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Table of Contents
004
序
人間池塘淨蓮華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
008
代序
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荷花緣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016
策展緒論
人間池塘— 文人與荷花的藝術對話 策展人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教授 林秋芳 國立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陳勇成
0002 00 02
026
大千風釆
068
金石風格
100
嶺南風光
124
文人風雅
172
東西風情
206
作品索引
006
Preface 1
Pure Lotuses in the Earthly Pond By Director, Fo Guang Shan Buddha Museum Venerable Ru Chang
014
Preface 2: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and Its Rapport with Lotus By Director, Gener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016
Introduction to the Curation of Exhibition
The Earthly Pond: The Artistic Dialogue between Literati and Lotus By Prof. Lin Chiu-Fang,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eum Studies of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Asst. Researcher Chen Yung-Cheng,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026
Master Dai-Chien and the Da Feng Tang Studio
068
Epigraphic School and Its Styles
100
Light and Color of the Lingnan School
124
Flowers and Birds of Literati Painters
172
Convergence of East and West
206
Artworks Index
003 000 03 03
序
人間池塘淨蓮華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
荷花,即為蓮花,原產於中國,古稱芙蓉、菡萏、芙蕖,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自 古為君子德風之表徵。佛陀紀念館本次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共同合作策劃「人間池塘─ 張 大千、文人與荷花藝術大展」,集合了自清代到近百年來名家的荷花作品,如:張大千、 徐子兼、常玉、吳梅嶺、鄭曼青、張杰、石川柳城,亦有當代如:李奇茂、鄧雪峰、歐豪 年、江明賢、席慕蓉、黃光男、黃才松等等,總計逾五十位名家七十餘件的荷花作品參與 展出。在南風拂面的五月,以此慶祝佛陀聖誕及518國際博物館日,而炎炎夏日,也藉賞 荷雅事,一覽近代文人畫荷之風采。 本次備受矚目的作品中,佛光山提供了十件參與展出,包括清代吳昌碩、王震、趙叔 孺、李苦禪,當代則有張大千、梁丹丰等等。這 些 均 為 早 期 藝 術 家 或 信 徒 送 給 星 雲 大 師 作 為建寺義賣,但大師不忍心出售,他覺得寺院可以慢慢地建設,但書畫不能不好好地保 存,以文教淨化世道人心,才是究竟。為此,這些珍貴的字畫保存至今,是佛光山首次 對外公開展示。 蓮花在佛教有著極為崇高與殊勝的象徵。依《過去現在因果經》記載,佛陀過去曾 有一世為善慧仙人,他以至誠的心,感得青衣女子致贈五莖蓮花供養普光如來,後來善慧 以「借花獻佛」的誠心,蒙普光如來授記為「釋迦牟尼」,這也是「借花獻佛」一語的由 來。佛陀出家前為悉達多太子,降誕不久即向四方行走七步,每走一步就有一朵蓮花湧 現,代表佛陀的出生清淨不染。 在佛教典籍中有「經王」之稱的《妙法蓮華經》,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所翻譯,經題 中的「蓮華」梵語為「芬陀利加」即為「白蓮花」,意喻清淨的妙法,好比入污泥而不染 的蓮花,它並具有香、淨、柔軟、可愛等四德,因而受到普羅大眾的喜愛。此外,每種植 物,都是先開花再結果,唯有蓮花是花果同時,代表妙法的因果不二。佛教中以蓮花為圖 騰者,舉凡從建築、彩繪、佛造像、雕塑、法器、書籍、印刷、文宣等觸目得見,蓮花幾 乎與佛教畫上等號。
004
唐朝李商隱以詩讚荷:「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北宋周敦頤的〈愛蓮 說〉也以詩自況:「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兩者均藉荷花表現君子淡泊與德風之高遠。 弘法已八十餘載的星雲大師,則以「建寺安僧傳道五洲猶如蓮花不著水,雲遊世界緣結十 方亦如日月住虛空」呈現其空無的思想境界。由此可見,無論在佛教、文學、藝術,或在 文化上,蓮花都有其無比深遠的意義! 本次是佛陀紀念館與國立歷史博物館多次重要的合作。尤其是2011年5月8日「雲水天 下─ 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在史博館舉辦盛大的開幕式;2016年5月再次聯手「與 大師面對面─ 張大千書畫展、星雲大師書法展」。今年5月,共同舉辦「人間池塘─ 張 大千、文人與荷花藝術大展」,同時締結友好博物館,可謂為彼此情誼做了最佳見證。佛 教與藝術雙美,這都要特別感謝史博館的因緣,歡迎大家共襄盛舉。是為序。
005
Preface 1
Pure Lotuses in the Earthly Pond Director, Fo Guang Shan Buddha Museum
Venerable Ru Chang
The lotus is native to China. It has several other names, and has been used to symbolize the virtues of a gentleman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Buddha Museum an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have jointly curated “The Earthly Pond – Artworks of Lotus by Chang Dai-Chien and Other Artists” exhibition. This exhibition shows a curation of lotus works by reputed artists from as early as the Qing dynasty, such as Chang Dai-Chien, Xu ZiJian, San Yu, Wu Mei-Ling, Zheng Man-Qing, Zhang Jie, Ishikawa Rokujo,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artists including Lee Chi-Mao, Teng Hsueh-Feng, Au Ho-Nien, Chiang Ming-Shyan, Hsi Mu-Jung, Huang KuangNan, and Huang Tsai-Sung. A total of more than 50 artists participated in the exhibition with over 70 pieces of artworks. In May, we celebrate the Buddha’s birthday and 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Day with a southerly breeze, and on a hot summer day, we will also enjoy the beauty of lotus paintings by modern literati. In this exhibition, Fo Guang Shan provided over ten eye-catching artworks, including works by Wu ChangShuo, Wang Zhen, Zhao Shu-Ru, and Li Ku-Chan in the Qing Dynasty, and Chang Dai-Chien and Liang DanFeng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These were all given to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by artists and devotees for charity sales in aid of temple construction, but Venerable Master could not bear to sell them. For this reason, these SUHFLRXV SDLQWLQJV DQG FDOOLJUDSK\ KDYH EHHQ SUHVHUYHG WR WKLV GD\ DQG WKLV LV WKH ¿UVW WLPH WKDW WKHVH DUWZRUNV have been put on display in public. 7KH ORWXV ÀRZHU LV D V\PERO RI JUHDW QRELOLW\ DQG EHDXW\ LQ %XGGKLVP $FFRUGLQJ WR WKH 6XWUD RQ 3DVW DQG 3UHVHQW &DXVHV DQG (൵HFWV LQ RQH RI KLV SDVW OLYHV WKH %XGGKD ZDV DQ LPPRUWDO E\ WKH QDPH RI 6KDQ +XL 6KDQ Hui received a gift of five lotuses from Qingyi Nvzi and offered them to the Samanthaprabha Buddha with a VLQFHUH KHDUW :LWK WKLV R൵HULQJ 6KDQ +XL ZDV SURSKHVLHG WR EH WKH %XGGKD FDOOHG ³6DN\DPXQL ´ 7KH %XGGKD was later reborn as Prince Siddhartha before he became a monk. Soon after his birth, he took seven steps in all GLUHFWLRQV DQG ZLWK HDFK VWHS D ORWXV ÀRZHU HPHUJHG UHSUHVHQWLQJ WKH %XGGKD¶V SXUH DQG XQGH¿OHG ELUWK The Lotus Sutra, known as the King of the Sutras, was translated by Tripitaka Master Kumarajiva. The title was translated from the Sanskrit word “pundarika,” which means “white lotus,” a symbol used to describe the pure and wonderful Dharma, for the lotus grows from the mud yet remains unstained. The lotus also possesses four kinds of virtue: fragrance, purity, gentleness, and amiability. ,Q DGGLWLRQ ZKLOH HYHU\ SODQW EORRPV EHIRUH LW EHDUV IUXLW WKH ORWXV ÀRZHU LV WKH RQO\ RQH WKDW EORRPV DQG EHDUV IUXLW DW WKH VDPH WLPH UHSUHVHQWLQJ WKH QRQ GXDOLW\ RI FDXVHV DQG H൵HFWV ,Q %XGGKLVP WKH ORWXV ÀRZHU LV used as a totem in architecture, painting, Buddhist statues, sculptures, Dharma implements, books, publication,
006
and publicity. The lotus flower is almost always equated with Buddhism. In the Tang dynasty, Li Shang-Yin complimented the lotus with a poem: 2QO\ WKH JUHHQ ORWXV OHDYHV DQG WKH UHG ORWXV ÀRZHUV Can curl up or spread out as they lik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Zhou Dun-Yi also complimented the lotus with the poem Love for the Lotus: But I do like the lotus that is clean even growing in the muddy pond. It is so pure, delicate, and bright. The lotus is consistent, continuous, and coherent deep inside. It appears to be straight, proper, and honest. It gives a fantastically good smell and people could even sense its excellent smell far away. It has no unnecessary branches. It can be only appreciated distantly but not touched blasphemously. %RWK RI WKHP H[SUHVV WKH QRELOLW\ DQG YLUWXH RI D JHQWOHPDQ WKURXJK WKH ORWXV ÀRZHU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who has taught the Dharma for over 80 years, presents his state of mind in the following verse, %XLOGLQJ PRQDVWHULHV DQG VSUHDGLQJ WKH 'KDUPD WR WKH ¿YH FRQWLQHQWV OLNH D ORWXV XQVWDLQHG E\ ZDWHU 7UDYHOLQJ DURXQG WKH ZRUOG DQG PDNLQJ FRQQHFWLRQV OLNH WKH VXQ DQG WKH PRRQ GZHOOLQJ LQ HPSW\ VSDFH $OO RI WKH DERYH JRHV WR VKRZ KRZ VLJQL¿FDQW WKH ORWXV LV LQ %XGGKLVP OLWHUDWXUH DUW DQG FXOWXUH This is the third time that the Buddha Museum and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have collaborated, with the grand opening of the “Travel Like the Clouds and Water -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One-Stroke Calligraphy Exhibition" held at the Museum on May 8, 2011, and the “A Meeting Of Masters - An Exhibition of Chang Dai-Chien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Works” in May 2016. In May this year, we have come together again to curate “The Earthly Pond” exhibition, and to form a partnership -- the best testimony to our friendship. We are especially grateful to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for this opportunity, and we welcome everyone to visit this exhibition.
007
代序
國立歷史博物館的荷花緣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凡是提到南海學園,第一個印象便是荷花池上荷花朵朵開、荷葉搖搖擺。的確,臺 北植物園的荷花池曾伴隨著許多人的美好記憶:攝影的、畫畫的、表演的、音樂的、慶典 的、活動的、寫作的、約會的、娛樂的……,不僅如此,翠綠池水映著紅牆,那是國立歷 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自1955年來和植物園荷花池聯手打造的無敵景點。其實,史 博館前院也有楊英風設計的小巧長方形荷花池,藝術教育館前庭和內院也有池塘妝點著, 一座石砌的小池塘隱身於教育廣播電臺內。大家都應該會同意:荷花、池塘、中國風建築 和南海學園是分不開的獨特地景,在臺灣、亞洲、世界都是。 除了繞著池塘緩步賞荷、讓微風輕拂、聽鳥鳴清唱之外,坐在史博館的二樓「忘言 軒」咖啡廳或四樓茶室的制高點可觀看風吹荷動美景盡收眼簾,造訪此地真的可以放空一 陣子,擺卻都市煩憂。喝著咖啡聊著是非,或泡壺茶談談天下事,可謂忙碌人生中的片刻 享受,頗為難得。要不,也可以在池邊涼亭下東聊西聊,度過輕鬆愜意的時光。如果碰巧 談的話題是藝文風雅之事,那就更搭配了。 史博館跟荷花有關的館藏還真不少。以「荷花」查詢結果約有兩百多筆,形形色色, 琳瑯滿目。水墨畫最多,有近百筆,幅幅精采。其他如攝影有3筆,其中醫生攝影家耿殿棟 的那張以歷史博物館及工藝中心為背影,滿滿的荷花荷葉及柳樹襯托,是盛夏時節的經典 影像。13筆版畫中竟然有6張林智信版畫;其中一張裸女版畫的背景被荷田和白鷺鷥圍繞 著。筆者還不知道林老師是一位對荷花如此情有獨鍾的人呢!西畫類有10筆荷花,都是大 名鼎鼎:常玉、張杰、席慕蓉、梁丹丰、曾培堯。甚至連書法類都有3筆,因為內容有「荷 花」二字,分別是沈尹默、陳奇祿和洪石蒼。剪紙有3件,都有作者署名:梁伯譽、袁筠 鈺、王克武,也是少見。兩件琺瑯器布滿著荷花圖樣。漆器有一件《描金嬰戲圖捧盒》, 上頭描繪著小孩拿著荷花玩鬧,增添樂趣。瓷器有5、6件,其中的《花鳥粉彩花觚》,蝶 荷搖映,好不熱鬧;另一件民初陶器之荷花造型稚拙可愛,令人莞爾。幾件玉石類荷花作 品頗為討喜,如《青玉荷蟹》就是整片捲曲荷葉的塑形(《白玉荷洗》、《青玉洗》也是
