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Weeks
+ “
好概念 該怎麼 實踐 ”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To Social Observation
5/15
MON
15:00~17:00 pm
/ 從個人經驗到社會觀察 / 實踐大學 東閔紀念大樓 A301
曾熙凱,選擇以自身的東西文化結合獨到經驗,用“EATAIPEI”展覽帶著台灣站上國際 重新回饋這片土地的設計師。
Shikai Tseng 曾熙凱
Studio Shikai 創辦人與設計師 台灣科技大學 工商設計系 專案講師 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 產品設計碩士 台灣科技大學 設計研究所碩士
2015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 倫敦特展 – Eataipei 共同策展人 2015 M&O巴黎家飾展亞洲區 設計新秀 – 台灣代表 2014 EllE DECORATION DESIGN AWARD 中華區 最佳設計新秀 2013米蘭家具家飾衛星展 – 設計報告獎 – 全場大獎 2013米蘭家具家飾衛星展 – 衛星沙龍獎 – 第三名 2007-2009 Braun Prize, iF Concept, Red dot design award 等國際設計獎獲獎
好概念該怎麼實踐
5/15
MON
15:00~17:00 pm
/ 從個人經驗到社會觀察 / 實踐大學 東閔紀念大樓 A301
曾熙凱,選擇以自身的東西文化結合獨到經驗,用“EATAIPEI”展覽帶著台灣站上國際 重新回饋這片土地的設計師。
Shikai Tseng 曾熙凱
Studio Shikai 創辦人與設計師 台灣科技大學 工商設計系 專案講師 英國倫敦皇家藝術學院 產品設計碩士 台灣科技大學 設計研究所碩士
2015 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 倫敦特展 – Eataipei 共同策展人 2015 M&O巴黎家飾展亞洲區 設計新秀 – 台灣代表 2014 EllE DECORATION DESIGN AWARD 中華區 最佳設計新秀 2013米蘭家具家飾衛星展 – 設計報告獎 – 全場大獎 2013米蘭家具家飾衛星展 – 衛星沙龍獎 – 第三名 2007-2009 Braun Prize, iF Concept, Red dot design award 等國際設計獎獲獎
工作分配 組員名單: 陳育嬋(A0306018) 海報設計 報告排版設計 呂佳融(A0306021) 公關聯絡 報告前言.講者介紹文案 林經原(A0306045) 現場主持 宣傳文案 報告題目說明.結論文案 吳涵羚(A0306002) 現場攝影 講座內容記錄 郭介豪(A0306059) 器材佈置 講座內容記錄
“Previous of the speech” 演講大綱 本次的跨界演講我們邀請到倫敦設計節中成功將台灣美食昇華的曾熙凱, 一位從台灣科技大學啟航,駐足英國皇家藝術學院,以自身的東西文化結合 經驗,用 EATAIPEI 帶著台灣站上國際,透過設計重新回饋這片土地。 本次他以講師的身份來到實踐,為同學們分享:怎樣的人生經驗促使他設計 出這樣精彩的展覽?他又是如何讓社會接受如此的創新? 熙凱老師的演講從一開始簡短介紹了自身經驗後,並開始介紹自己的每一項作品 從作品呈現手法到概念表達,整場活動中,同學們精神專注,認真聽著分享。 整體演講環繞著以台灣文化為中心的設計,會場的氣氛也因為熙凱老師活潑的 描述而生動了起來,在活動結束後同學的也紛紛私下上前詢問熙凱老師如要前 往英國皇家藝術學的學習所需注意的情況以及趣事。 相信大家透過本次演講不但對於呈現台灣本土文化的設計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 解以及啟發之外也更近一步對於國外設計環境有了初步理解理,現在就讓我們 為大家詳細回顧一下熙凱老師為我們所帶來的精彩內容。
