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 每月心事 / 學習要訣
編輯:鍾佩霖 校對:鍾佩霖 鄭陶 設計:黃雋霖 鄭陶 蔡懿晴 鍾佩霖 撰文:張啟軒 安梓源 錢梓銘 許心瑤 林松樟 鍾佩霖 林樂萱 鄭陶 蔡懿晴
過往活動回顧
3
未來活動推介
5
班級代表簡介
6
二零二一年下學期
教師學生聯席會議提要
7
心理學學習要訣
9
心理學實習需知
10
每月心事精選
11
研究志願者招募
29
學會產品一覽
30
2
2021.3.8 - 2021.7.4
賣物會-----------8/3 - 19/3 今年的賣物會以「白色情人節」為主軸。除售賣各種 可愛的玩偶外,亦包涵各類特色的精品:耳環、首飾,賣 物會亦推出了本會設計的貼紙及電腦袋,望在白色情人節送上祝福。
福利週---------22/3 - 26/3 福利週的目的為在透過派發福利包過程中,感謝並回饋所有支持本會的會員。是次福利 週亦設有舊物回收箱,希望能夠為環保出一分力。
教師學生聯席會議--------------19/4 會議為心理學系及心理學學生提供一個交流平台,促進 雙方之間交流。會議所收集到的學生意見亦會用於改善 未來的心理學課程。
心理學畢業論文和獨立研究講座------------6/5 畢業論文或獨立研究可能是心理學系同學的重要里程碑 之一,所以本會邀請了三位來自心理學部門的教授和導 師做分享。他們除了悉心為同學解釋畢業論文和獨立研 究外,還解答了許多有關畢業論文或獨立研究的問題。
3
PsyJourney是一年一度推廣心理學的學術活動,而今年主題 為「動力與拖延」。透過街訪、遊戲、講座一系列的活動, 向大眾推廣有關動力與拖延的知識。 此外,本年度的PsyJourney Booklet同樣以「動力與拖延」為 主題。如果想更了解同以上相關的心理學資訊,可以掃描右 方二維碼,閲讀PsyJourney Booklet的電子版。
Psychological First Aid Workshop -------15,25,26/7 經過一連串的社會事件和嚴峻疫情,不少人的情緒或多 或少都受到影響,甚至有機會出現情緒問題。因此,今 年本會跟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系會,以及香港紅十 字會合作,舉辦了PFA Workshop,讓大學生學習心理急 救的技巧後,幫助身邊有輕度情緒困擾的人,藉此提升 大眾對心理健康的認識。
PsycTalk--------------4/7 今年本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系會合作舉辦了PsycTalk,為高中生和應屆畢業生講解在港 大及中大修讀心理學的異同之處,亦解釋了有關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及前途,望提升中學生對 心理學的興趣。本會更邀請了臨床心理學家鄭健榮博士,及教育心理學家黃宇昆先生分享, 令講座深具意義!
10/2021
10/2021 Welfare
Week
x
Bazaar
福利週 x 賣物會 活動簡介 剛成為新會員的你 ,又怎能錯過是次 的福利週呢?是次
Annual
Publication
PSYCHE
週年刊物 PSYCHE 活動簡介 或許你會疑惑,什 麽是Psyche?答案 很簡單,它是本會
福利週除了有豐富的福利包,本會亦
一年一度的學術刊物!本會期望透過
會與賣物會合辦,售賣各式各樣的玩
生動有趣的方法,跟大家探索特定心
偶及飾物,而身為會員的你更能享有
理學課題。那麽今年的主題是什麽呢
優惠!是次福利週亦涵蓋勁過晚宴,
?有興趣的話,取一本細讀吧!
新生切記不要錯過了!
10/2021 2021
Sem
11/2021
10/2021 1
SSCCM
教師學生聯席會議
Career
Talk
心理學就業講座
Annual
Dinner
週年晚宴
活動簡介
活動簡介
活動簡介
此會議主要提供一
學習了心理學後,
本會將誠邀各位會
個交流平台給予心
除了成為心理學學
員、校友及心理學
理學學系部門及心
家,亦有許多不同
學系講師聚首一堂
理學學生,讓學生可以向部門提出意
的出路!本會誠邀了不同專業的人,
用膳。除了促進交流、共度良宵外,
見,在討論過程中,探討心理學學系
向大家分享學習心理學後能掙取的工
亦能加深對本會的認識。歡迎各位有
可以改善的地方,有興趣的新生就不
作經驗。如欲為自身的生涯規劃作更
興趣的新生報名參加!
妨報名吧!
好準備,就請參加是次活動了!
5
班 級 代 表 簡 介
教師學生聯席會議是由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及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心理學學會合辦的諮 詢會議。會議於每學期下旬舉辦,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亦可提出對心 理學課程的意見,從而了解雙方的需要。如上學期便就課程評核方式,以及學生對尋找心理學 實驗時遇到的困難等進行討論。 此外,本會已於去年十二月委任以下的年度班代表。他們將代表該年級的學生向教師進行意見 反映和交流。本會希望在此對各位代表致以衷心感謝。 如對教師聯席會議有任何查詢,歡迎電郵至psysoc@connect.hku.hk聯絡學生事務秘書蔡懿晴。
一、二年級班代表 一年級:
二 年級:
二 年級:
英文全名:Lam Lok Yue 中文全名:林洛瑜 u3578038@connect.hku.hk
英文全名:Tsang Wing Lam 中文全名:曾詠琳 winnie01@connect.hku.hk
英文全名:Wo Wai Yi 中文全名:胡慧怡 wojackie@connect.hku.hk
三、四年級班代表 三 年級:
三 年級:
四 年級:
四 年級:
英文全名:Wong Wing See 中文全名:黃穎詩 see06@connect.hku.hk
英文全名:Leung Lok Ching Emily 中文全名:梁樂晴 emmalyyy@connect.hku.hk
英文全名:Wong Chun Hei 中文全名:黃俊熹 u3546992@hku.hk
英文全名:Lai Wing Hang 中文全名:賴永恆 u3547241@hku.hk
6
心理學系和心理學學會均於每個學期聯合舉辦教師聯席會議。屆時,本學會及 其委任的年級代表將會為心理學學生向學系發表意見及提出建議,希望借此作 為溝通橋樑,加強學系、本學會及學生三方的關係。以下是2021年4月19日教師 聯席會議的報告,及本學會所提出的改善方案。內容以英文撰寫,同學可以就 以下報告,了解更多學會為大家爭取的訴求。
1
Review on course assessment method Responses and actions to be taken
Concern raised
Format of exam
Format of exam Online exams mainly consist of MCs, which
Teachers are aware of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ould not facilitate critical thinking as much
level of MC and essay type questions, and the
as written questions do.
Department will try to do more a mix of both question types and maybe new exam formats.
Lack of specific scoring criteria Students wish to have clearer marking criteria. Students wish to get personal feedbacks after test/exam.
Lack of specific scoring criteria Students usually will not get feedback from their exam, but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get their feedback by making appointments with teaching staff.
2
Review on course workload Responses and actions to be taken
Concern raised
Students wish to have a more balanced
There ar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workload
workload and weighting can be re-adjusted.
in classes and it is hard to measure whether it is too much or something students need to do. It would be more helpful to know if there is a comparative workload in different classes so the department can pass on the opinions to instructors.
