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介

Page 1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館介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緣起與館務運作 一 序曲-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

15 三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務運作 (一)規劃舉辦二二八受難者追思紀念儀式暨紀念展覽 (二)規劃舉辦二二八及人權相關主題之展覽與活動 15 (三)文物典藏 16 (四)教育推廣 16 (五)出版品發行 16 (六)國際交流

17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歷史沿革 南海路54號的前世今生 前言

20

一 臺灣教育會館時期

臺灣與世界現代藝術對話的窗口

04

49 (一)民主政治第一聲 52 (二)監督時政 媒體揚聲 56 (三)二二八事件中的民主響動 58 (四)民主傷痕 議壇噤聲 (五)消失的臺灣生命力-二二八事件遭殺害之省參議員

09

三 美國在臺新聞處時期

22

63

72

推動臺灣民主化與提升現代藝術的重要推手 15 15

72 (一)臺美關係的媒介 73 (二)西方思潮的入口 (三)藝文展演所-戒嚴體制下的通氣孔,「前衛藝術家」的重要展覽場所 77 (四)引介臺灣文藝家 78 (五)美式生活的傳播站

75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建築之美 一 建築基地與配置

82

二 建築風格與樣式

84

85 三 建築空間與格局 (一)臺灣教育會館時期 87 (二)本館現況

20

(一)臺灣美術展覽會-第一代臺灣畫家的舞臺 26 (二)臺展舞臺上的巨匠 44 (三)發光的美術團體

48

二二八事件重要的歷史現場

08

09 二 推動設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一)政府首度揭露二二八真相,建碑、紀念、道歉 12 (二)設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四 結語

二 臺灣省參議會時期

四 建築特色與構造 (一)構造元素 (二)特殊工法 (三)材料特色

85

88 88 96 97

05


壹。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

緣起與 館務運作 瞭解事件真相,撫平歷史傷痛,促進族群融合、 歷史文物蒐集、典藏展示、轉型正義及人權維護之國際經驗交流等為任務。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的緣起與館務運作

一。序曲─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

壹。

1993年2月28日 二二八疼台灣、重 建、再生大遊行,受 難者家屬勇敢站出來

二二八事件發生40年後,臺灣社會才逐漸出現為二二八受難者平反的

舉著「蔣介石2.28元

聲音。1987年2月4日,鄭南榕、陳永興、李勝雄等人邀集海內外三十個臺

的遺像,走在台北街

兇」,拿著受難父親 頭,控訴國民黨的屠

灣人團體發起並成立「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提出要求國民黨政府查明

殺無辜台灣人民,

及公布二二八歷史真相、平反冤屈、成立二二八事件史料紀念館,並明訂

為「228」做歷史見 證。(邱萬興攝)

2月28日為「和平紀念日」…等訴求──此乃臺灣社會首次突破政治禁忌 面對二二八事件,也是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的起點。 在臺灣尚未解嚴的情況下,平反運動在政府的壓制下仍堅持出發,一 場場的說明會和遊行於全臺各地展開,藉由街頭人民的力量,挑戰執政當 局以高壓、以禁令、以沈默面對二二八的頑強態勢。 歷經長達兩年的努力推動,平反運動引起社會各界普遍的關注。1989

進一步聯合發起「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嘗試一步步要求政府當局面對

年,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等數十個海、內外團體,更

歷史、建碑道歉及賠償受難家屬。 二二八受難者及家屬在事件期間承受親人亡故、失蹤或遭被監禁之 苦, 五○年代白色恐怖降臨後,又遭社會隔絕,身心遭受極大折磨。到了 九○年代初期,二二八受難者及家屬開始組織起來走入社會,他們堅強的 精神與毅力,也成為持續推動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的重要力量。

二。推動設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1987年2月26日, 「二二八和平日促進 會」於嘉義市區遊 行,要求「還給我們 真正的歷史」。(宋 隆泉 攝)

08

一)政府首度揭露二二八真相,建碑、紀念、道歉 在包括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在內的國內各項民主改革運動的戮力推動 下,行政院於1992年公佈「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這是官方首度揭露

09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的緣起與館務運作

二二八事件的真相,對歷經38年戒嚴的臺灣來說,意義非凡。1995年2月

上/1995年,由中央政府所設置之

28日,由中央設立的二二八紀念碑在當時的臺北新公園(今之二二八和平

二二八紀念碑完工落成。

公園)落成,總統李登輝先生代表政府首次為二二八事件正式向臺灣人民

中/1997年,民進黨於立法院召

壹。

開「從悲慟、對立到和解-二二八

致歉;同年4月7日總統令公布「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設立「財

事件50週年記者會」,感謝立院不

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10月7日正式生效施行,12月18日,

分黨派,通過2月28日作為國定假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正式運作開始接受補償申請案件。

第一步。(施明德辦公室 提供)

1996年2月28日,臺北市長陳水扁將原臺北新公園改為「二二八和平 公園」。1997年2月25日,立法院通過修正「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為國定 假日。同年2月28日,在社會各界殷切的期盼下,臺北二二八和平公園紀

日,此舉為國家由衝突走向和解的

下/1997年,立法院通過2月28日 為國定假日,報紙即以頭條報導。 (《聯合晚報》1997年2月25日一 版)

念碑文揭碑,臺北二二八紀念館開館營運。

1995年,李登輝總統代表政府 首次為二二八事件道歉。(黃 子明攝)

10

11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的緣起與館務運作

壹。

1997年,以二二八

符合教育文化意義(請詳本書p.18,貳、「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歷史沿

事件中,政治改革者

革-南海路54號的前世今生)。

曾發聲的「臺灣廣播 電臺」,作為臺北

歷經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第三、四、五屆董事會長達6年時間之積

二二八紀念館館址。

極推動,與政府和民間各界的支持,「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終於在2006年 經行政院核定選址、2007年2月28日正式掛牌,同年4月即由教育部進行 紀念館古蹟修復工程,2009年9月完成後點交予內政部,隨即移交二二八 事件紀念基金會,接續於2010年進行紀念館古蹟再利用工程,並於2011 年2月28日全館開館營運。

二)設立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依「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首揭條文(編按:「二二八事件 處理及補償條例」已於2007年3月21日經總統令修正公布將「補償」改為 「賠償」),除了處理二二八事件賠償事宜外,更有使國民瞭解事件真 相,撫平歷史傷痛,促進族群融合之任務。有鑒於此,二二八事件紀念基 金會於2001年8月24日第64次董事會決議,成立「國家級二二八紀念館」 推動小組,辦理二二八條例所賦予之任務。 在2003年賠償金發放告一段落後,基金會即為轉型預作準備及規劃。 2005年,行政院原則支持成立具有社會教育或歷史傳承等功能之「國家 級二二八紀念館」,並指示以紀念性、教育性、歷史文化性等方向進行規 劃。繼而於2006年7月5日邀請相關部會召開籌設國家級紀念館會議,決

以事件中發出民主之聲的「臺灣省參議會」會址,作為

議由教育部籌設國家級二二八紀念館,館所為二二八基金會調查家屬意願

二二八國家館館址,饒富民主意涵。(臺灣省教育會 提供)

後所建議之「原臺灣教育會館」,該址不僅與二二八事件有歷史淵源,且

12

13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的緣起與館務運作

壹。

三。「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務運作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既已轉型為永續經營,並受委託經營及管理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基金會服務之對象及內容除繼續推動原有工作外,更 強化以歷史文物蒐集、典藏展示、轉型正義及人權維護之國際經驗交流等 任務,以擴充社會教育之功能。

一)規劃舉辦二二八受難者追思紀念儀式暨紀念展覽 舉辦二二八受難者追思紀念儀式暨紀念展覽等活動,不僅是聯繫 二二八受難者、家屬及關懷者的場所,亦成為全臺各地二二八紀念館及家 屬協會之聯絡平臺。 二)規劃舉辦二二八及人權相關主題之展覽與活動 1

常態展 位於二樓北翼的常態展區,以歷史步道的意象結合傳統及數位互動

式展現手法,介紹二二八大屠殺始末,讓參觀者瞭解當時事件發生的背景 氛圍與歷史梗概,進而檢視臺灣數十年來人權法治的進程及自由民主的落 實。 2

主題特展 充分運用現有場地,舉辦與二二八、民主、自由及人權相關議題之主

題展,並選擇適當主題展巡迴至其它地域,融入在地相關文化歷史,提升 全國民眾的參與度,並促進與各地方政府、紀念館及民間團體之交流。

上/2007年2月28日,陳水扁總統、呂秀蓮副總統、行政院蘇貞昌院長、教育部杜正勝部長 及二二八基金會陳錦煌董事長共同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正式揭牌。(總統府 提供) 下/2011年2月28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開館營運,馬英九總統蒞臨致詞並參觀二二八常態 展。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詹啟賢董事長引領總統及院長等人參觀展覽。

14

三)文物典藏 紀念館開館後,增加史料文物的研究與展示等需求,擴大向各界蒐集 相關珍貴史料照片及文物,並進行文物典藏作業的保存與修復處理。藉由

15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的緣起與館務運作

逐年累積的二二八相關文物典藏,彙整、分析出有意義的母題雛形,供主

壹。

四。結語

題展示與學術研究之用。

四)教育推廣 1

2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設立,是二二八平反運動歷經重重艱難才得以建

多元運用本館空間舉辦研討會、專題演講及各類營隊活動,與人權、

立的新里程碑,其過程不僅篳路襤褸,它更是臺灣人步步掙脫被殖民、反

和平相關紀念館、學術機構及民間團體互動,並推動與館址所在地鄰

抗高壓威權以迄追求民主人權的重要啟蒙與實踐經驗,這珍貴的民主啟蒙

近機關學校、博物館交流,將二二八歷史教育與在地文化融合,發揚

與實踐經驗如何透過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持續運作,達到良好而有效的歷

本館的紀念意義和教育推廣功能。

史傳承,並進一步啟發整體社會向更具智慧與前瞻性的未來邁進,是國家

培訓二二八志工,並定期辦理志工招募、研習、講座等活動,開拓、

館責無旁貸的任務。肩負多重使命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既是無數臺灣民

豐富志工經驗及視野,為紀念館的永續經營扎根。

主前輩們流血流淚、甚至犧牲生命才得來的社會資源,它將在既有的基礎 上持續開拓、結合多方面可能的資源,使其運作更符合臺灣社會的現實與

五)出版品發行 1

理想層面。

編纂及出版二二八學術史料、口述歷史、館內展覽專集等專書,供學 術各界研究參考,宣導、教育社會大眾認知過去歷史,釐清民主普世 價值,保障未來人權公義。

2

發行二二八通訊,以實質紀錄工作及相關報導,引領新世代逐步瞭解 自我歷史。

六)國際交流 紀念館自營運以來,已有日、韓、東南亞、歐美等地區外籍人士前來 參訪,足見本館已逐漸具有國際能見度,未來將持續與各國人權組織及團 體進行會務交流、交換歷史經驗,使臺灣的轉型正義更具國際視野。

16

17


貳。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

歷史沿革 南海路54號 的前世今生

經歷了日治時期、二二八事件、戒嚴統治及迄今的民主政治; 見證了臺灣由被殖民、一黨專政轉型為民主體制的歷史進程。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前言。 成立國家級二二八紀念館,向來是二二八受難者暨家屬及人權關懷者 的殷切期待,由於原臺灣教育會館經歷了日治時期、二二八事件、戒嚴統 治及迄今的民主政治,古蹟本體即見證了臺灣由被殖民、一黨專政轉型為 民主體制的歷史進程,因此最終獲選定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址。 在一段段的歷史過程中,這幢古老的建築物先後扮演、呈現著多種 不同的角色和面貌,因此,在2011年2月,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開館特展 中,即特別規劃展示「臺灣教育會館」、「臺灣省參議會」、「美國新聞 處」及「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等與臺灣民主進程和文化發展息息相關的歷 史時期之故事,期待觀者藉由瞭解古蹟本體的重要歷史脈絡,進一步體認 臺灣轉型為民主社會和爭取人權發展的過程是多麼的艱辛。民主與人權從 來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從宏觀的角度綜觀今昔,真實的歷史自然能 夠引領整體社會走向更明智的下一步。

