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佛影 ─ 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

Page 1

ART&COLLECTION

www.artouch.com

)')' DXiZ_

**'

古美術

2019 TOP10

拍賣市場前十大

古代書畫|近現代書畫|瓷器|工藝品

NT.180

⊿櫷˨ἃ挷慹戭⁷˩炻檀 IJĹ℔↮炻ᶲ㴟⌂䈑棐啷ˤ

故宮南院「清明上河圖特展」全方位分析 大和文華館「蔬菜、水果、魚貝類的美術」特展選介 舊金山亞博「覺醒:朝向證悟的藏傳佛子之旅」展覽 解讀康熙《御製避暑山莊詩》圖冊的製作意圖 上官周《晚笑堂畫傳》與「披髮仗劍像」圖像考 從葉縣文集遺址出土唐宋瓷器見中古用陶

佛光山「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 中研院文物陳列館「天朝大慶:皇清盛典展」 談國立臺灣美術館「林玉山作品捐贈特展」 論瀋陽故宮館藏愛國名將關天培的望遠鏡 北京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導介 疫情來襲!海內外博物館、拍賣市場應對措施


展覽

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

文|曾令愉 圖|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文化上海,海上風華。晚清以來,上海就被文化人士雅稱

藝術節、春節「歡樂慶元宵」展演,以及2015年「絲路經

為「海上」,如《海上繁華夢》、《海上花列傳》、《海

緯」、2018年「絲憶江南」、2019年多媒體皮影戲「花木

上梨園志》等;而今「海上聞人」、「海上名家」等稱

蘭」等活動,鉅獻上海各種文化藝術之精華。在雙方多年

謂,更有不少文人用之作別號,如《海上繁華夢》作者孫 玉聲別號「海上漱石生」,《申報》主筆蔡爾康自稱「海 上蔡子」。去年(2019)12月,佛光山與上海博物館合 作,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 佛教藝術展」,即取「海上」之雅稱,展示上海博物館典 藏傳世珍品及上海地區科學考古發掘的珍貴佛教造像和佛 教文物。佛光山和上海合作因緣延續多年,自2003年起舉 辦佛光山梵唄讚頌團、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海派文化

112

2020.3

合作的情誼與默契下,本次大規模借展284件上海珍貴佛 教文物,為了讓展覽呈現最佳品質,上海博物館更是自 2018年即來臺進行場勘等籌備工作。海上佛影,集眾方善 力,翩渡來臺,誠為殊勝因緣,難能可貴。 上海博物館成立於1952年,開館之初就注重對佛像藝術品 的收藏。本次展覽分為「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珍品」與 「上海地區出土佛教文物精品」兩個部分,展出上海博物


〈佛館「上博藏佛教藝術」展〉

海上佛影—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展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

館所藏佛教文物226組共284件器物,年代跨越十六國至明

作雲集,既有寺院造像中的石刻造像碑還有金銅佛像,如

清時期,地域則漢、藏、蒙古地區兼具,從而勾勒出中國

北齊釋迦牟尼佛石像、北齊太子石像、隋代觀音、大勢至

佛教藝術發展的大致脈絡。而上海地區出土的眾多佛教文

菩薩成對石造像、唐代佛鎏金銅像和菩薩鎏金銅、大理國

物,則表現了上海地區佛教自唐代以來繁榮興盛的狀況。

阿嵯耶觀音金銅立像和坐像等藏品,均為歷代佛像的經典

涵蓋金銅佛教造像、石刻佛教造像、唐卡,以及與佛教有

之作。本次展覽按照中國古代佛教造像發展的脈絡和系統

關的玉器、書畫等門類文物,可說是為臺灣觀眾及世界各

挑選展品,漢傳佛教造像的年代早至十六國晚至宋、遼、

地赴臺遊客提供了一個欣賞和瞭解中國古代佛教藝術精華

金時期,而藏傳佛教造像則屬於明、清時期,所展文物既

的視窗。本文以展覽之上海博物館藏佛教造像藝術珍品為

體現了各時代佛教造像特色,不但兼顧石刻造像與金銅造

核心進行介紹。

像,更同時呈現漢傳佛像、藏傳佛像與南傳佛像,反映了 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脈絡。

