... 193

依法令或契約應扶

凌虐 ...................... 194

助,養育或保護 ... 201 不為其生存所必要

第二十四章 墮胎 罪............ 194

之扶助、養育或保 護 .......................... 201

胎兒 ...................... 194

直系血親尊親屬 ... 201

墮胎 ...................... 195 聽從他人墮胎 ....... 195 自行墮胎與聽從墮

第二十六章 妨害 自由罪 .... 201

胎 .......................... 195

使人為奴隸或居於

受囑託、得承諾 ... 196

類似奴隸之地位 ... 202

意圖營利 ............... 196

妨害自由、結果

公然介紹 ............... 196

犯、實害犯、繼續

本罪與普通囑託、

犯 .......................... 202

承諾使人墮胎罪 ... 197

買賣、質押人口 ... 203 –15–


隱匿、留滯 .......... 209

加工買賣質押人口 罪 .......................... 203

住宅、建築物 ...... 209

強暴、脅迫、恐

附連圍繞之土地... 209

嚇……其他違反本

船艦 ...................... 209

人意願之方法 ....... 204

不依法令搜索 ...... 209 搜索 ...................... 210

媒介、收受、藏匿、 使之隱避 .............. 204 常業 ...................... 204 包庇 ...................... 204

第二十七章 妨害 名譽及信 用罪 ........ 210

以詐術使人出中華

名譽 ...................... 210

民國領域外 ........... 204

公然 ...................... 211

略誘 ...................... 204

公然侮辱 .............. 212

婦女 ...................... 205

強暴侮辱 .............. 212

移送……出中華民

指摘、傳述 .......... 213

國領域外 .............. 205

誹謗 ...................... 213

收受、藏匿、使之

免責要件 .............. 213

隱避 ...................... 205

善意 ...................... 214

私行拘禁 .............. 206

因自衛、自辯或保

以其他非法方法剝

護合法利益 .......... 214

奪人之行動自由 ... 206

公務員因職務而報

直系血親尊親屬 ... 207

告 .......................... 214

強暴、脅迫 ........... 207

對可受公評之事而

強制行為 .............. 207

為適當評論 .......... 215

恐嚇 ...................... 208

已死之人 .............. 215

致生危害於安全 ... 208

散布 ...................... 216

無故侵入 .............. 208

詐術 ...................... 216 –16–


信用 ...................... 216

使用竊盜 .............. 223

流言 ...................... 216

竊盜之著手 .......... 223 對等關係持有者的

第二十八章 妨害 秘密罪 .... 216

歸屬 ...................... 223 加重條件 .............. 224

開拆 ...................... 217

侵入 ...................... 224

隱匿 ...................... 217

住宅、建築物,有

封緘 ...................... 217

人居住之建築物 ... 225

窺視、竊聽 ........... 218

毀越 ...................... 225

竊錄 ...................... 218

門扇 ...................... 225

非公開活動 ........... 219

其他安全設備....... 225

供給場所、工具或

攜帶兇器 .............. 226

設 備 、 便 利 他

結夥 ...................... 226

人…… .................. 220

乘……災害之際 ... 227

製造、散布、播送、

在車站、埠頭、航

販賣 ...................... 220

空站 ...................... 227

洩漏 ...................... 221

其他供水、陸、空

秘密 ...................... 221

公眾運輸之舟、

因業務知悉或持有221

車、航空機 .......... 228

第二十九章 竊盜 罪............ 221 竊取 ...................... 222 他人之物 ............... 222 不法所有意圖 ....... 222

