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標題可快速至該月份查看 |
2022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110 年度|產品組|林子晴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2023 January February March 成果展紀實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April.2022
因為疫情的關係,日本在 2020 年底開始對留學生進行入國管制,而我也在確定原訂 2021 年 9 月無法入 國之後,決定將計劃推延半年,觀望日本政府的政策走向。所幸,今年二月時日本宣布三月會開始陸續 鬆綁入國限制,聽到消息之後,深怕著哪時日本又發布鎖國的消息,我在最快的時間辦理好簽證以及入
境的相關手續,終於順利的在 4/5 登入日本。多虧有在三月底已抵達日本的上一屆學姊們「經驗傳授」, 讓我在住址登入、開戶、簽約等等的行政手續上沒有花費太多時間研究;也很感謝國際事務處的愛子さ ん非常有耐心的協助我選課溝通與入國相關問題,在受到很多幫助之下,我很順利的在 4/12 武藏美開 學前能把所有繁瑣的選課程序與生活打理好。 # 關於選課
這學期的目標與期許是希望能學習在台灣還沒有機會嘗試的不同材料材質的技法與製程,與此同時希望 能多與日本人交流了解當地文化並增進自己的語言能力,為未來在日本求職鋪路。以往菁陪的學生是在 九月入學,而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四月入學的同時也是日本學制的第一學期,因此有許多課程難度都 是在比較入門的階段。每一屆產品組的學員都會在開學前與工設系的中原老師討論選課。在與中原老師
討論之後,他建議我下學期再參與 Panasonic 產學合作的工業設計課,並建議我可以和以往菁培的前輩 一樣在這學期加入比較入門的基礎演習課程(工藝課)。在決定選課時,我看到武藏美有一個新開設的
CI(Creative Innovation)學系是以 Human Value / Technology / Business 三大核心為主軸,而我因對 於使用者體驗領域的興趣,對於這個學科的課程感到好奇,在詢問中原老師之後,這學期也決定修習開 設在 CI 學科底下的 CHV 概論&演習(Creative Human Value)。除了工藝課、CHV 概論&演習、日文
課之外,這學期我還修了一堂由校長開設的全英文授課課程— Interactive Innovation —開設的目的是希 望能集結不同國籍、文化、專業背景等學生一起共創。這學期有許多和我一樣的國際交換生入境日本, 有來自芬蘭、法國、德國、智利、英國等超過十國的國際交換學生參與,豪華的師生陣容,讓這堂課在 還沒正式開始前就令人感到興奮期待。 # 基礎演習—金工 4/12 ~ 4/28
武藏美工デ(工業與工藝設計系的簡稱)演習課是一到六每天早上的密集課程。而第一堂基礎演習是金 工的課程。金工的課題是用「3mm 銅片」做成一個不限用途的容器。第一堂課老師介紹金工常用的工
具與鍛造方法。也示範給我們看金屬片材該如何加工才能成型成能承裝物品的容器。助教說最一開始拿 到的銅片需要經過火烤「酸化(さんか)」,「酸化」的目的是為了破壞金屬片材的結構強度。火烤表 面變得黑裡透橘時就能拿到稀硫酸裡浸泡把表面鏽蝕的地方去除後,就能開始下一步大面積敲擊鍛造。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助教示範時看起來輕鬆,當自己在做時才發現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敲擊的角度、力道、手握的方式、 工具的造型都會影響成型跟速率,酸化與鍛造的步驟也並非一次就能立刻到位。最一開始時大家都是差 不多的樣子,但在反覆五次以上的酸化&鍛造,大家的漸漸看起來不太一樣,也因每個人設計的造型不 同,開始使用不一樣的工具輔助成型。
在反覆幾次敲擊讓大致上的形體完成之後,助教幫我們灌了「樹脂 ( ヤニ )」到容器中,樹脂的作用就像 是建築物的鋼骨,讓之後局部敲擊塑型時也能維持原先的外型而不變形。而局部塑型的時間因人和設計 而異,待全部完成時就能用砂紙拋光,並依照個人喜好用不同的工具做表面處理。
所謂有好的基底是成功的關鍵,我的作品在最一開始大面積敲擊時,因時間有點來不及而沒有細心地處 理細節,導致最後雖然遠看形狀是完美的但近看表面卻很不平整。雖然我在最後拋光階段有嘗試著用銼 刀和粗砂紙磨掉凹凸表面,但因為敲擊鍛造時導致的坑洞過深,即便已磨掉許多,仍看得見一些凹凸不 平的區域,這是我覺得小小可惜的地方。不過對於第一次做金工的我來説,嘗試了不同工具的使用以及 表面處理的方式,對於這樣的成果已經很滿意了。
雖然來日本之前已考過日檢 N2,但剛來日本對於日文使用還不太熟悉的我而言,有時候聽老師說的話會 反應比較慢需要多聽幾次,有時有問題也不太會表達,很多時候都是靠著學姊阿秋的幫忙。不過老師、 助教與同學都很友善,會放慢語速和我們解釋也會主動和我們交流。金工的課程雖然只有短短不到一個 月的時間,但在課程上結交了許多朋友。在與朋友聊天、和老師討論時都漸漸地感受到自己的日文正在 慢慢進步中,雖然仍有許多詞不達意的時候,但相信再過一陣子,我會更加熟悉這個語言的!
剛抵達日本時是東京櫻花季的尾聲,正好趕上校園內櫻花 盛開的時候
校長開設的 Interactive Innovation 課程有來自超過十個 國家的學生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鈴木洋教授在介紹金屬鍛造用的工具與方法/助教講解金屬酸化的過程
透過不同局部敲擊的手法可以做出不同的造型與表面處理
最一開始與老師討論的設計圖,但後來發現有點太簡單, 於是我把兩個合在一起再進化成現在的樣子
容器的形狀大致成形之後,我用了另一個較圓的工具輔助 我塑形,讓我作品的底部可以變得更圓潤。
加入樹脂 ( ヤニ ) 之後我們用一個叫タガネ的工具搭配錘子把容器上的線與凹凸雕塑出來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最一開始會在金屬片材上畫同心圓,沿著同心圓一圈一圈 敲擊,可以幫助在出力時仍可以維持對稱的樣子
110 年度產品組
最終發表紀錄
May.2022
# 玻璃 5/2-5/21
四月基礎演習金工課結束之後,緊接著是玻璃課程。玻璃的課題是以「派對」為主題設計盤子。起初我 想以電影派對為主軸,以看電影時常會出現的零食包裝紙為概念設計。然而和老師討論之後,她認為我
的設計應該要跟情境有更多的連結,例如使用盤子時是看什麼樣風格的電影,顏色的選擇也應該被考慮; 我所設定的電影派對是哪種形式,是電影院嗎 ? 還是自己家 ? 還是看完電影後的 after party 等等,希望 我更明確的勾勒出情境,讓人感受到盤子的使用氛圍。
而課程的內容不僅僅是實作,老師也從玻璃的歷史、材料特性、製成技法以及案例多面向讓我們看見玻 璃工藝不同的面貌與可能性。從老師分享自身作品中,我感受到老師像是介於工藝家與設計師之間,雖
然身為一個玻璃工藝的專家,但創作並非只是追求美感與表達自身個人,「使用性」、「顧客需求」( お 客さんの言葉 ) 與「設計目的」更是老師在創作中所重視與追求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個別討論時,老師 不斷的強調目的性與情境連結,希望我們對於自身的設計有更深入的探討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Interactive Innovation
作為藝術家與設計師搖籃的的美術大學,校長 Teddy 提到日本的普世價值是不斷追求技術技法的卓越, 然而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他認為「思想(意)的創新」是最重要的。因此希望透過這堂課打破領域間的 邊界,透過不同文化、背景、價值觀的相互激盪,讓學生退去專業領域的包袱,在呈現手法不設任何限 制之下,傾聽自我內心的聲音(日文:意=心+音),尋找創作思想的根源。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課程的進行分成三階段分別為 MiniMe、MiniU、New Value。MiniMe 的課題是希望每個人能帶一個代表 自己的物件讓他人認識你,而這個物件不能是現在已經存在的,必須是原創,且能透過任何方式製作。
雖然設計與藝術的領域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但以往做設計時,總是擁有明確的「使用者」與「問題」, 因此有些已知的準則脈絡可以依循。然而當創作的核心價值回到了自我本身,我開始陷入一個思考迴圈 裡——我應該如何呈現讓他人了解我。
有人做了一雙蝴蝶的翅膀背在身上,分享了自己跳脫舒適圈來日本交換的心路歷程;有人將盆栽的四周 戳洞讓植物恣意生長,象徵自己對於各種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也有人寫了一首詩描繪著尋找自我價值 的過程。在欣賞這些富有感性與藝術性創作的同時,我也意識到我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理性、有原
則、明確果斷。我以這些關鍵字為核心,在眾多藝術創作之中,做了一個方正的灰色方塊,並用懸吊的
方式展現而不是將它放置於桌上。起初我以為我的東西在眾多華麗的作品之中會顯得無趣,而缺乏自信, 但老師卻說他很喜歡我表達自己的方式:懸吊的平衡、光影的對比,都讓人感受到獨特的秩序感與和諧
美。Teddy 說,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這堂課存在的原因,正因為有所不同所以每個人都
有自己的價值,沒有所謂誰比較好或不好、對與錯,當你好好的表達自己,傳達想法,你就是對的。我想, 將自己所在乎的價值、個性融入的創作之中,即便無需解釋,讓觀者無意識地從作品中感受到創作者想 傳遞的,是創作的最高境界吧!
