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羅馬書15:5-13
大有盼望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林鴻祐牧師 講於150712
活出意義 十九世紀進入廿世紀,乃全世界大變動的時代。上主日講道篇裏提 及,為什麼宣教師來台灣是 1865 年,不是更早些,也不是更晚些?當然, 除了宣教師個人獻身外,更重要的是,當時的社會條件和世界發展,剛好 形成一個有利宣教的環境,讓事情就這麼成了。保羅深深知道這樣的情 況,「及至時候滿足,上帝就差遣祂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 下…」(加拉太書 4:4)上帝當然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差遣祂的兒子為女子所 生,當然不必受限制於任何條件或環境。可是,為什麼保羅提「及至時候 滿足」呢?顯然地,保羅已經洞察到時代的氛圍,明白事情到了轉變的條 件,到了上帝顯明的時候。不只如此,保羅更清楚看見,不單單時候滿 足,祂的兒子「且生在律法之下」…這個是我們---非猶太的外邦人---永遠 不能明白的事情!即便到今天,我們還是問,為什麼耶穌是猶太人?不是 台灣人,或不是希臘人,不是法國人,不是歐洲人,不是印度人,不是非 洲人…。任何人都不是,單單成為猶太人?為什麼生在律法之下?在時候 滿足的時候,耶穌出生成為律法下的一份子? 世界的大變化,帶來人類豐沛活動力!蒸汽船定期運輸,開啟人類往 來各大洲。大量生產的汽車出現,馬路變寬,道路變平,速度產生,人們 快速往來頻繁。電力系統普及,人們在家裏就享受電力方便。也因為使用 電力,傳統的磨坊顯得多餘,不需要靠不穩定的流水磨磨,不需要靠情緒 不定的驢馬牛拉磨,單單機器就可以照著人們需要,一磨再磨,毫無怨 言,也不需休息。電燈大量廣泛使用,路燈變成生活的一部份,城市裏, 黑暗已經被光明打敗,甚至,廿四小時都有光明。機器代替人力、獸力, 忽然間,人們的工作時間縮短,不再像農業社會天天從早勞碌到晚。中產 階級漸漸形成,人們有錢有閒,都會裏到處開始建設休閒、活動、集會的 場所,有公園、海灘及河堤、運動場…現代社會的雛型已成。如保羅所說 的,即至時候滿足!同樣地,在這樣變動下的歐洲,宣教師來到台灣了, 帶來福音,也帶來當時最先進的科學進步。 當歐洲人開始有錢有閒,周日搭火車到海邊,到山上,看看海,吹吹 風,家人相聚朋友歡,全新現代生活的態度。相對地,清末年間的台灣社 會,如同漫步在中世紀,時間是無盡的,速度停滯,沒有一點新奇,彷彿 2
定格不動的相片,只有千百年不變的太師椅,和街頭緩步挪移的老水牛, 及永遠做不完的農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說明了,初期宣教師來台 灣,大開眼界,居然福爾摩莎還停留在中世紀…福音,不單單宣揚耶穌的 故事,更在乎百姓的生活,能不能幫助他們改善…這成為台灣初代信徒的 最根本轉變---本來平凡小民,勞勞碌碌,卻因信仰耶穌基督,家族故事完 全改變,社會地位改變。生活不再天天農忙,有了更多的時間和能力,那 麼,生活有了豐富維持,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又如何… 活著,就僅僅只活著?換個問法:活著,僅僅三餐無慮?施洗約翰是 一個奇特的例子---他在約旦河邊為人施洗,住在曠野裏,「身穿駱駝毛的 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馬太福音 3:4)明明三餐不繼,生 活條件簡單甚至缺乏簡陋,他大聲呼籲: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到 底活著,什麼是活著呢?滿足口腹之欲,之後?施洗約翰不在乎吃什麼, 也不覺得穿什麼重要,住在曠野也沒關係。然而,他卻非常在乎,天國近 了,聽到的人們應當悔改!「悔改」,不關乎人吃什麼或穿什麼,更不在 意住在什麼環境,因為「悔改」關乎人內心心靈的價值:人願不願意回頭 仰望上帝!人老以為靠自己才能解決問題,那麼,我們永遠無法明白倚靠 上帝,更無法體會上帝的權能!只有悔改,回頭歸向主! 現代人強調個人自由,自各發展,企圖在有限的人生追求理想、夢想 的實現。然而,生命的意義更在乎,人一生的追尋,發掘那來自上帝所為 每一位預備不同的價值與意義!換言之,意義不是靠我們的雙手去創造 的,而是靠我們生命追尋去完成、去明白的,因為意義是出於上帝的命 定!那不是出於我個人的想像或理想,卻在於被創造而有的價值,乃出於 信仰的體認:我們沒有任何人是沒有價值與意義的,因為都出於上帝特殊 計畫的創造! 忍耐安慰 「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 安慰可以得著盼望。」(羅馬書 15:4)保羅如此表達,雖然羅馬書裏並沒有陳 明,但弦外之音卻告訴我們,生命是辛苦的,必須面對苦難,逃避不了。 然而,保羅依然正面積極闡述: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而寫的,叫我們因為 讀聖經,(雖然處身在苦難裏,卻仍然)產生忍耐和安慰,可以得到盼望。他 強調,讀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隱涵苦難橫在眼前,我們只有面對,從 聖經得到忍耐和安慰。我們都不喜歡困難麻煩,也不願意遇到棘手討厭的 事情。然而,這樣的事情從來沒有消失過,常常在我們的生活裏發生。有 些我們自己不夠謹慎而找來的,有些再怎麽謹慎也避免不了。我們祈求上 3
