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1「生命 取捨」-林牧師講章(電子書版)

Page 1

主日講壇 羅馬書 5:18-21

生命 取捨 林鴻祐牧師 講於 15 0111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生命 拯救 十八世紀東普魯士,路德教會哲學家康德 1786 年升為哥尼斯堡(十八世紀德 國普魯士統治,今日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加里寧」乃俄國革命後第一位領導人 , 為紀念之而名之,此地也曾經是條頓騎士團根據地)大學校長,一生思考知識與世 界(對象)之關係,或者說:人能知道什麼、什麼是人的「知道」?關於人類,他 提出問題:人,什麼時候「明白」?如何才啟蒙?好像未成年的年輕人,在年歲 到了、經驗夠了、學習受挫過後,成人了。簡言之,今日相對於昨日,人檢視自 己到底差異是什麼?多「知道」了什麼?這是一個簡單卻有點複雜的問題:今日 的我,和昨日的「我」,相差了什麼?廿年之隔有差別,然而,一天呢?改變了 什麼?難道,什麼都沒有改變,完全一樣? 康德比喻地說,當未成年的人們,終於能夠脫離先前依賴的對象,獨立且不 受任何影響。同時,當人們自主下決定時,不單單只顧自己需要,還想到他人。 這是人啟蒙了,視野的新世界。而現實上,這和年紀有點關係,但卻不一定完全 相關,倒和一個人的體悟、態度或個性有關。希臘字,ethos,指團體、社群所擁 有的特殊氛圍與傾向,雖然沒有任何制式規定,卻足以形塑或決定人們的作法(英 文後來從希臘字 ethikos 和 ethos 衍生了 ethic 倫理一詞)。若用在個人上,指一個人 獨特氣質,若以亞里斯多德之講法,這 ethos 是指一個人的獨特智慧、良善與向著 世界的善心、好意念。這都強調一個人,從倚靠而獨立,從茫茫不知所措而照著 自己決定,擇善固執,不偏離正道。不只如此,這樣的堅持還為了建立美好的生 命共同體,不只自己一人,也期待團體如此美好。 我活著,果真有「活氣」,有「生命」嗎?有人活著,卻比死了還淒慘,有 人死了,卻依然對我們說話!死,萬物最後的歸宿,也是世界的最後法則。關於 死亡,我們什麼都無法知道,也不知道它是什麼,只知道死亡是拒絕存活、毀滅 、 沒有生氣…僅僅由「活」、「生命」之否定來瞭解死亡!因為我們沒有人死過, 卻我們都走向死亡,我們也「清楚」有一天將死亡。因為這是肉體之最後原則, 連耶穌也必須死亡。然而,若有拯救,這拯救必須救我們脫離死亡。可是,死亡 卻又是肉體之最後原則。那麼,拯救在哪裏?然而,我們也清楚,拯救絕對不是 叫我們永遠不死… 然,永遠不死的壞人一直為非做歹,豈不害人更長久呢… 1


