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萊文訊 》第六期 六月號

Page 1


華文大事紀

3

系上當期活動預告

9

<分手博物館>專訪 10 <志學停 AND 挺>專訪 16 現代華文詩選優秀作品 21 推薦書單 26


102 學年度第二學期 5 月華文文學系大事紀 【個人申請名單出爐】 【103學年度大學個人申請入學招生錄取名單-華文文學系】 名額類別:招生名額  正取:18 名(先由左至右,再由上而下,依考生名次排序) 10017707 詹 婗 10271727 李京樺 10349530 陳冠吟 10163917 徐郁慧 10334919 張嘉珮 10089738 鄭宇晽 10015641 魏海旭 10010718 陳正芬 10325518 廖怡蘋 10329007 梁芸嫚 10222640 許瑋庭 10326729 戴睿駿 10139707 葉 妮 10194625 余宛庭 10071011 白昕平 10334125 鄔芷昕 10041217 歐瀚勻 10340213 吳佳潔  備取:26 名(先由左至右,再由上而下,依考生名次排序) 10344311 劉文雅 10083028 蔡泊安 10292917 王怡凡 10340115 簡嘉俞 10256608 陳靖如 10309132 鍾欣樺 10262706 張育綾 10249438 郭妍君 10124314 劉芷玫 10246609 詹千妃 10264107 王鈺銓 10346302 宋郁雯 10102139 10320104 10310806 10141122 10276113

林若婷 黃庭慧 蘇玟瑄 王品儒 曾品瑄

10079005 10134528 10175141 10259938 10115138

蔡宛婷 王宥翔 廖晉翊 楊采妮 蘇奕維

10340313 10043910 10210920 10091230

楊芷涵 劉于瑄 陳穎陞 薛芷涵

名額類別:原住民外加名額  正取:2 名(先由左至右,再由上而下,依考生名次排序) 10342432 林卉蓉 10342938 林祐鈞  備取:3 名(先由左至右,再由上而下,依考生名次排序) 10342534 黃立武 10345012 張

恩 10344908 陳學文

恭喜以上同學加入華文系這個大家族!!!

3


【2014第十屆大學巡迴詩展】5/5~16東華大學 「完整的他方」 時序在遠方 而意義綻放在身旁 我們任時光經過: 窗前、花園、童年。 肉身腐朽像是廢棄多年的沙發, 青春早已起身前往遠方。 ——詩人林餘佐《時序在遠方》

【詩展作品】 (一)六所大學新詩作品 (二)《風球詩人詩選─靈魂樂》作品 (三)分手博物館新詩作品

詩展時間

詩展地點

2014/4/7 (一)~2014/4/18(五)

國立臺南大學文薈樓一樓及地下一樓圓環

2014/4/21(一)~2014/5/2(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總館一樓中庭

2014/5/5(一)~2014/5/16(五)

國立東華大學行政大樓一二三樓中庭

2014/5/19(一)~2014/5/30(五)

慈濟大學人社院圖書館一樓入口處

2014/6/2(一)~2014/6/13(五)

國立臺東大學知本校區人文學院一樓走廊

2014/6/16(一)~2014/6/27(五)

光大學圖書館一樓藝廊 4


【當期系上榮譽事蹟】 【賀】李建濠同學獲中興湖文學獎 碩士班創作組李建濠同學榮獲第 31 屆中興湖文學獎 全國徵文比賽 散文組 佳作 作品名稱:武功

【賀】系友林巧鄉獲國藝會補助 系友林巧鄉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14 年第 1 期常態補助』文學 類補助,計畫名稱:《因火成烟夕夕多》詩集創作計劃。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常態補助:每年分兩期作業,於元月與六月接受申 請。國藝會補助對象原則上以具有中華民國國籍或經中華民國政府立案、經營文化藝 術事業者為主。但不包括各級政府機構、政黨、學校,及所屬單位或以其為主要股東 捐助人之組織,也不補助為學位或升等而進行之計畫。

【賀】系友葉覓覓小詩冊 His Days Go By the Way Her Years 入圍美國的「2014 最佳文學翻譯書獎--詩集類」 系友葉覓覓(本名:林巧鄉)中英對照小詩冊《His Days Go By the Way Her Years》入圍美國的「2014 最佳文學翻譯書獎--詩集類」。