常業犯 .................. 228 準動產 .................. 228

第三十章 搶奪強 盜及海盜 罪 ........... 228

竊佔 ...................... 222

搶奪 ...................... 229

不法利益意圖 ....... 222

不法所有意圖....... 229 –17–


常業犯 .................. 229

不法所有意圖 ...... 237

強暴、脅迫 ........... 229

公務上所持有之物

至使不能抗拒 ....... 230

............................. 237

不法所有意圖 ....... 230

因公益上所持有之

竊盜、搶奪 ........... 230

物 .......................... 237

防護贓物 .............. 231

業務上所持有之物237

脫免逮捕 .............. 231

身分犯 .................. 238

湮滅罪證 .............. 231

遺失物 .................. 238

當場 ...................... 232

漂流物 .................. 238

準強盜罪之強暴、

其他離本人所持有

脅迫 ...................... 232 既、未遂之判斷標 準 .......................... 232 防護贓物、脫免逮

之物 ...................... 238

第三十二章 詐欺 背信及重 利罪 ........ 239

捕、湮滅罪證的定

詐術 ...................... 239

位 .......................... 233

不作為的詐欺 ...... 240

結合犯 .................. 233

維持錯誤的詐欺... 240

本罪之主觀構成要

單純的沈默 .......... 240

件 .......................... 234

交付 ...................... 241

船艦 ...................... 235

不法所有意圖 ...... 241

結合犯 .................. 235

不正方法 .............. 241

第三十一章 侵占 罪 ............ 236

收費設備 .............. 242 自動付款設備 ...... 242 輸入虛偽資料或輸

侵占 ...................... 236

入不正指令 .......... 243

自己持有 .............. 236

製作財產權之得喪

他人之物 .............. 237 –18–


務員名義 ............... 244

第三十三章 恐嚇 及擄人勒 贖罪 ........ 248

 三人以上共同犯之 ... 244

恐嚇 ...................... 249

以廣播電視、電子

不法所有意圖....... 249

通訊、網際網路或

意圖勒贖而擄人 ... 250

其他媒體等傳播工

未經取贖而釋放被

變更行為 ............... 243 冒用政府機關或公

具,對公眾散布 ... 244

害人 ...................... 250

常業犯................... 244

結合犯 .................. 251

乘……................... 245

被害人 .................. 251

未滿十八歲人之知

擄人勒贖殺人罪的

慮淺薄 .................. 245

適用 ...................... 251

精神耗弱 ............... 245

擄人勒贖強制性交

不法所有意圖 ....... 245

罪之適用 .............. 252

為他人處理事務 ... 246

擄人勒贖重傷罪之

事務 ...................... 246

適用 ...................... 252

不法利益意圖 ....... 246

擄人後意圖勒贖 ... 253

違背之任務 ........... 246 乘……................... 247

第三十四章 贓物 罪 ........... 253

顯不相當之重利 ... 247

贓物罪質 .............. 254

取得 ...................... 247

贓物 ...................... 254

其他足以使人心生

收受 ...................... 255

畏懼之方法 ........... 248

搬運 ...................... 255

常業犯................... 248

寄藏 ...................... 255 故買 ...................... 255 媒介 ...................... 256 –19–


第三十五章 毀棄 損壞罪 .... 256

他人之電腦或其相 關設備 .................. 261 干擾行為 .............. 261

毀棄 ...................... 256 損壞 ...................... 257 致令不堪用 ........... 257 文書 ...................... 257 毀壞 ...................... 257 建築物 .................. 257 毀棄、損壞,致令 不堪用 .................. 258 前二條以外之他人 之物 ...................... 258 詐術 ...................... 258 處分 ...................... 258 間接毀損罪 ........... 259 毀壞 ...................... 259 處分 ...................... 259 隱匿 ...................... 259 受強制執行之際 ... 259

第三十六章 妨害 電腦使用 罪 ............ 260 變更或刪除 ........... 260 電磁紀錄 .............. 261

–20–


Ⅱ 基本概念說明表 1「狀態犯」與「繼續犯」之區別................................. 265 2「抽象危險犯」與「具體危險犯」之區別 ................. 266 3「未必故意」與「有認識過失」之區別 ..................... 267 4 確定故意與不確定故意 ............................................... 268 5 第 17 條之「能預見」與第 13 條第 2 項之「預見」 之區別 ....................................................................... 269

6「原因自由行為」與「麻醉狀態下的違法行為」之 區別 ........................................................................... 270

7「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難」之區別 ......................... 272 8「攻擊性緊急避難」與「防衛性緊急避難」之區別 ................................................................................ 276

9「阻卻構成要件該當性之同意」及「阻卻違法性之 承諾」之區別 ........................................................... 277

10「客體錯誤」與「打擊失誤」之區別 ...................... 279 11「普通未遂」與「不能未遂」之區別 ...................... 281 12 參與犯之區別 ............................................................ 284 13「教唆」與「煽惑」之區別 ...................................... 285 14「連續犯」、「接續犯」與「繼續犯」之區別 ........... 286 15「酌科」與「酌減」之區別 ...................................... 288 16「意圖」與「動機」之區別 ...................................... 288 17「刑罰」與「保安處分」之區別 .............................. 289 –21–


18「自首」與「自白」之區別 ...................................... 290 19「緩刑」與「假釋」之區別 ...................................... 291 20「行刑權時效」與「追訴權時效」之區別 .............. 295 21「公文書」與「私文書」之區別 .............................. 298 22「文書」與「準文書」之區別 .................................. 299 23「準文書」與「署押」之區別 .................................. 300 24「強制性交罪」與「乘機性交罪」之區別 .............. 301 25「引誘媒介性交猥褻罪」與「圖利強制使人性交 猥褻罪」之區別 ....................................................... 302

26「和誘罪」與「略誘罪」之區別 .............................. 303 27「侮辱罪」與「誹謗罪」之區別 .............................. 304 28「竊盜」與「搶奪」之區別 ...................................... 305 29「搶奪罪」與「強盜罪」之區別 .............................. 306 30「竊盜罪」與「侵占罪」之區別 .............................. 308 31「強盜罪」與「恐嚇取財罪」之區別 .......................311 32「侵占罪」與「背信罪」之區別 .............................. 313 33 保安處分之種類 ........................................................ 314