“ Background” 講者資料經歷 熙凱老師在東方文化與西方冒險精神的雙向薰陶下,作品同時展現細膩情感 及大膽的實驗性格。他的設計特別聚焦於文化、材質、與各種製造方式的理解 和運用,作品涵蓋物件、燈飾、家具、空間甚至是活動。 於2013年與設計師陳函谿於倫敦共同成立設計事務所「Poetic Lab」與設計 品牌「Beyond Object」,在國際間獲得多項重要獎項;2015年中離開 Poetic Lab與Beyond Object後,重返獨立個人事務所,現為Studio Shikai 的負責人,以及台灣科技大學工商設計系兼任講師。
+
+
+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To Social Observation ” 設計學系普遍的困難和困境 首先為什麼這次的主題是從個人經驗到社會觀察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 在某個時間點開始我一直覺得說為什麼在臺灣可以常聽到藝術家、建築師 等對社會比較有影響力,設計師相對來說好像講話就沒辦法這麼大聲,那 並不是說賺的錢多或少的問寔,而是在社會地位上有滿大的一個段差的 那是因為我們做的事情太小了,影響的不夠多嗎?還是是因為比方說我們 今天是在做文創這種比較小型以個人為出發為題目的設計呢?因為我們都 在做這種比較小確幸的題目,而不是真正大眾社會所關心的議題,才會變 得這麼小眾嗎?就像是設計系的學生,感覺就像是套一個公式,像是我們 先找出一個問題點,然後分析使用這、使用情境,然後設定一個TA然後 設計一個造行套用進去,但我一直覺得這個流程並不是好的,因為我看不 到他們有真正希望想做一些什麼事情,我希望看見的是那種從自身心裡面 出來的動力,你會感受到完全不一樣的能量,他沒辦法用言語形容,但差別 在於說那是「自己想做的project」他會迫使你去接觸一些你根本不熟悉 的領域、或是一些沒有人教你的事情,以上就是我對這次主題的簡單講解。
+
“First project _ photography ” 設計的初衷,我在找一個我在找只有我可以說的故事 我今天介紹的作品主要還是從我以前所做的作品到現在,我今天有準備一些從 2006-2008年之間比較學生時期的作品,但主要還是一些我在英國皇家學院唸 書以後的作品,在那個時候我主要都在想一些:為什麼歐洲人可以這樣做、為什麼 我們以前在台灣受教育的時候不能做得比較奔放等等之類的問題。 像是這個系列的作品主要是因為:我在找一個我在找只有我可以說的故事、或是只 有我能做的東西,那這必然的會和個人生命經驗有一些連結,那我在這過程中找到 一些什麼東西呢?這個作品其實是我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第一個作品,那其實我 在這之間有先回台灣當兵一年之後再繼續回英國繼續把書唸完,那在這當兵的一年 之間我就一直在思考我能夠做些什麼,其中有一本書對這件作品影響很大,他叫做 「旅人」,他是一個作家叫做胡晴舫所寫的,那本書主要在談旅行這件事情,那其中 有一點他主要在談:你去世界各個國家旅遊的時候你都會在當地買一個紀念品, 我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就是:今天你去法國巴黎旅遊,你買了個巴黎鐵塔紀念品 