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聲第三期:魂牽夢縈

Page 1

VOICE

恒 聲

第三期˙魂牽夢縈

編者的話

離開恒生大學已有半年,忽爾回顧過去莊期的半年,感到 收獲良多。在這個時代,我們或許沒有親身經歷前幾屆前 輩們的社運時期,無法完全理解他們所面臨的困難和挑 戰。然而這沒有阻止我們對這個社會的關心。

「和諧」的時代帶來了某種程度上的言論壓抑,我們不再 能夠隨心所欲地討論和表達意見。然而,這並未扼殺我們 對社會的關注。我們以另一種方式,持續關注並紀錄 着 社 會,紀錄 着 這座城的「故事」。社會進步需要每個人的參 與和努力。作為編委會一員,我希望大家透過我們的文 字,讓社會不同面得到展現,產生共鳴。這不僅僅是為了 盡煥言「如火遞言」之信念,還是為了得到哪怕只有一人 的共鳴和呼應。

所有東西出現、興起得迅速,消逝得也更快。信息的快速 流通和網絡的普及,使我們擁有更多渠道來關注每天不同 的新議題。然而,我們也應紀錄,那些在這座城市曾經存 在的人事物。若沒人紀錄,那這座城便會漸漸地忘記過 去、忘記回憶、忘記特色;成了一座燈火通明,歌舞昇平 的空城。

如火遞言,以文為喚,

前總編輯 林政堯

3

目 錄

P.6 時政-回流 ˙ 離港-移台 不 盡如人意 文:白俠敏

W

P.18

校政-您好,我們是迴轉壽司 文:蘇灝逸

P.28 專題 -天津塗鴉藝術家的生活 文:白雨臻

台灣的大學是香港學生前往外地求學的熱門選擇之一。因學費和 住宿便宜,文化差異較小,同時鄰近香港。加上自2014年雨傘運動後, 移民及赴台讀書的港人增加至去年同期的4成,2019年「反修例運動」 後申請人數以十倍增加至一萬。但2023年台灣的移民政策收緊,根據台 灣內政部移民署統計,香港人獲許居留台灣的人有1萬人左右,可見政 治因素大大催谷港人移台或留學,而真正可以定居的約1,700人左右。

但隨著到台人數過多,台灣開始收緊政策。

受訪者紛紛表示台灣移民政策手續複雜且困難,加上台灣在2023 年收緊移民政策,直接嫁入或娶台灣人更快,就算投資移民最後都只會 「竹籃打水一場空」。缺乏支援的留台港人面對重重困難,又該如何在 夾縫生存呢?本文訪問了三個在台讀書的港人,有人回港、有人已經留 台就業、有人仍然尋找工作,每個都感嘆台灣居留的不易。

6 ˙ —— 撰文:白俠敏 圖源:受訪者、網上圖片

回流香港的人

目前Emily已回港就業,從事游泳教練及職業治療的助手,透過

中介公司上門幫助有需要復健的人。Emily基於政治因素及害怕自己在 文憑試「失手」,故於2018年選擇赴台灣升學。再者台灣義守大學直接 到其學校招生,以校內成績做評核,在文憑試之前已獲錄取。同時她已 做足兩手準備,放榜前已得到理工大學護理學(榮譽)理學士學位的有 條件取錄,無奈成績達不到文憑試的最低門檻,按慣常升學途徑,其需

要讀兩年副學士才有機會接駁大學,但她知道競爭激烈,未有足夠信心 接駁本地學位,才促使她作出到台留學的選擇。

不盡如人意

7

就讀物理治療一年後,Emily發現如果想回港就業,需由台灣物理治 療牌照換回香港物理治療牌照,手續麻煩且成功率不大,而職業治療的「換 牌」方式相對簡單,故她翌年決定轉讀職業治療。Emily現正備考第二次台 灣職業治療考試,其稱,「考執照需要一日內連考六份卷,極費心神,並非易 事」。再者,就算有港人同學成功考取執照,後獲台灣公立醫院聘請,月薪為 五萬台幣一個月,已經比醫院平均薪酬水平高20%,該同學要做外島駐島職 業治療醫師必需長住於金門,但金門位置偏僻,且人工相對於香港仍然較低。