7
3
Support from the Department Concern raised
Departmental Academic Advisor
Responses and actions to be taken Departmental Academic Advisor
Students don’t know how to access their DAA/
Usually, the Department will group advisors
advisor did not reach out to students.
and advisors in the fall to meet together, but the meeting can not be arranged due to the pandemic. The Department will presume that if possible and there will be emails about it. The Department will also ask teaching staff to reach out to advisee. Action taken: Department has already sent out an email about DAA to psychology students regarding finding the complete list of DAA on the department website and th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DAA for an appointment.
4
Thesis and Independent Study Concern raised
Responses and actions to be taken
Difficulty find participants for Thesis/
The department notices this issue but there is
Independent Study research.
no easy way to solve it, will consider arrang-
More detailed guidance on completing Thesis.
ing a participant pool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 for research. Psychology society will be helping some of the Thesis students in recruiting research participants. Giving out a sample timeline and schedule to students may be possible. Communication between advisors and students could be better, such as making more suggestions, clearer descriptions of expectations, etc.
心 理 學 學 習 要 訣 大家曾否在學習心理學的路途上,感到無助或乏力? 或許情況沒有你想像中那麼 嚴重,你只是未掌握心理學的學習要訣而已!有見及此,本學會的幹事整合了一 些學習心得,希望能夠幫助你更輕鬆地學習心理學吧!
做筆記---------------------記下教授提到的要點 -善用圖表 -趁機釐清知識點,但重溫時切忌死記硬背,要深入理解並學會將其靈活運用 -加強記憶 -抄下重要的引述,例如某著名心理學學家發表過的演説,方便以後作引證之用 -推薦使用Adobe Acrobat Reader / PDF Expert 課堂------------------------可以多向教授或導師發問或細閱course outline、以便了解評分標準
文獻----------------------------------盡量抽時間讀遍教授所提供或推薦閱讀的文獻 -記下重點字句,方便重溫 -倘若時間有限,便先看頭尾 -文獻中的實驗測量方法亦十分重要,有助學習將學說操作成 具體和可計算的實驗 -切忌堆積文獻至考試前數天,才一概閱讀
學術文章----------------------------------畢業論文或獨立研究可能是心理學系同學的重要里程碑 之一,所以本會邀請了三位來自心理學部門的教授和導 師做分享。他們悉心為同學解釋畢業論文和獨立研究外 ,還解答了許多有關畢業論文或獨立研究的問題。
9
你希望在將來當上臨床心理學家或教育心理 學家嗎?也許就讀心理學的你曾有或正有此 想法。眾所周知,工作經歷十分重要,而擁 有實習或義工經驗也是增加自身競爭力的方 法之一。因此,大多數人皆會在大學四年期 間做實習生 (internship)。除了各類型的工 作單位外,心理學系亦提供許多研究工作實 驗室 (research laboratory) 供大家選擇。大 家可以根據自身興趣選擇,不但可以了解更 多研究工作相關的資訊,還能豐富自己的履 歷 (CV)! 報名方法很簡單,大家可以留意各實驗室單 位招募實習生的群發電子郵件 (mass email) ,或主動查閱香港大學心理學學系網站,再 傳送電子郵件予該單位報名便可以了! 報名的時候,記得準備自己的履歷 (CV) 和 成績表 (transcript)。撰寫履歷時,大家可
以清楚列明過往曾參與的活動,例如有關心 理學的義工、研究工作實驗室實習經驗,或 者獨特經驗(遊學)。某些機構或研究工作 實驗室會要求申請人一併準備求職信 (cover letter) ,以闡述自己的長處和熱誠。提交前 ,切記要檢查行文用字,尤其小心拼字和語 法運用。 除了香港大學心理學學系提供的實習外,大 家亦可以從坊間團體提供的心理學義工,以 學習更多心理學知識。例子包括到醫院,或 Edge Development Centre丶MindHK等精神健 康機構的臨床心理學組做義工。 除了大型機 構,現時也有越來越多學生組織冒起,如 HKJSSP丶Coolminds丶Heartlinehk等組織招募 心理學義工。。
January MAJ
20/21 PSYSOC
一 月 號
香 港 大 學 學 生 會 社 會 科 學 學 會 心 理 學 學 會
我偶爾會想,我曾步著過人生的頂峰,感受著前所未有的感覺。因此 從此刻開始,我再也不會感受到嶄新而陌生的感覺了——剩下的感受 比我曾經歷過的少。
Her《雲端情人》的上映,講述着定位於住 在未來世界的城市中受別人委託撰寫溫馨的 私人信件給情人、親人維生的男人-Theodore ,在他飽受將結束一段婚姻而迷惘時,他在 購買了最新科技的聲控電腦系統,邂逅了人 工智慧(AI)-Samantha,及發展至愛情。電影 雖然帶出了人的生活與科技漸交疊的思考, 但更重要是引出了孤獨的命題。
(Poldrack, 2006),目前亦有不少研究爭議大 腦疼痛相框區域被刺激並不反映人在面對社 會排斥會承受與生理疼痛同等的痛苦,而是 另有其他因素:例如此區域在處理負面情感 (Fellows & Farah, 2005) 或在檢測認知衝突 中亦擔起了重要的角色 (Botvinick, Cohen, & Carter, 2004)。雖然生理上的痛楚和社交 上的痛楚未必是如出一轍的,但是兩者都帶 給人愁苦、煩擾 (Eisenberger, 2015)。
/什麼是孤獨? 孤獨,很多人都認為是與客觀上缺乏朋友或 缺乏社交技能的原因有關,但是,根據J. T. Cacioppo和S. Cacioppo的研究 (2018),這些 歸納的特徵並不總是正確的。孤獨是即使在 熱鬧的人海裏,自身感知自己是社會性被孤 立(social isolated)、被排斥(socially rejected) 的獨特情況。故此,因為孤獨(感知上被孤 立)和社會孤立(客觀上缺乏社交)分別是兩種 不同的構想,所以目前不同用戶在轉用 MeWe或Signal 對其追蹤者數值都會產生不 同的觀感:有人可以在排山倒海的訊息通知 中感到孤獨,亦有人可以在只有Me沒有We 的情況下感到自在。
