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哥窯
弦紋貫耳壺
質樸稱珍重
禮達平紛紜
宋元哥窯見於兩岸故宮,英國、日本等世界各地公私立博物館,約莫兩百餘 件;雖窯址尚未被完全證實,但杭州鳳凰山、老虎洞(修內司官窯) 、龍泉窯(溪 口、琉田貢窯南宋地層),皆有類哥窯傳世品之破片標本出土。其中以杭州老虎 洞哥釉瓷片標本,較符合傳世哥窯特點,具有共性,惟多半被歸類於官窯,符合 明清文人所言「官哥不分」的事實。元以前之哥窯,分瓷胎、砂胎兩大類,胎骨 有厚有薄,胎色見有黑、灰、深灰、土黃幾類;乳濁釉色則以灰青居多,其次為 月白、粉青、炒米黃。特徵顯然與明清時期景德、漳州、龍泉仿燒者不同。 明清官窯仿哥,多以江西白瓷土塑坯,修胎薄而規整,圈足略高,釉色純淨, 缺乏乳濁感,透明度高,氣泡小,部分署有年款;民窯釉層厚而渾濁,施釉粗糙。 斯類明清仿燒件,玉質感遠不如宋元哥窯,紋片僵硬、匠氣,大開片多為人工染 黑;圈足有窯紅,部分口沿、足脊施醬釉。 拍品與傳世南宋官窯同型(詳參【圖 1、圖 2】),屬杭州老虎洞修內司官窯第二 層位(南宋晚期)成造之「官哥不分」陳設祭祀用瓷,乃南宋人依《宣和博古圖》 , 擬仿殷周銅器貫耳壺式而來(詳參【圖 5】)。壺體作扁圓式,圓口,頸微斂,溜肩 垂腹;頸部隱起雙線弦紋,兩側貼塑貫耳,腹下托外侈高圈足,足脊平削,足壁 對置圓穿,符合明.高廉《遵生八箋.燕間清賞箋下.瓶花之忌》所言「故官哥 古瓶,下有二方眼者,為穿皮條,縛於几足,不令失損。」;通器罩青黃釉,壺 身金絲鐵線,深褐色牛毛片紋內,佈滿鱔血開片,俗稱文武片。品之低調內斂、 含蓄古雅,反映宋人寧靜淡泊、深邃雋永之氣質才性。
壹、 觸目引清思 – 從乾隆觀點談起 乾隆皇帝所賦哥窯詩作,不下二十餘首,《詠官窑方缾》(《御製詩五集》卷 六十四)恰好道盡南宋官哥二窯剪不斷、理還亂之淵源。詩云: 官窑為甲哥窑乙, 脩内定評出宋甆; 生一何妨遜生二, 宋時,章生一、生二兄弟,皆龍泉窑工。生二所陶青器純為粹如美 玉,是為官窑。生一所陶淺白,斷紋號百圾碎,是哥窑,評者以為 遜於官窑。
獻之曽是勝徽之。 方難圓易如人品,
凡製陶器範,方難於規圓,以方者難於均齊平正,若火候微過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