回家,他有可能並不是法國所做的,他有可能是在深圳、說不定是在廣州、說不定是 在台灣的彰化所生產的,那這件事情其實非常的弔詭,那你買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你買這個東西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另一件事情是:我爺爺之前在2005年送我了一 台pentax的機械式的底片相機,我從那個時候開始連續好幾年都在拍底片,那我在 想底片會不會是一個解答,他完成了一半,他上了一層感光的化學塗料,然後你帶著 他到你所去的地點,你再按下快門,所以底片的一部分是在那個地點比如說在巴黎 完成的,那這個東西就產生了意義,那我們怎麼樣把這兩件事情連結在一起,我要如 何去證明說一個物件曾經在這個地方存在過,或是在這個地方我跟他有互動過, 所以我做了一系列的物件。
+
“Second project _ Bronze China ” 第二個project是在我回到台灣後,我去了故宮一趟,那當時我其實對於材料 以及物件的製程是相當的著迷,當時我在故宮的二樓看到的是那邊有一個青銅器, 他很清楚的分析解析說紅瞳比例多少混合會是青銅到多少比例是少會是紅瞳,非常有趣 而且從明代人就開始做一些假古董這件事情,有點像是很古老的方式,就是在地上挖一個洞, 再把鑄造出來的銅件燒紅後放進去埋起來,或是用一個大甕加一些材料後用水淹之類的方式, 隔一段時間後再挖出來,裡面講了很多奇怪的東西,像是他是中國的古代用語,但它其實指的 是一個化學名詞,比方說硃砂,硃砂其實是一種硫化物,滿有趣的。我會覺得說銅器材料,在上 面做出這樣子的鏽的表面處理很有趣,當時在2011年時還沒有太多人在玩這件事情,所以那 時候我就在想說,如果我要做青銅器的話我要去哪裡做,我在台灣找了一下,沒有看到太多的 資訊,找一找之後就跑去河南了,因為河南有一個很酷的小鎮他叫做「煙雲澗」,他號稱五大中 國造假城鎮之一,他們有做很多古董都賣到北京的潘家園,或是飯店等需要造景的地方。 那時候就想說我可不可以用青銅器做一些事情第一次的時候我在2012的2月在那邊待了一個月 熟悉一些他們的製作流程,然後帶回倫敦,第二次去的時候是7月跟8月,我當時拍了這些紀錄片, 裡面各位看到的東西只要跟青銅器有關的型態幾乎都跟蠟有關,只要做青銅器都要先做蠟模然 後再脫臘鑄造,所以怎麼樣子去玩蠟得特性再去把它鑄造出來,然後才是應用他們上鏽的技術 去做出一些效果等等。我覺得這個作品還是有很大的發展性啦,當大家都在談made in china 的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到底還有什麼樣子碟的可性特別是真對中國有這麼多的造假城鎮,那他 們的技術其實都還滿高超的,那有了這些技術他們還能夠做出一些什麼,這其實是一件很有趣 的事情,保持一個中立的態度,或是保持一個正面的狀態的時候去看他的時候,他還會有很多 不同的發展,我覺得這就是設計或是藝術迷人的地方。 最近玻璃這件事情在台灣好像越來越夯了,玻璃這個材料非常特別,他分成熱處理和冷處理, 在熱處理時你對他做了或留下了任何痕跡之後就再也無法挽救了,所以在熱處理時要快狠準, 不然就會在光照時留下各種機器的痕跡,所以我們也回到英國皇家學院去找玻璃系的同學來 一起研究如何把波紋應出來的痕西做出來,研究之後我們再把這個技術轉移給量產的廠商。 那因為這個project的關係我們得到了很多報導的機會,那後來我們成立的公司後來變得比較出名 之後我也離開回台灣了。
“Eataipei _ history, landscape,personality,life and future ”
+