上海博物館藏佛教造像藝術珍品 展覽呈現方式經過精心安排,不只是文物的呈現,更蘊 佛教誕生於公元前6至5世紀的印度,於兩漢之際傳入中 國,依靠佛、法、僧三寶傳教,吸引信眾。傳入中國之 後,佛教不斷吸收本土元素,最終發展成為與儒、道並列 的中國三大信仰之一。而佛教藝術更是中國古代藝術的一 個重要門類,源遠流長,影響廣泛。

含佛教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根據國立故宮博物院研究 員張文玲所撰展覽專文表示:「順著展件的鋪陳展示觀 賞,可增長對中國佛教藝術發展演變脈絡的認識。而另 一種觀賞此展的樂趣則為:從不同時期的文物所體現的 各時代造像特色,可試著回溯展件所處時代的特性及所

上海博物館藏傳世佛教造像又分為漢傳與藏傳佛教造像

受到的主導影響,換言之,這些佛教文物提供了我們了

兩大類,涵括各時期的佛教造像藝術珍品,包括石窟寺

解中國佛教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所受外來影響,以及佛教

造像和寺院造像。石窟寺造像方面,三大石窟的佛教造像

文物到了唐宋以後如何漢化的例證。透過這樣的觀賞思

都有收藏,如龍門石窟的北魏交腳菩薩石像、唐代佛頭石

維,此展其實也可輔助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文化史

像和天王頭像、敦煌石窟的唐代泥塑彩繪菩薩立像和雲岡

中,經過與周遭民族和文化交流所形成的部分。」以下

石窟的北魏佛頭石像等藝術遺珍。而館藏寺院造像更是佳

即沿佛教發展史進程逐一介紹。

ART&COLLECTION

113


展覽

Exhibition

◆梵相莊嚴 十六國至隋代佛教造像 北魏前期的佛像藝術多受犍陀羅 藝術的影響,高鼻深目,形體魁 偉。北魏統治者推行漢化政策, 崇信佛教,加之南北藝術的融 合,出現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帶 的形象。東魏承北魏清瘦遺風, 造像衲衣貼體,而褶襞的處理, 則較為簡潔,西魏造像面相豐圓 稠密。北齊造像身材修長而優 美,衣著輕柔,線條簡潔,謐寧 凝思的情態成為當時典型的風 格。隋代佛像雕塑基本是北齊造 像風格的延續。本次展品所陳列 的第一部分20餘件十六國至隋代 的造像,包括十六國佛鎏金銅坐 像、北魏太和五年菩薩鎏金銅 像、北齊太子石像、隋代觀音、 大勢至菩薩成對石造像,基本體 現出上述佛像藝術的特點。

展件中另有二尊〈觀世音菩薩石像〉、〈大勢至菩薩石像〉,觀音與大勢至菩薩 是佛教淨土宗主尊阿彌陀佛的脇侍。二菩薩頭部雖然都為後配,但面相都極秀 美。二像均寶繒披肩並掛於手臂處,但其上下二個玉環相連的裝飾,又具特色; 二尊菩薩胸前滿飾瓔珞,有虎形面飾、穗形珠串及磬形掛飾等各種珍寶。隋代菩 薩石像,身體正直,與唐代菩薩呈S形態明顯不同;隋代菩薩身體側看,明顯有腹 部突出的感覺;此對菩薩造像形態相近,但於細處又各顯異樣。觀音菩薩身材尤 顯苗條,其上身最寬約36公分,近膝蓋處寬約32公分;而大勢至菩薩上身最寬處 約為43公分,近膝蓋處寬約38公分,明顯比觀音菩薩體寬七分之一以上。由此可 見隋代造像的豐富多彩。

