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話劇團
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背景 •香港話劇團是香港歷史最悠久及規模最大的專 業劇團。1977創團,2001公司化,受香港特別 行政區政府資助,由理事會領導及監察運作, 聘有藝術總監、駐團導演、演員、舞台技術及 行政人員等六十三位全職專才。 •三十六年來,劇團積極發展,製作劇目超過三 百個,為本地劇壇創造不少經典劇場作品。
使命 •製作和發展優質、具創意兼多元化的中外古今 經典劇目及本地原創戲劇作品。 •提升觀眾的戲劇鑑賞力,豐富市民文化生活, 及發揮旗艦劇團的領導地位。
業務 •平衡劇季—選演本地原創劇,翻譯、改編西方 及內地經典或現代戲劇作品。匯集劇團內外的 編、導、演與舞美人才,創造主流劇場藝術精 品。 •黑盒劇場—以靈活的運作手法,探索、發展和 製研新素材及表演模式,拓展戲劇藝術的新領 域。 •戲劇教育—開設課程及工作坊,把戲劇融入生 活,利用劇藝多元空間為成人及學童提供戲劇 教育及技能培訓。也透過學生專場及社區巡迴 演出,加強觀眾對劇藝的認知。 •對外交流—加强國際及內地交流,進行外訪演出, 向外推廣本土戲劇文化,並發展雙向合作,拓展 境外市場。 •戲劇文學—透過劇本創作、讀戲劇場、研討會、 戲劇評論及戲劇文學叢書出版等平台,記錄、保 存及深化戲劇藝術研究。
佈景設計 Set Designer
邵偉敏 Siu Wai Man
Background Background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er
• •The 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is the longest standing and The 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is the longest standing and
largest professional theatre company in the city, established in largest professional theatre company in the city, established in 1977 and and incorporated incorporated in in 2001. 2001. Financially Financially supported supported by by the the 1977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Government of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Hong Kong Repertory operates under the guidance by its Governing Hong Kong Repertory operates under the guidance by its Governing Council, and employs a team of 63 full-time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Council, and employs a team of 63 full-time professionals including artistic director, director, resident resident director, director, actors, actors, stage stage technicians technicians and and artistic managers as well as administrators. managers as well as administrators. • •Since Since itsits establishment 36 36 years ago,ago, it has more than establishment years it presented has presented more 300 productions, many of which became timeless classics of the than 300 productions, many of which became timeless classics of local theatre. the local theatre.
Missions Missions
To produce and develop a high quality, creative and diverse • •To produce and develop a high quality, creative and diverse repertoire,
repertoire, encompassing Chinese, overseas, and encompassing Chinese, overseas, classic, and classic, contemporary contemporary masterpieces, as well as original new works by local masterpieces, as well as original new works by local artists. artists. •To develop the audiences’ interests and abilities in theatre appreciation develop the audiences’ interests and abilities in theatre • To and to enrich the city’s cultural life, through its leadership position appreciation and to enrich the city’s cultural life, through its as the city’s flagship theatre company. leadership position as the city’s flagship theatre company.
Area of Activities •A Balanced Repertoire – A selection of local original work, translation Area of Activities
• Aand adaptation from classics and contemporary masterpieces from Balanced Repertoire – A selection of local original work, translation
the adaptation west and from the classics Mainland. company masterpieces collaborates from with and and The contemporary playwrights, directors, performers, dancers and other talent within and the west and the Mainland. The company collaborates with outside of the company, to create dancers new mainstream theatre of playwrights, directors, performers, and other talent within artistic excellence. and outside of the company, to create new mainstream theatre of artistic Box excellence. •Black Theatre – Flexible in approach, the Black Box Theatre explores, experiments to create new materials and • Black Box develops Theatre –and Flexible in approach, the Black Box Theatre modes of performanc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new territories of theatre explores, develops and experiments to create new materials and arts. of performances, in order to cultivate new territories of modes theatre arts. •Theatre Education – Bringing theatre to life through courses and Education – Bringing theatre to life through courses and workshops, the company aims to provide theatre education and • Theatre workshops, the company aims to provide theatre education and skills development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via the many facets of skills development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via the manyawareness facets of theatre. It also works to increase the audiences’ theatre. It also works to increase the audiences’ awareness towards towards theatre arts through dedicated performances for students theatre arts through dedicated performances for students as well as well as the wider community. as the wider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Exchange – Through the strengthening of exchanges Exchange – Through the strengthening of exchanges • 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ly and with the Mainland, the company tours regularly in internationally and with the Mainland, the company tours regularly order to promote Hong Kong’s local theatre culture, and to develop in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ons and performances across the order to promote Hong Kong’s local theatre culture, and to develop 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ons and performances across the border. border. •Theatre Literature – Through a varied platform of script writing, • Theatre Literature – Through a varied platform of script writing, Reader’s Theatre, seminars, reviews and publication of theatre Reader’s Theatre, seminars, reviews and publication of theatre literature, the company aims to encourage, document, preserve literature, the company aims to encourage, document, preserve and consolidate creative activities in theatre. and consolidate creative activities in theatre.
譚嘉儀 Mandy Tam 編劇 Playwright
燈光設計 Lighting Designer
翻譯 Translator
音樂及音響設計 Music & Sound Designer
導演 Director
編舞 Choreographer
副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魔術指導 Magic Coach
張國永 Leo Cheung**
契訶夫 Anton Chekhov 張可堅 Dominic Cheung*
袁卓華 Yuen Cheuk Wa** 黃龍斌 Tong Wong**
薛卓朗 Ceri Sherlock**
高正安 Andy Ko
馮蔚衡 Fung Wai Hang
*蒙中英劇團允准參與製作 With the kind permission of Chung Ying Theatre Company **蒙香港演藝學院允准參與製作 With the kind permission of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全劇長約2小時30分鐘,設中場休息15分鐘 Approximately 2hrs and 30mins with 15 mins intermission
香港大會堂劇院 Hong Kong City Hall Theatre 11, 14-18, 21-25.5.2013 12, 18-19, 25-26.5.2013
7:45pm 2:45pm
學生專場 Student Performances 14 & 21.5.2013 2:30pm 12.5下午場及學生專場演出後設有座談會 Post-performance talks on May 12 matinee and student performances
各位觀眾: 為求令表演者及觀眾不致受到騷擾,請關掉手提電 話、其他響鬧及發光裝置。同時請勿在場內飲食或擅 自攝影、錄音或錄影。多謝合作。
填寫香港話劇團網上問卷 請登入www.hkrep.com To avoid undue disturbance to the performers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audience, please switch off your mobile phones and any other sound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s before the performance. We also forbid eating and drinking, as well as unauthorized photography, audio or video recording in the auditorium.
HKRep online survey
please visit: www.hkrep.com
媒體贊助 Media Sponsor 媒體伙伴 Media Partner 支持機構 Supporting Organizations 指定髮型用品 Official Hair Styling Products
阿蓮 蔬菜
保樂力加中國 Pernod Ricard China 指定卸粧用品 Official Make-up Remover Products
01
遠在天邊 契訶夫 (Anton Chekhov, 1860-1904) 的劇作,堪稱舞台上的通靈寶玉。 他不像現今的劇作家,總要抓緊甚麼樣的主題,或是編造甚麼曲折橋段、意 想不到的結局,或是語不驚人誓不休的對白。他的作品還是回歸質樸、真 摯。契訶夫通透世情人性,描寫細膩,感覺有如:作者只消在劇本留下靜 默,角色們自然會按捺不住,絮絮不休地為他填補這個空間,從而揭露他們 的內心世界。更值得我們欣賞的是,契訶夫往往帶著善良憫人的心去對待 他筆下的一個個生命,時而嘲弄,時而憐愛。
02
的 話
Message from Artistic Director
Anthony Chan
陳 敢 權
藝 術 總 監
契訶夫描寫的世界似是遠在天邊,但其筆下的人物及他們面對的一切,卻 極具宇宙性,不限於時間或地域。《櫻桃園》裡的眾多人物:暴發戶、不事 生產的空談者、只活在過去的「有閒」階級,或一個個錯愛的可憐人,在今 日香港,你我身邊仍不難發現。而且,契訶夫不止擅寫人物,還以優雅的筆 觸、真實動人的人和事,寫著大時代的更替:櫻桃園的失落、優雅的年代老 去、只談經濟效益的世界來臨。這一切,也似與我們不遠。 話劇團在過去三十五年間,曾先後上演了契訶夫四大傑作中的三齣:《海 鷗》、《三姊妹》、《凡尼亞舅舅》;踏入新劇季,首個製作上演《櫻桃園》 可說是挺圓滿的一件事。契訶夫的劇本,深得演員的喜愛,也是鍛鍊表演 的好素材。在此感謝導演﹣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院長Ceri,首次與話 劇團合作,更得駐團導演馮蔚衡任副導演用心協助,連同設計師們,以及 眾演員一起努力,務求把劇作的真、善和美帶給觀眾。 1904年,久病的契訶夫臨終前,呷了最後一口香檳,便像嬰孩般睡著,往他 美麗的櫻桃園去了。契訶夫留給舞台的劇作量雖不多,卻都是珍貴的寶藏! 他筆下的角色情緒起落、詩雅、感觸,還是那麼的永恆!
03
契訶夫生於1860年俄羅斯的塔甘羅格城,童年時在父親新開設的雜貨店裡度過許多 時光。他安靜地坐在店內觀察往來的客人,聽他們閒聊各家蜚短流長,也聽他們訴說 夢想和傾吐不滿。因此,他從小便很會觀察日常生活的細節,這種聆聽的能力成為了 他日後寫作故事的重要技能。 他的父親帕維爾.契訶夫自幼家貧,祖父曾是俄羅斯帝國年代的農奴,後來靠著克勤 克儉贖回一家人的自由。契訶夫年幼時,父親的雜貨店生意一直不佳,最後破產收 場,變賣房子及財產償還債務。契訶夫的童年飽受財困,所以金錢衝突在他的劇作及 小說裡經常出現。契訶夫曾說:「我在童年時並沒有童年生活。」 儘管經濟上非常困難,契訶夫卻在學業上展現才華,於1879年離開塔甘羅格城到莫 斯科大學攻讀醫學。那時候,他已經深深感受到要當家作主的壓力,因為父親已經沒 有收入了。契訶夫在讀書的同時還要想辦法賺錢,最後的解決方法是寫作故事。 他開始為當地報紙和雜誌撰寫幽默小品,起初收入非常微薄,可是契訶夫寫得很快, 而且作品很多。當他在醫學院第四年的時候,終於吸引到幾位編輯的注意。到了1883 年,他的故事創作已經不僅為他帶來財政收入,也為他帶來了狼藉的名聲。契訶夫不 按照任何宗教或政治黨派的喜好而寫作,希望作品能做到諷刺而不說教。「一個作者 絕不可以批判他筆下的角色及其言論,只可以做一位不帶感情的旁觀者。」1884年, 契訶夫在醫學院畢業。
Anton Chekhov
契 訶 夫
Playwright
編 劇
因為契訶夫鍾情故事對白,所以對戲劇也開始產生興趣。他對自己的早期劇作如《伊 凡諾夫》及《林魔》的藝術水平並不滿意,直到1895年,他開始創作一套頗具原創性 的劇作:《海鷗》。此劇違背了一般劇目的許多傳統元素,沒有複雜的劇情,反而將注 意力集中在多個饒富趣味但感情沒有起落變化的角色身上。 1896年《海鷗》的首晚演出招來劣評如潮,觀眾更在第一幕期間向台上喝倒彩。幸好 富有創作精神的導演丹欽科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信任契訶夫的才華,他們嶄新的戲 劇手法在舞台上激起浪潮,莫斯科藝術劇院於同年再度演出《海鷗》,這次他們贏得 觀眾熱烈擁戴。 在丹欽科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領導下,莫斯科藝術劇院旋即製作或委約契訶夫的 其餘幾部經典,包括《凡尼亞舅舅》(1899)、《三姊妹》(1900)及《櫻桃園》(1904)。 契訶夫常以寫作探討戀愛與婚姻等主題,但一生大部分時間對愛情都不很認真。他 偶爾會有幾段霧水情緣,但直到遇上在莫斯科藝術劇院飾演《海鷗》女主角阿卡汀 娜的新進俄羅斯演員克尼碧爾,才真正墮入愛河。兩人在1901年低調成婚。
His father, Pavel Chekhov, grew up in an impoverished family. Anton’s grandfather was actually a serf in Imperial Russia but through hard work and thriftiness, he purchased his family’s freedom. Young Anton’s father became a self-employed grocer, but the business never prospered and eventually fell apart and he became bankrupt and his house and good sold to pay the debts. Monetary woes dominated Chekhov’s childhood. As a result, financial conflicts are prominent in his plays and fiction. As Chekhov said, “There was no childhood in my childhood.“ Despite economic hardship, Chekhov was a talented student. In 1879, he left Taganrog to study medicine at Moscow University. At this time, he felt the pressure of being the head of the household. His father was no longer earning a living. Chekhov needed a way to make money without abandoning school. Writing stories provided a solution. He began writing humorous stories for local newspapers and journals. At first the stories paid very little. However, Chekhov was a quick and prolific humorist. By the time he was in his forth year of medical school, he had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several editors. By 1883, his stories were earning him not only money but also notoriety. As a writer, Chekhov did not subscribe to a particular religion or political affiliation. He wanted to satirize not preach. “The artist must be, not the judge of his characters and of what they say, but merely a dispassionate observer.” He graduated from medical school in 1884. Because of his fondness for dialogue, Chekhov felt drawn to the theatre. His early plays such as Ivanov and The Wood Demon artistically dissatisfied him. In 1895, he began working on a rather original theatrical project: The Seagull. It was a play that defied many of the traditional elements of common stage productions. It lacked plot and it focused on many interesting yet emotionally static characters. In 1896, The Seagull received a disastrous response on opening night. The audience actually booed during the first act. Fortunately, innovative directors Vladimir Nemirovich-Danchenko and Konstantin Stanislavsky believed in Chekhov’s work. Their new approach to drama invigorated audiences. The Moscow Art Theatre restaged The Seagull and created a triumphant crowd-pleaser for its inaugural production in 1896. Soon after, the Moscow Art Theatre, led by Stanislavsky and Nemirovich-Danchenko, produced or commissioned the rest of Chekhov’s masterpieces: Uncle Vanya (1899), The Three Sisters (1900) and The Cherry Orchard (1904). Chekhov played with themes of romance and marriage, but throughout most of his life he did not take love seriously. He had occasional affairs, but he did not fall in love until he met Olga Knipper, an up-and-coming Russian actress who played the lead role of Arkadina in the Moscow Art Theatre production of his play The Seagull . They were very discreetly married in 1901.