帝帶領我們,免除這些困難與挑戰。 然而,避免不了?我們讀聖經,靠著聖經的話,聖靈的感動與保守, 在我們心裏形成生命的力量。給我們安慰,也給我們忍耐的力量與堅持。 在安慰與堅持的忍耐裏,我們永遠對生命有盼望,不論眼前多麼的困境。 耶穌留給我們美好的榜樣,他遇到橫阻更大,甚至,直接就是死亡威脅。 然而,他的禱告給我們最大的力量「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 意思」(馬太福音 26:39)!這也是保羅這裏所說的,「叫你們彼此同心,效 法基督耶穌,一心一口,榮耀上帝,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15:5-6)! 13 節,「但願使人有盼望的上帝,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 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原文直譯,願上帝的盼望能夠 充滿你們,使你們擁有所有的喜樂,所有的平安!在相信中,在聖靈的權 能裏,使你們擁有滿溢出來的盼望。這是一段充滿信心與盼望的經文,也 是激勵我們的話語。我們希望上帝的盼望滿滿充滿我們!這是我們的確 信,也是我們祈求聖靈能力大大充滿我們,叫我們滿有各樣的喜樂與平 安,歡喜走向人生的道路。不是我們的能力多好,也不是我們的忍耐力如 何,卻單單在於聖靈能力賜下滿溢的盼望,我們就坦然面對人生的挑戰。 有滿滿的盼望,我們就有所有的喜樂,所有的平安,滿懷信心地往前。 這,不代表生活沒有辛苦,也不代表生命沒有苦難。這些依然在,但是, 我們不退卻,反而充滿盼望迎向前。 人生考驗 基督徒是正面的,基督徒也是迎向陽光的。然而,這不代表基督徒就 不知道人間疾苦,反而,這正好說明了,基督徒也清楚生命裏有許多的人 生考驗,甚至,還有無數意料之外的苦難、生死威脅。在所有一切的正 面、陽光、積極的背後,我們清楚生命依然有不安。正因為有不安,叫我 們學習更有信心、更珍惜信心,我們期待聖靈大能力叫我們滿溢盼望。如 同傳道書所言,生有時,死有時…生命裏依舊許多事、許多苦,考驗著我 們。我們明白,靠自己的手建造的巴別塔,終必毀滅,並不是照人所想像 那樣的完美無瑕。我們也清楚,老緊緊地抓住自己擁有的,倚靠自己的能 力、才調,以為如此就萬事順利,其實,那只是不清楚生命的本質和考驗 罷了。這些擁有,能力及才調,都無法改變生命的考驗,有時,甚至必須 面臨超乎想像的可怕考驗! 馬雅各、馬遜、李庥、馬偕等宣教師來台灣時,幾乎無法想像這落後 的景光,和他們在歐洲看到日常習以為常的先進文明,強烈對比!上禮拜 的周報裏,我也提到過,李庥牧師從進步的蘇格蘭,來到讓他受苦不停、 4
水土不服的台灣,下船沒多久就得到瘧疾,成為他日後天天之苦,39 歲就 病死在台灣,結束 12 年的宣教事工。他的兩個孩子都在台灣出生,其中, 次子感染重疾,卻在缺乏現代進步醫療照顧下的台灣社會裏,小小年紀就 過世了。父子,同葬台灣高雄港邊。李庥牧師不單單傳講福音,也向學生 教授天文學,用歐洲帶來的望遠鏡觀看月亮、木星及土星…還有,帶來全 套大箱型的照相機,洗出來的照片,讓台灣信徒驚呼連連!李庥夫婦常常 拿藥品與衣物給貧窮的人家,深入民間,瞭解其中的問題。為此,他們看 見婦女的地位極為低卑,於是,設立「女學」幫助婦女識字、受教育。而 入學的唯一條件,就是必須解開小腳的束縛! 當時乃依然重男輕女的傳統老社會,人們不能接受女學,男生唸的西 式中學也才剛剛要設立,連李庥牧師之同工也無法接受女學。然而,既心 意已定,李庥牧師自行奉獻所有的經費,建立了台灣前所未有過的女子學 校!這是盼望,這是滿溢的盼望,因為他已經看見女子受教育之後的改 變,為此,他樂意獻上努力,來成就這件事情。這女學就是今日台南長榮 女子中學的前身,其影響直到今日。然而,李庥牧師卻默默地躺在高雄港 邊,和他的二兒子。今日我們也不太清楚他曾經做過什麼,也不太瞭解他 的宣教貢獻,還有教授現代科學。這是生命的意義,在於上帝的召命,李 庥牧師樂意回應,也用一生追尋並建立。我們的人生,也如同李庥夫婦一 樣,大有盼望。雖然,他不是第一位來台的宣教師,今日我們只記得馬雅 各醫生,他也沒留下什麼書類的傳記或記載,他乃是,耗盡生命,完成上 帝命定的使命。單單,為了榮耀上帝!# 問題討論 1.人生有考驗,從家庭親子關係來的,從工作職場關係來的,從商場競爭關 係來的,從內心不安惶恐而來的,從生活不如意而來的…許許多多的考 驗。尤其,在講究人與人關係,甚至,特權關係的台灣社會裏,考驗更是 特別地多。談談我的人生考驗,又如何面對。 2.我們的人生都有上帝設定的意義與價值,未必與我們自己想像的意義與價 值相同。人的一生,必須追尋上帝為我而設立的意義與價值。這價值,不 是靠人世間的財富來衡量;這意義,也不是靠別人羨慕或讚賞的眼光來確 立。談談我的人生意義與價值。 3.保羅提醒我們,在聖靈的能力裏,叫我們擁有滿溢的盼望。既然盼望,就 看輕眼前的任何難阻。再苦,也因盼望而撐過去。我們信,我們有滿溢的 喜樂與平安,大有盼望。分享我的經驗。#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