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Page 1


夕べに遠く木の葉散る 並木の道をほろぼろと 君が幌馬車見送りし 去年の別離が永久よ 想い出多き丘の上で 遠けき国の空眺め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夢と煙れる一年の 心無き日に涙湧く 轍の音もなつかしく 並木の道をほろぼろと 馬の嘶き木霊して 遥か彼方に消えて行く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目 錄

目 錄 4

序言 : 貼近大眾生活的人權教育

6

序言:走在陽光普照的大路上

8

開幕記者會

36

第一樂章:原鄉人的血

10

展覽現場

50

第二樂章:戰歌

14

策展人簡介

66

第三樂章:歸鄉

16

楔子 : 鍾浩東與蔣碧玉的亂世戀曲

72

第四樂章:二二八前後

20

大事紀年表

84

第五樂章:風暴一九四九

26

序曲:反殖民

90

第六樂章:訣別

102 2

尾聲:餘生猶懷一寸心

3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序 言

貼近大眾生活的人權教育 文化部所屬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致力於轉型正義記憶保存與人權教育推 廣。透過展覽,讓人權教育貼近大眾生活,喚起民眾的土地情感記憶,使社會大 眾能瞭解白色恐怖時期這段歷史,進而記取教訓,讓過去的錯誤不再重蹈覆轍。 1950 年 10 月 14 日是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前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先生的 殉難日,留給世人無限的哀思。2015 年適逢鍾校長百歲,也是其夫人蔣碧玉女 士辭世二十周年紀念,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以敬重態度,隆重舉辦「幌馬車之 歌特展」,追憶他們在亂世中點燃的青春熱情與報國情操,深刻回首,向一代青 年教育家及走過苦難的家屬們致敬。 人權館籌備處選在鍾校長殉難日舉辦展覽,有其深刻內涵,人權館致力扮演 對話及溝通平台,讓年輕人了解上一代走過的艱困歲月,希望透過展覽重現鍾浩 東校長畢生堅持理想、教化時代青年的實踐熱情;也藉由蔣碧玉女士漫長歲月裡 的等待與追尋,讓臺灣社會感受白色恐怖造成個人及家庭無法彌補的創痛。 鍾浩東是那個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受難人之一,而「幌馬車之歌」是那個年代 臺灣青年共同的青春記憶、也是基隆中學鍾浩東校長和夫人蔣碧玉相戀時喜歡唱 的一首歌。展覽以生動的圖文,搭配樂章形式,敍述他們堅持理想走過亂世的生 命故事,展出以來深獲各界好評,籌備處由衷感謝鍾校長親友、策展單位、諮詢 顧問及受難者團體等的專業協助。

4

猶記得展覽開幕日記者會現場,鍾浩東先生槍決時關在同房的政治受難者前 輩陳明忠表示,他還清楚記得當年被關在青島東路軍法處看守所「第二區第廿 房」;陳明忠先生在 1950 年 10 月 2 日關入當天,隔壁房的難友就被送去槍決, 而鍾浩東當晚就有感而發地寫了遺書給蔣碧玉女士,三頁十行紙裡寫著「希望汝 不要驚駭,不要悲傷,能很快就忘掉悲傷的心情,勇敢的生活下去。」陳明忠前 輩強調,那個年代年輕人都有改革的熱情,「因為不改革,國家就沒有未來。」 年輕人是國家改革進步的動力,臺灣歷來人權民主運動都有他們參與的身影,更 真切映照本次特展的時代意義。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收錄了「幌馬車之歌特展」內容,以百餘禎圖文, 宛如家庭相簿般地敘說鍾浩東與蔣碧玉從 1935 年初識、相戀到參加抗戰,卻在 白色恐怖期間慘遭迫害的不幸歷程。透過本專刊紀念這塊土地的人民情感與記憶 撫慰受難者心靈,讓苦痛昇華,照亮臺灣未來的自由民主發展。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王逸群