一。臺灣教育會館 時期 臺灣與世界現代藝術對話的窗口 —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了配合各項現代化教育之實施,創設了「臺

20

灣教育會」,並於1931年(昭和6年)4月,責成當時臺灣總督府營繕課之

左上/1931年 第5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圖錄(臺灣創價學會 提供)

井手薰設計完成「臺灣教育會館」。落成後,此館隨即成為當時各式演講

左下/1941年 第4回府展圖錄(臺灣創價學會 提供)

會會場、教育成果展示場地,及電影製作放映與美術展覽的重要場所。它

右上/1931年 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館(出處:昭和6年 臺灣建築會誌)

不但是臺灣首座現代化的藝文展覽館,也是當時臺灣社會與世界現代藝術

右下/1938年MOUVE洋畫集團美術展(廖瑾瑗《在野 雄風 張萬傳》文建會)

21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對話的重要窗口。 日治時期官辦美展共計16回,其中有10回在臺灣教育會館(即今之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辦。當年入選臺、府展的作品,一方面在技法上受 到西方藝術洗禮,同時特意捕捉臺灣特有題材,流露濃郁的「臺灣味」; 今日我們所熟知的前輩美術家如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顏水龍、陳植 棋、郭雪湖、陳進、林玉山、李梅樹…等,皆堪稱臺展舞臺上的巨擘!此 外,當時各式美術團體也此起彼落地成立,引動宛如驚蟄般的新思潮,藝 術家們都期盼為臺灣藝術另闢蹊徑,留下豐厚的藝術資產。二二八事件發 生,藝術家陳澄波蒙難,成為臺灣美術史上最令人遺憾和惋惜的事。 臺灣教育會館二樓為 展覽廳,圖為1933 年顏水龍「留歐作品

一)臺灣美術展覽會—第一代臺灣畫家的舞臺

展」。(顏美里 提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之建築物本體興建於1931年,為日治時期「臺灣教

供)

育會館」,也是當時臺灣官辦美展及各項藝文活動的主要場地,曾為「臺

日治時期1901年設立的臺灣教育會,主要推行語言教育及舉辦「臺

灣美術展覽會」舉辦場所,亦是臺灣首座現代化的藝文展覽館。

灣美術展覽會」(簡稱「臺展」),1931至1936年之臺展即於臺灣教育會館 1927年臺灣美術展 覽會第1回於樺山小 學舉辦。(《臺灣日 日新報》昭和2年10 月28日 七版)

舉辦;1937年,因中日戰爭爆發停辦一年,後改由總督府文教局主辦,共 6回(1938-1943),正式名稱為「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 展」,其中1938至1941年於此館舉辦。 臺展創辦的契機,係源自在臺日籍文化人士與媒體人的努力。1926年 (昭和元年)畫家石川欽一郎(臺北師範學校美術教師)、鄉原古統(臺 北二中、臺北三高女美術教師)、鹽月桃甫(臺北一中、臺北高校美術教 師),與大澤貞吉(《臺灣日日新報》主筆)等人共同向當局建議而創 設,原希望由民間主辦,後日本政府化被動為主動,積極開辦美展。 1927年(昭和二年)由臺灣教育會舉辦的臺展正式登場,會場初期先 是設在樺山小學內,至第5回開始移至臺灣教育會館。而第1回臺展(1927 年)開辦時,在媒體大力宣傳下,已轟動當時的臺北地區。

22

23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制,建立了追尋臺灣色彩的創作方向。 臺展之標準或為官方所訂定,但臺灣畫家卻已發展出遠非日本帝國所 能規範的臺灣特色,而展現自己多樣的生命。如廖繼春以鮮麗色彩譜出南 國氣候;顏水龍踏上蘭嶼,研究原住民族;陳澄波以大自然為畫室等等。 一草一木、人物風俗、天光海景、納入畫家胸懷,舒展於畫布。 官辦美展無論藝術風格或藝術流派雖不脫當時日本畫壇的制約,不過 無論東洋畫或西洋畫,均創造出富有地方色彩與充滿個性的傑出作品。

石川欽一郎(1871 - 1945)

鹽月桃甫(1886 - 1954)

鄉原古統(1892-1965)

任教臺北師範,臺灣現代美

16回官辦美展西洋畫審查

任教臺北第三女高,與木下

術的啟蒙者。早期學生有陳澄

委員,是將油畫技術與素材

靜涯擔任臺展審查委員時,塑

波、倪蔣懷,後有藍蔭鼎、李

引入臺灣的畫家。(田麗

造出臺展型東洋畫。(田麗卿

石樵、李梅樹等,是催生官

卿 《閨秀 時代 陳進》 文建

《閨秀 時代 陳進》 文建會)

辦美展的關鍵人物。(李欽

會)

賢《高彩 智性 李石樵》 文建 會)

日治時期最大的傳播媒體《臺灣日日新 報》,於臺展第1回尚未開幕,即展開「臺 展畫室巡禮」專題報導,密集介紹臺、日籍 畫家。也因此臺展未演先轟動,而開幕當天 更出現全版報導。大眾傳播不只誘發民眾對 美展的關心,更提高藝術家的知名度與社會 地位,塑造了官展的權威性。 日治時期臺籍藝術家多至日本留學, 但臺展的審查委員極力主張臺灣要發展自 鹽月桃甫 1927〈高山姑娘〉 (山の娘)審查委員鹽月桃

己獨特的風格,認為唯有取材當地,切勿

《臺灣日日新報》 以全版報導臺灣美 術展覽會。(《臺

甫,展示具有臺灣地方色彩

盲從「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簡稱「帝

灣日日新報》昭和

的作品。(臺灣美術展覽會

展」)。此觀點無疑對官辦美展的篩選機

版)

(1927-1943)作品資料庫 中

2年10月28日 四

研院史語所) 24

25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二)臺展舞臺上的巨將 臺展不只使東洋畫生根結果,也引領臺灣西洋畫往現代化方向發展, 培育了臺灣第一代優秀的畫家。 臺、府展入選之作,常捕捉臺灣特有題材,加以獨特構圖和個性表 現,令人聞出濃厚的臺灣味。16回官辦美展中,屢次入選的畫家,是為臺 展舞臺上的巨將,其作品曾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辦之《228與消失的臺 灣生命力─南海路54號的前世今生》展的展覽空間中(即二二八國家紀念 館二樓南翼展場),為當時代人開啟美的視野。

1

陳澄波(1895-1947)—臺灣入選日本帝展第一人 陳澄波出生於嘉義。1926年(大正15年)以〈嘉義郊外〉入選日本

帝展,這是臺灣以油畫入選該展覽的第一人,引起 臺、日媒體爭相報導,揚名一時。此後,陳澄波以 奮起之姿,連年入選臺、府展及各大展覽,不斷締 造個人藝術生命的奇蹟。 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前往上海教書,1931年 獲中國「當代十二位畫家代表」。1934年自上海返 臺,積極推進臺灣美術,籌組「臺陽美術協會」。 陳澄波以風景畫著稱,曾說:「大自然就是我 的畫室」。所繪臺灣風景,散發獨特風格。北從臺 北淡水,南至屏東貓鼻頭,皆可見他的足跡,留下 無數寫意之作。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臺灣知識份子歡喜迎接 祖國,期待擺脫次等公民身份,而美術界亦有一番 對新政府的期待。其中,陳澄波在美術界的成就及 聲望,扮演著重要領袖的身份,不但加入「三民主

26

陳澄波(1895-1947)

陳澄波 慶祝日1946 油彩 72.5×60.5 cm,全省美展第1回參展作品。(陳重光 提供)

1926年入選帝展第7回時,接受媒體訪問。 (陳重光 提供)

27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義青年團」,還以畫家身份,擔任嘉義市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的副主 任委員。並於1946年當選嘉義市參議員。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嘉義 地區軍民衝突至為嚴重,而陳澄波因通曉北京話,被推舉為和平使節,前 往軍方協商議和,卻遭拘捕。不料,於同年3月25日美術節當天,未經審 判即於嘉義火車站前遭公開槍殺,一代畫家雙眼未闔,留下臺灣苦難歷史 中淒慄的畫面。 陳澄波在遭刑求的過程中,知自己將面臨死刑,槍決前一晚留下遺 書給同為藝術家的大女婿蒲添生。信中心念嘉義十二萬市民,盼與市當局 談論和平解決,可惜不達目的而亡。死別之際,陳澄波仍對藝術界殷殷企 盼,望大家切莫分枝作派,應為臺灣藝術永世不滅的發展而努力。 因渠家屬長期遭到政府監視,陳澄波遺書、遺物皆密藏多年,遲至九 ○年代才漸曝光。

1947年3月25日陳澄 添生我的親婚呀!

你岳父這次為十二萬市民之解圍,因被劉傳

來先生之推薦被派使節經機場與市當局談論

和平解決,因能通國語之故,所得今次殺身

之禍,解決民族之自由,絕對問心不愧矣,

可惜不達目的而亡。

不過死後之善後,我家庭之維持如何辦法?

請多多幫你岳父之不明不白之死,請愛惜紫

薇等之不周,你岳父在天可能盡力有日來

報。賢婿之惠恩不淺。

嗚呼!我的藝術呀!終不忘於世者是,你岳

父之藝術可有達之至哉。敢煩接信之際,快

點來安慰你岳母之康安否,善後多多幫忙。

告于藝術同人之切望

需要相互理解不可分折為要,仍須努力,此

後島內之藝術之精華,永世不滅之強力前

進,為此死際之時,暫以數語永別無悔呀!

我同道藝兄呀,再進一步之結果,為要呀,

進退需要相讓勿可分枝作派,添生君多少氣

有稍強,煩請見諒,老兄之志望也。

鄙人的作品敢煩請設法,見機來作各展之遺

供)

作展也,希望三分之賣價提供于我臺陽展之

添生雕塑紀念館 提

費用。大概明天上午在嘉義市離別一世呀!

蒲添生的遺書。(蒲

嗚呼 哀哉 我藝兄同人呀,再會!

波於獄中寫給大女婿

陳澄波 夏日街景 1927 油彩 100×80cm,入選帝展第8回(陳重光 提供) 28

29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2

貳。

黃土水(1895-1930) 黃土水出生臺北艋舺,為第一位入選東京帝展的臺

灣雕塑家。在學時因雕刻工藝優秀,獲推薦留學日本, 進入東京美術學校木雕科。 1920年,取材原住民孩童的雕像〈山童吹笛〉入 選帝展第2回,時年僅24歲。之後以〈甘露水〉(1921 年)、〈女人的姿態〉(1922年)、〈郊外〉(1923 年)接連入選帝展,並受知於日本皇室,打開臺灣雕塑 史的第一頁。

右/黃土水 甘露水 1919 大理石,

黃土水的雕刻,風格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在自然

入選1921年帝展第3回,由臺灣總督 府收藏,後改送臺灣教育會。此作品

主義的寫實性中,表達了自己內涵與對鄉土的關懷,也

曾置於臺灣教育會館一樓大廳,戰後 不知去向。(王秀雄 《臺灣美術全集

因其創作主題,使水牛代表臺灣農業社會淳樸勤勞的意

第十九卷》 藝術家)

義宣傳開來,影響深遠。他對雕塑極為熱愛,代表作〈水牛群像〉成為臺

左/黃土水 牛頭 1926 木材浮雕

灣雕塑史上的經典。後因長期過度勞累創作,積勞成疾,1930年病歿於東

60×38cm(李欽賢《大地 牧歌 黃土 水》 文建會)

京,卒年36歲。

上/黃土水(18951930)(李欽賢 《大地 牧歌 黃土 水》 文建會) 下/黃土水在日本完 成〈南國〉(水牛群 像)後與石膏原作合 影(李欽賢《大地 牧歌 黃土水》 文建 會)

30

31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3

陳植棋(1906-1931)

陳植棋

陳植棋出生於汐止,為早年

1928 油彩,入選第

貳。

臺灣風景

9回帝展(陳昭陽 提

留日的卓越油畫家。就讀臺北師

供)

範期間,1924年(大正13年) 因抗日學潮事件遭退學處分。時 石川欽一郎建議陳氏投考東京 美術學校,同年在東京與倪蔣懷 隔海唱和,成立臺灣近代第一個 美術團體「七星畫壇」,首開臺 陳植棋手持參展油

