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路加福音15:11-24
仁慈天父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林鴻祐牧師 講於150802
天然生成 人擁有許多選擇,特別在自由開放的社會裏,我們要求更多、多元自 由的選擇。然而,再多的自由、選擇,終究人生依然許多事情永遠沒有辦 法選擇,乃天然生成。選擇配偶,選擇購屋、置產,學校教育,工作行 業,甚至選擇人生規畫,卻終究我們無法選擇性別、父母及家庭等等。為 此,東方諺語:「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意味著,父母和子女之間之關 係,因這天然生成,彼此疼惜、相愛之關連,彼此教養、管教之關連,父 母沒有不是的。然而,這卻說明了,天然生成之關係在乎父母之愛,既管 教,又疼惜,捏拿輕重,既不能多也少不了。顯然地,並不是人人稱職為 人父母。相同地,受照顧於父母的每一位子女,東方倫理要求:「孝順父 母」,卻也未必人人稱職為人子女。這天然生成的疼惜關係,在後天的各 人付出與努力下,展現出各種不同的結局。現代社會裏,我們追求更多的 自由和隨性,卻往往失落了傳統給我們的美善。摩西帶領以色列出埃及時 代留下來的十誡,人倫之第一誡:當孝順父母,歷經人類歷史五千年以 上,直到今日,依然是社會、家庭關係之重要提醒,並沒有因為它古老而 過時,反而,因它的存在更顯得人性軟弱,必須誠實面對十誡。 耶穌的比喻裏,最膾炙人口之一的,想必就是浪子的比喻。不論是否 基督徒,多少接觸基督教文明、信仰,大都被這印象深刻的故事烙印。每 當故事叫人印象深刻,不單單內容吸引,更在於信息契合聽眾自身曾經類 似的生命經驗。浪子,既然被稱為「浪」,意味脫離、想盡辦法擺脫、不 受約束、隨心所欲。那麼,想要脫離、擺脫父親之管束的人們,絕對不只 有這比喻裏的二兒子一人而已。哪一位孩子不想脫離束縛他的家庭關係, 尤其來自那嚴厲管教的父親呢!心理學家更將父親與子女之既愛又恨之緊 張關係納為心理形塑的根本核心關係,沒有人例外,也沒有人能否認。 因為愛,加入太多的愛與期許,讓這愛的關係充滿緊張、衝突、不 滿、抗議,甚至對立。為此,我們體會人生裏,因愛之全然無保留付出帶 來全然無理由的愛之受苦。父親恨鐵不成鋼,卻子女想要脫離這被要求成 鋼的束縛裏,二兒子正是如此。因為天然生成的關係,二兒子向父親要
求,「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應得」,其實只是兒子及社會傳 承的自我想像而已,因為永遠沒有什麼「應不應得」的,卻人們總以為, 既然我是兒子,就「應得」家業。這沒什麼道理,就活生生存在人類的歷 史,直到今日。兒子繼承家業,「應得」家業,乃天然生成的必然,無人 懷疑。請注意,路加福音 15:12,「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這是 父親對二兒子要求分家產之回應,不單單分給他,也分給他的兄弟。只要 兄弟中有一人要求分家,就注定這個家分開四散。『他們』,為後來大兒 子不滿,埋下人性嫉妒的伏筆。這也告訴我們,原本和樂的一家人,若有 一兒子要求分家,那麼,家就不會再是一家了。 父子緊張 耶穌浪子之比喻,現代中文譯本後來的版本,小標題則標為「慈愛父 親的比喻」,取代拉丁譯本千百年傳統以來的「浪子的比喻」。其實,本 比喻的信息,浪子與慈愛的父親,正好一體兩面。因為兒子的刻意脫離, 顯出殷殷期待他歸回之仁慈父親的大愛。然而,為什麼後世刻意強調這 「浪子」的比喻,雖然原文裏並沒有如此刻意描述「浪」?其實聽眾內心 裏,深深埋藏渴望脫離束縛、脫離被約束之父子關係。因為父子關係,兩 人必須面對愛之衝突。雖然,比喻裏沒有明文論及父子間的代溝或約束; 可是,比喻的一開頭,鋪陳「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之後,立即引入「小兒 子對父親」要求分「應得的家產」。正因為沒有說明兩代之間的任何衝 突,更顯出如此的鋪排讓聽眾心有戚戚焉---一針見血地,耶穌直接將父子 之問題表達無遺,就這兩句話已經勾起人們內心最深共鳴。愛之舉動,不 求回報的付出,卻被當成最深的束縛,最想逃離的父子矛盾。 耶穌簡單的開場白,道盡無數家庭潛藏及正在發生的問題,聽眾立即 明瞭這短短兩句話裏,已經蘊涵家庭糾紛的各種情況:二兒子為什麼要求 分家產,顯然地和大兒子不合,或者,和父親不合,或者,想求自己當 家。或者,比喻中沒有說清楚卻很可能發生的,會不會兩個兒子的太太, 妯娌衝突太多呢?為什麼是二兒子而不是大兒子,顯然地大兒子的名份(參 考以掃雅各之故事)擁有更多的優勢,二兒子不願意居人籬下…還有,父親 偏心,或大兒子擁有的財產較多或家族權力較大等等…太多的可能,都在 你我的生活裏,實際發生。當耶穌輕輕地如此描述時,已經道盡每個家庭 困難的問題,難解的人生路… 父與兒女之間的關係,尤其父與子關係,人生最重要的關係,既親蜜 又緊張,既疼愛也衝突。若沒有衝突,不代表兩者沒有代溝,只不過,父 親放手或兒子沉默。這應該是耶穌時代,唯族長是尊,父親是最高的權 2
