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編者的話 4
學術活動
在天涯:北島、胡桑世紀講談 6 華文文學講堂:生活是甜蜜 10 紀州庵古蹟修復紀錄片校園巡迴 13 編輯出版座談會——上海作家協會
16
人物採訪寫作的眉角 21 星星是唯一的嚮導:楊牧特展
27
2015 楊牧國際研討會——座談會 29 「亞洲的滋味」 香港作家梁秉鈞食饌詩學─張松健
專題採訪 -外・遇
與世界做連結的方式─李佩芳 練心─黃毓淳
32
36
40
一定要試試的滋味─林芷歆 45 誤打誤撞的緣分─葉米柑 48
問卷統整 52
海外專欄
林銘家─馬來西亞
55
洪恩婷─ 香港 58 侯乃禎─貴州 60 宋金鳴─廈門
2
63
藝 文欄
詩
目錄 作者:潤野
66
解釋 作者:潤野
66
賭局 作者:賴相儒
68
畢 作者:戴睿駿
70
散文
從今天開始在夜裡寫信 作者:安凌
71
當我們四目相交,音樂就開始 作者:賴相儒
72
交換週記 03 作者:吳東翰
73
末班車 作者:張嘉祥
77
小說
處女 作者:容臻 我的少 Gay 時代
81 作者:陳伯達
90
3
編者的話 轉瞬即是寒冬。 歷經秋的洗禮,首刊的懵懂逐漸消散,深夜痙攣的胃逐漸復原成一種微 醺的飽足,一顆安定的心。我們懷著秋收後的冬藏,邁出沉穩的步伐,迎接 豐厚殷實足以醅釀成馥郁純淨的冬季。 本期學術演講實為一場豐美饗宴,前菜是小說創作、詩的多重面向,清 新惹味;配餐採訪寫作、編輯出版,佐以頂級醬料:雜誌歷程,口感豐富, 層次鮮明;主菜奉上詩人楊牧的 2015 國際座談會及圖書館特展,異國風味 融合本土料理,激蕩別樣新滋味;另有甜點 -- 飲食文學,綿密細緻,苦中 透甜。雖說飲食可以完成文學,在口腹之外,自成一絲時時回味的不滅記憶, 那麼,文學何以不該是飲食,在每個清冷的夜裡,溫暖你我饑寒交迫的胃。 珍饈美饌當前,不妨彈奏一曲「外遇」?「外 . 遇」是本期專訪的主題, 窺探同學們日夜相伴名號「課業」的枕邊人之外,是否悄然發展出另一段美 妙人生?也就是課外活動啦 ! 這些「外遇對象」不僅是你我的紅粉知己,更 可能成為未來與之攜手、共渡餘生的真命天子。為此,我們添置了問卷調查, 了解學生與「外遇」之間的愛恨糾葛、耳鬢廝磨,嘗試分析課外活動之於個 人的發榮滋長。 另外,本次主題也極其符合海外專欄的設立,不管是勇敢無畏的走出 去,還是風塵僕僕的到來,對於這群勇士來說,異鄉的土地正是人生中的 「外 . 遇」,是身體上的在外,但有著心靈上的巧遇。上期我們採訪了海外 交換生,本期則聚焦在漂洋過海來這裡的求學戰士,他們或許是交換生,或 許是僑生,飛跨兩地的「外遇經驗」,捎來燦然一新的訊息,讓我們端看外 面的世界,再回顧初心。
冬意漸濃,希望本期系刊能成為冬夜裡的一碗羊肉湯,熱氣飄搖,溫熱 全身;或披附在肌膚上的一團棉絮與毛線,毛絨絨、軟綿綿的溫暖觸感恰好 穩穩接住你我晶瑩透明的心。 總編
4
郭妍君
學術 活動
5
在天涯:北島、胡桑世紀講談 日期:一○四年十月二十三日 時間:十點到十二點 地點:人文社會學院一館第三講堂 講者:北島、胡桑 主持人:張寶云 紀錄:吳雨霓 攝影:李柏君
《今天》的預言 北島,原名趙振開,是大陸詩歌的開創人物,但他這趟來東華不是要談 詩,而是要談他與朋友創辦的雜誌《今天》。 《今天》在一九七八年的北京創刊,是一九四九年以來第一份非官方的 全國性文學刊物。八○年代時發動了一場新文學運動,反抗官方話語霸權, 八○年底被查封。(以下將被查封前的雜誌稱為「老《今天》」)十年後, 一九九○年《今天》在奧斯陸復刊。
文學獨立的《今天》 老《今天》來自六○年代到七○年代的地下寫作,從創刊日起,詩歌獲 得新的語言品質,並不斷拓展叛逆性的寫作。從韓東《我認同的今天》中的 這段話,可以了解《今天》的獨特意義:「《今天》的內容始終是文學為大 的,堅持標準、醞釀美學創新。不只是普通的作品發表平台、園地,也是一 座堡壘,對文學異端進行了有效的保護或保存。」而《今天》出版復刊號時, 引起一些人不滿,原因是刊登了高行健的政治劇《逃亡》。 《今天》復刊時的主張有三:一、積極參與海外的政治活動,成為綜合 性的文化政治刊物;二、以「流亡文學」為主旨,主要發表流亡在海外的中 國詩人和作家的作品。三、主要面向國內的作者,包括預想的作者在內。也 就是說這是一份「中國文學」的刊物。經過爭吵後,編委會確認以第三種, 如同老《今天》的宗旨與方向,作為先鋒的漢語文學刊物。
6
(胡桑)
漂泊海外的《今天》 復刊後的《今天》在約稿及刊物發行都有種種困難,詩人陳東東在《遞 送》一文中寫道:「很長一段時間,在海外復刊的《今天》雜誌是違禁品, 不可能通過郵局寄上了黑名單的我的那個地址,我能夠讀到和收藏一九九 ○年以後三、四年的《今天》雜誌,全靠朋友們遞送。其中有些是受託轉交, 受託者可能是對文學沒什麼興趣的留學國外回來過假期的理科生,可能是 去國外演出歸來的小提琴家,可能是對功夫癡迷不已跑來找師傅的外國人, 也可能是某個莫名其妙的貪玩的小美女……。」林道群回溯往事時也說, 那時編輯張棗從國外寄來的詩稿都被剪裁修葺過,為了減輕郵件重量,省 下郵資,繞著詩行字句裁掉空白的紙張。 時至今日,《今天》仍是一本沒有固定編輯部辦公室、編輯部成員散 居全球各地的雜誌,一個不與政治權力妥協,不與世界性的商業潮流做交 易,不向平庸生活低頭的異端文學群體。在《今天》工作的人沒有拿薪水, 但卻辦的有聲有色,且持續了這麼長久的歲月。北島說,一個民族需要的 是精神的天空,特別是在一個物質主義的時代,沒有想像與激情,一個再 富裕的民族也是貧窮的,一個再強大的民族也是衰弱的。《今天》反抗的 不僅僅是專制,而是語言暴力、審美的平庸和生活的猥瑣。
7
詩歌與當代生活是否存在「古老敵意」 北島談的是《今天》,而詩人胡桑探討的面向著重於詩歌,論及詩歌與 古典、當代生活的關係,以及詩歌吸納翻譯的潛能。
胡桑指出,「古老敵意」來自於德國詩人里爾克的一句話:「因為生 活和偉大的作品之間 / 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八○年代,八六年、八八 年的詩歌大獎,都希望通過對詩的探索,找到詩歌的路。如何從形式、政治 中脫離,進入詩歌本身對生活的追求。九○年代,進入全球化時期,消費主 義盛行,詩的精神變成對歷史、學術、時間的考量。大家偏重敘事而甚於抒 情。胡桑覺得大陸詩歌從六、七○年代開始就不太正常,因為被壓抑得太久, 大陸詩歌一直在追索什麼叫做詩歌、什麼是詩歌的自主,但他們一直沒有找 到,因為現代性就如同商品,不斷更新,大陸詩歌總抱著歷史的革命寫作, 所以對當代生活沒有發言能力,也沒有回答能力。詩歌不該只是陷入革命, 胡桑強調,詩歌是自覺的、自律的,它是生活的結晶,應該要豐富而提升精 神層面,當代詩歌越來越多庸閉的書寫,這是對當代生活不夠參透的表現, 他用了個譬喻指出,這些人的詩歌就像海螺,龜縮而封閉,他認為詩歌應該 像動物般奔放而歡快。
中文詩歌如何調適與古典的關係 現代文學建立於五四運動之上,當時提倡要與過去劃清界線,因為如 果不拋棄傳統,中國無法現代化,但如今胡桑發現當他書寫時,他的漢語, 甚至同代人的漢語都是貧乏的,他們的漢語沒有傳承的深度,沒有詩歌的幽 暗,沒有精神層面深耕的傳統。近年來他閱讀魏晉南北朝的詩歌,感覺陸機 的文字比英文更難,由此可見中國現在與過去的脫節,胡桑想的不僅是挪用 古典意象,而是古人在精神方面給予的巨大遺產。古典精神能夠關照虛無與 靜默,他希望人們能重新去追求具古典深度的漢語,體會文字背後的真正意 涵。
8
詩歌寫作如何釋放和吸納翻譯的潛能 胡桑談到詩歌的多層次「翻譯」。為什麼要翻譯?因為人與人間有差 異,有語言、思考模式的不同。真正的翻譯是不可能的,有些詞永遠找不 到對應物,新詩不是要透過翻譯來獲得模仿能力,而是要將翻譯的精神轉 化於寫作中。胡桑講到此,提倡世界主義者的精神,他說應該要具有更寬 廣的視野,去看待那些他們視為他者的人。大陸詩歌不太正常,沒有認知 到詩歌的基本任務是什麼,大陸詩歌需要相信心靈救贖,去尋找寂寞書寫。 他引用北島的詩〈寫作〉裡的一句話:「始於河流,止於源泉」,寫作要 像河流般流淌,不是僅用一概念或理論就能框架住的,要不斷參透自身的 存在,讓他變成寫作的泉源。
9
華文文學講堂:生活是甜蜜 日期:一○四年十月二十八日 時間:晚上六點至七點半 地點:人文社會學院一館 A207 紀錄:吳雨霓 攝影:薛芷涵
《生活是甜蜜》是李維菁今年八月出版的新書,她不認為在創作上,有 誰能夠教導誰,因此這場講座,主要是以小說為基礎,談談她自身的創作過 程。書中內容大致描寫一趟四十分鐘的捷運車程中,主角錦文二十年來的回 憶。
華美的九零年代 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初,社會力量從受制約、經過充滿反抗威權和抗 爭的八零年代,隨著政治解嚴進入九零年代,逐漸由過去的封閉中甦醒,日 趨蓬勃,媒體、股市欣欣向榮,種族、性別平等的提倡、酷兒的討論,金融 卡的盛行等等;「全球化」是談藝術、文學、文化發展重要的關鍵字,這個 詞彙的出現更象徵著疆界的消彌,社會的種種改變都使人們感到彼此間不再 有那麼強烈的上下、遠近、尊卑,及性別傾向等距離感,看來天下為公,自 由平等,而越來越快樂、自信。她說:「那個時候感覺有無限的可能,但我 還沒有真的老,就已經看到問題。這些東西就崩毀了、坍塌了、萎縮了。」 在此,她給同學兩個建議,一是「想想自己有什麼是別人沒有的。」對於創 作者來說,這個階段是必要的。可以在寫小說、散文時思考,也能在觀看他 人作品時自我審視,有什麼是他有,但我沒有的。另一個建議則是,「敏銳 地感受生活」,在全球化的社會之中,如何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並教化它, 展現自己獨特的觀察。
10
故事的軸心問題 《生活是甜蜜》一書中比較獨特的地方是,女主角的背景,或者說故 事發展的背景是藝術圈。李維菁從小喜歡藝術,對於藝術和音樂的啟蒙甚 至比文學要早。但她很晚才覺知自己要的是什麼,從前依照家人的想法讀 第三類組,後來憑著自己的努力及因緣際會下到報社工作,撰寫當代藝術 的採訪,但是工作多年後,開始產生無法忍受的感覺,遂於三十歲離開報 社一段時間。與此同時,她開始嘗試寫小說,多數時候在閒晃、發呆、吃 吃喝喝,最後也因為疲乏了,而再回到職場。小時候那麼喜歡藝術、流行 音樂,卻在每天都可以接觸當代藝術時,厭惡到不能忍受。這些東西在多 年後收攏,有個問題慢慢在她心中成形:所有的藝術史都圍繞著藝術家, 那他們身邊的人呢?他們的女朋友、太太、畫廊、行政、美術館的策展 人,或者是在藝術雜誌寫稿的人,他們就甘於被遺忘嗎?但是,換另一個 角度看,每個人都想被記得嗎?委身於藝術家身後的人,說不定他們愛藝 術、尊重藝術的程度,甚至比藝術家要強,但他們注定被遺忘。問題在心 中盤旋了許久,於是,李維菁開始去觀察、找資料。她說了三個故事,第 一個故事的主角是環境藝術家克里斯多 (Christo) 跟妻子珍妮 - 克勞德 (JeanneClaude),他們的作品都是共同創作,但在一九九六年前,所有的作品都只 掛名克里斯多,在某次記者會上太太抗議,所有的作品她也要掛名,否則 就要提告,當時遭到眾人訕笑,大家還臆測他們是否要離婚。但在二十年 後的現在,在維基百科上,所有的作品都是共同掛名。第二個故事是幻影 書裡的默片導演,他隱居於山莊,所有的人都以為導演消失了,其實他與 太太仍然在拍攝影片,當他臨終之際,告訴太太要把這些年來的片子全銷 毀,但太太卻發飆了,她認為她也是創作者,導演沒有理由決定她的作品 要不要被看見。第三個故事關於美國女性藝術家 Judy Chicago,她最著名的 作品「晚宴」徵求了幾百個針線活女工,同樣,被看見的只有藝術家,這 不只是性別的問題,也是位階的問題;難道幫助她做這些針線活的人,只 是為了成就藝術的工具嗎?這三個故事她一直反覆思考,在小說中也如此 討論。
「不寫會難受,寫了還是很難受。」 李維菁認為,創作是一件令人不舒服的事,創造出新東西的感覺很不 安,像是剛闖禍的小孩。正因為能夠受苦,能承擔的快樂也比較大。如果 人生中,跟痛苦相處時,能夠從中學到東西,或能承擔它的能力大於別人,
11
對於快樂、對於幸福、對於那些美好事物的想法便會和別人不一樣。有些人 說寫作是愉快的,李維菁認為那只是剛開始;創作的人有兩件事情很重要, 一個是自我管理,一個是自我探索。太多創作者每天只抱著電腦打字,事實 上那可能是最不重要的事;除非已經很清楚在創作狀態之內,否則打字只是 在減低創作焦慮,而一旦創作焦慮被減低,那就很難再回到創作狀態。文字 創作從來就不只限於與文字有關,若要創造文字感,是必須用全身去感受的; 如果無法明白,可以去聽聽異國語言的音樂,從不懂的語言中去接收創作者 的狀態。李維菁本身有個經驗是,在朋友的車子聽到日文歌曲,雖然不懂歌 詞,歌手也以老派的方式歌唱,卻在不知不覺中眼眶就濕潤了,那個狀態非 常動人,通常在閱讀小說的時候,真正重要的是那身雞皮疙瘩,而不是文字 本身。要記得起雞皮疙瘩的瞬間,記得自己起雞皮疙瘩的原因是什麼。
(李維菁)
12
紀州庵古蹟修復紀錄片校園巡迴 日期:一○四年十月二十九日 時間:下午一點到下午三點半 地點:多容館二樓達人學苑 紀錄:陳思佳 攝影:郭雨賢 在台北古亭捷運站 2 號出口出站,沿著稍窄的同安街,一路往水源快 速道路方向走去,在街尾可見一座天橋,在橋與道路之間,突見一片陰鬱 的榕樹林,在一片榕樹林裡,能望見三層樓的日式建築,乘載著歲月,他 的名字叫紀州庵。
榕樹林中的歲月 一開始,紀州庵就似一片廢墟,經歷兩次大火,只剩下離屋還能分辨, 主屋和別館僅殘存地基和些許磚瓦能證明曾經的輝煌,面對政府的改建計 畫,紀州庵即將被推平,成為停車場,一群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學生 發現了這片榕樹林和半坍的屋子,在近一步資料找尋遇上了困境,因此最 初是從老樹保護開始的,現在紀州庵能留下來的原因也是因為這片榕樹, 接著研究者為呼籲附近鄰里一起認識紀州庵,而舉辨一系列的活動,和附 近居民討論與介紹,這當中也曾有人留言說,古蹟不等於廢墟等、反對保 留紀州庵等字眼,的確在歷經風霜、大火燃燒後的破敗景象,難以讓人想 像他的原貌,而從廢墟中看見他所承載的記憶、所歷時的社會便是保留他 的價值所在 。
鄰里的歷史記憶 附近熱情的居民對於紀州庵的資料找尋是有很巨大的幫助,有居民說 過,曾有小說家住在紀州庵,名字記不得了,只依稀地記得姓王,為研究 者提供了一個線索,由此發現這位姓王的作家為王文興,在他的小說〈欠 缺〉,第一句就提到同安街,因此對紀州庵面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另有 一位爺爺說,他年輕的時候曾經來過紀州庵喝酒,還說紀州庵之前還招待 過神工特攻隊,經過調查發現,日治時期這片地區叫做川端町,有個料理 亭的紀錄中出現了紀州庵的名字。
13
繁華一時的高級料理亭 紀州庵一開始是一座料理亭,經營者是一戶叫做平松的家族,在日本找 到其後代子孫,平松家族對臺灣有著很濃厚的感情,紀州庵最一開始的創始 人是平松德松,到孫子輩的三個孩子都還是灣生,直到國民政府來台才被強 迫返日。紀州庵的名字是從平松家家鄉的和歌山命名,和歌山的舊地名叫紀 州,便稱料理亭為紀州庵,作為一座高級料理亭,繁華風光的紀州庵曾經有 三十年負責總督府的政府食堂,到國民政府接手臺灣後,平松家被強制返回 日本,那時候的紀州庵已經傳到第二代,被迫得放棄一切,所有回憶和榮華, 離開前夕,老闆娘坐在裏頭哭泣,久久不願離開。
文學在此孕育 國民政府接手後,這一片地區被改建成公家宿舍,為了滿足公務人員生 活需求,紀州庵被多次改建,現在看見的紀州庵已經是被改建三次的建築, 由於是公家宿舍,加上附近是台灣大學,有許多文人都住在這附近,步行幾
14
步就能到達余光中曾經的家、林海音的家或者純文學雜誌社,除此還有成 立六十年的國語日報、爾雅出版社和洪範出版社,都在這一片地區,到現 在,走在路上都能遇上許多在此生活的作家們,儼然是台北城南的文壇重 鎮,回想當時幾乎所有文人都是在林海音的客廳認識,林海音家有名的一 句話就是,林先生的客廳是半個文壇。
歷史和新生文學之地 紀州庵修復完工,約七十坪大的木造建築,兩側有走廊,室內寬廣的 塌塌米長形大廣間,一旁綠樹如蔭,重現當年紀州庵古樸風華。不只是過 去記憶的重現,也在此舉辦許多文學講座、展演、導覽活動,希望能推廣 文學、推廣閱讀,新生代的文人能在這裡挖掘發展,這棟建築,乘載過去 的歷史文化枝幹,孕育新生文學綠芽,長成永恆的文學之樹。
15
編輯出版座談會——上海作家協會 日期:一○四年十一月五日星期四 時間:下午兩點四十分至四點 地點:東華大學人社一館 A207 會議室 講者:汪瀾、那多、劉運輝、來穎燕、朱益明 主持人:須文蔚、劉秀美 紀錄:邱翊萁 攝影:彭德展 須文蔚說道:目前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正在規劃台灣博藝會與上海作家 協會的合作方案,其中一項為需選出 2000 年至 2015 年間最重要的二十本小 說。編選範圍包含了台灣、上海、港澳等地區,是一次跨區域的編選,也是 台灣第一次在華語世界裡面重量級的編選過程。剛好東華大學華文系研究所 創作組是台灣最早成立以文學創作為發展核心的系所,創作組的研究生必須 透過創作來取得碩士學位。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之下,有幸邀請到上海作家協 會來東華參訪、交流并指導學生創作。
上海作家協會 上海作家協會是上海作家自主結成的專業性人民團體組織,定期舉辦交 流、研討活動。目前參與會員多達一千五百多名。申請入會的基本條件為正 式發表之文學作品達二十萬字以上,或者已出版兩本書以上。該協會每年舉 辦兩次嚴格評審,評審通過之後始能成為上海作家協會會員。 協會根據創作文類分為八個專業委員會:小說委員會、詩歌委員會、散 文委員會、報告文學委員會、文學理論委員會、文學評論委員會、兒童文學 委員會、文學翻譯委員會。根據會員擅長的寫作技巧,分派組別。
