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萊文訊 第二期 十一月號

Page 1

2013 11月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系訊 第二期


目錄 1 華文大事紀 5 華文文學講座 7 駐校作家專訪 13 推薦書單 18 社會參與專題 (心靈捕手×文史田調×浪花)


EVENT 102 學年度第 1 學期 10~11 月華文文學系 撰寫、整理/蘇楷婷

系大事紀

圖片、資料/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官網及 Facebook

【本系近期活動預告】 12/18衆聲喧「華」: 華語文學的想像共同體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12/18早上8:30至12/19下午17:30 地點: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前瞻廳」

【當期系上榮譽事蹟】 

本系碩士班邱常婷同學以作品〈山鬼〉榮獲聯合文學第 27 屆「小說新人獎短篇小說類首獎」 (文化部特別獎) 參考連結:http://udn.com/NEWS/READING/X5/8265831.shtml

本系吳明益教授榮獲本校 102 學年度教學特優教師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先生捐獻設置「楊牧文學講座基金」 ,並幫助本校圖書館設置「楊 牧書房專區」。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先生長於花蓮縣瑞穗鄉,與楊牧老師同 為土生土長之花蓮人,國中時閱讀楊牧老師之作品深受啟發, 並開啟其日後對文化與環境的關注。當其聽聞楊牧老師回歸家 鄉,在地任教,於是慷慨出資,設置「楊牧文學講座基金」 ,並 幫忙圖書館設置「楊牧書房專區」。 楊牧文學講座基金除給付楊牧老師的講座費用;也資助本 校文學系所每年自國外邀請一位重要學者蒞臨訪問;並由華文 系、中文系、英美系合辦「主題系列講座」 ,邀請國內學者進行 學術交流。另外每年將由基金中提撥三十萬元成立「楊牧文學 獎」,獎勵擁有優異創作成績的在校生和校友。

1


EVENT

【當期華文文學講座】 

顧彬 x 奚密 x 胡續冬 x 陳黎:奇萊論詩──兩岸跨界對話 沃爾夫岡·顧彬(Wolfgang Kubin)生於德國薩克森

州,是德國重要漢學家、翻譯家、作家,是西方最重要的漢 學家之一。曾任柏林自由大學東亞學系中國文學以及藝術課 程講師、波昂大學漢學系教授,現於北京任教。以翻譯中國 古今文學作品(古典與現當代詩、散文、小說等)著稱,有 《中國文學中自然觀的演變》 、 《中國古典詩歌史》等代表作。 奚密,江蘇宜興人,美國南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 任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東亞語文系教授,為楊牧老師好友。有《現代漢詩:1917 年以來的理論 與實踐》(英文專著)、《現代漢詩選》(英文編譯)、《園丁無蹤:楊牧詩選》(英文合譯)、《從邊 緣出發:現代漢詩的另類傳統》等著作。 胡續冬,本名胡旭東,生於重慶合川,後遷居湖北,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中 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世界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是詩人、隨筆作家,也是翻譯家、研 究學者。曾獲劉麗安詩歌獎、柔剛詩歌獎,先後擔任《新京報》、《世界博覽》、《第一財經日報》 等報刊專欄作家,有創作《旅行∕詩》、《去他的巴西》、《浮生胡言》、 《胡吃/亂想》等。 陳黎,本名陳膺文,臺灣花蓮人,臺師大英語系畢業,曾獲得全國優秀青年詩人獎、國家文 藝獎,吳三連文藝獎等,被認為是「當代中文詩界最能創新且令人驚喜的詩人之一」 ,2005 年獲 選「臺灣當代十大詩人」 ,2012 年獲邀代表臺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克詩歌節」 。著有《朝/聖》 、 《妖 /冶》 、 《想像花蓮》 、《我城》,譯有《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辛波絲卡詩集》、《聶魯達雙情詩》等 書。

2


EVENT 

何榮幸老師:我的小革命──主流媒體的理想與現實 何榮幸,生於南投縣埔里鎮,記者資歷二十餘年。國

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畢業。曾獲吳舜文新聞獎、曾虛白新 聞獎報紙評論獎、卓越新聞獎新聞採訪報導獎等。曾任《自 由時報》市政組組長、《中國時報》主筆、《目擊者》雙月 刊總編輯、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等。現職《天下雜誌》 總主筆、 「獨立評論@天下」網站執行主編,自 2007 年起 擔任台大新聞研究所傑出記者講座及兼任實務教師。著有 《學運世代》 、 《媒體突圍》 、 《我的小革命》 ,近年積極策畫 《黑夜中尋找星星──走過戒嚴的資深記者生命史》、《台灣 久久──台灣百年生活印記》等書。 老師自 1994 年投入媒體改革運動,推動「黨政軍退出三台」 ;2012 年八月因無法接受中國 時報處理「旺中案」的方式而辭去任職 12 年的中時主筆等職務。回想於主流媒體「臥底多年」 的生命歷程,老師感嘆,旺中案只是不得不做選擇的導火線,離開中時的原因其實早就有跡可尋 ──「你選擇成為某一種人,就不可能成為另一種人」,離開主流媒體後,老師仍不減改革媒體之 理想。2012 年於政大演講時曾強調:「決定留在媒體,就沒有悲觀的權利」,其天下雜誌部落格 形容自己是「無藥可救的樂觀雙魚座」。 此次於華文系的演講引用《我的小革命》 、 《我的小革命:顛覆主流》 、 《我的小革命:永續生 活》系列書之書名作為標題,內容便是老師之於現今傳媒看法的分享。 ‧參考資料: 何榮幸天下部落格 http://www.cw.com.tw/blog/blogIndividual.action?id=258&page=1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何榮幸演講記錄 http://comm.nccu.edu.tw/02_list_detail.php?sn=514 

【文化沙龍】吳明益老師一次短暫的書旅行:從法蘭克福書展到多倫多作家節 此次演講為吳明益老師受邀參加國際文藝活動之經驗與看法分享。 法蘭克福書展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國際圖書博覽會之一,自 1949 年開始,每年 10 月於德

國舉行。1964 年後由德國書商協會成立的法蘭克福圖書博覽公司負責辦理,1976 年起法蘭克福 書展設立主賓國制度,每年邀請不同國家擔任主賓國,介紹該國的圖書文化。今年書展的台灣館 (如下圖)邀請插畫家陳致元、作家紀蔚然、吳明益等老師,帶著《小魚散步》 、 《私家偵探》 、 《複

3


EVENT 眼人》等書參展。 多倫多作家節創辦於 1980 年,是加拿大三大文學活動之一,也是國際文字聯盟(Word Alliance)之一員,聯盟由八個文學節組成,包括「北京國際書蟲文學節」 、 「愛丁堡國際書展」 、 「柏 林國際文學節」 、 「澳洲墨爾本作家節」等。該活動每年於湖濱中心舉辦,邀請作家大多為小說家 或詩人且有英文版新書將於當年或隔年出版者,透過閱讀會、圓桌論壇、訪談與表演等互動形式, 提供國際上之作家作品的發表場域。至今已邀請 100 多國、8000 多位作家參與,每年吸引觀眾 逾 8 萬人次。 文化部為鼓勵台灣作家走向國際文壇,讓台灣文學更具豐富性與多樣性,並打響國際知名 度,特地由駐紐約文化中心邀請「多倫多國際作家節」總監 Geoffrey Taylor 訪台,引介各地作 家與文學機構,以期促進台灣作家與國際藝文界密切之交流互動。