008
這種造型概念),因散布一些不規則棕色,看來有點乾涸之感,頗為傳神,內有白色螃蟹 一隻,「荷蟹」取「和諧」之音,寓意明白。另一件1977年入藏的《白玉荷花仙子》仙氣 飄然、姿態婀娜。美女手捧荷花,相得益彰,似乎成為最佳搭配,儼然有圖徵(icon)的 意涵,如《白玉麻姑獻壽牌》。荷花與葉造型優雅多變,往往成為編織圖案的首選,本館 十來件作品中的《黃金地寶相花飾》,仔細一看,就有荷花圖樣,連同牡丹、菊花、石榴 等,都是吉祥花卉。頗讓我驚喜的是群金類館藏50件荷形碟。 以上細數史博館荷花典藏,無非是在呈現本館和荷花的緣分並非空穴來風。聯合報記 者李玉玲一篇報導〈荷花綻放 觀蓮節將屆 史博館籌辦特展〉(1997/6/24)最為傳神: 屬於荷花的季節即將到來。與荷花為鄰數十載的國立歷史博物館,正積極搜羅與 荷花相關的繪畫、文物、刺繡及家具,準備舉辦一項荷花特展為荷花慶生。位於南海 學園的國立歷史博物館,除了有六萬多件館藏文物,另一項得天獨厚的資產就是─ 坐擁優美的荷花池景致,從史博館內憑窗俯看滿園盛開的荷花,往往能一消難耐的暑 氣,因此,史博館每隔幾年就會在夏天應景舉辦荷花特展。沒錯,場景+典藏+展覽 +活動+研究,讓史博館過去的荷花展覽未演先轟動,結束後則仍然意猶未盡。 回顧史博館的荷花展覽,或主題、或出品,還真不少。1971年大風堂女弟子簡文舒 的展覽,就特別介紹她的潑墨荷花得到張大千之真傳。上面所提到的醫生攝影家耿殿棟先 生曾於1978年和1983年展出,甚至出版專輯,荷花影像與詩詞是主軸。故蔣總統御用攝 影師胡崇賢的荷花攝影展,荷花攝自張大千的摩耶精舍,特別有故事,1978年展出。傑出 詩人畫家席慕蓉女士1981年的油畫展包含荷花作品,史博館典藏《蓮影》一作即為當年所 贈。1983年「國畫畫荷特展」規模盛大,展荷、畫荷、賞荷一起來,好不熱鬧。乘勝追 擊,1986年「夏荷特展」在國家畫廊展出國畫、油畫、水彩、版畫、攝影作品100件,會
009
場同時播放知名臺灣音樂家許常惠的樂曲〈荷花仙子〉,想必非常有氣氛。1995年「荷花 池畔夏日盛宴─賞荷、聽荷、畫荷」延續熱度。而1997年的「水殿暗香─ 荷花特展」可 以說是歷來荷花展覽高潮,共展出90多件畫作,其中包括張大千的《水殿暗香》墨荷長卷 等名家之作,文物部分則有荷花刺繡、硯臺、玉、瓷器等。 過去,史博館在荷池畔曾辦過不少精采的活動。農曆六月廿四日是荷花的生日,又稱 「觀蓮節」。應景辦活動,催出人氣,是博物館最會做、也最應該要做的事。1983年的 荷花特展安排名家揮毫,名稱叫做「畫荷示範教育」,胡克敏、鄧雪峰、黃磊生、季康、 趙 松 泉 、 吳 平 、 張 德 文 、 陳 丹 誠 、 孫 雲 生 等 均 出 席 …… ; 今 昔 人 已 遠 , 讓 人 不 勝 感 慨 。 1986年「畫荷、話荷、賞荷、嚐荷」活動更為盛大,光是吃的有:荷葉糯米齋、糖蓮子、 菱 角 酥 、 荷 葉 鴨 、 荷 葉 排 骨 、 冰 糖 蓮 藕 、 藕 粉 布 丁 、 蓮 子 冰 甜 湯 、 酥 炸 馬 蹄 條 …… , 令 人口水直流;但精神糧食也不忽略,安排的演講活動有沈謙的「荷花在哲學與文學上的地 位」、姚夢谷談「荷畫的歷史與要領」、王惟主講「談荷花的攝影」、黃永川分享「談年 話荷」。1995年溽暑,史博館舉辦「荷花池畔夏日盛宴─賞荷、聽荷、畫荷」活動,以 寫生、國樂及銅管五重奏清涼一下臺灣的炎炎夏日。隔年有「十里荷香音樂會─聽荷」。 1997年,配合「水殿暗香」特展,小朋友加入「荷之戲化妝遊行」,大朋友就在史博館 露天休閒廣場一邊欣賞國樂演出、一邊品嚐荷花餐。現場還有「把荷花穿回家」的彩繪 活動,民眾可著白色衣裳讓畫家許忠英當場在身上揮毫!作家高大鵬曾為文讚賞當時盛況 (民生報,1997/7/23): 國立歷史博物館為了迎接傳統七月間的「觀蓮節」,亦即民間俗稱的「荷花生 日」,特別舉辦了荷花特展;一方面展示自民初以來國畫名家的荷花繪作及有關文 物,另一方面也將在植物園荷花池畔舉行音樂會和園遊會以助興。在國內,這確實是 別開生面且深具意義的一次文化活動。 在出版方面,也是處處荷花開。館刊《歷史文物》2卷3期(1984/12)封面首刊張大 千的《粉荷》;再接再厲,2卷7期(1988/7)刊《雨中白蓮》;15卷10期(2005/10)和 17卷10期(2007/10)刊出不同的《墨荷》;19卷4期(2009/4)刊登《紫蓮花》;24卷 11期(2014/11)刊登《潑墨荷花》;2卷7期(1988/7)刊《朱荷通景屏》,資深館員巴 東發表〈荷之代言者張大千〉一文,確立張大千是史博館的荷花代言人的地位。張大千的 荷花傑作共出現在史博館刊封面高達七次之多,這次荷花展覽由張大師帶隊,名正言順。 當然,既有「南張」,「北溥」也不能缺席。溥心畬的《秋塘鵜鶘》其實就是在荷葉與荷 花下打盹閒坐,刊於13卷10期(2003/10)。4卷4期(1994/10)有清繡《荷塘雙鴛鴦 圖》。名聞遐邇的常玉兩件荷花分別刊於27卷5、6期(2017/5-6)。很特別的,法國莫內 也來客串演出一下,24卷1期(2014/1)有《睡蓮》名作。西方藝術家畫蓮,東方藝術家
010
偏愛荷花,是文化差異的顯現,也都同樣能抓住觀者的視覺焦點,各展趣味。 這樣看來,荷花和史博館早就結下不解之緣。史博館再續荷花情緣也是理所當然。不 過,這次荷花大展不是在南海學園,因為我們正在進行一甲子多以來空前的大整建,但秉 持「修館不休館,服務不打烊」的精神,乃移師到高雄佛陀紀念館盛大展出。這是國立歷 史博物館首度將荷花盛事在南臺灣舉辦,特別值得一提,尤其地點非常合宜。取名「人間 池塘」呼應星雲大師所倡導的人間佛教,而荷花生長的池塘生態,不正是像人類社會一樣 可以保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理想性與盼望? 炎炎夏日何處去?就「荷處去」吧!那個可以「解憂忘愁」的地方就是高雄佛陀紀念 館的荷花大展:「人間池塘」。
上左— 國立歷史博物館和植物園荷花池聯手打造無敵獨特地景 上右— 耿殿棟《植物園國立歷史博物館背影》 攝影 縱50 × 橫33.5公分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下左— 史博館二樓「忘言軒」咖啡廳所見植物園雨中荷景,高以璇攝影 下右— 史博館四樓「挹翠樓」茶座昔日景象
011
《青玉荷蟹》 民國 長22.5 × 寬11 × 座高3.6公分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歷史文物》15卷10期(2005/10)封面 張大千 《墨荷》 縱148.1 × 橫206.4公分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12
《歷史文物》24卷11期(2014/11)封面 張大千 《潑墨荷花》 縱45 × 橫60公分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史博館「張大千110─書畫紀念特展」展場一隅,展期2009/4/10~6/14
《歷史文物》13卷10期(2003/10)封面 溥心畬 《秋塘鵜鶘》 縱56 × 橫29公分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歷史文物》27卷6期(2017/6)封面 常玉 《荷花》 縱122 × 橫190公分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13
Preface 2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and Its Rapport with Lotus Director-General of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The Nan Hai Academy brings with it an impression of blossoming lotus and its ruffling leaves. Indeed, the Lotus Pond of the Taipei Botanical Garden has been part of many people’s sweet memories. Moreover, the red wall reflected on the emerald water has always been a peerless view created b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and the Lotus Pond together since 1955. One could take a casual walk around the pond and experience WKH EUHH]HV WKH ELUGV¶ VRQJV DQG WKH EHDXWLIXO ORWXV ÀRZHUV 2QH FRXOG DOVR VWHS RQ WKH VHFRQG ÀRRU FDIp RU WKH IRXUWK ÀRRU WHD VKRS RI WKH 10+ DQG DSSUHFLDWH WKH 3RQG IURP D KLJKHU SRVLWLRQ +HUH RQH FDQ UHOD[ DQG IRUJHW DERXW WURXEOHV RYHU FR൵HH RU WHD ,W LV D UDUH PRPHQW RI SHDFH DPRQJ RQH¶V EXV\ OLIH NMH has quite a few lotus-related objects in its collection. A quick query with “lotus” results in more than 200 items, including various media and types. Let’s take a look at some examples. Most of them are ink wash paintings and each is brilliant. There are three pieces of photography. Among them, Keng Dian-Dung, a medical doctor turned photographer, captured the iconic image of NMH in the height of summer. In the category of Western painting, we have 10 pieces of lotus, all by famous artists like San Yu, Zhang Jie, Hsi Mu-Jong, Liang Dan-Feng, and Tseng Pei-Yao. The three works of paper cutting are signed by their authors, namely Liang Bo-Yu, Yuan Yun-Yu, and Wang Ke-Wu; these are some of the rare signed works. There are also several porcelain wares. $PRQJ WKHP WKH IDPLOOH URVH EHDN ZLWK ÀRZHU DQG ELUG GHVLJQ GHSLFWV D FKHHUIXO JDWKHULQJ RI EXWWHUÀLHV DQG ORWXV ÀRZHUV 7KHUH LV DOVR D ORWXV VKDSHG SRWWHU\ YHVVHO ZKLFK KDV D SULPLWLYH ORYHOLQHVV $PRQJ WKH MDGH DQG stone artifacts, the "jade lotus and crab" is shaped like a curving lotus leaf with some irregular brown spots; a white crab hiding in the leaf ha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harmony." The "white jade fairy," collected in 1977, is HOHJDQW DQG JUDFHIXO ZLWK ORWXV ÀRZHU KHOG LQ KHU KDQGV ,W LV DOPRVW LFRQ OLNH Lotus is closely connected to the NMH. A news story from 24 June 1997 described this relationship as the following: Located in the Nan Hai Academy, the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enjoys an innate asset of the Lotus 3RQG DQG LWV HQFKDQWLQJ YLHZ 6LWWLQJ LQVLGH WKH 10+ RQH FDQ ORRN GRZQ WR EORVVRPLQJ ORWXV ÀRZHUV DQG IHHO UHIUHVKHG E\ LWV FRROLQJ EHDXW\ Let’s look back to the many lotus-themed exhibitions of the NMH. Keng Dian-Dung, the doctor turned SKRWRJUDSKHU KHOG WZR H[KLELWLRQV KHUH LQ DQG UHVSHFWLYHO\ ZKLFK IHDWXUHG LPDJHV RI ORWXV ÀRZHUV
014
and related poetry. Hu Chung-Hsien, ex-President Chiang’s personal photographer, held a photographic exhibition LQ IHDWXULQJ ORWXV ÀRZHUV IURP &KDQJ 'DL &KLHQ¶V ³0D\D V $ERGH ´ 0V +VL 0X -XQJ SRHW DQG SDLQWHU held an exhibition of oil paintings in 1981. The work “Shadows of Lotus” from the NMH collection were donated that year. In 1983, the “Special Exhibition of Lotus in Ink Paintings” was a large exhibition for showing, viewing, and painting the lotus flowers. Following this trend, the Museum presented 100 works of lotus flowers in the National Gallery in the “Special Exhibition of Summer Lotus” of 1986. The song "Lotus Fairy," composed by Taiwan composer Hsu Chang-Hui, was played in the gallery to create a soothing atmosphere. The Exhibition "Summer Banquet by the Lotus Pond" of 1995 continued this fashion. The "Subtle Fragrance of Lotus" Exhibition RI FDQ EH UHJDUGHG DV WKH ]HQLWK RI WKLV ORWXV IUHQ]\ SUHVHQWLQJ PRUH WKDQ ZRUNV RI ORWXV ÀRZHUV In the past, the Museum had organized many excellent activities near the Lotus Pond. For the special exhibition of the 1983, the Museum arranged a demonstration of painting the lotus flowers. In the 1986, the activity was expanded to include painting, discussing, appreciating, and tasting the lotus. In the summer of 1995, the Museum organized the "Summer Banquet by the Lotus Pond" to provide cooling breeze with painting from life, traditional music, and brass quintet. The next two years, the Museum kept preparing summer activities UHODWHG WR ORWXV ÀRZHUV LQFOXGLQJ PXVLF FRQFHUWRV DQG NLG¶V GUHVVHG SDUDGHV 9LVLWRUV FRXOG DSSUHFLDWH WUDGLWLRQDO music in the NMH plaza and taste the lotus cuisine. Visitors could also prepare white clothes so that the painter +VX &KRQJ <LQJ FRXOG SDLQW ORWXV ÀRZHUV GLUHFWO\ RQ WKH FORWKHV Indeed there has already been a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lotus flowers and the NMH. Therefore the Museum should naturally continue this beautiful relationship with the lotus. For this exhibition, however, the venue is not at the Nan Hai Academy, as the NMH is undergoing a total renovation after six decades. However, to continue our service to the public, we move the exhibition to the Fo Guang Shan Buddha Museum. This is WKH ¿UVW WLPH WKH 10+ RUJDQL]HV WKH ORWXV H[KLELWLRQ LQ 6RXWKHUQ 7DLZDQ 7KH WLWOH RI WKH ([KLELWLRQ 3RQG LQ the Humanistic World," closely echoes Master Hsin Yun's concept of "Humanistic Buddhism." The lotus image indicates the ideal and wish for a human society "untainted and pure." Where should one go in a hot summer day? To the lotus it is. Let's go to the "Pond in the Humanistic World" LQ WKH %XGGKD 0XVHXP LQ .DRKVLXQJ KHUH ZH FDQ VRRWK RXUVHOYHV LQ WKH IUDJUDQFH RI ORWXV ÀRZHUV