8

Emily不悔來台留學的決定,她認為每個決定都會有所得著,例如

考電單車牌可擴闊自己的眼界及體驗。 Emily指來台移民或讀書要「諗清 諗楚先做決定」,尤其要自己一個人處理所有大小事。

這些年來她體會到因港台兩地的文化差異,例如台灣人對話比較婉 轉,日常溝通時需更有耐性;台港兩地的譴詞用語也有所不同,與台灣朋 友溝通時有障礙。再者,要學會適應台灣生活節奏,如巴士「好慢」兼「失 蹤」,習慣快節奏生活的香港人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在台生活要學會等待, 享受慢活。

Emily接下來七月將回台考職能治療試,被問到會否留在台灣,其 答居留台灣有兩種方法,一是畢業後居留台灣五年才有永居權,二是畢業 後回港工作至少兩年後再回台居留一年才有永居權。前者方法太耗時間, 畢業後的Emily居留台灣半年並深思熟慮後,她決定回港工作以取得工作 證明後再居留台灣。 她強調,作出來台讀書的決定前,要衡量台灣的大學 的資歷架構是否在香港獲得認可,避免畢業回港面對就業困難的處境。

台 灣 回 流

9

居 台 離 港

等台工作的港人

M小姐就讀台灣高雄義守大學職能治療學系,於2018年赴台讀 書,香港的環境及氛圍都令其感到壓抑,令她想跳出框框,接觸新奇的 事物。 M 對台灣的大學的第一印象是教學質素參差不齊,又因應學校的 不同政策,所以需要時間找到資歷架構較好的學校。

由於M就讀的大學接近台南,食物口味偏甜,她需要習慣當地的 飲食文化。再者,台灣學生覺得香港人說話語氣很兇和直接。M續稱, 最接受不了是台灣的慢節奏,台灣部門的工作效率遠比香港低,例如申 請工作簽證的批核,申請半年至今仍未獲批,頓時覺得無奈。

10

M小姐現為某觀光景點餐廳的全職侍應,正等待工作簽證批核,但批核過 程十分複雜和嚴苛,其中需要有居留證及勞工健保。首先,如申請公司設立未滿 1年,資本額需達500萬元,滿1年或以上,營業額應達1,000萬元門檻,同時 要有清晰的財務報表,另外僑生需在勞動部的「評點」需達70分或以上,其後 公司需匯500台幣向勞動部申請,並發出聘請書予申請者。

雖然M小姐現時的工作無關自己就讀的科目,但如畢業後的空窗期多於 1年,申請人將不獲居留權。M稱現階段的工作只是作為過渡,雖M已成功畢業, 但因未成功考獲醫療執照,即使到醫療機構工作,入職的機構規模亦相對小,營 業額達不到勞動部要求,不符合工作居留條件;大醫院因M未考到執照不能申 請。M小姐亦提及到,考取台灣的職業治療執照試卷是經過全台在職職業治療醫 師商討後,並交由研究生試考以測試試卷水平,最後抽取題目予考生考試,考試 過程不易,每10人考試中只有4人成功考取執照;倘若成功考取台灣的職業治 療執照,即使義守大學與香港職業治療學會互相認可對方的資歷架構,但學生在 台完成考試後仍需回港要再考一次。 M小姐稱,有朋友試過在台灣三間醫院或 診所工作,每人每日都有規定業績需要完成,若未能完成就只能獲得底薪,因忍 受不到「業績壓力」而辭職。

11

居 台 離 港

M身邊有不少同學回港後,通常會修讀半年職業治 療助理課程去安老院舍工作,雖然考試內容對就讀過醫療 科目的他們來說難度不大,但真正工作後便發現內容與台 灣有所不同。她舉例,香港會有鞋墊矯正和骨折後打石膏 的處理方法;而台灣則沒有鞋墊矯正,以及骨折後會用塑 膠材料製造模具矯正。如單單只是做職能治療的助手,在 港發展空間不大。

12

M續稱,在現時台灣移民政策收緊的情況下,港人移民台灣 不似以前那般容易,反而投資移民或嫁給當地人會更容易獲得居留 權;M小姐的家人則保持平常心態,如果可以拿到台灣永居權會選 擇留下定居,因她喜歡台灣的人情味,不過飲食習慣仍需適應。被 問到如果再次選擇,會否仍到台灣留學,M小姐說:「不會後悔來

到台灣,但不會再選擇醫療行業的工作,回頭看四年的學習經歷, 舉步艱難。加上台灣有健保機制,市民只需支付少量金錢便可就醫, 醫護起薪點較低。

還 是 離 台 回 港 ?

