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paper 2017年十月號:網絡創作是咁的

Page 1

www.linepaper.com

免費贈閱

2 10 / 2017

專訪 Middle: 書寫城市裡的你和我 New Words in the Internet Era


作家

text / 黃培烽

神秘感

有圖未必有真相,但不容置疑的是,這是一個影像先行 的 年 代。 每 天 都 有 數 以 億 計 的 社 交 網 站 用 戶, 毫 不 吝 嗇 自 己 的 容 貌 和 私 隱, 不 斷 發 放 照 片 和 影 片,「 開 心 share」自己的生活。 當然我們知道社交媒體帳號的形象是可以刻意經營的,但有時我也 會想,影像的普及,多多少少削弱了「神秘感」這回事,尤其對於 我們喜愛的作家。以往讀小說,讀者只能依靠書本上那幅小小的照 片來一窺作者的尊容。除非作家活躍於報章專欄,否則讀者怎會有 辦法知道他們的日常生活?但今天我們只要在網上搜尋作者的名 字,一幅幅相片就立即出現在電腦屏幕上,更不用說通過社交媒體 窺見他們的生活了。 作家不願出現在幕前,總有例如保障私隱等各種原因,但「神秘感」 卻令讀者更想知道他們的真實身分和生活。記得梁望峯曾一度拒絕 公開自己的容貌,我曾經想過,究竟要是個如何叛逆的人,才有能 力寫出這種為反叛而反叛的校園故事?抑或隱身幕後的他跟真實的 他,其實南轅北轍?又難道,作者姓名只是個虛構的名字,背後其 實是出版社的集體創作? 近年有愈來愈多作者在網絡發表創作,透過網上社群的威力,進一 步接觸其他讀者,有些會從匿名走到幕前,有些卻一直堅持單純以 文會友。網絡創作並不純粹講求知名度,也不講求作者身世,單單 從創作本身衡量成績,可以說是公平的試煉場。這次我們讓網絡作 家、創作平台及出版社的負責人「現身」說法,在影像先行、講求 互動的年代,他們對「神秘感」自然有更深刻的想法。如何成為知 名作家,而大家又不知道你是誰?這終究是個大學問。 01


#02

OCTOBER

08

2017

有心無默專訪:網絡降低創作門檻

網絡創作新天地

新都市傳說:網絡小說地圖

03

05

07

CALENDAR

LINEPAPER’S

PICKS

越南船民的故事

19

專訪 Middle: 書寫城市裡的 你和我

35

許哲寧

24 • • •

E

N

C

O

L

R

I N

S E

37

香港貓店長寫真

未來的可能性

兼俳句詩集

38

《 吾 國 與 吾 民》

H R

33

新閱會 快

閱讀結合運動

Reading A-Z: B for… Publisher Preserves Local History with Books New Words in the Internet Era

挑戰佛教 免費刊物

G

17

聽聽書

新 閱 會「 悅 動. 閱 樂」迎 秋 日

閱讀風景

《Hong Kong Shop Cats》

《F ree style 的僧侶們 》

總編輯 黃培烽 執行編輯 梁慧思 編輯 陳嫻嫻 / 陳映同 資料搜集 梁振嶽 校對 Oliver Farry Contributor 許哲寧 / 黃怡 標誌設計 Karman L’UII 封面設計 Missquai 插圖及版面設計 Tobe Kan / Missquai / 陳嫻嫻 攝影 陳朗熹 / 楊德銘 網址 www.linepaper.com 電郵 info@linepaper.com 電話 2111 5890 傳真 2811 1240 地址 香港上環干諾道西 20-20A 號中英大廈 6 樓 602 室 顧問委員會 呂大樂 / 李安 / 羅淑君 香港印刷 | 版權所有,如欲轉載請先與我們聯絡

02


r e b o oct 十月

我是一個不擅於 表達自己思想的人, 我可能敘說得不好, 可能選錯了環境、氣候、 時間和溫度, 這都會把我想 表達的意思扭曲。 《 像 我 這 樣 的 一 個 女 子 》

西西(1938 -)原名張彥,她曾這樣解釋筆名的意思:「『西』 就是一 個穿著裙子的女孩子兩隻腳站在地上的一個方格子裡。如果把兩個西字放 在一起,就變成電影菲林的兩格,成為簡單的動畫」。西西的創作數量豐、 類型廣,包括長短篇小說、遊記、詩和童話,代表作有《我城》、《哀悼 乳房》和《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等,近作包括《我的喬治亞》、《縫熊志》 和《猿猴志》。

OCT

7

西西(1938 -) 03

G


天秤座

G

24/9~23/10 天蠍座

H

OCT

2

24/10~22/11

英國小說家、劇作家格雷厄姆.格林,

格雷厄姆.格林

曾獲英國皇家文學學會頒發最高榮譽的

(Graham Greene, 1904-1991)文學勳位,代表作包括小說《The End

“Champagne, if you are seeking the truth, is better than a lie detector.”

G

—Travel with My Aunt

of the Affair》和《Stamboul Train》等; 《黑獄亡魂》(The Third Man )更被英 國電影學院評選為「百大英國電影」榜 首。

OCT

7

桐野夏生(1951 -) 有多渴望這個世界,就有多痛 恨這個世界。 — 《異常》

OCT

12 島田莊司(1948 -) 只有瘋子才能了解瘋子。 — 《占星術殺人魔法》

G

G OCT

15 伊塔羅.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 1923 - 1985)

G

“A classic is a book that has never finished saying what it has to say.” —《文學的作用》(The Uses of Literature)

森林計劃【十月場】| 尖沙咀遊棕 OCT

21

導師:黃怡

時間:下午 2 時 - 5 時

地點:尖沙咀

主辦:水煮魚文化、《字花》 查詢:2135 7038

04


人家問我將來想當甚麼, 我回答:「我想當我自己。」

我覺得世界上大家都當自己, 這才是正確的。

我們生活在不正確的世界裡, 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都需要勇氣。

重視自己的直覺, 對自己要誠實, 有勇氣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1

對不少人來說,哲學很深奧,世界很複雜,但年僅十歲 的「小小哲學家」中島芭旺,簡單直接地思考人生大問 題,令不少成年人汗顏。中島不以自己的小小年紀和兒

童的軀體,限制他思考和探索真理,他這樣說:「小孩 不是小孩 /小孩也不是大人 /小孩是戴著乾淨的眼鏡 /懷

抱 著 想 了 解 世 界 的 好 奇 心 /用腦筋思考/身體小小的 哲學家」。只要對世界好奇,人人也可以成為哲學家。

我看見、我知道、我思考 作者 譯者 出版

05

中島芭旺 丁世佳 三采(台灣)


