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編 第一章
基礎法學知識 ..............................................1 法學緒論的基本概念 ........................................... 5
第一節 法學之意義 ...................................................................... 5 第二節 法系 ................................................................................. 6 第三節 法律的學派 .................................................................... 12 ◎精選試題演練............................................................................ 17
第二章
法律的意義、目的與其他社會現象 ................. 20
第一節 法律之定義 .................................................................... 20 第二節 法律的目的 .................................................................... 22 第三節 法律與其他社會現象 .................................................... 23 第一款 法律與國家 ................................................................ 23 第二款 法律與道德 ................................................................ 24 第三款 法律與宗教 ................................................................ 25 第四款 法律與政治 ................................................................ 26 第五款 法律與實力 ................................................................ 26 第六款 法律與經濟 ................................................................ 27 第七款 法律與科技 ................................................................ 27 第八款 法律與新聞自由 ........................................................ 28 ◎精選試題演練............................................................................ 30
第三章 第一節 第二節
法律的種類 ........................................................ 31 成文法與不成文法 ........................................................ 31 公法、私法與社會法 .................................................... 33 –目錄 1–
第三節 普通法與特別法 ........................................................... 35 第四節 強行法與任意法 ........................................................... 37 第五節 實體法與程序法 ........................................................... 38 第六節 母法與子法 ................................................................... 39 第七節 原則法與例外法 ........................................................... 41 第八節 固有法與繼受法 ........................................................... 42 第九節 國內法與國際法 ........................................................... 43 第十節 其他類別 ....................................................................... 44 ◎精選試題演練 ........................................................................... 46
第四章
法律的淵源 ........................................................ 49
第一節 法源概說 ....................................................................... 49 第二節 直接淵源 ....................................................................... 49 第三節 間接淵源 ....................................................................... 56 ◎精選試題演練 ........................................................................... 60
第五章
法律的制定、生效、修正、廢止與延長 ......... 69
第一節 法律之制定 ................................................................... 69 第二節 法律之修正 ................................................................... 72 第三節 法律之廢止 ................................................................... 73 ◎精選試題演練 ........................................................................... 75
第六章
法之解釋、漏洞填補與適用 ............................. 79
第一節 法律的解釋 ................................................................... 79 第二節 解釋的方法 ................................................................... 84 第三節 法律漏洞與補充 ........................................................... 88 第四節 法律之適用 ................................................................... 92 ◎精選試題演練 ........................................................................... 95
第七章 第一節
法律的效力 ........................................................ 99 關於時之效力 ............................................................... 99 –目錄 2–
