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
罐中之流─罐頭文學
15
引渡之河─從網路到實體的作家
31
新道長河─台中文學館
43
行走之流─旅遊文手
59
洄瀾之流─想像朋友寫作會〈不存在的海岸〉
63
生命之流─陳昱文生態詩導讀
67
遺世之流─獨立書店
75
街梯成河─文創園區
93
華文大事記
目錄 Contents 2
編者言 我們一直在想,一部好的系刊,不僅要做為系上活動的記事本, 更要發揮學生寫作能力、排版能力、採訪能力的刊物,讓原本發想此一 服務學習之須文蔚教授的原意能被展現得知,於是這部在我們眼中創 新有趣的系刊──文學聚流河,就這麼從我們手中誕生。 文學,從古到今,最久遠我們可以追溯到神話時代,而華文文學 系之所以與其他大學、系所不同的是,我們閱讀經典、我們更創造經典, 文學當停留在過去時便永遠不會進步,我們希望能夠將經典、新興的 文學呈現方式同時表現在這部系刊當中,每種表現方式都有其特色, 都是一條文學的分流,當我們聚集了這些分支後,才會形成整個文學, 以這樣的概念去做每個專題的發想、蒐集、創作、整理、排版,這就是《文 學聚流河》的取名契機。 製作系刊是一件大工程,從各專題的分配協調、訂定工作期程、與 系上老師討論專題、努力的寫稿、交稿、催稿到校稿、排版及美編,其中 或許會遇到許多困難,像是文章難產、催稿催到無力、照片不符標準等,
3
如何居中做個調配分工卻又不過分干涉每個專題的角色是非常考驗自 己的。在協調的過程中,無數次感謝我們強大的組員,每個人各司其職 完成我們心目中最理想的系刊,身為主編,我很自豪的說:「我們的系 刊是最棒的!」 完稿就像煙花一樣,漫長的爬升後猝然綻放,美麗又絢爛,卻一 閃而逝,綻放的那一剎那心情是激動無比的,回味無窮,我想,編輯 一本刊物應該是會上癮的,因為刊物就像是自己的結晶,如此的美麗 又晶瑩,在翻閱虛擬與實體之間,可以憶起編輯的種種回憶;遨遊在 文字美當中探險,發掘字裡行間的遊戲;看著一篇篇組員寫的文章, 就像是一個個新奇的故事;翻閱城市的歷史,淬煉成心中的養分;探 索街區的角落,一花一世界;隱藏於巷弄的神秘,掀開並窺伺其中; 將收藏於心中的結晶綻放於眾人,集結成群,這些,就是我們的系刊, 我們的文學,我們的聚流河。
4
罐中之流─罐頭文學 文/陳思婷、蔡之晴
前言 近幾年,自從蕭詒徽發行了《一千七百種靠近:免付費文學罐頭 輯I》,「罐頭文學」這個名詞在文學界開始盛行,也影響許多網路寫 手開始接受委託,寫出所謂的文學罐頭。但還是有不少人疑惑罐頭 文學是什麼?簡單來說,經常會有人想寫封信給某人,可能是摯友、 家人或前任情人,卻不知道該如何寫,文學罐頭即是讓寫手為委託 人量身訂做一篇文或一首詩,供委託人自由運用。 以下我們將會介紹四位寫過文學罐頭(或正在寫)的作家與寫 手,分別是單純將罐頭發表於網路平台的潘柏霖、及經營粉絲專頁「我 們的一千零一夜」的俞萱,還有已經將罐頭出版成實體書的何貞儀與 蕭詒徽,而潘柏霖的罐頭文主要以新詩方式呈現,其餘則主要是以 散文、長文的方式呈現。
5
一千七百種靠近—蕭詒徽 免付費文學罐頭 林榮三文學獎一直是文學界指標性的比賽,想要獲獎也是不容 易的事,然而在第十二屆林榮三文學獎有一位獲得了新詩組首獎和 散文組佳作,那就是蕭詒徽。除了第十二屆林榮三文學獎,第九、十 屆林榮三文學獎的獲獎名單上也都有蕭詒徽的名字,他不只是「按樂 團」的經理兼鍵盤手,還是文學界的新星。 四年多前,蕭詒徽受到電影《雲端情人》中主角職業「信件撰寫人」 的影響,在網路上發起一個「免付費罐頭文學」的企劃,他在網頁上 寫著:「想傳給誰訊息卻不知從何著手嗎?想在誰的臉書留言卻言不 由衷嗎?在這系列動態留言、或傳送專頁訊息,指定任意場合、對象 與要求,我會依照開出的條件代寫一篇文字供你使用。」只要留言, 就能獲得罐頭文。起初,這些罐頭文他發在臉書專頁的「巴氏滅菌法」 相簿裡。蕭詒徽認為既然罐頭是面對社群、接近讀者的寫作,就算被 動態洗掉也無妨,他在 BIOS Monthly 的訪談 談到:「罐頭帶有敵意的戲謔,我不想要跟大 家一樣,把文學放在至高點的位置上進行書 寫,我不想要再拿不到讚的時候安慰自己:『因 為東西太不文學、不是網路讀者喜歡的。』」他的 蕭詒徽粉絲專頁
6
企劃正是在衝擊我們大眾所認為的嚴肅文學。二零一七年時,「免付 費罐頭文學」總共接獲九十四則委託,蕭詒徽集結七十篇,《一千七百 種靠近:免付費文學罐頭 輯 I》就這麼誕生了,這企劃並沒有因為書 的出版就停止,直到現在罐頭委託計畫仍持續進行中。 「一千七百,是一個人一生平均會認識的人數。」這是《一千七百 種靠近》裡的一段話,這也是這本書名的由來。從蕭詒徽的文字就能 發現他擁有細膩的心思,整本書給人感覺溫柔、沉靜,彷彿躺在溫 暖的床上,被毯子所包裹,完整包覆自己易碎的心。蕭詒徽也受到 Allen Ginsberg 的影響,在字詞方面創造全新的腔調,文章中有許 多助詞、斷句都是為了形塑「我」這個字。他在《聯合文學》七月號的專 訪曾說:「企劃一開始要求自己寫出的內容盡可能抽調情節,專注典 故和意向的組合。但在過程中,我發現純度很高的譬喻不是委託人 最想要的,他們更期待我如何拿出自己的生命事件與他們的委託共 鳴。」不管是委託者或被委託者,都揭發自己內心最深處那不可碰觸 的柔軟地帶,雙向的影響,就連蕭詒徽也曾在訪談中說:「從這些委 託裡,我自己也被改變了。」
7
愛與離開—何貞儀 匿名情書、匿名遺書 若是有在關注青年作家這個領域,對何貞儀這個名字一定不陌 生,她是去年年底出版詩集《少女化》的新銳作家,今年八月初更出 版短篇小說集《失戀愛》。去年的夏天末,因為她最喜歡的電影— 戀夏五百日,裡頭的男主角工作是寫賀卡,貞儀很喜歡這工作,她 覺得這工作既浪漫又無用,於是她在自己的 Facebook 專頁「何貞儀 /二硫碘化鉀」做了「匿名情書」的計畫,只要有想寫情書的對象,無 論是好是壞的情書,都可以匿名請她幫忙寫情書。 在何貞儀寫的情書裡,許多封都是以問句作為開頭,有時是一 句話,如:「你好嗎?」「你應該知道北回歸線吧?」「你知道大象不會 跳嗎?」叩問的方式帶領讀者,讓讀者從文中自行尋找答案,自行尋 找愛的意義。另外,也能看出她經常使用意象編織,像是大象、蟬。 再利用意象埋伏筆,最後說出心底想表達的事。如在〈# 給不會跳的 大象〉中,以大象不會跳這件事作為伏筆, 結尾再說出心中想說的:「不過如果可以的 話,其實你的心不是大象,能為我跳一下」 讓讀者讀到最後心會微微顫動,感受到愛的 甜以外,還有苦澀與心酸。
何貞儀粉絲專頁
8
何貞儀的文字透露出她這個年紀對愛情的看法,縱然她直白地 在專頁寫著:其實我也不懂愛是什麼。「匿名情書」這個計畫總共有 二十件委託,何貞儀最後集結這二十篇匿名情書,再加上五篇她為 自己身邊的人所寫的文章,自費出版《匿名情書》,從寫匿名情書和 自己身旁的人探討愛情這看似簡單卻無解的難題。在《匿名情書》的 後記,何貞儀這樣說道:「寫了二十封情書,五個人。還是不知道愛 是什麼,有些人的委託我看見就想立刻寫,全寫完就想印出來,希 望拿了這本書的你可以稍微接近愛的模樣。」「匿名情書」這個活動不 只幫人寫罐頭文,更深層的含意是希望大家都能了解愛,包括作者。 除了「匿名情書」的計畫之外,何貞儀在去年十月底也做了「匿名 遺書」的計畫,和匿名情書不同的地方在於匿名遺書並未集合成冊, 總共七封遺書發表在她的臉書專頁上。此外,匿名情書都是小品文, 匿名遺書的形式除了小品文外,還多了詩,例如第一篇的匿名遺書 何貞儀寫了〈其實〉一詩回應委託人。每篇遺書的回應,都感覺像是 有人能夠陪伴自己,理解自己內心最深處而不敢顯露的黑暗。「遺書」 一詞聽起來是負面的代表,但寫了遺書代表自己已經學會如何面對 自己,擁抱受傷的自己。
9
繁星籠罩—俞萱 我們的一千零一夜 就讀彰化師範大學的俞萱,希望能有個可以好好創作、不須在 意他人眼光的地方,並想和張西一樣,因喜歡文字而使更多人在文 字中得到體會及救贖。同時也因在大學時經歷過重大事件、而有人相 伴度過難關,她於是渴望也能將這份力量傳遞給其他人。「我也要當 個聽別人故事且也能同理別人的人。」以這麼一個溫柔的念頭作為開 端,義無反顧地創立了 Facebook 粉絲專頁—我們的一千零一夜。 標榜著「故事,你將它發生,我將它寫下。」此一宗旨,開放他 人投稿自身經歷過的事情,而她則會將此轉化成散文或歌曲,並在 最後給予一點想法或回饋。以「夜」為單位計算貼文數量,目前在粉 專可見四十多篇貼文。原先更多,但因計劃出版,故將專頁上的貼 文進行過整理。 俞萱常以溫柔輕巧的筆法處理、描繪傷 痛,描述上有時會讓人覺得華美,但並不 會過度渲染或裝飾,而是在那樣的包裝下, 仍可見其中的細膩。其文章運用大量出彩的 比喻,常以天空、宇宙、海洋等自然景物, 描寫人與人世界的交疊或分割。 我們的一千零一夜
10
「從各自存在的那刻起,我們就是背對背生活的星球,我看不 見你,只知道你背對我,我們努力過著彼此的生活。隨著時光的推 移,我往左自轉,你往右自轉,就這麼剛好遇見你。」 —節錄自 FB 專頁 我們的一千零一夜 第三十一夜
「……她試著往下潛,但是不管她再怎麼努力,好像都望不到 海底,之後她又趕緊往上游,害怕會迷失了方向。其實在這片海裡 呀,只有她和冷冷酷酷的鯨魚先生生存著。」 —節錄自 FB 專頁 我們的一千零一夜 第二十一夜
此外,在普遍以詩、散文為主的罐頭文學中,該專頁卻有「歌詞」 這樣特別的形式出現。以她本人創作歌詞,其他人譜曲、演唱,創作 出一首首歌曲。同樣在歌詞中也能見大量的比喻,可說是她個人的 風格。
11
擁抱是為了受傷—潘柏霖 人工擁抱情詩委託 或許對持續在讀詩的朋友,「潘柏霖」這個名字在他們的心中也 會留下印象。他於 2015 年底,自費出版了個人第一本詩集《1993》後 造成了不小的轟動,之後也有詩集《我討厭我自己》、《恐懼先生》, 以及小說《少年粉紅》等作品出現。 而今年,潘柏霖則開始了罐頭詩計畫—人工擁抱情詩委託。 該計畫的構想為投稿者訴說與愛相關的秘密,提供盡可能詳細的故 事、情景或任何認為有用的資訊,而他將會創作出一首情況類似的 情詩,未來也可能集結出版。於今年 4/27 上傳了第一首詩,最後一 首則停留在 7/24,至今已累積 13 首。 擁抱一詞,通常帶給人溫暖、溫柔的感覺。而潘柏霖用他一貫 的風格,以直白的字詞道出內心壓抑的情感,並持續不斷對自我的 叩問。在他的詩裡面,常可見喜歡、愛、糖果、蜂蜜、 奶油……這些於外人來看是甜美而輕柔的東西, 在其筆下都成了能傷人的物件。如下方附上的節 錄,在詩中的蜂蜜、糖果象徵了說話者的甜言蜜 語,而這樣的甜,卻在一段不穩定或者即將破裂 的感情中成為了傷人的毒藥。 潘柏霖 Instagram
12
請你親自告訴他 不要讓他最後一個才知道 不要讓他懷疑自己吃過的蜂蜜 都是毒藥 請不要用你剛吃完糖果的嘴 對他說太好聽的話 請你讓他好好傷心 請你讓他可以討厭你 請你這個時候不要太在乎自己 —節錄自潘柏霖〈好希望你能多抱我一秒鐘
比起非該計畫的詩,人工擁抱中的詩作變得更加敘事化,甚至 會覺得是說話者就在螢幕的另一端傳訊息給你。觀看者像是被迫參與 了一場被傷害者的告白大會,那些不安焦躁、那些傷痛,一一被拿 出來曝曬。正如同他在計畫中說的:「您或許會認不出自己的秘密— 但或許每一首都是您也說不定。」經過他的轉譯處理,真正擁有故事 的人已然不重要,而是看詩的人。
13
結語 以上介紹四位風格不同的作家,從自身出發,像線一般串起一 個又一個事物。這些作品如同蛛網,開展出一個更加宏大的世界, 而那樣的世界中,不單單只有作者與話者之間的連繫,更有作者與 讀者、讀者與話者、讀者與讀者……每個人都會是話者、都會是擁有故 事的人。雖說罐頭文學是依故事而生,量身訂做,卻也在不知不覺 中,以文字扣擊每個人的內心。於無形中,也成為了每個人的故事。
14
引渡之河 ─從網路到實體的作家 提及與網路時代有關的作品,我首先會想到一首歌。 「整個時代顯得毫不掩飾/整個雲端寫滿誰的瑕疵/於是可歌可 泣的小日子/依偎著孤單相擁到死」─〈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 陳珊妮在這首與專輯同名的歌曲〈如同悲傷被下載了兩次〉裡, 寫下的詞不再如以往流暢,好像更接近網路世代的風格一點,不負 責任的說,也更像詩一點,以精確而扎心的字句接上終端機,製造 了深刻卻迅速流逝的悲傷,滿滿的隱 喻漫天飛舞在雲端的各個角
落,還來不及拾起,就已忘卻最重要的那個片段被放置在何處,再 看看上頭節選的詞句,不禁讓人想起鯨向海說的︰「更年少時,當我 把詩第一次給你看,其實我跟全裸沒有兩樣。」潛移默化之間,與網 路接軌的文學,十分特殊地同時具有私密和裸露兩個極端的性質存 在,無論是什麼樣的寫作,只要你所選擇的平台還好好地活著,你 的文字就不會有被風化的一天。 這首歌還有個有趣的地方,它的音樂錄影帶是以翻閱紙質書的 形式展現,透過剪裁、黏貼、抽換、光線折射等方式令文字一一顯現, 然而這些在實體介質上經過置換的歌詞,卻反倒像是一篇替紙質書 時代寫的弔文,詩人印卡形容的很美,這 MV 就像戴著腳鐐跳舞的 創作。
15
文/莊佳嘒、李承祐
關於歌與詩、文學與網路,在媒體守門人的重要性不如以往的 當今,文學(也可以是藝術)的通俗化究竟是一場無可避免的災難, 亦或是一個千載難逢地契機?從古至今從未有一個時代,能令所有 有志的創作者如此快速而便利地連接在一起,他們或許獨亮於一處, 或許自成星座,無論如何,其廣闊程度都是過往任何一個時期都無 可比擬的。 下面將會以台灣網路文學從 1990 年代發展至今幾個重要的平 台類型個別做介紹,看看這些與網路親密靠近的作家群,他們何以 顛覆人們過往對於文學的想像,如何從起初單純視網路為依託的媒 介,遂至當今生成了屬於網路世代的創作風格,獨立出版、雲端發 行,他們比起以往更有能力被看見,他們在重新定義文學。 我想,這就像是一片片未乾的油漆地,封鎖線悄悄被移去,幾 個勇於開創的人先行踏上淨土,接著越來越多人跟上,他們各自留 下各自的足跡,有人接受不能,有人換個眼光欣賞,無論你怎麼想, 每個時代總會有自己的美感和憂愁。 那麼,你認為自己的悲傷,能被下載幾次呢?
