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folio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aster of Architecture 2022 Portfolio Design by Research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aster of Architecture 2022 Por tfolio Design by Research
M.Arch II 8th_展覽宣言
Island is landing !! 島嶼的挑戰是全球問題的最前戰線! 現 今 是 島 嶼 時 代,在 過 去 幾 年 間,無 論 是 疫 情 還 是 全 球 暖 化 現 象, 都使世界各國出現越來越多的島嶼化現象, 「island-ing」是現在 進行式,同時也是未來進行式。 島嶼相對偏遠面積普遍較小,易受到氣候變化等環境挑戰的影響, 由於海平面日益升高,逐漸在「消失」或「碎裂」當中。Island象徵了 過 往 所 遺 失 的 榮 景 以 及 人 文 文 化 將 重 新 轉 譯,並 定 義 島 嶼 的 自 我 本質和認同 ; Is landing 則代表著島嶼在經過重生之後,重新登 上人們所關注的舞台,並與國際重新接軌。 歷經過繁華到沒落的「澎湖」以及百廢待舉的「馬祖」正準備以全新 的姿態面對這樣的「 island-ing」 ,她們不再只是台灣的離島,而 是 眾 多 島 嶼 鏈 中 重 要 的 一 環。我 們 一 路 洞 察 並 思 索 島 嶼 的 美 麗 與 脆 弱 以 及 島 嶼 帶 給 人 類 的 夢 想 與 夢 魘,這 些 都 是 島 嶼 矛 盾 與 迷 人 之 處。我 們 將 提 出 我 們 對 於 島 嶼 2 0 3 0 的 願 景 與 宣 言,思 索 並 洞 察 島嶼的本質,建立對於島嶼的論述。
About
Advisors
劉舜仁
/ S h u en n - R e n L i o u
鄭泰昇
/ Tay - s h e n g J e n g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教授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 教授
Members
賀昭恩
C h a o - En H o
黃浩
Hao Huang
王子怡
T z u - I Wa n g
魏擘
B o We i
蔡承昀
Ch e n g - Y u n T s a i
葉子豪
Tzu-Hao Yeh
蔡蕙奾
H ue i - S h a n T s a i
徐立穎
Li-Ying Hsu
康斌鈺
B i n g- Y u K a n g
吳昱寬
Y u- K ua n W u
賴珈樺
C h i a - H ua L a i
蘇禾豐
H e - Fe n g S u
循,洄-循環再生,洄游創生 Circulation and Creation Group
賀昭恩 / Chao-En Ho
魏擘 / Bo Wei
Members
吳昱寬 / Yu-Kuan Wu
蔡 蕙 奾 / H u e i - S h i a n Ts a i
循.洄
島嶼 問 題 永續發展是 21 世紀人類必須面對的一個主
「循」—「巡」代表沿某一路線來回的狀態。澎湖
社會變遷以及環境風險等,正是永續發展
之於自然也用之於自然,每日的潮差生態與每
要議題,當代全球化所驅動的跨界經濟、 的三個基本概念:生產(經濟)、生活(社會
)以及生態(環境),而落實永續發展的中心
原 則 ⸺㈲「 全 球 思 考 、 地 方 行 動 」與 全 球 地 方連結(global-local nexus)更是互相呼
應。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城市彼此牽連在 一起,看似孤立的島嶼也深受全球變遷的 影響,經濟、生態、能源、觀光、教育 ......等等議題,島嶼的挑戰將會是全球永 續發展的前線。
綜觀澎湖與馬祖的歷史以及經濟發展可以
看出其共同性的問題-觀光衝擊、漁業枯竭 、人口問題、及環境問題這四大方向,我
們希望透過澎湖-循環再生;馬祖-洄游創 生的方式來回應這些島內問題,並且將兩 座島推向國際教育發展。
四面環海、季風強烈、海洋資源豐富,居民取 季的洋流季風,使得聚落生活跟隨著自然作息 衍伸出特殊的時間週期,「循」代表著循環與再
生,澎湖現況人口外移、經濟仰賴觀光,但是 當地聚落文化價値高、在地材料運用的可行性 大
,赤崁村以教育的模式發展,展示材料循
環再生的過程,使澎湖成為教育實驗的示範場 域。
「洄」—「回」代表重新回到據點與聚落的互助精
神性。馬祖人文、自然活動重疊率高,若要使 據點新機能與在地重新發生連結,必須是對於 生活活動有適應性的。改造軍事據點,從點到 點串聯成島嶼文化帶,「洄」代表隨著季節活動
生活洄繞島嶼,呼應馬祖人過去的精神—順應
自然的看天模式,以整個南竿島為展示場所, 成為獨一無二的馬祖島嶼博物館。
關於 我們開始思考澎湖與馬祖如何使用各自的方式來解決島嶼目前的處境,澎湖面對產業日漸凋零的聚落,利用環境教育重塑屬於當地意識,書寫新赤崁印象。以白 沙鄉赤崁村東北角的設計基地作為社區再造的觸發器,冀望講人流活動再次引入社區,在冬夏季極端的氣候下分別擧辦再生建築營跟海廢創作營,創造居民與遊 客、學院的對話,重拾對自然地景、社區歷史的連結。
馬祖則轉譯過去戰略防線,成為新島嶼文化帶,以聚落生活連結帶動據點,守護島嶼文化精神。以環繞南竿島的據點作為文化循洄站,每個據點依據在地聚落生 活或生態環境,在四季交替的過程中,隨需求轉換機能,包括活絡聚落生活交流、歷史再現、環境保育、產業轉型等等,作為島嶼聚落日常生活的延伸,並提供 居民與企業、遊客交流的空間。
01 自然 Natural
PENGHU 澎湖
時間記錄器: 海洋再生學舍
SEA ISSUE
NATURAL ACTIVITY
Time recorder Ocean Regeneration School
污
1-3 產
02 人文 Humanities
03 白沙鄉赤崁村 Chihkan Village 望安鄉 西嶼鄉
5%
七美鄉 3.7%
7.9%
白沙鄉
9.4%
馬公市 59.7%
湖西鄉 14.3%
硓𥑮石 菜宅
硓𥑮石菜宅是澎湖最常見的菜宅,其中並不填水泥固定,所以牆面佈滿 縫隙,冬暖夏涼。夏天透過宅岸的縫隙來促進內外空氣的流通。
玄武岩 菜宅
沒有廣闊珊瑚淺硼的地區,農民只能開鑿玄武岩來疊菜宅,一般高度多 在1.5公尺以下。
綠色 菜宅
水源比較豐富的地區,農民常種蘆竹、菅芒來當菜宅,老株雖然枯死,可 是根部會再長出新芽,所以綠色菜宅是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
現代 菜宅
隨著時間的演進,傳統師傅逐漸凋零,疊砌菜宅的手藝也慢慢失傳,本 地石材不易取得,在「沒工又沒料」的情況下,農民只好改用其他的資材 來建造現代的菜宅。
MATSU
SITE
N
海廢
珊瑚遺體
01 自然 Natural
馬祖
新島嶼文化帶: 馬祖夏日學校
蚵殼
貝類
SEA ISSUE
New Island Cultural Belt: Matsu Summer School
NATURAL IMPACT ACTIVITY CLIMATE
污
1-3 產
02 人文 Humanities
ANALYSIS CONCLUSION
2030 X
● ●
?