灣繪畫團體展的創舉。在學期間

畫作品(陳昭陽 提

即入選二次帝展及多次臺展,主

供)

要入選作品為〈淡水〉(第1回臺 展,1927)和〈淡水風景〉(第11 回帝展,1930)。陳植棋是臺灣

繪畫史上最早綻放野獸派光芒的

教育會館展出,並舉辦「黃土水 陳植

藝術家,作品色彩激烈,線條生

棋 遺作展」,此為「臺陽美術協會」

動。「如果生命是細而長的話,

為黃土水及陳植棋二位英年早逝的美

我寧願短而亮,我嚮往迸發的生

術家所舉辦的小型紀念展。兩位青年

命力。」他以流星般的生命實踐

美術家在臺灣美術正要蓬勃開啟的三

了這句話,後於1929年罹患肺膜

○年代先後殞落,令人留下深深懷

炎,仍盡力製作帝展作品,努力

念。

1938年第4回臺陽美術展覽會於臺灣

推動畫壇風氣,不幸卒於1931 年,年僅26歲。臺灣美術界失去

32

了一位充滿潛力,具備理想、熱

陳植棋 夫人像 1927 油彩 90×65cm

情的藝術家,令人惋惜。

(陳昭陽 提供)

1938年第4回臺陽展海報,左下角標有「遺作特 別陳列 – 故 黃土水氏、故 陳植棋氏」。 (李欽賢《大地 牧歌 黃土水》 文建會)

33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4

貳。

廖繼春是臺灣前輩畫家中,極富眾望與親和力的一位。雖然一生曾經

廖繼春(1902-1976) 廖繼春出生於臺中豐原,於師範學

歷烽火歲月與憂患貧苦,但他的彩筆卻揮灑一片令人嚮往的抒情世界。他

校畢業後,赴東京美術學校深造。1928

的藝術,如同一道七色耀眼的彩虹,超然而壯麗的跨越了新舊時代之間的

年(昭和3年)以〈芭蕉之庭〉入選東京

鴻溝,昂然從戰前的過去闊步到戰後的現代。

帝展。其耀眼的表現,使其於30多歲時

廖繼春一生從事美術教育,1973年才從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退休。他

即應聘為臺展第6、7、8回西洋畫部審查

曾說:「我不會講話,我用畫來說我的話,畫對我,比什麼都能表達我的

委員。

心情。」繪畫是其一生的話語。

臺展鼓勵表現本地色彩的趨勢,使 得廖繼春持續探索臺灣特色。1937年

5

(昭和12年)於個展時自述:「雖不能

李梅樹(1902-1983) 李梅樹出生於臺北縣三峽鎮,自

完全脫離寫實,但不是描繪物體的外觀,而是以色彩,象徵性地捕捉對象

幼醉心繪畫,但其父卻盼渠從政,直

的現實感。」擅於掌控色彩,濃重的彩度及明快的節奏為作品特色之一,

至作品入選臺展第1、2回後,始償夙

畫作明朗有深度,歡悅中見

願,赴日習畫。

抒情。廖繼春從綠蔭裡彩繪

返臺後以道地臺灣題材表現,畫

出鄉土,風格化了臺灣之

風典雅親切,1935年(昭和10年)以

美。

〈小憩之女〉榮獲臺展第9回特選及 「臺展賞」。 李梅樹 自畫像 1931

在臺灣繪畫史的研究中,一般將

72.5×91cm,獲臺

李梅樹先生的創作風格分成早、中、

展第7回特選獎(李 梅樹紀念館 提供)

晚三個時期,早期指的是日治時期的 創作,稱為「外光派時期」,同時受到印象主義與寫實主義的薰陶,以照

上/廖繼春 自畫像 1926 木板油 彩 33×24cm,東京美術學校畢業

相術來輔助作畫,以自然客觀的寫實風格,描寫故鄉的風土人情,以典

作品(廖述文提供)

雅、親切的方式結合了西洋藝術與臺灣本土題材;中期為戰後至1977年生

下/廖繼春 芭蕉之庭 1928 畫布

病住院前的創作,稱為「臺灣本土時期」,該時期開始參與地方自治,畫

油彩129.2×95.8cm,入選日本帝

風改變為個別傳記式的肖像作品,及就地取材,生活印象式的作品;晚期

展第9回。(廖述文提供 / 臺北市 立美術館典藏)

34

為生病痊瘉後一直到逝世前的創作,稱為「回歸自然時期」,或許因為大

35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病初癒,對人生有所領悟,此時期作品洋溢著怡然自

6

貳。

顏水龍(1903-1997)

得的滿足,不再刻意經營構圖,畫作的題材也不再拘

顏水龍出生於臺南縣下營鄉,於1920

於物像。以大自然的風景描寫為最常見的主題,強調

年(大正9年)至1932年(昭和7年)間先

人與大自然在光線的交融下所產生的感動。

後留學日本及法國。留學期間,曾受教畫

李梅樹的從政經歷,擴展了他對庶民生活及傳

家Van Dongen ,畫作風格表現「飽滿的白

統文化的瞭解,將民間真誠熱情的生活,展現在畫布

色」,呈現不同質材、亮度的白。1931年

上。一生貫徹寫實主義理念,是一位以入世精神關懷

作品入選法國秋季沙龍,美術成就亦獲日

現世,表達臺灣之美的畫家。

人肯定。1933 年和陳澄波、廖繼春、李 梅樹、楊三郎、李石樵等人創立了「臺陽 上/李梅樹 麗日 1942

美術協會」。1934年於臺灣教育會館舉辦

116.5×91cm,獲府展第

「滯歐作品展」,同年應邀擔任臺展第8

5回推薦獎(李梅樹紀念

回審查委員。

館 提供)

1935年,為調查雅美族工藝首度登上

下/李梅樹 小憩之女 1935 162×130cm,獲

蘭嶼地域,其作品〈紅頭嶼の娘〉發表於

臺展第9回特選及「臺展

臺展第9回。隔年,向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賞」(李梅樹紀念館 提 供)

倡議創設美術工藝學校,官方委其先著手 調查民間工藝,顏氏則選擇竹、藺草等地 方性材料,作為臺灣工藝發展的主軸。 1950 年起,顏水龍作品逐漸趨於 某些特定題材,取材臺灣原住民是一大特 上/顏水龍 巴黎留

色,人物畫像、蘭嶼風景等系列膾炙人

影(顏美里 提供)

口,用多層次平塗的筆觸、概念性的畫法

下/顏水龍

來畫出皮膚部分;而衣飾則鮮麗多變化,

K孃

1933 油畫,獲臺 展第7回特選(臺灣

其中以蘭嶼少女、屏東排灣族、山地門魯

美術展覽會(1927-

凱族婦女畫像更是他的最愛;其後又以一系列臺灣風景為主的作品呼籲環

1943)作品資料庫 中研院史語所)

36

境保護問題,反應出其人文關懷的一面。

37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顏水龍畢生致力推動藝術大眾

顏水龍 紅頭嶼の娘

化,堪稱日治時期唯一跨界走上廣

1935 油畫,入選臺

貳。

展第9回(臺灣美術

告及工藝藝術的美術家。除了繪畫

展覽會(1927-1943)

本身的造詣之外,對於臺灣的美術

作品資料庫 中研院 史語所)

教育、工藝美術的推動,都有相當 程度不可磨滅的貢獻。

7

楊三郎 (1907-1995) 楊三郎之子楊星朗回憶道:「有一天,有人來通報說,軍隊要來抓楊

三郎了。當時我們已搬到淡水,爸爸趕緊從後門坐小船離開。不久,軍隊 果然來了,結果撲了空。事後爸爸曾說,那天淡水河裡滿佈屍體,河水染 成了紅色。」 擅長捕捉大自然風貌的畫家楊三郎,對臺灣美術運動的聚結與推動, 有相當靠實的穩定力量。事實上,他一度受到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的影響, 甚至列為通緝的對象,因此躲到淡水。原因在於他當時屬於頭號人物,家

書,出面整合臺灣美術力量,這在臺

境與熱於助人的性格多少讓他被推到檯

灣美術文化歷史進程裡,楊三郎無疑

面上。楊三郎其實曾因被誣陷遭逮捕好

是第一人,也是日後影響許多臺灣美

幾次,都是靠著妻子許玉燕想盡辦法把

術家的重要人士。

他救出來。 對楊三郎來說,1928年他與陳澄 波、陳植棋等人組成「赤島社」,無疑

上/1946首屆全省美展審查委員合影。楊三 郎戰後擔任行政長官公署文化諮議,負責籌

就是想從另外一條路提出制衡臺展的官

辦全省美展。後右二為陳澄波、顏水龍;前

方系統。因此,楊三郎骨子裡其實是在

右起為郭雪湖、楊三郎、陳進。( 湯皇珍 《陽光 印象 楊三郎》 文建會)

野性格,雖然家境富裕,但卻更能體恤 民間那股草莽的生命勃發之姿。之後幾

楊三郎(1907-

右/楊三郎 持扇婦人像 1934 油彩

1995)(楊三郎紀

130×81cm,以妻子許玉燕為模特兒(楊三

經考慮正式接受當時政府頒予的諮議聘 念館 提供)

38

郎美術館 提供)

39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林玉山(1907-2004)

竹…「離形得似,神似

林玉山出生於嘉義米(美)街,其畫藝啟蒙

離形」的轉換,成就其

交融了民間畫師與文人畫家等迥異風格。1926年

繪畫藝術,無論是在意

(大正15年)留學東京川端畫學校,1927年(20

念、技法及風格,都足

歲)入選第1回臺展,並與郭雪湖、陳進同被譽

為後世典範。

8

為「臺展三少年」,尤以膠彩畫及水墨畫著稱。1928年再度入圍第2屆臺 林玉山 大南門 水墨 灣美術展覽會,並與嘉義、臺南其他畫家共同成立春萌畫會。1930年〈蓮 1927 ,入選臺展第 1回(臺灣美術展覽

林玉山 蓮池 1930 絹本膠彩

會(1927-1943)作品

147.5×215cm,獲臺展第4

林玉山的繪畫藝術歷經兩次變化,第一次是川端畫學校回來後,問學 資料庫 中研院史語

回特選及「臺展賞」(林柏

池〉及1932年〈甘蔗〉作品榮獲臺展第4、第6回之特選與「臺展賞」。

亭 提供)

所)

於悶紅老人,由寫生派參透文人畫的契機;而京都時期是摹古考古期,摹 取的對象是中國宋人的畫作。另一方面,個人的漢學詩文修養,使他更能 9

融入傳統中國水墨畫並發展出更多元的表現方式。

陳進(1907-1998) 陳進出生新竹香山,為日治時代臺灣著名女性畫家之一。1922年(大

戰後林玉山任省立嘉義中學美術教師,1951 年轉往師大美術系執教

正11年)就讀臺北第三女高時,美術才華備受日籍老師鄉原古統賞識,並

至退休,以〈脫韁惟賴勤寫生〉(1973年)等文倡議自然寫生,認為作畫

鼓勵其赴日習畫。

需立足於自然。「寫生是繪畫的重要基礎…有堅實的寫生經驗才能胸有成

1925年初入東京女子美術學校,即以一年級的3件作品〈姿〉、〈罌 粟〉、〈朝〉參加1927年入選於第1回臺展,並與林玉山、郭雪湖同被譽 為「臺展三少年」。1928年起,連續3年榮 獲臺展之特選獎,作品成為臺展舞臺上眾所 矚目的焦點,至1934年,再以〈合奏〉之 作入選日本第15回帝展,成為第一位入選 帝展的臺灣女畫家。 陳進畫作表現出溫婉細緻的時代女性 美,以其細膩獨到的慧眼,仔細觀察周遭的 林玉山

40

人、事、物,並反映在她畫筆之下,其卓越

(1907-

2004)(林柏亭 提

陳進(1907-1998)

供)

(蕭成家 提供)

表現,受邀任第6、7、8回臺展審查委員。

41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10

李石樵(1908-1995)

