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政治學的學習架構 第一章 政治學緒論 第二章 政治學方法論 第三章 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 第四章 民主政治 第五章 政治民主化 第六章 民族主義 第七章 國家、政府與主權 第八章 憲法與憲政 第九章 政府體制 第十章 立法機關 第十一章 政黨與政黨制度 第十二章 選舉制度與投票行為 第十三章 政務領導與官僚組織 第十四章 司法機構 第十五章 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 第十六章 政治參與與社會運動 第十七章 民意與政治傳播 第十八章 人權與公民權 第十九章 利益團體與社會運動 第二十章 公共政策 第二十一章 全球化與國際政治 第二十二章 地方政府 第二十三章 政治經濟學 第二十四章 比較政府與政治 參考書目
365 441 467 487 517 543 579 597 627 647 681 695 719 745
1 9 25 49 99 141 169 183 229 251 305 331
同學推薦 001
同學推薦 102 年地特四等
半年考取
林軾勛
韋伯的拆解式政治學,不但淺顯易懂,亦囊誇了許多學者的理論。唸了四、 五本政治學的書,還不如唸一本韋伯的政治學! 102 年普考一般行政考取
劉浩欣
拆解式政治學這本書提供初學政治學的學子最易懂的學習理解方式,任何人 皆可透過這本書把政治學學好,且政治學字典整理出最棒的考題重點,兩本 書都是考生政治學得分致勝的寶典。 102 年高普雙榜一般行政
一年考取
余欣怡
政治學是我的罩門,但老師的書讓政治學不再死板板!遇到不會的問題,就 利用老師教的層次拆解的方式解出,也能有一定的篇幅呢!書的內容真的很 豐富,考古題也都一網打盡,是本超有份量的國考工具書哦!大推! 102 年地特三等考取
黃怡婷
韋伯老師的課本拯救我的政治學!教材內容豐富充實、架構清楚,跟著老師 的進度預習及複習,要拿高分不是難事! 102 年高考一般行政考取
郭惠文
韋伯老師的政治學,內容詳細,對於第一次接觸政治學或準備考試的同學都 是很好的工具書,推薦給大家,加油~ 102 年地特三等一般民政新北市
陳德懿
對於非本科系的我來說,政治學向來一直是我深深畏懼的科目之一…。拆解 式政治學這本書的設計方式,讓我的學習過程不只是一味背誦標準答案,而 是能透過不斷理解反思,尋覓出一套在標準答案框架下,亦可納入個人獨特 想法的解題方式。 103 年身心障礙三等一般行政考取
王瑞瀅
拆解式政治學不僅是參考書也是本救星書。對於非本科系考生來說,真的很 有幫助,從不懂到理解一本書就夠。相信老師,也更要相信自己一定成功! 102 年高考一般行政考取
彭寶銹
「我第一次接觸政治學是去某補習班上課,雖然有老師講解,但補習班講義 是分散且簡扼的,老實說上完一輪課我還是不會答題。直到看了韋伯老師編
002 拆解式 政治學 著的政治學,接觸拆解式理解法,才慢慢的從頭開始認識政治學。跟著老師 的編排架構,非常能夠理解每個章節之間的關聯性,不僅能瞭解政治學的緣 由,也有助於寫申論題時的聯想能力。 這本書真的很好用啦!!!」 102 年地特三等一般行政
一年考取
林怡君
拆解式政治學將抽象的政治學知識化為淺顯易懂的文字,激發初學者對政治 學的興趣,配合老師生動的上課方式,更能讓考生融會貫通,進而獲得高分, 是學習政治學的最佳利器! 102 年普考考取
王薇婷
韋伯老師的教材採口語化的陳述方式,對於當時懵然不知政治學為何的我有 很大的啟發;同時也一直是我豐富答題內容的珍貴智庫,沒有靈感時往裡隨 意一翻,總能給予我滿意的答覆。 102 年地特四等
半年考取
鄭宜婷
韋伯老師的拆解式政治學,用拆解的方法讓記憶更深刻;用最豐富的資料提 升申論的深度和廣度!不僅幫助我考上公職,更讓我喜歡上政治學! 102 年地特四等一般民政考取
許雅琪
《政治學》配合政治學的學習邏輯加以編排,先由政治發展史、總論、方法 論、意識型態使讀者學習政治學必備的基本知識,而後再學習國家、政體、 選舉、全球化等章節,始能瞭解各章節的精華與重點。此外,每一章節後皆 編排該章節選擇與申論歷屆試題,其可幫助考生自我評量。 102 年地特三等一般行政錄取
一年考取
陳舒亦
韋伯老師的拆解式政治學,不同於市面上常見的拼貼式大雜燴教科書,用深 入淺出卻不失專業的文字,將政治學抽絲剝繭,讓初學者也能快速上手,多 虧了拆解式政治學,讓非本科系的我也能一年考取,並在政治學取得「單題 滿分」的好成績! 102 年高考一般行政
一年考取
廖尹萱
對於政治學從一開始的一竅不通到深入瞭解,真的要非常感謝韋伯老師,韋 伯老師讓政治學不再成為我的弱點!遇到不會的問題,就利用老師教的拆解 式解題法作答,不論是在內容上或是版面部分都能夠技高一籌!書中的內容 不僅收錄了歷屆考古題,還有韋伯老師獨家見解,是一本超級豐富並具有內 涵的國考書籍!誠摯推薦唷!