文學刊物與作家群 上海作協歷史很長,現任主席為王安憶,協會內有諸多著名作家及文學 評論家,有前輩作家王安憶、趙麗宏、秦文君、孫甘露、金宇澄 ...。亦有青 年作家滕肖瀾、須蘭、程德培、張新穎、蔡駿等。其中,滕肖瀾曾以《美麗 的日子》獲得魯迅文學獎。程德培、張新穎等文學批評家,也皆獲得魯迅文 學獎。
16
協會也主辦各種文學刊物,如《收穫》、《萌芽》、《上海文學》、《上 海文化》。 《收穫》為新中國第一本大型文學雜誌,以刊載長篇小說為主。刊登 過不少文學獎得獎的作品,如金宇澄《繁花》,和蘇童《黃雀記》皆榮獲 茅盾文學獎。《萌芽》則刊載年輕作家的作品,目的為發現及培育年輕作 家。孫甘露為《萌芽》雜誌社長,是先鋒文學代表人物之一。舉辦「新概 念作文大賽」,培養出韓寒、郭敬明、張悅然等青年作家。《上海文化》 為文學理論型刊物,而黃德海,為其中的文學評論家之一。《上海文學》 由巴金創刊,至今已有六十年的歷史,刊過許多當代著名作家的作品,而 其中以中短篇為主,包含詩歌、散文、記事、文學理論。趙麗宏為《上海 文學》社長,是著名的詩人和散文家。金宇澄為《上海文學》執行主編, 早年寫小說,之後從事十多年編輯工作,開始重新寫作後,他用上海方言 寫成《繁花》。金宇澄開創新模式描寫上海,寫上海九○年代市民階層的 生活。《繁花》又被譽為上海的清明上河圖,金宇澄藉《繁花》獲得茅盾 文學獎。也是繼王安憶《長恨歌》之後,第二位得獎的上海作家。 汪瀾表示,協會的作家在各個領域都能發揮長才、靈活自如,在文學 創作方面,不局限於單一風格,創作多元化,在文學評論方面亦十分優秀。 另一方面,上海吸收了許多網路文學作家,是大陸網路文學的重鎮,目前 已達 90% 網路文學市場。
(左起那多、來穎燕、須文蔚、汪瀾、朱益明、劉運輝)
17
關於《上海文學》 作協的刊物都非常具有歷史性,它與作家之間已經不只是一種編輯與被 編輯的關係,而是形成非常親和的共生互補關係,包括《收穫》、《萌芽》 都成為上海作家創作的聖地。 來穎燕憶起莫言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她說,莫言領獎時,朗誦了他 刊載在《上海文學》裡的《小說九段》中的一個片段,那個瞬間讓全世界都 看到了《上海文學》這個刊物。當時我們都不知道莫言有帶這本刊物到領獎 現場,也不知道他會有這樣的舉動,那個當下我們都很感動。 《上海文學》既要凸顯一個都市生活的品質,但絕不是地域性限制,而 是要立足於全國大陸,乃至以世界文學的視野和眼光去選載作品,更希望能 扶持新生代的作家。這一本文學刊物與上海歷史互動的過程,給了我們對城 市文學的思考,在城市文學和文化上,上海是特殊的存在,位於通商口岸的 地理環境,造就了許多跨洋雜居、中西匯合的特色。來穎燕曾聽金宇澄提及: 「上海,它的歷史不及北方許多城市,但上海的豐富性就像一個壓縮餅乾, 裡面可以融合許多人物、風貌及印象。」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例如 看了《繁花》這部作品,冥冥之中有著跟《上海文學》同步的關係,又或者 是《繁花》裡有許多細膩的手繪地圖,還原當時上海的風貌,讓這本小說把 整個上海的歷史勾連在一起。 (左為劉秀美,右為汪瀾)
18
新世紀以來的文壇創作 來穎燕以一個編輯的角度來看上海,新世紀 2000 年以來上海的小說 創作,是從上世紀九○年代烙印過來的,走向多樣化,包括網路文學的發 展,上海出版業發達,至今都沒有改變,並有著許多翻譯作家,是中國文 化的高地。 該如何去定位城市文學,它不單是以一種地標或方言做為依託,更該 是通過城市去透視人的命運,來表現城市與人物之間的一個衝突,才能形 成真正的城市文學。不僅網路文學興起,上海的非虛構文學也非常活絡, 以小說或是多角度的方式去建構現實。非虛構文學近年來非常受到關注, 王安憶、陳丹燕等作家,都通過非虛構文學這特殊方式去表達自己的作品。
網路時代 汪瀾說:網路時代來臨,文學傳播發生重大變化,許多有影響的文學 網站都是以商業型通俗類為主,作協在這方面也認真思考能否搭上時代列 車,讓純文學透過網路加以傳播出去,於是創建了三個網路平台,舉辦交 流活動,讓作者及讀者可以加以利用。第一個是上海作家網,宗旨是會員 服務,發布活動訊息。 其次是雲文學網,對象以年輕寫作者為主,提供寫作、閱讀、培訓、 發表等服務。其中也舉辦兩種大型比賽,一是「九○後創意小說上海戰」, 網羅優秀選手集中到上海比賽;二是「黑馬星期六 ‧ 上海高中創意寫作現 場賽」,對象設定為上海高中生,獲獎者會為他們選定老師,追蹤其後的 創作。 最後一個是華語文學網,宗旨為:辦在上海,服務全國作家,透過簽 約的型式,和全球一千多位華語作家簽辦授權,藉由這平臺打造兩岸三地, 讓華語寫作界互相交流及閱讀。劉運輝表示,華語文學網是三個網站之中 注入最多心力的網站,也是最重要的。網站內有註冊作家的制度,申請成 為註冊作家能發佈作品和閱讀其他作品。特別希望台灣地區的寫作者,都 能夠在這平台上提供自己的作品,和整個華語圈交流,帶動整個華語文學 界的風潮。(華語文學網網:http://www.myhuayu.com/)
19
關於那多 他父親本身是純文學的作家,也推薦了許多外文書給自己,而自己閱讀 的第一本書卻是《笑傲江湖》,自此開始寫作,而創作的方向跟父親完全不 同,走的是懸疑小說路線。他覺得台灣氣氛比起大陸更適合懸疑小說,尤其 是新聞報導,可以給他許多靈感,也能在各個類型節目發掘大量創作元素。 每個人看待世界的眼光都不盡相同,所以他看待事物的切入角度跟其 他人不太一樣,至於創作懸疑小說,與其本身當過三年記者的經歷有密切關 係。
講者簡介: 汪瀾,高級編輯,曾任文匯報文藝理論版、讀書版主編,文匯報副總編輯, 現任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那多,本名趙延,中國當代重要的懸疑小說家,代表作為「那多靈異手記」 系列小說。 劉運輝,筆名小庫、劉小庫。為全國雜文聯誼會委員,上海市作家協會 會員、上海市寫作學會會員,現任上海市作家協會華語文學網副總編。 來穎燕,現為《上海文化》雜誌編輯部主任、上海市作家協會會員。 朱益明,上海文學創作中心副總幹事,華語文學網總監,上海作家俱樂 部有限公司總經理。
20
人物採訪寫作的眉角 日期:一○四年十一月十日星期二 時間:上午十點至十二點 地點:東華大學人社一館 A207 會議室 講者:房慧真 主持人:許又方 紀錄:邱翊萁 攝影:薛芷涵 圍困住的死水,看不見的伏流,夾縫中的人生,終將找到一個秘密孔 道,獲得解放,匯入大海。/《河流》
系所與職業的融通 房慧真大學就讀中文系,極為內向害羞。眾多的職業裡,記者這個選 項從不在她的選擇中,而第一份工作卻是在壹週刊的人物採訪組擔任記者, 那是新聞工作的第一線戰場。在 SARS 期間,一次她的同事要潛入正在被 封院的和平醫院做採訪,雖然帶回來許多豐富的新聞,但是也受到很多心 理創傷,這件事讓房慧真思考起,到底是新聞採訪重要,還是人身安全重 要? 最重要的事情是,在傳統中文系訓練的過程中,如何才能跳脫出來, 從事高標準的記者工作?房慧真表示,傳統中文系出身的人,寫出來的散 文可能很優美,卻往往看不到其觀點,缺乏和時代的關聯。而新聞系出身 的人,經常又較缺乏文學涵養,因此她把過去在中文系所學,融入到採訪 文章中,成功地把寫作觀點和文學養分融合並帶進整篇文章。以下是房慧 真對於演講主題所提出的幾個重點。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台灣的媒體生態,採訪前大多只給記者很短的準備時間,所以在準備 受訪者背景資料往往不夠充裕。雖然採訪現場會發生許多預料之外的事, 但採訪結束後,房慧真會找時間把資料補齊,讓文章不會有缺漏。
21
房慧真採訪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推拿》的導演婁燁之前,她把婁燁之前 所有作品都看過一次,甚至把婁燁曾經提過的電影或書讀過,從中分析、建 構出受訪者內心的狀態。在房慧真採訪婁燁時,得到的答案都非常簡短,正 當房慧真感到挫折時,突然想起婁燁的另一部作品《頤和園》,在那部電影 的結尾,閃過一幕楚浮《四百擊》的畫面。她便詢問婁燁兩者的關聯性,婁 燁眼睛一亮,他說影評人都不一定會發現,而她卻看出來了。也因為這件事 情,讓訪談過程順利許多。
細節的重要 房慧真說依她的個性往往無法在第一時間就問出許多犀利的問題,所 以她到現場都不先發問而是靜靜的觀察,將細節收集到腦海裡,如同獵人一 般,當獵物出現時,便短時間內打開所有感官,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除此 之外她還會提早到現場,去觀察受訪者是否準時,這都可能跟受訪者的個性 有關。有一次房慧真去採訪緬甸華裔導演趙德胤,她準時到了趙德胤家裡, 卻發現自己遲到了,因為趙德胤家裡牆上的鐘是調快二十分鍾的,便問趙德 胤將時間調快的緣由,最後還把這「鐘」的故事放在了採訪的開頭,成為貫 穿文章的軸心。 (左為房慧真,右為許又方)
22
環境影響受訪者的面向 房慧真在太陽花運動之前,採訪過陳為廷,陳為廷本身不容易採訪, 採訪人容易被他表面所吸引,卻又無法進入內心。第一次房慧真約陳為廷 在台北採訪進行得並不順利,又約了第二次,把陳為廷帶離台北,回到他 的故鄉苗栗。 回到家鄉的陳為廷講的是客家話,跟講國語的他完全不一樣,瞬間變 得沉穩、真誠起來,房慧真說:「客家話是陳為廷的母語,一個人往往在 母語裡是無法說謊的。」陳為廷卸下原本的心防,讓人走進他的內心,瞭 解他的黑暗,得知他家庭的坎坷。房慧真還注意到陳為廷身上穿的褲子是 建中的運動褲,夾腳拖也反覆穿到快磨平,這種場景對比他平時參加抗爭、 辯論活動展現的一面,有著極大的反差。房惠真說:要經過很多場景,才 能看到受訪者的多重面向。
岔題的收穫 房慧真表示她一開始採訪作曲家鍾永豐先生時,感到有點挫折,永豐 先生本身慢熱,難以訪談。房慧真問了許多例行性的問題,感到鍾永豐似 乎有些不耐,而且鍾永豐先生與房慧真所預設的形象不同,使她更加慌張 了,原本要談高雄五輕煉油廠關場議題,但是房慧真卻大膽的岔題,先跟 他談起了閱讀。從閱讀開始暖身,讓受訪者瞬間感受到妳不是只會問笨問 題的記者,要讓受訪者感受到你的不同,而不是讓他只感受到你記者的身 分。岔題的舉動,往往帶給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在跟鍾永豐先生聊他大學閱讀的過程中,兩人非常暢快,房慧貞覺得: 「閱讀在每個人身上都是隱形的軌跡,你會去讀哪些書,都有潛意識的連 結,不是沒有目的地。」回到採訪主題,鍾永豐向她分享他是如何以文學 的方式把國光石化產業的議題寫入歌詞。兩人還聊到了杜甫,鍾永豐認為 杜甫很像龐克樂手,杜甫詩的影像感,好似短促的電影鏡頭,雖然很短促 卻能反映社會現實。他還去瞭解杜詩的韻腳,感受它的音樂性。 〈圍庄〉專輯歌詞只花費鍾永豐先生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房慧貞說: 「他感覺杜甫穿越時空而來,助他寫成。杜甫能看透安史之亂那民不聊生
23
的社會,也能穿越時空,看到現代一個被石化工業包圍,無田可耕的村莊。」 房慧真說如果不是「岔題」聊了許多漫無邊際的話題,也不會得到這麼多情 報,鍾永豐先生也向她表示,他以前的訪談從沒說過這麼多話題。別的記者 訪談會預設問題,雖然基本的問題還是要問,但怎樣才是更好的問法?記者 有沒有培養好自己的程度?
應對的技巧 當鍾永豐向房慧真聊起中南美洲小說時,房慧真腦中想起《玉米人》這 本書,內容是寫美國跨國公司,去瓜地馬拉剷除當地原本的作物,並種植大 量的玉米,以此展現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剝削,當地原住民也出現一種傳說: 「玉米是邪惡的」。於是房慧真便馬上和鍾永豐分享,這個話題引起了鍾永 豐的興趣,因為他的家鄉美濃是種植菸草維生的,但是在自由貿易開放時菸 草進口了,讓農民損失慘重,所以這個分享才會讓鍾永豐感觸很深。 當房慧真和鍾永豐聊到集中營倖存的女詩人時,房慧真想起羅馬尼亞徳 裔小說家-赫塔·慕勒(Herta Müller)的《呼吸鞦韆》。其內容描寫一個詩 人被送去勞改營的過程,在受壓迫的狀況下,要怎樣使用她的語言,以致於 不讓恐懼侵蝕心靈,並如何用她的文學去呈現真實的一面。聽完這個分享, 鍾永豐覺得很有趣,並要求要房慧真把書目傳給他。聊到杜甫時,鍾永豐說 他讀了很多研究杜甫的書,但是都看不到什麼新鮮的視角,房慧真就向鍾永 豐推薦美籍漢學家,宇文所安(史蒂芬 ‧ 歐文)的《迷樓:詩與慾望的迷 宮》、《追憶: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往事再現》,因為宇文所安本身是研究唐 詩,而且外國漢學家分析中國古典文本時,不像中國學者常常見樹不見林, 容易陷入文字、訓詁、聲韻學裡,可以帶給他不同的視角。房慧真說她藉由 訪談把所知道的都回饋給他。 這些例子證明房慧真用過去的閱讀和文學系的訓練背景,去翻轉原本會 失敗的訪談。閱讀,不要想未來有什麼用,因為正是這些過去的資源,讓她 成為不同於新聞系訓練出身的記者。
一個轉世老靈魂身上的現代感 房慧真回憶起,有次去印度的達蘭薩拉採訪十四世達賴喇嘛,路程的 艱辛就好比宗教朝聖一般。在他們採訪前,前面還有排隊等待覲見的一般信 眾,有些信眾不惜凍傷手腳、翻過喜瑪拉雅山來朝聖,只為見他們心目中的 精神領袖。達賴喇嘛一出來,所有信眾都跪下來哭倒在地不能自己,只剩下
24
她呆若木雞的站著,顯得突兀。那種場面讓房慧真不知所措,這對採訪者 而言是極大的考驗,達賴喇嘛的出現猶如神蹟一般,很難把他當平常人看 待,但最後房慧真決定採取正常的方式,把達賴喇嘛當成平常人對待。 進了會客室開始進行訪談,她注意到達賴喇嘛眼鏡鏡面色澤的變化, 便詢問他是不是不排斥科技,達賴喇嘛表示自己年輕時便對科技十分感興 趣。他向房慧真說起自己的故事:有次毛澤東和周恩來請他去參訪中國東 北的重工業,隨行的其他老僧侶都覺得很無聊,認為這只是統戰的一部分, 但是達賴喇嘛卻很認真提出了與科技相關的問題,甚至在離開前買了一個 鑽地機,房慧真馬上在腦中想像那種畫面-穿著僧袍的人在使用鑽地機, 房慧真認為這種違和感是很好的文章破口,雖然他是宗教領袖,卻不排斥 科技。房慧真也觀察到達賴喇嘛穿的鞋子是多功能運動皮鞋,而不是傳統 僧侶穿的鞋子。訪談的最後,房慧真問達賴喇嘛:「如果你不是達賴喇嘛, 那你現在在做什麼?」達賴喇嘛說他會當一個農人,但是是開著耕地機的 農民,是善用科技而非拿鋤頭工作的農民。房慧真實踐著如何從受訪者的 小細節去發掘不為人知的一面。
互動後的回饋 房慧真說藝人跟政客最難採訪,他們非常油滑並懂得如何應付你,很 多名人政客已經歷過千百次訪問,而要怎麼在他們口中採訪出別人所沒問 出來的內容。最難的一點是,如何善用你的文學技巧,找到那全文的軸心。 房慧真憶起有次訪問香港女星葉德嫻時,她只被分到一小時的時間,就要 寫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報導。房慧真注意到葉德嫻在交換名片時非常仔細, 一抬頭便說:「房小姐妳好。」這讓她發現葉德嫻的敬業精神,她會去用 心認識採訪者,而不僅將她視為一個默默無名的記者。房慧真說把所有人 物細節、互動過程寫進去,才能讓報導具有濃厚的人味。 她問到葉德嫻的興趣,葉德嫻表示她非常喜歡看星星,所以採訪完畢 後,房慧真就去看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土星座下:桑塔格論 七位思想藝術大師》,因為葉德嫻喜歡觀星又是摩羯座,而這本書內容正 是在寫身為摩羯座的班雅明,兩者共有糾結、敏感的特質,所以最後房慧 真就把她這個明星設定成一顆孤單的星星,雖然這舉動沒有用於這篇採訪 稿,但是還是給了房慧真一些啟發。 房慧真說她每次在做一篇採訪就像在寫小論文,當然這也跟她之前學 術訓練的背景有關,她把這些自我要求帶入當記者的生涯,很多人都會認
25
為,房慧真已經當過作家,再來寫報導文學對她來說本來就是輕而易舉,其 實不是的,她表示記者的工作還是有很多艱難領域待突破,因為新聞的環節 很緊促,記者要讓過往所相信的文學還保留一席之地,是不容易的。
虛構與真實 採訪公司團體時,他們會指派專人給你採訪,提供公司理念等許多正面 性的東西,但如果你只是照單全收,就很容易被操控,因為他只讓你看到他 想讓你知道的部分,太過於單面向,很容易出現過度美化的問題,要怎麼突 破這種困境?房慧真表示你必須放低身段、多去拜訪幾次,他們可能就不會 這麼大陣仗的來接待你,也有一些小技巧,如跟受訪團體表示只是要補拍照 片,讓他們放下戒心,你就能捕捉到安排之外的事情,較能看到他們真正的 工作狀態。房慧真認為被期待寫出的內容與現實不相符時,不能過度美化詐 欺,心裡須有一把尺,不要害怕會跟受訪者翻臉,也不用刻意醜化,只要把 真實的現象客觀平實的紀錄下來,這樣才可以對得起自己與讀者。
結語 房慧真認為她自己當記者就如偵探般,感官先於意識,常常藉由聽錄音 檔來觀察受訪者語述的變化,從旁側擊這些問題對受訪者來說是否為禁忌的 話題,或是推敲出問題所在。她認為許多台灣記者的缺點在於時常預設採訪 問題,只想要受訪者去回答預設的問題,而不去聽受訪者說什麼。 不要小看人物採訪,採訪小人物會有小人物的有趣,採訪名人也會有他 的難處,因為人永遠是最複雜的,台灣大部分採訪往往只會寫扁平人物,如 商業週刊裡,名人白手起家這些歌功頌德的事物,而缺乏圓形人物,這個正 是可以讓受過文學訓練採訪寫作課的人,還原出圓形人物寫入採訪裡,在學 生時代就把能力訓練好,讓你不同於別人,就能占有媒體界的一席之地。 房慧真說台灣文學環境太封閉,常常關在裡面寫自己非常抒情性的東 西,沒辦法跟外人對話,所以她覺得後來能當記者是幸運的,且很喜歡這份 工作,因為一旦成為記者,就會有人到你面前和你說故事,並且你可以理所 當然的去跟他索取故事。