10

月選書

智能電話陪伴我們渡過不少沉悶的時光,但 我 們 的 生 命 卻 彷 彿 被 它 支 配 著。 有 研 究 發 現, 我 們 每 天 平 均 花 費 兩 小 時 在 智 能 手 機 上。 本 書 作 者 在 電 台 節 目 發 起「Bored and Brilliant」實驗,每星期一次的挑戰包括放下 電話、暫停收發電郵和拍照、刪除最喜愛的 應用程式⋯⋯不少聽眾反映,沒有智能裝置 打發時間,反而令他們投入其他活動,甚至 激發創意,令生活變得更好。

Bored and Brilliant: How Spacing Out Can Unlock Your Most Productive and Creative Self 作者 出版

Manoush Zomorodi St Martin's Press (New York)

06


掃描至網上「聽聽書」

不漏洞拉與我 「『不漏洞拉』成了難民潮的標記,除了帶有越南味,也有 象徵性的意義——可以同時象徵難民的希望、期望、守望、 失望甚或絕望;到了今天,自然就是回望了。」

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 作者 出版

07

黃雋慧 衛城出版


是咁的,近年網絡小說吸引不少巴打絲打留名 追看,不少作品更衝出網絡,登上暢銷書榜、 成為賣座電影。潮文當道,能否復興閱讀?

08


image / 網絡截圖、部分由作者提供

著名網絡作者有心無默,幾年前開始在網上討論區連載小說,點擊率數 以十萬計,其後作品更衝出網絡,成為暢銷書。他罕有接受專訪,大談 網絡如何令他走上創作之路。 l: linepaper

有:有心無默

l: 為甚麼你會在網絡創作?

連載期並沒有出現過令我難以控制的情況,因 為投票選項是由我提供的,所以之後發展多少

有:我自小就愛構思一些天馬行空的故事,有

也 在 掌 握 之 中, 說 穿 了 就 是 假 選 舉 吧( 笑 )。

次 與 友 人 談 到 一 個 關 於 柏 林 圍 牆 的 故 事, 他

況且讀者的投票喜好也是傾向保守的,20 多次

跟 我 說:「 只 是 說 出 來 沒 有 用 啊, 你 應 該 直

投票之中,只有僅僅一次令我感到有點意外,

接 寫 出 來。」以 此 為 契 機, 我 開 始 在 一 些 個 人

所以變數其實相當低。

blog、如 Xanga 之類的地方寫故事,最初只是 朋友限定,沒有對外公開。直至 2011 年我注意

要說投票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投票結果就等

到高登講故台,被這種「直接連載故事與讀者

於「 劇 透 」。 舉 個 例 子, 假 如 投 票 結 果 是「 跟

溝通交流」的模式吸引,便開始以「有心無默」

她告白」,讀者就知道下集男主角會告白,這

這個名字創作故事。

樣會少了驚喜和期待的感覺。

l: 你 的 小 說《 西 營 盤 》( 網 上 發 表 原 名〈 自 從 知

l :近期大熱的網絡作品,多以懸疑、地道市井、

道 咗 西 營 盤 站 延 遲 嘅 秘 密 之 後, 我 就 再 唔 敢 搭 港

「女神和(觀音)兵」甚至成人情節為主題,你如

島綫〉)在網絡上討論區和社交平台發表後大受歡

何看這趨勢?

迎,你更讓網民投票決定故事情節的發展;但這有 影響你作為作者對整個故事的控制嗎?

有:地道故事因為貼近日常生活,因此更容易 讓 讀 者 去 代 入 當 中 的 故 事 情 節。「 當 兵 追 女 /

09

有:《 西 營 盤 》利 用 了 Facebook 表 情 符 號 讓

男神」的情況也類近,相信很多人會對此產生

讀者投票,原意是令他們更能代入故事當中,

共鳴。至於「懸疑」以及「甜」(色情元素),

因為主角每次重要決定,都是他們選擇所得出

不少讀者應該也曾幻想過這些情節會在現實發

來,變相讀者也算是半個主角。老實說,整段

生,無奈現實總是事與願違,這些故事就等於


在滿足他們心中的慾望一樣。

下創作,多少會受到限制,也怕會帶來不好的 後果。而網絡因為能夠隱藏真身,創作就可以

但我認為這些元素終歸只是故事的調味料,特

不受家人朋友、工作環境、一般道德規範以及

別是「甜」,若果過分加入劇情當中來滿足讀

社會風氣所限,所以題材能夠更加大膽。

者,故事很容易淪為沒有靈魂和意義的作品。 l: 網絡為有志寫作和發表作品的網民(作者), 提供甚麼價值?

有:最大價值當然是讓作品可以更容易散播開 去。 倘 若 是 十 多 年 前, 你 就 算 自 問 有 熱 誠 和 能力去創作(不論是小說或是插畫),要讓別 人注意到自己的作品也相當困難。想出書大概 只能用投稿或自資的方式,最終成效也難以預 計。現在的情況就不同了,網絡令創作的要求 門檻降低了很多,也提供不少途徑去宣傳自己 的作品,只要賺到了一定人氣,就有機會得到 出版社青睞,繼而出版。 此 外, 我 認 為 在 網 絡 能 夠 不 公 開 自 己 身 分 創 作,也是一種優勢。譬如說,一些職場奇聞趣 事揭秘、獄中生活等等⋯⋯在公開身分的情況

有心無默 網絡小說作者,作品包括《西營盤》、《成為外星少 女的導遊》、《絕無轉機》等。

10


photo / 陳朗熹

不少創作者在網上平台發表題材多樣的作 品,亦有出版社看到商機,將受歡迎的網 絡作品印刷出版。不過,現在是否網絡創 作的黃金時代,抑或已經開到荼蘼?點子 出版和網上創作平台 Penana 的負責人各 有看法。

成立於 2013 年的點子出版,曾出版不少網上話題之作,例如揭露黑暗網絡世界的 《Deep Web File》系列、由的士司機撰寫的《你的我的紅的》、診所護士見聞錄《診 所低能奇觀》等。 總編輯余禮禧(Jim)在成立點子出版之前,曾在舊公司負責出版向西村上春樹的首 本小說,是將網絡作品帶到實體書市的先行者。「約五、六年前,朋友把向西的小 說傳給我看,說它好好笑,我看過又覺得『好正』,不但轉發給其他朋友,更打印 出來給朋友看。後來我覺得,既然我也會將它印成紙本,何不出版成實體書?我就 向公司建議把它出版。」 在網上免費讀到的小說,為何要在紙上再讀多次呢?為了這個問題,Jim 差不多花 上一年時間,才說服公司接受出版建議。「紙本書與在網上讀完全不一樣。不同的 電話、電腦的字體、字距也會不同,但在書上,則可以有固定的排版;加上紙的質 感、印刷的效果,整個感覺也比電子版好看,也有收藏的價值。我們不會擷取畫面 或儲存網址,就當作收藏了吧。」 不過,當時市場對網絡小說仍然感到很陌生,書店也不知道應該將它如何歸類,也 不敢入貨,最後要在便利店上架。後來 Jim 負責的另一本小說 -- Mr. Pizza 的《那 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 VAN》取得空前成功,更打進書店暢銷榜,開 創網絡小說的盛世,則是後話。