114

2020.3


〈佛館「上博藏佛教藝術」展〉

北魏太和五年〈菩薩鎏金銅像〉之菩薩束髮帶 冠,寶繒由兩側向上飛揚;面相圓潤,略帶微 笑,兩耳垂肩;頸飾項鍊,身上帔帛在胸前 形成交叉,有圓形環相扣,另由兩肩向下繞過 手臂的帔帛、成股狀下垂;菩薩右手上舉持蓮 花,左手下握帛帶,赤足立於圓臺蓮座上,覆 蓮座下的壺形四足方座,顯得厚重平穩。菩薩 身後為舟形背光,內飾頭光呈圓形、中間為蓮 瓣;內飾身光素面,大舟形背光外緣為熊熊燃 燒的火焰紋。造像背屏刻有菩薩立像,菩薩寶 繒、帛帶飛揚,菩薩右手上舉持蓮蕾,左手下 握善鎖。赤足立於蓮花座上。四足方座後背處 刻銘「太和五年……」等銘文。

展品之北魏〈佛鎏金銅像〉,高18公分,經CT測定發現銅像連同底 座為渾鑄,明確為陶範法鑄造。底座下側中心有一圓柱孔,可插入 一金屬銷。頭部及雙足為實心,身體內充滿泥芯,泥芯中心區域較粗 糙,周圍細膩。身體壁厚約2.5公釐。此件造像中衣上部,裸露的胸 部,明顯可見一枚方形墊片,此外銅像身上還發現多處小方塊的金 屬墊片,其密度比基體低,設置規律,常成雙地設置在同一平面上。 佛像螺髮肉髻,面相頗為豐滿,眼大而橫長,鼻眉連線,鼻樑直挺, 唇角內收,臉含微笑,表情端莊,神情慈祥;身披通肩外衣,繞過右 手搭於左手,胸前的中衣結帶,外衣下部露出中衣和下衣,其衣紋向 下並外揚,猶如迎風飄展的羽翼,極具裝飾趣味。佛右手施無畏印, 左手無名指與小拇指彎曲、食指與中指向下、惜殘缺,但應是施與願 印;這類二指彎曲,二指向下的手印在北魏時期較為常見;菩薩赤足 立於佛座之上,寬厚的身軀和端莊的姿態,開啟了北魏佛像向東魏過 渡的新風尚,堪稱北魏晚期造像的經典之作。

ART&COLLECTION

115


展覽

Exhibition

◆妙相圓融 唐宋遼金佛教造像 唐代社會開明、國力強盛,其佛 教信仰也空前繁榮,此時的佛教 與佛教藝術已經實現了本土化, 它將外來的印度佛教和佛教藝 術,演變成為中國的佛教和佛教 藝術。唐代的佛教造像雄壯飽 滿,刻意追求形體的完美,神 情端莊,親切慈悲;菩薩豐盈圓 臉,眉眼細長,容顏秀美,肌膚 光滑,體態勻稱,著力刻畫出菩 薩秀麗、優雅、高潔動人的情 態。展品中的多件唐代佛鎏金銅 像和菩薩鎏金銅像都充分體現出 這些特徵。 宋代佛教造像更加注重世俗的形 態之美,多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 為原型,風格清新。遼金居於北 方,佛教發展興盛,此時佛教造 像的形體健壯俊強,極富有民族 特色;展品中的遼代佛銅鎏金立 像,就是這一形象的佳作。與此 同時的南方雲南大理國時期的統 治者同樣崇尚佛教,對佛教在雲 南的發展傳播有著深遠的影響。 屬於南傳佛教的大理國阿嵯耶觀 音像,在中國古代佛教造像中的 造型尤為特殊,此次共同展出的 阿嵯耶觀音像鎏金銅立像和坐 像,對觀眾來說無疑是一次極佳 的欣賞機會。