第二節 關於事之效力 .............................................................. 101 第三節 關於人與地之效力 ...................................................... 103 ◎精選試題演練.......................................................................... 105
第八章
法律的制裁 ...................................................... 107
第一節 法律之制裁概說 .......................................................... 107 第二節 憲法上之制裁 .............................................................. 107 第三節 行政法上之制裁 .......................................................... 108 第四節 刑法上之制裁 .............................................................. 112 第五節 民法上之制裁 .............................................................. 116 第六節 自力制裁 ...................................................................... 118 第七節 國際法之制裁 .............................................................. 121 ◎精選試題演練.......................................................................... 124
◎基礎法學知識相關試題 .............................................. 125
第二編 第一章
民法概說 .................................................. 135 權利義務概說 .................................................. 140
第一節 概說 ............................................................................. 140 第二節 權利義務之意義 .......................................................... 142 第三節 權利義務之分類 .......................................................... 144 第四節 權利義務之變動 .......................................................... 150 ◎精選試題演練.......................................................................... 155
第二章
總則編 .............................................................. 156
第一節 法例 ............................................................................. 156 第二節 權利主體 ...................................................................... 158 第一款 自然人 ...................................................................... 158 第二款 法人 .......................................................................... 164 第三節 物 ................................................................................. 167 –目錄 3–
第一款 物的意義 ................................................................. 167 第二款 法律上的物 ............................................................. 168 第三款 學理上的物 ............................................................. 170 第四節 法律行為 ..................................................................... 171 第五節 期日與期間 ................................................................. 182 第六節 消滅時效 ..................................................................... 183 第七節 權利之行使 ................................................................. 187 ◎精選試題演練 ......................................................................... 190
第三章
債編 .................................................................. 201
第一節 債編總論 ..................................................................... 201 第一款 債之發生 ................................................................. 201 第二款 債之標的 ................................................................. 206 第三款 債之效力 ................................................................. 208 第四款 多數債務人及債權人 .............................................. 212 第五款 債之移轉 ................................................................. 213 第六款 債之消滅 ................................................................. 214 第二節 債編各論 ..................................................................... 216 第一款 買賣 ......................................................................... 217 第二款 互易 ......................................................................... 219 第三款 交互計算 ................................................................. 219 第四款 贈與 ......................................................................... 219 第五款 租賃(租賃是繼續性契約) .................................. 219 第六款 借貸 ......................................................................... 221 第七款 僱傭 ......................................................................... 222 第八款 承攬 ......................................................................... 222 第九款 旅遊 ......................................................................... 223 第十款 出版 ......................................................................... 223 第十一款 委任 ..................................................................... 223 –目錄 4–