–22–


重要名詞&概念說明

Ⅰ 重要名詞解釋

1


2

Ⅰ 重要名詞解釋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中華民國刑法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第 1 條(罪刑法定原則) 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拘束 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亦同。 ■名詞解釋 罪刑法定原則 為防止國家刑罰權之任意發動及擅斷,確保人民之基 本人權,爰拉丁法諺「無法律,無犯罪」「無法律,無 刑罰」之精神而揭示:犯罪之成立要件及其法律效果, 均須預先明確訂定於法律上,凡行為當時之法律無明 文者,任何行為均不構成犯罪,對該行為人不得科處 之刑罰;即使依行為時法成立犯罪之行,不得科處行 為人以法律預定外之刑罰。解釋上,罪刑法定原則至 少可包含下列五項原則: 刑罰權的內容與範圍必須由法律明定。 習慣法禁止原則。 刑法對於罪與刑的規定應力求明確,禁止絕對不定 期刑之規定。 類推適用禁止原則,惟有利於行為人之類推適用例 外不違反罪刑法定原則。 刑法不溯及既往原則。 第 2 條(從舊從輕原則) Ⅰ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時之法律。但行為後

3


4

Ⅰ 重要名詞解釋

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 律。 Ⅱ沒收、非拘束人身自由之保安處分適用裁判時之法 律。 Ⅲ處罰或保安處分之裁判確定後,未執行或執行未完 畢,而法律有變更,不處罰其行為或不施以保安處分 者,免其刑或保安處分之執行。 ■名詞解釋

從舊從輕原則 本原則之適用前提,必須行為時法與行為後之法律皆 設有處罰該行為之規定,而輕重有異時,關於刑法時 之效力,原法於第 2 條採折衷立場,以從舊為本旨, 以從新為例外。而 95 年 7 月修法前,第 2 條第 1 項採 「從新從輕」原則。 法律變更 指犯罪成立要件及其處罰效果之內容作修正或廢止而 言,但不包括新增訂之情形。凡刑事實體法之內容發 生變更,不論性質上係普通刑法或特別刑法、基本刑 法或輔助刑法,均有適用。 單純事實之變更 法律有無變更,決定的關鍵乃在於改變的部分有無具 備規範性,變更部分若不具規範性者,始屬事實變更 , 例如:行為人所偽造的通用貨幣,在裁判時已因貨幣 改革,而成為非通用的貨幣。屬於空白構成要件的行 政命令的變更,因足以影響可罰性的範圍,亦即因變 更的部分具有規範性,故屬法律變更,而非屬事實變 更。 空白刑法 因某些犯罪型態涉及的技術或專業層面較廣,立法機 關無法於立法當時就能預知並通盤考量,因此需要行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政機關協助補充法令規定,以因應社會變遷,因此就 某犯罪之部分成立要件,本於現實上之考量,委之於 其他法律或行政命令進行補充之刑法規定,稱空白刑 法;例如:本法第 117 條違背局外中立命令罪。用以補 充空白刑法要件之行政命令內容發生變更,實務解釋 例上認為其性質乃「事實變更」而非法律變更,並無 刑法第 2 條之適用。其他例如:本法第 192 條違背預 防傳染病法令罪及散布傳染病菌罪中的「公布之檢查 或進口之法令者」 、第 193 條違背建築術成規罪中之「建 築術成規」,皆屬於空白構成要件之規定模式。

限時法 為因應一時社會情況之特殊需要,明定短暫有效施行 期間而頒定之特別刑法,凡於施行期間內違犯之行 為,縱裁判時該法已廢止失效,仍適用行為時之特別 刑法予以處罰,不受從新從輕主義之拘束,學理上稱 之為限時法。由於本法未就限時法設有任何明文,為 貫徹刑法第 2 條之立法意旨,實務審判上並未積極肯 定限時法之效力。 保安處分 新法第 1 條後段與第 2 條第 2 項將保安處分區分為「拘 束人身自由」與「非拘束人身自由」,「拘束人身自由 的保安處分」適用從舊從輕原則,「非拘束人身自由的 保安處分」適用從新原則。 第 3 條(屬地原則) 本法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者,適用之。在中華民國 領域外之中華民國船艦或航空器內犯罪者,以在中華民 國領域內犯罪論。 ■名詞解釋