11


點子出版總編輯余禮禧

網絡小說吸引年輕人閱讀 點子出版的作品多以本地為題,Jim 笑言這不僅 是他的個人口味,也希望保留地道文化。「雖然 網絡作品並不嚴肅,甚至沒有太高的文學水平, 但它記錄了香港人在某個時期的流行文化,好像 『是咁的』等潮語,如果他日失傳了,甚至後人 從來不知道它的存在,我會覺得可惜。這也是傳 統文學無辦法做到的事。」 他也意外地發現,網絡小說更能引起年輕人的閱 讀興趣。「我不時看到一些年輕人在作者的社交 網站留言,他們不單講故事情節,更會分析作者 在哪裡用了排比句、在哪裡又有頂真句等等。 從這些留言者的頭像看來,他們大多是俗稱的 『MK 仔』。我覺得既感動又有趣,因為這些地道 的作品的出現,竟能令一班平時看來不怎麼閱讀 的人也去看書。」 故事內容比讚好人數重要 近來有不少出版社都爭相加入網絡小說出版的行 列,Jim 承認比較受歡迎的網絡作者變得極為搶 手,他們也沒有太多時間去觀望作品的成敗,要 先搶回來才算;但他強調,作者在網上的受歡迎 程度,並不是點子選書的唯一考慮因素。「讚好 人數和書本銷量不一定成正比。曾有一位擁有 12


具社交功能的網絡創作平台 Penana 創辦人之一宋啟鋒

不少出版社都像點子出版一樣,在網上討論區、 社交網站等平台物色作品出書,但綜觀近年在香 港受歡迎的網絡作品,似乎離不開地道題材、含

10 萬個讚好的作者,其作品銷量非常差;也有

有懸疑甚至成人情節。要發表這些題材以外的作

作者只有寥寥幾十個追隨者,書卻賣得不錯。只

品,網絡創作平台 Penana 或許是一個選擇。

要我們覺得內容是好的,不管作者有 100 個抑或 100 萬個讚好人數,也會繼續為他做書。」

創辦人之一的宋啟鋒(Kevin),偏好俄國作家杜 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在香港流行的創作和社交

香港出版網絡小說的市場逐漸飽和,難以再擴大

平台,似乎沒有太大市場。「高登討論區的確可

閱讀人口,出版社也要另覓出路。除了擴闊書籍

以自由發表作品,但作品類型已經差不多固定,

種類外,點子出版也曾將作品版權售予電影公司

非主流的作品沒有人關注;就算網民有討論,多

改編成影視作品,並考慮將作品賣埠至海外。不

是單向形式的由讀者主導,沒有太多作者之間的

過,Jim 坦言有一定困難。「我們也有跟台灣書

交流。創作本身已經很孤單,創作者也想與其他

業人士探討,要把怎樣的作品賣到台灣。但台灣

同道中人交流,有見及此,我們就創立一個讓用

的文化背景與我們不同,作品需要大量改編才可

家 自 由 創 作、 兼 有 社 交 元 素 的 平 台 Penana。」

以在當地出版,但改編後又是否等於原作呢?」

Kevin 說。

他說,出版社也在考慮開發創作平台,培養更多 網絡作家,希望孕育更具質素的作品,吸引本地

Penana 跟其他社交網站相似,只要申請一個帳

人閱讀。

號,用戶就可以上載作品,或是閱讀其他用戶的 創作成果,更可以讚好、留言,甚至幫忙改良作 品。「我們提供一個編輯功能,讓用戶幫忙編輯 作品的文本檔案,再傳給作者參考。」此外,作 者也可以在平台上招募合作者,一同創作小說, 或是為作品「接龍」續寫。除了讓用戶自行創作, Penana 也有「創作挑戰」園地,歡迎用戶提出創 作題目,讓其他作者一展創意。

13


收費模式說明文字有價 Penana 成立兩年多,登記用戶已經突破 25,000 人,其中台灣用戶佔超過一半;來自美國、英 文、加拿大、印尼等英語用戶佔三分之一,香港 用戶佔比不算重;而上載至 Penana 的作品以愛 情小說為主,也有詩詞甚至劇本的創作。Kevin 說,他們希望擴闊作品的範疇,令平台更多元 化,也會不時舉辦徵文比賽,以出版書籍為獎 品,吸引用戶參與。 Kevin 坦言,搞文字創作平台並不容易賺錢,但 見不少人有心寫作,希望平台能夠幫助他們。 不 過, 他 亦 希 望 令 用 戶 明 白 文 字 有 價, 近 期

互聯網無遠弗屆,全球的創作者都利用 網絡平台發表作品,當中有不少成功例

Penana 就試行收費模式,用戶付出低至 20 港

子,將作品輸出至國際舞台。想閱讀更

元,就可以訂閱一本書籍;此外,用戶讀到喜歡

多,立即掃描 QR Code:

的故事或文章,更可以打賞給作者,鼓勵他們繼 續創作。 對於網絡創作的未來,Kevin 抱持觀望的態度, 認為在香港、台灣和馬來西亞等華語地區,仍有 很大的發展空間。但他強調,無論是實體(紙本) 抑或網絡都是只一個媒介,他相信兩者可以相輔 相承,為作者和讀者提供有質素的作品。

14


不少香港網絡小說,都以各區的地標 或交通工具為背景,勾劃出新世代的 都市傳說地圖。

《自從知道咗西營盤站延遲 嘅秘密之後,我就再唔敢搭 港島綫》 作者:有心無默 港 鐵 西 港 島 線 於 2014 年 底 通車,唯獨西營盤站延期啟 用。作者以都市傳聞為靈感 寫成懸疑故事:在西營盤站 當夜更保安員的主角,從前 輩口中得知該站的秘密── 「西營盤站在通車前最後一 次檢測時出現嚴重事故,測 試列車上五個職員離奇失 蹤」⋯⋯

《千萬不要乘往堅尼地城的 137 號死亡電車》 作者:狩獵夢的人 在香港這個講求速度的城市裡,電車以慢速行駛,成為作者的 創作靈感:一班中學生坐上從跑馬地開出的尾班電車,與嗜血女 魔、消失的屍體、半死不活的「人」展開追逐戰。「聽著,千萬, 不要乘搭,不管發生甚麼事。因為這班車不會在總站停下來, 而是通往永無止境的驚悚,萬劫不復的絕望。」 15