5


【賀】系友譚立安新書出版《堅持夢想的大導演:李安》 作者:譚立安 自由工作者,作品散見於各大報章雜誌。喜愛旅行,更愛動物,曾擔任聯合報 繽紛動物嘉年華策展人,目前旅居宿霧。 曾獲桃園文藝創作獎、電信創新應用大賽文學創作組散文類和小說類獎項、入 圍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

「效法揚名世界的奧斯卡大導演, 不輕言放棄夢想,走出屬於自己與眾不同的一條路。」

二○一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在美國洛杉磯舉行的第八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 頒獎典禮,臺灣之光——李安以《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二度獲頒最佳導演獎。 他不僅是第一位獲頒最佳導演獎的亞洲導演,也是第一位擁有兩次獲獎紀錄的 亞洲導演。 自小體弱多病的李安,歷經世界末日般的兩度落榜、近乎家庭革命的立定 志向、畢業後失業長達六年等阻礙,仍不屈不撓的堅持電影夢,深信自己能拓 展出一條路。如今他已然成為一位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的傳奇導演,他的故事 就像他的電影一樣啟發人心。從挫折到成功,李安在艱難時表現出來的堅毅不 撓,和在成功時不改平易謙沖的態度,是所有追夢者的最佳典範。

6


【賀】吳明益老師獲 102 年九歌文選散文獎

九歌出版社 102 年文選新書發表會 3 日於紀州庵文學森林舉行,今年散文、 小說和童話獎得主,分別由吳明益〈美 麗世(負片)〉、李桐豪〈養狗指南〉和 子魚〈黑熊爺爺忘記了〉奪得。 九歌 102 年「年度散文獎」頒給了吳明益的〈美麗世﹝負片﹞〉,擔任 《102 年散文選》主編的柯裕棻稱他的文學創作做為一種社會實踐與關懷,為 我們指出了新的可能性。 已有 32 年歷史的九歌年度文學獎,今年分由柯裕棻、紀大偉和王文華, 主編散文、小說和童話選。 102 年散文選共收錄來自作家吳音寧、陳雪、駱以軍、羅毓嘉、黃麗群、 房慧真等 54 篇創作,有作家對於生活的敘說、自然萬物的描繪、家庭的敘 寫。其中,收錄在吳明益《浮光》一書的〈美麗世(負片)〉成為九歌年度散文 獎得主。 〈美麗世(負片)〉是一篇以吳明益的攝影作品出發,連結到青春迷惘、 攝影記憶和自由漫步的書寫。主編柯裕棻表示,吳明益將文學創作化為社會行 動參與,以抒情文字呼籲讀者關切生活環境,如此高度的文化關懷,能與文字 7


和影像深切結合,並徹底發揮,是文學界難以做到的。

「書寫攝影、自然萬物並不奇怪。」吳明益說,外界總愛將他分類為生態 寫作或攝影寫作家,這些題材非常日常,卻教育他無窮知識,因此他創作。他 認為,創作者分兩種,一種找到定點越挖越深,很可能挖到石油、鑽石,也很 可能是水,什麼都沒有,但他選擇第二類,拿著砍刀跑進莽林,無法得知前頭 方向。他將散文獎金二萬元捐給台灣黑熊保育基金會,實踐他的社會參與。

資料來源:臺灣立報

8


本系近期活動預告 Poetry Reading ◎有詩的亭午-英詩小講堂 日期:103 年 3 月 12 日至 6 月 4 日 時間:每週三中午 12:15~13:00 地點:湖畔玻璃屋(2 樓) ※主辦單位:語言中心 ※協辦單位:共教會、教學卓越中心、英美 系、華文系、中文系

【A Piece of Truth】 2014 全國高中生紀實文學營輔導員招募計畫 營隊地點:花蓮女中(花蓮縣花蓮市菁華街 2 號) 營隊時間:2014 年 8 月 11 日(一)至 8 月 15 日(五),五天四夜 招募對象與人數:東華大學學生,共 30 名 主辦單位: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國立花蓮女中、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歷史 系、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9


分手博物館專訪 文/黃筱涵

「分手」這兩個字,對你來說 是什麼?

