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度產品組海外學習心得-陳語薇

Page 1

| 點擊標題可快速至該月份查看 |

2022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10 年度|產品組|陳語薇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

February March April May June July August September October November December

2023 January 成果展紀實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February.2022

因為疫情考量,我選擇延後了半年開始我在 TUD 的學習,也因為租屋契約 2 月 1 日才開始,導致我抵

達荷蘭的時候離開學只剩下不到 3 天的時間,抵達後的一個月可以說是在慌亂的節奏中持續推進,處理 各種行政事務,例如銀行開戶、開電話卡、領居留證、市政廳註冊等,因為每個流程環環相扣,所以如 果其中一個出問題就會卡住其他的流程很麻煩,建議剛到荷蘭的人盡快處理銀行開戶與開卡的問題。 另一方面也很快的進入學校課程,IO 有三個 track:SPD、DFI、IPD,我讀的是 DFI(Deisgn for

interaction),相較於另外兩個 track 更多著重於對使用者的研究。由於我是從第二學期開始,剛好這學 期的課幾乎都是團體討論,負擔較第一學期更重一些,從星期一到星期五都是整天滿課,讓我有種回到 高中生活的感覺。而我很幸運的在荷蘭解封時入學,大部分的課程都同時有線上與線下上課的選擇,除

了教室坐不下的情況下我們會選擇用 zoom 上課,其他一般課程、coach meeting、 group discuss 大家 都會選擇到學校去進行,bright space 上也都有上課的錄影可以回放。

一整年的課程會分成 Q1、 Q2、Q3、Q4,在 Q3 目前接觸到的課有 Manage your Master (MYM)、

IDE Academy (IDE)、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 (VCD)、 Project Usability and User experience assessment in design (UXAD) 及 Interactive Technology Design (ITD) 等五堂課。 # MYM

MYM 的課是在開學第一週協助學生了解自己、自我規劃的一門課。學校通過一週的講座分享不同的主 題,或是分享學校的各種 lab 在做什麼研究,引導我們思考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及對自己的定位,並規 定我們於第一學期與第二學期的第一個月底繳交我們的 MYM 報告,內容有關我是誰、為何來讀這個

track、自我技能審視、未來希望就業的領域或公司等 3-5 頁報告。我覺得那一週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在於, 我們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目標,並實際了解學校有哪些課程或實習等不同資源來達成這個目標,相較於漫 無目的的前進,有方向的探索會讓你更知道自己為什麼在這裡。 # IDE

IDE 於每週三都會開設不同的 workshop, 而每個學生一整年應參與至少 14 個 workshop,平均下來每 兩個月只要參與大約 3-4 個 workshop,負擔並不重。但因為每個 workshop 名額有限,我們會登記自

己喜歡的 workshop,而後學校會進行抽籤告訴你有沒有選到這個 workshop。因為這個月都還沒抽到, 希望下個月可以抽到想要的 workshop。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 UXAD

UXAD 是 Q3 的主軸課,著重在用戶調研,系上與當地許多公司有合作關係,而我們被平均分配到不同的 公司案子,例如我被分配到的是 9292,類似於荷蘭版的 google app。由於台科大有許多類似的課程因

此這門課對我來說相對熟悉,讓我覺得差異很大的是,這門課會給你一個近 100 多頁的 syllabus,很明 確的告訴你每個禮拜你應該完成哪些研究,並且裡面寫著很多建議的研究方法供自由研讀。大方向上, phase1 應完成調研並進行設計,phase2 應驗證 concept。我感覺經歷了最完整的一次易用性測試,包 含了前期 small interview、 user inspection、desk research、pilot test, user test 等。 # ITD

ITD 也是 Q3 的主軸課之一,著重在用 AI 去做互動設計,同樣地我們被分配倒不同的公司去,每個公司都 有不同的產品與發展目標,而我選的是 citizen M,特色在於 hotel 的一切都是智能化,包含 check-in 到 房間內的各種控制都是,在台北有一個分館。而我們組的挑戰在於公司希望我們著重在 Sustainabilty, 例如如何讓旅客減少用水、用電、食物浪費等,我們覺得很有趣也很困難的挑戰在於如何讓旅客去一個

奢華風的 hotel 卻要求他們減少各式資源耗費,並且還要運用 AI 的技術。這堂課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 對比於 UXAD,老師們並不希望我們做任何使用者研究,只著重在互動設計上與「體驗」上,並要求每週 都要探索一個概念。每週一繳交 concept card,每週五用課堂提供的不同技術 tutorial(例如 teachable machine、voiceflow、arduino 等)為週一的 concept 做 prototype 跟 test 驗證,是一個步伐極度緊湊 的課程,也因為我們這屆絕大部分的人都沒有 coding 或 AI 的背景,讓這門課更有挑戰性。

我們組直接到 Delft station 隨機找人進行訪談

參與企業徵才博覽會的在地公司,delft 第三學期鼓勵學生 去企業實習,因此這個月有為期 2-3 天的企業日,許多公 司進入學校與學生交流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MYM 課的線上 workshop,小組討論每個人的特色與目標

ITD 課的各種 client design brief

UXAD 課對 phase 的具體 assignment 時程規劃

UXAD 課提供許多線上自讀教材於 syllabus

ITD 課我們這組的其中一個 prototype card,製作簡單的

ITD 課我們這組的其中一個 concept card,有關用 AI 偵測

此的概念

feedback

prototype 使用 teachable machine 跟其他組交換驗證彼

不同種類資源回收材質的聲音進行分類,並給予聲音上的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恢復實體上課的 delft

110 年度產品組

系上的整體修課規劃,納入 MYM 報告考量

March.2022

3 月每個大課仍以很快的步調進行著,因為主要的兩堂大課 UXAD 跟 ITD 都是與公司合作的專案型課程, 因此兩堂課都在與顧客交流和與 coach 討論中穿插著進行,中間還參雜著一些個人作業,因此每次大家 見面時感覺都越來越疲憊,但是回過頭來會發現在一個月內我們完成了非常多的任務與學習到很多。 # ITD

這堂課預計會辦三個 exhibition,這個月初進行了第一場 exhibition,老師希望我們整理出三個概念,

並製作簡單的模型與影片進行展覽。可能因為時間不足的關係,大家無法發展出比較完整或合理的概念, 但就像上次說的這堂課的目的比較偏向希望我們做出一些有趣的小互動設計,較不考慮合理性或調研。 因此我們組也著重在設計有趣的互動設計上,例如我們設計用垃圾的聲音去辨識垃圾的類別,使用者在 丟垃圾之前要先用手上的垃圾產生聲音,例如揉紙團,捏鋁罐等,不同類別的垃圾會產生不同的聲音,