植物
玄武岩
/
/
/
● ●
脫
03 島嶼博物館 Chihkan Village
CULTURAL MILITARYACTIVITY AND VILLAGE
MILITARY AN
澎 湖 赤 崁 村 向 外 有 豐 富 的 海 洋 資 源,向 內 有 獨 特 的 聚 落 文 化, 有著海田與菜田相互呼應的地域關係。在聚落中能看見菜宅上 的 植 被 依 傍 硓 𥑮 石 的 自 然 縫 隙 生 長,生 生 不 息,而 村 民 們 對 於 菜宅的照料日常形成了自然與社區的常態週期。
時間營場
Time Camping
時間營場是能被閱讀時間性的建築場域,好似時間本身也在此 露營、暫時停滯,並且以季為單位舉辦海洋再生學舍祭,對外吸 引 學 生 與 遊 客 認 識 澎 湖 島,深 度 旅 遊,以 教 育 為 目 的 種 下 認 同 感的因子;對內創造居民、遊客與學院的對話,將特殊的聚落文 化延續後代,為社區創造更多價值。
海洋再生學舍祭
The Ocean Regeneration Camp
Penghu Chikan Village has abundant ocean resources outwards, and unique settlement culture inwards, with a
Designer
relationship between sea fields and vegetable fields. In the
settlement, the vegetation on the vegetable house can be
賀昭恩 / Chao-En Ho
seen to grow along the natural crevices of the Lao-Gu stone.
And the villagers' daily care for the vegetable house has formed a normal cycle of nature and the community.
Site
Time Camping is a field that can be read in terms of time. It seems that time itself is also camping here, temporarily
澎湖縣赤崁村
stagnant. And The Ocean Regeneration Camp is held periodically, attracting students and tourists to know Penghu and
take an in-depth tour to have an identity for it. Internally
Keyword
create a dialogue between residents, tourists and colleges,
+聚落 / Village
carry forward the special settlement culture to future generations, and create more value for the community.
+教育 / Education
+在地材料 / Local Materials
1 2 3 4 5 6 7 8
既有戶外淋浴間 觀景花園 既有公廁 飲茶閱覽室 半戶外花園 戶外講台 展演空間 材料教室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戶外廣場 材料展示空間 入口花園 遊客中心 材料圖書館 卸貨通道 廁所 半戶外休憩區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工作室 建築實驗場域 既有博藤老屋 餐館入口 員工休息室 廚房 餐飲空間 廁所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戶外廊道 屋頂影室 藝廊 展覽空間 教室 l 教室 ll 半戶外梯廳 半戶外休憩區
「菜宅」 ,依傍硓𥑮石的自然縫隙,生生不息,一路綿延。 《澎湖廳志》 〈風俗卷〉寫道: 「築牆用咾咕石,皆掘於內海波間。社外附近瞍園,一用咾咕石周圍堆砌短垣,謂之宅者。澎人多圍宅種菜。必有井而後可築屋。」菜宅常 常伴隨著蘆竹、銀合歡等,並不是種了菜就沒事,還要拔草。給它生,再來拔,形成自然與社區的常態週期。 整 體 規 劃 以 菜 宅 作 為 發 想,時 間 軸 為 概 念,以 日、月、年 等 生 命 週 期 去 探 討 自 然 與 人 為 的 關 係,思 考 建 築 的 進 場 與 退 場、海 洋 與 聚 落 的 互 動。運 用 綠 廊 引 導 路 徑,使 室內、半戶外、戶外空間延續性相互影響,視線也在廊的圍塑中被指引向外觀看海岸-向內回望聚落,重塑自然地景與社區歷史的連結。
記憶鑄所
Memor y Manufacturing 赤崁社區意識重塑
chika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rebuild
Designer
魏擘 / Bo Wei Site
澎湖縣赤崁村
從澎湖赤崁村一路向海邊漫步,很難不被這充滿層次的地景所 吸 引,硓 𥑮 石 屋、閩 洋 混 和 街 屋、玄 武 崖 壁、隨 地 曝 曬 的 丁 香 魚 和淤積的砂砱海灘,刺激著感官也深刻雕琢居民或是訪客的記 憶。因 此 記 憶 鑄 所 在 冬 夏 季 各 自 舉 辦 教 育 營 隊 的 前 提 下,冀 望 能 在 基 地 建 立 聚 落 與 自 然 的 介 面,強 化 居 民、訪 客 與 自 然 的 連 結,將基地從一分為二的邊界轉為交互對話的場域。i walking the way from Village to the seaside, it is easily to be
attracted by this layered landscape, such as stone houses, mixed style street houses, basalt cliffs,Clove fish exposed
everywhere and beaches. It deeply sculpts the memory of
residents or visitors. Therefore, under the premise of holding
educational camps, Memory Manufacturing Area hopes to establish an interface between settlement and nature at this site,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esidents, visitors
and nature, and transform the site from a boundary to
comminicate area. i and the designed products will be displayed in the front park and laboratory.
Keyword
+地景 / Landscape
+感知 / Perception +教育 / Education
P01. P01.因玄武岩地形的關係,赤崁村附近大陸棚廣大,漁業資源豐富,捕撈沙丁魚是過去村里人倚重的經濟來源,在潮差影響下,冬天甚至可徒步到潮間帶撿拾海菜 貝類等,海洋記憶與赤崁村民生活汲汲相關。 從 聚 落 的 咾 咕 石 老 屋,到 閩 式 日 式 混 和 街 屋,到 接 近 海 邊 的 玄 武 岩 崖 壁 地 景,在 廟 埕 曝 曬 的 丁 香 魚,最 後 到 臨 近 海 邊 的 遍 布 砂 砱 的 赤 崁 海 灘,一 切 充 滿 層 次 感,彼 此不相連。卻充滿層次感和韻律性。
P05. P02.全區配置圖。基地作為教育場域,在此地辦營隊之餘加強與在地居民互動傳承
P03.博藤老屋周遭放置示範營地和工作室,且屋頂露臺經過結構補強後可利用其獨特高層體驗舊有空間體驗,另一旁的示範營地平時可作為遊客休憩場所 P04.半開放長廊串聯基地內空間和銜接入口廣場,可在其中擺放循環材料創作成果,形成循環藝廊,走在其中可感受不同面相空間氛圍。 P05.整體園區路口正向面對連接聚落,冀望能促進聚落和觀光客、學生的交流,形成赤崁新共識。
從伙房到廚房
From kitchen to kitchen 馬祖86據點:海島食堂
Military Point No.86: Island Canteen
Designer
吳昱寬 / Yu-Kuan Wu Site
馬祖86據點 Keyword
+食堂 / Canteen
+感官體驗 /Sensor y Experience +分層 / Layered
南 竿 8 6 據 點,是 最 貼 近 海 面 的 據 點 之 一。因 靠 近 養 殖 區 與 海 廢 汙染,機能可延伸作為海洋廢棄物處理教育中心及養殖漁業體 驗、教 學 地 點 來 活 化 周 圍 聚 落。透 過 據 點 改 造 成 為 一 個 復 甦 漁 業 的 基 地,讓 人 們 除 了 吃 海 鮮 以 外,也 能 實 際 學 習 甚 至 是 參 與 到 生 產、捕 捉 的 過 程。據 點 分 成 3 層,地 上 層、地 下 層、海 上 層。 透過路徑將這三層的軍事遺址連接起來,並且依順序讓人們依 序 從 最 上 層 烹 飪、地 下 層 的 品 嘗,最 後 則 可 以 到 親 自 體 驗 的 海 上層。 將過去的戰時空間重新轉譯,過去指揮所發送司令轉變成食堂 的 廚 房,發 送 飯 菜;過 去 在 地 下 碉 堡 望 海 的 等 待 過 程 如 今 變 成 等待一道熱騰騰的地域料理;而過去海是一種邊界,一種保護, 現今則成為海上活動的起點,讓人們體驗大海活動、潮汐生態。 Due to its proximity to aquaculture areas and marine waste
sites, it can be used as an offshore processing center and
fishing operations and locations to gather and settle down.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of point 3, the teaching point and the operation
floor
are
underground,
underground,
and
offshore. Cross the path to connect this layer and the lowest
military facilities, and then let the outside world connect to the upper layer in sequence,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of the underground layer, and then you can go to the sea layer that is directly used.
