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005

Page 1

壹、憲法類 中華民國憲法(36.01.01) ...................................... 壹- 3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94.06.10) ...................... 壹- 16 ◎中華民國憲法暨增修條文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壹- 20

集會遊行法(91.06.26) .......................................... 壹- 28

貳、中央政府組織法類 中央法規標準法(93.05.19) .................................. 貳- 3 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99.02.03) .................. 貳- 6 中華民國總統府組織法(99.09.01) ...................... 貳- 11 行政院組織法(99.02.03) ...................................... 貳- 14 行政院功能業務與組織調整暫行條例(99.02.03)貳- 16 行政法人法(100.04.27) ........................................ 貳- 22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設置條例(103.01.29) ...... 貳- 29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設置條例(103.01.22) .. 貳- 37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103.01.29) ......... 貳- 42 國家運動訓練中心設置條例(103.01.22)........... 貳- 50 法務部組織法(100.06.29)................................. 貳- 55 考試院組織法(83.07.01) ...................................... 貳- 57 –1–


監察院組織法(99.05.19) .......................................貳- 59 司法院組織法(102.05.22) .....................................貳- 62 司法院大法官審理案件法(82.02.03) ...................貳- 66 法院組織法(103.01.29) .........................................貳- 70 ◎法院組織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貳- 84

行政法院組織法(100.11.23) .................................貳- 87 智慧財產法院組織法(103.06.04) .........................貳- 96 少年及家事法院組織法(103.01.29)................... 貳-103 立法院組織法(101.11.14) .....................................貳-109 立法院議事規則(97.12.26) ...................................貳-115 立法院職權行使法(99.06.15) ...............................貳-121

參、人事考銓選舉法類 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98.06.10) ........................ 參- 3 公務人員考試法(103.01.22) .................................參- 5 公務人員任用法(102.01.23) .................................參- 9 公務人員俸給法(97.01.16) ...................................參- 17 公務人員考績法(96.03.21) ...................................參- 22 公務員服務法(89.07.19) .......................................參- 26 公務員懲戒法(74.05.03) .......................................參- 29 公務人員保障法(92.05.28) ...................................參- 33 公務人員協會法(95.05.17) ...................................參- 45 公教人員保險法(103.01.29) .................................參- 53 公務人員退休法(99.08.04) ...................................參- 68 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95.05.17) .......................參- 79 –2–


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98.05.27) ...................... 參- 83 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103.05.28) ........................ 參-100 公職人員利益衝突迴避法(89.07.12) .................. 參-126 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103.01.29) ........................ 參-128 公民投票法(98.06.17) .......................................... 參-132 公民投票法施行細則(95.07.10) .......................... 參-141 法官法(100.07.06) ................................................ 參-144 ◎人事考銓法規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參-165

肆、行政法類 行政程序法(102.05.22) ........................................ 肆- 3 ◎行政程序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肆- 23

政府資訊公開法(94.12.28) .................................. 肆- 39 行政執行法(99.02.03) .......................................... 肆- 43 ◎行政執行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肆- 50

行政執行法施行細則(99.06.15) .......................... 肆- 53 法務部行政執行署組織法(100.06.29)................... 肆- 58 行政罰法(100.11.23)............................................. 肆- 60 ◎行政罰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肆- 67

訴願法(101.06.27)............................................ 肆- 71 ◎訴願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肆- 82

行政訴訟法(103.06.18) .................................... 肆- 88 ◎行政訴訟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肆-125

行政訴訟法施行法(103.06.18).......................... 肆-131 國家賠償法(69.07.02) .......................................... 肆-135 –3–


◎國家賠償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肆-137

國家賠償法施行細則(88.09.29) ...........................肆-139 社會秩序維護法(100.11.04) .................................肆-144 公文程式條例(96.03.21) .......................................肆-155

伍、地方制度法類 地方制度法(103.01.29) .........................................伍- 3 ◎地方制度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伍- 27

財政收支劃分法(88.01.25) ...................................伍- 30 地方稅法通則(91.12.11)........................................伍- 35

臺灣省政府組織規程(100.04.28) ................... 伍- 37 臺灣省諮議會組織規程(102.10.04) ................ 伍- 39 地方立法機關組織準則(103.06.10) ................ 伍- 41 地方行政機關組織準則(103.09.01) ................ 伍- 48 地方民意代表費用支給及村里長事務補助費補助 條例(98.07.08) .............................................. 伍- 54 志願服務法(103.06.18) .................................. 伍- 57 社區發展工作綱要(88.05.01) ......................... 伍- 61 規費法(91.12.11) ........................................... 伍- 64 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103.06.20) ........ 伍- 67 中央對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補助辦法 (101.12.28) .................................................... 伍- 72 公共造產獎助及管理辦法(89.08.25) .............. 伍- 78 公共債務法(102.07.10) .................................. 伍- 80 公庫法(98.05.06) ........................................... 伍- 84 原住民族基本法(94.02.05) ............................ 伍- 88 –4–


陸、戶政法類 戶籍法(100.05.25)............................................ 陸- 3 ◎戶籍法規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陸- 12

戶籍法施行細則(98.01.07) ............................... 陸- 13 戶籍登記申請書登載須知(103.08.26) ............... 陸- 18 申請戶籍謄本及閱覽戶籍登記資料處理原則 (95.12.06) ........................................................ 陸- 25 核發英文戶籍謄本作業要點(102.10.31) ........... 陸- 26 核發新式戶口名簿注意事項(103.01.23) ........... 陸- 28 戶籍登記簿冊卡書表保存年限表(103.05.15) .... 陸- 29 親等關聯資料申請提供及管理辦法(100.06.29). 陸- 31 各機關申請提供戶籍資料及親等關聯資料辦法 (102.09.04) ...................................................... 陸- 34 戶政規費收費標準(100.06.29).......................... 陸- 37 出生資料網路通報作業要點(103.01.08) ........... 陸- 39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103.01.22)........ 陸- 41 戶政事務所辦理結婚登記作業規定(102.12.06). 陸- 62 戶政事務所辦理印鑑登記作業規定(103.01.29). 陸- 65 戶政機關登記法院職權通知作業要點(102.03.04) ............................................................................. 陸- 67 清查協助辦理未成年人監護登記或權利義務行使負擔 登記作業規定(98.03.30)................................... 陸- 69 死亡資料通報辦法(102.11.26) .......................... 陸- 72 無戶籍人口補辦戶籍登記注意事項(100.12.27). 陸- 74

