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Samsung Galaxy
Drawing by Samsung Galaxy with S Pen
三星以「啟發世界、創造未來」作為品牌精神標竿,關注使用者經驗, 發展符合各種使用情境的創新科技,顛覆凡想,延伸無限想像。今年度 由台灣三星支持的「UP TO 3742 |臺灣屋脊上」山岳計畫,實現了第一 個以 VR 記錄與再造臺灣 3,000 公尺以上高地生活美學的科技品牌展,同 時完成臺灣首次採用 Samsung Galaxy 旗艦手機拍攝的山岳紀錄片。本 計畫號召文字、插畫、音樂、影像等創作領域之意見領袖參與中央山脈 北一段縱走,以創作封裝感知,透過創作者的紀錄視角,帶領觀者近窺 「您所未曾見過的臺灣」。
關於三星 山岳計畫
山與文明
人們走上山,攀登高度,穿越雲霧,最初的原因,是為了「征服」。 在人類簡短的文明史中,洪荒自然,始終以它磅礡的姿態,予人毀滅性的衝擊, 因而,當人們學會了集居組織和分工,熟捻了理性的測量與計畫,開創了規模足 以與自然分庭抗禮的城市,就會有少數先鋒者,把這樣的英雄氣概帶上山巔,他 們攜帶著工業革命所生產出的冰鎬、繩索和篷帳,跋涉過岩石與冰,站上峰巔, 登山自此成為象徵——肯證著人成為世界的新造物主。
社會觀察家 / 展覽顧問
但這已經是過去的歷史了,那屬於武勇年代的歷史。 現代的人們走上山,是想離開城市,企望著山,幫你「找到自己」。
1924 年失蹤於聖母峰北脊的英國登山家 George Mallory,在他第三次遠征出發 前,接受《紐約時報》記者訪問,談論他鍥而不捨登山的原因,他不經意的一句 回答,成了登山史上最詩意的一個意象:「因為山就在那兒!」 當攀登者仰望高山之時,你知道前方等待著的,是一段極長但莫測的「時間」、 有一道遙遠且多變的「距離」,伴隨著垂直上升、進入雲雨霜雪的「高度」,這 是史無前例的身心洗禮,每一道山脈都引導著疲憊但亢奮的身體,與心靈自我激 情對話:我是誰,我從哪來,將往何處去? 十九世紀末,創建美國國家公園立法的 John Muir 回憶他每次出門登山:不是 我走向山去攀登它,啊,是它走進我心中,啟蒙了我。 城市生活抵擋了自然的暴力,但卻孕育了另一種人文的暴力,社會裡,每個人被 派任一個社會的角色,在角色中,人無法由自身「長出自己」,人對自身迷惘與 困惑,也同時感受到社會暴力凌遲的創痛;人們因此開始走向山,在山徑中感受 大山無差別的情感教育,遠離粗淺的人文,走向深邃的自然,每一個下山的人的 心情,不是喘一口氣,而是渴望著更快地回到山上。 許多追尋自由的臺灣人,去了冰島、紐西蘭與阿拉斯加,但,請往西看看臺灣高 聳入雲的中央山脈,那裡是臺灣的第二個文明啊,抒情而不喧嘩,巨大卻謙遜, 涵蘊著雨雲與眼淚。
Photo by Samsung Galaxy
策展人的話
感知是重要的,行走是專注的,在山的海拔中思考自己 。 攀登是一件奇妙的事,人持續緩慢的往高處邁進,然後回到平地,伴 隨著突破極限、冒險、信仰、歸零、真實等關鍵詞彙,這項運動在人 類的歷史中充滿了哲學性的自我問答,這場展覽藉由「野外採集 Field
Gathering」的方式作為核心架構與開端,以臺灣中央山脈縱走的前鋒 路線「北一段」為主軸,在未知的攀登軌跡中,實際以記錄、體驗的方 格式設計展策總監 / 策展人