善惡 不分 康德堅信,人的內心有良善、正直、公義,只需要啟蒙而出。換言之,良善、 正直、公義不只是行為舉止而已,在還沒有形成作為、行動之前,內心的想法、 想要、衝動就已經顯出良善的意圖了。相同地,關於惡,也不是單單在於行動之 惡,即使在內心裏,那無名而生出的惡念、惡想、壞念頭…忽然而來,忽然而逝 , 這也是所謂的「惡」。惡,這字古早和「亞」是同一字,說文解字認為,「象人 局背之形」。意思是,這字是用形象來描述,也就是一個人背部彎彎的,駝背的 樣子,引申為「醜」之意思,也引申為「次第」,也就是第二等級的,不是頭等 的。因此,亞洲之「亞」是取第二個意思,即第二大的洲。 但是,「醜」之意思,轉入人的內心意圖,就變成了「亞心」之「惡」字。 即,「惡」之意思,就是人的心醜,和他的身形如何無關了。這裏我們遇到一個 翻譯的問題,希臘字 hamartia 是翻譯自希伯來字的『‫(』『אָח『אָט『א‬字母譯成拉丁字母則 成為 ht’),被翻成英文的 sin,而漢語自然就翻為「罪」。可是,『‫』『אָח『אָט『א‬的本意是 偏差、失誤、射不中的,不只行為而已,內心亦然;自然地,被引申為違反規矩 、 法律、習俗等等,同時這個字並不專門用在宗教、神學意涵上。至於新約聖經使 用的希臘字 hamartia,就具有非常強烈的宗教或神學意涵,即,違抗、敵視上帝。 至於漢語將它們翻譯為罪,或者,罪惡時,我們都必須記住,它的意思不單 單指行為,更在乎內心的罪,內心的惡;若照新約的用法,翻譯的「罪惡」乃具 有深深的神學意義,即,人抗拒、違逆上帝之意。只是,當這些字被翻譯成漢語 的罪、惡,難免會引起理解不同、歧義,稍稍不同的意思:如,漢語的「罪」通 常指的不是宗教意義,而是法律、規矩之破壞,特別違反皇帝的法律,如該當何 「罪」…。漢語的「惡」,指著人心醜陋、心思意念盡都是壞意念。統觀上述的 解釋,我們回頭看使徒保羅說,在律法之前,罪已經存在了(羅馬書 5:13a)!罪 (惡),不在於有沒有律法,更在於人做了什麼行為之先,單單在於人的內心觀 點---一念之間。至於這「一念之間」,人性通常選擇『墮落』一方,於是,罪 (惡)成為現實歹行為之先行。在人堅定地控制自己意念、意志之先,罪(惡)已經悄 悄掌控了人性!只是當律法形成的時候,罪(惡)才被清楚地認出來。這也就是為 什麼保羅在 13 節下半會說,「但沒有律法,罪也不算罪」!並不是沒有或不是罪, 而是不被「算」為罪罷了! 成熟 世故 康德比喻人類如同未成年人,當然不是指年齡多寡,卻在於心態、態度、瞭 解之問題。面對萬物的未知,「未成年人」恐懼所有的一切。中世紀的歐洲歷史


清楚地告訴我們,人們倚賴各式各樣的傳奇、迷信、偏方、法術、鬼魅等等,恐 懼太多,倚賴太深。為此,人們無法超脫這些限制,甚至,被這些限制所束縛、 左右,一點也無法自主行使。人們寧願相信迷信的因果關聯,卻一點也不想認識 事情的原委。例如,人們相信雷公打死歹徒;同理,凡是被雷公打死的,都被當 成歹徒。這卻是大大的問題,為什麼 追溯什麼是雷「公」呢?直接瞭解這雷「公」呢?在宗教的世代裏,所有的 事情都被怪力亂神解釋,人們不做其它的想像,為此,既然雷「公」,人哪來的 膽子去認識它!然而,十八世紀的康德卻獨排眾議地認為,我們應當「大膽地去 認識」(dare to know),勇敢地主動瞭解! 人類必須大膽地(不怕冒犯神明、禁忌、權威等等之禁止,)去認識世界的一 切,去瞭解能夠接觸到的一切,而不是將它們訴諸怪力亂神傳說,導致自己恐懼 。 這個時期,後世稱之為「Siècle des Lumières」,也就是「諸光明、亮光之世紀」。 英文翻譯為「Age of enlightment」,翻譯為「啟蒙時代」。「enlightment」意思是, 點燃光明、啟動光明、開始光明,很明顯地,這意味先前世代是「黑暗」的。這 成為一個轉折點。人類開始大量地探觸世界所有的未知,建立百科全書式的瞭解 , 把所有中世紀以來的不可問、不可說、全然假借宗教之名的黑暗都打破。這是十 八世紀的情況,而今日呢,我們陷入了什麼樣的深深倚賴裏,無法自拔呢? 現代人懂很多,瞭解不少,也見過無數的世面。只是,太多時候,我們漸漸 地落入麻木不仁,倦怠。我們使用高科技,生活便利,享受豐富,卻我們對周圍 的人們視而不見,對生命的鮮活越來越失去新鮮感,對存活失去積極、沒有活力 、 最後,活都覺得多餘、負擔…那麼,這豈 失落了自己呢…台北捷運隨意殺人事件之後,我們更應當仔細地思考這件事 情,我們必須深入瞭解自己,瞭解家人,瞭解周圍的人們,是否已經失去了活 氣---換言之,是不是對人生已經「死亡」了。請問您,依然還「活著」嗎? 生命 取捨 亞當是第一人,我們也是第一人。亞當面臨善惡選擇,我們也面臨善惡選擇。 罪不是遺傳、被動、強制傳遞給我們,卻每一次我們面對新情況所下的決定。教 育改造了人的品質,生活豐富改變了我們的條件,卻依然我們必須面對善惡選擇 之關鍵時刻。這是生命的取捨,也是生命充滿生機之所在。亞當、夏娃的誘惑, 今日你我的誘惑;亞當、夏娃犯罪後的受苦,依然今日你我犯罪後的誘惑;亞當 、 夏娃之死亡,今日你我依然面向死亡。然而,耶穌基督十字架的拯救,今日依然 成為你我的拯救,不因為發生在過去,卻真實在今日你我的生命選擇中。既然面 對選擇,我們就必須坦然面對生命之取捨。有取,有捨;有捨,有取。本來生命 3