Re-translate the past space, from the wartime to the anti-de-
livery dishes, from waiting for the war to go smoothly, from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end of the line waiting for life.
P01.86據點分成3層,地上層、地下層、海上層。想透過路徑將這三層的軍事遺址連接起來,並且透過順序讓人們依序從最上層烹飪、地下層的品嘗,最後則可以到 親自體驗的海上層並且在這條路徑的同時也可以透過設計感知到其他兩層的存在,以及過去的軍事體驗
P 0 2 . 全 區 活 動 層 平 面,對 於 據 點 的 改 造 主 要 分 成 三 層,最 上 層 的 伙 房 及 指 揮 室 分 別 做 成 入 口 意 象 及 海 島 食 堂 的 廚 房,地 下 碉 堡 空 間 則 改 造 成 感 官 用 餐 空 間,在 用 餐的過程也能體會當年駐軍的體驗。海上層則配合潮汐作為多用途學習區、採集區,讓人們可以親自採收食材及學習大海知識
P08. P03.基地每一層對於機能及感知方式 P04.潮汐教室-配合潮差時間可以形成座位區來教導民眾對於海洋生物的知識 P05.入海道路-用一條主要道路穿過草原與下方主地道重疊來上下呼應 P06.入口意象-人們進來透過耐候鋼牆面引導走入斜坡,一開始可以看見全區及海上的景色,隨著高度下降視野慢慢聚焦在指揮所空間 P07.斜坡過程-走下來的過程另一面則是體驗岩層變化,穿過伙房後正式進入 P08.剖面圖
南 竿 5 3 據 點,以 整 體 做 為 一 個 歷 史 的 媒 介,讓 人 們 透 過 這 個 媒 介 去 感 受 過 去 的 種 種 歷 史。馬 祖 的 戰 爭 從 未 發 生 過,數 以 萬 計 的 軍 人 與 島 民 卻 為 此 心 驚 膽 顫 的 等 待 了 近 四 十 年。軍 事 操 演 是 真 的 發 生 過,碉 堡 是 真 的 聳 立 在 海 岸 之 上,居 民 緊 張 的 氛 圍 也 是 真 的 存 在 過,但 戰 事 卻 從 未 發 生 過;劇 場 表 演 也 是 同 樣 的 概 念,演 員 是 真 的 演 出,觀 眾 是 真 的 欣 賞,劇 情 卻 是 從 未 真 實 發 生 過 的 故 事。真 真 假 假,戰 爭 如 戲 曲,卻 依 舊 留 下 深 刻 痕 跡, 包 括心 理 上、空 間 中、環 境 下 的。 因 此 將 5 3 據 點 從 戰 場 轉 譯 到 劇 場,將 整 個 據 點 環 境 做 為 一 個 劇 場 來 看,以 一 條 主 要 路 徑 介 入 劇 場,成 為 劇 情 事 件 發 生 的 場 南竿53據點:「場」的轉譯 景。過 去 作 為 接 戰 報、轉 達 訊 息 的 指 揮 室,未 來 作 為 接 受 歷 史、 M i l i t a r y P o i n t N o . 5 3 :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傳 達 文 化 藝 術 的 藝 文 空 間 與 社 交 空 間。過 去 軍 人 在 碉 堡 內 觀 察 敵 軍、監 視 防 線,充 滿 既 緊 張 又 恐 懼 的 情 緒;未 來 碉 堡 則 作 the Field 為 劇 場,讓 人 們 輕 鬆 愉 悅 的 觀 看 藝 術 表 演。在 過 去 的 軍 事 戰 場 空 間,以 現 代 藝 文 活 動 的 介 入,使 同 樣 的 感 知 創 造 不 同 的 感 受 ;以 新 材 料 疊 加 在 舊 空 間 與 環 境 中,讓 人 們 意 識 到 不 同 層 次 在 空 間中 如 歷 史 般 的 疊 加 與 延 續。
從戰場到劇場
From Barrlefield to Theater
Designer
蔡 蕙 奾 / H u e i - S h i a n Ts a i Site
馬祖53據點 Keyword
+戰場 / Battlefield +劇場 / Theater
+表演 / Performance
I took the whole environment as a medium which could let people feel the history through it.
Actors and audience are real but scenarios never happens in reality. The battles in Matsu just like the performances in
theater, never happened but left the trace deeply which on
mental, spatial and environmental.Therefore, I translated military point no.53 from battelfields to a theater. I designed
a new weathering steel route as the places where scenarios happens. Once people enter the entrance, the“ show”begins. Everyone is the part of this“ show”, the show of the
dialog between history and nowadays. Pepole could have art activities and play on the stage in the historical fields,
feeling the continuousness of history by different layers of exist constructions and new materials.