/孤獨是一種痛楚嗎? “我偶爾會想,我曾步著過人生的頂峰,感 受著前所未有的感覺。因此從此刻開始,我 再也不會感受到嶄新而陌生的感覺了——剩 下的感受比我曾經歷過的少。” 除了 “Her”,許多文學都形容孤獨為一種心痛 ,甚至是一種空洞的感受。而這些都是有科 學根據的!根據Perini及其團隊的研究 (2018),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 顯示了當人 在受排斥時感受到的疼痛 (social pain) 所 激活的大腦部份:背側前扣帶迴皮質 (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較高階的的 次級體感覺皮質區 (second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等大腦疼痛相關區域 (pain matrix) 在感知到生理上的痛楚時同樣會被 激活。當然,從觀察到的神經活動中推斷出 心理活動(稱為逆向推理的過程)是困難的
/孤獨如何影響我的社交行為? Düzel及其團隊的研究 (2019) 顯示了越容 易感到孤獨的人傾向於在左小腦(left cerebellum)、左杏仁核(left amygdala)和左旁海 馬回(left posterior parahippocampus gyrus) 擁有較少的灰質 (gray matter )。這些區域 所負責的社交訊息處理 (social processing) 、情感處理 (affective processing) 能讓人能 準確地推斷他人的動機、群眾的氛圍,故在 擁有較少的灰質下,孤獨的人或較難完善地 處理社交訊息、情感。加上,孤獨者的大腦 對社會威脅(social threat) 保持較高度的警 惕,孤獨者傾向於視自身所在的環境為充滿 威脅、嚴苛(Cacioppo & Cacioppo, 2014),故 此長期的孤獨感不僅使人們感到焦慮、害怕 接受負面評價,亦有機會促使人對他人更冷 漠 (Cacioppo, Hawkley, Ernst, Burleson, Berntson, Nouriani, & Spiegel, 2006))。如電 影中孤獨的Theodore 般,因為和妻子早已沒 有結果,孑然一身的情況下令他更封閉自己 ,在遇上Samantha前便是一意孤行拒簽離婚 手續、拒絕朋友的邀約,在停濟不前的半年 裏過著不斷地被離婚律師催逼的渾噩日子。
/孤獨的負面影響 如上文所述,雖然孤獨帶來的痛楚和生理痛 楚在感知上是不同的,但是社交疼痛亦會使 人悲傷、受苦,而社交痛楚的增加將會提高 了人定義痛楚的門檻及對其的容忍度(Dewall & Baumeister, 2006) 。故此,剛經歷了社
13
會排斥(social rejection)的人對情緒的敏感度 將伴隨對社交疼痛的敏感度一同下降,致情 緒系統短暫性地難以正常運作(Vangelisti, 2009)。 孤獨的人不但對自身的情緒不敏感 ,亦對他人所感受情緒上的痛苦(emotional pain)不敏感,使他們難以理解別人情緒化的 緣故及難以預料他人對事情所衍生的情緒 (Vangelisti, 2009),形成了情緒麻木(emotional numbness)的情況。加上,在孤獨使人更 冷漠的情況下,使人們可能在他們定義為負 面環境中更專注於保護自己及自己的需求 (Cacioppo & Hawkley, 2009a),故此對他們 而言,和他人共感(empathy) 是一件困難的 事(DeWall & Baumeister, 2006)。然而,人 有歸屬感的需求,在難以理解他人下,此需 求較難被滿足,而無法被滿足的歸屬感則是 人擁有自殺念頭、罹患抑鬱症的一大因素。 除了心理層面的影響外,孤獨亦會破壞大腦 的認知及執行職能(executive functioning), 增加血管阻力影響健康及降低深層睡眠的時 間(Cacioppo & Hawkley, 2009b),故此,孤 獨會如其他情緒般,從生理和心理層面上影 響人類健康。
感受到活着的愉悅感。就如Samantha 回應 Theodore般: 「我見過你感覺到喜悅,見過你對東西感到 驚奇,或許你此刻並未感覺到,但那是能理 解的,你最近已經經歷了很多事,你失去了 部分的自己,但至少你的感覺是真實的。」 以清楚列明過往曾參與的活動,例如有關心 理學的義工、研究工作實驗室實習經驗,或 者獨特經驗(遊學)。某些機構或研究工作 實驗室會要求申請人一併準備求職信 (cover letter) ,以闡述自己的長處和熱誠。提交前 ,切記要檢查行文用字,尤其小心拼字和語 法運用。 除了香港大學心理學學系提供的實習外,大 家亦可以從坊間團體提供的心理學義工,以 學習更多心理學知識。例子包括到醫院,或 Edge Development Centre丶MindHK等精神健 康機構的臨床心理學組做義工。 除了大型 機構,現時也有越來越多學生組織冒起,如 HKJSSP丶Coolminds丶Heartlinehk等組織招募 心理學義工。即使沒有意外收穫,也可以結 識志同道合的朋友。
/小結 即使孤獨為人類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孤 獨卻在生存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增加繁 衍中,它可促進在基因庫中基因的傳輸,這 感覺是一個信號去驅使人維 賴以生存和自 我提升的聯繫(Cacioppo & Hawkley, 2009a) 。人是需要社交的群體動物,當我們擁有歸 屬感的時候,感受到的社交疼痛(social pain) 及社交危機(social threat)便會隨之消逝, 使人可活在與人連結的當下(Vangelisti, 2009)。 相信在社會撕裂、氣溫乍暖還寒、 疫情肆虐的形勢下:限聚令、封區下亦使人 更難與朋友相處,人難免感到孤獨,但或可 作出苦中作樂的嘗試:zoom meeting舉辦派 對、善用social media 都有助緩解人的孤獨 ,當我們感到有歸屬的時候,便會降低抑鬱 的情感及對周遭的警惕(Vangelisti, 2009)。 現在的日子或許很煎熬,所以我們更需要和 其他人保持維繫,不論是參與社區團體或是 和親友傾談,願你可在彼此的扶持下,再次
14
/Acknowledgment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Dr. Nichol Wong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or his very kind advice. With his guidance and support, students are given the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Psychology in our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February MAJ
20/21 PSYSOC
二 月 號
香 港 大 學 學 生 會 社 會 科 學 學 會 心 理 學 學 會
喜歡是看到一個人的優點;愛是接受一個人的缺點。
One Day 《一天》記錄著艾瑪和德斯特在二 十多年裡的分分合合,從一開始相識時希望 與對方發生關係、到相知成為摯友、最後相 愛。在這二十多年間,他們各自過著自己意 想不到的生活,並且以朋友的身分互相問候 、關心。本以為兩人之間暗生的一絲情愫即 將逝去時,德斯特卻經歷了人生低谷,在遭 遇愛情事業兩失意的時候,他才發現只有她 才能為自己那艱難困苦的生活帶來一點甜, 原來自己的心裡還是載著那個無法被替代的 好朋友。那究竟他們之間的情誼,是純友誼 還是參雜了愛情的友情呢?
