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講壇 路加福音12:1-7 (73 190 452,5)
主必看顧 蒙恩教會主日講壇
林鴻祐牧師 講於151108
現代人 影響現代社會思想非常重要的一位哲學家,十八世紀東普魯士, 路德教會哲學家康德(I. Kant),於 1786 年升為哥尼斯堡大學校長。然 而,他一生思考知識(理念)與世界(對象)之關係,被稱為現代理性主義 的重要啟蒙者。人因上帝創造而有理性思辨,分別善惡,行善厭惡。 換言之,他認為,人照著內心的理性思辨,就能夠清楚善,也促使自 己行善,符合上帝創造人之本性。對康德而言,他一點也不關心人與 其周圍的環境、誘惑、敵對、挑戰…等等攪擾,也不認為這些外來因 素能夠影響一位理性的人。顯然地,他對人性低估了。然而,他的確 也真實地指出,人是可以真誠地思辨,叫自己臣服良善,不為任何原 因,單單就良善本身。這可是非同小可的確認,人不必借外力,就可 以清楚明白什麼是善,而且,敦促自己行善!這是上帝創造人,所賦 與生命最高的價值! 不過,關於人類,他提出問題:人,什麼時候進入開啟階段?如 何啟蒙?好像未成年的年輕人,在年歲到了、經驗夠了、學習並成 長,也受挫折過,終於成人。簡言之,今日相對於昨日,人檢視自己 到底差異是什麼?康德比喻地說,當未成年人們,能夠脫離先前依賴 的任何對象,獨立且不受任何影響。人們獨立下決定時,還照顧公共 需要,不單單只在意自己的利害。這是人的啟蒙,開啟對外視野的新 世界觀。 而實際上,這思維與歲月年長有關係,卻不必然,倒和一個人的 領悟、體會、態度或個性等生命的成熟有關。希臘有一個特殊的詞, ethos,意思是:團體、社群所擁有的特殊氛圍與傾向,雖然沒有任何 制式或文字規定,卻足以形塑或決定人們的作法。換言之,古老希臘 人就發現,團體、尤其是紀律越嚴明的團體,形塑的習性、習慣、甚 至,思維、邏輯,也都越來越有一致性。特別,許多沒有明文規定 的,也都變成這個團體之氛圍、傾向、性質。這個字,用在個人上, 指一個人特別的氣質,若亞里斯多德之講法,這 ethos 指一個人的智 慧、良善與向著世界的善心、好意念。這強調一個人,從倚賴他者而 獨立自主,從茫茫不知所措而堅定照著自己決定,不受外在任何影響 而擇善固執。不只如此,這選擇也顯明了生命共同體。
1
耶穌呼召 耶穌呼召彼得、安得烈時,雖然他們正在整理魚具,為生計忙 碌。天國漸漸逼近,人們必須做一個決定,而這個決定,不單單關乎 個人,也關乎個人與眾人之關係,他們必須跟從耶穌。這不是容易的 決定,兩千年前如此,今日亦然。康德比喻人類如同未成年人,當然 不是指年齡多寡,卻在於心態、態度之問題。面對萬物的未知,「未 成年人」恐懼所有一切。中世紀歐洲歷史已經明白告訴我們,古老人 們倚賴各式各樣的傳奇、迷信、偏方、法術、鬼魅等等,恐懼太多, 且倚賴太深。為此,人們無法超脫這些限制,甚至,被這些限制所束 縛、左右,一點也無法自主行使。 人們寧願相信迷信的因果關連,卻一點也不想認識事情的原委。 人們相信雷公打死歹徒;同理,凡是被雷公打死的,都是歹徒。然 而,這卻有大大的問題,人們要不要追溯什麼是雷「公」呢?直接瞭 解有沒有雷「公」呢?在宗教的世代裏,所有的事情都被怪力亂神解 釋,人們不做其它的想像,為此,既然雷「公」,則人哪來的膽子去 認識它!然而,十八世紀康德卻獨排眾議地認為,我們應當「大膽地 去認識」(dare to know)。即,人類必須大膽地(不怕冒犯神明、禁忌、 權威等等之禁止,)去認識世界的一切,去瞭解能夠接觸到的一切,而 不是將它們訴諸怪力亂神傳說,徒增自己的恐懼。這個時期,後世稱 之為「Siècle des Lumières」,也就是「諸光明之世紀」。英文稱之為 「Age of enlightment」,翻譯為「啟蒙時代」。「enlightment」意思 是,點燃光明、啟動光明、開始光明,很明顯地,這意味先前世代是 「黑暗」的,缺乏明光。 這成為一個轉折點。人類開始大量地探觸世界所有的未知,建立 百科全書式的瞭解,把所有中世紀以來的不可問、不可說、全然假借 宗教之名的黑暗都打破。這是十八世紀的情況,而今日呢,我們陷入 了什麼樣的深深倚賴裏,無法自拔呢?耶穌呼召門徒,今日也呼召我 們。耶穌說,「若有人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 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 的,必救了生命。…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馬可福音 8:34-37)這 是跟從的意義,也是跟從的價值。 捨己歸主 「捨己」,英譯為否定自己(Say no to self),漢羅譯為「看無自 己」。若更直接翻譯,應當譯為「施(給自)己」,把自己施捨出去。歡 喜把自己分享出來,就能明白福音道理,歡喜給與,就能體會生命。 不只放下自己,還歡歡喜喜付出自己,表面上似乎自己少了,缺了, 但反而明白生命。人還能拿甚麼來換生命呢…為什麼耶穌責備法利賽 人?指責他們假冒為善?「假冒為善」,希臘字 hupokrisis,就是後來 2
