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哥窯
弦紋貫耳壺
質樸稱珍重
禮達平紛紜
宋元哥窯見於兩岸故宮,英國、日本等世界各地公私立博物館,約莫兩百餘 件;雖窯址尚未被完全證實,但杭州鳳凰山、老虎洞(修內司官窯) 、龍泉窯(溪 口、琉田貢窯南宋地層),皆有類哥窯傳世品之破片標本出土。其中以杭州老虎 洞哥釉瓷片標本,較符合傳世哥窯特點,具有共性,惟多半被歸類於官窯,符合 明清文人所言「官哥不分」的事實。元以前之哥窯,分瓷胎、砂胎兩大類,胎骨 有厚有薄,胎色見有黑、灰、深灰、土黃幾類;乳濁釉色則以灰青居多,其次為 月白、粉青、炒米黃。特徵顯然與明清時期景德、漳州、龍泉仿燒者不同。 明清官窯仿哥,多以江西白瓷土塑坯,修胎薄而規整,圈足略高,釉色純淨, 缺乏乳濁感,透明度高,氣泡小,部分署有年款;民窯釉層厚而渾濁,施釉粗糙。 斯類明清仿燒件,玉質感遠不如宋元哥窯,紋片僵硬、匠氣,大開片多為人工染 黑;圈足有窯紅,部分口沿、足脊施醬釉。 拍品與傳世南宋官窯同型(詳參【圖 1、圖 2】),屬杭州老虎洞修內司官窯第二 層位(南宋晚期)成造之「官哥不分」陳設祭祀用瓷,乃南宋人依《宣和博古圖》 , 擬仿殷周銅器貫耳壺式而來(詳參【圖 5】)。壺體作扁圓式,圓口,頸微斂,溜肩 垂腹;頸部隱起雙線弦紋,兩側貼塑貫耳,腹下托外侈高圈足,足脊平削,足壁 對置圓穿,符合明.高廉《遵生八箋.燕間清賞箋下.瓶花之忌》所言「故官哥 古瓶,下有二方眼者,為穿皮條,縛於几足,不令失損。」;通器罩青黃釉,壺 身金絲鐵線,深褐色牛毛片紋內,佈滿鱔血開片,俗稱文武片。品之低調內斂、 含蓄古雅,反映宋人寧靜淡泊、深邃雋永之氣質才性。
壹、 觸目引清思 – 從乾隆觀點談起 乾隆皇帝所賦哥窯詩作,不下二十餘首,《詠官窑方缾》(《御製詩五集》卷 六十四)恰好道盡南宋官哥二窯剪不斷、理還亂之淵源。詩云: 官窑為甲哥窑乙, 脩内定評出宋甆; 生一何妨遜生二, 宋時,章生一、生二兄弟,皆龍泉窑工。生二所陶青器純為粹如美 玉,是為官窑。生一所陶淺白,斷紋號百圾碎,是哥窑,評者以為 遜於官窑。
獻之曽是勝徽之。 方難圓易如人品,
凡製陶器範,方難於規圓,以方者難於均齊平正,若火候微過易形
其窳。以是,方器佳者流傳甚少。
取羙棄瑕亦理宜; 甆噐難於經乆,故舊窑率覺可貴,雖有㣲瑕,亦當莭取其羙。 置几簮花芳滿室, 却饒觸目引清思。 乾隆皇帝在「生一何妨遜生二」自注中提到,宋代章氏兄弟中的章生二,所製瓷 器純粹如美玉,屬於官窯;長兄章生一製器因為有斷紋(開片),不如胞弟產品 優良,名為哥窯。乾隆以瓷器開片論定官窯、哥窯,雖可備一說,卻未必符合實 情!究竟,宋代官窯、哥窯,是以冰裂片紋,或是燒造品質,抑或是燒造年代為 區分標準?文獻證據聚訟紛紜,惟有透過考古發掘,方能進一步說明官窯、哥窯 之分別。
貳、 脩内出宋瓷 – 哥窯因革自宋官 哥窯何處覓?有浙江龍泉、浙江杭州、江西吉州、江西景德、安徽壽州之說。 吉州、景德、壽州於明清時雖有仿哥實物,且明.徐維起《徐氏筆精》卷七哥窯 條載「甆器有哥窯,夀州有舜哥山,此窯所出,今賞鑒家解哥字,謂其兄所製, 悞矣。」卻無窯址規模成燒之實物證據支撐,應係徐維起誤將「舜耕山」與壽州 窯混同之訛傳。 浙江龍泉窯之前身,為唐越窯、五代金村窯,興於北宋,盛於南宋、元,下 紹於明,此後見衰。主要生產青器,且龍泉琉田大窯、溪口等地窯址,發現類似 傳世哥窯胎釉類同之瓷片標本。故哥窯應在龍泉窯系內! 哥窯之名,最早見刊於元至正二十三年(A.D.1363)孔齊《靜齋至正直記》, 至正十五年「乙未冬,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 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辨。 今在慶元見一尋常青器菜盆,質雖粗,其色亦如舊窯。」可知元時杭州市面有哥 哥洞窯販售,與古官窯相似,而龍泉境內所屬的慶元,同樣也有類似之舊窯(古 官窯)。哥與官近似,元人已悉! 