P01.P02.利用耐候鋼作為路徑上的指引,引導人們從路口進入53據點至指揮室前的開放空間,過去是軍人操演、體罰和休憩的場所,現在則是作為戶外小劇場,在 這 裡 可 以 舉 辦 各 種 戶 外 活 動 和 社 交,如 小 演 出、講 座。接 著 進 到 地 景 藝 廊,一 邊 探 索、欣 賞,一 邊 前 進 至 碉 堡 入 口,才 會 看 到 底 下 如 鋼 琴 般 外 型 的 碉 堡,沿 著 樓 梯 往 下 走,來 到 碉 堡 裡 面 的 觀 海 室,軍 人 曾 在 這 裡 觀 察 敵 軍、監 視 海 面,現 在 則 是 供 人 們 純 粹 地 欣 賞 馬 祖 的 天 與 海。再 往 碉 堡 下 走,來 到 地 下 室,這 裡 是 軍 人 射 擊、攻 擊 敵軍的地方,現在則是面對海面、打開封閉牆體,以海為背景的劇場舞台,讓人們可以欣賞表演或靜靜地觀海。接著進入坑道口,往上走,陽光和風從頭頂上的通風 口灑落下來,在狹窄黑暗的地道中,形成最自然的指引,帶領人們穿梭歷史的隧道。最後走出坑道,回到過去作為接收情報、轉達指令的指揮室,現在可以在這裡沉 澱心緒、反思歷史,或是繼續參加其他藝文活動,和島民同樂。 P03.以整個53據點做為劇場來看,耐候鋼作為路徑上的指引與暗示;反射材料如鏡面不鏽鋼和玻璃,則作為路徑或空間上的轉折和接續。碉堡作為劇場空間,指揮 室作為社交空間,而地下坑道則是歷史空間,連接碉堡與指揮室。
孵育實驗室
Incubation Laborator y Group
蔡 承 昀 / C h e n g -Yu n Ts a i
黃浩 / Hao Huang
Members
徐 立 穎 / L i -Y i n g S y u
賴珈樺 / Jia-Hua Lai
孵 育實 驗 室
關於
孵 育 作 為 一 種 動 作 , 與「 復 育 」不 同 的 是 復 育 是 將
在2021的現今,隨著澎湖的漁業資源消耗、馬祖
舊有的事物在現今重新呈現,並沒有創新的元素
軍隊撤離。居民們集體記憶中賴以為生的依靠即
融合在其中 ; 而孵育則是作為一個起始的動作,
將消失,而島嶼之間的互動關係也不是以往不對
島 嶼 在 經 過「 孵 育 」之 後 , 將 會 承 接 舊 有 的 元 素 並
等的關係。在這大環境的衝擊之下,開始思索著
以嶄新的樣貌展現於舞台之上。
島嶼的未來將何去何從,是否趁著發展仍然穩定 ,有充足的資源提供嘗試,提早讓島嶼面對未來
實 驗 室 是 一 個 能 夠 接 受「 失 敗 」的 場 所 , 島 嶼 博 覽
的可能處境?於是我們提出島嶼博覽會這一活動,
會將在澎湖和馬祖建立各種實驗室,學者、藝術
並將主題設定為孵育實驗室,孵育實驗室意指島
家、文史工作者將在實驗室內實踐他們的計畫。
嶼在這衝擊之下,所經歷轉型的變革,期望在未 來的五年、或是十年成為一個嶄新的復育之地。
島 嶼介 面 島嶼在不同歷史及時空背景之下,絕大部分都是
扮演著被動的角色,從大航海時代(15-17世紀), 歐洲不斷的侵略及佔領,雖然促進經濟與貿易的 活動,但也帶來疾病與文化衝擊;而在兩次世界
將 博 覽 會 鎖 定 在「 孵 育 」兩 字 上 , 以 其 島 嶼 的 環 境
孵育實驗室
Incubation Laboratory
本質出發,以馬祖的35、86據點和澎湖的白沙鄉 赤崁村落作為博覽會的會場,透過建築設計重新 轉化島嶼的環境本質,進而形塑出每座島嶼的復 甦空間,將環境、島嶼歷史、自然產業重新聚焦 在島嶼上。
大戰中(20世紀)成為各國勢力劃分的戰場以及殖
島嶼博覽會將透過各種實驗室、日常澡堂、餐桌
奪自然資源。而在現今島嶼則重新回到世界中心
以往的面向感受島嶼的美好風光及人文生活內涵
民地,戰後至今更成為各國政治角力(冷戰)與爭 ,成為經濟、貿易、觀光頻繁的區域,島嶼介面 的定義也不再是以往海岸線的範圍,而是最直接 反映島嶼自明性與未來想像的舞台。
計畫、沈浸式旅遊等,讓人們和島嶼居民以不同 ,也期望這個島嶼博覽會能夠將島嶼的本質重新 定義,任何參與此島嶼博覽會的人們都能轉化、 復甦出獨特的島嶼記憶。
我們希望透過擧辦島嶼博覽會的方式,發起“島嶼
我們同時也想以島嶼博覽會向世界提出一個假設
擧辦發表與嘉年華,讓島嶼的議題能夠持續發展
如 何 走 下 一 步?」藉 由 這 一 議 題 警 惕 世 界 上 大 大 小
介面”的議題,邀請各國的團隊一同參與,並定期 ,將拉長至10年的時間軸,成為一系列發展激盪 的範本,反映島嶼最眞切的問題與價値。
性問題:「如果島嶼賴以為生的依靠消失了,那該 小的島嶼,傳達我們認為的普世價値。
P01.藉由時氣的變化在澎湖赤崁村不斷地循環。
P02.砂砱與可食性材料循環圖。
P03.在村莊內設置各種實驗室,使村莊的活動因時氣的變化而熱絡起來。 P04.馬祖據點風花分析圖。
P05.馬祖據點設計策略,藉由階段性計劃介入據點並改造,使據點的樣貌在未來能夠呈現嶄新的一面。
P05.在西莒島上設置環島自行車道,並隨著等高線的高度觀看島上的風景變化,觀看的同時也是在前往下一個據點的路上。
孵育器:參與自然的 教育性實驗
快 速 變 化 的 世 界;面 臨 環 境 危 機 的 島 嶼。島 嶼 是 不 是 應 該 共 同 合作來面對世界的衝擊 ? 建築要如何使島嶼上的人們意識到 環境危機的急迫性 ? 我們如何透過建築來教育人們正確的永 續觀念?
赤崁自然教育美術館設計
因此我提出自然教育美術館這個提案,將從赤崁村當地環境破 壞 最 為 嚴 重 的 原 因 - 砂 砱 處 理,砂 砱 從 沙 灘 一 路 被 輸 送 帶 送 至 基 地 內 部。並 以「箱 庭」作 為 主 要 的 概 念,每 座 箱 庭 各 自 呈 現 的 是島嶼所面對的危機,我希望透過這座建築讓人們意識到在歡 樂遊憩的背後,隱藏的是更為深層、嚴肅的環境議題。而這塊基 地所扮演的腳色不單單只是教育者而已,而是帶領島嶼們共同 起身的領導者。
Incubator :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al Experiments Natural Educational Art Museum
Designer
蔡 承 昀 / C h e n g -Yu n Ts a i Site
澎湖縣赤崁村 Keyword
+循環 / Cycle
+教育 / Education
+ 參 與 / Pa r t i c i pate
澎湖赤崁村過去作為海上交通的中繼站,以及當地漁業的繁榮 曾經使當地擁有相當美好的榮景,而如今卻只剩被砂砱所佔據 的海灘和逐漸流失的居民,赤崁村急需做出應對的方案。
Therefore, I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of the Natural Educa-
tion Art Museum, which will deal with the most serious cause of local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Chikan Village - the
sandstone. The sandstone will be conveyed all the way from the beach to the interior of the base. The main concept is
"Box Garden". Each Box Garden presents the crisis faced by the island. I hope that through this building, people will realize that behind the joyful recreation lies a deeper and more serious environment. issue. And the role played by this base is not just an educator, but a leader who leads the islands to rise together.
P01.