13

留下來的港人 留 台 發 展

黃柏誠於2018年赴台,2022年5月畢業於朝陽科技大學傳播 藝術系,因政治、家庭環境,以及想要嘗試新事物等因素而離港,又 因不想離港太遠,故選擇台灣。黃對台灣的大學的第一印象是無論課 程還是學會資源,比起香港分配均勻。一開始,他的家人因經濟問題 而對他「到台就讀」上有所卻步,後來達成協議。

黃稱,他起初到台一個星期已經想走,課業接踵而應接不暇, 例如台灣用語很特別,叫法與香港形似,但又有些微的差別:「語助詞」 及「入境隨俗」是台灣叫法,香港叫法則是「助語詞」及「入鄉隨俗」; 黃建議來台人士記得「做定功課」,免得與台灣人溝通時出現問題。

畢業後,黃笑說,第一份工作算是「變相打了兩個月『黑工』」, 雖畢業一年內黃仍可以學生身分尋找工作,但因未有工作簽證而所以 公司不能支付薪金。黃一邊工作一邊申請工作證明,他稱主要有兩大 難關:第一便是勞動署批核的工作簽證,但因現時還沒有居留權;所 以第二關需要以工作證明到移民署申請工作居留證,將居留條件由學 生變為工作居留。

14

黃最後未能成功申請居留證,因為他首先要有通訊地址或租房契約,還要 有一名擔保人為他擔保,最終因沒有擔保人而申請失敗;因被擔保者出事需擔保 人「揹鑊」,再加上擔保人條件嚴苛,其一必須是台灣人、其次必須有工作證明, 而工作證明需要擔保人自行向公司申請,最終工作證明亦因找不到擔保人而不了 了之。

黃稱,他起初入行需要工作18小時,大小事物都要負責,試過插電導致整 間民宿差點「跳掣」,更試過開14小時的車由台北到墾丁即日來回,他回想起仍 覺得十分驚險。黃在一次機緣巧合下,認識到由香港移民到台灣的導演陳鵬振(鵬 哥),與其聊天後發現香港拍攝薪金較台灣高,但拍攝資源台灣比香港好。台灣 法律上規定,拍攝行業若超時拍攝,需要補償薪金的1.66倍,但劇組預算不足, 會私下商討減少薪金。另外,台灣拍攝劇組經常有意外發生,不時傳出有人超時

工作後開車衝下山坡意外身亡,後來勞工署注重該現象,立法後超時工作工作人 員可以檢舉該劇組,最後黃亦因承受不到這種壓力辭職轉行。

15

黃辭職後,靠外接工作維生,以承包式為主,如前期討論、拍攝及後 製全部自行完成;倘若預算較多才考慮聘請助手,變相拍攝所賺的錢便可以 「全數入自己袋」,相反香港較少發生這種情況;而且香港拍攝、美術等都 是「師徒制」,要找到人脈才可入行,但台灣只需有「金主」贊助便能入行。

黃現時在「華映娛樂」做行銷公關,工時不但穩定,他同時有額外時 間外接工作,月薪可達四至五萬台幣,雖薪金仍比香港低,但他坦言已不想 回港,因為在台已建立人脈關系,就算回港做同類型的工作,亦需回中國大 陸宣傳,他本人比較牴觸。先前黃的公司有份出品電影《老狐狸》,有幸出 席「第60屆金馬獎」,適逢60年為一甲子,變相為是此次金馬獎增添了 一種特殊意義,黃認為這是人生最好的回憶,死而無憾。

16

香港已經今非昔比,移民成為了不少人的選擇。但離港有離港的辛酸,留港有留港的痛苦。

得悉近期「陸委會」正商討將移民政策再次收緊,可能會將1年的永居要求延長至4年,相 信出台後港人移台難度大大增加。兩地文化差異、生活習慣不同,移台前記得「做好功課」, 各位作出重要決定前「三思而後行」,以免得不償失。