(圖/感謝吳明益老師提供) 參考資料 「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受邀書單參考連結 http://www.tibe.org.tw/Upload/contente144.jpg 行政院文化部「加拿大多倫多國際作家節總監結束訪臺收穫甚豐」新聞稿 http://www.moc.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4516

4


LECTURE 楊家旺〈人與自然對話〉 演講側記 文/鄭宇翔

談自然生態與人文社 會,楊家旺以蔡振南〈母親 的名叫台灣〉的歌詞開啟對 台灣的視野與情感: 「母親是 山/母親是海/母親是河/ 母親的名叫台灣」 ,山、海、 河幾乎道盡台灣地形,憑藉 著近四千公尺的垂直落差、 季風帶來的濕潤氣候,以及 海岸濕地廣布等原因,這幾 乎讓一個台灣具備了整個北 半球的氣候類型,這樣特 別、多樣的地理環境,正是 孕育了台灣的生態和物種多 樣性的原因。楊家旺介紹台 灣特有種,以維管束植物為 例,每四種維管束植物即有 一種為台灣特有種,而動物 界中台灣特有種也佔百分之 二十,台灣的物種之多樣, 自然生態資源豐沛,人與自 然也必定有對話的地方。 楊家旺挪用趨同演化 (Convergency)的概念來

多是對於自然不友善的動

地保護開始,而非只著眼於

解釋人與自然的對話過程與

作:開發、佔據、汙染……以

物種本身,造成錯誤的保育

結果,舉凡蕨類幼苗的造型

群眾福祉的名義對自然予取

/保護觀念。再談自然生態

便可以做為路燈造型的參

予求。楊家旺深入談人與自

的主體,楊家旺以法國電影

考,也真的在眾多路燈中找

然,說明我們必須要建構自

《蝴蝶》(Le Papillon)為

到相似的形象。而人與自然

然生態的主體性,再次檢視

例,片中主角不斷尋找伊莎

的互動也不僅於此,其實更

每一個生物的生存權,從棲

貝拉蝶,但在最後找到的伊

5


LECTURE 莎貝拉蝶卻是一隻蛾。透過

邊消失的現實。以鳳凰花木

法文翻譯,才發現法文的蝶

的被移除為例,原本每年在

Papillion , 蛾 則 是

大馬路旁盛綻的鳳凰花,卻

Papillion de nuit ,意為夜

在某一年被移除,舊址則建

晚的蝶。楊家旺引用吳明益

了新的牛排館,原本美麗的

《迷蝶誌》的段落:「『老師

自然景色從此消失;近期上

說,休息的時候翅膀打開的

映的《看見台灣》 除了讓大

是蛾,合起來的是蝴蝶。還

家看見台灣之美,同時這樣

有,比較漂亮的是蝴蝶,醜

空拍的手法,也讓大家直接

雜的生態系失衡,甚至導致

的是蛾。』原來自然課的目

看見台灣在開發與汙染之下

特定物種生存受威脅。楊家

的是讓人遺忘眼睛。」生物

的哀傷──山區砂石裸露、河

旺在演講中提及「一個物種

的分類與研究,都建構於生

川與海洋汙染……這一切都

的消失,就是全世界的損

物本身的存在之上,而生物

在提醒我們,所有的事情必

失」 ,這樣的自然價值已遠超

的演化、習性也非為了服務

然有它的代價。回望在地,

越經濟價值,而社會卻反面

生物研究而存在,太多時候

整個東部雖成為台灣的後

為之,以經濟價值衡量自然

我們專注於學術知識,卻忘

山,卻也不停面對大型開發

價值。 「人」的主體思維迫切

記去凝視自然本身。演講中

案和建案,不斷流失原有的

地需要被打破,而「自然」

的照片和例子,也不斷告訴

自然景觀,以及花蓮許多工

的主體思維急需被建立。

我們要去注意自然,從蕨類

業區的廢棄物不當處理/排

幼苗、蕈類到各種昆蟲,這

放,都使山海失色。從至今

演講最後的提問時間

些微物將自己的美隱藏在難

仍未妥善處理的中華紙漿廠

裡,楊家旺談及他從事自然

以被發現的暗處,需要我們

廢氣、廢水問題、去年的七

解說工作的成就感:當我讓

低頭去尋找、發現,甚至俯

星潭特定區計畫、至今年蘭

一隻毛毛蟲在孩子的手上爬

身觀看,才能從一片山林中

嶼特定區計畫,整個東部地

行時,他會從此記得這個感

找到它們。

區正在面臨以「觀光」和「在

覺,也許在日後,他看待自

地」的名義不斷開發的進

然的眼光就不一樣了。對楊

楊家旺一面讓大家看見

程,自然原生景觀逐漸消

家旺來說,人與自然真正的

自然之美,同時也讓大家看

失,不當開發導致的棲地破

對話,才有機會從此開始。

見自然景觀正不斷從我們身

碎化,終將使原本穩定且複

趨同演化(Convergency) :指兩種不具親緣關係的動物長期生活於相同或相似的環境,在適應與演化的過程中發展出相同功能的器官。 《看見台灣》:由導演齊柏林歷時三年完成,以空拍的方式重現台灣的地景,由吳念真擔任旁白,把台灣的城市與自然地景再次展現, 同時也將開發與汙染對地景的傷害搬到大銀幕上,讓所有觀眾能重新認識現在台灣的樣貌。