的歷程,就在取捨之間,雖然沒有十全十美,卻深深感受生命之美好。 神學史上,哲人學者花費了無數的時間討論創造與墮落,爭辯亞當夏娃犯罪 與你我之遺傳關係等等。然而,這些討論都關注在亞當夏娃的決定如何會是我的 決定呢!千百年前的事,何干於今日的我!只是,墮落,並不是歷史上已經發生 過的事件,而是你我生活中時時必須面臨的選擇之結果。貪心、嫉妒,自私、冷 漠,在在發生在你我的生活裏。我們期待人與人更多在一起,我們期待人與萬物 在一起,我們期待與上帝在一起。「在一起」,尋求生命的美好;「在一起」, 經歷生命的艱困;「在一起」,體會生命的鮮活;「在一起」,就不知道死亡如 何;「在一起」,即使死亡也歡喜迎向未來。這正是保羅告訴我們的,因一人的 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5:19)。 人人都循規蹈矩時,法律不會發生;人人都面向上帝,律法不會頒佈。律法 本來就是外添的,叫過犯顯多。原本不以為意者,都必須因為律法而自我警惕。 恩典卻是額外的,叫稱義顯明。原本沒有出路者,都因為耶穌基督恩典而生命改 變。我們體會生命顯活,我們活出生命顯活,我們經歷一刻的活,永遠的活。我 們明白縱使死亡是威脅,卻活著充滿希望、愛心與盼望。生命的擁有,不在於我 們緊緊地抓住,卻在乎我們捨下,就進入上帝豐富的國度。# 問題討論 1. 有人說,現代人的毛病是麻木不仁。一方面因 為環境、工作、生活壓力大,喘 不過氣來。另一方面,現代人面臨各樣挑戰,太多的情況,太多的困境,於是, 太多的世故,見怪不怪,反而麻木不仁。對於生命的大小事,現代人都不覺得 特殊、歡喜、新鮮…談談我的現代人生活,也是如此? 2. 在基督裏,我們成為新創造。這創造,在大自然的變化裏,在四季的替換裏, 在你我每一天生活的每一刻裏。只不過,我們眼睛只專注在想要的事物上,卻 看不見每一刻裏的生命新鮮。談談我近來感受最新鮮的生命經驗。 3. 每一次讀聖經,即使同一段經文,我們都有每一次不同的體會。不同的面向, 不同的深度,不同的心情,不同的 啟發。這些在在開 啟了 你我生命的新創造。 談談我最近讀聖經的美好領受,與生活的印證。#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