克尼碧爾和契訶夫情投意合,但相處時間卻不多。從他們的信件中可看出兩人對彼 此的深厚愛意,可惜,因為契訶夫健康欠佳,他們的婚姻生活並不長久。
Olga and Chekhov were kindred spirits, though they did not spend much time together. Their letters indicate that they were very affectionate to one another. Sadly, their marriage would not last very long, due to Chekhov’s failing health.
1904年,克尼碧爾在《櫻桃園》的首演中飾演主角朗莉絲嘉。
Olga was to create and play the role of Ranyevskaya in the first production of The Cherry Orchard in 1904.
契訶夫從24歲開始便開始出現肺癆病徵,他一直對病情視而不見。可是到三十多歲 時,他的健康便已惡化得無從躲避。
At the age of 24, Chekhov began showing signs of tuberculosis. He tried to ignore this condition; however by his early 30s his health had deteriorated beyond denial.
當《櫻桃園》於1904年首演時,他的肺部已經完全被病魔破壞,身體亦明顯地十分虛 弱,他的朋友和家人都知道他時日無多。這個作品在契訶夫44歲生日,即1904年1月 17日首演,當晚許多人都向契訶夫致敬及致謝,向這位偉大的俄羅斯劇作家訣 別。
When The Cherry Orchard opened in 1904, tuberculosis had ravaged his lungs. His body was visibly weakened. Most of his friends and family knew the end was near. Opening night of The Cherry Orchard on the 17th January 1904 (his 44th birthday) became a tribute filled with speeches and heartfelt thanks. It was their way of saying goodbye to Russia’s greatest playwright.
不足六個月後,契訶夫在1904年7月14日寫作另一故事至深宵才就寢。他入睡後 突然從夢中醒來,再把醫生請到家裡。可是一切為時已晚,醫生也無力回天,只能為 他遞上一杯香檳。據說,這是他最後的一句話:「我沒有喝香檳已經很久了。」接著他 把香檳喝完,然後離世。 04
Born in 1860, Anton Chekhov grew up in the Russian town of Taganrog. He spent much of his childhood quietly sitting in his father’s fledgling grocery store. He watched the customers and listened to their gossip, their hopes, and their complaints. Early on, he learned to observe the everyday lives of humans. His ability to listen would become one of his most valuable skills as a storyteller.
Not quite six months later, on 14thJuly 1904, Chekhov stayed up late working on yet another short story. After going to bed, he suddenly woke up and summoned a doctor. The physician could do nothing for him but offer a glass of champagne. Reportedly, his final words were, “It’s a long time since I drank champagne.” Then, after drinking the beverage, he died.
05
薛卓朗在2010年加入香港演藝學院,出任導演及編劇系主任;11年起擔任戲劇學 院院長。他的導演專業和經驗涵蓋西方傳統劇場、歌舞劇場、環境劇場和實驗作 品。他最近為戲劇學院執導的粵語製作,包括布圖.史特勞斯的《公園裡》、嘉連的 《早上的繁星》和布萊恩.費爾的《豐收月起舞》;亦為音樂學院執導布列頓的《仲 夏夜之夢》。
自1977年開始參與戲劇工作,包括演員、翻譯、監製、導演及於專欄撰寫劇 評。94年加入香港戲劇協會擔任副會長至今;98年參與創立劇場空間並出 任藝術總監;11年取得香港演藝學院藝術碩士,主修導演;現為中英劇團總 經理。
06
現為香港藝術發展局戲劇審批員、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婦女會社區劇團名 譽藝術總監、愛滋病基金會宣傳委員會委員及香港電台電視部顧問團成 員。曾任劇場空間藝術總監、香港展能藝術會執行委員會委員、沙田話劇 團副藝術主任、海豹劇團基金有限公司董事、中天製作有限公司董事、沙田 話劇團管理委員會委員、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董事、香港話劇 團顧問,前臨時市政局戲劇顧問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戲劇顧問。
Ceri Sherlock is the Dean of Drama at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since 2011. He joined the Academy as Head of Directing and Playwriting in 2010. His directing expertise and practice cover a spectrum of platforms and expressions from classical western text theatre, lyric theatre to site specific and experimental work. He has directed Botho Strauss’s The Park, Alexander Galin’s Stars in the Morning Sky and Brian Friel’s Dancing at Lughnasa (all in Cantonese) for the School of Drama, and Benjamin Britten’s opera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for the School of Music whilst at the Academy. Ceri has an extensive career in the Arts as a theatre, film, television and opera director, a performing arts teacher and cultural advisor. He was educated at King’s College, London and at the Cardiff Centre of Creative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where he gained his Ph.D in Performance Studies. He was a Fulbright Scholar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and a Judith E. Wilson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Currently, he is an Honorary Professor in Drama at Kingston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Aberystwyth; and a Visiting Professor of Performance and Media at the University of Glamorgan. He began his career as a director in his native Wales with Theatr Cymru (the Welsh National Theatre) and was a staff director at Welsh National Opera. He was assistant to Peter Stein and worked with, amongst others, Anatoli Vasiliev, his chief artistic influences as a theatre director. He was Artistic Director of ATC, the Actors Touring Company, London and of Theatrig, Wales and has worked as director in Canada, France, Germany, Ireland, Scotlan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the UK and won national awards for his acclaimed theatre productions of Three Sisters, The Bacchai and Torquato Tasso. He has also directed many international award winning films and documentaries such as Cameleon (San Francisco Golden Spire, Wurzburg, Celtic, BAFTA), Fallen Sons (Celtic), 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 The Scream (RTS award & BAFTA), Kinmel Park Riots (Chris Award & Houston Worldfest US) and was a Commissioning Editor at S4C before joining the BBC as Commissioning Executive Arts (BBC Wales) and Executive Producer (BBC4).
導 演
Director
Dominic Cheung
張 可 堅
先後九度獲提名最佳導演,94年憑《撞板風流》獲得第三屆香港舞台劇獎 最佳導演獎(喜劇/鬧劇)和04年憑《十二怒漢》獲得第十三屆香港舞台劇獎 最佳導演獎(悲劇/正劇)。
他曾執導不少獲獎電影及紀錄片,包括:Cameleon、Fallen Sons、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 The Scream、Kinmel Park Riots,亦曾擔任威爾斯電視台第 四台(S4C)和英國廣播公司藝術和製作總監。
薛 卓 朗
Ceri Sherlock
Translator
翻 譯
曾替多個劇團翻譯三十多個劇本,其中較重要有香港話劇團《公敵》(易卜 生)及《請你愛我一小時》(威廉斯);中英劇團《生日派對》(品特)、《快樂‧ 等待》(貝克特)、改編翻譯的《聰明伙記笨事頭》(哥爾多尼);海豹劇團基 金有限公司《殘局》(貝克特)及與凌紹安合譯的《愛情俘虜》 (商柏);中天 製作有限公司《櫻桃園》(契訶夫);第四線劇社與勞敏心合譯的《尋根姊妹 花》(韋莎斯妲)及《教我如何不愛爸》(安達臣);香港戲劇協會的《推銷員 之死》(米勒)、《叛艦記WWII》(穫加)、改編《羅生門》(霏及米高簡年)、 《大建築師》(易卜生)、《承受清風》 (勞倫斯與李)、《野鴨》(易卜生) 及 《小城風光》 (懷爾德);思定劇社《珠寶店》 (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劇場 空間《鐵達亂尼號》(杜寧)、改編《夢斷維港》(亞瑟勞倫仕)(原譯名為《夢 斷城西》)、《義海雄風》(素堅)、《十二怒漢》(羅斯)、《畫布上的爸爸媽媽》 (侯)、《點點隔世情》 (賴平與桑咸)、《奇異訪客》 (史密特)、《紐倫堡 大審判》 (曼)和《霧夜謀殺案》 (克莉絲蒂);以及劇場空間和香港話劇團 聯合製作的《不起床的愛麗思》 (桑塔格);還有香港演藝學院藝術碩士課 程畢業作的《不忠》 (品特);近期則有中英劇團的《象人》(龐馬倫斯)、 《玻璃偵探》(庇里斯利)及《孤星淚》 (賀勞偉)和劇場空間的《坷廬謀殺 案》 (克莉絲蒂)。09年獲香港戲劇協會頒發銀禧紀念傑出翻譯獎。
薛曾擔任劇場、電影、電視及歌劇導演、表演藝術教授和文化顧問。畢業於倫敦大 學國王學院,並於Cardiff創意及文化工業中心取得表演博士名銜。他曾任洛杉磯 加州大學的Fulbright學者、劍橋大學的Judith E. Wilson院士,現任倫敦金斯頓大 學、阿伯瑞特威斯大學戲劇榮譽教授及Glamorgan大學訪問教授。他在成長地威 爾斯的Cymru劇團(威爾斯國家劇團)和威爾斯國家歌劇團開展導演事業。曾與德 國著名劇場及歌劇導演Peter Stein和俄國知名導演Anatoli Vasiliev合作,後者對 他的劇場藝術取向影響深遠。他曾擔任倫敦Actors Touring 劇團和威爾斯Theatrig 劇團的藝術總監,亦曾於加拿大、法國、德國、愛爾蘭、蘇格蘭、英國擔任導演工作, 並憑《三姊妹》、《酒神》、《塔索》贏得國家獎項。
07
導演的話
Message from the Director 要對《櫻桃園》作出詮釋,就彷如要追逐一道彩虹:它斑斕奪目、閃閃生光、滿載能量而真實存在,可是它又 是半透明的 — 如散落的光影、滴答的水珠,如懸浮在空中的水氣。它存在的片刻讓你驚嘆莫名,讓你充滿喜 悅,讓你肅然起敬……可是在一瞬間又消散無踪。殘留的記憶刻骨銘心,縈繞不滅。這道彩虹是光、藝術與科 學的反映與折射,是感情經歷也是自然現象。 契訶夫的最後劇作《櫻桃園》,在西方古典劇場文學經典裡面有著特殊的地位。對我、對許多人來說,它都代 表了西方現代劇場的開端。它的文字無論作為寫作還是戲劇都近乎完美 — 零散而清晰、黑白分明而難以捉 摸、平凡而詩意、透明而真實 — 它的演出傳統把我們帶到戲劇表現的核心 — 在那裡,模仿和隱喻共存,自 然化與符號化同在。同樣地,它的劇種 — 或是喜劇、或是在鬧劇與悲劇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有時甚至並 存不悖。它的文字關乎沉默、停頓與省略,但也關乎聲音、歌曲、音樂、對話與閒聊。 《櫻桃園》的各個主題:像時間的流逝 — 時間的改變;現在的時間交托給未來;像我們的純真被現實猝然 闖入的神秘年代。這些主題是專屬於1904年的 — 革命前夕,舊有規律告終 — 可是這些主題也是關於現今 的,關於時代的流逝和歷史的終結。它盲目地夢想未來,同時又像透過陰暗的玻璃察看將來。容許我引用另 一位劃時代的現代作家所言:現在的時間與過去的時間/兩者也許皆存在於未來/而未來的時間卻包含在過 去/如果所有的時間都永恆存在/那所有的時間都無從挽回。 Lyuba是故事主角、櫻桃園主人朗莉絲嘉的別名,是「愛」的意思。這不但是本劇的一個主題,也是它的感情 核心。因為,在我們荒謬的生命面前 — 確實,荒誕的是生命本質 — 唯一重要的真相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 的愛。這讓我們有了存在價值,超越財富、超越物質、超越成敗、超越名譽 — 只要有它,我們的存在就得到 肯定,我們生存的需要也得到確認:沒有愛 (不管它讓人有多痛苦),我們什麼也不是。 契訶夫選擇的劇名《櫻桃園》的俄羅斯原文是「vishnovy sad」,令人想起櫻桃的苦澀,以及一個萬花盛放 的櫻桃園,有如伊甸園般無法言喻的純美。擁有這樣的一個櫻桃園是淒美的,可是除了盛開的鮮花,它全無 物質價值,因為它早已荒蕪,多年沒有結出果實了。《櫻桃園》是一個夢,一個繽紛的夢,讓人不願醒來面對 生活的現實和渺茫的未來。 於我而言,契訶夫的劇作是以生活的乏味噪音打造而成的詩歌,經過精雕細琢成為一首室樂作品。體驗《櫻 桃園》就像為德布西《G小調弦樂四重奏》的演出當助手,同時凝望著秀拉的畫作《大捷特拉島的星期日下 午》,慵懶地讀著《共產黨宣言》,呷著1978年的庫克香檳,在世界終結的一刻,一邊和愛人吵架,一邊在iPad 上看BBC世界新聞報導恐怖分子的襲擊。 突然間,遠處傳來聲音,有如從天而降,斷弦的聲音,可悲。 能與香港話劇團優秀的成員合作演繹契訶夫的《櫻桃園》,我實在感到萬分榮幸,同時又深感自己還有許多 不足,在此僅與大家分享我們雙方交流、努力的成果。
薛卓朗
Approaching The Cherry Orchard is like chasing a rainbow: its colours are vivid, it is glistering, shimmering, vibrant and real and yet it is translucent, the effect of fractured light and water droplets, suspended moisture in the air. It exists for a moment, fills you with wonder, joy and awe but disappears, evaporates into thin air. Its residue a memory, somehow etched on the retina and lodged in the heart. The rainbow is both a reflection and refraction of light, art and science, an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a natural phenomenon. Chekhov’s last and final play The Cherry Orchard has a special place in the canon of western classical theatre texts and for many, like me, it exemplifies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theatre in the west. Not only is the text itself, in its writing and dramaturgy, near to perfection – sparce and clear, stark and elusive, ordinary and poetic, transparent and true – its performance tradition takes us to the nexus of theatre as representation – mimetic and metaphoric, naturalistic and symbolic. Its genre too, comedy or drama, achieves a balance of perfection between farce and tragedy oftentimes in the same instant. The writing is as much about silence, about pause, about ellipsis as about sound, song, music, talk and chatter. Its themes like time passing: time changing, present time giving over to the future and the mythic age of our innocence intruded upon by reality are both specific to 1904 - on the eve of revolution and the cessation of the old order - as it is about now, about the passing of eras and the end of history. It blindly dreams of the future and looks at it as if through a glass darkly. To quote another author at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present era: Time present and time past / Are both perhaps present in time future / And time future contained in time past. / If all time is eternally present / All time is unredeemable. Lyuba – the nickname of the main character, the landowner, Ranyevskaya means “love”. This too is not only a thematic of the play but its emotional heart. For in the face of the absurdity of our existence indeed the very nature of it – the only truth that matters is love for another human being. This validates our existence beyond wealth, beyond possession, beyond success, beyond acclamation – it alone affirms our existence and confirms our necessity to exist: without love (however painful it is) we are nothing.