第十二款 經理人與代辦商 .................................................. 224 第十三款 居間 ...................................................................... 224 第十四款 行紀 ...................................................................... 224 第十五款 寄託 ...................................................................... 224 第十六款 倉庫 ...................................................................... 224 第十七款 運送 ...................................................................... 225 第十八款 承攬運送 .............................................................. 225 第十九款 合夥 ...................................................................... 225 第二十款 隱名合夥 .............................................................. 225 第二十一款 合會 .................................................................. 225 第二十二款 指示證券 .......................................................... 226 第二十三款 無記名證券 ...................................................... 226 第二十四款 終身定期金 ...................................................... 226 第二十五款 和解 .................................................................. 226 第二十六款 保證 .................................................................. 226 第二十七款 人事保證 .......................................................... 227 ◎精選試題演練.......................................................................... 229
第四章
物權編 .............................................................. 236
第一節 通則 ............................................................................. 236 第二節 所有權.......................................................................... 240 第一款 所有權之意義及其權能 .......................................... 240 第二款 不動產所有權之相鄰關係之重要規定 ................... 241 第三款 共有(共有是針對所有權)................................... 243 第三節 用益物權 ...................................................................... 245 第一款 地上權 ...................................................................... 245 第二款 農育權 ...................................................................... 246 第三款 不動產役權 .............................................................. 246 第四款 典權 .......................................................................... 247 –目錄 5–
第四節 擔保物權 ..................................................................... 249 第一款 抵押權 ..................................................................... 249 第二款 質權 ......................................................................... 251 第三款 留置權 ..................................................................... 252 第五節 占有 ............................................................................. 252 ◎精選試題演練 ......................................................................... 255
第五章
身分法編 .......................................................... 259