我們會用很多東西來紀念愛 情,但分手過後這些東西該怎麼 辦?有些人會丟掉、有些人會一直 放著,最後甚至忘記它的存在。紀 念愛情很理所當然,但能否從這些 愛情遺物中選出一樣具有紀念性、 象徵性並且可重新詮釋的東西去重新定義那已消逝的愛情?分手後的你們是如 何看待這些東西的?以此問號作為開頭,我們採訪了分手博物館策展團隊之一 的華文所學姐羅于婷。 分手博物館策展團隊由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所的學生組成,原本只是課堂上 的創意發想,因為閻鴻亞老師(鴻鴻)的鼓勵,學長姐們慢慢將不可能化為可 能。首先向全國各地廣發徵件,募集具紀念價值卻捨不得丟棄的「愛情遺物」 以供展出,且其與一般展覽的不同之處,更在於與參觀者的對話及互動。 10


大部分的人都曾 有過刻骨銘心的分手 經驗,館內這些平時 就看得到的物品,滿 載的是愛情破裂後遺 留下來的悲傷、痛 苦、淚水與無奈,像分手這樣敏感且令人避諱的事情為何要以這樣的形式展 出?這是許多還沒看過展覽的人會有的疑問。羅于婷學姊說:「我們希望可以重 新定義『分手』這個詞彙,分手這件事,是以個人出發,因為當下的你已經與 另一人毫無相關了,當你願意將它捐贈出來時,代表你在心態上或行為上已經 做到了捨得這點,所以其實所有被看到的展物都有這樣的意義在。」館內的展 品述說著分手的各個階段,還有人們如何走出情傷,以及各自的真實故事,有 些故事令人好氣又好笑,有的則是令人心碎。這些東西最後看來,剩下的只有 回憶。許多人在看展的時候都哭了,但是相信他們在踏出這個地方後,帶著的 會是另一種解放,別人都可以放下了,為什麼我不行? 學姊說:「在台南場時遇到一個女孩,她在看完全部的展品後,默默的將一 個東西拿出來交予我,她說這東西是他前男友的,而她一直帶在身上,現在, 也許是時候將它拿出來了。一個一直都不敢碰的東西現在願意拿出來,是否也 代表著他們願意捨得了?其實在展覽本身的物件就很有力量,因為這件物品不 11


在自己身上,而是在分手博物館中,你是否會開始思索這怎麼會在這裡?是怎 麼經歷才來到這裡的?而這物件本身就可以提供觀覽者自由想像的空間,且越 有時間感的展物越強大。」 雖然在募集展品的過程 中都還算順利,但他們也在 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問題:「從 第一站花蓮將軍府開始,只 要確認符合我們的理念後就 會請他寄過來並附上故事, 但一開始的展品大部分仍是 以小情小愛為主,情緒性的 成分占頗多,雖然同樣也符 合我們的理念,但是有沒有 可能將分手的定義更加擴大?從後來的第二站台南及第三站基隆開始,我們看 到真的有些人將捐贈這些東西視為祝福自己的一種方式,甚至是覺得已經無關 緊要了,他們將捐贈這個行為當作放下過去的一種儀式,我們覺得這是真正可 以呼應到我們想要傳達的。」當愛情不在了之後,我們能不能夠回過頭來愛自 己?這是一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許多人在失戀過後會自責、怨懟,心中滿腹 疑問與悲慟:「是什麼時候開始的?」、「難道從頭到尾都是假的?」、「是不是我 12


做錯什麼導致這樣的結果?」而終日 沉浸在傷痛而無法自拔,但這其實並 不是分手過後該有的,儘管會悲傷、 會難過,在這些情緒結束了之後,是 不是該挪出個空位給予新的愛情?這 其實就是分手博物館希望傳達的,因 為談戀愛本來就是一件令人開心的 事,但若沒有把上一段戀情造成的傷 心清空掉,也沒有辦法開啟下一段愛 戀,而分手博物館就是提供這樣一個地方讓你收放舊情傷,而你會有一個新的 空間去接受新的關係。 分手博物館這麼一個具有爭議性的主題,從去年到今年已經一年了,從花 蓮將軍府到台南茶館、基隆鬼屋,最後回到孕育他們的東華大學,原來的四十 多件展品到現在的一百多件,這過程中有多少人因為參觀過分手博物館而改變 呢?每一階段的故事都讓他們對於分手博物館的定義更為清楚,且更為茁壯, 不管是在場地、活動、門票等周邊小物都是團隊精挑細選的,希望營造出一個 讓參觀者想要久留的空間,能好好地咀嚼每一個物件背後的真實故事。學姊 說:「我們最大的夢想是辦一個全台的巡迴展,與更多的人合作,儘管在過程中 有許多人不理解甚至質疑我們為何要消費別人的愛情經歷,但我們堅信自己的 13