The Cherry Orchard – Chekhov’s title and its choice of words in Russian “vishnovy sad” evokes bitter cherries and an orchard that blooms with unspeakable innocent beauty like the garden of Eden. Painfully beautiful to behold but an indulgence with no material use except for its blossoms for it is now barren, has not born a harvest of fruit for years, is useless. The Cherry Orchard is a dream. A vivid dream from which even we do not wish to awake, from which we do not want to emerge to face the reality of our lives and the uncertainly of our future. For me Chekhov’s play is a poem forged out of the humdrum noise of our lives crafted into chamber music. Experiencing The Cherry Orchard is like assisting in the performance of Debussy’s String Quartet in G minor whilst gazing at A Sunday Afternoon on the Island of La Grande Jette by Seurat, lazily reading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sipping 1978 Krug, arguing with a loved one and watching a terrorist attack on the BBC World News on an iPad at the end of time itself. Suddenly there is a faraway sound, as if from the sky, the sound of a snapping string, sad. I cannot think of a greater privilege - nor an experience more humbling - than working on the Chekhov’s The Cherry Orchard in the wonderful company of 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and sharing this conversation with you.
08
Ceri Sherlock
09
劇情大綱 Synopsis 集演員、導演、創作人、節目統籌於一身的劇界精英。英國艾賽特大學舞台 實踐藝術碩士(MFA)及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首屆畢業生。1988年加入香 港話劇團,曾任首席演員、藝術總監助理、創作統籌等職位;10年出任駐團 導演,負責統籌及策劃話劇團黑盒劇場的節目。 曾參與表演的劇目超過七十齣,獲香港舞台劇獎十一次提名,並四度獲獎。 03年憑《酸酸甜甜香港地》,榮獲第十五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配 角獎,成為首位獲此殊榮的香港演員。05年獲頒授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 局長嘉許獎,以表揚其推動文化藝術發展的貢獻。13年憑《紅》獲香港舞台 劇獎最佳導演(悲劇/正劇)殊榮。
Fung Wai Hang
馮 蔚 衡
Assistant Director
副 導 演
主導編作的作品包括《三人行》、《細語後花園》、《戀戀4×6》、《志輝與 思蘭—風不息》等。曾為原創音樂劇《時間列車00:00》任聯合導演,並與 新加坡實踐劇場郭踐紅聯合執導《在月台邂逅》,於新、港兩地演出。其他 個人執導的作品則有《娛樂大坑之大娛樂坑》、《盛勢》、《心洞》、《紅》、 《臭格》及《喃叱哆嘍呵》等,亦曾為多齣大型製作擔任副導演。 96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學金前赴美國進修戲劇,期間於外百老匯拿瑪瑪實 驗劇院創作其首個作品《赤月》。08-10年赴英攻讀舞台實踐藝術碩士課 程,以優異成績畢業,獲頒發院長表彰獎,讚揚其傑出表現。在學期間執導 Fool For Love、Happy Days,改編及導演《紅色的天空》(英語版),並 以龍應台教授撰寫的《大江大海1949》為精神基礎而編作其畢業作品。
《櫻桃園》於1904年首演,也是故事發生的年份。劇中情節圍繞著1861年解放農奴與1905年第一次俄國革命期間的 俄國人的生活。雖然戲劇發展的時段只是半年的光景,但因角色背景繁複,劇情發展需要追溯至帷幕打開一刻的數 年以前。 朗莉絲嘉的女兒安伊亞把她從巴黎那個她失戀的地方接回俄國的老家。朗莉絲嘉重返從小長大的莊園,但家族正陷 於財窘,躲不掉出售莊園土地的厄運,即使久負盛名的櫻桃園也不能倖免。朗莉絲嘉的回歸是痛苦的,因爲她無法 擺脫自己婚姻失敗及痛失幼子基爾沙的回憶。年僅七歲的基爾沙早於六年前因意外離世。家族好友,富商樂百軒提 出一項計劃,能為他們解決一切的財政困難:將櫻桃樹都砍光,出租莊園的土地用作興建度假小屋,家族必能確保 收入。朗莉絲嘉和她的弟弟加耶夫無法允許這麼重大的改革,只有把他們的期望寄託於比較保守的計劃,比如向一 位住在雅羅斯拉夫爾的富裕姑母借貸,或是為其中一名女兒攀上一頭好親事。齡屆十七的安伊亞仍是天真爛漫,只 對穿著寒酸的學生杜菲莫夫產生好感。或許女兒雲妮雅會是較佳的選擇,畢竟她與樂百軒像已互相傾慕對方良久, 也因她是收養回來的,所以樂百軒的農民出身也不會成為甚麼阻礙。拍賣莊園的日期越來越近,即使其他解決方案 皆未能湊效,樂百軒仍無法激起家族成員作出任何實際的行動。 售賣櫻桃園當天,家裡舉行了一個舞會。遲來的樂百軒宣告他正是櫻桃園的新主人。朗莉絲嘉身心交瘁,家族各成 員最終唯有遷離莊園:朗莉絲嘉重返巴黎,而其他成員則遷至城内及更偏遠的地方,甚至往莫斯科去。朗莉絲嘉付 出最後努力撮合樂百軒及雲妮雅,但終告失敗。眾人黯然的在伐木聲中離去。只有那個年邁的男僕費爾斯被獨自留 下,他被遺忘,被關在屋內,被背棄,像是注定要死在那兒。
The Cherry Orchard, set in 1904 the year of its first production, describes the lives of a group of Russians, in the period between of the Liberation of the serfs in 1861 and the first revolution in 1905. The action of the play however takes place over the course of five or six months, but the histories of the characters are so complex that in many ways, the play begins years earlier. Madam Ranyevskaya, fetched back from Paris where she has been pursuing a doomed love affair by her daughter Anya, returns to the estate where she grew up. The family finances are disastrous, and the sale of the estate’s land, including the famous cherry orchard, is imminent. The return is difficult, bringing back as it does memories of a troubled marriage and the death of Ranyevskaya’s little son, Grisha aged only seven who died six years earlier. A friend of the family, the rich merchant Lopakhin, has a proposal which he says will solve all the financial problems: by cutting down the orchard and renting it piecemeal as plots for holiday cottages, the family will be guaranteed an income. Ranyevskaya and her brother Gayev cannot countenance so much change, and set their hopes on less radical proposals such as a loan from a rich relative, the Aunt from Yaroslavl, or a good match for one of her daughters. Anya at seventeen is still a child seems mildly interested only in the downat-heel student Trofimov. Varya is perhaps a better option. Not only does there seem to be a long-standing attraction between her and Lopakhin, but also she is adopted, and so his peasant stock need not be an obstacle. The date for the auction of the land is getting closer, but still Lopakhin cannot stir the family into action, even though none of their other plans, like the cherry orchard itself, has borne any fruit. On the day of the sale a party is held. Lopakhin arrives late with the news that he is the new landlord of the orchard. Ranyevskaya is devastated, and by the final act the family is to move away rather than stay in the house: Ranyevskaya back to Paris and the others into town and then beyond, even to Moscow. A last attempt by Ranyevskaya fails to bring about a union between Lopakhin and Varya, and everyone leaves, to the sound of trees being chopped down outside. Everyone, that is, except for the old manservant Firs, who is left alone, forgotten, locked in the house, deserted probably doomed to die.
10
11
角色表Cast List 朗莉絲嘉
櫻桃園主 A landowner
彭杏英 Pang Hang Ying
朗莉絲嘉的弟弟 Ranyevskaya’s brother
高翰文 Ko Hon Man
朗莉絲嘉的養女,24歲
黃慧慈 Wong Wai Chi
朗莉絲嘉的女兒,17歲
Ranyeskaya’s daughter, aged 17
郭靜雯 Kwok Ching Man
Lopakhin
商人 A businessman
辛偉強 Sun Wai Keung
Trofimov
學生 A student
邱廷輝 Yau Ting Fai
Pishchik
地主 A landowner
周志輝 Chow Chi Fai
Charlotta
家庭教師 The governess
陳煦莉 Tan Hui Lei Karrie
Yepikhodov
文書 The estate clerk
劉守正 Lau Shau Ching
Dunyasha
女僕 The chambermaid
張紫琪 Cheung Tsz Ki
Firs
男僕,87歲 The footman, an old man of 87
白耀燦 Patrick Pak*
Yasha
年輕男僕 The young footman
歐陽駿 Au Yeung Chun
Ranyevskaya
分幕表 Acts 第一幕 Act 1
一所仍被稱為「育兒室」的房間。五月時分,櫻桃花盛放,可是花園裡仍然寒冷,還有清晨的霜凍。黎明 將近,仍是黑幕低垂。 A room that is still called “the nursery”. It is May, the cherry blossoms are in bloom, but in the garden it is cold, there is morning frost. It is dark although almost dawn.
第二幕 Act 2
田野。一所殘舊的、歪斜的、被棄置的小禮拜堂,近處有一口井及一張破舊的長椅;稍遠之處,有一排電 報綫杆。在遠遠的地平線,要是天色清明的日子,可以隱約看到一座大城市。暮夏黃昏,幾近日落之時。 A field. An old, lopsided, long neglected chapel; near it a well and an old bench. In the distance, a row of telegraph poles, and far, far away on the horizon one can barely make out a big city that can only be seen in good weather. It is a late summer evening and almost sunset. 中場休息十五分鐘 Intermission of 15 minutes
第三幕 Act 3
秋天。出售櫻桃園及莊園之日,已是黃昏時候。豪華的吊燈已經亮起,那裡正在舉行舞會,節目包括跳 舞、表演、朗誦(不大合宜的,托爾斯泰敍述為耶穌洗腳的妓女抹大拉馬利亞的詩歌,題名為《穿上紅衣 的女人》)與桌球遊戲。 Autumn. The day of the sale of the cherry orchard and the estate: it is evening. The chandelieris lit. There is a party, dancing, a performance, recitation (the inappropriate Scarlet Lady by Tolstoy about Mary Magdalene)and a game of billiards.
第四幕 Act 4
佈景與第一幕相同,但只剩下少許傢俬,它們已被蓋好,並貼上標籤堆在一角,好像是準備出售似的。一 陣虛空佈滿整個房間。成堆的行李箱,一片離別的景象。這是一個寒冷的十月早上,冬天已降臨了。火車 將於四十六分鐘後離開。 The set from Act 1. There is little furniture remaining, and it is all packed, labeled and pushed into one corner, as if to be sold. There is a feeling of emptiness. Suitcases are piled up for travel. It is a cold October morning on the onset of Winter. The train leaves in forty-six minutes.
