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修內司官窯
三登方壺
備極於禮
三壇同墠
台北故宮藏有四件三登方壺,其中有三件為清官窯仿燒品。就器物類型而言, 一類為宋元間所燒造之廣口、厚胎紫金土、平削足之修內司官窯(以下皆稱廣口 式,詳參【圖 1】) ;一類為清雍正、乾隆間,景德鎮御窯仿燒的狹口、泥鰍足脊之 清官窯(以下皆稱狹口式,詳參【圖 2、圖 3】)。目前,台北故宮僅對外發表三件 三登方壺,一件係宋元間廣口式修內司官窯(詳參【圖 1】),二件為狹口式清官窯 (詳參【圖 2、圖 3】) 。清官窯仿修內司者,胎身略薄許,以瓷石與高嶺土塑胚施釉, 足脊滾圓(泥鰍背)後,另罩上一層氧化鐵、氧化錳護胎釉汁,係標準清三代官 窯特徵,與南宋官窯口、足修整方式判然有別,不可不察!(詳參【表 1】) 拍品為南宋修內司官窯方形琢器,壺身作三級,級如覆斗,仿彿拾級而上。 首層收斂,口微弇,款腹;末層承矮圈足。通器內外敷乳濁青釉,開片自然,溫 婉可人;惟施釉不及足底,底平削成脊,乃標準宋代官器範式無疑。
壹、 葆有精神足,疵無髺墾曾 民國七十八年,台北故宮舉辦宋代官窯特展,展出北宋官窯、南宋修內司窯、 南宋郊壇下窯等一百四十三件清宮舊藏,其間不乏鍥有乾隆皇帝御製詩者,旋即 引發海內外學者、收藏家關切,同時間出版之《宋官窯特展》(臺北市:故宮博 物院,1989 年)圖錄,莫不為各界引為經典!
(一)
馮門立雪
趨訪故宮
隨著台灣、中國政經局勢改變,中國改革開放後,不少文博單位,開始與台 北故宮建立溝通、交流渠道。九零年代(民國八十年左右),北京故宮研究員、
中國古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訪問台北故宮,以其對中國瓷器實物鑑定經驗之醇熟, 受邀為台北故宮庫房瓷器,進行斷代、鑑定。馮先銘上手清宮舊藏南宋官窯後, 旋即提出「《宋官窯特展》內之多數定調為北宋之官窯,為清雍正或乾隆朝仿製, 並一一予以口頭說明,釐清年代。」其所憑藉者,便是清官窯滾圓(泥鰍背)修 足工藝與宋瓷大相逕庭之差異。此後,台北故宮對於兩宋官窯之界定與斷代,便 參考北京故宮研究成果,進入新進程,逐漸下修清官窯南宋官釉器年代,為宋元 官窯瓷器正名。 馮先生在台北故宮甄別兩宋官窯時,指出「特展發表狭口、滾圓足三登方壺 (《宋官窯特展》圖錄中,編號 3、4 兩件北宋官窯粉青三登方壺),兩件為清三 代官窯所仿燒。應該另有仿製對象、仿燒範本!」(詳參【圖 2、圖 3】)惟當時台北 故宮庫房,另見有宋元之際修內司官窯燒製之廣口式紫金土、平削足三登方壺(詳 參【圖 1】),其間仿燒、對應、傳承關係,仍無法釐清。
馮氏故去後,哲嗣馮小琦發表〈宋官窯瓷器及其仿品〉(《收藏家》1997 年 01 期,頁 8、9),揭示一件狹口式泥鰍足脊「清景德鎮仿官三登方壺(頁 8)」, 即《宋官窯特展》編號 3「北宋官窯粉青三登方壺」(詳參【圖 2】)。馮文中指出附 圖「粉青三層方壺。……,從傳世官窯器物及窯址發掘情況來看,此形為宋代官 窯中未見,從胎釉,口足特徵來看,當為明清時期所仿造。 (頁 9) 」此說即源於 馮先銘晚年趨訪台北故宮時,上手三登方壺後之看法。當時馮氏已向台北故宮方 面說明,清雍正、乾隆朝仿宋官窯,必有所本;惟直至馮氏故去,仍未得見宋代 狹口式三登方壺之原件或標本!