離開倫敦回台灣的過程,我收到一封信,是來自台創的,他們希望在倫敦辦一場推廣WDC 就是世界設計之都,目標是2005年的倫敦設計節時去辦,那他們希望我們能夠把台灣的一些 設計品帶出去,去介紹推廣台灣的設計,在我的觀點他就是想用各種形式去推廣台北怎麼樣 前言 透過設計這個管道去認識台北, 但設計這個管道一定只有設計品嘛?如果我們的設計還太年 輕,還沒辦法很完整的去描述我們的這個城市怎麼辦?其實我那時主要面對的是這個問題 那個時候我們也算是混了一點時間了,也比較認識檯面上的一些人,但你很難去直接選出哪些 設計可以直接代表台灣,所以後來我直接放棄,我想說有沒有別的方法可以來介紹台北這件事 那我後來選擇了吃這件事情,就是後來出現了EAT TAIPEI。
將台北分解_歷史、地景、性格、生活跟未來 我們開始了食物設計這件事,第一件事情我們有沒有可能用別的方式做呈現台北這件事 第二是台北市一個很複雜的概念我們要怎麼樣把這概念切開來變成是一個一個的子題目 去講解、一一擊破。 子題目的部分我們分了五個:第一個是歷史、然後是地景、再來是台北人的性格、台北 人的生活型態,最後是未來,未來比較複雜包含了我們現在在關注什麼議題、未來會 發生什麼事等等。
台北的歷史--米糕,一層層堆疊出台北的脈絡 先說我們所指的是泛台北地區,台北盆地這整個區域的一些事情,那去查台北的歷史在 原住民傳說裡面台北本來是一個湖,出現了一個大地震後湖水瀉出去之後台北變成盆地 然後人們開始移居至此,後來歐洲人來了、明清時代、日治時期、國民政府等,當然還有 一些美軍的影響,現代主義、資本主義等。我現在用米糕來呈現一層一層的感覺,用地層 分層的概念去做,每個不圖年代的地層累積了些什麼,然後每一層代表不同時期來變成一 個食物做歷史的呈現 台北的地形-第二個是做一個盆地山海圍繞著,裡面的風味希望能說些什麼事情比如說山邊的話我們可能搭 個車三十分鐘就能夠到陽明山去,那換個方式可能騎車穿過山,我們就能夠到海邊去,那世界 各地的都市並不是每個城市都有這樣的好事可以發生,那透過這樣的方式來跟國外人來介紹台 北市個什麼樣的城市。 台北人的性格--饅頭,外表俐落堅硬,其實裡面是很柔軟的 那接下來這道食物他底下看起來很俐落的東西其實是饅頭,就是一個看起來很俐落堅硬的東西他 其實是軟的,我們在定義台北人性格的時候覺得他其實是說台灣人性格的總和,因為生活在都市 中需要變病叫有效率、比較保護自己,所以會需要一層面具,但融化之後裡面還是柔軟親切內在 是非常友善的。
+
台北人的生活--烏龍茶,跳跳糖,珍珠與檸檬氣泡,台灣充滿活力的夜市、歌唱休閒文化 我們在講這件事的時候,都特別希望能夠談我們的 上活動的生活,因為相對於歐洲來說店大概 七八點都關了bar也只開到11點,那台灣的夜生活其實是很有趣的,像是KTV這件事情其實是 日本傳過來的,但是台灣人把他又遍成更多不同形式,那這道菜主要呈現的是一個在嘴裡呈現 的PARTY的感覺,從左到右是烏龍茶打的泡沫,然後是跳跳糖,然後是珍珠,然後是檸檬 氣泡飲,依序含下之後就變成一個有聲音、有動感的台灣唱歌文化。 台北的未來--水果的果泥,台北人與社會,自己選擇自己的未來 當時是2015年,前後其實發生了很多社會運動那當下我們會覺得社會其實正在面臨很多抉擇 而我們的抉擇會影響到未來的社會的樣貌,我們又分成了三個部分,第一個是社會運動, 第二在講技術方面,第三在講社會設計以及參與等事情,我們準備不同種水果的果泥用液態氮 去結凍,然後讓享用者自行決定要加入哪項,我們用這些事情去影射我們可以搭配自己自己的 未來,選擇自己想要的飲品這件事情代表著我們怎麼樣去抉擇社會、對射回如何造成影響等等。 總結 產品上面的展品,我們再依據上面那五個題目來看,選產品這件事情就變得比較具象化了,那有 了這些脈絡後就比較清楚可以去做選擇,像是關於山、關於海、關於生活型態等等相關的物件設計 有什麼,有了題目之後才能有物件能夠被放進去。 