6


INTERVIEW

在世界的版圖裡遷徙 一具攝影與文學的結褵之身 ——駐校作家鍾文音專訪 文 / 林祐瑄

關於鍾文音 高歌吧! 最後的波西米亞人 淡江大學大傳系畢,曾赴

文學。之後她棄影從文,並擔

紐約視覺藝術聯盟學習油畫

任過報社美術藝文記者兩年。

創作兩年。現專職創作,以小 說和散文為主,兼擅攝影,並

此後,她不斷寫作而且長 期放逐他鄉,喜歡安居,卻又

一九九五年前往紐約藝

喜歡移動。她最常被套上的符

術聯盟習畫兩年,一切在異鄉

碼是:像波西米亞人、吉普賽

艱苦的生活點滴都寫在《寫給

女郎。常希望自己能夠有一種

長年關注家族寫作、愛情

你的日記》一書中。這本單身

邊陲的眼光來回看核心,從遊

等題材,並熱愛旅行。近年持

女子放逐異國的生命日記,記

走來看居所,從流亡來看無

續寫作不輟,已出版短篇小說

述了她在巨大的塵囂之中反

常,從無來看有。

集、長篇小說及散文集多部,

覆行走過程裡的寂寞況味、過

質量兼具、創作勃發。二 O

往相思慾念狙擊心靈的痛以

對鍾文音來說,作品就是

一 O 年甫出版的百萬字鉅

及旅者孤獨的悲傷。自此確立

她的「半自畫像」。從她的第

作:台灣島嶼三部曲《艷歌

了她的寫作內容永遠都要扣

一本長篇小說《女島紀行》到

行》 、 《短歌行》 、 《傷歌行》是

問生活、情愛,更要扣問自己

碰觸家族題材的《昨日重

她的代表作,備受矚目與好

的心靈。

現》,到台北孤身女子的異鄉

以繪畫修身。

評。

愛情故事《從今而後》,再到 從紐約歸國後,她參加文

台北南方移民故事的《在河左

二十幾歲時鍾文音就擔

學獎,繳出了輝煌的成績,連

岸》,將漫漫家族史與愛情史

任了名導侯孝賢兩部電影的

得了十幾個重要的文學大

流向筆墨的汪洋大海。其後的

劇照師,這樣繁重的工作是鮮

獎。無論是短篇小說、旅行文

《愛別離》 ,跳脫半自傳體力,

少女性有能力跨足的領域,但

學、散文抑或是傳記文學都涵

把長篇小說的結構推向更複

她內心仍無法忘記她最愛的

蓋在其中。

雜的他者漫漫旅程。

7

作品創作歷程修改引用自鍾文音《中途情書》


INTERVIEW

靈魂的擴建與擊升---談旅行 生活,對我而言,精彩之處在於暗巷有更暗的暗 巷,黑夜有更深的黑夜,角落有更曲折的角落, 邊緣有更邊緣的邊緣。—鍾文音,《暗室微光》

有豐富行旅經驗的鍾文

靈進入生命舞踏。

音,旅行城市的選擇多半是

旅經驗對她來說格外深刻。 巴黎迷濛的陽光使街上的人

從喜愛文本的背景出發,並

(鍾文音有眾多的行旅

們趨之若鶩,但對鍾文音來

透過攝影及書寫和作者進行

經驗,以下我挑出巴黎和紐

說,對於這樣的金芒,她有

對話。她在《大文豪與冰淇

約這兩個對她極具代表性的

著悲傷之感,因為滿城只見

淋》裡寫道: 「一再地去某個

地點作為和老師的訪談方向

喧囂且靈魂單薄的人佔據在

地方,都是因為人,歷史的

及介紹)

此,卓越的經典人物之身卻

人物。」如巴黎的莒哈絲、 卡蜜兒、西蒙波娃、普魯斯 特、亨利米勒、海明威、沙 特……;美東的艾蜜莉、安

早已逝去。

1﹒游移在追索與書寫 的板塊之間 —巴黎紀行

娜;俄羅斯的杜斯妥也夫斯

極端理性與強韌的西蒙 波娃、極端情慾霸道的莒哈 絲、極端才情與瘋狂的卡蜜

基、托爾斯泰、普希金;布

鍾文音常用女作家之身

兒,她們的理性、瘋狂、情

拉格的卡夫卡;義大利的費

魂去找女作家,尋覓一個在

慾顯現的是創作者的多重面

里尼、卡爾維諾等等。而這

文字上進行對話的前靈,而

向。巴黎,她們所書寫的城

些城市內含於其中的百老

巴黎正是孕育這一批傳奇女

市,鍾文音沉浸在這樣文本

匯、美術館、蘇活、西村……

性的濕地。它就像前之來者

的歷史氛圍裡,在自我中滲

都使她一再的駐足流連,她

為後之來者綁在樹上作為指

入更多的歷史還原,爬梳她

更形容這種醉心是一種「旅

引方向的紅布條,引領她長

們的感情底蘊以及作品的氛

行的反覆病症」 ,都是為了親

途跋涉,渴切的追尋著地圖

圍能量,尋覓一些感受亦或

臨這些心儀但已故的大師的

上記號,去貼近那些讓她仰

啟示,而終得以開展出多重

歷史現場,和許多景仰的前

望的女靈,也因此這次的行

視野追尋自身。

8


INTERVIEW 鍾文音說: 「我,一箇寫 不完的個體;巴黎,一座寫 不盡的城市。」

2﹒出走,也是一種存 在的靜止方式 —紐約紀行

身是無法思考的,只有旅者 自己才能以各種方式來看待 自我。而不論這個自我的結 果如何,種種的追尋都意味

她說: 「事件之被再度述

紐約之行,是一個初生

著一種人生的移動、進展,

說,無非是為了印證作品創

的遊徙靈魂的生命日記。鍾

甚至是翱翔起飛。」這一次

作過程的變數,如果作品不

文音說: 「旅行,其實是各地

的紀行,於她來說是一種蛻

被藝術家創作出來,那就是

文化的撞擊,是無根的東

幻。她漸漸能夠回過頭來看

再驚天動地的事件也將流於

西,我喜歡那種情調,可是

看自己生長的島嶼,開始舒

一時的喧嘩。」她覺得,唯

真的在書寫裡,重量是不夠

坦心眼,用靈魂溫度的母

有作品的存在,一切的事件

的,彷彿只是一種外遇的對

語,品嘗著每個旅地的自

或是生活風格和品味,才有

象,真的在心裡反覆纏繞的

己。而她也常在當次的旅行

再度被訴說的價值。好比巴

是自己的根源。」

裡,掉入上一個旅行的記憶

黎,沒有莒哈絲等人的作 品,這裡的一切將不會讓她

裡。對她來說,打撈起來的 走過異地的街道巷弄,

不論是前一個城市的悲哀亦

走過旅途自身的多方樣貌,

或鮮彩,都是一次次的心靈

是離鄉和返鄉不斷的錯位然

充實,擴展了她去注視這個

鍾文音說過一句話: 「我

後交叉。這時期的寫作強烈

世界的向度。

大老遠的來到您的城市,為

的顯現了她的一個觀點——

了祭上身為一個讀者也是作

她認為旅者眼前所見的場景

每到一個城市,她特別

家的敬意。如果不是有經典

和光陰之所以被篩選和留

會去關注棲身的旅館以及街

作品的凝望,我將如何渡越

意,都和自身的情感和記憶

上的小販。她說,旅館內含

人世之河……」正也為她的巴

有關。以寂寞為況味、以相

著許多的故事,陳設也表現

黎之行留下了最美好的見

思為節氣、以自語為形式,

了當地的特色。也因為身處

證。

帶出一連續旅者的孤獨與悲

在這樣的異地裡,人會變得

著迷。

傷。

敏感甚至失眠,在這樣極端 高刺激的心思情態上,旅地 鍾文音說;「旅行本

和故鄉之間空間和人的轉換 有了強烈的體觸,在這樣 「舊」我與「新」我重疊 的過程,書寫心靈的文字 便可釀成。而在旅館歇息 的時間,可以整理白天在 異街上移動的靈光片語, 匯集成一個靈魂的遊歷紀