理念,且也相信願意花錢來看展的人,對於展覽的內容會更加用心地去理解、 思索,獲得的收穫一定也更豐富。也許很多人覺得這只是一個學生辦的小展 覽,但我們希望未來可以將分手的定義擴展,不只是年輕族群,也擴大到老一 輩的愛情觀、分手觀,將整個展覽的深度跟層次更加提高,以及回溯那些曾經 捐贈物品的人們,是否有因為分手博物館而改變對分手的看法?或是巡迴過程 中參觀者留給他們的回饋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接下來想要做的。」 學姊說:「在花蓮將軍府辦展時,附近聚集很多老一輩的,他們對於我們的 展覽賦予肯定,覺得我們這些年輕人居然可以這樣看待分手是一件很難得的 事,因為分手其實是一個每個世代都要學習的觀念,不只是在愛情方面,甚至 在友情、親情、死亡等。」分手並不是只附屬於愛情,分手是在這整個大世代 之下人人都必須面對的課題,當你願意好好談論分手這件事情時,也許你會發 現,分手並沒有分孰對孰錯,並且可以將你帶往前進的道路上,當你在愛情裡 不害怕分手時,你可以更放開的作自己,並且 從分手這件事上回歸到愛情本身。 「分手博物館是一個充滿祝福的展覽。」 羅于婷學姊微笑著說。也許有些人將物品捐來 時的情緒很憤怒,但他們真的捨得那些東西 嗎?在收集展物及展覽時,會看到各式各樣的 愛情面貌,很多時候,人們在戀愛時的瘋狂舉 14


止旁人難以理解,但對分手卻都有著共同的感覺,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當你 下一次走進分手博物館、走進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時,透過聆聽他人的經歷,來 回顧個人的經驗,分手博物館相信,每個人在放下之後,更能有所成長。 分手博物館也許在很多人 眼裡看來只是一個新的噱頭、 學生閒暇之外玩的小娛樂,可 能當初看到這個活動的自己也 不例外,但是透過與羅于婷學 姊的對談,瞭解到分手的定義居然可以如此廣泛,從自身定義的分手、擴展到 全人類生命當中都會面臨的分手,並且透過捐贈的行為,將自己從物品中釋放 出來,這何嘗不是對過去/現在的自己及對方的一種解放?期待在接下來的每 一年,可以看到分手博物館走遍台灣各處的角落,讓人們也帶著他們傷頹的 心,出走。 分手,這兩個字的定義,也許在你去過一趟分手博物館後,便會不一樣。

★分手博物館長期徵收展物★ <分手博物館>的策展概念在於「捨得/捨不得」,讓這些總是被捨不得的 分手遺物,從抽屜裡面出走,在回憶之外的地方旅行,讓它們不僅僅是失戀者 破碎心情的附著物,或是傷心者回憶戀情的投射體,我們將以珍視的心態收集 當事者捐贈的物件,以撫慰的心思聆聽當事者提供的故事。 Facebook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MoveOnmuseum 填:https://db.tt/9lA6FM4V 寄至:moveonmuseum@gmail.com 15


<志學停 AND 挺>專訪 文/王振宇、柯景軒 <志學停 AND 挺>是一群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 的學生,因著一堂叫做團體工作的課程而展開的計畫。計畫有三個 訴求,第一是增加班次,第二是硬體設備更新,第三是增名。一開 始的動機單純是為了志學火車站的便利。而如今開始思考志學火車 站的核心價值與信念。<志學停 AND 挺>發現東華大學學生與當 地居民之間關係的不和睦,學生帶來的髒亂跟吵雜,導致志學村民 與東華大學學生產生無法溝通的阻隔,於是他們希望透過志學火車 站的便利改造,使得志學村民與東華大學學生之間能更多互利共 榮,另一方面也可以因為交通便利而帶來實質經濟上的共榮。「停」 代表火車停靠班次的增加、「挺」則是代表關係上的融洽。