16
BBS(電子佈告欄系統) 如果你是一位經常在使用全台最大 BBS 站台「批踢踢實業坊 (PTT)」的網民,那麼「丟水球」、「簽名檔」等用語對你來說應該是再 熟悉不過,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這些我們已經使用習慣的功能, 在十幾年前那個 BBS 才正開始在島嶼上盛行的年代,曾經和文學創 作有著不小的關聯,更甚至間接促成了一段賺人熱淚的愛情故事。 被認定是台灣網路文學鼻祖的作家蔡智恆(痞子蔡)在 20 年前 連載發表他的第一部作品《第一次親密接觸》,而小說故事裡兩位男 女主角的相遇,不在街角巷口的轉彎處,也不在浪濤滾滾的沙岸邊, 卻恰恰發生在兩不相見的網路世界裡,「網路戀愛」,天啊!這在當 時是多麼曖昧的一個詞彙!即是不清楚對方的形貌、姓名,也依然 有相戀的可能,這令日日在網路上流連忘返的人們心生嚮往,也因 此《第一次親密接觸》絕不只是一部依靠著網路平台發表的作品,它 還精準地掌握住了人類在虛擬平台上互動時所產生特殊思考模式和 心理狀態,這在過往的文學作品中是看不到的,不過有趣的地方就 在於,無論是現實還是網路裡,人性中脆弱以及堅毅的部分仍然是 不變的。 蔡智恆達到的成就還不只於此,《第一次親密接觸》在網路上大 紅之後隨即受到出版社紅色文化的注意,隔年實體書一經出版便躍
17
升上銷售排行榜的前幾名,在中國發行的簡體版一開賣就達到 40 餘 萬本的銷量,後續又相繼被改編為漫畫和電影,於是新型態的出版 模式產生,網路一瞬之間成為編輯尋找新血作家的張口,藤井樹、 蝴蝶、九把刀等後繼成名的網路作家的實體書銷售量也同樣亮眼, 網路文學在萌芽之初就能有這樣的成績是十分難得的。 然而這般現象也給出版市場帶來了衝擊,作品不必經過「印刷出 版」這個步驟就可以被讀者讀到,讀者要直接與作者聯繫也不再是那 麼的困難,作者得以在短期內了解到多數讀者愛好的作品口味,直 接影響到了寫作題材的變化,更甚至有部分作者透過投票來讓讀者 決定故事結局,傳統出版業者對於這樣的現象,或是樂見其成,或 是悲觀看待,無論如何,水是不會留在傾斜處的。 「如今是這樣一個時代,看得太多而沒有時間欣賞,寫的太多而 沒有時間思想。」─王爾德
18
好景不常,從網路發跡接著跨足到實體出版的模式興起,固然 吸引到一批年輕人投入於創作,然而一方面讀者開始察覺到網路小 說的故事類型越漸重複,有了數量卻少了質量,另一方面已經獲得 成功的網路作家已不再想將作品發佈至討論版連載,而是傾向於在 個人版累積人氣,加上 PChome(個人新聞台)、PHPBB、BLOG(部 落格)等網站興起並滿足了他們的需求,出現了一波從電子佈告欄 出走的風潮,導致討論版上創作的人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轉 貼的文章,BBS 上的網路小說創作因而進入了好一段時間的沉隱期。 當然,這只是小說這邊的情況,現代詩與數位結合的更早,早 在網路普及之前,即有一批詩人開始進行「視覺詩」的創作,比起朗 誦,更加重視要如何「表現」一首詩,而在全球資訊網(WWW)盛 行之後,蘇紹連、陳黎、向陽等中生代詩人則紛紛開始架立起個人網 頁,於上頭創作出一首首與多媒體結合的「超文本詩」,這個時期雖 然出版過像是《網路新世紀︰詩路 2000 年詩選》這樣的網路詩選集, 但詩作在網路媒介上展現的重要性仍大過於實體,且少有在網路上 走紅而獲得出版機會的詩人出現。 到了二○○三年,PTT 終於有了中文詩討論區 poem 版(簡稱 詩版),對於跨不過「自架網站」這個高門檻的新詩寫手群來說,討 論版似乎是一片極為亮麗的處女地,「匿名性」是 BBS 的一大特色, 創作者不需懼怕曝光而可以盡情地在上頭發表作品,而在另 一方面,
19
網路的即時性卻也同時幫助了他們累積名氣的機會,以往現代詩即 使是以社會事件為題材而寫,通常也需要一段時間的醞釀才得以發 酵,但這類作品到了現在靠著網路的助力大幅增加了傳播力,另外 像是擷取討論版文章目錄而成的「板面詩」也同樣新穎,版上的詩作 風格既多元又各有其特色,只要是夠新、夠即時的,至少在剛發表期 間也就不會有過時的問題出現。 於是乎,詩版儼然成為眾人試水溫的練功場,不會有人永久留 下,卻也永遠會有新的一批人進入,在實體出版上獲得巨大成功的 詩版詩人代表莫屬任明信,他的第一本詩集《你沒有更好的命運》在 書腰介紹上寫的不是任何文學獎頭銜,而是一行「PTT 詩版新銳詩人 devmask」,說明著早在發行前他就已具有一批基本的網路讀者群, 其餘如陳繁齊、羅毓嘉等詩人也從詩版發跡而後成名。 當然名氣也並不絕對代表著什麼,多的是長久耕耘卻遲遲得不 到機會的創作者,只是在這麼一個黑底白字的介面上,這個早已被 認為是時代眼淚的系統,卻仍舊有為數不多的一群人緊密聚集著, 十分叫人相信,未來的文學新星必定會持續由此而生,在宇宙中某 個不起眼地角落濃烈燃燒著,而亮於數十光年之外。
20
社群媒體 Facebook(臉書)自 2005 年興起,幾年後便成為全球最多人 使用的網路社群平台之一,使得「網路」這座巨大地湖泊經歷起一段「優 養化」的過程,你我或許是被親人引介,或許是受朋友慫恿,過往小 心翼翼保護的個人資料交付了出去,以此換籌,我們都成為了初生 的綠藻,為求接受資訊的曝曬而極力上浮,讚、留言、分享等機制讓 我們得以看到更想看到的訊息,交到更想交到的好友,而不屬於同 類的,你沒有機會排斥,更沒有機會看見,人們既是群聚,也是離 散,湖底的水怪與巨魚已成傳說,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因獲得了解決 而不再被傳述,這究竟是一場人為造成的大型汙染,亦或是順應自 然發生的自發現象仍有待商榷,我們所好奇的是,那些具有一定敏 銳眼光的文學家們,面對這般既是生有活力也帶有死亡氣息的景象, 各自感受到了什麼樣的「美」? 如果說作家們過去在副刊書寫的散文是嚴謹而精煉的,那麼在 臉書上發佈的動態大抵就多是活潑而鬆散的,兩種文字都同樣取自 於日常生活,只是後者更有即時被看見的效力,也不會有刊登上的 壓力,在書寫(或是說鍵寫)上自然沒有太大的顧忌,從親朋好友 間的互動趣聞一直到針對時事議題的意見感想都可以是題材,這次, 試圖探尋糖果屋的人們更加機智,日日遺留的隻字片語即是散落的 時光,禽鳥啄食不能,回憶使我們不再迷路,作家們沿途將它們拾
21
起,撿著撿著竟然就成了一本書,駱以軍的《小兒子》是一張張親子 互動攝像的曝光,而有些底片再也無法復原,宋尚緯的《小結》是痛 苦的縮影、呢喃的總和,有些人認為在網上讀過的文章沒有集結出 版的必要,但或許就如辛波絲卡在詩作〈種種可能〉的最後兩行所述︰ 「我偏愛牢記此一可能——/存在的理由不假外求。」 除了散文書寫,亦有人嘗試在臉書上進行其他的文類的創作, 由於手機普及,儘管有多達六萬多字的字數上限,大眾的媒體使用 習慣以及臉書版面設計仍使得長文不易被閱讀,加上各個貼文的「觸 及率」各有不同,要進行小說連載更是困難,因而在創作上便有了「微 型化」的趨勢,這樣的限制反倒呈現出了另一般圖景,為求吸引讀者 目光,得在短小的作品篇幅中提供更為精煉或是具有反思啟示的內 容,也有人在排版上玩起遊戲性的編制,讀者必須直式閱讀文字才 得以見識出文本真意,造就一種復古而別具新意的美感。 此外,讓文字與圖像、影像搭配亦能組合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小說家吳明益的臉書貼文經常會一同放上作家自己拍攝的照片,這 時圖像不僅具有吸睛的效果,讀者也會在圖文之間思索起「另一種可 能」,兩者的主副關係越漸模糊,似乎只有特定的文字和特定的媒材 擺置在一塊才能產生出共構的美感。
22
1
2
3
1 追奇 2 徐珮芬 3 潘柏霖
當然,臉書與創作間的關係還不只於此,對於作品來說,平台 本身的介入甚至是可以產生意義的,好比喵球的詩集《手稿》以臉書 截圖呈現,那些讚與留言宛若龐貝城的餘灰,無論後人再怎麼去破 壞,紙本上的時間就只靜定於那麼一刻,然而詩作題名為「手稿」似 乎有些反叛的意味,難道唯有透過筆墨刻寫才能叫做「寫作」嗎?那 些我們在行車排隊時在螢幕上敲打出來的文字又該是什麼?詩不為 提供解答而生,更為重要的是作家個人態度的彰顯,我們無法預測 未來臉書上的文字創作會走往什麼樣的方向,但無論如何,圖文並 茂的創作形式已然蔚為風潮,而這股旋風也吹向了其他的平台。 Instagram(以下簡稱 IG)興起的晚,上頭的使用者也多半年輕, 但是它的影響力不可低估,此平台的特色是一定要有圖片才可以發 文,甚至只放上一張相片而不注寫任何文字也是可行的,相比於臉 書,IG 圖像的重要性已超越了文字,同時也更不適合長文生存,不 過就如同前面所提及的例子,創意有時會來自於限制,「手抄詩」的 風氣興起,文與圖不再是主從關係,而是相併一同現形,讀者觀閱 的不只是詩作本身,抄寫者的「筆態」亦是有趣的,好像把我們帶回 那個欣賞書法字畫的傳統,一張手抄詩圖像似乎能看出兩種不同的 意識,是一也是二。
23
另外,一首詩的「全部」與「片段」的閱讀可能會是兩種感受,試 想在那麼一個自我打理都嫌無力的失眠之夜,被窩裡的你又是一個 轉身,螢幕透光,淚水受到了重力引召,有沒有可能只要有幾段話 更甚只有幾個字,就能奇蹟似的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不過,這樣的詩作在 IG 上盛行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質疑,認為 現代詩應與「輕薄簡短」無緣,這樣的批評也不全然無理,事實上 IG 的社群集結能力並不遜於臉書,「Hashtag」和「觸及率」機制設計完善, 讀者很快就能找到風格類似的作品以及創作者,像是我們熟悉潘柏 霖、徐佩芬、追奇等人,一篇貼文往往可以獲得數千甚至到上萬個「愛 心」,島嶼上的讀詩人口攀升至新的高峰,現代詩開始走向「大眾化」, 潛在讀者容易進入詩的世界,卻也孿生出了「普遍詩作風格單一」、「散 文般的句子能否成詩」等問題,這個時代究竟是詩的盛世亦或末世, 沒有人可以一口咬定,但或許我們能從一個不一樣方向來思考,詩 的「美感」與「效果」是可以一概相提並論的嗎?藝術和流行真是油水 不可相及,還是說我們只是還沒找到可以串起一顆顆玉珠的那細孔? 我們慢慢可以發現,在社群媒體與網路大張旗鼓的此刻,讀者 更加貼近了創作者的日常,更甚成為了日常的一部分,然而這樣的 親密接觸不全然是透過實質的作品,過去我們若想得知作家廖玉蕙 的生活近況,可能就是等個一至三年直到新書發售,再不然就是翻 閱副刊看看有無她的投稿,而時至今日,掌握動態已成常態,網路
24
看似改變了我們的閱讀習性,但在另一方面卻又和紙本出版有著很 大的關聯性,出書作家利用分享外部連結的功能在臉書上打書,讀 者可以直接透過網址來進行網購,幸運的話,還會有前輩作家或同 輩的友人利用「tag」或是「標記」的功能來替你分享、增加知名度。關 於文學、關於創作、關於作家,這些詞彙的定義一直在改變,有些人 會對此感到焦慮,可是也有些東西是不變的,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不是嗎? 這座湖未曾有過乾枯的一日,雨勢終年不止,多餘的湖水會流 往下游,通向大海,積雲成雨,最終又匯聚於此。或許湖底的水怪 與巨魚依然存在,牠們還是那麼好地,活在我們心裡。