這是我第一次策展,是第一次以策展人的身份去表現設計可以怎麼樣用不同的方式去為我們的城市 來做些什麼當初會接這個展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在倫敦看到很多打著台灣的名號卻辦了不怎麼好的展 所以希望自己能夠最後在倫敦的時候去做些什麼,那這個展場不只是展場,同時也是一個小型的劇 場,除了設計品及食物,他還是有各種不同的呈盤方式、以及周遭環境的設計,整體的體驗可以提 供更豐富的訊息,用這些方式去呈現更能夠呈現表現不一樣的台北,我們不用多說什麼,只要大家 吃下去聽一些簡單的故事,大家都能夠體會到台灣生活化的感受,那個形象就已經很具體的建構在 觀眾的腦海裡面。
+
第四、五道菜 然後第四道菜 ,一直也非常喜 歡這一道,我們是在談的 是在現在這個 時間點,我們剛剛講說 台灣 有六十萬的移 工移民在這塊 土地上,不管是在做基 礎建設家庭照 顧,或是在漁船上 在工廠裡, 算是我們整個 社會的根基,我也是非常具 象的去把他表 現出來,下面的紅色是 他們,而上們的 小鳳梨是我們 ,我們的社會成 果其實建構在 他們的付出上 ,但我們中間接 觸也是非常的 少,其實 這幾年已經有 團體在push這 些事情了,所以他們的狀 況已經改善了 非常的多了,包括今年還是 去 年的時候有修 法,但社會上基本 上還是當作他 們不存在,好像建設自動 就好了,或是誰在照顧 我們的父母,或者是爺爺奶 奶的輩份,這樣的社會結 構或者是我們 跟他們的關係 ,這樣真的是一 個好的狀態嗎?那之所以會 想把這件事情 放進來是因為 ,之前一二月的 時候比利時發 生恐怖攻擊 如果各位有印 象的話,基本上就是在 上世紀中期的 時候比利時引 進了大批的移 工移民來建設 他們 的國家,但他們沒有處 理好這些移工 移民的問題,所以衍生出來 一個非常封閉 的社區,在那邊就 是滋生了恐怖 主義,所以後來就發 生了恐怖攻擊 ,但這已經是大 略說過,中間有很多的 原因。 問題是我們已 經有人進來了 ,那我們要用什 麼方式來接納 他們,或是怎麼讓他 們進入到我們 的社會 我認為這是一 件非常嚴重,非常需要去討 論去思考的議 題去把它放進 來,那怎麼樣讓兩 個不同世界 的人讓這個社 會能夠變得更 好,其實這個答案 也滿簡單的,你只需要把中 間的接觸面積 放大,或者 是上下的材料 融合在一起就 可以了。那第五道菜在 提的東西是未 來我們把一到 四道菜通通放 到這個 碗裡面去,再用一個特製 的soup把他們 通通放在一起 餓所以我們在 談文化或族群 融合的時候,雖然 說最後的title 是melting pot,我們在想說除 了文化大文革 或者是文化族 群融合,是要把所有人 都變 成同一種人嗎?我想各個族 群也不會想接 受這樣的事情 ,我覺得在現在 這個時間點的 定義,我們就 直接講這個湯 好了,你其實會嚐到 所有食材所成 就出來的一個 風味但裡面還 是有食材,你在吃這個 單一食材的時 候你還是可以 嚐到這原本的 味道,那這個有兩件 事情第一件事 情是有沒有可 能有一個 社會她還是保 留著原來族群 的一個狀態,但這些文化又 共同成就了一 個只有他們可 以成就的一種 氛 圍,就像是宮保雞 丁你一定要有 雞要有辣椒要 有花生,假設這三個,如果沒有這三 個就不叫宮保 雞 丁了對吧,但各個食材所 成就出來組合 在一起的那個 東西,才是我們應該 要看的事情,而不是一直 去強調雞就是 要有雞的味道 ,或蔥就是要有 蔥的味道然後 我其他都不要 ,就其實在最後 一道菜是強 調這樣子的一 個訊息,但台灣在碰族 群議題其實是 一個地雷啊,誰碰誰就臭掉 ,一方面你站一 個比 較抽離的角度 來看,你當然會提出 一個誒你們應 該要往一個方 向來走啊為什 麼你們會這樣 可是你在 裡面的時候,比如說台灣原 住民其實是長 期被漢化的,那他們自己的 文化其實是希 望能先站穩腳 步 的,現在來說他們 的話都已經漸 漸不穩在流失 當中,而你跟我談融 合是在找死啊? 你很難在十秒 內去想要放入 哪些原住民,就是基本上你 不管怎則做都 是錯的,族群議題就是 這樣子 但我覺得還是 要談。