同學推薦 003 102 年高考一般行政考取
林詩芸
韋伯老師的政治學特色在於只要認真去詳讀和理解課文內容,就可以有清楚 的觀念和架構產生,善加利用從書中所擷取到的重要概念作為解題的切入 點,多多思考和練習題目,學習政治學絕對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導論-政治學的學習架構 001
導論-政治學的學習架構 壹、善用「拆解式理解法」,輕鬆搞定重要概念 在往後的學習過程當中,同學們將免不了需要接觸許多陌生的「政治學名 詞」。此時,倘若同學們可以掌握住韋伯老師所獨創之「拆解式理解法」的記 憶要訣,則在學習上必將更為有利。 所謂的「拆解式理解法」,總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目前我們所指涉的這個名詞對象的「本質」究竟是甚麼? 舉例來說,所謂的「社群」 ,其實就是在形容「一群人」(本質) 。而在 政治學當中,我們更喜歡用「人群集體」來替代「一群人」這個概念。 二、目前我們所指涉的這個名詞對象的「特質」或「要素」為何? 如「社群」這個概念的特質,至少就包含有「地區性」以及「互動性」 此兩個特性。而我們亦可以將此兩個「特質」加入到定義之中。 三、將該名詞的「本質」與「特質」「要素」結合即為定義 如所謂的社群,即可被視為是一個:在一個特定的區域當中(地區 性),維持經常性互動(互動性)的人群集體。 本書(拆解式理解法)即是以上述「拆解式理解法」為著作基礎,同學們 亦可以使用下列六個名詞預先進行練習:
社群:在某一個特定區域當中,維持經常性互動 的 人群集體。
Step2:找出「特質」或是「要素」。
Step1:先把「最後一個字」(也就
本概念社群具有「區域性」以及「互
是本質)找出來。如社群就是:一
動性」等要素(如想加入其他要素
群人,所以就「本質」來說,就是
亦可自行添加)。
「人群集體」。
002 拆解式 政治學 政治文化:在一個特定的政治區域當中,人民對於政治事務所持有的 「認知」、「偏好」、「態度」、「價值」、「評估」等概念的綜合表現。
Step3:找出「要素」。學過的要 素都可以放進來,可自行擴充, 並延伸成為申論題當中的「小 標」。
Step2:找出 「特質」 :具有 區域性。
Step1:找出「本質」 (是一種綜合表現)。
政治社會化:在一個特定的政治區域當中,人民獲得關於政治事務的「認 知」、「偏好」、「態度」、「價值」、「評估」等概念的過程
政治社會化「本質」上就是一種「過程」。是一種獲得「政治文化」的過程。
民族:為一個基於共同文化、血緣、歷史或是政治想像而相互結合而成 的人群集體。
Step1:找出「本質」: 民族就是一群人,所 以也是人群集體
Step2:找出「特質」: 此為民族的「文化」 特性。
Step3:找出「特質」: 此 為民 族的 「政 治」 特性。
發現了嗎?在本書第六章「民族主義」課文的內容當中,亦將「民族 主義」區分為「文化民族主義」與「政治民族主義」兩種類型。而此兩種 「民族主義」分類,即是依照此處「民族主義」之「定義特質」所進行的 區分。因此,只要善用「拆解式理解法」進行記憶,政治學概念的「定義」、 「特質」皆可輕鬆同時搞定。
導論-政治學的學習架構 003 主權:為一種象徵「國家」對內得以完整行使統治權,對外得以與其他 國家平等相處、對待的象徵性權力。 此即為:對外平等的 特性
主權就本質上而言就是在描 述一種「權力」 ,但此種權利 可能僅具有象徵性
此即為:對內最高 的特性
主權必背的兩項特性: 「對內最高性」 、 「對外平等性」 。那麼,既然都 要背這些特性,何不把它們放在定義裡一起理解,方便又快速。 民主:原意即為一種「由人民進行統治」的政治運作模式。但由於其概 念意涵下的「人民」及「統治」此兩種概念,在人類長期的政治發展之 下,又各自延伸出了許多不同的定義及理解,因此其在具體的實踐上亦 呈現出相當大的差異,現試分述如下: 使用拆解式理解法,將「民主」概念「拆解」成為:「人民」與「統治」兩 個要素之後,亦可依據此兩個「要素」分段進行論述。因此,拆解式理解法 亦可適用於申論題的「鋪陳」跟「建構」之上。以下即為示範。
對於「人民」概念的理解及其所呈現的民主實踐方式: 認為「人民」概念即意指為「多數人」的民主理論,其所延伸出來 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多數決」。 認為「人民」概念即意指為「每一個人」的民主理論,其所延伸出 來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全數決」或是「少數否決權」。 認為「人民」概念即意指為「所有人的集體意識」的民主理論,其 所延伸出來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全意志」。 對於「統治」概念的理解及其所呈現的民主實踐方式: 認為「統治」概念即意指為「直接統治」的民主理論,其所延伸出 來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直接民主」、「古典式民主」、「參與式民 主」。 認為「統治」概念即意指為「間接統治」的民主理論,其所延伸出 來的民主實踐方式即為「修正式民主」或「代議式民主」。 以上即為「拆解式理解法」之示範,希望同學們在閱讀本書的同時,也可 以活用上述方法理解、答題。
054 拆解式 政治學
參、自由主義的發展 平等
現代自由主義
自由
古典自由主義
秩序
新右派(保守派理論) 中古時期
羅馬帝國
大福利時代
宗教改革 1930
圖示
小政府時代
1970
自由主義的發展簡圖