目前,釉色、釉質與傳世哥窯相近或類同之考古實物,有上海青浦元代任氏 墓哥窯瓷器八件;南京汪興祖墓出土十一件元末哥釉瓷盤;元大都出土哥窯蟹青 釉青瓷罐與哥釉瓶殘器;老虎洞南宋官窯址元代晚期地層出土哥釉瓷器。 老虎洞南宋修內司官窯遺址元代地層,又可分為元代早期、元代晚期兩層。 元代早期層內器類、器型、燒造工藝,明顯追比南宋層官窯器,但又有部分南宋 器物釉色與哥窯混同,難辯孰官孰哥。(詳參《南宋官窯與哥窯–杭州南宋官窯 老虎洞窯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杭州市: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年 11 月), 304 頁。) 老虎洞南宋官窯址第三層出土材料,已是成熟之哥窯瓷器,同層位出土八思
巴文「章(張)」姓紫金土支釘,可推定下限為元代晚期層,且與傳世文獻「章 生一」哥窯之說巧妙吻合。第一層為典型南宋修內司官窯器,始燒時間在紹興和 議以後,亦與傳世文獻杜正賢《中興禮紀》所言紹興十六年(A.D.1146)相侔。 停燒時間,對比杭州烏龜山南宋郊壇下官窯碎片材料,得推定在南宋中期嘉泰四 年以後(A.D.1204)。惟第二層,沒有足資證明年代之直接證據出現,然透過考 古地層學推勘,可訂為南宋末至元代早期層;該層所出器物釉色,介於一、三層 之間,屬「官哥不分」或是「可官可哥」時期產品。可見得哥窯瓷器萌發於修內 司官窯第二層,意即南宋末年到元初之間。(詳參王光堯〈從考古新材料看章氏 與哥窯〉 , 《故宮博物院院刊》2004 年第 05 期,頁 74、75。)是以,修內司官窯 於南宋早中晚期皆有成造瓷器,哥窯則始於南宋晚期;故官哥之別,應係創燒時 代不同所致,屬時間議題,與哥窯另置(或他處)窯口無涉。
參、 獻之勝徽之 – 陶禮相契話欽工 靖康亂後,金滅北宋,康王趙構於應天府即帝位,是為宋高宗,行在臨安, 史稱南宋。隨高宗南渡者,不乏宗室皇親和大臣,一時「四方之民,雲集二浙」 , 其間不乏北地窯工,亦順勢將瓷作技術南移,為日後南宋官窯,建立良好基礎。 南宋朝政穩定後,即著手中興舊儀,建太廟、祭祀天地、供奉諸神、太祖太 宗。然而,祭器在渡江之際多所遺失,加之禦金鏖戰未絕,官帑空虛,重新置辦 銅禮器貲費過鉅,故《咸淳臨安志.郊廟》逕言「應用銅玉者,權以陶木。鹵簿 應用文繡者,皆以纈代之」 。為此,朝廷專門置窯燒瓷,以供祭祀、官用, 《宋會 要輯稿.禮一四之八一》載: 「(紹興)十四年七月八日,上諭宰執曰,國有大禮, 器用宜稱,如郊壇須用陶器,宗廟之器,亦當用古制度。卿等可訪求通曉禮器之 人,令董其事。……,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上諭宰執曰,將來禮器造成、宜以 制度順示州縣,俾之遵用,庶革舛誤。先是,有詔討論製造南郊大禮祭器,故有 此宣諭」。陶瓷禮器經反覆討論後,成為祭器定制,最終頒下法式,供地方祭祀 尊用。郊壇陶器除祭祀天地的禮儀功能外,亦賦予南宋官窯著重精神價值之內涵, 宋廷為此先後建立修內司窯與郊壇下窯。 修內司窯所燒瓷器均供皇室御用,乃標準欽工御料之官窯。1996 年,杭州 暴雨,將窯址土層沖塌,致使大量黑胎瓷片及窯具外露,引起大批陶瓷藏家關注。 1998 年 5 至 12 月,杭州市考古所對窯址進行首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出現南宋至 元代的三個文化層位,證實老虎洞窯始於南宋早期,終於元代。就窯址遺跡、瓷 器殘片判斷,多數人認同老虎洞窯址南宋層位,即是文獻上之修內司窯。(詳參 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窯址〉,《文物》2002 年第 10 期。)無 獨有偶,窯址發掘過程,出土轆轤車上用於成型、修坯之「修內司窯」銘文蕩箍。 (詳參唐俊傑: 〈關於修內司窯的幾個問題〉 , 《文物》2008 年第 12 期。) 。無疑 為修內司窯正名,提供重要實物證據。此外,修內司官窯(老虎洞)第二層位瓷