而垃圾被丟到正確垃圾桶時亦會有聲音的回饋。經過測試後發現 AI 在辨識塑膠、金屬、紙類與玻璃的聲 音蠻準確的,老師覺得我們用聲音辨識的概念蠻有趣的。

另外我們也在月中去了我們的顧客 -citizenM 位於鹿特丹的酒店參訪、驗證概念,參訪過程非常有趣,

實際進入酒店房間了解他們的智慧裝置是如何使用,也感覺到 citizenM 真的是一個非常科技化且注重與

藝術連結的酒店,他們也提出對環保的 5R 期待:reduce、reuse、recycle、refuce 及 repair,給了我們 更多的發展跟想像空間,幫助我們在下個月的展覽前擴展我們的設計方向。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 UXAD

經過一個半月的調研後,3 月中我們被要求繳交 design brief,內容要包含我們對公司產品的了解、我

們所做的調研,以及我們之後的發展方向,並限制要在三頁 A4 內完成敘述。我們組負責的 9292 app,

是一個功能全面但也複雜的行程規劃 app,相較於其他組的產品例如氣炸鍋或嬰兒監測裝置等,我們的 app 因為人人都會使用,反而更難在短時間內定義 target group 跟發展方向,經過調研後,我們發現

app 使用族群的使用頻率多為以週為單位使用,不同於通勤者或是遠程旅行規劃者有一些特別的需求與 行為曲線,最後我們決定以這個族群為方向設計 app,並以連結感、個人化與貼心感三個方向去發展概 念,特別是要結合 9292 現有的一個不太直覺但新穎的功能「手動輸入自己的步行速度」去做設計,因 為在 client meeting 中雖然顧客是肯定我們的設計方向,但也希望能保留步行速度這個設計。 # IDE

這個月我抽到兩個 workshop,一個是 Designing Conversational AI,一個是 Micro-control your

Prototypes。第一個著重在讓我們體驗設計 AI 對話的原則與流程,例如根據不同的使用情境,你希望你

的 AI 給人的感受是什麼,從角色定位、視覺到名字等都要納入考量,此外也要考慮對話的設置邏輯,有

許多基本的對話元素都要納入設計考量。另一堂課則教我們如何使用 Seeeduino Lotus Arduino board, 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 workshop,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 coding 的經驗,這堂 workshop 提供 一系列的教材教我們從如何讓 led 發光到接開關、旋鈕、馬達等,最後 workshop 給我們一個小遊戲的 規則與介紹,讓我們能結合這些 sensor 去 coding 出這個遊戲。

citizen M 內部公共空間

citizen M 員工跟我們解釋他們的自動 check in 怎麼做, 另外有趣的是從系統可以選擇想要的風景與高度等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進到酒店內部房間,所有的房內設施包含房間都可以透過

聲音偵測的概念示意圖

ITD 展覽時與其他組的人員說明概念

AI communication workshop

design brief 之前做的種種調研,包含 flow、reviews、

UXAD 第一次嘗試製作 user performance 圖,並從中發

APP 進行操作

self evaluation 等

現使用者的許多 jumping 跟 deviation 行為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arduino workshop 的 tutorial

110 年度產品組

p5 js 的 paradigm,其中一項個人作業,設計實驗假說, 驗證自己對圖片的分析

April.2022

4 月份我們迎來很多大報告的期限,包含 VCD 課的三個期末報告、UXAD 的第一階段報告、ITD 第二次 展覽,以及 Q4 新加進來的兩堂課程:Reflection on Design (RoD) 跟 DFI Research methodology (DFI

RM),是在鄰近暑假前坐上噴射機加速前進的感覺。大約從冬令時間開始,荷蘭的白日時間延長了,太

陽到晚上 9 點才下山,漸漸習慣外面常常是白天的景色,這幾個月的天氣也比較溫暖,好像你一天有用 不完的時間,有更多時間能跟朋友待在建築物外面。 # DFI RM

這堂新課程有點像是小型論文課,為了幫助下學期要開始寫畢業論文的人暖身,前三週主要針對研究方

法做一些理論基礎的指導,之後你會根據你選到的主題寫一份 8 頁的小論文。由於我在台灣做過質性跟

量化的研究,這次我選了我不熟悉的思辨設計領域,但我覺得題目很有趣,是 delft 實驗室發展中的概念: future smart shoes,主要概念是利用鞋子底部 sensor 的設計避免年長者跌倒的風險,希望我們在這堂

課中能幫忙進行相關研究,例如使用情境可以考量什麼、如何在未來幫年長者適應這樣的鞋子等各種研 究問題,由小組自己定義要選什麼題目。 # ITD

上個月第一場展覽結束後,coach 希望我們開始為第二場展覽準備,從第一次展覽中的三個概念中選一

個拓展。因為 coach 希望我們將更多心力放在使用者的互動流程設計上,以及思考怎麼良好的運用 AI, 而不是突兀的放入 AI。因此我們結合上個月從飯店參訪得到的洞見,並參考飯店的價值主張,將概念進 行微調。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我們在參訪中發現,飯店最大的問題是無法處理旅客從外面帶進來的塑膠垃圾,而因為安全考量,清潔 人員是無法將手伸進旅客房間內的垃圾桶,去進行回收的動作。因此我們將概念轉為刺激旅客將房間內

的可回收的垃圾投入我們預計設置在大廳、check-in 機旁邊的資源回收桶,主要分成三個互動階段:「吸

引經過的旅客」、「進行回收」、以及「完成後」。在回收的互動上,我們重新設計了垃圾辨識的流程, 捨棄掉影像辨識或聲音辨識,我們改為讓使用者將透過畫出自己手中的垃圾,來讓 AI 猜出手中的垃圾分 類,最後打開正確的蓋子。所留下的畫作也會被累積起來,一方面顯示垃圾桶目前的回收量,一方面也

逐漸形成一幅藝術品,吸引使用者接近。特別是經過 coach 建議,我們在垃圾桶蓋子上設置控制器,設

置 90 度掀蓋、15 度掀蓋、震動式微掀等,賦予 AI 垃圾桶在猜測垃圾分類過程中猶豫、生氣、不確定、 開心的情緒,在偵測到有人路過時也會隨機掀蓋來吸引人接近。我非常喜歡 coach 的建議在於,雖然這

個時代大家都很熟悉 AI 的技術,但也體現了科技的冷漠,回收本身其實是件很無聊的事情,每個國家的 回收法規不同,每個人對資源回收的意識感和知識水平也不同,但它仍是人類的責任,coach 說不希望 我們做出一個只會盲目的辨識垃圾的 AI 系統,而人們仍然只會盲目的丟垃圾。一般我們在使用 AI 的過 程中趨向單向的互動,AI 了解你的行為並幫你做出正確的選擇跟行動,但 coach 的概念反而是將 AI 放

在輔助的角色,使用者仍應保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並在跟 AI 的互動中教會 AI 某些事情,達到互惠的結果。 # UXAD