P01.對於赤崁當地的建築設計,我將整體量體壓低,在不破壞原有景致的情況下將自然教育美術館的program置入於基地當中。並結合澎湖沙灘的砂砱輸送帶使 人們能夠親身參與於澎湖的循環系統當中。並利用7座大型的砂砱循環裝置將島嶼所面對的危機展示給遊客所知,使人們反思遊憩的背後所隱藏的嚴肅且龐大的 島嶼危機。 對 於 博 藤 老 屋 的 態 度,則 是 以 最 輕 量 化 的 介 入,將 老 屋 的 咾 咕 石 牆 全 數 保 留,針 對 屋 頂 和 結 構 進 行 加 強,以「咖 啡 廳」需 要 較 長 時 間 待 在 空 間 內 的 機 能 讓 人 們 能 更 多的體驗老屋,並希望人們在老屋之中也能夠望見外面景觀公園的各種活動以及赤崁當地最迷人的風景。
P02.概念圖-澎湖的“箱庭““。
P03.室內空間情境圖。
P04.剖透爆炸圖- 赤崁教育美術館的砂砱裝置,隨著砂砱的減少,裝置可以被拆除,人們可以在裡面看到剖面的變化。 P05.自然教育美術館剖面圖。 P06.教育論壇場域剖面圖。
赤崁地景教育實驗場 Chikan Landscape Education Laborator y
參與式孵化器
Participatory Incubator
Designer
黃浩 / Hao Huang Site
澎湖縣赤崁村 Keyword
+教育 / Education
+砂砱 / Coral Carcass
+ 地 景 公 園 / L a n d s ca p e Pa r k
設計上以「消退/生長」為主要概念,思考砂砱的下一步應用。在 地景公園,砂砱成為成為一種時間/環境感知的記錄器,隨著將 沙 灘 的 砂 砱 裝 成 袋,在 運 輸 砂 砱 到 地 景 公 園 的 途 中,每 個 人 都 成 為 改 善 環 境 的 策 展 人,將 更 深 刻 的 感 知 周 邊 環 境 的 關 係。隨 著 海 灘 砂 砱 的「消 退」 ,地 景 公 園 的 砂 砱 容 器 卻 是 在「生 長」 。隨 著走道堆積的高度不同,將提供不同時間來的人更多變的視野 ,而 累 積 到 一 定 高 度, 「 溜 滑 梯 」才 能 使 用。而 堆 積 的 砂 砱 將 成 為 小 型 工 廠 的 原 料,隨 著 將 砂 砱 打 碎 並 且 與 其 他 漿 體 混 合,成 為新型態的材料,而設計出來的產品將在前面的公園以及實驗 室內展示。 The main concept of "fading /growing" is to think about the
next application of coral carcass. In the landscape park,
coral carcass becomes a kind of recorder of time/environment perception, as the coral carcass from the beach is
bagged and transported to the landscape park, everyone becomes the curator of improving the environment. This will make people more deeply perceive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s the beach sand "fading", the sand container in the landscape park is "growing". As the
height of the aisle piles up, it will provide variable view for
people who come at different times, and the "slippery slide" can only be used when it accumulates to a certain height.
The accumulated coral carcass will become the raw material for small factory in landscape park. As the coral carcass is
broken and mixed with other slurries, it will become a new type of material, and the designed products will be displayed in the front park and laboratory.
P01. P01.而對於博藤老屋的態度,則是以最輕量化的介入,將老屋的咾咕石牆全數保留,針對屋頂和結構進行加強,以澎湖玄武岩為靈感設計的燈具為指引,將老屋原 本 的 橫 向 量 體 轉 變 成 直 向 空 間 導 引,並 且 以「咖 啡 廳」需 要 較 長 時 間 待 在 空 間 內 的 機 能 讓 人 們 能 更 多 的 體 驗 老 屋,其 他 空 間 則 是 大 廳、多 功 能 的 教 室、以 及 實 驗 室 展示區。 隨著大眾的親自參與,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這個設計將成為一套記錄環境的系統,成為赤崁地景教育新的示範場地,同時永續的概念不只適用於赤崁村,可以回 推澎湖甚至所有離島。
P02.地景公園中的過道,可以成為收集砂砱的容器,當砂砱堆滿時,走在過道上對於基地的視野將產生改變,同時堆滿時可以玩溜滑梯。 P03.沙灘上的地景紀錄器,隨著砂砱的減少,裝置可以被拆除,人們可以在裡面看到剖面的變化。
P 0 4 . 地 景 公 園 裡 的 大 樓 梯 設 計 有 多 個 樹 穴,除 了 可 以 用 來 種 植 植 物,也 同 時 設 計 為 可 以 砂 砱 收 納 裝 置,小 朋 友 可 以 將 沙 灘 收 集 的 砂 砱 倒 入 裡 面,當 倒 滿 時 可 以 變 成另一種體驗的椅子。
P05.剖透爆炸圖- 可拆式棚架阻擋澎湖的高溫和強烈的東北季風,同時在教育實驗室使用的梁柱系統和填充材以可拆解的方式做分期製造,隨著新材料的研發成 功第一期會先從填充材開始替換,第二期則是梁柱系統。
戰後紀念公園
Mazu-War Memorial Park 自然與人為
Natural And Artificial
政 戰 時 期,為 了 鞏 固 海 島 的 邊 界,我 們 將 建 築 遷 入 馬 祖 嚴 峻 的 海岸線,而後藉由植被,達到空間隱匿與防禦,種種不合理的動 作、空間尺度與語彙,反而更能呼應當時的的歷史情境。 當這段背景已成為歷史,又該如何詮釋這對馬祖而言非常重要 的 空 間?建 築 經 過 長 時 間 擱 置,便 會 斑 駁、崩 塌,經 過 數 百 年 的 時 間,重 新 被 自 然 所 消 化,而 我 認 為 這 也 許 是 對 於 據 點 空 間 最 好的詮釋,也象徵著和平。 如 果 放 任,3 0 0 年 後 就 回 變 成 荒 蕪 的 廢 墟,但 這 樣 歷 史 的 痕 跡 就 可 能 變 成 無 法 被 閱 讀 的 空 間 或 路 徑,所 以 希 望 透 過 設 計,規 劃出退場的流程,強化或刻意留下可被閱讀的軌跡。 During the political war,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bound-
Designer
徐 立 穎 / L i -Y i n g H s u Site
馬祖86據點 Keyword
+ 時 間 / Te m p o r a l
+崩解 / Disintegrate
+ 地 景 公 園 / L a n d s ca p e Pa r k
aries of the island, we moved the building to the severe coastline of Matsu, and then used vegetation to achieve
spatial concealment and defense. All kinds of unreasonable actions, spatial scales and vocabulary are more echoing the history of the time. situation.
When this background has become history, how to interpret this very important space for Mazu? Buildings will be
mottled and collapsed after being put on hold for a long
time. After hundreds of years, they will be digested by nature again. I think this may be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the stronghold space, and it also symbolizes peace.
If you let it go, it will turn into a barren ruin after 300 years, but in this way, the traces of history may become spaces or
paths that cannot be read. Therefore, I hope to plan the exit
process through design, and strengthen or deliberately leave a track that can be read.
