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在世界盡頭, 與「非人類」一同舞蹈 菲利浦.肯恩《墜機樂園,島嶼的一生》 曾於二○一六年來台演出《龍之憂鬱》的法國導演菲利浦.肯恩,於二○一八年底在南特爾-亞蒙迪劇院演出新 作《墜機樂園,島嶼的一生》,劇中以墜機在小島上的倖存者為主角,鋪陳人類重新建構歷史的過程,也讓人 思考:當人類不再是世界的主角,人類與「非人類」(自然與其他物種)如何建構和平共處的未來。 文字︱詹育杰 巴黎索邦第一大學美學與文化研究博士 攝影︱Martin
Argyroglo Nanterre- Amandiers
圖片提供︱Théâtre
102
在二○一八台北雙年展「後自然」議題呼應「人類世」的當下,
舞台大幕拉開前,兩邊大螢幕播放著飛機起飛前乘客一一就坐
如果說引起熱烈討論的「末日松茸」(註 1)是人類學家所提出
的輕鬆氣氛,氛圍延續到觀眾席之間。燈光暗後一群穿著浴袍
人類在資本主義廢墟中集體求生的活生生實例,那《墜機樂園,
的眾神,走出蒸氣浴般一同高舉 747 飛機模型並操弄著裊繞煙
島嶼的一生》Crash Park: La vue d’une île 可以算是藝術家面對「人
霧,飛機在觀眾席與迷霧中來回穿梭。接著像是看好萊塢災難
類世」重新思考創作、思考劇場、思考社群的新生活提案。如
片般,觀眾以全知角度看著畫面飛機乘客集體帶著眼罩,集體
果「人類」本來就不是世界舞台的主角,不以「人物角色」為
沉睡著,深知災難即將發生。大幕拉開,我們和島上不明生物
中心的劇場會是什麼樣貌?
(地鼠)一同發現墜機,發現爬出機艙殘骸求生的 「人類」。
「後」人類中心主義的自然 先來看看導演菲利浦.肯恩(Philippe Quesne)與此爭議的前世 今生,除了藝術家背景,他更是二○一五年在 COP21 國際氣候
之後新歷史、新集體生活在導演創造的綠意小島,與幾乎充斥 整個舞台的淺水大洋間展開。如地球、如太空求生艙,小島這 唯一的生存空間在舞台上轉動著 。
高峰會在巴黎舉行之前搬演 《Make It Work,談判劇場》的巴
重新「玩╱播放」Re-play 出另類未來
黎南特爾 - 亞蒙迪劇院(Théâtre Nanterre- Amandiers)的總監。
擁擠新家園中,也如影集《Lost 檔案》Lost 的島上有不同種族
此談判劇場是號稱法國當代最重要思想家 Bruno Latour 號召政
有老少,有陳年白骨有駭人危險。不過大多數時間是沒有劇情
治外交、科學、教育、藝術等領域,針對氣候危機與 COP21 會
進展可言,全知的觀眾看著幼稚無知的人類歷史文化緩緩演進,
議模擬的一場不只「人類」更是分工「扮演」山川湖泊森林海
集體又唱又跳,劫後餘生之電音派對飲酒作樂,而小島因為難
洋等「非人類」一同參與的高峰會,徹底模糊政治行動和藝術
民的到來完全為之改變, 成為「人造」的空間。對照好萊塢標
的邊界。隔年(2016),肯恩的兩齣戲《地鼠之夜》La Nuit des
準的末日想像,求生競爭燒殺實境秀,失去未來的集體創傷情
taupes (2016)和 Caspar David Friedrich (2016)都緊扣自然和
境劇,已經以千百種劇本強占我們的文化想像。如墜機綁架了
環保議題。如後者直接以德國浪漫主義畫家為標題,混搭其繪
乘客和在觀眾席的觀眾,資本主義綁架了我們所有可能想像。
畫作品中著名的雲海山巔與西部電影類型傳統中的自然,恰如
顯然,導演玩的不是劇情,而是觀眾身上既有的共同文化經驗
二○一八台北雙年展「後自然:美術館作為一個生態系統」,
與想像。
劇中探討「自然」的概念實際是「人為」的建構,更直接在舞 台上「搬演」一個建構「美術館」和搭建「自然」布景的一連 串過程。在此前提下,便可理解「墜機」真是當下文明情境最 生動又暴力貼切的寫照。特別是在四面環海的島國如台灣,想
即使我們一時沒察覺,舞台上那台無人自動鋼琴(點唱機)點 出「自動化駕駛」殭屍資本主義機器的駭人之處,導演把玩著
palylist 中我們的末日文化經驗。科幻的樂園想像夾雜著鐵達尼 號沉沒時「機器」持續演奏的畫面,活死人們繼續唱跳直到落
像氣候危機難民潮與建構新集體生活,更加不是兒戲。
103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海,催眠音樂呼應乘客集體帶著眼罩繼續沉睡。而「樂園」
式,來思考劇場、思考劇作。想像舞台布景、聲光設計、
另一層意義是把末日看成轉機,是開始而非結束,與其期待
演員角色等元素,文本、表演、身體、時間、空間等面向
「被救」期待逃出殺出生路,更應面對無路可退的情境,如
同等重要。不是說人物角色不再是重點,只剩下物件機制,
科學史學家唐娜.哈洛威(Donna Haraway)號召的「留下來
而是在「人類世」的當下試著不再單純以「人」為創作的
面對問題 」(Staying with the trouble)(註 2),而不是像某
中心。任何動作、影像、聲響、物件等, 其他「非人」元
些菁英階級想像著逃離地球到火星上求生。
素與「人」比重相當。繼文本之後,劇場對其「他者」根
環境才是主角,人是配角?