(二)
貴似晨星
浮一大白
經過馮先銘先生訪學說明後,台北故宮逐漸將《宋官窯特展》圖錄內之清官 窯仿宋官釉器斷代下修、正名,並參考中國窯址探方資料,針對原擬傳世宋官窯 進行重新考訂。民國百單四年十二月,台北故宮策劃「貴似晨星—清宮傳世 12 至 14 世紀青瓷特展」 ,同時發表《貴似晨星∕清宮傳世 12 至 14 世紀∕青瓷特展》 (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 年)圖錄,頁 166 展示一件廣口式厚胎紫金 土、平削足之「南宋-元 官窯 青瓷三登方壺」(詳參【圖 1】),內文指出: 院藏另外三件器形與之相仿的清朝製品,除了透露出乾隆皇帝降旨仿燒 目鑑過的文物之外,從仿品(故瓷 013487)更像「國社」的造型中, 而能印證他將此器視為豐收祭台的想法。浙江省杭州市郊壇下官窯和老 虎洞窯址均見有相似的標本。 台北故宮認為,清仿燒之狹口式泥鰍足脊三登方壺(詳參【圖 2、圖 3】),形制較宋 元官窯三登方壺,更接近「國社」造型。且在郊壇下官窯、老虎洞窯址已見類似 標本。可見得,清雍正或乾隆朝在傳辦仿燒狹口式三登方壺時,必然有宋代或元 代之傳世品作為範式。
(三)
脩內秘器
耤迴玩古
清官窯仿燒狹口式三登方壺,已見台北故宮《宋官窯特展》圖錄中,編號 3、 4(詳參【圖 2、圖 3】),其原型母本,雖已見於杭州市郊壇下官窯和老虎洞窯址, 惟中國官方未正式對外發表。 台北故宮「南宋-元 官窯 青瓷三登方壺」釉水稍顯米黃(詳參【圖 1】),器 型、胎釉類宋末元初之氣韻,且未見清官窯仿燒品。拍品「南宋 修內司官窯 三 登方壺」係紫金土塑胚,胎骨厚實,足脊平削,符合南宋修內司官窯匠作工藝; 釉色澄盈、開片柔媚,冰紋呈鱔血色,包漿、土沁自然,當即清官窯所取法仿燒 之原型無遺。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拜杭州基本建設之賜,南宋舊皇城區、御街,抑或朝天 門裏一帶,不時出土南宋士大夫家族宿藏;其間,包含部分北宋晚期隨高宗趙構 南渡國士,攜來行在之汴京故物。俟南宋晚年,元軍入寇天子行在(臨安)時, 世家大族猝不及防,隨手窖藏、罐藏,甚或掩埋;是類兩宋文物,即今日杭州老 城區官器之來源。1980 年後,因基本建設整地,不乏各類兩宋官器(玉、瓷、 刻石、銅器) ,在杭州老城區面市,多數旋即流向海外,為藏家秘藏。2004 年後, 中國崛起;2011 年以降,基本建設進入尾聲;致使南宋時天下都會「臨安」之 皇宋文物,貨源面臨枯竭。 拍品「南宋 修內司官窯 三登方壺」即源於 90 年代杭州,後經日人遞藏。 弗論此三登方壺本體之精良,刻下,南宋皇城文物資源枯竭,加之中國基本建設 告終與經濟崛起。南宋皇城官物外流之大勢,已悄然消逝。本公司忝承藏家垂青, 出品秘藏廿餘年珍品,除分享器物,更是分潤千年不遇之機運。杭城出現皇宋官 器的美好時代,已然過去,猶如白頭宮女話天寶,此情此景,或只待在「南宋 修 內司官窯 三登方壺」中追憶。識者宜鑒!
貳、 中矩還微橢,形標中稔呈 中國文物不俗!非為藝術而藝術,器物而後有制度,制度則追本於思想。三 登方壺亦然,決非一般之宮廷陳設器或生活實用器可比擬,其本質為禮器,取象 於三壇、郊祀壇、社壇,符合中國文化「制器尚象」之內涵。
(一)
年陳氣澄
即物三登
乾隆皇帝分別於南宋-元官窯青瓷三登方壺、清官窯仿宋官釉青瓷三登方壺, 勒上御製詩: 南宋-元 官窯 青瓷三登方壺外底(詳參【圖 1–3】)
《詠官窯三登瓶》 脩內成秘器,年陳陶氣澄。那餘下荣火,祗裂細紋冰。葆有精神足,疵 無髺墾曾。耤迴閒玩古,即物祝三登。 互見於「清.高宗弘歷《御製詩四集》卷二十」 清 官窯 仿宋官釉青瓷三登方壺外底(詳參【圖 3–2】) 《詠官窯三登壺》 中矩還微橢,形標中稔呈。志希可能遂,手舉不期輕,再化曾子擬,六 飛王判縈。籌遺九年食,敢懈寸心誠。 互見於「清.高宗弘歷《御製詩四集》卷二十三」 明清二朝,皇帝親政後,必須於每年仲春亥日,蒞臨先農壇,躬身扶犁執鞭、親 耕勸農,三公九卿率從。有清一代「親耕禮」可謂世為定制,藉此昭示皇帝、朝 廷敬重漢人農事的立場。類而等之,皇后則有親蠶禮。親耕親蠶為清代新春開正 後,最重要祭禮,亦象徵男耕女織、富足立國之本。上揭《詠官窯三登瓶》詩末, 在《御製詩四集》卷二十中,另有雙行夾注,乾隆皇帝解釋道: 「是日耕耤還宫, 將/以明日幸南苑,取道近/也,即物祝三登。」乾隆於仲春亥日行親耕禮後,擬 於翌日擺駕南苑,因路程不遠,得空即興歌詠與農事相關之三登方壺。細品二首 詠三登壺詩,不難窺見,乾隆皇帝認定三登方壺與五穀豐登有關,係呈放熟稔、 感懷農夫辛勤、珍惜食糧之用。
(二)
立社群姓
皇帝親祀
