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b103

Page 1

1

第 壹 篇 公 共 政 策 總 論  第 一 章 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 002 第一節 公共政策的意涵 .............................................................. 003 第二節 公共政策研究的原因、理由與目的 .............................. 005 第三節 公共政策的特性 .............................................................. 011 第四節 公共政策研究的層次 ...................................................... 013 第五節 公共政策的類型 .............................................................. 015 第六節 管制性政策的運用與轉型 .............................................. 020 第 二 章 公共政策研究架構與方法 .......................................... 025 第一節 公共政策的歷史脈絡 ...................................................... 026 第二節 政策科學研究、公共政策研究與政策分析研究 .......... 029 第三節 公共政策研究架構 .......................................................... 031 第四節 公共政策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 037 第 三 章 公共政策模型研究 ...................................................... 044 第一節 公共政策的研究模型 ...................................................... 046 第二節 菁英主義模型 .................................................................. 048 第三節 多元主義模型 .................................................................. 050 第四節 統合主義模型 .................................................................. 052 第五節 漸進主義模型 .................................................................. 054 第六節 垃圾桶決策模型 .............................................................. 056 第七節 混合掃瞄決策模型 .......................................................... 061 第八節 滿意決策模型 .................................................................. 063 第九節 理性廣博決策模型 .......................................................... 064


2

第 四 章 政策過程的研究 .......................................................... 069 第一節 政策過程的理論發展 ...................................................... 070 第二節 政策過程的特性與影響環境因素 .................................. 074 第 五 章 政策分析的本質 .......................................................... 078 第一節 政策分析的意涵 .............................................................. 079 第二節 政策分析的特質 .............................................................. 080 第三節 政策分析人員的要件與角色 .......................................... 083 第四節 政策分析與政策倡導 ...................................................... 087 第五節 政策研究與政策分析 ...................................................... 091 第六節 政策分析家的類型 .......................................................... 093 第七節 社會互動與綜合理性模式、 社會控制模式的比較 .................................. 095 第 六 章 政策利害關係人與政策倫理的研究 .......................... 101 第一節 政策利害關係人的研究 .................................................. 102 第二節 政策倫理的研究 .............................................................. 105 重要名詞精選 ...................................................................................... 116

第 貳 篇 公共問題與政策問題的認定 123 第 一 章 公共問題的本質 .......................................................... 124 第一節 公共問題的意義 .............................................................. 125 第二節 公共問題的發生 .............................................................. 126 第三節 公共問題的提出與政府的態度 ...................................... 127 第 二 章 政策問題的建構 .......................................................... 131 第一節 政策問題的意涵與特性 .................................................. 133


3

第二節 政策問題的類別 .............................................................. 135 第三節 政策問題認定的方法 ...................................................... 138 第四節 政策問題認定的偏誤 ...................................................... 144 第五節 政策議程的設定過程 ...................................................... 145 第六節 權力面貌與政策議程設立的障礙 .................................. 152 第 三 章 問題的建構 .................................................................. 161 第一節 問題建構的意義與特性 .................................................. 162 第二節 問題建構主義與問題建構的主要途徑 .......................... 163 第 四 章 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 .................................................. 169 第一節 市場失靈 .......................................................................... 170 第二節 政府失靈 .......................................................................... 174 第三節 矯正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的策略作法 .......................... 176 第四節 共有財資源的悲劇 .......................................................... 180 第五節 尋租理論 .......................................................................... 182 第 五 章 政策論證、政策對談與政策網路 .............................. 187 第一節 政策論證 .......................................................................... 188 第二節 政策對談(論述) .......................................................... 196 第三節 政策網路 .......................................................................... 200 第四節 政策社群與議題網路 ...................................................... 207 第五節 政策網路管理 .................................................................. 210 重要名詞精選 ...................................................................................... 216

第 參 篇 政 策 規 劃 221 第 一 章 政策規劃的本質 .......................................................... 222


4

第一節 政策規劃的意涵與特性 .................................................. 223 第二節 政策規劃的倫理與限制 .................................................. 225 第三節 政策規劃的種類 .............................................................. 231 第四節 政策規劃鄰避情結的研究 .............................................. 233 第 二 章 政策規劃的原則與步驟 .............................................. 238 第一節 政策規劃的原則 .............................................................. 239 第二節 政策規劃實施的步驟 ...................................................... 242 第三節 政策規劃的需求評量 ...................................................... 253 第四節 政策規劃的目的 .............................................................. 256 第五節 政策問題報告 .................................................................. 257 第六節 逆境之下的政策規劃 ...................................................... 259 第七節 策略性規劃 ...................................................................... 263 第 三 章 政策制定的理論 .......................................................... 271 第一節 菁英理論 .......................................................................... 272 第二節 團體理論 .......................................................................... 274 第三節 公民參與理論 .................................................................. 276 第四節 公共選擇理論 .................................................................. 279 第五節 成本交易理論 .................................................................. 285 第六節 委託人代理人理論 .......................................................... 288 第七節 博奕理論 .......................................................................... 290 第 四 章 政策方案的預測 .......................................................... 296 第一節 建構政策替代方案的方法 .............................................. 297 第二節 政策方案預測的種類與情境 .......................................... 300 第 五 章 政策方案預測的技術 .................................................. 309


5

第一節 政策方案預測途徑 .......................................................... 310 第二節 古典時間數列分析 .......................................................... 312 第三節 確定性情境的評比技術 .................................................. 312 第四節 風險性情境的評比技術 .................................................. 318 第五節 不確定性情境的評比技術 .............................................. 320 第六節 政策德菲法 ...................................................................... 321 第七節 SWOT 分析法 .................................................................. 323 第八節 政策方案可行性分析 ...................................................... 325 第 六 章 民主參與的政策制定 .................................................. 330 第一節 公民參與政策 .................................................................. 331 第二節 民意與公共政策 .............................................................. 333 第三節 專制的政策科學與民主參與的政策科學 ...................... 340 第四節 民意政治與專家政治 ...................................................... 342 第 七 章 審議式民主與公民投票的研究 .................................. 350 第一節 審議式民主的研究 .......................................................... 351 第二節 公民投票的研究 .............................................................. 357 第 八 章 政策設計理論與政策行動建議理論 .......................... 363 第一節 政策設計理論 .................................................................. 364 第二節 政策建議偏差行為 .......................................................... 372 重要名詞精選 ...................................................................................... 377

