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5林牧講章

Page 1

主日講壇 羅馬書14:9-19

公義和平喜樂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林鴻祐牧師 講於150705

教會開始 今年是長老教會設立一百五十週年紀念。即,1865 年西方醫療宣教師 馬雅各醫生踏上台灣,開始宣教、設立教會的工作。一轉眼,就一百五十 年。然而,我們或許應該想想,為什麼是 1865 年,宣教師首次踏上台灣? 其實,若知曉台灣歷史的人們就明白,這並不是西方宣教師第一次踏上台 灣,在更早的四百年前,荷蘭人統治台灣的時候,就已經有歸正(Reform)教 會牧師在台灣,也曾經設立許多的教會。只是因為鄭明興起,荷蘭人退離 台灣,這些宣教的成果歸於平淡,才被後人所遺忘。同樣,羅馬天主教會 在台灣的宣教,也是十七世紀西班牙神父隨軍船到台灣宣教,留下一些成 果,後來 1642 年被荷蘭人驅趕,於是結束了西人宣教的時期。直到 1859 年,西班牙郭德剛、洪保祿神父重回台灣,開始宣教工作。同樣地,我們 也要問,為什麼是 1859 年,而不是更早或更晚,天主教會神父踏上台灣 呢?難道荷西時代到十九世紀的兩百多年間,都沒有宣教師來台灣? 的確,都沒有。那又為什麼十九世紀末,忽然宣教師來台灣?原因也 很簡單,為什麼 1859 年神父來台灣,因為鴉片戰爭(1840-42 年)後清廷簽了 南京條約,其中同意西方國家在中國宣教。雖然,宣教師在中國有很長久 的歷史,明朝就已經有西方宣教師在中國,清朝康熙皇帝時更甚,後來因 為理念不合,發生了康熙和雍正兩次禁止基督教。基督徒化明為暗,直到 南京條約。而台灣,清廷鎖島加上隔著海峽,也阻隔基督教從中國過來。 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失利,清朝 1858 年 6 月簽下天津條約,其中對英國同 意開放台灣(台南)、淡水、打狗三處港口及其它八個中國港口。於是,台灣 解除鎖島,向世界開放。隔年,天主教神父就來到台灣,顯見羅馬天主教 會極於擴張教勢。 那麼,英國長老教會為什麼直到 1865 年才派宣教師來台灣呢?這是宣 教策略的選擇:其實,當時在廈門的英國宣教師杜嘉德牧師,1858 年就第 一次暫停台灣,1860 年則停留了一個禮拜,深深感受到這個地方是宣教 區。他屢屢寫信向母會傳達台灣宣教之重要,並且,強調必須從醫療宣教 出發。終於,母會同意了他的建議,然而,卻一時找不到宣教師志願來台 灣。馬雅各醫生知道這件事,回應了上帝的呼召,成為來台灣的第一位宣 2