「自由」此一概念早在希臘城邦時期即已出現,原意指為一種「得以依照 自己的意志進行自我統治及實踐」的政治狀態。當時雅典「城邦」的居民認為, 「城邦」生活為人類社群最完美的群居狀態,在一個「自由」的城邦當中,人 民得以自行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鍛鍊自己希望培養的技能(培養德性及自我 成長),而不用遭受他人的干涉以及限制。在此階段,「自由」與「自我實現」 有著密切的關聯。而所謂政治上的「自由」,即代表著應確保公民「得以實踐 其期盼的生活」。 到了中古世紀,由於受到封建主義以及基督教文化的影響,「自由」此一 概念成為政治上的奢侈品。面對封建領主以及教會的統治,人民唯一的選擇僅 有接受,並試圖與其保有一種抽象的「契約」關係,以確保彼此之間的權利以 及義務。而這種狀況直到宗教改革之後才開始出現轉變。 宗教改革致使基督教信仰出現了多元化的分歧,而這也導致西方人民再一 次面臨了「選擇」的難題。此時人們開始意識到,「宗教信仰」應為個人選擇 的「自由」,不應由國家強制干涉介入。而這樣的看法也再次促使了「自由概 念」的萌芽。除了宗教因素之外,此時歐洲亦逐漸進入殖民主義時期,因此這 也創造出大量的「中產階級」及「新興貴族」。而這些具有財富的新興階級, 也開始積極主張其財富的「正當性」,並要求政府不可任意的剝奪人民的生命 以及財產。而該種主張即為近代「古典自由主義」的起源。 爾後,又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人,主張「自由」並不應僅侷限於「不受政府侵
第三章
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 055
害」的層次,而更應該要協助人民得以「自我實現」(與希臘時期的概念相同)。 因此,此時的「自由主義」支持者不再認為所謂的「自由」,即為「在最大 程度上限制政府的權力」 ,而更應該是「由政府來協助人民過更好的生活」(如 提供社會福利)。而上述這種主張,就成為了「現代自由主義」的價值基礎。 時至今日,古典自由主義與現代自由主義在概念上的衝突仍未曾間斷,而 這也具體的表現在各國政府對於政府規模、社會福利、經濟政策、外交政策等 看法的歧見之上。 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
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乃是建立在「個人主義」(請注意,所有的自由主義 皆為以個人主義作為基礎) 、 「自由」 、 「理性」(自由主義對於人類的理性抱 有高度的樂觀信念) 、 「容忍」 、 「同意」(被治者同意) 、 「競爭與參與」 、 「憲 政主義」(含有限政府、權力分立)等價值之上。 主張契約論的政治思想家 近代自由主義的興起,與「契約論」概念的發展息息相關。所謂的「契約論」 , 乃是一種探討「人類如何以及為什麼建立起有效社會、政治結構」的政治理 論。 「契約論」學者們往往會先假設出一種「無政治」狀態下的「自然狀態」 (state of nature) ,並指出人類在此種自然狀態之下可能無法有效生存(或 是會產生不便)。因此「國家」概念的誕生,實乃是由在「自然狀態」下之 「獨立的個人」所互相協議的結果(而此種協議的具體表現即為「契約」)。 學者洛克(John Locke)依據此種「契約論」思維,提出了「天賦人權」 、 「私 有財產權」以及「有限政府」的概念;而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則 主張建立起一個由「全意志」所組織而成的政府;霍布思(T. Hobbes)則強 調主權者「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 「契約論」的誕生,除了是受到了中古世 紀「契約」關係的影響之外,亦象徵著人類「自主抉擇」以及「個人價值」 的回歸,而這兩點也構成了日後自由主義發展的重要核心。 洛克:《政府貳論》 盧梭:《論人類不平等之起源》、《社會契約論》 霍布斯:《巨靈》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Baron e ontesquieu)雖然與眾位「契約論」學者時代 相近,但卻並非為「契約論」學者,其著名著作為《法意》。
一、古典自由主義 古典自由主義的核心精神,建立在「拒絕政府侵害人民權利」的基礎 之上。因此該學派對於「政府」的相關政治主張,往往都具有相當強烈的
056 拆解式 政治學 「不信任色彩」。 古典自由主義支持者主張,政府僅應保有最低限度的規模及功能,只 須扮演好「維持社會秩序」 、 「確保契約執行」及「維持最低限度經濟建設」 的角色即可;在經濟政策上,該派支持者主張自由市場經濟,反對任何形 式的政府干預;在憲政體制上,古典自由主義支持者強調「有限政府」 、 「權 力分立」等概念;最後在面對「權威」的面向上,古典自由主義者反對任 何形式的壓迫,而這也在未來造就了「民族主義」的興起以及「民族自決」 概念的普及。代表人物為洛克(John Locke) 、邊沁(Jeremy Bentham)等 學者。
政府規模: 主張最小程度的干涉,強調一種「小而美」的政府形式。
經濟政策: 主張政府僅需維持市場的最基本秩序,不可干預市場運作。
憲政主張: 對於政治權力抱有高度的不信任感,因此強調「有限政府」以及「權力 分立」等原則,並藉此發展出相對應的「憲法」概念。
對權威的看法: 反對任何形式的壓迫,主張個人(與民族)皆應有相對應的權利,國家 不得剝奪(爾後形成了「人權」的概念)。
主張自由、民主、人權等概念皆為普世價值: 古典自由主義認為,如自由、民主及人權等概念,皆為「人生而為人」 所應享有的權利。而此種權利不會也不應該因為區域、人種或是其他的 要素而產生改變。 ※有限政府: 一種強調政府權力應受到限制,以保證人民權利不受侵犯的政治思想。
二、現代自由主義(ctemporary liberalism;社會主義式自由主義、New Liberalism、新政治自由主義) 現代自由主義則是建立在「使人民得以自我實踐」的這個面向之上。 認為真正的自由不應僅是「保有不被其他人侵犯的權利」 ,而更應該是「獲 得更好發展條件的權利」。正如同倘若政府給予(或稱之為不剝奪)一個 孩童受教育的權利,但卻無法賦予其受教育的條件(如家貧、或是該地區 根本沒有學校)。則對這個孩童而言,受教育的權力仍然還是不存在的,
第三章
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 057
而其亦無所謂「受教育的自由」。因此,政府不應滿足於「毫不作為」的 政策思維,而應更進一步的提升每一個政治社群成員的社會條件,讓這些 個人可以透過自我條件的提升,獲得更多的「自由」 。因此在經濟事務上, 政府亦應積極介入市場經濟,施行完善的福利政策,以提供更多的資源及 條件讓人們可以改善自己的處境。 現代自由主義受到了 1930 年代「凱因斯主義」的影響,提供了「政 府介入」以及「福利國家」的基礎,在美國相當興盛。但是「現代自由主 義式」的福利制度與「社會主義式」的福利制度並不完全相同。前者的重 點在於「提升個人的能力以促進其自我實踐」(因此在社會福利的發放上 仍有其「條件」 ,如沒有永久的失業津貼) ,後者的重點則在於「公平正義 的分配」(無條件的社會福利),兩者的重點仍有所不同。代表人物為彌 爾(John Stuart Mill)、葛林(T. Green)等人。