26
星星是唯一的嚮導:楊牧特展 日期:一〇四年十一月一日至十一月三十 地點:圖書館一樓展示空間 紀錄:張嘉凱 攝影:毛琦雯
活動簡介 由華文系、中文系與英美系合辦的「楊牧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在 十一月十四、十五日舉行,為配合系列活動,中文系籌畫了為期一個月的 楊牧特展,以楊牧詩「星是唯一的嚮導」作為特展名稱,為研討會活動暖 身之餘,也讓人更了解文學大師楊牧。
開幕式 特展開幕式於十一月三號舉辦,開場由李正芬教授主持,而在賴芬伶 教授致詞時,介紹了楊牧新詩、散文動人之處;張啟超教授隨著國樂社的 伴奏,用鏗鏘激昂、情感誠摯的語調朗頌楊牧師作〈行路難〉;吳冠宏教 授則是講評楊牧散文〈疑神〉,賞析、探討文章中對於「島」的意象。最 後由中文系學生伴隨小提琴的伴奏,齊聲朗誦楊牧詩作〈這是出發〉,為 楊牧特展開幕式劃下句點。
27
展覽介紹 特展有系統地介紹楊牧的創作論述、「新潮文庫」時代的翻譯外著,以 及國外翻譯楊牧的作品,展出的期刊雜誌,皆為楊牧贈與東華大學圖書館之 藏書,展出的項目包刮《純文學》、《現代文學》、《筆匯》、《素葉文學》 等文學雜誌,以及楊牧發表的論文之西方期刊。現場還展出楊牧三十歲在加 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博士畢業照、多件楊牧手稿複製品、重要論著等資料, 特展也展出楊牧一九六○年代以「葉珊」為筆名,在聯合報發表的文學評論、 散文與新詩等報紙影本,到一九七六以「楊牧」為筆名發表的作品,看見楊 牧詩文風格的轉變。畫作展出了畫家莊 喆 一九七七年替楊牧畫的肖像,由作 家王藍裱框送給楊牧,上面還有 瘂 弦、楚戈、洛夫等詩人的題字,書法作品 則是莊因題贈給楊牧的墨寶。 (楊牧特展一隅。)
28
2015 楊牧國際研討會——座談會 日期:一○四年十一月十四日至十五日 時間:下午三點半至五點十分 地點:理工二館國際會議廳 講者: 翻譯楊牧:Colin Bramwell、汪玨、Susanne Hornfeck、張依蘋 楊牧與世界文學:袁鶴翔、奚密、廖咸浩、Charles Terseer Akwen 紀錄:魏海旭 攝影:郭禹賢 / 劉于瑄 由本校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主辦的「2015 楊牧國際研討會」,十一月 十四日於東華大學理工二館展開,特別邀請了歐亞美非的譯者和學者前來 專題演講,發表論文與對談,並提出楊牧跟現當代華文文學與漢學的創見。 此次的研討會內容豐富,例如王明端老師和王國璽的論文《普林士頓的夏 天》、陳芳明老師的演講〈楊牧詩的晚期風格〉,或者是「楊牧詩文朗誦 及賞析之夜」都相當精彩。
翻譯楊牧:從世界詮釋楊牧風采 座談會的「翻譯楊牧」部分,由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梁欣榮所 主持,邀請 Colin Bramwell(英國研究生)、汪玨(美國翻譯家)、Susanne Hornfeck(德國翻譯家、小說家)和張依蘋(馬來西亞翻譯家)進行現場翻 譯與解說,讓人了解楊牧的作品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後,非但是受到世界文 壇的矚目的,甚至吸引漢學研究關注楊牧的主題。以楊牧作品的音樂性, 在中西之間,古典現代穿梭追尋,不同語言的翻譯都充滿詩的本色之美。 由於王玨曾在德國居住一段時間,德國沒有楊牧詩的譯本,憑著自身喜愛 和德國翻譯家 Susanne Hornfeck 合作翻譯詩,也有進行翻譯散文的工作。現 場充滿詩的異國情調,最後以張依蘋翻譯馬來西亞譯作結束今日議程。
29
楊牧與世界文學:從台灣到世界 第二部分「楊牧與世界文學」,主要讓我們看到楊牧對國外讀者、作家 的影響,世界文學裡楊牧所扮演的角色,及其所引起的共鳴。
楊牧詩在非洲 來自奈及利亞的 Charles Terseer Akwen 覺得他本身受到楊牧的浪漫主義影 響很深,對楊牧的創作和作家個人都十分認同,認為楊牧很有文學創造性和 世界性主題。他說,楊牧曾講過,「如果文學是在理解上有不同,但是有美 學光環在,也沒有差別」,對生命來說,這是多麼重要的經驗!他認為在楊 牧的文學歷程上,除了有信件、喪禮等生活上的觀察,楊牧也關注著世界性 的議題,引用一評論家的話,「楊牧對現代文學的貢獻是讓大家關注世界, 讓其他文學者欣賞藝術。」演說時間到了,Charles 仍是意猶未盡,可見楊牧 詩歌的影響力之大。
(左起為奚密、曾珍珍、袁鶴翔、Charles 、翻譯)
30
翻譯詩的傳播 奚密教授則是談及了出版和翻譯的關係。奚密教授認為,文學翻譯不 表示超越國際,在出版和傳播上滿是挑戰。以北美文學市場為例,它的市 場小,而翻譯文學更是少數,而某些大學更是出版社經費少,因此對文學 研究、文學批評類的書籍刪減預算,奚密教授所任教的戴維斯加州大學就 是如此。而台灣其他詩人,例如商禽,奚密說:「憑藉一本詩集闖文壇的 例子是根本罕見」;而詩人夏宇則是因為譯者善於推動,使她的詩傳播順 利。奚密教授又道,從翻譯到出版、傳播、評價,其中必經體制化,再來 才能達到經典化,讓人做出樣本研究。台灣文學(詩)放在世界平台上, 就會發現本地和全球的問題。奚密教授希望我們能向內看,培養人才,在 翻譯和文學兩個方面,對語言和文字的訓練都要有一定的高度和內涵。
尾聲 廖咸浩教授作為結尾,他認為奚密教授的觀點很重要,強調文學作品 翻譯和流傳閱讀的聯繫,讀者藉作品來想像世界。廖咸浩教授以磁性的嗓 音朗誦了一首楊牧的詩〈從沙灘上回來〉作為座談會的結束。然而畢竟兩 天的研討會仍無法完美詮釋、解決所有疑問,台下有觀眾馬上提出:台灣 文學在全球與世界文學下的成果和意義。袁鶴翔教授不疾不徐的接下麥克 風,認為談論有意義的文學成果前,應先去看作品如何建構世界,那麼文 學之美必被看見。
閉幕 座談會結束後,緊接的閉幕儀式上,楊牧感慨自己早年都在花蓮生活, 最遠的距離至多不過是騎著單車北至太魯閣,南到木瓜溪,從未想過自己 有天會踏足歐洲、美國、非洲。而東華大學,在過去還是片甘蔗田、荒蕪 之地,他對於東華現今的改變有很特別的看法,「這個意外的地方,也許 不是意外」,這裡有全台第一個創作與文學結合的研究所,是讓台灣文學 有更多思考。 本次研討會讓我們回顧楊牧六十多年的創作以外,還有台灣文學和歷 史的變遷,引人思考未來有何影響,使文學成為人們生命的嚮導。
31
「亞洲的滋味」 香港作家梁秉鈞食饌詩學─張松健 日期:一○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時間:下午兩點 地點:文院一館 A207 會議室 講者:張松建 紀錄:張嘉凱 攝影:郭禹賢 食物在人類社會具顯要的地位,也代表一種文化現象,安德森在《中國 食物》提及,食物為一種文化交流;梁秉鈞為香港已故之重要的作家,李歐 曾譽梁秉鈞為「詩人中的美食家,美食家中的詩人」,對於梁秉鈞在食饌詩 學中的飲食書寫大力讚譽,梁秉鈞曾說:「食物對我來說有意思,惹我想探 討下去,正因這些原因,食物既連起社會與文化又連起詩人的慾望與記憶, 有不少豐富的層次。」在其作品中的飲食書寫更帶有深層的文化政治思維, 而來自南洋理工大學的張松建老師在這次的演講中,針對梁秉鈞的食饌詩 學,做出精闢的賞析,並探討其背後的創作理念,以及食物與社會文化的連 結。
飲食書寫中的離散族裔 張松建老師提及「離散」一直是研究華文文學重要的核心理念,對 於離散的概念, 他首先從希臘文詞根解釋, 離散(Diaspora)源於希臘文 diasperien,由 dia(跨 越)和 sperien(耕種或散播種子)兩個詞根構成,離散 的主要特點為:從中心到邊緣的散居,家國記憶與祖國的疏離感,渴望最終 回歸,所進行的對家國的支持,以及被這種關係所定義的集體身份;老師也 強調聯結離散者的那些跨國關係時,不必太過重視真實或象徵的家園。去中 心的橫向聯繫,和那些圍繞始源、回歸的目的而形成的聯繫一樣重要,離散 逼使人們重新思考國家和民族主義的規範準則,重新構想人與民族、國家的 種種關係。而梁秉均透過飲食書寫,結合文化與政治,描繪出離散族裔的情 況,在作品中並沒有鼓吹回歸根源、祖國,反而認同在異地落地生根,與在
32
地緣政治下所帶來的反思,抒發對於離散族裔的心理,對於國族認同所產 生的矛盾、衝突,進一步開拓帶有反思之終極關懷。 張松建老師舉梁秉鈞〈帶一枚苦瓜旅行〉一詩為例,在賞析詩中的苦 瓜意象時,他突顯了梁秉鈞所要呈現對於華人族裔的離散書寫,特別是對 於台灣、中國因政治分隔兩岸的華人族裔,其中最重要的隱喻在於詩中對 於苦瓜顏色的描寫:「帶著這枚白色苦瓜乘坐飛機來到異地,踏上異鄉泥 土 / 為什麼不是像大家那樣是綠色的?」從白色苦瓜到異鄉的綠色苦瓜, 隱喻了自一九四九年兩岸分治,大批中國人流離台灣,而詩中護照的曖昧 印象,隱喻了台灣、中國對於身分認同的尷尬,台灣就如詩中無辜的初來 者,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張松建也解析,梁秉鈞試圖在詩中描繪出關於離 散的痛苦,帶有無力把歷史碎片拼成完整圖像之悲歎。
亞洲想像 梁秉鈞在「亞洲滋味」這一系列作品中,將書寫方向指向亞洲的地緣 政治與歷史記憶,在每首詩中都有亞洲食物,以飲食書寫、食饌詩學的方 式解構國族主義;在〈在光州吃榮光魚〉詩中,以第一人稱榮光魚的口吻, 訴說著韓國光州事件的歷史記憶,這是一種含攝著歷史省思的革命敘事, 也從魚「骨肉分離」的意象,描寫出南北韓分裂與其所象徵的國族意識; 在〈雅加達黃飯〉中,出現的香料、咖哩、沙爹、荳蔻、茴香等等,帶有 濃厚的殖民意象,但張松建強調,梁秉鈞並無在其中透露出批判帝國殖民 主義之感,而是由飲食書寫強調,食物為能超越階級與種族的共同語言, 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與認同,比起對歷史性的鋪陳、諷諭,梁秉鈞更注重 於百姓的日常生活,在食物面前,民族與國族的認同頓時不再顯得如此重 要,飲食書寫中,食物即為歷史的譬喻載體。
革命敘事 張松建對於這一部分的概念解釋為從「臃腫的理想」到「民生的智 慧」,梁秉鈞在詩中的革命敘事,不僅是對歷史記憶展開鋪敘與描寫,更 是要在歷史記憶的臃腫理想中,帶至更深層人民體認之民生智慧;在〈柏 林的啤酒〉中,從不斷的試味意象提煉出爭論不休的德國歷史記憶─德國 從極權體制到民主的過程,由各種對比 ( 往昔/歷史、戰爭/和平、苦惱 /微笑 ),以德國人民的之口吻,將原本單純歷史記憶的描寫重心,轉自人 民生活的具體細節,進入更深層的人文內涵。
33
跨文化交流 在〈青蠔與文化身分〉一文中寫道,梁秉鈞參加比利時國際藝術展時, 在餐廳享用青蠔之際,與他人發生爭論,爭論議題為─文化藝術是否能打破 民族國界?在文中梁秉鈞用青蠔為例,來自各地的青蠔因為生長環境不同, 所以各個體態、大小、口感皆不同,而在青蠔背後更有其獨特的生長背景; 從這裡可看到梁秉鈞對於文化的想法,梁是極力反對世界大同主義的觀點, 他認為不同民族即有不同的身分認同、不同文化,比起文化的合併,梁更認 同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各個文化皆有其背後深層的歷史背景脈絡,所以在文 化相異的前提下,跨文化交流成為人類歷史常態,此為梁秉鈞重要之創作理 念。
認同政治 梁秉鈞自一九四九赴香港定居,香港的文化現象,深深影響梁秉鈞的 創作,香港對梁最大的影響在於國家意識,香港因殖民背景加上後殖民的影 響下,帶有混雜、流動的多重文化性向,對梁秉鈞來說自己也是離散之民, 香港自脫離英國殖民後,成為了中國與英國的邊緣,這種遠離中心的漂泊離 散之感與身分認同之感,讓梁秉鈞的國家意識顯得薄弱,甚至認為自己為無 國之民,也因此跳脫國家意識的束腹,轉而對於不同文化的對話與交流產生 共鳴,這些想法,則顯現於他的作品中對於國族主義的解構與民生生活的重 視,梁秉鈞也重視香港的主體性,認為不必過度強調在中華的國族主義之 下,中心與邊緣的對抗,而是將語言作為文化媒介,透過對話與溝通形成跨 文化交流。如在〈香港盆菜〉中,藉由中心與邊緣之對比,投射出自對於 文化不是二元對立的理念, 就如同由上往下流的盆菜肉 汁,是種跨文化間的溝通與 交流。
34
(左為張松建,右為張寶云)
專題 採訪 —外・遇
35
與世界做連結的方式─李佩芳
日期:一○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時間:上午十一點 地點:志學街哈拉早餐店 被採訪人:李佩芳學姊 採訪者:梁存中 攝影:劉于瑄
如果,走在東華大學人社學院遇上李佩芳學姊,大概都會被她聲音和 熱情所吸引而和她聊起天來。這樣外向的能量,是她本身與生俱來的個性。 堅持大家要稱呼她 PEGGY 的學姊,讓認識她的人都更印象深刻,這也是以 下採訪所用的稱號。此次刊物的主題「外。遇」,目的是想介紹華文系的 同學們在學習與課業之外,所摸索或熟悉的專業與特長。PEGGY 因參加了 AIESEC(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udents in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Sciences, 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東華分會而在系上知名,透過這次的採訪,來了解華 文系多才多藝的同學們,以及分享 PEGGY 學姊這個人與她所參與的社團經 驗。
36
展現競爭力的個性 外向的 PEGGY 在剛進入大學時,參與了校內各式各樣的活動,譬 如說社團和籃球校隊。小時候在籃球隊訓練的她,覺得球場正代表了她熱 情和果決的性格特質,經歷過許多的籃球訓練和比賽,造就出她這樣的個 性。在殘酷現實的比賽場上,大家都是爭得你死我活,「保持競爭力」, 是 PEGGY 學姊一直在努力耕耘的方向。她希望在大學去嘗試各種不熟悉的 事物,摸索自己的目標,於是在一年、兩年的時間裡,學姊在多樣的選擇 之下,退出了籃球校隊,繼續留在 AIESEC,朝著「保持競爭力」的方向前 進。
加入社團的原因 在不斷嘗試各種機會,PEGGY 將目標轉向社團。因為清楚自己的目 標,所以投注了完整的心力在那之上,「如果你想要得百分之一百的事物, 你就必須投注一百分的心力在你想要的事物上」,她說道。然而,為什麼 會選擇投入 AIESEC 而不是其他社團? PEGGY 從她的個人經歷說起。喜歡 和人接觸的她,加入社團的原因除了「保持競爭力」外,也想與花蓮之外 的空間做連結。PEGGY 曾在上海念國際學校,雙語化的環境,使得她在很 早的階段就習於與外國人相處,及國外有別於台灣的上課方式,即每個人 分享自己的經驗和看法,互相討論,她表示很喜歡像這樣「想法撞擊」的 感受,在 PEGGY 的臉書上也可以隨時看見她與人對話的小視窗。此外,家 住新竹的她,相對來說,花蓮是所謂的「偏鄉」,但不管是不是北部人都 可以感受到花蓮的不方便、不友善的地理性質。所以,回到台灣,來到花 蓮,面對完全不同的生活,譬如全中文的環境或是人生地不熟的心情,一 開始是吃力且需要習慣的。而知道 AIESEC,這樣一個可以保留回台前的生 活型態,且以英文溝通的平台,PEGGY 以認識各地朋友的心情,和外界做 連結,打破安逸去保持競爭力,選擇加入了這個社團。
37
加入之後的契機 在訪談中,提問到競爭力與國際觀的關係。然而「國際觀」要怎麼去 定義解釋呢? PEGGY 表示,那並無直接的關係,她加入社團的期待,是和 人接觸,找回過去生活的熟悉感,畢竟大學有太多的種族與社群,找到那個 有著歸屬感的地方,然後把自己塞進去。不過,在一開始進入社團當幹部, 對於社團的理念,她是保持保留態度的。PEGGY 解釋,社團的核心價值分 二層面,其一是「希冀世界和平」,其二是「激發人類潛能」。「世界和平 我覺得是很有可能的,要讓這事發生,只有去了解、相處才能最直接泯除誤 解跟歧視」,學姊對於世界和平的信念早就存在,但對於其二觀點只覺荒謬。 直到她進入社團一年半,參加了 AIESEC 台灣總會的副會長選舉失利後,才 理解了社團的核心價值。
再失利那就再出發 PEGGY 去年在韓國參加大型亞太地區會議時,認識了 AIESEC 世界總會 的副會長,而那位副會長也一樣在參選幹部中一路跌跌撞撞,最後花了比加 入台灣總會副會長平均四年更短的時間,成為世界總部的副會長,成功地與 全球各國的 AIESEC 部門,展現了自己的力量。他的勵志故事讓學姊相信了 社團所呈現的旨意,也收拾自己不知所措的情緒,潛心在東華大學分會繼續 服務,接手各種大型場合與會議,確信「挫折不會是你的終點而是起點」。 在選完台灣總會副會長後,她之後轉戰,選舉了東華分會的會長,最後仍然 失利。很多人都覺得,假設你選過了台灣區的副會長,區區一個分會的會長 怎麼會難。可是事實上,她在那次的選舉中,被面試了不下三次,原因是面 試者質疑了她提出的政見,也表示在那場選舉中,她沒有影響別人的力量, 也不了解 AIESEC 這個組織的價值。然而,這一次的會長選舉失利,讓學姊 真正開始從頭思考她在社團中的初衷與成長。
社團的價值與改變 「社團讓我學到的是,我開始會真的開心的在大家面前笑出來,開心 的生活在台灣這片土地上」,PEGGY 分享道。外表外向的學姊,自認以前
38