加耶夫 Gayev 雲妮雅 Varya
安伊亞 Anya
樂百軒
杜菲莫夫 皮斯席克 夏洛蒂
耶彼多夫 德亞莎 費爾斯 也沙
Ranyeskaya’s adopted daughter, aged 24
僕人/ 流浪漢 / 賓客
Servant / A passer-by / Visitor
陳嬌 Chan Kiu
The Station Master
孫力民 Sun Limin
Servant / The Postmaster
尹偉程 Raymond Wan*
Visitor / Yasha’s mother
雷思蘭 Lui Si Lan
Servant / Visitor
柯嘉琪 Or Ka Kee*
Nicholaevich
可樂 Cola#
火車站站長 僕人 / 郵局職員
賓客 / 也沙母親 僕人 / 賓客
尼古拉維治 *客席演員 Freelance Actor/Actress # 小狗 Dog
12
13
製作人員表
彭杏英 飾 朗莉絲嘉
票務 Ticketing 技術總監 Technical Director 技術監督 Technical Manager 執行舞台監督 Deputy Stage Manager 助理舞台監督 Assistant Stage Manager 舞台助理 Stage Assistants
道具製作 Props Maker 服裝主任 Wardrobe Supervisor 助理服裝主任 Assistant Wardrobe Superviso 服裝助理 Wardrobe Assistants 化妝及髮飾主任 Make-up & Hairdressing Master 助理化妝及髮飾主任 Assistant Make-up & Hairdressing Mistress 化妝及髮飾助理 Make-up & Hairdressing Assistants 總電機師 Chief Electrician 電腦燈錄序員 Moving Light Programmer 電腦燈控制員 Moving Light Operators 燈光助理 Lighting Assistant 影音技師 Audio-visual Technician 助理音響技師 Assistant Sound Technician 音響助理 Audio Assistants 字幕整理及操作 Surtitle Operator 後台主任 Backstage Master 佈景製作 Set Constructor 燈光工程 Moving Light Contractor 宣傳平面設計 Promotional Graphic Design 宣傳攝影 Promotional Photo Shooting 演出攝影 Performance Photo Shooting 場刊設計 House Programme Design 場刊印刷 House Programme Printing
梁子麒 Marble Leung 彭婉怡 Yvonne Pang 黃詩韻 Anita Wong 麥素瑩 Stephanie Mak 陳嘉玲 Karen Chan 郭穎姿 Grace Kwok 林 菁 Eddie Lam 馮國彬 Lawrence Fung 陳國達 Chan Kwok Tat 陳曦靈 Gloria Chan 陳永健 Chan Wing Kin 鄭仲安 Cheng Chung On 馮鈞棣 Fung Kwan Tai 何至輝 Ho Chi Fai 江嘉鍵 Kong Ka Kin 關承傑 Kwan Shing Kit 黃潤東 Wong Yun Tung 楊貴雄 Yeung Kwai Hung 黃敏蕊 Wong Man Yui 甄紫薇 Annabel Yan 高碧瑩 Peggy Ko 張素芝 Cheung Soo Chi 羅鳳章 Lo Fung Cheung 麥嘉欣 Mak Ka Yan 何明松 He Mingsong 王美琪 Wong Mei Ki Maggie 陳素瑩 Chan So Ying 黃小芳 Wong Siu Fong 朱 峰 Chu Fung 何世亨 Jose Ho 朱家敏 Ruby Chu 袁慧妍 Cherrie Yuen 馮偉新 Fung Wai Sun 祁景賢 Kee King Yin 謝金寶 Tse Kam Po 李文俊 Li Man Chun 盧琪茵 Lo Kei Yan 李善宜 Lee Sin Yee 曾子豐 Tsang Tsz Fung 魯氏美術製作有限公司 L’s Fine Arts Production Co. Ltd. 盛邦興業有限公司 C’est Bon Projects Corporation Ltd. Kevin Lo_Southgate Design BenTang@photobyben Yankov Wong Darcy Wong @ Modern Art Studio 東美設計印刷有限公司Tung Mei Design & Printing Ltd.
* 蒙中英劇團允准參與製作With the kind permission of Chung Ying Theatre Company ** 蒙香港演藝學院允准參與製作With the kind permission of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 蒙香港演藝學院允准實習參與Internship arrangement with The Hong Kong Academy for Performing Arts
14
自19 94 年加 入香 港 話 劇 團,彭 杏 英 塑 造了不少 令 人 難 忘 的角 色,如《凡 尼 亞 舅舅 》的 伊 蓮 娜、《 新 傾 城 之 戀 》的 四 奶 奶、《 梨 花 夢 》的 白 妞、《 黐 孖 戲 班》的戴 蕭 莎 莎,還有《豆泥戰爭》的A n n et te 等,為 觀 眾津 津 樂 道。最 近 演出包括《脫 皮爸 爸》 飾演佐藤理沙、《有飯自然香》飾演娥姐、《蝦碌戲 班》飾演何玉琴及《都是龍袍惹的禍》飾演慈禧。 憑 著 精 湛 的 演 技,分別 於 9 7 及 0 2 年 憑《明月 明 年 何處 看》及《 新 傾城 之戀》榮獲香港舞台劇 獎最 佳 女 配角(悲劇 /正 劇 );07年又 以《回 歸!神 蹟!》榮 獲最佳女配角(喜劇/鬧劇);11年更憑《豆泥戰爭》 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喜劇/鬧劇);本年憑 《有飯自然香》獲提名最佳女配角(喜劇/鬧劇)。 除演出外,她近年亦參與不同的創作崗位,包括《奇 幻聖誕夜》(首演)及《頂頭鎚》(2013版本)的助理導 演和《志輝與思蘭—風不息》的劇本創作工作等。 彭杏英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
自1986年加入香港話劇團以來,他演活 了過百個老、中、青,古今中外的角色。 主要的演出包括:《愛情觀自在》、《仲夏夜之 夢》、《伊狄帕斯王》、《靈慾劫》、《如夢之 夢》、《家庭作孽》、《暗戀桃花源》、《豆泥 戰爭》、《有飯自然香》等。近年在《2029 追 殺1989》飾演壯年到老年的鍾宜棟,在《遍地 芳菲》中飾演熱血革命青年羅坤,又在《紅》 中飾演Mark Rothko,充分表現他戲路之廣。 曾憑《還魂香》的青龍子一角獲提名香港 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悲劇/正劇);11 年憑《豆泥戰爭》榮獲第二十一屆香港舞 台劇獎最佳男主角(喜劇/鬧劇)殊榮。 除演出外,亦經常參與幕後配音工作,是不少 卡通人物的指定配音員,如《史力加III》的魅 力王子、《美女與野獸》的野獸、Thomas & Friends、《北極快車》等,亦曾在迪士尼頻道 《大熊貝爾藍色的家》中為大熊貝爾一角配音和 主唱過百首兒歌。
高翰文 飾 加耶夫
自 1 9 8 6 年 加 入 香 港 話 劇 團 以 來,他 演 活 了過百個老、中、青,古今中外的角色。 主要的演出包括:《愛情觀自在》、《仲夏夜 之 夢 》、《伊 狄 帕 斯王 》、《 靈 慾 劫 》、《 如 夢之 夢 》、《 家 庭作 孽 》、《 暗 戀 桃 花 源 》、《 豆 泥 戰 爭》、《 有 飯自然 香 》等。近 年 在《 2 0 2 9 追 殺198 9》飾演 壯年到老年的鍾 宜棟,在《遍 地 芳 菲 》中 飾 演 熱 血 革命 青 年 羅 坤,又在《 紅 》 中飾演Mark Rothko,充分表現他戲路之廣。
CHOW Chi Fai KO Hon Man
監製 Producer 執行監製 Deputy Producer 市務推廣 Marketing
契訶夫 Anton Chekhov 張可堅 Dominic Cheung* 薛卓朗 Ceri Sherlock** 馮蔚衡 Fung Wai Hang 邵偉敏 Siu Wai Man 譚嘉儀 Mandy Tam 張國永 Leo Cheung** 袁卓華 Yuen Cheuk Wa** 黃龍斌 Tony Wong** 高正安 Andy Ko 姜夢雪 Lisa Jiang^ 鄧灝威 Sam Tang^ 黄廸汶 Teby Wong
CHOW Chi Fai
編劇 Playwright 翻譯 Translator 導演 Director 副導演 Assistant Director 佈景設計 Set Designer 服裝設計 Costume Designer 燈光設計 Lighting Designer 音樂及音響設計 Music & Sound Designer 編舞 Choreographer 魔術指導 Magic Coach 助理燈光設計 Assistant Lighting Designer 導演助理 Assistant to Director 服裝設計助理 Costume Design Assistant
一位舞台經 驗豐富的優 秀演員,曾多次榮獲香港舞 台劇獎提名,並擁有四度獲 獎的驕人 成績,她 的 演 出早為業界所肯定。
PANG Hang Ying
Production Team List
曾憑《還魂香》的青龍子一角獲提名香港舞台劇 獎最佳男配角(悲劇/正劇),及憑《紅》獲提名最 佳男主角(悲劇/正劇);11年憑《豆泥戰爭》榮獲 第 二十屆 香 港 舞 台劇 獎 最 佳 男主 角( 喜 劇 / 鬧 劇)殊榮。 除演出外,亦經常參與幕後配音工作,是不少卡通人 物的指定配音員,如《史力加III》的魅力王子、《美女 與野獸》的野獸、Thomas & Friends、《北極快車》 等,亦曾在迪士尼頻道《大熊貝爾藍色的家》中為大 熊貝爾一角配音和主唱過百首兒歌。
15
黃慧慈 飾 雲妮雅 2001年加入香港話劇團,深受觀眾喜愛又兼具實力的新一代女演員。
郭靜雯 飾 安伊亞
主要演出有:《不可兒戲》、《2月14》、《德齡與慈禧》、《娛樂大坑 之大娛樂坑》、《梨花夢》、《在月台邂逅》、《頂頭鎚》(首演及2013版 本) 、《雲雀》、《水中之書》、《橫衝直撞偷錯情》、《敦煌.流沙.包》、 《奇幻聖誕夜》(首演及重演)、《魔鬼契約》、《我愛阿愛》(重演)、《脫 皮爸爸》、《心洞》、《有飯自然香》、《臭格》及《都 是 龍 袍 惹 的 禍》等。她在08年更作突破,隨話劇團到北京國家大劇院,首度 以普通話演繹《德齡與慈禧》中德齡一角,極獲好評。
WONG Wai Chi
CHOW Chi Fai KWOK Ching Man
2011年加入香港話劇團,是一位於近年嶄露頭角的 年輕演員。團內演出包括《八樓半的密室》、《頂 頭鎚》(2013版本)、《蝦碌戲班》、《我和秋天有 個約會》、《有飯自然香》、《潛水中》及《奇幻聖 誕夜》(重演)等。曾與 不同劇 團 合 作,包 括:影 話 戲《 愛 情 山 手 線 》; 春 天 實 驗 劇 團《仙 樂 飄 飄 處 處聞》、團劇團 Ca ba ret 2 010、焦 媛 實 驗 劇 團《 南北 和 》及《 野 玫 瑰 之戀》;力行劇 社 《 有 樣 學 樣 滿 天 星 》; 國 際 綜 藝 合 家 歡《 雷 雨》、第六屆華文戲劇節《戲夢人生》及前進進戲 劇工作坊《Cosmo X — 宇宙連環圖》,更憑《愛 情山手線》獲第三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女主角。
CHOW Chi Fai
曾十次獲香港舞台劇獎提名,並三度獲獎。07年憑《德 齡與慈 禧》(粵語版)榮獲最佳女主角(悲劇/正劇);10年憑《水中之書》 獲 最 佳 女 配 角( 悲 劇 / 正 劇 );11 年 憑 香 港 藝 術 節 邀 請 演 出的《香港式離婚》再獲最佳女主角(悲劇/正劇)殊榮。
她亦曾創作及演出黑盒劇場劇目《尋找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四至 八節》和《拼命去死的童話》。 黃慧慈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
個人網站:http://mercywong.sky-dreamsky.net/
幕後創作方面:包括為《萬家之寶》、《愈笨愈開心》、《有 飯自然香》、《我和秋天有個約會》擔任助理導演,《三三不 盡》任聯合編劇,劇場工作室《女幹探》任故事創作,亦曾在 劇場裡的臥虎與藏龍III中發表劇本《一夜情歌》及出任華特 迪士尼卡通人物小熊維尼指定粵語聲音及歌唱演出。 辛偉強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 個人網站:微博〈辛偉強〉/ 辛偉強facebook專頁
除演出外,曾執導的黑盒劇場作品有《梅金的微笑》、 《標籤遊戲》及11年自編自導的《〇》,《〇》在去年9月 更由日本東京座高圓寺劇團於東京以日語製作上演;其 他編寫的作品有《私房菜之當下》、音樂劇《我愛菠蘿 油》、《[ X X X X ]檔案》(後易名《臭 格》,於12年10 月 在 黑 盒 劇 場 首 演 )及 教 育劇 場《 走 炭》,《 走》 劇 更 被 香 港 教 育局 採 用,收 錄 入中 學 中 國 語 文 戲 劇 教 材 套 內;他 更 憑《 臭 格 》獲 第 二十二 屆 香 港 舞台劇獎及第五屆小劇場獎最佳劇本獎提名。
YAU Ting Fai
CHOW Chi Fai
曾九度獲香港舞台劇獎提名,包括《瘋雨狂居》、《北 京大 爺》、《一拍兩散偷 錯情》、《盲流感》及《橫衝 直撞 偷 錯情》等,並四度獲獎,0 3年憑《如夢之夢》 獲最佳男配角(悲劇/正劇);06年憑《生殺之權》獲 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08年及12年分別憑《藝術》 和《脫皮爸爸》榮獲最佳男主角(喜劇/鬧劇)。
SUN Wai Keung
香港話劇團資深演員。1994年加入香港話劇團,他既擅 用形態及語調的變化演活小人物角色,如《藝術》、《暗 戀桃花源》、《橫衝直撞偷錯情》、《脫皮爸爸》及《蝦 碌戲班》的演出,令觀眾忍俊不禁;亦擅長於演繹悲劇 主角的內心交纏,如在《靈慾劫》、《鄭和與成祖》、 《捕月魔君.卡里古拉》、《一年皇帝夢》及《半天吊的流浪 貓》等劇,均體現他具感染力的表演風格。
一 位 近 年 在 編、導 方 面 嶄 露 才 華 的 青 年 演 員。自 2 0 0 1 年 加 入香 港 話 劇 團,主 要 演 出 包 括:《頂頭 鎚》 (首演及2013版本)、《臭格》、《紅》、《有飯自然 香》、《潛水中》、《盛勢》、《一年皇帝夢》、《奇幻聖 誕夜 》(首演及重演)、《美麗 連繫 》、《捕月魔 君.卡 里 古 拉 》、《 我 自 在 江 湖 》、《 2 月 1 4 》及 0 8 年 與 新 加 坡 實 踐 劇 場 聯 合 製 作 的《 在 月 台 邂 逅 》 等。曾 憑 香 港 演 藝 學 院 製 作 的《 天 才 耗 夢 》,獲 提名第十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 12 年 憑《 盛 勢 》同 時 獲 第 二十 一屆 香 港 舞 台劇 獎 最佳男配角(悲劇/正劇)及第四屆香港小劇場獎優 秀男演員。
邱廷輝在中學時期曾獲頒獎學金往英國學習戲劇,後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
CHOW Chi Fai
邱廷輝 飾 杜菲莫夫
辛偉強 飾 樂百軒
16