教師(其實,馬雅各醫生抵台灣前,已經在廈門住了一年半,學習閩南語, 預備來台灣之需要)。其間發生了一件為人忽略的意外,隔年母會差派一位 馬遜牧師前來台灣幫助馬雅各醫生宣教。因為有醫生,也要有牧師。沒想 到,行船到南中國海,據稱馬遜牧師在甲板被大浪捲走,消失無蹤。他成 為來台灣卻還未踏上台灣的第一位殉道宣教師!日後,人們多不記得這件 意外,也不記得馬遜牧師為主擺上性命! 因為馬遜牧師之殉道,母會找不到其它適合的繼任者,當時讀神學院 三年級的李庥自告奮勇,1867 年 6 月 17 日,等不及他畢業,就差派他繼任 因「死的洗禮」之馬遜牧師前往台灣,幫助馬雅各醫生宣教。當年,12 月 13 日經歷了 142 天的海上旅行,27 歲的李庥牧師及懷有身孕的牧師娘,來 到打狗,受到馬雅各醫生及信徒的熱烈歡迎,成為來台灣的第一位宣教的 牧師。 回應呼召 李庥牧師來台灣頭四年,全台灣只有他一位牧師。馬雅各醫生不能施 洗,因此,所有的基督徒都由李庥牧師施洗。他開始了十三間教會,小琉 球教會也是其中之一,為了向客家人傳福音,他也學客家話,並且,向東 台灣宣教,開設許多教會。除了開設教會外,李庥牧師講授神學,也教授 現代天文學,開啟當時的台灣民智,和牧師娘開啟台灣的女子宣教及女子 受教的教育,這些都是從未有過的。此外,他鼓勵當時來台灣的馬偕牧師 在北台灣宣教,以大甲溪畫分南北,各自宣教等等。做了非常多的事工, 卻實際上,李庥牧師之身體非常不好,因為水土不服而來台灣不久,就感 染瘧疾,拖了幾年之後,1879 年 9 月 20 日病逝於新樓診所的宿舍,享年 39 歲,結束他在台灣十二年的宣教。和他的小兒子同埋葬在打狗的墓園 裏!牧師娘秉持遺志,申請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宣教師,繼續在台灣服 事。直到病重返國。夫婦同為台灣事奉,直到生命最後,甚至埋葬於台 灣。 公平嗎?世事,看來沒有事情公平的。甚至,一個人的公平,卻是另 一個人的不公平。馬遜牧師獻身為主,奉呼召來台灣,卻還沒踏上台灣一 步,就殉道了。公平嗎?難道他不也是上帝親自呼召的,怎麼會這樣?李 庥牧師 27 歲回應上帝呼召來台灣,卻一直瘧疾纏身,壯年 39 歲病逝台 南…難道他不也是上帝親自呼召的嗎?還有,李庥牧師的二兒子,在台灣 出生,四五歲就因病過世,埋葬在打狗…獻身上帝的宣教師後代,就這麼 病死在當時醫療環境惡劣的台灣,公平嗎?牧師娘繼續李庥牧師之事奉, 一直到最後,孤獨病死英國。公平嗎? 3


人生裏的每一個問話,我們都只能沉默。李庥牧師全家擺上為主,然 而,這就是宣教師的使命,一百五十年後的今天,老實說,還記得李庥牧 師的教會信眾寥寥可數。大家也許都還記得第一位宣教師是馬雅各醫生, 其餘的宣教師都不清楚,更不用提還未踏上台灣就殉道的馬遜牧師…。他 們就消失在默默無語的台灣歷史裏,沒有人紀念。公平嗎?萬事都互相效 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未必我們能看透萬事,然而,只有全心信靠上 帝。 只有接納 羅馬書很特別,前面論及教義,保羅義正嚴詞,一絲不茍,絕對不容 許福音混入猶太其它舊傳統,唯有信心得稱義乃上帝唯一恩典,也是最大 恩典。此外,沒有其它可能。這是不容模糊也不容退讓的。可是,14 章, 保羅論及弟兄姐妹之間的情誼,即使信心軟弱者,保羅反而強調,我們不 可以排斥他們,也不可以論斷他們的是非,單單唯一能做的就是,用更大 的愛包容、接納他們。不要興辯論---似乎保羅剛剛忘記了前面(1-13 章)為真 理而論,不要興審判,因為審判乃在於上帝,不是我們能做的。學者指 出,前面關於教義的辯論,保羅為真理一絲都不能為讓;可是,後面描述 弟兄姐妹,真實的教會情況時,他卻強調單單用愛心包容與接納。我們無 人能論斷,也無人能看輕弟兄,我們各人都要為自己的事,在上帝面前說 明。的確,世事多變化,而我們關注的焦點有限。若只在乎自己的意圖, 卻失落了整體存在的價值。若只在乎眾人,卻又失落了主的心意。 畢竟,討論教義時,不容一絲模糊;論及弟兄姐妹,卻是活生生的 人,也是出於上帝所創造的,我們在乎的不是律法、不是教義,而是基督 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犧牲的愛,叫我們彼此相愛的愛加倍。照保羅的理解, 不論哲學、神學、教義、體制如何辯論,如何激烈嚴格,卻人與人之間存 在著,不是律法規定,也不是教義正異,更無關乎聖戰是非,卻在乎更多 的愛,包容異己。怎奈兩千年的教會歷史,戰爭多過於包容,忿恨多過於 擁抱,殺戮多過於接納…從十字軍東征,到後來宗教改革時期的三十年戰 爭,一直到今日的阿拉伯與基督教文明之衝突,在在都說明了,所有的不 義、殺戮、殘害都是藉口真理正義!所有的藉口,都只是叫人絆腳跌倒而 已…並無法挽回任何人。 公義和平喜樂 14 節,「我憑著主耶穌確知深信,凡物本來沒有不潔淨的;惟獨人以 為不潔淨的,在他就不潔淨了。你若因食物叫弟兄憂愁,就不是按著愛人 4


