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哥林多後書 6:11-18
我們是永生上帝的殿 林鴻祐牧師講於 14 0413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恰如其分 東方思想不走極端,堅持中庸之道,過猶不及都不是好選擇。這不是壞的選 擇,只是如何能恰如其分,讓中庸剛剛好,又不落入和稀泥、沒主見的困境裏則 是不容易的人生智慧與選擇。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常常講,事情不要追求過多或 太少,「剛剛好」即可。這尋常講到的觀念,卻需要我們深深反省:到底如何叫 「剛剛好」呢?如何才能達成「剛剛好」?我們怎麽知道何時才算「剛剛好」? 這三個問題,很簡單明白卻很困難達到。常常,我們說,若再給我賺上一筆,我 就夠了!若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好好把握!若再賜給我更多些,我就剛剛好 ! 然而,事情總在事過境遷,心情轉變,思想也不同,剛剛好通常也就又不太夠了! 堅持中庸之道,成為東方人的根深蒂固。不太願意冒進,也不希望自己落入 最後,往往擠在人群當中,不想太出頭,也害怕自己落後。這樣的想法往往叫人 失落冒險的企圖心,也不憐惜顧念那些落後我們的人們,我們只單單在乎顧自己 , 只在乎自身利益,不管他人如何,也不願意出頭帶領眾人,因為鋒芒太露,會承 擔太多。可是,大家統統擠在中間,卻又彼此意見不合,沒有領導者,沒有憐惜 落後者。那麼,中庸如何剛剛好、恰如其分?當然,哲學上的中庸,在乎的是不 要走極端。可是,世事並不是凡事都避免走極端才好,反而,很多事情必須傾其 全力完成,一點也不容許落後!比如,我們對人權的要求,對每一個人的保障, 不分貴賤貫徹到底。還是,人分種族不均、男女不同、價值不等,各自被不同的 秤錘衡量,造成各式各樣的階層等級,優劣級等呢?有學者指出,只有在西方基 督教(特別歸正教會傳統)國度裏,才可能產生人人平等的社會制度及人權要求, 而在亞洲非洲、東方異教的國度裏,即使號稱廿一世紀現代民主國家卻階級、階 層、種姓、男尊女卑依舊橫行。您以為呢? 信與不信 哥林多後書 6:14:「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什 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麼相通呢?」這段經文在華人教會裏很出名,通常被 人改為「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被用來證明基督徒的婚姻觀:基督徒堅決認 為信徒只能與信徒婚姻,因為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這個婚姻觀,究其聖經引 用的根本,老實說,保羅在這段經文的前前後後,沒有提到基督徒婚姻應當如何 , 而是講論基督徒的人生原則。第五六七章,沒有一處論及婚姻,甚至,整卷哥林 多後書也和婚姻觀沒有關係。不是保羅不重視這事,乃是在哥林多教會書信裏, 1
他沒有處理這件事情。然而,華人教會許多牧者都將這段經文,簡化成為「信與 不信不能同負一軛」,然後,將這段經文擴大解釋到各樣的基督徒交友關係,特 別男女婚姻關係。所以,很多人認為,基督徒就是堅定認為信徒不可以和不信的 人交往。真的是這樣嗎?到底保羅說這段經文時,他的意思為何? 要瞭解這段經文的意思,我們必須從 16 節瞭解起:「上帝的殿和偶像有什麼 相同呢?」這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問題,其實,保羅已經知道答案,卻明知故問地 向哥林多教會信徒提出問話:上帝的殿和偶像有什麼相同?有什麼不一樣?