16


籌辦<志學停 AND 挺>的學生表示:增加班次的需求隨著與 交通部次長的溝通漸漸明朗化,最近開始進行東華大學學生周末時 期車班來回時間的量化調查,而交通部次長也承諾若是能量化出東 華大學學生搭乘量最大的時間,就願意開放更多的班次。再來是硬 體設備更新,火車站的地目原是農業用地,而無法任意動工,所以 只能等待土地招標後才能夠有進一步的發展。增名則是因為最近主 流媒體及許多反對聲浪而暫時延緩,增名的問題也是這個社運廣受 外人攻擊的一點,增名牽扯到許多意識形態、土地認同等問題,一 開始受到一位台文系的同學的質疑與批評,認為更改「志學」這個 站名有損其歷史意義,並且覺得增開班次是一種擾民行為,一次欲 與<志學停 AND 挺>的籌辦同學詳談,因未得到回應,而號召蘋 果日報的記者前來報導此社運的負面新聞,隨著媒體的炒作,好幾 家報社甚至直接複製蘋果日報的負面報導,導致網路上不斷出現批 評謾罵的聲音,而<志學停 AND 挺>也決定用增名,在志學後面 加上(東華大學),取代改名這項舉動。 許多人開始質疑<志學停 AND 挺>。他們對此則表示活動的 推廣上缺乏讓學生與村民更多的了解他們,而模糊了增加班次的主 要訴求。也表示籌辦的學生們並未與村民作深入的溝通與調查,導 致村民認為東華大學學生任意妄為。但是<志學停 AND 挺>仍然 17


受到許多人的幫助,如志學村村長、東華大學吳校長、社區發展協 會會長、立法委員王廷升、交通部次長還有許多東華大學學生的幫 助,使得<志學停 AND 挺>雖然當今面對許多阻礙跟困難,但是 仍然能夠突破與前進。 現今他們將重點放在志學火車站的班次增加,透過與交通部次 長的請願與積極推動第二波連署活動,並且這十六人的小組也將在 課程結束後仍然願意繼續推動此運動,即便未來仍然有許多的問 題,甚至是學生所無能為力之處,他們仍然願意更多的往志學村民 與東華大學共榮的方向前進。 這次<志學停 AND 挺>的活動牽涉到媒體所導致的從眾效 應,媒體所傳播的信息過於片面狹隘,並以一位台文系學生的主觀 思維,透過主流新聞媒體影響本來還未了解、或是本來支持但後來 卻因媒體片面報導受到影響的閱聽人,造成網路上的謾罵聲,甚至 對於活動核心模糊化。這是這次活動可惜之處,但是會因為增名的 議題而引爆這樣子的反對聲浪,也是由於資訊不對稱,媒體、東華 大學學生、村民與活動籌辦學生之間,並沒有做好溝通的橋樑。雖 然透過<志學停 AND 挺>的簽署活動而開始傳遞,但是在活動起 初並沒有對活動核心意義價值有明確的釐清,而他們也在模糊中尋 找清晰,在許多反對浪聲興起後的檢討中,逐漸明白活動的主體性 18


為何,並也開始舉辦一些與東華學生之間的溝通管道,例如:召開 「志學火車站乘車便利性座談會」。但是在與村民之間的溝通仍然缺 乏,而他們希望能夠從村長、立委開始往基層推動,但是村長與立 委本是既得利益者,對於活動推動而言缺乏實際群眾的力量,並且 也有礙於既得利益者無法確保支持動機,可能隨時因著許多因素而 改變支持態度。關於增名議題上也導致分裂,無法統合活動的群眾 意願,甚至導致這場活動逐漸喪失主體性與效能。因此活動更加需 要與反對者溝通,甚至需要透過簽署外更多的訊息傳遞與溝通理 解,讓更多的反對者與還未了解明白的人能夠有參與感,而不再只 是活動主辦內的行動,而是真實的擴展至東華大學學生與村民全體 的共識與前進。 <志學停 AND>挺的現況更加需要尋找在社區中的認同與東 華學生的共識,也需要在推動上更多的利用群眾意識而不再是被動 性的等待群眾去了解,並要教育群眾,甚至需要揭開許多群眾的不 了解,但是正在被隱藏的利益衝突,像是對於硬體設備改善訴求上 所遇到的地目變更上,未能有效的告訴大眾並而影響大眾。在增名 上也是由於群眾被動性的透過主流媒體片面報導而引發反<志學停 AND 挺>的聲浪。對於<志學停 AND 挺>的活動存在意義也需要 更加清晰的明朗化,而不致逐漸的被知道後被遺忘,甚至胎死腹 19


中。 但是對於一個學生自主性的活動能夠達到目前的效應,不僅高 層的關注也得到承諾上仍然有其努力之處,也在志學村民與東華大 學學生之間的鴻溝能夠透過這次活動的推動,達到些微的溝通與合 作,雖然力量還不夠穩固,但是<志學停 AND 挺>也正在邁向轉 型,並在許多的反對聲浪中尋找平衡點,雖然不夠明朗清晰,但是 村民與學生之間能夠築起了第一道橋樑,不管這橋梁是否會惡化, 仍然打破了沉默,打破了冷淡,逐漸邁向、建構出東華大學學生與 志學村村民之間的共融與共榮。