雲南大理國時期的阿嵯耶觀音是南傳佛教中最主要的造像,阿嵯耶觀音造像雖 然有坐、立二種造型,但其裝束和特徵,高度一致。本次所展出的〈阿嵯耶觀 音菩薩鎏金銅坐像〉,高31公分,觀音頭戴三葉寶冠,冠上飾化佛,化佛袒右 肩,結定印,結跏趺坐在蓮花座上。觀音眉眼細長,兩眉間有白毫,鼻正且 挺,嘴唇厚突,臉形削長,下顎削尖。觀音大耳,耳垂戴倒垂式蓮蕾的耳璫。 觀音袒上身,脖頸上戴鑲寶項圈,雙臂戴釧,右手腕戴聯珠形珠串。右手抬起 向前,拇指與食指相拈,結妙音天印;左手微抬,似結與願印。觀音肩寬腰 細,上身袒露,下著薄裙,裙帶於兩邊結扣,並在腹前結花形扣;裙子正面陰 刻的裙裾表現規整。觀音坐像於擱起的左腳帶動裙擺呈半圓形下垂,下垂的裙 褶突起,呈現動感;右腳的裙邊向兩邊展開,線條優美。

116

2020.3


〈佛館「上博藏佛教藝術」展〉

唐代〈佛鎏金銅坐像〉,高19.6公分,高肉髻,面龐方圓,神態端莊,眉目向上部 左右挑起,鼻翼略收,嘴角秀巧,頸部呈三道。佛右手上舉施無畏印,左手下放置 於左膝;造像肩寬略帶圓潤,著通肩袈裟,中衣呈現出條格狀紋飾,中間飾圓心 蓮花圖案;袈裟遮住結跏趺坐的雙腿,露出雙足,並形成懸裳形態,整個袈裟 的褶紋、質感強烈,線條刻劃流暢;此件造像的面相特徵和諸多特點,都為初 唐時期的造像風格和製作手法,故可定為唐代早期佛金銅造像。此件造像的 背部可見二個突出的插入孔,說明造像原先應有背光;造像袈裟懸裳部分的 內面,刻有「徐家造」三字,這在中國古代金銅造像中極為少見。佛像經 CT檢測為整體鑄造,其頭部內的範芯也清理得異常乾淨。在頭頂上見一 嵌接的金屬塊,推測其在鑄造後,清理完頭部內的範芯,然後在頭部留 有的空洞中嵌入金屬以封護。

唐代〈菩薩鎏金銅像〉,高29.7公分,菩薩束髮上攏,頭戴 花冠;寶繒結帶,順兩肩自然飄下,左邊殘斷嚴重。菩薩眉 線橫長,鼻挺,嘴秀,二眼微睜,面相秀麗,神情安逸。菩 薩裸上身,戴項飾,掛瓔珞,長串瓔珞在腹部繫環而下,深 垂過膝;菩薩下著長裙,裙腰繫帶,翻轉的裙邊在腰際折成 花邊;菩薩帶臂釧和珠串,右手上舉,似無畏印,左手自然 下放;赤足直立,足底有插入下部的突出的榫頭,惜底座 佚。造像頭後留有的頭光插孔較大,說明原像頭光極為考 究。此尊菩薩造像面相豐潤秀美,神態沉靜慈善,身姿呈S 形彎曲,顯得嫵媚婀娜,通身鎏金完好,堪稱唐代菩薩鎏 金銅像的經典之作。經CT測定發現:銅像為渾鑄,頸部實 心,頭部及身體內的泥芯分別製作。銅像的足與手臂為實 心。銅像的後腦勺有一個長方形泥芯孔,身後也有二個長方 形孔,後被金屬封閉。頭部泥芯中可見四個金屬針插入,其 中三個在同一水平面上,較平均分布於一周。身體內部也可 見金屬針插入泥芯內,分布較規律。