第 肆 篇 政 策 合 法 化 385 第 一 章 政策合法化的本質 ...................................................... 386 第一節 政策合法化的重要性 ...................................................... 387


6

第二節 政策合法化的兩個層次 .................................................. 389 第三節 政治可行性評量 .............................................................. 391 第四節 政策合法化的議價協商 .................................................. 393 第五節 我國立法院的政策合法化過程 ...................................... 395 第六節 個人決策標準與集體決策的型態 .................................. 397 第 二 章 政策合法化的策略運用與技巧 .................................. 401 第一節 政策合法化策略的類型 .................................................. 402 第二節 行政機關政策合法化的作法 .......................................... 404 第三節 立法機關政策合法化的作法 .......................................... 407 第四節 建立支持的多數的方法 .................................................. 409 第五節 爭取利害關係人對政策方案的支持 .............................. 412 重要名詞精選 ...................................................................................... 417

第 伍 篇 政 策 執 行 423 第 一 章 政策執行的本質 .......................................................... 424 第一節 政策執行的意涵 .............................................................. 425 第二節 政策執行的重要性與特性 .............................................. 429 第三節 政策執行的政治性 .......................................................... 431 第 二 章 政策執行的方式 .......................................................... 435 第一節 就政策執行方向而分─ 向前推進的策略與向後推進的策略 .............. 437 第二節 政策執行的研究途徑 ...................................................... 438 第三節 就政策研究重點為區分─政策執行研究重點 .............. 441 第四節 政策執行整合模式─宣導聯盟架構 .............................. 451


7

第五節 政策執行環境模式 .......................................................... 456 第六節 政策執行的賽局模式 ...................................................... 460 第七節 政策執行的組織模式 ...................................................... 463 第八節 基層行政人員的政策執行 .............................................. 466 第 三 章 政策執行力的研究 ...................................................... 474 第一節 完美的政策執行力 .......................................................... 475 第二節 史密斯的政策執行過程模式 .......................................... 477 第三節 愛德華的政策執行力模式 .............................................. 479 第四節 范米特與范洪恩的政策執行力模式 .............................. 481 第五節 影響政策執行成敗的主要因素 ...................................... 483 第六節 績效管理與政策執行力 .................................................. 487 第七節 社會資本與政策執行 ...................................................... 492 第八節 傳統行政導向與公共管理導向 ...................................... 496 第 四 章 政策工具與技術 .......................................................... 501 第一節 政策工具的意涵與特性 .................................................. 502 第二節 政策工具的類型 .............................................................. 504 第三節 政策工具的光譜 .............................................................. 509 第四節 政策工具的選擇 .............................................................. 513 第五節 政策工具的標準作業程序 .............................................. 515 第 五 章 政策監測與政策順服 .................................................. 520 第一節 政策監測的意義與功能 .................................................. 521 第二節 政策結果監測途徑 .......................................................... 523 第三節 標的人口與政策執行 ...................................................... 526 第四節 標的人口與政策順服 ...................................................... 529


8

第五節 我國政策執行的主要缺失與改進之道 .......................... 531 第六節 當前我國地方政府政策執行的困境 .............................. 533 重要名詞精選 ...................................................................................... 539

第 陸 篇 政 策 評 估 547 第 一 章 政策評估的本質 .......................................................... 548 第一節 政策評估的意義與重要性 .............................................. 549 第二節 政策評估的目的與特徵 .................................................. 550 第三節 政策評估的限制 .............................................................. 553 第 二 章 政策評估的種類、方法與標準 .................................. 557 第一節 政策評估的種類 .............................................................. 558 第二節 政策評估的方法之演進 .................................................. 562 第三節 政策影響評估 .................................................................. 567 第四節 方案評估 .......................................................................... 571 第五節 政策評估的標準 .............................................................. 574 第 三 章 政策評估的途徑與步驟 .............................................. 582 第一節 政策評估的途徑 .............................................................. 583 第二節 政策評估的步驟 .............................................................. 587 第三節 政策指標的選擇 .............................................................. 590 第四節 我國政策評估的主要缺失與改進之道 .......................... 594 重要名詞精選 ...................................................................................... 597

第 柒 篇 公共政策研究重要論題 601 第 一 章 政策行銷的研究 .......................................................... 602 第一節 政策行銷的意涵與功能 .................................................. 603


9

第二節 政策行銷的程序步驟與指導原則 .................................. 608 第三節 推動政策行銷的策略 ...................................................... 610 第 二 章 民意、媒體與政策運作 .............................................. 617 第一節 民意的定義及特性 .......................................................... 618 第二節 探求民意的方法 .............................................................. 620 第三節 民意調查的研究 .............................................................. 621 第四節 民意調查的方式與種類 .................................................. 622 第五節 民意調查之問題及應注意的倫理道德 .......................... 624 第六節 一般傳統式民調與審議式民調 ...................................... 626 第七節 傳播媒體與政策制定 ...................................................... 628 第 三 章 利益團體與公共政策 .................................................. 633 第一節 利益團體的產生背景與定義 .......................................... 634 第二節 利益團體的衝突特徵與類型 .......................................... 635 第三節 利益團體的活動方式與功能 .......................................... 639 第 四 章 政策變遷、政策終結、政策學習與擴散 .................. 644 第一節 政策變遷 .......................................................................... 645 第二節 政策終結 .......................................................................... 647 第三節 政策學習 .......................................................................... 651 第四節 政策擴散 .......................................................................... 653 第 五 章 知識經濟與知識管理 .................................................. 657 第一節 知識及其相關名詞概念 .................................................. 658 第二節 知識經濟與政策運作 ...................................................... 661 第三節 建立我國政策知識管理的作法 ...................................... 663 第 六 章 智庫與政策運作 .......................................................... 668 第一節 智庫的意義與類別 .......................................................... 669