本性的開放,使得「後戲劇劇場」、「概念舞蹈」等等都 可能是同一個「實踐」。
從《魯賓遜漂流記》到科幻的巨大章魚怪物大戰,全知的觀 眾看著台上小島上搬演著關於小島(地球)的文化史。不論 如何焦慮或興奮,人類都是被置入時空情境,被迫即興演出 必須不斷想像共同新生活的全職演員。小島同時是夢幻的南 島假期,也同時是氣候難民的新家:近未來,海平面上升四 處都是小島。與其說自然在菲利浦.肯恩創作中的重要性, 不如說他的作品總是從環境情境出發開展。自然環境不單是 背景,反成了真正主角 。如《地鼠之夜》中的地底洞穴,《沼 澤俱樂部》Swamp club (2013)中湖畔的藝術家駐村,《龍 之憂鬱》La Mélancolie des dragons (2008)中白雪森林裡的臨 時遊樂園。 不同劇作不斷上演劇中劇,舞台上的舞台,台上的看戲觀眾, 製造各式各樣的「樂園」,也每每創造新社群、新群體展開 集體新創作。如《龍之憂鬱》裡 一群人面對汽車拋錨逆境, 接受失敗反也樂在其中。而在小島上沒有弱肉強食、沒有競 爭強暴霸凌,沒有《蒼蠅王》般劇情的烏托邦。他劇作中的 「人類」總不斷創造新生活型態,重新想像超越理性,穿越
在末日小島上,試想拋開框架對他者坦然開放,則當代藝 術、劇場、舞蹈等更可能是同一個「創作」,甚至與科學 研究、政治行動等再無區別,這不單是回歸原始初衷,而 更是新契機。《墜機樂園》不單是跳脫批判分析,更是積 極奮力地建構和想像,在世界的盡頭,「愉悅」 仍可能從 廢墟的間隙冒出。超越「質疑」劇場的虛設建構,將虛構 的敘事創作能量拿來建構末日新世界新社群,超越虛╱實、 人造╱自然。這需要激進地重啟我們的想像力,「拯救」 世界是好萊塢老掉牙的英雄敘事,人類沒有選擇必須在資 本主義廢墟、詭譎新世界中集體求生。 如同《Make It Work,談判劇場》當中同時對「人」與其他 「非人」他者開放參與的概念,或是哈洛威所說的與異形 交媾「創造新親屬關係」,在《墜機樂園》的我們得好好 思考如何打破固有的「他╱我」意識,與其他人類、其他 物種建立共生體系。奪回「自動駕駛」方向盤之際,我們 繼續唱跳持續創作生活。
不可能╱可能、虛構╱現實、人造╱自然。
雜交,對他者徹底開放的劇場 當超越「人類中心主義」視「人」與其他「非人」同在一個 水平面不分高低,同在沒有中心的網絡中,當此觀點在當代 藝術圈漸成為主流(註 3),我們可以試著用這個把美術館、 把作品、甚至把藝術家都視為網絡、視為共生體系的思考方
104
註: 1. 《末日松茸:資本主義廢墟世界中的生活可能》一書是人類學家安娜.羅文豪 普特.秦(Anna Lowenhaupt Tsing)透過田野調查,追蹤特別生長於受人 類侵擾林區的松茸與採菇人的複雜生態網絡,末世環境中的真實隱喻。 2. 在出版《賽伯格宣言》30 年後,唐娜.哈洛威於 2016 年出版了《留下來 面 對 問 題, 創 造 新 親 屬 關 係 》Staying with the trouble making kin in the chthulucene 一書。 3. 如在 2012 年的第 13 屆卡塞爾文件展,號稱聲望最高、5 年一次的藝術盛事, 即以超越人類中心主義為題旨。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