(圖為<志學停 and 挺>籌辦學生與採訪者)

20


現代華文詩選讀 <夜之魔>

華文二

滿佈星點的夜空 月神留下一封信:出走,勿找 我拖著我長如絕望的黑色衣擺 走進城市 走進巷弄 走進窗戶 走進一個孩子的夢裡 太陽晴天彩虹光亮花朵蝴蝶獨角獸 拐杖著地 月亮陰天雷電黑暗腐草烏鴉食蟻獸 龜裂,剝落 一片一片

搭配著現泡的恐懼品嘗

甦醒,孩子坐起 我享受著最後一片夢 21

優秀作品 韓宜芝


「走吧,孩子,去尋找你的夢」 牽起沾滿失落情緒的小手 走出窗戶 走出巷弄 走出城市 走出一個無知的生命 我不是吹笛人 但是一個貪得無饜的食夢者

<潛規則>

華文二

轉彎處/ 禁止停車/ 黃線處/ 禁止停車/ 所以只好把車/ 規矩的/ 滑入紅線內 22

蘇芳平


<藥罐子>

華文二

徐曼婷

古典色的土味 三餐飯前睡前兩匙 藍色的小星球 三餐飯後一顆 藻綠色的醒腦 早餐前一粒 純白的黃體素 睡前半粒 透明無刺激性 外用塗抹

殘破敗壞自作孽不可饒恕活該侵入全身血脈 陣陣捶擊太陽穴永無止盡只有唇語的咒罵伴隨 愈是盼望愈不會到來的默契已幻化成奢望 毫無怨言無法休息沉默的肝臟解毒排毒再消化 皺起粗糙的疤痕無法消除只等待淡化的黑色素 解藥 是疲憊是負擔是金錢是時間是毒藥 捨棄一切 好不了 加總一起 死不了 23


<無題> 華文三 在波特蘭 Powell’s 書店 讀這樣一本

一年

時間壓出雨季 溪水滔滔

一眼望見

周士郁

豔陽

芒草漫漫

唯一讀懂的篇章 書頁在海岸邊繾綣 像字字語語迴繞

鹹的 耳邊低語

二分之ㄧ篇章以後 陌生的

無字的

我再也讀不懂的

翻成了空白 不再向我傾訴 你

毅然決然的在沒人注意時候 塞進圖書館

自然科普厚重精裝

沒有捐贈登錄姓名 讀不懂的 留給誰

沒有編碼歸類

三百九十塊 喜歡

便取走

悄悄的 24


<冰原上的獨行者> 葉煜哲(大陸交換生) 那被蒼茫的風撕裂成碎片的 是記憶還是夢? 那被蒼茫的冷錐刺入骨髓的 是麻木還是痛? 誰的雙眸禁錮於魔鏡的碎片 迷惑於昭示不祥的水晶宮 荒寒的緯度淚水絕跡 孤獨的歌者走在蒼茫的盡頭 從此愛情成的謬傳 從此暮色無從歌頌 從此心也冰封 不再欲言又止地悸動 就讓衰疲的軀體在純潔中埋葬 就讓眷戀被遺忘於遠去的時空 就讓冰原上的我再一次與你擦肩 只銘記著那一次錯過 25


推薦書單 文/陳沛筠 本期邀請到李進益老師為大家推薦川端康成的《山之音》與余 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兩本書。

《山之音》 日本人身處島國的自然 環境與對植物的喜愛,特別 崇尚靜寂的氛圍,對於大自 然的觀察入微也充分反映在 文學之中,常透過外在事物 的變遷、人事更迭以表達內 心的情感,形成一種借物抒 情的日式風格,這樣的寫作 風格在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也 有跡可循。 川端康成是日本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項的作家,《山之音》 被稱作是日本戰後最好的小說,小說表面上在講一件家庭內悖德的