這個月非常的緊湊,因為我們要同時準備三個 ideation、寫成 5000 字報告以及準備第一次發表。其中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不管是哪堂課,TUD 的老師們都不希望我們提出剛剛好符合顧客需求的概念,他們

會強調「你的顧客不是你的顧客,你的責任是去啟發他們」, 因此 coach 總是會說希望我們提出超出框 架的概念去 inspire 顧客。而我們進行分工後,我主要負責撰寫報告,也負責視覺化概念。整體而言,

壓力是非常大的,TUdelft 的老師對報告的嚴謹度要求超乎我的預期,除了圖文之間的關聯性、整體脈

絡邏輯之外,對論文格式的要求也非常的仔細,而這堂課要求我們在 final 報告前要先交一份 draft,但

實際上 coach 是把它當作正式的報告來評,給出很多很犀利的意見,我們幾乎可以說是重新撰寫了大部 分的段落,印象最深刻的是,不同於我在台灣撰寫報告的經驗,這裡的老師非常重視附錄,他們要求內

文要非常精煉,同時附錄也要將所有的 raw data 附上,讓讀者在看內文時知道去哪裡找資料來源,也就 是你要有概念知道哪些內容是屬於附錄,哪些內容是屬於內文,內文要看到的是思考邏輯、你的整理洞 見,附錄要看到你的整個流程去支持你的論述,雖然來回修改的過程很痛苦,但最後確實產出一份更有 架構的報告,希望這些經驗這能幫助我們下個月的期末報告更有效率的撰寫。 # IDE

這個月我選到一堂很有趣的 workshop,講的是「最小介面的設計」,包含控制器、手錶、滑鼠等,不

限於螢幕裝置的介面設計。而老師指出你不能期待使用者一定會遵照使用說明書和你預期的劇本行動,

因此你要考量七種要素:形狀、大小、材質、顏色、操作、位置、標籤,根據不同的使用情境進行設計。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其中很有趣的是,老師講到按鈕時,帶來很多長得很奇怪但長滿各種開關按鈕的東西,也在課中讓我們 出去尋找各種生活中的開關,拍成影片或帶回來進行分類討論。而這堂課因為跟 Casio 手錶合作,最後

讓我們對手錶的介面進行設計也非常有趣,老師提供我們一個網站,讓你可以自由編輯 LED Matrix 做有 趣的 prototype,而我們這組快速提出很簡單的概念是做剪刀石頭布的小遊戲給有選擇障礙的人或通勤 無聊的人,最後也直接將 prototype 放入手錶中去玩。 < 影片 >

Workshop 老師提供的 prototype 設計網站

ITD 的草模,我們用木板與卡紙簡單製作垃圾桶蓋子,裝 上 servo motor,用程式控制紙卡蓋子的變化

第一次進入 Tud 的工廠來做 ITD 的草模,不像我在台灣時 總要東奔西跑的準備各種材料跟預約器具,學校有非常多

材料跟工廠器具可以使用(雖然有些要付費),現場也有 很多技術人員可以諮詢,但不同的是,學校對模型的精緻 程度要求不高,比起精緻度更要求呈現概念

我在 UXAD 的 phase 1 百頁期中報告 ,盡可能使用圖像化 方式去表達

UXAD 報告的附錄,第一次嘗試將所有研究流程跟發現彙 整到一個表格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Workshop 課中讓我們出去尋找各種生活中的開關

UXAD 其他組的報告,他們的題目跟 baby monitor 有關,

Workshop 老師帶來的小道具,上面有各種不同的按鈕開

UXAD 上台報告前直接佔據一間 studio 練習簡報

關可以操作

透過幾單的情境插畫搭配實際產品進行演示

Workshop 課中實際將設計概念放入 Casio 手錶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May.2022

5 月依舊在各種作業期限的追趕中度過,但 5 月整體的天氣都很不錯,白天的時間又長,可能因為台灣

大部分時間都很炎熱,我對曬太陽的渴望並沒有其他同學那麼高,但有幾次在中午時間跟其他同學坐到 太陽底下的體驗,對我來說是蠻放鬆的體驗。5 月底我們有 4 天長假,因此我們組織了一個 3 天兩夜的

旅行,去其他城市走走放鬆、參觀博物館,雖然塞車塞的可怕至極,但是是我來到荷蘭後的第一個微旅 行,讓我稍微充電後準備迎接 6 月期末。 # ITD

5 月初迎來第二次展覽,這次我們專注在 smart trash bin 的概念上。因為這次顧客會親自來到現場參與 我們的第二次發表,coach 們希望我們盡可能完整呈現概念。在這次展覽我們組的主要測試目標放在讓

使用者透過創作來協助 AI 辨識垃圾的流程,整個互動裝置組成由 AI 辨識、voice flow、arduino 以及 P5 組成,voice flow 指引使用者透過 P5 js 進行繪畫創作後,由 AI 與 arduino 的控制的垃圾蓋做出反應。

這次展覽我們這組重點先放在讓 Reaction 的部分能運作,也就是讓蓋子的 movement 傳達出 AI 的情緒, 其他部分由人為操作,有趣的是也因此在展覽期間我都躲在垃圾桶內操作電腦。但整場體驗下來,顧客 對於整體流程是能直覺性理解並從中得到趣味體驗的,他們也給了我們一些有趣的建議,例如結合他們 的房卡去做設計,是我們後期會加入設計流程的。我們預期的目標:吸引使用者、順利操作、得到回饋 三件事的第一項與第三項也順利達成。展覽結束後,為了準備下個月的期末展覽,我們也開始針對操作

流程去做改善,例如如何縮短整體使用流程,如何做到 touch free,如何提供不喜歡畫畫的人另一條路。 我們微調了操作方式,透過 P5 js 的程式,讓使用者能隔空進行畫作,當使用者的五指手指頭捏在一起

時會自動被偵測會畫筆模式,當手展開時則停止作畫。經過測試,我們發現這種互動方式雖然會降低畫 作的精細度,但會增加使用者畫畫的意願,並且縮短整體操作時間,我們也另外規劃了讓使用者能利用

其他人已完成的畫作去辨識垃圾,提供給真的不想畫畫的人另一種有趣的方式跟 AI 溝通自己手上的垃圾 是什麼,整體流程還未經測試過,但我們預期互動流程會更短。 # UXAD

交完第一份報告後,我們進入了 IDEATE 的階段,將第一次 User test 的觀察洞見融入我們的設計,並 進行第二次的 User test,再完成第二份報告。很可怕的是我們只有一個月的時間能完成 wireframe、

mockup、prototype 到完成 User test,然後 6 月初就要繳交報告並開始準備期末展覽了,每個禮拜都

有很多進度要趕,尤其是這次我們被要求要在 pilot test 之前要以 coach 為受測者進行 pre-pilot test, 帶給我們特別大的壓力,因為當下 prototype 其實完整性還不高,但 coach 給了我們各方面的建議,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整體而言就是不要為了追求擬真度將使用者無法點擊的部分放入 prototype 去增加使用者的疑惑跟挫敗