–5–


國人出境滿二年未入境及再入境人口通報作業要點 (102.06.18) ...................................................... 陸- 75 辦理異地受理戶籍登記及核發證件審查作業規定 (103.06.25) ...................................................... 陸- 77 矯正機關收容人戶籍管理要點(103.01.02)........ 陸- 79 戶政役政聯繫配合作業規定(103.05.16) ........... 陸- 81 強化查尋人口分工聯繫作業規定(92.01.30) ...... 陸- 83 縣市改制直轄市戶政業務處理原則(102.05.22). 陸- 85 戶政機關受理申請指定送達地址作業要點 (100.09.20) ...................................................... 陸- 89 廢止臺灣地區人民身分及戶籍作業要點 (97.09.05) ........................................................陸- 90 在臺原有戶籍大陸地區人民申請回復臺灣地區人民身 分許可辦法(100.09.14)..................................... 陸- 91 戶籍登記記事填寫注意事項(98.06.01) ............. 陸- 93 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 (102.08.01) ...................................................... 陸- 94 國民身分證統一編號重複或錯誤案件處理要點 (83.06.22) ........................................................陸-100 清查人口作業規定(101.09.04).......................... 陸-101 戶籍巡迴查對實施規定(103.03.13)................... 陸-104 戶口校正作業規定(97.11.25) ............................ 陸-106 教育程度查記作業要點(102.11.19)................... 陸-110 戶籍人口統計作業要點(103.09.04)................... 陸-112 戶籍罰鍰處罰金額基準表(99.09.17) ................. 陸-118 戶警分立實施方案(81.06.10)............................ 陸-120 –6–


戶警聯繫作業要點(97.07.21)............................ 陸-122

柒、姓名條例類 姓名條例(98.07.08) .......................................... 柒- 3 ◎姓名條例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柒- 5

姓名條例施行細則(100.04.11) .......................... 柒- 6 原住民身分法(97.12.03)................................... 柒- 9 臺灣原住民族回復傳統姓名及更正姓名作業要點 (97.04.30) ........................................................ 柒- 11 原住民民族別認定辦法(93.04.07) .................... 柒- 13

捌、國籍法類 國籍法(95.01.27).............................................. 捌- 3 國籍法施行細則(99.04.29) ............................... 捌- 6 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基本語言能力及國民權利義務基 本常識認定標準(103.04.09) ............................. 捌- 11 歸化取得我國國籍者基本語言能力及國民權利義務基 本常識課時數認定及測試作業須知(103.04.11). 捌- 13 中華民國國籍證明核發要點(103.02.21) ........... 捌- 15 國籍規費收費標準(98.12.30)............................ 捌- 16 入出國及移民法(100.11.23).............................. 捌- 17 入出國及移民法施行細則(102.12.19) ............... 捌- 38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100.12.21). 捌- 43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施行細則 (92.12.29) ........................................................ 捌- 67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95.05.30)............................ 捌- 79 –7–


香港澳門關係條例施行細則(89.10.25) ............. 捌- 87 大陸地區人民在臺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 定居許可辦法(101.11.23) ................................. 捌- 91 香港澳門居民進入臺灣地區及居留定居許可辦法 (103.06.10) ...................................................... 捌-104 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申請入國居留定居許可辦法 (103.08.13) ...................................................... 捌-113 警察刑事紀錄證明核發條例(102.01.16) ........... 捌-118 涉外民事法律適用法(99.05.26) ........................ 捌-120 ◎國籍法類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捌-126

玖、民事法類 民法

第一編

總則(97.05.23) ...........................玖- 3

◎民法 第一編 總則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玖- 16

民法總則施行法(97.05.23) ...................................玖- 28 民法

第二編

◎民法

債(99.05.26) ...............................玖- 30

第二編 債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玖- 83

民法債編施行法(98.12.30) ...................................玖- 92 民法

第三編

物權(101.06.13) .........................玖- 95

◎民法 第三編 物權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玖-123

民法物權編施行法(99.02.03) ...............................玖-136 民法

第四編

親屬(103.01.29) .........................玖-139

◎民法 第四編 親屬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玖-158

民法親屬編施行法(101.12.26) ..............................玖-165 民法

第五編

繼承(103.01.29) ..........................玖-168

◎民法 第五編 繼承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柒-177 –8–


民法繼承編施行法(102.01.30) ............................ 玖-184

拾、刑事法類 中華民國刑法(103.06.18) .................................... 拾- 3 ◎中華民國刑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拾- 42

中華民國刑法施行法(98.12.30) .......................... 拾- 77 貪污治罪條例(100.11.23)..................................... 拾- 80 性侵害犯罪防治法(100.11.09)............................. 拾- 83 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96.07.04) .............. 拾- 89 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100.11.23)..................... 拾- 95

拾壹、訴訟法類 民事訴訟法(102.05.08) ................................ 拾壹-

3

◎民事訴訟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拾壹- 71

民事訴訟法施行法(102.05.08)...................... 拾壹- 91 家事事件法(101.01.11)................................. 拾壹- 93 非訟事件法(102.05.08) ................................ 拾壹- 121 強制執行法(103.06.04) ................................ 拾壹- 135 刑事訴訟法(102.06.18) ................................ 拾壹- 156 ◎刑事訴訟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拾壹- 218

刑事訴訟法施行法(103.06.18)...................... 拾壹- 247 軍事審判法(103.06.04) ................................ 拾壹- 249 少年事件處理法(94.05.18) ........................... 拾壹- 275 請願法(58.12.18).......................................... 拾壹- 288

–9–


拾貳、商事法類 公司法(102.01.30)........................................ 拾貳-

3

◎公司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拾貳- 54

票據法(76.06.29).......................................... 拾貳- 63 ◎票據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拾貳- 76

海商法(98.07.08).......................................... 拾貳- 81 ◎海商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拾貳-

95

保險法(103.06.04)........................................ 拾貳- 97 ◎保險法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 拾貳- 130

拾參、經濟行政法類 著作權法(103.01.22) .................................... 拾參-

3

商標法(100.06.29)........................................ 拾參- 22 專利法(103.01.22) ............................................ 拾參- 37 消費者保護法(94.02.05) .................................. 拾參- 62

拾肆、勞動社會法類 勞動基準法(102.12.11) .................................... 拾肆-

3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98.02.27) ...................... 拾肆- 15 勞工保險條例(103.05.28) ................................ 拾肆- 21 性別工作平等法(103.06.18) ............................ 拾肆- 38 家庭暴力防治法(98.04.29) .............................. 拾肆- 44 性騷擾防治法(98.01.23) .................................. 拾肆- 54 全民健康保險法(100.06.29) ............................ 拾肆- 58