5


6

Ⅰ 重要名詞解釋

屬地原則 所謂屬地原則乃謂凡在本國領域內發生的犯罪,不論 行為人或被害人是本國人或是外國人或是無國籍人, 亦不問行為人違犯何種犯罪與侵害何種法益,均應適 用本國刑法處斷。 〔參見,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十版,頁 131。〕 領域 稱領域,包括領土、領空與領海。依第 3 條後段之規 定,在領域外之本國國有或私有的船艦或航空器內犯 罪者,仍適用本法處斷。至於在駐外使領館內犯罪者, 實務見解認為,假如駐在國同意放棄其刑事管轄權 者,則得以在我國領域內犯罪論。惟學者認為,為了 避免違背類推禁止原則,不宜比附援引第 3 條後段, 而認為在我駐外使領館內犯罪得以在我國領域內犯罪 論。 〔參見,林山田,刑法通論(上) ,十版,頁 132、133。〕 第 4 條(隔地犯) 犯罪之行為或結果,有一在中華民國領域內者,為在中 華民國領域內犯罪。 ■名詞解釋 隔地犯 犯罪之行為地與結果發地不同之犯罪,學說上稱隔地 犯。刑法第 4 條乃於關於刑法地之效力問題上,就隔 地犯所設之規定。 第 5 條(保護原則、世界原則─國外犯罪之適用) 本法於凡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下列各罪者,適用之: 一、內亂罪。 二、外患罪。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三、第一百三十五條、第一百三十六條及第一百三十八 條之妨害公務罪。 四、第一百八十五條之一及第一百八十五條之二之公共 危險罪。 五、偽造貨幣罪。 六、第二百零一條至第二百零二條之偽造有價證券罪。 七、第二百十一條、第二百十四條、第二百十八條及第 二百十六條行使第二百十一條、第二百十三條、第 二百十四條文書之偽造文書罪。 八、毒品罪。但施用毒品及持有毒品、種子、施用毒品 器具罪,不在此限。 九、第二百九十六條及第二百九十六條之一之妨害自由 罪。 十、第三百三十三條及第三百三十四條之海盜罪。 十一、第三百三十九條之四之加重詐欺罪。 ■名詞解釋

保護原則 基於國家有保護法益的基本任務,故即使在本國領域 外,只要所侵害法益為本國國家法益或本國個人法益 之特定犯罪,不問行為人之國籍為何,皆適用本國刑 法處斷。此為刑法第 5 條第 1 款至第 3 款、第 5 款至 第 7 款(國家法益)及第 8 條(個人法益)所由設。 〔參見,林鈺雄,新刑法總則,三版,頁 77、78。〕 世界原則(105 行政警察,警察法制) 基於世界共同法秩序的維護,不論行為人國籍、犯罪 地、是否侵害內國法益,內國刑法皆得適用。我國刑 法第 5 條第 4 款、第 8 款到第 11 款,皆為世界原則之 規定。 〔參見,林鈺雄,新刑法總則,三版,頁 79。〕 第 7 條(屬人原則─國民國外犯罪之適用) 本法於中華民國人民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前二條以外

7


8

Ⅰ 重要名詞解釋

之罪,而其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適用之。 但依犯罪地之法律不罰者,不在此限。

■名詞解釋 屬人原則 以「行為人國籍」為連結點,雖犯罪地在本國領域外, 但基於國家對國民之主權,及國民對於國家法秩序的 遵從,只要行為人國籍為本國人,仍適用本國刑法。 此為本法第 6 條第 7 條所由設。 〔參見,林鈺雄,新刑法總則,三版,頁 78、79。〕 第 8 條(國外對國人犯罪之適用) 前條之規定,於在中華民國領域外對於中華民國人民犯 罪之外國人,準用之。 ■名詞解釋 保護原則 見刑法第 5 條。 第 10 條(名詞定義) I稱以上、以下、以內者,俱連本數或本刑計算。 Ⅱ稱公務員者,謂下列人員: *一、依法令服務於國家、地方自治團體所屬機關而具 有法定職務權限,以及其他依法令從事於公共事 務,而具有法定職務權限者。 *二、受國家、地方自治團體所屬機關依法委託,從事 與委託機關權限有關之公共事務者。 Ⅲ稱公文書者,謂公務員職務上製作之文書。 Ⅳ稱重傷者,謂下列傷害: 一、毀敗或嚴重減損一目或二目之視能。 二、毀敗或嚴重減損一耳或二耳之聽能。 三、毀敗或嚴重減損語能、味能或嗅能。 四、毀敗或嚴重減損一肢以上之機能。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五、毀敗或嚴重減損生殖之機能。 六、其他於身體或健康,有重大不治或難治之傷害。 Ⅴ稱性交者,謂非基於正當目的所為之下列性侵入行 為: *一、以性器進入他人之性器、肛門或口腔,或使之接 合之行為。 *二、以性 器 以 外 之 其 他 身 體 部 位 或器物進入他人之 性器、肛門,或使之接合之行為。 Ⅵ稱電磁紀錄者,謂以電子、磁性、光學或其他相類之 方式所製成,而供電腦處理之紀錄。 ■名詞解釋