感,不要透過動畫的方式幫使用者進行操作(鍵盤文字輸入)盡可能讓 prototype 所有的東西都能點擊

等。在 pre pilot test 後,我們也針對 prototype 做很多調整,包含將 3 個情境任務拉到 5 個,調整每個 任務的精細度與訪談問題。我覺得雖然受限於時間與能力問題,我們無法做到像業界那麼專業,但相對 於第一次 user test 來講已經進步很多,也學到很多東西。 # DFI RM

目前為止這堂課對我來說有很大的困難,我們的研究方向已經與 coach 討論並確認了,著重在探討

smart shoes 可以納入設計考量的環境因素,基於我們的研究方法被限制在推測設計,coach 希望我們 能設計參與式研究,但不同於其他組的專案,我們專案的的觀察者被規定要尋找 65 歲以上的老年人,

但是在荷蘭的老年人大部分都不會講英文,因此造成我們的進度大停滯,甚至不同於其他專案,我們並 沒有得到任何實體的設備,完全要靠自己的想像去呈現 smart shoes 能做什麼事情來幫助老年人避免摔 倒。慶幸的是,我們這組後來聯繫到一個位於鹿特丹的相關組織,會在下個月初有一個 prevent falling 的課程,我們預計會去一同參與他們的課程,並在課後邀請幾位高齡者進行 group interview。然而,

如何幫助高齡者更多地表達他們的意見,或是如何幫助他們沈浸在我們想像的情境、更多地思考及發揮 想像力亦是一大挑戰,因此我們嘗試設計一些小工具,希望能幫助我們的受測者聯想,而我們也將進行 pilot test 測試我們的工具是否有幫助以進行調整。

在有太陽的時候,學生們很喜歡坐在 faculty 門口的草坪 上吃飯

ITD 第二次展覽,一整個地下室都是我們的展區,可以自 由的進入不同 studio 去看別人的成果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ITD 第二次展覽,我們的 client 與 coach 一同檢視我們目 前的成果

110 年度產品組

UXAD user test,我們將受測畫面即時直播到頻道,讓其 他 observors 可以在其他房間參與觀察,減少受測者被多 人監視的壓力

ITD 展覽後,發展 touch free 繪畫的 user test 過程

ITD 第二次展覽的 poster

UXAD user test,圖中為主副訪與受測者

UXAD user test 的 setup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UXAD user test 的部分 prototype 畫面

110 年度產品組

DFI rm 為訪談準備的工具

June.2022

6 月了,逼近每堂課的期末繳交期限,很慶幸的是每堂大課的爆炸期都剛剛好錯開,回想起來這一整學

期雖然每週都因為要繳交固定專案進度而過的很忙碌,但到了期末反而不會那麼手忙腳亂,其中一點跟 我在台灣學習上比較不同的是,我在台灣學習時大部分一個專案的時間都不夠長,常常決定一個概念就

一頭做下去然後結束專案,但又常常在整理成作品集時發現哪邊可以做得更好、哪邊可能怪怪的要重想; 而我這學期的課多數一學期會將同一個案子切成兩到三段執行跟發表,並且在每次發表後都會要求小組 內要提交反思的報告,有些是反思團隊工作的,有些是反思概念發展的,老師們也會特別安排一次會議 跟我們檢討這一階段的概念與評分,我覺得這是一個蠻好的檢討方式讓我們不至於在長時間的專案中迷 失自己的方向,從老師們的給分也讓我們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激勵。 #UXAD

這堂課是這學期的第一重課,也是最早發表的課,當天每一組的客戶與指導老師們都會到場聽我們的發 表,而我們要準備 A1 海報用 15 分鐘完成發表。很艱難的是要想辦法將 5 個月來的研究結果濃縮到 15

分鐘的報告中,以及要如果讓客戶了解我們的研究結果。很開心我們組最後收穫來自多方正向回饋也拿

到接近滿分的評分,老師們特別喜歡我們呈現繁雜研究的視覺,也很開心我們能在短時間內針對易用性、 體驗跟視覺都進行調研,跟第一次發表相比架構邏輯性都更嚴謹,對我們整組來說都是很大的激勵。 # ITD

6 月可以看到很多組別都在趕模型的進度,整個地下室跟儲藏室都放滿大家的模型,也因為這堂課有蠻

大的預算,常常會看到有人從二手店買來很酷的東西,雖然 TUD 不追求模型的精緻度,但大家都很重視 概念呈現的完整性,每一個展場都佈置的很酷,很像在逛一個畢製。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我們這組的主要概念是讓使用者透過手繪與 AI 垃圾桶互動,是一個大型互動裝置,我們這組花了很多時 間在製作外框架上,說起來很神奇的是,在台灣學習時常用的模型材料像是牛奶板或泡綿在這邊並不常 見,UV 印刷也不多見,工廠賣得最多的材料就是木材跟鐵片,常常會看到大家忙著切木頭、組裝木頭

或者是送工廠的雷切雷雕。但我們這組為了盡可能模擬實際狀況模型非常大,特別麻煩的是受限於螢幕 租借的時間非常短暫,但又沒有很精確的工具可以丈量尺寸,很擔心做完木框後跟螢幕的尺寸不合或是 相機位置不好,花非常多時間在調整模型上,但慶幸的是展覽最終很順利的完成了。展覽是早上籌備, 下午開始,展覽期間外校人士也能近來參觀,讓我們能收穫來自各方的意見。雖然我們的模型外觀並不

精緻,但程式的運作十分流暢,我們收到很多有關 touch free drawing 的驚奇感以及對整體概念的好評, 過程中出呼意外的是有些父母來體驗後表示希望也能給孩子玩玩看,是我們之前沒有想過的使用族群。 展覽結束後我們也與老師進行檢討,其實老師從一開始便告訴我們我們的優勢是概念易懂,也符合客戶 的喜好跟需求,但是缺點是我們的技術能力不夠,例如 voice flow 無法與 p5 js 串接在一起,很多互動

都要我們自己在後台手動操作,這點我一直覺得是超過我們目前能力的事情,但也很開心我在這堂課從 一個 coding 零基礎的人畢業,並能實際應用自己的寫的程式在設計概念中。

UXAD 發表前的練習

UXAD report- 研究代表頁

UXAD report- 設計代表頁

UXAD report- 測試結果代表頁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ITD 模型製作過程