《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 VAN》 作者:Mr. Pizza

凌晨時分,從旺角開往大埔的公共小巴駛過獅子山隧道 後,司機和乘客發現整個世界瞬間空無一人,他們竟然成 為人類文明的最後 17 人。小說自 2012 年起在高登討論區 連載,大受網民歡迎,及後更被改編成電影。

《重複的太子站》 作者:棟你個篤 30 歲的主角 Fred 是個典型的香港人─抱有「獅子 山精神」、一週工作六天以賺取微薄薪水。他和其他 港鐵乘客明明在太子站上車,下一站的車門一開,竟 然又是太子站 ...... 小說以懸疑、恐怖氣氛,訴說一個 關於失落夢想的故事。

《封鎖維園年宵,來一場死亡遊戲》 作者:張晨 故事主角與女友相約逛年宵市場,卻發現周邊人群突然寂 靜、攤檔停止叫賣,特種部隊駐守各個出入口。場內的人群 看似平庸,卻潛伏著深藏戰鬥本領的大叔、「教主」、伺機行 動的殺戮者等,一場「死亡遊戲」即將來臨。「此刻的維園雖 然殘忍不仁,但還是佈滿了社會的縮影。」

《是咁的,我覺得我住嗰度有啲唔妥》 作者:做金庸的男人 大坑勵德邨與許多公共屋邨一樣,被「設置」為大量鬼故 場景。居於邨裡的主角原本以為與鬼怪河水不犯井水,直 至一天家中花灑濺出血水、恐怖噩夢一個接一個,甚至發 現意識不妥、記憶變得支離破碎⋯⋯這不單純是鬼故事, 也探討潛意識、恐懼、記憶、遺憾等課題。 16


十月 《吾國與吾民》

/

/

1933 年 10 月, 林 語 堂 在 上 海 首 次 與 賽 珍 珠 (Pearl S. Buck)碰面,席間提出寫一本讓西 方世界了解中國的專著,就是後來賣個滿堂紅 的《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世上每一個民族都有獨特的個性,有些事情在 自己人當中不言而喻,卻難以用文字向外人解 釋清楚。尤其是中國幅員廣闊、歷史文化豐厚, 書寫得太短,怕掛一漏萬;寫得鉅細無遺,則 怕讀者看不下去。林語堂生於晚清一個牧師家 庭,曾留學美國及德國,學貫中西,由他用英 語寫一本關於中國的導讀,實在再適合不過。 這本書的中譯本名為《吾國與吾民》,談及哲 學、社會制度、人民習性、文學、婦女地位及 藝術生活等等,包羅萬有,是認識中國的理想 入門書。由於是寫給外國人看的,內容深入淺

17


只有讀書人,才知道知識的寶藏, 只有讀書人才知道歷史和法律, 也只有讀書人才知道怎樣在訴狀中機巧地運用字句, 以一字而殺人。 ---《吾國與吾民》

出,像介紹《紅樓夢》那一節,用三言兩語

林 語 堂 在 最 後 一 章 談 他 推 崇 的「 生 活 的 藝

就說清楚寶玉、黛玉、寶釵以及一眾配角的

術」,傳統中國的閒暇或者令國家缺乏進步

關係;解釋《水滸傳》這類俠義小說何以廣

動力,卻培養出像嚐醇泉、哼京調、踢毽子、

受歡迎時,又探討傳統中國的社會狀況。雖

鬥雞、鬥草、鬥促織、搓麻將、放鷹、餵鴿

然每個段落的篇幅都有限,但論點穿插在章

子、射文虎這些日常娛樂。現在每個人都忙

節間,讀起來一氣呵成。

得要命,就連踢毽子和搓麻將都難得。本書

林語堂博學,喜歡以外國例子說明中國的情

的轉變實在不少。趁這個月讀這本書,無論

況。例如他將偷吃蟠桃而被在壓在五指山的

你身處哪裡哪個角落,都獲益良多。

在 1935 年 初 版, 中 國 以 至 世 界 在 幾 十 年 間

孫 悟 空, 與 偷 吃 禁 果 的 夏 娃 以 及 因 偷 天 火 而被囚禁的普羅米修斯相提並論。解釋何謂 「中庸之道」 時,他的例子是「亨利八世與 加塞琳離婚」。至於誨淫誨盜卻又批判社會 的《金瓶梅》,應該以甚麼外國例子說明之? 答案是《卡拉馬助夫兄弟們》。雖然林語堂 偶有批評中國的各種問題,筆調也不能說是 輕鬆,但他活潑的思考,讓人讀得津津有味。

吾國與吾民 作者 譯者 出版

林語堂 黃嘉德 天地圖書

18


專訪 Middle

書寫城市裡的 你 和我 「即使你的喜歡換不到他的感動,但放手,至少可以換 回你的自由。」 「有些堅持,是不想讓自己將來後悔;有些堅持,是用 來掩飾『不知道該如何放棄』。」 這些愛情絮語,均出自香港作家 Middle 手筆。早在十多 年前,他已經開始在網上創作小說和散文。無論在網上 還是在紙上,他的文字都道破不少人的寂寞心事。他筆 下的大城小事,是他,也是你和我。 text / 陳映同 photo / 楊德銘

19


從網絡創作走到實體出版

網誌平台推薦。2006 年,他突然收到出版社 編輯的邀請,將作品結集成第一本著作《純

Middle 在十多年前開始在網上創作故事,那

屬虛構》。「那時我還以為是騙案呢,也沒

時網誌(Blog)文化興起,不少人都開設自

有想過網誌內的作品有人欣賞,甚至獲邀出

己 的 網 誌 分 享 生 活 大 小 事,Middle 也 不 例

書。」

外—儘管當時他沒有想過會走上寫作的道 路。「那時我的朋友常常從電郵傳來網上文

他說自己算是比較早從網絡世界走到實體出

章,當中有的談愛情、有的談人生,雖然也

版的作者。「以前不論在網誌還是討論區等,

很好看,但總覺得帶點距離感,可能那些故

很少網上文章會被出版成書;出版社也擔心,

事多由台灣人、內地人撰寫吧。我開始想,

將人們讀過的網上文章再出版會影響銷量。

或 許 自 己 也 可 以 創 作? 所 以 就 在 網 誌 試 試

反而現時出版社則會著重有沒有人在網上讀

看。」他說。

過、有沒有人『讚好』、有沒有人關注,整 個出版觀念也扭轉了。」

那時候,他在 MySinaBlog 和 Xanga 發表作 品,漸漸在網誌圈內略有名氣,文章甚至獲

雖然當時《純屬虛構》並未引起太大關注,

20


但 Middle 仍 保 持 創 作 熱 誠, 繼 續 在 網 絡 書 寫,累積愈來愈多忠實讀者。直到 2014 年, 他終於再有機會出版另一部作品,結果大受 歡迎,不但長踞香港書店排行榜,更暢銷到 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成為今時今