第一節 親屬法 ......................................................................... 259 第一款 通則 ......................................................................... 259 第二款 婚約 ......................................................................... 261 第三款 結婚 ......................................................................... 263 第四款 夫妻財產制 ............................................................. 266 第五款 離婚 ......................................................................... 267 第六款 父母子女 ................................................................. 270 第七款 監護 ......................................................................... 273 第八款 扶養、家與親屬會議 .............................................. 274 第二節 繼承法 ......................................................................... 275 第一款 遺產繼承人 ............................................................. 275 第二款 遺產之繼承 ............................................................. 278 第三款 遺囑 ......................................................................... 279 ◎精選試題演練 ......................................................................... 282
◎民法相關釋字 .............................................................. 290 ◎民法相關試題 .............................................................. 295
第三編
刑法概說 .................................................. 305
第一章
法例 .................................................................. 309
第二章
犯罪論 .............................................................. 314 –目錄 6–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第四節 第五節
構成要件該當性 .......................................................... 314 行為違法性 .................................................................. 317 行為有責性 .................................................................. 319 客觀處罰條件 .............................................................. 321 錯誤 ............................................................................. 321
第三章
未遂犯 .............................................................. 323
第四章
正犯與共犯 ...................................................... 326
第五章
罪數、數罪併罰與刑罰之執行 ....................... 330
第一節 第二節
罪數論.......................................................................... 330 數罪併罰 ...................................................................... 331
第六章
累犯與自首 ...................................................... 333
第七章
緩刑與假釋 ...................................................... 334
第八章
時效 .................................................................. 336
第九章
分則考點說明 .................................................. 337
◎精選試題演練.......................................................................... 343
◎刑法相關釋字 .............................................................. 357 ◎刑法相關試題 .............................................................. 361
第四編 第一章
公法學概說 .............................................. 367 憲法概說 .......................................................... 370
第一節 我國憲法制定與修正之重要過程、我國憲法之發展 ... 372 第二節 憲法之體系說明 .......................................................... 374 第三節 前言與總綱 .................................................................. 375 第四節 基本權利與義務 .......................................................... 377 第五節 政府體制 ...................................................................... 385 第一款 憲政體制概說 .......................................................... 385 –目錄 7–
第二款 總統 ......................................................................... 386 第三款 行政院 ..................................................................... 388 第四款 立法院 ..................................................................... 389 第五款 司法院 ..................................................................... 392 第六款 考試院 ..................................................................... 393 第七款 監察院 ..................................................................... 394 第六節 地方自治 ..................................................................... 395 第七節 基本國策 ..................................................................... 397 第八節 憲法之修改與施行 ...................................................... 401
◎憲法必讀釋字 .............................................................. 402 第二章
行政法基礎理論編 ........................................... 428