ITD 組員嘗試 render 出兩版本,後來決定採用右邊的版本

ITD 展覽期間參與者的學習與互動過程

DFI rm 找人做前測

DFI rm 實際與高齡者測試

DFI rm 研究結果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July.2022

# 實習尋找過程

7 月進入了 TUD 的暑假時期。delft 本身是一個以學生為主的城市,暑假時期學校關係之外也少人選擇

留在 TUdelft,是一個到其他城市走走的好時間,也有很多人會選擇去實習。實習對我們學院來說並不 是一個必要的選擇,但是當初在 MYM 報告中我的個人生涯規劃是希望能實習的,也因此我著手作品集

的整理跟履歷的投遞。荷蘭找實習的管道非常多,常見的如透過 linkedin, glassdoor,也有人建議我直

接到設計公司的網站去投遞,個人覺得這個管道最有效率,因為 linkedin 之類的平台很多職缺可能已經 找到人了但是他們沒有撤下職缺。

因為對當地公司的瞭解不多跟競爭激烈,大部分學生都是採取海投的策略,其中讓我覺得很麻煩的是很 多公司對作品集上傳檔案容量的限制非常高,常常壓縮再壓縮後還是檔案過大,因此我最終是選擇最能 呈現我 UX 能力的一兩個作品上傳,我覺得風險是相對高的,例如有間公司後來回我他們希望找有 web

經驗的人,但是我作品集放的卻是 app 相關的。如何在有限的上傳空間裏表現你符合這間公司的職缺, 我覺得是我在荷蘭找實習遇到最大的挑戰。

再來是這邊實習很常見的是要交 motivation letter,是除了作品集跟 CV 之外表達你對這個職缺熱忱的路 徑,同樣的大部分公司也不希望你寫長篇大論給他們,因此如何簡短精要的寫你對這間公司的理解、你 如何適合這個職缺等也是需要先研究的事情。

另一個很大的差異是荷蘭的工作模式。實習 Intern 在我們學校可以抵免 15 學分,是一個佔比很大的 學分數,相對來說,你也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在實習裏來獲取這個學分數。理論上系上的規定是你

要實習至少 10 週全職,但實際上荷蘭公司都會希望你能實習至少 3 個月以上,很多職缺甚至會寫半

年,也因此很多同學都說如何跟公司談工作時長是很重要的。有些公司也會問你是否有打算跟他們做 graduation,這在我們學校也是非常常見的,很多學生都會傾向跟公司合作寫畢業論文,因此在投遞

實習時如果有這個打算的話可以儘早跟公司談這方面的合作。另外跟台灣很不一樣的是,荷蘭很習慣

Work from home,很多公司都是混合型上班模式,一半居家一半去辦公室,在時間的安排上你會擁有

更多自由,也因此也有些系上同學會同時修選修課跟實習,整體來說,生涯規劃這件事越早進行總是好 的,特別是在一個你陌生的職場環境。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系上對於撰寫實習三文件 CV, cover letter, portfolio 建議 做的自我檢視

放暑假後變得人煙稀少的 delft

系上對製作 internship portfolio 給的建議

系上網站上詳細的描述關於 internship 的申請方式跟相關規定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系上網站有放 internship opportunity,每個工作點擊進

glassdoor,除了 linkedin 以外我覺得很好找實習的網站

有人建議我直接搜荷蘭當地的 design studio 後,找到的

The Vally, 推薦一間當初很想申請的公司,他們的工作環

去會有詳細的工作訊息

一個非常好用的網站,可以直接看到每間公司的性質跟網 站連結

荷蘭很多公司會分一般實習跟畢業製作實習招人,The Vally 就是很好的例子

境跟內容非常符合我對實習的期待

為了應徵荷蘭公司把上學期做的在地案子做成作品集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August.2022

# 實習分享

在找實習的過程,我覺得 UX 專業的人是相對受到限制的,由於用戶調研上普遍會期望研究員用用戶的 母語進行,因此當地很多 UX 職缺都會寫希望你會荷蘭語,對我來說其實錯過了很多心儀的職缺。從投

出第一批履歷到找到實習,我大概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因為有些公司會等上很長的時間才會回你信,因

此建議越早投遞越好,我很幸運的在第二間公司的面試拿到了 offer,是一間在 amsterdam asmtel 的公 司。我的實習面試總共兩輪都是線上進行,第一輪跟 HR,大概 15 分鐘就結束了,主要在了解我的學業 背景跟時間安排,氣氛很輕鬆;第二輪跟設計團隊進行,有兩個主要面試官,從彼此自我介紹開始,到

問我為什麼選擇他們公司實習,以及從學校學到什麼、互動設計是什麼等,對實習有什麼不同的期待等, 最後也問了一些我平常的興趣,就聊起台灣跟荷蘭的不同等,可以說是從嚴肅開始休閒結尾。我個人的 面試心得是,實習問的問題大概都能從網路上找到參考,或是你希望多描述哪些事情,你可以有技巧的 把話題帶到你準備的事情。相對於台灣的面試,我覺得歐洲的面試氛圍比較沒那麼嚴肅,他們對你的個 人需求等的接受度都相對地高,雖然我覺得台灣人講話拐彎抹角的習慣跟荷蘭人的有話直說可能會有一 點衝突,但最終的重點還是清楚的表達你自己為主。

得到 offer 後,學校也有很多的流程要走,例如你要去學校系統填一份申請書,除了要寫你的實習公司

信息跟實習時間之外,還要闡述你的公司職位跟你的專業如何呼應,你預期的工作內容是什麼等,然後 跟 intern office 的負責人約時間面談,最後簽署三方協議,會有一段行政流程要走。我的工作內容相對 於一般 UX researcher 有點不同,我的公司很仰賴 google analytics 等量化用戶資料,幾乎沒有直接的 user research,我覺得很有趣,像是從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逆向推回 user 的樣貌。因為後台資料樣本充

足,因此可以得出一些有利的研究佐證。另一件我覺得跟在學校做的事情非常不一樣的點是,常常在我 們學生的設計研究跟設計提案之間會有很大的一個 gap,我們常常會説要改善易用性、要改善用戶使用

的流暢性,要提出一個創新的功能,但你其實說不出為什麼某個按鈕要放那邊,為什麼它要長那樣。我

的實習公司著重的產品是一個很單純的 customer portal,主要功能在提供 philips 電子產品(例如電視、 喇叭等)的使用者售後服務包括註冊產品跟解決問題。然而一個非常單純的功能性網站卻能找到非常多

問題,常常會有使用者抱怨找不到需要的資訊,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在釐清這些問題,以及想辦法透過 UI 設計讓所有的使用者行為能被追蹤,例如我們想知道有多少人是尋求 call center 電話,有多人是點擊信 箱或是 onlinechat 的功能,去蕪存菁是我們的改善目標,也是為了達成 philips 的目標:減少打去 call

center 的人數。我覺得在這個實習我學到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除了是從一個完全不同以往的角度