是一個拍照笑起來很尷尬的人,這反映了她並不怎麼想要說出自己的事, 因為覺得沒有必要說出關於自己的故事。然而,選會長的失利,經過重新 思考,開始讓學姊會去說自己的故事,更真誠的回應這個世界。回想起在 社團的經歷,PEGGY 說她喜歡社團提供了很多機會,可以在各種場合分享 更多想法給別人,她曾經在超過兩百人的大會上主持,讓大家看見自己的 內在能力而非外表的樣貌。同時,PEGGY 更覺難能可貴的是,在社團有一 群願意信任自己的人們,在背後使自己成長,使她更能擁抱「分享」這件 事。
自己嘗試並接受撞擊 在訪談中,談到了關於 AIESEC 的傳聞其實甚囂塵上。於此,學姊表 示主要還是要親身參與。「就像是看總統或市長選舉,本來就都有喜歡或 討厭的言論,那又何必隱惡揚善?聽別人說不如自己去體驗。」PEGGY 如 此說道。同時談到關於社團的向心力,是與其他社團相較是非常龐大的, 這樣的向心力也常被人傳聞。她以自己的經驗表示,社團因為有共同的目 標,所以大家一同朝著那樣的目標前進,因為都相信著這個平台帶來的機 會,相信這個社團的核心理念,尤其是當你進來社團時是一個參與者,之 後成為更高的幹部,成為了計畫的推動者,或去了交換計劃,成為了文化 大熔爐中的小樹,去分享自己的故事,那樣的成長會讓你也想傳遞這樣的 成長感動給他人。 熱愛接觸人群的 PEGGY 學姊,在課業之外,透過社團,開始與自己 對話,也和世界對話,接受各式各樣的想法撞擊。參與社團的工作,讓她 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她在這裡建議大一新鮮人們,走出自己的舒適 圈,多多去嘗試不同的機會,去抓取,慢慢的會找到自己的方向,也慢慢 的會找到自己,同時付出百分百的力氣去尋找自己。機會有很多,看個人 是否要去體驗。你可以選擇在床上展開「補覺人生」,或是用單純的兩小 時,透過聆聽一場演講改變生命,學姊分享道。結束完採訪,PEGGY 準備 驅車前往其他地方,或許這一次,她繼續用她自己的方式,前往世界的人 群之處,與之連結,擁抱自己與他人的故事。
39
練心─黃毓淳 日期:一○四年 11 月 16 日 時間:下午五點半 地點:9803 咖啡館 被採訪人:黃毓淳(Anna Huang) 採訪者:范瑞娟 攝影:郭禹賢
依然沒有報時的聲音…… 走,去哪裡? 不知道。 也許從一邊走到另一邊,有時會 帶來夢境。
這是 Anna 的劇團《We stop and we wait》演出最後所加的旁白,原先沒有 要說話,全是肢體的展演。她們給觀眾很多想像的東西,很抽象,每個人有 不同的解釋方式。但其實有這些想法是套用在他們的潛意識裡、他們個人的 故事裡。
40
走自己的路 高中時,Anna 就讀復興高中戲劇班,當時報考了文化戲劇系,但一心 想要上北藝大的她,在學測表現不佳,轉而目標鎖定指考,結果卻不如預 期,考上另一所學校的外文系。 她的家庭背景與眾不同,她有一個做陣頭的父親,從小看著陣頭的隊 伍長大,也會拿著兵器把玩。可能是因為陣頭的工作十分危險,地區性強 烈,南來北往不時會有爭執、暴力的發生,她的父親十分反對她從事表演 工作,認為找個「正常」的工作較好。但是 Anna 有著堅持己見的個性,她 非常清楚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聽取別人的意見時也只是為了得到同意而已。 於是她不顧家人的反對,持續走著自己的路。
小丑默劇團 高中畢業後,她參加了小丑默劇團。做為團員,她的工作是在遊樂園 裡作雕像,或是去俱樂部、人家的家庭日扮小丑、摺氣球,帶動唱以及陪 孩子們玩。曾有一次演出,事前團長特別囑咐她這次表演面對的是重症病 患的兒童,要她小心不要傷害到他們,皮繃緊一點。沒想到,所謂的重症 病患是過動兒,孩子們直接衝破了舞台上去抱她,與她原先設想的完全不 同。她說:我還以為他們會像僵屍一樣一動也不動呢。這次特別的經驗, 讓她哭笑不得但也永生難忘。
鈴木忠與她 那年夏天,她邊打工邊賺取經歷,發現這樣的行為藝術表演不是她真 正喜歡的形式,不久 Anna 便默默淡出了小丑默劇團。事實上,高中時她就 在劇場接一些較技術性的工作,譬如燈光與佈景,Anna 說,那是一個基本 的工作,人人都可以去做。但是在那個環境下你所學習到的,是遇到了哪 些人、與人共事是怎樣的一個感覺?只有去嘗試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是 什麼。
41
大一過了幾個月,Anna 自己上網找了演員訓練,找到了鈴木忠志訓 練法。鈴木演員訓練法(Suzuki Method of Actor Training)是由日本戲劇家鈴 木忠志所建立的,強調下半身的穩定訓練,能幫助演員開啟身體的感知, 並強化身體與聲音的能量。好巧不巧,台灣鈴木演員團訓的團長,剛好就是 Anna 的鄰居。她說:「我覺得生命很多事情就是這樣,我還蠻相信天命的, 這個時候,緣分就讓我進來了。」在這個團訓裡面,有來自藝術大學的學生、 業餘的演員,也有專業的檯面上演員,各種不同領域的人聚在一起,唯一相 同的地方就是大家都對表演有興趣。 鈴木忠志是日本非常有名的大師,當初他帶領他的表演團隊上日本的利 賀山,讓演員在山上能好好的靜下來受訓。沒想到因為劇團的表演讓當地的 觀光盛行,村長就拜託他們常駐下來,從此日本利賀山變成一個藝術村。它 是一個很深層的訓練,注重身體鬆緊的收放,強調能量、重心與呼吸的核心, 主要的訓練是放在下盤,有一些如「重踏」的腳的步伐,還有突然「剎車」 的力道。 Anna 說她當時就是一個高中剛畢業的小肉腳,以為自己對劇場很了解, 其實明明什麼都不懂。那邊的老師從來不會告訴妳:「妳做得很好」或是「妳 有進步了」。常常,妳會看到別人的進步,卻看到自己停滯不前,是一個很 打擊自尊心的訓練。鈴木訓練非常的耗費體力,她大笑著形容:「每次訓練 完,大家的汗水就像用飆的,地板上也有大滴大滴的汗,超噁心。」
心的訓練 Anna 說,其實自己本身是一個好勝心非常強的人,今年暑假她去新加 坡學習相關課程,好不容易抓到與老師單獨工作的機會,開口不到三秒卻被 老師說:「Anna,double zero,out!」 起初的她站在舞台上的時候都不斷地在批判自己,想著:我拿這個茶 壺的時候有沒有拿好?有沒有讓觀眾覺得我有能量?東西有沒有丟出去?她 說:那時候的她總想著這些沒意義的東西,但其實演員站在舞台上的時候, 妳已經不是妳自己了。
42
在一個大家都很優秀的地方,不自覺就會產生了一種競爭心態,當看 見別人的燈泡在亮的時候,不自覺就想要更亮。後來練鈴木忠志的時候其 實也一直在教她這件事情,她說,練到最後已經不是在練身體了,而是練 她的心。
劇團就像我的家 有一陣子她為了休學的事情而心情浮躁,進了排練場的時候常常被大 罵:「妳已經進到排練場了,為什麼心還在外面?」或是「妳沒辦法靜下 來,來到這裡就是浪費時間!」Anna 說,其實做好一個演員就像做好一個 人,進了劇團,讓她更了解自己,身邊的團員也是影響她的關鍵,看到大 家一起進步、一起成長,其實是很開心的一件事情。她說:「劇團就像我 的家。」,當時要從外文系休學,她也是找劇團的人討論,而不是家裡。 她們後來因為共同的一個演出,感情更緊密了,每次團訓完還會去士林夜 市大吃一番呢! 劇團的生活經驗中,有一次特別讓 Anna 印象深刻,那次她們的主題 是「等待」,劇情中有觸及喪禮與邊誦經邊等待老人家斷氣的概念。在一 次排練的時候,一位同學突然接到醫院的電話,說奶奶已經要斷氣了,於 是在總彩排的時候冒著被「封殺」的危險趕去醫院,卻在那裡誦經了一兩 個小時。這時候心裡就默默有一種荒誕的「奶奶怎麼還沒走」的想法。她說: 「我們劇場都會有一些 call cue 的術語,例如說燈光走、燈光下,那時候那 位團員就說,『怎麼都下 cue 了卻還沒走?』這樣的情境重疊讓我覺得實 在太好笑了。」Anna 說她後來就會覺得,將時間拉長來看的話,人生的悲 劇也會變成喜劇;但是在那個當下的情緒,悲劇就是悲劇。
無以言說的父愛 2015 年 6 月,她們的劇團演出了第一場表演《We stop and we wait》, 演出的內容其實是在排練時即興創作發想而來,一套動作,四個人站在舞 台上,有尋找、有等待、有窺探,觀眾的解釋都有所不同,演員本身也是, 有些人認為是校園愛情故事,有些人認為是學運的叛亂,也有人認為是家 暴的故事。…
43
Anna 說,在這一場演出之中,幫助她最大的是那個過去不願她從事戲 劇的爸爸。由於他們只是牯嶺街上二樓的一個小劇場,資金並不充裕,演出 必須壓到最低的成本製作,於是 Anna 向在做陣頭的爸爸開口借喇叭、音響 這類的器材。其實自己與父親平常在家裡沒什麼對話,父親是一個愛面子、 較父權、有點大男人主義的人。Anna 的父親一向希望她讀個較普通的科系、 有個較穩定的工作,往往會說出「做劇場,沒飯吃」這樣的話。她說:「我 跟他借的時候,他就翹著腳、抽著菸,臉上耍酷,但我知道他心裡其實很爽, 一張臉就是說:『噢!女兒終於有事情要拜託我了。』
其實在高中的時候,Anna 就有向表叔學官降首、跳八家將,當這件事 情在家族裡傳開後,很多人向父親說「你女兒做劇場的喔?搞藝術,很厲 害!」父親嘴上雖然說「妳知道妳讓我很丟臉嗎?可不可以拜託妳以後做劇 場不要到處跟大家講?」但其實在半夜睡覺的時候還是會偷偷向母親說「希 望女兒會成功」這樣的話。「我覺得可能是爸爸也看到我從國中以來的毅力 了吧!」Anna 笑著說,「我是遇到什麼困難就去解決的類型,因為社會是 會被適應的,但是家庭的問題……我也沒辦法把血抽乾呀!」
未來的你我 Anna 說,她們劇團裡一群人工作這麼久了,她也常常和團長提說要不 要組團,因為她想要找一個地方、一群人,深耕自己的劇團。來到花蓮是她 當初沒有預料的,而團員裡面也有馬來西亞人,大家各自有各自的事。大家 最近也在討論, 「Anna畢業以後要幹嘛?要不要去東京呀?」一切還在規劃, 一切都還剛開始而已 ......
44
一定要試試的滋味─林芷歆
日期:一○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時間:晚上八點 地點:林芷歆家中 被採訪人:林芷歆 採訪者:郭懿欣 攝影:彭德展
芷歆每天被陽光叫醒的第一個念頭,就是給自己加油打氣,因為除了 身為台灣的子民、東華的學生之外,她還有一個身分是新航之舟的總監。 新航之舟,是一個連結學校各個處室來舉辦新生訓練,但卻又不同於其他 學校是由校方計畫,而是學生所舉辦的非社團組織,團隊人數達百人以上, 各司其職,每個人都為自己所負責的職位盡一份心力,尤其進入了熱騰騰 的忙碌期,他的生活可以說百分之八十都獻給了他的「外遇」。
45
就一個想法:試試看
林芷歆說其實當初並沒有想到自己會將大部分都時間都投入在新航,報 名加入就是個試試看的念頭,不想讓自己的生活都綁在課業上,而會擔任總 監,最初也不在自己的意料之內,原本他只想當個祕書,既輕鬆也能與華文 系連結。但新航是一個很勇敢也很特別的團體,竟然在讓他面試後,決定讓 一個毫無新航經驗的大一生擔任總監,林芷歆想既然他們決定讓他試試看, 他就試試看,雖然說他並沒有料想到擔任新航之舟的總監是如此辛苦的事 情,必須帶領大大小小的會議,準備簡報告訴整個團隊這次會議的重點,每 天都必須要花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在新航之舟上面,連暑假都必須待在花蓮 和學校的各個處室做聯絡,但他卻覺得很值得,因為在新航,他所得到的遠 遠超過他所付出的
不是領導能力,是溝通的能力 林芷歆認為和不同的層級、個性的人都要有不同的說話的藝術,而身 為新航的總監,她更必須做好這點,還必須負責擔任上級和下級說話的橋樑 (學校和團隊),也就是透過這些不斷的對話和溝通,讓林芷歆更加學會如 何跟人溝通和跟人相處。他也說到他之所以能夠勝任總監,並不是因為他是 一個很有領導能力的人,應該說他不認為有「領導力」這個詞的存在,因為 他擁有了怎麼和人相處的能力。而除了這項能力之外,在新航所認識的這些 人,也是林芷歆在新航最大的收穫,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讓她看到他們的 優點,學習他們的長處,這是他認為在課業學也學不到的東西。
別讓當初的自己後悔 當然林芷歆也說,因為壓力的關係,每天都想放棄,不想繼續在新航之 舟擔任整個組織的總監,除了他還摸不透各項事務之外,各種質疑的聲音環 繞在耳邊,而他如果把活動辦砸了,又必須承擔各種批評的聲浪,好像一直 有一片小烏雲罩著頭上。但林芷歆以一種責任心告訴自己,必須咬牙撐著,
46
必須要讓當初決定試試看的自己不要後悔,也因為這項職位,他不得不犧 牲掉某些東西,可能是懶洋洋地抱著貓睡午覺的時間,可能是看著月亮搭 車回家的時間,但在課業方面,林芷歆一直提醒自己,它才是他的正宮, 所以忙歸忙,該出席的課堂還是會出席,該交的作業也會準時繳交,所以 它正宮的地位還是穩穩的站妥著的。
元配和外遇也是可以和平共處 林芷歆因為身為華文系,在擔任新航之舟的總監上輕鬆了一些,像是 在寫文案的時候特別得心應手,也因為大量的閱讀和寫作,在溝通上能說 出比較得體的話;而將雙方的角色對調,因為擔任過新航之舟的總監,得 到一些辦活動和與人相處的經驗,在寫作上也讓他的寫作方向更加寬廣。 除此之外,在新航還能訓練到他的執行力和規劃活動的能力,這是課本完 全學不到的能力,卻是往後生活可能需要的能力。
這是你一定要試試的滋味 課外活動就是一種讓人嚐了就無法忘懷的滋味,其實在高中的時候, 林芷歆說他就蠻熱衷於課外活動的,當時和朋友創立的學生會,以及組織 了整個台中海線的學生聯會,跑了二百多間商店簽約,每天都像在新航之 舟一樣焦頭爛額的,但那些回憶不像課本一樣輕易就被忘懷,他因為這些 課外活動認識到一些了解自己的朋友,也因為活動煩惱過、笑過,甚至是 為了活動的結束而感動落淚過,所以在升上大學後,才會想要再繼續忙課 外活動。就像現在退任新航之舟的總監後,還是想在繼續將心思投入在其 他課外活動,可能是更龐大、更特別的活動,想要創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組 織,嘗試別人沒嘗試過的事物。不過這些應該會等他休息一陣子後再出發, 他說這一年的這些事情還需要好好的消化,讓這次的滋味也牢記在心。
47
誤打誤撞的緣分─葉米柑 日期:一○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時間:下午四點 地點:文院一館,莎莎輕食館 被採訪者:葉米柑 採訪者:張嘉凱 攝影:李柏君
民國九十五年教育部開始推 動「偏鄉地區中小學網路課業輔 導服務計畫」,利用網路視訊, 由大學生擔任大學伴,以一對一 的教學方式輔導偏鄉中小學伴; 而我們系上三年級的葉米柑同 學,自大一剛入學便投身其中, 至今已踏入教學計畫第三年, 其中更三度獲得優良遠距離教師 (一所學校一位名額)的殊榮, 米柑不止在課業上有著優秀的表 現,對於課業之外的活動表現也 相當亮眼,以下為葉米柑關於數 位學伴計畫的詳細訪談。
48
誤打誤撞的緣分 葉米柑表示,其實最初會參加數位學伴計畫,只是因為朋友有意願參 加,自己也想趁機會打工賺點閒錢,所以便帶著陪同朋友順便找打工機會 的心態,準備面試,沒想到面試結果只有自己錄取,而一旦錄取後便不能 中途退出,於是就這樣誤打誤撞成為了遠距離教學課輔教師。但經過一學 期後,她便發現收穫超出預期,賺錢事小,從中獲得寶貴的經驗,與學生 建立之情感羈絆才是最大的收穫,也是自己願意每一學期投入數位學伴計 畫的主因。
用心拉近距離 葉米柑認為數位學伴計畫最困難的地方在於,一開始無法走進學生的 心裡,學生對自己有戒心,上課時放的不夠開,且因為遠距離教學對象大 多是偏遠地區國中、小學生,大部分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生活經驗與她有 著天壤之別,米柑試圖用分享生活經驗、趣事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但發 現平常與別人閒聊的話題,有許多是學生無法理解的,如他們並不知道王 品集團、西堤牛排等,經過一段時間接觸後,才慢慢找到了能讓學生感興 趣的話題,兩人建立起共通語言,順利打開學生心房拉近距離。米柑也認 為因之前沒有這方面的教學經驗,最初總要花非常多的時間備課,米柑表 示一堂課一個小時半,他一開始可能要花六個小時來準備,去摸索、熟悉 教材,或思考有趣能讓學生接受的教學模式,而當花那麼多的時間準備卻 無法獲得相對的回報時,總會感到沮喪與挫折,而生活也常被綁住,沒有 多餘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所幸在上手後,熟悉了備課方向與教學模式, 備課時間大幅減少,米柑說現在自己能在兩個小時以內就能完成備課,且 也與學生建立起固定的互動教學模式,不斷累積的經驗使得自己成長,如 今米柑不但教學經驗老到、豐富,且多次獲得優良課輔老師的殊榮。
記憶的烙印 課輔教學一旦分配學生,之後便會固定,所以長時間下來學生會與課 輔教師建立起堅強的情感聯繫,這也是米柑自投入計畫後願意持續進行教 學的原因。米柑從大一開始就加入了計畫,他與課輔學生間的教學聯繫也 踏入了第三年,轉眼間米柑的課輔學生也將要國小畢業,長時間下來培養 出的的師生情誼更是不可言喻,其中有幾件事更讓米柑感到印象深刻。 米柑分享有一次課輔教學,課輔學生當天得了重感冒,聽班導師說嚴
49
重程度是需要住院觀察、休養,但課輔學生卻堅持不去醫院接受治療,拜託 班導師隔天再去,因為當天有與米柑的課輔教學,他不想錯過此次教學,當 然最終還是身體健康為重,到了醫院接受治療,但米柑聽到班導師說這件事 時,心裡還是充滿著感動。另一件事為與課輔學生的親自見面,數位學伴每 學期都會舉辦一次見面活動,安排課輔教師至課輔國小與學生親自見面,米 柑表示當天其實自己並沒有很情願參加,因國小所在於偏遠地區,當天天氣 炎熱不已,必須舟車勞頓、跋山涉水才能到達,但見到自己的學生後卻充滿 著驚喜,平時在視訊課輔教學時,只能透過螢幕、麥克風看見聽見學生的長 相及聲音,見面後才發現原來銀幕前的小男生其實個頭高大,聲音也與麥克 風聽到的不盡相同,到達後學生們紛紛秀出了準備許久的表演,原住民的歌 唱、舞蹈等等,從精心準備的表演可看出學生都對這次見面期待許久,看到 學生見到自己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皆讓米柑深覺之前的辛勞與付出都是值 得且珍貴的。