#Creative Human Value 概論&演習
這堂課是組合課程,上午的概論多是案例分析與 UX 概念的講義課,下午則是類產學合作的實作課程。
實作課分為兩大主題「循環經濟」與「未來學習」。而我被分到的是 Panasonic 的「未來學習」主題。 在第一週,老師希望我們對「學習(学ぶ)」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包括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方法、學 習的價值等等,透過分組討論由淺入深探討何謂「學習」與未來學習體驗核心價值。最後,我們整理出 幾個與學習相關的關鍵詞:雙贏、情報的共有、不論立場、freespace。
第二週時,我們到了 Panasonic 位於汐留的共創 Lab 與社員進行訪談。共創 Lab 是 Panasonic 內部的
共創交流實驗場域,一進到這個空間裡,可以看見許多植栽的造景搭配著白噪音的背景音,充滿大自然
的氛圍感是為了讓人在這個場域裡放鬆,激發更多的想法。而在共創 Lab 中有一個顯示著社員個人背景 資訊(興趣、專業等等)的螢幕牆,相較於西方人,日本人比較內斂與保守,設置個人資訊牆的目的是
讓螢幕牆上傳遞的資訊,可以成為人與人之間聊天的話題,降低交流門檻。在共創 Lab 之中,有一個區 域叫 KIZASHI LAB,座位上放著許多互動元件,任何社員都能將自己想要實驗的東西放在座位旁給人體
驗,透過互動元件,可以收集他人的實驗數據與回饋,爾後進行產品優化。然而,空間運營者卻從訪談
中表示,共創 Lab 雖然看似新奇,但社員們其實不太來這個場域辦公,交流也沒有因此提升,在營運面 遇到蠻大的困難。因此,如何提升交流機會,並和未來學習體驗連結,成為我的專案發展的起點。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玻璃課題的製作步驟——先裁好一個平面作為盤本體,再
將玻璃原片放置在油土翻模之後的石膏上再放入窯之中。
窯烤一次,盤上的碎片會與原本的平面融為一體,邊界會
所以被放置在最上面直接受熱的地方。而有些人的設計希
依照設計好的圖案,裁剪玻璃碎片,放置到平面上。進爐 變得圓潤,顏色也會有些微轉變。相疊的部分會依窯烤溫
度設定的不同,融化塌陷的程度也會不太一樣。而為了要 讓盤的形狀形塑出來,我們會用油土翻石膏模型,並將石
因為我的設計比較單純,我希望最後盤中的圖案是平的, 望可以有層層堆疊的感覺,他們的作品就會被放置在比較 下面的 layer
膏模型與玻璃原片放入窯中二次成型
裁剪玻璃會使用到的工具
利用燒製好的玻璃原片比對大小將油土塑形
最一開始的發想草圖,與老師討論後,老師建議我在多思
最終的玻璃作品,光線打在盤上映照出的陰影,希望在電
考一下顏色的使用與電影的連結
影派對中可以成為增加氣氛的好幫手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武藏美玻璃工坊擁有非常完整設備。最中間的設備中放置 的是熔融狀態的玻璃,而在製作時時常會遇到冷卻的情 況,這時能放入左右兩邊的機器中再次加溫
110 年度產品組
吹製玻璃完成後,為了要從鐵棒取下來,會用鐵夾在接合 處施力留下一圈痕跡,之後敲鐵棒,玻璃就會自然掉落
在日本置筷架是家中非常常見的餐桌小物。而這置筷架組
來自芬蘭 Aalto 的交換生做的 MiniMe Project,他隨意用
每一個圈都是一個製筷架,玻璃的顏色取決於添加的金屬
適圈來日本交換的心路歷程
合是大村老師的其中一個作品。老師取自套圈圈的意象, 化合物,不僅具有美觀性、樂趣也具備收納的實用功能
鐵絲纏繞成一雙蝴蝶的翅膀背在身上,分享了自己跳脫舒
June.2022
# 基礎實習 : textile 5/23-6/11
金工、玻璃課之後,緊接著是這學期的最後一個基礎實習課程——Textile(テキスタイル)。 和前兩堂
工藝課相似,第一堂課時老師會稍微簡介一下領域的背景知識,我也從中了解到 Textile 這個詞的奧妙。 Textile 不僅僅在於布料的設計,舉凡網版印刷、藍染、織布等等以紡織品為載體延伸出的各種操作手法
都是 Textile course 學習的範疇,除此之外,研究紡織品的材質特性也是 Textile course 能研究設計的地 方。這個學期我們學習的是最基本的入門——連續印花圖樣設計&雙色網版印刷技法。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日本 sousou、台灣印花樂、芬蘭 Marimekko 都是以連續印花聞名的特色品牌。以往在看這些品牌設計 時,總是聚焦在被連續的單一圖樣該如何被設計。然後經歷印花設計的完整歷程之後,最重要的並不是 單一圖案怎麼設計,而是「如何被連續」。不同的連續方式大大影響視覺體驗;圖案比例、間距大小、 色彩搭配,都是在單一圖樣被連續過後,以綜觀的角度來觀看,才能感覺到差異,也才能從視覺感受差 異中了解到該如何微調單一圖樣的細節,達到整體視覺平衡。
圖形設計完成之後,助教教我們以最「傳統」的方式製版。我們兩兩一組徒手將紗網繃在木框上,塗上 感光塗料之後,最基本的無圖樣網版就完成了。而將圖樣轉印在網版上的步驟,是將設計好的圖案利用 黑色的遮光乳膠「徒手」轉印到透明片上,並將透明片覆蓋在網版上進暗室曝光三分鐘。受遮光乳膠覆 蓋的部分,因不會受到感光作用而保留原先紗網的通孔,利用清水沖洗掉感光劑之後,附有印花圖樣的 網版就大功告成啦。( 會說是「傳統」,是因為除了感光照相機之外,我們沒有使用到任「機器」協助 製版。若對於網版製作有興趣,可以看看視傳組分享的文章,他們製版的方式與我們不太一樣 )
本次課題指定我們用雙色印刷,並須包含互補色與相似色兩種組合。在調色的階段,我們將純白色的基 底(バインダー)與顏料濃縮液,兩者以 100:1 的比例調配。這個比例差距很大,調製後的顏料也與實
際印刷在布料上的顏色不太一樣,在顏色調配上很容易不小心就失手,因此我花了許多時間在顏色調製 上,除了調整單色的飽和度之外,我還嘗試了雙色不同比例的混合。
最後我選用橘紅、黃藍作為印花圖樣的最終色。橘紅色的雙色組合是營造繁花盛開的繽紛感;黃藍互補 色則是希望能充滿著清爽的夏日氣息。這樣的顏色選定與最終成品在發表時被老師讚許,老師提到我的
兩件作品雖然是用同一個圖樣,但所傳遞的氛圍完全不一樣,帶給觀者不同的感受,這件事情很不簡單。 很開心自己從圖樣設計到色彩調製階段皆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讓設計概念被完美體現。 #interactive innovation
在個人專案 MiniMe 結束之後,下一個課題 MiniU 是與班上的同學配對互相為對方創作。與我配對到的
是一個油畫系四年級的中國人 Ken。他認為藝術不僅僅作為一個藝術家單向表達想法的工具,同時也應
該是一種手段能雙向溝通(communicate),雙向溝通的意義,是讓觀者也能很容易的理解到創作背後 的含義。Ken 也和我分享他的最終目標是希望保有自己創作風格的同時,將藝術朝著大眾化邁進。而了
解支持著他創作的核心價值之後,我嘗試從他的作品中拆解我眼中的「Ken Style」。他的插圖帶點美式 的復古風格,大量繽紛的色彩搭配與活潑生動的構圖,讓他的作品非常有現代感。最後,我選擇利用擁