做用戶調研外,也是很細緻的想應用 UX 在 UI 設計上,也讓我了解到 UX 跟 UI 不一定是一個單向的過程, 而是一個雙向來回的過程。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系上申請實習流程 1- 進入系統提出申請書

系上申請實習流程 2- 大約 10 幾天後會收到通知是否通過

系上申請實習流程 3- 簽訂三方協議 UNL 協議

因為 mentor 希望我能用自己的思維理解他們的網站,剛

工作主要範圍,協助改善 Philips customer portal 的 UX

後面幾週進入數據分析模式,圖為 Google analytics 對使

上班第一週努力分析整個 portal

用者網頁使用途徑的呈現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我們的網站非常依賴 Medallia 的有關 NPS 的問卷,後來

每天從 Medallia 後台數據可以看到數萬筆用戶回饋跟用戶

我的座位看出去的景色,非常靠近 amstel 車站

我的公司共佔兩層樓, 是各部門混合坐在一起的開放式工

發現很多公司也都使用這個平台工具

評分變化,搭配 GA 的數據做調研

作空間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September.2022

轉眼間開學後已經過了一個月,荷蘭天氣也逐漸從溫暖又風和日麗轉到偏冷的陰雨綿綿,但這學期

也迎來了很多台灣的新留學生或交換生,在迎新活動中重新認識了一遍 Delft。這學期主要有五堂,

除了 IDE Academy 跟 Manage Your Master 之外是延續上學期的課程之外,這學期多了 Context and conceptualisation (C&C)、Project exploring Interaction (EI) 跟 Product Understanding, Use and

Experience (PUUE)。因為我是二月入學的春季生,跟大部分的人修課順序是相反的,這個月來感覺到明 顯的差異,例如這學期讀書的份量明顯加重很多,以及相對上學期大多是群體作業,這學期大部分都是 個人作業,也因此自己能支配時間大大的增加了,但也很考驗自己的時間管理能力。整體來說感覺上這 學期的課很多都在講理論跟方法,有時候會瞬間理解到上學期的組員們到底在說什麼,有點像是逆向驗 證上學期學到的東西蠻有趣的。 #MYM

延續上學期的 3 頁報告,這學期要多交 2 頁總共 5 頁的報告,多的兩頁分別是在講你對下學期的計畫, 例如你預計要修的課、是否想去實習或是想去交換等,以及下下學期的畢業論文計畫,像是你預計會做 什麼題目、想合作的研究室或公司、以及預計想找的教授們。做完後對未來要做什麼會有比較清楚的概

念,雖然你未必會完全遵照計畫走,但在這堂課你會看到各種網站很詳細的說明系上的課程、實習清單、 研究室、教授領域與可能論文題目,有助於你具體產出計畫。 #C&C

這堂課包含了三種主軸,分別是 workshop、考試跟寫論文,第一個月的 workshop 是給你一個很長的 transcript,然後逐週做質性分析、視覺化等,系上對於如何做質性分析跟 infography 都有一套流程,

例如 DIKD 質性分析等,將逐字稿逐步從 data 轉化到 information、knowledge 再到 wisdom 等流程。 等你整理出不同層級的資訊後,就很容易歸納出在 infographic 中要放的 3 秒、30 秒與 300 秒資訊分別

是哪些。走完整個 workshop 後受益良多,最後最有趣的是在共評階段時,看其他組的 infographic,明 明是分析同一份 transcript 但卻能產出完全不一樣的內容。 #EI

EI 有點像是上學期 ITD(interactive technology design)著重在探索互動設計,不同的是這堂課並沒有

限定你要用 AI 或是各種科技技術去呈現,也沒有合作客戶跟規定題目,唯一的規範就是以“balance“為 大方向尋找你自己的題目。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這堂課更重於觀察你的使用者跟使用場域,整堂課分成四個 cycle,c0 給了我們一連串的 workshop(他 們稱為 sandwitch)分別探索 context、affordance、design goal、sketch 跟 experience,c1 開始探索 自己的題目,我選的題目是人的久坐行為,因為是人的無意識動作,因此具有觀察跟訪談的挑戰性。

因為老師一直希望我能選擇一個特定場域做觀察,後來決定定在 delft 的市區圖書館,在這個月中一步

步從場域觀察走到訪談,一步步深入定義自己的 design goal,也對產品設計跟互動設計的差異點有更深 的了解。

開學後基本上絕大部分的課都是實體上課,完全回到疫情

MYM 校外教學去 Dordrecht,類似荷蘭的老人療養中心,

MYM 在 Dordrecht 隨機發起訪談,但當地住戶(高齡者)

MYM 最終報告內容包括自我特質、技能、第三學期規劃、

前的上課模式

都只講荷蘭文

一日快速設計發想與驗證

畢業專題跟跟理想工作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CC 各種 workshop,generative research process

CC infographic 共評

EI 去 delft 市區圖書館觀察

delft 逐漸任性的間歇性大雨季節

中秋節台灣留學生聚在一起過節

這學期比較多個人時間去附近城市晃晃

110 年度產品組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October.2022

#EI

作為這學期的大課,從這個月開始加速衝進度。延續上個月底繳交的 research plan,我們需要繳交

context and Design goal (DG)。從 research plan 開始對我來說就已經有很多模糊地帶了,例如如何去 區分你的 design goal, research goal, design activity, research activity。到了寫 DG 時,反而很難突然

收斂到一句很精練的話。剛開始在跟 coach 討論時,常常會問每一個用字的用意,例如我說希望設計有 趣的方式讓久坐的人在工作時也能活動身體,但 coach 就會問,為什麼一定是有趣的方式。

近一步反思後,發現到我們在做設計時常常會有先入為主的既定印象有關於使用者的感受,其實很多時 候是缺乏佐證的。你發現一個問題,不一定代表你的解法一定也是使用者的需求。也因此在我們需要時

時質疑自己的論述,將他們列入“assumptions”,進而列入“research questions”去做探討。在這個 cycle 中,對我來說比較有趣的事情是,我針對的使用情境是使用者本身都沒有意識的事情,久坐這件

事情對大家來說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情,每次我要跟我的同學解釋我的題目時,常常要先說服大家久坐是 一件不健康的事情。因此我的訪談對象除了一般久坐對象外,我也找了當地的醫生進行訪談,作為我的 題目的基底支持。

此外,我特別喜歡的部分是我的 coach 給我的靈感,是 RAAAF 實驗研究室提出的 The End of Sitting,

如圖X所示,他探討擺脫家具的限制下,人們有權利選擇自己要坐下還是站著,甚至有些我們原本認為 不舒服的姿勢其實對人們來說是舒服的。此作品也在尋求一個人們與環境之間的和諧。這個作品給了我