–10–


拾伍、大法官解釋 解釋爭點/解釋文............................................. 拾伍-

3

附錄 法規名稱索引表 ................................................ 附錄-

–11–

3


3

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

民國 35 年 12 月 25 日國民大會制定 民國 36 年 1 月 1 日國民政府公(發)布 全文 175 條;並自同年 12 月 25 日施行

言 〈99 高〉

第二章

人民之權利 義務

第 7 條(平等權)★★★〈99 軍轉〉 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 族、階級、黨派,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中華民國國民大會受全體國民之付 託,依據孫中山先生創立中華民國之 第 8 條(人身自由)★★★ 遺教,為鞏固國權,保障民權,奠定 〈102 移二、102 移三、101 軍法官、99 高〉 社會安寧,增進人民福利,制定本憲 Ⅰ人民身體之自由應予保障。除現行犯 之逮捕由法律另定外,非經司法或警 法,頒行全國,永矢咸遵。 察機關依法定程序,不得逮捕拘禁。 非由法院依法定程序,不得審問處 第一章 總綱 罰。非依法定程序之逮捕、拘禁、審 第 1 條(國體)★ 問、處罰,得拒絕之。 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 Ⅱ人民因犯罪嫌疑被逮捕拘禁時,其逮 治、民享之民主共和國。 捕拘禁機關應將逮捕拘禁原因,以書 面告知本人及其本人指定之親友,並 第 2 條(主權在民) 至遲於二十四小時內移送該管法院 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 審問。本人或他人亦得聲請該管法 第 3 條(國民) 院,於二十四小時內向逮捕之機關提審。 具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 Ⅲ法院對於前項聲請,不得拒絕,並不 得先令逮捕拘禁之機關查覆。逮捕拘 第 4 條(領土)★ 〈99 普〉 禁之機關,對於法院之提審,不得拒 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 絕或遲延。 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 【編按:本條文受憲法增修條文第 1 條第 Ⅳ 人 民 遭 受 任 何 機 關 非 法 逮 捕 拘 禁 2 項第 2 款及第 4 條第 5 項規定凍結】 時,其本人或他人得向法院聲請追 究,法院不得拒絕,並應於二十四小 第 5 條(民族平等) 時內向逮捕拘禁之機關追究,依法處理。 中華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

第 6 條(國旗)

第 9 條(人民不受軍審原則)

人民除現役軍人外,不受軍事審判。 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地,左上角青天 白日。 第 10 條(居住及遷徙自由)★★ 人民有居住及遷徙之自由。

中華民國憲法 ︵第一一○條︶

中華民國憲法

壹 憲法

壹、憲法類


壹 憲法

4

壹、憲法類 第 11 條(表現自由)★★★ 〈102 警二、101 外交三、101 司法官、 100 高二、100 司法官〉

中華民國憲法 ︵第一一二七條︶

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第 12 條(秘密通訊自由) 人民有秘密通訊之自由。

第 13 條(宗教信仰自由)★ 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

第 14 條(集會結社自由)★ 〈101 警二〉 人民有集會及結社之自由。

第 15 條(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 ★★★ 〈102 警二、101 司法官、101 專利二、 101 高二、101 民間公證人、101 律、 101 軍法官〉

101 民間公證人、101 律、101 軍法官、 101 警二、99 軍轉〉 以上各條列舉之自由權利,除為防止 妨礙他人自由、避免緊急危難、維持 社會秩序,或增進公共利益所必要者 外,不得以法律限制之。

第 24 條(公務員侵權責任及國家賠 償責任)★★ 凡公務員違法侵害人民之自由或權利 者,除依法律受懲戒外,應負刑事及 民事責任。被害人民就其所受損害, 並得依法律向國家請求賠償。

第三章

國民大會

【編按:本章條文受憲法增修條文第 1 條第 2 項規定凍結】

人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財產權,應 第 25 條(國民大會之地位) 予保障。 國民大會依本憲法之規定,代表全國 第 16 條(請願、訴願及訴訟權)★★★ 國民行使政權。

〈102 軍轉〉 人民有請願、訴願及訴訟之權。

第 17 條(參政權)★

〈99 普〉

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

第 18 條(應考試服公職權) 人民有應考試服公職之權。

第 19 條(納稅義務)★★★ 人民有依法律納稅之義務。

第 20 條(兵役義務) 人民有依法律服兵役之義務。

第 21 條(受國民教育之權利義務) 人民有受國民教育之權利與義務。

第 22 條(概括自由權)★★ 〈102 警二、101 司法官、101 高二、 101 民間公證人〉

第 26 條(國民大會之名額) 國民大會以左列代表組織之: 一 每縣市及其同等區域各選出代表 一人,但其人口逾五十萬人者, 每增加五十萬人,增選代表一 人。縣市同等區域以法律定之。 二 蒙古選出代表,每盟四人,每特 別旗一人。 三 西藏選出代表,其名額以法律定之。 四 各民族在邊疆地區選出代表,其 名額以法律定之。 五 僑居國外之國民選出代表,其名 額以法律定之。 六 職業團體選出代表,其名額以法 律定之。 七 婦女團體選出代表,其名額以法 律定之。

凡人民之其他自由及權利,不妨害社 會秩序、公共利益者,均受憲法之保障。 第 27 條(國民大會之職權) Ⅰ國民大會之職權如左: 第 23 條(基本權利之限制)★★★ 一 選舉總統、副總統。 〈102 警二、101 司法官、101 高二、 二 罷免總統、副總統。


第 28 條(國大代表任期、資格之限制)

第四章

總統

Ⅰ國民大會代表每六年改選一次。 第 35 條(總統之地位) Ⅱ每屆國民大會代表之任期,至次屆國 總統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中華民國。 民大會開會之日為止。 Ⅲ現任官吏不得於其任所所在地之選舉 第 36 條(三軍統帥權) 總統統率全國陸海空軍。 區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

第 29 條(國民大會常會之召集) 國民大會於每屆總統任滿前九十日集 會,由總統召集之。

第 30 條(國民大會臨時會之召集) Ⅰ國民大會遇有左列情形之一時,召集 臨時會: 一 依本憲法第四十九條之規定,應 補選總統、副總統時。 二 依監察院之決議,對於總統、副 總統提出彈劾案時。 三 依立法院之決議,提出憲法修正 案時。 四 國民大會代表五分之二以上請求 召集時。 Ⅱ國民大會臨時會,如依前項第一款或 第二款應召集時,由立法院院長通告 集會。依第三款或第四款應召集時, 由總統召集之。

第 31 條(國民大會開會地點)

第 37 條(公布法令權及限制) 總統依法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 行政院院長之副署,或行政院院長及 有關部會首長之副署。 【編按:本條文受憲法增修條文第 2 條 第 2 項規定部分凍結】

第 38 條(締約及宣戰媾和權) 總統依本憲法之規定,行使締結條約 及宣戰媾和之權。

第 39 條(宣布戒嚴權) 總統依法宣布戒嚴,但須經立法院之 通過或追認。立法院認為必要時,得 決議移請總統解嚴。

第 40 條(赦免權) 總統依法行使大赦、特赦、減刑及復 權之權。

第 41 條(任免權) 總統依法任免文武官員。

國民大會之開會地點在中央政府所在地。 第 42 條(授與權) 第 32 條(國民大會代表言論免責權) 總統依法授與榮典。 國民大會代表在會議時所為之言論及 第 43 條(緊急處分權)★ 表決,對會外不負責任。 國家遇有天然災害、癘疫或國家財政 第 33 條 (國民大會代表之不受逮捕權) 經 濟 上 有 重 大 變 故 , 須 為 急 速 處 分 時,總統於立法院休會期間,得經行 國民大會代表,除現行犯外,在會期 政院會議之決議,依緊急命令法,發 中,非經國民大會許可,不得逮捕或 布緊急命令,為必要之處置。但須於 拘禁。 發布命令後一個月內提交立法院追 認,如立法院不同意時,該緊急命令