有傳統歷史同時卻展現現代風貌的插花作為手法,以不同種類的花卉與配置詮釋充滿的新穎氣息的「Ken Style」。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Textile(テキスタイル)course 的介紹
上圖是以 1:1 的紙張打樣,微調印花的視覺比例與排列。
另一種方式是利用像賽璐璐片的的材質(フィルム)切割
網版印刷的前置作業-將紗網繃在木框上
出形狀後,將網版蓋上去直接印刷
下圖是徒手用遮光乳膠繪製在透明片上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將塗上感光塗料的紗網與利用遮光乳膠繪製好的透明片固 定,進暗室曝光之後,附有圖案的網版就完成的
試色與分兩版印製的過程(橘&紅兩色從照片中看不太出 差異,但實際成品帶點螢光且明顯不同
110 年度產品組
純 白 色 的 基 底( バ イ ン ダ ー) 與 顏 料 濃 縮 液, 兩 者 以 100:1 的比例調配。因為視覺顏色與實際在布料上的顏色 會有色差,所以一定要先在布上試色
最終講評成果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班上其他同學的作品
110 年度產品組
左圖是 ken 為我繪製的油畫。右圖是我送給他的插花作品
July.2022
伴隨著初夏的到來,在 MAU 前學期的最後一堂課,我選擇在 IN デ學科底下由山中一宏設計師開設的 Machine Made。 #IN デ簡介
MAU 工藝工業設計系之下,除了工業設計和工藝設計分支之外,還有一個與空間有關的 Interior Design (IN デ)(官方網站
、IG
)。這個分野以「Interior」一詞為核心,在山中一宏與伊藤真一兩
位老師的帶領之下,關注「產品」「空間」「人」三者的互動關係,他們不侷限在產品的功能性發展, 而是藉由探索新材質與結構,突破現有價值框架,透過設計,創造超越機能的可能性。 #MachineMade
Machine Made 這堂課旨在透過探索指定的加工技術的特殊性(熱加工、塗裝、切削、空氣、壓力、彎曲、 焊接等),應用在功能性的產品之上。山中老師特別提到,這堂課無需畫 sketch 與設計工程圖、只需要 不斷地動手做,雖然最終失敗是常有的事情,但更重要的是過程與發現。而參與這堂課的業師們也開玩 笑的說,如果做出一個讓人一看會好奇怎麼做出來的話,那你就成功了。第一堂課時透過抽籤的方式, 我抽中了「熱加工」。在開始動作之前,助手帶領我們了解學校工廠的工具與使用方式。釐清現有的工 具限制後,我在一張紙上先展開了「熱」的所有可能性,解析各種材質與熱加工的關聯性等等。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透過一次發想與整理,最後我選擇隨處可得的「塑膠製品」與「壓克力」這兩種透過中低溫加熱,就能
擁有顯著變化的材質進行嘗試。除了山中老師之外,三位武藏美 IN デ畢業的學長姐每週會與我們進行個 人討論。這幾位設計師目前從事的工作皆與產品設計研究&新材質發現與轉化有關。因此,建立在我們 所發現的 insight 之上,設計師們以他們的過往經驗,給我們能進一步探索的方向引導。(其中兩位設 計師的設計公司 Weplus 的資訊 :官方網站
、IG
)
習慣了快速發想與電腦 3D 的快速進程,在沒有明確的指示與規範之下,反而讓我慢下腳步嘗試。然而
這些嘗試並非隨意的加熱物品,而是透過關注局部細微的變化,整理出熱加工的特性與脈絡。所謂的魔 鬼就藏在細節中,即便是微小的改變也激發了新的靈感,在實驗的過程中層層堆疊,慢慢的蛻去既有對 熱的認知與印象。
山中老師總是給於我支持與鼓勵,在發表的前一天晚上仍留在工作室與學生們個別討論。老師特別提醒 我最終發表的「展示方式」也是設計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關於產品擺放的位置、觀者的視角、光線的方
位設計等等都應該被重視。而回想起在台灣的最終發表準備,因為追求公平,我們有著統一規格的展版、 展架、同等大小的展示空間,也因我們渴望著完美的模型與展板,多數的人都會全力以赴到最後一刻, 卻時常不經意的忽略了燈光的重要性。經過山中老師的提點,我想這是一種設計師關注細節的展現,除 了慎重的對待自己的作品之外,同時也展現了對於觀者視角重視的態度。 # InteractiveInnovation
這堂課的最後一個課題是以小組為單位提出 New Value。在討論的過程中,大家的背景經歷、各自思考
方式和看待藝術設計的眼光不同,除了帶來更深更廣的探究這個優點之外,更多的是因為語言的使用與 文化差異,導致討論時有許多摩擦與紛爭發生。而我也不知不覺間成為溝通的橋樑,擔起了協商與溝通 的角色。而作為「團體作業」,面對眼前棘手的團隊問題,如何溝通、整合大家的意見與想法成為了我
這堂課最大的挑戰與課題。最後,我們想為 boredom 提出新價值,但並非是主觀的斷言 boredom 能帶
來靈感等等好處或壞處,而是透過社會實驗,建造一個「boredom gym」,像是在健身房鍛鍊肌肉一樣, 讓人在 boredom gym 發掘面對 boredom 時的情緒、想法,鍛鍊自己面對 boredom 能力的同時,展開 自身面向新價值的想法。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IN デ 所 在 的 16 號 館 於 2021 年 新 建 完 成, 長 坂 常 以 未
常見透過加熱方式產生形變不在話下,而我想關注的是除
據 使 用 行 為, 自 由 調 整 成 符 合 自 身 工 作 型 態 的 模 樣。
生?例如:產生支撐結構性 / 透過加熱進行二次創作 / 產
完 工 的「 半 建 築 」 為 設 計 概 念, 讓 空 間 的 使 用 者 能 根 一 樓 配 備 著 完 整 的 機 具 設 備( 噴 漆 室、 磨 砂 機、 焊 接
室 等 等 ), 幾 乎 所 有 的 加 工 製 程 都 能 在 這 裡 完 成。 因
了外顯的狀態變化之外,形變之後是否有新的價值被產 生有機紋理等等
為 空 間 的 自 由 度 高, 所 以 除 了 工 作 室 形 式 之 外,16 號
館 的 學 生 還 為 了 平 時 的 休 閒 娛 樂, 搭 建 了 桌 球 桌。 這裡還有更多關於 16 號館的活用 :
Reclaim Your Boredom: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16 號系館提供各式各樣尺寸的展示豆腐與充足的軌道燈。 學生能自由的調整燈光的方向、選擇與自己設計的產品合 適的位置與展台的大小。途中同學們的作品雖然風格大小
不一致,主題也不一樣,但在同一個空間裡卻意外的感到 和諧
「發現 insight 之後呢?我該怎麼選定產品的功能與造
型?」起初,我將壓克力管加熱前 / 後的變化差異(圖) 設計成燈罩,設計概念是想透過一個形體呈現加熱前後的
變化,而透過光的加成產生陰影與折射,顯化加熱變化的 差異性。然而與業師討論時,他認為我太關注於產品的造