26


故事,但實際上可能是在描寫日本戰後社會如何受到帝國主義侵 略、造成的戰敗結果,日本從歷史悠久的大和民族的美變成戰敗的 恥辱。為什麼這個家庭會發生這些不倫、互相懷疑的事件,是由於 兒子曾經歷過戰場上的殺戮與可怕、然父親沒有,這樣的情節埋藏 在文脈之中,為什麼日本繪有這麼巨大的變化,其實這場戰爭是不 可逃避的問題,川端康成並非社會寫實派,但卻可以將一件影響國 家歷史重大的事融合在小說之中。 一篇好的小說,如果各取所需,可以從表面的情節讀到故事, 這本小說看上去只是寫季節更迭之中的人事變化,但地點訂在東 京、時間設定在戰後,其實就很明顯地是想將地景與時代背景結 合。閱讀日本文學作品對華文系好的地方在於:文學共通的特性都 事在寫美好的事物,特別是已逝去的、無法挽回的美好消失了,這 本小說是從日本的美變成日本的恥、或說是惡,好似在寫美好事物 的消失、不可追回,以及作者通過小說中的主角來表達對生命美好 的一種愛慕,對於人、自身的愛慕,這種美好的感覺作家常用不同 的方式來描寫,而川端康成在這部份的描寫技巧高超與特別,有呈 現出其大和文化的特殊性;有時候我們看華文作家或華文世界的小 說,可能也會使用這樣的寫作手法,但由於民族的不同,作者必會 受到不同族群的文化背景影響;再來是此書的主角對於「惡」本身 27


的無法忍受,其中就包含了日本社會受到美式文化的衝擊,西化似 乎是作家沒辦法忍受的事,但作家不使用批判的語詞,透過對書中 兒子的變化來呈現,小說的書寫常利用一些敘事性的語言描述,但 川端康成並不使用此一手法,而是讓人物的對話或者人物的獨白、 透過此種意識流的方式呈現。 主角所不能忍受的其實是「戰 爭」──也就是帝國主義,這裡隱 約有批判的意味存在;再者,對 於女兒離開丈夫難以諒解,其實 女兒的離開是因為女婿的不忠, 書中便用這種方式來表達時代變 化──由於戰爭造成日本家庭的崩 潰、傳統文化的崩解,戰爭帶來 的價值觀衝擊與種種激烈的變動,以致於在整個大環境劇烈變化之 下,「家」便無法以傳統的方式維繫下去、受到了挑戰;作為父親的 角色,在傳統體制下,於家中具有絕對的權威,然因為戰敗後,美 國於無形之中帶進西方式的自由、民主的概念,日本傳統的文化即 受到了挑戰,也因此男人受到了戰爭的影響,很多時候男人都待在 戰場上,故事中主角兒子偷情的對象是一名寡婦,因為已看過太多 28


死亡、甚至經歷過親人的死亡,人世間再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了,而既然死亡都已經歷過這麼多次,人生便再也沒有更值得恐懼 的事了,於是兒子便顯得對什麼事物都顯得毫不在乎,這如果不是 因為曾待過戰場、如果不是美國控制了日本整個憲法及決策走向, 日本的家庭是否會崩解?也未必會如此迅速。作為一位父親於戰前 /戰後的衝擊,這是一種隱喻的象徵:傳統已經受到了挑戰,作為 象徵家長權威的父親(主角),已經沒有能力再用傳統的方法來處理 兒女的事情,戰爭的可怕會改變一個人的內心,每個人心中都有陰 影,進而以主角的這個家庭為象徵,象徵了整個日本社會核心的家 庭崩解。 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去詮釋某樣事物,跟讀者本身用什麼樣 的角度、具有什麼樣的素養有相當大的關聯性,基本上每一部作品 都有一定的、某種大家都能接受的意義在其之中,可以加以去探討 大眾的傾向,如這本小說談論戰爭、歷史,大約可得到一個共識, 但這個共識並非是百分之百的,每個人的解釋不見得會有交集,須 看從何種角度切入,每一個人雖然都是獨立的個體,但都還是基於 個人生命的理解可以去讀出一些東西,大多數人都有一定的經驗可 以去感受、談論作品,至於是不是有切中要害,就得看該評論者本 身對於文本所能掌握、熟悉的程度。 29