中華民國憲法 ︵第二八四三條︶

三 修改憲法。 第 34 條(組織、選舉、罷免及行使 四 複決立法院所提之憲法修正案。 職權程序之法律保留) Ⅱ關於創制複決兩權,除前項第三、第 國民大會之組織,國民大會代表選舉 四兩款規定外,俟全國有半數之縣市 罷免,及國民大會行使職權之程序, 曾經行使創制複決兩項政權時,由國 以法律定之。 民大會制定辦法並行使之。

5

壹 憲法

壹、憲法類


肆、行政法類

3

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

第一章 第一節

總則 法例

第 1 條(立法目的)★ 〈101 專利師、100 專利師、100 升等〉 為使行政行為遵循公正、公開與民主 之程序,確保依法行政之原則,以保 障人民權益,提高行政效能,增進人 民對行政之信賴,特制定本法。

地位之組織。 Ⅲ受託行使公權力之個人或團體,於委 託範圍內,視為行政機關。

第 3 條(適用範圍)★★ Ⅰ行政機關為行政行為時,除法律另有 規定外,應依本法規定為之。 Ⅱ下列機關之行政行為,不適用本法之 程序規定: 一 各級民意機關。 二 司法機關。 三 監察機關。 Ⅲ下列事項,不適用本法之程序規定: 一 有關外交行為、軍事行為或國家 安全保障事項之行為。 二 外國人出、入境、難民認定及國 籍變更之行為。 三 刑事案件犯罪偵查程序。 四 犯罪矯正機關或其他收容處所為 達成收容目的所為之行為。 五 有關私權爭執之行政裁決程序。 六 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為達成教育 目的之內部程序。 七 對公務員所為之人事行政行為。 八 考試院有關考選命題及評分之行為。

第 2 條(行政程序與行政機關之定義) ★★★ 〈101 軍轉、101 律、100 法警、100 檢 第 4 條(依法行政原則)★★★ 事官、100 執行員〉 〈102 海巡、102 警三、101 身三、 Ⅰ本法所稱行政程序,係指行政機關作成 100 司法官〉

行政處分、締結行政契約、訂定法規命 行政行為應受法律及一般法律原則之 令與行政規則、確定行政計畫、實施行 拘束。 政指導及處理陳情等行為之程序。 第 5 條(明確性原則)★★ Ⅱ本法所稱行政機關,係指代表國家、 〈102 警三、101 身三、101 警三、100 地方自治團體或其他行政主體表示 書記官、100 升等、100 原三〉 意思,從事公共事務,具有單獨法定 行政行為之內容應明確。

肆 行政法

民國 88 年 2 月 3 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 文 175 條;並 90 年 1 月 1 日施行 民國 89 年 12 月 27 日總統令增訂公布 第 174-1 條 民國 90 年 6 月 20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 第 174-1 條 民國 90 年 12 月 28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 第 174-1 條 民國 94 年 12 月 28 日總統令公布刪除 第 44、45 條 民國 102 年 5 月 22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 第 131 條

行政程序法 ︵第一五條︶

行政程序法


4

肆、行政法類 事項。 第 6 條(禁止差別待遇原則)★★ 〈102 警三、102 身三、101 司法官、 Ⅲ行政機關經裁併者,前項公告得僅由 組織法規變更後之管轄機關為之。 101 身三、100 司法官〉

行政程序法 ︵第六一四條︶

肆 行政法

行政行為,非有正當理由,不得為差 Ⅳ前二項公告事項,自公告之日起算至 第三日起發生移轉管轄權之效力。但 別待遇。 公告特定有生效日期者,依其規定。 第 7 條(比例原則)★ Ⅴ管轄權非依法規不得設定或變更。

〈102 高、102 海巡、101 地三、101 警三、 100 法警、100 原三、100 司法官〉 第 12 條(管轄權之補充規定) 行政行為,應依下列原則為之: 一 採取之方法應有助於目的之達成。 二 有多種同樣能達成目的之方法 時,應選擇對人民權益損害最少者。 三 採取之方法所造成之損害不得與 欲達成目的之利益顯失均衡。

第 8 條(誠實信用及信賴保護原則) ★★★ 〈102 高、101 專利師、101 關三、 100 高二、100 司法官、100 執行官、 99 關四〉 行政行為,應以誠實信用之方法為 之,並應保護人民正當合理之信賴。

第 9 條(有利不利一律注意) 〈102 關三〉 行政機關就該管行政程序,應於當事 人有利及不利之情形,一律注意。

不能依前條第一項定土地管轄權者, 依下列各款順序定之: 一 關於不動產之事件,依不動產之 所在地。 二 關於企業之經營或其他繼續性事 業之事件,依經營企業或從事事 業之處所,或應經營或應從事之 處所。 三 其他事件,關於自然人者,依其 住所地,無住所或住所不明者, 依其居所地,無居所或居所不明 者,依其最後所在地。關於法人 或團體者,依其主事務所或會址 所在地。 四 不能依前三款之規定定其管轄權 或有急迫情形者,依事件發生之 原因定之。

第 13 條(管轄權競合之解決)★★ 第 10 條(行政裁量之界限)★ 〈99 軍轉〉 〈102 高、102 警三、101 原三、100 升等、 Ⅰ同一事件,數行政機關依前二條之規 100 專利師〉 定均有管轄權者,由受理在先之機關 行政機關行使裁量權,不得逾越法定之 裁量範圍,並應符合法規授權之目的。

管轄,不能分別受理之先後者,由各 該機關協議定之,不能協議或有統一 管轄之必要時,由其共同上級機關指 第二節 管轄 定管轄。無共同上級機關時,由各該 上級機關協議定之。 第 11 條(法定管轄)★★ 〈102 高、99 關四〉 Ⅱ前項機關於必要之情形時,應為必要 之職務行為,並即通知其他機關。 Ⅰ行政機關之管轄權,依其組織法規或 其他行政法規定之。 第 14 條(管轄權爭議之解決─指定 Ⅱ行政機關之組織法規變更管轄權之規 管轄)★ 〈99 軍轉〉 定,而相關行政法規所定管轄機關尚 Ⅰ數行政機關於管轄權有爭議時,由其 未一併修正時,原管轄機關得會同組 共同上級機關決定之,無共同上級機 織法規變更後之管轄機關公告或逕 關時,由各該上級機關協議定之。 由 其 共 同 上 級 機 關 公 告 變 更 管 轄 之 Ⅱ前項情形,人民就其依法規申請之事