式連結人與自然的互動,此次參與計畫的攀登夥伴成員同時也擔任展覽 的創作者,這是一個訴諸身體與官能的進行式,面對山,我們得以往裡 頭去,在全然的客觀中探問自己,策展的敘事結構與體現方式在不同背 景與專業的旅人身上如夜晚星空延伸交織,在過程中尋找方向。 走在稜線上,科技成為此次展覽採集的工具,團隊在記錄山岳的過程中 結合了三星的最新產品,克服儀器極限,完成臺灣首次採用手機進行拍 攝的山岳紀錄片,更透過環景攝影機 Gear
360 的特殊拍攝視野,得以
記錄全覽臺灣高山獨有的壯闊與蒼勁。走在臺灣的屋脊上,南湖群峰的 峭壁、斷崖、巨石、夕霞、雲海、松林、溪流瀑布群以及圈谷冰河遺跡, 都亙古長存,VR 虛擬實境過渡他方,巍峨的中央尖在 360 度的視角中 再現於展覽,手機跳脫日常,轉換角色,提供一種新的觀看與思考方式, 將 3,742 公尺的垂直海拔範圍延伸到展場的平面裡。
Photo by Samsung Galaxy
—— Jeffrey Rasley
在山裡,許多的問題是透過詢問自己嘗試找到解答,一步接著一步,如無 止境的累疊敘事,真切且深刻。在攀登的過程中,自然提供了全然客觀的 壯麗現場,讓每一個攀登者藉由凝視山的眼神,直達內心,重新認識身體 的呼吸、心跳與感官意識,在海拔 3,742 公尺的臺灣屋脊縱走路線上,帶 上 Samsung Galaxy 旗艦手機,探尋未來,突破生命的極限之巔。
Defy the Barrier
往山裡去,
「想追逐天使還是逃離魔鬼,往山裡去吧。」
探尋自己
"Chasing angels or fleeing demons, go to the mountains."
王耀邦(格子)|格式設計總監 / 策展人
滋味。
山症發作,抬頭看見滿天銀河就什麼都好了。喜歡攀登時無限交錯的重複腳步,和山上簡單靜謐卻踏實飽滿的時光,無法忘懷在低溫時喝上一杯手沖咖啡的
第一次登高山的深刻經驗是念建築系時,被即將被當的山社學長找去爬合歡北峰。那時候並不知道這世上有排汗衣,因為怕冷還穿高領毛衣去爬,紮營時高
與 山
Initiate Dialog
ues
對 話 "Mountains are not stadiums where I satisfy my ambition to achieve, they are the cathedrals where I practice my religion."
「群山,並不是滿足我成就野心的競技場,而是踐履我宗教的大教堂。」
—— Anatoli Boukreev
「不只一次,我發現自己的思路迷失於浩瀚的訊息和觀點中,只能追隨他人的腳步, 重新踏上歸途。」寫下心事如山登山經典的羅伯特 • 麥特法倫在書籍末篇寫下了這 樣的句子。人經由自我與山的不斷反芻對話,重新疏理內在的省思,平面攝影師是運 用影像當成溝通媒介的專業者,在這趟旅程中,平面攝影師陳敏佳發現除了平時工作 使用的大型攝影裝備外,現代人最常使用的手機更能夠跟隨意志,隨心所欲的快速記 錄當下眼前的真切感受,在具有挑戰的山岳跋涉與多變地貌下,科技如何成為另一雙 眼,帶動人與山的對話。
陳敏佳|明室意念有限公司負責人 / 攝影師
界都以為我很愛爬山,其實就走路回家躲起來而已。
如此深層內斂早熟的登山經驗,在我心裡埋下「心裡有什麼不爽就躲到山上靠涼亭生活醬」,無奈全世
怎麼樣都叫不醒我為止。
熄滅的魔幻燈光秀,心滿意足的下山搭公車回家。如此日復一日、風雨無阻,直到仲夏某一夜阿伯阿嗯
有頭燈這種東西),日出之前靠神奇涼亭的秘密庫存吃完稀飯小菜,搓著肚子看臺北市路燈一口氣瞬間
國小三年級暑假跟著伯父參加早覺會,每天凌晨兩點起床,從現在的捷運大安站摸黑走到象山山頂(哪
超越視界 "My mind is in a state of constant rebellion. I believe that will always be so."