015
策展緒論
人間池塘— 文人與荷花的藝術對話 策展人 /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教授 林秋芳 國立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陳勇成
全球化與數位化時代催化人類的生活動能,使人們處於過度躁動不安的狀態,2020年 初新冠病毒來勢洶洶侵襲世界各國,加以人類在近半世紀對大自然進行的剝奪豪取,博 物館作為社會教育場域,亟需有不同的視角,對人們做出一番心靈的舒緩與守護環境的 提醒。 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以下簡稱佛館)長期以來 合作辦理多次重要展覽,以博物館美學教育推廣回饋社會大眾。在此全球心靈艱困的後疫 情時代,兩館再次攜手,並邀請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協力策劃,以豐富的荷花主題典 藏作品於佛館展出,為兩館合作再創新的里程與意義。 本次展覽精選兩館典藏名家70餘件畫荷之作,展現晚清至現當代中、西畫家以寫意、 工筆、水墨、油畫、水彩等不同技法展現荷花之美,有吳昌碩、趙叔孺、張大千、溥心 畬、王震、沈耀初、孫雲生、孫家勤、吳梅嶺、吳平、陳丹誠、鄧雪峰、趙松泉、胡克 敏、鄭曼青、金勤伯、劉延濤、楚山青、歐豪年、黃磊生、鍾正山、李奇茂、黃光男、蘇 憲法、黃才松、董夢梅、張德文、江明賢、戴武光、王濟遠、常玉、李苦禪、張杰、吳幼 之、管執中、趙二呆、席慕蓉、梁丹丰等大師手筆,件件經典,藉此得見傳統到現當代畫 家如何演繹荷花的千姿百態與文人情懷。
墨客文士—說荷賞荷 荷花,是君子之花,文人墨客盡愛之,蓮花亦稱荷花,北宋周敦頤在〈愛蓮說〉寫: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
016
不可褻玩焉。」在古典文人詩詞中作為君子人格比賦,文人畫講究全面的文化修養,兼擅 詩、書、畫、印,不論人品、學問、才性、思想一應俱全,筆墨線條重視意境營造,文人 常藉著荷花創作自勵,比賦品德高超脫俗的君子。 荷花文化燦若星河,源遠流長。千百年來,無數騷人墨客為之心神相繫,魂縈夢 牽,於是或揮毫潑墨,或淺唱高歌。《詩經.鄭風》中寫道:「山有扶蘇,隰與荷 花 」 、 《 詩 經 . 陳 風 》 : 「 彼 澤 之 陂 , 有 蒲 有 荷 」 等 。 南 朝 〈西 洲 曲 〉中 寫 道 : 「 採 蓮 南 塘 秋 , 蓮 花 過 人 頭 ; 低 頭 弄 蓮 子 , 蓮 子 清 如 水 。 」 五 代 李 璟 〈浣 溪 沙 〉中 寫 道 : 「 菡 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蓮花在佛教中因其潔白高雅,象徵着佛教的教義純潔高尚,因此它亦為佛教的聖潔之 花,具清淨、聖潔、吉祥的象徵。蓮花是印度佛教中的重要花卉,具有特殊的宗教意義。 東漢之後,隨著佛教傳入中土,荷花產生了新的原型,即佛教原型意義。梁武帝〈淨業 賦〉:「外清眼境,內淨心塵。不與不取,不愛不嗔。如玉有潤,如竹有筠。如芙蓉之在 池,若芳蘭之生春。淤泥不能污其體,重昏不能覆其真。」是佛教蓮花原型意蘊的簡明闡 釋,以蓮喻佛的象徵物,表示神聖與不滅,特別是以蓮花來比喻諸佛菩薩出於世間而清淨 無染。 本次展覽莊嚴盛大的在佛館展出,透過兩館豐富的館藏特別規劃與佛教聖潔、修 行以及傳統文人喜愛的荷花主題單元,包括「大千風采」、「金石風格」、「嶺南風 光」、「文人風雅」與「東西風情」等多角度創作風格主題,讓民眾欣賞近、現代各 派畫家彩筆下所描繪的荷花風情與藝術之外,也傳遞傳統文人與佛家共同學習蓮花清 淨、聖潔精神的修行內涵,期許大眾對於環境保育永續的關注,共同追求人間的善美 與真心。
017
大千風采 張大千先生從小與二哥張善孖學畫及書畫鑑賞,年輕時昆仲於上海成立畫齋「大風 堂」。大千先生長年吸取各家之長進而融合一體,在畫壇素有「五百年來一大千」之封 號,在藝術上與溥心畬齊名,有「南張北溥」之說,並經常與金石派大師齊白石齊名。 大千先生交遊廣闊,識見深廣,為人豪邁,人如其畫,其畫作呈現出一種磅礡之氣, 詩、書、畫、金石並進,終能自成一家之格。潑墨原是中國畫的技法之一,須大筆飽飲水 墨,以高速度落紙,一氣呵成。晚期張大千借傳統潑墨之法始於荷花,後及於山水,技法 上復活了古代的潑墨,更用同法嘗試潑彩,為中國傳統畫法延展了新的一步,並成為大風 堂揮灑畫風之典型。 大風堂門因大千之名享譽畫壇,從上海、四川、香港、巴西到臺灣各個時期所收門生為 數甚多,較為知名者包括孫雲生、孫家勤、何海霞、李秋君、匡仲英、簡文舒等等,形成大 風堂畫派體系。此次展出除兩館典藏大千先生之畫荷作品外,另有大風堂傳人追隨來臺之孫 雲生與巴西「關門弟子」孫家勤等之精采作品,共演揮灑大風堂磅礡精麗之荷池清韻。
張大千 《水殿暗香》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張大千 《墨荷》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孫家勤 《荷塘清趣》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18
張大千 《荷花》 佛光山典藏
金石風格 十九世紀中期興起的金石書風,後亦擴及繪畫。最早由吳熙載開先河,後則有吳昌碩 為大家,將北碑的用筆、篆刻的刀勢,融入繪畫之中,成為民初畫壇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 一,影響地區以上海為最。金石花鳥畫風古拙蒼厚,化俗為雅,不僅風靡一時,更為當時 的日本人所喜愛,具有跨國界的吸引力,畫作風格更影響及活動於上海的後輩。政府遷臺 後,諸多畫家文人陸續抵臺,使臺灣藝壇中注入了一批新活血,對後來臺灣藝術教育的發 展影響深遠。 金石畫派一脈,雖汲取融合前人諸家的豪放跌宕、筆鋒瀟灑、粗獷之氣,但也受到海 派諸多文人繪畫影響,筆法靈活,粗放兼具細緻,畫意清雅,情趣橫生,展現近代書畫的 新風格。 本單元展出兩館主要典藏的金石花鳥畫家作品,兼及其他與金石畫風相關的畫家作 品,這些畫作具有延續傳統精神而充滿新意革新,援以此單元與民眾一起探索金石畫風自 晚清至民國的發展面貌。
吳平 《花卉》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吳昌碩 《紅白荷花》 佛光山典藏
王震 《和合二仙》 佛光山典藏
沈耀初 《秋荷》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19
嶺南風光 近代的中國水墨繪畫不斷求新求變,廣東嶺南地區的畫家們因引西潤中、深入生 活、重視寫生、大膽創新而為眾人推崇,因地域關係名為「嶺南畫派」,也被稱為「折衷 派」,它兼容了古今中外繪畫精神與技法之大成,成為近代書畫的創新力量。嶺南畫派創 始人— 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皆師出「居廉畫師」門下,並赴日 本 習 畫 , 深 受 世 界 藝術思想影響,認為國畫不能墨守成規,必須要有新的改變。悟出中西繪畫之共通處, 創作中融匯西畫原理技法,並以國畫的 水 墨 與 哲 思 為 本 體 , 突 破 國 畫 窠 臼 。 嶺南畫家重擷取古法與古意,並加入西方光影、色彩與寫實元素,將它重新組合,從 而出現新的感受與氣質。在經營位置更因每一畫作主觀情致的不一,可有中央處綿密繪寫 (如北宋山水),或邊角景物羅列而中央處留空(如南宋山水)。用筆上對水量和運筆技 術的熟練,勇敢地用完全不同濕與乾的對比畫法,注重氣氛和光影、距離所造成的氛圍; 在荷葉或花瓣上濕潤的筆調,在朦朧微光中,似乎閃閃發光,展現嶺南派畫風獨顯於傳統 書畫的特質,空靈流暢,氤氳潤澤。 本單元展出嶺南歐豪年、黃磊生等第三代畫家及擁有相同創新觀念之畫家作品,透過 氤氳淋漓的氣氛與自然生氣的畫面微妙地喚起人們對南宋山水畫的情感,帶領觀眾如夢境 抽象地與宋代繪畫之精神再一次聯繫在一起,感受薰薰南風,躍然紙上。
歐豪年 《朱荷》 華岡博物館典藏
趙少昂 《荷花》 歐豪年文化基金會典藏
020
李源海 《秋塘白鷺》 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典藏
黃磊生 《花卉》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文人風雅 中國花鳥畫之發展自唐代中期即脫離裝飾藝術主題而成為獨立之畫科,因不同出身畫 家與背景而形成「黃家富貴,徐家野逸」二種不同的主要繪畫風格。一種為五代黃荃的勾 勒填彩,工筆重彩的畫法;另一則為徐熙為主的水墨淡彩,即「以墨筆為之,殊草草,略 施丹粉」的畫風,此二種花鳥繪畫的風格,各有擁護與傳承,一直延續至今。但不管是何 者,唯有花中君子之稱的蓮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姿態高雅的形 象,不僅深得風骨高潔的文人君子所篤愛,也同時擄獲宮廷富貴人家的喜愛,這美麗的水 中芙蓉也成為歷代諸派畫家們熱衷描繪的對象。 荷花、荷葉與蓮蓬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各具姿態,從含苞、盛放、殘荷、到僅剩蓮蓬, 美麗的花形、巨大的葉片、高挺出水的花莖擁有一種特殊的美感。一池荷花的榮枯,猶如 人的一生,自古以來畫家與文人常藉描寫荷花生長的各個階段與姿態,借景抒情,託物言 志,傳達畫家的感情、寄託、抱負和志趣。 本單元主要以傳統各家文人荷花主題展件為規劃,從清代晚期、民初、遷臺至近、當 代的諸名家荷花作品,畫風、技法各異,或揮毫潑墨,或精麗工筆,如淺唱高歌,各言其 志,每一張作品均如王國維所言:「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為寫荷之絕唱。
李芸甫 《花》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金勤伯 《荷塘翠鳥》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黃光男 《儷影成雙知香遠》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陳隽甫 《秋塘》 佛光山典藏
021
東西風情 在中國與臺灣現代藝術發展歷程佔有重要位置者如徐悲鴻、林風眠、潘玉良、常玉、 劉海粟、李仲生等,於1920~30年代先後赴抵法國、日本學習藝術,渴望於自由奔放的現 代藝術的環境裡,尋求自身藝術思想及風格的突破。他們亟欲為傳統書畫尋求破格表現, 並且透過留學吸取到的西方藝術精華,以中國繪畫現代化的時代命題,作為藝術家及當代 文人一分子的社會責任,並留下對後輩深遠的影響。 現實上即便是受西洋美術教育影響下的藝術家,仍有許多創作者強調現代藝術家其人 文涵養與傳統文化內涵的內在聯繫共通性,不管最後其創作形式、媒材是水墨或西畫,傳 統文人對於題材的選擇,色彩、線條的運用,以及傳統裝飾性圖案等特質,也常見反映在 現、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之上,當中又以傳統文人最喜愛的荷花為最。 透過兩館豐富多樣的現、當代荷花主題作品,在西方的媒材運用及可資辨認的藝術風 格表象下,這些藝術家加入了人文性的內容,使得現代藝術觀點又和緩地回歸到中國的母 題之中,流露著畫面之下蘊含豐厚的中國文人美學涵養的精神面貌。透過荷花表徵的物象 與心象探索,外在與內在的表現連結更趨隨心所欲,逐漸走進更深邃的純粹形式和空間的 討論。相較於同時期的水墨藝術家,可說是補足了傳統與現代的空白,也融會了東方與西 方共通的人文性格。
常玉 《荷》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22
趙二呆 《荷》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楚山青 《荷塘》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管執中 《荷花》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結語 星雲大師在《佛光菜根譚》曾說到: 「古寺的鐘聲,雖無翅,也能飛揚。 感人的文章,雖無聲,卻能印心。 池塘的荷花,雖凋謝,但能留香。 世間的偉人,雖犧牲,必能傳後。」 人間的修行好比荷塘中的蓮花,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法在 人間,說法在人間,每一個人都在人間池塘中修行與淨化自我的心靈。 作為博物館推廣美術教育與生活美學的職責,本次展題除了以殊勝莊嚴的視角荷花主 題作品來略窺近、現、當代美術史的發展,但背後更希望藉由荷花藝術創作的表現主題意 象,隱喻每一個人在「人間修行」的善美與真心,同時也藉此傳達藝術家在創作裡修行所 堅持的理念和傳統文人精神。
023
參考書目
•馮作民, & 何恭上. (1991). 中國美術史. 藝術圖書公司. •李鑄晉, & 萬青力. (2001) 中國現代繪畫史 民初之部(1912至1949年). 石頭出 版社 •巴東. (1987). 張大千繪畫藝術之研究 •巴東. (2004). 臺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張大千. 藝術家出版社 •傅申. (1991). 血戰古人的張大千 •楊家蓉. (2004). 論元代文人畫之人生意境. 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博士論文 •沈揆一. (2002). 復興文人畫傳統的最後一次搏擊— 吳昌碩和海上金石畫派. 美術 研究, 3. •王妍. (2015). 從傳統文人畫到現代水墨畫轉變的研究 魯東大學碩士論文 •劉瑩. (2009). 關於海上畫派與金石畫派關係的再研究 •劉蘊林. (2015). 淺談金石畫派的影響及其對當代畫壇的啟示. 文教資料, 14. •歐豪年文化基金會, & 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研究所, & 亞太文經學術基金會, & 研究生學術研討會. (2002). 中國水墨藝術之回顧與前瞻: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 、2001.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劉太雷. (2008). 論嶺南畫派產生的思想文化背景. 美術大觀, 6. •歐豪年. (1980). 嶺南畫派的回顧與前瞻. 藝術家, 11. •簡又文. (1978). 廣東繪畫簡史. 藝海雜誌 •葉公超. (1978). 嶺南畫派的革新運動. 藝海雜誌 •白宗仁. (2013). 感物吟志 莫非自然--談溯源與拓展-嶺南畫派特展. 故宮文物月 刊, 8. •王馨蘋. (2018). 折衷中西 融合古今— 淺談嶺南畫派對傳統中國繪畫的革新. 藝 術教育, 23. •許維真. (2010). 常玉繪畫中的中國文人美學意識-以瓶花靜物作品為例. 東海大學 碩士論文
024
•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官網 https://lnfam.sinica.edu.tw/posts/125026 •夢溪. (2019). 何以交融 文人畫與現代性的碰撞. 多維新聞https://duoweicn. dwnews.com/CN-2019年046期/10008017.html •李思賢. (2020). 當代水墨發展的反思與再釐定. 藝術認證, 75. 高雄市立美術館
025
大千風釆 Master Dai-Chien and the Da Feng Tang Studio
張大千先生從小學畫及書畫鑑賞,年輕時昆仲於上海成立畫齋 「大風堂」。大千先生長年吸取各家之長進而融合一體,在畫壇素 有「五百年來一大千」之封號。 大千先生識見深廣,為人豪邁,畫作呈現出一種磅礡之氣,詩、 書、畫、金石並進,終能自成一家之格。潑墨原是中國畫的技法之 一,須大筆飽飲水墨,以高速度落紙,一氣呵成。 晚期張大千借傳統潑墨之法始於荷花,後及於山水,技法上復活 了古代的潑墨,更用同法嘗試潑彩,為我國傳統畫法延展了新的一 步,並成為大風堂揮灑畫風之典型。 大風堂門因大千之名享譽畫壇,從上海、四川、香港、巴西到臺 灣各個時期所收門生為數甚多,較為知名者包括孫雲生、孫家勤、 何海霞、李秋君、匡仲英等等,形成大風堂畫派體系。 Chang Dai-Chien studied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t a young age and established a painting studio named “Da Feng Tang” in Shanghai in his youth. Chang integrated the essences of various painting schools and has been honored with the title “Master of 500 Years” in the art circle. With his broad knowledge and bold personality, his paintings show a majestic quality in a unique style that integrates elements of poetry,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plashed ink is a technique in Chinese painting, whereby the artist uses a large brush to dip ink, and then paint the objects swiftly in one single stroke. In his late years, Chang painted lotuses using such a technique, reviving 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 while experimenting the technique with colors. This later became a hallmark of the Da Feng Tang Studio. The Da Feng Tang Studio became renowned in the art circl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ang. It has nurtured many students from Shanghai, Sichuan, Hong Kong, Brazil, and Taiwan in various periods.
