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羅馬書 7:12-18
寧可良善 林鴻祐牧師 講於 15 0301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善惡之餘 倫理,乃人與人相處形成的成文或不成文規則,不可避免。常言道,有來有 往,這是人生的基本道理。人,脫離不了他人,自古以來,市場和倫理,都是你 我逃離不了的現實。有市場,就有經濟規則;有倫理,自然就有人際規範。既然 有規則規範,良善、邪惡之作為亦無從逃避。我們說有奸商、惡人,因為善惡清 楚明顯,即使隱藏,日久也見人心。即使善惡只存乎一心,卻因為「我」在人群 裏,「我」在倫理裏,善惡益發明顯。假如世界只有一人時,那麼,善與惡不論 是否在心底裏、或成為行動,實際上都沒有影響也沒有意義。無論「我」怎麼想 , 怎麼做,怎麼善,怎麼惡,都沒有他人。 這也是耶穌這樣告訴我們,「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 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 7:12)顯然地,這是登山寶訓最重要的結論之一!雖 然,願意人怎樣對待我們,和我們如何對待別人,兩者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可是 , 重點在乎「無論何事」,我做在他人身上,他人做在我身上,這都是我們所在乎 的,也都是我們之所以行善作惡之根本關係。然而,現實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有親疏遠近,沒有辦法通通一致,雖然思想上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一致、是最公 平。差異和公平,自古以來,一直是人類的最核心問題,不論是思想上,還是現 實上,人們總是想要求得一個公平,總對自己受到不公平對待忿忿不平。 有天生的不公平,有後天的不公平;有人為刻意操作的不公平,也有講不出 道理形成的不公平。不公平,成為我們生命中最不能接受的事,卻永遠都在我們 身邊發生。這是人類倫理永遠也無法解決的困境。原始佛教的核心信念:眾生平 等。兩個意思,第一,一切的生命都平等,不分動植物,任何生命皆然。第二, 萬物生命都有佛性,即,都能夠成為覺悟者。照說,這道理是高尚的,超乎人性 自私之上,追求一切平等。可是,現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任何宗教團體,從來不 是眾生平等,反而內部階級森嚴,追求層級位階或地位。不然,為什麼會有法師 、 上人、高僧這些區隔眾生之明顯稱號,只是藉此自我高人一等。這徹底和眾生平 等是違背的。誰能閉眼不見這世間的不公平 正義呢… 1
面對自己 耶穌提醒門徒,我們必須深自想想,到底我們願意人怎麼對待我們?對自己 的偏好,刻意或無意中的偏袒,其實,不假思索下的自我保護、偏袒更是人性的 根本,無法逃離。雖然我們也認為,很多時候,理性下的我,能夠超越脫離自己 的利益。但是,實際上,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在不假思索下,很本能、直覺地 反應任何事情,維護自己的利益,甚至,損及他人利益亦在所不惜。這不是言語 或哲學所能描述的,因為話語要講出來時,理智選擇使用的字彙。可是,內心的 動機、催促、傾向,卻遠遠超過理智所能左右。這也是為什麼佛洛依德認為,唯 有不經意的說溜嘴,才是人真正的本意。顯然地,生存的本能,死亡的趨動力, 饑餓之求生欲望等等,這些都是人性的根本。照現代心理分析學的講法,人有自 我(死亡) 趨動力,及性(代代生存) 趨動力。簡言之,人有追求生存的巨大推動力, 代代延續的努力,這力量遠遠大過人自己所能明白;但是,人也有另一方面,摧 毀自己、刻意毀滅、讓自己歸於無有之趨動力,同樣地,這非出於人身體運作的 巨大力量,也是超過人所能解釋的。所以,一方面人們為存活不惜一切努力,另 一方面人們也玉石俱焚, 顧念自己的生命,投身死亡。我們常常聽人說,那時不知道哪裏鼓出來的一 道巨大力量,做出了超人的事情。不論如何,人對於自己的認識還不夠。這並不 是照一般想像的,人能夠完全控制自己的行動那樣瞭解。耶穌提醒門徒,「你們 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呢?」 保羅是一位嚴格自我審思的基督徒。他不單單在乎自己的行為如何,更在乎 自己「想」什麼。今日的世代,因為在乎法律、規範、秩序,人們以為只要不妨 礙他人,不影響他人,就不算犯法犯規或犯罪。因為我們處在一個行為主義至上 的世代,只在乎行動本身,不管怎麼思想。於是,網路媒體上的思想或圖片畫面 邪惡之各式各樣,被世人所輕忽,被認為只要不影響他人,什麼都可以。但是, 保羅在兩千前年就深刻自己省察,提出他的觀察結論:「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 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羅 馬書 7:18)其中的前半節,希臘語法之直譯,我知道良善(好是)並沒有把我當成家 居住,也就是我的肉體(沒有被當成家居住)。這譯法和和合本的翻譯有點不一樣: 照和合本的翻譯,我知道我裏頭沒有良善,好像是我找來找去,我知道我找不到 我裏頭有良善。可是,照希臘語之用語,我知道良善沒有把我(或我的肉體)當成 家居住。即,這意味著,這良善來來去去,沒有把我(或我的肉體)當成家居住,