「我的內心一直處於一種恆常的抗拒。而我深信這個狀態會一直如此。」
—— George Mallory
影像可以讓我們直接看到某些人與物在過去某段時間身處的那個世界,這是任何過去的散佚之物或是文 本所無法比擬的。在這個方面來說,影像比文字更加精準,也更豐富,事實上,越是具有想像力的作品, 越容易讓我們深入其中,分享經驗到的可見世界。透過 Gear
360 的環景攝影和 Gear VR 的搭載,虛擬
實境過渡您所未曾見過的臺灣屋脊。當觀看的角度超越平面,想像力倏地拔升!配合攀登腳步落石與山 林松濤,體驗臺灣高山的全新視界!
張哲惟|格式設計 空間設計師
愛上高密度的相處,運用攝影記錄他的萬種姿態。
狩獵陳舊,東撿西撿拼湊生活,喜歡任何時間相關的議題,真心覺得山不簡單,山不會老,永遠就在那邊,
的穿著打扮,轉身逃,後期轉戰策展空間設計、家具和裝置,跟著大夥越磨越過癮,自小偏愛老東西,
從小的夢想是可以幫媽媽蓋一棟房子,選擇讀了建築系。第一個工作的老闆規範員工必須擁有知書達禮
See
Beyond
讓身體
帶著你發現
Explore New Experience
“Mountaineers are one of the few groups to celebrate before the finish line. More mountaineers die on the
descent than on the ascent.”
「極少數的登山者會在返回終點線前開始慶祝。比起攻頂之途,許多登山者是在下山的途中死亡。 」
—— Susan Oakey-Baker
踏過碎石,進行單日陡上 1,300 公尺再陡降 1,300 公尺沿著溪谷回到營地;戴上無線耳機,在圈谷冰河 遺跡的山脊上奔跑著;踩著松針覆蓋過的土壤,感受腳底傳回來的反饋;在南峰巨石頂端搖擺身體聽
Radiohead,臺灣屋脊中央尖的頂峰上,就這樣靜靜坐著淺淺呼吸;面對登高的恐懼,在十層樓的攀岩 上尋找下一個踏點,在山裡,身體成為忠實呈現面對當下環境的受器,用 Samsung Galaxy 旗艦手機記 錄一種力量,那是從身體裡淬鍊出的誠實感知。
賴淑玲|大家出版社總編輯
覺得高山上最可貴的,是自由和缺乏物質,以及人在這種狀態下,一步步釋放出來的感官。
因此最喜歡巨石、冰河孑遺植物,還有風和雲霧。
最喜歡山上的變動與不動,在同一片視野中,看到古老和新生緊密相依。
飲食、攝影、身分認同、語言和文化,以及登山文學,太累時,就到高山尋求慰藉。
讓人永遠都想有新的眼光看世界,新經驗、新形式、新視角,新的就好。
編輯不只是種職業、身分,更是種生存在世上的方式。
極致相機 樂在精彩
2016 全球專業評鑑 最強拍照手機 ・手機界的單眼 (Dual Pixel 快速自動對焦、F1.7 前後大光圈、自拍閃光燈) ・曲面側螢幕 ・IP68 進階生活防水防塵 ・遊戲畫面細緻效能高
配備卓越雙鏡頭 特備前後兩個 1,500 萬像素 F2.0 大光圈,無縫超高清像素 ・球狀設計輕巧易攜 -兼備 IP53 抗水防塵認證,輕鬆穩定地拍攝 360 度影片 ・無縫 Galaxy 體驗 -兼容 Samsung 智能電話使用,藍牙及 WiFi 同步連接
身歷其境的 360 度體驗 串聯 Gear VR,即可感受虛擬世界的極致 3D 視覺體驗 ・2K 超高解析度螢幕,極度視覺震撼 ・超低延遲頭部追蹤功能,360 度零死角
"I like the mountains because they make me feel small, they help me sort out what's important in life."