哥林 多城是一個海港,充斥各種神廟,尤其海上的神明等等,因為人懼畏大海的無情 與風浪噬船。人們崇拜偶像,獻上各樣祭品,以為就能得到幫助。人們以為偶像 等同於神明本身,為偶像建造宏偉的大廟宇,蓋得越大顯得偶像神明的神威越強 。 這是一般的宗教心理。那麼,保羅問,這樣的偶像崇拜下,我們說上帝的殿(原文 做:屋、家,該字動詞的本意是,居住),即,上帝居住之地方,是如何呢?也像 偶像的大廟宇那樣,越高大越顯得神威嗎?請注意,保羅使用的對比:上帝的殿 對比偶像,而不是對比偶像的殿。人世間,通常人們比較神殿的大小,越蓋越高 越大。然而,就殿本身,上帝的殿比不上這些異教耗上無數資源所建立的偶像之 廟宇,因為人們以為廟宇房子蓋越大,就顯得神明越大有神威。相較之下,即使 耶路撒冷的聖殿,也算不得什麼。 上帝的殿 可是,保羅進一步指出,話雖說「上帝的殿」,聽起來好像是指耶路撒冷的 聖殿,卻轉換它的意義,指向所有信主的基督徒本身,「我們是永生上帝的殿」 ! 說的是耶路撒冷的殿,卻實際上,指向基督徒本身成為上帝的殿。我們在不在意 自己的身體呢?我們在不在意我們自己呢?如上帝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 , 在他們中間往來…」既然上帝在我們當中,也是上帝就在我們裏面。我們是永生 上帝的殿,既是我們的身體是上帝的殿,我們基督徒彼此相處也是上帝的殿,上 帝在我們中間居住,在我們中間往來。為此,我們成為信徒,就遠離不信,和不 信的事情沒有往來,義者和不義的沒有相交,光明就不再是黑暗,光暗永遠不交 會。這不是指基督徒不和未信者相處,而是,基督徒必須清楚已經屬於上帝,不 應該再混入黑暗裏,也必須和惡有清楚的界線隔離。光明裏,沒有任何黑暗,黑 暗裏,沒有任何光明。在這樣的意義下,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換言之,既然 信,就必須堅定,遠離不信,遠離罪惡,遠離誘惑。 當然,這段經文用在基督徒的婚姻觀,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在台灣的異教 環境下,信主之人要向未信的伴侶傳福音,通常萬分困難;反而,未信的伴侶把 信主的一半帶離開教會、離開信仰通常比較容易。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教會為 了避免婚後之麻煩產生,乾脆就這麼立定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為基督徒的婚姻 觀。然而,這只能當一個原則性的參考,並不是強制性的規範,畢竟上帝給人的 2
一生有許多使命,或許,信主的伴侶最大的使命就是帶領另一半歸入教會呢!我 們不可以忽略聖靈在各樣的情況下大能工作的可能,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基督 徒亦是平凡人,甚至,我們也被誘惑所困,幸好因耶穌基督十字架寶血洗淨,成 為蒙恩的罪人。我們必須清楚,我們的信,堅定在耶穌基督裏,我們就是永生上 帝的殿。在人生裏,不同的經歷、選擇,無論如何,我們都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並努力朝向上帝給我們的使命前進。 永生上帝 耶穌說,所以你們應當去,使萬民做我的門徒(馬太福音 28:19)。我們乃是人 群中的一份子,我們都活在世俗花花世界裏,然而,我們也都因基督替贖而領受 上帝恩典的義人。因此,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一點也不是指基督徒不和其它 宗教的人往來,不,一點也不是!基督徒歡喜和各樣的人們在一起,如同保羅所 說的,「向猶太人,我就作猶太人,為要得猶太人;向律法以下的人,我雖不在 律法以下,還是作律法以下的人,為要得律法以下的人。