/和異性的友誼有哪些? 很多人對於異性友誼的看法大多數都是男女 之間存在某一方對另一方的愛慕,因而形成 世俗間盛行的「收兵」或 「被發好人卡」 。但根據Laura K. Guerrero和Alana M. Chavez 的研究 (2005) 指出,異性的友情 可以分為四種:互有好感 (Mutual Romance) 、帕拉圖式 (Strictly Platonic)、我方渴望 (Desires Romance)、對方渴望 (Rejects Romance)。互有好感指的是雙方都希望這段 關係從友情轉化成愛情;帕拉圖式是指雙方 都希望這段關係保持在朋友的層面,也就是 所謂的「純友誼」;我方渴望即指其中一方 渴望與另一方成為戀人但對方沒有此意願; 而對方渴望則是與我方渴望中的人物關係相 反。而我方及他方渴望就是人們常說的「被 發好人卡」(Friend Zone),因為無法得到對 方的回應而只能繼續以朋友的身分相處陪伴 。
/為何一段異性之間的友誼可以有不同的變 換模式呢? 其實異性的友誼之間是存在著不同的吸引力 的,從Heidi Reeder的研究中 (2000) 發現男 女之間存在著四類吸引力。第一類,主觀性 吸引力 (Subjective physical attraction) ,是 指你純粹想與對方有肉體上的關係;第二類
16
,客觀性吸引力 (Objective physical attraction) ,是指你認為對方是一個十分有吸引 力的人但是你並不喜歡他/她;第三類,浪 漫吸引力 (Romantic attraction) ,指的是你 希望與對方成為男女朋友,而並非只停留在 朋友的關係;最後一類,友伴吸引力 (Friendship attraction) ,則是指你認為比起 成為情侶,你們更加適合當朋友。朋友之間 的吸引力本質上不是浪漫或性愛,這種吸引 力都是因人而異的。男女認識時的那一瞬間 便會產生了這些吸引力,而且往往根據對人 的第一印象而判斷彼此之間存在的究竟是哪 一種吸引力。就如電影中的艾瑪和德斯特, 他們從主觀性吸引力開始,希望與對方發展 肉體上的關係,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轉 變成了浪漫吸引力,在彼此心中都種下了情 根,最後突破了朋友的關口,進一步把關係 提升至另一個層次。
/你是否真的喜歡你的異性好友? Green和Swets 的研究 (1966) 就著Haselton 和Buss提出的錯誤管理理論 (Error Management Theory) (2000),認為個體在一些不確 定因素的情況下作出判斷時,他/她是很有 可能會犯下I型錯誤 (錯誤的接受, False Positives) 及II型錯誤 (錯誤的拒絕, False Negatives) ,而錯誤管理理論也可應用於男 女的情感上。Haselton和Buss的研究 (2000) 中得出一個結論 —— 男性和女性在理解異 性行為的意圖上是存在偏差的。他們可能會 在互相猜忌對方的行為意圖的同時誤以為對 方對自己有意思,因此通過觀察人們對他人 的行為變化有助於提升自己理解他人意圖的 準確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從 行為上和生理上的變化來分析。根據Nelisha Wickremasinghe 的研究 (2020),人的情緒會 激勵身體採取不一樣的行動,我們所有的行 為都來源於身體。當我們在某些環境下或和 某人相處時得到一些經歷後,與經歷相應衍 生的情緒會令我們做出不同的行為。 從行為方面說起,Jeremy Nicholson 的研究 (2016) 指出如果你真的喜歡那位異性好友, 在你們相處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身體自然
地微微向前傾,形成一種令人感覺較為開放 的肢體語言,對於對話的話題更感興趣、更 加積極地參與,同時也可能會與對方有更多 的眼神接觸,提升對他/她的關注度。另外 ,你會為自己找一些理由去和對方有多點的 身體接觸,而且你也會同時接受對方的觸碰 ,你們之間接觸的頻率和次數會隨著時間日 益增長。除此之外,如果你真的喜歡對方, 你會向身邊的好友和家人介紹他/她,更希 望自己成為對方生命中重要的一環,用此作 為你對他/她的承諾。總而言之,你會願意 為對方付出,把時間、心力都投資到他/她 的身上,並重視自己的承諾。 而從生理層面來看,Maryanne Fisher 的研 究中 (2013) 提到多巴胺 (Dopamine) 會增強 睪丸激素 (Testosterone) 的釋放,從而增加 人的性慾,促使你去追求刺激這種反應的那 個人。慢慢地,大腦的獎勵系統 (Reward system) 也會參與其中。此系統被中樞神經 系統 (Central Nervous System) 和血液內容 (Blood content) 所影響,通過神經遞質 (Neurotransmitter) 將化學訊息發送到身體不 同的部分,再發送回大腦。假如你喜歡的人 向你做的行為對你的刺激感覺良好,你的獎 勵系統便會接受此訊息,同時引導你去尋求 更加多這種使你感到愉悅的東西。Helen Fisher和她的同事 (2005) 發現通過功能性磁 共振成像 (fMRI) 掃描那些陳述自己戀情的 人的大腦,他們的獎勵系統都會被激活。這 是因為在戀愛初階段時,人都會有單獨的預 期,可以通過一些極其簡單的方法來激活我 們的獎勵系統,例如你和喜歡的人有不經意 的身體接觸、看著對方的照片又或者只是簡 單的在腦海裡想著他/她,這些都可以令我 們的情緒及注意力、集中度提升。
/小結 當然這些都只是心理學家們對大眾的普遍研 究,大部分的因素其實都是因人而異,所以 即使我們認為自己對自己的好友有以上的行 為,也不要急於確信自己就是喜歡對方,可 以再給多點時間去觀察、思考清楚。在現今 逐漸開放的社會中,愛情並不單單應用於男
女,有的人例如男/女同性戀者、無性戀者 等都值得擁有屬於自己的愛情。但是男/女 同性戀者基本上是不會對異性產生性吸引力 ,又或者像無性戀者,他們並不會受到性吸 引的。因此不論你想與對方保持朋友關係還 是希望成為情侶也好,還是要互相尊重大家 的想法和決定。即使最終沒有辦法和自己喜 歡的人在一起,也能夠好像電影中艾瑪和德 斯特一樣以朋友的身分相伴,這樣的關係或 許更能長久。而如果要說男女之間有沒有純 友誼,每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人可以做 出一些很親暱很曖昧的行為,但其實心中也 只是把對方當成朋友,有的人也許看似酷酷 的保持距離,但也可能在心中喜歡著對方。 但相信在此動盪的社會中,不論你把身邊的 人當成朋友還是愛人,你們都必定會繼續互 相扶持。
/Acknowledgment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Dr. Karson Kung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or commenting on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With his guidance and support, students are given the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Psychology in our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17
March MAJ
20/21 PSYSOC
三 月 號
香 港 大 學 學 生 會 社 會 科 學 學 會 心 理 學 學 會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忘記了時間這回事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講述兩位男主角Birdy 和阿漢在高中相識,逐漸熟絡。二人互相試 探直至慢慢明暸對方的心意,愛意在心中醞 釀。然而好景不常,正處於台灣即將解嚴時 期,面對來自朋輩、社會風氣、宗教等壓力 ,縱然他們嘗試過掙扎、反抗,但最終依然 徒勞無功。二人懷著愛意被迫分別,沒想到 這一別便是三十年。已屆中年的他們於加拿 大重逢,他們往後是會重修舊好,還是維持 現狀,導演為我們留下了遐想,我們不得而 知。不過,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到底愛情 能延續多久呢?