文字創作平台 上述提及的幾個網路平台發展到最後,雖然擴增了詩與與散文 的發展空間,卻少有小說得以生存的領地,有出版社注意到這樣的 現象,便一一創立起專為創作而用的網路平台,有的仍是為襁褓所 包覆的嬰兒,有的已是燃燒成灰而後重生的鳳凰,但與珊瑚共生的 藻類又能耐冷熱變化如何呢,狡兔的窟穴隨時有崩塌的可能,有誰 能保證平台永久不倒、人群始終不散?創作者們該如何安身立命呢, 答案可能有千百種,只是對於仍有所堅持的那群人來說,大概也只 可以是持續書寫了。
25
冒險者天堂/飛燕文創 冒險者天堂(以下簡稱冒天)在台灣網路文學的發展脈絡中是 屬於相當早成立的一個平台,在創立初期和鮮網、小說頻道同為當 時觀看網路小說的三個首選網站,與 BBS 簡明的介面風格不同,玄 幻、武俠、恐怖、耽美,各式類型小說分類仔細,註冊、寫文皆為免費, 更有排行榜機制帶動競爭風氣,許多十來歲的少年少女便是在那個 多思多愁的年紀移居至此,寫下了他們人生中的第一部小說。 創作量豐厚的輕小說作家御我首部大紅的作品《1/2 王子》,就 是在冒天上進行連載而後受到矚目,其後幾部作品皆是由平台經營 方銘顯文化來出版,小說加入了青少年族群熟悉的「線上遊戲」元素, 滿足了人們對於「另一個世界」的想像, 有多人懷著成為出版作家的夢想。可惜事 與願違,能靠著出書賺錢過活的人終究 是少數,缺乏打賞制度的平台勢必得轉 型,冒天終於在 2018 年 7 月正式關閉, 取而代之的是新設立的網站「飛燕文創」。
御我《1/2 王子》
26
POPO 原創 全台最大出版集團城邦文化執行長何飛鵬懷著「紙本書籍市場已 式微」的想法,於 2009 年成立網路文學平台「popo 原創」,試圖帶 動台灣網路原創小說的創作風氣,虛擬貨幣、網路商城、出版通路和 書展等行銷策略一脈相連,介面簡單易上手,甚至還提供了自費印 刷出版的服務,轉眼間一躍成為全台最大的小說創作平台,然而也 因瀏覽人數眾多,使得抄襲事件四起、灌水留言氾濫,都是平台當 前迫切需要解決問題。 晨羽、瑪奇朵、Misa 三位皆是平台上的明星作家,她們善寫校 園愛情故事,經常是書市暢銷排行榜上的常勝軍,其中瑪奇朵的小 說《學長》更獲得了影視化的機會,沒有好劇本一直是台灣影視產業 沒落的主因之一,倘若平台發展的更成熟,或許真有成為原創故事 沃土的一天。
鏡文學 要高枕無憂地純以寫作維生一直都不是件易事,過去任事於《開 卷》及《壹週刊》的現任《鏡文學》總編輯暨總經理董成瑜,她的經歷或 許使她十分了解這種文字工作者的焦慮,一手簽下了駱以軍和陳雪,
27
4
5
6
4 POPO 原創 5 鏡文學 6 艾比索
作家們不必再被生活所逼,文學網站上大眾及純文學的作品皆具, 似乎已有決心專注發展「IP 經濟」,雖然這個出版平台仍未具規模, 卻是十足有潛力的。
艾比索 打開 Episode(以下簡稱 EP)的網頁,在讚嘆網站設計之美餘 時,你同時會注意到一行小標寫著「文字與圖像匯流的閱讀森林」, 一時起興,好似能從《詩經》的「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一路聯想到白 先勇動人的散文〈樹猶如此〉,EP 全站以「直向排版」的方式呈現,彷 彿找回了一種翻閱書頁的閱讀傳統,在網路上進行卻產生出了反差 的美感,直書的文字甚至讓會讓人覺得更有情感,當然不是所有人 都可以輕易接受這種閱讀形式,網站也還只是一棵小樹,只不過, 倘若我們能靜待它壯擴成森林的一天,乘陰於林木之下,到時或許 就會發現文學不發生在他方,就是在這麼一刻,就在此地。
28
結語 2011 年金馬國際影展發起一個名為《10+10》的企劃,由兩個世 代的導演分別拍攝長度約為 5 分鐘短篇電影,陳玉勳導的電影《健忘 村》前身就是來自於他在這個企劃中指導的作品《海馬洗頭》。人的腦 中有一個名為「海馬迴」的部位負責管理短期記憶,如果一項訊息反 覆被提及,海馬迴就會將其轉變為長期記憶,而沒被使用的訊息則 會被自動刪除,假若真有一種能夠透過洗頭一併洗去記憶的技術, 那麼人與人之間情感也是可以被刪除的嗎?陳導演在作品中提出這 樣的叩問。 那麼,就是不去主動刪除記憶,記憶是容得我們主動的嗎?譬 如說,有人還記的自己上一本看過的小說的詳細內容嗎?在資訊爆 炸的時代,人們總愛好新奇而排斥起重複的內容,我們有拒絕的權 利,卻沒有不看的勇氣,速度已經慢不下來了,我想起蕭詒徽在〈並 不〉一詩開頭寫下的字句︰「你知道離開漩渦的方法是不要動嗎/和 離開今天的方法一樣」。
29
這裡無意掀起一場時代的新舊之爭,而是要思索起文學在這樣 的當代性之下可以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從上個世紀末的數位媒體詩, 一直到前幾年小說家熊一蘋試驗的雲端發行,可以發現文學是有能 力媒合網際網路的特色來進行變化的,只是在作品之外,有沒有可 能文學同時是可以與萬事萬物連結的,而這一切的中心正是網路? 每一段故事都各自有其價值,它們可能會被印刷在紙頁,隨風 飄盪而沾了一點大海的氣味,也可能會成為一封未署名的瓶中信, 遺落在網路世界數十年,某一天終於被悄悄下載了下來,那某人因 而獲得了救贖。 或許真正重要的,從來就不是什麼會被忘記,而是我們最後留 下了什麼。
30
新道長河─台中文學館 文/李怡靜、陳思婷 文學館,對於不是文學領域的民眾來說是個陌生又極有距離的 場所。在台中文學館卻不會有這樣的氛圍,開放式的入口、漫步休閒 的文學公園、木頭香氣的館舍陳列著書籍,將文學館塑造出圖書館 的氣氛,讓大家能有個增長知識、又能夠休閒同樂的場所。以下我們 將介紹台中文學館的歷史背景、館舍特色與今年度文學館所主辦的 台中文學季。
每片土地都是擁有事由的 1932 年日治時期的日本政府在現今台中市西區樂群街 38 號建 設了一片日本警察宿舍,根據文獻歷史記載共有 38 棟建築,歷經 80 多年的人事物轉變後,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在 2009 年將期登錄為 歷史建築,以「台中文學館」定位,2010 年開始建築的修復與地區的 活化再利用工程,2015 年建築外觀修復完成,開始著手內部裝修及 設計佈置,2016 年 8 閱 26 日館舍全面開放。
文學館的建立 2009 年這片棄置的警察宿舍在公家機關被討論起存廢問題,在 大家互相討論時,提議以日治時期警察宿舍群的歷史建築而保留下 來,並且作為「台中文學館」的基地使用。
31
這時建築界的文學鬼才──謝文泰,加入了整個修建團隊。台 中人出身的謝文泰以老城區活化、都市計畫的方式去設計整個文學 館,在 2010 年 4 月將文學公園的部分開放,到了 2016 年全面整修 設計完成,規劃出六個館舍,分別為常設一館、常設二館、主題特展 館、兒童文學館、研習講堂、櫟社文學餐廳。其中的櫟社緣起是因為 台中的第一個詩社是櫟社,作為台中文學館承先啟後的主要表徵是 再適合不過了。短短兩年的台中文學館,邀請過眾多文人、作品到館 內演講、展覽,文章後段將介紹當期展覽。
一磚一瓦的故事美 柳川東路上的入口,台中文學公園的 LOGO,背後一片清水模 造型的灰牆,設計師的設計用意是認為文學是質樸的,也是最單純 的,所以用清水模的建造模式,而上頭的牆面是崎嶇的,用於應和「文 學之路是崎嶇不平的」此一意象。在牆的後面種了一顆櫟樹,這棵櫟 樹象徵著台中的第一個詩社──櫟社。 樂群街上的入口有著一大片「墨痕詩牆」,前面是詩牆,印著詩 人趙天儀的小草,比擬文學就像堅韌的小草成長茁壯。緊接著映入 眼簾的是日式的庭園造景──枯山水,以白色石頭作為水之意象、 灰色石頭比喻作山、樹就是山上的樹,是設計師作為與日式建築相 互襯托的造景。
32
1
2
1 墨痕詩牆、2 老牆說書
整個園區的外牆,有著歷經風吹雨淋痕跡的圍牆,經過團隊的 整修後,將破裂圍牆修改加上隔窗,命為「老牆說書」,透過不同的 隔窗看進園區,會看到不同的風景,每個格子都是一幅畫、一張照 片,增加每個角落文學的可能性。 園區分為兩個部分,台中文學館及台中文學公園。在台中文學 公園的中心是擁有「鎮館之寶」美稱的百年老榕樹,目前樹的胸徑已 有 1.8 公尺,是台中登記第四號珍貴老樹。 公園中運用了書本的意象設計出了開卷椅,呈現出書本翻開的 樣子,以及書夾亭,是仿造書封的樣子加以設計,希望民眾坐在椅 子或亭子中小憩、歇息、閱讀。往文學館的方向走去,會看到一個「種 子廣場」,這個廣場的用意在於使作品被看見,作家龍應台說過:「文 學最大的價值就是讓看不見的被看見。」以廣場的舞台作為先賢後進 的發表場所。 廣場的旁邊是一個以鋼筋作成的「稿紙牆」,他像是小學生的作 業簿,又有人說寫文就像爬格子,在隔牆之間填裝了一半的石頭, 代表著文學還有許多空間留給長江後浪推前浪,慢慢地去填補他。
33
在台中文學館的 LOGO 牆後面還有個曲水流觴,是由王羲之的 蘭亭集序中聯想設計的,旁邊的芭蕉樹則是聯想清代文人蔣坦與妻 子的雨打芭蕉趣聞,再往前會看到一個水泥做的防空洞,是二次大 戰用來避難的建物。 台中文學館中有六個館舍,在日治時代現今最大的館舍是警察 署長的官舍,有著權力與地位的象徵,在外牆屋簷上有「白色橫式 帶」,他與其他棟建築最不同的地方是它有單獨的院落,門的兩側種 了羅漢松和梅樹,取諧音「輕鬆又沒事」,希望治安良好,還有含笑樹, 取諧音「笑迎貴人」,進入院落會看到一大一小的門,日本是階級嚴重、 大男人主義的社會,正門是男人跟客人走的,小門是女人與傭人走 的,這也是日治建築的特色之一。 在內部裝潢上,保存了日治建築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房間隔間的 梁柱,每根房內梁柱都是離地 180 公分,還有建築全是以木材建造, 打開木製大門時會有一股清香的檜木香撲鼻而來,更是日式建築最 吸引人的特點。木製隔窗為窗外的風景似加了濾鏡般多添了一種文 青美,在整個文學館的建築處處可見這美麗的隔窗。
3
4
3 書夾亭、4 曲水流觴
34
蛻變後的蝴蝶 台中文學館在訂定為文學館之後,保存了六間館舍,接下來我 們將介紹六間館舍之特點。
常設一館 台中文學館有兩個常設館,其中一個是「常設一館」,展設主題 以「時間」為主軸,展現台中文學發展的情形,整個空間分為幾大區 塊,分別是:台中文學發展源流與大事紀、社群與文刊、文學搖籃、 社會關懷與批判等等。 進入常設一館的右手邊是「台中文學發展源流與大事記」的展廳。 偎著牆壁的 L 型展示桌上,詳細寫著歷史事件和台中文學發展的年 表,清楚呈現台中文學的發展脈絡。展廳的中央則是「文心飛瀑」的 裝置,由棉線製作成的流蘇,如飛瀑一般,投影光在流蘇投射著詩 句、文學事紀和櫟社的照片,感受到文學就像河一樣的綿延不絕, 還隱隱約約能看見流蘇的背後是一棵樹的樣貌,這棵樹也象徵著時 間不斷的蔓延。 除此之外,牆上寫著「吾學非世用,是為棄材;心若死灰,是為 朽木。今夫櫟,不材之木也,吾以為幟焉。其有樂從吾遊者,志吾幟。」 這是林癡仙(林朝崧)當初創立櫟社所說的一句話。「櫟」是無用之木,
35
藉以諷刺所學的漢學已經不是科舉的科目,漢學變成了無用的學問, 但其中也隱含著道家「無用之用」的意義,櫟社依然保存了漢文化, 流傳至今。櫟社與南部南社、北部瀛社並稱為「台灣三大詩社」,台中 近代文學的濫觴即是從「神岡呂家與櫟社」展開,可以得知櫟社對於 台中文學來說占有很大的地位。 在「社群與文刊」的展區,展出了許多社群刊物,像是《音南》、《臺 灣現代詩》、《潮流》等刊物,呈現這些刊物和社群團體之間的關係, 例如明道文藝社與《明道文藝》、台中市教育局與《兒童天地》。文學史 上扮演重要角色的「笠詩社」也有特別介紹,展出了多期的《笠》詩刊 提供民眾翻閱。「文學搖籃」展區則介紹了台中文學的團體,從萊園 與筱雲山莊到光啟社,甚至是中興大學,這些都有詳細的文字說明, 得以看出其中的歷史脈絡。 「社會關懷與批判」展區寫著一件件歷史事件,有二二八事件、 原住民覺醒運動、多氯聯苯米糠油中毒事件、高美溼地的生態關懷, 台中文學館還設置了一面「台中作家 921 文學牆」。從歷史事件連接 到文學,從中了解社會的變動影響著文學作品的內容,展出許多 當時發行的作品、手稿和照片,包括楊逵《綠島家書》、張冬芳的逃 亡日記,館內也設置四台懷舊小電視,播放公共電視製作的《傷痕 二二八》和《台灣人民的歷史第六課:覺醒時代》,分別探討二二八 與治警事件的議題。