P01. P01.如果要創造一處終將崩壞的歷史空間並賦予紀念性,比起全力維護或完全拆除,我認為局部挖空留白,可使體驗者更富有想像,且歷史的時間性更為強烈,所 以我希望透過設計,控制看似不可控的自然,逐漸介入過去人類向這片土地借用的空間。 由於舊時代建築以海砂做為漿體,如今的牆體與結構雖然完整,但不免在未來有安全疑慮而須拆除,所以我將軍官室定義為三區段,階段性拆除的物件將成為公園 的一部份,而自然也可以透過設計,重新介入。
P05. P 0 2 . 改 良 原 有 的 停 車 空 間,想 將 過 去 人 如 何 介 入 自 然,以 及 系 列 作 為,轉 譯 為 設 計 元 素,成 為 進 入 舉 點 前 的 入 口 設 計,例 如: 【區 域 撲 面】‒ 以 花 崗 岩 作 為 撲 面,強 調 馬祖的地質環境; 【破碎步道】‒象徵開拓的困難、妥協; 【植被展示】‒展示過去使用的防禦性植物。 P03.伙房將改建為展覽室,把原本看不到的坑道配置關係呈現,及展示過去照片,空間的動線透過開口導入光線,有強烈的指引性。
P04.透過抬高,地板材質使用鋼網,行走時可以看見下方舖面,創造抽離感,醞釀進入過去的歷史空間(坑道)的過程,空間尺度也隨之壓縮。構造方面為了因應各階 段變化,以單元的方式組構,與地面連接處也是考量方便拆遷為主。 P 0 5 . 這 是 澡 堂 空 間 退 場 後,由 植 物 介 入 後 的 空 間 視 意 圖,將 原 本 堅 硬、完 整 的 軍 官 室 形 塑 成 公 園 的 一 部 份,原 本 指 揮 作 戰 的 嚴 肅 氣 氛,也 可 以 透 過 退 場 機 制,放 下 緊張的情緒,好好面對自然與海景。
釋放
Release 35 開放與封閉的漸進
Between openess and enclosure
Designer
賴珈樺 / Chia-Hua Lai Site
西莒35據點 Keyword
+澡堂 / Thermae
+藥草 / Herb Garden + 轉 譯 / Tra n s l at i o n
將過去背負作戰前線的據點空間從沉重歷史包袱中解放出來, 澡 堂 是 軍 民 曾 經 的 生 活 記 憶,也 是 解 放 個 人 身 心 的 行 為。串 聯 過去生活記憶將據點空間的使用回到一般大眾。。 碉 堡 鑿 於 岩 壁 上,埋 於 岩 層 之 下,大 大 小 小 的 機 槍 炮 口 沿 著 海 岸 線 延 綿 不 覺,當 年 軍 人 戍 守 的 碉 堡 裡,同 樣 透 過 窗 框 遙 望 無 邊 大 海,感 受 等 待 戰 爭 的 煎 熬。如 今 這 些 與 世 隔 絕 的 獨 立 空 間 卻成為私人忘卻煩惱與獲得療癒的澡堂。在環境開放與身體感 受到的開放之間,討論從完全置身於自然之中到完全封閉的地 下空間的過程。
To liberate the bunker space that used to be the front line of battle from the heavy historical burden, the thermae is the
memory of the military and civilians' past life, and it is also an act of liberating the body and mind of the individual.
The bunker was dug into the rock wall and buried under the
rock formation. The muzzles of large and small machine guns stretched along the coastline imperceptibly. In the bunker guarded by the soldiers in those days, they also
looked out at the boundless sea through the window frame
and felt the torment of waiting for war. Today, these isolated
and independent spaces have become private thermae for forgetting troubles and gaining healing. Between the open-
nes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openness felt by the body, the process of going from being completely in nature to being completely enclosed underground space.
P01. P01.澡堂/ 碉堡:進入澡堂後,用近乎赤裸的身體狀態感受逐漸放鬆的過程,想像當年軍人戍守的碉堡裡,透過同一窗框遙望無邊大海,感受到的卻是等待戰爭的 煎熬。感受自然壯麗外,更多的是透過身心滿足的狀態去對比過去壓抑緊張的心情,凸顯自由與和平的可貴。
P02.
P04.uses of rocks
P02.據點從軍官室到地下坑道空間需經過長度約80公尺的斜坡,因此將此路徑過程安排一個出挑的觀海點,為進入封閉據點空間做中介鋪陳,並以石頭做為引導 介 質,藉 由 景 觀 處 理 的 手 法 讓 人 為 的 介 入 緩 慢 而 輕 盈。進 入 據 點 前 的 斜 坡 上 種 滿 各 種 馬 祖 原 生 藥 草,來 到 藥 草 原 的 人 們 可 以 選 擇 自 己 喜 歡 的 藥 草 進 入 澡 堂 空 間, 藥草園不僅是景觀的一部份,也是讓漫長的路程增添樂趣與參與感。 P03.位於岩層底下的據點空間,利用澡堂的放鬆狀態與過去的歷史對話。
P04.石頭做為引導的介質,藉由景觀讓人為的介入緩慢而輕盈。
P05.openess and enclosure在環境開放與身體感受到的開放之間,討論從完全置身於自然之中到完全封閉的地下空間的過程,所有的事件均發生在這個漸近 線中。
傍海之人 Hi! Ocean
Group
王 子 怡 / Tz u - I W a n g
葉 子 豪 / Tz u - H a o Y e h
Members
蘇禾豐 / He-Feng Su
康 斌 鈺 / B i n -Yu K a n g
傍海而生
Born by the sea 赤崁砂砱複合創新園區
Coral stone recycling material composite innovation park in Chihkan
Designer
王 子 怡 / Tz u - I W a n g Site
澎湖縣赤崁村 Keyword
+循環材料 / Recycled Material +實驗室 / Laborator y
+社區再造 / Regeneration
透 過 設 計 思 考 來 進 行 赤 崁 社 區 共 生 共 榮 的 社 會 創 新,從「生 態 回 復 與 環 境 教 育」 ,以 及「循 環 經 濟 綠 色 產 業 發 展」的 這 兩 個 面 向創造赤崁社區活化與其特色文化展現的可能提案,本園區設 計三大重點: 1. 提供聚落友善遮陰空間,並形成該地地標。 2. 共務所 ( 創新循環實驗室 ):以創造新式永續在地材料、塗料 、結構方式組構自己的 " 小木屋 ",提供衰敗聚落的活化可能 性,並透過對外舉辦工作營以再生材料興建小屋,以模矩化、規 格化材料創人與人的溝通與關係。 3. 海底星空複合辦公室:提出閒置空間再利用提案,與空間屋 主協商出租和街道立面更新,讓新一代進駐並同時推廣創業產 業,同時擾動在地居民,並同時在辦公室一樓當作展覽空間,展 示過程與結果。 To carry out social innovation of Chikan community symbiosis and co-prosperity through design thinking,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circular economy and green industry development" to create possible proposals for Chikan community activation and its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display, Three key
points in the design of the park: 1. Provide a friendly shaded space for the settlement and form a landmark of the place. 2. Co-working
Office
(Innovative
Circulation
Laboratory):
Provide the possibility of revitalizing decaying settlements
by creating new sustainable local materials, coatings and structures. 3. Undersea Starry Sky Compound Office:
Propose a proposal for the reuse of idle space and the renewal of street facades, allowing a new generation to enter and promote the entrepreneurial industry at the same time.