0 8 年 畢 業 於 香 港 演 藝 學 院 戲 劇 學 院,獲 藝 術 (榮譽)學士,主修表演。在學期間曾獲滙豐銀行 香港與內地演藝學生交流計劃獎學金及成龍慈 善基金獎學金。校內演出包括《雷雨》、《威尼斯 商人》、《櫻桃園》及《日月精忠》等。
17
周志輝 飾 皮斯席克
劉守正 飾 耶彼多夫
畢業 於香港浸 會學 院中文系,1979年加入香港話劇 團任兼職演員,81年成為全職演員,為現時團內最資 深,也是其中一位最為本地觀眾熟悉的舞台演員。
一位深受業界讚賞、觀眾喜愛的演員。他善於演繹許多「只此 一家」的角色,例如《請你愛我一小時》中以男演員身份飾演 的女主角溫艾瑪、《小飛俠之幻影迷踪》的Peter Pan、《頂頭 鎚》(首演及2013版本) 的足球小子鄭開滿、《我和秋天有個約 會》的Bobby及《都是龍袍惹的禍》的太監安德海等。
他演出過的劇目多不勝數,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包 括《我和春天有個約會》的白浪、《酸酸甜甜香港地》 的福叔、《不可兒戲》中反串包夫人及以他個人背景為 素材的黑盒劇場創作劇《志輝與思蘭—風不息》等。 曾先後以《春秋魂》、《南海十三郎》和《求証》榮獲 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悲劇/正劇)和兩屆最佳男配 角(悲劇/正劇);12年憑《脫皮爸爸》獲最佳男配角(喜 劇/鬧劇);亦曾憑《瘋雨狂居》獲最佳男主角提名,憑 《他人的錢》、《不可兒戲》及《暗戀桃花源》獲最佳 男配角獎項提名。04年更憑《酸酸甜甜香港地》榮獲 第十五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主角提名獎 。
過去 多次 獲 香 港 舞 台劇 獎 提名 並 數 度 獲 獎。2 0 0 2 年 憑 劇 場 工作 室《 不 動 布 娃 娃 》獲 最 佳 男 配角 ( 喜 劇 / 鬧 劇 );0 4 年 憑《 時 間列 車 0 0:0 0 》獲 最 佳 男 配角( 悲 劇 /正 劇 );0 9 年憑音樂 劇《頂 頭鎚》(首演)獲 最 佳男主角(悲劇 /正 劇); 1 2 年 憑《 最 後 晚 餐 》奪 得 第 四 屆 香 港 小 劇 場 獎 最 佳 男 主 角 及 第 二十 一 屆 香 港 舞 台 劇 獎 最 佳 男 主 角 ( 悲 劇 / 正 劇)提名。其他提名作品包括《請你愛我一小時》、《找個人和 我上火星》、《2月14》、《暗戀桃花源》、《奇幻聖誕夜》(首 演)及《我和秋天有個約會》。
周志輝也是本港資深粵語配音員,曾配上百齣本地電 影及外國動畫製作。其中尤以《反斗奇兵》的巴斯光年 及《功夫熊貓》的施福大師最為人喜愛。
自2001年加入香港話劇團,憑其豐富的想像力,在多個 演出和創作中,都展示了她別樹一幟的表演風格。近年 飾演的主要角色,如《我愛阿愛》的阿愛、《不起床的 愛麗思》的愛麗思、《豆泥戰爭》的Vé ronique、《不 道德的審判》的Paulina、《蝦碌戲班》的倪絲玲等,都 得到極多的好評。最近演出有《善水怪婆婆》。
CHOW Chi Fai TAN Hui Lei Karrie
她 在 黑 盒 劇 場 創 作 及 演 出 的 劇 目 甚 具 創 意,很 受 觀 眾 喜 愛,包 括 0 5 年 的《 梅 金 的 微 笑 》、0 9 年 的 「無國界」劇場創作《標籤遊戲》及11年的《吉房》。
陳煦莉仍在香港演藝學院攻讀表演時,已憑學院製作 《長繫我心》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配角(悲劇/正劇)。 06年憑《2月14》獲提名最佳女配角(喜劇/鬧劇);09 年更分別憑《我愛阿愛》獲提名最佳女主角(喜劇/鬧 劇)及《這裡加一點顏色》獲提名最佳女配角(悲劇/正 劇);10年及12年再憑《不起床的愛麗思》及《不道德 的審 判》獲 提名最 佳 女主角(悲劇 /正 劇 )。本年 亦憑 《蝦碌戲班》獲提名最佳女配角 (喜劇/鬧劇)獎項。 09年獲柏立基獎學金往英國Birmingham School of Acting深造,以一級優異成績,獲表演系碩士學位。同 年於英國倫敦被劇界報章 The Stage 評選為「崛起新 星」。
18
劉守正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表演。
張紫琪 飾 德亞莎 2012年加入香港話劇團成為全職演員,是一位能歌善舞 的年輕演員。入團前曾亮相於本團劇目《脫皮爸爸》飾 演母親一角,最近演出有《我和秋天有個約會》、《臭 格》、《頂頭鎚》 (2013版本)及《八樓半的密室》等。 曾參與不同劇團的演出,包括PIP劇場《潮性辦公室 3.0》;香港藝術節《回收旖旎時光》;A2創作社《波音 情人》;61製作《戀love love》;焦媛實驗劇團《我的 快樂時代》 (首演及創驗劇團重演)及《筷子姊妹》; 友人創作(藝術)劇團《偷上你的床》;斷片劇場《第 十二夜》 (首演及重演);7A班戲劇組《夏日煙雲》;糊 塗戲班《花與凌》等,並憑《波音情人》獲提名第二十 一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配角(喜劇/鬧劇)。
CHEUNG Tsz Ki
陳煦莉 飾 夏洛蒂
LAU Shau Ching
CHOW Chi Fai CHOW Chi Fai
他亦經常被邀擔任輔助導演的工作,包括《娛樂大坑之大娛樂 坑》、《暗戀桃花源》、《我愛阿愛》、《李察三世》、《魔鬼契 約》、《遍地芳菲》及《盛勢》的助理導演;《我自在江湖》及《梨 花夢》的導演助理等。
10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藝術(榮譽) 學士,主修表演。校內曾憑《結婚》中花田冬子一角獲 得傑出演員獎。曾獲滙豐銀行香港與內地演藝學生交 流計劃獎學金、ExxonMobil獎學金,並三度獲得成龍 慈善基金獎學金。 Facebook: http://www.facebook.com/KikiCheungTK
19
白耀燦 飾 費爾斯
陳嬌 飾 僕人/ 流浪漢 / 賓客
自由身戲劇、文化及教育工作者,前中學副校長,與踏入第三十六年的香 港話劇團多次結緣。1977年香港話劇團成立,即為首劇季之創團演員,參演 《黑奴》、《農村三部曲》、《禁葬令》等劇目,並於《浮士德博士的悲劇》 中主演浮士德一角;之後亦演出了《喬峯》、《人民公敵》等劇團之早期劇 目。82年為劇團演出契訶夫的《海鷗》負責譯本改寫,05年為《鄭和與成 祖》演出周記海一角;11年應邀出任《一年皇帝夢》的文學顧問。
CHAN Kiu
演出方面包括:《早安,都市!》之泉叔、《人啊!人》(重演) 之奚流,獲提名 第八屆及第十六屆香港舞台劇最佳男配角獎;《拉硬柴的夢遊騎士》之唐 吉訶德,獲提名第十四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憑《哥本哈根》之Niels Bohr,獲提名第二十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並獲第三屆香港小劇場 獎最佳男主角殊榮;《終局》獲第五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Patrick PAK
為本港歷史悠久的致群劇社之主要成員,數十年來,以編、導、演崗位, 參與劇社之演出無數,主要編、導作品包括:《約伯的故事》(編劇及導 演,79年獲市政局首屆業餘劇社匯演最佳整體演出及最佳導演獎);《武 士英魂》(聯合導演及主演,84年應廣東省文化廳邀請赴廣州演出); 《起航,討海號!》(聯合導演及主演,獲提名第六屆香港舞台劇最佳 導演獎);《娜拉》(編譯整理及導演,97年獲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 港分會)推薦為參與台灣研討會之討論作品);《瞿秋白之死》(編劇 及主演,首演劇名為《多餘的話─瞿秋白的挽歌》(兼任導演),《袁 崇煥之死》(編劇,劇本收錄在《臨界點上‧香港戲劇2001》一書,亦 獲教育局收錄為中文科戲劇教材);《斜路黄花》(編劇,獲第二十一屆香港 舞台劇獎十大最受歡迎製作之一)。
2012年加入香港話劇團成為全職演員。曾任劇場工作室演員,亦積 極參與默劇形體、戲劇教育、音樂表演(鋼琴、口琴)及配音工作。 此外,曾為全職攝影師,為多個劇團及香港演藝學院擔任劇場攝影 工作。 團內演出包括《奇幻聖誕夜》(重演)、《有飯自然香》、《我 和秋天有個約會》、《臭格》、《頂頭鎚》(2 013版本)及《八 樓 半的 密室 》等。曾參 與 不同劇 團 的 製作,包括:W創 作 社 《Love is Shit愛是雪》 (形體指導);風車草劇團《在那遙遠的 星球.一粒沙》、 I Love You Because;陳嬌 X Ronald形體探 索《點郁?》;Theatre Noir Animal Farm(英語及粵語演出) ; 劇場工作室《小鳥》、《山村老師》(重演)、《四千金》(演員及助理音 樂總監)、《生活在他方》、《創出香港神話》、《慈禧軼事》、《天神愛 說話》及《和諧的童心》;中英劇團《風流劍客》 (演員及樂師) ;藝穗 會《審判胡志明》及231劇團Are You Still Alive。 09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藝術(榮譽)學士,主修表演, 在學期間曾獲頒滙豐銀行香港與內地演藝學生交流計劃獎學金。
孫力民 飾 火車站站長
本地不可多得的資深性格演員。擁有三十多年的演 戲經驗,1998年加入香港話劇團前,是廣東省話劇 院演員,參演過話劇三十多齣、電影和電視劇百多 部,並分別於92及95年憑《欲望大廈》的何富及《警 鐘》的奸詐貪污包工頭程天寶奪得「廣東國際戲劇 節二等獎」和「廣東省戲劇節二等獎」。
歐陽駿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表演系,校內曾 演出《三便士歌劇》、《大茶飯》、《雲雀》、《老婦還 鄉》、《我的殺人故事》、《馴悍記》、《犀牛》、Pinter in Pieces、《萬花筒樂.樂》及《公園裡》。曾獲09-10 年度滙豐銀行慈善基金–香港與內地學習交流獎學 金、10-11年度迪士尼獎學金、10-11年度焦媛獎學金;獎 項則有06-07年度傑出學生獎、10-11年度優秀表演 獎,並於10-11年度憑《公園裡》飾演George,獲 得傑出演員獎。
20
他在香港話劇團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角色包括《德齡 與慈禧》中的大太監李蓮英、《長髮幽靈》中的好色 導演余海及《開市大吉》中的王大話。自04年起,主 演《一缺一》及其普通話版《洋麻將》,除六度在香 港公演外,更巡迴內地九個城市,足跡遍及北京、上 海、南京、杭州、武漢、重慶、廣州、深圳及汕頭,合 共演出了六十五場,成功演繹了劇中主角Weller頑 固、孤獨又可憐的晚年,贏得各地觀眾一致讚賞。10 年,他更於《彌留之際》中擔演著名戲劇家曹禺,分 別在香港及澳門演出,引起很大的迴響。最近的演 出有《盛勢》、《蝦碌戲班》及《都是龍袍惹的禍》 等。 孫力民為國家二級演員及中國戲劇協會會員。
SUN Limin
2012年加入香港話劇團成為全職演員,入團前曾亮相於 本團劇目《頂頭鎚》(首演)和《奇幻聖誕夜》(重演)。近 期演出有《都是龍袍惹的禍》、《臭格》、《我和秋天有 個約會》、《有飯自然香》及《潛水中》等。曾參與不同 劇團的演出,包括斷片劇場製作《第十二夜》 (重演) 、 新域劇團《三姊妹與哥哥和一隻蟋蟀》 (第三度公演) 及香港戲劇協會《花心大丈夫2》等。
AU YEUNG Chun
歐陽駿 飾 也沙
21
Raymond WAN
2010年創立藝君子劇團。先後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 演藝學院戲劇學院,分別主修社會學及表演。在演藝學院期 間曾獲葛量洪獎學金、港澳台灣同鄉慈善基金會千葉源獎學 金、成龍慈善獎學金及獲頒優異學生。
近期演出有藝君子劇團《末日怪物》;Metro-HoliK Studio 《 是 沙 也 是 你 和 我 》、《 康 橋 的 告別 式 》、《 飄 浮 在 22°17’ 114°08’》;香港話劇團《遍地芳菲》(08及11年);偶 友佳作《孩子王》、《紙公主的奇幻旅程》、《垃圾山谷怪老 頭》;焦媛實驗劇團《金鎖記》(內地巡迴)。 12年憑《康橋的告別式》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配角(悲劇/ 正劇)提名。
柯嘉琪 飾 僕人/賓客 黑目鳥劇團創團人 之一。畢業 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 院,獲藝術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表演。在學期間曾參與 十多個演出,並憑《瘋狂小鎮》獲頒傑出演員獎;另連續 三年獲頒傑出學生獎及六個獎學金,並代表學校赴北京 作戲劇交流。20 08年獲頒獎學金赴法國跟隨Philippe Gaulier學習一年戲劇表演,獲優異成績,其後參與法國 亞維儂藝術節吸收海外表演經驗。
OR Ka Kee
尹偉程 飾 僕人/郵局職員
畢業後曾參與的製作包括:香港藝術節《香港式離婚》;鄧樹榮 戲劇工作室《打轉教室》;國際綜藝合家歡《扭計爸B》;PIP文 化產業《家家春秋》;中英劇團《孤星淚》;風車草劇團《孔雀男 與榴槤女》;新域劇團《人間系列》三部曲;黑目鳥劇團Happy Fly-day;編劇作品Happy To Gather 於去年「劇場裡的臥 虎與藏龍」編劇培育計劃中,由新域劇團揀選製作上演。
雷思蘭 飾 賓客/也沙母親 一位戲路寬廣的資深演員,曾是廣州歌舞團的專業聲樂演員。 自1983年加入香港話劇團後,迄今已演出超過一百七十個製 作。
最近演出有《蝦碌戲班》、《頂頭鎚》(2013版本)及《都是龍袍惹的 禍》。
22
可樂 飾 尼古拉維治 曾演出舞台劇《我愛萬人迷》。
Cola
多年來,她演過不同類型的角色:《德齡與慈禧》(粵語版)的 慈禧、《地久天長》的明珍、《黐孖戲班》的婆婆、《2029追殺 1989》的紀蘭芝,及以其自身經歷為素材的黑盒劇場創作《志 輝與思蘭–風不息》,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亦憑《地久 天長》和《黐孖戲班》的演出分別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 (悲劇/正劇)及最佳女配角(喜劇/鬧劇)獎項提名,並於12年 憑《最後晚餐》同時榮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女主角(悲劇/正 劇)及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女主角。
LUI Si Lan
她亦是一名雙語演員,曾主演話劇團多個普通話製作,包括《不 可兒戲》、《李爾王》、《仲夏夜之夢》、《他人的錢》和《閻惜 姣》等。
23
戲劇賞析 契訶夫的「終極叛逆 」—回歸真樸的悲喜劇
撰文:薛卓朗
By Ceri Sherlock
契訶夫的最後劇作《櫻桃園》被形容為「終極叛逆」(雷福德)及「現代戲劇自然運動的超然成就」 (斯泰恩)。此劇為莫斯科藝術劇院而作,他以三年時間,在身負重病的情況下寫成。在首演中擔任 導演的,是創立現代自然戲劇演繹法的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Chekhov’s “ultimate coup d’ètat” (Rayford) and “the supreme achievement of the naturalistic movement in modern theatre” (Styan) was his last play The Cherry Orchard which took him three years to write whilst a dying man. It was written for the Moscow Art Theatre and directed by Konstantin Stanislavsky, the founding explorer of modern naturalistic dramatic acting.