36
常設一館有個特別的互動裝置—「文學珍珠」,只要撫摸文學 珍珠,就會浮現台中重要的作家、作品、事件、社群。珍珠象徵著一 個事件的引發,觸發作家寫出作品影響社會,隱含台中文化沉靜又 發著光的特質。
常設二館 與常設一館相對,常設二館以「空間」和「人物」為主題,並設置 許多互動式多媒體,目的是想讓遊客可以抱著輕鬆舒適的心情認識 台中作家和作品。 進門便是「坐看文起時 互動區」,書架依台中的山城、城區、屯區、 海線做切割,將書架分為四大區塊擺放許多與台中有密切關係作家 的書籍,包括甘耀明、王定國、陳雪、楊翠等的作品,這些書籍都可 以自由借閱。拿著一本書,坐在景石上,便能看到投影的溪哥仔(溪 魚)在腳邊穿梭,水面還會浮出山、海、城、屯各區域的相關字,讓 遊客知道作品、作家和台中地理的關聯性。 「發現台中文學地圖」和「行走的詩」在觸控螢幕上都顯現出台中 行政區域圖,只要點擊區域,前者便能知道哪位作家與這土地有什 麼深刻連繫;後者則會顯示出與這區域相關的詩,以「一景一詩人」
37
的方式再結合攝影做呈現。兩種互動式的裝置都能讓我們看到作家 們的足跡,以他們的視角看見台中之美。 常設二館還為大家設置了一個溫馨的角落,在探訪完台中文學 館,可以到這角落「繆斯的『鉛』引 紀念戳章平台」,拿取印有詩的明 信片,蓋下紀念戳章,將這張明信片寄給遠方的親朋好友,分享這 趟私密的文學小旅行。
主題特展館:生命的鼓手—陳千武特展 兒童文學區旁邊有兩間主題特展館,其中一間在我們去實地探 訪的時候正在展出陳千武特展,展覽時間從 2017 年 9 月 22 日展至 2018 年 8 月 30 日。 「鼓是我痛愛的生命/我是寂寞的鼓手」這是出自陳千武的詩作 〈鼓手之歌〉,被用來做為這次特展的標題「生命的鼓手」,入口處即 可看到紙雕的〈鼓手之歌〉藝術裝置,紙雕帶出了詩句的藝術性,創 造空間的流動。展場共分割為七大區塊:傳奇一生、詩人日常、詩人 身影、創作湧泉、放眼國際、文化推手以及玉蘭花飄香。
5
6
5 陳千武手稿、6 鼓手之歌
38
陳千武書房擺設
「傳奇一生」濃縮了陳千武的一 生,以年表方式呈現他各個時期的 大事紀。「詩人日常」模仿了陳千武 的書房擺設,擺著他的照片以及他 寫的書法,展示許多關於他的文物 真品。「詩人身影」使用投影機播放 台灣詩人一百影音計畫的陳千武紀 錄片,從影片可以更加深入的認識 這位作家。「創作湧泉」列出陳千武 從戰前期到創作整理時期所寫的作品列表,呈現他的文學歷程,其 中還有許多真品手稿與可翻閱的複製手稿。「放眼國際」則介紹了陳 千武從創立「笠詩社」到舉辦亞洲詩人大會的過程,他也成為將台灣 作家邁向國際的重要推手。「文化推手」呈現陳千武的文化推廣,他 不只寫作,還創立台中市立文化中心(現為文英館),擔任館長推 廣文化。「玉蘭花飄香」是陳千武與他妻子許玉蘭女士之間的愛,展 出許多兩人來往的信件與故事,得以知曉許玉蘭女士是陳千武重要 的心靈支柱。
主題特展館:聲聲不息—母語文學特展 第二個主題特展是「母語文學特展」,從 2017 年 9 月 22 日開始 展出,至今仍在展出。
39
台灣因長期被殖民的歷史,這塊土地上擁有多元族群,許多文 學家仍使用台語、客語和原住民語創作,推動母語運動讓母語文學 得以生存,廣播節目、刊物、影視等也開始使用母語,母語也開始受 到大眾的重視,甚至納入基本教材,從幼年開始學習母語。台中文 學館也希望以母語文學作為核心辦展覽,想讓更多人認識母語文學。 母語文學特展擁有超過 40 個母語作家與 50 個文本的展出,整 個特展分成八大展區。 走進門的右手邊就能看到「母語文學的發展源流」,分別介紹台 語、客語和原住民語的文學發展源流。往下走便能看到「民間母語文 學」、「母語的聲調」、「母語文學創作」,這三個展區能夠看到大量的 母語俗諺、繞口令、歌謠和詩句,例如大家孰悉的向陽〈阿爸的飯包〉。 搭配著認識客語和台語聲調的互動式裝置可以嘗試親口唸看看這些 母語句子,在母語文學創作展區還能了解文學的特別修辭和注釋。「打 開一扇文學之窗,今天將與誰邂逅?」展區也是互動式裝置,將牆上 的裝置拿下,便會有一首母語詩或歌謠,旁邊也設有兩台可以聽母 語歌謠的裝置,戴起耳機就能聽聽兒時孰悉的母語歌謠。「大腳樹的 人生哲學」可以讓民眾抽籤,從中學習母語俗諺中的意涵。在旁邊則 是「母語相關書籍」和「母語文學說故事—影片欣賞」展區,陳列許多 台灣重要母語文學書籍,每本都可以拿下閱讀,讀書累了則可以在 影片欣賞展區欣賞母語短片,由《泰雅族神話——射日》、《泰雅族故 事——幻化成風》、《大嬸婆與小聰明》和《酷客歷險記》四部影片不間 斷連續撥放,供民眾坐著欣賞。
40
聆聽文學花開的聲音─台中文學季 「聆聽文學花開的聲音」是這次 2018 台中文學季的標題,日期 從 7 月 28 日一直到 9 月 30 日,為期大約兩個月的時間,地點除了 在台中文學館,位於北區精武路的台中作家典藏館也是這次一小部 分的活動地點。 這次文學季的活動包含了名師開講、名家對談、作家私塾、文學 市集、台中詩歌節、文學小旅行、電影欣賞座談、大榕樹音樂會和親 子文學劇場。邀請到廖輝英、陳幸蕙、陳雪、方梓、廖振富等與台中相 關的知名作家演講。作家私塾則邀請了林武憲、瓦歷斯.諾幹、石德 華和林廣,分別教授兒童文學、小說、散文以及新詩,只限定讓 30 人參加,宛如小型班級,每個人都為寫作默默奮鬥。 較為藝術性的電影欣賞活動播放了《日曜日式散步者》、《古都》、《櫻 之聲》、《父後七日》,音樂會也請來了農村武裝青年、許含光、南方二 重唱等,將藝術活動與文學掛勾,探討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和歌 曲裡詞曲的文學性,藝術不再單單只是藝術,而是用文學性的角度 欣賞一件藝術,讓文學充滿我們的生活。
41
結語 台南有台灣文學館、宜蘭有宜蘭文學館、高雄有高雄文學館,然 而台中在文學關注上總是矮人一截。現在將日治時期的警察宿舍打 造成台中文學館,不只保留歷史遺跡,也讓台中市民開始重視文學。 假日時,不妨與家人、朋友一起到台中文學館走走,放鬆身心之餘 也感受台中的文學氣氛。
42
行走之流─旅遊文手 文/劉容嘉、王明惠 說到旅行,我們總是不會忘記流浪的三毛,還有余秋雨先生的 《文化苦旅》,旅行文學,郝譽翔提及簡單說就是旅行加上文學,成 為具有文學價值的旅行書寫,經由個人的移動與觀察,紀錄下過程 的經驗與相遇,然而,也因為是文學,不再是單向的灌輸,讀者不 外乎能從中獲得感觸、驚奇,甚至是反省,於是,收藏了這篇文章、 記憶了某段話,或是從此將那個城市寫進計畫的旅途。不管是我們 紙本的舊紙爛墨中,抑或是排版工整的網誌,道出一場流浪、一趟 出走,其中的成長以及好的壞的遭遇。 有句話是這樣說,「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眼淚」。 也許你喜歡繁華上海的雙色反差,也許你喜歡歐洲相似的輕軌 街景,就像,不論一篇作品詞藻華美與否、文字艱澀或平白,牽扯 出與你相同心境的感觸,也許像墜落的雨滴輕點湖面,甚至不過是 落下的羽毛輕盈撓在心口,卻會有不可思議的餘溫緩緩蔓延。 謹此分享感動我們關於旅行的文章。
與陌生人交換故事的旅行─張西 來自 1992,巨蟹座。喜歡散步,喜歡靠窗邊的位置,喜歡看海, 喜歡做白日夢。不喜歡秋葵,不喜歡氣溫超過 23 度。善感也善變, 正在學習整理祕密。 FB 粉絲團:故事貿易公司 IG:iamivye
43
〈關於陌生人〉 旅行中有一晚是很特別的,十月二十七日。二十六日晚上我收 到二十七日晚上原本要去留宿的小房東的訊息,他是個男生,他說, 他的母親認為一個陌生女子來到自己的家裡過夜,是很危險的事情, 於是拒絕了我的來訪。在活動一開始我有向每個小房東確認家人的 意願,因為,就和S說的一樣,這是私領域,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 打開那扇門的。而當幾個人組成了一個家,那扇門後就是那一群人 的私領域了,每個人都有那個私領域對陌生人的許可權,可能有比 例的高低之分,但都有權表達與反對。 想想這是件很有趣的事,好像整個旅行中,他的母親是最真實 的人。確實啊,怎麼就讓一個陌生人去過夜了呢,發生了什麼事情 誰負責呢。整趟旅行結束後,我把那天的故事告訴一個朋友,他說, 咦,不對啊,這明明是兩個人都同時承擔著意外的風險啊。我聽著 聽著笑了出來。是啊,每一場相遇不都是這樣嗎。我們都是帶著對方 也許會就這麼改變了自己的可能而開始對話,開始後來的交集或沒 有交集。只是人們對於陌生的人,仍不免地會帶著恐懼,就像是故 事貿易公司在一開始,以「一份甜點和陌生人交換一個故事」進行故 事貿易時並不如想像中容易一樣。 事實上我面對陌生人時也會帶著害怕,回到家後,我才驚覺自 己是不是太過魯莽和衝動,同時我也感謝,在這些魯莽和衝動裡我 所遇見的每一個人,都是單純地只想對我好的人,無論是故事貿易 公司一開始的甜點換故事,還是這一次的沙發換情書。 ─選自《你走慢了我的時間》。
44
每場相遇都承載著風險 ─溫暖人心的寫手 張西 因為是記錄著一場一場的遇見,靜靜讀來,偶爾像日記回顧, 偶爾像小說對話,悉心保留她與那些人們的對答。 她的文字樸實,但是真誠溫暖,在與陌生人的相遇裡,聽見別 人的悲傷,書寫下來;回憶自己的曾經,書寫下來,或是因此反思 社會不堪尖銳的一面,心情不可抑制沉寂下來,讓人沉默、讓人低 嘆,她卻總是能有極其自然的轉折,蜿蜒出一份溫暖以及一份鼓勵。 她善用譬喻,像海浪、像橙花、像咕嚕咕嚕冒著泡,像一件件半 乾的衣服,那些說來模糊的感受或心情,於是鮮活形象起來。 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每個傷痕累累的人身上,應該都有著 別人的答案, 也許這就是我們相遇的原因」。 有過和陌生人旅行,一個從德國出發一個從捷克出發,最後在 義大利停停走走,讀著這樣截然不同的旅行,特別感同身受。作者 像是沙發客一樣打開一扇一扇門,走進一個一個人的日常,不著邊 際的交換著心情、交換著思緒、交換著逝去的或是正在追求的夢想, 我們也許不是要丟出自身的困惑期望一份解答,卻是藉著彼此看似 沒有相干的分享,知道自己可以如何改變、如何抉擇。 一趟旅行,有時候最重要的不是珍饈、不是山光水色,而是每 份不期而遇,來得意外卻恰逢其時。
45
放逐自我的盛大冒險─ Iris 1995 年生,古靈精怪的台灣女孩。16 歲時一個衝動的想法,把 自己一個人丟到了美國中部,在陌生的環境中重新認識自我。從此 之後不斷遊走於世界各地旅行,愛上擁抱世界、也被世界擁抱的感覺。 旅程中總是在迷路,嘗試走入無人留意的巷弄,停下來傾聽陌 生人說故事。熱愛文化衝擊所帶來的震撼,更熱愛成見瓦解後思想 的重生。 Instagram : @irisspace Blog:https://irisspace.com/
《TO CHANGE 改變》 相簿裡的照片成千上萬,早已足夠構成無數篇的旅遊記序,但 時常我卻不知道怎麼下筆。 因為旅行對我來說早已不是身理層面的移動,而是心理層面感 受。而有時,你甚至不需要身理上的移動。 我一直在前進、一直在改變,今天的我又和昨日不同,敲下這 句話的我又和上一秒不同。每時每刻腦海中的想法都無限爆炸收縮, 想寫下的句子在腦中拉扯扭曲,直到白紙黑字一橫一豎地刻畫後, 這些奔騰的思緒才真實存在。