器「官哥不分」現象,正好解釋傳世官窯、哥窯同型器間,並行成造之遞嬗關係, 屬於同胞相因品種,而非直系傳承。 拍品「南宋 哥窯 弦紋貫耳壺」擬仿殷周銅器貫耳壺式,並且與清宮舊藏南 宋官窯同型器「南宋 官窯 青瓷弦紋貫耳壺」 (詳參【圖 1】) 、 「南宋 修內司官窯(哥 窯) 月白貫耳弦紋壺」 (詳參【圖 2】) ;以及英國大衛德基金會類似器「宋 哥窯 青 釉貫耳壺(清宮舊藏)」 (詳參【圖 3】) 、日本出光美術館「宋 哥窯 青磁管耳瓶」 (詳 參【圖 4】)同屬仿自三代青銅禮器之「陳設祭祀用瓷」 ,決非一般日用常器可堪比 擬!(詳參【表 1】)
肆、 簮花芳滿室 – 貴質尚誠官紹哥 「中國瓷器,迨至宋代,始達登峰造極之境。無論汝、官、哥、定、鈞等諸 窯,其色彩線條,形制紋飾,瑩潤雅潔,極精無比,美術之要素備矣。中外考古 之士,宜其推崇宋瓷也。」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宋瓷名品圖錄.南宋官窯》 (東 京都:學習研究社,1973 年),序文。) 北宋、南宋朝廷分別在政和年間以及宋室南遷後,兩次置窯燒造「官窯、內 窯」器。南宋官窯即是指宋室南渡,定都臨安後,為滿足宮廷祭祀、飲食、陳設、 賞賜之用, 「襲故京遺制」而設之官窯(哥窯) ,器型式樣嚴格,依內府製樣,不 惜貲本精工細作。 修內司官窯、哥窯瓷器種類包括碗、盤、碟、盒、盆、盞托、筆山等日用器; 以及仿自三代青銅禮器之瓶、器座、壺、觚、尊、爐等陳設祭祀用瓷,反映南宋 時期重建禮制之實況。 南宋哥窯禮器型制,互見於修內司官窯(官哥不分),一方面繼承體現儒家 文化,追求簡潔理性之美;另一方面也體現南宋文藝思潮與哲學思想之變化。造 型質樸淡雅、莊重理性,既溫潤含蓄,又嚴謹篤實,富有人格禮儀之美。素淨中 更隱約透露出一種對高尚、純潔、寧靜的嚮往,展現了謙和、大度、不爭的氣象。 以其獨有的藝術鑒賞性,在歷代藝術成就中「獨領風騷」。
圖 1–1 南宋 官窯 青瓷弦紋貫耳壺 (現藏台北故宮,通高 26.6 cm、口徑 11×9.4 cm)
圖 1–2 南宋 官窯 青瓷弦紋貫耳壺
(現藏台北故宮,通高 26.6 cm、口徑 11×9.4 cm)
圖 2–1 南宋 修內司官窯(哥窯) 月白貫耳弦紋壺 (現藏台北故宮,通高 17.9 cm、口徑 5.7×7.2 cm、深 14.9cm、足徑 6.8×7.7cm)
圖 2–2 南宋 修內司官窯(哥窯) 月白貫耳弦紋壺 (現藏台北故宮,通高 17.9 cm、口徑 5.7×7.2 cm、深 14.9cm、足徑 6.8×7.7cm)
圖 3–1 南宋 哥窯 青釉貫耳壺 (現藏英國大衛德基金會,通高 24.4cm、寬 17.3cm)
圖 3–2 南宋 哥窯 青釉貫耳壺 (現藏英國大衛德基金會,通高 24.4cm、寬 17.3cm)
圖 3–3 南宋 哥窯 青釉貫耳壺 (現藏英國大衛德基金會,通高 24.4cm、寬 17.3cm)
圖 3–4 南宋 哥窯 青釉貫耳壺 (現藏英國大衛德基金會,通高 24.4cm、寬 17.3cm)
圖 3–5
南宋 哥窯 青釉貫耳壺 (現藏英國大衛德基金會,通高 24.4cm、寬 17.3cm)
圖 4–1 宋 哥窯 青磁管耳瓶 (現藏日本出光美術館,通高 24cm)
圖 5–1 宋.王黼等撰《重修宣和博古圖.卷十二.瓶壺總説》,〈周貫耳壺〉圖
表1 品
南宋 官窯 青瓷
名
弦紋貫耳壺
來 源
台北故宮藏品 (圖 1 系列)
正 面 特 徵
南宋
哥窯
弦
南宋 修內司官
南宋 哥窯 青釉
紋貫耳壺
窯(哥窯) 月白 貫耳弦紋壺
貫耳壺
拍品
台北故宮藏品 (圖 2 系列)
英國大衛德藏品 (圖 3 系列)
外 底
修 足 工 藝 說
1、黑胎
1、土黃胎
1、土黃胎
1、土黃胎
明
2、平削足脊
2、平削足脊
2、平削足脊
2、平削足脊
3、足壁開穿
3、足壁開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