17

您好, 我們是迴轉壽司

撰文:蘇灝逸 圖源:網上圖片

今時今日,SEN這三個字母越發普及,有人對這三個字母避之則吉,想要避而不談; 有人則嘗試擁抱他們,想他們在有愛的環境長大。在教育局,他們叫「特殊教育需 要」學生(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簡稱SEN。如果要大家用一樣事物形 容他們,他們會是什麼?筆者曾經有幸到訪不同學校,觀察學校對待SEN學生的方 法;對我而言,特殊教育需要學生便有如一碟碟迴轉壽司,轉眼即錯過。這些個案 處理得不好固然令人惋惜,但等當事人畢業之後,社工見當事人看似一切如常便不 再跟進,轉手處理其他新個案。 但對當事人而言,校園生活是人生中不能重來、只

有一次的體驗,亦是會跟隨他們一生一世的記憶、歷史與疤痕。

18

教育局劃分的特殊教育需要共有9類:智力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注意力不足/ 過度活躍症、精神病、特殊學習困難、肢體傷殘、視覺障礙、聽力障礙、言語障礙。 在官方的這9個類別外,也有社福機構倡議將有限智能納入SEN行列,成為第10 個類別。2022年香港中學文憑試只有18%特殊生考獲「33222」,他們的成功率遠 低於日間中學考生的42%。他們大多是經歷過無數挫折、校園欺凌,或不適任父母 的人折磨,最後留下來的人。他們歷經千辛萬苦進入大學,在這裏該如何度過大學 的生活呢?

恒大對SEN學生的支援

19

「讓他們『融入』『主流』社會」

筆者習慣性地在一些權威的繁體中文詞典,尋找「共融」這個詞語的釋義,發現 這個詞語在詞典中並不存在。根據香港傷健協會的文件,傷健共融的理論重點是 「透過提供自身實踐的機會,去改變這個不完善的社會,改善對傷殘人士的待遇 (精神及肉體上),提供一切身體健康人士所能擁有及享有的教育、就業、交友、 婚姻機會,使他們可以與身體健康人士在同一的世界、社會裡一起共同奮鬥、掙 扎及生活」。

歷經20多年融合教育政策的 發 展,包括 恒大在內,今時今日本港校園的硬件普遍 已改善對傷殘學生的待遇。像從我們的

M Can分別通往Poolside、斜坡的 兩 道

門,由手動按鍵開門改 爲 伸手到感應器前 開門,過一陣子之後校方再改善感應器的 配件,而類似的自動門設計有設於M座4 樓禮堂。這一連串工程的目的,自然是避 免輪椅使用者坐在輪椅上時,伸手不及按 鍵導致無法開門進入M Can,這些都是 改善對傷殘人士待遇的好改變。

20

M Can、M4禮堂時,香港仍處於傷殘兒童會被大規模 與世隔絕、收容的年代,設計者亦沒有考慮到輪椅使用者使用M Can、M4禮 堂空間的需要,設計出的設施只從健全人的角度出發。傳統的思路常常是「因為 這個人帶有傷殘,所以不能用手推開這道門」,障礙在人身上。隨著社會發展, 現在看傷殘人士生活有了一個新的角度:「因為這道門被設計成必須像健全人一 樣,站立在前用手推開,所以導致傷殘人士無法推開」,障礙在門的設計上。引 用台灣法律白話文運動中, 只要傷殘人士遇到障礙,那不是傷殘人士的問題, 而是來自社會結構的問題。「只有障礙的環境,沒有障礙的人」,這就是「社會 模式」的思路。

21 上世紀70年代校方設計

我們應尊重SEN,而尊重是雙向的

不過根據上述的定義,恒大校園裡的共

融肯定不能只是改善硬件這麼簡單。筆

者認為「共融」除了雙方要「共處」,

還要雙方「融合」:SEN融入到主流社 會一方去,同時主流社會融入到SEN一 方去。

這牽涉到心態的層面,意味着主流一方要接納SEN的特徵,設計公共空間時願意考 慮SEN的需要、了解和SEN相處的注意事項,歡迎SEN在平等的條件下使用公共 空間,相對之下SEN他們也要跳出自己的象牙塔、舒適圈,了解並依照該地/該社 群的社會規範(social norms),去使用該公共空間。

有很多來自主流一方的人很歡迎SEN與他們在恒大共融,其出發點也相當友善。然 而有同學曾經向筆者反映,部份人在接納SEN的同時,只一廂情願地抬舉SEN的 障礙樣態,殊不知SEN本人根本不喜歡自己的障礙樣態。聽到他人的抬舉,SEN