46
於是我開始記錄旅旅程以外,開始記錄人們、記錄一場談話、記錄一 個場景、記錄一個瞬間。記錄那些對我而言,真正構成一趟旅程的元 素。我想分享的不只是我看見了什麼,而是我感受到什麼、學到什麼, 我想記錄我的「改變」。 我曾經收過一則留言,說道:「看著你初次到巴黎時的文章,就 會想著當初第一次到巴黎或許也是這樣的吧,只是那時候沒有想過 要把它記錄下來,第二次來到巴黎早早就不是那樣事事都新鮮的感 受了。」 那時的我正好剛離開巴黎回到根特,看他如此說道,我忍不住 也點開了我三年前初次抵達巴黎時所寫的文章,看了還覺得有點難 為情。是阿,時間不停往前,想法不停改變,回頭看看當初的自己 或許覺得有些好笑,但這也代表部分的我和過去已經不同了。但很 慶幸的是,我曾經記錄下這些瞬間。我同意,同一條路走第二次的 確不如第一次來的新鮮,但我卻偏好這樣反覆的造訪,彷彿是在對 這座城市說:「我回來了。」 帶著曾經擁有的回憶,探索更多藏在細節裡的發現,在屬於自 己的地圖上,描繪出更完整的輪廓。 很感謝一路上陪我成長的人,甚至偶爾閱讀我文章的人。撰寫 IRISSPACE 所帶給我的一切簡直超乎想像,我因此結識了許多生命
47
中重要的人,也因此能在每一趟旅程結束後,沈澱下來,思考自己 究竟得到了什麼,甚至是:能帶給別人什麼? 曾經有人建議我撰寫旅遊攻略式文章,說瀏覽人次必能大幅增加。 可是我不想啊。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旅程,而旅行的方式更是千百種,你喜 歡爬山,她喜歡聽海;妳愛好孤獨,他喜歡結伴;你嚮往在金黃的 稻田裡奔走,她熱愛水泥叢林裡幾何的天空。人本來就生而不同, 更何況是一場旅行? 我不要你買和我一樣的車票、吃一樣的餐館;我不要你聽和我 一樣的音樂、看一樣的風景。我不要你做和我一樣的夢。 我想要你看見世界的差異,看見世界的可能性。 ─看見自己的可能性。 載自 https://irisspace.com/2017/01/25/from-iris-to-you/
48
鮮活的綻放著─色彩明豔的寫手 Iris 她的文字跟她的照片一樣,是有溫度的、是鮮活生動的,那些 應該難以想像的路途或是意外,全都彷彿來到眼前。 她筆下不會只是觀光勝地如何耀眼不朽、不會只是堆砌華麗字 詞形容多數人著眼的景色,同樣一如她的鏡頭,她善於捕捉平凡且 不起眼的角落,一個街角、一個老伯低頭認真的側臉,或者是一個 滿臉烏黑的小孩子露出純真燦爛的笑,極寫實的手法,但是也會帶 入主觀的思緒與情感,描述眼前所見,也會細述她的成長,心理與 生理均是。 特別的是,網誌上的書寫傾向小說式的散文,記錄著與老爺爺 老婆婆們的對話,或是與陌生人的相處,然而,在 IG 上面的則是寥 寥幾語,天光水色、心情轉折,幾筆的文墨簡述,卻總是能讓人深 有所感,也餘韻長存。 她的 IG 介紹上留著這樣一句話:「希望你不僅是為了要去某個 地方而看我的文章,而是因為看了我的文章,開始想去某個地方。」 看見她撰寫的根特日記之前我已經到過根特,確實如她所說的
49
陽光傾瀉以及波光粼粼,即便是微雨的天氣,熙熙攘攘自身邊經過 的人潮與攤販,都平添一絲人情溫暖。越看越多她的文章,我開始 期待下一次的巴黎,開始計畫未來的里斯本,甚至想要再去一次上 海,那些可能走馬看花的城市,因為她的文字,我回望,想再回去。 喜歡她記錄下每段相遇,每次顛簸,沒有非常商業化或重複性 很高的介紹詞語,不會說著哪裡必去、哪個必買,而是笑談著趕不 上變化的旅行計畫,或是路邊一個畫家,市集角落一個賣家,以及 終日開著電車的車長,嵌在日常生活裡的小細節,讓每段出走都顯 得別出心裁。
在沙漠中的夢幻旅行─陳平 ( 三毛 ) 出生在 1943 年的中國重慶、成長在台灣,原名陳懋平,但幼年 因為不會寫懋字而自己改為陳平,她的文章題材廣泛、旅遊散文內 容幽默風趣並帶有異國情調,並且她愛好旅遊、在五十幾個國家中 留下她的蹤跡。
50
〈荒山之夜〉 已經快六點鐘了,太陽雖然掛下來了,四周還是明亮得刺眼, 風已經刮得有點寒意了。 車子很快的在沙地上開著,我們沿著以前別人開過的車輪印子 走。滿鋪碎石的沙地平坦地一直延伸到視線及不到的遠方。海市蜃樓 左前方有一個,右前方有兩個,好似是一片片繞著小樹叢的湖水。 四周除了風聲之外什麼也聽不見,死寂的大地像一個巨人一般 躺在那裡,它是猙獰而又兇惡的,我們在它靜靜展開的軀體上駛著。 「我在想,總有一天我們會死在這片荒原裡。」我嘆口氣望著窗 外說。 「為什麼?」車子又跳又衝的往前飛馳。 「我們一天到晚跑進來擾亂它,找它的化石,挖它的植物,捉它 的羚羊,丟汽水瓶、紙盒子、髒東西,同時用車輪壓它的身體。沙漠 說它不喜歡,它要我們的命來抵償,就是這樣──嗚、嗚──。」我 一面說,一面用手做出掐人脖子的姿勢。荷西哈哈大笑,他最喜歡 聽我胡說八道。 這時我將車窗全部搖上來,因為氣溫已經不知不覺下降了很多。 「迷宮山來了。」荷西說。 我抬起頭來往地平線上極力望去,遠處有幾個小黑點慢慢地在
51
放大。那是附近三百里內唯一的群山,事實上它是一大群高高的沙 堆,散佈在大約二、三十里方圓的荒地上。 這些沙堆因為是風吹積成的,所以全是弧形的,在外表上看去 一模一樣。它們好似一群半圓的月亮,被天空中一隻大怪手抓下來, 放置在撒哈拉沙漠裡,更奇怪的是,這些一百公尺左右高的沙堆, 每一個間隔的距離都是差不多的。人萬一進了這個群山裡,一不小 心就要被迷住失去方向。我給它取名叫迷宮山。 迷宮山越來越近了,終於第一個大沙堆聳立在面前。 「要進去啊?」我輕輕的說。 「是,進去後再往右邊開十五里左右就是聽說找化石的地方。」 「快七點半多了,鬼要打牆了。」我咬咬嘴唇,心裡不知怎的覺 得不對勁。 「迷信,那裡來的鬼。」荷西就是不相信。 此人膽大粗心,又頑固如石頭,於是我們終於開進迷宮山裡去 繞沙堆了。太陽在我們正背後,我們的方向是往東邊走。 迷宮山這次沒有迷住我們,開了半小時不到就跑出來了。 ─節選自《撒哈拉的沙漠》
52
撒哈拉的迷信迷冒險 ─豐富意象的寫手 三毛 三毛的文字是非常平易近人的,她可以讓讀者很快的進入到她 的故事,迅速的讓讀者在腦海裡建構出她所敘述的文章裡的情境, 並身歷其境的感受她在故事裡所經歷的冒險。 在她的筆下,撒哈拉不再是世人所主觀認知荒涼、單調且無趣 的形象,三毛用她活潑巧妙的文筆為乾燥貧瘠的撒哈拉注入了活水, 她的文字把撒哈拉變成了一個帶有浪漫、充滿異國情調、風土人情的 神祕大地,她那帶著幽默、輕鬆的文字讓讀者也迫不及待的想跟隨 著她的步伐去撒哈拉沙漠好好探險一番。 記得在小時候,父親經常在家酗酒發酒瘋,那時的我時常躲在 頂樓的小閣樓中,怯怯喬喬的縮在角落裡不敢發出任何一點聲音, 然後不知不覺覺得很累就睡著了。 那時候的我會做一個夢,夢到我在沙漠中,一個人慢慢地獨行, 走過一排又一排的沙丘,也不知過了多久我到達了一座有小水池的 綠洲,然後我喝著水池的水、用雙手拱起水來沖洗我那沾滿沙塵的臉。 在夢裡的那一時刻,我彷彿感受到在現實所沒有的寧靜與自由。
53
此後,我對沙漠都會有種說不出原因的迷戀,內心希望著有天 能去那裡朝聖,去那裡住上好幾天。 長大後在因緣際會下,我接觸了三毛的作品,第一本便是撒哈 拉的故事,這本書它把撒哈拉沙漠原本世人所認知的乾燥、酷熱的 形象增添了神祕、奇幻、絢麗且難以捉模的色彩,尤其是在荒山之夜 這篇,當中三毛對他們四周風景的敘述幾乎跟我當年所做的夢裡的 場景完全相符,所以每當我讀這本書時,剎那之間我就會回想起我 小時候所做的夢,而我也期望有一天我也能和三毛一樣,來一趟充 滿魔幻色彩的沙漠之旅。
大自然的探索者─劉克襄 出生在 1957 年的台灣台中市烏日區,本名劉資愧,稱號鳥人, 他創作題材多樣,最著名的是他對鳥類、自然生態的觀察書寫,他 行走在台灣各地方多年,足跡遍布在各個山林之中,他的稱號就可 顯現他對鳥類的熱愛。
54
〈一位布農族少年的山行〉 ( 部分片段 ) 一位布農族少年,在學校聽完我講述的壯遊故事後,受到很大 散發。有一回連續假日,他決定到部落後面的山區探險。 父親聽了他的想法也很鼓勵,還建議了其中一條山路,告知他 如何前往。出發前夕,他沒有像其他同儕攜帶獵槍,而是只帶了水, 麵包和巧克力,還有一些必備的醫藥用品。簡簡單單,便帥氣地騎 上機車出發。 一路天氣悶熱,卻擋不住他的熱情,機車轟轟作響,他仍聽到 動物的叫聲。他一直騎,騎到無法再深入的山路盡頭。把機車藏進一 處隱匿的草叢,旋即按父親先前的指示,沿一條溪流深入。 以前他隨親友上山都帶有目的性,不是耕作,便是打獵。從未 如此一個人無所事事到來。他緩慢地走路,覺得身子特別輕鬆。 晃蕩一陣,有些累了,看到一顆龐然的大石,隨興爬上去,在 陰涼角落橫躺下來。接著閉目養神,享受好一陣安寧的時刻。或許是 沒什麼要去在意的,他反而對身子下的這塊大石,充滿微妙的親切 感情。 他繼續依父親的建議,翻過好些山頭。天黑前,找到一處開闊的 地方,撿了些樹葉和枯枝升火。夜深以後,他喝水、吃麵包和巧克力。
55
打開手機,完全無法通訊,跟外面的世界斷訊了,孤獨感逐漸湧上。 眼前的小小篝火,清楚地帶來許多溫暖和光明的希望。 他就著營火入眠。未幾,暗夜深處傳來好些動物的叫聲,似乎 在開派對。除了他整個森林的動物好像都在上大夜班。後來,他睡不 著,跟著一對動物發亮的眼睛,不知不覺走了好一陣。 隔天,他繼續前一天的漫遊,不斷走路、攀爬,在森林裡胡亂 遊走。以前每天過日子覺得很無聊,現在一天一天重複著,卻不覺 得煩膩。他走進許多漂亮的林野深處,被大自然的壯翟和深邃所震懾。 夜黑時,再度升火睡眠,也繼續被動物的各種活動聲吵醒。 ─節選自《兩天半的麵店》
56
冒險,然後學習、或是批判 ─細膩描刻的寫手 劉克襄 劉克襄的文字簡潔生動,對於生態的小細節刻劃極深,他的文 章雖然表面上質樸平淡卻隱含著細密的感性書寫,他有些文章具有 對社會的批判性,讓我們能夠激起反思,去關懷社會上沒被大眾重 視的議題。 在選擇文章中,劉克襄描寫了一個布農族少年獨自在山上的旅 行,少年這次身旁沒人、也沒帶著獵槍,無所事事上了山,這時他 反而卻輕鬆了起來。劉克襄一方面敘述著故事,一方面暗示著有時 旅行不單單只是地點上的差別,有時一群人跟一個人去也是有所差 別,一群人壯遊雖熱鬧,但有時自發性的獨自壯遊反而可以去碰觸 自己極少接觸的內心、去探索自己的內心心靈。 小時候,我就有一個想法在心中萌芽,就是要在山上獨自壯遊 一個星期。這個想法來自於中學時期,那時學校課業的壓力開始變 大,腦袋負荷不了就便開始胡思亂想,那時候就想著如果自己獨自 去山上住一個禮拜,去放鬆身心、釋放壓力,會不會回來就能夠專 心的應付課業。
57
但可惜直到中學畢業這趟旅行還是沒去成,一來是自己經濟沒 獨立,裝備和紮營的經費沒得籌備,二來是自己年紀太小,跑到山 上去父母一定會以為我自己想不開而報警用直升機救人,到時候上 水果報全彩那可就丟臉了。 一直到現在上大學,我照樣還是有想要獨自去山上壯遊的想法, 希望有天我也能和文章中的布農族少年一樣,在山中與大自然為舞。
結語 看完以上四篇我們分享的文章,想必大家也對旅行的想法也擁 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吧。 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 · 培根曾說過「對青年人來說,旅行是教育 的一部分;對老年人來說,旅行是閱歷的一部分。」旅行正是一種學 習,透過接觸、觀察甚至是紀錄、書寫、挖掘新事物,讓我們學習到 更多不同的新知識,並使我們逐漸地成長。 所以,趁進入冬天時,來規劃一趟旅行吧 !