10

第二節 智庫對政策的影響與面臨的挑戰 .................................. 671 第 七 章 民營化與政策運作 ...................................................... 675 第一節 民營化的意涵與目的 ...................................................... 676 第二節 民營化的理論基礎 .......................................................... 677 第三節 民營化的類型 .................................................................. 681 第四節 民營化成功的要件 .......................................................... 682 第五節 民營化的優點與限制 ...................................................... 683 第六節 公共服務民營化的實例─BOT 模式 ............................. 685 第 八 章 全球化與全球治理 ...................................................... 695 第一節 全球化相關概念 .............................................................. 696 第二節 全球化的產生背景(先驅)及其影響的後果 .............. 699 第三節 全球化對公共治理的影響 .............................................. 701 第四節 全球化對公共行政的意義與挑戰 .................................. 703 第 九 章 政府再造─企業化預算(新績效預算) .................. 708 第一節 企業化預算的意義 .......................................................... 709 第二節 企業化預算的特徵 .......................................................... 709 第三節 企業化預算的功能 .......................................................... 709 第四節 企業化預算(新績效預算)的限制與誘因策略 .......... 710 第 十 章 後現代公共治理模式 .................................................. 713 第一節 後現代社會治理的透視 .................................................. 714 第二節 公共治理何以被重視 ...................................................... 716 第三節 公共治理的三個模式 ...................................................... 717 第四節 治理轉型對公共行政的挑戰 .......................................... 722

附 錄 最新試題暨解析 


專欄目錄:公共議題應用 .保守派之三個政策案例 .................................................................... 018 .自由派之三個政策案例 .................................................................... 019 .垃圾桶決策模型個案應用─行政院組織法的修正方向和內容 ........... 059 .混合掃瞄決策模型實務的應用─ 以「集集災區居民進行全面重建工作」為例 ...................... 062 .政策倡導個案應用─公共政策發展朝向「性別主流化」 .................. 090 .政策倫理個案應用─ 公平與效率的拔河「社會住宅興建地點爭議」 .................. 113 .個案應用─兩岸簽署 ECFA 政策問題研究 ....................................... 134 .不同問題結構適用的決策途徑 ......................................................... 137 .TOP 決策觀點模式在決策分析實務之應用 ....................................... 143 .議程設定的實例應用─外在催生模式「菸害防治法」修正案 ........... 148 .議程設定的實例應用─政策窗模式「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 151 .議程設定的實例應用─食品衛生管理法修正案(塑化劑事件) ....... 152 .政策第三類型的錯誤 ........................................................................ 162 .市場失靈─「資訊不對稱」個案實例 ............................................... 173 .雙重失靈的實例應用─大陸毒奶粉事件與雙重失靈的關係............... 179 .解決出生率下降及少子化問題─發放兒童托育津貼 ......................... 179 .雙重失靈公共問題實例應用─共有財的悲劇 .................................... 181 .社會福利政策規劃之倫理議題 ......................................................... 230 .鄰避情結實例應用─從「鄰避情結」到「迎臂效應」 ...................... 236 .坎普蘭的政策規劃原則在教育政策的應用........................................ 240 .政策方案預測的技術 ........................................................................ 311 .政策方案可行性分析實例應用─ 2010 年起取消軍教的薪資所得免稅優待可行性評估 .......... 326 .美國牛肉爭議點 ............................................................................... 333 .環境主義 VS 發展主義─國光石化停建爭議 ..................................... 341 .專業與民主:臺灣環境影響評估制度 ............................................... 346 .政策設計結構邏輯實例應用─ 「軍公教 18%優存利率改革方案」 .................................... 369


.政策執行個案研究─奧克蘭計畫 ...................................................... 428 .政策行銷個案應用─師資培育政策行銷策略為例 ............................. 612 .政策行銷個案應用─○○縣政府舉辦溫泉季活動為例 ...................... 613 .政府重大公共建設以 BOT 模式交易成本 ......................................... 690 .全球在地化應用 ............................................................................... 704 .地方治理 921 震災重建區社區總體營造計畫 .................................... 719 .公私協力關係實務應用 .................................................................... 721 .跨域治理之高屏溪的整治................................................................. 723


公共政策析論︵議題應用︶

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近代公共政策的興起。 公共政策的意涵   公共政策的定義。   公共政策發展成為專業學科之原因。   公共政策研究的原因、 研究公共政策的理由。   研究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 理由與目的   研究公共政策的目的。  公 拉斯威爾看法。 共 公共政策的特性    林鍾沂的看法。 政  策 丘昌泰的觀點─由上而下的層次。   的 公共政策研究的層次 史塔林的觀點─公共政策連結性層次。  基  唐恩的觀點─政策結構層級性。 本 概 分析公共政策類型的重要性。   念 羅威(Theodore T. Lowi)與沙力斯伯瑞(R. 公共政策的類型     Salisbury)的分類。    安德森(James E. Anderson)的分類。   管制性政策類型的意義。   管制性政策的運用 管制性政策類型特點。    與轉型 管制性政策類型及對民間社會的影響。  朝向建構公民社會導向的管制治理模式。

002

第壹篇


一、近代公共政策的興起 政策(Policy)一詞源自希臘文、梵文及拉丁文的語根 polis(邦),加 上 pur(域)演變成 politia(邦),再變 policia(公共事務之處理)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第一節 公共政策的意涵