對政府角色的看法: 認為政府應介入個人生活,以提升個人的「生存條件」 ,並主張一種「大 有為」的政府形式。具體展現於該理論對於「社會福利」以及「公共支 出」的要求之上。
對經濟政策的看法(可介入): 主張政府可透過提高「公共支出」的方式,來「調節」國家的經濟體質 (凱因斯主義)。換言之,此即為一種主張政府得以介入經濟事務的意 識形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此種「介入」與「馬克思主義」及「極權 主義」的「介入」形式並不相同。前者的介入僅是一種針對「總體經濟 事務」所進行的「總體式調控」;而後者則通常是針對「個體經濟」以 及「個人」經濟行為進行「控制」的「計畫式經濟」。簡言之,即為雙 方的「控制層面及程度」不同,相關概念於之後章節當中會有更詳盡的 描述。
對「自由」概念的看法: 與古典自由主義不同,不認為所謂的自由,僅是一種「不受到干涉」的 狀態。現代自由主義認為,政府應「確保」人民有足夠的能力去「實踐 自己的自由」(能夠達成自己想要做的事)。因此,雖然古典自由主義 通常會主張政府不應該對於人民的行為進行干預,但現代自由主義則較 為強調政府對於人民生活所應負擔的「責任」。
對福利制度與公共支出的看法: 強調政府應運用其稅收,協助、支援社會當中的弱勢族群(如失業者、 低收入戶),使其得以重建自身的謀生能力,實踐自己的自由。然而,
058 拆解式 政治學 該種協助並非「毫無條件」,且通常在一定的時間之後就會停止(因而 與社會主義不同)。 Neoliberalism VS. New Liberalism Neoliberalism:為新右派下的新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思想) ,又被稱為新經 濟自由主義。 New Liberalism:為社會主義式的自由主義(social liberalism) ,由英國哲學 家葛林(T. H. Green)所提出,等同於前述之現代自由主義。 凱因斯主義 意指為一種由經濟學家凱因斯所提倡,透過政府大量的投入公共建設支出, 以提升人民就業率並刺激消費恢復景氣的經濟主張。「凱因斯主義」通常與 提倡政府介入市場經濟的主張有關,於 1930 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新政」 當中扮演最重要的推手。 消極自由(negative liberty)與積極自由(positive liberty) 「消極自由」與「積極自由」此兩個概念是由英國哲學家以薩.柏林(Isaiah Berlin)所提出,其認為所謂的「消極自由」 ,指的是一種在行動以及思想上 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而「積極自由」則為一種自我統治、實踐自我理想的 自由。柏林認為,不論是「消極自由」抑或是「積極自由」,皆為人類實踐 自由的不同方式(皆應被接受) 。然而「積極自由」相較於「消極自由」 ,則 較容易有被極權或是威權主義操弄的空間,因此仍應小心處理。
名稱
表示 兩種主要自由主義之比較簡表 古典自由主義 現代自由主義
核心觀點
主張個人的自由應獲得最大 主張個人自由應獲得最大程度「實 程度「確保」 ,強調「消極自 踐」,較偏向「積極自由」觀點。 由」。
世界觀
主張天賦人權,人權乃「自 主 張 人 民 的 權 利 除 了 自 然 生 成 之 然生成」 ,應獲得最大程度確 外,亦有部分來自於政府給予。而 保,不受外在侵害。 權利的「確保」亦非僅來自於「不 侵犯」,而更應該來自於「自我實 踐的協助與保障」。
行動綱領與具 有限政府、憲政主義、天賦 政府應擴大公共建設、提供社會福 體主張 人權等主張 利 對國家與政府 小政府思維 大政府思維 的看法
第三章
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 059
肆、社會主義的發展 新左派
平等
新馬克斯主義 馬克思主義
自由 社會民主主義
秩序 工業發展
19th 初
圖示
大福利時代
20th 初
20th 中
社會主義的發展簡圖
如果說「自由主義」是一種來自於「中產階級」觀點的意識形態,則社會 主義的源起,即應訴諸於「工業革命」之後,「知識分子」對於「底層階級」 的關懷。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為「平等」(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則為「自由」), 如馬克思等學者意識到,當時社會上充斥著許多「不合理」以及「剝削、迫害」 的結構,而這些結構致使這些「底層階級」的人民不但無法享有其應有的「權 利」,更無法獲得「合理」的生活。因此,社會主義的學者們紛紛致力於尋求 一種「根本且有效」的政治機制,希望改善社會上不平等的現象。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為:平等、合作、社群互動、社會階級、共同所有權(不 同學派對其的重視程度不同)、博愛等。
一、馬克思主義(Marxism) 馬克思(Karl Marx)對於社會不平等現象的分析十分深入。其認為 造成社會產生「階層化」 、 「不平等」現象的主要關鍵,即在於「社會權力」 的分配並不均等。而致使「社會權力」分配不均等的主因,即在於「私有 化」概念及「生產工具的所有權」。 馬克思認為,雖然在不同的時代(如封建時代)當中,統治者表面上 會具有不同的特質,但實際上維繫統治者統治權力的關鍵,卻同樣皆為其