58
洄瀾之流 ─想像朋友寫作會〈不存在的海岸〉 因為相遇,我們存在: 不存在的海岸—自組式文學駐村計劃 2018 暑期將至,在學期與學期間的空檔台灣內各大文藝營紛紛 開跑,其中不乏各種文藝界的老字號,好比印刻文學雜誌主辦的「全 國台灣文學營」、聯合文學主辦的「全國巡迴文藝營」等等,此外一些 新興的文藝營亦在緩慢醞釀,如長達五天、多達八位講師卻完全免 費的「我的意義世界小說創作營」,以及本文欲介紹的「不存在的海岸— 自組式文學駐村計劃」。 說是新興文學營其實不完全正確,「不存在的海岸—自組式文學 駐村計劃」乃由「想像朋友寫作會」與「慈濟大學學生會」聯合舉辦,而 於 2017 成立的寫作會則脫胎自著名的「耕莘青年寫作會」,內蘊知 名作家者眾,如朱宥勳、林佑軒、李奕樵、神小風等等,十年內舉辦 的「搶救文擅新秀再作戰」、「文學鐵人營」亦是有口皆碑。於去年年底, 在耕莘寫作會會長陸達誠神父的祝福下,耕莘青年寫作會的成員為 追求更好的發展可能以新名出走,準備寫下新一頁文學史。 不只以新名出走,寫作會亦從過往文學營去蕪存菁,以三大特 色「自訂 x 自選 x 沈浸」為營隊帶來創新思維:不同於其他文學營統 一授課,該營隊同一時間內必有多堂課程供選擇,有得必有失,在
59
文/胡冠中 拾起與放下間際遇遂彌足珍貴,從而更貼近文學的面貌,是為「自訂」; 營隊學員間的距離令人不適向來為人詬病,為此營隊在自訂課程中 更安排巧思,可從多人授課的大講堂、人少溫馨的小講堂與一對一 的作品討論室中考慮,選擇適合自己的距離,是為「自選」;藉別出 心裁的自訂、自選理念,寫作會營造了一個三天兩夜的魔幻時空, 與兩小時萍水相逢的講座不同,在浸淫其中的過程,人與人間的相 遇遂彷彿有光,是為「沉浸」。 講師部分,不存在的 海岸邀請到任明信、李奕 樵、吳俞萱、林佑軒、莫澄、 楊双子六人,不以老字號 作家為主打,而是邀請新 生代極具潛力的散文家、 小說家、詩人作為講師, 課程內容也從文學技巧、 漫談到傷痛書寫、自我叩 問等不一而足。除去總共 六個時段、由講師開設的
60
大小講堂外,不存在的海岸中尚有各式空間供人遊蕩,如提供諮商、 解惑、對談的作品諮詢室、陳列導師著作、公投聯署的海岸書展。夜深, 營隊循序漸進安排兩天夜晚,第一天的規劃以人際相處的活動為主, 直到學員彼此熟稔的第二天再把活動焦點從人拉至作品,如遊戲實 況式、電影影思和作品批鬥會。 批鬥會在寫作會中行之有年,是精進寫作技巧最直接的利器之 一。本次營隊開放參與學員投稿新詩、小說、散文,並由擅於此文類 的講師挑選。入選者們得以享有營隊優惠,並在批鬥會上與參與者 討論自己的作品,其中最優秀者可獲得講師的簽名書。然而對慕講 師之名而來的學員而言,最大的獎賞,莫過於得以受講師親自— 除主持「遊戲實況室」的李奕樵,批鬥會上五位講師皆會親自評論作
61
品,與新生代的文青以文字交流。一夜過去,在兩個世代的交會間, 一些人與事物成形了。而宿舍的窗外,陽光正從太平洋拍打著的海 岸照來。 本次營隊總召吳俊賢表示,「想像朋友寫作會」這個名稱恰似文 人之間的關係:多數時間文人以文會友,只聞其字不見其人,僅能 以想像來填補對方的空缺。然而文學營的存在,使的疏遠的文人們 有了交會的可能。漫步於真實與虛構的海岸上,「不存在的海岸」提 供的正是這麼一種機緣,使遙遠的平行線於東岸得以交錯;使無常 的海灘上,有甚麼能在不被海浪收回,在早晨的沙灘上閃閃發光。
62
生命之流 ─陳昱文生態詩導讀 陳昱文講座:導讀生態詩 ─社會介入與抽象思維 在播放完鍾永豐作詞,生祥樂隊演出的客語歌曲〈動身〉後,昱 文以七零年代為首,談起台灣生態詩的演進:彼時環境意識初萌, 面對危機,書寫遂成為一種對應的抵抗。生態詩、散文、報導文學紛 紛興起,如劉克襄便於 1978 年出版其處女詩集《河下游》。這些文類 歷經全盛期八零年代後,以「環保」為主要訴求的報導文學轉趨疲弱, 生態詩卻轉而接續其生命力,宛若一種繼承。 根據《台灣新詩分類學》〈生態詩的萌發茁壯〉表示,生態詩的特 色包含具批判性、情感樸實、以第三人稱書寫,並多樣關懷、取材, 如描述本土環境、罕見動植物、稀有環境等等。分享完詩人林于弘對 生態詩的歸納後,昱文接續話題,談起自己整理的、生態詩除去「特 定環境議題」之外的可能想像,這些想像分別為「社會結構的變遷」、「歷 史與殖民隱喻」、「本土性與全球化」、「美學的創造」。 關於上述的概念,昱文列出數首詩作為例帶聽眾進入生態詩的 環境。如從吳晟〈牛山 ‧ 呼庭 (Huting):花蓮一隅〉談生態詩蘊含的 樸實情感;隱匿〈有核 / 不可〉展示詩作介入社會的方式;須文蔚〈外
來種〉藉敘述日治時期植物學家田代安定設立「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
63
文/胡冠中 一事,探討植物與族群的引入、碰撞;陳宗暉〈地圖作業〉從孩子畫 地圖時取捨的思考顯現地圖是一種主觀的、權力的視角選擇,此外 更列舉張日郡〈徵收之春〉、瑪格莉特 ˙ 愛特伍 (Margaret Atwood)〈巨 龜輓歌〉、陳日聰〈海面一公尺〉、陳昱文〈鴞〉〈豚〉等優秀詩人的詩作。 文學是一片荒野,而生態詩在其中生長、演化,如活物般展現其自 身的美麗與複雜。 話 鋒 一 轉, 昱 文 將 焦 點 聚 在 美 國 詩 人 蓋 瑞 ‧ 史 耐 德 (Gary
Snyder) 身上,史耐德喜愛東方文化、留白美學,詩作內具有濃厚的 東方思想。1965 年,史耐德再版其處女詩作《砌石》(Riprap),並將其 翻譯的 25 首寒山詩作合編為《砌石與寒山詩》,兩人一時成為六零年 代青年的詩聖。作為東西自然寫作一個奇妙的紐帶,史耐德認為東 方文化中環境與人之間的關係並非主體與背景,而是融為一體。一 次訪談裡,史耐德表示:「我不願意只將自己侷限於關懷人類,實際 上,我的生命目標之一就是試著從非人類生物角度向人類發言,因 為人們並沒有聽夠非人類生物的聲音,這可以說是我一直努力的工 作——作一個非人類的代言人。」、「透過禪宗與冥思。盡量開放自己 的心靈,使之一片空白,如此才有空間容納其他事物,一隻兔子可 能走進你的腦中,樹和石頭也成為你心智的一部分。」
64
昱文認為,台灣詩人零雨能與史耐德的東方美學有所呼應。於 詩集《我正前往你》中,零雨表示:「中文世界遺忘它的自然美學太久 了。這種美學,我首先想到的是『空』『無』兩個字。古人以此作為個人 生命與宇宙生命相連接的線索,落實於生活與藝術之中,難以用文 字具體說明,也難以分割為概念。」在講義中,昱文選取了零雨的三 首詩作〈被推翻〉、〈紅鳳菜〉和〈種在夏天的一棵樹〉,分別展現美與 機械文明的衝突、田園美學和對「故鄉」概念的思考。 在講座最後的段落,昱文列舉了伊莉莎白 ‧ 碧許 (Elizabeth Bishop)、陳育虹和楊牧的詩作來談論生態詩中的抽象思維。其中美國 詩人伊莉莎白 ‧ 碧許的詩作,由於時代因素被認為不關注時事。然 而在學者曾珍珍眼中,碧許「面對一波波熱衷社會改革的左傾浪潮,
碧許早就體認自己所欲醉心追尋的,不在於掌握抽象的宏觀概念或 服膺特定的意識形態,以之贓否時事。她向來認為男性作家太過於 聚焦在龐大的議題和趨勢上,無視於周遭物態具象的細貌。」,詩人 楊牧則認為「這其中的布萊克聯想固然自成詩的體系,而我們感到驚 異的,毋寧就是在那沙鷸所習以為常的海浪聲裏,逐漸淨化,提升 的過程是一種愉悅歌詠的過程,指向人與物共同的哲學思辯。」 昱文不但自東華畢業,更是楊牧粉絲。他笑談自己就學時向系 辦姊姊爭取到照顧楊牧狗狗的資格。楊牧詩作晦澀難讀,其藝術高 度彷彿是寫給百年後的未來詩壇,昱文卻提醒聽眾記得細思其中深
65
意。並分享了學者曾珍珍探討楊牧生態詩歌的文章中,援引自強納 森 ‧ 貝特 (Jonathan Bate) 的概念:「生態詩的寫作不應以一套有關
特定環境議題的成見或建議開始,而應沉思與地球同居共生到底意 味著什麼。生態詩必須以書寫意識醒覺為職志。」 楊牧在接受吳耀宗的訪談表示:「大自然就像浪漫主義詩歌裏的 那樣,並不是我們白描,把它寫清楚,畫清楚就算了,我們有我們 的 commentary(評論),我們有我們的意見,我們有我們想要給 它的意義,讓大自然代表些什麼。」面對近年來各大詩刊分別以「生 態」為主題徵稿,生態詩方興未艾的現象,昱文在結語中表示:「『生 態詩』,應隨著社會結構的日趨複雜,而回應「人與自然」的關係。兒 時見的田野自然觀察與社會運動的涉事,與『美學思考』、『物我為一』 的抽象思維應有融會的可能。」,並以楊牧詩作〈台灣欒樹〉為講座收尾。
66
遺世之流─獨立書店 文/姜慧君、朱豈鈺
時光停駐的一隅—遇見獨立書店 ─「每一本書都有故事。」 一間樸素的日式木造平房、一屋書、幾隻貓、寧靜的午後再搭上 一杯冒著熱氣的飲品,彷彿進入遺世獨立的空間,踏著慢行的時光, 探訪屬於文學的桃花源。這是一間獨立書店,位於花蓮市建國路 8 號的二手書店—時光。 時光二手書店,最初在 2003 年由兩個愛書的女孩創立,雖然 現在已經成為花蓮尋書的寶地,然而其經營之初其實頗為辛苦,需 要從資源回收站尋找舊書,以豐富店藏,後來,由於無法支應自己 的薪水,有一人退出經營,但最終時光在另一人的堅持之下終於傳 開口碑,成為愛書人淘寶的好去處。這裡廣納各處的二手書,收留 流浪動物,佈置了這個溫馨的空間,成為花蓮一個獨特而美麗的天 地,每一本二手書都是經過仔細地整理、清潔、檢查,才分門別類放 到架上,等候愛書人前來翻閱,在此處,二手書不再是失去了價值 的紙張,而是等待著下一個人發現並開啟的故事,如果有外地人想 要賣書到此處,時光也會自付運費到府收件,貫徹踏實自足的獨立 精神;店寵愜意的踏著小步,窩在書店的一角,為此處添上許多柔 軟的溫度,牠們都是收養的流浪動物,而時光給了牠們一個溫暖的 新歸處;店裡亦展示許多義賣的明信片與商品,也設立了專門的閱 讀空間,只要一杯飲料的低消,就可以沉浸悠閒時光中,享受屬於 自己的文學時光。
67
1
2
1、2 時光二手書店
「就像來到日本一樣,少見的日式建築、拉門、木造書櫃……大家 也都願意花時間坐在店裡,點杯飲料,好好的看完一本書……那種懷 舊感、慢步調跟書香氣息讓我體會到連鎖書店沒有的那種感覺,彷 彿跟書更接近了一些。」 來到這裡的讀者,往往會為時光的建築以及氛圍之美與愜意所 著迷,進而成為時光的忠實讀者。畢竟,在這個逐漸被快步調、資本、 暢銷等追求所吞噬的社會之中,已經少見一個地方,不以營利為目 標,不被快速的節奏牽走,秉持著自己的節奏,安穩、踏實的遺世 而獨立,彷彿時光在這一隅停駐,滲過書頁,緩慢沉澱,這裡不會 有醒目的促銷標語,不會有所謂暢銷書的標籤,只有等待著被發現 的一本本好書。 迄今時光已經矗立十四年,但是獨立與關懷的精神卻始終年輕, 幾乎每週都會舉辦活動,討論議題、關懷動物,也會邀請許多作家 分享與文學有關的主題,字母朗讀會、獨立書店講座、反核講座、動 物保護協會……這裡涵養的不只是文學的土壤,而是更廣闊的關懷, 這裡或許不寬廣、不富麗堂皇,但足夠真摯,足夠溫暖,因為對書 與土地的愛聚集於此,煥發燈塔一樣的光芒,只要有愛的人們繼續 前行,這道光流就會一直傳承下去,永遠不滅。
68
3
4
3、4 女書店
獨立發聲—主題訴求的獨立書店 ─「或許有一天,女書店會變,會消失,但我深信,那一定是 有形無形的精神已經充分傳承的時候吧?」─鄭至慧,《好事記》 獨立書店因其獨立與私人的性質,往往在擺設、書目、主題及議 題思想上能夠更加多元,例如,在台北新生南路三段 56 巷 7 號的二 樓,有一間小小的、獨特的書店,等著你來聆聽它的聲音,它便是 華文地區第一間女性主義專業書店—女書店。 女書店不只是一間實體書店,還同時進行網路銷售以及書籍出 版工作,而出版用的「女書」logo,是取自中國湖南省江永縣由當地 不認識漢字的湘楚女子所創造、一種似織錦又似圖畫的文字,只有 婦女能辨認、能書寫,就算曾經受到打壓,但當地女性們仍然努力 的將這個特殊的文字傳統傳承下來,而後,婦女新知出版部主任與 當地學者合作,取得大量女書原作,整理出版了世界第一本女性文 字專書—《女書》,而女書的特殊意義,也成為女書店的重要象徵 之一,「女抒」與「女書」,也成了女書店並行出版的兩大重要主題。
69