公務員 舊法規定:「稱公務員者,未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 員。」依此規定,概念過於模糊、廣泛。實務僅說文 解字卻未加合理限制,故招致擴張處而且處罰不公之 批評。例如:官股百分之五十以上之公司員工、公立 學校教職員或公立醫院醫師護士,皆成為刑法公務員 瀆職罪之處罰對象。然而官股民股比例時常變動,隨 即影響可罰性,道理何在?公私立學校教職員之處罰 區別,也難以合理說明。故廣受批評之下,新法的修 正著重於限縮公務員之定義,且特別著眼在其特別義 務。 〔參見,林鈺雄,新刑法總則,三版,頁 54~56。〕 身分公務員 所謂身分公務員,是指依法令服務於國家或地方自 治團體所屬機關而具有法定職務權限的公務員。此 類型公務員的特徵為:採身分公務員的概念,只 要服務於國家或地方所屬機關的人員而具有法定職 務權限者,得認其為刑法上的公務員。其法定職 務權限,不以公權力行使的事項為限,即非權力的 公行政作用行為及私經濟行為,亦均涵括在內。

9


10

Ⅰ 重要名詞解釋

倘無法定職務權限,僅係單純從事機械性、肉體性 的工作者,則不包含在內。 授權公務員 所謂授權公務員,是指其他依法令從事於公共事務 而具有法定職務權限的公務員。此類型公務員的特 徵為:採職務公務員的概念,須有法令授權的依 據。公共事務的性質,以涉及有關公權力行使之 事項為限。 委託公務員 所謂委託公務員,是指受國家地方自治團體所屬機 關依法委託,從事與委託機關權限有關公共事務的 公務員。此類型公務員的重點為:採職務公務員 的概念,須受國家或地方自治團體所屬機關依法委 託。公共事務的性質,亦以涉及有關公權力行使 的事項為限。實務認為,所委任者須為該機關權力 範圍內的事務,受任人因而享有公務上的職權及權 力主體的身分,於其受任範圍內行使公務主體的權 力。若僅受公務機關私經濟行為的民事上委任或 其他民事契約所發生私法上的權義關係,所委任者 並非機關權力範圍內的公務,受任人並未因而享有 公法上的權力,不能認為是公務員。 〔參見,甘添貴、謝庭晃,捷徑刑法總論,初版,頁 24~27。〕

文書 凡定著於有體物上,具有人類特定意思之內容,而足 以為意思表示證明之文字、符號、圖畫、照像、錄音 顯示之聲音、錄影顯示之影像或電磁記錄顯示之符 號,均屬刑法上之文書(§220 參照) 。刑法就文書之概 念,再細分為二,即: 公文書:指具備第 10 條第 3 項要件之文書。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法例

私文書:凡不屬公文書之文書,即稱私文書。

性交 配合本法於刑法分則第十六章,有關妨害性自主罪之 修訂,揚棄傳統上限定於男性對女性所實施性器官接 合之姦淫概念,而以性交行為取代之,乃於本條增訂 第 5 項,就此用語為立法之解釋。本項第 1 款所指之 行為,即異性間之性器官接合、肛交或口交;第 2 款 則含括對他人性器官或肛門所實施之異物插入行為。 性交概念可兼及男性對女性或女性對男性,以及同性 間之性侵害行為,涵蓋範圍上遠大於往昔所使用之姦 淫要件,對稱之下,猥褻概念於現行法之解釋,自有 相加配合而限縮之必要。 毀敗之意義 所謂毀敗係指視覺、聽覺、發聲、味覺、嗅覺、生殖 等器官或身軀的肢體受到重大傷害,完全而且永遠喪 失機能而言,故機能若僅減衰,或僅一時喪失者,即 非毀敗。第 10 條第 4 項第 1 至 5 款為列舉式規定,第 6 款則為概括規定,係指第 1 至 5 款的重傷以外的對於 身體或健康的重大不治或難治的傷害,例如:因受傷 害,致全身癱瘓而無法站立或行走。 〔參見,林山田,刑法通論(上),十版,頁 162。〕 95 年施行之新法對視能、聽能、語能、味能、嗅能、 肢體機能和生殖機能的重傷標準,由「毀敗」調降為 「嚴重減損」。這種符合實際的修正,值得肯定,但立 法技術卻顯拙劣,蓋就身體機能而言,「毀敗」和「嚴 重減損」不是質的不同而是量的高低。 〔參見,鄭逸哲,法學三段論法下的刑法與刑法基本 句型刑法初探,五版,頁 686。〕 重大不治或難治之意義

11


12

Ⅰ 重要名詞解釋

舊刑法第 10 條第 4 項第 6 款概括條款的重傷概念由二 項要素組成:一為重大,一為不治或難治。就傷害的 程度而言,必須是不治或難治;就傷害的客體而言, 該器官組織、機能必須是重大的,亦即對於人之身體 或健康有重大之影響。二者為必要條件,缺一不可。 不治,指不能治療,終身不能回復。難治,指難於治 療,雖可望醫療但至為困難,與不治相差無幾。實務 典 型 案 例 有 鼻 準 被 割 , 不 能 回 復 原 有 容 貌 ( 19 上 2052)、頭部的傷,均已抵骨,腦漿亦經流出(25 上 3063)。 〔參見,劉幸義,傷害的意義與體系,台灣本土法學, 五三期,頁 89、90。〕