9


INTERVIEW 實。她亦喜歡和當地的陌生

中的場景,去感受那種人事

疑是美麗的悲劇。

人交談,藉由這樣的交流,

凋零的滄桑。鍾文音將過去

勾勒出異地的人文風貌。和

的自己和新的靈魂對撞,透

鍾文音在一個城市的涉

陌生人開啟談話需要個媒

過新舊記憶的重疊激盪出新

足,不僅僅是對經典作品的

介,她透過跟小販買個小紀

的思維意象。花蓮沿岸壯闊

場景進行凝望,更是以創作

念品換取一次和當地靈魂對

的矗壁綠山以及太平洋雄闊

者回應創作者,向那些傳奇

話的機會。她說: 「小販因為

的濤聲,在她來回台北居所

致上她作為一個讀者也是作

妳的消費,賺取了生活的溫

及東華路途中給予了她全新

家的敬意。她的旅行,在世

飽,而我手中緊握到的是一

的視野風貌。太平洋浪濤一

間的版圖裡行過無數的文學

段旅程的記憶,和一個和他

沖一刷推疊出的灘潮正如她

故居,會見了許多高貴靈

談話契機。花小錢買故事,

在東華駐校的過程裡醞釀著

魂,並在文本的對話和書寫

對於我來說是非常值得的。」

新的作品的誕生。

中,她用細膩精準的文字和 精湛的攝影技巧,造就了她

而花蓮對鍾文音來說,

縱然安娜.阿瑪托娃

一系列令人不忍釋卷而韻味

不是個陌生的場域。來到這

說:離鄉背井是一生最大的

無窮的行旅作品,永遠的保

裡,她常常遊走在過去記憶

悲劇,但對鍾文音來說,無

存了旅行過程中的血淚與撼 動。

「巴黎紀行」除系刊小組訪問紀錄外,並根據《情人的城市》補充資料 閱讀連結: 《寫給你的日記》大田 1999/《情人的城市》星月書房 2003/《孤獨的房間》星 月書房 2006/《大文豪與冰淇淋》大田 2008

10


INTERVIEW

「寫作是我對世界的感知與詮釋」—談寫作初雛的創生

今年九月初剛到東華的

光時刻!」

大主軸。

鍾文音,受邀擔任為期半年 的駐校作家,她說: 「我用火

文學對鍾文音來說,不

鍾文音亦在各大場合發

焰將自己與學生連結在一

僅僅是藝術,更是介入社會

表演說,而她說她最喜歡的

起,他們拿文章給我把脈,

的一種自我表達與自我注

時光是簽書這個時候。她

我則以溫暖目光回應他們。

目。她透過文學來凝視自

說: 「我希望別人不一定認識

化為繆思,變成醫生。我忘

己,並自問自己該如何開展

我,但多閱讀書,因為我的

記趕寫作品的壓力,平靜地

未來的生活。

書就是我。我的一切都在書

面對他們。因為每一個前來

裡。」

的學生,都是用熱騰騰的一

創作就如同她的第二生

顆心來看待他們的文學初

命,她曾說: 「創作於我是在

鍾文音擅於寫作小說與

衷。每一個『初衷』都值得

黑暗中摸索自我的層層內

散文,她認為寫詩與散文只

尊敬,值得被注目。就像我

裡,通過摸索而開啟人生的

要有一個點的感覺,就足以

寫作這麼多年了,一旦遇到

鎖鍊,它屬於我,屬於我的

擴張成一個小品,但小說以

困頓,我也會回到我的原

光亮與黑暗,所有突出水面

人為主體,是對社會與自我

點,回到我熱愛它的初衷。

的缺口都為了面向一片如汪

觀照的生命力再現,如果寫

雖然我才華常不夠,但我知

洋般的完整。」但或許是性

作者的心是封閉的,就無法

道熱愛文學是我的初衷。而

格使然,又或許是命運注

寫出小說。詩人依憑的是文

學生們的初衷也一樣....但願

定,她總是不斷在移動。創

采,他們用抽象、隱喻、象

他們往後都能記得生命的靈

作與旅行,成了她生命的兩

徵來陳述內心的波瀾。相對 於詩人,小說家的生活如同 過著田野調查一般,需要鉅 細靡遺的搜羅著生活的片 段,不停追索記憶細節,透 過大量留白的描寫,才能夠 完成。而她也重視詩文的價 值,她認為一首好詩可以做 為一篇小說的源頭,比如詩 人顧城的作品影響了鍾文音

11


INTERVIEW 早期的作品很深。 鍾文音認為一個好的寫 手的思想建構比經驗來的更

因名或利撼動寫作這件事的

始起筆,順連到青春時期的

堅持。對外要強悍,不要被

哀傷苦悶,而後擴展至生命

輿論打擊,但對寫作和自己

的迷惘掙扎與叩問。

要保持敏感。

重要,在過程中需要不斷的

她格外注重寫作的本

厚實自己的眼界,凝視的眼

鍾文音常說自己寫作大

心: 「寫作,一開始就是我的

要很世故,這種世故是對世

於成為作家的欲望與本質。

地方,我知道,若當年沒有

界的詮釋的通透,但內在的

喜歡寫作,這才是初衷。她

為生命寫作,那麼寫作於今

本體要保持純真,是一種不

說作家多半是從成長故事開

也就不存在了。」

「從此,我展開了漫漫的創作之路」 — 談書寫心境的進程

這些文字只是閱讀海洋的

來的創作她試著將自己融

程。她遊於藝,但亦強調寫

一滴水,只是我正巧寫了它

入,開始願意去揭開自己的

作仍是眾拼圖中的主圖,期

們。—《暗室微光》

血肉,與淚同淚、與悲同悲。

勉自己是一個「創作者」 ,超

她說以前的她可以說是躲在

越寫作,但又不離寫作。

從鄉村到城市,從本土

銀幕背後,透過觀察與觀照

到異鄉,從父母到兩性甚至

來折射自己的內心並不斷叩

最近她在書寫關於山、

死亡,都是鍾文音早期試圖

問。過去她觀察別人,後來

海、陸的部曲式文集,有意

在小說裡所寫的主題。

轉變成觀察她自己,因此寫

向三島由紀夫的《豐饒四部

作的濃度越來越高,傷口越

曲》致敬。相較於她的百年

來越深。

三部曲的櫥窗式寫法,每個

以前的作品是以一個旁 觀的寫作者去審視自己與世

角色是較為段落的,鍾文音

界的關係,鍾文音說《一天

鍾文音用大量西方的多

欲挑戰更具有完整故事性的

兩個人》就像她自己用照相

元創作概念來勉勵自己,用

題材,想必又是一部精彩絕

機來觀看著裡面的角色。後

他們的生命多元觸角,結合

倫的作品,讓我們拭目以

眾多元素來進行創作的過

待!

以上駐校經驗之分享,除系刊小組訪問紀錄 外,亦參酌鍾文音老師在靜宜大學的駐校經驗 (見鍾文音臉書個人專頁) 閱讀連結: 《一天兩個人》大田 2012 《暗室微光》 大田 2012 《一天兩個人》寫作歷程修改引用自鍾文音《一 天兩個人》自序

12


BOOKS

「唯有了解過去,認知悲情,才能超越悲情。」 ─楊翠老師 文 / 鄭淙宇 延續《奇萊文訊》教師推薦書單的主題「社會關懷」,第二期 由楊翠老師推薦近期出版的《秋蟬的悲鳴》以及《婆娑之島》。