水殿暗香 Lotus in Ink 張大千 Chang Dai-Chien
張大千(1899–1983),名爰,原名張正權,號 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其精鑒別, 富收藏,擅詩文書畫與金石篆刻。 張大千畫荷獨步當代,唯少見手卷,本幅堪稱代 表。畫中各角度呈顯枝葉樣態,花葉右方起勢升 起下墜,緊密疏放,一氣呵成,緊湊富韻律感。
紙本 水墨 45.4 × 773.8 cm 1962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重要古物
028
ˌ
張爰私印︵朱文︶。 下里巴人︵朱文︶。 家在西南常做東南別︵白文︶。 大風堂︵朱文︶。
ˌ
菡萏香遠十頃陂, 無瀾無浪好漣漪; 夜來定有鴛鴦宿, 分付西風莫漫吹。 壬寅七月寫于三巴摩詰山園, 蜀人張大千爰。
ˌ
水殿暗香。 癸卯夏。 克耑。
䒸 껷 妵 陏 ꇺ ⽫
029
030
031
水殿暗香 (局部)
032
033
墨荷 Lotus in Ink 張大千 Chang Dai-Chien
張大千(1899–1983),名爰,原名張正權,號 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其精鑒別, 富收藏,擅詩文書畫與金石篆刻。 本幅細筆勾勒朵朵荷花,造型俯仰生姿,荷葉濃 墨渲染,肌理清晰。全畫既表現出夏日的荷塘風 情,亦見筆墨淋漓盡致與豐富變化。
紙本 水墨設色 148.1 × 206.4 cm 1965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34
ˌ
大風堂︵朱文︶。 乙巳︵朱文︶。 三千︵白文︶。 大千父︵朱文︶。
ˌ
白板小橋通碧塘, 無欄無檻鏡中央。 野香留客晚還立, 三十六鷗世界涼。 乙巳二月望日, 子杰四弟自歐洲視予巴西瀕行, 為寫此。 爰。
妵 陏
ꇺ ⽫
035
墨荷 (局部)
036
037
潑墨荷花 Lotus in Splashed-Ink Style 張大千 Chang Dai-Chien
張大千(1899–1983),名爰,原名張正權,號 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其精鑒別, 富收藏,擅詩文書畫與金石篆刻。 本幅以潑墨與潑彩法大片渲染,幾不視物象,僅 微用墨筆點寫花瓣水草,水氣瀰漫躍然紙上。
紙本 水墨設色 45 × 60 cm 1965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38
ˌ
乙巳︵朱文︶。 大千惟印大年︵朱文︶。
ˌ
多謝浣紗人未折, 雨中留得蓋鴛鴦。 爰翁。
妵 陏
ꇺ ⽫
039
荷花 Lotus 張大千 Chang Dai-Chien
張大千(1899–1983),名爰,原名張正權,號 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其精鑒別, 富收藏,擅詩文書畫與金石篆刻。 本幅描寫仲夏雨歇荷塘風情,大千以精到的筆法 與大氣宏偉的構圖,展現晚年氣氳萬千的水墨世 界,流瀉夏季荷池無限的清麗風光。
紙本 水墨設色 61.3 × 121 cm 1980 佛光山典藏
040
ˌ
庚申︵朱文︶。 摩耶精舍︵朱文︶。 大千豪髮︵朱文︶。 己亥己巳戊寅辛酉︵白文︶。 張爰之印︵白文︶。 大千居士︵朱文︶
ˌ
兩村姊妹一般嬌, 同住青溪隔小橋。 相約采蓮期早至, 來遲罰取蕩蘭橈。 六十九年夏仲雨過暑遏弄筆為快八十二叟爰。
妵 陏
ꇺ ⽫
041
荷花 (局部)
042
043
墨荷 Lotus in Ink 張大千 Chang Dai-Chien
張大千(1899–1983),名爰,原名張正權,號 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其精鑒別, 富收藏,擅詩文書畫與金石篆刻。 張大千1940年代遠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之後, 畫風由早年的清逸而有大幅的轉向與調整。本幅 畫作以構圖最為突出,白色花朵半掩藏匿於荷葉 之後,全幅雖然以墨色為主未見賦彩,卻更顯荷 花高逸清雅之氣質。
044
ˌ
紙本 水墨設色 106 × 56 cm 1944 佛光山典藏
妵 陏
人品誰如花澹蕩, 文心可似藕玲瓏, 露筋祠外好風景, 只有漁洋句最工。 甲申秋日似, 立庵仁兄方豪正之。 大千居士張爰大風堂下。
ˌ
張爰︵朱文︶。 張大千︵白文︶。
ꇺ ⽫
045
墨荷 (局部)
047
荷花 Lotus 張大千 Chang Dai-Chien
張大千(1899–1983),名爰,原名張正權,號 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其精鑒別, 富收藏,擅詩文書畫與金石篆刻。 本幅描繪一含苞、一綻放荷花,由花瓣的立體與 明暗光影,可見畫家用筆精妙與設色能力,而花 旁淡彩渲染荷葉片片,更顯花姿嬌態。
紙本 水墨設色 19.8 × 28.2 cm 1963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48
ˌ
大 千 鈢︵ 白 文 ︶ 。
ˌ
蜀 人 張 大 千 爰。
妵 陏
ꇺ ⽫
049
墨荷 Lotus in Ink 張大千 Chang Dai-Chien
張大千(1899–1983),名爰,原名張正權,號 大千,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其精鑒別, 富收藏,擅詩文書畫與金石篆刻。 本幅粗筆重墨寫出大片荷葉,橫斜占據畫面大半 空間,造成平衡張力。荷葉旁及荷稈下用細筆淡 墨勾畫一盛開荷花及一花苞。荷葉與荷花色彩鮮 明對比,充分展現出淤泥而不染特質。
紙本 水墨 31.1 × 39.1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50
ˌ
大千唯印大年︵朱文︶。
ˌ
塘坳間意思, 池面好丰神。 爰。
妵 陏
ꇺ ⽫
051
荷花 Lotus 張大千 Chang Dai-Chien
張大千(1899–1983),名爰,號大千,別號大 千居士,書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與清代溥 心畬並稱「南張北溥」,又與黃君璧、溥心畬並 稱「渡海三家」。 本幅濃淡墨色與濕潤筆觸,描繪白荷掩映於大片 荷葉之間。簡練寫意筆法繪就荷花荷葉,並賦以 清雅色彩,簡筆掌握荷塘意象,別具秀逸之氣。
紙本 水墨 38 × 45.5 cm 1965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52
ˌ
大千唯印大年︵朱文︶。
ˌ
乙巳春孟寫似, 炳煜夫人清賞。 大千張爰。
妵 陏
ꇺ ⽫
053
月下荷 Lotus under the Moon 張大千 Chang Dai-Chien
張大千(1899–1983),名爰,號大千,別號大 千居士,書齋名大風堂,四川內江人。與清代溥 心畬並稱「南張北溥」,又與黃君璧、溥心畬並 稱「渡海三家」。 本幅荷畫筆觸濕潤,荷稈用筆功力精深,雖纖不 弱,出荷一朵,設色脫俗;水草出枝與勾寫點莖 的手法極為工緻。畫面氣氛綺麗浪漫,雄渾奔放 間亦見清新秀麗的氣韻。
054
ˌ
紙本 水墨設色 88.9 × 35.3 cm 1977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葉嫩花嬌月上初, 纖腰如束逕須扶, 江皋珮解何人見, 羅襪塵生定有無。 六十六年嘉平月朔一日, 爰翁年七十有九。
ˌ
丁巳︵朱文︶。 張爰之印︵白文︶。 大千居士︵朱文︶。
ꇺ ⽫
荷花 Lotus 孫雲生 Sun Yun-Sheng
孫雲生(1918–2000),1936年拜張大千門 下。1938年華北學院藝術系畢業,追隨張大千約 50年。張大千常說:真正獲我畫藝精髓及信賴者 僅孫雲生一人。 本幅描寫荷花筆意直追大千師,用筆設色展露大 風堂清逸典雅風格。
紙本 水墨設色 69 × 136 cm 1983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56
ˌ
孫家瑞印︵白文︶。 雲生長壽︵朱文︶。 福德長壽︵白文︶。 五峰園知年︵朱文︶。
ˌ
風來香氣遠, 日落蓋陰移。 癸亥荷月歷史博物館示範之作。 孫雲生家瑞。
妵 陏
ꇺ ⽫
057
荷花 Lotus 孫雲生 Sun Yun-Sheng
孫雲生(1918–2000),大風堂傳人,生於河 北,追隨張大千,情誼如父子。其工筆、寫意、 潑墨、潑彩運用自如,題畫法書更得大千筆意。 本幅潑墨筆意揮灑,大寫意沒骨法描繪夏日荷塘 景致。空氣清澈,荷葉若舞,荷花漸次開放,墨 葉清新,花白宜人。 水墨暈染細潤,花朵空靈, 葉筋脈絡分明,呈顯出淤泥而不染品格。交融光 影躍動,明暗效果明顯。
紙本 水墨 69.5 × 136.5 cm 1983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58
ˌ
孫家瑞印︵白文︶。 雲生長壽︵朱文︶。 福德長壽︵白文︶。 五峰園知年︵朱文︶。
ˌ
方池留水勝埋盆, 露入蓮腮沁粉痕。 鈴索無聲人不到, 小禽飛入鬧荷根。 七十二年癸亥七月植物園荷花盛開, 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畫荷示範 予應邀於該館遵彭廳揮毫半旬鐘, 草草寫成二幅。 孫雲生家瑞。
妵 陏
ꇺ ⽫
059
荷塘風情 Lotus Pond 孫家勤 Sun Chia-Chin
孫家勤(1930–2010),字野耘,籍山東。 1956年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習傳統繪 畫、水彩、油畫等技法;1963年入張大千先生門 下,大千先生視為「關門弟子」。 本幅描繪翠鳥、雙蝶嬉戲蓮荷間景象。背景留白 表現蓮塘水面,小寫意渲染,墨色濃度變化構成 物體立體感和造形,細筆勾勒荷花局部、翠鳥、 蝴蝶姿態,整體空靈潤澤,栩栩如生。
060
ˌ
紙本 水墨設色 131.5 × 70.5 cm 1998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戊寅冬月泰安孫家勤畫。
ˌ
孫氏︵白文︶。 野耘︵朱文︶。 麗水精舍︵朱文︶ 。
ꇺ ⽫
荷塘清趣 Lotus Pond 孫家勤 Sun Chia-Chin
孫家勤(1930–2010),字野耘,籍山東。 1956年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習傳統繪 畫、水彩、油畫等技法;1963年入張大千先生門 下,大千先生視為「關門弟子」。 本幅主題荷花,以彩墨渲染,輔以局部花瓣細筆 描繪,展現用色層次豐富變化,淋漓寫意手法, 更顯荷花風姿綽約。
紙本 水墨設色 96 × 206 cm 1990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62
ˌ
孫家勤印︵白文︶。 野耘︵朱文︶。 孫家勤畫記︵朱文︶。
ˌ
荷塘清趣, 泰安野耘孫家勤。 庚午春。
妵 陏
ꇺ ⽫
063
荷花蝶影 Lotus and Butterf ly 孫家勤 Sun Chia-Chin
孫家勤(1930–2010),字野耘,籍山東。 1956年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習傳統繪 畫、水彩、油畫等技法;1963年入張大千先生門 下,大千先生視為「關門弟子」。 本幅彩墨大面積渲染描繪荷葉,局部花瓣細筆, 展現用色層次豐富變化,淋漓寫意手法,使蝴蝶 飛舞荷間,更顯浪漫朦朧詩意之美。
064
ˌ
紙本 水墨設色 69 × 45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山東野耘孫家勤畫於台北麗水精舍。
ˌ
孫家勤︵白文︶。 魯巴齋︵朱文︶。
ꇺ ⽫
065
荷花 Lotus 簡文舒 Jian Wen-Shu
簡文舒(1926–2010),華裔女畫家,生於香 港,父親為著名甲骨文專家、金石學家暨書法家 簡琴齋,師從張大千,習畫40餘年,亦先後於巴 黎及紐約學習,逝於紐約。 盛茂的荷葉一上一下烘托畫面正中主體未開綻的 墨荷,左下角未開的花苞及左右幾枝尚未茁壯的 小荷葉,乾筆描繪荷葉與莖幹,濕筆渲染濃鬱的 氛圍,流露大風堂獨具之墨荷風韻。
066
ˌ
紙本 水墨 126.5 × 71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簡文舒。 。 KAN
ˌ
簡文舒︵朱文︶。 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朱文︶。
ꇺ ⽫
067
金石風格 Epigraphic School and Its Styles 十九世紀中期興起的金石書風,後亦擴及繪畫。最早由吳熙載開 先河,後則有吳昌碩為大家,將北碑的用筆、篆刻的刀勢,融入繪 畫之中,成為民初畫壇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金石畫派一脈,雖汲取融合前人諸家的豪放跌宕,筆鋒瀟灑,粗 獷之氣,但也受到海派諸多文人繪畫影響,筆法靈活,粗放兼具細 緻,畫意清雅,情趣橫生,展現近代書畫的新風格。 金石花鳥畫風古拙蒼厚,化俗為雅,不僅風靡一時,更為當時的 日本人所喜愛,具有跨國界的吸引力,畫作風格更影響及活動於上 海的後輩。國民政府遷臺後,諸多畫家文人陸續抵臺,使臺灣藝壇 中注入了活血,對後來臺灣藝術教育的發展影響深遠。 Studies of epigraph and stone rubbing that influenced calligraphy in the 19th century permeated the practice of painting later on. This style was first pioneered by Wu Xi-Zai and later developed by Wu Chang-Shuo, who incorporated the brushwork of stone inscriptions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and the cutting style of seal engraving into his paintings. Although the Epigraphic School of painting is drawn from the fusion of the bold and unrestrained brushwork of its pioneers, it is also inf luenced by the delicate and elegant brushwork displayed by painters of the Shanghai School of painters. The Epigraphic School of flowers and birds painting was not only popular at one time, but was also beloved by the Japanese. As the Republican government came to Taiwan, many painters and literati followed, instilling new energies and presenting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subsequent development of art in Taiwan.