型,反而弱化了應該被凸顯的熱變化特徵。如何讓「熱加 工的特殊性」被巧妙的展現才是應該更加關注的事情
Open Campus 是每年學校準備給以武藏美為目標的考生 認識學校與科系的管道,除了展示學生作品之外,還有和 教授面談的機會,如果未來想在武藏美就學的學生,能在 每年暑假的時候來 Open Campus 逛逛。圖為各個系為了 Open Campus 校園開放日所做的主視覺
Machine Made 其他學生作品分享,使用的加工方法是空 氣壓加工
Machine Made 其他學生作品分享,使用的加工方法是顏 料塗裝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Machine Made 其他學生作品分享,使用加工方法是切削
110 年度產品組
最終作品呈現
August.2022
八月開始有幸的能參與 CI 學系與 Panasonic 的課外產學合作專案。此產學合作的機會誕生是因為
Panasonic 對於菁培前輩邱芊頻上學期「idea 自動販賣機」的提案有興趣,而為了讓專案更加完整, 山崎老師邀請我與另一位研究生加入,我們在負責 CHV 課程的山崎老師與三澤業師的指導下,與
Pansonic 的兩位空間運營經理和一位工程師在八月的一開始進行簡短的 kickoff。上學期的課程雖然也
有簡短的訪談,但為了更深入了解到 Panasonic 方的想法與需求,我們透過簡短的工作坊討論,了解到 Panasonic Laboratory Tokyo 的運營方期望能透過服務設計提升社員們的交流,並促進空間的活用。而 重新釐清對方的需求與期望,我們三位學生奠基在原有的想法之上展開第二次 idea 的發想。
由於菁培前輩邱芊頻在九月時即將結束計畫回到台灣,因此由我負責工業設計師的角色為服務產品設計 外觀與使用流程。從這次的產學合作專案中我感受到和以往團隊合作非常的不同。大學時的課內專案因 為大家都是相同背景的,想法時常朝向一個方向,分工也並不會劃分的非常清楚。而這次和我一起參與 專案的研究生,雖然是視覺設計專業,但對於產品設計的細節沒有相關背景知識能與我進行討論,而對 於視覺介面的互動設計我也沒有足夠的能力能幫上忙,我們分工並互相配合著產出完整的設計提案。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而三位 Panasonic 社員正好都是工程背景的,正好彌補了身為設計師的我們無法處理的產品內部機構與 設計執行的部分。這個專案的進行就像是一個非常小型的新創公司,Panasonic 就像業主,提供資源與
技術讓專案實踐。我們大約兩週進行一次討論,每次的討論各自展示在自己的專業之上推進的成果與檢 討。起初我的心態像是在課堂發表一樣,提供許多設計方向讓人選擇與參考,然而,多數的時候他們對 於我所提出的產品設計與使用流程並沒有太多的意見,只有針對我的設計提出技術實踐的想法,而這樣 的討論反而讓我無法評斷我的提案是好是壞。在進行兩三次討論之後,我從中慢慢釐清這種討論方式的 盲點,一是身為工程師的他們無法給予太多設計上的實質的協助,二是他們尊重設計師的想法。而為了 「適應」團隊中的設計師角色,我會提供多種方向的設計供對方選擇,但我會更近一步的評估提案的優
缺點,並提出與對方討論,這樣的方式不僅僅讓討論更有效率,對方也知道如何在我的方案上給予建議。 從討論的過程中,我也深刻的感受到,每一項專業都值得敬佩,雖然跨領域合作讓單一角色的工作量負 擔變得更大,但當各自專業的角度望向共同目標時所激發的想法相互疊加時,多了許多當初在進行專案 前意想不到的樂趣與成果。
第一次與 panasonic kickoff,因為我在名古屋因此以線
我們在線上討論利用 miro 與 google meet 串連協作,展
迭代之後的提案草模展示
思考杯子上的訊息呈現方式會對使用者造成什麼影響
上的方式參與
開第二次 idea 的發想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武藏美的牆面多數是可以直接書寫的白板牆,除了可以很
快速地將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之外,也因為具有磁力,能 隨手將東西貼上並隨意移動配置。圖是我們在量測實際大 小高度與尺寸
UXAD report- 測試結果代表頁
椅子陳列順序會根據年份排列,並且開放觀者近距離觸
CI學系利用木材裁切角材後,剩餘的廢料疊加生成的桌
摸、試坐
子
學校收藏了許多椅子,今年跟著校園開放日特別開設了椅子展供民眾參觀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September.2022
前期的選課經驗,了解到武藏美課程 loading 的比重後,相較於前期修課滿滿,後期我只選擇一門密集
的主設計課、一門講義課與一門日語課,而其他有興趣的課程我選擇以旁聽的方式進行,讓自己在課外 時間仍有喘息的空間,同時也能補充一點知識的養分。
主設計課 インダストリアルデザイン (Industrial Design) 上學期與中原老師討論之後,前期以工藝設計 課程為主,而後期則是回歸本業本科,工業設計。以日本的學制來看,這學期雖然只有短短四個月左
右,但因為是主要課程的緣故,星期一到星期六早上都要上課,如此密集上課頻率之下,四個月課程也 以武藏美藝術季為分界,被拆成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我選擇與 Panasonice Connect (Panasonic 子公
司 ) 的協力合作課程。 這堂課以以墨田水族館為目標場域,由兩位 Panasonic Connect 設計師與曾經在 Panasonic 工作現在創立個人設計工作室的業師引導之下,進行為期六週的服務設計課程。
クリエイティブテクノロジー論Ⅱ (Creative Technology) 這堂課是由 CI 學科開設的,由長谷川敦士授
課。課程內容是有關現今的資訊媒體中資訊架構學是如何建構以實現使用者體驗。長谷川敦士是一位理 工科背景的設計師,著有 < IA100―ユーザーエクスペリエンスデザインのための情報アーキテクチャ 設計 > ㄧ書,為日本推進資訊架構領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除了這兩堂之外,我還旁聽基礎設計學科底下由 田中良治與菱川勢一 兩位業師所開設的デザイン論Ⅱ B,課程以講義課的形式進行,主要為自身設計案例的分享與身為 Creator 的經驗談。 # 關於生活
相較於上學期,這學期安排了必較少的課程,讓自己在學習之餘,能有充分的時間把握最後半年,好好 探索體驗「日本生活」。趁著九月剛開學比較不忙的週末,我到新國立美術館看了李禹煥的展覽。李禹 煥是推崇「物派」經典的靈魂人物之一,以原始、純粹的材料與創作手法為其代表。這個展覽包含他早 期的作品直到近期的創作。雖然少數立體作品也有被展示,不過受限於室內場地與展間,在感受上可能 相對薄弱一點。如果對於這位藝術家有興趣,推薦可以去位在瀨戶內海直島的李禹煥美術館,李禹煥
的作品搭配安藤忠雄擅長利用建築光影塑造的空間氛圍,我想更能展現李禹煥極簡藝術的細膩帶來的震