本人雖然明白對方出於好意,惟聽者仍然感到自己的意願和自決權被忽略,以至有 點「地獄梗」之感。

22

例如根據2019年協康會的《自閉症青年戀愛調查》,調查中有高達68%患有自閉症 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簡稱ASD)的青年渴望談戀愛,程度與一 般青年無異。試設想主流社會的神經學典範者(Neurotypical,簡稱NT)衝口而出「勉 勵」那68%的自閉症青年「我尊重你們享受孤獨」,但他們真的想「享受孤獨」嗎? 對他們中很多人而言,孤獨是他們的障礙樣態,但他們多數是很想交朋友、發展戀愛 關係的。又有同學反映SEN被硬套資本主義生涯規劃的例子, 是NT得知自閉症同學 的背景後,突然引用傳媒常用的論調去「肯定」同學,說有自閉症背景的富商馬斯克 也賺很多錢,以證明同學等自閉症青年很有才能、潛質云云。不過馬斯克在創業成功 的背後,也經歷過特殊、起伏不定的感情/婚姻狀態。旁人自認為在「肯定」同學時, 那些公式化、富裕但人際關係不穩定的「成功例子」,又真的是同學希望成為的嗎? 同學他本人又認同「只要有錢就是成功」的價值觀嗎?如果多點人能夠設身處地想多 一步,而不是在重複 「要尊重他們享受孤獨」、「馬斯克也很成功」、「世上每個人 都是正常」之類的話來「聊表心意」就好了,這樣或許對共融比較有建設性。

另一邊廂,SEN也要按社會規範走進主流社 會。社會規範包括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宗 教信仰、法律等 ,當中風俗習慣既能以成 文規則的形態呈現,也能以不成文潛規則的 形態呈現。無論成文不成文,筆者認為只要 是維護公眾利益的、不顯然是惡法的,都值 得尊重(是的,很多潛規則也在維護公眾利 益)。在恒大的情況,成文的學生會章則、 場地使用細則等,都應以維護會員/師生利 益為目標。何謂惡法、惡法又是否合法,是 另一值得探討的哲學議題,暫且不表。

23

試想像在一個水泄不通的巴

士站,行人路上已經建有斜坡 便利輪椅使用者出入站,此時

一個電動輪椅使用者突然操

作輪椅,高速在人群中左穿右

插。這能體現真正的共融嗎? 主流社會內已融入該傷殘人

士生活所需,但該人並無融入

所屬地方的社會規範,因為該

人沒在社群中顧及他人安全,

這是人的道德、巴士站的規 則,甚至可能法律也禁止的。

好巧不巧,剛才用以舉例的自閉症其中一個最明顯的徵狀,就是未能接收及解讀學校等 環境的規範。對肢體殘障的同學,我們尚且可從具象的形體知道同學特殊需要,自閉症 同學的特殊需要就更難揣摩了。根據教局2021年編著的《全校參與分層支援有自閉症 的學生 學校支援模式 - 高中資源手冊》4(9個SEN類別各有一套類似的手冊),自閉 症同學的心智解讀能力較弱,與人相處時傾向從自身角度出發,較難明白別人的社交期 望,包括行為規範、隱喻、俗語及潮流用語等的社交潛規則。香港教育學院、香港耀能 協會的調查報告亦發現,本港中學生對自閉症人士獲取社會接納的態度,是不同殘疾類 別中最低。

24

這時候「社會模式」的思路似乎很難派上用場。教育局的《手冊》也說社交潛規則 無處不在,難道要整個社會集體不准有社交潛規則、不准對自閉症同學抱有它們看 不出的社交期望,來消除自閉症同學眼中「障礙的環境」嗎?《手冊》給出的建議, 是通過由家校環境、訓練小組到學生個人3個層次的學習,幫助有自閉症的高中學 生學習社交潛規則。為什麼是高中學生不是大學生?因為教局針對SEN刊印的《手 冊》只覆蓋小學至高中階段。筆者曾致電教育局負責這方面的部門,得到的答案是 大學階段的SEN事務不屬其工作範圍。