開始創作此劇時,契訶夫打算寫一部接近鬧劇或輕歌舞劇的輕喜劇,至少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針 對那些認為他只能寫悲劇或令人痛哭落淚的戲劇(如他上一部劇作《三姊妹》那樣)的人說的。最 後,他亦真的把《櫻桃園》稱為「四幕喜劇」。可是,此劇顛覆了通俗劇這一劇種,將反戲劇性引入 其中,同時又對喜劇的所有成規和慣例作出挑戰。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process, Chekhov set out to write a light comedy, almost a farce or vaudeville or at least this is what he said, maybe against those who thought he only wrought tragedy or tear wrenching drama (as seen in his previous play Three Sisters). Thus he finally called The Cherry Orchard “a comedy in four acts”. But this is that melodramatic genre turned inside out, made anti-theatrical, subverting and undercutting all the expected conventions of the comic genre.
《櫻桃園》於1904年1月17日、契訶夫44歲生辰當天在莫斯科藝術劇院首演,該劇院的聯合導演 丹欽科給契訶夫的信裡是這樣寫的:「整齣劇都如此簡單,如此貫徹地真實,到了一個純淨得不 帶一絲冗贅的程度,一切都被一種抒情性質包圍,我覺得它像是一首使用了符號象徵的詩。」它 的中心符號,當然是櫻桃園本身,這個櫻桃園特別屬於一群具有代表性的人,可是又廣義地代表 著時間的幻象、社會的變遷,以及一個時代結束的徵兆:「一個模糊、富有詩意的生命的符號,代 表著處於改變狀態的人生 ,任何人的人生。」(斯泰恩)
The play was first performed at the Moscow Art Theatre on 17th January 1904, on his 44th birthday. The Co-director of M.A.T., Nemirovic-Danchenko, in a letter to Chekhov comments that “the entire play is so simple, so wholly real, but to such a point purified of everything superfluous and enveloped in such a lyrical quality, that it seems to me a symbolic poem”. The central symbol, of course, being the cherry orchard itself specifically owned by a representative group of people but standing for a breadth of illusion of time and social change and the premonition of an end of an era: “an ambiguous, living poetic symbol of human life, any human life, in a state of change.” (Styan)
契訶夫希望戲劇及其表演「和生活一樣複雜,又一樣簡單……現實生活中人們吃、喝、調情、胡 扯……他們吃晚餐,就是吃晚餐,可是在同一時間,他們的快樂正在開展,他們的人生正被粉碎。」 可是當他把平凡生活的細節 — 也就是每天生活的樂音 — 化成富有詩意的影像之際,他又呈現 了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面,人類的愚昧和矜重的沉痛時刻跌碰失據。所以,難怪史坦尼斯 拉夫斯基向契訶夫說這是一部悲劇,劇裡充滿了泫然欲泣的人。
Chekhov wanted plays and acting to be “just as complex and also just as simple as in life … in real life people eat, drink, flirt, talk nonsense … they eat dinner, just eat their dinner, yet at the same time their happiness is taking shape and their lives are being smashed.” But as he transforms the details of ordinary life - the music of everyday life - into poetic images, he presents a world that continually teeters between human folly and dignified but poignant heartbreak.
「你寫的這部不是喜劇,又不是鬧劇,而是悲劇,你在最後一幕打開了某道通向另一種更好生活 的破口……我哭了……我想控制自己,但我做不到。」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在描述另一部較早期的劇作時,契訶夫曾經這樣寫道:「我想做一些原創性的事;一個反派,一個 天使我也不要帶進這劇裡(雖然我忍不住放了些丑角)。那些反派和天使,你只能在戲劇裡找到, 現實生活中可沒有。」契訶夫在《櫻桃園》裡想要的,就是這種原創性,反戲劇性,和極具挑戰性 的現代主義,而他又確實成功了。 事實上,契訶夫的戲非悲劇也非喜劇,是兩者並存。這是它最具挑戰性的地方,而它的現代性,甚 至當代性就正正在此。它保留了生活裡一切盤根錯節與複雜矛盾的荒誕和痛楚,把荒謬的、平庸 的生活,全部都清晰無比地反映在我們眼前。他把生活放在顯微鏡下,有如臨床實驗般,不帶批 判地審視我們的殘酷與喜悅、我們的愛恨、我們的喋喋不休和沉默無語。這也很符合他作為醫生 兼作家的身份。 導演聖丹尼斯聲稱契訶夫式戲劇把喜劇和悲劇元素平衡得恰到好處。確然,契訶夫的戲劇看到悲 劇裡的喜,更看到隱藏在喜劇裡頭的真正悲哀,笑和淚縱橫交錯。《櫻桃園》正是這種戲劇的不 朽經典。
24
Chekhov’s “Ultimate Coup d’ètat”
So it is little wonder that Stanislavsky the first director of the play, suggested to Chekhov that he had actually written a tragedy, full of tearful people. “This is not a comedy, nor a farce as you have written, this is a tragedy, whatever escape toward a better life you open up in the last act … I wept … I wanted to control myself but I couldn‘t.”(Stanislavsky) In describing his approach to an earlier play Chekhov wrote: “I wanted to do something original; I didn’t want to bring into it one villain, not one angel (although I couldn‘t resist the clowns). You can only find those in plays not in real life.” It is this originality, this anti-theatricality and challenging modernism that Chekhov wanted and achieved in The Cherry Orchard. Chekhov’s play is neither comedy nor tragedy, it is both. That is its challenge, therein lies its modernity, even contemporaneity. It reflects life back at us in all its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s, in its painful absurdity - life ludicrous and mundane. As would befit a medical doctor and writer he puts life under the microscope and examines our behaviour in a clinical fashion, without judgement, our cruelty and joy, our love and hatred, our verbosity and silence. The director Michel Saint Denis stated that Chekhovian comedy strikes the perfect balance between comedy and tragedy. Indeed, it sees the comic in the tragic and the true tragedy of comedy itself, laughing to tears and through tears to laughter. The Cherry Orchard is the masterpiece of this genre. Carniche, S.M. (2010). The Cherry Orchard: 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dianapolis, Indiana. Gottleib, V and Allain, P. (2010).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Chekhov.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Loehlin, J.N. (2006).The Cherry Orchard: Plays in Produ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Rayfield, D. (1994). The Cherry Orchard: Catastrophe and Comedy.Twayne Publishers: New York. Styan, J.L. (1982). Chekhov in Performa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5
契訶夫的一片天
撰文:潘璧雲、張其能 (香港話劇團戲劇文學部)
契訶夫(Anton Chekhov, 1860-1904)是俄國首位以短篇小說稱譽文壇的作家,在世界文學中享有很 高的聲譽。他的小說結構精簡,人物不多,情節簡單;沒有冗長的描寫,不作囉嗦的對話,往往是通過 人物的言行來表現其內心世界及作品主題。他的劇本,更在文學史上成為經典作品。
高爾基談契訶夫 俄國另一位文豪高爾基(Maksim Gorky, 1868 - 1936)談到契訶夫劇作中的人物:「一長串一大隊的 男男女女走過我們的面前……他們給生存的恐懼抓住了,陷在一種昏暗的痛苦裡面,他們覺得 『現在』 沒有他們的位置,所以拿些『未來』的不連貫的談話來充實他們的生活。」
對契訶夫的小說,高爾基則有以下富詩意的分析:「我們讀著契訶夫的小說的時候會得到一個印象:彷 彿自己是在一個悒鬱的晚秋的日子裡面,空氣是十分明淨的,所以那些光禿的樹木、窄小的房屋和帶灰 色的人都顯得輪廓分明。一切都是奇怪的,孤寂的,靜止的,無力的……作者的心靈跟秋天的太陽一樣, 用一種殘酷無情的光明照亮了那些熱鬧的路,曲折的街,狹小齷齪的房屋……」
戲劇史上的兩顆巨星 與契訶夫合作無間的戲劇藝術大師 ─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 1863-1938),在 他的《我的藝術生活》(My Life in Art ) 裡,論到契訶夫的劇作:「有些劇本,初看顯不出它們的深度來。 你讀過以後會說:好。不過裡面沒有出乎平常的東西,沒有怡心悅目的東西。一切恰如日常必然的樣子; 我們懂得這都是甚麼回事,這是真的,不過不是新的。」 「但是奇怪的是……戲裡有些地方,在記憶裡復活起來,它們的內在力量強迫著你去想它們……好像戲 裡藏著一個深不可測的源泉一樣,又藏著精鍊的詩歌的一朵花一樣,向四周放散著芬芳。」 「有些劇本,寫來只是一個最簡單的主題,本身沒有興趣。可是這些劇本滲透了永久的價值。凡是能在 這些劇本中感覺出這個永久的特質的,才能領會這些劇本是為一切時代所寫的。」
契訶夫的「停頓」 中國著名戲劇家焦菊隱在1953年翻譯了契訶夫的五個多幕劇後,在譯後記中準確而扼要地道出了契訶 夫的劇本及其人物特色:「契訶夫的戲劇,是啟發我們如何從現實出發,從人物出發,從人物的精神面 貌出發,來刻劃一個時代生活的偉大的範例。」 焦老師還特別詳述契訶夫戲劇中的那些「無聲的對話」:「那些台詞以外的一次次口哨,一次哭泣,一句 未說完而又吞回去的說話,一次沉默無言,一次停頓……都是無聲的台詞。他(契訶夫)在某一次排演場 上,向演員作過這樣的解釋說:『知識分子,偶然遭受一兩次痛苦,便會覺得這個刺激過於強烈,便會大 叫起來;可是廣大的群眾,無時無刻不受著痛苦的壓迫,感覺便麻木了……你們在大街上或者在住宅中 所能看見的,只有沉默的人們,毫無聲色地在活著、動著,他們到了過於痛苦的時候,反而只吹一聲口 哨。』……契訶夫的『停頓』,不是沉默,不是空白,不是死了的心情,相反地,是內心生活中最複雜,最 緊張的狀態所必然產生的力量。」 契訶夫的戲劇刻劃出時代的真實,而且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契訶夫的戲劇既美又富詩意;不論台上、台 下,能活在契訶夫的一片天空下,是最幸福的一件事! 參考資料: 焦菊隱 譯 (1980)。《契訶夫戲劇集》。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三姊妹》(1995) / 香港大會堂劇院 / 翻譯 毛俊輝 / 導演 湯姆.馬卡斯 Three Sisters (1995) / Hong Kong City Hall Theatre / Translator: Fredric Mao / Director: Tom Markus
26
27
《櫻桃園》與十九世紀末的俄國社會
契訶夫冷筆的劃時代經典
除以藝術角度觀賞《櫻桃園》外,歷史角度也是重要的切入點。