上/郭雪湖 南街殷 賑 1930 絹本膠彩

李石樵出生於臺北縣泰山鄉,受教水彩大師石川

11

貳。

郭雪湖(1908-2012) 郭雪湖出生於臺北大稻埕,隨傳

188×94.5cm,獲臺

欽一郎。1931年(昭和6年)進入東京美術學校,

展第4回無鑑查(免

統書畫家蔡雪溪學畫。1927年(昭

1933年(25歲)以〈林本源庭園〉入選帝展,並

審查)資格及「臺展

和2年)以不及20歲之齡入選第1回

連年入選16回臺府展,得以在日本及臺灣官方展

/ 臺北市立美術館典

賞」(郭禎祥 提供 藏)

覽中一露頭角,他更在1941 年以第一位臺籍畫

下/郭雪湖 萊園春

家身分獲得日方辦文展「免審查」資格的最高榮

色 1939 紙本膠彩 223×149 cm,獲府

譽。

展第2回推選獎(郭

早期風格以寫實為主,曾言:「繪畫是社會的反

禎祥 提供)

映,應該和大眾生活結合才有意

臺展,並與林玉山、陳進共同締造 「臺展三少年」的傳奇。郭氏濃豔的 膠彩細密畫,表達獨特的鄉土風情。 其作品〈南街殷賑〉,以迪化街為題 描繪霞海城隍廟大拜拜的情形,贏得 臺展首度創辦的「臺展賞」。

義。」二次大戰前後,臺灣政局

曾加入東洋畫會「栴檀社」、

丕變,李石樵以其在人物畫上的

「麗光會」,對於推展臺灣美術運動

成就,以巨幅油畫刻畫時代臉

之貢獻為結合畫友成立東、西洋繪畫

譜。而1943年〈合唱〉與1945年

兼容的「六硯會」。「臺陽美展」成

〈市場口〉之作,為後世留下政

立後,曾擔任多年東洋畫部評委。戰

局交替的時代群像。經歷過日治

後初期,受聘為長官公署諮議,與楊

時代的意氣風發、戰後早期的困

三郎等人籌組「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

頓窒礙,終能秉承藝術道德為一 貫圭臬,除了費時多年探討抽象 繪畫,晚年復歸於寫實,畫風變 化多端。 李石樵是臺灣前輩畫家中, 少數以思考性畫風見長的一位, 在邁向寫實主義的顛峰後,繼續 探索現代繪畫不斷超越自我,為

上/李石樵(19081995)(李石樵美 術館 提供)

會」。擔任其審查委員及「臺灣全省 教員美術展覽會」顧問等。 郭雪湖對畫作認真投入,習以

中/李石樵 林本源 庭園 1933 油畫(李

「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精神,畫其胸

石樵美術館 提供)

中之獨得。而渠亦師亦友的日籍畫家

下 / 李 石 樵

鄉原古統描述郭氏:「為人精進勤

1943

油彩

116.5×91cm,此作

勉,終日袖藏寫生帖,遊於郊原,以

反應太平洋戰爭末期

探討自然畫材;夜則到圖書館,研究

情景(李石樵美術館

臺灣畫壇永不凋零的巨人。

42

提供)

各種古畫。」

43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三)發光的美術團體 原本沈寂的臺灣美術,自臺展舉辦後,邁開活躍的步伐。美術團體 此起彼落,研究發表新興美術,擔任畫壇振奮飛躍的角色,而美術團體辦 展,甚且成為觀測臺展的前哨站。

1

臺灣水彩畫會 1924年(大正13年),「臺灣水彩畫會」成立於臺北市,該畫會成

員由日籍美術教師石川欽一郎及其學生組成,成員包括倪蔣懷、李石樵、 李澤藩、陳英聲、藍蔭鼎、張萬傳、洪瑞麟等。該水彩畫會第6至11回展

左/陳植棋 淡水風 景 1925-1930 油彩

覽,皆於臺灣教育會館舉辦。

73×91cm (陳昭陽

因石川先生的影響力,臺灣水彩畫奠定堅實基礎,更培育出臺灣第

提供) 右/1931年,赤島社

一代水彩畫家。而在石川先生與其弟子不斷努力及培育下,促使水彩畫從

第3回展覽會場。(李

日治時期開始,在畫壇扮演重要角色。也因此儘管當時臺、府展以油畫為

欽賢《俠氣 叛逆 陳植 棋》文建會)

主,水彩畫仍未失去應有地位。

2

赤島社 「…終生從事藝術,化育我們所在的美麗島嶼,我們熱愛藝術的心,

強迫我們為鄉土臺灣島而殉情。因此永遠不能遺忘我們才疏學淺的心志, 精進於研究之道──這即是赤島社的使命,亦是我們的生活。」 1927年石川欽一郎 與其學生合影,左起 陳德旺、洪瑞麟、倪

「赤島社」於1927年(昭和2年)成立,其成員包括陳澄波、張秋 海、楊三郎、顏水龍、廖繼春、郭柏川、李梅樹、陳植棋等人。

蔣懷、石川欽一郎、 陳英聲、陳植棋、

1929年《臺灣日日新報》以「新臺灣的鄉土藝術」報導該社首展,由

藍蔭鼎。(顏娟英

於展覽成員多為臺展入選畫家,因而其所推出之作品,被視為是臺展的前

《水彩 紫瀾 石川欽 一郎》文建會)

44

奏曲。

45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左/栴檀社是全臺 3

栴檀社

東洋畫最重要的畫 社(陳瓊花《自然

貳。

左/陳澄波 嘉義公園 1937 油彩 60.5×72.5cm,參加1943年第9屆臺陽展(陳重光 提供) 右/楊三郎 迪化街口 1946 油彩 73×91cm(楊三郎美術館 提供)

「栴檀社」於1930(昭和5年)成立於臺北市,以臺展東洋畫展出者 寫生 林玉山》文建 為中心。臺籍畫家包括林玉山、陳進、郭雪湖、蔡品、潘春源、林東令; 會)

5

日籍畫家有木下靜涯、鄉原古統、村上無羅等。其第2、第4回展,於台灣 右/1930年第一屆

MOUVE洋畫集團即「行

栴檀社展覽會場一

教育會館舉行。

景(廖瑾瑗《四季

動美術集團」,於1937年

彩妍 郭雪湖》文建

(昭和12年)成立 。「…組

會) 4

臺陽美術協會

織『動向』畫會,取其不斷向

下/日本的《臺灣藝

前邁進的意義…」,其成員有

1934年(昭和9年),臺展之中堅份子陳澄波、陳清汾、李梅樹、李 術 》 出 版 臺 陽 展 專 石樵、廖繼春、顏水龍、楊三郎及日籍畫家立 石鐵臣8人倡設臺陽美術協會,此團體並獲社

號(李欽賢《高彩

洪瑞麟、張萬傳、陳德旺、

智性 李石樵》文建

陳春德、許聲基(呂基正)

會)

等人,屬臺展第二代年輕畫

會賢達蔡培火、楊肇嘉支持,成為日治時期規 模最大的民間美術團體。 臺陽美協整合了赤島社與栴檀社的畫家, 年年舉辦「臺陽美術展覽會」,前5屆以教育

1938年第1回MOUVE 展,7名成員在臺灣 教育會館樓梯排成 一排。由上而下: 呂基正、張萬傳、洪

家。1938年於教育會館舉辦 首展,展出形式不設定,在純 粹繪畫作品,包括:油畫、水

瑞麟、黃清埕、陳德

彩、雕塑、圖案設計、木雕、

中山堂)。渠於第6屆(1940年)增加東洋畫

旺、陳春德。(廖瑾

玻璃畫和速寫等。

部,第7屆(1941年)新設雕刻部。

傳》文建會)

會館為展覽會場,之後移至公會堂(今臺北

46

MOUVE洋畫集團

瑗《在野 雄風 張萬

47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二。臺灣省參議會 時期 二二八事件重要的歷史現場

貳。

一)民主政治第一聲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臺灣脫離日本統治,開啟歷史新頁。在日治時

期已萌芽的民主自治理念,在對祖國的期待下,以更熾熱的方式燃燒,臺 灣人充滿當家作主的渴望。 1946年5月1日,第一屆臺灣省參議會於原臺灣教育會館舉行成立典

國府接收臺灣後,著手籌辦地方自治。其中,1946年4月15日省參議

禮,議事廳設於右翼(北翼)二樓禮堂,是臺灣戰後首要的民主殿堂。

員選舉,應選30名,候選人達1,180人,參政熱情,掀起狂潮。

承載當時600萬臺灣人民的期盼,省參議員對國府接收臺灣後的諸多

當年全臺17個縣市參議會,經投票產生30位臺灣最高層級的民意代表

問題,直指核心、反應輿情、嚴格批判。政治改革之殷切,振動人心。

──第一屆省參議員。經過半月的籌備,同年5月1日上午於此館舉行成立

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多數省參議員站在改革的第一線,但事後卻遭逮

大會,同日下午選出正副議長,分別為黃朝琴、李萬居當選。此次雖非直

捕或殺害,留下國家暴力摧殘臺灣人才的印記,這亦是此幢建築物被選定

接民選,但民主之路,漸露曙光。

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主要緣由之一。

第一屆省參議員當選名單列表如下: 縣市名稱

當選參議員名單

候補參議員名單

臺北縣

黃純青、李友三、林日高

林世南、謝文程、盧根德

新竹縣

林為恭、吳鴻森、劉濶才

張錫祺、范姜萍、彭德

臺中縣

林獻堂、洪火煉、楊陶、丁瑞彬

楊天賦、林忠、賴維種、林碧梧

臺南縣

李萬居、劉明朝、殷占魁、陳按察

黃媽典、梁道、郭柱、謝水藍

高雄縣

洪約白、劉兼善、林璧輝

黃聯登、吳瑞泰、陳皆興

臺東縣

鄭品聰

陳振宗

花蓮縣

馬有岳

梁阿標

澎湖縣

高恭

高順賢

基隆市

顏欽賢

張振生

臺北市

黃朝琴、王添灯

蔣渭川、陳旺成

新竹市

蘇惟梁

何乾欽

臺中市

林連宗

陳茂堤

1946年第一屆臺灣

彰化市

李崇禮

呂世明

省參議會議事廳剪報

嘉義市

劉傳來

黃文陶

(設於原臺灣教育會

臺南市

韓石泉

湯德章

高雄市

郭國基

陳啟川

屏東市

陳文石

李明道

館)(《臺灣新生 報》1946年5月1日 五版)

(資料來源:李筱峰《臺灣戰後初期的民意代表》台北市:自立晚報 1993 頁25-27) 48

49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上/經過激烈的選舉後,第一屆臺 灣省參議會於1946年5月1日成立。 (林信貞提供) 左/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臺灣人, 積極準備參政,期待一展抱負。 (臺北228紀念館提供) 右/省參議員選舉,候選人千餘 名,選出三十名,當選率僅為 2.54%。(《人民導報》1946年4 月16日二版) 右頁/協力建設民主臺灣,各省參 議員熱烈抒發抱負。(《臺灣新生 報》1946年5月1日五版) 50

51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二)監督時政 媒體揚聲 民眾對省參議員期待甚殷,媒體(《臺灣新生 報》)以「六百萬人的播音機」形容之。面對國民政 府接收臺灣所衍生的問題,省參議員嚴加批判:王添 灯、林日高對官商勾結不遺餘力地揭露;郭國基、李 萬居等對臺籍人士無法登用大聲疾呼;林連宗對司法權未能獨立,法院判 老百姓的眼中:官員 大魚大肉享富貴。

決竟需請示中央嚴加質問…。

(《新新》第二卷第

而陳儀長官進行經濟統治的兩大單位──專賣、貿易兩局,貪腐問題 一期新年號,1947 嚴重,縱予奸商舞弊機會,時由林獻堂等27名省參議員(幾近為全員聯合

年1月5日)。

「…六百萬省民的聲…一句都 「發言要求的巨手林立」議事之

不願聽漏」媒體以漫畫反應當

熱烈,媒體以漫畫呈現。(《臺

時民眾對議會質詢熱切關注。

灣新生報》1946年5月3日四版)

提案),請政府撤銷貿易局。

「要握緊貪官污吏 別讓他們從

(《臺灣新生報》1946年5月

指縫溜去」議員對貪污問題之質

13日五版)

詢,深得人心。(《臺灣新生 報》1946年5月5日五版)