紅白荷花 Lotus 吳昌碩 Wu Chang-Shuo
吳昌碩(1844–1927),名俊,又名俊卿,字 昌碩,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人。晚清 著名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 社長,與虛谷、蒲華、任伯年並稱「清末海派四 傑」。其創立的大寫意表現形式對於近現代中國 畫壇影響深遠。擅長寫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 人影響最大。吳氏書法篆刻功底深厚,把書法、 篆刻的行筆、運刀及章法、體勢融入繪畫,形成 了富有金石味的獨特畫風。 吳昌碩作畫的理念是「畫氣不畫形」,畫荷兼用 篆、隸、狂草筆意入畫,色酣墨飽,雄健古拙。 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 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作品重整體,尚氣勢, 主張「奔放處不離法度,精微處照顧氣魄」。
070
ˌ
紙本 水墨設色 109 × 54 cm 1920 佛光山典藏
妵 陏
破荷寫荷。 庚戌冬日吳缶翁。
ˌ
老缶︵朱文︶。 聾︵朱文︶。
ꇺ ⽫
071
蓮塘清趣 Lotus Pond 趙時棡(叔孺) Zhao Shi-Gang
趙時棡(1874–1945),浙江鄞縣(今寧波) 人,原名潤祥,字獻忱,號紉萇,後改名時棡, 字叔孺,以字行,篆刻和金石學成就最高,擅長 圓朱文及朱白文小璽,與吳昌碩齊名,被推為清 末民國第一,近代以來在日本影響尤巨。 趙叔孺山水、人物、花卉等中國畫的傳統題材無 所不精,書法篆刻自立門戶,別具一格。以金石 學入畫,擅於描繪蔬果花卉,水墨交融,兼得雅 淳之趣。
072
ˌ
紙本 水墨設色 137 × 68 cm 1920 佛光山典藏
妵 陏
蓮塘清趣。 癸酉大暑作此趙叔孺。
ˌ
鄞趙時棡字叔孺之印︵白文︶。
ꇺ ⽫
073
蓮塘清趣 (局部)
075
和合二仙 Immortals of Harmony and Union 王震 Wang Zhen
王震(1867–1938),字一亭,號白龍山人,浙 江嘉興人。清末民國時期海上著名書畫家、實業 家、傑出慈善家、社會活動家與宗教界名士。 王震是海上畫派代表人物之一,其畫綜合了任伯 年和吳昌碩的特點,自成一家,此幅描繪和合二 仙形象鮮明,簡練自然,筆墨獨具,瀟灑質樸。
076
ˌ
紙本 水墨設色 202 × 94 cm 1915 佛光山典藏
妵 陏
乙卯夏六月白龍山人王震。
ˌ
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繩︵朱文︶。 一亭大利︵白文︶。
ꇺ ⽫
077
露氣氤氳 Immortals of Harmony and Union 李苦禪 Li Ku-Chan
李苦禪(1899–1983),原名英傑,改名英, 字超三、勵公,山東高唐人。1923年拜齊白石為 師,曾任杭州藝專、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擅畫花 鳥和鷹,晚年常作巨幅通屏,氣勢磅礡。 李苦禪作畫喜用重墨,粗樸、厚實的墨色畫出荷 葉,襯以簡明線條勾勒花葉、水草,畫面形象鮮 明,平淡天真,表現了荷塘的自然野趣,充滿 生機。
紙本 水墨設色 53.5 × 55 cm 佛光山典藏
078
ˌ
踏天割雲︵朱文︶。 苦禪︵朱文︶。
ˌ
露氣氤氳含清香。題早年作禪。
妵 陏
ꇺ ⽫
079
荷花 Lotus 陳年 Chen Nian
陳年(1876–1970),浙江山陰人,字半丁,擅 花卉、山水、人物、走獸,以寫意花卉最知名。 19歲時於上海嚴小舫之小長廬館拓印為業。後拜 吳昌碩為師。40歲後至北京,曾任教北平藝術專 科學校。 本幅水墨寫意花卉,寥寥數筆描繪荷塘獨秀半開 荷花、伴二莖荷葉,簡潔秀逸。作品筆墨蒼潤, 樸拙沉穩,形象簡練概括。
080
ˌ
紙本 水墨 97 × 37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秋在白荷花上來。 寫樊樹詩意。陳年。
ˌ
靜山︵朱文︶。 靜盧︵白文︶。
ꇺ ⽫
荷花 Lotus 朱其石 Zhu Qi-Shi
朱其石(1906–1965),嘉興人,原名碁,字其 石,自幼習書畫篆刻,後得寓滬書畫名家指教, 名噪中外。 本幅前景大片荷葉,自右至左彎傾至左下角,含 苞荷花自右下角直竄而上,左側兩枝荷稈直上頂 端,巨大荷葉垂下,遮覆白色碩大盛開荷花,水 草穿梭,增添動感。
082
ˌ
紙本 水墨 113 × 40.5 cm 1935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子超先生大法家博教朱宣石記於首都遵旅︵右側題字︶。 秋在白荷花上來一慶七夕括蒼山民其石寫於南湖︵左側題字︶。
ˌ
朱宣印︵白文︶。 其石居士金石書畫︵朱文︶。 括蒼山民書畫︵白文︶。 朱中子其石︵朱文︶。
ꇺ ⽫
秋荷 Autumn Lotus 沈耀初 Shen Yao-Chu
沈耀初(1908–1990)福建詔安人,號「自渡 人」,精研書畫古籍、名家真跡,畫風融合齊白 石、吳昌碩、任伯年筆墨,以金石筆法入畫,擅 長寫意花鳥、山石。他主張一切筆墨寧大勿小、 寧拙勿巧、寧重勿輕、寧厚勿薄,其畫作意境 清新脫俗而古樸渾厚,深具中國文人畫及禪道 精神。 本幅盤錯荷葉荷花主題,大範圍荷葉濃淡黑白對 比,間以赭紅和花苞,婉轉精練趣味,整體古拙 快意。
084
ˌ
紙本 水墨設色 135 × 53 cm 1971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周子愛蓮說以此花為隱君子, 謂其花酷日炎炎中獨具清涼之品。 不以世態移其趣也, 稱之君子, 誰曰不宜。 辛亥夏仲揮汗寫此客謂尚有秋意, 士渡人耀初時客霧峯并記。
ˌ
春長好︵白文︶。 士渡人︵朱文︶。 耀初書畫︵白文︶。
ꇺ ⽫
085
荷花 Lotus 陳丹誠 Chen Tan-Cheng
陳丹誠(1921–2009),山東即墨人,號霜餘, 人物花鳥鱗介走獸、山水、書法、篆刻,以畫意 出之,運塊濃墨暗面,鋒辣簡筆,顯其形。 本幅荷葉大筆一氣呵成,下垂荷葉呈荷葉盛開後 開始凋零狀態,白色花瓣淡墨勾邊,黃嫩蓮蓬探 出,底部新荷葉朝氣出水,荷稈點點小刺,對荷 觀察入微。
086
ˌ
紙本 水墨設色 135.5 × 34 cm 1979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六十八年己未, 即墨陳丹誠。
ˌ
丹誠︵朱文︶。 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朱文︶。
ꇺ ⽫
花卉 Flowers 吳平 Wu Ping
吳平(1920–2019),字堪白,浙江餘姚人,畫 作以花鳥為主,先後受吳佩衡先生、高逸鴻先生 指導,並以花青入畫,獨樹一格。篆刻受鄧散木 先生影響,融合體會,自創其境。曾參與「七修 畫會」、「海嶠印集」、「六六畫會」。獲中國 畫學會金爵獎和中山文藝獎篆刻類等大獎。曾任 故宮博物院書畫處長,為當代少數兼擅書法、繪 畫、篆刻藝術家。 本幅荷花主題,花青藍彩畫荷葉、黑墨線寫草、 淡赭色勾繪白色荷花,花青藍彩茵郁與荷花相 應,大寫意用筆清新爽朗。
紙本 水墨設色 90 × 180 cm 1986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88
ˌ
吳平︵白文︶。 堪白︵朱文︶。
ˌ
雲氣生毫端, 黛色落研北, 心手忽相忘, 誰知有筆墨。 甌香館詩七十五年丙寅春, 堪白吳平。
妵 陏
ꇺ ⽫
089
荷花 Lotus 趙松泉 Chao Sung-Chuan
趙松泉(1914–2012),筆名歸農,祖籍江蘇溧 水,擅長花鳥、山水,工書法。畢業於蘇州美術 專科學校,師承徐渭、任伯年、吳昌碩諸先賢。 作品曾在美、法、義、德等展出,曾應邀美、 日、韓、菲等國講學,並受聘於美國聖若望大學 美術教授。 本幅描繪秋紅禽鳥,題材烘托,引人懷鄉,筆墨 老練,氣韻生動。
紙本 水墨設色 69 × 136 cm 1983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90
ˌ
松泉︵白文︶。 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朱文︶。
ˌ
霜寒荷欲盡, 露冷鳥先知, 癸亥之夏, 趙松泉寫於南海學園。
妵 陏
ꇺ ⽫
091
蓮藕 Lotus Root 鄭曼青 Zheng Man-Qing
鄭曼青(1902–1975),浙江溫州永嘉人,有 「五絕老人」的稱譽,五絕所指的是詩、書、 畫、中醫和太極拳等五種絕藝,畫意中見書趣, 畫中有詩,詩書畫為一體。 本幅畫作作者畫一蓮藕,芙蕖自藕節生出,姿態 勁挺,荷葉飽滿,用筆工簡雄健,筆墨豐潤,荷 花隨風搖曳,清麗自潔。
092
ˌ
紙本 水墨 164 × 85.5 cm 1960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一本芙蕖圖。 蓮比君子,交持以贈,俠士所望,種發華一本芙蕖峙中日之友誼,永期得相似。 一九一八年孫中山先生以蓮花種子四顆贈與日本契友田中隆, 田中有俠骨,孫先生甚器以重之,故有此贈,含意甚深,非言可喻。 今聞發花有期,預寫此圖以誌其盛耳。 庚子九秋永嘉鄭曼青時客臺灣。
ˌ
玉井山人︵朱文︶。 永嘉鄭氏︵白文︶。 後廣文先生千二百年生︵白文︶。
ꇺ ⽫
093
得氣之清 Lotus and Withered Lotus 劉延濤 Liu Yian-Tao
劉延濤(1914–2009),畫面表現多用墨筆,筆 墨清逸、講究意境涵養,為文人畫典型。 本幅荷花骨架乾筆勾勒,荷葉、水面質感墨色濃 淡變化,前景一半殘荷葉焦墨呈現,與後方冉升 水潤荷花、花苞相映,荷花清雅脫俗,有生生不 息之趣。
094
ˌ
紙本 水墨 83 × 40 cm 1980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得氣之清。 民國六十九年寫於臺北劉延濤。
ˌ
延濤︵朱文︶。
ꇺ ⽫
095
夏塘晨趣 Dawn in Spring 崔如啄 Cui Ru-Zhuo
崔如啄(1944–),生於北京,1981年定居美 國,1996年返回中國,定居北京,現任中國藝術 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早年取法石濤、八大山人、 吳昌碩、傅抱石等歷代大師,後拜李苦禪門下, 書法則師承書法家鄭誦先。 本幅筆墨簡練,敷色淡雅。用淡墨繪魚鷹、勾頑 石,以濃墨寫荷莖、畫水草,以花青層層潑染荷 葉,在相互生法映襯中烘託了嬌豔的紅蓮。濃淡 墨色巧妙組合,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鮮豔 的紅色面積雖然很小,但是十分醒目。
紙本 水墨設色 66 × 134 cm 1984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096
ˌ
青雲堂︵朱文︶。 寫生︵朱文︶。 崔︵朱文︶。 如啄︵白文︶。
ˌ
夏塘晨趣, 甲子秋涼寫於青雲堂, 崔如啄并記。
妵 陏
ꇺ ⽫
097
墨荷 Lotus in Ink 陳永模 Chen Yung-Mo
陳永模(1961–) 生於彰化縣二林鎮,中國文化 大學美術系畢,專職於書畫創作,現兼任國立臺 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後隨李猷先生學作詩詞及吳 平先生研習書畫篆刻,並隨馬來西亞鍾正山先生 習人物畫。1989年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國畫類。 此作墨荷矗立在水中,婷婷有姿,用大筆重墨所 揮寫出的荷葉,筆法厚實,運用富有速度感的線 條勾寫荷花,簡化其形象,其線條取代了繁複的 表面形態,流露出無窮的生趣和現代感,技法的 變化中保持著水墨的傳統特色,畫面下方點出幾 條蝌蚪,動靜間更顯生氣。
098
ˌ
紙本 水墨設色 101 × 35 cm 1987 華岡博物館典藏
妵 陏
自在水雲鄉。 丁卯冬, 永模。
ˌ
永模︵白文︶。
ꇺ ⽫
嶺南風光 Light and Color of the Lingnan School 近代的中國水墨畫不斷求新求變,廣東嶺南地區的畫家們引西 潤中、深入生活、重視寫生,因地域關係名為「嶺南畫派」,也被 稱為「折衷派」,它兼容了古今中外繪畫精神與技法之大成,成為 近代書畫的創新力量。嶺南畫派創始人— 高劍父、高奇峰、陳樹 人,並赴日本習畫,深受世界藝術思想影響,突破國畫窠臼。 嶺南畫家重擷取古法與古意,並加入西方光影、色彩與寫實元 素,將它重新組合,從而出現新的感受與氣質。用筆上對水量和運 筆技術的熟練,以完全不同濕與乾的對比畫法,注重氣氛和光影、 距離形塑氛圍。 歐豪年、黃磊生師承嶺南第二代趙少昂為第三代畫家,均香港來 臺發展傳授弟子,影響深遠。
Modern Chinese ink painting has been seekii n g in i n n ov a t i o n , an a n d th t h e pa p a i n t er erss in i n th t he Lingnan region of the Guangdong province drew w new new el element s fr f rom th t he We We ster ernn ar a r t an a nd refocused on the importance of sketching. This schoool wa wa s named n “Lingnaa n” bec becaau se of of th t hei eirr geographical location. This school integrates the techniqu quees of o trradiitionaa l an a nd mo moder ernn st s t y le s , fusing elements from China and abroad. The founders of the Lii n g na n Sc S chool - Ga Gao JiJia nFu, Gao Qi-Feng, and Chen Shu-Ren - went to Japan to studyy pa pa inting. As A s th t hey wer weree dee deepply influenced by the artistic idea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they soou ght to to br brea k th t h rou gh th t he mold of Chinese painting. Lingnan painters adopted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ideas, and addd i n g we we ster ernn po por t raya yall of light and shadow, coloring scheme, and realistic elements. The schooll sho shows ski sk i l l f u l ne ss in water painting and brushwork, and shapes the atmosphere by contrastingg we wet an a nd dr dr y surfaces and emphasizing on light and distance. Au Ho-Nien and Huang Lui-Sang were third generation paiinter erss of of th t he Li Ling na n sc s c ho ol and were trained by Chao Shao-An who was the second generation.. Th The y ha had al a l l co come to to Taiwan from Hong Kong to develop and pass down the tradition.