只是客旅,只是過路,只是暫時停留而已。換言之,並不是徹底沒有或找不到, 乃是,良善似乎有它的意志,來了又走了。 意志軟弱 18 節後半節,「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和合本翻 譯得很傳神,原文直譯是:意志(行善)是在於我的決定,只是我找不到這(良善)意 念被執行出來的結果。這就是自古以來哲學家爭辯不已的「知」與「行」之問題 , 到底「知易行難」,還是「知難行易」,或者「知行合一」呢?不過,保羅更進 一步指出,不單單知道而已,連意志也在乎我們的決定。可是,良善之好影響、 好結果,卻往往不被執行出來。保羅認為,知道都是簡單之事,連意志都可以被 「我」決定,可是,行出來卻往往惡的影響更多更大。直到廿一世紀,我們也看 清楚這話的真實!當大官的,出來侃侃而談公平正義,直陳施政必濟弱扶傾…實 際上,貪贓枉法無處不在。人雖然有意志之決定,卻良善好像有自主權,它會進 來也會離開,並不把我們的身體當家,只是偶爾小住而已。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說 , 人有慈悲惻隱之心,即使犯了滔天大罪的死刑犯。然而,這慈悲的良善卻往往稍 縱即逝,一點也停留不下來,殘忍的邪惡一再摧殘人性,甚至,邪惡被當成人性 本身---常常人人這麼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保羅說,「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此處的「知 道」,希臘語是最普通的知道之動詞,意思是,「就這麼知道」、「彷彿天生自 然之知道」、「就是知道」,不需要什麼證據,也不需要什麼理由或科學證明, 就是知道,沒什麼道理,也不需問為什麼。換言之,這不需要問「為什麼我肉體 之中沒有良善」呢?不,這個問題根本不存在,因為不必問,「我」也知道「我 裏頭沒有良善」。一旦問了,這良善就更不是良善了。只是,哲學就是「愛智」 , 就是想知道,就是必須問。可是,一旦問了,事情就變了樣。「蛇對女人說:上 帝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創世記 3:2) 這是蛇之「問」, 也是女人問自己的「問」。天下本無事,一問就問出問題來。因為問,就是意志 。 我們可以決定意志,卻無法決定意志下的行為,同樣,我們也無法決定問之後的 行動。似乎就傾向於更多的自保、自利,看不見他人。 寧可良善 人性,關乎了我們「享樂」,即,我們視什麼為享樂、樂趣、歡喜、滿足。 什麼才是人所要的「享樂」?我願意人怎麼對待我,當然,這願意關係著我所喜 歡的享樂為何。這關乎我們在理智追求下的滿足,也關係了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 3
滿足。換言之,什麼才是人所歡喜的滿足?世俗社會觀點下,我們總以為,擁有 財富是滿足,擁有感官享受的豐富是歡喜,被人所稱羨是成功。那麼,我們還必 須進一步問,什麼是金錢之滿足,又什麼是豐富之歡喜,什麼算成功?享樂乃值 得追求的、享受的、遠離受苦的事物。那麼,我們也必須面對,什麼是人生之受 苦、苦難?因為享樂與受苦,成為我們生命的內涵。也許,這人的享樂是那人的 受苦,那人的受苦卻成為這人的享樂,雖然世人也都同意某些事情是公認的享樂 、 受苦。這是「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之重點,那麼,「你們也應當如此待人」 。 這必須回到我們自己。一般,當我們向上帝祈求時,卻全然只想到要成全的目標 , 若一點也沒想到他人,那就根本沒有自己。耶穌提醒我們,當祈求時,想想自己 與他人之關係。我們永遠無法單單靠一己得以存活,必須建立和他人的關係。這 才是享樂之真正目的。 茫然無助之際,我們只有哭求上帝,倚靠上帝。因為苦難太苦,重擔太重, 我們都擔當不起。但是,我們也必須尋找,想盡辦法找到生命解放之道。然而, 人的力量終究有限度,當我們盡了一切卻依然前後無路,我們只有叩門,祈求上 帝為我們開路。只是全然困在自己之內,「我」以為旁人不知道,「我」以為善 惡就在我心底,「我」以為「我」能決定善惡,卻往往只是「我」的自我掩蓋而 已,一點也逃離不了惡之束縛。「罪藉著良善叫我死…罪因著誡命更顯出是惡極 了…」,沒有律法,我不知道罪;沒有良善,我不知道惡。然而,知道之後,卻 深深知道自己的沒有辦法,我所願意的,我並不作,我所恨惡的,我倒去作。這 是生命的掙扎,也是生命的重生之處。單單仰望基督,求主基督幫助我,讓這心 理交錯的掙扎中,看見十字架。# 問題討論 1. 在台灣社會裏,各行各業形成許多的規範,特別形成許多不同種的陋習。談談 我的工作所遇到的陋習,我如何面對與處置。在無法抗拒或不好抗拒之情況下, 我又如何面對呢? 2. 並不是我願意成為做惡的人,也不是我充滿邪惡思想。可是,花花世界中來來 往往的誘惑,不經意就進入心底,勾出內心的欲望。談談我的失敗經驗及後來 的反敗為勝。 3. 基督徒信靠耶穌基督是救主,祂成為我們的生命提醒,改變我們,敦促我們走 正直的道路。分享我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