媒體對民主大事高度關注,《人民導報》、《臺灣新生報》於第一次 大會開議15天,日日以整版專題報導。 ▲

民主殿堂─議事區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其中省參議員王添灯、林連宗遇害;郭國基、 林日高、馬有岳等遭逮捕繫獄。感念其為臺灣所留下的民主之音, 在《228與消失的臺灣生命力─南海路54號的前世今生》展覽中, 特別規劃以「議事桌」之空間裝置呈現他們當年的質詢報導。

左/省參議會招待京滬記者團 時,劉明朝參議員(臺南縣選 出)言:通貨膨脹嚴重,戰 前15元、戰中45元、戰後500 元,失業係當前最嚴重問題。 現在公務員上級多由外省人獨 佔,下級工作始由臺灣人服 務,需要儘量登用臺灣人才! (《民報》1946年10月20日 三版) 右/《民報》1946年9月20日

《228與消失的 臺灣生命力─ 南海路54號的 前世今生》展 覽中的議事桌 空間裝置。

一版

52

53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上/林日高 臺北縣 林日高質問農林處葉 檢驗局局長,濫用私 人虛報名額,姨太太 任技正,老技師竟被 免職。(《臺灣新生 報》1946年5月9日 五版) 左/馬有岳 花蓮縣 馬有岳詢問參謀總長 柯遠芬,直言軍人持 武器肇事,不維持治 安反擾民,是民眾反 感之因。(《臺灣新 生報》1946年5月4 日五版)

上/王添灯 臺北市 王添灯提出貿易局賣官傳言不斷, 如此貪官污吏實不適任;以及公營 事業宜有民選監察機關,以防貪腐 弊端。(《臺灣新生報》1946年5 月7日五版)

54

右/郭國基 高雄市

下/林連宗 臺中市林連宗詢問警

省參議員郭國基要求政府重用本省人

務處長胡福相:警察動不動開槍威

材,「絕不容以臺胞不解國語國文為

嚇民眾,如此胡為,民心何安?警

理由,拒絕登用臺省人,此種看法不

察檢舉人犯不可濫施暴行。(《臺

僅無理由,且侮辱臺胞無過於此」。

灣新生報》1946年5月5日五版)

(《臺灣新生報》,1946年5月3日)

55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三)二二八事件中的民主響動 二二八事件期間,全臺陷入動盪,以各地民意代表為主力,紛紛組 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目標在肅清貪官污吏,爭取本省政治改 革」。 17名常務委員當中,省參議員代表佔9名,居過半比例。分別為黃朝 琴、林獻堂、李萬居、王添灯、林連宗、郭國基、黃純青、蘇惟梁、林為 恭。餘如顏欽賢在基隆市,林日高在臺北縣,馬有岳在花蓮縣,韓石泉在 臺南市,劉明朝在臺南縣等,均為該會地方分會的核心領導人物。 「縣市長民選、長官公署改組為省政府、任用本省人士…」各地聲響 一致,要求陳儀政府進行民主改革。但3月 8日國府大軍抵達基隆後,陳 儀即一改原先與民意代表合作的態度,宣布處委會為非法團體,並對其相 關成員展開拘捕及殺害。

1947年2月27日傍晚,因專賣局官員查緝

1947年3月6日處委會於中山堂補開正式

私煙,擊斃市民,群眾要求懲處兇手。

成立大會,選出常務委員17席,省參議員

(《中華日報》1947年3月1日一版)

占9席。(《臺灣新生報》1947年3月7日 一版)

1947年2月28日民眾前往專賣局臺北 分局抗議,群眾愈聚愈多。(《中國

1947年3月6日陳儀透過廣播,回應

1947年3月10日陳儀下令解散二二八處委

生活》)

二二八處委會政治改革的要求。但隨即

會,禁止一切集會遊行。(《臺灣新生

於3月9日宣佈戒嚴。(《臺灣新生報》

報》1947年3月11日二版)

1947年3月6日一版) 56

57


四)民主傷痕 議壇噤聲 因二二八事件的爆發,民主羽翼未豐,議壇卻已折翼。其中省參議員 王添灯、林連宗遇害;郭國基、林日高、洪約白、馬有岳被捕;顏欽賢、 蔣渭川(候補)遭通緝。事件後,省參議員因有顧忌,致出席、發言及提 案銳減,衝擊議政。 省參議會第三次大會揭幕時,議長黃朝琴於報告中言:「…,此次因 經二二八事件,議員當中,或因一時意志不堅,或因池魚之殃,故被捕者 有之,被通緝者有之,失蹤者亦有之…。」當時議場冷清,30位議員中出 席議員僅16位,而只要因故請假3席,即無法達到法定開會人數。 延續日治時代民主自治運動的戰火不再,菁英消沈,臺灣社會因恐懼 而落入緘默。臺灣省參議會的議政方向,亦由「建設新臺灣」的國家大政 方針,退縮到謹守地方自治一隅。

陳儀於3月13日呈主 席蔣中正的第一批 「辦理人犯名單」: 已列有省參議員王 添灯及林連宗,後又 增補林日高、蔣渭川 (候補)。(大溪檔 案 國史館提供)

58

59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姓名

1

2

3

4

頁59、60/4月18日警總發佈「二二八事變首謀叛亂在逃主犯名冊」,下令憲兵第四團加緊 通緝歸案。該名冊列明之省參議員共7位,依序為蔣渭川(候補)、王添灯、郭國基、林日 高、林連宗、顏欽賢、陳旺成(候補)。但實際上,自3月10日起,多人已遭秘密逮捕及暗 殺。(《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檔案》 檔案管理局 提供 )

60

蔣渭川 (候補)

王添灯

郭國基

林日高

性 別

年 齡

籍貫

男 48 臺北市

男 47

男 48

高雄

男 45 臺北縣

林連宗

男 43 臺中市

6

顏欽賢

男 46

陳旺成 (候補)

前額稍禿 身材中等

臺北

5

7

面貌特徵

男 59

基隆

新竹

額寬高 身材中等

貳。

案由

罪 名

倡謀叛亂 煽惑暴動

1.政治建設協會總務組長 2.二二八事件處委會主要首領 3.要求政府撤退軍醫 4.控制廣播電臺,發表荒謬煽動言論, 意圖顛覆政府 5.強迫奪取軍糧 6.召集前日陸海空軍人員開會,號召組 織武裝隊伍及青年同盟

叛亂首要

1.二二八事件處委會首領兼宣傳組長 2.提議並廣播三十二條叛國議案 3.派員監視臺灣銀行企圖控制全省金融 命脈 4.控制廣播電臺及交通機關

叛亂首要

1.與蔣渭川、王添灯等勾結圖謀顛覆政 府 2.事變前藉考察全省工廠事業為名,從 事煽動暴亂 3.鼓動暴徒叛亂,組織高雄治安軍,並 強力接收政府機關

奸黨主要 叛亂首要

1.臺共中委 2.二二八事件處委會委員兼宣傳組委員 3.與王添灯勾結策劃顛覆政府 4.號召組織武裝隊伍,意圖顛覆政府 5.策動響應謝雪紅叛亂

叛亂首要

1.二二八事件處委會委員 2.策動臺中地區暴動,與偽臺中作戰本 部謝雪紅等勾結 3.要挾接收臺灣高等法院

叛亂要犯

1.二二八事件處委會委員 2.主持組織煤礦忠義服務隊反抗政府

叛亂首要

1.政治建設協會理事 2.二二八事件處委會委員 3.提議市民自己維持治安,不許軍警帶 槍出勤 4.煽惑叛亂

(節錄自4月18日警總發佈「二二八事變首謀叛亂在逃主犯名冊」)

61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五)消失的臺灣生命力-二二八事件遭殺害之省參議員

1949年11月28日,二二八事件結束約二年多,國家安全局除盲從附 和份子不錄外,編成正法及死亡人名冊、逃逸人犯名冊、自新份子名冊、 曾被捕或已釋放份子名冊、現在逍遙法外份子名冊,成為50年代白色恐怖

1

王添灯(1901-1947) 1. 進步民主思維

繼續監控的對象。

王添灯自日治時期,即投身政治運動,善 於演講的王添灯,以「被囚的臺灣自治制度」 批判日本政府。1931年所撰「市街庄政之實 際」,為地方自治建立理論基礎。政治活動力 十足,曾因積極籌組「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新 店支部,遭日警拘留。 戰後,一方面致力於實業界,出任茶商公會理事長;另一方面,表達 右/王添灯(19011947) 下/1931年(昭和7 年)王添灯出版《市 街庄政之實際》,闡 述地方自治理論。 (純純文創 提供)

其一貫民主理念,於1946年競選省參議員時,主張「言論、出版、結社自 由,省市縣鄉鎮各級首長實施民選,並儘量登用省內賢能清廉之士…」。 並提議國大代表選舉,應由人民直接民選。先後當選臺北市參議員及省參 議員,並出任《人民導報》及《自由報》社長。無論在政界或新聞界,都 有顯著表現,為全臺重要領導者之一。 2. 鐵面議員 問政犀利 王添灯在省參議會中,因追究官商勾結,聲名大噪。強力 批判專賣、貿易兩局官員,將接收物資,透過官商勾結,送往 上海營利。

上/省參議員林連宗、王

不時提筆為文,王添灯在《省參議會的千萬言》中指出,

添灯在「二二八事變正法 及死亡人犯名冊」中。 (檔案管理局 提供)

臺灣脫離日帝統治,但卻倒退失去法治,世界上絕對沒有「沒 有法治的民主政治」。民眾應團結力量,監督政府。

下/曾被捕或已釋放人犯

王添灯同時擔任《人民導報》、《自由報》社長,對政

名冊中,見省參議員郭國 基、馬有岳、洪約白。 (檔案管理局 提供)

62

治腐敗之批判不遺餘力,此二刊物皆因二二八事件爆發而遭停 刊。

63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上/臺灣省參議會首

3. 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

次開會,參議員合

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起因於政治

貳。

影。(純純文創 提 供)

腐敗,引發臺灣社會全面性的反抗。王添

左 中 / 王 添 灯

灯始終站在第一線,多次面見陳儀,是

(1901-1947),省

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重要領袖,並代

參議員。(純純文創

表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發言廣播,提出

提供) 右下/「為最大多數 謀最大福利」,面

上/王添灯代表處

對戰後政局困頓、經

委會,向中外廣播

濟衰頹、失業嚴重,

三十二條處理大綱。

王添灯提筆建言。

(《臺灣新生報》

代表二二八事件政治改革的「32條處理大 綱」。 3月10日晚間,陳儀下令憲兵駐臺特

(《臺灣新生報》

1947年3月8日二

高組,展開秘密逮捕。王添灯於11日清晨

1946年10月20日二

版)

遭便衣人員逮捕,迄今生死不明。4月18日

下左/戰前臺灣人及

警總所公布的「228事變首謀叛亂在逃主犯

版) 左下/《人民導報》

在臺日本人,收聽

在1946年1月1日創

廣播之人數與普及

刊,是一份由左翼人

狀況。(摘錄自《台

士經營的報紙。初由

灣世紀回味 文化流

宋斐如擔任社長,後

轉》/ 遠流出版)

由王添灯擔任。

名冊」,冠之以「提議並廣播32條叛國議 案、控制廣播電臺及交通機關」的罪名。

下右/臺北放送局 放送亭(今二二八和 平公園內),高約2 公尺,興建於1934 年,JFAK為其台 呼,現改為臺灣廣播 電臺。其形狀仿神社 周遭的石燈籠建築, 加上閩式飛簷屋頂, 屋頂下方的網狀方 牆,裡面設有喇叭廣 播放送。臺北人暱稱 這戶外的收音機為 「放送頭」。(摘錄 自《台灣世紀回味 文化流轉》/ 遠流出 版)

64

65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2

貳。

林連宗(1905-1947) 1. 律師從政 改革司法 林連宗,彰化人。以優異成績畢業

於日本中央大學法學部,並通過行政、司 法兩科高等考試。1931年返臺,在臺中 執業律師,戰後當選臺灣省律師公會理事 長。 對公共事務的關注,促其投入政治, 1946年4月當選第一屆臺灣省參議員,11

林連宗(右一)

月當選制憲國大代表。法律素養使其在省 左/1946年11月,國民大會臺灣省代表

參議會中成為意見領袖,每每對司法獨立

於南京國民大會堂前合影。(林信貞提

問題提出質詢;針對官員貪腐頻傳,林連

供)