肆、行政法類

肆 行政法

行政程序法 ︵第一五一九條︶

件,得向共同上級機關申請指定管 行政機關因法規或事實之變更而喪失 轄,無共同上級機關者,得向各該上 管轄權時,應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之 級機關之一為之。受理申請之機關應 機關,並通知當事人。但經當事人及 自請求到達之日起十日內決定之。 有管轄權機關之同意,亦得由原管轄 Ⅲ在前二項情形未經決定前,如有導致 機關繼續處理該案件。 國家或人民難以回復之重大損害之 第 19 條(職務協助)★★〈101 關四〉 虞時,該管轄權爭議之一方,應依當 Ⅰ 行 政 機 關 為 發 揮 共 同 一 體 之 行 政 機 事人申請或依職權為緊急之臨時處 能,應於其權限範圍內互相協助。 置,並應層報共同上級機關及通知他 Ⅱ行政機關執行職務時,有下列情形之 方。 一者,得向無隸屬關係之其他機關請 Ⅳ人民對行政機關依本條所為指定管轄 求協助: 之決定,不得聲明不服。 一 因法律上之原因,不能獨自執行 職務者。 第 15 條(行政機關委任及委託)★★ 〈102 鐵高員、101 軍轉、100 專利師〉 二 因人員、設備不足等事實上之原 因,不能獨自執行職務者。 Ⅰ行政機關得依法規將其權限之一部 三 執行職務所必要認定之事實,不 分,委任所屬下級機關執行之。 能獨自調查者。 Ⅱ行政機關因業務上之需要,得依法規 四 執行職務所必要之文書或其他資 將其權限之一部分,委託不相隸屬之 料,為被請求機關所持有者。 行政機關執行之。 五 由被請求機關協助執行,顯較經 Ⅲ前二項情形,應將委任或委託事項及 濟者。 法規依據公告之,並刊登政府公報或 六 其他職務上有正當理由須請求協 新聞紙。 助者。 第 16 條(委託行使公權力)★★★ Ⅲ前項請求,除緊急情形外,應以書面 〈102 鐵高員、101 司三、101 律、101 為之。 軍轉、101 關四、100 律、99 高〉 Ⅳ被請求機關於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應 Ⅰ行政機關得依法規將其權限之一部 拒絕之: 分,委託民間團體或個人辦理。 一 協助之行為,非其權限範圍或依 Ⅱ前 項 情 形 , 應 將 委 託 事 項 及 法 規 依 法不得為之者。 據公告之,並刊登政府公報或新聞 二 如提供協助,將嚴重妨害其自身 紙。 職務之執行者。 Ⅲ第一項委託所需費用,除另有約定 Ⅴ被請求機關認有正當理由不能協助 外,由行政機關支付之。 者,得拒絕之。 第 17 條(管轄權之職權調查) Ⅵ被請求機關認為無提供行政協助之義 Ⅰ行政機關對事件管轄權之有無,應依 務或有拒絕之事由時,應將其理由通 職權調查;其認無管轄權者,應即移 知請求協助機關。請求協助機關對此 送有管轄權之機關,並通知當事人。 有異議時,由其共同上級機關決定 Ⅱ人民於法定期間內提出申請,依前項 之,無共同上級機關時,由被請求機 規定移送有管轄權之機關者,視同已 關之上級機關決定之。 在 法 定 期 間 內 向 有 管 轄 權 之 機 關 提 Ⅶ被請求機關得向請求協助機關要求負 出申請。 擔行政協助所需費用。其負擔金額及 支付方式,由請求協助機關及被請求 第 18 條(管轄權變更之處理)★

5


柒、姓名條例類

3

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

第 1 條(本名) I中華民國國民之本名,以一個為限, 並以戶籍登記之姓名為本名。 Ⅱ臺灣原住民之姓名登記,依其文化慣 俗為之;其已依漢人姓名登記者,得 申請回復其傳統姓名;回復傳統姓名 者,得申請回復原有漢人姓名。但以 一次為限。 Ⅲ中華民國國民與外國人、無國籍人結 婚,其配偶及所生子女之中文姓氏, 應符合我國國民使用姓名之習慣;外 國人、無國籍人申請歸化我國國籍 者,其中文姓氏,亦同。

用字典中所列有之文字。 Ⅱ原住民之傳統姓名或漢人姓名,均得 以傳統姓名之羅馬拼音並列登記,不 受前條第一項規定之限制。 Ⅲ外國人、無國籍人於歸化我國國籍 後,應取中文姓名,並得以原有外文 姓名之羅馬拼音並列登記,不受前條 第一項規定之限制。 Ⅳ姓名文字未使用第一項所定通用字典 所列有之文字者,不予登記。

第 3 條(應用本名事項) 國民依法令之行為,有使用姓名之必 要者,均應使用本名。

第 4 條(應用本名事項) 學歷、資歷、執照及其他證件應使用 本名;未使用本名者,無效。

第 5 條(應用本名事項) 財產之取得、設定、喪失、變更、存 儲或其他登記時,應用本名,其未使 用本名者,不予受理。

第 6 條(改姓冠姓) I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申請改姓: 一 被認領者。 二 被收養或終止收養者。 三 原住民因改漢姓造成家族姓氏誤 植者。 四 其他依法改姓者。

Ⅱ夫妻之一方得申請以其本姓冠以配偶 之姓或回復其本姓;其回復本姓者, 於同一婚姻關係存續中,以一次為 I戶籍登記之姓名,應使用教育部編訂 限。 之國語辭典或辭源、辭海、康熙等通

第 2 條(姓名登記)

柒 姓名條例

民國 42 年 3 月 7 日總統令制定公布全 文 10 條 民國 54 年 12 月 1 日總統令公布修正 第6條 民國 72 年 11 月 18 日總統令公布修正 第6條 民國 84 年 1 月 20 日總統令公布修正 第1條 民國 90 年 6 月 20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 全文 14 條 民國 90 年 10 月 5 日行政院令發布自 90 年 10 月 15 日施行 民國 92 年 6 月 25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 第 1、2、6、10、12、14 條 民國 96 年 12 月 26 日總統令修正第 6、12 條 民國 98 年 7 月 8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2條

姓名條例 ︵第一六條︶

姓名條例


4

柒、姓名條例類 第 7 條(改名)