我們都知道在香港校園而言,「Kam」絕對是待人接物的大忌。雖然數個 類別的SEN或會因生理限制,無法如大多數人般從日常觀察中累積學習或不經意 地掌握潛規則,惟當SEN有意願識別並避開非期望行為,誰又教過他們呢?如社 會精英空有「人人都是正常」的美式政治正確,忽略SEN是否接納特徵、改變特 徵的自決權,不接受對SEN的支援是件因人而異(tailor-made)的事情,便與 民粹主義者一樣,大愛平等的夢想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難以於現實幫助有需要 的同學取得自我改善、融入校園的成果之餘,反而損害和諧、諒解的風氣。

25

詭異的支持

香港各界很常有個很詭異的現象,就是必定在

SEN支援上不務正業,而又很喜歡搞一些無 關痛癢的活動當作「支援」,再以此自我陶醉。

以某電視台報道的陶瓷展覽為例,這本身是為 智障、自閉症患者而舉辦的康樂活動/藝術活 動。但目前各學校、社福機構為自閉症患者辦

的康樂活動已經泛濫,患者們有參加不完的陶 瓷班、和諧粉彩班、桌遊班⋯⋯但這真的有用

嗎?

其實自閉症的核心癥狀是「人際關係」上的

笨拙,而不是「康樂」的笨拙。這是《DSM-

5》白紙黑字明言的、鐵一般的事實。目前各

學校、社福機構為自閉症患者辦的社交支援活 動寥寥可數——就筆者所知,比較好的只有在

2015年由香港耀能協會引入本港的《PEERS》 課程,課程中會教導患者如何與人建立其經營 關係,而且也會讓患者的家長學習如何支持他 們的子女與人社交。但截至2022年為止,香 港耀能協會仍然是唯一一家提供此類課程的社 區中心,一方面的「支援活動」在社會中鋪天 蓋地,另一方面讓自閉症患者學習真正融入社 會的課程卻少之又少,可謂十分矛盾。

與此同時,最壞的結果卻在這矛盾中越 發頻繁:香港前年有段時期在短短34 天內,先後發生天水圍自閉少女自殺

案、深水埗 5歲發展遲緩男童謀殺案。

誰是這些悲劇的幕後兇手?是無力勝任 照顧者一職的家長嗎?還是無法作出有 效決策的掌權者?筆者實在親身遇見 過、協助過太多本身有家庭問題背景的 SEN。這兩者是否有因果關係?當中是 非,香港的報紙只會輕輕帶過,而局外 人也很難看清當中規律。

26

《明報》曾經報道教育局在2個 學年前起推行「強項為本小組」計

劃,旨在透過維持及矯正SEN的 興趣及才能,助其適應社會,如訪

問陌生人對交通的意見以求改善社 交等技巧。其教育版也曾以專題形 式,報道一所招收SEN學生為主 的中學如何揉合學生的興趣,培育 他們返回社會後的生活技能。每個

人的校園生活都是僅有幾年時間 的倒數,「改善情況」、「建立 經驗」、「提升技巧」,這些都是

對SEN極度緊急的要務。與見報

的部門、學校做特殊教育的用意不 約而同,都志在於將SEN訓練成 能融入社會生活的樣子,而不是得 過且過、想藉口把病徵的缺憾說成 個人特色、把整天到晚要整個社會 的人把遷就當成包容,更不能以上 面這堆藉口中剝奪SEN選擇改變 的權利。無論是選擇改變抑或維持 現狀,都有其相應的利和弊,SEN 自應權衡利弊,選擇自己的路並對 此負責。作為旁人,也應該理解和 支持他們的決定,尊重SEN的自 決權。

支援SEN,恒大有什麼做得弔詭?

筆者從SEN的交流中,聽到了他們參與恒大為他們提供的支援配套時的詳情和感受。

一般學生最想接觸到的SEN支援措施,可能是為個別SEN學生增加一定考試時間。

恒大對加時作答考生的安排與各主流中學大致相同,都是會安排特別室試場予相關學 生應考。但這個調適措施來到恒大,也會面臨很多大學共同出現的現象。因為大學課 程結構多元、授課教授的自主和學生的獨立、自發性,導致SEN期望的支援服務未 能落實。即使合資格SEN有權在整個學期中所有課程的筆試都申請或表示需要加時 作答,也不代表實際應考時就能獲得相關安排,反而存在同一考生部分課程筆試有加 時、部分課程筆試沒有加時的案例。