+
+ “Utopia by Design“” 前言 那因為在Eat taipei做得還滿成功的,當時倫敦設計雙年展那邊的Director叫Chrise剛好 也有機會來參與我們的活動,所以他便希望要請我們在2016年也就是去年的九月份的倫 敦設計雙年展,他們希望台灣能以國家的身份去參加這個展覽。 我覺得今天既然這個台灣館,我們要講他的主題,其實去年的雙年展呢有個主題叫做 烏托邦Eutopia by design,設計所建構出來的烏托邦,這樣的命題之下,就是從Eat taipei 的那個影片,我們就找同一個導演叫謝宇恩,視覺的部分我們找了小子,就是我們覺得他們 就是台到不行的人,那食物這邊一樣就是從我跟建築師這邊開始,那還有展場設計,基本上 我們在討論到底什麼是台灣,這個問題跟我要怎麼去介紹台北是一樣的,在講這些事情的 時候我們討論串就出現一個問題是說 如果台灣是一艘船,我們有我們的船長,船員在不同的時間點上了這個船成為船員之一。 因為台灣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移民史。我們台灣有六十萬的移民,佔了台灣的四十分之一, 其實不斷有新的人上這個船,那問題是這個船要走向什麼方向,這個問題大家一直爭議不斷 那意思是說我們今天要講什麼是台灣文化,我要怎麼教台灣文化,那這個都是完全無法回答 的問題。剛剛那個問題,就是我們到底應該去什麼地方,然後再詮釋台灣文化的時候 我們的解答是 修龍̶̶相撞
“修龍——相撞” 我們自己的解答是,文化跟文化之間到底能不能產生融合,然後產生出下一代,如果說 一個爸爸是原住民好了,然後媽媽是客家人好了,假設是這樣的設定,那孩子就繼承了 父母雙方的文化的基因,那剛剛好如果這個孩子是藝術家的話,那他會創造出什麼不一 樣的事情,那如果他又是文學家或他是廚師好了,他有沒有可能產生出一個融合的狀態 那如果這件事情又是一個更大的主題,發生過了好幾代之後,那台灣有沒有可能產生出 跟現代完全不一樣的事?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去分說你是客委會我是原委會,那為什麼沒 有閩南人會,因為閩南人的族群在台灣佔了超過八成啊,那這個時候好像就沒有必要去 爭說我們這個族群來自什麼地方。而是去看我們未來應該一起去創造什麼樣的文化。 所以我們其實是在講這件事情,一方面當我們談文化融合這件事情太溫柔、太輕描淡寫了 沒有人要聽,所以我們要取一個比較有力量的名字,當小子跟宇恩這兩種奇耙的人碰在一起 怎麼可能會弄出那種大眾印象中的文化融合!甚至到最後就連文化也不要,直接取「相撞」 兩個意義,象徵文化融合,並且使用台語發音的「修龍」作為展覽名稱。 我們的展廳一樣維持大的餐桌面。做這樣的展場設計,一方面是在說台灣有70%的地是山坡地 但這很奇怪,因為我們一般都是生活在平地的空間,像我們對山好像很不熟悉,但他佔了我們 台灣大約七成的空間,所以我們用了這樣子的意象來呈現台灣館。