第二章

刑事責任

第 12 條(主觀歸責─故意、過失) I行為非出於故意或過失者,不罰。 Ⅱ過失行為之處罰,以有特別規定者,為限。 ■名詞解釋

過失未遂 對於過失未遂之概念,學者看法不一,茲分述如下: 張麗卿教授:過失犯之領域中沒有成立未遂犯之可 能。其因有二: 一是未遂犯必須行為人具備實現構成要件之決意 實行構成要件之行為才有可能成立,而過失欠缺 實現構成犯罪事實之決意,故無成立未遂犯之可 能。 二是過失犯必須構成要件是行為不法的情形,因


第一編

總則

第二章

刑事責任

此過失犯無由成立未遂犯。 〔參見,張麗卿,刑法總則理論與運用,修訂四版, 頁 408。〕 黃榮堅教授 就未遂的概念而言,過失犯罪也有成立未遂犯的 可能性。例如:店家因為未加定期檢查,販賣過 期的食品給客人,幸而客人並未食用。其中店家 對於過期食物造成傷害有預見可能性,而且行為 已經到達利益侵害失控的階段,所以是已經(過 失)著手。不過客人買回家以後並未食用,沒有 發生傷害,所以是未遂。 刑法第 25 條以下對於未遂犯所作的規定,按照學 說以及實務一致的理解,是對於故意犯罪之未遂 所作的規定,因此刑法分則上出現有明文處罰未 遂之犯罪,所指的也都是故意犯罪之未遂。 其實,刑法公共危險罪章有一些過失犯罪的規 定,實質上即屬於過失之未遂犯的類型。例如:第 173 條第 2 項的失火罪,一方面其立法意旨是在保 護不確定範圍的生命、身體、財產利益(而不是 在保護行為所直接傷害或燒燬之標的) ,另外一方 面其犯罪的構成又不以不確定範圍的生命、身 體、財產利益實害為要件,易言之,此一犯罪的 構成要件是,行為人對於其行為導致不確定範圍 的生命、身體、財產利益侵害有預見可能性,而 其引起燃燒的行為已經到達利益侵害失控的階 段。因此,此一犯罪類型即屬於過失之未遂犯類 型。 既然按照通說看法,刑法第 25 條以下對於未遂犯 所作的規定,是對於故意犯罪之未遂犯(亦即明 示之未遂犯)所作的規定,則上述於故意未遂犯

13


14

Ⅰ 重要名詞解釋

之論述及原則,並不當然適用於這一些個別之過 失未遂犯的規定。不過除非法理上有不能互通的 地方,否則解釋上可以作為參考。 〔參見,黃榮堅,基礎刑法學(下),四版,頁 531、 532。〕

第 13 條(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 I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明知並有意使其發生 者,為故意。 Ⅱ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預見其發生而其發生並 不違背其本意者,以故意論。 ■名詞解釋

認識主義 關於認定故意所需之內容,認只須行為人對於構成犯 罪事實之發生,於主觀上具有認識或意識即為已足, 至於其有否另具積極促使該事實實現之希望心態,則 在所不問。國內如黃榮堅老師採此說。 意欲主義(希望主義) 關於認定故意所需之內容,主張除於主觀上對構成犯 罪事實之發生存有認識外,就該事實之出現並須出於 其積極之希望或意欲者,始得成立故意。一般理解上, 刑法第 13 條第 1 項乃採意欲主義之立法體例。 容認主義 主張故意之內容,行為人於認識該構成犯罪事實之實 現可能性外,倘別有聽任該事實發生之消極心態即足 當之,至其主觀上是否另有積極之希望或意欲心態, 並非所問。學理上針對刑法第 13 條第 2 項間接故意之 規定,多以容認主義詮釋之。 直接故意 亦稱確信故意,指行為人就其行為所可能引發之構成


第一編

總則

第二章

刑事責任

犯罪事實,於主觀上存有明確之認知,並決意使之實 現於外界之心態,刑法第 13 條第 1 項即直接故意之明 文規定。於法定之犯罪要件上,若訂為「明知」要件 者,僅行為人之行為實施係出於直接故意之心態,始 足成立該犯罪,故學理上稱之明知故意。