教學相長 葉米柑在訪談中不斷強調,一個禮拜兩次,共三小時的教學時間,其 實對於學生的課業幫助真的非常有限,很難有明顯的實際成效,所以比起課 業,米柑更注重學生的求學態度與品德教育。米柑首先分享了自己的教學方 式─互動式教學,很多時候米柑會要求學生反過來教她,另類的模式會使學 生更感興趣,且願意花時間讀書、準備,從中便能得到更多的知識,且最重 要的是對於課業有積極學習的態度,這是米柑所期望的;第二是品德教育的 方面,米柑與學生每次上課都會約定好,每個禮拜都要做一件善事,並於上 課時彼此分享,也因為如此,米柑在平常生活中更會注意到這一部分,注意 生活中的細節,時常督促提醒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達到自己對學生的要 求,在對學生教育之餘自己也有十足收穫。 另一方面米柑也覺得,其實很多時候她也在學生身上學到許多,在此米 柑分享了一個例子:米柑有一次教學生「望梅止渴」這句成語─從成語的故 事中看到了曹操的機智、聰穎使軍隊度過危機,講到此處時卻被學生反駁, 學生認為曹操是壞人,他說了謊,並且認為這種行為是不可行的,不能因為 如此就說謊行騙,米柑頓時啞然不知如何回應,由此米柑也深覺自己讀到這 篇成語故事時,從未用這種角度解析,也從未有這種想法,並覺得學生那真 誠的心靈十分難能可貴,自己也該像他學習,還有從諸多事情中發現,教學 事實上是相對的,自己也能從中獲益,建立起不同觀點與視角。
50
問 卷 調 查 查 外・遇 51
問卷統整 吳伯賢
參與課外活動可以說是身為一個大學生,在大學生涯裡最重要的經歷, 從本次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幾乎所有人都對參與課外活動之必要表示肯認。 絕大部分同學所參與的課外活動類型,就是社團。這是大學校園裡,最 有機會接觸并深入學習的地方。除此之外,參與演講、座談會也是格外重要 的一環。華文系的教學特色是:若遇學術演講與課堂時間撞期,可以詢問教 授是否願意帶領該班學生一同前往,藉此機會增長見聞,而教授們通常是欣 然允諾的。當然,除了學術演講以外,亦須多加運動,才能擁有強健的體魄, 充沛的精力,來追尋遠方的目標。因此,「我會打球」這個選項也備受傾愛, 當然在華文系也少不了「購物團」,每個少女、文青、壯漢若不在生活上、 外表上有所追求,加以汰舊換新,或將形容枯槁,了無生趣吧。
那參與課外的活動是為了什麼呢?從這段艱辛而甜美的過程中獲得了些 什麼?有些人表示純粹是為了好玩才參加,盡情體驗羨慕已久的大學生活, 但毋庸置疑地,最後,這些活動都將成為讓自己增加知能、創造回憶的美好 經驗。的確,在大學校園裡,除了教授們所傳授的知識外,也應該向外探索, 吸收多元面向的知識,不管是參加哪一類型的活動,勢必會從中學習到更多 書本外的知識,從問卷結果顯示,這是所有人一致認同的。
除了增加知識以外,參與課外活動目的排行榜的第二名是鍛鍊獨立思 考,或許有些人從高中就聽過這樣的說法:是時候開始學會自己獨立思考了, 因為高中是一個轉大人的過程。但大部分的人可能直到大學才意識到獨立思 考的重要性。初次離開舒適圈、無所適從的大學生,想要追求此項特質,透 過課外活動、與人溝通或許是最快也是最好的方式。
52
除了上述兩例,多被大家認為參與課外活動最能夠收穫的,就是口語 表達能力。這是台灣大學生必備能力之一,因為我們從小接受「不可犯錯」 的思想教育,在課堂上,甚至是在社會上,都很害怕發言,深怕自己的言 談是謬誤的,而被其他人拿來檢視、嘲弄,造就了今日「沉默不語」的習性。 因此,到了大學,這個思想、學術開放,充斥著與人交流的空間,對比課 堂的嚴肅認真,課外的活動是一個更輕鬆以對,能充分表現自我的方式。
但并不是所有課外活動都是完美無缺的,在那裡,或許無法收穫你原 本滿心期望的東西,但此類問題應該少之又少的。根據問卷調查結果,大 部分的人都認為參與課外活動,確實能獲得效益。比如,能藉此機會與陌 生人互動,使人脈更為廣闊;或者是在想法、思想上互相交流,使得內心 更為充實。當然,要兼具課業與活動會是一件使人疲累,容易形成生活滿 檔的事情。所以時間安排成為關鍵因素,大部分的學生選擇兩三天參加一 次,或者一周一次,藉此平衡課餘生活與課業學習的時間。
在本次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比較有意思的是,學生表示參加羽球系 隊之後,好似融入了一個如同家庭的甜蜜組合,感覺到家的溫暖,每個隊 員都像家人一樣親密無間,讓人有一種無可替代的歸屬感。這或許也是你 參加課外活動最棒的收穫吧!強力推薦華文系學生參與系隊大家庭,既能 藉此活動筋骨,強身健體,也能與人有更緊密的鏈接,共同取暖。
綜合上述,課外活動的是大學生生活裡,不可或缺的元素,有些人希 望在畢業前能多多參與,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有些人希望能當交換生, 去外面的世界闖蕩一番。無論選擇什麼類型的課外活動,只要心態正確, 態度誠懇認真,其間所學必將多元豐富,一生受用無窮。
53
海外 專欄
54
林銘家─馬來西亞 日期:一○四年十一月十三日 時間:晚上九點 地點:集賢館 被採訪人:林銘家 採訪者:郭懿欣 攝影:彭德展
飄洋過海來台灣 林 銘 家, 是 今 年 來 自 馬 來 西 亞 的 新 生。 在 馬 來 西 亞, 有 很 多 就 讀 大 學 的 管道,大部分是透過學校推 甄、考試來進行升學。而林 銘家選擇透過留台同學會安 排,進而來台就讀。至於為 什麼會出國念書,他說,在 馬來西亞,大部分人受過教 育後,都會有著想往國外發 展的念頭,另一部分人安於 現況和考量於經濟因素,則選擇待在馬來西亞本地。就他自己的想法而言, 他認為馬來西亞的政府和他的理念不太符合,所以他才選擇出走。而來東 華華文系,林銘家笑著說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其實當初的來台灣所填寫 的第一志願的學校科系並非東華華文系,也不知道中間出了什麼差錯,就 誤打誤撞進來東華華文系了,但他認為生活就是這樣,順其自然也很好, 跟著時間他也一點一點愛上這個美麗的錯誤。
55
兩國大不同 一提到在台灣哪裡不能適應,林銘家就直呼是花蓮「雨不停」的氣候, 不管是撐著雨傘騎車還是面對著淋濕後的鞋子,他都還不太能適應,只能靠 一天一天習慣這樣的氣候了。而在飲食方面,他也笑著說,台灣的飲食口味 相較於馬來西亞都太過清淡,馬來西亞的飲食走的是重口味路線,重鹹、重 辣,來台灣吃飯有點像過著和尚的生活,不過這兩三個月過去後,他也逐漸 習慣了。語言方面雖然基本上可以通,但某些用詞和台灣人的說話習慣還是 稍有差異,林銘家表示他很喜歡學習一些以往在馬來西亞沒學到的詞彙,他 認為有些台灣人的說話習慣很可愛也很特別,像是台灣人喜歡說「真的假 的」的這個慣用語。在生活步調和競爭力上,或許是因為就讀於花蓮,林銘 家說這裡得步調比較慢比較舒服,競爭性來說,或許是因為馬來西亞的學校 就讀的學生很多的因素,對比於馬來西亞,他認為花蓮的競爭性比較沒那麼 強烈。
林銘家也分享了一個很特別的經驗,其實他曾經在台灣發生過一次小 爭執。有一次林銘家和同學搭公車,將同學的外套遺留在公車上,向公車公 司說明遺失外套時,把「針織外套」說成「毛衣外套」,進而衍生出後面公 車公司並不相信林銘家是失主本人,而不願意將外套歸還給他,林銘家說自 己當時的語氣也比較衝動,就在學生活動中心和公車負責人爭吵起來,他當 時很不能理解,為什麼那位負責人一直對他說「叫警察來啊」,當他正心想 警察怎麼可能處理這種小事,警察就這樣輕易的被請過來了,事件最後的結 局也因為林銘家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外套是他的,就無法要回那件針織外套 了。
心繫祖國,情懷故鄉 馬來西亞政府將馬來西亞人分為印尼人、馬來人和華人,除了在學校 上的選擇會因為不同族的人有所差異,在醫院填寫資料的時候也需要填寫到 自己是哪一族人,他認為這樣的做法十分不必要,他說當問到他「你是哪裡
56
人」,他只會回答,「我是馬來西亞人」,他以身為馬來西亞人為傲。林 銘家說自己非常喜歡台灣,但相較於馬來西亞,當然還是馬來西亞略勝一 籌,因為那是他土生土長的地方,他也歡迎大家到馬來西亞玩,尤其是他 的家鄉——麻六甲,他說那是個有歷史,有美食,有風景,有人情的城市。
人在異鄉為異客 林銘家說,他其實不常想家。或許是因為即便想家也無法像在台灣的 學生這樣,搭個火車就能到家,所以他選擇不去想家。不過還是會有沒辦 法控制自己思念之情的時候,他笑著說是肚子餓的時候,但最想念的不是 媽媽手藝的味道,是家人伴隨在身邊一起吃飯的味道。不過林銘家說,他 真的很喜歡台灣人,他非常贊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句話,他覺得 台灣人很有幽默感,很親切,很熱情的對待人,常常笑容掛在臉上讓他覺 得很舒服,也因為這樣的台灣人,讓他思鄉的憂愁感減低不少。
未來人常在 來台灣也快接近一個學期了,林銘家說在課程上,其實都蠻跟得上大 家的節奏的,並在某些課程上得到除了學習上的收穫之外,在做人處事上 也幫助他許多。林銘家表示平時都有著創作歌詞的習慣,看到喜歡的句子 也都會記錄下來,但對於未來還沒有確切的想法。他說目前最想要做的, 其實是認識台灣當地的原住民,他對台灣的原住民十分好奇,但生活周遭 都還沒認識到原住民,所以林銘家也想多參與些課外活動,認識更多的人, 拓展生活。而對於未來的道路,林銘家說他還沒想到那麼遠,唯一可以確 定的是,他想當一個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人,不用汲汲營營的生活,多陪陪 身邊重要的人。
57
洪恩婷─ 香港
日期:一○四年十一月十四日 時間:晚上七點 地點:沁月一莊 421 被採訪人:洪恩婷 採訪者:陳思佳 攝影:劉于瑄
獨自一人、再次到來 洪恩婷來自香港,她說,當初會來東華大學華文系,除了本來就喜歡文 學外,也是經過猶豫的,因為家人和朋友都傾向留在香港,但由於她在香港 的成績不太理想,上不了比較好的學校,加上喜愛臺灣的讀書風氣,在仔細 閱讀資料後,才選擇了東華大學的華文系。雖然以前曾來過臺灣,但是這是 第一次自己前來,而儘管個性較為獨立,並沒有感到受到過多害怕,但卻有 著滿滿的擔心,擔心融入不了人群,在想像中,總聽說僑生會比較難接觸, 難以融入臺灣人的圈子,到了華文系才發現,臺灣人都很友善,現在身邊許 多朋友也都是臺灣人,也有加入系羽和社團。
58
兩個城市 洪恩婷體驗了兩座城市的不同氛圍。香港是人口密集,壓力沉重的地 方,競爭十分激烈,一切以成績為標準,使人感到壓迫;臺灣就相對令人 輕鬆一些,尤其是花蓮,鄉村郊外的景色,不以成績為一切評量,禮貌又 友善的人們,種種原因使人喜愛,而香港讓人喜歡之處,大概是方便的交 通,以及熱鬧的氣氛。 初來時,不知道要如何與臺灣的同學相處,最大的困難在於語言上的 困境,常因為發音不準而說錯話,同學總是體諒遷就,漸漸地也就慢慢適 應了。環境上,起初從繁榮的香港到花蓮,對於宜人的山水景色感到喜愛, 慢慢地卻感到些微的空虛,但這空虛感很快就習慣了。 臺灣人和香港人有些差別,在政治上,臺灣人好似內部爭鬥比外部抗 爭嚴重,而香港卻恰恰相反,外部抗爭比內部爭鬥激烈,且臺灣人的政治 參與沒有像香港那麼積極,但是有時香港會過度激動;就面對事情的態度 而言,香港很注重成績和成就,要讓人認同就必須有一些成就,而臺灣相 對注重的是過程,並不是成績就不重要,但其中的過程和態度會更加重視。 有趣的地方是,電視節目也有些許的差別,香港是電視劇比較多,臺灣的 綜藝節目比較多,比較多元,沒那麼千篇一律,較為有趣輕鬆;食物上也 有稍微的差異,香港會比較懷舊,像是咖哩、魚丸,還有最有名的飲茶, 臺灣街頭小吃很多,夜市是最有名的,炸物較多,有些食物在香港沒有, 但對此,她表示都能接受。
未來展望 對洪恩婷而言,臺灣的種種環境都令人喜愛,臺灣人親切友善,未來 繼續留在臺灣工作,會是個使人期盼的考慮選項,香港的環境複雜,要待 在香港工作的意願反而沒那麼高了;另一方面,從文學發展的空來看,也 是臺灣較為寬廣,洪恩婷認為,如果可以,待在臺灣,成為臺灣的參與者, 會是讓人感到興奮渴望的。
59
侯乃禎─貴州
日期:一○四年十一月十七日 時間:晚上六點 地點:天外天 被採訪人:侯乃禎 採訪者:吳雨萱 攝影:李柏君
侯乃禎學長為中國少數民族的土家族,在中國是就讀於貴州大學的哲學 系,會來東華大學當交換生是因為母校剛好提供這方面的機會,另一方面想 藉此體驗臺灣生活,看看風土人情。而他之所以選擇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當 交換,單純是因為東華沒有設立哲學系,而想藉著短期的交換,學習本身頗 有興趣的文學,這種跨學科學習的機會,對他來說是難得可貴的體驗。
60
人情與閒情 在尚未來到臺灣前,他對臺灣的第一印象是人都挺友好的、講話也特 別客氣。至今他已來臺兩個多月,他深刻地體會到臺灣人十分重視禮節的 特質,他認為這種禮節是長久傳承下來的,是華人間共同的財富,尤其是 當他走在路上遇到熟識的臺灣朋友時,他們最常問的問題是:「在臺灣過 得怎麼樣?」這類的問候語,使他來臺後倍感親切。 談到東華大學與貴州大學,他覺得兩校的環境都很優美,學生能於清 閒自在的氛圍下學習,不被世俗打擾,宛若桃花源。一開始來到東華,對 於要騎自行車上課這件事情,學長表示非常不習慣,因為貴州的山路特別 多,地形起伏較大,學生基本上是以步行的方式上學,很少騎自行車。 談到學長在貴州大學的生活,他說因為本身是哲學系,要閱讀很多艱 澀難懂的哲學書籍,課業壓力稍重。來到東華大學後,他感受到臺灣學生 的生活步調很悠閒,學生們都很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生活像是 沒什麼壓力、很輕鬆,他也因此被這閒情逸致的氛圍所感染。
台灣之美 學長認為花蓮真的是山明水秀的好地方,尤其是七星潭那擁有分層顏 色的大海,讓人不得不為之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學長也會利用假日與 朋友們一同到花蓮以外的地區遊玩,他說旅遊臺灣各地到至今,他最喜歡 的是九份,一開始會到九份旅遊,是因為受《神隱少女》影響,想一探究 竟影片中千尋生活的地方。他覺得九份有股奇特的文化氛圍,其中最讓他 感到驚嘆的是九份明明位於山上,卻有那麼多階梯、街道穿插在山裡,使 九份融合了懷舊與現代的美。
食物與情感的連結 學長表示貴州人喜嘗辣,貴州當地的食物甚至比四川來的辣,因為四 川的食物大多是添加花椒,吃了只是嘴上會感到很麻,貴州的辣味則是會 辣得讓人刻苦銘心。學長說在貴州吃飯時,他們喜歡一群人吃「炒菜」, 也就是一群朋友點幾盤像是宮保雞丁、炒四季豆之類的家常菜一塊吃,吃 起來挺熱鬧,也能凝聚朋友間的情感。來臺灣以後他的飲食習慣偏向以方 便取勝,像是快炒、炒飯。他坦言,他很想念媽媽煮得家常菜,回中國第 一件想做的事情就是要吃到媽媽煮的飯菜。
61
延續土家族的文化 身為中國大陸少數民族的土家族,他並沒有因此受到不平等待遇,在 那裡不管是什麼種族都一視同仁,政府也會提供資金,資助少數民族保存他 們僅存的文化。學長說他從小是在城市裡長大,所以他並不了解土家族的族 語,現今也只有老一輩的爺爺奶奶會說族語。問到學長會不會因文化流傳而 感傷?他說小時候並沒有特別關注這問題,長大後才開始會研讀有關土家 族、文化保存方面的書籍。雖然學長從小在城市長大,不會說族語,但他非 常尊重本族文化,以後如果有機會,可能想從事這方面的研究,試圖保存自 己的文化。
一胎化之謎 最近中國剛正式廢除一胎化政策,學長表示放開二胎固然是個好政策, 但現代的年輕人大多忙於工作、努力追求自己的事業,所以現在政府開放二 胎,民眾也未必願意想生孩子。 問及之前實行一胎化政策時,是否真的如新聞報導所說的一樣,只要生 到第二胎,政府就會要求孕婦墮胎,就算真的生到第二胎,第二胎的孩子是 不是就沒有戶口且不能受教育?學長說那都是新聞誇大報導,他們家因為身 為少數民族,政府允許生二胎,但其實他身旁的朋友們,很多都是有兄弟姊 妹的,政府不會像傳言所說的要求墮胎、殺嬰,而是向生太多小孩的家庭處 以罰款。
結語 學長說結束在台灣的交換生活後,他想專注於學業上,好好思考畢業 後的規劃。他說這幾年來,大陸的各項設施都有在進步,像是關於「越山求 學」,是他父親那一輩才經歷過的事,當時他們為了求學,還得跋山涉水, 走上幾小時的路程。如今大陸已興建高速公路、機場,鄉下各地也普遍設有 小學和完善的基礎設施。但不可否認在大陸的各個角落裡,還是有求學困難 的孩子,就如這世界各處存在著許多不公,他認為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這一 代該去努力改善的。
62
宋金鳴─廈門 日期:一 ○ 四年十一月十九日 時間:晚上七點 地點:舊 K 書中心 被採訪人:宋金鳴 採訪者:游迪堡 攝影:郭禹賢
從廈門到台灣 「東華的創作所比較特別。」 說起當時為什麼會選擇來台 灣留學,金鳴學長很肯定地說是 被系所吸引。研究所才來到台灣,但因為學長是廈門人,大學時就已經離 鄉背井在澳門讀書,所以初來到臺灣時,已經不是第一次在異地生活,並 沒有適應上的問題。