的道理行。基督已經替他死,你不可因你的食物叫他敗壞。」保羅有深邃 的洞察,凡物本身沒有不潔淨的,唯有人看物以為不潔淨;另一方面,同 時,人看物為不潔淨,乃因為人本身是不潔淨,與物一點也無關!這是何 等超越的觀點,一點也不像兩千年前的人們所講的話。「我」論斷他人, 都是比較容易的。要評論他人作為,說三道四,永遠比面對自己、批評自 己來得容易!這是焦點的問題。事不關己,我們義正嚴詞,可是,一但事 情關乎我們切身利益與關係,就變得複雜而糾纏。 論食物為不潔淨,我們可以設下千百套理由,然而,保羅只輕輕地 說,其實,只是認為不潔淨的人本身不潔淨而已!試想想,兩千年前,保 羅還活在猶太根深柢固的老傳統裏,活在律法嚴格吃人的舊習慣裏,活在 猶太人還沾沾自喜律法是唯一拯救的氛圍裏,卻輕輕地說,不潔淨單單在 於人自己!「因為上帝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 喜樂。」(14:17)吃吃喝喝是人性的基本需要,本然如此,無關乎上帝國。 保羅認為上帝國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和合本的翻譯雖正 確,但似乎不夠精準,若照原文直譯,應該是:上帝國不在於食物和飲 料,乃在於聖靈裏的公義、和平(或譯平安)、喜樂!請注意,公義不再是你 我自以為是的公義,和平也不是你我決定的和平,喜樂也不是你我獨自高 興的喜樂,乃統統出於在聖靈裏! 我的眼睛所見,獨斷,因為只在乎「我」的利益,看不見他人的利 益。我們的眼睛所見,有限,因為只在乎「我們」這一群的好處,看不見 此外的好處。唯有「聖靈裏」的看見,我們才明白主的心意。很多時候, 「在聖靈裏」,並不是要我們追求公平公正,而是上帝國的公義。很多時 候,「在聖靈裏」,並不是照我們以為的沒事就是平安,卻在乎人們、包 括敵對雙方的平安。很多時候,「在聖靈裏」,並不是我們以為快樂即 可,乃在乎生命分享於各種族、文化的人們!# 問題討論 1.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得理不饒人,自以為是公義真理的一方,把對方排擠 到最侷限的困境裏。我們以為這樣,就是彰顯真理。若照保羅的說法,上 帝國裏,在聖靈的感動下,只有更多的愛,更多的包容。審判的事,交給 上帝。分享我對這樣觀點的經驗或見證。 2.照世界的規律,強者為王,勝者立法,敗者為寇,弱者服從。世界宣揚的 公義、和平和喜樂,往往只是強者的標準。然而,保羅卻要我們,在聖靈 裏的公義、和平和喜樂,分享我發覺在聖靈裏的見證,不同於世界規律的 見證。 3.信主的人是喜樂的!不單單主保守一切順利時,就算受困受危之際,依然 5


沒有放棄信心與歡喜,迎向上帝。分享我的生與死的經驗,在親人的生死 離別之間,抓住生命的歡喜與從上帝來的喜樂!#

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