間接故意 亦稱未必故意,乃行為人雖預見構成犯罪事實之發生 可能,卻缺乏積極付諸實現之意欲,僅任令其自然發 展,而該事實之實現並非其意料之外者,刑法第 13 條 第 2 項之規定屬之。刑法上所稱之故意犯罪,常態言 之,其主觀要件只須符合間接故意之內容,即足當之, 並不以具備直接故意之要件為必要。 構成要件錯誤 刑法上稱錯誤,指行為人主觀上所認識者與客觀上 存在或發生之事實,二者間不相一致之情形。若該 不一致部分係涉及表徵構成犯罪要件之事實者,於 早期學理上稱事實錯誤,現今則多改以構成要件錯 誤稱之。構成要件錯誤之類型,可細分以下三者進 行評價為: 客體錯誤。 打擊錯誤。 因果歷程錯誤。 其目的乃在於檢討發生之構成要件錯誤情節,是否 足以阻卻行為人之故意成立。 〔參見,林東茂,刑法綜覽,七版,頁 1-272~276。〕 客體錯誤(103 行政警察) 亦稱目的物錯誤或認識錯誤,即行為人就行為客體之 同一性發生誤認之現象;換言之,乃由於行為人對攻 擊對象發生錯誤認知,致錯將他客體當成其目的客體

15


16

Ⅰ 重要名詞解釋

而實施侵害行為之謂。客體錯誤按構成要件所保護之 法益價值是否相等,可再分為:等價客體錯誤、 不等價客體錯誤二類。 於發生客體錯誤案例之處理上,因採法定符合說進行 審查,故於等價客體錯誤,一般認為該錯誤僅係不重 要的動機錯誤,不足生阻卻故意之效果;例如:誤甲 為乙而殺之,行為人之主觀心態仍應作殺人故意之評 價。然,就不等價客體錯誤情節,行為人對現實攻擊 對象之心態,則有阻卻故意之可能,因為此時客體上 不符合構成要件描述的等價性,其錯誤具有重要性得 阻卻故意;例如:誤人為鹿而殺之。

打擊錯誤(102 行政警察) 亦稱方法錯誤或行為失誤,乃行為人雖就行為客體未 發生誤認,然其行為實施之結果,卻未如其預期對所 知之客體奏效,反而意外地發生在其他客體上之情 形。對發生打擊錯誤案例之處理,實務上採具體符合 說為依據進行判斷。對於誤擊之客體部分,多主張其 故意受阻卻而改論過失犯,至其原擬侵害之目標客體 部分,則成立未遂犯;再將一行為所觸犯之二罪,依 想像競合之例從一重處斷。例如:原擬殺甲,孰料行 為實施結果,未中甲卻意外致乙於死,就致乙死亡部 分之情節,應成立過失致死罪,殺甲未死之行為,則 構成殺人罪之未遂犯,所觸犯之上述二罪,應按刑法 第 55 條前段規定從一重處斷。 因果關係錯誤 亦稱因果歷程錯誤,指行為人主觀上所預定之侵害流 程與客觀上行為與結果間所展現之歷程不相一致之情 形。其是否阻卻故意,需視該等錯誤流程是否重大偏 離而定,學理上又可以區分為單行為因果歷程錯誤與


第一編

總則

第二章

刑事責任

雙行為因果歷程錯誤而異其處理。

包攝錯誤 行為人對屬於構成要件要素的構成犯罪事實,並未錯 誤,只是因為對於法律規定在刑法意義「解釋上」的 錯誤,致行為人誤會其出於故意且客觀上具有構成要 件該當性的行為,並非刑法條款所包攝的行為,這即 是不同於構成要件錯誤的包攝錯誤。在這種錯誤中, 行為人對於構成要件的實體內容,並沒有錯誤,只是 對於行為的可罰性有所錯誤,致誤認其所為之事,不 包攝在不法構成要件之中。 第 14 條(無認識之過失與有認識之過失) I行為人雖非故意,但按其情節應注意,並能注意,而 不注意者,為過失。 Ⅱ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之事實,雖預見其能發生而確信 其不發生者,以過失論。 ■名詞解釋

無認識過失 指行為人對於構成犯罪事實,於主觀心態上全然缺乏 認識及意欲,但依客觀情狀而言,其負有注意之義務; 自其個人情形觀之,亦有注意之能力,卻由於注意上 之懈怠,致未為應有注意下之結果防範而致法益侵害 後果發生之情節。刑法第 14 條第 1 項所定者,即無認 識過失之法律定義;實務判例上亦稱為懈怠過失。 有認識過失 乃行為人雖認識其行為有致犯罪事實發生之可能,卻 由於過度自信而疏於防虞,終致犯罪事實發生之主觀 心態。刑法第 14 條第 2 項即屬有認識過失之定義規 定;實務判決亦有另以疏虞過失一語稱之者。

17


18

Ⅰ 重要名詞解釋

第 15 條(不作為犯) Ⅰ對於犯罪結果之發生,法律上有防止之義務,能防止 而不防止者,與因積極行為發生結果者同。 Ⅱ因自己行為致有發生犯罪結果之危險者,負防止其發 生之義務。 ■名詞解釋