060 拆解式 政治學 手中所掌握之「生產工具」。而沒有「生產工具」的勞動階級,就僅能倚 賴統治階級對其勞動所賦予的生產酬勞,來維繫其生存(而生產酬勞亦將 遠低於其所生產的產品價格)。 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統治階級)與無產階級(勞動階級)的矛盾 是根深蒂固的。當無產階級「察覺到」(亦或是無法忍受)資產主義「剝 削」的本質,則將引發無可避免的「階級革命」。然而,只要「私有財產 制」仍然存在,則資產階級的本質將永遠都無法改變。 因此,馬克思主張歷史終究會創造出一個「廢除私有制」的「共產主 義社會」,至此階級的矛盾才會消弭(唯物史觀,認為人類不論做甚麼皆 無法改變歷史的發展)。馬克思主張,經濟是所有社會結構當中的「底層 建築」,它決定了如政治、文化、社會、歷史等「上層建築」的內容。因 此在所有關係當中,經濟關係是最需要被關注,也最需要被改善的。 馬克思的追隨者列寧強化了他的論點,提出了「共產主義專政」的看 法,認為共產黨為一「可代表全民」的政黨,因此共產黨專政,即等於全 民執政,可加速共產社會的建立。除此之外,列寧還創造了民主集中制, 意指為一種「事前自由討論,事後統一行動」的協商體制。
平等與自由: 馬克思指出,古典自由主義式的「自由」概念,乃是資產階級對於社會 「既有不平等」的一種「維繫」主張。對於馬克思而言,現有社會當中 的「財產」概念,乃是資產階級透過「私有化」以及「剝削」等不公義 的方式所累積而得。而古典自由主義所主張的「消極不干預」作為,亦 將導致資產階級更能夠「名正言順」的保有這些「不公義」的財富,並 進而侵犯人類其他方面的權利。因此馬克思主張,應先破除上述「不公 義」的社會結構(包含財富結構),並實踐真正的「平等」之後,始有 可能出現真正的自由與民主。
剩餘價值與剝削: 意指財貨的淨收益,扣除掉勞動者的生產成本之後,所剩餘下來的價 值。舉例來說,一雙球鞋倘若淨利為 2000 元,而生產這雙球鞋的童工, 可能僅拿到 3 塊錢。則剩下的 1997 元,即為該物品的剩餘價值。而統 治階級(資產階級) ,即是透過「剝削」該剩下的 1997 元,來維持自己 的財富。
生產工具與私有財產權: 意指可以生產出財貨的工具,如土地(農地)、工廠等。在馬克斯(或 更早之前的盧梭)的觀點當中,由於人類社會出現了「私有財產權」的
第三章
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 061
概念,因而使得多數「生產工具」 ,開始為「私人所有」 。而那些沒有「即 時搶到」生產工具的人,由於欠缺生產財貨的基礎,因此僅能成為「受 雇於人」的無產階級,並忍受剝削。因此,唯有打破私有財產權的限制, 並將生產工具「公有化」(公共所有權),才有可能使人們享受到平等 的地位及待遇。
異化(Alienation): 一種使人失去「創造性」的過程。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工業化社會之 下,無產階級將被迫無止盡的「機械化勞動」。在此種情況之下。工作 本身僅是為了餬口,而與「創作」 、 「興趣」等理念無關。工作者在這種 環境當中日復一日的勞動,使身心都開始進入了一種「疏離」的狀態, 感覺自己與自己工作的內容、環境、同事皆已無法產生「連結感」,工 作本身對自己也已無任何意義存在。
階級革命: 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是無法化解的。因此,當無產 階級無法再忍受資產階級的剝削時,即會產生無可避免的階級革命,並 將人類社會帶往下一個階段。
唯物辯證法: 對於馬克思來說,人類社會的發展階段乃是一種「機械式」的運作過程。 因此,只要找到人類社會運作的「規律性」,即可有效的「預測」人類 社會的發展方向。而此種發展方向「並非人為意志」可以操控,此即為 「唯物辯證法」。
經濟決定論: 對於馬克思來說,所有的人類社會結構,皆比不上經濟結構來的更有影 響力。而經濟結構作為「底層建築」,自然能對其他結構發揮決定性的 影響力。
民主集中制(democratic centralism): 為列寧發展出來的「民主模式」,意指為一種「事前充分討論,事後統 一行動」的政治實踐類型。
資本主義的根本邏輯: 資本主義的基本邏輯,即為「非理性的資產累積」,因此資產階級在此 非理性誘因的驅策之下,並不會自願放棄己身的財富與無產階級妥協, 而這也是階級革命之所以無法避免的原因之一。
計畫經濟與共同所有權: 有鑑於「私有財產制」以及「資本主義」將可能導致社會出現不平等的
062 拆解式 政治學 現象。因此馬克思主義在主張「共同所有權」的同時,亦強調一種由國 家來徹底控制、調節個人需求以及市場行為的經濟模式(計畫經濟)。 在此種經濟模式下,政府不但可以介入個人以及市場的交易行為,更可 以直接「控制」及「決定」人們的交易數量以及需求。因此,馬克思主 義基本上強調的是一種對於人類經濟事務全面介入的經濟模式(至少在 政府以及國家仍存在的時期是如此) ,並希望透過國家的「公平分配」, 來化解個人因「私益」而可能出現的「不公正」傾向。
二、新馬克思主義(Neo-Marxism) 新馬克思主義修正了馬克思主義的部分看法,認為「人才是創造者」 , 否定了馬克思主張歷史發展無法被人類改變的論述。新馬克思主義認為, 人與歷史之間是互相影響的,而經濟也不再被視為是「唯一」的下層建築。 如葛蘭西(A. Gramsci) 、哈伯瑪斯(J. Habermas)等學者皆指出, 「文化、 政治與經濟」關係是會互相交錯的。而資本主義至今之所以仍一息尚存, 與資產階級對於政治及文化的掌握程度有很大的關聯。批判學派(法蘭克 福學派)為新馬克思主義當中最著名的學派之一。 人可以改變歷史發展: 反對唯物史觀,認為人的意志可以改變歷史的發展。 下層結構的改變: 主張除了經濟之外,如政治、文化等領域亦皆有部分的自主性,因此不 會完全的受到經濟結構的宰制。 文化霸權:如下補充所述。 批派學派:如下補充所述。
文化霸權(Hegemony) 為葛蘭西所提出的著名概念,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當中的統治階級,透過對於 意識形態、文化以及媒體的掌握,長期散佈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使 得受到這些意識形態影響的國家以及人民至今仍無法掙脫資本主義的價值 觀。 批判學派 以法蘭克福學派為代表。批判學派反對透過「體制內」的方式來修正不平等 的社會限制,主張應透過「溝通」 、 「解構」 、 「再建構」等程序來為社會建造 更合理的社會結構。
第三章
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 063