大的靈感,幫我走出“坐”這件事的框架,轉而看人跟人跟環境之間的互動。最後我定下了 Interaction Vision (IV)- 我們用來發想自己互動中想要賦予的元素,我選擇了爆米花作為我的 IV,爆米花香甜的氣味 與氛圍,以及爆米花在爆發時的連鎖反應與活動力是我想在我的互動中達到的。 # IDE Academy

這個月有一週的 IDE academy 有一個選擇是你可以去 Eindhoven 參加 Dutch Design Week,然後提供

參加證明以及心得即可得到課程點數。DDW 的展覽遍佈整個城市,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展覽前往。因 為我的 C&C 的 paper 選擇跟聲音有關的題目,因此我跟朋友們去了 Make it sound 的實驗室,裡面有各 式各樣跟聲音有關的互動裝置,例如將聲音視覺化,以及水波紋會根據不同聲音產生變化,並受到水中 放置的不同介質影響,特別有趣的是創作者説我們喝下的水其實儲藏著各種不同的聲音的概念。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Design Goal 的定義

110 年度產品組

一開始搜集資料時發現有些產品設計是可以解決久坐不動 的問題,後來用這些照片跟老師討論覺得這些產品設計跟 互動的設計差異在哪

老師提供的思考靈感 The End of Sitting

很有趣的是同一個環境可能提供同一使用者不同

課堂上講述 Interaction Vision (IV) 的範例

我嘗試給自己的 DG 找各種 IV 去跟老師討論哪個更能精準

affordance

表現概念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確定 DG 後做各種訪談

C1 發表的 poster

DDW- Make it sound 實驗室

DDW- DAE graduation show 2022

110 年度產品組

November.2022

#EI

這個月的 EI 進入的 cycle 2,我們被鼓勵進行各種小實驗去驗證自己的設計,不限於使用草模,也可以 用角色扮演等方法,在這個 cycle,我主要做了四個實驗去探討我的題目,我的題目最後定在如何讓久

坐的人更多地改變坐姿,從群體心流的觀點出發,如果人們去圖書館或咖啡廳是追求共同進入心流的狀 態,那麼如何讓變化坐姿或休息這件事融入群體心流的一部分。

第一個是在人們之間建立間接連結,因為在 cycle 1 我觀察到人們會受到身旁的人移動的影響,例如當

有人離開位置時,旁邊的人也會跟著休息一下或是換個姿勢。基於這個點,我嘗試做了一個很簡單的草 模,讓兩邊空氣袋的空氣互相流通,然後放在地上,讓兩個不相連的坐著的人使用。顯然當一個人用力 踩在上面時,另一個人的腳就會被往上推,我想觀察人們對於這種間接互動的感受、接受度,以及是否 能讓他們更多意識到身體姿勢的變化。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第二個實驗是我在天花板投影了各種動態畫面例如海底畫面、天空等,然後在座椅跟桌子上放了一些標 誌來示意按鈕,當人們碰到時,天花板的畫面會產生變化,這個實驗主要想嘗試創造一個媒介讓這個空 間的所有人都能得到同樣的回饋,是否會更多刺激他們改變的意願或是產生更多共鳴。第三個實驗在探 討時間感知,如果人們在久坐的過程逐漸忽略了時間的流逝,那麼將時間流逝視覺化會對人們造成什麼 影響。因為這個實驗技術上有點難實現,因此我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有人扮演時間、有人扮演桌子等, 讓參與者想像腳底踩著的時間愈長,桌子會出現越多類似傷痕的標記。最後一個實驗在探討人的不同坐 姿與互動的可能性,起因是我在商店找到瑜珈彈性帶,思考起人們在坐著的時候也能靜態地延伸身體的 互動可能性。因此我在桌椅各種地方綁線,觀察人在坐著的時候會怎麼跟線互動。實驗結果各有優缺, coach 認為第一個概念很有趣,雖然存在很致命的缺點是干擾性太大,但是希望我能往這方面多想,最

後一個概念跟材質最受到參與者的好評,在於他的互動變化性很高,以及繩子能給使用者拉力是舒壓的。 #DTM

這堂課是 Q2 新加進來的課程,課程內容上我覺得跟上學期的 Reflection on Design 很像,在探討你作

為設計師的定位、思考等,課程透過聽 podcast、小組討論以及讀論文寫作方式等進行。其中我覺得最

有趣的地方是有一週的作業是讓我們做「奇蹟數獨」,規則有四個,規則 1 是一般數獨規則,同行列跟 九宮格範圍不可以出現重複的數字,第二個規則是以每個數字為中心九宮格範圍內不可以出現重複的數 字(不受框限限制),規則三是象棋規則,以一個數字為中心第二圈米字以外的部分也不可以出現同樣 的數字,規則四是相連兩格不可以是連續數字,例如 1 跟 2。數獨一開始只會給兩個數字,其他部分要

透過這四個規則去推。一開始我覺得不管是只給兩個數字的數獨還是透過數獨來教設計都是不可思議的

事情,可是解答到後面就走火入魔了。如果你實際推倒數獨的話,推導到某個數字時就會很明顯的卡住, 任何一個規則都無法推進,後來看了老師給的影片解答後,發現到了某個時間點思考模式就要完全逆向 思考,用刪去法去推理。這給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推及到設計思考的話,就像是我們的思考不會是 單向或不變的模式,透過各種工具從各種角度去看問題,能夠幫助我們看到平常看不到的切入點。

將 EI cycle1 的研究過程總結出 cycle2 實驗的方向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EI cycle2 第一週在 studio 做零散的小實驗

EI cycle2 做材質探索

EI cycle2 參與 studio 其他組員的實驗

EI cycle2 實驗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奇蹟數獨的解題介面

110 年度產品組

奇蹟數獨的解釋影片

December.2022

#EI

進入 Cycle 3 後變得的非常忙碌,除了要收斂概念之外,也要製作模型去實際場域驗證。從上個 cycle

延伸,結合從老師跟同學那收到的回饋,我最終的設計概念是結合彈性材質跟 indirect interaction。原

本是想做一個大型互動裝置放在桌子底下,讓使用者可以將腳踩進去做伸展,而同一桌的人可以感受到 彼此的伸展動作。後來在老師建議下跟工廠助教討論機構問題,發現是無法在一個月內完成兼測試的概 念。於是我調整概念,將大型裝置拆成小部件,在裡面放入粗彈簧,做成一個個香菇形狀的互動裝置, 使用者在透過彈簧伸展時,香菇之間會產生碰撞。後來跟老師討論後覺得這個方向更好是因為,小裝置 保留了每個人的個人空間,但又提供跟別人互動的機會。決定好概念後,透過學校 3D 列印印了 5 個不

同大小的香菇。過程遇到一個蠻大的障礙是材料購買的問題,因為這邊沒有實體店面販賣彈簧,因此要 從其他國家訂購再寄過來,沒辦法當場測試彈簧的強度,也花了蠻長的時間等待配送,幸好一開始機構