,最後變成 policy 一字。所以學者認為公共政策的歷史可說和人類組 織存在一樣的久遠,人類最早的一部法典是西元前 1800 年巴比倫王國 制定的「漢摩拉比法典」,樹立了社會、政治、經濟的規範,而在我 國古代有所謂的「策」、「論」就是公共政策的著述。 依大部分的學者認為,近代公共政策成為一門系統化的學科,係 1951 年拉斯威爾(Lasswell)和賴納(Lerner)合著《政策科學:範圍與 方法的新近發展》一書後才濫觴,成為研究公共政策的里程碑,政策 科學的研究,採取經濟理性的「實證主義」的方法,作為政策科學的 核心理念,強調以經濟分析的工具來解決實際發生的公共問題,致使 拉斯威爾被稱為「政策科學研究之父」。 同時由於公共政策的實質作用,是政府機關對社會所進行的管制與干 涉的合法性的權威,因此,公共政策將不同於不具公權力的私部門的 政策;同時公共政策不侷限在政府行政機關,尚包括立法、司法、促 進性或倡議性(Promotional)的利益團體;更重要的是要關注利害關 係者的多元觀點。 二、公共政策的定義 由於學者對公共政策的定義莫衷一是,因此,有關其意涵經整理之主要 學者的看法,分別說明之: 安德森(Anderson)的說法: 安德森認為:「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機關或人員,為處理一項問題所採 取的有目的行動方案」。 賴契特(Howard M. Leichter)的說法: 賴契特認為:「公共政策乃是由權威性人員所採取的一系列以目標為 取向的行動」。 拉斯威爾(Lasswell)與坎普蘭(Kaplan)的說法:

003

拉斯威爾與坎普蘭兩人於 1950 年合著之《權力與社會》中認為:「 第壹篇


公共政策析論︵議題應用︶

政策乃係為某項目標、價值與實踐而設計之計畫。政策過程包括各種 認同、需求和期望之規劃、頒布及執行」(強調目標取向)。 蘭尼(Ranney)的說法: 蘭尼於其《政策內涵研究》一書中認為:「政策概念包括五個意涵: 有一組特定的目標、有一個擬定的方針、有一條已經選定的行政路線 、意旨的宣布、意旨的執行」。 鍾斯(C. O. Jones)的說法: 鍾斯將公共政策制定分為五個階段:「問題進入政府」、「政府的行 動」、「政府對付問題」、「政策對政府的影響」、「解決問題或改 變」。 伊斯頓(David Easton)的說法: 「政策就是政府對社會價值作權威性的分配」。 戴伊(Dye)的說法: 「公共政策就是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的行為」。 吳定的說法: 吳定對公共政策的界定:「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機關為解決某項公共問 題或滿足某項公眾需求,決定作為或不作為,以及如何作為的相關活 動」。可揭示其要點如下: 公共政策係由政府機關所制定的。 制定公共政策的目的在解決公共問題或滿足公眾需求。 公共政策包括政府所決定作為或不作為活動。 政府以各種相關活動表示公共政策的內涵,例如:法律、行政命令 、規章、方案、計畫、細則、服務、產品等。 包爾(Pal)的說法: 包爾認為:「公共政策是公權威當局所選擇的行動綱領或不行動的決 定,以分析闡明某既定的一個問題或一組相互關聯性的問題」。茲分 析如下: 公共政策是公權威當局所進行的活動: 所謂「公權威當局」應指的是具有合法強制力的機關或機構。包括 「水平式分權」的立法、司法及行政權所構成的政府機關,和「垂 直式分權」的中央到地方政府,均為制定公共政策的政府機關;另

004

外,現代第三部門的非營利組織,雖不具權威性,但它也強調公共 目標、公共利益,故也是廣義的公權威當局。由於政府機關存在的 意義,就是要能解決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環保、衛生等公共議

第壹篇


為主要對象。 公共政策的選擇行動是一種有意識的意圖行為: 所謂有意識的意圖行為,指涉公共政策是經過權威當局深謀遠慮、 策略性規劃,並經過一定的程序,以制定出符合民眾所需要的政策 ,其目標是在改變社會現狀,產生預期的效果解決社會的問題。例 如:行政院衛生署提出「新型流感防治政策,以確保民眾健康」, 就是政府有意識的意圖行為。惟公權威當局在意圖採取的政策行動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題,因此,公共政策研究的活動,通常是以「公權威當局」的活動

,常會受到政治壓力的影響,而修正原來的政策,使其理想與政策 結果產生落差現象。 公共政策包括公權威機構的行動或不行動的行為: 公共政策未全然為「積極」採取某項行動綱領,對社會產生干預活 動;有些時候,它會不採取任何行動,但也將對社會活動產生干預 作用。例如:警察決定不對未戴安全帽的騎士告發,可能因而使肇 事率增加,因此公共政策就不能只研究政府所採取的政策活動,亦 應對消極不採取行動所隱含的動機加以研究,才能符合社會大眾對 政策制定的期待。 公共政策是問題導向的: 公共政策就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如果社會沒有出現任何問題,公 共政策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今天政策所要解決的公共問題,通常 是一系列的、相互依賴的,政策問題解決未必是政策終結。研究公 共政策如無法解決民眾問題或消弭社會危機的效果,公共政策就沒 有存在的必要,例如:政府提出「就業服務方案政策」,執行一段 時間後,仍無法降低失業率的現象,就是表示政策失靈,將會很快 失去民心。

第二節 公共政策研究的原因、理由與目的

一、綜合研究公共政策的原因 社會問題日趨嚴重複雜。政府部門與學術機構的結合。科際整合的 要求。後行為主義的影響。政策分析技術與方法的進步。 二、研究公共政策的理由