⋯⋯遇到讀者說我明白他們,我就會對 他們說,最明白你自己的人,不應該是 我,而是你自己。

日華文界當紅的網絡作者。 以文字訴說人與人的疏離 《如果有些心意不能向你坦白》、《永遠的 平行線》、《假使我們那天再遇見》⋯⋯單 看書名,不難看出 Middle 創作的故事都刻意 捕捉人與人或相互交錯,或若即若離的愛情 或友情關係。他對人際關係的敏感,部分源 自於他的親身經歷,但更多來自他的想像力。 「人喜歡把自己先入為主的想法都當成真, 就好像電影《潛行凶間》一樣植根在潛意識 當中,但其實只要從另一個角度去想,許多 事情都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他舉例,遇上 訊息「已讀不回」的情況時,人們都傾向覺 得對方刻意不回覆,之後就想到人家不喜歡 自己,但其實對方可能真的在忙,只是沒時 間回覆。「為甚麼人一定要這樣想呢?如果 大家當時不是那麼執着,不要鑽牛角尖,事 實就會變得簡單吧?我喜歡去思考人們的某 些固有看法從何而來。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受 歡迎,可能是因為在讀書時期被同學孤立, 又可能是成長環境對他的影響。」他說。

或許人際關係的冷漠和疏離,早已是這個城 市的生活寫照,Middle 的胡思亂想,正好說 進城市人的心坎裡,他的文字也就成為了讀 者的心靈雞湯。他笑言,有讀者把他當成愛 情顧問,向他訴說自己的感情問題,但他卻 說怕怕。「不少讀者覺得我很明白他們,但 其實只是我的文字碰巧觸及他們的思緒。我 最初把這些想法寫出來,是希望看看大家會 否經歷過相似的事情。我沒有覺得自己比讀 者懂得更多,所以遇到讀者說我明白他們, 我就會對他們說,最明白你自己的人,不應 該是我,而是你自己。」 網絡創作是「修行」 網絡世界與社交媒體的發展,不但開放了網 絡創作的空間,也加強了作者與讀者的聯繫。 有別於以往需要寄信到出版社,或是要等到 作者現身簽書會,才可向作家分享讀後感; 現在只要找到作者的社交媒體帳號,就可以 立即與作者聯絡;作者也能即時看到讀者對 作品的反應。但 Middle 說,網絡的便利也養 成讀者追求「快」的心態。「以前的讀者對 書比較有耐性,就算再期待某作家的小說, 也只能慢慢的等;但現在大家追求速度,很 想快點去讀下一章、下一回,甚至會追問你 何時再『出文』。最後,讀者甚至作者本人 也沒有時間去沉澱故事內容。」 Middle 也坦言,讀者的意見有時讓他摸不著 頭腦。「散文通常比較容易得到讀者的回應, 但意見也比較兩極化。例如一篇談傷心的文 章,有人會認為文章說中他心中所想,也會 有人批評文章太負面。有時候我會為如何兼

Middle 近年多了出席宣傳活動,但仍希望保持低調。

21


顧讀者的不同看法而感到很困擾。」他認為, 進行網絡創作其實是一種「修行」,既要留 意讀者的反應或意見,也要取個平衡,不要 忘記自己寫作的初衷。 在虛心接受讀者和網民批評的同時,Middle 也思考如何在創作路上創新,令更多讀者愛 上閱讀。他說以前自己愛讀金庸小說,但時 移 世 易, 現 在 的 讀 者 更 愛 讀 篇 幅 短 小 的 作 品,這和他們的生活方式轉變有關。「現時 人們都習慣在社交媒體上寫上一兩句,抒發 感受或記錄生活事,而大家也習慣這樣的閱 讀方式。」因此,他在《在我們忘記之前》 一書,就嘗試以日記方式行文,並將故事一 分為二,分別由男女主角的角度,去書寫同 一個故事。「同樣的體裁,在二十多年前還 是由金庸、倪匡小說當道的時代,可能會被 大肆批評,可是書本也要隨著時代發展去變 化,吸引更多讀者。」

⋯⋯ 我 以 前 認 為 只 要 讓 讀 者 看 到 我 心 中 的 感 受 就 足 夠, 但 這 一、 兩 年 想法改變了⋯⋯

片。今次應邀接受訪問,他原本也不太願意 拍照,他解釋說,因為想純粹做一個以文會 友的作者,希望讀者關注的是他的作品,而 不是他本人。可是,近年他這種心態出現了

走出網絡世界接觸讀者

微妙的變化。

作 為 香 港 人 氣 作 者,Middle 的 個 人

「記得幾年前,我出過一部自己最喜歡的作

Facebook 專 頁 至 今 已 擁 有 超 過 90 萬 個

品《十二首歌》,可惜銷量不理想,甚至不

「讚好」,卻一直提醒自己不要自視過高。

少書迷也沒有多留意。我當時很苦惱,不斷

「我一直在網絡創作,走到這一步,並不是

反省究竟哪裡出了問題。」他指,原來一本

一 件 容 易 的 事。 我 會 跟 自 己 說, 雖 然 我 的

書成功與否,不單在於書本的內容;而作者

Facebook 專頁有那麼多人讚好,但每次『出

的責任亦不止於完稿那一刻,也需要參與構

文』的時候,又真正有多少人讀過呢?可能

思封面設計、宣傳策略等各項工作,是整個

只有數千人,即是連百分之一也不夠,這代

出版團隊合作的成果。「我以為只要讓讀者

表當中還有進步空間。」

看到我心中的感受就足夠,但這一、兩年想 法改變了,多了出席簽書會等活動,與讀者

Middle 行事低調,一直隱身於電腦屏幕後創

互動,希望作品成功。這不單令作者和出版

作,甚少出席公開活動,也沒有在社交網站

社受益,甚至為書店以至整個書業都帶來正

分享自己的生活照,就連網上也鮮見他的照

面的影響。」他說。

22


觀察眾生相 訪問在鬧市中一間異常幽靜的咖啡店進行, 眼前的 Middle 打扮樸素,既沒有暢銷作家的 氣場,也不像網絡 KOL,反而貫徹他一向低 調的作風,不慍不火、靜靜的說話。閒聊間, 他笑說自己是個「悶蛋」,平時像普通人一 樣愛聽歌、看電影,即使是閱讀,也喜歡把 同一本書看許多遍,重看又重看的作品,例 如《天龍八部》。「我也喜歡遊車河,有時 呆坐、有時觀察四周的人和事。我是屬於坐 在旁邊,觀察眾生相的那種人。」 也許正因為他就像社會上的每一個人,與我 們活在同一城市裡,呼吸同樣的空氣、面對 同樣的窘境,才可以把故事寫得真摰,感動 一顆又一顆寂寞難耐的心。

23


E N G L I S H

C O R N E R

1 D I A L2 OUGE

READING A-Z

3

L ANGUAGE 1

2

3

B FOR...