※哈伯瑪斯的「正當性危機」(legitimation crisis) 哈伯瑪斯(J Habermas)認為,資本主義之所以仍未失敗,主要的原因在於 其具有某種「獲得人民支持的能力」(即為正當性)。因此資本主義國家為 了生存,將被迫不斷回應人民的需求,並提升公共支出以及社會福利。然而, 公共支出的增加勢必象徵著「增稅」的需求,而這種「財富重新分配」的邏 輯卻又會與資本主義的核心價值「不理性的財富累積」相衝突。因此現代民 主國家在無法解決上述衝突的前提之下,皆普遍出現「正當性下滑」甚至「危 機」的現象。
三、社會民主(social democracy)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為社會主義當中較為溫和的意識形態,主張以「體制內 的議會路線」來改革社會,接受資本主義於財富累積上的功能,卻也盼望 社會的財富分配可以更符合公平與正義。歐洲大部分的左派政黨皆為此派 的奉行者,如德國的社會民主黨、英國的工黨等。社會民主主義十分重視 社會福利、社會正義、失業率、公有制等議題,希望透過溫和的政府改革, 協助底層階級的人民改善他們的生活。代表人物為德國思想家伯恩斯坦 (Eduard Bernstein)。 表示 名稱 核心觀點
三種主要社會主義之比較簡表
馬克思主義 新馬克斯主義 社會民主主義 主張「平等」為所 基本主張與馬克思 同樣追求「平等」 有價值當中最優先 主義相同。 價值。 理論核心在於修正 主張僅須透過「議 的價值。 主張僅有透過「廢 或是解釋馬克思主 會改革」以及「社 除 私 有 財 產 制(共 義當中,與現實狀 會 福 利 」 等手段即 產)」的方式始能達 況不相符的部分內 可達到平等目標,毋 到目標。 容。 須「廢除私有財 產」 。 世界觀 資產階級倚靠對於 基本假設與馬克思 主張在社會發展的過 無產階級的剝削維 主義相同。 程當中,總是會出現 更進一步將馬克思 較弱勢且須協助的族 持權力。 階級衝突源自於「生 主義延伸至世界體 群。 產關係」,極其根本 系當中,提出世界 且無法化解。 體系論與依賴理 論。 行動綱領與 不公平的社會結構、經 不公平的社會結構、 溫和議會路線、社會福 具體主張 濟決定論、無產階級革 「非」經濟決定論、 利、福利國家。 命、無產階級專政、建 文化霸權、正當性危
064 拆解式 政治學 立共產主義國家。
機、批判學派、依賴 理論、世界體系論。 對國家與政 國家是資產階級統治 國家是資產階級統治 在取得政權之後,國家 府的看法 的工具,不具有自主 的工具,具有相對自 可以成為協助人民改 性。 主性。 善生活的工具。
伍、保守主義的發展 平等
自由 新右派 家父長保守主義 秩序
極端保守主義 工業發展
19th 初
圖示
小政府時代
1970
保守主義的發展簡圖
保守主義起源於 19 世紀初,象徵部分守舊階級對於經濟以及社會快速發 展、變遷的恐懼。保守主義通常為經濟狀況較為富裕之菁英階級的意識形態, 早期的重點在於期盼穩固社會秩序、擁護社會權威及優良傳統、保障菁英統治 等理念。近代的保守主義則與古典自由主義匯流,發展出一套精細的經濟、政 治學理論(新右派),並於 1970 年代之後於各國大盛其行。 ※保守主義的核心價值 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為:傳統(通常很重視家庭關係)、權威、人類理性的 缺陷性、階層性、有機論(相對於自由主義將社會視為是由一群「獨立的個 人」所組成的組織,保守主義將社會視為是一種「有機的整體」,因此主張 每個人都應各司其職,不可從群體關係當中被割離)、私有財產的神聖性以 及實用主義。
一、有機式的家父長制保守主義 傳統的保守主義習慣將社會視為一個「有機體」,是由許多「制度」
第三章
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 065
及維護社會健全的「社會機制」(如家庭、學校等結構)所共組而成。社 會上每一個結構都有其意義,而每一個人依照其能力及貢獻,也自然而然 的形成了社會「階級」。階級在社會當中發揮了指導的作用,菁英階級應 意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並承擔起指導社會運作的重責大任。而非菁 英階級的人則應該要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發揮自己的功能。正如同在一 個家庭當中,父兄(菁英)對子女弟妹的教導一樣,每個人皆應各司其職, 社會才會和諧。因此該派保守主義又被稱做為「家父長制保守主義」。家 父長制保守主義對於社會秩序、階級結構、菁英統治、傳統價值相當推崇。 在經濟政策上,該派支持者並沒有強烈的主張,而改以較為「實用主義」 的觀點(哪一種作法在該種情況下較好就採用,並不排斥自由市場抑或是 政府干預),因此往往被視為是較為「中間溫和路線」的政治主張。
家父長制: 為一種「保守主義式」的社會思維,認為在社會當中,每個人皆可以依 照自己的能力及背景,而被區分在各種不同的「社會層級」之中。而在 此種「社會層級」當中,具有較多能力及資源的人(也就是菁英),亦 有相對的義務以及責任來「領導」其他成員的行為。因此此種關係就像 是在家庭當中,年紀較長的哥哥或是父親,對於家庭當中的其他成員進 行指導以及拘束一般,彼此之間皆會具有相對應的權利以及義務。
有機論: 保守主義很重視社會的有機性,反對「自由主義式的個人主義」,強調 社會當中每一個人都應該被視為是社群當中「不可被分割」的一份子, 因此彼此之間亦充斥著必須互相服從以及遵守的權利以及義務(如不可 因個人的喜好而破壞社會秩序)。
重視社會階級: 保守主義基本上並不排斥社會階級,且認為菁英統治乃是符合自然規律 的一種政治行為。但這並不代表菁英可以對於被統治階級為所欲為。相 對而言,保守主義者亦透過上述之「家父長制」的概念,來對菁英灌輸 其對於照顧人民的責任及義務(貴族風範 Noblesse oblige)。
傳統權威: 保守主義通常對於「傳統」以及「權威」概念相當重視,尤其是其對於 「家庭」傳統的重視,更是家父長制保守主義的特色之一。保守主義者 認為,家庭是穩定社會秩序的最關鍵力量。而政治當中的「權威」概念, 亦往往是家庭當中「家父長關係」的一種延伸。因此,保守主義者相當 重視社會當中的權威以及秩序,並主張社會跟家庭一樣,倘若失去了共