荷花 Lotus 趙少昂 Chao Shao-An
趙少昂(1905–1998)為嶺南畫派大師高奇峰 (1889–1933)的「關門弟子」,天風七子之 一。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兼長,但以花鳥畫 為最精,尤其是後期的花鳥畫,非常生機靈動、 逼肖傳神。 本幅畫作水墨氤氳,用筆情感豐富。畫中枯萎的 荷葉勁挺,蜻蜓佇於荷瓣之上隨風搖曳,筆法灑 脫有力,滲透著嶺南淡雅的文人氣息。
102
ˌ
紙本 水墨 96 × 41 cm 1969 歐豪年文化基金會典藏
妵 陏
水一重重玉一重, 更無妖色媚西風, 雖然物外能為素, 又恐人間只愛紅。 己酉夏六月晨起小坐少昂漫興。
ˌ
趙︵朱文︶。 少昂六十後作︵白文︶。 我之為我自有我在︵朱文︶。
ꇺ ⽫
103
荷塘月色 Moonlight over the Lotus Pond 歐豪年 Au Ho-Nien
歐豪年(1935–)生於廣東省茂名縣(金隸吳 川),出身嶺南世家,拜趙少昂為師,其繪畫題 材兼擅畫花鳥、山水、人物、畜獸,對書法與詩 文亦多有研究,藝術成就多元而豐富。 本幅畫作細膩描繪荷塘月色景致,含蓄委婉抒發 畫家的思緒變化,得靜出靜,以現實情景書寫, 意境更高於現實。
104
ˌ
紙本 水墨設色 188 × 97 cm 2014 歐豪年文化基金會典藏
妵 陏
月色荷塘夕景明, 文章高年朱自清, 今欣池館又新綠, 合有畫圖紀此情。 甲午歲始, 歐介豪年並賦句。
ˌ
豪年長壽︵白文︶。 白首名山自頡頏︵白文︶。
ꇺ ⽫
105
荷塘魚樂 Fishes at Lotus Pond 歐豪年 Au Ho-Nien
歐豪年(1935–)生於廣東省茂名縣(金隸吳 川),出身嶺南世家,拜趙少昂為師,其繪畫題 材兼擅畫花鳥、山水、人物、畜獸,對書法與詩 文亦多有研究,藝術成就多元而豐富。 本幅畫作筆精墨妙,構圖清新,賦彩淡雅脫俗, 雙魚悠遊荷塘枝葉間,生動傳神,怡然自得,令 人嚮往。
106
ˌ
紙本 水墨設色 141 × 74 cm 2017 歐豪年文化基金會典藏
妵 陏
荷發翠羅張, 風來水閣凉, 寫生為遠賞, 紙上感幽香。 丁酉清夏八十三歲豪年。
ˌ
歐介︵白文︶。 豪年︵朱文︶。 天寬樓主︵白文︶。
ꇺ ⽫
107
朱荷 Red Lotus 歐豪年 Au Ho-Nien
歐豪年(1935–)生於廣東省茂名縣(金隸吳 川),出身嶺南世家,拜趙少昂為師,國學底子 深厚,書與畫皆出於自學,對文學、藝術興趣濃 厚,養成無形之眼界高度。深研嶺南前人筆墨與 理念,工意並行深得個中三昧,從寫生體驗中得 出個人狀物傳神造境獨特心法。 畫家以朱荷為題,寫荷塘一隅之閒適景象,二葉 一前一後、一高一低,分居朱荷左右,頗有護花 之意。主題寫成,復添一朱紅蜻蜓及數筆雜草, 並以黃綠淡染水塘,其上可見浮萍點點皆為此作 增色。
紙本 水墨設色 34 × 45 cm 1984 華岡博物館典藏
108
ˌ
豪年︵朱文︶。 歐︵白文︶。
ˌ
甲子歲始嶺南歐介豪年。
妵 陏
ꇺ ⽫
109
荷花 Lotus 黃磊生 Huang Lui-Sang
黃磊生(1928–2011),生於廣東,拜嶺南畫派 趙少昂為師,擅花卉翎毛蟲魚走獸山水,技法創 新,構圖命意賦色均有獨到之處,擅西畫技法, 形實兼重,雅俗共賞,趣味良多。 本幅描繪荷塘趣色,筆墨酣暢,色澤豔麗,以光 彩、渲染展現荷花質感的寫實風格。
紙本 水墨設色 68.5 × 136 cm 1983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10
ˌ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朱文︶。 天地不老四季皆春︵朱文︶。 黃磊生︵白文︶。
ˌ
荷花風前暑氣清, 荷花蕩漾碧波淬, 荷花今日是生日, 卻與妾船開並頭。 癸亥夏六月廿四日荷花生日揮毫磊生。
妵 陏
ꇺ ⽫
111
花卉 Lotus and the Full Moon 黃磊生 Huang Lui-Sang
黃磊生(1928–2011),生於廣東,拜嶺南畫派 趙少昂為師,擅花卉翎毛蟲魚走獸山水,技法創 新,構圖命意賦色均有獨到之處,擅西畫技法, 形實兼重,雅俗共賞,趣味良多。 本幅月下荷花棲雀主題,明月、藍黑彩墨荷葉、白 荷及茵郁薄霧相互掩映,六麻雀棲低斜而垂荷梗, 大寫意彩墨濃淡,寓意「花好月圓」。
紙本 水墨設色 90 × 180 cm 1986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12
ˌ
黃磊生︵白文︶。 佛像︵肖形印︶。 天地不老四季皆春︵朱文︶。
ˌ
丙寅之春。 嶺南黃磊生。
妵 陏
ꇺ ⽫
113
雨荷 Lotus in Rain 黃磊生 Huang Lui-Sang
黃磊生(1928–2011),生於廣東,拜嶺南畫派 趙少昂為師,擅花卉翎毛蟲魚走獸山水,技法創 新,構圖命意賦色均有獨到之處,擅西畫技法, 形實兼重,雅俗共賞,趣味良多。 畫面布局嚴謹生動,用色明麗而又秀潤,融和氣 勢磅礴、筆法輕快淋漓,展現嶺南畫派瀟灑快意 又不失溫潤靜謐的水墨美學。
114
ˌ
ˌ
紙本 水墨設色 180 × 96 cm 2000 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典藏
妵 陏
庚辰荷雨時節, 嶺南黃磊生寫。
黃︵白文︶。 黃磊生︵朱文︶。 清涼世界︵朱文︶。
ꇺ ⽫
115
紅荷暮韻 Red Lotus at Dusk 胡宇基 Hu Yu-Ji
胡宇基(1927–),廣東東莞人。自幼愛好繪 畫,自香港萬國美專進修國畫及西洋畫,1949 年隨嶺南畫派名師趙少昂老師習畫,得其古意今 情,神髓意韻。在海外有「荷花胡」美譽,獨創 出自己的藝術新風格。 本幅荷花構圖嚴謹,造形維妙維肖、栩栩如生。 作者擅用嶺南派渲染之法,融彙西法之濕敷彩, 層層烘托,展露荷塘朦朧之美,情溢於內,荷香 暮氤,氣韻天成。
116
ˌ
ˌ
紙本 水墨設色 91 × 46 cm 1994 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典藏
妵 陏
一九九四年夏七月宇基於雅風畫苑。
胡︵朱文︶。 澹乎若心泉之靜︵朱文︶。
ꇺ ⽫
117
秋塘白鷺 Egret in Autumn 李源海 Li Yuan-Hai
李源海(1948–),臺灣苗栗人,拜嶺南畫派楊 善深為師,為「春風草堂」的入室弟子與唐墨畫 友。創作重寫生、重線條、重神態、重氣韻,不 偏執一隅,展現大自然生機。 本幅畫面描寫荷塘白鷺逸趣,展現嶺南墨色融合 之美,一筆一畫間無不透露出生機,以開闊的心 胸去探索藝術的內涵與意趣。
118
ˌ
ˌ
紙本 水墨設色 210 × 81 cm 2015 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典藏
妵 陏
乙未初冬於三灣淨心草堂源海。
李︵白文︶。
ꇺ ⽫
荷風紅蜓 Lotus and Dragonf ly 邱定夫 Qiu Ding-Fu
邱定夫(1947–)生於臺灣苗栗,中國文化大學 美術系畢業,兼任於文大美術系,師承嶺南畫派 歐豪年教授。用筆及渲染方法接近寫意,兼擅山 水造境,能融合古今,兼博東西方技法,筆墨 深厚。 本幅作品構圖絕奇,張力十足,筆法圓熟洗鍊, 荷葉墨色飽滿,與墨筆勾勒之荷花,對印成趣, 格調不俗,典雅清麗。
120
ˌ
紙本 水墨設色 98 × 36 cm 1985 華岡博物館典藏
妵 陏
丙寅清夏定夫漫興於清平樓。
ˌ
柏巖︵白文︶。 定 夫 之 鈢︵ 朱 文 ︶ 。 清平樓主︵白文︶。
ꇺ ⽫
荷塘月色圖 Lotus Pond by the Moonlight 李婉慧 Li Wan-Hui
李婉慧(1966–),臺灣人,文化大學藝術研究 所,臺北科技大學設計博士候選人。師承嶺南畫 派歐豪年教授,專長水墨創作、藝術行政,任教 於文化大學、歐豪年基金會董事兼秘書長與歐豪 年美術館館長。 李氏水墨作品融合寫實主義精神,強調空間的深 度與張力,畫面清新,極具個人風格,月光下之 荷塘,靜謐氤氳,作者透過畫面與觀者對語、 溝通。
122
ˌ
紙本 水墨設色 140 × 70 cm 2008 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典藏
妵 陏
荷塘月色圖。 戊子李婉慧繪。
ˌ
李婉慧︵白文︶。
ꇺ ⽫
123
文人風雅 Flowers and Birds of Literati Painters
中國花鳥畫之發展自唐代中期即脫離裝飾藝術主題而成為獨立之 畫科,因不同出身畫家與背景而形成「黃家富貴,徐家野逸」二種 不同的主要繪畫風格。一種為五代黃荃的勾勒填彩,工筆重彩的畫 法;另一則為徐熙為主的水墨淡彩。 此二種花鳥繪畫的風格,各有傳承延續至今。其中唯有花中君 子之稱的蓮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淨 植、姿態高雅的形象,不僅深得風骨高潔的文人君子所篤愛,也同 時擄獲宮廷富貴人家的喜愛,這美麗的水中芙蓉也成為歷代諸派畫 家們熱衷描繪的對象。 本單元主要以傳統各家文人荷花主題展件為規畫,從清代晚期、 民初、遷臺至近、當代的諸名家荷花作品,畫風、技法各異,或揮 毫潑墨,或精麗工筆,如淺唱高歌,展現不同的風景。 Since the mid-Tang Dynasty, Chinese painting of flowers and birds has developed into a separate discipline. One of such examples is Huang Quan’s style of outlining and filling in colors, and another is Xu Xi’s style of ink painting using light colors. These two styles have each been passed down to the present day. Among them, the lotus, which is known as a “gentleman” among flowers, has not only been loved by the literati but also captured the hearts of the rich and noble families in the court because of its undefiled, upright, untrammeled, and elegant image. This section focuses on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lotus works ranging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present. These works are created by various artists in different styles and techniques.
花 Flower 李芸甫 Li Yun-Fu
李秉綬(1783–1842),江西臨川人,號芸甫、 芸圃、芸父,又號碧霞山人。擅繪事,喜收藏, 且對嶺南有促進之功。 本幅主題荷花,筆法寫意簡練,荷花、芍藥沒 骨。大膽逸筆,率意不失精練,花卉姿態生趣。
絹本 水墨設色 35 × 45 cm 清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26
ˌ
李氏體坤︵朱文︶。
ˌ
芸甫。
妵 陏
ꇺ ⽫
127
花卉四幅(之二) Peony, Lotus, Chrysanthemum, and Plum 徐子兼 Xu Zi-Jian
徐子兼(清末民初),名兆彬,江蘇鄰縣(今興 化)人。擅畫花鳥,宗法新羅,從周子波學繪人 物,繼又拜畫家汪繼聲學繪花卉、翎毛,筆致秀 潤飄逸,尤長畫猴。畫風參嶺南畫派、海上畫 派之新潮,開拓出新的畫風,其作品一時人爭 購藏。 本件主題為四季花卉—牡丹、荷花、菊花與梅花 以四聯屏形式呈現。薄瓣透明,色極絢麗,構圖 直聳蜿蜒貫穿,花卉細節呈現花朵清幽淡雅風 格。本作品為第二幅「荷花」。
128
ˌ
紙本 水墨設色 175 × 46.3 cm 清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仙姿似靜風, 前語野一典, 偏尋水際春, 傲十三峰, 畫本子兼。
ˌ
癯雀︵白文︶。
ꇺ ⽫
山水 Willow and Lotus 石川柳城 Ishikawa Rokujo
石川柳城(1847–1927),字子淵,號柳城,日本 著名南畫大家,曾於日人領台初期擔任臺官吏。 本幅主題柳樹,及晚夏蓮花凋落剩蓮蓬樣貌,除 主題與題字外,畫面留白,透過多樣線條,濃淡 乾濕墨色變化,墨色淡而不濃,具古樸之意。
130
ˌ
紙本 水墨 137.5 × 34 cm 1914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家江晚夏。 甲寅六月下澣寫于樂皋日涉園屬筆城詞兄雅拂哂正。 柳城老人︵式︶。
ˌ
茂松清泉山中不乏︵白文︶。 柳城︵白文︶。 子淵氏︵朱文︶。
ꇺ ⽫
錦鯉 Koi Fish 王師子 Wang Shi-Zi
紙本 水墨設色 34 × 94 cm 1944 佛光山典藏
132
王師子(1885–1950),原名偉,字師梅,四十 歲後改名師子,一度寄居上海麥加里,因諧音別 署墨稼居士,江蘇句容人。歷任上海美專、中 國藝專、新華藝專等國畫教授。治藝謹嚴,花、 鳥、魚、蟲,注重寫生。 王氏擅畫鯉魚,此幅描繪荷塘游魚悠閒情景,用 筆用色,施墨布局,跌宕猶勁,豔而不俗,麗而 不浮。
妵 陏 ˌ
雲邊何處消息,試上高樓望遠,錦颿︵帆︶千里。 便寫蠻箋,囑付綠波錦鯉,病洒︵灑︶心清,共雅賞,藕花香氣。 甲申夜夏師子王偉。
ˌ
句容王偉長壽︵白文︶。 墨翁六十後書畫︵朱文︶。
ꇺ ⽫
133
秋塘鵜鶘 Pelican in Lotus Pond after Autumn Drizzles 溥心畬 Pu Xin-Yu
溥儒(1896–1963),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字 心畬,號西山逸士,為國民政府渡臺後藝術界稱 「渡海三家」之一。溥心畬為清朝末代皇族,早 年受清宮貴冑教育,性喜文藻,自述中年隱居山 林寺院時始透過臨摹皇家珍藏畫卷習畫。繪畫兼 有重意境抒發之南宗,亦有宋代馬、夏之北宗風 格,能以篆籀畫山水,然其間鉤斫精熟文雅,於 筆墨經營中自見風骨。 畫中荷花與鵜鶘身軀以淡墨勾勒,荷蓬、荷葉與 鵜鶘頭部以濃墨暈染而成,線條靈動。
134
ˌ
紙本 水墨設色 56 × 29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秋塘新雨過, 波際響鵜鶘。 心畬。
ˌ
省心齋︵朱文︶。 溥儒︵白文︶。
ꇺ ⽫
135
墨荷 Splashed-Ink Lotus 溥心畬 Pu Xin-Yu
溥儒(1896–1963),原名愛新覺羅•溥儒,字 心畬,號西山逸士,為國民政府渡臺後藝術界稱 「渡海三家」之一。溥心畬為清朝末代皇族,早 年受清宮貴冑教育,性喜文藻,自述中年隱居山 林寺院時始透過臨摹皇家珍藏畫卷習畫。繪畫兼 有重意境抒發之南宗,亦有宋代馬、夏之北宗風 格,能以篆籀畫山水,然其間鉤斫精熟文雅,於 筆墨經營中自見風骨。 墨荷兼粉白設色,淡墨勾勒荷花與花莖,濃淡墨 交錯,呈現葉片彎曲立體感、邊緣參差效果。花 與葉同向彎曲,花左上題詩鈐印,布局清雅。
136
ˌ
紙本 水墨 89 × 37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翠蓋搖明月, 餘香散碧空。 心畬。
ˌ
溥儒之印︵白文︶。
ꇺ ⽫
秋塘 Autumn Pond 陳隽甫 Chen Jiuan-Fu
陳隽甫 (1916–1996)生於北平,畢業於國立 北平藝專,曾入故宮博物院國畫研究館研究,其 臨摹與寫生功力皆為深厚。與同窗吳詠香女士結 縭,同受教於齊白石與溥心畬門下,來臺後任臺 灣師範藝術系,一同開設「鷗波館」授徒。 本幅墨葉深濃,正反呼應,淡墨勾勒荷花與莖 草,濃淡墨交錯,雙魚優游其間,悠閒雅致。
138
ˌ
紙本 水墨 126 × 49.5 cm 1941 佛光山典藏
妵 陏
擬白陽山人法,辛巳冬日隽甫。 秋塘冷音西風急,萬瑟殘荷當有花。 壬午七月心畬題。 隽甫弟仿白陽先生,不獨筆墨間非知魚之樂者,無此神似。 辛巳秋九月九九翁白石題記。
ˌ
隽甫︵朱文︶。 聽秋居士︵白文︶。 一朵紅雲︵朱文︶。 舊王孫︵朱文︶。 溥儒︵四靈印︶。 白石題跋︵白文︶。
ꇺ ⽫
139
秋塘 (局部)
141
荷香時節 Lotus in Full Blossom 王昌杰 Wang Chang-Chieh
王昌杰(1910–1999),浙江遂安(今千島湖) 人,杭州藝專畢業,致力藝術教育,來臺後任教 於師範大學美術系、文化大學美術研究所主任。 後定居於美國舊金山。。 本幅荷葉沒骨大寫意,細筆鈎寫荷花荷葉,兼工 帶寫前岸草葉、雙鴨,烘染出粼粼波紋,增添律 動,具現代視覺。
142
ˌ
紙本 水墨設色 178 × 97 cm 1995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漫步金山過荷池。 清香芙蕖花甚奇。 輕風碧葉綠頭鴨。 亂點鴛鴦譜新詩。 歲次乙亥年荷月。 浙遂芹川子豪寫並題於金山。 時年八十有六。
ˌ
子豪書畫篆刻︵朱文︶。 浙江王氏︵白文︶。 慎德堂︵朱文︶。
ꇺ ⽫
143
荷塘翠鳥 Lotus and Kingfisher 金勤伯 Jin Chin-Bo
金勤伯(1910–1998),名開業,字勤伯,浙江 吳興人,兼擅花鳥、山水、人物,尤工花鳥,畫 風細膩宛麗。 本幅翠鳥銜魚飛越荷塘,翠鳥藍色鮮豔,映照荷 花紅粉、葉片翠綠,視覺效果豐富,墨色調和, 色調明麗柔和。
紙本 水墨設色 68 × 34.7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44
145
荷葉手鉤稿 Lotus Leaf (sketch) 金勤伯 Jin Chin-Bo