第 11 條(申請改姓冠姓改名之生效

姓名條例︵第七一四條︶ 柒 姓名條例

日) I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申請改名: 一 同時在一機關、機構、團體或學 依本條例申請改姓、冠姓、回復本姓、 校服務或肄業,姓名完全相同者。 改名、更改姓名或更正本名者,除法 二 與三親等以內直系尊親屬名字完 律另有規定外,自戶籍登記之日起, 全相同者。 發生效力。 三 同時在一直轄市、縣(市)居住 第 12 條(不得申請更改姓名之情形) 六個月以上,姓名完全相同者。 I有下列情事之一者,不得申請改姓、 四 銓敘時發現姓名完全相同,經銓 改名或更改姓名: 敘機關通知者。 一 經通緝或羈押者。 五 與經通緝有案之人犯姓名完全相 二 受宣告強制工作或交付感訓處分 同者。 之裁判確定者。 六 命名文字字義粗俗不雅或有特殊 三 受有期徒刑以上刑之判決確定而 原因者。 未受緩刑或易科罰金之宣告者。 Ⅱ依前項第六款申請改名者,以二次為 但過失犯罪者,不在此限。 限。但未成年人第二次改名,應於成 Ⅱ前項第二款及第三款規定不得申請改 年後始得為之。 姓、改名或更改姓名之期間,自裁判 第 8 條(更改姓名) 確定之日起至執行完畢滿三年止。 有下列情事之一者,得申請更改姓名: 第 13 條(施行細則之訂定) 一 原名譯音過長或不正確者。 本條例施行細則,由內政部定之。 二 出世為僧尼者或僧尼而還俗者。 三 因執行公務之必要,應更改姓名 第 14 條(施行日期) 者。 本條例修正條文,自公布日施行。 第 9 條(本名之更正) I在本條例施行前,有第四條、第五條 所定未使用本名情事者,應於本條例 施行後,向原權責機關(構) 、學校、 團體申請更正為本名;有第四條所定 未使用本名情事者,得以學歷、資 歷、執照、其他證件或其他足資證明 文件之名字為準,向戶政事務所申請 更正本名。 Ⅱ前項之申請,以一次為限。

第 10 條(改姓冠姓改名之申請人) 依前四條規定申請改姓、冠姓、回復 本姓、改名、更改姓名或更正本名者, 以當事人或法定代理人為申請人。因 收養或終止收養而須改姓者,辦理收 養或終止收養登記之申請人,均得為 改姓申請人。


柒、姓名條例類

5

姓名條例 法律概念 姓名條例

命題焦點

命題紀錄

▲ 王先生因家族問題想申請改姓,依規定有何種情事 102 地四

之一者,方可申請改姓? ▲ 就讀某國小的同學甲,由於名字的諧音而常被同學 102 高

取笑,造成心理的受挫,經常向父母哭訴,要求改 名。請問,依現行法規說明在那些情形下,可以申 請改名? ▲ 依姓名條例規定,得申請改姓之情形有幾種?有無 101 地三 次數限制?試分別舉例說明。

柒 姓名條例

姓名條例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國考命題焦點分析表


玖、民事法類

3

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

第一編

總則

法例

第 6 條(權利能力之始期與終期)

★★★

人之權利能力,始於出生,終於死亡。 第 1 條(民事事件適用法規之順序— 法源) ★ 第 7 條(胎兒之權利能力) ★★ 民事,法律所未規定者,依習慣;無 習慣者,依法理。

胎兒以將來非死產者為限,關於其個 人利益之保護,視為既已出生。

第 2 條(適用習慣之限制) 第 8 條(死亡宣告) ★★★ 〈101 鐵高員〉 〈102 高、102 鐵高員、100 司三〉 民事所適用之習慣,以不背於公共秩 Ⅰ失蹤人失蹤滿七年後,法院得因利害關 序或善良風俗者為限。 係人或檢察官之聲請,為死亡之宣告。 Ⅱ失蹤人為八十歲以上者,得於失蹤滿 第 3 條(書面及簽名之方式) 三年後,為死亡之宣告。 Ⅰ依法律之規定,有使用文字之必要者, Ⅲ失蹤人為遭遇特別災難者,得於特別 得不由本人自寫,但必須親自簽名。 災難終了滿一年後,為死亡之宣告。 Ⅱ如有用印章代簽名者,其蓋章與簽名 第 9 條(死亡時期之推定) 生同等之效力。 〈102 高、102 鐵高員、100 司三〉 Ⅲ如以指印、十字或其他符號代簽名 者,在文件上,經二人簽名證明,亦 Ⅰ受死亡宣告者,以判決內所確定死亡 之時,推定其為死亡。 與簽名生同等之效力。 Ⅱ前項死亡之時,應為前條各項所定期 第 4 條(確定數量之準則-文字) 間最後日終止之時。但有反證者,不 關於一定之數量,同時以文字及號碼

玖 民事法

第一章

總則 ︵第一九條︶

民國 18 年 5 月 23 日國民政府制定公 表示者,文字與號碼有不符合時,如 布全文 152 條;並自同年 10 月 10 日 法院不能決定何者為當事人之原意, 施行 應以文字為準。 民國 71 年 1 月 4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8、14、18、20、24、27、28、30、32 第 5 條(確定數量之準則-最低額) ~36、38、42~44、46~48、50~53、 關於一定之數量,以文字或號碼為數 56、58~65、85、118、129、131~134、 次之表示者,其表示有不符合時,如 136、137、148、151~152 條;並自 法院不能決定何者為當事人之原意, 72 年 1 月 1 日施行 應以最低額為準。 民國 97 年 5 月 23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 第 14、15、22 條;增訂第 15-1、15-2 第二章 人 條;第 14~15-2 條,自公布後 1 年 6 個月施行;第 22 條自 98 年 1 月 1 日 第一節 自然人 施行

民法 第一編

民法


4

玖、民事法類 在此限。

民法 第一編 總則 ︵第一○一六條︶

其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辨識 其意思表示效果之能力,顯有不足 第 10 條(失蹤人財產之管理) 者,法院得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 失蹤人失蹤後,未受死亡宣告前,其 之親屬、最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 財產之管理,依非訟事件法之規定。 親屬、檢察官、主管機關或社會福利 第 11 條(同時死亡之推定) 機構之聲請,為輔助之宣告。 二人以上同時遇難,不能證明其死亡 Ⅱ受輔助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 之先後時,推定其為同時死亡。 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宣告。 Ⅲ受輔助宣告之人有受監護之必要者, 第 12 條(成年之意義) ★★★ 法院得依第十四條第一項規定,變更 滿二十歲為成年。 為監護之宣告。

第 13 條 (未成年人之行為能力) ★★★ 第 15 條之 2(受輔助宣告行為能力 〈101 地三〉 之限制) Ⅰ未滿七歲之未成年人,無行為能力。 〈101 原三、100 司三、99 高〉