元人王禎,曾任官宣州旌德、信州永豐縣令,精研農學、印刷術。彼於所著 之《農書.農器圖譜.田制門》錄有「太社、國社、民社」附圖(詳參【圖 4】), 社壇皆作方形、三階、拾級而上樣貌。說明,至遲在《農書》成書之元大德八年 (A.D.1304)年以前,三階形社壇已為定制。加之,王氏通曉農學故事,曾任一 方官守,對於朝廷祭祀,應不陌生。故《農書.農器圖譜.田制門》指出: 太社。祭法曰:王為群姓立社曰太社,自立曰王社。又按,唐郊祀録云: 社壇居東面北,廣五丈、髙五尺,以五色土為之,四面宫坎飾以方色; 稷壇在西,如社之制,每於春秋、二仲元辰及臘,各以太牢祭焉,皇帝 親祀,則司農省牲進熟、司空亞獻、司農終獻。(詳參【圖 4–1】) 國社。祭法曰,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自立社曰侯社。其制度,考之 朱文公社稷壇記云:壇方二丈五尺、崇三尺,其再成方面,皆殺尺,崇 四分而去一,三成,方殺如之,而崇不復殺。用三獻禮,祭以少牢,今 郡國祭社皆有定式,此不復具載。(詳參【圖 4–2】) 中國禮制皆有淵源與因革損益,絕非向壁虛造可得,三登方壺之原型,既列於元 初古書,書中更逕言社壇、稷壇之制,本追源於唐人郊祀之禮,則兩宋壇形已成 定式,三登方壺取象於社壇之形,殆無疑義。
(三)
三壇同墠
君明臣良
社壇在唐、兩宋、元時之形制,為三級方階所構成,拾級而上,漸層收殺。 當非憑空杜冒而來!先秦文獻《尚書.金滕》指出「(周)公乃自以為功,為三 壇同墠。為壇於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圭,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以旦代某之身。」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滕) 》 又有相同記載「周公乃爲三壇同墠,爲一壇于南方,周公立焉,秉璧植珪。」 (詳 參【圖 5】)事源於周武王克商兩年後,患病不起,周公築「三壇同墠」禱告,願 以自身代替武王受病,並將捨身相替之祭文封入銅繩匱中。數年後,武王駕崩, 周公兄弟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耳語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周公遂離開國都,東征三 年。第三年周公賦了一首《鴟鴞》詩贈送成王,成王置若罔聞。至秋天,秋收在 即,眼看將是大豐收。卻忽然颳起大風雷電,大樹連根拔起,莊稼倒伏,百姓驚 恐萬分。周成王與大臣準備占卜,無意間開啟周公自願作文王替身之祝詞。成王 深感自責,決定前往東國迎回周公。待成王御駕到城門外,天空雨霽放晴,風向 反轉,颳倒的莊稼全站起。此年終究大豐收。 周之立國,始於農耕稼穡, 《史記.周本紀》:「周后稷,名棄。……,棄為 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 相地之宜,宜穀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 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百穀。』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 姓姬氏。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周人始祖后稷為堯的農 師(農業部長),封於邰。《尚書.金滕》、清華楚簡《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 之志(金滕)》文末所言之「禾盡偃、禾則盡起、歲則大熟」 、 「禾斯偃、禾斯起、 秋則大獲」與農事有關,那麼「三壇同墠」,是否與周之始祖神后稷(榖神、農 神)相關? 中國歷代經學家、注疏家皆未深究「三壇同墠」與周公告祭之神祇。屈萬里 先生《尚書集釋》頁 128 指出「壇為土臺,墠為掃地,皆為備祭祀也。三壇,太 王、王季、文王各一。……,為壇於南方,言另設一壇於三壇之南。周公北面立 於此壇。」認為三壇係太王、王季、文王各一壇,稍嫌附會。「三壇同墠」應係 指三座方土臺,壘築於同一祭地上,既夯壘而成壇式,必有層級。如此,則「三 壇同墠」應是三層方土臺,即後世之社壇、稷壇;亦可說明,周公祝禱之神祇, 為周之始祖神,同時亦是農、榖之神「后稷」。后稷因接受周公「三壇同墠」時 所祝禱之條件,文王崩殂後,成王對周公無理,於是后稷降凶,使「大木斯拔、 禾盡偃」 。是以,宋元人眼中之「太社、國社、民社」 ,甚而三登方壺之原型,當 即導源於先秦西周時之「三壇同墠」祭壇。 南宋高宗定都臨安後,以天子行在之姿,收攝北宋臣民,恢復東京典章文物。 然而內廷政治矛盾層重,高宗禪位於養子趙昚,光宗內禪予嘉王趙擴(寧宗), 如同西周初年政經局勢般立基未穩、風雨飄搖。中國政治文化素有追比文武周公
法統、道統之傳統,宋人亦然,三登方壺之製備,本於三壇同墠、社壇、稷壇之 形,復古、慕古,託物言志。祭祀時置於壇臺,平日置於廟堂;外在祈求五榖豐 稔,內化追求君明臣良之道。無疑是中國王官文化與三代文明之延續、體現!