這並不是一間大書店,卻收集了最完整的女性與性別議題相關 的書籍與影音,然而,雖然具有豐富嚴肅的文化知識蘊含,女書店 卻並不嚴肅,致力於提供一個親近、多元的管道,讓更多人得以更 接近性別議題,此處,你可以不用捧著書猛啃,也可以選擇分享自 身關於性別運動、自我覺察的寶貴經驗,也可以聆聽他人娓娓道來 的生命故事;可以參與講座,也可以靜靜地坐在一隅,思考自己與 性別、社會與性別的關係與未來。 這裡無疑是一個舒適的環境,讓來到這裡的所有聲音都得以被 聆聽,這也正是女書店的訴求—創造一個見女性書寫、聆聽女性 聲音、交流女性經驗的自在空間,同時關注更廣泛多元的性別議題, 因此,女書店同樣是同志與酷兒運動的堅實後盾,無論是對性別議 題有基礎、有興趣或有疑問,都可以叩開書店的大門。 然而,在 2017 年的 5 月,女書店因為不堪長期虧損,決定在 七月暫時停止實體店的營業,直到重整債務、選出新經營者之後, 再期重新出發,而網路店與出版則會繼續堅持下去,震撼的消息使 許多人大感遺憾,畢竟女書店是許多性別運動者共同的回憶,也曾 幫助過許多迷茫的同志、受暴婦女等走過他們艱困痛苦的歲月,為 了努力將這座性別運動的重要燈塔留下,網路上甚至號召發起搶救 女書店活動,希望這次輪到群眾們協助女書店度過難關,幸而在 10 月,女書店終於在眾人的力量之下回歸大眾的視野,繼續在台灣的 土地上,灌溉性別意識的樹苗,然而這起事件同樣也讓我們看見許 多獨立書店所面臨的困境之一:經營不善。
70
現在的時代由於網路崛起,越來越多人傾向於網路購書或閱讀 電子書,實體的書店也因此受到衝擊,而獨立書店由於通常是小資 本經營,也不像大型連鎖書店有較完善的宣傳,受到的衝擊往往更 加巨大,女書店留下來了,但許多書店,卻在眾人不知道的時候, 緩緩消失在時代的巨流之中,接著就讓我們回到兩年前關閉的一間 獨立書店,回味其曾經的風采,以及老闆所說過的話語。
失落的文學叢林—離開的獨立書店 ─「隱藏一片樹葉最好的地方是森林。」─波赫士《沙之書》 若你曾在 2016 年的 11 月 30 日前穿行過中興大學附近的巷弄, 你或許會看見一間木造的小屋,繞在一圈植物中,安靜藏身於城市 的夾縫。幾張色彩鮮明的海報貼在淺綠的窗板上,暖黃的燈光從玻 璃中暈出,一邊掛著的墨綠色木板上,寫著「闊葉林書店」,無數文 學的葉片曾藏身此處,成為一座美麗的闊葉林。 我並未見過闊葉林過去的模樣,因為我是在十月底,臨其關店 之際才與它邂逅的。那時,店外已經放上出清打折的木牌,店裡的 書籍許多也已被堆疊、整理,原本供應飲食的冰櫃也不再光亮,然 而其中沉澱的寧靜書香,卻仍引領著人沉浸其中。與其他獨立書店 較不同的地方,是闊葉林中有許多艱澀厚實的理論書,其中更有許 多是簡體書籍,提供最新的西方理論、學說、思潮中譯本。繁體書籍 也十分豐富,按照學術領域分門別類,擺放整齊。
71
5
6
5、6 闊葉林書店
走過書架,黑格爾、海德格、尼采,安靜的展示著他們的重量, 而向下排看去,可以看到一整排的女性主義書籍,還有許多與台灣 相關的碟片、專書,再移動視線,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長短篇小說, 走上二樓,斜木屋頂使人感受到一股同時含有異國的、卻又無比舒 適的溫馨感,看向書架各國文學史、藝術史被穩妥地擺在架上,詩歌、 故事集、原文書,分門別類,安靜的淋著燈光,全是一本本等待被 喚醒的靈魂。抱著書籍下樓時,老闆正在樓梯口與另一名顧客談話, 客人滿含惋惜的語氣,與老闆的淡然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現在的書店,都一間間關掉了,聽到您也要關店,真的覺得 很難過……」 哀戚的語氣。我聽見的是一個愛書人的悲傷,想起逐漸消失的 大小書店,自己不免也染上一些悲意,然而老闆卻笑了出來,說:「關 掉就關掉啦,這是時代的潮流,而且關店也沒什麼不好吧?」
72
老闆將手上一本書塞給客人,接著抬頭,瞥了站在樓梯上的我 一眼,微笑著繼續說道:「現在的讀者要買書容易多啦,只要上網路 書店,就可以直接買到想要的書,自然就不會常常逛實體書店了, 電子書之類的也很便利,這樣我覺得並沒有什麼不好。」 —「這個時代對看書的人來說是黃金時代,而我們的責任也差 不多完成了。」 那名客人抿了抿嘴,最後仍難掩頹喪離開了書店,老闆抬頭看 向有些無措的我,問:「要結帳了嗎?還是有什麼找不到的書?」 我借勢與老闆開啟了一場談話,我們說起詹姆斯喬伊斯,老闆 的眼睛裡像是有光,他說:「喬伊斯的書,你第一次看只會覺得很精 采,但看第二次、第三次,就會看到更多東西。」他上樓,像介紹友 人一樣將一本本書籍介紹給我,相談間可以輕易地察覺到他淡然微 笑之下蘊藏的深厚人文底蘊,此刻他與這一屋的書、以及這間美麗 的書店,是一體共生的,讓我又想起方才在樓梯間聽到的談話,我 想,老闆是真正心中有書的人吧。不拘泥於書店這個實體,也不拘 泥於獲得知識的渠道,他只是看見時代,然後行走在自己的道路上, 做自己能做的事。
73
這樣的獨立書店,這樣的老闆,就算離開了,也會長存於愛書 人的心中,成為記憶、文學聚流河中的一支美麗的支流吧。 我們繼續談話,發現老闆也來自鄉下,讀歷史出身的他,秉持 熱情在中興大學附近開了這間以文史哲書籍為主的闊葉林書店,說 到這裡時老闆露出笑容,對我說:「可不要因為自己來自鄉下就覺得 自己低人一等哦,我們可不會比都市的小孩子差。」說著拿出一本筆 記本,將它塞到我的手裡。 我沒有再問他關於關店的事情,只是抱著書,壓住想流淚的慾 望用力點頭,此刻對我來說,闊葉林已經不只是一間獨立書店了, 它是一個印記,彰顯過獨立書店的美麗,承載過愛書人的感情,也 映射出獨立書店的困境與時代潮流,但又因為老闆的豁達,而添了 一抹釋然。 雖然闊葉林離開了,許多獨立書店的經營困境也依然存在,但 闊老闆談笑的畫面,卻讓我只要想起,就不會對現在文學的困境感 到絕望,依然會有許多綠葉,努力撐開枝葉,建起書店,散開書本, 聚成美麗的樹林,涵養文學的聚流。所以,有空的時候,找間獨立 書店坐下吧,讀書,讀人,讀店,讀生活,獨立書店不會讓你失望。
74
街梯成河─文創園區 文/李怡靜、姜慧君
前言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文學已經不僅僅是透過文字來展現, 電視劇、電影、商品等,也漸漸使用文學來包裝,經過文字的闡述、 描繪加以行銷自身產品的商家,我們稱之為「文創」,當文創不僅是 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時、我們統稱為「文創產業」,而究竟什麼是文創? 文創包含了什麼?我們能怎麼運用文創?文創的出路與未來?這等 等的疑問,本篇將藉由介紹台灣兩區藝文發展較興盛的地區,北區 及中區的文創商圈、文創園區,加以介紹並比較其特色,探究出「文創」 這充滿吸引力的詞彙及背後所帶出的商機、其中的意象。
台北雙區─ 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松山文創園區 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歷史大事紀
1914「芳釀社造酒工廠」建蓋為釀酒工廠 1992 立法院將其改名為「華山特區」作為新院用址遭各界爭議而作罷 1997 藝術家積極爭取作為藝術中心發展 2002 行政院發布計畫將華山作為「創意文化園區」發展 2007 華山藝文特區開始營運 2011 正式定名為「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75
品牌定調 「一種風景、一所學校、一座舞台、一本大書」 對於自己,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這麼期許的:一種風景, 可以欣賞;一所學校,可以學習;一座舞台,可以展現成果,揮灑 能量;一本大書,紀錄下我們從過去到未來的努力軌跡。 華山作為當今第一把交椅的文創園區,不僅希望自己多元豐富, 更能為台灣其他地區樹立好的典範,創造正向的經驗,讓眾文創園 區有個案例作為參考。同時加入了武俠小說中經典的「華山論劍」橋段, 邀請各界好手將自己的作品集結到華山文創園區「切磋比較」一番, 透過切磋交流匯聚文化創意。在園區中設立文創小店,透過消費文化 來散佈文化,浸染到群眾的生活、人群的心靈,文創自生活培養。
經營文創 老闆小檔案 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在 2007 年底向政府取的華山文創 園區的經營管理權,2008 由王榮文先生創立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 基金會,以台北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為基地發展文創。 「我們始終以人為起點,以故事為軸線,以分享為平台,一起前進。」
76
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以核心精神「讓該相遇的人相遇」為宗旨, 因為有了基金會的經營規劃,使得華山文創園區有了更多可能性、 多變性及無限性。
論壇講座 所有巧思都是經過消化再吐露出的,而講座正是最經典的整合方式。
對的愛情找不到:文青愛情日|華山文創沙龍 這場講座是以《挪威的愛情》作為媒介連繫主講人與聽眾的。《挪 威的森林》以小說為面紗,真實的以愛情視大眾,透過內容對每一人 的投射,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我。今年適逢《挪威的森林》出版 30 周年,時報出版藉此之際舉辦了這場講座,透過四場講座及穿插其 中的文青小遊戲、兩場夜間演唱會,帶領著視覺與聽覺進行愛情饗宴。 愛情,應該是每個人都想體會、品茗的一種情感,透過講座, 我們或許可以稍稍窺伺這千萬人痛苦過、甜美過、傷心過、傾心過, 依舊甘之如飴的神祕情感。
手寫體與創作:總有一種字體代表你︱華山文創沙龍 這場講座扣合了文學與文創,藉由三個作家談論自己對於手寫 字與創作的經驗分享,並且邀請了手寫字體下載網站 Justfont 創辦 人 Michael 葉俊麟一同談論手寫體的運用。在四個不同世代的創作者
77
對於手寫字的詮釋與想法,在現代以鍵盤為筆的創作風氣下,如何 保存珍貴的手寫字,將透過講座得知站在文字第一線的創作者與保 存者如何思考這個問題。 手寫字,有著電腦無法呈現出的溫柔與溫度。寫字,是我們從小 就要學習的課題,到了科技時代,卻變成快要消逝的珍貴寶物,而在 電腦打字的世界,我們卻又努力尋找獨具特色的手寫字體,這樣的互 相矛盾,透過講座,或許他人的思考能夠稍微解一解這複雜之思。
展演活動 透過將作品集結而成轉化為大型的成果展,讓眾人欣賞討論, 就是作者最榮耀的時刻。
2018 第六屆華文朗讀節─讓想像力自由 50 年前,1968 在全世界各地的青年因為要讓想像力奪權、為愛 與自由揭竿起義;50 年後,2018 我們要繼續讓自由與想像力主宰 這個世界。在台灣這個華文文學的發展地,效法萊比錫書展的華文 朗讀節,將過去屬於個人的閱讀發展為一個團體共同的活動,將文 學以更多元的方式展現其活力。 這次的活動場地不只侷限於台北,而將活動延長至高雄、屏東, 將自由、想像以突破地區的方式實際展現,更加入了獨立書店一同 策畫整場活動,集結更多青年的文青自由夢。
78
「阿里山顛覆你的想像─阿里山日 x 產業展」 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近年來積極推動以 6 大主題旅遊 ( 茶、 咖啡、浪漫、鐵道、原民、生態 ),結合在地歷史文化、多元生態、返鄉 青農及優質商家,開發出許多獨特的小旅行及創意精緻的文創商品, 吸引遊客到訪。透過短期在華山的推廣展覽,讓大家透過旅遊達人 的介紹及茶湯文化體驗、多個原住民族群樂團到現場與大眾同歡。 將傳統旅遊文化結合新興文創方式推廣,不僅能讓產品多了文 創特色感,更能帶動群眾的消費,使得文化走向多元發展。
文創市集 文化被創造之後,欣賞的人就會想要將它保存下來,於是,文 創市集就這麼誕生了。
國際手作設計節 INTERNATIONAL CRAFT DESIGN FESTIVAL 邀請世界各地地區創意設計商品廠商、手作創意廠商、材料廠商, 透過市集展場的方式直接面對消費者,與他們對話溝通,作為設計 商品的雛型,反映到日後的產品生產,與人交談是最初學習、也被 我們日漸忘卻的一種溫柔,透過文創讓我們找回那感動的溫度。
79
常駐店家 文創園區總少不了的特色小店,總是在這裡敗光積蓄!!