玖 民事法

Ⅱ滿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有限制行為 Ⅰ受輔助宣告之人為下列行為時,應經 能力。 輔助人同意。但純獲法律上利益,或 Ⅲ未成年人已結婚者,有行為能力。 依其年齡及身分、日常生活所必需 第 14 條(監護之宣告及撤銷或變更 者,不在此限: ,一 為獨資、合夥營業或為法人之負 受輔助之宣告) 責人。 〈102 高、101 原三、99 高〉 ,二 為消費借貸、消費寄託、保證、 Ⅰ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 贈與或信託。 不能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或不 能辨識其意思表示之效果者,法院得 ,三 為訴訟行為。 因本人、配偶、四親等內之親屬、最 ,四 為和解、調解、調處或簽訂仲裁 契約。 近一年有同居事實之其他親屬、檢察 官 、 主 管 機 關 或 社 會 福 利 機 構 之 聲 ,五 為不動產、船舶、航空器、汽車 或其他重要財產之處分、設定負 請,為監護之宣告。 擔、買賣、租賃或借貸。 Ⅱ受監護之原因消滅時,法院應依前項 ,六 為遺產分割、遺贈、拋棄繼承權 聲請權人之聲請,撤銷其宣告。 或其他相關權利。 Ⅲ法院對於監護之聲請,認為未達第一 項之程度者,得依第十五條之一第一 ,七 法院依前條聲請權人或輔助人之 聲請,所指定之其他行為。 項規定,為輔助之宣告。 Ⅳ受監護之原因消滅,而仍有輔助之必 Ⅱ第七十八條至第八十三條規定,於未 依前項規定得輔助人同意之情形,準 要者,法院得依第十五條之一第一項 用之。 規定,變更為輔助之宣告。 Ⅲ第八十五條規定,於輔助人同意受輔 第 15 條(受監護宣告人之能力) 助宣告之人為第一項第一款行為 〈102 高、102 身四、101 地三、101 時,準用之。 原三、100 司三、99 高〉 Ⅳ第一項所列應經同意之行為,無損害 受監護宣告之人,無行為能力。 受輔助宣告之人利益之虞,而輔助人 第 15 條之 1(受輔助宣告之聲請及 仍不為同意時,受輔助宣告之人得逕 撤銷或變更為監護 行聲請法院許可後為之。 之宣告)

〈102 身四、101 原三、100 司三、99 高〉 第 16 條(能力拋棄之禁止) Ⅰ對於因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致

權利能力及行為能力,不得拋棄。


玖、民事法類 第 26 條(法人權利能力) 〈99 高〉

Ⅰ自由不得拋棄。 Ⅱ自由之限制,以不背於公共秩序或善 良風俗者為限。

法人於法令限制內,有享受權利、負 擔義務之能力。但專屬於自然人之權 利義務,不在此限。

第 18 條(人格權受侵害時之救濟) 第 27 條(法人之機關)★ ★★★ 〈102 鐵高員、99 高〉 〈101 原三、101 鐵高原〉 Ⅰ法人應設董事。董事有數人者,法人

第 29 條(法人住所) 〈100 升等、100 高二〉

法人以其主事務所之所在地為住所。 遇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其居所視為住所: 一 住所無可考者。 第 30 條(法人設立登記) 二 在我國無住所者。但依法須依住 法人非經向主管機關登記,不得成立。 所地法者,不在此限。

第 23 條(選定居所) 因特定行為選定居所者,關於其行 為,視為住所。

第 24 條(住所之廢止)

第 31 條(登記之效力) 〈102 鐵高員〉

法人登記後,有應登記之事項而不登 記,或已登記之事項有變更而不為變 更之登記者,不得以其事項對抗第三人。

依一定事實,足認以廢止之意思離去 第 32 條(法人業務監督) 其住所者,即為廢止其住所。 受設立許可之法人,其業務屬於主管 機關監督,主管機關得檢查其財產狀 第二節 法人 況及其有無違反許可條件與其他法律 之規定。 第一款 通則

第 25 條(法人成立法定原則)★

第 33 條(妨礙監督權行使之處罰)

法人非依本法或其他法律之規定,不 Ⅰ受設立許可法人之董事或監察人,不 遵主管機關監督之命令,或妨礙其檢 得成立。 查者,得處以五千元以下之罰鍰。

玖 民事法

其法定代理人之住所為住所。

第 22 條(擬制住所)★

總則 ︵第一七三三條︶

Ⅰ人格權受侵害時,得請求法院除去其 事務之執行,除章程另有規定外,取 侵害;有受侵害之虞時,得請求防止之。 決於全體董事過半數之同意。 Ⅱ前項情形,以法律有特別規定者為 Ⅱ董事就法人一切事務,對外代表法 限,得請求損害賠償或慰撫金。 人。董事有數人者,除章程另有規定 外,各董事均得代表法人。 第 19 條(姓名權之保護)〈102 高〉 姓名權受侵害者,得請求法院除去其 Ⅲ對於董事代表權所加之限制,不得對 抗善意第三人。 侵害,並得請求損害賠償。 Ⅳ 法人得設監察人,監察法人事務之執 第 20 條(住所之設定及複數住所之 行。監察人有數人者,除章程另有規定 禁止)★ 外,各監察人均得單獨行使監察權。 Ⅰ依一定事實,足認以久住之意思,住 於一定之地域者,即為設定其住所於 第 28 條(法人侵權責任)★ 〈100 升等、100 高二〉 該地。 Ⅱ一人同時不得有兩住所。 法人對於其董事或其他有代表權之人 因執行職務所加於他人之損害,與該 第 21 條(法定住所) ★ 行為人連帶負賠償之責任。 無行為能力人及限制行為能力人,以

民法 第一編

第 17 條(自由拋棄之禁止及限制)

5


拾參、經濟行政法類

3

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行政科法典

50、53、56、56-1、60、61、63、65、69、 79、82、87、88、91~95、98、100~102、 105、106、106-2、106-3、111、113、115-1、 115-2、117 條;增訂第 26-1、28-1、59-1、 第四章之一章名、80-1、82-1~82-4、90-3、 91-1、96-1、96-2、98-1 條 民國 93 年 9 月 1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3、22、26、第四章之一章名、82、87、 90-1、90-3、91、91-1、92、93、96-1 條;增訂第 80-2 條 民國 95 年 5 月 30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 第 98、99~102 及 117 條;刪除第 94 條;並自同年 7 月 1 日施行 民國 96 年 7 月 11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87、93 條;增訂第 97-1 條 民國 98 年 5 月 13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3 條;並增訂第 90-4~90-12 條及第 6 章之 1 章名 民國 99 年 2 月 10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37、53、81、82 條、第五章章名 民國 103 年 1 月 22 日總統號令修正公 布第 53、65、80-2、87、87-1 條

第一章

總則

第 1 條(立法目的) 保障著作人著作權益,調和社會公共利 益,促進國家文化發展,特制定本法。本 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定。

第 2 條(主管機關) Ⅰ本法主管機關為經濟部。 Ⅱ著 作 權 業 務 , 由 經 濟 部 指 定 專 責 機 關辦理。

拾參 經濟行政

民國 17 年 5 月 14 日國民政府令制定 公布全文 40 條 民國 33 年 4 月 27 日國民政府令修正 公布全文 37 條 民國 38 年 1 月 13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 第 30、31、32、33、34 條 民國 53 年 7 月 10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 第 25、26、33、35、37~40 條;原第 22~29 條改為 23~30 條,原 30~32 條遞改為 33~35 條,原第 33~36 條 遞改為 37~40 條,原 37 條遞改為 42 條;增訂第 22、31、32、36、41 條 民國 74 年 7 月 10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 全文 52 條 民國 79 年 1 月 24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 公布第 3、28、39 條;增訂第 50-1 條 民國 81 年 6 月 10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 全文 117 條 民國 81 年 7 月 6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53 條 民國 82 年 4 月 24 日總統令公布修正 第 87 條;增訂第 87-1 條 民國 87 年 1 月 21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 全文 117 條;本法自公布日施行。但 第 106-1~106-3 條規定,自世界貿易 組織協定在中華民國管轄區域內生效 日起施行(民國 90 年 11 月 12 日簽署 台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 域加入馬拉喀什設立世界貿易組織協 定之議定書,並自 91 年 1 月 1 日生效) 民國 90 年 11 月 12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 第 2、34、37、71、81、82、90-1 條 民國 92 年 7 月 9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 2、3、7-1、22、24、26、29、37、49、