066 拆解式 政治學 同服從的權威對象,皆會呈現出一種混亂失序的狀況。
實用主義: 實用主義可以被視為是一種政治上的「態度」(而非一個完整的意識形 態) ,其並不會特別重視某種理論或是意識形態的「原則」或是「教條」 , 而僅在意哪一種方法可以「較好的達成目標」。因此,實用主義往往會 被視為是一種「溫和」且「彈性」的政治態度,並常被使用在保守主義 的概念當中。英國即為一個以實用主義為主要政治文化代表的國家。
經濟政策: 受到「實用主義」的影響,保守主義對於經濟政策的看法,在不同時期 皆會有不同的轉變。早期的家父長制保守主義,由於強調菁英對於社會 的領導責任,因此較為傾向於由政府介入市場的經濟模式,並鼓勵政府 干涉人民的生活(因菁英可能比人民更了解人民在想甚麼)。
托利主義(Toryism): 亦為家父長制保守主義的別稱。此概念乃是源自於英國傳統保守黨「托 利黨人」(Tory)一詞,強調一種強而有力的階層化結構。
主張漸進的「改革」: 保守主義雖然較重視「秩序」與「權威」等概念,卻不會刻意的忽視社 會的「進步」面向。然而相對於自由主義或是社會主義的「改革」甚至 是「革命」傾向,保守主義往往更重視「因時制宜」的「漸進改革」模 式。如英國 19 世紀選舉權的緩步擴張,即是在保守黨「與其讓社會不 滿在街頭孳生,還不如讓人民的意見透過選舉納入政治過程」(與其打 破人頭,不如數人頭)的思維之下,才得以完成。而英國保守主義思想 家柏克(Edmund Burke)亦指出,如法國大革命此種「激烈」的政治 變革方式,將很有可能傷害到國家整體的政治發展,因此「改革」仍應 以「漸進」模式為佳(但柏克支持美國獨立革命)。
二、新右派(New Right) 新右派的興起,乃是導因於 1970 年代「凱因斯主義」以及「福利國 家」制度兩者的全面失敗。當時的世界各國由於受到「石油危機」以及「世 界性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大多皆受制於「高失業率」、「高通貨膨脹率」 以及「高稅率」等「後福利國家時期」所帶來的後遺症。 有鑑於政府的干預及支出已無益於改善通膨與就業問題(而這原本是 凱因斯主義的核心主張),學者們開始尋求其他的解決之道。此時,一群 以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 Hayek)為首的經濟學家開始站出來高唱
第三章
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 067
古典經濟學當中的「自由市場」價值,並強烈抨擊主張市場干預的凱因斯 主義,此即為新右派的開端。 新右派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個面向。在經濟層面上,其被視為是一種「新 自由主義」 ;但在政治、社會及外交事項上卻被視為是一種「新保守主義」 。 主要的原因在於,新右派學者在經濟面的主張與古典自由主義相似,皆為 「反對政府干預過多的市場經濟」 ;然而在政治、社會以及外交等面向上, 卻反過來主張「社會權威」 、 「共同文化」 、 「反對移民及歐盟整合」等「保 守價值」。因此新右派可以被視為是自由主義及保守主義的融合體。英國 的柴契爾夫人、美國的雷根總統皆為新右派最知名的支持者。
新自由主義(新經濟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新自由主義的焦點在於「市場與個人」 ,主張政府不應干涉市場的運作, 個人應該要為自己的處境「負責」。新自由主義者認為,根據自由市場 的原則,市場自己會維持一定的供需平衡。而個人或是企業在市場當中 的成功抑或是失敗,皆為自己的努力及能力所導致,因此政府沒有義 務,也無須對失敗的人「伸出援手」。更甚者,倘若政府試圖對於失敗 的人提供協助,則亦可能會使這個人心存僥倖,進而成為「依賴人口」, 因此新右派學者相當反對國家投入福利政策。 除此之外,新右派學者海耶克更從政府效率的角度說明「社會福利」的 「非必要性」。其指出政府就像是一根海綿水管(意指政府充滿冗員, 會無端付出更多的花銷),人民繳納的善款就像是水管當中的水一樣, 與其要透過海綿水管澆花,還不如由人民直接捐錢給需要幫助的對象比 較划算。而社會當中自會有樂意幫助他人的人,政府亦不需要特地站出 來處理社會福利的問題。 新自由主義者更抨擊「福利國家」當中的「財富重新分配概念」,認為 個人的財富乃個人努力所獲致的結果,政府不應以強制力「剝奪」,再 將其供應給某些「沒有這麼努力的人」。新右派學者認為,過高的稅收 將降低人的「進取心」,無助於國家及企業發展其競爭力。 新自由主義的支持者擁抱古典觀念,贊同政府應維持最小限度的規模即 可(小而美政府) 。並認為過多的政府干預只會使人民「越來越不自由」 。 政府規模: 新自由主義回到了古典自由主義的「小而美」政府概念,主張一個「盡 可能不干預」的最小化政府。 經濟主張: 受到海耶克等經濟學者的影響,新自由主義認為政府不應該,也沒有
068 拆解式 政治學 能力介入市場經濟。而政府介入經濟事務的結果,亦僅會導致「依賴 人口」 、 「政府失靈」 、 「貪污腐化」以及「浪費與低效能」等事件的發 生。因此,新右派主張應讓經濟回歸「市場機制」,並排除一切的政 府干預。 對社會福利的看法: 新右派學者相當排斥社會福利,認為個人應對己身的「社會處境」負 責,政府介入社會福利的結果,僅會導致「依賴人口」遽增,以及「貪 污腐化」、「政府組織過分膨脹」等負面結果。 政府組織再造與官僚體制: 新右派學者亦往往會引用「理性選擇理論」 、 「公共選擇理論」等概念, 對於當時組織已過度膨脹的官僚制度提出批判(相關內容於後面章節 有詳細描述)。
新保守主義: 新保守主義為新右派對於社會、政治及外交等事項上的看法。新右派支 持者堅決擁抱社會傳統價值,希望透過「家庭」 、 「宗教」及「國家」等 相關的概念,來重新塑造出社會的權威及秩序。而權威亦被視為是為維 繫社會安定的唯一憑藉。 新保守主義反對外來移民破壞其「純淨」的文化傳統及社會秩序,亦不 歡迎歐洲統合及任何有可能威脅到國家主權的政治決議(如歐洲整合亦 或是其他跨國組織)。 對社會權威及秩序的看法: 認同社會權威,認為權威是穩定社會秩序的唯一憑藉。 對政治及外交事項的看法: 反對歐洲整合等會「割裂國家主權」的事項,亦重視政治權威。 對移民的看法: 對於外來移民較不友善。 美國式的新保守主義: 以「民主」 、 「人權」等名義對於他國進行政治改造(但實際上亦可被 視為是一種侵略行為)。