Publisher Preserves Local History with Books

New Words in the Internet Era

Brave New World Dan Brown Bookbinding

24


R E A D I N “But I don’t want comfort. I want God, I want poetry, I want real danger, I want freedom, I want goodness. I want sin.” -Brave New World

B R AV E NEW WORLD 美

B

Written by British author Aldous

Identity, Stability”, but have lost

Huxley in 1931 and published a

their individuality and freedom

year later, Brave New World is

of thought. It is not until John

one of the most famous dystopian

the Savage enters the civilised

novels.

world that peoples’s conformity is challenged.

Set in the year 2540, the novel opens in London, where all

Though it was published over 80

citizens are genetically bred and

years ago, many of the prophecies

conditioned to fill different roles

depicted in the novel, especially

in a hierarchical social structure.

the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The government also shapes

come true.

their minds and behaviour through hypnosis. People live in the World State of “Community,

25


N G

B

A - Z

American author Dan Brown (1964- ) is renowned for his literary-themed thrillers. He started his writing career in

works, Angels & Demons, The Da Vinci Code and Inferno , have been adapted into international hit films.

Brown’s novels are generally set in locations steeped in history. The key to solving the conspiracies is often hidden in

1996, but it was not until the

old paintings, literary works,

publication of his fourth novel,

scriptures or monuments, which

The Da Vinci Code , that he became a bestseller. Three of his

gives readers a glimpse into art

and history.

DAN BROWN

BOOKBINDING Bookbinding is the process of assembling a book from paper or other materials. It emerged in the 1st century, when the Romans stacked sheets of written pages

書 本 裝 訂

to become codices, and it quickly replaced the use of scrolls. Nowadays, different types of bookbinding methods are available for various uses. Saddle stitching, where pages are stapled through the fold line, is perfect for making thin books, while perfect binding, which makes use of flexible glue, is preferred for thicker volumes. Case binding is often used to give hardcover books a longer shelf live.

26


D I A L O

photo / MCCM Creations

PUBLISHER PRESERVES LOCAL HISTORY WITH BOOKS Publisher Mary Chan shares her vision of preserving the city’s history through books. Q: linepaper A: Mary Chan, publisher of MCCM Creations

27

Q

Since its establishment in 2001, MCCM Creations has been : publishing books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languages. Why?

A: The idea of bilingual publishing came to us after our first design book in 2003. It came very naturally, for two reasons. Back then, there was no other Asian city as hybrid as Hong Kong. With so many inhabitants of different cultures and languages, why should we confine ourselves to publishing in a single language? With English being the common foreign language and the most accessible one for the non-Chinese residents, publishing in English was a natural option. Books are not published for just one community, but to be read by different cultural communities. Actually a few of our titles have appeared in other languages, such as French, German, Japanese, depending on the extent, theme and subject of the book


O U G E ARE " BOOKS NOT PUBLISHED FOR JUST ONE COMMUNIT Y, BUT TO BE READ BY DIFFERENT and, of course, who our readers might be. We treat each book as a different creative project. Each is unique. Practically speaking, publishing bilingual books can be challenging – to get both languages right and design a readable layout to accommodate the two of them, as well as managing the production costs of publishing the larger books, involves extra time and effort. But, because the book genres we publish are largely visual, ranging from design, architecture, art, and picture books, the books usually have less text, and so bilingual publishing has been manageable.

Q

The English books you’ve published are : mostly about Hong Kong’s ar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visual culture. How did you evaluate readers’ acceptance, especially among foreigners who may have little knowledge about Hong Kong? A: We create our books together with our authors. We create our readership together. We make

CULTURAL COMMUNITIES.

"

books to inspire readers and to stimulate thought and imagination. This is the role of a book and publishing. Why should we feed the readers with things they already know or see? They have a strong city cultural appeal, largely connected to Hong Kong. Our small collection of Hong Kong urban and city culture books has proven to have archival value over the years; they are still in fair demand. Our ‘foreign’ readers in general have a sense of curiosity, and are often proactive in looking for books on Hong Kong issues which they don’t know about. They generally prefer books written in a leisurely or light academic manner. I guess this is a matter of learning – they seem eager to learn and discover; they seem happy with their new knowledge. And, they are eager to buy books.

28


D I A L O

Q

How do you see the : importance of independent book publishing in terms of preserving Hong Kong’s culture and heritage? Hong Kong is such a hybrid city, a single epic narrative doesn’t do justice to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its diverse cultures and heritage. Being independent is to discover these various layers of cultures with an open mind, open heart and active listening; and to explore various creative storytelling approaches in publishing, be they words, verse, prose, fiction, hand drawings, still images, video images or animated images. Book publishing, from day one, should be seen as a creative effort with a lasting value, not an instant attempt. Every publisher, regardless of its size, serves as an archivist of history, creating visual and written documentations of our changing cultures, cities, places, streets and people... and are depicting different aesthetics and ways of thinking. This creative and independent spirit is what constitutes a healthy book-publishing ecology.

Q

Other than book publishing, MCCM Creations : has engaged in bookselling and bookstore curation. The latest project is the curation of Muse Art and Books at Hotel Stage. Could you tell us about the story behind its conception, and how you harness it to promote Hong Kong to the hotel residents, and maybe tourists in general? In Hong Kong, small presses don’t have the luxury to not engage in various publishing processes, from the making of a book, to marketing, distribution and bookselling. The making of a book is always the most gratifying and creatively fulfilling process, but the story of how we stretched our resources and energy to manage the bookstore at Hong Kong Arts Centre and PMQ for six and a half years is beyond words. Certainly, curating and running a bookstore gives us indescribable joy for three reasons: Firstly,

29


O U G E PUBLISHING, " BOOK FROM DAY ONE, SHOULD BE SEEN AS A CREATIVE EFFORT WITH A L ASTING VALUE, NOT AN INSTANT ATTEMPT.