這兩本書是「當代歷史

義侵害了人民的基本權益

己所生長的土地─台灣,所發

與小說選讀」課外推薦的延

(言論自由權、人身自由

生的歷史事件以及傷痛給予

伸閱讀,希望透過小說的故

權……等)的歷史事件,但我

冷漠與無情的回應。大多數

事情境以及文字感染力,讓

們從未感同身受,沒有更多

人不願意關切,將一切罪責

同學對歷史事件以及當下的

的解讀,沒有更多的詮釋空

都歸咎於「政治的操弄」造

歷史情境,有進一步的認知

間。

成悲劇的發生,從未反省社

甚或能夠感同身受。我們對

會本身的問題。 「關切他人的

歷史事件所知太少,或自認

甚而,是什麼樣的教育

歷史傷痛」認為他們的歷史

為了解,但我們所知的資源

體制以及文化詮釋權的操

是可以被言說、被關切的,

大部分都是來自於「報紙」,

控,造成台灣社會的弔詭現

反觀自身,卻矛盾地認為「過

或者教科書簡單用一個名稱

象?我們對於「南京大屠殺」

去的就讓它過去」無須再提

帶過整個冗長的歷史事件。

的歷史傷痛,或是對於希特

及。我們不是沒有血肉的,

比如「白色恐怖」 ,也許我們

勒屠殺猶太人的歷史傷痛,

我們都是溫柔的,為什麼能

了解它的歷史脈絡,我們明

能夠溫柔地關懷並且願意傾

夠關心他人的遭遇,卻對發

白它是一個專制政府統治下

聽被害者、被害者家屬的傷

生在自己土地上的歷史創痛

造成人民的恐慌,以政治名

痛,為他們悲鳴;卻對於自

如此漠然?

13


BOOKS

秋蟬的悲鳴

《秋蟬的悲鳴》 (楊翠/等著,陳銘城/主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2012)

《秋蟬的悲鳴》為白色

親,直到其女兒為了追本溯

者內心深處的情感,進而能

恐怖時代受難者家屬自述創

源,至國家機關查詢關於其

感同身受,透過了解歷史與

痛之文集,透過他們的文字

祖父黃文公先生的事蹟,才

現實社會的相對應,使得我

以第一人稱現身,提醒著我

意外地發現原來黃文公先生

們對於現實有了更多的思考

們「傷痛是不會結束的」 ,傷

死前留有遺書,國家卻未將

及詮釋空間。老師認為「唯

害亦不僅只於受害者本身。

遺書交還給家屬。遺書當中

有了解過去,認知悲情,才

第一篇〈孤島的行旅〉是楊

對於他還在妻子腹中的女

能夠超越悲情。」了解過去

翠老師的作品,書寫祖父楊

兒,投以多少的抱歉以及期

是為了現在與未來,因為現

逵受到政治迫害,受害的不

待。然而,他的遺書若是沒

實都是歷史累積下來的,所

只是祖父,而是整個家族,

有孫女的追本溯源,我想永

有的歷史都在幫助現實進行

延續好幾個世代的創痛。 「我

遠都會留在公家機關,而家

判斷,然而現在很多報紙對

們可以體會身邊朋友失戀的

屬則會一直被蒙在鼓裡,當

於現實所下的論斷往往都是

痛苦,為什麼卻無法體會,

年政府甚至認為要殺這些政

「去歷史化」的,老師希望

身邊的家人無故被帶走,甚

治犯浪費公帑,必須要受害

藉由這本書讓同學能夠對歷

而被監禁、虐待,失去身邊

家屬繳交執行死刑的子彈

史有所感、有對歷史不一樣

摯愛的痛苦呢?」 ,書中其他

費,像是付錢讓政府機關槍

的詮釋觀念,不再受限於報

受害者家屬描述他們所遭受

殺自己的至親一樣,讓他們

紙或者教科書單方面的歷史

的創痛,不僅於被迫與至親

感到更加地痛苦……。

敘述方式,進而能夠思考現

分離的痛楚,還包括了在他

在、面對現實,並且對現實

們孩童時期家人被帶走,當

若是用一個意象形容,

有不一樣的觀看角度。重要

家人再回來時的那種疏離感

在家屬被迫與受害者分離之

的是能夠更加關切自己的國

以及陌生。書中黃春蘭女士

後,整個家族的氛圍因為政

家歷史,對於在台灣的歷史

的文章提及,他還在母親腹

治受難的創傷而蒙上一團黑

創傷有更多的同情和關愛,

中,父親便被政府抓去監

霧。透過書寫還原過去,仍

對於歷史有不一樣的詮釋。

禁,他的一生沒有見過父

在隱隱作痛的創口,召喚讀

14


BOOKS

婆娑之島 《婆娑之島》 (平路;商周;2012)

《婆娑之島》為女性作

化,甚至是由他者、殖民者

存在。像是隱喻台灣自身由

家平路所寫,藉由平路的觀

或其他國家定義台灣隸屬於

狂野(有自己的民族文化主

點,代表了女性如何述說歷

哪一個強權國家。夾縫中的

體性和意識)到安逸與沉

史,書中穿插了兩個時代,

台灣的身世,到底能不能夠

默,希望能夠藉由此書幫助

一是荷治時期至明鄭時期,

為自身思考以及決定自我的

身處於台灣的我們自身思考

二則為國民政府時期,兩者

認同?