撼。除此之外,我也在九月中旬之際很幸運的能參與到因為疫情取消,睽違 3 年再度舉行的六本木藝術 祭之夜。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六本木藝術祭之夜以東京都最繁華的街道之一「六本木」為主要活動場所,將藝術體驗融入於日常街頭, 透過與週邊設施場館串連、提供多樣的體驗表演,以有趣、友善的方式降低民眾參與藝術的門檻。而今
年由村上隆擔任主藝術家,與國內外藝術家連動,讓眾所皆知的日本代表人物「哆啦 A 夢」搖身一變, 成為展現個人風格魅力的藝術作品。不過由於人潮實在太多,無法慢下來好好欣賞街頭作品的細節,不 過當藝術走向街頭以大眾化為目的時,人群所帶來的熱潮與影響力也將會是藝術形式展現的關鍵重點之 一。如果想要感受有別於以往帶點疏離感的快步調東京,可以趁著藝術季之夜走到六本木街頭,與人潮 一起為藝術狂歡,相信會是一個不同於以往體驗藝術的方式。
秋季學期的第一階段我選修以墨田水族館為目標場域的服
雖然戶外空間不大,但李禹煥的作品在建築空間與陽光的
師和系上教授共同授課
更好的展出效果與觀展體驗
務設計課程,這堂課由中間兩位 Panasonic Connect 設計
我所旁聽的基礎設計系的デザイン論ⅡB前期是由擅長以 coding 設計創作的田中良治先生所授課
加成之下仍然壯觀。相信在瀨戶內海的李禹煥美術館會有
另一堂我所旁聽的課是關於社會歷史如何影響設計發展的 講義課,由基礎設計學科的資深教授小林昭世先生所授課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六本木藝術祭之夜的大型街頭動態藝術作品
墨田水族館位於晴空塔四樓,是少見的都市型水族館
開學時與 panasonic 的產學合作持續進行,我們列印出 1:1
實際到訪水族館,有別於傳統「看魚」的體驗,墨田水族
今年的六本木藝術祭之夜是由村上隆擔任主藝術家與國內
李禹煥展覽所在的六本木新國立美術館是由黑川紀章所設
的側視圖感受實際的尺寸後再進行微調
外藝術家共同創作與推廣
館將五感體驗加入觀賞流程中
計的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October.2022
# 設計課 インダストリアルデザイン (Industrial Design)
這學期第一個服務設計專案,我參與了和 panasonic connect 合作以墨田水族館為目標場域,為期六週 的服務設計課程。在課堂開始之前,我們先去做實地觀察,並提出 insight 進行組內分享。由於多數日
本人在暑假期間會回老家(実家(じっか))放假,因此只有我到目標場域觀察的資料。而這樣子的優點, 無疑是我們能同時擁有不同水族館的案例可以參考及討論。 洞察分類&利害關係人地圖
透過 KJ 法,我們將觀察到的 insight 分群分類,尋找機會點,並進一步透過表格的方式,詳細記錄現地
考察的內容。而同時,我們也透過訪談、二手資料的調查收集,盤點以水族館為中心的利害關係人地圖。 由於「服務」設計的不單單只是一種單純的金錢交易的商業行為,服務的提供還有關於營運管理、資訊 供給、贊助支援等等抽象層面的多方交互之社會行為。因此透過水族館官方網站等資訊挖掘梳理,我們 透過一張地圖整理相關的組織單位、人員的關係,幫助我們尋找設計目標族群的同時,也能將該目標族 群與周邊的關係納入設計考量,擴大未來設計服務範疇與系統完整性。 尋找設計切入點的方法:進階版 HMW
以往在尋找設計機會時,我們會用 How might we…?( 我們如何 ) 來做為幫助思考的開頭問句,然而在
過往操作這樣的工具時,我察覺到有時設定的 HMW 與前面的研究資料連結有些薄弱。簡單來說,就是 有一種就算沒有做前面的研究,當你有足夠的洞察力與產業知識,也能設定出蠻精準 HMW 的感覺。而 在這堂課中,我學習到能如何有效的運用前面收集的資料,制定更全面的 HMW 內容與策略方向。
有別於以往的 HMW 單一問句,這個工具新增了「來場者課題、需求」「營運者課題、需求」之兩欄位, 探究兩方的課題需求的方法是從現地觀察的內容延伸至分析現況事實,最後統整明確需求目標。以此方 式幫助脈絡梳理,能在有效掌握兩方的資訊下,產出較為客觀的設計方向與策略。 從業主提案中學習簡報技巧
這次的產學合作,由 Panasonic 設計師擔任幕後指導的角色,引領學生進行設計洞察&發展,並由學生
向「業主」-水族館營運方 ORIX 進行服務設計提案。而在統整出設計方向的階段,我們迎來第一次與「業
主」面對面的機會。面對業界與面對學校教授實在大不同,在學校,老師注重的學生的「過程與發展」, 例如,因為你做了什麼研究而有什麼洞察,導致最後的推論與結果;然而,從這次向業界的提案中,我 深刻感受到的是,比起過程,業主更重視「成果與效益」,例如,這個概念背後的價值主張是什麼?這 麼做可以帶來什麼樣的效益?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而這對於過往向教授提案時在梳理邏輯上一直都蠻有自信的我來說,是一個新的刺激與學習機會,在面
對未來製作簡報提案時,先釐清簡報對象是「誰」,適度的刪減內容整理重點,讓簡報成效最大化發揮。 同時,我們也從業主回饋中了解到墨田水族館營運方向的堅持,以及對他們而言水族館本質究竟是什麼。 墨田水族館是少見的都市型水族館,位於繁華的淺草地區晴空塔四樓。在營運方針上,針對不同時段的 參觀族群,水族館提供了不同的觀賞體驗。例如白天時的觀賞民眾為親子居多,空間照明上會較為明亮 活潑;晚上多為來水族館約會的情侶,燈光會變得昏暗且有氣氛燈點綴。除此之外,聽覺、嗅覺的感官 刺激也會因季節、時段的不同而有所變化。水族館在內部硬體設施不變動的情況下推陳出新,希望能持 續帶給民眾來場的新鮮感,因此,比起傳遞「魚」的知識型資訊,更重視整體空間的「氛圍營造」。在 這一次提案中,我們透過二手資料的收集與自身對於場域的觀察,拼湊出對墨田水族館的想像,不意外 的被業主深深洗臉,但這些回饋與建議都幫助我們更了解營運方的理想與期待,我也更了解到在做設計 時,充分瞭解對方的需求與期望,拋開設計師的主觀印象與成見,是設計發展中很關鍵的一步。
墨田水族館在細節上別有用心,例如入場門票背後藏著水
利用 KJ 法將水族館實地訪查的 insight 小卡分類分群
中原老師教導我們如何盤點利害關係人地圖。金流、服務
Panasonic 設計師雖然每週都會與小組進行個別討論,但
底生物的小知識
流等多方交互的社會行為都是我們應該關注的焦點
業師仍非常熱心親切與我們創了 Line 群組能隨時提問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有別於以往的 HMW 單一問句,Panasonic 設計師交到我 們使用的這個工具新增了「來場者課題、需求」「營運者 課題、需求」之兩欄位,能在有效掌握兩方的資訊下,產
110 年度產品組
為了第一次與水族館的經營者提案,我們準備了研究資料 提供給業主參考
出較為客觀的設計方向與策略
因為疫情的緣故,第一次提案各組只能派一名代表至現場
第一次簡報我留守在學校線上參與,仍感受到現場正式與
接下來的設計流程,將進行第二次的發散與收斂
我與組員們討論到有點累的時候會一起到系館的陽台曬太
簡報,圖為與組員進行發表演練