著作權法 ︵第一二條︶

著作權法


4

拾參、經濟行政法類 第 3 條(名詞定義)

著作權法 ︵第三條︶ 拾參 經濟行政

Ⅰ本法用詞,定義如下: 一 著作:指屬於文學、科學、藝術 或其他學術範圍之創作。 二 著作人:指創作著作之人。 三 著作權:指因著作完成所生之著 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 四 公眾:指不特定人或特定之多數 人。但家庭及其正常社交之多數 人,不在此限。 五 重製:指以印刷、複印、錄音、 錄影、攝影、筆錄或其他方法直 接、間接、永久或暫時之重複製 作。於劇本、音樂著作或其他類 似著作演出或播送時予以錄音或 錄影;或依建築設計圖或建築模 型建造建築物者,亦屬之。 六 公開口述:指以言詞或其他方法 向公眾傳達著作內容。 七 公開播送:指基於公眾直接收聽 或收視為目的,以有線電、無線 電或其他器材之廣播系統傳送訊 息之方法,藉聲音或影像,向公 眾傳達著作內容。由原播送人以 外之人,以有線電、無線電或其 他器材之廣播系統傳送訊息之方 法,將原播送之聲音或影像向公 眾傳達者,亦屬之。 八 公開上映:指以單一或多數視聽 機或其他傳送影像之方法於同一 時間向現場或現場以外一定場所 之公眾傳達著作內容。 九 公開演出:指以演技、舞蹈、歌 唱、彈奏樂器或其他方法向現場 之公眾傳達著作內容。以擴音器 或其他器材,將原播送之聲音或 影像向公眾傳達者,亦屬之。 十 公開傳輸:指以有線電、無線電之 網路或其他通訊方法,藉聲音或影 像向公眾提供或傳達著作內容,包 括使公眾得於其各自選定之時間或 地點,以上述方法接收著作內容。 十一 改作:指以翻譯、編曲、改寫、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拍攝影片或其他方法就原著作另 為創作。 散布:指不問有償或無償,將著 作之原件或重製物提供公眾交易 或流通。 公開展示:指向公眾展示著作內容。 發行:指權利人散布能滿足公眾 合理需要之重製物。 公開發表:指權利人以發行、播 送、上映、口述、演出、展示或其 他方法向公眾公開提示著作內容。 原件:指著作首次附著之物。 權利管理電子資訊:指於著作原 件或其重製物,或於著作向公眾 傳達時,所表示足以確認著作、 著作名稱、著作人、著作財產權 人或其授權之人及利用期間或條 件之相關電子資訊;以數字、符 號表示此類資訊者,亦屬之。 防盜拷措施:指著作權人所採取 有效禁止或限制他人擅自進入或 利用著作之設備、器材、零件、 技術或其他科技方法。 網路服務提供者,指提供下列服 務者: 連線服務提供者:透過所控制 或營運之系統或網路,以有線 或無線方式,提供資訊傳輸、 發送、接收,或於前開過程中 之中介及短暫儲存之服務者。 快速存取服務提供者:應使用 者之要求傳輸資訊後,透過所 控制或營運之系統或網路,將 該資訊為中介及暫時儲存,以 供其後要求傳輸該資訊之使用 者加速進入該資訊之服務者。 資訊儲存服務提供者:透過所 控制或營運之系統或網路,應 使用者之要求提供資訊儲存之 服務者。 搜尋服務提供者:提供使用者 有關網路資訊之索引、參考或 連結之搜尋或連結之服務者。


拾參、經濟行政法類

第 4 條(外國人著作權之取得) 外國人之著作合於下列情形之一者,得 依本法享有著作權。但條約或協定另有 約定,經立法院議決通過者,從其約定: 一 於中華民國管轄區域內首次發 行,或於中華民國管轄區域外首 次發行後三十日內在中華民國管 轄區域內發行者。但以該外國人 之本國,對中華民國人之著作, 在相同之情形下,亦予保護且經 查證屬實者為限。 二 依條約、協定或其本國法令、慣 例,中華民國人之著作得在該國 享有著作權者。

第二章

著作

第 5 條(著作之種類)

第 7 條之 1(表演著作之保護)

Ⅰ表演人對既有著作或民俗創作之表 演,以獨立之著作保護之。 Ⅱ表演之保護,對原著作之著作權不生 影響。

第 8 條(共同著作之意義) 二人以上共同完成之著作,其各人之 創作,不能分離利用者,為共同著作。

第 9 條(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Ⅰ下列各款不得為著作權之標的: 一 憲法、法律、命令或公文。 二 中央或地方機關就前款著作作成 之翻譯物或編輯物。 三 標語及通用之符號、名詞、公式、 數表、表格、簿冊或時曆。 四 單純為傳達事實之新聞報導所作 成之語文著作。 五 依法令舉行之各類考試試題及其 備用試題。 Ⅱ前項第一款所稱公文,包括公務員於 職務上草擬之文告、講稿、新聞稿及 其他文書。

第 7 條(編輯著作之保護)

第 11 條(受雇人之著作權歸屬)

拾參 經濟行政

Ⅰ本法所稱著作,例示如下: 一 語文著作。 二 音樂著作。 三 戲劇、舞蹈著作。 四 美術著作。 第三章 著作人及著作權 五 攝影著作。 六 圖形著作。 第一節 通則 七 視聽著作。 八 錄音著作。 第 10 條(著作權之取得始點) 九 建築著作。 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享有著作權。但 十 電腦程式著作。 本法另有規定者,從其規定。 Ⅱ前項各款著作例示內容,由主管機關 第 10 條之 1(著作權之保護範圍) 訂定之。 依本法取得之著作權,其保護僅及於 第 6 條(衍生著作之保護) 該著作之表達,而不及於其所表達之 Ⅰ就原著作改作之創作為衍生著作,以 思想、程序、製程、系統、操作方法、 獨立之著作保護之。 概念、原理、發現。 Ⅱ衍生著作之保護,對原著作之著作權 第二節 著作人 不生影響。

著作權法 ︵第四一一條︶

Ⅱ前項第八款所定現場或現場以外一定 Ⅰ就資料之選擇及編排具有創作性者為 場所,包含電影院、俱樂部、錄影帶 編緝著作,以獨立之著作保護之。 或碟影片播映場所、旅館房間、供公 Ⅱ編輯著作之保護,對其所收編著作之 眾使用之交通工具或其他供不特定 著作權不生影響。 人進出之場所。

5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