第一節 行政之概念 ................................................................. 428 第二節 行政法之概念 ............................................................. 429 第三節 行政法之法律關係 ...................................................... 430 第四節 行政法之法律原則 ...................................................... 433 第五節 裁量與不確定法律關係 .............................................. 440 第六節 行政組織法編 ............................................................. 442 第一款 行政主體與行政組織 .............................................. 442 第二款 公物法與公務員法 .................................................. 445 ◎精選試題演練 ......................................................................... 450
◎公法相關試題 .............................................................. 463
第五編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特別法規概說 .......................................... 469 公司法 .............................................................. 473 總則 ............................................................................. 473 無限公司、有限公司與兩合公司之重點 .................. 479 股份有限公司 ............................................................. 481 –目錄 8–
第四節 關係企業 ...................................................................... 489 ◎精選試題演練.......................................................................... 491
第二章
勞動法 .............................................................. 500
第一節 勞動基準法 .................................................................. 500 第二節 性別工作平等法 .......................................................... 509 第三節 勞工保險條例 .............................................................. 513 ◎精選試題演練.......................................................................... 516
第三章
消費者保護法 .................................................. 527
◎精選試題演練.......................................................................... 532
第四章
家庭暴力防治法 .............................................. 536
◎精選試題演練.......................................................................... 545
第五章
著作權法 .......................................................... 549
◎精選試題演練.......................................................................... 558
第六章
全民健康保險法 .............................................. 559
◎精選試題演練.......................................................................... 563
◎特別法相關試題 .......................................................... 565
附錄
最新試題暨解析 .......................................... 577
–目錄 9–
第五章
第五章
法律的制定、生效、修正、廢止與延長
069
法律的制定、生效、修正、 廢止與延長
第一節
法律之制定
一、法律之制定機關 中央僅立法院: 依憲法第 62 條規定: 「立法院為國家最高立法機關。」再依憲法第 170 條 規定:「本憲法所稱之法律,謂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之法律。」又依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4 條規定:「法律應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故立 法院為當然之立法機關。 地方縣議會: 依憲法增修條文規定,屬於縣之立法權,由縣議會行之(憲增§9) 。依憲 法規定,縣議會所制定之法,稱為縣單行規章,均不得與國家法律牴觸(憲 §116、§125),故縣議會雖有立法權,但其所制定之法,並非憲法上所 稱之法律。直轄市議會亦有同樣制定之權。 二、法律之制定程序 一般法律之制定必須經過下列程序: 提案: 立法委員: 立法委員提出之法律案,應有十五人以上之連署,其他提案除別有規定 外,應有十人以上之連署(立議§8)。 行政院: 行政院院長,各部會首長,須將應行提出於立法院之法律案、預算案、 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項,先提行政 院會議議決,再以行政院名義提出於立法院(憲§58)。
070
第一編
基礎法學知識
考試院: 考試院關於所掌事項,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憲§87)。 監察院: 監察院關於所掌事項,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釋 3)。 司法院: 就其所掌有關司法機關的組織及司法權行使事項得向立法院提出法律 案(釋 175)。
僅有院可以提案,部、會、署、總統個人均無法提案,此外提案權五院皆有 之,但預算案則是屬於行政院獨占。
審查: 政府機關提出之議案或立法委員提出之法律案, 應先送程序委員會 , 提報院會(立法院會議)朗讀標題後,即應交付有關委員會審查(立職 §8)。 所謂交付委員會審查,按各國國會通例,設有各種委員會以司審查議案 任務,此乃民主政治分工原則及立法專門化的潮流所趨。目前我國立法 院的委員會有:內政委員會。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經濟委員會。 財政委員會。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司法及法制委 員會。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立法院於必要時,得增設特種委 員會(立組§10),負責審查相關議案。委員會審查時,得邀請政府官 員及社會上有關係人員到會備詢(憲§67Ⅱ)。 討論: 第一讀會:由主席朗讀議案以後,即應交付有關委員會審查,但有出席 委員之提議,並獲二十人以上之連署或附議,經表決通過後得逕付二 讀。 第二讀會,應將議案朗讀,依次或逐條提付討論。第二讀會,得就審查意 見或原案要旨,先作廣泛討論,廣泛討論後,如有出席委員提議,十五 人以上連署或附議,經表決通過,得重付審查或撤銷之(立職§9)。法 律案在第二讀會逐條討論,有一部分已經通過,其餘仍在進行中時,如 對本案立法之原旨有異議,由出席委員提議,二十五人以上連署或附 議。經表決通過,得將全案重付審查。但以一次為限(立職§10)。第 二讀會進行法案的實質討論,是立法程序的重心所在。 第三讀會,應於第二讀會之下次會議行之。但如有出席委員提議,十五 以上連署或附議,經表決通過,得於二讀會後繼續進行三讀,第三讀會,