金勤伯(1911–1998),浙江吳興人,燕京大學 生物系畢業,曾臨摹故宮古畫,題材從人物、花 鳥擴至山水,技巧從工筆華麗轉意趣野逸。 金氏各類花鳥習作常以寫生勾勒為平日練習,本 次精選展出為史博館典藏其多幅荷花主題習作中 之數件,藉以了解荷花各種樣貌,並展現畫家寫 生之功力,平素習作練習之勤。
紙本 鉛筆 20 × 28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46
147
荷葉手鉤稿
148
149
蓮荷 Lotus 董夢梅 Dong Meng-Mei
董夢梅(1927–),出生於山東,1945來臺,後 入師大藝術系就讀,畢業後於文化大學藝術研究 所進修,曾任教東海大學、文化大學,為臺灣當 代著名工筆水墨畫家。 本幅荷花、蜻蜓為題扇面,蜻蜓、荷花、荷葉象 徵三清景致,左側荷葉為始由左向右延伸開展, 荷葉成聚,荷花開散,疏密、交錯與平衡恰到好 處,清雅趣味寓意。
紙本 水墨設色 18.5 × 55 cm 1984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50
ˌ
墨緣精舍︵白文︶。 董夢梅︵白文︶。
ˌ
清淨身。 甲子夢梅。
妵 陏
ꇺ ⽫
151
香遠益清 Lotus Scent 吳梅嶺 Wu Mei-Ling
吳梅嶺(1897–2003),原名天敏,又名添敏, 民前生於嘉義朴子,祖籍金門,作者曾執教東石 中學,奉獻藝術教育超過80年。 本幅荷花冷色為主,白淨荷花襯墨色荷葉,整體 布局氣勢宏大,墨色濃淡運用自如,風格沉穩不 沉重。
紙本 水墨設色 59.5 × 120 cm 1978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52
ˌ
自以為樂︵朱文︶。 梅嶺老人︵白文︶。
ˌ
香遠益清。 民國戊午盛夏寫之, 梅嶺。
妵 陏
ꇺ ⽫
153
荷塘小趣 Lotus Pond 李可梅 Lee Ko-Mei
李可梅,字維政,1929年生,湖北荊門人,畢業 於臺大,擅國畫精書法,縱觀其山水、人物、花 鳥之作均筆精墨妙,不落俗套。 本幅右下繪荷花叢,花葉幼葉稈齊繪,相當熱 鬧,大朵盛開荷花高雅大方,大片水墨荷葉層次 分明,翠鳥立於荷稈上頭朝下,眼盯荷塘游魚, 畫面生動。
154
ˌ
紙本 水墨設色 101.5 × 34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荊門李可梅寫意。
ˌ
李可梅畫記︵白文︶。 李希︵白文︶。 可梅︵朱文︶。 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朱文︶。
ꇺ ⽫
荷蜓 Lotus and Dragonf ly 張德文 Chang Te-Wen
張德文(1919–1999),出生於安徽鳳揚, 1951年遷臺,曾擔任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 本幅二荷葉間,半朵荷花迎接展翅蜻蜓,充滿夏 天荷開之清亮。
156
ˌ
紙本 水墨 81 × 58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德文。
ˌ
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朱文︶。 張印德文︵朱文︶。
ꇺ ⽫
157
儷影成雙知香遠 A Bird Couple at Lotus Pond 黃光男 Huang Kuang-Nan
黃光男(1944–),生於高雄,曾任臺北市立美 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藝術大 學校長、行政院政務委員等。專長水墨創作、中國 美術理論、博物館學行政,曾獲中華民國畫學會金 爵獎、藝術教育貢獻終身成就獎等。 本幅夏荷清新,荷花盛開,蓮蓬中橫出,兩隻小 鳥相依,儷影成雙,氣氛氤氳,展現水墨畫之獨 特韻致。
紙本 水墨設色 60 × 81 cm 1981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58
ˌ
黃光男印︵白文︶。 兩極畫室︵朱文︶。 塵囂不染明哲客︵朱文︶。
ˌ
儷影成雙知香遠。 辛酉秋黃光男於高雄澄清湖之畔。
妵 陏
ꇺ ⽫
159
碧圓自潔 Pure Lotus 梁丹丰 Liang Dan-Feng
梁丹丰(1935–),廣東順德人,生於中國南 京,畢業於杭州藝專,曾任教於銘傳大學、臺灣 藝專、文化大學等校,同時創作繪畫並書寫散 文。曾以散文創作獲得1991年第16屆國家文藝類 最佳創作獎。 本幅水墨運筆瀟灑自信,色彩清麗不俗,二朵荷 花一含苞一綻放從雙葉掙出,自顯花姿之風綽。
紙本 水墨設色 90 × 146 cm 2000 佛光山典藏
160
ˌ
梁丹丰︵朱文︶。
ˌ
碧圓自潔我最愛是句, 今且六十有五深幸得此。 梁丹丰於永和畫室。
妵 陏
ꇺ ⽫
161
碧圓自潔 (局部)
162
163
荷塘雙魚 Fishes in the Lotus Pond 鄧雪峰 Teng Hsueh-Feng
鄧雪峰(1929–),臺灣當代著名水墨畫家,花 鳥、山水、蟲魚皆畫,尤擅花卉,注重寫生。 本幅荷花金魚主題,一對紅彩金魚、黑白對比荷 葉及荷花,色彩筆墨濃淡,大寫意用筆,有「金 玉滿堂」的寓意與趣味。
164
ˌ
紙本 水墨設色 93 × 34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雪峰。
ˌ
鄧︵白文︶。
ꇺ ⽫
荷花 Lotus 胡克敏 Hu Ke-Min
胡克敏(1909–1991),江蘇武進,來臺歷任政 治作戰學校、國立臺灣藝專、中國文化大學等美 術系教授,1967年榮獲藝術教育貢獻獎及中華民 國畫學會國畫金爵獎。 本幅寫意描繪夏荷,豔紅花瓣掩映墨色荷葉間, 配色優雅。
紙本 水墨設色 69 × 136.9 cm 1985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66
ˌ
銀塘寧靜玉香生。 乙丑仲夏毘陵胡克敏。
妵 陏
167
「荷花」摺扇 Lotus on the Folding Fan 江明賢 Chiang Ming-Shyan
江明賢(1942–),生於臺中,畢業於臺灣師範 大學美術系,畢業後返校擔任美術系教授、系主 任、美術研究所所長。創作從寫生出發,加入西 方現代藝術的切割重組手法,及拓、印、潑、灑 的技法,但始終保持一種高度的人文意境與歷史 詩性。 本件摺扇正面繪荷塘,一潔白荷花扇面下方緩緩 舒展,右方一含苞,左方墨色荷葉。摺扇自古為 文人墨士貼身配物,除夏日搧風引涼,亦藉此展 現個人品味與修養,為文人一種身分、地位、品 位的象徵。
紙本 水墨 30 × 50 cm 1996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68
ˌ
江︵白文︶。 明賢︵朱文︶。 吉祥︵白文︶。
ˌ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 丙子長夏江明賢隨筆。
妵 陏
ꇺ ⽫
169
出污泥而不染 Rising Unsullied from the Mud 李奇茂 Lee Chi-Mao 鍾正山 Chung Chen-Sun
李奇茂(1925–2019),生於安徽渦陽。於家 鄉期間,曾與陸化石習畫;來臺後,入政工幹校 美術系,師事梁鼎銘昆仲,期間勤於速寫、畫素 描,培養了人物畫的深厚根底。1971年接受國立 歷史博物館的特約,創作百幅「國父傳」系列, 1981年與張大千、黃君璧、張榖年、胡克敏、范 伯洪、羅芳、蘇峰男、羅振賢、蔡友等水墨畫家 以近半年時間合力創作完成「寶島長春圖卷」。 2012年應邀與鍾正山在國立歷史博物館雙個展。 鍾正山(1935–)生於馬來西亞,祖籍廣東梅 縣。畢業於新加坡南洋藝術專科學院藝術教育 系,美國舊金山大學公共行政管理系碩士。先後 在馬來西亞及中國創辦了5所藝術與設計學院, 並發起「國際現代水墨畫聯盟」,對馬來西亞現 代藝術教育及臺灣現代水墨畫貢獻卓著。 本幅畫作由李奇茂與鍾正山二位畫家合作,筆墨 沉穩,畫面錯落有致,畫風清逸高雅,展現蓮池 自然清幽之景。
紙本 水墨 138 × 139 cm 2013 佛光山典藏
170
ˌ
正山︵白文︶。
ˌ
鍾正山植荷佛光山香天下。 癸巳之春李奇茂讀畫心得。 出污泥而不染。 癸巳春寫於佛光山。 正山。
妵 陏
ꇺ ⽫
171
東西風情 Convergence of East and West
在中國與臺灣現代藝術發展歷程佔有重要位置者如徐悲鴻、林風 眠、潘玉良、常玉、劉海粟、李仲生等,於1920~30年代先後赴抵法 國、日本學習藝術,吸取西方藝術精華,亟欲為傳統書畫尋求破格 表現,以中國繪畫現代化的時代命題作為身為藝術家及當代文人一 分子的社會責任,留下對後輩深遠的影響。 受西洋美術教育影響下的藝術家,仍有許多創作者強調現代藝術 與傳統文化內涵的內在聯繫共通性,不論其創作形式、媒材是水墨 或西畫,傳統文人對於題材的選擇,色彩、線條的運用等特質,也 常反映在藝術家的創作之上。 豐富多樣的現、當代荷花主題作品,在西方的媒材運用及可資辨 認的藝術風格表象下,加入了人文性的內容,使得現代藝術觀點又 和緩地回歸中國文人美學涵養的精神面貌。可說是補足了傳統與現 代的空白,也融會了東方與西方共通的人文性格。 In the 1920s and 1930s, Xu Bei-Hong, Lin Feng-Mian, Pan Yu-Liang, San Yu, Liu Hai-Su, and Li Zhong-Sheng, who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t in China and Taiwan, went to France and Japan to pursue further studies in art. These artists had left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ir successors. Many artist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art, emphasize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modern art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Regardless of the form and medium of their creations, the select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use of colors and lines by traditional literati are often reflected in these artists’ crea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Western media and artistic style, the rich variet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otus artworks adds a humanistic content to reconnect Chinese aesthetics. These artworks fill the gap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nd integrate the humanistic character common to both the East and the West.
殘荷 Withered Lotus 王濟遠 Wang Ji-Yuan
王濟遠(1893–1975),籍安徽,中國早期水彩 畫推動者,繪畫創作中西兼具,水彩畫見長,國 畫重寫生,墨色淋漓。努力和成就於融合東、西 方藝術在美學和技法之間對話。 本幅描繪陶甕中一荷葉與一蓮蓬,荷花凋謝不 見,只餘殘荷二瓣飄落地面,畫面構圖簡練,色 彩凝重厚實,筆觸粗獷,展現東西方文化氣質之 獨特融合意蘊。
174
ˌ
紙本 水墨設色 57 × 39 cm 1961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一九六一年八月三日, 值夏曆辛丑立秋前五日, 濟遠寫。
ˌ
濟︵朱文︶。
ꇺ ⽫
175
殘容 Withered Lotus 王濟遠 Wang Ji-Yuan
王濟遠(1893–1975),籍安徽,中國早期水彩 畫推動者,繪畫創作中西兼具,水彩畫見長,國 畫重寫生,墨色淋漓。努力和成就於融合東、西 方藝術在美學和技法之間對話。 本幅白描勾勒盛開期已過之荷花殘景,正中一殘 荷挺立荷葉間,左後一株蓮蓬。畫面構圖生動, 運筆自由,姿態動人。
紙本 水墨 29 × 40.5 cm 1964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76
ˌ
濟︵朱文︶。
ˌ
殘容。 一九六四年七月三十一日。 濟。
妵 陏
ꇺ ⽫
177
荷花 Lotus 常玉 San Yu
常玉(1901–1966),生於中國四川順慶(1935 年改名南充),自幼在故鄉隨父親習畫,之後向書 法家趙熙(1867–1948)習字,1921年因「勤工儉 學」計畫前往巴黎,是早期留法學習藝術創作的 中國畫家之一。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國與西方藝術 特色,經常利用簡潔有力的線條、造形與輪廓呈 現獨特的個人風格,繪畫造形簡練、色彩單純, 裸女、植物花卉、有動物的風景為其三大創作 主題。 本幅黑色線條勾勒的白荷帶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 風味,荷葉用大塊的銘黃填色,花莖的生長與排 列疏落有致,彷彿在微風中輕輕搖曳著。畫面 呈現出和諧安靜的氣氛,簡潔嚴謹的構圖不落俗 套,成功地表現了荷花高雅的姿態,為畫家之精 心傑作。
纖維板 122 × 190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78
179
荷花 (局部)
180
181
荷 Lotus 常玉 San Yu
常玉(1901–1966),生於中國四川順慶(1935 年改名南充),自幼在故鄉隨父親習畫,之後向書 法家趙熙(1867–1948)習字,1921年因「勤工儉 學」計畫前往巴黎,是早期留法學習藝術創作的 中國畫家之一。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國與西方藝術 特色,經常利用簡潔有力的線條、造形與輪廓呈 現獨特的個人風格,繪畫造形簡練、色彩單純, 裸女、植物花卉、有動物的風景為其三大創作 主題。 本幅以西方的媒材來描繪中國畫家很喜歡取材 的對象— 荷花,因其有「出淤泥而不染」之 美譽,是人格高尚的象徵,又「荷」與「合」諧 音,具有「百年好合」之意。此幅荷花栽植於盆 景內,生長姿態秀麗柔美,造形優雅,枝梗以 精練的線條一筆畫成,流暢又有力量,整體設色 高雅。
SANYU
纖維板 131 × 81 cm 1955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82
ˌ
玉
妵 陏
183
荷 Lotus 趙二呆 Chau Er-Dai
趙二呆(1916–1995),本名同和,字中平,江 蘇鎮江人,畫無師承,無固定技法與素材,不受 傳統或潮流影響,畫風寫實轉寫意,畫作融合書 法,任筆墨遊走,自成一格。 本幅描繪荷花,濃淡有致圓弧荷葉,墨色濕潤淋 漓,荷葉下方數道淡墨荷莖,由長至短,無根的 荷留白,構圖簡約輕逸,呈現詩意,激發想像。
184
ˌ
紙本 水墨 89 × 48.3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二呆。
ˌ
呆呆︵白文︶。
ꇺ ⽫
185
荷 Lotus 趙二呆 Chau Er-Dai
趙二呆(1916–1995),本名同和,字中平,江 蘇鎮江人,畫無師承,無固定技法與素材,不受 傳統或潮流影響,畫風寫實轉寫意,畫作融合書 法,任筆墨遊走,自成一格。 本幅彩墨,中央粉紅彩墨畫一盛開荷花,由淺入 深,使用深、淺綠色,暈染花旁與後方荷葉, 淡淡灰白敷染池水。直立花梗襯托粉荷挺拔脫 俗,簡潔幽雅。
186
ˌ
紙本 彩墨 135 × 68.5 cm 1988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二呆。
ˌ
一九八八年︵朱文︶。 呆呆︵白文︶。
ꇺ ⽫
187
夏涼圖 Lotus Pond in Summer 吳幼之 Wu Yu-Tse
吳幼之(1917–2002),上海美專畢業,擅長花 鳥山水書法金石,從傳統衍伸到寫意水墨,大膽 揮灑,重現自然韻律。 本幅一荷花孤挺於右方,大小墨色荷葉滿布,或 平鋪或挺出,勾勒夏荷池畔清涼景致。出奇的對 角構圖,展露水墨新穎之現代韻味。
188
ˌ
紙本 水墨設色 91.5 × 69.5 cm 1987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夏涼圖。 丁卯歲五月於白雲書屋石芝吳幼之。
ˌ
吳印幼之︵白文︶。
ꇺ ⽫
189
荷塘 A Lotus Pond 楚山青 Chu Shan-Ching
楚山青(1921–2005),本名任國強,出生於貴 州。1945年考取國立杭州藝專,就讀藝專期間, 曾受業於潘天壽、李可染、黃賓虹、吳茀之等 繪畫大師。楚山青的繪畫題材與日常生活密切結 合,筆墨簡練,頗能掌握描繪物象的神韻。 此幅楚山青荷塘水墨畫,保存良好,翠鳥站立於 橫向彎曲的荷稈上,睜大眼睛注視四周,尖而長 的鳥喙隨時準備捕魚模樣,狀極有趣,水塘竄起 的數根長長的荷稈,墨彩渲染的荷葉,在畫幅上 端大片留白處,意境深遠。
190
ˌ
紙本 水墨 101 × 35 cm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楚山青。
ˌ
楚山青︵白文︶。 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朱文︶。
ꇺ ⽫