如何建構我們的認同,亦即

的政治型態同為家族政權,

「我們是台灣人、中國人還

並且以台灣為根據地,心中

此書描述兩個時代之下

是美國人?」

想望的卻是對面大中國的土

同樣參與政治,甚至是間諜

地,而台灣做為夾縫中的身

身分的兩位女性。第一位女

兩本書看似為歷史書

世(不過是當權政府做為戰

主角身處於明鄭時期,形象

寫,實則要我們看清現實。

爭延長線的根據地),卻是不

狂野,民國時期的第二位女

所有的歷史其實都是現實的

被言說的。在歷史當中無法

主角則是較為沉默溫婉的女

累積,在了解歷史之後,對

言說,沉默地被殖民、被同

性,或者是無主體性的漂浮

於身處於台灣的我們自身, 以及社會,有更多的關愛和 反省。有了自我認同,才能 夠建構我們的主體,我們是 哪裡人,我們經歷了什麼, 而我們在這裡。

15


PROJECT 華文系是個動能磅礡的系所。在眾多老師帶領下,學生對社會與土 地一向有凝視與關懷的眼睛,繼第一期之後,本期系刊將接續訪談三組

專題 小簡介

以自己的方式進行社會參與的同學。讓華文系的學生對社會參與產生更 多關注,知道系所的同學各自往甚麼方向施力,進而思索應該把自己放 在甚麼象限。

學生社會參與(一) 心靈捕手計畫: 給孩子們的大學教育想像 文/楊廷浩

東華大學有個今年邁入

感受。

我說,只要未來可以賺錢就

第十六年,名為「你來,做

好,所以她們通常選擇讀技

大學生」的營隊。而其中活

回憶起自己的生命經

動之構思、籌備計畫到該年

驗,黃嬿臻的單親背景讓她

暑假舉辦活動的這群大學生

有興趣接觸這個營隊。 「雖然

心靈捕手計畫,最初來

稱為「心靈捕手」 ,是群希望

我對『弱勢』一詞有些反感,

自於本校自然資源與環境學

盡自己力量「捕獲」孩子們

但有時候用這個身分重新面

系顧瑜君教授發想。黃嬿臻

心中對大學想像的大學生自

對自己,還是會感到孤單」,

解釋,與其讓孩子在大學博

發性組織,透過活動讓孩子

生命的際遇既然無法選擇,

覽會走馬看花,不如透過營

看見大學教育的更多可能。

也許透過愛與陪伴可以讓她

隊活動讓孩子體驗「大學是

活動的對象主要是花東地區

重新理解生命內裡的可能。

什麼」 。心靈捕手計畫從原先

偏鄉的國高中生。在四天三

在一場座談會中,她開始接

的一天到四天,已經發展出

夜的營隊裡,課程分為四

觸到心靈捕手計畫,決定用

穩定的規模。每年最大的不

項,分別是「必選修課、社

暑假的時間,陪伴這群來自

同在於課程的更動,團隊會

團活動、舞動人生、世界大

各地的單親、原住民青年。

將認為好的課程納入;至於

不同」 。黃嬿臻參加心靈捕手

黃嬿臻表示,這群弱勢的孩

未來新的發想,黃嬿臻說在

計畫已三年,從自己擔任「捕

子普遍對未來感到茫然,花

於組織形成的改變。 「以往在

手」到幹部的經歷,更讓她

東的工作環境也不允許孩子

招募成員的時候我們已經先

了解整個團隊的成長發展與

有一個學習的夢, 「孩子們跟

分組了,如學術組、社團

16

專或高職」。


PROJECT 組......,而後我們想先透過事

她最多的是生命的體會,關

寫企劃書等工作」 。然而擔任

前團隊的培訓,讓『捕手們』

於生命的各種可能。她開始

這個角色讓她最深的體會,

先到五味屋二手商店學著

談起自己的兩個階段感受。

在於看見大學生的改變。在

『陪伴』這件事後,再進行

「第一次參加我只是個什麼

指導「捕手們」討論課程的

分組」 。她表示,五味屋(註)

都不懂的『捕手』 ,然而在陪

過程中,她從他們原先的怯

的孩子很接近心靈捕手計畫

伴孩子的過程中卻有奇妙的

弱到後來的積極意見發表

的參加者,他們也都來自弱

感受湧出:你會發現一個孩

中,看見了大學生的自發

勢家庭。

子從害羞到大膽的展現自

性, 「參加這個活動不一定改

己,開始敢和你分享他的生

變什麼,但參加活動後的自

雖然心靈捕手計畫進行

命經驗並暢談自己喜歡的

己,也許會有一點點的不一

了這麼多年,偶爾在執行上

事」 ,她想起了一位孩子的故

樣」 ,黃嬿臻說,心靈捕手計

也會碰到一定的難題。除了

事: 「原本她告訴我說高中畢

畫最享受的過程就是互相成

活動資金的募集外,黃嬿臻

業後就要北上工作,那時我

長。

談起她和她的團隊們討論課

陪她聊天,談課業也聊感情

程的一次經歷。 「那次我們課

生活。後來得知她選擇上大

這些年來,大學生失業

程計畫讓孩子『寫信給未來

學,我才突然意識到僅僅四

危機被媒體炒作,問起黃嬿

的自己』 ,試圖透過不記名拼

天的營隊,就可以陪伴認識

臻關於大學的想像,她用她

貼的方式串成一個故事;然

一個孩子,進而改變她的思

常告訴孩子們的話回答: 「上

而孩子可能想不到寫什麼,

考」 。孩子上大學得克服家庭

大 學就 是來 學思考 的

還可能讓他們直接面對生命

的種種因素,但他們卻可以

啊!」 。沒有一個活動能夠決

裡最難堪的物事」 。他們最後

有勇氣的選擇自己的路。心

定決定孩子們未來的夢,但

還是試驗了這個活動,然結

靈捕手計畫改變了「捕手」,

如果沒有人繼續作,就永遠

果好壞每個人感受都不同。

也改變了孩子。

沒辦法給東區孩子作夢的機

黃嬿臻表示,這個發想也許

會。黃嬿臻也認為,大概是

就造成孩子心裡的傷害了,

後來接任了組長的工

因為華文系給她的思考養

讓當時的團隊討論陷入兩

作,黃嬿臻坦承在工作的過

分,讓她想加入這個團隊

難。

程中相較於擔任「捕手」 ,變

吧。關於心靈捕手的未來規

得比較沒有同理心, 「陪伴孩

畫,黃嬿臻也透露,顧老師

不過對黃嬿臻來說,參

子時間變少了,組長這個角

希望心靈捕手成為一個常態

與心靈捕手計畫的過程帶給

色該在意的是活動的目標、

性的組織,走入社區或山

17


PROJECT 區,像是送書桌到偏鄉、參

驗一個營隊的感覺」 。做夢的

「你來,做大學生」 。大學,

與五味屋的義賣活動;然而

過程儘管與現實偶有悖反,

其實有更多的想像,正在發

「常態計畫」也成為心靈捕

然而心靈捕手計畫卻在前前

生。

手計劃日後最大的挑戰,她

後後讓我們看見未來的各種

說: 「很多大學生只是想來體

可能,就像他們團隊的初衷

(註)五味屋:位於花蓮縣壽豐鄉豐山村的一家 日式老房改建的二手舖。此建築原先面臨拆遷危 機,後由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顧瑜 君接手成立。五味屋藉由向外界募集公益物資販 賣,提供弱勢孩童一個學習空間。