第五章
法律的制定、生效、修正、廢止與延長
071
除發現議案內容有互相牴觸,或與憲法、其他法律相牴觸者外,祇得為 文字之修正(立職§11)。換言之,第三讀會不得再討論實質問題,經 過第三讀會表決通過即是完成立法程序。 議決: 開會人數:立法院會議須有立法委員總額三分之一出席,始得開會(立 職§4)。 表決:法律案及預算案均應經三讀會議決外,其餘均經二讀會議決(立 職§7)。 限制:第三讀會除發現議案內容有互相牴觸,或與憲法其他法律相牴觸 者外,祇得為文字之修正(立職§11Ⅱ)。 議案經討論後,主席應即提付表決,如當場不能表決時,主席應即宣告 定期表決,及表決日期,並於表決前三日通知之(立議§34)。 會議之議決,以出席委員過半數之同意行之,可否同數時,取決於主席 (立職§6)。 覆議(非必經程序):交還覆議權屬於行政院,其條件為(憲增§3Ⅱ ): 如行政院認為立法院通過之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如認為有窒礙難行時, 得經總統之核可,於該決議案送達行政院十日內,移請立法院覆議。立法院 對於行政院移請覆議案,應於送達十五日內作成決議。覆議時,如經出席立 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 公布: 公布法律權屬於總統(憲§37),其程序為:立法院通過之法律,應移 請總統及行政院,總統公布法律,須經行政院院長之副署,或行政院 院長及有關部會首長之副署(憲§37)。總統應於收到立法院通過之法 律案後,於十日內公布之(憲§72)。 公布法律之方法兼採公報公布及揭示法。 施行: 法律應規定施行日期,或授權以命令規定施行日期 。 自公布日或發布日施行者 :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3 條規定: 「法規明定自公布或發布日施行者,自公布 或發布之日起算至第三日起發生效力。」此時應將法規公布或發布之當日 算入(釋 161),如於 95 年 9 月 1 日公布,應算至 9 月 3 日發生效力。 施行日期另定者 :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4 條規定: 「法規特定有施行日期,或以命令特定施 行日期者,自該特定日起發生效力。」 不同之施行日期及區域者 :
072
第一編
基礎法學知識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5 條規定: 「法規定有施行區域,或授權以命令規定 施行區域者,於該特定區域內發生效力。」
考生在法律生效常常會不知道要不要算三日,其實是因為不夠細心。因為法 條說明得很清楚,如果題目出現「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者」則要算三日, 如果沒有則不用,所以: 某法律明定自民國 X 年 7 月 1 日施行,則該法津自何時發生效力? 民 國 X 年 7 月 1 日 民國 X 年 7 月 3 日 民國 X 年 7 月 4 日 民國 X 年 7 月 11 日。答案為。 而總統依憲法規定,於民國 97 年 7 月 1 日公布○○○○法,並宣示該法 律自公布日起生效。請問該法律於何時對全體國民及各機關發生拘束力? 97 年 7 月 1 日上午零時 97 年 7 月 1 日下午五時 97 年 7 月 3 日上午零時 97 年 7 月 3 日下午五時。答案為。 看清楚這兩者的差別囉!此外,算三日始日就是公布那一天要算入喔!跟民 法不同要注意!
屆期不連續: 每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時,除預(決)算案及人民請願案外,尚未議 決之議案,下屆不予繼續審議 。
第二節
法律之修正
所謂法律之修正,乃對現行有效法律的部分內容加以變更刪除、追加或補 正,致意識性地變更法律內容之謂。
一、修正之原因 依據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20 條規定,法規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修正之: 政策與事實需要: 基於政策或事實上需要,原法律之內容有增減之必要者。 有關法律已修正或廢止: 因有關法規之修正或廢止而應配合修正者。 規定之機關有變更: 規定之主管機關或執行機關已裁併或變更者。
第五章
法律的制定、生效、修正、廢止與延長
073
規定之內容有重複: 同一事項規定於二個以上之法規,無分別存在之必要者。 二、修正之程序 法律之修正程序,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20 條第 2 項規定: 「準用本法有關法 規制定之規定。」因此,法律修正之機關與制定之機關相同,凡有權制定法 律之機關,即有權隨時就有關法律提出修正,至於修正之程序,亦與制定程 序相同。而公布修正之法律亦須依憲法第 37 條之規定,經過副署之程序, 並於收到修正法律案後十日內公布之。
第三節
法律之廢止
所謂法律之廢止,即依法定程序,將現行有效之法律予以廢棄,而不再予 適用之謂。
一、廢止之原因 定因廢止: 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21 條之規定,法規有左列情形之一者,廢止之: 因機關裁併,有關法規無保留之必要者。 法規規定之事項已執行完畢,或因情勢變遷,無繼續施行之必要者。 法規因有關法規之廢止或修正致失其依據,而無單獨施行之必要者。 同一事項已定有新法規,並公布或發布施行者。
法規的廢止與修正要件很像,但是其基礎理由不同,若因情勢變遷而法規有 存在之價值者,修正之;若無存在之價值,則廢止之。
定期廢止: 即法律定有施行期限者,期滿當然廢止,此謂之附期限立法。其廢止不須 經立法院之決議,僅由主管機關送總統府公報公告之即可(中標§23)。 如民國 36 年 12 月 1 日公布施行之房屋租賃條例規定:「本條例自公布日 施行,其有效期間為三年。」則此條例至民國 39 年 12 月 1 日即失去效力。
074
第一編
基礎法學知識
二、廢止之方式 法定廢止: 法律定有施行期限者,期滿當然廢止,其廢止不必經立法院之決議,但應 由主管機關送總統府公報公告之(中標§23)。如我國現行所得稅稅率條 例,均以當年度為有效施行期間,期滿當然廢止。於新法中明定廢止某種 法律,或某種法律經立法院決議廢止,移送總統明令公布者。我國現行法 律之廢止,以經立法程序明令廢止者為最多。公布時得僅公布其名稱及施 行日期,內容無再行公布之必要。至於廢止的生效日期,自公布之日起算 至第三日即為法律失效之日(中標§22)。 其他廢止-兩種情形: 法律所規定之事項,或其施行區域完全消滅,致該法律已失其施行之對 象,則當然廢止。如日本於二次大戰前占據臺灣所實施之法律,臺灣光 復後,該等法律當然廢止。 同一名稱或同一性質之法律,已有新法公布施行,依「新法優於舊法」 之原則,舊法不待明令廢止而失其效力。惟所謂新法廢止舊法,必須此 兩種法律均處於同一位階與同一性質始可,若一為普通法,一為特別 法,則縱有公布之先後,亦不得適用此原則。 三、法規施行期限之延長 法律之延長: 法律定有施行期限,主管機關認為需要延長者,應於期限屆滿一個月前送立 法院審議。但其期限在立法院休會期內屆滿者,應於立法院休會一個月前送 立法院(中標§24Ⅰ) ,因此,有關延長施行期限議案之提出,只要修改規定 期限之條文即可,立法院審議時,亦只對該施行期限之條文予以討論議決。 命令之延長: 命令定有施行期限,主管機關認為需要延長者,應於期限屆滿 一個月 前, 由原發布機關發布之(中標§24Ⅱ)。如命令之原發布機關或主管機關已裁 併者,其廢止或延長,由承受其業務之機關或其上級機關為之(中標§25)。 四、法律改廢失效之例外 原則上,法律自改廢之日起,即喪失其效力,不得再予適用,惟亦有例外, 即在該法律未廢止前所發生之事實,有時仍得適用當時之法律,以保障當事 人之權益。如刑法第 2 條第 1 項規定:「行為後法律有變更者,適用行為之 法律。但行為後之法律有利於行為人者,適用最有利於行為人之法律。」此 即刑法上從舊從輕主義之原則;即裁判前之法律如有利於行為人,縱使該法 業已廢止,仍得適用之。