/熱戀與大腦 處於熱戀期的我們會發生一系列腦內的變化 ,使我們產生愛的感覺,而心理學家認為愛 是由三個情感系統(emotion systems)所組成 的,分別是性慾(lust),依戀(attachment)和 吸引(attraction)(Fisher,1998),三者在不同 角度上並沒有必然的關係的。 就性欲而言,睪固酮(testosterone)和雌激素 (Oestrogen)擔任著重要的角色,這些被釋出 的荷爾蒙能夠增加兩性的性幻想及性欲 (Fisher,1998)。另外,雌激素亦會增加女性 的性欲,而男性的求偶行為能夠刺激女性性 慾大增同時女性也會對男性作出相應的回應 (Beach,1976)。這兩個行為與女性體內雌激 素水平達到頂點最為有關(Fisher,1998)。 就吸引而言,大腦中的多巴胺(dopamine)水 平會急劇上升,使人心跳加快、手心冒汗、 兩頰發紅,感到緊張及激情,令人感到愛情 是愉快的(Sankeshwari & Mulgund,2020), 更會令人專注地、充滿精力地、廢寢忘食地 掛念著你愛的人,它可以說得上是促使熱戀 反應的荷爾蒙。除此之外,去甲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會令愛人在你的記憶中留下 烙印,使其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不受控地想 起有關的記憶(Fisher,1998)。 心理學家形容依戀是伴侶間親密的感覺和安 全感,在接觸對方時會減少焦慮,而在分離
時會帶來焦慮。其中催產素(oxytocin)能夠產 生安全感,讓我們出正面的社交行為(positive social behaviors),例如增加與愛人見面 和身體接觸的次數。它們亦會令伴侶雙方都 對彼此之間的關係作出保護行為,包括防範 其他的追求者,感到妒忌等,從而令關係變 得更為牢固(Carter,2017)。 可謂「三年之痛、七年之癢、十年之約」, 隨著時間的增長,血清素水平會慢慢上升並 回復正常(Sankeshwari & Mulgund,2020), 這會抑制多巴胺帶來的作用。如上述所說, 多巴胺是愛情中「吸引」的重要的荷爾蒙, 當多巴胺活動被抑制時,進行性行為的慾望 亦會被抑低,連帶性高潮所帶來的大量荷爾 蒙也會消失(Fisher,2008)。 若如以上所述,難道愛情真的難以延續嗎? 無可否認,的確有不同證據支持這個說法。 譬如說,人類能夠分開處理以上三個情感系 統: 你可以對你的長期伴侶產生依戀,同時 被其他人吸引,同時被其他人激起性慾 (Fisher,1998)。從進化的角度而言,心理學 家認為這個特性能夠令人同時有著短期及長 期交配關係(reproductive strategies) (Fisher ,1998),有助基因的傳遞,也就是說,人類 本來就「傾向」出軌。很多人在對於現階段 的愛情逐漸失去熱情時,便會遵循荷爾蒙和 情感的「指引」,通過出軌又或將注意力放 於照顧孩子等行為,重新激起荷爾蒙反應。 由此可見,愛情長跑往往難以達到。
/長期的愛情與大腦 的確,隨著時間的流逝,熱情會漸漸冷卻。 然而,研究顯示,愛的某些部分是恆久不衰 ,歷久彌新。Acevedo與她的研究團隊發現 (2012),不論是剛剛陷入熱戀的情侶,還是 擁有多年幸福婚姻的夫婦,在看到伴侶的照 片時,他們大腦與多巴胺密切相關的部分均 有被激活,而當中腹側蓋膜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及尾狀核(Caudate nucleus)是人 類獎勵系統的一部分,參與製造多巴胺及輸 送多巴胺到大腦不同部分。研究發現擁有多 年幸福婚姻的夫婦親密度愈高,腹側蓋膜區
19
活動愈活躍。這反映了在長期的愛情中,伴 侶之間仍會被對方吸引(Acevedo et al., 2012)。 更甚,研究更發現大腦中的蒼白體(globus pallidus)只能因長期並包含友誼的愛情而被 激活,而不與熱戀或性相關。蒼白體存有大 量催產素及血管加壓素受體,如上述所提, 這兩種荷爾蒙在控制情侶之間的社交行為有 著重要角色,更甚,它或能維持情侶間的忠 誠,保持關係的「一夫一妻」(monogamous pair-bonding)。Acevedo與她的研究團隊總結 (2012),「熱戀」傾向激活大腦有關「吸引 」的部份,長期的愛情則傾向激活大腦有關 「依戀」的部份。這與平常人對愛情的認知 相約:一開始愛得轟轟烈烈,接著感情經歷 磨合期,熱情冷卻,雙方的缺點變得明顯, 若能順利渡過磨合期,感情便會變得細水長 流,平淡而令人滿足。 總括而言,你可以選擇沉迷熱戀所帶來的激 情,不斷地找尋新的伴侶;你亦可以選擇堅 守愛情,忠貞不渝。不過長期的愛情與剛開 始的熱戀是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你可能很 難對你長久的伴侶產生最初的激情,不過彼 此間的依戀是會隨著時間加深的,或許這種 愛情與一開始的熱戀有些分別,但你亦可以 將其視為愛情的昇華。只是,你亦可以只停 留於追求熱戀與性的激情--這只是你的選擇 。
/小結 在電影的結尾,到底Birdy和阿漢是重新燃起 熱戀的火苗,還是三十年來心中的愛意不斷 醞釀,從未消散,又抑或愛意已經冷卻,我 們不得而知。但是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好好感 受愛情中不同荷爾蒙交錯所帶來的歡愉,並 珍惜帶給你這些感受的他/她,建立舒服的 愛情。而未找到那人的你也不要緊,我們的 大腦總是難以捉摸,不知何時才會令「它」 動心,為你釋出荷爾蒙,做好追求別人的準 備。所以你不妨在生活中認識更多的人,說 不定何時便會動心呢!
20
/Acknowledgment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Dr. Jin and Dr. Chen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or commenting on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With his guidance and support, students are given the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Psychology in our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JUNE MAJ
20/21 PSYSOC
六 月 號 外
香 港 大 學 學 生 會 社 會 科 學 學 會 心 理 學 學 會
你和世界,我選擇你
「那年夏天,我們在東京的天空上,選擇徹 底改變世界的樣貌。」 對人生方向感到迷茫而離鄉前往東京的帆高 ,在繁華大都市裡遇到一位能操縱天氣的女 孩——陽菜。當時東京連日大雨,陽菜則能 夠通過「100%晴天女孩」的技能,為城市帶 來短暫的晴天。他們在到處為別人祈禱放晴 時,埋藏於兩人心中的情愫也在蓬勃生長。 可是,晴女的代價竟是要犧牲自己,成為維 持世界天氣平衡的活祭品。一開始想安於天 命的陽菜,在帆高的極力阻撓下,最後放棄 成全世界,而選擇成就這段熾熱的愛情。愛 情真的能讓本來靦腆而迷茫的少年,蛻變成 勇敢追求所愛的人嗎?縱使前路滿佈荊棘, 也應該堅持跟另一半走下去嗎?