005

順應各國重視公共政策研究的潮流。為因應國內、外環境變化的需要

第壹篇


公共政策析論︵議題應用︶

。協助政府成為有效的政府。為提高決策品質。為提高我國的國家 競爭力。 三、研究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應從「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分配資源」三個角度兼容並蓄發展 ,始能實踐民主政策科學的研究。 四、研究公共政策的目的 安德森的看法: 政策的科學目的:係從政策的原因及其過程加以瞭解,以增加我們對 社會政治體系的瞭解。 政策的專業目的:旨在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從事改善人類社會生活 條件,以達到「學術報國的精神」。 政策的政治目的:主要是要幫助政府採行正確的政策,從事政策論證 ,提高政策的認識,以改善政策的品質。 以知識應用的立場: 實證主義:係指對政策發生的問題,能準確描述事實,將事實面以經 驗性的印證,以期作成最佳決策。 工程模式:主張應以有限的知識來達成學術報國或解決社會問題的目 的,做到「能知能行、即知即行」去解決人類的生活痛苦,有如英國 哲學家卡爾‧巴柏所說:「零星社會工程論」。 啟蒙模式:主張教育決策者與民眾去學習政策的概念與未來的可能發 展方向,誠如魏達夫斯基所說:「希望民眾及決策者能自己成為政策 分析家」。

一、公共政策發展成為專業學科之原因 公共政策發展成為專業學科之原因,綜合學者說法,可歸納以下五點: 社會問題日趨嚴重複雜: 二次大戰以來,由於戰後重建的需要,導致產生各項國家建設與社會 問題,促成了政治學研究朝向「行為科學革命」,也促進政治學者關 心實際政策問題。 政府部門與學術機構的結合: 政府為了達成上述的任務,必須借重專家所提供的理論基礎,或是委 006

託學術機構深入的研究,以避免做錯事情,提高政策品質。因此導致 學術研究機構的興起,累積了政策科學知識,提供政府制定政策的知 識來源。

第壹篇


由於科學的研究比較強調學門的分化,造成知識的支離破碎,於是有 學科科際整合之要求,而公共政策就是這種要求的產品,因此,公共 政策研究代表一種各種學門整合的趨勢。 後行為主義的影響: 行為科學強調社會科學研究,必須採取價值中立的立場,以維護科學 中立的精神,惟自 1969 年伊斯頓(Easton)提倡政治學研究應走向 「後行為主義」,強調事實價值並重,政治學應走入社會,負起改善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科際整合的要求:

社會的責任,因而使公共政策更易發展。 政策分析技術與方法的進步: 現代科學分析技術與方法的精進,使得公共政策加速成為一門獨立的 學術研究,例如統計學、分析理論、作業研究、電腦資訊處理能力的 提升,均是造成公共政策發展的重要關鍵。 二、研究公共政策的理由 吳定教授認為,我國政府正面臨人民要求政府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 品質,與財政負擔日益沉重困窘的情況。因此,應提升政策規劃能力, 理由如下: 順應各國重視公共政策研究的潮流: 自 1950 年代以後,世界各國已逐漸重視政策科學、公共政策、政策 分析等相關論題的研究,因為此類研究與國家發展的程度息息相關, 所以對於公共政策運作的研究,必須學習已開發國家,迎頭趕上政策 規劃制定的能力。 為因應國內、外環境變化的需要: 當今世界是一個變動不確定性高的時代,政府隨時必須面臨突發而來 的危機,必須有能力採取適當的政策規劃,以因應解決。而最被重視 的是下列三個危機,即: 能源危機(Energy Crisis)。 經濟危機(Economy Crisis)。 環境危機(Environment Crisis)。 協助政府成為有效的政府: 一個有為、有效的政府應具備五項特性(5R 角色),而政府欲具備 此五項特質,便必須研究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政策運作過程: 回應性(Responsiveness)─政府必須適時、充分的回應民眾需求。

007

代表性(Representation)─政府的作為必須代表大部分民眾意願。 第壹篇


公共政策析論︵議題應用︶

責任性(Responsibility)─政府必須竭盡所能負起應盡的責任。 可靠性(Reliability)─政府的措施必須具有執行可靠性,讓民眾 對政府具有信心。 務實性(Realism)─政府任何作為均應實際可行,而能達成目標。 為提高決策品質: 行政績效的高低與公共政策品質息息相關,而行政績效( Administration Performance)即應能兼顧「效率」與「效能」及「數 量」與「品質」,因此,政府欲提升績效,應強化政策規劃能力。 為提高我國的國家競爭力: 提高國家競爭力,是各國努力的願望,而政府的行政職能,及公共政 策績效,為評鑑的重要指標之一,所以提高國家競爭力,就須對公共 政策的有效制定、執行與評估,位於重要的地位,故須就公共政策投 注更多的關注。 三、研究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依政策科學研究之父拉斯威爾(Lasswell)的說法,政治是「誰得到什 麼、何時得到與如何得到」學問,政治學也將公共政策列為研究範圍, 並成為一門新的學科,無論是在美國或是臺灣都深受學術界及實務界的 重視,希望能透過公共政策的知識,促使我們瞭解「政策的前因後果」 、「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建議政府採取正確的政策」等;因此, 研究公共政策的重要性,應從下列三個角度觀察之: 應用知識的角度: 應用知識就是對政策科學知識的瞭解,瞭解政策決定的成因與結果, 有助於改善吾人的社會知識。政策研究有助於我們學習社會中,有關 社會與經濟環境的連結關係,政策研究涵蓋了經濟學、社會學、人類 學、心理學、歷史、法律與公共行政的觀念與方法,而且也包括了政 治學在內。公共政策普遍增加了社會科學的廣度、深度、可信度與理 論發展。 解決問題的角度: 從解決問題而言,公共政策亦可為了專業諮詢的理由而研究,以瞭解 公共政策的成因與結果,使我們能應用科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 有關事實的知識,乃描述社會病態的必要條件;換言之,政策研究可

008

產生專業的建議,政府機關政策研究專業的「智庫」組織,通常更關 心如何應用政策知識於實際面向,而非科學理論的發展。 分配資源的角度:

第壹篇


政策,並達成「正確的」分配資源的目標。政治學者應負起道德義務 ,提出特定的公共政策,將注意力導向社會所面對真正重要的政策問 題,以及改善公共政策的品質,達成社會價值資源權威性分配的理想。 四、研究公共政策的目的 當我們進入任何一門新的學科,首先必須要瞭解的第一個問題是:為何 要學習這個學科?換言之,要瞭解如何將所學習到的公共政策理論,應 用到實際的政策制定的過程。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公共政策可以是為了政治的目的而被研究的,以確保採取「正確的」

安德森(Anderson)的看法: 安德森從「科學」、「專業」、「政治」三個面向來探討公共政策的 目的: 政策的科學目的: 基於科學的理由而研究,係從政策的原因及其過程加以瞭解,以 增加我們對社會政治體系的瞭解。 我們可把政策當作「依附變項」,研究那些環境因素會影響政策 制定,屬於「政策決定研究途徑」。例如:公共輿論對廢除死刑 等政策有何影響、經濟的成長是否對政府財稅政策有影響;也可 以把政策當作「獨立變項」,研究政策的制定執行後對環境會產 生那些影響,屬於「政策影響研究」。例如:研究一項「家庭最 低收入保證」的政策,到底會降低或增加失業的現象,是否會對 社會形成依賴? 如果能夠回答政策與環境互為因果關係的問題,則有助於增加我 們對環境因素、政治過程,與公共政策相互關係的瞭解,並能從 此獲得社會的發展與影響的知識。 政策的專業目的: 人類學術的研究目的,旨在應用科學知識,以解決實際的社會問 題,由專家所提供的建言幫助我們達成目標。因政策研究的專業 目的是希望知識能走入社會之中,從事改善人類社會生活條件, 以達到「學術報國的精神」,所以,公共政策的研究應有其社會 責任與應用性質,從其中提供改善社會的政策方案。 具體而言,政策專業的目的是希望掌握政策知識,使我們對社會 問題的解決及預期目標的達成都能提供專業的諮詢,進而解決實 際政策問題,例如:當政府為設立「資源回收廠」,政策專業知

009

識可以協助政府設計最佳的地點。 第壹篇


公共政策析論︵議題應用︶

政策的政治目的: 基於政治的理由,政策的研究主要是要幫助政府採行「正確的政 策」,以達成「正確的目標」,尤其在面臨社會重大危機時,政 策研究更應負起道義責任,主張正確的政策,充實政策的資訊來 源,從事政策價值論證,提高政策的認識,以改善政策的品質。 政策政治性的目的,也強調政治人物著重於政策實施是否能帶給 其政治利益的極大化,比較會以政策倡議的方式,來處理政策問 題的討論。 以「知識應用」的觀點: 進行公共政策的研究,必須以「知識」為論述的依據,才能符合實際 與增強其說服力,因為知識是人類對世界事務或現象所產生的認識與 理解。因此近代的學者也有人以「知識應用」的立場,探討公共政策 研究的目的,依照學者的分析,可用三個模式表達: 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係指政策分析家,對政策發生的問題,能準確描述事實 ,將事實面以經驗性的印證,以期「事實本身為自己說話」,對 於政策的事實面作有系統的探討,以及經驗性的印證,以作成最 佳決策,例如:透過調查分析國民平均壽命年齡,來說明全民健 保政策的績效。 具體而言,實證主義是對於政策的事實面進行有系統的調查、以 統計技術蒐集公共政策的資訊,並將事實結果以經驗性的分析提 出可靠的事實陳述,希望能建立政策知識的通則,期能達到成為 決策者可資運用的政策資訊,以作出最佳決策。 工程模式: 由於實證主義研究本質在於探索社會事實,並不倡導社會價值的 研究,其研究結果不容易找到社會的真理,因此,部分政策研究 者主張應以有限的知識,來達成學術報國或解決社會問題的目的 ,做到「能知能行、即知即行」去解決人類的生活痛苦,有如英 國哲學家卡爾‧巴柏(Karl Popper)所說:「零星社會工程論」 (Piecemeal Social Engineering),如同一位工程師僅就特定問題 的缺失,找出問題所在,充實相關資訊,解釋問題答案,並提出

010

改進的建言。 具體而言,身為一位政策科學的研究者或學術團體,不應該僅做 象牙塔式的研究,而應以行動對社會產生關懷,解決社會的問題

第壹篇


長期累積的知識與經驗,提供社會改善的政策倡議。 啟蒙模式: 由於專業知識未必是解決問題的唯一途徑,因此,啟蒙模式主張 利用政策的研究,來教育決策者與民眾去學習政策的概念與未來 的可能發展方向,並能累積洞識力、新觀念、分析問題的方式, 並學習和理解政策的基本概念與前提、問題性質的爭議。 具體言之,所謂啟蒙的概念是指政策的專業知識,是著重在教育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或痛苦,以履行其社會責任,即使社會科學家所知有限,也應以

民眾在處理政策問題的討論上,能提供人民及決策者從中學習, 以產生對政策制定的影響力,誠如魏達夫斯基(Wildavsky)所 說:「希望民眾及決策者能自己成為政策分析家」。 綜上所述,公共政策研究為多元的目的,孰優孰劣並無一定的定論, 究應以學術報國的思維,抑或保持學術中立的立場,尚有極大爭論。 誠如「公共政策研究之父」拉斯威爾就以行為科學的觀點,主張一位 政策科學家不應涉入世俗太多,應該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以免成為 「學術傭兵」;然而魏達夫斯基卻認為,政策分析家如未能讓其參與 政治權力之中,又如何期待其「向權貴說真理」,以及推銷政策理想 。可見政策分析家究應致力於學術研究,或走向社會,實在是仁智互 見。