英語的 hypocrisy,字本身是 hypo「在什麼之下(under)」加上 krinein 「仔細思慮(sift)」,被用來描述:人上場演戲之演出(在仔細思慮下的 行動),因此,本意是刻意模仿某人的言行舉止,根本就不是本人言 行。這字被引申為人刻意的演出、假裝,表現出自己是良善的、優雅 的,實際上,根本是另一種人。 因此,這個字是負面的字眼,若用來稱呼他人,所在意的是刻意 要裝作自己是良善美好的,裝作敬虔誠信的,卻實際上是另一回事。 這也就是裝出來的可靠外觀,卻實際上是另一回事,一點也不值得信 任。耶穌警告百姓,要提防法利賽人的酵,就是假冒為善。「酵」, 希臘字 zyme,而逾越節之後的七日,被稱為 azema,就是所謂的除酵 節。這乃生活所需,在中東古老社會裏,酵是非常特殊的用品。人們 不知道為何如此,但只知道放入一點點的酵,整個麵糰會起很大的變 化和影響。因此,「酵」是正面的字眼,有它才有好吃的麵包。耶穌 在天國的比喻裏,也用「酵」描繪天國之變化,雖然只是一點點,但 是影響卻是大的。 不過,因為路加福音 12 章關於法利賽人的「酵」,這「酵」被認 為是負面的比喻講法,從此,酵通常指負面的、假好的、偽善的、表 裏不一的表現。耶穌認為,法利賽人的教導,和他們言行所表現,兩 者有落差,而這落差剛好顯出他們的教導,表面上看起來正向、良 善,卻實際上許多墮落。法利賽人以為,自己高言許多的敬虔、奉 獻,卻行為完全另一回事,那麼,不要以為這些都能夠隱藏得住。耶 穌要他們記住,「當怕那殺了以後,又有權柄丟在地獄裏的…」。和 合本譯為『地獄』,原文是 Gehenna,這個字其實是希伯來字 wadi 之 翻譯。Wadi,照希伯來字的意思是,平常枯乾,只有雨季才有水的河 床,通常見於北非和西南亞地區,這字是閃族語系的字,阿拉伯語、 敘利亞語等也都是同這一個字。 敬畏上帝 那麼,此處使用的 Gehenna,或 wadi 之意思是什麼呢?依照列王 記下 16:3 等記載,猶大國拜偶像的傳統,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乾河床, 把兒女燒死獻給神明摩洛!這個獻祭的地方就叫 Gehenna(利未記 20:4 等),也就是一個地名,和合本譯為「欣嫩子」之地方(歷代志下 28:3),耶路撒冷城南方之河床處,傳統上,拜偶像的猶太人獻祭,甚 至,燒死兒女之處,通常被當成恐怖、死亡之處。因此,這個字不是 漢人社會以為的「地獄」(民間宗教以為,壞人死後的去處,充滿無盡 的刑罰…),卻是把「人」殺死,還被燒成為祭品。耶穌以為,這才是 我們應當害怕的,謹慎自己的。換言之,這世上的權力,只在看得見 3
之處。對於上帝,我們更應當謹慎自己,免得得罪了上帝。 耶穌講這些,不是叫人感到害怕,而是明白真正權力乃在於上 帝,卻不在於其它。我們應當敬畏上帝,而是這世上其它的任何力 量,不只人們、連靈界任何其它,都不足為懼。耶穌安慰我們,不要 以為上帝遠遠在天頂之上,祂其實親切地臨在,在乎每一位屬於祂的 百姓。耶穌這樣地描述,就算我們的頭髮也每一根都被上帝數算過, 即,所有的大小事情,祂都統統知道也掌握。我們不必懼怕,因為我 們比麻雀貴重多了!的確,生命無法取代的,每一個人生命都是獨特 的,各自有不同的發展和際遇。更重要的在於,我們體會這是出於上 帝保守照顧! 困難、麻煩、甚至苦難等等各種功課,在人生的歷程裏,在所難 免。重要在於,如耶穌所言,坦然面對各樣的考驗,不必假冒為善, 更不必謊言對待,就單純正面回應與面對,自然地憑著信心迎向前 去。上帝看顧麻雀,更看顧祂的百姓。就算如同頭髮那麼多那麼細, 也都被仔細數算過。那麼,因著信,我們就應當勇敢地挺身向前,勇 往直前。法利賽人,理當帶領百姓走正路,虔誠地敬拜上帝,照時進 入聖殿事奉上帝。的確,他們這樣做了。可是,他們的真正生活,耶 穌卻警告,不能脫離這些真誠的事奉,否則,只是一個形式或空殼而 已。 切勿以為形式或空殼的敬拜能夠瞞騙上帝!唯有真實用心靈和誠 實敬拜,才能真正來到上帝面前。法利賽人所講的敬虔,本質上都沒 有錯誤,甚至,比眾人都來得精確。只是,道理永遠不是用講的,而 是應該道成肉身成為生活的實踐。正因為生活本具艱困,我們行道之 路才遇到許多挑戰。上帝必照顧我們,引領我們的人生路徑!# 問題討論
1.分享我目前在生活中,遇到最困難的事情,叫我心情受影響的 情形。我打算要怎麼因應這樣的變化,或度過這樣的困難? 2.我們常常禱告,我們希望禱告的事情能夠實現。分享一個禱告 蒙應允的經歷及結果,也分享我對這樣變化之內心起伏及見 證。 3.人必須倚靠上帝,也只能獨獨倚靠上帝。這是宗教改革以來的 信仰告白。我必須學習倚靠上帝,單單仰望祂。雖然經歷的路 程充滿各樣挑戰,我們依然要堅持相信;雖然有許多困頓、看 來不利的發展,卻我們依然要唯獨倚靠祂。分享我的見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