除了沒落的貴族和「被解放」的農奴外,《櫻》劇中也有不少具時代意義的人物,包括理想主義的知識分子杜 菲莫夫 (Trofimov);以及那些對貴族盡顯愚忠的家僕,如耶彼多夫 (Yepikhodov)、費爾斯(Firs) 等等。大學 生杜菲莫夫在第二幕尾段的經典台詞「俄國就是我們的花園……地主把人的靈魂操縱在手,花園裡面每一棵 櫻桃、每一片葉、每棵樹幹背後都有人望實……我們至少落後二百年,大家無所事事……開始新生活就要補 償過去的錯失」,側寫了貴族多年來的專橫、俄國在十九世紀末相對西方社會的落後,以至社會的動盪不安。 朗家老僕費爾斯最終被反鎖在棄置的莊園大宅,彷彿「預示」了貴族制度或不合時宜的價值將被唾棄。
《櫻桃園》寫於1901至1903年,前後發生了兩件歷史大事,分別是1861年俄國廢除了農奴制度,以及1905年 至1907年間的俄國革命。 提及農奴制度,不論契訶夫的家族背景,抑或《櫻桃園》的人物設定,均與此制度之存廢息息相關。契訶夫的 祖父本是一位農奴,在1841年才贖身獲得自由;其父則在故鄉塔甘羅格 (Taganrog) 開了一家雜貨店,最終 卻破產收場,使家庭一度過著艱苦的生活。契訶夫家族的農奴背景,乃至其一度面對的破產難題,在《櫻桃 園》一眾角色身上,有著不少共同點。
高雅貴族沒落 低下階層崛起 所謂「歷史潮流不可抗拒」,契訶夫筆下的人物,在《櫻桃園》內,正是十九世紀末俄國社會階級「此起彼落」 的寫照。 俄國自1861年廢除了農奴制度後,當時不少貴族,如故事中的莊園女主人朗莉絲嘉 (Ranyevskaya) 和弟弟 加耶夫 (Gayev) 等,已無法透過廉價勞工打理他們的莊園,加上生活揮霍,在家道中落下身陷破產邊緣,成 為沒落的階級。反之,不少昔日的農奴子弟,如故事中的樂百軒 (Lopakhin),卻透過個人努力趕上十九世紀 末工業時代的來臨,攀升為新興的商人階級,成為俄國經濟動力的火車頭。故事中,朗莉絲嘉的櫻桃園最終 給樂百軒買下,可謂契訶夫在《櫻》劇的一大妙筆;而劇終櫻桃樹被斬下一幕,更彷彿寄語新社會秩序來臨, 無人能阻。
在《櫻桃園》面世後的一年 (1905),俄國社會發生了反羅曼諾夫王朝 (The Romanov Dynasty, 1613-1917) 的革命,迫使尼可拉二世 (Nicholas II, 1868 - 1918) 進行連串改革。惟一番改革,仍難阻俄國政治在十二年 後 (1917) 遭逢變天的命運 ─ 即俄羅斯帝國被推翻,由列寧 (Vladimir Lenin, 1870-1924) 建立的共產政權 取代。契訶夫的劇作,雖未至為歷史的「水晶球」,但其對俄國社會的冷眼旁觀,則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參考資料: 童道明 著 (2004)。《我愛這片天空 ─ 契訶夫評傳》。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李明濱 著 (2004)。《俄羅斯文學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潘德禮 編 (2005)。《列國志:俄羅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凡尼亞舅舅》(2001) / 香港大會堂劇院 / 翻譯 毛俊輝、胡海輝 / 導演 錫洛夫斯基 Uncle Vanya (2001) / Hong Kong City Hall Theatre / Translators: Fredric Mao, Wu Hoi Fai / Director: Vsevolod Shilovsky
28
29
導演眼中的《櫻桃園》 導演薛卓朗 (Ceri Sherlock) 笑言,契訶夫的《櫻桃園》活像一塊鑽石,正如鑽石有多個 琢面,《櫻桃園》也有無盡的可能性。 這是一齣關於時代變遷之戲劇,觸及傳統和現代之間的矛盾和衝突。劇中的角色,包括 「懷緬過去常陶醉」,卻又風光不再的貴族;被奴化而不自知,繼續謹守傳統和封建價值 的家僕;唯利是圖,對自家出身感到自卑的商人;擁抱理想,但「思維永遠停留在校園」的 知識分子等等。就上述各類人物的描繪,契訶夫只是如實反映了俄國社會的真實面貌,沒 有明顯的支持或反對的傾向,故此劇中也沒有所謂的「英雄」(hero),「櫻桃園」象徵著不 可知的未來。 契訶夫的《櫻桃園》,也是著名的悲喜劇 (tragicomedy)。悲者,是一眾角色總是憂心忡 忡似的;更遑論劇中的貴族根據地「櫻桃園」,最終也難逃被賣掉的宿命。喜者,是此劇有
不少滑稽荒唐的元素,如劇中好些角色終日談情說愛,彷彿活在夢幻當中;也有人不時提及槍殺 自己,但台上的兩枝槍至劇終也原封不動,一槍不發。更甚者,面對「櫻桃園」前途未卜,身陷破產 邊緣的朗莉絲嘉及其家人,竟還有閒情逸致開派對。這些笑中有淚的荒誕情節,使《櫻桃園》成為 一齣悲喜劇的經典。
極具多面性和現代感的《櫻桃園》 就創作風格而言,契訶夫也是一位非常現代 (modern) 的劇作家。在其劇作中,舞台上的演員看 似無所事事,祟尚空談 ─ 惟對契訶夫而言,對話本身已是一種行動 (action),在在有其存在的 意義。除了風格極具現代感外,《櫻》劇的文本也別具劃時代的況味。劇作探討的房地產興衰、土 地運用、社會流動性,以至「富不及三代」等議題,即使放諸今天的香港社會,仍貼切不過。足見 成功的劇作,除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外,也不囿於文化和地域的限制。 在導演心中,「櫻桃園」代表著時間及記憶、一種過去式的美和情操,而劇中的「櫻桃園」,已無條 件再出產櫻桃了……彷彿標誌著一個時代的告終,一種似有還無的存在美。且契訶夫的劇作,舞 台佈置向來強調一種簡約主義 (Minimalist) 的美感 ─ 導演希望是次演出除了保留契訶夫劇本 的風格品味外,也能以一種較具電影感的手法呈現,結合經典作品與現代舞台的表現處理,讓香 港觀眾有不一樣的體驗!
《海鷗》(1982) / 香港大會堂劇院 / 翻譯 焦菊隱 / 改編 白耀燦 / 導演 周采芹 Seagull (1982) / Hong Kong City Hall Theatre / Translator: Jiao Juyin / Adaptor: Patrick Pak / Director: Tsai Chin
30
31
袁 卓 華
燈 光 設 計
音 樂 及 音 響 設 計
Music & Sound Designer
袁氏為歷來唯一從事聲音硏究/設計專業的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海外研 究生。曾獲香港演藝學院一級榮譽學士;美國加州藝術學院聲音設計 碩士;美國藍斯里爾理工學院建築聲學碩士。袁氏曾為香港演藝學院 駐院藝術家,將其建築聲學及舞台音響設計的經驗,協助設計香港唯 一主修音響系統設計之學士課程,為香港培育新一代聲音設計及音樂 製作的人材。 現為演出製作顧問公司 amusical.org Limited 總監,並活躍於音樂 及多媒體創作。重要音樂/劇場作品包括太古廣場主題原創音樂及多 聲道立體音像設計、20 09年為香港藝術節創作多媒體音樂劇場 Primary Shapes《解/不/了/解/不 An Eternal Golden Braid》、11 年又製作多媒體/裝置劇場《五_晤//悟_吾》及音樂劇場Primary Shapes X DJ Tommy—聲音符號對話《二三乘七三等於一六七九》。 其他大型製作包括為著名建築設計師Mark Fisher擔任藝術總監的大 型主題公園節目AQUA負責混音及音響設計、澳門新濠天地壬辰龍年 大型多媒體製作之音響製作;大型音樂劇/劇場音響設計包括《我和 秋天有個約會》、《奇幻聖誕夜》、《柯廸夫》、《頂頭鎚》等等。 曾獲多個本港及外地獎項包括IDEA Design Competition Award,香港舞台劇獎最佳音響設計等。袁氏亦積極參與有關本地藝 術發展的工作,包括近月獲IBM Global Business 邀請,為其西九文 化區資訊科技策劃過程中,擔任表演製作技術範疇的顧問工作。
張 國 永
Yuen Cheuk Wa
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獲藝術(榮譽)學士,主修舞台及服裝 設計;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碩士;早年於香港理工大學修 畢時裝設計及製衣課程。參與超過八十個舞台製作的服裝設 計,涉獵範圍包括意大利歌劇、中國戲曲、話劇、音樂劇、形 體劇場和舞劇。 所參與的製作曾於香港、台灣、德國、美國、加拿大、新加坡、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及澳門等地演出。2004年憑與何應 豐合作、香港話劇團製作《桃花扇》獲香港舞台劇獎最佳服 裝設計。07年以香港代表之一參加布拉格四年展,參展作品 粵劇《西樓錯夢》。近年作品有:上海世博演出的話劇《情話 紫釵》及室內歌劇《張保仔傳》;舞蹈製作有《舞‧雷雨》及楊 麗萍《孔雀》(任服裝執行);粵劇製作有《德齡與慈禧》、《紅 樓夢》及毛俊輝執導的粵劇《李後主》。08年獲亞洲文化協 會頒發利希慎獎學金,前住紐約進行一年的服裝文化探索及 有關服裝保育之旅。 現為自由身舞台工作者與及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時裝及形象設 計學系兼任講師。
1982年加入城市當代舞蹈團;89年以一級優異成績畢業於香港演藝 學院科藝學院,主修舞台燈光設計;07年於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取得 燈光碩士學位。 張氏多年來為不同媒介的製作擔任燈光設計工作,包括戲劇、歌劇、 芭蕾舞、現代舞、中國戲曲及音樂劇等,均獲一致好評。除本地製作 外,他亦受聘於海外,擔任設計及顧問工作,演出地點包括中國、台灣、 新加坡、韓國、日本、英國、布拉格、以色列及德國,其設計為他贏得國 際稱譽。 張氏於94年獲香港戲劇協會頒發十年傑出成就獎,亦先後七度贏得 95、96、98、01、09、10及11年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燈光設計;於99、07 及10年更獲香港舞蹈聯盟頒予舞蹈年獎,以肯定其舞蹈燈光及佈景設 計的成就。除燈光設計,張氏亦為舞蹈演出設計佈景,其中包括城市 當代舞蹈團及雲門舞集等多個製作。張氏從98年起在香港演藝學院執 教,現任舞台燈光設計高級講師,為香港演藝界培育眾多出色的設計 人才。
Lighting Designer
為香港話劇團設計的作品有《脫皮爸爸》;其他劇團作品有 香港藝術節《愛之初體驗》、《重回凡間的凡人》;風車草劇團 《屈獄情》、《侍應F與廚司J》、《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 《小心枕頭人》;W創作社《愛是雪》;Kearen Pang Production《29+1》7次方及8次方、Tiffany、《月球下的 人》;糊塗戲班《愛妻家》、《笑之大學》及《惡童日記》;前 進進戲劇工作坊《如果在末日‧一個旅人》及《17個可能與不 可能發生在2012的戲劇場景》;Tony Wong@Performer Studio《單身大晒(晒命版)》。 憑《脫皮爸爸》榮獲第二十一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舞台設計; 《卡夫卡的七個箱子》榮獲第十八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化妝 造型。
Leo Cheung
服 裝 設 計
Costume Designer
32
Mandy Tam
譚 嘉 儀
Set Designer
Siu Wai Man
邵 偉 敏
佈 景 設 計
33
導 演 助 理
服 裝 設 計 助 理
Costume Design Assistant
黃 廸 汶
Assistant to Director
2012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學院,獲頒藝術學士(榮 譽)學位,主修服裝技術。在校期間曾到北京中央芭蕾舞蹈團實習。 曾參與Theatre Noir《動物農莊》2013革新版;一路青空《金菠蘿戰 士》及《芳華絕代之曇花一現》;Kearen Pang Production Tiffany 及《月球下的人》;Lunchbox Production Burn the Floor、Annie 及Dirty Dancing等。 現為自由身舞台服裝助理及製作人員。
鄧 灝 威
Assistant Lighting Designer
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現就讀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主修導 演。曾參與幕前演出有:壹團和戲《超級街市兩頭騰》、《夏枯草之 味》;樹寧‧現在式單位《蕪荒野之年代》;Artist Mission《廁所在這 裡》;影話戲《神風敢寫隊》;香港浸會大學《教父故居風雲—百年重 遇蔡元培》、香港浸會大學劇社周年演出《映蝶》。導演作品有:都會 歌劇院Cinderella;創典舞台《真的戀喪了》;幢人作崇Tell Tale Heart;香港浸會大學劇社夏日劇作《候‧車站》、周年演出《傷情記》、 校外劇《除了祝福》。助理導演之製作有:大細路劇團、天邊外劇團聯 合製作,國際綜藝合家歡《短鼻子大象小小》;擔任導演助理之製作 有:都會歌劇院「法國五月」《風流寡婦》;香港演藝學院《羊泉鄉》、 《無罪》、《李逵的藍與黑》、《犀牛》、《公園裡》。
姜 夢 雪
Teby Wong
1997年香港華仁書院畢業後,投考香港演藝學院,半工讀完 成文憑及學士學位,主修表演。在學期間因學習表現優秀而 獲得鍾浦獎學金、春天舞台獎學金及滙豐銀行獎學金,更憑 畢業演出《培爾金特》,獲傑出演員獎。 99年獲得香港戲劇節優異演員獎,同時亦開始自學鑽研小丑 表演及魔術藝術。 02年香港演藝學院畢業後,轉職成為魔術師,現為香港魔術 家協會之內務委員、美國魔術家協會及國際魔術家協會之會 員。多年來以魔術師身分經常穿梭粵港澳,於各大小國際機構 中演出及教授,名聲在商演界中大獲好評,得到不少媒體邀 訪。 近年回歸舞台,組成奇幻樂團自主演出。亦多次獲本地藝團 邀請把其魔術、雜技、默劇、食火等非演技元素加到不同演出 中,包括舞台劇、兒童劇及歌劇等等,致力推動其他表演元 素。 個人專頁:http://koandy.com
先後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香港演藝學院舞台及製作藝術 碩士,主修燈光設計。任燈光設計作品包括:《開放夫妻》、《情人》、 《房間》、The Shadow Box、《小井胡同》、《吉屋出租》。
助 理 燈 光 設 計
Sam Tang