/愛情如何助人成長? 「我啊,終於明白自己的使命了……所以謝 謝你。」 愛情心理學中的米開朗基羅現象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指出,有些人在談戀愛後 能從伴侶身上看到理想中的自己,同時找到 人生的目標和方向。帆高在電影開首曾說, 因為他想追逐光芒、站在光芒之中,所以才 下定決心去東京,卻頻頻失意。當他得知陽 菜並沒有被社會所壓垮,繼續努力賺錢生活 和照顧弟弟時,他不禁心生仰慕,佩服陽菜 的堅毅和強大。他也漸漸想成為陽菜能依靠 的對象,就如陽菜是弟弟所依靠的人般,保 護自己所愛之人。此外,美國達拉斯南衛理 公會大學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的德利葛塔斯 (Stephen M. Drigotas) 通過 比對4項研究的結果,發現能實現米開朗基 羅現象的互補型伴侶普遍較為幸福和快樂, 對愛情的滿意度也更高 (Drigotas, 2002)。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能找到互補型伴侶,但互 補不只是單純的一凹一凸,而是「想仿效、 想成為對方的模樣」,心理學稱之為理想共 通性 (ideal similarity) (Rusbult, 2009)。陽 菜消失後,帆高終於知道陽菜虛報年齡,恍 然大悟自己才是最年長的人。帆高除了因未
22
能保護好她而自責外,與此同時也決定使盡 各種方法到雲層之上救她。與剛來東京時膽 怯的他相確,他主動求員警別將他緝拿歸案 ,並直言「請讓我去找陽菜,這次該輪到我 救她了」。他第一次清楚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還擁有著無比強烈的信念。他落魄時,陽 菜把熱騰騰的漢堡遞給他,讓他重新振作直 面生活。因此,陽菜有難時,他也確信自己 可以為了救她而赴湯蹈火。著名哲學家阿龍 ·本-澤維 (Aaron Ben-Ze'ev) 曾道,伴侶是 彼此的雕刻家,並透過相互影響激發出埋藏 已久的潛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Ben-Ze’ev, 2008)。 「為自己祈願吧,陽菜。」 除此之外,愛情也能從多方面改變人的性格 。大家曾聽說過榮格十二原型 (The 12 Jungian Archetypes)嗎?卡蘿.皮爾森 (2015) 在《內在英雄》一書中,重點提及到 其中6種生命原型。若套用在陽菜身上,最 值得一提的便是為自我捍衛而戰的鬥士 (The Warrior),和崇尚利他主義的殉道者 (The Martyr)。鬥士會找到自己認同的價值 觀和目標,透過堅定的信念激發潛能,努力 為自身信仰奮鬥 (Pearson, 2015)。殉道者則 注重犧牲和關懷,若要完善此原型,就要懂 得不再習慣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別人,而是 在保持自己生命富足的情況下付出和幫助別 人,從而獲取使命感 (Pearson, 2015)。可是 ,在殉道者的發展階段中,有些人未能替自 身能力設限,亦無法合理分辨可為和不可為 的付出。他們為了逃避成為鬥士的訓練,以 愛之名不停剝削自己,強迫自己為他人犧牲 ,成為「虛假的殉道者」(Pearson, 2015)。 陽菜在到處為別人祈求晴天時,已經察覺身 體變得越來越透明,且知道自己會淪為活祭 品。可是,她沒有理會身體的變化,繼續透 過自我犧牲為其他人帶來一片片晴空。後來 ,帆高走到雲層之上救她時,她一開始仍然 猶豫不定,認為自己應該順從天命成為祭品 。不過,當帆高堅定地說他更想陽菜活下去 之時,她終於回想起封印在心底的愛慕之情 ,走出 假殉道者的誘惑,彌補鬥士人格原 型的不完善,學會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為自 己著想、為自身的渴求而許願。現實生活中 ,有些人因為想討另一半開心,也喜歡默默
奉獻,而忘記考慮自己的感受,不知不覺地 成為虛假的殉道者。希望大家為伴侶著想的 同時,別忘記時刻靜心聆聽自己的聲音,並 僅在能力範圍內付出,不要透過消耗自身「 成就」戀愛關係。
/我應否為達成家長或社會的期望,而放棄 所愛,找一個「對」的人呢? 「陽菜犧牲了自己,才能換來這片藍天。」 著名社會學學家艾彌爾·塗爾幹 (David Émile Durkheim) 指出,社會對每個人的影 響極為深遠。這部電影其中一個發人深省的 隱喻,便是不要盲目為了成全社會的期望, 而捨棄自己珍愛的生活。帆高的老闆在電影 中段說過,「如果犧牲一個活人能讓天氣回 復正常的話,其實我挺歡迎這個交易。倒不 如說,大家都是這麼想的吧?」。與此同時 ,陽菜也決定通過利他性自殺 (altruistic suicide),以成為活祭品為代價實現東京各人 的願望。利他性自殺泛指有些人會用自殺, 或扼殺自身利益的方式造福別人 (O'Connor & Sheehy, 2001)。在每個人年幼時,少數服 從多數的概念已經刻印在很多人的腦海裡、 揮之不去。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或多或少為 了成就大多數人的願望,而放棄自己心中所 想。不過,在愛情的層面上,我們也該這樣 做嗎? 雖然同性婚姻於21世紀開始廣受關注,但許 多人依然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同性戀。建基於 客觀原則上,社會對每個人的言行舉止都賦 予相應的期望 (Clay et al., 2016)。你試圖 打破社會規則時,身邊難免會有冷嘲熱諷, 想你作出大家認為正確的決定——放棄。帆 高在鐵路路軌上狂奔去救陽菜時,路人也在 說 「哇,快看!他在做什麼,真搞笑」、 「那個人……不太妙吧」、「還真有這種傻 瓜,在鐵軌上跑肯定會被抓住啊」等等的嘲 諷。不但如此,權威者如德高望重的人、長 輩和家長,就如電影中帆高的老闆般,會透 過施壓試圖說服目標,讓他放棄自己的原有 立場 (Cialdini, 2006)。有些同性戀者在面對 家長和身邊的人施壓後,忍痛放棄他們所愛
之人,並無奈地遵從「道德和社會的規矩」 ,踏踏實實找一個異性伴侶度過餘生。另外 ,有些人從小受教育或文化所影響,習慣性 地啟動自我犧牲模式 (self-sacrifice schema) ,忽略自身感受去成全別人 (Thimm, 2010) 。他們跟身邊的人建立起不良邊界 (poor boundary),導致不懂得拒絕別人所求,因為 比起心裡的不適感,他們更害怕顯露出自私 的一面 (Selva, 2021)。在任何關係上,建立 良好邊界非常重要。縱使一意孤行不被人看 好,也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學會拒絕和堅持所 愛,而不是處處退讓避免摩擦 (Selva, 2021) 。既然清楚他/她是你值得捧在心尖上的人 ,那就跨過荊棘、乘風破浪,繼續互相扶持 吧!
/小結 「就算以後再看不見晴天也無所謂,比起藍 天,我更想要陽菜!」 總括而言,談戀愛不單可以尋求身心靈的慰 藉和支撐,還能幫助個人成長,使你向心中 的目標穩步前進。伴侶能夠從健康的愛情中 ,獲取更大動力完善自身外,也能不斷發掘 對方值得自己學習的閃光點。愛情往往難以 一帆風順、風平浪靜,或許你們的感情不被 眾人看好,更受到其他人阻撓。可是,倘若 對方是你的不二之選,那就努力地堅持下去 吧!暴風雨過後,相信你們除了會慶倖自己 當初的選擇外,感情也會因而變得更穩定、 更牢固呢!