兩地的相互想象 「兩地實在是太近了,而且我也是從小看臺灣的電視長大的……。」 廈門,地處北緯 24°23’ ~ 24°54’,隔海與臺灣的金門縣相望,無論氣候、 語言各方面都與臺灣並無太大的差異,說起來這才是沒有適應上問題的最
63
大主因,在來之前也就早已預設好自己不會有適應的問題,其中最超乎預料 的,相對於自己對臺灣的了解,反倒是遇到許多臺灣的朋友,對廈門並不清 楚,或者將大陸想像的十分落後,雖然距離很近,加上世界上對大陸的認識 逐漸成為趨勢,但大部分的臺灣人好像並不那麼關心大陸。
大同小異 「沒有那種很特別強烈的文化差異的感覺,會有一些細微的地方不一 樣。」 再次強調了兩地實在很近,學長並沒有感受到很明顯的文化差異,學 長僅從一些很小的地方講述了細微的差別。比如說一些字詞上的發音不同, 「和」字作為連接詞使用時,臺灣大多讀為「ㄏㄢ ˋ」,而廈門則是大多 讀為「ㄏㄜ ˊ」;或是同一個意思使用的詞上也會有差異,例如臺灣的「列 印」,在廈門會說「打印」,學長談到這裡時,說他每次上台報告時都會先 自己想一下,適應一下臺灣的用法。
「在我們那邊,我們會覺得一個城市文明的標誌,是到處都可以找到垃 圾桶,但是在臺灣,結果反而是到處都沒有垃圾桶,大家反而能保持地面乾 淨。」 學長談起兩地文化差異中最令他印象深刻部分,似乎就是臺灣人相較起 來更有禮貌也更加文明了些,「可能是深受日治時期的影響吧。」學長以此 作為對文化差異的結論。
未來展望 或許對於文化差異與適應問題都沒有太大感覺的金鳴學長來說,自己跟 一個從外縣市來到花蓮讀書的學生並無二異吧。金鳴學長一方面對臺灣讚譽 有加,同時也期許著自己的故鄉廈門,也能一步一步的走向更文明的未來。
64
藝文欄
65
目錄
作者:潤野
解釋
作者:潤野
我看不懂你 但脫去衣服 如此簡潔 此後每一頁翻開 都是新鮮的
旅人終於坐下來 聽故事 在一個又一個故事裡 流浪 再次成為旅人 有一天他老了 想寫一本他的故事 為生命句號
而每個結局總是下個故事的開端 那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66
別說對不起
作者:曉絕
別說對不起,我們沒有枷鎖 綑綁那些文字散發的曖昧 過多的假象太美麗 冬夜一整晚建造的城堡 在日出那刻碎屑塵埃 所有的星星燈泡都匯聚成 悲傷的巨大哀慟 任由發光發熱,失色的那顆圓 不再吸引海浪 你們牽過的手特別緊密 扣合著靈魂也縫上了線 那些新新的甜會醉,你說。 於是我也將自己的縫線硬扯開 留下許多疤痕 這大概是最後一次了,我說。 身上滿是傷痕 這些自殘後清晰可見的疤 復原了也可愛了些 剩下可恨的愛與釋然 再次聚集成太陽,燃燒本身
67
Mr.Lee 作者:戴睿駿 他從小就是個玩咖 迷人的長相,聰明的腦袋 標準的壞壞惹人愛 玩是他的天性,更是他對家的反叛 在我認識他的某年某月 他被抓入綑綁自由的國度 開始學習父母所期望的自制 他們以為這是對他來說最大的自由限制 但聰明的他卻在嚴厲的體制下 認識了另一種歡愉 他開始瘋狂的談戀愛 只要女生長得漂亮,他都來者不拒 不管她們的人品、禮貌、家世 招惹著教官、兄弟和無法計算前任的怨恨 他身上的傷多半是為了朋友的意氣相挺 當然,有些來自自己無知犯的蠢 他常常跟我炫耀 有多少女孩子為了他哭,自動的投懷送抱 又看上了哪個女孩 他沉溺於這種速食愛情關係 ( 或許更本沒有愛情只有刺激 ) 更享受家人對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偷情感覺 意亂情迷的曖昧 逞凶鬥狠的滋味 結痂和體液配製出的寬慰,和自由並稱他一生的不可或缺 家人和愛人都不足為他的人生調味
68
因為他只品嘗火花和靜電一瞬間的刺激
畢
作者:戴睿駿
你就這麼停在我的儀表板上 我不敢將你趕走 儘管我的手上有足夠將你毀滅的武器,但我沒有 雖然你的符碼,在我所知的文化上 是警示、是危險 但你現在卻無力的躺在我的眼前 你能不能張開口跟我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是什麼讓你如此虛弱 是剛剛下完的小雨嗎? (我把耳朵靠近你一些) 是旁邊裸露紳士手上自以微舒暢的薰香嗎 ? (我再把耳朵靠近你一些,你願意說嗎?) 還是,你真的只是累了? 你振翅,示意我不要再多靠近一些 我啟動了引擎,往這大世界的另一端奔馳 時速 40 的風,乾了你的翅膀 你依然沉默於你的隱情 我也只是無助的繼續對你歌唱 我不知道能幫你什麼,但我享受這短暫的危險關係 我減速,怕妳會就這麼無聲的墜入我無法查覺的一寸之地 於是你擺好了當時楊君要起飛的預備姿勢 毫無預警的,在我尚未遇上休止符的那一個剎那 往一個我無法知道地址的蒼穹飛去 我也無從得知你的飛翔是否順利 也許在某天某日我的日記上會有你曾來報恩的痕跡 是你啐出的一口甜蜜,兩點艷黃,據你說來自洋甘菊的花粉 如果你記得的話。
69
賭局
作者:賴相儒
電視正撥映著一則新聞:男子站在高樓上,猶豫著要不要尋死。 「我賭一千塊他不會往下跳。」女孩看了,說時專注,筷子上還停著麵 條。她定睛著大大的新聞標題,這舉動讓男孩感到很不自然。他想不起來她 甚麼時候曾經這麼專心在一件事情上。他深悉女孩的個性,知道她話出口就 不打算收回。 「他會跳的,」男孩臉上微帶嘲弄,說時冷淡、漠然,隨興的語氣莫名 地令人感到信服。「他會跳的。」他的眼睛甚至沒有聚焦在螢幕。他的耳朵 微微聳動,嘴角邪邪的笑,樣子彷彿是在聽,又像是沒有。 最終那名男子還是跳了下來。馬賽克上紅糊糊的一片。記者機哩瓜拉的 聳動著。此時的畫面搖晃、混亂,一如最後定焦在街道上被人隨手扔棄的垃 圾。 女孩把一千塊遞過去。男孩卻笑著推開:「不用。這則新聞我昨天看過 了。」 「我也看過了。」女孩很冷靜,眼神低垂。「我昨天就看過了。」 「那你為什麼還要賭他不會跳?」 「因為我想那樣相信。」 她把一千塊揉在他手裡,提包離開。走的路上她突然明白,在新聞重播 的當下,她就不打算再繼續這段尚未萌發的戀愛。
70
從今天開始在夜裡寫信
作者:安凌
我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一天,我會在電腦前寫信給你。現在是凌晨兩 點四十九分,我剛從外面回來,進門前曾經抬頭看了許久。這是個月光很 美的夜晚,就像是我們剛認識那天,第一次互相打量著對方的日子。
最近的你好像不怎麼好,家庭、友情、愛情、身體健康、未來展 望 ……,這些事情像是失控的蜘蛛網把你纏繞住,每當你以為你可以掙脫 時,才會發現它最煩人的不是困住你的當下,而是根本沒辦法徹底清理乾 淨。只要你想要打起精神,那微微的黏膩還是會提醒著你:你並沒有真正 的走過去。有時候回頭看看,才真的覺得那都是一場夢。你所愛的所恨的, 不過就是一線之隔。當然很想回到不需要改變的過去,但是我無法拒絕未 來的來臨。 聽說你很喜歡喝茶,沒有太多咖啡因、也不會太過於冰的茶,可能就 是剛泡好的烏龍吧。親愛的你啊,我願意像喝茶一樣把苦澀留在心裡,那 些苦澀是因為每多認識你一些、就像又喝進了一點沒有濾乾淨的茶渣,是 最純淨的你,重新消化完之後把靠近你耳邊說話時的香氣還給我們,因為 那是我心中美好的你,無可替代。 今天曬著月光時,我想起了一件事情,有句話我一直想跟你說:對不 起啊,親愛的你,你的過去我無法參與,就像是你也無法給我那些存在於 我回憶中的快樂;但是,我慶幸你還是出現在我面前了,我可以從現在開 始了解你,也慢慢學著擁抱你。有些感情不是那麼直白的,必須經過一長 串化學式的作用後,終於產生可逆或是不可逆的效應。我想是因為我愛你, 所以我偷偷期盼你陪我喜歡我的過去和未來,反之亦然。 從今天開始,我想要每天寫一封你看不到的信給你,讓我好好想你。 只要每天多認識你一點,那就比昨天更接近你一點了吧。今天的月亮真的 好美,就像你提到夢想時那麼耀眼,你抬頭看了嗎?我的手機拍不下剛寫 完這封信後伸懶腰的舒暢,但剛好可以模糊想念你的心情。只是兩顆心相 隔了這麼遠的距離,你看到的月亮也是那麼美好又遺憾嗎?
71
當我們四目相交,音樂就開始 作者:賴相儒
「你可以透過一個人的播放列表看出很多東西。」-《曼哈頓戀習曲》 這 部 電 影 唯 一 讓 我 不 滿 意 的 可 能 是 片 名 了。 曾 幾 何 時, 台 灣 的 片 商對於文藝愛情的策略就是,譯名一定要有「情」有「愛」。當浪漫被 過度包裝,讓觀眾先睹為快還以為未卜先知。但其實不是這樣的。這部 電 影 確 實 有 大 家 都 不 討 厭 的 愛 情, 但 更 重 要 的 是, 它 既 有 情 也 有 愛。 在音樂裡面大家都變得好可愛、好可愛,又值得被愛。我一直在想這需不 需要高明的演技。被音樂感動的真情流露,可以演得出來嗎?如果演得出來, 這樣的音樂又如何動人?但有一點我看得出來,又說,我感覺得出來。當我們 四目相交的時候,音樂就開始了。 當 Greta 望向她男友 Dave 的時候,立刻就知道他劈了腿,並順勢補了一巴 掌,那是一首羞憤的歌;而那晚 Greta 主動牽起 Dan 的手,兩人毫不尷尬, 就這麼戴著耳機聽音樂逛了一夜,是知己的歌;最後專輯大功告成,Dan 與 Greta 聯袂告別,他們在擁抱中對視良久,深知彼此關係已超越友誼,毅然決 然的分手。是一首曖昧的歌。 彷彿很多話都不必說,就在音樂裡了。Dan 曾說過他為什麼喜歡音樂:「一 些最平凡無奇的畫面可以同時充滿許多意義。所有的這些日常生活,它們都突 然變成了既美好、又充滿魅力的珍珠;這一切都源自於音樂。」這讓我想起了 宜蘭的雨跟花蓮的太陽。小時候喜歡聽雨滴滴答答的打在屋簷上;長大後就喜 歡看陽光灑在地上的聲音。我知道無處不是音樂。 《曼哈頓戀習曲》有一首貫穿全劇的靈魂主題曲,叫 ”Lost Stars”。共兩個版 本,一個是由綺拉奈特莉所飾演的女主角演奏,另一個則是由魔力紅的主唱, 亞當列維 SOLO。兩者風格迥異,味道全然不同。但有一句歌詞總是強而有力 的打動我,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把這部片翻出來看的原因:
72
”Yesterday I saw a lion kiss a deer”
交換週記 03
作者:吳東翰
來之前,已做好打算放棄一切語言的打算。五月有一次室友 R 陪我在 東華外環道夜跑,我們刻意用很笨拙的英語聊天,每次只吐訥幾個單詞, 那時天空濛雨,滴滴落在臉上。R 說他幼時和哥哥在海灘撿到未爆彈,R 拉著哥哥趕緊往回跑,然後 ─ ─ 碰 ─ ─ 那聲爆炸裡 R 的音量震撼了我。 那鉅響比起任何單字都更有力量,我因為驚嚇而惱怒起來。 R 在宿舍裡考我波蘭語的數字唸法,他興興頭頭甚於我的樣子,讓我 又好氣又好笑,很讓人深刻。 在東華當了一年文學的學徒,因為前陣子的一句話惹毛大賽,起了一 個疑問:語言之外的東西是什麼?也許並不是問與答的相對等,也許詞不 達意,也許不能全然政治正確。 第一次在 club 見到 S,背景董滋董滋好吵鬧,他咧了咧嘴,把我拉 進魚池中央,隨音樂浮沉、擺舞。有幾次我們開口互探消息,Do you like me,但周圍太過囂鬧,語言都消融了,剩下一層薄霧,我們就放棄說話, 一夜魚龍,舞到後來他走了,我還是沒聽清楚他離開的原因。 其實那次我在他耳邊大喊了一次,You are so sweet。後來我亦學了 土耳其語版本,但只用上幾次,他們防不勝防。就像有一次 S 將視訊鏡頭 拉遠,讓這群台灣人朋友也認識母親,我們機巧地展幾句土耳其語,seni seviyorum,意思是我愛你,母親在那頭笑聲開心。視訊畢,她傳訊密問 S: 他們說的是愛我,還是愛你? 在土耳其,聲音不只默默消融而已,她們防不勝防。越洋傳來一張照 片,彩虹旗幟踩在母親腳下。她們瞭解許多,防不勝防。 有天晨曦曬進來,我才發現 S 睡在旁邊。惺忪裡他嚅了幾個字,我應 指令到電腦前打開貝多芬的月光,朗聲放送。他臥在藍色被單裡以腳擊打 節拍,像一隻海豚。他一直穿著美麗的腳繩。
73
隔壁一群土耳其男大生喜歡教我們髒話,我們亦好學,一夜房裡互相交 流不倦。這個國際性的場合似乎所在難免,我的小寶貝、舔奶、變態、要出 來,我們笑得那麼大聲,其實大家都很壞,都想那麼多。當有人字正腔圓, 魔法就會成真,只是大家裝作麻瓜而已。 並不是每個人的英語都夠流利, 聊天時眾卿們也常把 he 和 she 顛倒。 下一刻發現就大笑。如果說溜嘴,誰愛誰,也遮掩的剛剛好,畢竟我們都是 笨拙的語言使用者。
土耳其語仍是 S 最熟習的語言。土語裡大量氣流衝出與舌尖閃顫的音 響,讓人神往。有一說,會打舌的人擅接吻,其實都差不多。我能夠跟 S 說 很多實話、做好多事情。即使他可以和朋友用土語將我隔離在外,但他不, 而我亦無法用中文向他人傾訴至此。
在語言之外有一百種溝通方式。我比手畫腳,你也可以用身體明白。
喝了他的牛奶,賊賊笑著,突然他俯身而來,我竟推開,驚詫於自己的 反應。腦袋裡流盪那天 club 裡的音樂,那個世界裡我們放棄說話,但也害 怕說話,會透露出交流的樣子。
74
不見夕陽的花柬使我更加堅強 作者:柯泓屹
昨夜酒後在臉書上隨意寫了篇胡言亂語的短文〈沒有人注定要失敗〉, 比起更早為華文系刊藝文版寫的文章,自覺情感豐富得多。酒後的書寫真 的會不一樣。當然,今晚我是沒有喝酒的,畢竟頻率過高養分會不足;我 指的是酒後創作的養分。
一直都知道自己是個不適合創作的人,就只是喜歡隨手寫寫;好比在 〈沒有人注定要失敗〉中,言不及義地以 Thomas Piketty《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和經濟學者顧志耐(Simon Smith Kuznets)當作開頭,銜接自己杯裡高粱的 五顆冰塊,最後想說的卻是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的經典中篇小 說《老人與海》。失語症復發。文字的失語症。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前段時間, 將過多精力耗費於研究計劃和期中報告的緣故,在文字的表達上愈來愈不 能到位;產生一種緊張感,像是終於強迫對手挑球過來,自己卻害怕殺球 掛網的那種緊張感──應運而生。
有時候會想,假如沒有來到花蓮,或許大學四年也不會有什麼太大的 改變。心靈在大四以後慢慢地不再是易碎材質,由外而內,或由內而外, 我不知道,總之它漸漸地剛硬。「你怎麼知道現在身旁的這些人,會陪你 走到多遠?」「他」眼神堅定說出這句話的當下,我心頭一震,已將我的 心都震碎了;很現實,很真實。是啊,我不知道。於是慢慢地想開很多事情, 好比更重視現在還在身旁的這些人,不論是感情像家庭般的系隊隊友們, 百年難得一見的同班同學們,或像江湖兄弟般的死黨們,甚至是三百多天 前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女朋友,我珍視他們所有人,被震碎的心才得以如拼 圖,慢慢拼回原狀。然後堅強。 當我在閱讀《共產黨宣言》或《革命將至》的時候,我感到非常地激動, 想與馬克思(Karl Marx)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當面請益,也想加入隱 形委員會(La Fabrique- Editions)的反抗陣線。升上大三以前褪不去血氣方 剛,三一八學潮和三二四行政院鎮壓行動中才會如此受傷,眼見阿拉巴爾
75
(Fernando Arrabal)所言「於是,他們給花朵戴上手銬」成為即景、成為真實, 墨水和眼淚終究暈成悲傷。悲傷勾勒出茁壯,而茁壯又孕育出更大的堅強。
第四個秋天就要過去,立冬已至。我發現自己的養分永遠是不夠的, 如同回答「『文學』是什麼」的時候,沒有任何答案能夠滿足這個問題的。 當你堅信著「沒有人注定要失敗」的時候,你還會想著什麼呢?想著自己終 究是個敗者嗎?或者沒辦法說服當下的自己爬起來呢?高三時,導師告訴我 們:「跌倒了以後別急著站起來,先看看自己掉了什麼,撿起來後才站起 來。」你又是否在跌倒的時候丟失了什麼,而沒有帶走呢?好比我,曾經丟 失了堅強,在幾度回頭路上,反反覆覆反反覆覆,幾乎忘記堅強的模樣;如 今我將它尋回,在這沒有夕陽的花東,且讓它在洄瀾綻放。 曾經抱怨花蓮因為中央山脈的緣故,而看不見最喜歡的夕陽、最美麗的 晚霞,初入大一時聽學姐說:「這裡是看不到日落的噢。」興起一股失望。 在東華的第四個年頭,早已習慣沒有橙色夕陽的生活,也早已適應陰晴不定 的午後,像父親獨自看電視的臉龐,像母親不及掩耳而至的情緒。但在這裡, 在只見日出不見日落的縱谷之間,我新生般獲得嶄新的力量,尋回曾經丟失 的堅強;心的堅強。也許還有夢想。
宛若七星潭的浪,在你我目前延長、在你我心中激盪。不見夕陽的花東, 使我更加堅強。
76
末班車
作者:張嘉祥
「不得不再次質疑自己—文學真的有用嗎?」 今年七、八月難得有次長假,不必為兼職、書本、計畫煩心,好像回 到高中時代的閒懶,雖然依舊是學生,可總感覺自己太急著追趕些不可企 及的事物、遠大的理想、壯麗的標誌,白天裡汲營不休地建築宏偉虛幻的 計畫,夜晚在桌前仍不可制地以文字捕捉未知,焦急地探問自己,將自己 推向更遠更高的未知地,這該是年青的專利吧?雖然為此我幾乎陷入孤寂 沉悶陰鬱的境地,可也同時在其中收穫並得到樂趣。 不知幸或不幸,學業進程計畫有變,我從這種焦急鑽營的計畫裡突然 地跳脫,和大我不到一歲,如今剛從替代役退伍,正好青黃不接,還沒來 得及定位未來的表哥—阿翊,清閒無事,決定北上彰化。拜訪已經出社會, 一同度過童年、少年、成長的表哥—阿霖。三人年齡由我開始遞增一歲, 我們年紀頗近,又一同成長,自小就廝混在一塊,內外衣物誰貪玩不回家, 就互相輪著穿,硬撐到假期結束,每年的寒暑假幾乎都這樣度過。隨著時 間和人生的推進,三人各自有不同的人生方向,為自己的目標奔波忙碌. 聚少離多,可還能保持著一份聯繫,略能知曉彼此的近況。 阿翊雖然還沒明確地定位未來,不過近期目標—考取職業聯結車駕 照,是確認無虞的,阿霖在此方面早就已經出師,獨當一面,此次北上正 好向他偷師,我也樂得三人重聚。三人當中,阿霖最早出社會,高中畢業 不久,就接下父親物流公司的工作,運送豬隻到各地的肉品市場或屠宰場 (通常是北部的),雖美其名公司,不過員工也就只有父親與阿霖倆人, 父親沒幾年就將技術、工作全交接給了阿霖,自己只處理些上游業務—至 少阿霖的父親,我的舅舅是這樣跟我說的。阿霖這小老闆,自己也能包攬 些業務,不過手下沒兵,光桿司令一個,什麼都得自己來,好在收入還過 得去,只是每日每夜在國道上疾馳與時間拉拔競賽,南來北往,工作時間 常跨過午夜,國道漫漫筆直,固定的業務路線,景物不變,動作不變,不 免讓駕駛人精神渙散、分神、乏味,我們跟車的第三天,阿霖問我們:「走 車是不是足無聊欸?(貨運是不是很無聊?)」我沒多想,一笑帶過:「沒 啊。(不會啊)」。