李進益老師認為,所有的翻譯作品都只是譯者盡可能地把其認 為的意思表達出來,但實際上我們都聽說過:任何一個語言是不可 能被翻成另外一種語言的。當不得不譯的時候只能把字面上的意思 譯出來,但這個意思不見得就是文學上所想表達的意思,文學的涵 義有時候必須更深層地去感受字裡行間外的弦外之音,不能只從字 面上去理解,至於關於文化、語言的差異,隨著年紀的增長,慢慢 可以隱約去了解。閱讀小說不可能也不需要一次將全部讀懂,就如 同人生不可能一次就全部的生命經歷搞懂,然如果對日本文化有更 多的學習,就會對日本的文學有更多的認識,畢竟文學是文化的一 環,是在整個文化的情境下所產生的事物,如果對該族群的文化了 解越多,就會更懂得該族群寫出來的作品,但這不急於一時。古人 所說的「讀書百遍意自通」不見得是對的,不同的年紀閱讀起來會 有不一樣的感受,如果不懂這部作品 的深層涵義,就讀能理解的部分即 可,可以先放置一旁,因為人生也有 太多事情是有待解決的疑問,這些都 不急於一時解答,如果一定得窮追到 底的話有時反而會變成鑽牛角尖,生 命本來就無法一路通到底、不能明白 30


的地方太多,才會有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 「絕地逢生本」種種 的可能性,一時的不能理解並不代表智慧不夠,也許是緣於年紀的 體會。 川端康成曾說:「一切都是徒勞。」其作品也時常表現出作家個 人對於「生」的哀愁感,仿如櫻花,在其盛開得最為燦爛的時節, 即為敗亡的時刻。文學、創作本身即為對生命的思索,小說必定有 所為、表達作者看法的呈現,對於某些人來說:「閱讀即為意義。」 然作品本身傳達更多的則是創作者對於生命的體悟、感懷。

《許三觀賣血記》 講述文革的小說非常地多, 「文化大革命」對於中國大陸的 作家來說,是一輩子無法擺脫的 課題,雖然中國共產黨已將「文 化大革命」在政治上解禁了,但 對於作家、文人、或者真正從文 革倖存走過的人來說,文革實際 上還未結束,於是中國的作家幾 乎人人都寫過這個題材。

31


小說的背景設定在文革前後,也就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中 國社會,這篇寫的是一個賣血的故事,透過「血」的意象可將「賣 血」解釋成「賣命」 ,幾億的人民為了共產黨、為了國族賣命,但卻 搞到民不聊生、父子反目成仇、夫婦相互批鬥、六親不認,到底賣 血、賣命是為了什麼?本來是為了簡單的生活,但當生活都過不下 去以後,那是什麼樣的世界?小說中,「血」是一個很龐大、重要的 象徵,象徵血緣,明明都是同一個國族,卻為何大家要拼得你死我 活?就是因為文革的關係。血親本來是至親,並且是無從選擇的、 應該要是生命共同體,但在小說中的血親,有時候甚至比不上絲毫 沒有血緣關係的人,舉例來說,小說裡的主角許三觀,其妻為了過 去的一件小事批鬥許三觀,可是許三觀並沒有去批鬥他太太,反而 是共產黨的人指責其未作批判,是以許三觀不得不叫孩子們假裝去 批鬥自己的媽媽,雖然看上去只是小說的情節,然現實世界中,文 革就是小說中所呈現的樣貌,這裡很反諷地表現出「血親有時候不 如沒有血緣的人」,一場文革居然可以鬥到彼此有血緣的人六親不 認,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32


小說中許三觀為了自己的兒子的前途去賣血/賣命,好不容易 才把病危的兒子救活,在許三觀老了的時候,想起自己每次為了這 個家、為了什麼目地而去賣血,突然想回味一下從前賣完血後喝碗 溫酒、吃一盤炒豬肝的回憶,他兒子卻罵他瘋子,顯現這些兒子不 但不去體諒曾救過他們的父親,反而還去嘲諷他──賣命的人最後卻 被嘲笑是笨蛋。這本小說充斥了反 諷的隱喻,為了國家、家庭去賣 血、賣命的人最後卻只能淪為這樣 的下場,隱約有著對政治的批判。

華文小說裡,「文化大革命」 是很重要的課題,只要中國共產 黨、中國政府沒有真正誠實、認真 地去檢討、面對這段歷史,作家永 遠會繼續思索、探討這個課題。

33


發行人:須文蔚 主編:陳沛筠 執行編輯: 陳沛筠、黃筱涵、柯景軒、王振宇 美術編輯:陳沛筠 校稿:陳沛筠

特別感謝: 蘇芳平、周士郁、葉煜哲、 韓宜芝、徐曼婷、林孟庭、 范珉浩、曾純真、蘇郁洵、 羅于婷、楊廷浩、張良、 張梅芳老師、李進益老師

2014 年 6 月出版 3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