「我愛山,因為山讓我感覺渺小,並幫助我釐清生命中那些真正重要的事。」
—— Mark Obmascik
在山上,視野更加清澄透亮,每一秒鐘都是一個世界。隨著海拔升降展現不同姿態的林貌與生態、一望 無際的草原邊坡、雲氣蒸騰的巨石稜線、高山溪谷匯聚的湛藍水潭與石瀑,旅者帶著過往的生命經驗和 生活軌跡,各自擁有其觀看的方式,定位山與自身的相對關係,藉由生活科技的輔助,數位也能描繪山陵, 展開對於山的探索。
蔡芳琪(蔡蔡)|空間設計師
出一些內在,為人提供一個出神的場所,聯結他們於外。
一種生命情境的實體化,不是主角也並不偉大,卻長久包含人的各種皺摺與故事發生其中。願自己崩解
1986 年生,花蓮人。私歷史感薄弱,不諳世界之道。藝術學院叛逃後,開始空間設計的路,以為空間是
觀看的方式
Discover Possibilities
Inspire Creative Lifestyles
"There can be no other place in the world where man feels himself so alone, so isolated, so completely ignored by nature, so incapable of entering into communion with her."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處地方比山更讓人感覺如此孤獨,如此與世隔絕,而且完全被自然漠視,無法與她的一切交融。」
——David Oliver Relin
「有時候我覺得耳朵比眼睛還要重要,很多東西用耳朵聽比眼睛看好,就好像一個人很不開心可是裝得 很開心,聲音就裝不了啊,仔細一聽就知道了。」春光乍洩裡的小張暗自呢喃。有時候,聲音成為一種 日記,手機裡錄下的隻字片語疊著當下的心情與眼前的山色,人開口言說、山林哼唱、雨降下竹林下沉 的高度,攝影計畫的協作人員習慣在高大的背架頂端打上 Level Box Pro 音響,當聽見張惠妹,我們就 知道必須加緊腳步,數著步伐前行。
戴杏芳(戴子)| Earwax 創辦人
以前跨年喜歡重看教父,現在喜歡去沒人的地方跟自己說話說到無話可說。
豁達的人。
一直以來舒適圈都很大又易怒還公主病末期,但在山上睡午覺前看著天空還是會希望可以慢慢變成一個
辦過演唱會待過唱片行,一度以為自己會永遠待在音樂裡,以至於太晚才發現外面的世界太好玩。即使
真實
的生活
"Those who travel to mountain-tops are half in love with themselves, and half in love with oblivion."
「那些登頂之人有一半會愛上他們自己,另一半則會愛上遺世的感覺。」
—— Robert Macfarlane
紀錄片是「把光投到黑暗的地方」,以真實的敘事延伸了人的記憶,喚起了人的情感,填補時間前進的 軌跡。它具有兩個特質,一是記錄真實生活的影像與聲音,一是以個人觀點去詮釋真實世界的生活。在
12 天的臺灣屋脊上計畫,程紀皓導演運用 Samsung Galaxy 旗艦手機突破了儀器重量限制與使用極限, 擎起鏡頭,拍攝臺灣第一支以手機為核心的攝影設備,描繪臺灣高山縱走的紀錄片。站在臺灣屋脊上, 影像串連視野、堅持、挫敗、恐懼與歡愉,放大感知,科技如何貼近當下,紀錄真實?分享來自海拔 3,742 公尺的訊息。
Life's Moments
程紀皓|叄喜映畫負責人 / 導演
我會繼續走下去,目標並不是攻頂,而是享受那一段陡峭的碎石坡。
現在,最關鍵的一段時光。
我竟在短短的一百二十分鐘內,一部電影的時間,一口氣回顧了我十五年的生命,我也發現這是我活到
成績名列前茅,在民國 91 年最後一次的大學聯考,考上臺大,光宗耀祖?