"

every publisher or author or anyone involved in the book will want to see their published titles for sale, either at a retail outlet or online. Managing a bookstore gives books a fair chance of being displayed, seen and read by the public and readers. Secondly, bookstores should be a way of life, offering natural nourishment for readers, with good options of books which are rarely found at other bookshops in Hong Kong. Thirdly, a bookstore is where we cultivate a connection with our readers/ customers – a hello, a question, an opinion, a smile, a request for a book, a purchase of a book, a book event...it is all part of the experience. Believe it or not, how we ended up doing book curation for Muse Art and Books of Hotel Stage was entirely serendipitous. The hotel already had plans

Muse Art and Books at Hotel Stage (left) and MCCM Creations' pop-up store at PMQ.

for a bookshop space, but the space was pending for a year, waiting for the right occasion, the right people, and the right moment to kick things off. This may not be the perfect answer but it is exactly what happened. It’s always true that the location determines the profiles of visitors and outcomes in general, unless there are other cultural interventions such as exhibitions and talks. If you ask me, my ideal scenario is that every half-decent hotel should have a bookstore, not only kiosks – just like a museum or cultural centre worth its salt should have a decent bookshop. And a well-run bookstore should at the very least carry a good selection of books on local culture and heritage in an accessible choice of languages. This is how cultural dissemination should be practised. Imagine yourself being a hotel resident or tourist: Would you visit a bookstore in the hotel you stay?

30


L A N G NEW WORDS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part of human life. Many new words and phrases from the Internet have been added to dictionaries. Do you know the meaning of these words?

Clickbait Content whose main purpose is to attract attention and encourage visitors to click on a link to a particular web page.

"People tell us they don’t like stories that are misleading, sensational or spammy. That includes clickbait headlines that are designed to get attention and lure visitors into clicking on a link." (Facebook)

Clicktivism Actions performed via the Internet in support of a political or social cause but regarded as requiring little time or involvement, for example signing an online petition or joining a campaign group on social media.

"The goal of clicktivism isn’t to solve problems; it’s to bring awareness to a cause that we otherwise wouldn’t know about." (Huffington Post) 31


U A G E Dox To publicly identify or publish private information about (someone) especially as a form of punishment or revenge.

"The practice of 'doxxing' raises questions of the balance between privacy and free speech."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Freemium A business model, especially on the Internet, whereby basic services are provided free of charge while more advanced features must be paid for.

"The freemium model offers users the core product — the game — for free and then optionally charges them for premium content such as in-game currency, extra content, or customizations." (Business Insider)

ICYMI

Abbreviation for "In Case You Missed It" — used to draw attention to something noteworthy.

NSFW Abbreviation for "Not Safe For Work"; "Not Suitable For Work" — used to warn someone that a website, email attachment, etc., is not suitable for viewing at most places of employment.

"Tumbler introduced a new 'safe mode' that, when enabled, prevents users from seeing NSFW content unless they choose to view it." (Mashable)

32


閱讀結合運動 新閱會「悅動.閱樂」迎秋日 運動和閱讀一動一靜,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如果將兩者結 合,卻能提升它們帶來的好處。新鴻基地產(新地)新閱會 在秋天舉辦的「悅動.閱樂」活動,就透過不同形式的運動 和作家分享會,讓讀者舒展筋骨之餘,亦可從嶄新的角度享 受閱讀。

33


參加者踏單車到訪多 個 元 朗 和 錦 田 的 古 蹟, 如 二 帝 書 院、 錦 田 樹 屋、 清 樂 鄧 公 祠等。

「悅動.閱樂」活動以九月的「單車『書』暢遊錦 田」文化導賞團揭開序幕。參加者從元朗市中心出 發,踏單車到訪二帝書院、錦田樹屋、鄧氏家族圍 村等文化古蹟,認識當地的歷史文化及相關書籍。 而在十月中旬,則有由瑜伽導師劉凱琳博士主持的 「『瑜』何閱讀」分享會。她熱愛運動,也喜歡透 過寫作傳授運動的知識和技巧。在是次分享會上, 劉博士除了分享其閱讀和創作經驗外,亦即場教授 一些舒緩身心的瑜伽動作。 遊走舊區 尋找印刷業興旺的蹤跡

領隊向參加者推介關於元朗歷史文化的 好書。

在十一月,「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則會帶領大家漫步中上環舊區,探索大街小巷及富 特色的樓梯,並會探訪經營超過半世紀的家庭式活字印刷店,從而認識曾經興旺的印刷業。 新 閱 會 的 活 動 均 歡 迎 公 眾 免 費 報 名 參 加。 如 欲 了 解 更 多 活 動 詳 情, 歡 迎 瀏 覽 新 閱 會 Facebook 專頁及網站。 新閱會 SHKP Reading Club www.shkpreadingclub.com

34


挑戰佛教未來的可能性 的僧侶們》 免費刊物《 Freestyle

雜誌俱樂部

在台灣有許多宗教相關組織發行的免費刊物,例如《行天宮通 訊》、《慈濟月刊》、《人生雜誌》⋯⋯等,日本這個熱愛雜誌 的國度,當然也存在著各式各樣的佛教出版品,除了非常熱門、 許 多 人 持 續 關 注 的 清 水 寺 免 費 刊 物《FEEL KIYOMIZUDERA》 之外,其實還有一本非常有趣和無厘頭的 free paper 也千萬別 錯過!那就是這份只能在寺廟裡才能索取的《Freestyle 的僧侶 們》。 日本有僧侶經營的酒吧、有寺廟舉辦電音法會,根據不同教派, 和尚吃肉、飲酒、結婚⋯⋯並不稀奇。源自於印度的佛教,經過 古代中國、韓國,再到日本,經歷千年以上的孕育,早已凝聚成

text / 許哲寧

一股全新的文化特質,由和尚所發行的《フリースタイルな僧侶 たち》中文意思是「Freestyle 的僧侶們」,這份雜誌的副標題 為「挑戰佛教未來的免費雜誌」,截至九月出版的最新號,已經 發行了 47 期。 尼姑偶像的真實面貌、和尚的戀愛故事、超人木魚救日本、播黑 膠唱片的葬禮⋯⋯從每一期的封面照片與特輯主題就可以感受得 到他們想要顛覆一般人對佛教的想像,「舉辦各種法會的僧侶們 多半都是已經上了年紀的人,希望能用可以輕易理解的方法, 讓跟我同世代的人們感受日本佛教的魅力。」創辦《Freestyle 的僧侶們》的池口龍法先生於是開始製作這份刊物。1980 年出 生在兵庫尼崎西明寺的他,1999 年入讀京都大學主修佛教學, 2005 年在知恩院奉職。時常碰到老一輩或與其他宗派不合而被 拒絕訪問、經費和人力不足也是個大問題,不過為了延續佛教文 化,這份雙月刊仍然持續發行。2009 年八月創刊經過兩年後, 從 1,500 本開始,2012 年便已經達到 10,000 份以上的發行量, 從京都開始到配送至全國各地,贊助和協力者也不斷增加。 雖然感覺好像很脫序地撰寫和尚們的日常生活,但用文字闡述佛 教的故事其實非常艱苦又難以解釋,如何將裡頭的道理轉化成一 般人能理解的文字?得企劃甚麼樣的主題才可以吸引讀者翻閱? 有時候池口還必須自己擔任模特兒,或者是在公園拍攝帶著佛陀 面具的人的照片,將幽默感融入照片裡頭,才能將嚴肅的事情變 得 很 有 意 思: 自 殺 的 問 題、 僧 侶 專 訪、 寺 院 的 宿 舍、 精 進 料 理 ⋯⋯將平常人比較看不到的寺廟故事給記錄下來。