P01.砂砱創新園區入口透視圖 P01.砂砱創新園區入口透視圖: 在園區入口處走進砂砱地景公園與穿越半戶外的大棚架,一方面利用軟性地景與開放視野歡迎人進入,同時也利用大棚架塑造遮陰、交流的場域;而針對原有業主博藤老屋採取 保留並揭露牆上咾咕石紋理,以咖啡廳作為空間機能,讓人可以一邊放鬆飲食,也可以觸摸牆上美麗珊瑚紋理。
這個設計將從「生態回復與環境教育」 ,以及「循環經濟綠色產業發展」的這兩個面向創造赤崁社區活化,並以此展示活化的可能性與推向台灣其他離島,甚至全球小島聯盟。為聚 落設一個遮陰的公共客廳,就像海底的珊瑚為魚們提供一個 Shelter,該棚架是特點是利用雙層鋼框架結構,形成,長 48m,寬 21 m,高 15 m 的大型“Park-Haus” ,包覆著舊建築 改造 -- 博藤咖啡廳、新建築 -- 海底星空展覽暨辦公室,棚架上的鋼索可讓爬藤植物物蓋,未來可形成一個隨時間遞增改變光影、氣味、體驗的場所,讓每一次來的視覺、聽覺、嗅覺 都是不同感受。棚架下的地景是利用不規則似海似珊瑚的波浪形狀圍塑成有機的景觀空間,種植狼尾草等耐旱性植物,地板上鋪著就地取材的砂砱當卵石使用。雙層鋼架之間的 空間包含樓梯,連接不同層次的陽台和平台,讓人可觀看聚落與澎湖北海岸的景色,也可一同參與運動、遊戲、各種論壇或電影放映、音樂戲劇表演等活動。
P02. C-C’辦公室短向剖面:可看到辦公室與大棚架的關係,人們可走上棚架大樓梯來到辦公室頂樓,可在這裡舉辦藝文活動或演講等半戶外活動。
P03.砂砱地景公園:作為連接建築實體的軟性介面,讓人走在砂砱公園中也體會到珊瑚的有機彎曲形狀,並鋪設砂砱當卵石使用,為排水溝設計一個過濾層,美觀實用也揭示介 面的轉換。
P 0 4 . 砂砱創新園區透視圖:利用可拆解式的鋼架系統,與在鋼架上種植可攀爬植物,形成二次生態牆,不僅讓走動人體驗到時間的變化,看到、聞到、摸到花開花落,也可讓該建 築退場時預設好可回收利用的形式。 P05.海底星空複合辦公室(深度體驗、生態教室):初期--透過移地教學的方式教育本島的國小、國中生關於砂砱沙灘的生態危機和海漂垃圾的問題。 船合作計畫,讓旅客體驗過往到現代的補撈方法。 後期--結合海底星空計畫,規劃出全面性深度體驗。
中期--與漁船合作,提出漁
赤崁聚落轉譯再現 Chikan Translation 聚落空間體驗
settlement perception experience
Designer
走 在 赤 崁 聚 落 裡 的 空 間 體 驗,高 低 不 同 的 地 勢,轉 角 看 到 咾 咕 石 屋 的 驚 奇 感,穿 酸 在 巷 弄 當 中,看 見 老 樹,斑 駁 殘 缺 的 石 牆, 老人坐在樹蔭底下。我希望把這些空間感知的體驗去做轉譯動 作,並將彭戶在地的赤崁老屋的元素 像屋頂與三爪窗,納入到空間設計上。 我希望以基地這塊作為一個凝聚點的角色,作為修復咾咕石屋 的工廠和展覽過去赤崁居民的生活記憶展覽中心,以及讓赤崁 居民和遊客一同去參與的手作工作坊。 Transl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settlement Like the roof and the three-jaw window, incorporated into the space design.
葉 子 豪 / Tz u - H a o Y e h
I hope to use the site as a focal point, a factory for the
Site
Chikan, and hands-on workshops for Chikan residents and
澎湖縣赤崁村
restoration of sweet and sour stone houses, and an exhibition center for the memory of the past lives of the people of tourists
Keyword
+展覽空間 /Exhibition Area +砂砱 / Coral Carcass
+ 地 景 公 園 / L a n d s ca p e Pa r k
P01. 希望把走在聚落當中,偶爾轉角看到老樹與老人的需空間和轉角處驚見咾咕石屋的驚喜感去呈現在我的空間設計上,從1入口處,可以去營造一種先經過斑駁圍牆 ,在經過博藤老屋最後轉彎進到大門的意象,去呈現聚落當中蜿蜒的道路 偶爾撞見殘缺石牆與咾咕石屋的感受,進到1樓大廳後,開始繞著挑空的樹去爬升像走在聚落當中,偶爾向下爬升的樓梯與老樹,上道2樓後可以看見屋頂,希望去 仿造走在聚落裡,因為地勢的起伏去看到當地咾咕石屋不同層次錯落屋頂 感受。最後繞著2樓的老樹樓梯氣續往上爬升到3樓的’手作工作坊,讓不管事遊客,實驗工廠工作人員,又或者當地聚落的居民都可以藉由這一連串動線的安排最 後交匯在手作工作坊一同參與咾咕石屋的修復。
case study 澎湖赤崁當地聚落的空間轉譯案子,去模仿它的屋頂形式與構造,動線上的安排也希望可以去呈現當地蜿蜒轉折,老樹虛空間,斑駁石牆錯落的感知 體驗
墟時再造所
Relics of that era Matsu Reconfigurator 迷彩53
Camouflage 53 Post
相 對 於「完 整」的 美 感,廢 墟 綜 合 了 時 間 的 錯 亂,以 及 空 間 的 殘 敗,在 當 下 時 空 中 因 格 格 不 入 而 顯 得 別 具 特 色。廢 墟 的「廢」使 場 所 的 功 能 轉 為「無」 ,既 是「無」也 意 味 包 含 各 種 可 能 的「有」 , 因 此 使 廢 墟 有「做 什 麼 都 行」的 感 覺。其 為「墟」 ,代 表 一 個 場 域 的 概 念,依 處 被 標 示 的 空 間,有 其 特 殊 性 ( 藝 術 家 雜 誌,2 0 0 5 )。 馬 祖 戰 地 廢 墟 一 個 是 受 到 歷 史 與 環 境 無 數 影 響,使 其 擁 有 虛 擬 記 憶 與 物 質 性 的 堡 壘。不 僅 代 表 過 去,而 是 通 過 現 在 的 形 式 代 表 未 來。透 過 逐 步 衰 敗 以 及 再 造,為 將 來 的 新 配 置 創 造 空 間 ,戰 地 記 憶 與 歷 史 通 過 廢 墟 時 間 性 找 到 可 表 現 形 式。 因 此 我 的 墟 時 再 造 所 空 間 設 計 概 念 是,將 過 去 的 ( 嚴 肅、隱 密 ) 迷 彩,轉 譯 為 突 顯 據 點 的 空 間 符 號,經 過 觀 察 與 分 析 並 配 合 現 況 據 點 結 構,轉 譯 戰 地 紋 理,試 圖 與 自 然 地 海 相 接,與 戰 地 人 文 相 連。 Ruins
Designer
蘇禾豐 / He-Feng Su Site
馬祖53據點 Keyword
+戰地 / Battlefield +自然 / Nature
+迷彩 / Camouflage
compared
with
the
"complete"
beauty,
which
combines the chaos of space and time, as well as the wreck-
age that enters, Ingege does not reveal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when in the air. Nonsense also includes every possible "there", and therefore the feeling of "anything goes." (Artist
Magazine, 2005). The ruins of the Matsu battlefield fortress
that has been affected by countless influences in history and
environment, making it have virtual memory and materiality. Not only the past, but the future in the form of the
present. Through gradual decay and reconstruction, space is created for new configurations in the future. Battlefield
memory and history find expressive form through the
temporality of ruins. Therefore, my space design concept is
to translate the past (serious, secret) camouflage into spatial symbols that highlight the stronghold.