威,兒子不會也不敢、不能有異議,只有遵守命令。會不會不滿意父親之 處置呢?當然。因為人性裏,我們都自以為最公正,至於他人的處置都充 滿偏心私意。於是,二兒子不滿意家庭情況。同樣地,本比喻最精彩的部 份,還有第二段大兒子也同樣不滿意父親的處置。顯然地,不滿意,不願 意被管教,不願意受約束,想自己當王,這就是人性。自己當兒子的時 候,不願被管束;一但自己當父親時,卻又執意管束兒子。所以,浪子的 比喻兩千年前一直到今日,依然生鮮地在每個家庭發生。 當然,如此衝突也不是什麼壞事,畢竟兩代的觀點、文化上本來就不 相同。可是,若分家產為了浪蕩形骸,奢華享受時,顯然地,這就是耶穌 所要提醒的,不要自以為靠著自己就能走在正途上,反而,更多時候是走 上墮落之道。如此情況下,人世間的父親痛心疾首,甚至,不惜公開「斷 絕父子關係」。卻耶穌留給我們一條生路,那父親殷殷地期待二兒子有朝 一日歸來。 恩典滿溢 浪子的比喻最叫人印象深刻的部份,我認為,從頭到尾講一個父親, 普通且可能你我就像他一樣的父親,他的名字也沒有提及也沒有神奇事蹟 的記載,卻很清楚地刻畫出這位慈愛父親,就是實實在在上帝的形象。他 殷殷等候孩子歸回(「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15:20)), 他對孩子叛逆毫無保留地接納,沒有任何條件(「兒子說,我得罪了天,又 得罪了你…」(15:21)),他慷慨不吝嗇的慈愛,接納歸回的兒子(「因為我 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15:24)),他反而覺得兒子歸回才 是最值得的,因為他對大兒子說,「失而復得的,所以『我們(還包括大兒 子在內)』理當歡喜快樂」(15:32)。請注意,這裏的「理當」,正好回應 了 15:12 二兒子對父親要求分「應得」的家產。兩者都理所當然,都不必 多解釋,乃天經地義,自然生成,毫不需要任何理由。二兒子的自私,對 應父親毫無保留的愛,連問為什麼也多餘。這是,耶穌述說恩典滿溢、仁 慈天父的形象,我們只需要歸回。 仁慈的父親顯出恩典的上帝。有人說,浪子回頭金不喚;因為二兒子 的歸回,父親接納了他。沒錯。可是,耶穌的浪子比喻不只如此,仁慈的 父親不單單接納歸回的孩子,更在於,當這二兒子還在外面放蕩墮落的時 候,仁慈的父親天天殷殷期待,等待他回來的任何可能,在他還沒有悔改 之前,父親已經原諒了他,依然愛他,希望他能夠回家。這才是仁慈父親 比喻之最重要信息。耶穌告訴我們,恩典的天父愛世上的人,當世人還墮 落、放蕩的時候,祂就已經愛世人。 3
並不是因為我悔改了上帝就愛我,不是因為我擁有或沒有什麼,乃因 為我是祂的兒子,不管我現在的情況如何。這是上帝的聖愛,也是上帝的 恩典滿溢,遠遠超過我們所想像的情況。 父子歡喜 父與子,「與」顯明人的體會、感受、愛的催促、顯明兩者之關係, 緊密的、就在身邊似的、生命交流的體認,真真實實的相互關係存在著, 卻未必父親親自一定要站或坐在子的身邊那樣。當二兒子拿著家產出門, 獨自在外時,父還是與子,並沒有分開。照大兒子所講,「你這個兒子和 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15:30)的時候,父依然還是與子,並沒有分開。 當兒子在外地受挫時,父還是與子,沒有分開過。當兒子想像自己回家, 可能不被父親接受時,父還是與子,沒有分開過,甚至沒有拒絕他過。當 兒子回來,還遠遠在途中,父親主動迎向前去,父與子,沒有分開過。甚 至,我們可以斬釘截鐵地說,若後來二兒子沒有回家,甚至,客死他鄉, 父親依然沒有離棄,父還是與子,沒有分開過,一直等候,一直等待下 去。這是天父滿溢的恩典。 父親對兒子最大的期待是,「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復 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15:32)。照原文直譯,所以我們應當(我 們必須)歡喜、歡喜,因為你這個的兄弟…。父與子女,本來就是歡喜又歡 喜。不一定面見面,不一定天天在身邊,卻總是父與子女,最深的生命關 懷,繫在心上,掛在嘴邊,生命之交會在父與子女之間。天父之慈愛,如 此顯明在世人身上。如同約翰福音所言,上帝愛世人,全然之愛,不因為 人有什麼值得可愛之處,卻單單因為愛之緣故。我們領受恩典,我們疼惜 上帝給我們的父與子女關係。# 問題討論 1.父親節的節日裏,談談我與父親之間的關係,因為時代不同,會有代溝; 因為受教育條件不同,彼此有知識的落差,因為有價值選擇之不同,父子 有差別之處。談談我與父親之間的關係。 2.天父恩典真正大,祂讓我們照自己的意思恣意去行,我們以為自己擁有更 多自由,不被受約束…反而,離天父越遠。祂樂意等候我們回頭。談談我 的回頭經驗。 3.父子之間的關係難免有緊張的時候,也有甜蜜歡喜的時候。若我是父親, 談談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我如何經營親子關係,特別在緊張關係之情況 下,又如何面對呢?#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