圖 1–1 南宋-元 官窯 青瓷三登方壺 (現藏台北故宮,通高 14.4 cm、口徑 9×12.5 cm、足徑 9.3×12.4 cm)
圖 1–2 南宋-元 官窯 青瓷三登方壺 (現藏台北故宮,通高 14.4 cm、口徑 9×12.5 cm、足徑 9.3×12.4 cm)
圖 1–3 南宋-元 官窯 青瓷三登方壺 (現藏台北故宮,通高 14.4 cm、口徑 9×12.5 cm、足徑 9.3×12.4 cm)
圖 2–1
清 官窯 仿宋官釉青瓷三登方壺 (現藏台北故宮,通高 12.2 cm、口徑 3.8×6.7cm、足徑 7.3×10.2 cm) 《宋官窯特展》圖錄編號 3,原題作「北宋官窯粉青三登方壺」
圖 2–2 清 官窯 仿宋官釉青瓷三登方壺 (現藏台北故宮,通高 12.2 cm、口徑 3.8×6.7cm、足徑 7.3×10.2 cm) 《宋官窯特展》圖錄編號 3,原題作「北宋官窯粉青三登方壺」
圖 3–1 清 官窯
仿宋官釉青瓷三登方壺
(現藏台北故宮,通高 11.9 cm、口徑 3.7×6.5cm、足徑 6.8×9.7 cm) 《宋官窯特展》圖錄編號 4,原題作「北宋官窯粉青三登方壺」
圖 3–2 清 官窯 仿宋官釉青瓷三登方壺 (現藏台北故宮,通高 11.9 cm、口徑 3.7×6.5cm、足徑 6.8×9.7 cm) 《宋官窯特展》圖錄編號 4,原題作「北宋官窯粉青三登方壺」
圖 4–1 元.王禎《農書.農器圖譜.田制門》,〈太社〉圖
圖 4–2 元.王禎《農書.農器圖譜.田制門》,〈國社〉圖
圖 4–3 元.王禎《農書.農器圖譜.田制門》,〈民社〉圖
圖 5–1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金滕)〉【簡 2】 釋文:周公乃為三坦(壇)同 (墠);三坦(壇)同 (墠)
圖 5–2 《尚書.金滕》: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
表1 品
南宋-元 官窯
南宋 修內司官
清 官窯 仿宋官
清 官窯 仿宋官
名
青瓷三登方壺
窯 三登方壺
釉青瓷三登方壺
釉青瓷三登方壺
來 源
台北故宮藏品 (圖 1 系列)
拍品 (日本回流)
台北故宮藏品 (圖 2 系列)
台北故宮藏品 (圖 3 系列)
正 面 特 徵 外 底
修 足 工 藝 說 明
1、紫金土 2、平削足脊
1、紫金土 2、平削足脊
1、瓷石與高嶺土 1、瓷石與高嶺土 2、泥鰍滾圓足脊 2、泥鰍滾圓足脊
3、足端修釉 3、足端修釉 3、足端刷氧化 3、足端刷氧化 4、足部線條有力 4、足部線條有力 鐵、錳護胎釉 鐵、錳護胎釉
5、目前未見清官 5、清官窯仿燒之 4、足部線條柔撫 4、足部線條柔撫 窯仿燒 原型,郊壇下 5、模仿南宋官窯 5、模仿南宋官窯 官窯和老虎 洞窯址均見 有相似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