第五章
法律的制定、生效、修正、廢止與延長
就特定事項,法律規定應援用其他法律或其他條文之規定者,稱為: 擬制 準用 推定 解釋 法規如特定有施行日期者,其生效日如何起算? 自公布後隔日生 效 自公布後第三日生效 自該特定日起生效 應再另以命 令訂定生效日 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之施行,係由下列何者所公布? 行政院消費 者保護委員會 司法院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總統 有關法律之制定及效力之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法律經立法院三 讀通過,並不會立刻發生效力 所有法律案皆須經過立法院有關委 員會之審查 所有法律皆須經三讀程序制定之 立法院之第三 讀會應將議案全案付表決 法律案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後,在成為正式之法律前,須經過: 司 法院院長公布 總統公布 行政院院長公布 立法院院長公 布 法律授權行政院以命令規定施行日期,而行政院之命令規定該法律自 X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時,則該法律於何日起發生效力? X 年 6 月1日 X年6月2日 X年6月3日 X年6月4日 法條中有「視為」字樣者,為法律對於事實所為之何種處理? 推 定 擬制 證明 裁定 擬制是一種法律效果的賦予,將非典型事件賦予典型之效果並 且不可舉反證推翻,法文用語多為「視為」。 法律對於事實之有無,無顯明之證據,參考周圍之情事,或已知之事 理,而推論該事實存在或不存在,但得以反證推翻之。此種法律適用 之方式,稱為: 擬制 推定 解釋 比附援引 對於一定事實的存否在法律上先暫時予以確定,但是可以舉反 證推翻者,稱之為推定。 法規特定有施行日期者,該法規自何日起發生效力? 自該特定之 日起算至第 3 日起 自該特定之日起 自該法規公(發)布之日 起 自該特定之日起算至第 7 日起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4 條。 關於法律之廢止,下列何者正確? 法律之廢止,應經立法院發布 命令之廢止,由立法院為之 法律之廢止,應經立法院通過
075
076
第一編
基礎法學知識
命令之廢止,自發布之次日起失效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22 條。 法律用語使用「視為」一詞時,其意義屬於下列何者? 擬制 推定 準用 類推 視為是一種擬制,是將非典型事件賦予典型的效果。 依中央法規標準法規定,有下列何種情形者,法規應廢止之? 法 規規定之事項雖未執行完畢,但總統命令已無執行之必要者 同一 事項有兩個以上之法規所規定,其中訂定在前之法規 法規因有關 法規之廢止或修正致失其依據,而無單獨施行之必要者 機關裁併, 為減免公務之繁雜者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21 條。 關於法規之施行,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法規特定有施行日期者, 自該特定日起算至第 3 日起發生效力 法規應明定施行日期,不得 授權以命令定施行日期 法規明定自公布或發布日施行者,自該公布 日或發布日起發生效力 法規定有施行區域或授權以命令規定施行 區域者,於該特定區域內發生效力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3 條至第 15 條。 依中央法規標準法之規定,下列何者屬法規之修正事由? 基於政 策之需要,有增減內容之必要者 機關裁併,相關法規無保留之必 要者 同一事項已定有新法規,並公布或發布施行者 因有關法 規之修正,而無單獨施行之必要者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20 條。 依民法規定,非婚生子女經生父認領者,視為婚生子女。此一立法方 式稱為: 類推 擬制 推定 反致 擬制在法律的立法方式上大多為:視為、以……論,是一種法 律效果的賦予不允許舉反證推翻。 依中央法規標準法,法規對某一事項規定適用或準用其他法規之規定 者,其他法規修正後,應如何處理? 不再適用或準用修正後之法 規 暫停適用或準用修正之部分,直到行政機關作出函釋 視修 正後之其他法規是否較有利於當事人,若較不利,則不再適用或準用 適用或準用修正後之法規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7 條。 有關法律制定程序之敘述,下列何者正確? 應經立法院通過,總 統公布 應經監察院通過,立法院公布 應經立法院通過,行政 院公布 應經立法院通過,考試院會同公布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4 條。
第五章
法律的制定、生效、修正、廢止與延長
經立法院通過廢止之法律,程序上如何進行? 由行政機關公布 由總統公布 由立法院自行公布 毋須公布,當然失效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22 條。 法律上如果規定: 「本法自公布日施行」 ,則該法律實際生效日是自公 布之日起算至第幾日起始發生效力? 第二日 第三日 第 四日 當日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3 條。 修正法規廢止少數條文時,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得將所廢條文 之條次刪除 得將所廢條文之條次保留,並於其下括弧註明「刪除」 二字 得將所廢條文之條次保留,並於其下括弧註明「修改」二字 得將所廢條文之條次保留,並於其下括弧註明「廢止」二字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0 條。 法律生效日期明定自公布日施行者,自何日起發生效力? 公布之 日 立法院三讀完成之日 自公布之日起算至第 3 日起生效 強制執行之日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3 條。 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21 條規定,下列何種情形為法規廢止原因? 法規執行有窒礙難行之處 法規內容有違憲之疑慮 機關裁 併,有關法規無保留之必要者 法規執行效果不彰者 下列何者為法規修正之原因? 同一事項已定有新法規,並公布或 發布施行者 基於事實之需要,有增減內容之必要者 法規規定 之事項已執行完畢 機關裁併,有關法規無保留之必要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20 條。 依中央法規標準法之規定,法規條文「依序」得分為下列何者? 條、項、款、目 條、目、款、項 條、款、項、目 條、項、 目、款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8 條。 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8 條規定,各機關受理人民聲請許可案件所應 適用之法規,如處理程序終結前,據以准許之法規有變更者,原則上 應適用下列何一原則? 從舊從優原則 從新從優原則 從 舊原則 從新原則 答或者均給分。 中央法規之制定、施行、修正及廢止,除憲法規定外,適用下列何法 之規定?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 中央法規標準法 立 法院職權行使法 公民投票法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1 條。
077
#
078
第一編
基礎法學知識
命令定有施行限期者,期滿當然失效,惟主管機關認為有需延長者, 應如何處理? 應於期限屆滿二個月前,由原發布機關發布之 應於期限屆滿二個月前,由原發布機關之上級機關發布之 應於期 限屆滿至少一個月前,由原發布機關發布之 應於期限屆滿一個月 前,由原發布機關之上級機關發布之 中央法規標準法第 24 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