向沒有律法的人,我就 作沒有律法的人,為要得沒有律法的人;其實我在上帝面前,不是沒有律法;在 基督面前,正在律法之下。向軟弱的人,我就作軟弱的人,為要得軟弱的人。向 什麼樣的人,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 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哥林多前書 9:20-23)我們喜歡周圍的人,喜歡基督徒,也喜歡不同宗教的人 們。雖然我們也常常失誤,甚至做錯,但是,我們勇於向主認錯、悔改,努力向 成聖之路邁進。同時,我們歡喜周圍的人們,樂意和眾人在一起,為要與人同得 這福音的好處。 基督徒喜歡和人們在一起,喜歡和周圍的人們做朋友。然而,基督徒也不是 完全的聖人,總有自己的個性、脾氣和優缺點,人際間難免也會起衝突、不同意 見、甚至,爭執。但是,我們總必須向主認罪悔改,重新出發,一次又一次更新 生命,成為基督的門徒。如同彼得那樣,我們也會因為害怕面對災害而三次不認 主,甚至更多次;如同猶大那樣,我們也會被三十銀所吸引,忍不住想出賣主; 也如同拿但業一樣,自以為是,還看輕拿撒勒能出什麼東西呢!卻我們都必須為 這些偏離而悔改,在基督的救贖裏重生。無論如何,生命歡歡喜喜,懷著盼望與 信心,大步邁向未知的明天,深深相信以馬內利之上帝,主必與我們同在。 基督徒並沒有比其他不同宗教的人們更高尚,一點也沒有,甚至,我們也必 須向許多宗教信徒學習,因為他們的付出、無私與奉獻,也深深值得我們學習與 思考。尤其在台灣,許多虔誠的善男信女,用自己的實踐來表明信仰心意。只是 , 我們要見證的是,這是上帝的殿,不同於被人膜拜的神明偶像。而這上帝的殿, 不是建築物,更不是哪一個神聖地點,乃在於信眾的心裏,信徒的生命見證裏。 所以,基督徒不誇口自己如何,卻為要見證基督,將這福音分享給周圍的人們。 3
為此,基督徒在乎自己身體健康,不恣意地勞累身體,不熬夜通宵而讓身體虛弱 。 凡事我都可做,但不都有益處。的確,我們在這世上有許多選擇,卻我們在乎身 體健康,即便自由的任何事情,我們也必須節制。同樣,基督徒也在乎自己靈性 健康,不為追求個人屬靈卻遠離人群,不為追求個人靈性卻懷恨自己的弟兄姐妹 , 但不以此為驕傲;反而,歡歡喜喜樂意與人相處,顯明上主的恩典。為了自己的 靈性,基督徒要天天讀聖經,細細地讀聖經的話語,默想生命之道。基督徒也喜 歡快速讀聖經,為要更多瞭解聖經內容。基督徒喜歡禱告的生活,天天為自己、 為教會、為周圍的親人好朋友禱告,求上帝帶領我們的人生,賜足夠的智慧,叫 我們歡喜勇敢面對人生各樣的挑戰。# 問題討論 1. 談談我與不是基督徒的朋友,一旦討論起宗 教的事情,會 產生什 麼樣的情況? 雙方為某些教義或教條而爭執不休?或者,基督徒被要求某些經文的要求去做 , 如打你的右臉,連你的左臉也轉過來給對方呢?的確,在人世間,宗 教的紛爭 往往引來大的爭執,談談我的經歷。 2. 其實,我們更可以做的是,分享我們從不是基督徒的朋友身上的敬虔、敬畏的 宗教實踐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往往宗教之間的問題,更多的是彼此不瞭解 , 彼此不明白對方的想法。我們也分享從信仰得到生命歡喜的見證,彼此瞭解。 談談我的經驗。 3. 我們是永生上帝的殿。這是指我們的身體,也是我們屬靈的生命。請問我對於 自己的身體好嗎?我的身體健康狀況好嗎?若不好,為什麼不好呢?我們勞碌 身體太多嗎?再者,我照顧自己屬靈之生命嗎?我的屬靈生命表現在生活中如 何?談談我的經驗。 4. 我們常常看見別人的不是,卻看不見自己的不是。耶 穌說,這是人的自以 為義 。 然而,基督徒必須看見自己的不是,且唯有在耶穌基督裏,蒙受上帝的恩典, 得以稱義。這是因信稱義。談談我對這樣信仰經歷之體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