第三節 公 共 政 策 的 特 性

一、拉斯威爾看法 科際性。實證性。大型政策。理論的複雜性。應用性。規範 性或診治性。 二、林鍾沂的看法 政策的決策網路較為複雜。政策必須是一長串的決定才能界定。政 策會隨著時間而轉變。政策發展很難產生政策終結。政策研究應考慮 非決策的檢視。應深入有行動卻無決策之政策領域。

古希臘哲學大師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曾說:「人是政治的動物」,盧 梭(Rousseau)也說:「人生而自由卻活在鎖鏈中」,這顯示人是過著群

011

體的生活,因此如何經營群體生活,便產生了公共政策及管理,也是公共 第壹篇


公共政策析論︵議題應用︶

政策學術發展的要旨。在此提出國內學者對公共政策特質的學術觀點: 一、拉斯威爾看法 公共政策的學術研究之目的,旨在協助政府解決社會的問題,是屬於一 門「應用性科學」,因此,拉斯威爾(Lasswell)曾提出公共政策的專 業特性如下: 科際性: 拉斯威爾是行為科學的健將,主張政策研究應科學化,解釋公共政策 應採取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及自然科學等科學整合的研究。 實證性: 行為科學的政策研究特別強調採用計量的方法理論,以產生可靠的資 訊,並做正確的解釋,惟拉斯威爾也曾質疑政策計量方法,有時也會 產生限制,因為人類行為極其複雜,不是部分的統計數字所能全部解 釋的。 大型政策: 拉斯威爾認為政策科學應聚焦於鉅大的問題,也就是置入社會中人們 的基本問題,聚焦於社會較大的問題之作法,有助於提升問題研究的 層次。 理論的複雜性: 由於人類社會的行為極其複雜性,所產生的問題也涉及利害關係人, 所以拉斯威爾指出,最有利的假設應來自相當複雜的關係模式。 應用性: 政策科學著重於實用性及解決問題的應用性,這是涉及政策的價值性 問題,拉斯威爾期望政策科學的知識可以幫助決策者獲得改善人類生 活的資訊。 規範性或診治性: 拉斯威爾主張以政策科學的知識來達到「民主政府」的目標,所以他 主張「民主政治的政策科學」。將政策科學視為保護民主政治,避免 資訊政治化的一種方法,以及對抗政策領域中掌權者之明顯威脅與偏 好。 二、林鍾沂的看法

012

林鍾沂提出「政策」較諸「決定」的特色,一般而言,「政策」指一致 性的行動方案;「決定」指在特定的時空行動的承諾。因此政策的特色 如下:

第壹篇


公共政策涉及多元利害關係人的互相競爭,而且是長期的糾結。 政策必須是一長串的決定才能界定: 公共政策並非單一的決定所能表達,必須集結一長串的決定才能界定。 政策會隨著時間而轉變: 由於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所獲得經驗也會回饋給政策制定,而促使 價值的改變,因此政策過程是動態的,而非靜止的。 政策發展很難產生政策終結: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政策的決策網路較為複雜:

政策與問題之間有其相依性,也就是互為因果關係,因此政策執行是 賡續的,而非政策的終結。 政策研究應考慮非決策的檢視: 非決策制定在近代政策運作中益形重要,因此要更重視其政治意涵。 應深入有行動卻無決策之政策領域: 這是指基層人員的執行態度及行動;他們是影響政策制定和執行的成 敗關鍵,缺乏此類人員的分析,將無法清楚瞭解政策制定過程的真正 原因。

第四節 公共政策研究的層次 一、丘昌泰的觀點─由上而下的層次 丘昌泰教授認為公共政策的層次,可以區分如下: 政治政策(Political Policy): 或稱「政黨政策」,係指政黨向社會提出之政策,通常具有一般性、 原則性或理想的目標,如:「清流共治、全民政府」政策。 政府政策(Government Policy): 或稱「國家政策」,係指政黨組閣後,形成自己更具體的政策主張, 以落實政治政策,如:「提升國家競爭力」。 首長政策(Executive Policy): 或稱「執行政策」,係指機關首長在政府政策之下,依優先順序而擬 訂的政策,如在行政院的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政府政策下,經濟部提出 的「亞太營運中心」。 行政政策(Administrative Policy): 係指為實踐政府政策與首長政策所擬訂之一系列行動綱領,包括:成 立相關機關、編列預算、配置員額、擬訂細部執行計畫等,如在上述

013

「高雄港境外轉運中心」。 第壹篇


公共政策析論︵議題應用︶

二、史塔林的觀點─公共政策連結性層次 美國公共行政學者史塔林(Grover Starling)的「公共政策連結性」, 「政策是目標或目的之一般性陳述,而計畫則是為達成政策目標的一種 特定方法」。史塔林將政策(Policy)、計畫(Plan)、實施方案(Program or Project)的連結關係,圖示如下: 政 策

計 畫

實 施 方 案

以優先順序排列

一組用以達成目標的

一組用以達成計畫標的

的一組目標

可衡量的具體標的

的特定行動方法

G1 G2 G3   Gn

 O1 O  2  O3   O4    On

        

A1 A2 A3   An

三、唐恩的觀點─政策結構層級性 另一位公共政策學者唐恩(William Dunn)的「政策結構層級性」,唐 恩認為公共政策是由層級性公共行動所構成,圖示如下:

主要政策: 是指中央與地方政府所面臨的最高層次問題,屬於整個組織的全面性 目標,也涉及機關的目的與本質的問題,例如:內政部是否應致力於 消除貧窮狀況的議題。 次級政策: 著重於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計畫層次,將政策主要目標化為政策行動, 014

次級政策會涉及計畫優先性的配置,以及界定標的團體和受益人,例 如:如何界定貧窮戶的定義。 功能性政策:

第壹篇


畫所需要的資源,以及著重於方案層次,涉及預算財政以及採購問題。 次要政策: 指代表達成政策目標所需的各種專案,最常見的是具體方案層次,涉 及人事聘僱、福利、休假、編排工作時間以及標準作業程序。