嚴肅的氛圍
陽,從系館望出去可以看見富士山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November.2022
# 設計課 インダストリアルデザイン (Industrial Design)
前期透過實體訪查、溝通需求挖掘議題,到了概念發展的階段,Panasonic 的業師準備了課程,引導我 們如何將設計機會更加具體化的描述,並延續先前針對利用者&事業者兩方的立場考量的 HMW 提問。
業師在課程中提到「問題解決」不僅僅只是「解決問題」,身為一個企業,「企業目標&價值貢獻」也
是問題解決時的核心。而反思自己在設計發展的進程中,我容易將自己侷限在「學生」的角色和能力上, 在設計概念轉化階段,思考多聚焦在解決問題的「手段」,而較少思考抽象的價值與概念;然而,而當 自己有點猶疑不定、目標不夠明確時,設計成果的說服力就變得薄弱。業師建議我們能在設計發展的階
段就思考「價值主張」,我覺得明確的價值主張有助於穩固想法,替設計發展扎根;當設計想法很多時, 也能作為一個幫助篩選的輔助資訊。
而從生活經驗裡觀察,其實不難發現深植人心的日本品牌,以獨到的企業價值觀與見解,詮釋新的生活 樣貌與生態,吸引不少忠實客戶,提升了不少消費黏著度。例如,無印良品、以「素」為核心,除去個 性化的設計,回歸樸實簡約的原點,極簡的生活哲學,反而帶來持續性的共鳴與回響。而回到學生的立 場和在學習設計的歷程中,我們能做的是培養看待事物的價值觀與現況議題的洞察力,在設計專案執行 時,試著以更宏觀的角度,了解問題解決背後能提供的創新價值與貢獻,或許能比起針對問題本身直線 思考解決方案,來得更加踏實。
這個產學專案在十一月正式結束,第一次與日本人同組做設計雖然有許多有趣的地方,但也深刻的體會
到了語言的重要性以及文化的影響。在討論的過程中,雖然能完全的進入狀態,理解大家在討論的內容, 但自己的腦袋需要時間運轉,才能將想法翻譯成日文講出來,時常會有詞不達意的時候;也因為反應時 間不夠快,所以大多的時候我只能從旁擔任輔助的角色,幫大家梳理討論的脈絡,看有沒有邏輯上的盲 點,再給予建議跟回饋。因為自己的語言能力不夠好,沒能參與主導設計方向帶來影響力,是我覺得在 這個專案經歷中最遺憾的事情。
第二是文化脈絡對於想法思考的影響,印象很深刻的是某一次我與其他組別的人跨組討論分享彼此的觀 點,他們的題目是想做有關於親子在水族館的服務設計。當討論到如何讓家長有安心感時,我與那組的
中國人的想法比較偏向,如果我們是家長,小孩在我的視線範圍內,我比較安心;然而,日本人的想法是, 我知道我的小孩沒有打擾到其他人讓我覺得很安心。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這樣以不帶給他人麻煩的想法作為前提,驗證了這個大家對於日本人的「刻板印象」,但啟發我思考的 是,生長環境背景不同帶來想法上的影響,遠遠大於我的想像,當今天作為一個跨國設計師,擁有自己 所習慣的思考方式與邏輯,對於異國名情文化脈絡不了解的我們的優勢是什麼?身為一個外國人時常會
遇到與本地人比較的問題,而如何提升競爭力展現作為外國人優勢,是當未來如果想進入跨國團隊工作, 我們能更深入思考的。
從入學以來就盼望已久的校園重頭戲——ムサビ藝祭,在十一月底終於來臨啦!如果說校園開放日是以
招生為目的展覽活動,那武藏美藝術季就是一個以校園為舞台,由學生主導,展現豐沛創意能量的大型
展演。藝術季期間除了有學生手作的特色市集與作品展覽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演出在校園的角落展開。 而每年的「神輿遊行」更是大眾矚目的重頭戲,去年因疫情緣故變成線上藝術季,很幸運的今年能參與 到重返實體的ムサビ藝祭,感受校園裡的創意發生。
業師特別舉了特斯拉& Patagonia 來提點我們 Purpose 對
與組員利用 miro 作為協作工具,利用 Concept Sheet 思
上回提到的利害關係圖,其實是隨著設計進程,不斷地修
利害關係人地圖引導我們思考商業模式的金流與服務流
於設計發展甚至是品牌的重要性
改的
考每一個想法的 Purpose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最終發表日與組員在 ORIX 辦公室一樓留影
其他組別的作品,希望提供觀者一個「潛入墨田水族館」
校園藝術祭睽違三天實體舉行,今年的主視覺是回歸復
藝術季有許多由學生主導的展演活動。這個遊行從服裝、
每年藝術季的重頭戲神輿遊行,聽說是由雕塑系的學生主
藝術季除了表演可以看之外,還有學生手作市集可以逛,
古,寵滿日本江戶風格的主視覺入口
導的
的體驗
舞蹈編排等雖然全由學生一手包辦,卻相當有水準
圖為各個攤位的設計宣傳單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December.2022
學校的藝術季結束之後,學期的尾聲隨即而來,在武藏美的最後一個月,我選擇稻田老師與 IBM 業師共 同指導的課程,迎來了最後在武藏美的個人設計課題—つながり Connect。和前一個 Panasonic 的產學 合作有些微的不同,在這個專案中,業師的參與只是提供學生更多的想法和觀點,無關乎公司利益與專
案未來發展,因此是個可以自由發揮的個人作業。老師特別提到 IBM UX Design Lead 的笹島先生是在自 身繁忙的工作之餘,抽空參與線上討論,因此請我們務必給予尊重不能無故缺席。課程的一開始,笹島 先生針對這次的課題帶領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探討,課題的核心是希望我們能透過產品設計、服務設計等 等,透過「串連」人、事、物」,提供使用者價值,舉例來說,透過 IoT 物聯網,連結家中設備,我們
能透過智慧裝置讓獨居者輕鬆掌握屋內狀況,而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透過「連結」產生創新價值的案例。 在引導主題發想的過程中,笹島先生提到幾個以人為本的思考重點,分別是—— 你想為了誰做設計,這 個族群是否真實存在? / 這個族群遇到的議題是什麼,需求是什麼? / 這個設計明確的主題 or 問題是什
麼? / 以及透過設計可以帶給使用者更好的體驗是什麼?在課堂中,笹島先生也簡單的透過實際的例子, 讓我們了解這些問題的重要性。一開始,他請我們在紙上簡單的設計「一個花瓶」,聽到這個題目,大 家開始著手於一些有趣的造型功能設計,但仍然看得出來「花瓶的輪廓」。然而接下來,笹島先生請我 們設計「讓人們在家中賞花的體驗」,這時,大家的解法開始跳脫單一花瓶設計,而是有更多元的設計 面向。透過實際的例子,我了解到,當我們以人出發並更具體的描述需求框架,不僅打開了問題空間, 也跳脫了單一思考的設計走向。 # 工作的方法用 notion