荷 Lotus 張杰 Zhang Jie
張杰(1921–2016) 出生於上海,特別擅長水 彩,題材涵蓋風景、人物、靜物、花卉等。他的 創作結合了東西方的材料與技法、傳統與現代的 繪畫語言,表達個人堅持的美之意象,享有「荷 花大師」的美譽。 本幅荷花畫作灑脫靈動,個人的畫風明顯,花葉 飽含水氣、用色大膽,構圖意趣盎然,以畫筆呈 現對生命的真誠頌讚。
。
ˌ
張杰
妵 陏
77 紙本 水彩 91.5 × 63.5 cm 1974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92
193
蓮花心地藕聰明 Budding Lotus 姜一涵 Chiang I-Han
姜一涵(1926–2018),生於山東昌邑,1949 年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師從牟宗三修 習哲學,開啟思想之門。1954年入黃君璧白雲堂 習水,1958年入吳詠香、陳雋甫鷗波館學人物、 花鳥。書畫相容中西,並特長於時空之表現意 義,富哲學和文化內涵。 本幅含苞荷花鮮豔欲滴,端午時節,正如畫左方 題款:「蓮花心地藕聰明。」表達極至精練,兼 容古典與現代詩意。
194
ˌ
紙本 水墨設色 91 × 61 cm 1985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蓮花心地藕聰明。 民國七十四年六月雪橋姜一涵於臺北市。
ˌ
大覺︵朱文︶。 雪橋︵朱文︶。 姜一涵︵白文︶。 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收藏︵朱文︶。 長青藤書屋︵朱文︶。
ꇺ ⽫
195
荷花 Lotus 管執中 Kuan Chih-Chung
管執中(1931–1995),筆名江沙,生於中國河 南經扶,1949來臺後,就讀於政戰學校藝術系, 1953–1964年間,師從李仲生先生研習西洋畫 論,並從事素描、油畫等實驗創作。其繪畫筆在 意先、大片墨色塊營造空間感、線條化約為象徵 符號,富有概念抽象的形象表達。 本幅畫心大面積,略淡墨色色塊描繪湖面,濃墨 與綠彩精簡荷葉形體與輪廓,綠彩繪出繽紛雨 點。大片留白與墨塊之間點綴荷葉,構圖疏落有 致不凌亂,充滿墨趣。
紙本 水墨設色 50 × 130 cm 1991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96
ˌ
執中︵朱文︶。中︵肖形︶。
ˌ
管執中。 。 1991
妵 陏
ꇺ ⽫
197
蓮影 Shadows of Lotuses 席慕蓉 Hsi Mu-Jung
席慕蓉(1943–),生於重慶,成長於臺灣, 祖籍蒙古。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及布魯塞爾 皇家藝術學院,曾任教新竹師院、東海大學美術 系,專攻油畫兼習版畫,荷花則是她最喜愛的創 作主題。以現代散文和詩作知名。 本件畫作主要表現荷葉及池中產生的光影,僅以 荷葉數片布局在畫面的不同位置形成構圖,並利 用荷稈的垂直線條加以平衡,以此鋪陳水面的荷 影,荷葉以沉靜的藍綠色表現,其他則運用大量 不同深淺的棕色,增添作品靜謐的詩意。
畫布 油彩 95.5 × 129 cm 1980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198
妵 陏
, J. HSI
ˌ
。 1980
199
秋荷圖 Autumn Lotus 黃才松 Huang Tsai-Sung
黃才松(1951–),本名黃財松,臺南人,國立 臺灣藝術大學畢業,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大學藝 術碩士。重筆、墨、彩,配合書法及西方油畫技 法,自創傳統與創新的個人風格。 本幅描繪大遍荷塘,經秋風熱氣,殘枝敗葉情 景,與本應盛開荷花景象,形成心理強烈對比, 意境深遠。
紙本 水墨設色 69.5 × 136 cm 1998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200
ˌ
志無邪︵白文︶。 靜觀自得︵白文︶。 黃︵朱文︶。 才松︵白文︶。
ˌ
荷黃秋風熱才每嚴黃才松于瞻盧。
妵 陏
ꇺ ⽫
201
荷花榮枯序曲
Life Circle of Lotus
戴武光 Tai Wu-Kuang
戴武光(1943–2020),風格強調自傳統水墨
出發,並立足當代,致力繪畫五十餘年,創作不 懈,終生為教育藝術奉獻。
本件四聯幅表現荷花生長、結果與枯萎,僅用單
色濃墨展現夏荷的興盛與凋零。
ˌ
202
︵一︶映日荷花別樣紅。 宋人楊萬里詩意。 ︵二︶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 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三︶接天蓮葉無窮碧。 荷梗可抽長尋丈,真如擎雨蓋也。 ︵四︶留得殘荷聽雨聲。 辛巳之夏武光。 ˌ
︵一︶戴︵朱文︶。 武光之印︵白文︶。 知黑守白︵白文︶。 ︵二︶戴︵朱文︶。 書之歲華其曰可讀︵白文︶。 養拙盧︵朱文︶。 ︵三︶靜觀︵朱文︶。 戴︵白文︶。 武光 ︵朱文︶。 ︵四︶戴武光︵白文︶。 養拙︵朱文︶。
紙本 水墨 147 × 147 cm 2001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妵 陏 ꇺ ⽫
203
意荷 Lotus 蘇憲法 Su Hsien-Fa
蘇憲法(1948–),臺灣嘉義布袋人,國立臺 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曾任國立臺灣師 範 大 學 美 術 系 主 任 兼 研 究 所 所 長 、 英 國 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 訪問學者,現為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美術系名譽教授、臺南市美術館董事長。 本幅畫作描寫荷塘意象,筆法細緻,肌理雄渾, 畫境豐盈卻又靜寂,物性又兼具詩意,展現繪畫 純粹、對比的意象宇宙,在西方油彩裡開創獨具 一格之東方人文圖景。
油彩 畫布 80 × 116.5 cm 2017 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
204
。 2017
ˌ
蘇憲法
妵 陏
205
Artworks Index
作品索引
張大千 水殿暗香 45.4×773.8 cm P. 028
大千風釆
張大千 墨荷 148.1×206.4 cm P. 034
Master Dai-Chien and the Da Feng Tang Studio
張大千 潑墨荷花 45×60 cm P. 038
張大千 荷花 61.3×121 cm P. 040
206
張大千 荷花
孫家勤 荷塘風情
38×45.5 cm
131.5×70.5 cm
P. 052
P. 060
張大千 墨荷
張大千 月下荷
孫家勤 荷塘清趣
106×56 cm
88.9×35.3 cm
96×206 cm
P. 044
P. 054
P. 062
張大千 荷花
孫雲生 荷花
孫家勤 荷花蝶影
19.8×28.2 cm
69×136 cm
69×45 cm
P. 048
P. 056
P. 064
張大千 墨荷
孫雲生 荷花
簡文舒 荷花
31.1×39.1 cm
69.5×136.5 cm
126.5×71 cm
P. 050
P. 058
P. 066
207
金石風格
吳昌碩 紅白荷花
陳年 荷花
109×54 cm
97×37 cm
P. 070
P. 080
趙時棡 ( 叔孺 ) 蓮塘清趣
朱其石 荷花
137×68 cm
113×40.5 cm
P. 072
P. 082
王震 和合二仙
沈耀初 秋荷
202×94 cm
135×53 cm
P. 076
P. 084
李苦禪 露氣氤氳
陳丹誠 荷花
53.5×55 cm
135.5×34 cm
P. 078
P. 086
Epigraphic School and Its Styles
208
吳平 花卉
崔如啄 夏塘晨趣
90×180 cm
66×134 cm
P. 088
P. 096
趙松泉 荷花
陳永模 墨荷
69×136 cm
101×35 cm
P. 090
P. 098
鄭曼青 蓮藕 164×85.5 cm P. 092
劉延濤 得氣之清 83×40 cm P. 094
209
嶺南風光
趙少昂 荷花
黃磊生 荷花
96×41 cm
68.5×136 cm
P. 102
P. 110
歐豪年 荷塘月色
黃磊生 花卉
188×97 cm
90×180 cm
P. 104
P. 112
歐豪年 荷塘魚樂
黃磊生 雨荷
141×74 cm
180×96 cm
P. 106
P. 114
歐豪年 朱荷
胡宇基 紅荷暮韻
34×45 cm
91×46 cm
P. 108
P. 116
Light and Color of the Lingnan School
210
李源海 秋塘白鷺
李芸甫 花
210×81 cm
35×45 cm
P.118
P. 126
邱定夫 荷風紅蜓 98×36 cm P. 120
文人風雅
徐子兼 花卉四幅 ( 之二 ) 175×46.3 cm P. 128
Flowers and Birds of Literati Painters
李婉慧 荷塘月色圖
石川柳城 山水
140×70 cm
137.5×34 cm
P. 122
P. 130
王師子 錦鯉 34×94 cm P. 132
211
212
溥心畬 秋塘鵜鶘
金勤伯 荷塘翠鳥
李可梅 荷塘小趣
56×29 cm
68×34.7 cm
101.5×34 cm
P. 134
P. 144
P. 154
溥心畬 墨荷
金勤伯 荷葉手鉤稿
張德文 荷蜓
89×37 cm
20×28 cm
81×58 cm
P. 136
P. 146
P. 156
陳隽甫 秋塘
董夢梅 蓮荷
黃光男 儷影成雙知香遠
126×49.5 cm
18.5×55 cm
60×81 cm
P. 138
P. 150
P. 158
王昌杰 荷香時節
吳梅嶺 香遠益清
梁丹丰 碧圓自潔
178×97 cm
59.5×120 cm
90×146 cm
P. 142
P. 152
P. 160
鄧雪峰 荷塘雙魚
王濟遠 殘荷
93×34 cm
57×39 cm
P. 164
P. 174
胡克敏 荷花 69×136.9 cm P. 166
東西風情
王濟遠 殘容 29×40.5 cm P. 176
Convergence of East and West
江明賢 「荷花」摺扇 30×50 cm
常玉 荷花 122×190 cm
P. 168
P. 178
李奇茂、鍾正山 出污泥而不染
常玉 荷
138×139 cm P. 170
131×81 cm P. 182
213
214
趙二呆 荷
張杰 荷
黃才松 秋荷圖
89×48.3 cm
91.5×63.5 cm
69.5×136 cm
P. 184
P. 192
P. 200
趙二呆 荷
姜一涵 蓮花心地藕聰明
戴武光 荷花榮枯序曲
135×68.5 cm
91×61 cm
147×147 cm
P. 186
P. 194
P. 202
吳幼之 夏涼圖
管執中 荷花
蘇憲法 意荷
91.5×69.5 cm
50×130 cm
80×116.5 cm
P. 188
P. 196
P. 204
楚山青 荷塘
席慕蓉 蓮影
101×35 cm
95.5×129 cm
P. 190
P. 198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 資料 人 間 池 塘 : 張 大 千、 文 人 與 荷 花 藝 術 大 展 = The Earthly Pond : Artworks of Lotus by Chang Dai-Chien and Other Artists / 廖 新 田 , 如 常 主 編 . -- 臺 北 市 : 財 團 法 人 人 間 文 教 基 金 會 , 2021.05 面: 21x29.7 公分 ISBN 978-986-98115-2-1( 精裝 ) 1. 繪畫 2. 花卉畫 3. 畫冊 947.5
110007916
人間池塘—
The Earthly Pond–
張大千、文人與荷花藝術大展
Artworks of Lotus by Chang Dai-Chien and Other Artists
主辦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Organizer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Fo Guang Shan Buddha Museum
協辦單位: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
Co-organizers: Humanistic Culture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eum Studies of Fu Jen Catholic
歐豪年文化基金會、華岡博物館
University, Lingnan Fine Arts Museum of Academia Sinica
展覽統籌:廖新田、如常 策 展 人:林秋芳、陳勇成 執行團隊:有賢、知品
Au Ho-nien Cultural Foundation, Hwa Kang Museum Exhibition Supervisors: Liao Hsin-Tien, Ru Chang Curators: Lin Chiu-Fang, Chen Yung-Cheng Exhibition Executives Team: You Xian, Zhi Pin, Chai Chen-Hsiao,
翟振孝、陳勇成、郭暉妙、劉安妮、蘇芷蕾
Chen Yung-Cheng, Kuo Hui-Miao, Liu An-Ni, Su Jhih-Lei
發 行 人:如常
Distributor: Ru Chang
主 編:廖新田、如常
Editors in Chief: Liao Hsin-Tien, Ven.Ru Chang
編輯委員:林秋芳、有賢、翟振孝、陳勇成
Editors: Lin Chiu-Fang, You Xian, Chai Chen-Hsiao, Chen Yung-Cheng
執行編輯:妙功、郭暉妙
Executive Editors: Miao Gong, Kuo Hui-Miao
美術設計:謝耀輝
Art Design: Andrew Hsieh
釋 文:歐豪年文化基金會、劉名哲、陳勇成
Interpretation: Au Ho-nien Cultural Foundation, Liu Ming-Che, Chen Yung-Cheng
中文校對:佛陀紀念館新聞室、郭暉妙、高以璇
Chinese Proofreading: Buddha Museum News and Media Department
英文翻譯:佛陀紀念館國際組 英譯校對:林瑞堂 圖片提供:國立歷史博物館、佛光緣美術館總部
Kuo Hui-Miao, Kao I-Hsuan English Translation: Buddha Museum International Affairs Department English Proofreading: Lin Juei-Tang Photo Providers: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Fo Guang Yuan Art Gallery Headquarters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中央研究院嶺南美術館
Fo Guang Shan Buddha Museum
歐豪年文化基金會、華岡博物館
Lingnan Fine Arts Museum of Academia Sinica Au Ho-nien Cultural Foundation, Hwa Kang Museum
出 版: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 電 話:+886-7-656-3033 轉 4198
Publisher: Humanistic Culture and Education Foundation
傳 真:+886-7-656-5211
Tel: +886-7-656-3033 ext.4198
網 址:http://www.fgsbmc.org.tw
Fax: +886-7-656-5211
發 行:國立歷史博物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Website: http://www.fgsbmc.org.tw
流 通:佛光緣美術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電 話:+886-7-656-1921 轉1433、4140、4240 地 址:840406高雄市大樹區統嶺里統嶺路一號 出版日期:2021年5月 一刷
Distribution: National Museum of History, Fo Guang Shan Buddha Museum Retail: Fo Guang Yuan Art Gallery, Fo Guang Shan Buddha Museum Tel: +886-7-656-1921 ext. 1433, 4140, 4240 Address: No. 1, Tongling Rd Dashu, Kaohsiung 840406, Taiwan ROC
定 價:1000 元
Publication Date: May 2021
I S B N:978-986-981152-1 (軟精裝)
Price: 1000 NT ISBN: 978-986-981152-1
◎版權所有 請勿翻印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