宗提案由縣市參議會組織監察委員會;亦

下/林連宗家書,文中強調「制定憲法

力主撤銷壟斷經濟的貿易局。

乃一國歷史上重大之事…,國大代表當 要自重,不待多言。」(林信貞提供)

上/1931年(昭和6年),林連宗在 臺中執業律師,門口掛有「辯護士 林連宗」的招牌。(林信貞 提供) 下/1946年臺灣省參議員當選證 書。(林信貞提供)

66

67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2. 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

3. 受難

二二八事件蔓延全臺,3月1日臺中、彰化縣市參議會及民間團體(包

二二八事件期間,局勢動盪,林連宗前往臺北開會研商,3月10日因

括律師公會)召開聯席會議。提出「改組長官公署」、「實施省縣市長民

交通中斷,暫住好友李瑞漢律師家中,下午被軍憲人員帶走。夫人林陳鳳

選」等要求,推派林連宗為代表,前往臺北會商。3月6日全臺「二二八事

透過省參議會請求協尋,警備總司令部的回答為:「在局勢混亂中,被人

件處理委員會」選出17名常務委員,林連宗為其中之一。

挾仇報復畏罪脫逃」。 但實際上卻是在3月10日遭到陳儀下令情治系統秘密逮捕後殺害。之 後公佈的涉案理由冠之以:一、擔任二二八事件處理會委員,二、策動臺 中地區暴動與偽臺中作戰本部謝雪紅等勾結,三、要挾接收臺灣高等法 院。

左/「臺中三二變亂始末記」 中央 社新聞稿。臺中縣、市參議會及彰化 市參議會召開緊急聯合會議,以林連 宗為代表,向陳儀提兩項要求:起用 本省人士、民選省縣市長。(林德龍 提供) 右/《臺灣新生報》1947年3月6日 二版

12日憲兵司令部呈主席蔣中正情 報:陳長官10日令憲兵駐臺特高 組,秘密逮捕國大代表林連宗、 參議員林桂端、李瑞峰(彼等聯 名接收高等法院,係律師)(大 溪檔案 國史館提供)

68

69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上、右頁上/1947年6月26日林連宗妻林陳鳳之陳情

1949年11月28日國家安全局檔案-

書:3月10日林連宗在友人李瑞漢處遭憲兵第四團一人

「二二八事變正法及死亡人犯名冊」,

及便服四人帶走後,業經三月有餘,屢向各處查詢,

記載著林連宗姓名,但家屬卻始終未被

均屬徒勞,不知至今是否安在…。(林信貞 提供)

告知。數十年來仍承受著不知忌日、不

貳。

知屍首何在、無墳可拜的痛楚。(檔案 管理局 提供)

70

71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三。美國在臺新聞處 時期 推動臺灣民主化與提升現代藝術的重要推手

貳。

堵共產主義的前哨 站,雙方形成緊密

的夥伴關係。 1979年臺美斷 1959年,「美國在臺新聞處」(簡稱「美新處」,USIS [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aiwan])於1958年臨時省議會遷離後次年遷入。此 後20年間,正值臺灣威權統治最嚴苛的年代,這裡成為戒嚴時期臺灣獲知 歐美消息的重要管道。1979年,臺美斷交,原本駐臺的美國大使館相關文 化、教育、商務組織,改為非官方性質的「協會」或「中心」持續相關交

交前,雙方具有正 式外交關係,官員

1960年臺北美新處

互訪頻繁,美新處

印行海報,為美國總 統艾森豪訪華進行宣

成為重要傳聲站。

傳。(1960年6月15 日 中央社 提供)

流活動,新聞處從此改稱「美國文化中心」。1991年底,省教育廳為配 合「南海更新計畫」擬改建大樓,「美國文化中心」遷出,卻因文化界反 對改建而擱置;其後一度由「中國童子軍總部」承租,1993年6月,再由 「美國文化中心」續租,此建物也在同年被指定為三級古蹟,沿用至2002 年。

註:1957年(民國46年)3月20日深夜11點,在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 擔任職員的男子劉自然,在駐臺美軍上士雷諾(R‧G‧Reynolds)的住宅門 前,遭雷諾連開兩槍斃命,但在兩個月後,負責審理此案的美國軍事法庭卻 以「殺人罪嫌證據不足」為由,宣判雷諾無罪釋放,引發了臺灣民眾大規模 反美暴力衝突,史稱「劉自然事件」。

「美新處」在此背景下成立,除有完整的美國政府官方資料、風土民 情及赴美留學資訊外,也提供部分場地作為藝文及美術展覽之用,對資訊 相對封閉的60年代臺灣文化界極有助益,堪稱繼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 館」的多元展覽功能之後,推動臺灣現代藝術的另一推手。

(二)西方思潮的入口 美國新聞處首要執行美國的外交政策,為臺美雙方互通關注的媒介場 所。同時以雜誌宣傳、電臺傳播、文化交流等軟性方式行銷美國文化,確 保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一)臺美關係的媒介

72

戒嚴體制下的臺灣社會,無論電視媒體或報章雜誌的言論,都受到國

1950年代韓戰爆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參戰,使美國認識到臺灣戰略

民政府嚴格審查管控。對於書籍的查禁,造成知識份子吸收外來思潮產生

地位的重要,為防止世界被共產赤化,美國本著反共立場相同的出發點,

困難,而唯一能自由進出的就是美國文化。美新處成為戒嚴時期臺灣人瞭

派兵協防臺灣,重新將臺灣納入防禦體系,同時以經濟援助,支持中華民

解歐美、接收國際資訊的主要管道。

國在國際上的發言權,以防堵共產主義勢力的擴展。1957年,因爆發劉自

許多人是在美新處的圖書館裡,首次瞥見《美國獨立宣言》,瞭解

然事件(註),美國在臺新聞處運用此建物時,為防止恐怖攻擊而作了許多

到那時代在身旁並不存在的民主政治。而其所屬今日世界出版社,大量引

空間的修改,例如防爆門、防爆鋼板隔間等。自此臺灣成為美國在東亞圍

介美國文學與民主思潮,如法國政治思想家亞歷西斯.托克維爾(Alexis

73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de Tocqueville,1805-1859)所著《論美國的民主》(De la democratie en

1969年知名舞蹈家

(三)藝文展演所-戒嚴體制下的通氣孔,

Amerique),開啟了讀者想像民主與自由的契機。

瑪莎.葛蘭姆在臺北

「前衛藝術家」的重要展覽場所

貳。

美新處舉行記者會。

在五、六○年代的臺灣社會中,猶如文化沙漠,美新處所提供的西方

(1969年11月21日 中央社 陳漢中 )

資訊,成為文藝青年和知識份子的養料,提供一條與世界接軌的道路。

承繼日治時代之美術展覽館功能,美 新處亦利用此一空間,並大幅改變日治時期 臺灣教育會館的空間使用格局,利用打通隔

左上/《美國總統》 的介紹及民主制度, 是美新處出版的重點 之一。(新臺灣研究

間的一樓開闊場地,引介西方前衛藝術,同 時提供當時臺灣的年輕藝術家一個舞臺,讓

文教基金會 提供)

許多藝術家的生平第一次展覽得以在此發

右上/《美國的文

聲,也提供民眾一個不一樣的藝文展演所。

學》由美新處所屬的

在1960年代臺灣相關美術展覽場地尚有不

今日世界出版社推 出。(新臺灣研究文 教基金會 提供) 左下/1971年出版 的《群眾運動》一 書,若非是美新處 轄下的出版社,在戒

足的時代,能繼起日治時期教育會館的展覽功能,可謂達到一定的藝術扶 植效果。 鼓勵現代藝術的創作風格,是美新處文化中心畫廊的傳統。1970年學 成歸國的現代舞蹈家林懷民,在此舉辦首次示範演出;1976年,反映70年

嚴體制下是斷無可能

代美國鄉土寫實熱潮的素人畫家洪通(1920-1987年)在此舉辦畫展;而

的。(新臺灣研究文

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及康寧漢等人,亦陸續透過美新處引介來臺。當

教基金會 提供)

時重要的藝術界前輩如席德進、郭博川、邱亞才、吳炫三、劉啟祥等知名

右下/美國《獨立宣 言》,啟蒙臺灣知識

藝術家,其他如梅丁衍、董振平、許雨仁、陳來興、賴純純、游本寬、羅

菁英民主觀念,由今

森豪等,包含油畫、攝影、陶藝等新世代藝術家多元化藝術類型,都曾在

日世界出版社引介。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 金會 提供)

當時的美國新聞處展出。 其角色猶如日治時期為臺灣美展量身打造設計此館的建築家,也是推 動當時臺灣西洋繪畫創作的重要推手井手薰先生。如作家施叔青所述:在 白色恐怖氛圍下的苦悶年代,當時唯一我們能夠吸收新思潮、透透氣的管 道就是美國新聞處。在資訊尚未十分暢通的年代,那裡就是一窺新藝術的 視窗。

74

75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四)引介臺灣文藝家 歷任美新處處長中,麥加錫先生(Richard M. McCarthy,1958-1962 年)與臺灣文學發展最為密切,促使臺灣文學首次大規模以英譯本出現。 此外,包括白先勇(1937年-)〈金大奶奶〉、陳若曦(1938年-) 《招魂》、林海音(1918-2001年)《綠藻與鹹蛋》等,並出版介紹現代 主義畫家席德進(1923-1981年)的《席德進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美新處積極接觸身兼畫家及小說家的施明 正,並安排其於美新處舉辦美展。惟因同年爆發施明德「臺灣獨立聯盟 案」,施明正遭牽連入獄,改由席德進著手,施明正蓬勃開展的藝術生命 遂遭白色恐怖扼殺。由此可見,美方雖致力發掘臺灣新秀文藝家,卻仍受 制於蔣介石的威權統治。 當時美方對臺灣的經濟援助,亦包括刊物及出版社的設立。透過美新 處,贊助了《自由中國》、《現代文學》、《大學生活》、《文學雜誌》 等之刊行。

上/素人畫家洪通的畫展,1976 年在美新處舉行,造成參觀狂潮。 (藝術家出版社 提供)

左/施明正,曾隨廖繼春習畫。1962年因「臺灣獨立聯盟案」遭處刑五年,失去在美新處 舉辦展覽及訪美之機會。(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 提供)

下/1976年,素人畫家洪通攝於

76

臺北美新處個人畫展中。(藝術家

右/施明正畫作,1962年美新處原規劃推出施明正畫作展。(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 提

出版社 提供)

供)

77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歷 史 沿 革

貳。

儘管美新處和《今日世界》皆為美蘇冷戰之下,美方作為反共思想傳 播的產物,卻也真正發揮向臺灣人民傳播美國現代文化,和知識引導的角 色。 其後,此建物場域根據〈臺美交換教育協定〉,由成立於1947年的學 術交流基金會承租,主要業務為協助臺美兩國從事學術與文化交流。1962 年並成立教育資訊中心,與教育部、教育機構及大學圖書館、輔導中心合 作,提供參考資料及赴美留學諮詢服務。

雷震於1949年創辦的《自由中

白先勇等人創辦的《現代文學》,

1961年美新處資助Heritage Press,

國》,美新處亦曾資助。1960年雷

曾受美新處援助出版。(新臺灣研

介紹多位臺灣文學作家,合編成

震呼籲成立反對黨,遭判處10年徒

究文教基金會 提供)

《New Voices》(新臺灣研究文教基

刑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 提

金會 提供)。

供)

(五)美式生活的傳播站 無論是「美國在臺新聞處」或「美國文化中心」,在臺灣都扮演結合 政治、文化、與藝術的功能,以軟性的態度、潛移默化的方式,強化美國 對臺灣的影響力。其官方刊物《今日世界》,具有「畫刊」性質,以低廉 價格遍布臺灣社會各角落,成為窮鄉僻壤接觸美式現代化生活的窗口。該 刊物內容包羅萬象,從政治、軍事、科技、航太到選舉活動、藝術層面均 含括;另陳列介紹美國經濟、教育、社會、文化等資料與新聞資訊傳播, 並提供參考資詢、借閱、視聽資料、圖書館之服務,及文化中心畫廊藝術