第五節 公 共 政 策 的 類 型 一、分析公共政策類型的重要性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係指各機關依據主要政策,及次級政策所標示的方向,決定其執行計

當代民主國家的公共政策,從學術發展而言,根據某些具有理論推演意 義架構,針對各種政策不同性質加以歸類,乃是社會科學中「類型建構 」(Typology Construction)的必要工作;從實務目的而言,適當的政 策類型分類,可以幫助政策制定者掌握政策發展設計的藍圖,釐清政策 性質與特色,從而提升政策品質。 二、內滋屬性與外來屬性政策類型 所謂「內滋屬性」與「外來屬性」政策類型說明如下: 內滋屬性: 內滋屬性乃是一項公共政策的內化特質,屬於公共政策靜態的性質, 經常是社會民眾談論政府政策。由於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政府所制 定的公共政策日益增多,所涉及的內容及類型範圍極為廣泛,例如: 強化公共衛生所制定的「防治登革熱政策」、推動社會福利所制定的 「國民年金制度」、為了解決貧富差距所制定的「累進稅制」等。 外來屬性: 外來屬性的政策類型,比較專注於政府的行動或是如何與環境因素發 生關聯的方法,主要可以分成: 分配性政策: 係指政府將社會的資源,分配給不同的標的人口使用,例如:老人 福利直接給老人使用。 汲取性政策: 係指政府從環境汲取有形或無形的資源,並加以運用,例如:公共 設施向使用者收取費用。 控制性政策: 係指政府制定法律、規則、制度,對社會進行管制的政策,例如: 菸害防治、交通管制等。

015

象徵性政策: 第壹篇


公共政策析論︵議題應用︶

係指政府操縱一些象徵性的符號,以控制個人或群眾,例如:發表 演說、國旗、標誌、領袖魅力等。 三、羅威與沙力斯伯瑞的政策類型 以賽局理論做為分類標準: 所謂公共政策的賽局理論(Game Theory),大致而言可分成「零和 賽局」(Zero-sum Game)與「非零和賽局」(Non-zero-sum Game) 兩大類型。前者指政策制定並執行後,常會使既得利益者失去其利益 ,或造成一方之所得乃是建立在另一方之所失上;後者指政策的制定 與執行,不致於造成一方之所得係另一方之所失的情況,可能雙方或 多方均獲利,也可能均遭受損失,只是程度有別而已。 政策類型區分: 根據羅威(Theodore T. Lowi)與沙力斯伯瑞(R. Salisbury)他們把 政府的公共政策類型,分為分配性、重分配性、管制性與自我管制等 四種型態。其中分配性政策與自我管制政策屬於非零和賽局之政策; 而重分配性政策與管制性政策屬於零和賽局之政策。茲分別說明如下: 分配性政策(Distributive Policies): 此類型的政策,係指政府機關對各類標的人口從事利益或服務的 分配,例如:社會福利政策、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補助政 策,以及其他提供公共服務的政策等。 此類型的政策執行,是一種「有福同享」的性質,主要考慮是如 何滿足各方之需求,以及成本利益做適當的配置,不具利益的排 他性,因此,並不致於構成他方之所得是建立在另一方之所失的 情況,屬於有福共享、有難同擔的「非零和賽局」的政策,其所 遭遇的抗拒比較輕微。 自我管制性政策(Self-regulatory Policies): 此類型的政策,係指政府機關對某一團體之活動方式,並未做出 管制或嚴格的規範而僅作原則性的規範,委由各級政府機關或標 的團體要求其自我管制,例如:農產品殘餘農藥之檢驗、授權各 出口同業工會自行檢驗管制商品,或「教授治校」政策等。 自我管制政策具有以下特質: 在自我管制政策中,上級的命令,不一定必須遵守規定,下級

016

有彈性的自我執行。 下級執行機關擁有授權彈性的自主性。 自我管制政策的採行,主要是要發揮地方特色或標的團體特質

第壹篇


由於此類型的政策執行,並未影響管制者或被管制者彼此之間的 利害關係,沒有利益的排他性,不致於構成他方之所得是建立在 另一方之所失的情況,屬於「非零和賽局」的政策,其所遭遇的 抗拒比較輕微。 管制性政策(Regulatory Policies): 此類型的政策,係指政府機關藉由建立一般普遍適用的原則或規 範,指導或管制政策與人民有關的活動,處理各種不同個人、公

第一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才能達成目標。

司,或利益團體的利益,例如:入出境管制政策、外匯管制政策 、環境保護政策及海防管制政策等。 由於被管制者受到管制規則之限制,比那些未被管制者負擔更多 的成本或承受更多的義務,因此,此類型的政策執行,會導致於 構成他方之所得是建立在另一方之所失的情況,屬於「零和賽局 」的政策,其所遭遇的抗拒自然就會比較嚴重。 重分配性政策(Redistributive Policies): 此類型的政策,係指政府將某一標的人口的利益或成本移轉給另 一標的人口享受或承擔的政策,或指政府機關在對某一標的人口 採取資源分配行動時,明白考慮其對其他團體可能發生何種影響 ,例如:證交稅之課徵、綜合所得稅;甚至有些學者認為所有的 租稅政策都是重分配的政策。 由於此類型的政策執行,富有的階層之利益被剝削,但貧窮的階 層則接受補助,因此,會導致於構成他方之所得是建立在另一方 之所失的情況,屬於「零和賽局」的政策,其所遭遇的抗拒自然 就會比較嚴重。 四、安德森(James E. Anderson)的分類 安德森提出下列政策類型: 實質政策與程序政策: 實質政策: 係指政府進行的實質性工作,諸如:建造高速公路、老人年金政策 等。 程序政策: 係指如何從事公共服務的性質,諸如:維護社會治安、服務流程的 重建等政策。

017

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重分配性政策及自我管制性政策: 第壹篇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