前一個學期以工藝課為主,因為工藝設計大多有實體物件&圖面可以輔助表達,所以多多少少彌補了一 些我的日文口說詞不達意的地方。而這學期以服務設計課居多,多了很多傳達抽象思考跟想法演進脈絡 的機會,在語言上又是一個新的挑戰跟突破,也因此我在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流程上多下了很多功夫,讓 自己差強人意的語言能力不會成為設計發展思考的絆腳石。在每一次與老師討論前,我會用簡報整理自 己收集到的資料。雖然用口頭報告時會重點說明,但我仍會盡可能地把自己的想法、收集到的東西都放 在簡報上讓老師可以閱讀,如果在報告時有遺漏的地方被老師詢問,我也可以不慌不忙的透過簡報內容 讓老師理解我的思考。而每一次的討論我都會錄音起來事後複習,雖然在討論的過程中也會做筆記,
但複習錄音檔可以讓我看看有沒有什麼當時討論時沒注意到的地方,同時也能訓練到自己的日文聽力能 力。在一開始我會打成逐字稿反覆閱讀,之後發現自己漸漸能掌握所有和老師討論的回饋內容,就慢慢 省去了這個步驟了,把時間拿來反覆修正自己能更精準的用日文表達。不過這個過程中也讓我意識到, 語言能力只是一個開始。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當我們想要用日文表達某些詞彙時,我們會透過網路搜尋「OOO 日文」的關鍵字。雖然日文能力和既 有認知能輔助我們判斷哪些用法是符合我們想要表達的語境。但真正與老師、同學交流的時候才發現, 實際上他們根本不太用那些你在網路上找到的日文用語,反而有其他更普遍、日常的說法。
雖然明白語言能力是需要時間、環境跟經驗累積堆疊起來,但當自己又學習到一些詞語就更有學習日文 的動力跟成就感。用自己不擅長的語言做設計的難度本來就相對的比較高,而事實上我投入在日文學習 的時間確實也不比思考設計的時間少,最後的專案成果我做出了自己蠻滿意的內容,希望之後有機會與 大家分享。
這學期的第二堂設計課是由 IBM UX Lead 共同授課,題目
業師以「設計花瓶」的案例來告訴我們當以人為本,描述
這次的專案是個人獨立作業,我會使用 notion 來做為專
接近學期末校園陸陸續續有一些課堂的期末成果展,這是
是透過「連結」人、事、物帶來創新價值的設計
案管理工作,紀錄每一次的進度&與老師討論的重點
使用情境以及更具體的需求框架對於設計的影響
Interior Design 大三的椅子設計課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去年視傳組的學員巧怡的網印課作品也在這學期的期末在
我也趁著空閒的假日,到了多摩美術大學的藝術季參觀
在年末,我與朋友到了港區的 teamlab 展覽館體驗數位藝
在 12 月尾聲透過山崎老師再次邀約,參與了與日本無線
校園裡展出
術與互動設計的震撼
系上延續了古代的傳統儀式 - 鞴祭 - 祈求工廠使用安全
公司有關於未來循環經濟的產學合作,一樣也是透過 miro 作為協作工具
前往秩父夜祭的路上遇上妹島和世設計的電車 Laview,銀 色的塗裝與黃色的內裝以及加大的窗為他的設計亮點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January.2023
上學期與 CI 學科的山崎老師& Panasonic 進行的產學合作在十月底收尾之後,12 月的某一天山崎老師
又傳來訊息,詢問我寒假有沒有意願協助他與日本無線的產學合作案,內容是關於設計循環經濟未來服 務情境。雖然這個案子有簽保密條款無法和大家透露太多,但仍可以與大家分享我參與合作的過程中有 趣的洞察。在產學合作之前,我其實也和許多人一樣,有一些對於日本公司的刻板印象,例如:日本 人是不是一板一眼很有自己的原則?公司內部會不會上下位階明確,嚴肅不太好溝通等等擔憂,但這
次與兩間不同公司的合作,觀察到截然不同的內部氛圍,發現其實日本公司也有非常多樣貌。前期我與 Panasonic 的合作是非常好的合作經驗,過程中大家擁有不同的專業背景,很樂意向對方分享自己的觀
點,而我能從他們的身上看見的是,即使擁有非常多年的工作經驗卻始終保持著開放的心態,與擔任設 計的我們學習。這個交流是雙向且扁平的。身為一個在團隊中非常菜的設計學生,我感受到每一個人的 話語權是平等的,我可以大方的分享自己的想法及意見,工程師前輩們也會基於他的經驗與知識給予回 饋。在整個合作過程中,校方學生與公司的身份別是模糊的,我們互相學習討論氛圍輕鬆愉快且積極。 後期與日本無限的產學合作,雖然團隊組成和前一個產學相似,但我可以很明顯得感受到「學校」與「公
司」兩組人員利益關係的拉扯。如果要更具體的比擬學校和日本無線的關係,武藏美就像是間顧問公司, 日本無線則是業主。而透過這樣的比喻你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需求方與設計方的關係。業主(日本無 線)向山崎老師提出需求,而我和另一個同學就像是在公司中的設計助理一樣,負責將老師的想法,以
向量圖、3D 渲染圖等圖面視覺化,再呈現給老師向對方報告。實際參與下來,我們在這個專案中並沒有 被給予太多能左右設計發展的權利,這是我覺得相當可惜的地方。而從合作過程中,我感受到日本無線 真的是相當「理系」的公司,我們通常會用線上會議討論,在視訊鏡頭中可以看見社員總是穿得非常正 式,筆電角度開合一致,姿勢端正,並且極少會針對設計構想給予建議回饋,氣氛多半是非常緊繃的, 和前一個合作經驗的差異非常大,也相當符合大眾對於日本公司的想像。雖然這兩個產學合作都不是偏 向學習導向的,但也讓我擁有機會一窺日本公司內部多元的樣貌,同時也讓我重新思考自己對於理想工 作的條件排序。而這學期透過學期間專案、產學合作接觸到不同企業的經驗也讓我深刻的瞭解到,或許 大家對於日系企業普遍有所偏見,但隨著社會風氣逐漸變得彈性,有許多傳統知名公司正在慢慢的轉型 成新創模式的工作型態,若是未來有想要在日本求職的同學,能透過官方網站多多了解企業文化,甚至 能參與寒暑期的短期實習了解公司內部工作氛圍,透過不斷的曝光與接觸,尋找符合自己理想條件的企 業與工作。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這次的合作是日本無線公司委推山崎老師的案子,公司有 點像是甲方業主,因為公司在長野,所以我們透在寒假透
110 年度產品組
產學合作為關於未來循環經濟的體驗,目前還在迭代階段
過線上會議了解需求
一月是武藏美的畢業季,特地去找上學期 Creative
和我同期的視傳組菁培學員也跟著武藏美的畢業季,展開
工業設計系的畢業製作為一人作業,雖然學生數和作品數
抽換掉一些元素之後卻仍讓人一眼就能辨識出原本的物
Innovation 的油畫系組員 Ken 與他的畢業作品合影
量不多,但仍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最終成果發表
件,不難看出基礎設計系對於設計本質與形態研究的重視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畢業季看見許多特別的創作,工藝系的作品最讓我印象深刻
110 年度產品組
寒假抽空出去旅遊的時候住到了柴田文江設計的 9hr 旅
店,太空艙型的設計有別於以往青旅床位擁擠的印象,躺 進去意外的感到寬敞舒適。
February.2023
學期結束後,和日本無線持續進行產學合作之餘,我開始著手就職活動。雖然明白自己的語言能力有可 能成為阻礙,但還是盡可能的保持積極,透過不同管道尋找機會。 # 日本公司有哪些?我該從哪裡找?