鐵人預告片的剪輯競賽,也沒有得獎;或許十二年前,我還是決定念資訊工程;也或許,在我求學階段
年前我害怕失敗而沒有成立工作室; 或許七年前我沒有毅然決然回臺灣發展;或許八年前我沒有參加鋼
或許我原本會迷失在北一段的山裡;或許我會因為從來沒有爬過山,而回絕了這次危險的任務;或許四
放大感知
Share
Think
"It is not the mountain we conquer but ourselves."
Big
「我們所征服的不是高山而是自己。」
—— Edmund Hillary
在歷經 12 天的北一段臺灣屋脊上計畫後,下山後的夥伴們最 常開玩笑的說得了平地症,想著的就是下次什麼時候再往山上 去。在日常中帶著曾經經驗過的身體記憶與感知,許多價值觀 與思考方式也產生了微妙的變化,像是許多登山者奉為圭臬 的名言,二十世紀的傳奇英國登山家 喬治.馬洛禮(George
Mallory)所說的「因為山就在那裡」,大自然給了日常啟示, 心變得更寬廣、變得謙遜,精神性的啟示標註在攀登者的身 體,滲透於不再安逸的靈魂。下山之後,手機持續扮演著記錄 各自生活的最佳夥伴,隨時劃開螢幕,準備超越下一次的自我 巔峰。
像山一樣思考
Lecture 講座
02/18
UP TO 3742 導讀 —— 策一座山的思考
sat.
王耀邦 / 格子 —— 格式設計展策總監 / 策展人
15:30-17:30 15:00 入場
程紀皓 —— 叄喜映畫負責人 / 導演 賴淑玲 —— 大家出版社 / 總編輯
感知是重要的,行走是專注的,在山的海拔中思考一段關於臺灣山岳的探尋之 旅,一段旅人與山的相互扣問,站在臺灣屋脊的最北端, 策展人王耀邦(格子) 協同山岳展覽的靈魂人物 - 紀錄片導演程紀皓、總編輯賴淑玲,還原現場帶您 橫越一段海拔 3,742 公尺的旅程。
02/25
步道 —— PCT 太平洋屋脊 160 天
sat.
楊世泰、戴翊庭 —— 《Live Wild 山知道》作者
15:30-17:30 15:00 入場
分別成長於西岸彰化、東岸花蓮的楊世泰(阿泰)與戴翊庭(呆呆),來自不 同的文化背景,對山岳卻有相同程度的熱愛。第一次約會是看電影,第二次約 會就跑到海拔三千公尺的山上野營看星星,除了決定共度一生之外,最衝動又 浪漫的決定,便是辭去工作,共同挑戰徒步北美 PCT 太平洋屋脊步道,歷經
160 天後返臺分享,將帶您重新回顧從墨西哥邊境到加拿大邊境,在全然陌生 的場域中,感受這趟旅程的意義。
免費報名
・請至 www.galaxy-upto3742.com.tw 點選欲參加場次
展場平面配置圖
① DEFY THE BARRIER 往山裡去,探尋自己
② INITIATE DIALOGUES 與山對話
③ SEE BEYOND 超越視界
④ EXPLORE NEW EXPERIENCE 讓身體帶著你發現
⑤ DISCOVER POSSIBILITIES 觀看的方式
⑥ INSPIRE CREATIVE LIFESTYLES 真實的生活
⑦ SHARE LIFE'S MOMENTS 放大感知
⑧ THINK BIG 像山一樣思考
問券區
山岳紀錄片 / 講座區 Samsung
諮詢服務區
Samsung
產品體驗區
Gear VR 體驗區
Gear VR 體驗區
Photo by Samsung Gala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