/Acknowledgment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Dr. Henry Kin Shing Ng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or commenting on an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With his guidance and support, students are given the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Psychology in our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23
�AUGUST MAJ
20/21 PSYSOC
八 月 號
香 港 大 學 學 生 會 社 會 科 學 學 會 心 理 學 學 會
我愛你,因為你是唯一可以理解我,讓我成就這一切的人。
The Danish Girl 《丹麥女孩》於2015年上映 ,講述主角埃恩納 (Einar Wegener) / 莉莉 (Lili Einar) 在混跡藝術圈時,跟同為藝術家 的妻子葛蕾塔 (Gerda Wegener) 相處的點滴 中,摸索到令其感到自在的自處身份和歷程 。Einar / Lili 是於100多年前活躍於丹麥藝 術圈的風景畫家,亦是史上首位進行性別重 置手術的人。 Einar女性意識覺醒的契機是葛蕾塔的請求。 葛蕾塔趕著作畫時,其模特兒遲到。情急之 下,葛蕾塔詢問丈夫可否穿上女裝來充當她 的臨時模特兒,Einar欣然應允,穿上長筒襪 和女裝,呈現令人眼前一亮的扮相。過程中 ,他發現他十分享受和嚮往穿女裝,並十分 喜歡絲綢的觸感和「扮演」女性的狀態。因 此,女裝燃點了Einar體內的女性思維,讓他 逐漸走向女性人格。受藝術薰陶的同時,他 亦學習了女人的動作和神態,所以很快便自 然地散發出女人的風韻,激發了潛藏的 Lili 。 「穿上它以後,我第一次覺得這麼自在。」 Einar成為女性的渴望越發強烈,由最初和妻 子一起穿著女裝的玩笑打鬧、優雅翩然地出 入派對場所、中期剖白的不獲理解,到充分 溝通後的理解、釋然、滿足。至此,同一屋 簷下有兩位既堅強又具才華的女子。
/什麼是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 基因性別和解剖性別往往判定一個人的生理 性別 (Sex)。二元社會 (binary system)會根 據人的第一、第二性徵和生殖器官,辨別雌 性和雄性,而非二元性別則是指不座落在傳 統「男性」和「女性」範疇的性別。社會性 別 (Gender) 則泛指一個人在社會結構和文 化層面上,其所擔當的性別角色。研究顯示 ,四份之一受訪Z世代 (Generation Z) 青少 年認為自己屬非二元性別,而當中一半受訪 者不是跨性別人士。
與出生時的指定性別不同。換句話來說,生 理性別為男性的跨性別人士會堅定認為自己 「理應是女生」,反之亦然。 性別不安或稱性別焦慮 (Gender dysphoria) 是指無法認同天生的生理性別,並對自己的 身體和「呈現方式」備感壓力或沮喪的情況 (Davy & Toze, 2018)。性別不安的人士感覺 自己被囚禁在不屬於自己的身體裡 (Dhejne et al., 2016),且會對另一個性別特性表現 出強烈喜愛,如:穿衣打扮、行為氣質。性 別不安現時被列入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 的診斷與統計手冊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ition (DSM-5)) 內。性別不安應否從「精神疾病」 行列中除名仍是一項備受關注和爭議的議題 ,因為難以劃分和界定應由出生時的生理特 徵,還是由個人和社會定義性別。 性別認同有別於性取向 (sexual orientation) (Sell, 1997)。性取向是指一個人對異性、同 性、兩性或所有性別具有浪漫性吸引力的模 式,譬如愛慕異性的異性戀 (heterosexuality)、和男性及女性皆可建立浪漫關係的雙性 戀 (bisexuality)、和對性沒有或極低興趣的 無性戀 (asexual)。無論對象的生理性別或性 別認同為何,亦可能對其產生愛慕情緒的泛 性戀 (pansexuality),恰如一個光譜。 例如埃恩納小時候的玩伴漢斯奪走了其初吻 。然而,和埃恩納在巴黎敘舊時,他流露的 是對老朋友和兄弟情誼,沒有夾雜浪漫情絲 。因此,漢斯未必是同性戀或雙性戀者,親 吻的行為或許是好奇心作祟或年少貪玩驅動 。 在埃恩納第一次以莉莉的身分遊走於社交場 合,亨里克就被「她」吸引,當下也親吻了 她。及後,埃恩納繼續用莉莉的身分與亨里 克幽會,和亨利克親吻時,亨利克卻喊了埃 恩納的名字,而非莉莉。這裡可以發現亨里 克和莉莉有不同的性傾向:亨里克是同性戀 者,莉莉並不是,亨里克喜歡的是埃恩納, 而非渴望變性的莉莉。
LGBT+ 社群裡的 「T」是指跨性別 (Trans-
25
/內化了的「同性戀恐懼症」 由20世紀至今,「性別錯亂」、「變性慾」 ,一張張或帶有負面意思的標籤牢牢地貼在 靈魂裝錯了身體的人身上。耳濡目染之下, 許多人對同性戀者會產生負面的情緒反應, 強化「同性戀恐懼症」(Homophobia) (Herek, 1996)。LGBT+社群知曉自己的與眾不同,對 內,不斷面對自我認同與俗世標準的辯證。 拉扯之下,不包容的社會風氣和環境或會阻 撓自我發掘的進程。 正如莉莉的困惑: 他認為自己是女性,卻 生為男性的身體。她的身體似被兩個靈魂同 時佔據,兩個靈魂在博弈,均想凌駕對方。
/性別意識是流動的。(Gabbard & Wilkinson, 1996)
功的。她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十分堅定,心 之所向、所圖,皆在囊中。從此,Lily Elbe 這位先驅便流芳百世。 莉莉未能成為第一位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人 ,但她不屈的精神給予後代啟發與鼓勵。性 別認同和性取向是組成我們身份的重要一環 ,正如埃恩納和葛蕾塔的共同成長般,積極 地探索和思索自身的性別認同,是達致個人 成長的要素之一。
/小結 現時,大眾對於性小眾的關注和認識日益提 升。公眾對於性小眾的看法、社會的接受程 度,和臨床實踐因文化而異。不論性別和性 向,在社區中,如工作環境的尊重、包容和 支持,是共塑共融及自在環境的關鍵,亦是 提升和保護心理健康的關口。共勉之!
Einar社會摸索的過程由撫上柔軟的女生衣物 開始,他由一開始抱持玩鬧的心態,到漸趨 認真深沉地考慮變性事宜。 「I think Lili’s thoughts. I dream her dreams.」 令埃恩納魂牽夢縈的莉莉,是埃恩納理想中 自如的自己。他的性別認同互相拉扯,最終 此消彼長,成就莉莉。在跨性別者眼中,受 盡外界岐視眼光卻仍然堅持下來的莉莉是一 位鬥士。他跨越了既定性別框架和期待 (Stereotypes), 超脫世俗婚姻的羈絆藩離, 與妻子攜手活出真我。
/身邊人和社區的支持至關重要 /Acknowledgment
Einar / Lili是這套電影的主角,而其妻子和 好夥伴葛蕾塔同樣出彩。她是一位知性和十 分具才氣的女孩,擅長畫人物和肖像畫。 莉莉以47歲的高齡接受第一次變性手術,儘 管術後發生嚴重排斥,莉莉亦不幸喪命,但 對一直在尋找自我定位的她來說,無疑是成
26
We would like to express our gratitude to Dr. Karson Kung from 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or commenting on the earlier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With his guidance and support, students are given the valuable opportunity to explore Psychology in our Monthly Academic Journal.
參考文獻 Acevedo, B. P., Aron, A., Fisher, H. E., & Brown, L. L. (2012). Neural correlates of long-term intense romantic love.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7(2), 145-159. Beach, F. A. (1976). Sexual attractivity, proceptivity, and receptivity in female mammals.
Hormones and behavior, 7(1), 105-138.