78

科技的進步、獨步世界的富裕生活, 是美國行銷全世界的形象,封面是 1968年新型汽車,內文則發表第一 幀地球彩色照片。(1967《今日世 界》378期,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 提供) 美國總統行使職權的中樞 - 美國白宮 夜景。(1971《今日世界》459期封

作品展出評選之內容,臺灣的莘莘學子亦由此取得赴美留學的重要資訊。

底,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 提供)

透過這樣一本多采多姿的雜誌,對照共產世界不自由、落後與封閉的社

《今日世界》以實例說明人人平等的

會,帶來美國富裕、進步、現代化的民主形象。

期,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 提供)

司法程序。(1967《今日世界》360

79


參。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建築之美 保留及復原具有歷史價值的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館之建築風貌, 並進行與古蹟相容性整合的再利用設施。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建 築 之 美

參。

上/日治時期南海學 園空照圖。(建國中 學校史室 提供) 下/1946年5月1日台 灣省參議會第一屆成 立大會紀念。(林信 貞 提供)

臺灣省臨時省參議 會會址,1956年。 (資料來源:臺灣省 教育會編,《十年來 的臺灣省教育會》, 1956年,圖版第15 頁。)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之建築物(原臺灣教育會館,以下簡稱「本館」) 為台北市指定之三級古蹟,於日治時期1931年落成至今(2012年)已屆 81年,歷經臺灣教育會館、臺灣省參議會、美國新聞處、美國文化中心與 學術交流基金會等各單位使用且多次的整修,古蹟建築隨著使用目的之不 同,建物外觀與空間配置亦隨之變化更迭。 自2006年行政院核定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址後,便展開全館古蹟修 復與再利用工程,除了保留及復原具有歷史價值的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館

立歷史博物館、臺灣藝術教育館、林業試驗所林業陳列館、郵政博物館及

之建築風貌外,亦進行與古蹟相容性整合的再利用設施,本篇古蹟建築介

楊英風美術館等為鄰,南海學園為台北市難得集文化、教育與自然等豐富

紹亦以原臺灣教育會館之規劃設計與空間特色為主要方向。

資源區域,而本館前身之臺灣教育會館亦為當時美術、藝文界重要場所。 本館正門主入口設於南海路與泉州街轉角,基地以「退縮而建」*手 法設計,兩側退讓人行道空間形塑教育會館建築的公共性,中央立面以弧

一。建築基地與配置 本館現址為臺北市南海路54號,位於南海學園南側,與建國中學、國

82

面手法處理,設置安全島及車寄門廊緩衝對街角的直接性,次要入口設置 *退縮而建手法:建築 基地退縮於道路境界線 而建,留出人行道與花 台空間,增加空間穿透 感與現代建築之風度。

於建築兩翼末端。透過漸進比例的手法,創造視角的延伸性與建物的層次 感,讓人們由遠而近的過程中,對建築物有愈近愈趨清晰、強化從建築全 貌輪廓到體驗建築細部的空間感受。

83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建 築 之 美

二。建築風格與樣式

參。

門、窗等邊框)、牆身之分割線材,則 以洗石子做收邊處理,展現整體建築之 樸實沈穩氣勢,車寄(下車處)、女兒

本館建築屬1930年代初典型折衷主義 *風格,外觀呈現從

牆等處可見幾何紋飾之洗石子裝飾,增

古典主義之西洋歷史式樣,過渡到現代主義之新興自由開放建

添折衷主義建築之裝飾藝術特色。

築式樣特徵。

建築立面整體面磚、洗石子裝飾

整體建築外觀為兩翼對稱之L型設計,中央區樓高3層,

與特殊盲窗之構成作法,厚實形式、簡

兩翼等長、樓高2層,主要建築結構,以日治時期新興之鋼筋

約線條之沈穩風格,極具時代意義及保

混凝土(R.C)加強磚造手法建造,主體構造之柱、樑與樓板等

存價值。

部份均為鋼筋混凝土造,建築外牆、車寄與樓梯等部份則仍使 用日治大正時期紅磚造(煉瓦)建材,台基以人造石洗出(洗

三。建築空間與格局

石子)分割模仿石材砌築的方式建造,紅磚牆面及立面外觀則

南翼外牆樣貌。

以黃棕色溝面丁掛磚(國防色面磚)裝修,開口部(指牆體開口部分,如 上/二樓迴廊外觀。 中/車寄一隅。

(一)臺灣教育會館時期

日治時期臺灣教育會館1、2 *折衷主義:近代建築 中相當重要的一支,其 作法在於重視現代精 神,以簡單的幾何空間 作為基礎,卻又不捨古 典主義中的細部語彙。 換言之,它其實有一種 融合建築形式的味道, 即維持了所謂的現代主 義、國際樣式之外,還 包含了一些些古典主義 的裝飾技巧。 臺灣目前 屬於折衷主義樣式建築 的古蹟眾多,例如臺北 公會堂、臺灣大學舊總 圖書館、臺北郵局等, 皆屬於折衷主義樣式的 代表。(文:臺灣大百科 全書)

84

樓空間配置劃分為中央區與左、右 (南、北)兩翼等3區,3樓僅有中 央區之單獨空間,室內空間以使用 機能為導向,1樓主要為集會、編印 教材及事務之空間,2樓以上為展覽 空間。 日治時期教育會館三 樓集會室。(資料來 源:昭和六年,臺灣 建築會誌。)

中央區入口外為車寄與走廊,大門內配置玄關(門廳),玄關兩側為 下足室(衣帽、鞋櫃間)、小使室(管理人室),過玄關後到達廣間(大 廳)與中央階段室(樓梯、樓梯與室內連接的緩衝空間),經由樓梯、迴

85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建 築 之 美

參。

(二)本館現況

左/臺灣教育會館日 治時期一樓平面圖。 (資料來源:昭和

本館於2011年古蹟再利用工程完

六年,臺灣建築會 誌。)

工後,1樓中央區入口大廳兩側設置小

右/日治時期教育會

展示室、服務台、警衛區與電梯,梯

館三樓集會室。(資

間為倉藏間,南翼為集會、藝文、展

料來源:昭和六年, 臺灣建築會誌。)

覽等活動多功能用途之展演廳、設備機

下/日治時期之臺

櫃室、儲物間與同步翻譯室,北翼為接

灣教育會館1樓映寫 室。(資料來源:昭

待室、行政區、茶水間,兩翼末端為

和六年,臺灣建築會

廁所;2樓為主要展覽區,中央區與北

誌。)

翼為常態展區,南翼為主題特展區,兩翼末端規劃有文物典藏室、檔案圖 書管理室與志工休息室,2樓末端逃生樓梯連接1樓區域;3樓室內為行政 右上/南翼入口小展 示室。

廊進入2樓與兩翼空間。

真水洗室、暗室、顯像室、乾燥室、倉庫等;以及供大眾使用之空間有食

眺望平台(陽台),經由平台之爬梯可達屋頂。

右中/南翼展演廳。

戶外庭園規劃多元彈性使用之戶外展演中庭。設置有戶外舞台、實木

右下/二樓中央區展

平台,舞台為花崗岩石材地坪,配合展演功能設計,有對稱之聲波反射清

覽空間。

1樓兩翼空間為臺灣教育協會之事務性空間,主要規劃有事務室、寫

區,亦可作為開會、活動與展覽之場域,兩側為辦公空間與電梯,室外為

水模、音效牆與鋁合金燈光桁架,兩者兼具裝飾功能,庭園小丘可供休憩

左下/戶外庭園鳥 瞰。

用途,下方規劃為倉儲空間、發電機與消防水池。

堂(餐廳)、集會場、映寫室(放映室)、預備室、湯沸室(茶水間)與 便所(廁所)等。 2樓為展覽空間,配置有中、左、右共3間陳列室,另外還有休憩室、 預備室,室外有迴廊與露台。 3樓為聚會場所之集會室,兩側附有休憩室,室外空間為眺望平台。 戶外庭園因留存比例甚少,僅有庭園水池與防空洞,難以判斷原貌, 若依時代背景、主建築之形式及現存遺跡判斷,應是大面積房屋周圍日式 庭園和洋混合形式。

86

87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建 築 之 美

四。建築特色與構造

參。

大門 寬闊挑高的原木入口大門,門板由臺 灣檜木之上材原木組成,以格狀邊框及線

(一)構造元素

腳裝飾門板,下緣外貼金屬板,並以立體 方形金屬裝飾,門鎖為五金插梢,為館內

車寄(車廳、雨庇)

古蹟保存較完善的地方。

主要入口前之平頂式門廳建築,車輛 可直接駛入,使人車不受天候影響方便停 靠出入之貼心設計。主體以紅磚砌成,樓 板為鋼筋混凝土(R.C)構造,地坪為洗 石子材料,車寄四面開口為對稱之平拱結

玄關(門廳)

構,柱基為1930年代建築時取自台北士林

入口門內之玄關空間為歷史建築的

出產的 哩岸石,牆柱面貼附黃棕色溝面

表現重點,為展現建築氣勢風範之處。玄

磚,頂緣裝飾立體多層次之方形紋飾,平

關之巾木(踢腳板)採人造石研出(磨

拱圈砌成圓柱造型,以洗石子裝飾菱形、

石子工法)飾面,地坪鋪面有別於其他區

角形之幾何紋飾,加上渾厚之拱腹設計,

域,為北投出產的角形(方形)彩色瓷磚

使人感受藝術裝飾主義風格展現,以及神

鋪面,巾木(踢腳板)以磨石子裝修,牆

秘古典的氛圍與內涵。

體、天花等以漆喰壁塗裝修飾面,腰堵以 下為七釐石磨石子面,連貫至廣間牆面。

迴廊(走廊、拱廊) 車寄進入大門前設計有迴廊,迴廊主 體為磚砌,立面有六個平拱圈,中央四個

兩側進入下足室、小使室(現志工與警衛區) 之入口柱面為貼以褐色洗石子環紋裝飾之 圓柱造型平拱門。

平拱邊框為洗石子作線腳裝飾,最外二個 較大之平拱設計同車寄,與整體立面相互 呼應。迴廊地坪與階梯為粗粒水泥原色磨 石面,階梯腳踏板則為七釐石磨石子面。

88

廣間(大廳)、立柱 連結樓梯與兩翼迴廊,巾木(踢腳 板)為洗石子,地坪特別以櫻蠟石塊作為

89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建 築 之 美

磨石子之裝修材處理,格狀天花作線腳裝

飾,整體以黑白對比與簡約細緻的設計,

飾,中央六角立柱表面以粗面面漆刷塗,

增加中央梯間之雅緻古典風與大方的現代

柱頭以仿文藝復興之式樣構成,腰垛以下

感。

參。

為七釐石磨石子面,柱基以線腳裝飾,用 以展現廣間細緻用心的設計。

一樓集會場(現南翼展演廳、北翼行政 區) 集會場空間之特色為鋼筋混凝土 (R.C)結構格子樑外露之格狀天花(結構 外露之格狀天花),天花以橫向大樑及縱

階段室(梯廳、樓梯間)

向小樑相交,構築成大方之矩形方格,樑

樓梯為建築內部上下連結的垂直動

柱邊線及邊角以細膩之線腳裝飾。為增加

線,扮演貫穿建築極重要的角色。本館一

自然光源與空氣對流,會場空間門窗開口

入門廳即見磚造之中央樓梯,此類中軸對

甚多,因應展覽、會議及活動等多功能用

稱式的配置讓人產生隆重感,以中央向兩

途之遮擋光源效果,仍增設窗簾盒、遮光

側彎折之階梯配置,結合挑空手扶欄杆手

窗簾與壁燈,並以線腳裝飾。

法所產生的視覺穿透感,強調著1、2樓空 間的轉換過程,藉此強烈暗示2樓空間的重

迴廊陽台

要性,為此時期(1930年代)公共建築之

經由2樓中央陳列室大型木門可達戶外

重要特色。透過沿階上升的梯邊窗戶,可

迴廊,迴廊地坪為紅色七釐石磨石子面,

往外眺望庭院,並與迴廊樓梯空間同生律

為平拱式迴廊,牆面貼溝面磚,拱柱為洗

動之視覺感受。

石子線腳裝飾。每個平拱中間設計立柱連

踏階與踢腳以磨石子作線腳修飾, 扶手為檜木原木,裝飾多層線腳的框緣,

貫,上方以拱心石裝飾,圍牆面貼拼花面 磚裝飾。

手扶欄杆壁面以粗面漆喰壁塗裝修(白 色),挑空部份則回復原始風貌,以仿日 治時期新作之黑色雕花造型鑄鐵欄杆裝

90

91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建 築 之 美

參。

平衡錘式推拉窗(上下疊窗、窗樘)