寧 許 哲

雜誌俱 欄

35

樂部


雖 然 關 注 這 本 雜 誌 已 經 好 幾 年, 不 過 因 為 是 free paper 的 關 係, 如 果 沒 有 造 訪 日 本 根 本 就 拿 不 到。 我便是從京都佛光寺取得雜誌。那期封面很有意思, 是一個光頭的和尚,手上抓著一條魚,特輯的標題 為「賣魚也是僧侶的工作之一」──千葉縣妙海寺 的佐佐木僧侶除了寺廟的工作之外,也幫忙勝浦這 個村落做事情,幾年前地方政府為了城鎮的永續經 營召開會議,主題之一就是振興當地漁業。佐佐木 僧侶想了一個提案:將村子裡賣不完的魚,送往都 市。雖然在村子裡賣不出去,但其實是非常新鮮又 美味的魚,而且對都市來講非常珍貴,於是僧侶便 開始了往返賣魚的生活,不僅減少食物浪費,也為 家鄉的人提供新的收入來源,同時也實現了會議中 永續經營的目的。那這跟佛教有甚麼關係呢?內文 裡便提到了佛經裡的「自利利他」,要讓自己獲得 利益之前,首先就是得先幫別人獲得利益。 既然是雜誌,裡頭也少不了廣告,廣告也非常有意 思,有和尚經營的泰國料理店、販賣袈裟的佛具店、 電話相談室、墓碑專賣店⋯⋯看到這些組織下廣告, 總是會很好奇讀者們都是怎麼樣的人和職業呢?或 許大家沒有辦法每一期都獲得,現在他們將最新一 期和所有過刊全部都上傳到電子書網站「パブー」 供各位線上閱讀,想要收藏在 iPad 裡頭的話也可以 直接下載。如果對他們所在做的事情感興趣且支持 的人,也可以在官方網站捐款成為會員,每一期刊 物配送到家裡。這份《Freestyle 的僧侶們》正是一 點一滴的記錄著日本佛教在信徒愈來愈少的情況下, 如何改變求生的過程。

フリースタイルな僧侶たち http://freemonk.net http://p.booklog.jp/users/freemonk

36


更多專欄文章,即上 www.linepaper.com/column

香港貓店長寫真兼俳句詩集: 》 《 Hong Kong Shop Cats

雜食書房

「我在猜想你來的路上有多少東西會阻礙你前進。」在附近等我 和她會合的朋友 M 傳來訊息時,我正在一個阻礙物前蹲著:藥 房那隻在街坊間小有名氣的貓店長跑到附近的時裝店櫥窗裡睡到 歪七扭八。我為牠拍照期間好些路人也停下來說,你看你看,店 長在這裡啊。M 早就習慣在香港見到貓,以及在和我一起散步 時我總會仔細看路上的貓狗,但身在外國的朋友總對我傳給她們 的舖頭貓照片羨慕不已:你的城市裡怎麼會有那麼多貓店長!是 呢,香港怎麼會如此可愛,有沒有歷史學家或社會科學家可以告 訴我。 來自荷蘭的攝影師 Marcel Heijnen 來到香港,也為這城的貓店

text / 黃怡

長們拍了好多好多照片,並出版《Hong Kong Shop Cats》一書。 書裡的貓店長多來自上環、西營盤一帶的老舖,守護著海味舖、 藥材舖、紙紮舖和麵廠等,於是這除了是本貓店長相集,也是老 舖的相集,每個 場 景 都 看 得 見 貓、 人 和 商 店 共 生 的 互 動。 詩 人 Ian Row 為書中每張貓照片都寫了一首俳句,使這個貓、人、店 的三角關係更顯幽默:一個略有啤酒肚的店員在堆滿紙皮箱的儲 物房裡吃著外賣、身後的貨架上有一隻橘貓看著他,對頁的俳句 寫道:「I am soooo hungry / Hope fatty leaves some for me / He can afford to」,點出貓和人一起在店舖生活的小火花。 雖然我們常把舖頭貓喚作貓店長,牠們卻無法對商店的營運作 驅鼠和裝萌以外的協助,於是詩人代正在講電話的海味舖店員 面前的貓說:「Give him a moment / I’d help you but I don’t have / opposable thumbs」。同時 Ian Row 亦為躺在招財貓前 的貓寫道:「Strategically placed / Not here for effect but to / perfect his sales pitch」,提醒人類活貓才是店舖吉祥物部門 的主管。從 Marcel Heijnen 其中一張貓照片的構圖,可以看出 貓店長實在是非常重要的:照片裡一隻三色貓端坐著向上望,眉 心正好和背後落在焦點以外的圓型風扇的圓心對齊。我在新書發 布會的會場看見這張照片的大海報,便彷如見了聖母像的光暈 和莊 嚴 表 情 。 看 來 我 們 和 古 埃 及 人 在 貓 的 崇 拜 上 也 有 共 通 點 呢。

書 房 雜 食 欄

37

Hong Kong Shop Cats 香港舖頭貓 作者 出版

Marcel Heijnen Asia One Books


請即上 Facebook 與 Instagram, 與我們分享你看到的

# 城市閱讀風景

photo / 何倩彤

城市過剩的影像如垃圾棄置 重重疊疊發出酸餿的氣味 要那麼多東西嗎其實我並不需要 你買來名牌時裝挽救動搖的信心 紙袋盛著跳動肺葉膠布蓋著肌膚 神龕和輪胎棄置在旋轉木馬旁邊 攝影師左顧右盼攝影機飽餐風景 都說島上處處是買賣的生意 我付出感情每次得回無用的插蘇 生銹的氣鍋凹凸的平底鑊 大減價吸引你又纏上一捲蒙塵的電線 我沿街尋找卻總無法找到公平的交易

追蹤我們,緊貼最新閱讀資訊: www.linepaper.com linepaper

─也斯〈鴨寮街(二)〉

linepaper.hk

書店、食肆、中學、大專院校、 藝術及文化場所等免費贈閱。

雜誌派發點

紙本雜誌現正在新地旗下商場、

38


2 10 / 201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