美式新保守主義: 美國式的新保守主義(Neoconservatism),除了具有上述特質之外,亦 發展出了新的「政治」內涵。美國式的新保守主義,強調美國應藉由其 軍事、經濟的優勢力量,來為「非民主國家」進行所謂的「國家建造」 (nation-building)工程。並期待透過「民主」概念的輸出,可以為「非
第三章
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 069
民主國家」創建出穩固的民主基礎。此種概念與接下來第五章所提到的 「民主化理論」關係十分密切,在多數狀況下也成為了美國干預他國事 務的藉口。美國式的新保守主義重視「人權」 、 「憲政主義」 、 「多黨政治」 等民主概念,且亦不排斥以「武力」手段來達成其「傳播」民主價值的 最終目的。 亞當斯密(Adam Smith) 18 世紀初期的著名經濟學者,著有《國富論》一書,為當代(古典)經濟 學的創建人,提倡「自由市場」概念,因而又有「經濟學之父」以及「資本 主義之父」的稱號。 市場失靈及政府失靈 「市場失靈」及「政府失靈」皆為一種「經濟學」上的描述,前者意指為「市 場」此一結構在「供需調合」的功能上已經無法充分發揮,導致出現了供需 不均衡乃至於其他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如居高不下的失業率);而後者則 是指政府在介入經濟市場時,由於受到本身效率低落及無法有效與即時掌握 市場資訊等限制,致使其亦無法有效「導正」市場運作的一種現象。 「市場失靈」是凱因斯學派藉以支持政府干預經濟事務的重要理論基礎,肇 因於「壟斷」 、 「外部性」及「資訊不對等」等因素;而「政府失靈」則是新 右派對抗凱因斯主義「大政府」思維的重要利器。誠如柴契爾夫人曾經提到 的: 「誰會比人民更知道自己的需求是甚麼呢?」 ,正好一語道盡新右派對於 政府干預經濟作為的不滿。 國營企業的「私有化」 「私有化」是新右派非常強調的政治價值,該主張以上述「政府失靈」為主 要的理論基礎,認為政府機關最大的特徵即在於「缺乏競爭機制及效率」 。因 此,新右派學者認為,拯救「國營企業」失能以及虧損的最佳良方,即為將 其變更為「私有企業」 ,透過來自於市民社會的壓力及競爭,即可提升其反應 能力及效率,亦可以減少政府無謂的負擔。 自由主義的「左右之分」 自由主義過去在政治的意識型態光譜上,往往是被歸類在「左派」的政治理 論的範疇之中。然而,由於受到實務政治的發展以及各種不同政治理論內涵 持續深化的影響,某些過往的自由主義價值,依照現代政治環境的觀點來 看,都已經開始具有「保守」的理論色彩,而這也是為什麼標榜「古典」價 值的新自由主義,在現代會被歸類在「右派」政治理論的主要原因。
070 拆解式 政治學
三、美國新基督右派(共和黨)、法國國家陣線 新基督右派:在當代的意識形態分類當中,較為激進的保守右派通常皆 與「宗教」抑或是「種族主義」有關。如美國的新基督右派(共和黨中 的分支),即為一「宗教基本教義」黨派,反墮胎、反女性主義、反政 教分離、支持校園恢復祈禱等皆為其重要主張。該派支持者對於「非基 督信仰」的區域及國家抱有強烈的攻擊性,也間接影響了美國出兵伊拉 克等攻擊事件。 法國國家陣線:為法國著名民族主義政黨,強烈主張種族的優越性及排 斥外來移民。該黨領袖雷朋於 2002 年的總統大選當中,打敗了左派候 選人,與右派候選人席哈克一同進入了第二輪選舉,其後雖以較大差距 落敗,但亦已顯現出該黨於法國的影響力已不容小覷。 2012 年總統大選,雷朋再度披掛上陣,並於第一輪選舉當中以 18%的 得票率成為第三高票。其後雖然未能擠進第二輪選舉,卻也主導了該次 選舉的結果。 2014 年。歐盟的立法組織-「歐洲議會」改選,法國國家陣線更一舉 成為該次選舉全法國「得票率最高」的政黨,並獲得最多的歐洲議會席 次。上述事例在在說明法國選民的意識形態,在 20 世紀之後,開始出 現明顯「右轉」的傾向。
第三章
表示 名稱
政治思想與意識形態 071
三種主要保守主義之比較簡表
家父長制保守主義
新自由主義
新保守主義 (含美式新保守)
有機式的社會觀點。 為一種針對「經濟」 為一種針對「政治」 主張社會階級有其功能。 面向的觀點。 面向的觀點。 強調社會與家族權威,主 主張個人與企業應對 主 張 社 會 權 威 與 秩 核心觀點
世界觀
張 菁 英 有 更 多 的 權 利 以 己身行為負責。 序的穩定。 強調小政府思維。 在 外 交 上 具 有 排 外 及責任。 強調「漸進的改革」而非 以及擴張(美國式) 「革命」。 的特質。 有機且階層式的社會結 構,所有人皆在團體當中各 司其職。認為社會關係是家 庭關係的延伸。
個人應對己身行為負 責。社會福利將會削 弱個人的進取精神, 成為「依賴人口」。
權威是維持社會秩序 的保證。認為社會關 係是家族關係的延 伸,重視家庭價值。
貴族或精英領導社會與國 政府對於經濟事務應 社 會 權 威 的 共 同 確 行動綱領跟 家。 盡可能減少介入。 保、排斥國際整合與 具體主張 主張民主輸出。 國家事務與社會事務一樣 都是家庭關係的延伸,因此 對國家與政 國 家 亦 應 由 較 富 有 經 驗 的 府的看法 菁英領導。
政府具有組織擴張、 無效率以及浪費支出 的傾向,應盡可能減 少政府介入人民的經 濟生活。
國家在國際上「獨立 地位」的確保,將有 助於維繫該國特有的 傳統以及文化。國家 亦可成為輸出民主的 單位載體。
陸、第三條路? 意識形態的鬥爭至今仍未止歇,面對社會、自由、保守派的衝突與紛爭, 劍橋社會學家季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了「第三條路」(The Third Way) 政策理論,主張一種「中間偏左」的意識形態路線,試圖調節資本主義與社會 主義之間的矛盾,達成均衡。 「第三條路」的想法很快受到英國當時的首相布萊爾(工黨)的青睞。布 萊爾揚棄了傳統上工黨所主張的「國有化」及「公共所有權」政策(社會民主 主義政黨),認為「階級認同」的口號已經過時,並主張社群雖然應對於「個 人發展的健全與否負責」,但國家的角色仍僅應為「協助個人負擔更多的責 任」,因此福利的供給「並非毫無限度」。 總體而言,布萊爾領導的「新工黨」雖然仿效了保守黨關於「誘導個人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