現為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講師(表演)。2008年獲香港戲劇 協會獎學金到澳洲留學,於國家戲劇學院(澳洲悉尼)獲碩士 學位,主修形體;97年畢業於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獲藝術 學士(榮譽)學位,主修表演。 04年成立異人實現劇場;10年成立Performer Studio。黃氏 分別在編導演及編舞上也各有成績,其創作演出更集多角於 一身,達到自己的風格。曾參與演出已超過九十多個,近年作 品有中英劇團《搏命兩頭騰》(導演);香港演藝學院《秀才與 劊子手》(導演及編舞)、《吾。菲德爾》、Blue Room (導演); 中英劇團《莫札特之死》(副導演及演員)、《威尼斯商人》、 《天才一瞬》(演員);Performer Studio《真話》、《單身大 哂》(首演及重演)、《天下無双》 (香港、新加坡及澳門演出) (編導演及編舞);香港話劇團《李察三世》(編舞及形體搏擊 指導);澳洲悉尼話劇團Gallipoli(副形體指導);國家戲劇學 院(澳洲悉尼)X (編導演及編舞)。 04年獲第一屆香港舞台劇界傑出專業精神奬;並憑《二人前、2 人後》榮獲第十五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導演(喜劇/鬧劇)及提 名最佳男主角(喜劇/鬧劇),於第二十一屆及第二十二屆香港 舞台劇獎分別獲提名最佳男主角(喜劇/鬧劇)及最佳導演 (喜劇/鬧劇)。
Lisa Jiang
34
魔 術 指 導
Magic Coach
Andy Ko
高 正 安
Choreographer
Tony Wong
黃 龍 斌
編 舞
35
40
41
多謝 支持
Thank You 香港話劇團謹此向以下贊助機構深致謝意: for Your 節目贊助 S u p p o r t Programme Sponsors
The 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expresses its deepest thanks to the following Sponsors:
以公司英文名稱序 In alphabetical order of company name
香港話劇團 「發展基金」及「戲劇教育基金」捐款者芳名
The 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Development Fund Donors ﹠ Drama Education Fund Donors
香港話劇團謹此向以下商業機構及熱心人士深致謝意: The Hong Kong Repertory Theatre expresses its deepest thanks to the following corporations and individuals:
旗艦捐助人Flagship Donors (HK$100,000或以上 or over) 胡偉民博士Dr. Wai-man Woo, BBS 潘廣謙先生 Mr. Poon Kwong Him 胡良利(萬益)珠寶行 Wu Leung Lee (Man Yick) Jewellery Co. 無名氏 Anonymous
百回看捐助人Encore Donors (HK$50,000 – HK$99,999)
三井錶業有限公司 3 Wells Watch Industries Ltd. 程婉雯小姐Miss Angela Ching 何超蕸小姐Ms. Ho Chiu Ha Maisy 魯氏美術製作有限公司L’s Fine Arts Production Limited 李鋈麟博士Dr. Lee Yuk Lun 羅浮世家Nuovo Collection Limited 慧傑企業有限公司Smart Hill Enterprises Limited 無名氏 Anonymous
采滿堂捐助人Ovation Donors (HK$30,000 – HK$49,999) 文化村(長者中心)有限公司 Culture Homes (Elderly Centre) Limited
戲連場捐助人Play On Donors (HK$10,000 – HK$29,999) 陳求德醫生Dr. Chan Kow Tak 陳達文博士Dr. Darwin Chen 張順宜先生 慈航慈善基金有限公司 Chi Hong Charitable Foundation Limited 忠誠車行有限公司 Chung Shing Taxi Ltd. 李國強博士Dr. Lee Kwok Keung Edward 陸珊珊女士Ms. Luk Susan
香港南京總會Nanjing (H.K) Association Limited 伍宇鍔先生Mr. Edward Ng 的士車行車主協會有限公司 Taxi Dealers & Owners Association Limited 胡楚南太平紳士Mr. Wu Chor Nam, JP 楊世彭博士伉儷 Dr & Mrs Daniel SP Yang 余國良先生 無名氏Anonymous
幕初升捐助人Curtain Up Donors (HK$3,000 – HK$9,999)
中國家居控股有限公司 China Household Holdings Limited 中華(海外)企業信譽協會 陳志新博士 Dr. C. S. Chan 陳穎嘉小姐Miss Chan Wing Ka 張佩螢小姐Miss Claudia Cheung 張經略 (章經) 及 郭鳳嫻伉儷 Mrs. & Mr. Teresa & Rocky Cheung (Cheung King) 朱文忠伉儷 EmployeeConnect (Greater China)Limited Forest Zone Ltd. 康寶駒先生 許尊健伉儷 黎家賢先生Mr. Lai Ka Yin 林本利博士Dr. Lam Pun Lee 梁志偉先生Mr. Leung Chi Wai 連卓鋒先生Mr. Lin Cheuk Fung 陸潤棠博士Dr. Luk Yun Tong 麥秋先生Mr. James Mark 顏金煒先生 柏雪小姐 Rena Creative Products Limited 蕭楚基伉儷 鄧錦燕女士Ms. Tang Kam In
鄧竟成先生Mr. Tang King Shing 丁麗君女士 黃振南先生 任伯江博士Dr. Yam Pak Kong Leo 余其祥先生太太 Mr. & Mrs. Joseph K C Yu 無名氏Anonymous
好友營捐助人Pals Donors (HK$1,000 – HK$2,999) 卞佳倩小姐 陳捷貴先生Mr. Chan Chit Kwai 陳祖同先生Mr. Joseph Chan 陳允彤女士Ms. Chan Wan Tung 張學樑先生Mr. Cheung Hok Leung Terry 周建新先生 周倩廷小姐 馮浩賢先生Mr. Vincent Fung 林潔儀女士Ms. Lam Kit Yee 劉千華小姐 廖昭薰女士Ms. Cynthia Liu 何偲睿女士 賀英伉儷 姜穎林小姐 利盧妙玲女士 利永錫先生Mr. Lee Wing Shek 馬春玲女士 吳榮奎先生Mr. Ng Wing Fui Nicholas 沈威小姐 鄧楊詠曼女士 唐世煌先生Mr. Tong Sai Wong 徐詠璇女士Ms. Bernadette Tsui 無名氏Anonymous
是次演出特別鳴謝以下人士 及單位的鼎力支持 Special Acknowledgements 李浩賢先生 中英劇團 香港演藝學院 各大傳媒機構 排名不分先後 In no particular order
(「百回看」、「采滿堂」、「戲連場」、「幕初升」及「好友營」排名以姓氏字母 / 公司英文名稱序) “Encore Donors”, “Ovation Donors”, “Play On Donors”, “Curtain Up Donors” and “Pals Donors” are in alphabetical order of family name / company name)
香港話劇團 The Company 名譽贊助人 Honorary Patron
梁愛詩太平紳士 Ms. Elsie Leung, GBM, JP
理事會 The Council 主席 Chairman 胡偉民博士 Dr. Wai-man Woo, BBS 第一副主席 1st Vice-Chairman 伍翠瑤博士 Dr. Jennifer Ng 第二副主席 2nd Vice-Chairman 蒙德揚先生 Mr. David Mong 司庫 Treasurer 鍾樹根先生 Mr. Christopher Chung, BBS, MH, JP 理事 Members 陳卓智先生 Mr. Paul Chan 卓歐靜美女士 Mrs. Corona Cheuk, MH 張心瑜女士 Ms. Fiona Cheung, MH 程婉雯小姐 Miss Angela Ching 方梓勳教授 Prof. Gilbert Fong 馬清正先生 Mr. Ma Ching Cheng 易志明先生 Mr. Frankie Yick
藝術顧問 Artistic Advisors
鍾景輝博士 Dr. Chung King Fai, BBS 林克歡博士 Dr. Lin Kehuan 賴聲川博士 Dr. Stan Lai
桂冠導演 Director Laureate 毛俊輝先生 Mr. Fredric Mao, BBS
名譽法律顧問 Honorary Legal Advisor 伍宇鍔先生 Mr. Edward Ng
香港皇后大道中345號上環市政大廈4樓 4/F Sheung Wan Municipal Services Building, 345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
查詢 Enquiry
852 3103-5930 enquiry@hkrep.com
追蹤香港話劇團 Follow the HKRep
www.hkrep.com
藝術人員 Artistic Staff
藝術總監 Artistic Director 陳敢權 Anthony Chan 駐團導演 Resident Director 馮蔚衡 Fung Wai Hang 演員 Acting Company 歐陽駿 Au Yeung Chun 陳 嬌 Chan Kiu 張紫琪 Cheung Tsz Ki 周志輝 Chow Chi Fai 高翰文 Ko Hon Man 郭靜雯 Kwok Ching Man 劉守正 Lau Shau Ching 凌文龍 Ling Man Lung 雷思蘭 Lui Si Lan 彭杏英 Pang Hang Ying 孫力民 Sun Limin 辛偉強 Sun Wai Keung 陳煦莉 Tan Hui Lei Karrie 王 維 Wang Wei 黃慧慈 Wong Wai Chi 邱廷輝 Yau Ting Fai 聯席導演 Associate Director 司徒慧焯 Roy Szeto 聯席演員 Associate Artist 潘燦良 Poon Chan Leung 戲劇文學部 Theatre Literature and Projects 經理 (戲劇文學及項目發展) Manager (Theatre Literature and Projects) 潘璧雲 Poon Pik Wan 戲劇文學及項目發展主任 Theatre Literature and Projects Officer 張其能 Kenny Cheung
技術及舞台管理人員 Technical and Stage Management Staff
舞台技術主管 Head of Technical & Stage Management 林 菁 Eddie Lam 舞台監督 Stage Managers 馮國彬 Lawrence Fung 顏尊歷 Johnny Yien 執行舞台監督 Deputy Stage Managers 陳國達 Chan Kwok Tat 湯靜恩 Tong Ching Yan 羅美琦 Katy Law 助理舞台監督 Assistant Stage Managers 程 健 Ching Kin 曾靖嵐 Tammy Tsang 陳曦靈 Gloria Chan 彭善紋 Olive Pang 化妝及髮飾主任 Make-up & Hairdress Master 何明松 He Mingsong 服裝主任 Wardrobe Supervisor 甄紫薇 Annabel Yan 服裝助理 Wardrobe Assistant 高碧瑩 Peggy Ko 道具主任 Props Officer 黃敏蕊 Wong Man Yui 電機師 Production Electrician 朱 峰 Chu Fung 影音技師 A/V Technician 祁景賢 Kee King Yin
行政人員 Administration Staff
行政總監 Executive Director 陳健彬 Chan Kin Bun 總監秘書 Secretary to Directors 黃麗群 Tracy Wong
節目、外展及教育部 Programme, Outreach and Education 節目主管 Head of Programme 梁子麒 Marble Leung 副主管(外展及教育) Deputy Head (Outreach and Education) 周昭倫 Chow Chiu Lun 經理(節目) Manager (Programme) 彭婉怡 Yvonne Pang 經理(外展及教育) Manager (Outreach and Education) 冼振東 Sin Chun Tung 副經理(節目) Assistant Manager (Programme) 李寶琪 Pauly Lee 節目及票務主任 Programme & Ticketing Officer 郭穎姿 Grace Kwok 外展及教育主任 Outreach and Education Officer 李嘉欣 Coey Lei 外展及教育助理主任 Outreach and Education Executives 許秀敏 Sammy Hui 張碧珊 Meadow Cheung 演教員 Actor / Actress Tutors 馬沛詩 Cissy Ma 潘君彥 Kenny Poon 譚家敏 Amy Tam 市務及拓展部 Marketing and Development 市務及拓展主管 Head of Marketing and Development 黃詩韻 Anita Wong 副經理(市務及拓展) Assistant Managers (Marketing and Development) 鍾家耀 Dennis Chung 麥素瑩 Stephanie Mak 企業傳訊主任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Officer 陳嘉玲 Karen Chan 教育推廣主任 Education Promotion Officer 鄺寶鈴 Ida Kwong 市務助理主任 Marketing Executive 張泳欣 Yansi Cheung 財務及行政部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財務及行政主管 Head of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陸敬強 Kenneth Luk 經理 (財務及行政) Manager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楊敏儀 Ivy Yeung 副經理 (財務及行政) Assistant Manager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周慧芝 Carina Chow 辦公室助理 Office Assistant 吳瑞雲 Jess 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