學生社會參與(二)文史田調: 異鄉人走入東岸與對故鄉的回望 文/陳知寧

每種投入背後都被期

些參與者燃燒自己繼續向

史工作的熱情之外,似乎還

待有著和生命史相關的動

前的原初動機?邀請華文

成為郭生命背景中重要而

能,文史田調這種看似平靜

四郭汶伶學姊(以下簡稱

深層的元素,一個使她往後

實則對精神與體力皆巨型

郭)受訪時我期待能聽到驅

生命不斷的追根究柢深耕

耗損的社會參與尤其如

使她持續不輟的動機,冀求

於文史脈絡的理由。

此。深耕文史田調是個鐵杵

對方能說出一個生命事

磨成繡花針的過程,參與者

件,一個影響自己投入文史

郭母為外省人,1949

需要日以繼夜地奔走於田

田調的故事,讓這一切辛苦

時的動亂使政府分發母系

野、踏訪土地、反芻資料最

的耕耘有更清晰的理由。

家族到屏東。當初母系家族

後產出。他們無從確認己身

從屏東北上賺錢,但因共事

之投入是否徒勞,那些汗水

而她確實也描繪了一

之人捲款潛逃而陷入了無

與努力只要犯下一點選材

個龐大錯縱的家族史,這系

以為繼的困局。為此外公渡

或是操作上的錯誤就有白

列故事如此糾結複雜以至

入美國船上工作掙錢,又因

費的可能。究竟甚麼是讓這

於它除了解釋郭汶伶對文

不堪忍受粗暴的種族歧視

18


PROJECT 而跳船,在美國打拼並努力

展現在對故鄉永和族群角

產生情感外還覺察了東西

拿到綠卡以便攜家帶眷移

力間的關注,以及這四年間

岸地景的差異,這種對他鄉

民至異鄉。母系家族展演了

對花蓮各種文史古蹟的探

與故鄉的洞察來自她對兩

一部大型遷徙,並且親身經

查與搜尋。

邊發展史的細緻梳理,因紮

歷了在美國的金融海嘯與

根與走入異鄉,而找到一種

九一一事件,歷經動盪,最

花蓮有著大量的日治

更精準理解故鄉的方式。郭

終落地深根。父系家族則為

時期建築,郭因為從小就閱

認為台北和花蓮最大的差

本省人,在台灣社會/民主

讀大量的日本文學,因此對

異來自於空間的廣度與時

意識蓬勃發展的時期,父系

台日歷史有著濃厚的興

間的寬度,花蓮在開發上和

家族有不少人都是社會運

趣,來到花蓮後時常和朋友

西部有時差,因此許多聚落

動的參與者。郭同時繼承了

一起討論當地古蹟,並結伴

遺跡保存的相當完整,花蓮

兩邊複雜而龐然的身世,自

而行四處漫步探訪。但這些

的自然景觀、聚落、建築、

身血脈中種種族群與歷史

都是出自興趣的課餘走

古蹟等也都比台北在一個

混雜的痕跡使她對文化與

訪,郭開始有系統的建立對

更原始、時間向度更廣的狀

歷史具有更纖細的觸角。郭

文史的了解是在修習過歷

態。花蓮老建築的時間凝結

提及雙親因為生長經驗截

史系陳鴻圖老師的課後,鴻

於過去,空氣裡沉澱著老舊

然不同,而對台灣的政治/

圖老師在課堂上一一抽點

的文史遺留的氛圍,這些都

歷史事件說法有極大的出

學生回答對自己所身處之

深深讓郭汶伶著迷。

入,使她不禁好奇這中間究

空間的歷史/文化/古蹟

竟發生了甚麼事?為何在

的認識,郭汶伶才猛然驚覺

在四處探查後,郭開始

討論同個時間向度上發生

自己對居住空間背景的陌

盡量投入周遭的文史工作

過的事件時會有如此分歧

生。因此決定既然來到了這

者所發起的活動。例如年的

的意見?而到底甚麼才是

裡,便不能空手離去,一定

「吉安鄉吉野驛」保存活

我們島嶼遇見的問題與真

要帶著更深層觀察視野融

動;「吉野驛」是日治時期

相?這種對土地的關懷也

入在地,要自發性的了解花

的舊車站,縣政府因稻香路

蓮 的 歷

拓寬工程而預計要拆除周

史 以 及

邊老建築,長居與此的住民

土地。郭

不希望歷史記憶就這樣毀

提 到 自

去而連署發起保存活動。郭

己 開 始

親臨現場看過整體情況

認 真 走

後,發覺吉野驛的車站主體

訪 花 蓮

早便不存,周遭只剩一些老

後,除了

建築與街廓,因古蹟本身保

對 這 裡

存不夠完善,所以無法申請

的 地 景

列為文化景觀,居民發起的

19


PROJECT 保存活動最後僅以歷史建 築的名義留下了黃宅。而之 後發生在花蓮市的福柱橋 拆除事件也有異曲同工之 妙的劇情,福柱橋被當地居 民稱為「最短命的古蹟」, 縣政府在今年一月時指定 其為古蹟,六月又因下水道 整治計畫與未來興建香榭 大道的考量而撤銷福柱橋 的古蹟資格。福柱橋附近的 居民有的是早期客家移 民,有的來自外地,有的則 是較晚期從花蓮南部移居 而來的其他客家群體,這座 橋被無數身世殊異的人們 走過,見證了當地的移民/ 族群混雜史,現在卻為了吸 引觀光客而撤除其古蹟資 格並拆除它,顯示縣政府在 急功近利的開發主義下對 文化史蹟保存工作之輕 忽。承載了當地居民無數成 長記憶的大橋即將消逝,取 而代之的是真空於在地脈 絡、以歐式風情譁眾取寵的 香榭大道。 郭憂傷地批判這種抽 離在地的開發想像:「騎車 經過七星潭,看到附近全部 都是地中海式的建築。越騎 越哀傷,深深覺得花蓮沿海