露台 平頂車寄之上方巧妙設計為二樓露

館內窗樘皆為檜木重新製作之平衡錘

台,朝前可眺望南海學園,朝後可近距離

式推拉窗。此類窗為現代建築常見之玻璃

觀察建築中央區立面之構造與裝飾。

窗,以上、下推拉的方式開啟因而又稱上 下疊窗。原理為窗戶兩邊各設一條鐵索,

二樓陳列室(現展覽室)

鐵索上裝滑輪,窗框裡裝置放平衡錘(秤

陳列室為館內最重要之空間,地坪鋪

錘為銅、鉛或鐵製),秤錘重量與玻璃窗

設活動式柚木實木拼花地板,兩翼陳列室

的重量相同,利用槓桿原理,讓窗戶開啟

之兩側壁面下緣展示檜木線角弧形造型,

時不需支撐,可任意停留於任何高度,而

腰部有方型通風孔,屋頂天花為二坡型式

不會墜落,充份展現環保與工匠智慧的巧

之漆喰天井(弧形天花),表面以粗面漆

妙設計。

喰壁處理,兩側有精緻圓形泥塑裝飾通氣 落水管頭

孔。 因應原空間之展示機能,因此施作盲

為匯集及排洩屋頂天溝或排水溝之雨

窗而不開大面窗,採側向天窗之光源,光

水,本館之建築外圍與屋頂邊緣設置高帽

線透過漆喰天井之線腳作自然反射,產生

落水管頭,落水管頭為銅製之方斗形盒,

較柔和的自然光,提供展示空間之照明。

下緣再接落水管,沿著牆壁導至地面。

另外,南翼展覽室中保留一堵鋼板隔 間牆,因1957年發生「劉自然事件」,後 於1959年臺北美國新聞處遷入後增設。

三樓集會室 整體設計受明治維新西洋風影響, 展現歐式浪漫氣息,地坪表面鋪設絨毛地 毯,樑柱交接處以牛腿構成,天花垂吊歐

銅製落水管固定詳圖

風燈具,皮製沙發家具亦呈歐式風格。

92

93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建 築 之 美

參。

兩坡頂

台基(台度基座、基壇、地盤) 建築物的台座,源自古典式建築的基

南北兩翼屋頂為兩坡頂形式,即兩面

本設計,功能為將建築體抬高,以突顯其

落水之屋頂,為最普遍之屋頂形式,內部

高大與莊嚴,亦具有防潮的功能,台基的

以三角形桁架支撐,也俗稱為雙導水或雙

高度,往往依其重要性與功能而有不同。

倒水屋頂。本館兩翼屋頂以銅皮屋面作防

本館之台基以洗石子仿堆砌石材方式建

水,鋪設隔熱陶磚、斷熱毯,底層施作彈

造,增加石座基礎之穩固感受。

性水泥,中央區則為鋼筋混凝土平屋頂。

女兒牆

天花泥塑裝飾通氣孔

屋頂緣之女兒牆為磚造,表面為洗石

二樓陳列室(展覽場)天花板邊緣之

子,上緣扶手以線腳裝飾,並加以多層次

圓形裝飾為通氣孔(南翼為藍紫色,北翼為

連續角形紋飾與立體方形金屬作裝飾。

鵝黃色),呈現美觀且實用的細緻設計。天 花通氣孔以漆喰泥塑 * 手法裝飾,圓形通

弧形天花板

氣孔上可見多個氣孔,精細的雕花與雕葉

二樓陳列室(展覽場)之弧形天花

造型,成為天花板上最引人注目的特殊裝

板,以鐵網漆喰構造而成,依日治時期天

飾。

井一般構造工法,以L型角鋼之水平與垂 直角材作為支撐天花板材料,鐵網構成天

屋頂銅製通氣筒

花皮外形,以鐵絲與角鋼固定,鐵鋼外層

銅製通氣筒位於兩翼屋頂脊上,保

覆以漆喰塗,面塗拉毛,兩側邊作成圓弧

持原有古蹟樣貌。二樓陳列室中交換的熱

狀,線角貼金箔加貼小型泥塑雕花等作裝 飾。 館內之鐵網漆喰天井已屬於發展較為 成熟階段,鐵網已經過改良,為日治昭和 時期漆喰天井之代表。

94

空氣經由此處排出,通氣筒中之銅製旋轉 *泥塑:泥塑是以黏土 和石灰為主要材料,加 入砂、黑糖、糯米漿與 稻草、綿花及麻絨等植 物纖維,經捶打搗勻黏 結成灰泥,進而塑形上 色之裝飾工法,又稱 堆灰、堆塑及灰塑。泥 塑塗上顏料後樣似交趾 陶,但因未經窯燒顏色 易脫落不持久。

扇片之設計,可增加空氣擾動對流,此種 特殊造型與設計,使其具備透氣與防水功 能。 臺灣教育會館二樓屋 頂特殊通風設計大樣

95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建 築 之 美

(二)特殊工法

參。

通風裝置 二樓陳列室(展覽室)通風裝置的原

漆喰(ㄑㄧㄤˋ)壁

始設計概念,是運用物理熱對流原理,於

日治洋風建築的隔間壁體主要為承重

建物設置低角度的通風口、天花對流孔及

磚壁,非承重磚壁的重型隔間牆壁及輕隔

屋頂排熱之通氣筒。室外新鮮空氣自壁堵

間壁體,在當時洋風輕隔間壁體多採用漆

下方通風口(不鏽鋼排氣孔-不鏽鋼通風

喰壁塗工法,因此輕隔間壁體的構造及材

口蓋板)引入,於天花側高窗上方設置之

料,即以符合漆喰壁粉刷需求的方式來構

泥塑排氣孔,將熱空氣引入隔熱層後,最

築,本館室內隔間牆體構造為「木摺漆喰

後經由屋頂銅製通氣筒排出,使建物形成

壁」。

自然對流通風之效。

木摺漆喰壁係由木條、鐵網、底塗、 班修(木板條灰泥牆)、中塗、面塗、補修

(三)材料特色

材所構成,以木骨架柱樑形成壁體,寬四

磚造漆喰壁施作大樣圖

臺灣教育會館2樓屋頂特殊通風設計剖面圖

公分、厚一公分、間距一公分之木條構成

溝面丁掛磚(筋面面磚、國防色面磚、13

壁之「木摺下地」(即木摺漆喰壁),其

溝面磚)

面層再以下塗、中塗及上塗方式作出壁塗

溝面丁掛磚是以仿紅磚(1/2B)短向

材,其木漆喰釘於木骨架上,完全將木骨

11×6公分尺寸製成,為粗面磚色質感,流

架遮蔽,外層再整體塗佈「漆壁材」,形

行於1920年代末期至1940年代初期(國防

成遮蔽其下木骨框架的外形,此即為「大

色面磚盛行時期),由臺北北投窯業會社

壁」做法,可模擬類似洋壁之視覺效果。

所生產之素燒陶質面磚,釉色有褐色、土

本館之壁面、天井等多處皆保留古蹟

黃色、綠色及橄欖綠等多種顏色,時值日

原貌以此工法構成,部份再利用區域之隔

本政府軍國主義時期,為加強戰備鼓勵建

間為求穩固性,以新式磚造漆喰壁手法築

築物之外觀多用防空保護色建造,除了色

成。

彩的設計外,為避免建物反光,乃在磚面 作成凹凸摺線,約有垂直溝紋13道,故名 13溝面磚,另也有7溝、9溝製品。

96

97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建 築 之 美

參。

本館古蹟修復工程中,為重製外牆面 磚,考究與研究其製成之方式,包括1.選 土(坏料備製)、2.成形(製模)、3.陰乾 (乾燥)、4.表面處理(修坏、洗坯)、 T:0.5mm 銅製集水器

5.素燒(焙燒)6.施釉、7.疊窯(排窯)、

擇、「釉料」燒成及「窯爐」的技術等面

8.窯燒(燒成)等步驟,其中以「黏土」選 T:6mm 鋼管夾

銅製落水管固定詳圖

向,為面磚製成的主要因素。 T:4mm 銅製落水管

T:4mm 銅製落水管

23. 洗石子

種不同體系之施作技藝,本館是採平面洗 石施作。 平面洗石一般施作於建築物立面,人 造石塗裝係將小石料、砂與水泥混合,經 由人工以噴水(霧)器或者毛刷,以清水 清洗表面之水泥漿至石粒露出之作法,具 有仿石材之效果,日治後期則受表現主義* (Art Deco)與現代主義*影響,建築外牆 以淺色面磚為主搭配洗石子,或是單一以 洗石子作幾何紋樣分割並運用以線條交錯 的勾縫手法凸顯仿石材之效果。

98

消石灰+海菜+細麻 塗厚2.5mm *表現主義:為20世紀 初流行於法國、德國、 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 的文學藝術流派。後德 國畫家也在章法、技 巧、線條、色彩等諸多 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 新」,逐漸形成了派 別。後來發展到音樂、 電影、建築、詩歌、小 說、戲劇等領域。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通過 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 感,而忽視對描寫對象 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 表現為對現實扭曲和抽 象化。故自由的、不對 稱的平面圖設計圖樣 式,和有稜角的或彎曲 的外部形式,或者交錯 複雜的輪廓定名為表現 主義。 (引自:維基百科)

*現代主義:現代主義 建築是指一種簡約、沒 有裝飾的建築風格。

消石灰+河砂+海菜+粗麻 塗厚5mm 似黑瓦之瓦片被敲成小塊狀 灰泥砂漿

磚造漆喰壁施作大樣圖

螺栓固定件 檢修 銅片t=0.5~0.5mm 檢修 銅製扇片 檢修

2mm R.A防水 1.2mm斷熱毯 泛水≥14cm 交接面以氧化橡膠填縫膠填補 2mm R.A防水 1.2mm斷熱毯 泛水≥20cm 螺栓固定件 檢修

出平面洗石、泥塑洗石與模鑄(開模)洗石三

磚牆

表面粉刷層

造石,經由日人傳入洗石子工法後,由台 灣本土匠師的學習模仿與演進,進而衍生

下地

洗的動作,所塑形而成且具仿石效果之人

中塗

上塗

建築裝修工法,此工法藉由塗刷或清

二樓屋頂特殊通風設計圖

99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館介.—臺北市: 二二八基金會, 2012. 12 面; 公分 ISBN 978-986-87954-2-6(平裝) 1.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2.博物館導覽 069.833

101023373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館介 贊助 內政部 發行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出版 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地址 10066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電話 02-23326228 傳真 02-23396228 網址 http://www.228.org.tw http://museum.228.org.tw 美術設計 行者創意事業有限公司 地址 11677 臺北市文山區羅斯福路五段160號6樓 電話 02-29326036 傳真 02-29326037 Email walkercreative@gmail.com 印刷 尚美圖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臺北市襄陽路39號3樓 電話 02-23881955 傳真 02-23881956 網址 www.summitprint.com.tw

出版日期 2012年12月

感謝名單 李景光先生、宋隆泉先生、林信貞女士、林柏亭先生、林德龍先生、邱萬興先生、倪伯群先生、倪侯德先生、 陳昭陽先生、陳重光先生、郭禎祥小姐、黃子明先生、黃明政先生、楊星朗先生、廖述文先生、廖述春先生、 蕭成家先生、簡玲亮小姐、顏美里小姐 ( 按姓名筆畫排列 ) 總統府、國史館、檔案管理局、中央研究院歷史與語言研究所、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國立臺灣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嘉義市政府文化局、財團法人嘉義市二二八紀念文教基金會、台灣創價學會 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李梅樹紀念館、李石樵美術館、楊三郎紀念館、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中央通訊社、藝術家出版社、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臺灣省教育會、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建國中學校 史室、純純文創 附註

本書臺灣教育會館時期之圖片等資料,多數轉引自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及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共 同策劃之「家庭美術館/前輩美術家叢書」,特此致謝!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