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5「心靈新樣」-林牧師講章(電子書版)

Page 1

主日講壇 羅馬書 7:4-6

心靈新樣 林鴻祐牧師 講於 15 0215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除夕入新 傳統上,我們稱農曆最後一天為除夕,或者稱為歲除。不論哪一個講法, 都有「除」的意思,除去、除掉、剷除之意思。換言之,這最後一天,最後 一夜似乎有太多不好的現象,不愉快的回憶,人們期待能夠剷除這一天,讓 一切統統回歸原點,抹去一切色彩,重新白白淨淨的新一天出發。因此,除 夕、歲除顯然地,都帶有著負面的意味,越快離開它越好。之所以如此,顯 見地,人們的一年實在很辛苦,生活缺乏,在有與無間掙扎,不,在有維生 與挨餓之間掙扎,瀕臨生存線,於是,靠借貸過日。故以,所有的借貸必須 在年前還清,手頭上一點也沒有,只能典當再典當。於是,廿九夜 (照台灣習 慣的稱呼,廿九冥,不管 29 或 30 日)是痛苦的日子,一年最後一天當然是越 快離開越好,新的一年開啟,重新出發。自我期許一切不愉快統統遺留在去 年,沒有負擔地邁向新的一年,全新無負擔,全新從來再開始。 然而,現實的社會不同於人們的想像。債務,在年前沒能還清,不代表 新的年開始就一切抹平消失。借款,逃得了除夕,卻逃不了債務、討債之束 縛,新的一年開始,還是必須面對債務。全球不景氣嚴重地拖累台灣經濟, 政府宣傳訂單滿滿的大公司,但是,到處是經營不易的中小公司;消費的人 們,精打細算,每一次的消費,比價不已…雖然台灣還沒有陷入沒有存款的 困境,卻因著對前途沒有足夠信心,嚴重地打擊台灣人們的信心。既然消費 減少,則生產、製造更形滯銷,惡性循環,人人都感受壓力,也都受其牽連 , 連帶地拖累了對經濟之信心。政府無法避免不介入市場,只能選擇強有力的 干預,期待扭轉惡性循環,轉成正向循環。於是,在沒有辦法中,美歐大國 忙著印製鈔票、小國也被迫跟進,大灑銀彈,減少國債、減輕壓力,可是, 我們還有沒有明天呢?假如債多,就印更多鈔票支應,那麼,人們努力工作 , 賺取存取的金錢就此通貨膨脹,越存越沒有價值。這意味什麼?辛勤努力, 儲蓄美德,居然是一場空? 我們知道所有的好處都不是白白得來,必須付上代價;可是,一旦我們 1


辛勤努力所儲蓄,利息比不上通貨膨脹,價值變薄淡。這對我們是什麼樣的 啟示呢?苦幹實幹,受騙上當;投機拐騙,大富大貴?這是社會的基礎價值 嗎?我們如何教導下一代建立誠實正直的社會風氣?凡事都必須付上代價, 從人性而言,若非自己承擔,人們更希望別人幫我們承擔。人人都希望享受 更多,而由別人為我們付出代價。這一代的人不必勞動而能恣意消費、享受 , 自然地,下一代的人要為這些享受而辛苦勞動。天底下,沒有白白而得食的 餐宴,這乃經濟學的根本原理。難道,今日的我們,活在一時間的歡樂消費 裏,就能忘卻眼前的種種蕭條、失業、生活失了方向嗎…我們彷彿百年前的 祖先,也盼望能夠除夕,能夠歲除,最好睡一覺醒來,萬事更新,全新出發 , 沒有負擔也沒有債務。若能如此,多好啊!可是,誰要為我們的歡樂付出代 價?誰要為我們沒有保留的恣意花費而償還債務呢?勤儉,本然是我們文化 的美德,卻不被現代社會看重;我們再來要如何? 計畫在於上帝 申命記 11:26-32,這段內容記載摩西對百姓提醒之結論:人生的路,自己 選擇,福或禍其實並不難瞭解,也不困難分辨,只要你踏上那一步,就邁向 結局行。人們,尤其活在廿一世紀的現代人,重視生涯規畫,事前做好萬全 的準備,一步步努力,邁向徹底的成功。人們期待,成功之所以成功,一切 統統在自己掌握裏,完全掌控,沒有偏離。這是現代人的生命觀,也是世界 觀。於是,可預期的目標變得非常重要。人們常常講,目標導向,乃清楚的 目標導引我們走向該處,也激勵我們向前。連教會也如此教導弟兄姐妹,希 望得到更美好的人生。這本無可厚非,我們當然希望趨福離禍,更美好的人 生,凡事得勝,處處盈餘,沒有遺憾,代代豐富。我們更希望好處統統到我 家,禍害都不及己,統統在別人家。 假如人生只是福禍之間的選擇,則人世間沒有難事,也沒有遺憾。問題 不在於福禍選擇,卻在於聽從(原文是遵行)耶和華的誡命,在於敬拜上帝或是 拜偶像。人們理所當然地為自己前途打算,縱使還沒有非常清楚目標,卻也 知道趨福避禍。特別處身困頓環境下的人們,更希望自己或下一代逃離這不 幸的命運。可是,遵不遵行耶和華的誡命,卻未必人人清楚。誡命,乃命令 、 規則,有其制定的規則與理由。可是,這些理由往往不是人所歡喜的,因為 人喜歡在於自己定規則,所有的理由在乎自己決定,一點也不願意別人立規