不作為犯(104 行政警察、警察法制、行政管理) 乃作為犯之相對概念,指構成要件行為要素之內容係 以消極之行為方式加以描述之犯罪,例如:刑法第 149 條聚眾不解散罪,其犯罪行為之內容為「不解散」之 消極不作為;或如刑法第 306 條第 2 項妨害住居罪, 係以消極之「留滯」行為為其構成要件行為。 純正不作為犯 指法文明訂係以不作為之方式為其構成要件行為之犯 罪,一般用語上稱不作為犯者,即指純正不作為犯而 言;如刑法第 149 條聚眾不解散罪、第 194 條之不履 行賑災契約罪均屬之。 不純正不作為犯 指刑法雖預定以作為之行為方式為某構成要件之行為 內容,而行為人卻以不作為方式實現該構成要件之犯 罪;例如:以消極之行為遂行殺人犯意,或以不作為 違犯詐欺之情節均是。 保證人地位(105 行政警察) 成立不純正不作為犯的前提,學理上多主張行為人須 就該受害法益具有監督或保護之義務,始有藉其不作 為而成立犯罪之可能,該存在之監督或保護法益之義 務狀態,即稱之保證人地位。保證人地位之形成來源, 除依刑法第 15 條訂明之法律明文規定以及危險之前行 為外;其他諸如基於契約或其他法律行為、源自習慣


第一編

總則

第二章

刑事責任

或「法律精神」 (31 年上字第 2324 號判例) ,乃至於特 定血緣親屬關係或危險共同體關係所衍生之義務,皆 亦受學說與實務判例之肯認。但仍有少數學者認為保 證人地位限於第 15 條所明文者。

第 16 條(違法性錯誤) 除有正當理由而無法避免者外,不得因不知法律而免除 刑事責任。但按其情節,得減輕其刑。 ■名詞解釋 違法性錯誤 第 16 條規定如何處理不法認識的欠缺。當行為人知 道自己所做何事,但不知道所做的事與社會敵對, 應該如何處理?依照原來的刑法第 16 條,可以按其 情節,減輕處罰;如果有特別情形而有正當理由, 得免除刑罰,這對於行為人不公道。如果行為人有 堅強而且正當的理由,不認為自己的行事觸法,意 味這人的良知毫無可責難之處,罪責應該被排除。 罪責(有責性)的基礎,就是可非難性,是良知的 否定價值判斷。 修正後的第 16 條,將欠缺不法認識而且無可非難的 人,規定為排除罪責;能夠避免而竟沒有避免的欠 缺不法認識,減輕處罰。 〔參見,林東茂,刑法綜覽,七版,頁 1-145。〕 另有學者認為,修法後的 16 條,用語上仍顯怪異。 若有「正當理由」,不就已確定構要件該當行為不具 違法性了,怎會進入有責性的判斷呢?因此,探求 立法者之真意,本條中所謂的「正當理由」應解釋 為「充分理由」為宜。 〔參見,鄭逸哲,法學三段論法下的刑法與刑法基本 句型刑法初探,五版,頁 689。〕

19


20

Ⅰ 重要名詞解釋

刑罰法規錯誤 即直接禁止錯誤,指行為人對於刑法禁止規範或命令 規範之內涵發生誤解,致於主觀上自以為其所實施之 行為係法所允許而不加制裁之對象,實則,於客觀上 卻應刑罰之行為。依多數說之觀點,有關刑罰法規之 錯誤,應適用刑法第 16 條規定,按具體情節,視該錯 誤之發生是否可加避免,而分別減輕或免除行為人之 罪責。 阻卻違法事由錯誤 又可稱為容許錯誤,指行為人對於刑法禁止規範或命 令規範之內涵雖未發生誤解,卻於主觀上誤認該行為 存有阻卻違法之事由,致自信其所為係不具違法性之 合法行為。此類阻卻違法事由錯誤之案例,由於其發 生錯誤之部分,依然係在法規範之合致與否的評價 上,故其處理之方法,完全比照直接禁止錯誤而逕行 適用刑法第 16 條規定。 阻卻違法事由前提事實錯誤 又稱容許構成要件錯誤,學理上經常論及之「誤想防 衛」案例,即屬阻卻違法事由前提事實錯誤之典型情 節。學說上,不少論者逕將之歸屬於阻卻違法事由錯 誤之概念下而視為禁止錯誤之型態其一,換言之,即 解之為減免罪責之事由;惟近來之論證上,主張其足 以影響故意之認定,而應改按過失犯論之見解,則有 漸行抬頭之趨勢,實務判例上,亦持阻卻故意說。多 數學者採限制(縮)法律效果之罪責理論,主張此種 錯誤不足以影響構成要件故意與不法意識,僅阻卻「罪 責」,在法律效果上應類推過失犯的規定處罰 。 林山田教授認為:「限縮法律效果之罪責理論,在立法 論上較為嚴謹,因為容許構成要件錯誤係在阻卻違法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