小日子商号 從獨立雜誌《小日子》到開設實體店面,有 café 也有設計選品, 是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夢想基地。
FabCafe FabCafe 的 Fab 取「 Fabrication」(製造)與「 Fabulous」(令人 驚豔的)之意,指在優閒的咖啡氛圍中,輕鬆地創造自己喜愛的東 西,運用 3D 列印技術使來客體驗手作樂趣。
青鳥書店 小店中販售當月主題選書以及青鳥關注的人文社會議題書籍, 也提供特調咖啡和無星主廚輕食、甜點,配合選書舉辦展覽、音樂會。
小器生活空間 結合來自日本文化的食堂、梅酒、展覽、生活道具等雜貨, 並開 發了屬於台灣的原創工藝級商品。
80
松山文創園區 歷史大事紀
1937 台灣總督府興建「台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煙草工場」 1988 因香菸需求量下降等因素停產 2001 定為第 99 處市定古蹟 2010 台灣創意設計中心進駐、正式定名為「松山文創園區」 2011 松山文創園區對外開放
品牌定調 「台北市原創基地、打造國際性的文創聚落」 作為台灣創意設計中心進駐的松山文創園區,將自己定調為肩 負著帶動台北原創力、強化文創軟實力之重大使命,扮演著「社會企 業」的角色,規劃出「創意實驗室」、「創意合作社」、「創意學院」、「創 意櫥窗」、「創作者工廠」五大創新策略,培育文創人才,站上國際舞台。
81
論壇講座 有什麼比得上最純粹的結果呢?人生就是從一張白紙到豐富色彩。
《一張空白圖畫紙─就擁有全世界》展覽講座 無論哪種創作形式,皆由「空白」而來。獨一無二的樣貌,是空 白無設限的自由。透過最初的型態,主講者帶領觀眾從一張白紙到 充滿想像的成果。透過初始、成品交錯的方式呈現,讓觀眾體驗創造 的有趣。了解尊重「生命經驗特殊」的小創作者如何從藝術找到屬於 自己的一片天。
台北風雅頌 2018 亞洲詩歌節 齊東詩舍自 2014 年起推動「詩的復興」計畫,為了推廣詩的復 興、增進詩歌交流,邀請各國多位詩人一同交流。透過沙龍座談展開 國際詩歌的對話,加深國際間文學的對談,讓彼此更加緊密、認識, 透過交流使詩成為跨國際、文化的共通語言。
82
展演活動 美,已經深植在人的心靈。建築是美、人文是美,美就存在於生 活中、故事裡。
磚美於前:台灣經典馬賽克磁磚展 習以為常的街道是否常被匆匆人群忽略其中的小美好?台灣住 宅建築經常以馬賽克磁磚拼貼組合成特別的圖案花樣,在這樣的大 量運用於生活中後,漸漸地變成熟悉的街景、甚至習以為常的忽略。 老屋顏團隊遊走、拍攝台灣各地的住宅聚落風景,透過鏡頭他們發 現台灣四、五十年代的建築多以馬賽克拼貼作為立面裝飾,經過歲 月洗禮、斑駁牆面風華不再,藉由這次展覽,一探風靡當年建築業 的馬賽克拼貼。
文創市集 文創可以是一個人的事,也可以是一群共同夢想的人,更可以 是集結一大堆有夢之士的集體活動。
松菸秋分逛市集 松山文創園區以秋天創意 市集的概念提出「松菸秋分逛 市集」,尋找台灣的特色市集 加 以 蓋 造, 邀 請 文 創 店 家 進 駐,打造出五種理想市集。
83
磚美於前:台灣經典馬賽克磁磚展
島作 我和我所創造的 9/14-9/16 「島作」是起源於台灣松山的手作團隊,在 2017 年赴日參加日 本的文創市集後,回到台灣將自己手作的經驗分享給群眾,並販售 出自有品牌「島作」的文創商品。
新銳桌遊博覽會 9/21-9/23 以新型的市集方式推廣當今熱門的桌上遊戲,結合原創的精神, 使桌遊迷透過聚焦展示的方式體驗最新的桌遊,焦點展示今年度 50 種最新遊戲。
東京想像 台湾限定三日店 9/28-9/30 東京最大創作工房、創作者的秘密基地── Makers' Base,以 25 組日本品牌及 10 組台灣品牌,透過「市集 x 手作」的活動,將風 格市集結合工作坊體驗,透過日本與台灣的品牌交流,突破界線的 去思考與創作。
東西好 文創市集 10/6-10/7 結合松山文創園區及西門紅樓的文創精神,運用西門紅樓多年 舉辦文創市集的經驗,結合松山文創園區豐富的歷史背景,提供文 創者另一個發展平台。
草率季 台北藝術書展 10/12-10/14 於文創園區內打造出專屬台北的 Taipei Art Book Fair,聚集國 內外創作者、藝術家、獨立書店等展出上萬本獨立刊物、藝術雜誌及 畫冊等特色出版品。
84
常駐店家 一個成功的文創園區總少不了創造美好相遇的咖啡館、書店, 那是偶像劇、更是生活。
閱樂書店 閱樂書屋是這座城市最奇幻的書店。A Birthplace of Ideas。 悅樂書店的前身是松菸員工的育嬰室,成載著新生命的養成,使 得閱樂不單純是間書店、世間咖啡店、更是間孕育思想與創作的場所。
日出印象咖啡館 隱身於松山菸廠,一間古樸且無限迴盪著歷史香氣的咖啡館。 不僅能享受咖啡,也能時常於店內與藝文工作者來場跨界的交流。
松菸小賣所 ( 文創共好平台 ) 結合園區服務中心、松菸文窗商品販賣區、附克莉使區及青石休 息區。傳統製菸空間轉變為文創展演櫥窗;菸草香氣被溫潤咖啡巷 覆蓋,歷史與創新相互激盪火花,兼具分享空間,讓創作者與民眾 面對面交流,實踐文創共好平台之目的。輔導文創新秀讓創作有上 架亮相的機會,擔任著培育文創好手的重要推手。
85
范特喜文創聚落 ─美村路 117 巷&綠光計劃 Boss 小檔案 「范特喜微創文化」是一間文創公司,他們從台中美村路一段 117 巷的老舊房子發跡,將閒置老屋以綠建築的概念,重新裝修改 造,邀請文創小店進駐園區,打造出時下最受潮流歡迎文創商店街, 這間私人文創公司就這麼開始讓小確幸能在城市中不經意的小地方 發酵,這樣的契機下前後成就了各個地區的文創聚落,包括宜蘭烏 石港、雲林雲中街、高雄美濃以及他們的起點──台中西 / 中區,這 次我們將以范特喜的起點,美村路 117 巷及中繼點綠光計劃的文創 商店加以介紹。
Boss 做什麼 原本擁有土木工程背景的范特喜在一開始只是為了承租老舊房 屋加以改造,再招攬店家賺取房租,但在招商時,卻發現現代店家 同時以網路行銷,並不需要像傳統商店一樣大的空間堆放存貨,之 後范特喜再裝修老屋時便結合此一想法將空間裁切、分割利用,讓 更多的店家能夠進駐,使的文創不是一間店、一棟房子,而是一個 聚落、一個群體。
86
Boss 想什麼 綠色覺醒、記憶延續、創作熱愛及夢想的加乘。 這四個特點是范特喜的原動力,更是他們 在改造房屋的宗旨,他們希望以生活聚落為基 礎,讓家鄉的記憶被找回,找出地方與商業行 為的平和點。
夢想的起點─范特喜 1 號店 范特喜 1 號店位在美村路上,是間非常有 風格的建築,白色的格狀階梯、小巧切割的店面、 木棧板的走道,道出這是棟經由改造的房子此 事,這間房子是 2009 年第一間改造好的房子, 經過了近 10 年的風吹雨淋、事過境遷,有些店 家早就遷移了、換過好幾間店家,不過我們還是 可以看出當時團隊認真改造的痕跡。
夢想的延續─范特喜 2 號店 位於同一條巷子,可以見到另一間裝潢風 格相當類似的店家,那就是范特喜 2 號店,延 續著 1 號店特色店家的構想,在裡面有一家非 常可愛的文創小店,那就是在 Instagram 上造 成轟動的「自己印」紙膠帶體驗館。
87
1
1 范特喜路標
2
2 范特喜 9 號店
3
3 范特喜 1 號店
自己印 這家店裡面以清新、白色水泥牆面搭配鐵架木板、中間是以白色 簡約磁磚拼貼作為商品展示桌,店內櫥窗用紙膠帶貼出了一隻往外 探的白熊,面對櫥窗的地方擺了張木桌讓店內的客人可以發揮創意 的 DIY 體驗區。店內擺設出許多特色紙膠帶,當天的店員很好心的 替我們做了許多介紹,店內有些紙膠帶的樣式是創作者自行設計委 託代印的、有些是店家設計的,自己印的特色是他們的紙膠帶材質 都是日本和紙、所有交代都是自己的工廠生產,絕對別無分店,在 台灣紙膠帶生產這一部分可是業界第一把交椅。在店內我們也實際 體驗製作徽章鑰匙圈,利用體驗區的素材將喜歡的紙膠帶做拼貼, 再利用徽章壓製器將徽章完成,可說是一次非常特別的體驗。
夢想的未完待續─范特喜 9 號店 9 號店,是范特喜編號的最後一號店,而這間房子與其他號都 不太一樣,是一個單層樓建築,整間店面也全權交由一個商家去經 營,那就是──新手書店。
新手書店 新手書店歷經三次的改造計畫,長出這間書店可說是得來不易, 最初 2013.10.10 以 100 本書就開了這間新手書店,什麼構思都沒有, 直到三年後才真正確立了書店的經營模式。這間書店,非常小巧,
88
看起來也不太像間書店,老闆說,文創商圈怎麼可以沒有書店,於 是就加入了范特喜計畫,他是間書店,也是演講空間,也是音樂之 夜,隨心所欲的一個場所,「因為熱愛閱讀,我們樂當新手。」這是 他們的店名,更是他們的宗旨。
大場域的改造─綠光計劃 位在中興一巷原是自來水公司的 12 棟員工宿舍,遇上范特喜微 創文化公司之後,有了改頭換面的嶄新轉變,范特喜將原有的柵欄、 藩籬拆除,將紅磚的性質保留下來,讓圍牆爬上綠色藤蔓,將空間 改為半開放式的建築,將閒置的空間以玻璃窗隔出空間讓創作家進 駐,並且販售他們的作品。
刻刻 利用台灣當地的木材鑿刻出一樣不同的餐具、擺飾、裝飾等。與 不同地方的木材相遇,就跟在地的文化產生火花,店家也向我們透 露,因為台灣的木雕、木頭藝術品的價值較難被展現,他們必須比 金工或皮件藝術品更費心的去介紹、解說,而這樣的木製文創商品 在台灣是如此的難能可貴,我們更應該珍惜這樣特殊的文創產業。
89
4 4 刻刻 5 5 富雨洋傘
在參訪當天老闆也向我們解釋了木製藝術 品高單價的原因是珍貴木材少又貴、取得方 式難、專精木雕的師傅也少,每樣商品得之 不易,更需要好好的去珍視這樣文創產業。 在展示桌上可以看到極富巧思的作品,大 家有空不妨到刻刻聽聽木頭的故事、欣賞藝 術品。
富雨洋傘 製傘業,是個非常傳統的行業,不過 在這個新興時代,往往傳統產業也會抱持 著脫胎換骨的決心,將新點子融入傳統, 富雨陽傘就是其一。他們將店面以舊式三合 厝的方式加以布置,在天花板與牆面以紅 線纏出裝飾,老闆說這是為了應和以手工 縫製的特色,在早期客廳即工廠,家裡的 大大小小都會幫忙做家庭代工,透過傳統 建築及紅線裝飾喚起那樣的傳統回憶。店面 也會有縫製傘面、彩繪雨傘的體驗課程,結 合了客製化與體驗的文創手作活動。
90
相互學習才能成長─比較北中兩區的文創 在實地走訪過兩個區域的文創商圈並且造訪過各文創園區的官 網後,我們可以發現北部的大型文創園區多是以展覽或演講的型態, 而園區會有不固定的市集或是三兩間常駐商店;中部的文創園區則 是以聚落的形態出現,會有多種不同型態的特色商店聚集,每間商 店都會自己舉辦小活動,像是演講、DJ 之夜、體驗活動等,活動非 常多元。 北部地區的華山文創與松山文創在地理位置非常相近的地方, 也都是日治時期產業用工廠,在台北市政府閒置場地思考與民間藝 術家的堅持下,相繼的保留這樣珍貴的歷史建築。華山與松山最大 的差別在於創意的來源,華山文創是邀請特色文創店家進駐,而松 山則是以原創為主軸,有許多店家都是與原本的「松菸」有所結合, 強調自己的角色是「育成者」,以培養中心的地位去培育創作者,並 給他們一個創作的平台;而台中則是以企業去做文創聚落的建造, 再透過招商的方式來形成商店街的概念,可惜的是雙方是以承租者 與招租者的關係,並非是合作夥伴的關係,所以在改造過後就不會 再去維持招商狀態,使得某些改造過後的文創商店在起初蔚為風潮, 風潮過後缺少了持續前進的養分,到最後往往不了了之。
91
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 About 文創 究竟什麼是文學呢?在我們採訪店家時,每間店家的回應都不 一樣,「創造出自己的文化」、「將自己的創意表現出來」、「傳統產業 的再次復甦」這些回答,有些是字面上的解釋、有些是迫於無奈的轉 型、更有些是流於空談的空話,造訪過文創商店後,不難歸納出產 品的價格偏高、每個產品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這樣的特點卻等同 文創,多麼諷刺,在大家爭相展現自己的同時,卻又因為最基本的 溫飽而受限制,在台灣其實尚未培養出民眾對於文創的欣賞及接受 度,而文創卻已然開始進行,如何在民眾與販售創作之間拉扯尋找 平衡點,是文創產業目前的現況,我們期許不僅是創作者能夠真的 實踐自己的理想,消費者也能夠負擔的起,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提高 生活水平、人文素養,將創作的珍貴性視為寶物,這樣不僅能夠真 實的發展文創,更能將文創落實於生活之中。
92
2018.07.31 須文蔚教授卸任華文文學系系主任 2018.08.21 中區新生迎新茶會 2018.08.22 北區新生迎新茶會 2018.08.27 東區新生迎新茶會 2018.09.18 講座|謝旺霖:沒有盡頭的行腳 ─《走河》書寫與身體實踐 2018.09.29 華文系宿營─夢途伊始 2018.09.30 華文系宿營─夢途伊始 2018.10.18 講座|吳妮民:某些時刻 ─身體書寫,和我所遇見的生命情境 2018.10.31 講座|汪倩如:做一個說故事的人 2018.11.02 講座|言叔夏:地道─寫作的可能 2018.11.07 講座|陳若曦:半世紀兩岸行
93
華文大事記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