第一道菜 我們也是用五道菜的形式來做這個節奏,那前三道我們是在談過去的歷史,第四道談的是現在 ,第五道談的是未來,那前三道菜,台灣的歷史其實是滿難切的,不過我們就抽了三段,我們 認為是相對重要的事去談。第一段是在講羅漢腳過台灣,在明清末期的時候呢,因為在中南方 有滿多的人口暴增,而產生糧食不足的問題,那一方面國家又是採海禁政策,一方面是因為有 海盜,一方面國家不希望勞動人口外流,那在福建在東南沿海一代,尤其是在廣東那邊但我們 不講廣東,在福建這一塊本來就是有人搭船偷渡到台灣來,因為他們聽說台灣就是一個寶島, 這邊的生活其實很不錯。那為什麼叫羅漢腳呢,因為當時是清朝還是明朝,限定了只有你是單 身男子,就算你結婚了也只能隻身一個人到台灣來,所以我們在講這段故事,所以我們就放了 一個饅頭做的光棍,然後穿過去中間那個海,到達了右手邊的這個花叢,那為什麼叫花叢呢, 因為有很多的羅漢腳過來了以後,為了要生存所以選擇了入贅到平埔族的家裡面去,那平埔族 其實是母系社會,那多了一個男丁過來做勞動他們其實是非常歡迎的,一方面是在講這個地勢 ,一方面是希望用花在講台灣的結合在一起的喜慶,所以這算是第一次跨越海峽的種族融合這樣。 第二、三道菜 第二道菜我們是在講日本為這塊土地帶來的秩序跟規矩,因為在清朝統治的時候前半期沒那麼用力 到後半期有劉銘傳的時候他才開始建設一些比方說學校或者是一些基礎建設,但其實真正把台灣的 教育和基礎建設帶起來是在日治時期的這段時間,那我們這邊可以看到是果凍,然後上面有一點像 是小小的巧克力葉子的片,那我們是在談說在這個時間點我們很多事情才出現了方法和規矩,那這 是第一版,我們是在談國民黨解嚴前後所產生出來的一些文化爆發,你可以看到這白色的盒子,然 後他蓋上去右上角的那個樣子,基本上就是一個white cage一個白色的牢籠,這張象徵了兩件事情 一個是白色恐怖另一個是,就一個事實來說。他要統治這塊土地的時候他必須要用他的價值觀來壓 住過去的一些事情就是如果我要統治你但你一直跟我做一些比較,像是以前日本時代過的比較好 那當然是不爽啊,那在價值觀上面呢,國民黨帶來的有很多是以中國為本位的,這件事情就不管是 包含了學術上的事情或藝術上的事情都是,所以這個白色的蓋子就是以中國文化為象徵的一個標準 但其實在裡面,你看有原住民,客家或福建,然後還有日治時期,其實已經慢慢累積了一些不同的 思考跟文化,那有點像是被這白色的蓋子給壓住了,那個時候就產生了很多的反抗這裡就不多做解 釋了,但我只是想講說你把這白色的蓋子掀開裡面的東西其實是非常非常的豐富的。
“Q
你覺得台灣的學生有什麼樣的優勢 能朝國外發展?
+
有人說是製造資源拉,也是一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態相較 於其他國家來說,就是設計跟整個社會的連結度有待加強,
A”
但我們的製造資源還是非常的豐沛,國家在設計類型上的補助 不管是教育上還是產業上,這個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態 其實我們的觀光資源是個不錯的優勢,但這件事情是沒辦法 回答你的問題拉。
“Q
+
有關於社會設計這件事情,當你在提出讓台灣自己本身或者是外國人更加確定 定義台灣這件事情的時候,你在做完哪個Project的時候你會對台灣更清楚嗎 我說的是你自己本身,還是說你會找到更多的背景資料更多的知識性,但你卻對 台灣所面對的環境更加的模糊或不清楚。 我覺得對我來說是不模糊的,因為我是在向社會投球,但有沒有球投回來我就 不知道了,但一方面是因為做了這些事情,接觸了更多的人,也會知道彼此不同 類型的想法是什麼,或不同點是什麼地方,比方說我這禮拜要換的一個工作坊, 對象是小學生,我們就在談米食文化,我們就在研究歷史文化,然後我們再邀請 廚師和小朋友來一起創造出新的米食,其實我做過台北或台灣的,那自己不可能
A”
一次到位,怎麼樣累積不同的事情真的只能慢慢耕耘,你才可以慢慢的把這個想 法置入,就包括我現在要挑戰讓他們去做出新的米食這件事情,我們都會擔心
說我們該怎麼挑戰這舊有的商業模式,或者是他們對於米食或米糕的做法的認同 我自己是清楚的,但這個社會有沒有清楚我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