外部活動(External Activity)方面,一些僱主又會基於社會責任,預留一定實習名 額供SEN同學應徵實習生。這些僱主有與學生事務處(SAO)合作,由校方寄電郵 告知SEN,SEN再經校方報名。與一些志願團體為SEN提供的服務、活動亦類似, 會通過SAO協助宣傳或介紹予有需要SEN同學,由有興趣的SEN自行向志願團體 申請。

28

另一方面是在課後進行的支援活動,面向全校的月會、共 融週,與以SEN 為主要對象的工作坊、小組等。筆者曾有

幸參與去年由校方舉辦的共融週,雖然今年因 為 共融週月 會額滿而無緣報名,但筆者仍然有到場觀察。然而共融週 一年只舉辧一次,活動歷時不長,內容也只是點到即止。

加上受眾以一般學生 為 主,活動只停留於為促進一般學生 對SEN的接納、消除對SEN誤解,啟發思考的層面之上, 同時又要顧及非專攻此議題學生之興趣,自然也不會如教 育局在中小學的3層架構般深入。如果SEN本人提出需要 第三層個人化的密集式訓練支援,SEN會被建議報名參與

輔導團隊(counselling team)的個人精進計劃(Personal Enhancement Program(PEP)),但當然PEP最初並非 為 SEN設計。

最弔詭的是連名額較少、主題較專門的工作坊等小組活動,所設計的學習效果也相當淺 層。部份由小組活動是一系列內容相異、和校方在外邀請的機構合辦之工作坊。活動本 身節數有限,篇幅不多,稍有不慎便會流於虎頭蛇尾,其 為 SEN帶來的最主要預期效 果亦瞬間「歪樓」,由針對主題的個別訓練變成純粹認識其他同學。例如校方曾經在啟 迪廊舉辧兩節「性格透視工作坊」,首節以團體遊戲鼓勵參加者認識自我,第二節則透 過桌遊帶出自我認知與他人對自己第一印象有所出入。在此之後,帶領的外展社工便無 再闡述下去了。參加者應如何去求知對方一個更準確的形象呢?或者如何改善自己予人 的印象呢?就完全未能提及了。

這可謂是一種期望落差,然而SEN對支援活動抱有高期望的這種想法錯了嗎?縱使本 港不是每間中小學都有參與教局的分層支援計劃,提供到該種專業程度的支援配套,但 大學作為中小學更為「高等級」的存在,理應提供比中小學更為高等的教育,然而SEN 在大學體驗到的支援服務,質素和數量卻比中小學SEN的更低,豈不弔詭。

29

筆者相信每間院校或多或少都會受學界的倡議、學術發現、討論共識,影響到支援 SEN的大方向。有次筆者拜讀某院校轄下學院刊印的刊物,提出就香港校園欺凌問題、 學童自殺潮的解決方案。這幫教授可能不知道,香港之所以成為全世界校園欺凌最嚴 重的地區,原因之一就是學者經常歸納出離地的解決方法。

及早發現問題,意味要處理「想要透過欺凌 他人來獲得認同/地位」(操控型)、或是「透

過先欺凌他人以保護自己」(反應型)的欺 凌者。既然有時欺凌行為由對真實或自己所

感知的挑釁所產生,那麼有什麼辦法能阻止 「真實或自己所感知的挑釁」發生?他們沒 給出答案。

採取家庭教育的建議吧,但,人人都能夠生孩子,難道人人也適合生孩子嗎?先不論 學童是否為SEN,正在協議離婚、專制管教小孩、疏忽照顧兒童、甚至對子女施加暴 力的家長已不在少數,而且任何學校或是社區組織亦沒有能力介入問題兒童的家事, 更何況當一個家庭的子女有特殊教育需要時,那個孩子的命運會是怎樣?這也是為什 麼筆者經常強調這種學生請務必一定要付出努力以求推翻命運。

推行正向教育吧,不,這可是眾多離地建議中最離地和離譜的。回想筆者中學時的一 次週會,有個基督教組織花了整場週會的時間指生活正能量就是對上帝祈禱;而講者 由始至終都沒有自我介紹,只有在播放影片的最後一秒鐘,才看到講者所屬機構的標 誌閃過。

30 影響恒大的問題從哪來?