設計時有留調整重心的空間才找到一個重量最佳的平衡點。我們 studio 的人都沒有過多著重在模型精細 度上,而是傾向用簡單的模型去驗證概念的功能跟體驗。最終預計會將我的模型帶去實際場域 -DOK 社 區圖書館驗證,製作簡單的小問卷跟說明書,完成我最後一階段的驗證。 #C&C

這個月特別忙碌的另一個原因是 C&C 這堂課要交個人小論文。每個人在期初都會從一個清單終選擇一

個自己感興趣的題目,例如 AI,AR 等。選擇同一題目的人會組成一個 studio,一起討論跟分享自己的 題目跟文獻。因為時間短暫,論文性質偏向 literature review。我選擇的題目是 critical alarm lab 下的 sound-driven design,會選擇這個 track 是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對 medical design 感興趣。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第二學期的 Research Class,針對了 MS Program 的能源議題,在期末的時候每個同學要選擇一個主題。 我所選擇的是由梳理空調系統(HVAC)來看人類對於環境控制的歷史以及未來的展望。

空調系統(HVAC)用於調節封閉空間的溫度、濕度和空氣品質,提供人們舒適的室內氣候環境。然而, 20 世紀 40 年代暖通空調系統的廣泛使用不僅引起嚴重的環境問題,還對現代建築產生了變革,被 Rem

Koolhaas 稱為「廢棄空間」。空調系統已成為一種典型的新自由主義技術,基於分割和位移的原則,多 餘的熱量通常轉移到其他空間甚至建築外,引起環境和健康問題。雖然新的 LEED(能源與環境設計領 導)室內環境品質(IEQ)標準正在興起,以解決空調系統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但它們無法

解決技術引起的建築與自然環境的斷裂。因此在現代建築設計和施工中,找到平衡空調系統的好處與可 持續和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的創新解決方案至關重要。

基於這一思路,我開始從不同的規模進行擴展。Philippe Rahm 將空調系統的物件擴展到建築規模,尋

求新的功能和建築方法論。此外,Rahm 在他的作品《台中公園》中設計了幾個模擬自然功能的物體。 如果將自然植物視為地球的空調系統物件,Rahm 的人工物件不僅是對自然系統的再詮釋,還是在相對 較大的開放環境中控制或緩解氣候的嘗試。

如果我們將地球視為一個實體,一艘太空船。那麼,Elise Misao Hunchuck、Marco Ferrari 和 Jingru

(Cyan)Cheng 的論文《天河的序曲》將展示控制地球氣候的更大抱負。他們利用普通物體,雨水製造 器製造器——爐灶和煙囪的組合——創造出模擬降雨的干預措施。這篇文章暗示了控制氣候的可能性以

及人類技術的最終目標:星球尺度的空調系統。尺度從建築、景觀到行星,人類試圖利用技術來模仿人

造自然環境。通過對建築物、景觀和行星尺度的物體進行記錄,我們可以找出這些物體之間的相互關聯。 這樣做可以找出可能的典範轉移和可持續的建築及生活方式。

接近聖誕節有同學在課後發放手工餅乾,很有聖誕的氣息

EI 最後的設計概念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EI 概念建模

EI 透過 3D printer 列印模型

EI 根據理論模型製作驗證用說明書跟問卷

EI 群體心流引述論文理論模型

C&C 在論文繳交前 studio 開會分享每個人的論文重點與

C&C 我最後繳交的論文主要在文獻探討幫助患者適應 ICU

從宿舍看出去的雪景,雖然荷蘭的雪真的很小很不明顯

去 Delft 市中心體驗國外的聖誕節氣氛

架構

中警報聲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January.2023

好不容易鄰近放寒假,天氣越來越冷的當下,跟上學期 DDL 刻意錯開在不同時間有所差異,所有課的期 末好像約定好一起爆炸似的,各種論文、report、發表 DDL 交錯在一起,3D 列印室跟雷切的預約也呈

現一位難求的狀況,大家都爭分奪秒的在製作自己的期末作業。如果你的時間規劃不好,就會面臨常常 需要熬夜趕作業的困境! #EI

進入期末的最後一個月,大家都在努力準備展覽。包含製作影片跟簡報,找到一個最適合呈現你的概念

的方式。在展覽中很有趣的看到在同一個主題 Balance 的延伸下能產生各種不同的題目。可以看到每個 人對 balance 的解釋非常不同,例如我是著重在健康的 balance,有些人則是著重在溝通、社交、政治

等各種不同的定義,最有趣的部分是大家到實際場域去驗證的分享,聽到各種意外的事件跟收穫。我的 期末發表主要展出我的香菇裝置,因為我的模型能實際互動,因此在發表時跟展覽時意外吸引許多人來 互動,也收穫了更多意見,宛如一個大型概念驗證場合。在展覽結束後,也收到老師的最終評量,產生 一些心得。我認為這堂課的重點不是在於你的最終概念多麽 fancy,或是有多合理,老師們很重視你的 探索過程、你是否有真的針對你的 Design goal 進行探索,包含你的 design goal 是否有被清楚定義,

以及你的概念發展過程是否是環環相扣,最終是你是否是從你實際的使用者與場域那得到回饋,這些是

這堂課的老師非常注重的地方,也呼應了這堂課的一系列教材,引導我們從 research plan, design goal, interaction vision 等一步一步仔細定義你的使用者跟使用情境。我覺得這堂課可能是我在 DFI 第一年課 程中學到最多的一門課,一部分原因除了因為是個人作業,相對地你有更多的自由去選擇你要做什麼或 以什麼樣的步調跟風格,也因為這堂課讓我最接近理解互動設計跟產品設計不同之處的那條界線,在每 週跟老師一對一討論的過程中,經常會涉及到為什麼你覺得應該這麼做,你的概念跟現有產品設計的差 一點在哪等討論,在這樣的過程中一點點了解互動設計的影響範圍跟體驗的不同,我認為是非常受益良 多的學習過程。

EI 組裝後的模型

EI 測試模型彈簧的效果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EI 帶模型去實際場域做實驗

EI 請受測者填問卷回饋

EI 期末發表

EI 期末發表 studio 大合照

EI 發表後展覽 學生跟老師混在一起欣賞大家的作品

EI 我展覽用的概念 poster

EI 展覽側拍

EI 最終繳交報告

110 年度產品組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荷蘭|陳語薇

110 年度產品組

2023

成果展紀實

講座主題:設計者的軌跡 從實務訓練到海外闖蕩 歡迎點擊觀看更多 圖 1 為學員講座分享、圖 2 為展出作品

1

2 本篇為教育部菁培計畫選送海外培訓學員每月心得分享,歡迎引用。如需引用請註明出處,謝謝尊重作者。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