77
我從沒想過,小時候渴望長大變成大人的我們,有一日真的變做了「大 人」,這麼直接、面對面地和壓力對視,而且毫無時間給我們預備,或許我 有吧?畢竟我還能用旁觀者的角度看阿霖,可是我知道阿霖沒有,有一次阿 霖的父親酒醉無力駕駛,阿霖那時還沒有駕照,整間公司只有他們父子倆, 沒有其他人可以代替他們工作,那是數十噸重的聯結車,阿霖坐上駕駛座, 握緊方向盤,就開上了社會,阿霖那時在想什麼?我問過他,他邊笑邊說: 「緊張都來不及了,還能想什麼!我無照欸,開得有夠頂真!(認真、不馬 虎)」。我幾乎可以感覺得到本該如阿翊這樣青黃不接,對未來定位該有的 迷茫,阿霖讓生活推了一把,沒得選擇地就必須是個「大人」。
跟車的第二個禮拜,我體會阿霖口中「無聊」的含意,道路漫漫,沿 途風景幾近不變,有時前進的本身,會被幻覺錯置成停留,分神打盹瞌睡更 是常有的事,新聞中三不五時出現國道疲勞駕駛造成的意外事件,此時我完 全可以體會駕駛疲勞的感受,國道上大量標舉警示牌與標語,如疲勞莫上路 之類的啞巴告示牌,國道旁的休息站政府也有美意設置讓駕駛人小憩的休息 室,用意良善,可開長途貨運的司機大哥們大都必須與時間競賽,南來北往 誤差半小時,就可能延誤交貨時間,有良的業主或許只是臭罵司機一頓,或 者扣點運費,要碰上無良的業主,今日一整天,國道上超過八小時的奔波, 可能都化作無用功,沒有半分收入,不論是自營或被雇請的司機大哥們,如 何能因為自己的疲勞就安心開入休息站,小睡片刻,養家活口的擔子壓得眼 皮都闔不上。別說小睡,一次阿霖出發的市場調配出了點問題,晚一個小時 出發,午餐都來不及吃(應該算下午茶了),就帶著我們飛奔上國道,連停 駐買路邊攤都來不及。
或許你會說,若是意外真發生了,不是更糟糕?賠小錢變賠大錢,甚至 賠上性命。在行車上,這道理何嘗不清楚明白,可這些司機大哥們以此為業, 既然是行業,在各自屬於我們的行業裡總歸會有一些禁忌與無奈,我們在其 中不也都不得不低下頭?以此為營生手段,就必須承擔風險。說這樣是自私 嗎?置整個交通安全不顧,只為了賺錢,或許是有吧,但我只感覺到無奈, 更多的是敬佩,這些在國道上穿梭的司機們日夜冒著巨大的風險,只是希望 能帶給家庭更豐厚的收入。阿霖今年剛結婚,孩子下半年就要出生,他對我 說:「我不會讀冊,嘛無啥咪大道理教阮囝,我能給的就是好好賺錢,維持
78
這個家。」聽到他這番話,我突然意識到今年是 2015 年,可是這句話似乎 穿透過了時間、空間、人物,出現在我父親、爺爺、舅舅、開計程車的隔 壁鄰居、朋友木訥的爸爸、阿霖,跨過了日治時代與民國光復,撤退戒嚴 與開放解嚴,國代大會與民選總統,發聲迴盪在絕大多數台灣男人的心中, 並且深信,下一代一定會更加有出息,辛勞就能獲得回報。
阿霖的工作是將豬隻運送往各地的肉品市場或屠宰場,對於他的乘客 而言,這是一趟有去無回,沒有回頭路的旅程,是生命中第一趟,也是最 後一趟的末班車。到屠宰場時多半已經夜深,開始屠宰作業,我與阿翊兩 人協助阿霖將豬隻驅趕下車,關隔作區間,一旁屠宰作業熱氣蒸騰,滾燙 的水波動,待宰的豬隻被驅趕上機器輸送帶,一踏入便無法動彈,不斷掙 扎的只有貫耳的豬嘯聲,無法動彈的豬隻讓設計好的輸送帶騰空,露出喉 部,屠夫早已讓無數次機械化的動作麻痺,(電擊)直直捅入,動脈聲帶 俐落地斷裂,流淌了一地,卻匯入早已設計好的管道,再度化為機械工業 生產環節的一部份。我看著,感覺自己好像變成了輸送帶上待宰的豬隻, 不論多麼奮力掙扎,只有貫耳的豬嘯聲被傳到夜空,其他的任何餘地,都
79
一點不留地被迅速分割歸類,待價而沽。燙豬毛的熱水煮了一夜,泛出陣陣 油脂與污垢、糞便、腥羶混和的味道,阿翊在一旁說:「我以後不敢吃豬肉 了。」我嘲笑他孬,可是自己也覺得噁心。工作結束後,肚子早就餓了,在 豆奶攤點了一份豬排蛋餅,吃到一半又想起燙豬毛熱水的味道,想停止下 咽,卻又餓得受不了。
2015.10.17
80
處女
作者:容臻
那一晚,洞房花燭夜。 妳坐在床邊,仰頭望著妳心愛的他。 他高大的身軀在妳暈紅的小臉上籠罩一片不安的陰影。 妳小心翼翼,語氣顫抖地道歉:「對不起,我⋯⋯我已經不是處女了 ⋯⋯你,還會要我嗎?」 妳明白妻子的貞潔對男人而言很重要。這攸關一個男人所抱持的男性 自尊,也關係著妳這一生的幸福。 所以,當初相識、相戀,以結婚為前提開始交往,直到訂婚、交換結 婚戒指,妳總提不起勇氣告訴他,妳體內象徵純潔少女的脆弱薄膜,早已 教另一個男人掠奪了去。 妳害怕,害怕妳的他在知曉這件難堪事後會毫不留情把妳甩掉——畢 竟他有其他更年輕貌美、還是完璧之身的女孩能夠選擇。 因此妳隱瞞。 自私,是人的天性。人們總會為自己想,無論理由有多麼正當。只是, 人終究也得面對現實,坦承真相。 妳的他愣了一下,微微嘆了口氣,在妳身邊坐了下來。 床墊上稍稍壓了一點令妳感到安心的重量,妳側頭望他。 他朝妳溫柔一笑,將妳攬進懷裡,低沉卻甜得像蜜的嗓音是妳戀上他 的原因。 「妳就是妳,我愛妳,不會因為妳少了哪一部分而停止我愛妳。」 「可是我聽說男人都愛處女,有處女情結⋯⋯我⋯⋯」 「是不是處女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愛妳,而妳也愛我,對嗎?」 那句話彷彿是摧毀妳心中那道厚牆的一管大砲。 妳瑩白無瑕的身子毫不遮掩地呈現在他眼前,妳將全部的自己無私奉 獻。 妳和他,你們交纏、翻覆,床板嘎嘎直響。 呢喃的愛語、迷亂的呻吟,房裡春意正盛,旖旎無限。
81
忽地,妳嬌軀一顫,快感衝擊腦門,如激狂的浪一般湧上。妳尖叫一聲, 眼裡好似看見一道道美麗的煙火,正豪邁地燃燒自己、燦爛別人。 然後,在妳昏睡之前,妳看到他一臉溫柔地撫著妳柔亮的髮,眼中隱含 愛憐。 那一瞬間,心好像被包裹在溫暖又厚實的掌心裡,左胸口充盈著全然的 喜悅。 妳是他名符其實的妻了,妳微笑著想。這個男人是妳未來的天,妳的依 靠。 他是妳的夫。
你們倆開始早已計畫很久的蜜月旅行。 趁著這次有正當的理由及充足的資金,妳乾脆地辭了雜誌社的工作、他 向公司請了長假,你們打算好好玩個夠。 妳和他在臺北淡水,相互分享被大自然震懾的心情,驚嘆漁人碼頭果真 是最適合欣賞落日的地點。 妳和他在中國上海,擁擠的人潮中,他緊緊牽握著容易迷路的妳的手, 慎重做出永遠不會放手的承諾。 妳和他在法國巴塞隆納,依偎著,沿著河岸漫步,品味與首都巴黎完全 不同的閒適風情。 妳和他在英國倫敦,享受著在濃重霧氣中捕捉彼此朦朧的身影,感覺似 乎更添一股神祕。 好多好多以前想去卻因各種因素而去不成的地方,你們去了,甜甜蜜蜜 地。 最後,在幾乎環繞了世界一周之後,你們回到了原點,你們初次見面、 有如開啟命運之鑰的原點。 臺南安平,億載金城。 三年前,當時的你們;三年後,現在的你們。 妳望著他,他望著妳,你們不約而同地憶起了曾經。 妳是雜誌社的菜鳥,奉總編輯之命到臺南,哀怨地頂著豔陽到處取材。
82
他是剛進公司的小職員,因為和同事猜拳猜輸而被迫和龜毛上司到臺 南出差。 億載金城,一磚一瓦都象徵著歷史的一級古蹟。 你們在此初遇。
喀嚓!喀嚓! 妳的數位相機不斷閃爍著刺目的光,記錄淹沒在歷史洪流中的一部 份。 他讚嘆著億載金城的壯麗雄偉,絲毫不察自己正向妳走近。 於是,比鐵達尼號撞上冰山還要悲劇的悲劇就此發生。 啪啦一聲,滿載著妳一早上心血的相機砸向石磚地,看似堅固的相機 外殼卻挺不住一次致命的撞擊。 碎片四散,記憶卡則當著妳的面掉進水溝裡。 嗚呼哀哉。 他急忙道歉,帶妳去挑了一台新相機,陪妳再跑一次妳的拍攝行程, 然後他邀請妳共進晚餐。 晚餐進行中,你們詫異地發現,原來你們來自同一座城市。 於是你們愈聊愈投機。 於是一個曾經的小意外造就了現在。
自安平離開,他帶著妳北上,順道拜訪了慕名已久的鹿港小鎮。 鹿港老街上,你們十指相扣,慢慢地走著、逛著。 這是蜜月旅行的終點站。 你們都相當珍惜這段能夠二十四小時陪伴對方的時光,所以,你們專 挑小巷道走,期望身在九彎十八拐的小巷道中,時間會被迷惑,而你們可 以創造永久。 忽地,妳的目光捕捉到擺放於小巷邊的木製招牌,心尖兒顫了顫。 「人造處女膜」,蒼勁有力的大楷毛筆字這麼寫著。底下還附註一行
83
小字:「只要一萬,尋回最初的愛」。 妳拉拉他的衣袖,示意他看。 他看了,頓時無奈又好笑地瞅著妳。 妳熱切地回視著他,期待的心情在臉上一覽無遺。 「我說過,不管妳少了哪一部分,妳還是妳,我愛的妳。不是處女一點 也不丟臉,假的東西我寧願不要。」他靜默了一會兒,認真地說道。 妳知道這是木訥不善表達的他,所能說出的、最類似情話的話語,而他 已為了擁有幼稚想望的妳三番兩次地誠懇說著。 至此,妳才真正相信,他是全心愛著不完整的妳,並且他的愛填補了妳 的不完整。 得夫如此,妳這個妻子還能再要求什麼呢? 「那,還做嗎?」察覺到妳的心意,他眉眼含著濃濃的笑意,卻依然語 氣淡然地問。 「不,不做了,」妳牽著他走離那條小巷,回到了映照著午後陽光的大 街上,感覺身心一下子輕鬆了不少,步伐幾乎像是在飛一樣。 「那是在浪費錢,省下來,我們下次去蘭嶼玩吧!」 他任妳拉著,唇角微勾,彎著一抹妳沒看見的淡笑,聽妳眉飛色舞地說: 「處女膜算什麼,我有你就夠了。」 這就是他一直想從妳口中聽到的。 然而妳根本料想不到,後來你們從未相偕造訪蘭嶼,或者其他曾約定過 的地方。
在那之後,你們回歸正常生活。 他回到公司,繼續為你們的未來努力打拼;妳則是待在家裡,正式開始 家庭主婦的初體驗,偶爾替報紙的專欄寫作,純粹興趣而已。 這樣恬淡中滲著一絲甜蜜的日子過了兩年,變數終於到來。 妳不願面對的其實很多。 首先是他的晚歸。
84
以往妳總會做好晚飯,倚在餐桌旁等著他下班回家開飯。他會噙著溫柔
的笑品嚐妳的手藝,淡淡一句「好吃」能讓妳開心一整天。 他升上了總經理,每天打電話回來,說的不外乎是:「今天要加班, 妳先吃吧」、「應酬推不掉,會晚點回家」、「總裁要開會,不用等我了」 ⋯⋯妳體諒他的勤奮和辛勞,因此也不強求,即使妳十分懷念兩人一起吃 晚餐的溫馨時光。 然後,妳發現他的白襯衫上有陌生的香水味。 他的襯衫,每一件都是妳親手洗滌、熨燙,且妳對香水過敏,不可能 在襯衫上留下任何香水味。 不安地詢問,他卻是面不改色,泰然拿出應酬當作理由,妳就算仍舊 疑惑,但也沒有追究,只當這事沒發生過。 他也有不想讓妳干涉太多的私生活,妳安慰自己,一位好妻子不該疑 神疑鬼的讓丈夫感到困擾。你們會有幸福結局的,妳說服自己相信⋯⋯但 妳其實曉得妳只是在粉飾太平,妳沒有勇氣去打破妳和他之間的微妙平衡。 接著,有陌生的女人打電話給他。 那天他難得早早回家,妳自然很開心。微笑著招呼他先去洗澡,當妳 正想為他張羅吃食時,他的手機響了。 妳理所當然地替他接了手機,一點也不懷疑什麼——直到話筒的另一 端傳來年輕、有活力的甜美女聲,親暱地叫喚著他的名,任性地要求他做 妳也曾嚮往、卻從不敢開口要求他做的事,最後落下一句:「我們做都做了, 關係不同於以往,對吧?」 妳沒有出聲,僅是直接切斷了通話。 ——「做都做了」? ——「關係不同於以往」? 儘管妳臉色慘白,卻什麼也沒有多說,天真地希望如果妳保持沉默, 他終究會回到妳身邊,你們仍是一對人人稱羨的神仙眷侶⋯⋯可是在妳心 深處,妳很清楚,妳和他的關係有了改變。 接下來,襯衫上不只留下了濃郁的香水味,更出現鮮紅的唇印。彷彿 是在無聲宣示著唇印主人的主權一般。 明明妳才是他名正言順的妻!妳在心裡痛苦地吶喊,卻沒有人聽見。 而妳也只不過是憑藉著那一紙輕薄的結婚證書罷了。
85
你們之間的那道裂痕無論用再多的愛都無法填補,只能無力地放任它愈 裂愈開,愈裂愈深,最後完全隔離兩個人。 你們的天平早已失衡。一邊是妳單方面付出的愛:豐沛,卻不具對等地 位,因為在另一邊,他的心搖搖欲墜。 而親眼見到他和一名漂亮女孩手挽著手輕盈步入妳的眼簾,是壓垮妳的 最後一根稻草。 妳沒有想像中的憤怒滔天或傷心欲絕,妳只是平靜地走到兩人跟前,淡 漠地望進他心虛躲閃的眼。 他急忙縮回與女孩挽著的手,慌亂的表情很有趣。 妳笑著,虛假地笑著。這麼多天來的冷淡對待和藉口晚歸,忽然都有了 合理的原因。 「她、她是我的秘書。」他試著解釋,緊張的語氣令妳好笑。妳第一次 知道,原來他也有結巴的時候啊。 「妳是誰?」漂亮女孩的靈活大眼望著妳,好奇地問。 這聲音是那天打電話給他的女孩! 妳一震,無法掩飾受傷地凝視著他。 女孩,原來完全不曉得妳的存在嗎?妳的身分,竟是這麼不堪為人道 的?妳是他的妻啊! 但他討饒的眼神,妳想,妳永遠都不會忘記。 「我是他的朋友,」妳很慶幸妳的聲音還算冷靜,雖然眼中蓄滿不甘的 淚水,可妳始終沒讓它流下,妳不希望讓那兩人瞧見妳的狼狽模樣。 「我是他的,很熟、很親密的朋友。」 「對不起。」 當天晚上,他很早就回來了。 妳已經做好決定,行李也收拾妥當,只等著他出現。幸好,他還有些氣 魄,敢回來向妳坦白認錯。 妳沒興趣和另一個女人分享妳的男人,更不想要被曾抱過陌生女人的手 臂擁抱,如果他無法割捨,那麼妳可以先做出有利於妳的選擇。
86
妳沒有看錯人,只是妳命中注定的人不是他,所以妳放手,瀟灑地放 手。 「我把洗澡水放好了,水溫很合適的,等一下去洗吧。」妳沒有理會 他的道歉,一邊將行李袋提到門口,一邊撥電話叫計程車。 「晚餐準備好了,放在桌上,都是你愛吃的。如果你不想吃就倒掉, 我不介意。」語畢,妳用眼神示意他看客廳的玻璃桌。 那上頭放著離婚協議書。 他臉色一變。 「我整理行李時找到的,看起來你考慮了很久。」紙張有被反覆揉摺 過的痕跡,大概是丟到垃圾桶又撿回來,如此重複了好幾次。妳聳聳肩, 該說他對離婚這件事還是猶豫不決,是因為妳在他心中仍佔有一席之地 嗎? 可是,妳不打算就這麼善了。 「總之,我簽好名了,你簽完後去辦一辦。」 「等一下,」他攔住妳,皺著眉。 妳嘆了一口氣,拂開他抓住妳的手。「我能帶走的東西都帶走了,剩 下的,你若看著礙眼,就丟了吧。」 「對不起。我很抱歉。那天我醉了,我以為她是妳。」他急急說道。 「就是你襯衫上有香水味的那次嗎?還是你推說是應酬的其他無數 次?我不記得了。」妳嘲諷地彎著嘴角,「但是無論如何……不只吧?你 們不只發生了一次關係。」 「我愛的是妳。」 「你愛的是我,懷裡抱的卻是她?」 他啞口無言。 不管他是自願還是被誘惑,妳無所謂,因為背叛就是背叛。 妳在乎的,其實只是—— 「為什麼?」妳問,定定地望著他:「為什麼一次還不夠?」 第一次就算了,但為何一而再,再而三?當他擁著那個女孩時,可曾 想過他的妻子獨守空蕩蕩的家,癡癡盼著他的歸來?
87
他抿著唇,半晌才說:「我沒辦法,我沒辦法棄她於不顧。她⋯⋯她是 處女,我必須負責的。」 霎時,妳覺得妳好可笑。 嘴裡口口聲聲說著沒關係,但心裡其實十二萬分的在意。男人,還真是 表裡不一。 妳放下一時衝動舉起來的手。原本想要狠狠搧他一個耳光的,可是,他 畢竟是妳曾經深愛過的人啊,妳心軟。 最後妳離開了,只留下一句話:「處女情結,我說過的。」
妳重新找了一棟公寓,接了出版社的翻譯工作,回到認識他之前的生 活。 妳的家人和朋友對他非常不諒解,連帶也無法原諒導致你們婚姻破裂的 女孩,但妳明白女孩不是第三者。她不知道她是,她也從來不是。 然後,妳聽說他和女孩結了婚。 有一天,妳的手機響起。熟悉到會背的號碼,是他。 「喂?」妳接通電話,語氣輕鬆卻疏離,彷彿他是一位妳好久不見的朋 友。 「她要生了,妳去醫院陪她,好不好?」 「我?」妳蹙眉,「你在哪裡?」 他還來不及回答,那一邊就傳出催促他開會的聲響。 妳不敢置信:「她是你的妻,她要生了,你該陪著她的,開什麼會?」 「拜託,這場會議很重要⋯⋯我開完會就立刻趕過去。」他報上醫院地 址,便掛斷了電話。 妳無可奈何,只好匆匆請假奔往醫院。 到達手術房外,躺在病床上的女孩正要被推進去。見妳來了,她的眼中 閃過一抹失望:「他呢?」 妳苦笑,忽然憐憫起女孩。妳比不過她,她卻更比不過工作⋯⋯是妳們 倆都抓不住他的心,抑或是他的心根本只裝得下他自己? 目送女孩進入手術房,「手術中」的燈亮起,妳在一旁的長椅上坐下。
88
彷彿等了一個世紀那麼久,妳終於聽見屬於他的足音迴盪在醫院的走 廊裡,來到妳身邊。同時,手術燈啪地一聲熄了,醫生難掩疲憊地走出手 術房。 「醫生,她怎麼樣?寶寶呢?」他著急地問,妳冷眼看著他心疼的神 色,為的卻不是妳。 醫生臉色凝重:「很遺憾,孩子沒有撐下去。」他眼神古怪地問道:「你 太太到底做了多少次人工流產啊?她的子宮壁嚴重剝落,薄到完全保不住 胎兒。」 他沒有說話,許是被嚇傻了吧,因為妳也是。就妳所知,她是第一次 懷上他的孩子。 頓時,那塊寫著「人造處女膜」的招牌浮出妳的腦海,那行小字也歷 歷在目——到頭來,妳和他的愛情原來還不值得一萬元。 空氣中彌漫著一片難堪的沉默。
89
我的少 Gay 時代 作者:陳伯達 很久很久以後我們才知道,當一個 Gay 說他再也不理你,不是真的討厭 你,而是他很想幹你,非常非常想幹你——或者被你幹。 我的少 Gay 時代大約是 2006 到 2009 的時候,沒想到一個 move 就過了十 年。當完兵,面試到想要的工作,人也還不算太老,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 散發著白熾熱烈的光芒,像是正要坐進駕駛艙的戰鬥機駕駛員。以為自己可 以大聲唱著 S.H.E. 的美麗新世界在路上勾著雨傘旋轉的時候,看著 Selina、 Hebe、Ella 已經各自出專輯,而且田馥甄最紅的時候,不免心頭一凜,想著 事情真的那麼順利嗎?