Ben-Ze'ev, A. & Goussinsky, R. (2008). In the name of love: Romantic Ideology and its victim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tvinick, M. M., Cohen, J. D., & Carter, C. S. (2004). Conflict monitoring and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n update.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8(12), 539-546. Cacioppo, J. T., & Cacioppo, S. (2018). The growing problem of loneliness. The Lancet, 391(10119), 426. Cacioppo, J. T., & Cacioppo, S. (2014). Social relationships and health: The toxic effects of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8(2), 58-72. Cacioppo, J. T., & Hawkley, L. C. (2009a). Loneliness. In M. R. Leary & R. H. Hoyle (Eds.), Handbook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ocial behavior (p. 227–240). The Guilford Press. Cacioppo, J. T., & Hawkley, L. C. (2009b).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 and cognition.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3(10), 447-454. Cacioppo, J. T., Hawkley, L. C., Ernst, J. M., Burleson, M., Berntson, G. G., Nouriani, B., & Spiegel, D. (2006). Loneliness within a nomological net: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0(6), 1054-1085. Carter, C. S. (2017). The role of oxytocin and vasopressin in attachment. Psychodynamic psychiatry, 45(4), 499-517. Cialdini, R. B. (2006). Influence: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 Harper Business. Clay, Z., Ravaux, L., de Waal, F. B. M., & Zuberbühler, K. (2016). Bonobos (Pan paniscus) vocally protest against violations of social expectation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130(1), 44–54. https://doi.org/10.1037/a0040088 Davy, Z., & Toze, M. (2018). What is gender dysphoria? A critical systematic narrative review. Transgender health, 3(1), 159-169. DeWall, C. N., & Baumeister, R. F. (2006). Alone but feeling no pain: Effects of social exclusion on physical pain tolerance and pain threshold, affective forecasting, and interpersonal empat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1), 1. Düzel, S., Drewelies, J., Gerstorf, D., Demuth, I., Steinhagen-Thiessen, E., Lindenberger, U., & Kühn, S. (2019). Structural brain correlates of loneliness among older adults. Scientific reports, 9(1), 1-11. Eisenberger, N. I. (2015). Social pain and the brain: controversies, questions, and where to go from her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6, 601-629. Fellows, L. K., & Farah, M. J. (2005). Is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necessary for cognitive control?. Brain, 128(4), 788-796. Fisher, Helen. (2008, February). Why we love, why we cheat [Video]. TED Conferences. https://www.ted.com/talks/helen_fisher_why_we_love_why_we_cheat Gabbard, G. O., & Wilkinson, S. (1996). Nominal gender and gender fluidity in the psychoanalytic situation. Gender and Psychoanalysis, 1(4), 463-481. Hall, N. J. (2014). The Influence of Ideal Similarity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Discrepancy and Attraction. Master's Theses. 2237. https://ecommons.luc.edu/luc_theses/2237 Haselton, M. G. (2000). Error Management Theory: A New Perspective on Biases in Cross-Sex Mind Reading [PDF]. United State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erek, G. M. (1996). Heterosexism and homophobia. Hird, M. J. (2000). Gender's nature: Intersexuality, transsexualism and the ‘sex’/’gender’binary. Feminist theory, 1(3), 347-364. Marazziti, D., Akiskal, H. S., Rossi, A., & Cassano, G. B. (1999). Alteration of the platelet serotonin transporter in romantic love. Psychological medicine, 29(3), 741-745. Marazziti, D., & Canale, D. (2004). Hormonal changes when falling in love.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9(7), 931-936. O'Connor, R. C., & Sheehy, N. P. (2001). Suicidal behaviour. The Psychologist, 14(1), 20–24.
27
參考文獻 Poldrack, R. A. (2006). Can cognitive processes be inferred from neuroimaging data?.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0(2), 59-63. Ong, C., Tan, R. K. J., Le, D., Tan, A., Tyler, A., Tan, C., ... & Wong, M. L. (2021). Association between sexual orientation acceptance and suicidal ideation, substance use, and internalised homophobia amongst the Pink Carpet Y Cohort Study of young gay, bisexual, and queer men in Singapore. BMC public health, 21(1), 1-11. Perini, I., Gustafsson, P. A., Hamilton, J. P., Kämpe, R., Zetterqvist, M., & Heilig, M. (2018). The salience of self, not social pain, is encoded by 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and insula. Scientific reports, 8(1), 1-9. PRRI (2020). 11th Annual American Values Survey. Richards, A. C. (1990). Review of The hero within: Six archetypes we live by (Expanded Edition) [Review of the book The hero within: Six archetypes we live by (expanded edition), by C. S. Pearson].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18(2), 232–237. https://doi.org/10.1037/h0101471 Rusbult, C. E., Kumashiro, M., Kubacka, K. E., & Finkel, E. J. (2009). "The part of me that you bring out": Ideal similarity and the Michelangelo phenomen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1), 61–82. https://doi.org/10.1037/a0014016 Russell, S. T., & Fish, J. N. (2016). Mental health in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LGBT) youth.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12, 465-487. Sankeshwari, S., & Mulgund, A. A. (2020). PHYSIOLOGICAL BASIS OF LOVE-THIS IS OUR BRAIN ON LOVE: Physiology of Love and its ba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rrent Research in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5-8. Seemiller, C., & Grace, M. (2016). Generation Z goes to college. John Wiley & Sons. Sell, R. L. (1997). Defining and measuring sexual orientation: A review.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6(6), 643-658. Selva, J. (n.d). How to Set Healthy Boundaries. Positive Psychology. Retrieved February 24, 2021, from https://positivepsychology.com/great-self-care-setting-healthy-boundaries/ Thimm, J. C. (2010). Personality and early maladaptive schemas: A five-factor model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41(4), 373-380. https://doi.org/10.1016/j.jbtep.2010.03.009 Timmins, L., Rimes, K. A., & Rahman, Q. (2017). Minority stressor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transgender individuals. Psychology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Gender Diversity, 4(3), 328 Vangelisti, A. L. (Ed.). (2009). Feeling hur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ickremasinghe, N. (2020, April). The rise of the introvert-An opportunity to turn from toxic drive to reflective innovation. [PDF]. United Kingdom: The Dialogue Space Ltd.
28
研究志願者招募
Society Merchandise
學會產品--------------------除了上年度所提供的學會產品,本學會於本年度亦 設計了各式各樣的學會產品供會員購買,如學會T裇 (Society T-Shirt)、棒球外套、便利貼 (Memo Pad)、手提電 腦套 (Laptop Case) 等產品。看到琳琅滿目的學會產品,不妨前來購買你的「心 頭好」吧!若你是本學會的會員,還可以享有折扣和各種優惠呢!
學會T裇---------------------
棒球外套 /手提電腦套-----------------------------------
貼紙 /便利貼---------------
30
Instagram: hku_psysoc Facebook: Psychology Society SSS HKUSU Email: psysoc@connect.hku.hk
編輯:鍾佩霖 校對:鍾佩霖 鄭陶 設計:黃雋霖 鄭陶 蔡懿晴 鍾佩霖 撰文:張啟軒 安梓源 錢梓銘 許心瑤 林松樟 鍾佩霖 林樂萱 鄭陶 蔡懿晴 二零二零至二零二一年度香港大學學生會社會科學學會心理學學會 出版日期:二零二一年九月 版權所有 不得翻印
版權所有 不得翻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