都被這些假歐式的民宿給

史遺跡,「秀林鄉水源地慰

毀了。」

安婦所遺跡」即是一例。郭 在學術刊物上看到此地

東岸沿海滿目瘡痍不

標,便和朋友一起騎到當

止,縣政府還要拆掉無價的

地,卻沒有看到相關之紀念

舊史蹟,來興建他們的海市

碑,滿眼所見只有漫地雜

蜃樓。「縣政府現在要將庶

蕪。詢問地方巡警,他們拿

民的歷史記憶抽離於他們

出秀林鄉的觀光地圖,上面

的生活,建造一條虛假而迎

各種地標的行應有盡有,獨

合觀光客的西方之道。熟悉

缺慰安婦遺跡。後來郭才知

而充滿歷史意義的地景是

道,「秀林鄉水源地慰安婦

地方向心力的來源,讓老一

所遺跡」因長期荒廢,已經

輩的人看到古蹟不復存

變成一片廢墟與遊民居住

在,要人們何去何從?當地

之處,雖然日治時期的砲台

的孩子未來成長的過程又

與山洞倉庫都保持良好,但

該如何建構自己對所地方

沒有相關單位出來經營,導

的情感與認同? 」

致這樣重要的歷史場所連 當地人都一無所知,成為只

除了被動成為保存活 動的參與者外,郭還時常自 己翻閱相關地方誌及文 獻,自行找尋花蓮當地的歷

20

有學者做研究時會討論的 隱僻知識。


PROJECT 甚至有點激烈

蒐集完畢。一年內要將龐大

的口號、大聲疾

的遺址整理完畢是一個幾

呼並且喊揮舞

近不可能的浩大工程,中研

手上面具的群

院的劉益昌老師為此緊急

眾們、沸騰激昂

號召團隊加入此計畫,日以

的空氣等都使

繼夜地趕工。事隔一年,操

人陌生而不

場已經興建完畢,而花崗山

安。郭的腳步停

遺址的文物也都被送入中

頓在抗議人群

研院內做研究了,郭汶伶惋

對「秀林鄉水源地慰安

的五十尺後,猶豫要不要繼

惜道:「每次去花崗山國中

婦所遺跡」的尋訪開啟了郭

續前進。「但我想這些阿嬤

都覺得很感慨,身為遺址現

汶伶對慰安婦歷史的興

有的年事已高,有的來不及

場做成一個紀念館不是很

趣,在廣泛閱讀資料後,郭

等到應得的正義就過世

有意義嗎?而縣政府態度

發現慰安婦議題比自己想

了,而我還年輕,我還有能

卻如此強硬,讓這些學者們

像的還龐大深邃,戰爭遺留

力為這些歷史的犧牲者爭

需要緊急動員那麼浩大的

的傷痕還未結痂,日本政府

取權益,於是我就走出去

人力。」

不僅沒有對他們曾經所為

了。」最後郭和抗議者們站

道歉,還將慰安婦相關之內

在一起,她將對歷史脈絡的

上述經歷形塑了郭汶

容從教科書上移除。日本人

同情與理解化做熱能,和現

伶對文史的思索與想像,她

的後代將失去像德國人一

場無數抗議群眾一起喊出

意識到在體制外的呼喊與

樣的自我反省機會,他們無

他們希望日本政府聽進去

抗議不足以讓政府更加重

知於自己國家曾經被軍國

的訴求。

視這些史蹟的保存,體制內

主義沖昏頭而犯下諸多暴

外必須併行,否則無法推動

行的歷史,傷痛沒有被述

除了從文史訪查跨界

真正改變的力量。「這其實

說,它緊緊的被封存起來,

到社會運動外,郭汶伶還因

讓我很焦慮,畢竟我不是那

潰爛發炎。這些曾經被迫販

修課而有著親訪考古現場

麼喜歡體制內的事情。」於

售青春的慰安婦們多半已

的際遇。一獲悉「花蓮市搶

是郭先以自身的紮跟開

過世,現在只剩六個還在等

救花崗山遺跡」的相關消

始,她開始以修習文資法相

待公道阿嬤仍健在。郭為此

息,歷史系陳鴻圖老師便把

關的課程等方式補強自己

動身北上參與由「阿嬤的紙

課堂上的同學帶去花崗國

在文史田調上的弱項,先將

飛機」主辦的抗議活動,試

中看史前遺跡。參觀後郭汶

己身之智識根基打穩,再好

圖為受迫多年仍討不到合

伶才知道在花崗國中開挖

好思索自己未來在文史投

理對待的阿嬤發聲。從文史

出的花崗山遺跡因為阻礙

入上的定位。

田調走到街頭,郭坦承到抗

了建操場的進度,而被縣政

議現場時她有些怯場,昂然

府下通牒要在一年內開採/

21


PROJECT 最後一年大學,除了對

成一個完整的建築、宗教、

命的寫作題材。這些走訪探

東岸土地文化的關注外,郭

族群、人口的調查,讓自己

詢的經歷不是徒勞,它們建

汶伶開始回溯自己家鄉永

在離家後能以更深邃的目

構出了郭對故鄉更深刻的

和的史料,開始和村里間的

光凝視故鄉,並以此淬鍊出

回望姿態。

居民做口訪與紀錄,試圖做

凝縮了鄉土文史與自我生

學生社會參與(三) 浪花吧,以流浪為名 文/吳雨宸

乘坐的船隻駛離島嶼,

一新生的林昕平,在學長姊

對行程的規劃。當時的活動

往海上鯨豚躍然處去;昔日

的推薦之下,亦加入了浪花

主要是以社群的方式來組

跟腳底下紮紮實實踏過的土

的團隊,參與了這一期的各

織,分為產業、鐵道、小農、

地與山水漸漸遠去,也漸漸

式「出走」活動,並且在往

海洋等部分,而各個社群之

完整。他們以一種漂泊的態

後的日子,也成為浪花的幕

間也能夠相互參與,當時林

勢回望,誦讀知名與不知名

後籌劃。

所參與的是鐵道社群。鐵道

的詩篇,並且一一指認它們

社群按鐵道的軌跡,又將行

的名,渴望離與返。當初參

林昕平提到,第一次參

程規劃為北上與南下,他們

與浪花,由廖鴻基老師領航

與浪花的活動,雖然單純只

沿線聆聽、蒐集當地居民與

的出海行程,讓受訪者林昕

是個參與者,卻令她印象深

鐵道相關的故事。

平對島嶼、海洋有了另一番

刻。浪花團隊邀請到了布農

不同滋味的感觸。

族詩人,沙力浪、太巴塱部

當時的北上行程先在鐵

落舞者,阿道‧巴拉夫等人來

道園區聽過志工導覽後,下

浪花全名「浪花吧,流

進行講座,講師偶爾喝一點

午再到吉野驛進行訪問與踏

浪花蓮的十三種可能」 ,是以

小酒,與學生們一起歡舞或

查。吉野驛是舊吉安火車

東華為出發點的流浪計劃。

一同高歌。之於她,是一次

站,在日治時期,這一帶是

99 學年度,學生在須文蔚老

未嘗有過的經驗,而這樣的

為官辦的移民住所,大量的

師的課堂上以此投稿「大學

衝擊與感動,也在未來持續

日本移民沿此開發為聚落,

小革命」計劃,並於 100 學

給予她相當的能動力。到了

而日後的各個族群也依鐵道

年開辦第一期。此時正是大

第二個學期,林也開始參與

一路來到此地定居,它大抵

22


PROJECT

能構畫出這一帶的族群圖

團隊的學姊們給予她相當的

聲,海濤聲,以及種種沿線

貌。直至民國之後,政府宣

協助鼓勵,讓她能夠向前邁

的故事。

布裁撤此站,它才日漸被隱

出這一大步。不只是出走需

蔽在一片密林深處,鮮為被

要相當的熱忱與勇氣,面對

潮來潮去,流浪以「浪

人記憶;卻也因此保留了一

這一些挫折,都需要用相同

花」為名,也是為了再度歸

批日式老宅的建築全貌。然

的態度去面對學習。

來;浪花團隊期望讓踏上花 蓮這片山海就學的學生,能

而政府在幾年前發下公文, 預計將此處道路拓寬;若是

第三學期的浪花籌劃,

以在地的眼光觀看在地,透

如此則勢必一併排擠到傍吉

則分為「出走」與「窗口」

過行走,讓自己浪跡在花蓮

野驛而生的老宅。當地居民

二組,林選擇了靜態文宣品

的十三個鄉鎮,切身體會更

認為兩路相接處因鐵道阻隔

產出的「窗口組」 。他們製作

深厚的人文故事。林昕平在

而變成死路,實無拓寬之必

編印當地要聞以及浪花成果

訪談的最後也提到,其實旅

要,因此進行了一連串的連

宣傳小摺頁,置放於各院窗

行本身並不需要一個多麼偉

署、陳情,期望暫緩拆除老

口,期望能夠吸納更多不同

壯的意義,那可以是一個尋

宅的道路拓寬計畫。這一帶

的人來共同參與流浪花蓮鄉

找夥伴的過程或者其他;而

過往的繁華煙雲,似乎都在

鎮的活動。 「也許這就是一個

除卻這一些,其實也是對自

這一幢幢的老屋中被盡訴

尋找夥伴的過程」 ,林娓娓說

身的探索。至於對自己的文

了。

道,即便選擇了窗口組,她

學創作是否有什麼樣的影

並沒有放棄出走,她迷戀鐵

響,她慶幸自己當初一路塗

鐵道故事來到這一站,

道的移動經驗,於是她攜帶

塗寫寫,筆錄最原初的那一

主要由林昕平負責與訪談者

著浪花所給予的精神,在暑

分悸動。無論何時動身,都

聯絡,她說這對當時畏懼人

假與共事的學姊隨機選站,

必因著一份赤熾的熱忱,這

群又不善與人溝通的她,是

一起完成了鐵道沿線的環島

是浪花所能給予她帶著走的

一大挑戰,她甚至還曾差點

之旅,諦聽近海的火車鳴

精神,以此,她便能夠再度 流浪。

犯下接洽不力的錯誤;然而

23


發行人:須文蔚 主編:鄭宇翔 執行編輯:吳雨宸 林祐瑄 陳知寧

陳芷舷

楊廷浩 鄭宇翔 鄭淙宇

蘇楷婷

美術編輯:陳芷舷 校稿:王詠竹 特別感謝

楊翠老師、鍾文音老師、黃嬿臻、林書帆、郭汶 伶、林昕平

2013年11月出刊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