After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an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current stronghold
structure, the texture of the battlefield is translated, trying to connect with the natural earth and sea and Humanities.
迷彩介於自然融合與歷史文化之間,就如同馬祖現況介於過去與未來。 迷彩馬祖,在戰地政務解除之後,迷彩慢慢從軍用漸漸轉化成島嶼特色以及帶有觀光色彩,隨著時間的推移紋理轉變,從軍綠到大地迷彩現為數位迷彩,乘載著不 同時帶下的戰地記憶。 隨 著 馬 祖 島 嶼 藝 術 季 的 發 展 轉 型,迷 彩 與 廢 棄 堡 壘 存 在 著 深 刻 的 連 結,使 用 耐 候 鋼 作 為 轉 譯 再 造 的 材 料,隨 著 不 同 的 開 孔 以 及 時 間 性 繡 化 紋 理 顏 色 發 生 改 變,呼 應自然與人文。
A:銜接環島路徑有一處鋪面設計與可休憩意象設計示意出入口。 B:接著進入蜿蜒曲折的小徑,並且在高差劇烈有安全顧慮的轉折端點設立護堤。 C:水塔轉折處,明確路徑指引,視線進入據點。 D:經過標誌性的53據點拱門後,離地耐候鋼折板樓梯,經過層層遮擋伴隨著金屬撞擊腳步聲,步入中間軍官休息室。 E:中間指揮所的改造,將屋頂拆除並且加固增加迷彩天窗對應陽光以及大樹陰影,窗戶改為落地窗將封閉空間通透化。 F:戶外空間以簡單迷彩方塊,作為戶外家具。 G:經過指揮所後,轉向海邊浮海坡樓梯慢慢地向下,海平面在眼前浮浮沉沉。 H:進入望海堡壘原利用為機槍堡,是以中心旋轉掃射防守範圍,配合結構問題置入旋轉樓梯,並對堡壘下層進行開口,突出平台,作為路徑終點。
馬祖記憶博物館
MATSU MEMORY MUSEUM 西莒35據點沉浸式歷史體驗設計
Immersive historical experience design of Xiju
Due to its geography, Xiju used to be the first line of defense for Taiwan, Penghu, Jinma and Horses during the period of
high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peace period and the change of war
Designer
康斌鈺 / Kang Bin Yu
patterns, Xiju Island, which once flourished due to the
garrison of soldiers, gradually declined, and the tunnels on the island are like Forgotten and buried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Due to the lack of infrastructure and resources and other factors, Xiju has not been extensively developed, so it
Site
retains its rich original ecological appearance and the sparse
西莒35據點
vegetation formed by the climate and soil quality. The strong sense of barrenness makes standing on the rocky slope of Xiju seem to be out of the time line. stand in history.
Keyword
+歷史 / Histor y
+記憶 / Memory +沉浸式體驗 /
西莒由於地理因為在兩岸高度對峙時期曾經是台澎金馬的第 一 道 防 線,隨 著 承 平 時 期 到 來 與 戰 爭 型 態 改 變,曾 經 因 軍 人 駐 守 而 興 盛 的 西 莒 島 逐 漸 沒 落,島 嶼 上 的 坑 道 如 同 被 遺 忘 般 被 埋 藏 在 歷 史 的 長 河。西 莒 由 於 基 礎 建 設 與 資 源 匱 乏 等 因 素 未 有大量開發而保有豐富原始生態形貌加上因氣候與土質形成 的 稀 疏 植 叢,強 烈 的 荒 蕪 感 使 得 站 在 西 莒 的 岩 坡 彷 彿 脫 離 時 間 線而 站 在 歷 史 上。 馬 祖 記 憶 博 物 館"設 計 概 念,於 其 中 討 論 記 憶 碎 片、個 人 小 歷 史、時 代 歷 史 與 共 感 記 憶,以 沉 浸 式 體 驗 展 覽 嘗 試 勾 繪50年 前 的 馬 祖 形 象 以 及 使 觀 展 者、坑 道 空 間、展 覽 相 互 對 話,最 後 以 破碎 地 景 作 為 時 代 反 思 為 結 尾。
Immersive experience
The design concept of "Matsu Memory Museum", in which
memory fragments, personal history, era history and
empathic memory are discussed, and the immersive experience exhibition tries to draw the image of Mazu 50 years ago
and make the audience, the tunnel space and the exhibition dialogue with each other. Finally, it ends with a reflection on the broken landscape of the times.
P01. P01. 概念圖包含本設計面對馬祖豐富戰地與人文歷史的腳色與態度,左右兩端原為同一張圖,中間的張裂處內含過去馬祖人的生活軌跡,從下船的軍人、挑菜的 老人、天馬基地放氣球的軍人門...這些記憶與生活的積累形塑出50年前馬祖人們的生活與環境樣。過去的馬祖由於是軍事防守前線與重地,相機因而被列為軍管 品,因 此 馬 祖 的 生 活 歷 史 生 活 多 存 在 於 現 有 的 文 獻 與 記 憶 中,藉 由 馬 祖 記 憶 博 物 館 作 為 記 憶 蒐 集 平 台,向 曾 經 與 馬 祖 生 活 重 疊 的 人 們 發 出 號 召,重 新 勾 繪 出 馬 祖 50年前的生活與樣貌。
P02. 馬祖記憶博物館基地配置,動線由圖下管理室始,通過扶手與地景碎片引導至進入博物館內部 P03. 馬祖記憶博物館平面圖,空間依次為服務處、迴聲廊道、記憶共感區、意識便條站、歷史任意門 P04. 圖為從海上回望35基地之渲染圖 P05. 圖為地景造景碎片之動線渲染圖 P06. 圖為地景碎片造景 P07-10.渲染圖依次為記憶共感區、意識便條站、迴聲廊道、意識便條站。藉由多媒體展覽、霧氣投影、觸控顯示器等交互沉浸式體驗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aster of Architecture 2022 Por tfolio Design by Research
2022 成大建築研究所 M.Arch II 8th 2022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Master of Architecture M.Arch II 8th 指導| 鄭泰昇教授 學生| 蘇禾豐 黃浩
賀昭恩
劉舜仁教授
康斌鈺
王子怡
葉子豪
魏擘
蔡蕙奾
吳昱寬
蔡承昀
徐立穎
賴珈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