試著培養健康的興趣以代替上網,但那只是 把「使用網絡」當作「網絡欺凌」的 藉口; 培養「健康的」的興趣不等於不會經常上 網,不經常上網也不等於不會成為網絡欺凌 的受害者,不成為網絡欺凌的受害者亦不等 於不會增加網絡欺凌行為⋯⋯ 假若去標籤化,與「讓操控型及反應型攻擊者得到適切的藥物和心理治療」更是風馬 牛不相及,因為對香港而言,治療的關鍵在於輪候時間。這個數字倘若放在支援有需 要學生的民間機構項目,會是一年或以上。

回眸一望所及,何等令人絕望

雖然都是SEN,甚至是同一診斷,但每個患者還是有所不同。度身訂做的融合教育, 只存在於廣告宣傳中。現實中融合教育政策施行多年,我們這代人從小學時期起作為 白老鼠,見到的是校園多處仍然是個叢林法則的遊戲,特別是社會有難的時候。倘若 作為一件即將離開輸送帶的迴轉壽司,你叫我們作何感想?

31

天津塗鴉藝術家的生活

野 生 藝 術 家 · 流 氓

撰文:白雨臻 攝影:白雨臻

天津有了像我們這樣的人,

這個城市就變得很天津。

32

塗鴉藝術最早時期出現在美國街頭, 是被黑人用作反抗的手段,後來塗鴉 藝術才慢慢出現在主流社會,再有藝 術家把塗鴉搬到藝術館,塗鴉不再是 低俗的、簡單的圖畫,而成為一種藝 術手段。

為了探討塗鴉藝術家的生活,我跟隨 著野生藝術家·流氓,天津市本地塗 鴉藝術的元祖人物,進行了為期三天 的拍攝。野生藝術家·流氓在2004 年就開始了接觸塗鴉,在這個行業裡 從事了将近二十年。他是土生土長的 天津人,他經歷過由繁體字轉變到簡 體字的時期,也見證過天津爛尾樓事 件,種種的經歷產生了他對天津愛恨 交織的情感。

33

對於塗鴉,流氓表現得非常喜歡,就是他熱愛著塗鴉,他 才選擇去做,投入進所有的狀態和精神,他認為這樣可以 感覺到自己的存在。當他創作出一個作品時,就彷彿自己 在河上投入了一塊石頭,水面上泛起陣陣漣漪,波段不斷 擴大,這就是藝術作品的影響。塗鴉是以城市作為畫布, 在一個特定的場景中,可以引起對話的共鳴,是塗鴉作為 其中一個城市符號的意義。

34

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天津的生活,他想要保留天津的特 色,所以在過去的幾年裡,他製作了有關當地建築物的文 化衫,例如海門大橋和塘沽南站,在設計之前,他進行了 一系列的資料蒐集和文獻調查,塘沽南站的「沽」的英文 譯名不是「GU」而是「KU」。他講到「只有在深入它的 時候,你才能理解它,這種東西只能讓本地人來做」。在 我們交流的期間,又有了新的靈感,就是他希望能保留當 地歷史建築「勝利賓館」的風貌,及以建築上的字體設計 設計成文化衫。

35
36

現在他已經成為一位父親,他希望花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孩 子,因為能和孩子玩耍的時間也就是這幾年而已。在兒子 上學期間,流氓會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談論 時事、玩起音樂,他們是一群駐守在天津的藝術家,正如 他所說的「天津有了像我們這樣的人,這個城市就變得很 天津」。

37

工作人員名單

總編輯 :李駿顥

執行編輯:方棨瀅

撰文:白俠敏、蘇灝逸、白雨臻

攝影:楊偉傑、白雨臻

校對:方棨瀅、李駿顥、何耀聰、羅恩霖 封面封底設計:楊偉傑、李俊延、方棨瀅

排版:方棨瀅、羅恩霖

38

總編輯:李駿顥 內務副總編輯:冼芷妤 外務副總編輯:麥依雯 財務秘書及執行編輯:方棨瀅

地址:

沙田小瀝源行善里香港恒生大學李兆基綜合大樓康 樂活動中心B302室 電郵:

39
編委會成員名單:
Facebook: @hsusueb Instagram: @hsuhksueb
eb@hsu.edu.hk

非賣品

版權所有 翻印必究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