*
天空蒙上了一層灰,能見範圍大概一百公尺,再遠的就像陷在霧裡, 若不是知道這是因為空氣汙染,確實有一種美感。全台灣有十三個觀測站細 懸浮微粒濃度指標達到最高級的紫色。微弱蒼白的光線照入阿淳在學校的宿 舍,混著另一半穿過鵝黃色窗簾的光線,染上瘦黃的孱弱感,伴著吊扇軋軋 地旋轉,添了幾分病房的感覺。六點半還躺在床上的替代役男阿淳將枕頭翻 了一面,掙扎幾分鐘的賴床時間。晚上阿淳起來兩次,第一次在兩點多,前 一天晚上喝了手搖杯綠茶,偏偏臺南流行 1000c.c. 的胖胖杯,忍不住就多喝 了些。第一次起床,窗戶透進夜間的涼意,但因為一樓的房間只有一扇對外 窗,對流並不好,便決定繼續開著電扇。第二次起床在四點多,隨著一次冷 顫,阿淳醒了,鼻子裡有源源不絕的鼻涕。他抽了放在床頭櫃的衛生紙擤了 幾輪,但又癢又濕的鼻子讓他很難再睡回去。彷彿為了彌補阿淳睡眠品質低 落,他得到一個夢。 一條植著昭和櫻的住宅區單向道裡,阿淳和班上同學周銘恩並肩走著。 枝枒上的葉子已經落盡,花苞媚紅的顏色與已經綻放的略呈粉紅色的花朵交 錯繽紛,整棵樹便是一點白一點紅以及一點粉,錯落的花朵透著山上湛藍的 天空。雖然是冬天,但太陽斜斜地照著放學回家的路,穿著厚重的遠洋藍呢 絨西裝外套,身體是暖的,好像還流著一點汗。同時微冷的風吹下了幾片花 瓣,飄在寧靜的小道,或許因為銘恩爽朗的笑容,花瓣怎也不肯落地,就在
90
那親吻空氣似的飄著。 沒想到還想著他!周銘恩。 根據阿淳自己的不準確經驗統計,每個 Gay 在高中的時候都會有兩個 校園男神,一個是周銘恩這款,身高一百八,屌長也有一十八(根據阿淳 自己的幻想),陽光、帥氣、笑起來牙齒閃耀著白光,書不能讀得太好, 第一名會產生距離感,但也不是混吃等死地來學校發呆,總像是因為有什 麼別的更重要的事要做因此先把書擺一邊,或許是他在康輔社活動長的職 務(雖然阿淳更喜歡熱舞社那些跳 Breaking 的男生,但覺得那樣的男生最 多幹幹或被幹幹就好,不適合當男朋友,阿淳與他們是不同世界的人。) 別的康輔社不知道,但阿淳學校裡的康輔社寒暑假的時候都會到偏鄉的國 小辦營隊,雖然對於偏鄉教育能激起多大的漣漪還可以討論,但願意花時 間籌備這件事的男生讓阿淳覺得很帥。他幻想自己是那個能牽著銘恩大哥 哥的手也不會害羞的小二男生,還可以躲進他的懷裡……為什麼長腳毛之 後的男生就不能再做這樣的事呢?但銘恩的千般好,萬般好,處處是優點, 他是直男這個缺點,你永遠改不了。 另一種男神是相對男神,必須先扣除那些好吃可口的直男,然後從高 中同志圈挑出其中一個最棒的,或許他真的很棒,或許也不差,但很可能 最後變成姊妹獵男團的成員,而不是互相喜歡。這個人的代表就是……不 重要,反正那些人沒有在阿淳的生命裡留下足跡。 自從爽報發行後,高中生早上到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爽報了。爽報 在大腿間流傳,下課看,上課也看。當然老師會叫大家把報紙收起來,擺 在大腿上看太過明目張膽,便把爽報攤在地上,像垃圾的感覺,雖然看不 到內文,斗大的標題與光鮮亮麗的圖片卻也夠打發時間了。 除了爽報,還需要麥當勞早餐。擁有這兩樣聖物就可以讓上學的日子 在美好的早晨裡展開。阿淳平時搭校車,遊覽車直接開到學校山腳。有幾 天睡得特別飽,早上又沒考試的時候,像今天,太陽的金光照在操場,站 到操場邊緣可以清楚見到台北盆地灰撲撲的水泥色建築林立。雖然不是什 麼峽谷的壯麗奇景,但遠眺都市把它們看成一棟棟模型建築,加上冬日溫 和的陽光,卻也看得人出神。 阿淳開完門揹起書包走下山,和整批整批的學生走在相反的方向,有 時他得讓路,走下窄窄的人行道來到馬路,載著學生的計程車和他擦肩而 過。十五分鐘後,他在捷運站門口向發爽報的阿婆拿了一份,走進麥當勞, 排在冗長隊伍的最後一位。隨即又有同校的學生補在阿淳身後。阿淳想起
91
昨天和一位綽號奴奴的女同學小吵架,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他撥了電話 給奴奴,奴奴很開心點了豬肉滿福堡餐,不用薯餅,飲料換冰奶茶(想起十 年前麥當勞早餐的價位也是令人懷念,歷經幾次漲價,現在不吃含薯餅的套 餐純粹是因為便宜而不是不想吃薯餅了)。 拿到餐點已經是七點二十分了,雖然沒有考試,爬山上學的時間總是比 下山久,大約要二十分鐘,再走回教室恐怕是七點五十了,班上不缺九點到 教室的同學,對阿淳這樣乖乖牌的學生來說已經是個挑戰了。如果後悔可以 丈量,他現在後悔指數大概有增高鞋墊的高度,短短五公分的距離,卻足夠 讓普弟變鮮肉,意思是不要小看遲到一點點造成的殺傷力。 阿淳一個箭步往門口走去,撞到了另一個剛進門的男生。阿淳心想:「都 幾點了才來排隊,這傢伙擺明想遲到。」好死不死,男生撞倒了裝著冰奶茶 的紙袋,等到紙袋滴滴答答,回頭一看沿路的奶茶水滴時,阿淳已經走到了 紅綠燈下,並且等到長達兩分鐘的變為綠燈的通行時間。阿淳氣自己笨,走 路不看路,也氣那個男生,這麼不長眼,麥當勞進出的人這麼多,偏偏要與 他相撞。 走過馬路,阿淳又擔心了起來,本想跟奴奴賴帳,照實說有普通班的男 生撞翻了飲料,害她沒得喝,普通班與藝術班之間總是有種互看不順眼的情 結,尤其男生班與戲劇班之間。很多人說戲劇班怪,一堆瘋子,演些沒人懂 的戲。戲劇班說普通班普通,只有普通的靈魂與普通的想法。普通班的代號 是ㄆㄊ,貶義,可以用來罵人,例句:戲劇班的某人提出一個很爛的點子, 可以說:「你好ㄆㄊ喔」。至於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結產生……或許藝術班就 是享有更多的資源與關注,十多年後的高中形象短片詳實地介紹了四個藝術 班,有許多鏡頭,下方的留言有抱怨普通班的影子大概只有正中午時的那一 丁點大……諸如此類原因複雜,在此表過不提。 轉念一想,昨天是自己開奴奴的玩笑太過火了,有種好學生欺負人的感 覺,寫了幾個也是罵人的英文單字像是 dumb 拿給奴奴念,問她知不知道這 是什麼意思,雖然最先起鬨的不是阿淳,但不可否認他也摻了一腳,也是讓 奴奴最生氣的一腳,可能是有點背叛的意味吧?平時會捉弄人的男生這樣笑 奴奴早就無感了,但奴奴和阿淳可是姊妹淘,跨年生日唱歌都少不了對方, 放學的時候可以感覺出來奴奴生氣,板著臉孔卻又不肯大吵一架。兩人搭上 同一班公車,下車的時候阿淳對奴奴說 bye-bye,奴奴卻頭也不回地走了。 今天總要做點事來討奴奴開心!雖然睡了一覺,奴奴也肯接阿淳電話, 但沒有彌補奴奴的話,這種虧欠感會跟隨他,雖然不會是一輩子,但未來這
92
週阿淳都不會好過。想跟以往一樣開玩笑的話,只會覺得低奴奴一截,為 自己的卑鄙感到羞愧。所以阿淳轉身,將濕透的紙袋連同奶茶丟進公園的 垃圾桶,再次與上學的學生擦肩而過,往麥當勞走去。忽然之間,阿淳停 下腳步。騎樓下賣著飯糰的小攤販掀開了木桶蓋子,白煙裊裊升空,一道 人影隱匿在這朦朧之中。這絕不是什麼命中注定遇見你,只是一個理所當 然的巧合。一個往回走,一個往前走,當然會碰上。阿淳遇見了剛剛那個 冒失的男生。那個男生先是愣了一下,隨即認出阿淳,並走向他。 「喂,抱歉。」男生說道。阿淳看了胸口上的繡字,周銘恩,年級槓 是兩條,高二的意思,嗯,他們同年級。 「是你。」阿淳淡淡地說。 「你走太快了啦。」銘恩說,「你喝什麼?我還你一杯。」 阿淳聳聳肩,答道:「冰奶茶。」 「考妣,我點可樂,不能還你。」銘恩笑了笑,接著走到阿淳身後, 拍拍阿淳的肩膀,「走,我買一杯還你。」 阿淳被突如其來輕拍嚇到,銘恩長得高,手很有力氣,雖然只是輕拍 兩下,但阿淳卻明確地感受到一種浸透肌膚的柔勁,不像運動員的手多少 因為繭的緣故有點粗糙,但又不是那種細嫩軟綿的纖手,阿淳卻羞了起來, 有點沒邏輯地說:「沒關係啦,你這樣會遲到。」 「遲到?」銘恩跩跩地笑了,「遲到算什麼?」銘恩卻又不說了,打 量著阿淳,阿淳難為情地將視線別過。「我知道了,像你這種穿毛衣,書 包揹那麼重,還要再提個袋子裝書的,你是那種沒蹺過課的好學生吧!」 阿淳被說中了,又羞又恨,頂嘴道:「我高一就蹺過課了,我心情不 好就去淡水走了兩圈就回家去了。」 沒料銘恩聽了笑了起來,「回家?回家幹嘛?吃糖果啊?」 真是可惡!打翻了他的奶茶還找他尋開心,阿淳氣得不理會這名無禮 的男生,瞟了他一眼逕自往麥當勞走去。銘恩這才停住笑意,三步併作兩 步追去,像是踩著輕快的踢踏舞旋在阿淳身旁。 「別生氣啦,快,我帶你去你買奶茶。」銘恩挑了他那濃密的山眉, 阿淳停下,望了他一下。其實呢,少 Gay 是很難懂的,當一個 Gay 說沒事, 就是有事!沒關係,就是想要發生性關係! 學校裡有三種型態的編班,男生班、女生班、以及男女合班的藝術班,
93
周銘恩編在第一種。而所謂的男生班,就是外面的 Gay 想進去,裡面的 Gay 想出來。想像很美,實際很糟。像是上完體育課後,班上男生覺得熱,相繼 把制服解開,露出若隱若現的腹肌線條……實際上是臭氣薰天,像是洗衣廠 裡幾百雙沒洗的臭襪子疊成一座小山。至於一群異男湊在一起對 Gay 說的那 些不禮貌的話,可惡的事,令人害怕!但如果男生班裡有銘恩這樣的男生, 恐怕是明知山有異,偏向異山行了。 九點半的時候,阿淳匆匆忙忙趕到操場。班上正在排練軍歌比賽隊形。 「教官對不起,我遲到了。」阿淳不好意思地說。 「王士淳啊,你怎麼會遲到勒?」教官說,「好啦,遲到還是要記,快 去問賀先你要排在哪。」 阿淳謝過教官後迅速閃進隊伍,恰巧奴奴排在奴奴旁邊。奴奴低聲問道: 「你是去屏東的麥當勞啊?都快餓死了。」 「太誇張了吧。」 下課後,阿淳和奴奴走在一起,奴奴相當興奮,因為阿淳和她說了早上 的事。「然後咧?你有跟他要電話嗎?」奴奴問。 「電話是沒有啦……有要即時通。」阿淳靦腆地說。這時他們已經回到 教室,奴奴拉了一把椅子,靠在阿淳的座位邊繼續聊著。 「帥不帥啊?」 「是滿帥的啦。」阿淳頓了一下,未免自己太像花癡,補充說道:「可 是他撞翻你的奶茶耶。」 「誰管奶茶啊,叫他直接來撞我奶啦。」奴奴大笑了幾聲。 「奴奴你不能因為你奶大就這樣呀,是我先看到的耶。」 「他一定愛大奶妹啦!」奴奴露出得意的笑容,這點倒是可能性很高, 阿淳也不知道怎麼辯駁,只好失落地不作聲。 阿淳住板橋,搭著 218 號公車從北投穿越大半個台北市,沿途停靠士林、 西門這兩個逛街聖地,再從捷運西門站轉板南線回到新埔,回家大概花了一 個半小時。通常上了一天的課,阿淳搭上公車都是倒頭就睡。只有今天例外, 他一直拿著麥當勞早餐的發票,上面用鉛筆寫著銘恩的 e-mail。早上的情形 大概是這樣的:阿淳與銘恩排著長長的隊伍(大家都不用上課嗎?),輪到 兩人點餐的時候,覺得只點一杯奶茶卻要排這麼久的隊伍實在不划算,於是 他們點了一份套餐並將飲料升級冰奶茶(反正本來只點一份也吃不飽)。取
94
餐之後,銘恩提議搭計程車上山,阿淳覺得太貴了,但銘恩不想走路,於 是兩人一起等公車小 6。小 6 大約在二十分鐘後才來,他們多了很多時間 聊天。到了中學站還不想下車,一直搭到終點站才一路走下山。 「沒穿著制服搭到終點站走回學校,長大以後會後悔!」銘恩說道, 那時阿淳想要在中學站下車,銘恩卻按住他的肩膀,將他壓回沙發椅。回 想起來,那時阿淳想要頂嘴卻沒說出的話是:「沒穿著制服在學校廁所打 炮,長大以後才會後悔!」但那時候的阿淳還沒辦法將那麼放蕩的話講得 像是我要去喝水一樣自然。 阿淳寫完作業,到客廳用電腦。登入即時通將銘恩加入好友後,他守 在電腦前,十分鐘過去仍沒有動靜,只好點開 Youtube 聽歌,是張惠妹的維 多利亞的秘密。 他的手掌是否有點粗糙 下巴的傷像勾人的問號 當被他擁抱 會是甚麼情調 雙手環繞 捨不捨得睡著 叮咚—— 「安安」即時通跳出訊息,阿淳立馬關掉 Youtube。銘恩的大頭照頭髮 很短接近平頭,看起來呆呆的,拍照的方式也呆呆的,像是站在哪個風景 名勝前閱兵。兩人報身家式的聊了一會兒,說自己是哪裡人、興趣是什麼、 喜歡看電影和聽音樂(有誰不愛嗎?)回答完這些基本題後,銘恩問阿淳 最近在忙些什麼,阿淳說在籌備下學期的年度公演。 「我們這次要演小說改編的戲」阿淳傳訊。 「什麼小說啊?」銘恩回覆。 「你知道美麗新世界嗎?不是 S.H.E 的那個喔。」 「你是說赫胥黎的那個嗎?」 「你知道!太酷了」阿淳沒想到普通高中生竟然會讀過赫胥黎小說, 還提什麼 S.H.E.,對象還是喜歡的男生,阿淳為此感到很害羞。 「我知道啊 我有個乾媽 本來是我哥的老師啦
95
後來就變成乾媽了 他每個禮拜都會逼我要讀什麼書 被虐待啦!!!」 「不會呀 至少我們現在有話題了」阿淳對著螢幕微笑。 「那你是演員嗎?」 對呀 因為角色很多所以每個人都要演 我也是舞台組的喔」 那那那美麗新世界不是有很多愛愛的場景嗎 你們會演出來嗎?」 「你很色耶」 「哈哈哈」 在此之後,兩人又聊了快一個小時,阿淳感覺到雖然銘恩是被逼著看那 本書的,但也讀得很認真。銘恩問了許多細節,包括剛剛那題在內,還問了 結局的上吊要怎麼呈現,會不會被改掉?索麻要不要用真的大麻(怎麼可能 啊!)。不過他還是很關心性愛場面的問題,想知道會不會看到多 P。第一 次阿淳回答他:「你就去看 A 片就好了啊!」當銘恩第二次問的時候,阿淳 卻開始想像銘恩看 A 片時的樣子。 「我演的你也看嗎?」阿淳傳訊。 「有女生的話是 OK 啦。」
*
終於輪到我去領退伍令的日子了,以前小看當兵,大學的時候沒修過半 堂軍訓。只有高中折抵的九天。同梯的役男退得差不多了,甚至下一梯的役 男也開始退伍了。 早上請了公假,從安定騎車到麻豆的聯絡處。割斷身上的替代役徽章與 名條的縫線時有些不可思議。年初來到這個學校,穿著兩三層衣服,房間的
96
窗戶即使關全了還是會漏風,一個人裹在大紅色的毛毯裡,冷風依舊從縫 隙鑽來。歷經炎熱的酷暑,無數次的中暑,又見到校園裡的羊蹄甲開花了。 一月來的時候,種在圍牆邊的粉紅色的羊蹄甲開遍,學校包覆在一片花海 之中,靠圍牆路邊也都被落花鋪成一條粉色地毯。今天騎出校園的時候, 看見了兩三朵花已經高掛在枝頭。羊蹄甲是印度品種的櫻花,和高中時的 昭和櫻不同,昭和櫻小家碧玉,端端莊莊的。羊蹄甲的花大約是一個手掌 的大小,有著大膽和熱情的特質。 當兵這一年的感情不停被撕裂著,從新訓開始,身旁的人不停換著。 有那麼一時半刻,分不清那是寂寞還是真的喜歡。對你好的人可能只是基 於職責,像是你的管理幹部。他問你過得怎麼樣,對他而言或許只是例行 公事,對你來說,是不是總能聽到弦外之音? 這一年一共換過三個管幹,前兩個是異男,距離兩個月退伍的時候, 來了一個同志管幹。對異男的渴望早已明白只存在妄想之中,但這一刻, 一位同志管幹接任,是什麼原因讓自己過得如此恍恍悠悠? 伍汙第一次來學校是跟著第二任管幹的最後一次訪視,算是交接。伍 汙有著輕柔的聲音,白皙的皮膚,修長的手指。整個人白淨淨的,身材略 瘦。眼尾朝下,顯得相當親和。以前從沒過這樣的經驗,會有役男等著他 的管幹來訪視嗎? 「喂,你手下管幾個役男啊?」我說。這是伍汙的十月份訪視,也是 他的第二次來訪。我手裡拿著他請的手搖杯四季春,和他一起走在校園, 往植有一整排木麻黃的學童遊樂區漫步而去。 「西港、安定再加上一半的安南,十七個吧。」伍汙答道。 「花名冊裡沒有你愛的啊?」我問。 伍汙想了一下,緩聲說道:「沒有感覺耶。」。 一陣風吹過,樹梢婆娑作響。幾片枯黃的葉子落了下來。抬頭一看, 樹枝光禿禿的,從樹枝間隙看出去的天空,依舊是髒髒的天空藍,像是洗 過藍色顏料的洗筆水。 「秋天到了呢。」我說,「然後冬天,我就退伍了!」 (待續)
97
奇萊文訊第 15 期
發行單位: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發行人:須文蔚 指導老師:楊翠 總編輯:郭妍君 執行編輯:曾怡 美術編輯:曾怡、曾品瑄、葉妮 校稿:蘇玟瑄 特別感謝:李佩芳、黃毓淳、林芷歆、葉米柑、林銘家 洪恩婷、侯乃禎、宋金鳴
2015 年 12 月 01 號出刊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