入學的時候我就開始關注校方所提供的求職資源,就如同前幾屆學長姐的心得有提到的,雖然武藏美有 一個專門給校內生使用的就職支援平台,但由於我門的身份是交換生,所有提供給正式生參加的活動, 例如企業說明會等等都無法參與。不過我也發現,在系上公布欄時常會刊登企業工作坊、實習等公開訊 息,那也成為了一個我能瞭解到更多企業徵才訊息的管道。除此之外,我也從臉書的在日台灣設計師社
群接收到不少訊息,報名參與了幾場線上 Conference。而在日本所謂的 Conference 與我們熟知的「研 討會」有點不太一樣,這類型的活動並沒有學術研究探討的成分,只有企業分享與個人職涯經驗分享的 環節,而在會後也通常都會有自由交流時間,雖然因為價錢跟交通距離的考量,我選擇從線上參與而沒 有到現場與其他人交流,但這無疑是一個能建立人脈網絡的好機會。而從活動官網中我也發現贊助商列
表的頁面是一個「另類」的求職資訊平台,許多贊助商都是大手企業 or 日本新創設計公司,在那個頁面 裡你非常有機會看到他們的「求人資訊」,對於我而言像打開了日本求職的大門。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我覺得在異地找工作遇到的挑戰除了語言之外,另一個是:不知道有什麼在地企業開缺。這個挑戰我也 有聽過我朋友跟我提到,他的外國朋友是用土法煉鋼的方式在 Google Map 上搜尋設計公司的地標,再 一一搜尋公司網站。而 Conference 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可以拓展對日本本土設計企業與文化的了
解,同時也能建立設計職涯發展上的人脈,對於想在日本求職的新鮮人或是轉職的工作者,我非常推薦 這些資源跟機會能多多瀏覽跟把握。 # 日本的求職平台
台灣的求職機會幾本上都會在 104 或 LinkedIn 上刊登,而日本也有屬於自己的求職平台,甚至還有專門 招募特殊身份別的求職網站,例如專門招募設計人才的 Vivivit、外國人友善的OOO等。而在眾多網站
之中,大多的日本人會使用 wantedly 這個平台來找工作。通常大型日企如 Sony、Panasonic、Fujiflim
等會在自己的官網上特設招募頁面,而中小新創企業則多會在 Wantedly 上發布資訊。我覺得 Wantedly
跟 linkedIn 的定位比較相似,除了提供企業能在上面刊登求職資訊 / 招募人才之外,還是一個職涯社群。
你能建立自己的履歷、跟別人產生 network,也可以看到企業分享內部員工採訪文章、分享社內文化等。 和 LinkedIn 這類型的職涯社群相較之下,整體版面設計更為活潑生動,而在建立自己的履歷功能上,有 比較多能透過影音圖文等自由發揮的空間,我覺得 Wantedly 提供一個剛剛好的功能框架給使用者組織 自己的過往經驗,彙整出的頁面易讀性也非常不錯,相當推薦給在希望在日本求職的人使用。
找工作之餘,有時我會到市區看有興趣的展覽。此為 2121 美術館的 The Original 的展覽論述。透過一件件產品與歷
不同時代之下的設計產物組合,別有一番風格
史論述,讓觀者深究不同時代之下的「Original」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展間中隨著時代演進,展覽出許多經典的椅子。和武藏美的椅子展的展示方式有些許不同,The Original 的展覽有更多時代 背景的論述與設計歷程的簡介,讓非設計背景的大眾也能了解時代對於設計發展的影響
與其說為了找「能力好的夥伴」,有些公司更重視求職者 與公司的「適配性」。因此日本的面試有非常多的階段是 非常尋常的事情
在 2121 美術館捕捉到漂亮的光影與指示牌
再投遞履歷時多數大手企業都會有類似智力測驗的前測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再投遞履歷時多數大手企業都會有類似智力測驗的前測。 除了邏輯以外還有一些需要計算的題目以及語言測驗
110 年度產品組
樂天的招募說明會辦的相當盛大,其中一個環節相當特 別,是在介紹樂天獨有的企業文化
March.2023
回顧自己在日本的一年,除了在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這個注重思考和價值的環境中,探索了多元的設計
面向,途中更有幸參與了與 Panasonic 及日本無線的學外產學合作專案,這些經驗不僅拓展我對設計的 了解,也打破許多以往我對日本既存的刻板印象。 # 在多元設計中自由探索
我在這一年中進行了許多與過去不同的嘗試;無論是突破典型產品設計教育的舒適圈,學習工藝設計的 基礎,深入研究加工方式,探究材質變化的奧妙,或是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一同進行對「價值」的 剖析與辯論。學校老師重視過程、鼓勵試錯的教學理念,也讓我從一開始在設計創作的過程中擁有既定 印象的束縛,到最後產出意想不到的成果。我在武藏美學習探索的旅途中,得到極大的自由與空間,也 獲得許多看到事物的新的面向的體悟。 設計為自我價值的體現
作為日本藝術家與設計師搖籃的的美術大學,印象很深刻的是當時修習 Interactive Innovation 這堂課,
長澤校長的一句話:「現今的社會不斷追求技術技法的卓越,卻忽略了面對未來的關鍵 —— 意的創新(所 謂「意」= 思想)」而若從我在武藏美所選修的課程中找到交集,可以明白這所學校從理論到實踐,由
裡到外貫徹著這樣的教學理念。老師們在教學上非常重視學生的思考脈絡及個人價值的體現,例如一堂 由田中老師與 IBM 業師開設,以 Connect 為題的設計課。這堂課沒有為設計設下目標族群、場域、情
境等框架,完全交由學生個人以「設計連結,創造價值」一題進行發揮。而也因不侷限做設計的方法, 在同一個命題之下,卻有非常不同的設計成果,例如有人以自身經驗出發,設計串連相同興趣愛好者的
App 社群;有人以地方創生、小農振興為題,組織厲害關係人設計全面的服務架構;有人則以與過去回 憶連結為題,進行一系列的產品設計等等。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大家透過「設計」作為手段回應命題,卻因每個人價值觀的不同而左右了設計發展的方向,從同儕的發 表之中,我深刻感受到每個人思考上的差異所帶來的獨特性。而面對學生的多樣性,老師們從中給予最 大的支持與協助,循序漸進拋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從深入探究的過程中我體會到,當明確的價值主 張為設計扎根,那設計就離成功不遠了。 # 設計為商業策略的手段
在武藏美的這一年,參與課堂外的產學合作專案,擁有了可以近一步窺探日本企業的機會。在一系列與 老師討論、與公司溝通的過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日文能力的飛速成長。也從業師身上看到,儘管身為資 深前輩但仍保持對不同專業尊重的態度和開放的學習熱情。而我也從中觀察到,「設計」對於專案甚至 是對日本企業的價值,已從解決問題的第一層,往前推進到作為「商業策略」的手段之一。校方擁有多 元且具備系統性的創新研究方法,而學生善於突破框架提出新穎的點子,與企業前瞻技術相輔相成之
下,可以共同刻畫出一個具備邏輯且革新的技術創新應用。我與 Panasonic 共同開發了針對 Panasonic
Laboratory 場域,對內提升社員交流的體驗裝置;而與日本無線一同刻畫了面向未來循環經濟的服務系 統架構藍圖,跨越語言、文化、身份的隔閡,我擁有了非常珍貴的學習經驗,感受到日本企業多元的樣 貌,並拓展了對未來職涯發展的想像。期許自己可以在未來面對挑戰的旅途中,能不忘當時勇敢隻身前 往國外,勇敢跨出舒適圈且面對未知充滿自信、不斷突破的自己。感謝教育部菁培計畫給予機會,謝謝
校長 Teddy、山崎老師、山中老師、中原老師的提點與鼓勵,讓我擁有許多收穫,同時也很感謝在日本 支援協助我的每一個人。
我在三月搬離了距離學校校門口三分鐘的 Sharehouse,
在日本搬家時需要到所屬轄區內的市役所辦理遷入與遷
了很美好的生活
算正式的搬家
這裡麻雀雖小,但五臟俱全,採光也非常好,在這裡度過
出,市役員會盤點稅金等費用,跑完一個特定的流程才能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在新家附近去到了一間非常有設計感的錢湯,上網查了發 現這裡經然是 2015 年得過 G-mark 的久松湯
最後前往武藏美在市谷校區的路途中拍下的街景
110 年度產品組
幾年前受到在東京生活的成大學長姐照顧,幾年後與他們 重逢在櫻花樹下野餐,這次也從他們身上聽到了許多日本 職場趣事。期許自己未來能有機會再與他們見面
去年底與 Panasonic 產學合作結束後就再也沒有消息,卻 在我要離開日本之際,收到了他們將設計品打樣出來的消 息,真是又驚又喜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回國前被山崎老師找去顧展覽當櫃檯接待,在最後歸國之
在日本這一年交到許多朋友,在CI學科修課時在學業&
給予我許多機會的山崎老師與產學合作好夥伴 pika 在我
最後的藍天、櫻花、水泥建築,這是我心中的武藏野美術
際感受到自己這一年來日文的成長
回國的前一天在居酒屋辦了餞別宴歡送我離別。非常感謝 他們在語言與設計上給予許多協助與鼓勵
語言上非常照顧我的スミス特地在我回國前與我道別
大學最美的樣貌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Musashino Art University |日本|林子晴
110 年度產品組
2023
成果展紀實
講座主題:未來的樣子 往下一階段邁進的設計者 歡迎點擊觀看更多 圖 1 為學員講座分享、圖 2 為展出作品
1
2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