ART&COLLECTION

117


展覽

Exhibition

◆奇光異彩 明清佛教造像 明清兩代的封建經濟高度發展、 中央集權統治進一步強化。此時 佛教造像的製作活動在皇家和民 間都非常興盛,寺廟宗教雕塑遍 及全國各地。此時的佛教造像除 了繼承唐宋以來的漢式造像風格 而有所變化,一部分造像還融合 了藏傳佛教造像的樣式,或者完 全採用藏傳佛教雕塑的樣式,這 種風格到了清代顯得更加突出和 顯著。展品中的明清漢傳與藏傳 鎏金佛像,較能體現出這二種造 像風格的樣式,也較完整地體現 了明清兩代造像概貌。

本次展出一件明〈獅吼觀音菩薩銅坐像〉,高38.3公分,獅吼觀音為觀音菩薩的化身 之一,是為降伏一切龍魔所生的病苦,使三界眾生脫離苦海所化現的觀音,具有極 為威猛的力量。觀音菩薩頭戴花蔓高冠,冠中飾有化佛,是為觀音的表徵。花冠二 側寶繒飄逸,垂至雙肩。觀音面相豐滿,眉毛細長,眼睛下視,鼻樑高挺,櫻桃小 嘴,下頜圓潤,容貌秀美,給人以親切、慈祥之感。菩薩頸部有三道,頸帶項飾、 胸掛瓔珞,左右兩手持花莖,花開於二肩。觀音的雙臂戴臂釧,雙腿裝飾瓔珞,半 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姿態優美生動,線條自然流暢,通體裝飾極盡華麗,充分體現 了觀音菩薩嫵媚動人,充滿智慧及大慈大悲的神態。坐獅睡於觀音菩薩座下,怡然 自得。整件作品以失蠟法一次鑄成,工藝精湛,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118

2020.3


〈佛館「上博藏佛教藝術」展〉

本次展出一件明代大型造像〈佛禪定鎏金銅坐 像〉,高77公分,釋迦牟尼佛作高肉髻,螺髮施 紺藍色,寶珠頂嚴。眉眼細長,雙目下視,面龐 豐滿,嘴含笑意。佛像兩耳碩大,頸有三道,袒 胸,袈裟從右腰出,向上繞過左肩、搭於右肩; 袈裟鑄造精細,裙邊刻有精緻的蓮花圖案。佛左 手作禪定印,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上,作與 願印,手指節紋表現分明。佛像結跏趺坐於蓮 花寶座中央,蓮座由仰蓮和覆蓮組成,蓮花頂 部飾有圓形寶珠。臺座的圓珠和蓮瓣周圈做滿, 是明代造像的典型風格。造像蓮花後部刻鑄「浙 江紹興府山陰縣把關都柯山村信官潘承福等造寶 像……」等38行共460餘字的長篇銘文,末尾刻 「萬曆三十六年六月二十四日鑄造」。此件大型 銅鎏金造像,鑄造精細,鎏金純正,且鑄有銘 文,是為南方浙江地區少見的佛像精品佳作。

ART&COLLECTION R

119


展覽

Exhibition

「思惟觀音」為沉浸於思維中的觀音。觀音為西方三聖之一,與大勢至菩薩成對,是 阿彌陀佛的脇侍,幫助阿彌陀佛推行教化。本次展出一尊明永樂年間〈思惟觀音鎏金 銅像〉,高21.3公分,觀音頭帶五葉花冠,額前有白毫;隨著坐姿,頭部朝向右方, 略微低垂;細眉上揚,兩眼微合,俯視下方,抿嘴,鼻挺。袒露的上身,飾以珠串瓔 珞,臂釧和圓花形耳飾交相輝映,加上肩部二側含苞欲放的蓮花,更呈現出觀音菩薩 的雍容華麗。其右手置於右膝之上,結禪定印;左臂屈肘支膝,腕支於頤下,現沉思 狀,體現出思惟觀音的特徵。造像下部的蓮花寶座,蓮葉飽滿、花瓣細長、較窄,體 現了明代蓮花圖案的特徵。造像銅質鎏金,精工細雕,造型優雅;觀音面相秀麗,形 態嫵媚,體現了明代漢地造像的風格和特徵,是為永樂金銅造像的經典佳作。