則,未必喜歡上帝的誡命。這正是基督教所講的「罪」。我們不單單喜歡自 己制定規則,更喜歡自己規劃人生,一切都必須照自己計畫而實行。然而, 平心而論,人生的歷程有多少真正順著我所歡喜的計畫而進行?又多少意外 發生呢?意外,永遠意在我的企圖之外,卻永遠沒有上帝的意外,凡事在上 帝都是祂的旨意。只不過,太多時候,我們無法明白也不願意接受上帝的旨 意。 人控制一切,計畫自己人生,終究,這是人建構內心最大的偶像,進而 膜拜之,遠離上帝。偶像,從來不只是廟宇裏頭的那一座神明,也不只是社 會名人影星而已,更在於內心建構的美好計畫。凡是別人的美好,卻不由得 叫我們顫慄。可是,自己的美好,卻自以為是,舉世無雙。心理學者指出, 難免地,人人自我愛戀,以為世界中心盡在乎我。既然是我,目中無人;既 然是我,目中無上帝。基利心山並沒什麼特別,以巴路山也不過山丘而已, 然而,只要一仰首望見這兩座山,內心就浮起摩西的諄諄告誡:那,我要選 擇哪一方呢?福氣,那我是不是願意遵行上帝的誡命呢!只有一次又一次提 醒自己,不要只想福氣卻一點也不接受上帝的誡命。 屬乎上帝 保羅有特殊的人生觀,超越了他的時代。他認為,我們「藉著基督的身 體,在律法上也是死了」,叫我們歸於那從死裏復活的基督!原文直譯,你 們經由基督之身體被治而死亡,因為死亡了,沒有任何可能了,唯有的只剩 下使人從死亡而復活的上帝!保羅一直認為,死亡,人唯一的結局,沒有任 何可能,除非,復活大能之上帝叫人從死裏復活!自古以來的一個簡單觀 念---人,活在律法(或稱法律)之下,雖然不是人人平等,差別待遇很大,直到 今日依然如此,卻,我們明白,逃離不了律法(或稱法律)之約束。除非,死亡, 否則律法永遠約束著人們。這也是今人如此自我解嘲地說,人生永遠難逃死 亡及繳稅(法律追溯)!死亡,就任何法律都無法約束,也沒有任何相關了。因 此,保羅強調,我們(基督徒)在耶穌基督之身體,(因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 而我們與他同釘十字架同死),我們在法律而言,死了。既然死了,法律就沒 有任何作用於我。對保羅而言,人唯有死亡,才能逃離律法之約束;為此, 我們必須與基督同死同埋葬。 可是,死了不就一切都沒有了?這正是人世間最悲慘的命運,不論再怎 麼希望、擁有更多更高的盼望,卻終於無法避免死亡,在死亡之面前,人只 3


有垂頭嘆息。除非…復活!這正是保羅所期待的,也是基督徒死於律法之前 之最大能力!為了逃離律法,人必須死;可是,死了就沒有了,除非,在耶 穌基督從死裏復活的大能力,叫我們復活!這也正是保羅所言,若基督沒有 復活,我們所傳的一切都是枉然的了。因為我們也都死了,還能說什麼呢! 顯然地,保羅明白生死除了身體之生死外,更在乎生命、熱誠、歡喜、良善 之生死。身體漸漸的衰老,這是不變的事實,我們長大,成人,壯大,衰老 , 死亡。然而,生命的價值如何?是否死裏復活呢? 心靈新樣 領受聖靈,乃一件歡喜愉悅的事, 照著人們的指導,也不是人的方式來左右,更非制式的表達能說明。聖 經從來沒有告訴我們只有一條路叫人聖靈充滿,只有一種方式顯現聖靈。唯 一方法,我就能夠改頭換面,一切重新。可是,耶穌告訴我們的,卻是風之 想法:從哪裏來,往哪裏去,不是你我所能明白的,卻清楚知道它的影響。 「凡從聖靈生的也是如此。」(約翰福音 3:8b)誰能預測聖靈的來去,誰能左右 聖靈的彰顯呢!保羅認為,我們服事主是照著心靈的新樣,不按著儀文的舊 樣。原文直譯,我們將維持在心靈之新所支配之下,而不是字句的舊之下。 在乎的不是律法如何約束,乃在乎我們順從上帝的靈,讓聖靈自由引領我們 , 所做所為順從聖靈。字句的解釋如何,只是幫助我們瞭解上帝,卻不是上帝 的帶領。我們在乎的是聖靈的引領。 在安靜的山林裏,喧囂都市的車水馬龍裏,在孩子哭鬧的嬉戲聲中,在 安寧病房的哀默中…聖靈的能力要彰顯。我們不知道祂從哪裏來,因為祂是 上帝,從不必告訴我們來自何處;也不知道祂往哪裏去,因為祂是上帝,如 何帶領我們在乎祂。當我們處在各樣的困境下,盼望我們能夠在安靜中體會, 煩躁中脫離,看見聖靈的帶領。主耶穌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 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這 是何等歡愉,主要與我們同坐席,一起歡喜飲食,單單只要我們開門。等候 聖靈也是如此,縱使我們不知道祂何時來,卻只要我們開門。願您我一起享 受主恩滿滿。#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