120

2020.3


〈佛館「上博藏佛教藝術」展〉

除了前述之上海博物館藏佛教造像藝術珍品,本 次展覽更涵括上海博物館館藏之佛教玉器、佛教 書法、唐卡繪畫等,精彩紛呈。此外,上海地區 出土佛教文物精品,也是本次展覽的重要看點。 上海現存的13座古塔,是佛教在上海傳播發展 的例證,也是上海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1970年 代至今,上海有多座古塔進行了清理修繕,在興 聖教寺塔、李塔、法華塔、圓應塔等古塔的地 宮、天宮中發現佛造像、佛塔、舍利子、玉石、 瑪瑙、水晶、珊瑚、石刻等文物1500件左右,不 僅使寶塔增輝添彩,也為上海的文物考古寫下了 重重的一筆。根據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 授潘亮文專文指出,本次展陳之出土文物有上海 市松江區於1962年唐經幢地基發現的羅漢石像、 1974年興聖教寺塔地宮的佛涅槃銅鎏金像、銀 匣、1993年圓應塔天宮的太子誕生銅像、1994年 圓應塔地宮的銀塔、祖師銅鎏金坐像、地藏銀鎏 金坐像、勾連雲紋玉璧、持荷玉童子佩、花卉紋 銀盒、銅香爐、銅鉢、銅鎏金金剛鈴、1995年李 塔地宮的銅鎏金阿育王塔、羅漢銀鎏金像、琉璃 高足鉢等。嘉定區有1996年法華塔天宮出土的佛 在藏傳佛教中,白度母、無量壽佛、尊勝佛母被認為是「長

銅鎏金坐像、德化窯觀音坐像、景德鎮卵白釉

壽三尊」,能使修持其教法的信眾增長壽命和福德智慧,避

爐、1996年法華塔地宮的觀音貼金石像、水晶

免夭折和意外身亡。藏文典籍中的「二十一度母」是觀音菩

蟬、玉舞女等。青浦區則有1996年泖塔天宮發現

薩的化身,而二十一度母中的綠度母和白度母最受西藏人民

觀音銅鎏金像、2016年隆平寺塔地宮發現的舍

歡迎。因此,在藏傳佛教的寺院中隨處可見白度母的造像和

利、銅瓶、佛珠、佛像線刻銅鏡、金龜、木函、

繪畫,民間供奉白度母的也非常多。此次展出一尊清代〈白

鐵函、銀棺、涅槃像等,大抵可以說是反映了上

度母鎏金銅像〉,高9.1公分,戴高冠,眉間有一眼,後部的

海地區佛教藝術與佛教文化發展的面貌。而張文

背光內飾有圓形頭光;造像五官刻畫精準,面部表情端莊;

玲亦認為,本次上海地區地宮出土的豐富文物

結跏趺坐,頸飾瓔珞,身掛珠串,左手拈蓮花一株於左肩處

難能可貴,其中可見新近考古出土之物,例如

纏立,右臂微曲,右手置於右腿結與願印。白度母最顯著的

2016年在上海青浦青龍鎮發現了與宋嘉祐七年

特點是除了臉部的三隻眼睛,雙手和雙腳各有一隻眼睛,故

(1062)〈隆平寺寶塔銘〉文獻記載相符合的隆

俗稱「七眼女」。信眾認為白度母的這些眼睛象徵觀照人間

平寺塔塔基,其地宮出土的木貼金臥佛像盛裝於

一切,幫助人們解除痛苦。此像背光後滿刻藏文轉梵文的白

多重套函內,與中國傳統墓葬習俗中的多重槨棺

度母咒語,並有「大清順治年製」款,順治年間的藏傳佛像

相近,如長沙馬王堆一號墓槨室內共有三槨三棺

極為少見,更顯此尊之珍稀可貴。

(或二槨四棺),這可視為佛教文物本土化的一 個例證。

ART&COLLECTION

121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