5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序 言

走在陽光普照的大路上 ---2016 年 6 月 21 日藍博洲於新北投

2015 年,是孤寂無聲地告別人間的鍾理和先生 (1915-1960) 的百年誕辰。 高雄美濃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舉辦了一些即使在文學界也沒有太大反響的紀念活 動。我也意外地應邀在 7 月 5 日到鍾理和紀念館給他們每年暑假例行的笠山文藝 營講了一堂課,講題是 < 鍾理和作品難以言說的二哥 >。 讀過鍾理和先生作品或 < 幌馬車之歌 > 的人應該都知道,1957 年,離世三 年前,鍾理和參加《自由談》雜誌徵文的自述——《我學習寫作的過程》中透露: 我少時有三個好友,其中一個是我異母兄弟,我們都有良好的理想。我們四個人 中,三個人順利地升學了,一個人名落孫山,這個人就是我。這事給我的刺激很 大,它深深地刺傷我的心,我私下抱起決定由別種途徑趕上他們的野心。這是最 初的動機,但尚未成形。 有一次,我把改作後的第一篇短文(雨夜花——描寫一個富家女淪落為妓的 悲慘故事)拿給我那位兄弟看。他默默看過後忽然對我說,也許我可以寫小說。 我不明白他這句話究竟出於無心抑或有感而發,但對我來說,卻是一句極可怕的 話。以後他便由臺北,後來到日本時便由日本源源寄來世界文學及有關文藝理論 的書籍(都是日文)給我。他的話不一定打動我的心,但他這種做法使我繼續不 斷和文藝發生關係則是事實。我之從事文藝工作,他的鼓勵有很大的關係。 人們也應該都知道,鍾理和所說的那個「異母兄弟」就是他終其一生無法公 開言說的本名鍾和鳴的《幌馬車之歌》的主人公鍾浩東校長。 上世紀七 O 年代中葉以後,隨著鄉土文學論戰對五 O 年代白色恐怖後台灣 文藝思潮的「撥亂反正」,長期被時代主流埋沒的鍾理和及其作品也終於穿透暗 黑而迎來陽光。然而,那個鼓勵他走上寫作之路的「異母兄弟」依然不被整個處 於「反共」病態的社會意識允許言說。 1988 年,年輕無知的我偶然遇見了他兩兄弟乃至於四個少時好友的歷史, 而且通過《幌馬車之歌》在陳映真先生主持的《人間》雜誌的發表,一度在文化 圈死水般的湖面上揚起一些些乍現的小小的水花。但也瞬間即逝。多年以來,那 個「異母兄弟」依然是鍾理和周遭的親友及那些自稱的「親密文友」們避而不談 的名字。其中應該沒有什麼不能言說的道理,就是眾所周知的不是道理的道理而 已。但「存在就是事實」。你可以假裝看不見。海會枯石也會爛。只要鍾理和的 文字沒有被徹底湮滅,它依然靜靜地躺在那裡,等著你去閱讀與對話。 6

時間似乎快到了。 這之後,兩兄弟老家屏東縣高樹鄉的大路關文教基金會又策畫了一場鍾浩東 先生 (1915-1950) 的百年追思紀念會,並且邀請我去做主題演講。遺憾的是,因 為時間不湊巧,我最終無法南下。儘管如此,這些訊息也提醒我應該在此時此地 做些什麼才是。於是我在取得以五 O 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及其家屬為主組成的 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同意與支持之後,向景美人權博物館籌備處提出了題 為「幌馬車之歌 --- 鍾浩東與蔣碧玉亂世戀曲」的「鍾浩東百年展」企劃案。企 劃案在王逸群主任領導的團隊支持下通過了。我也展開了長達幾個月的重新閱讀 與蒐集、編輯圖文的勞動。 《幌馬車之歌》初版於 1991 年。十三年後的 2004 年出增訂版,正文字數也 隨著史料與證言的增加從三萬多字擴充到六萬多字。時隔十年,我又根據後來陸 續採集的歷史見證人的口述、未曾發表的回憶錄與出土的文獻及官方公布的檔 案,再次重新做了長達數月的核實、潤飾與增補的文本。因此,它的主文也從增 訂版的六萬多字擴充到近九萬字。以前不能說的現在都說了。然後再從中按照台 灣歷史發展的時序整理出反映主人公人生歷程與理想追求的展覽的圖片與文字。 2015 年 10 月 14 日,也就是鍾浩東犧牲 65 周年的那天。「幌馬車之歌 --鍾浩東與蔣碧玉亂世戀曲」圖文展終於在景美人權園區舉行開幕式。現場來了許 多主人公的家屬、親友及同案受難人的遺屬,更有十幾位政治立場與主人公不盡 相同的政治受難人。通過靜靜地觀看改編自鍾浩東與蔣碧玉亂世戀曲的侯導《好 男好女》的電影片段,與聆聽歷史見證人的各自的憶述,大家都重新認識了鍾浩 東與蔣碧玉走過的道路,也虛心面對了它留給後來者對台灣的未來前途的省思。 我想,個別的看法仍然不會一致,但那延續日據以來台灣理想主義的火苗是 不會被忽視、扭曲乃至熄滅的。這應該也是「幌馬車之歌 --- 鍾浩東與蔣碧玉亂 世戀曲」圖文展的意義所在吧。也因此,我們更希望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能夠更進 一步支持同樣的展覽在美濃,在基隆中學,在高雄中學,在台北高校舊址的台灣 師大,乃至於鍾浩東與蔣碧玉的足跡所到的美麗島的這裡那裡,繼續巡迴展出。 我相信,通過鍾浩東與蔣碧玉那一代台灣人追求民主人權與社會正義的生命史的 教育,生活在美麗之島上的人們應該能夠理解真正的歷史的轉型正義是什麼,從 而揚棄歷史的悲情糾葛,走在陽光普照的大路上。 最後,我們要謝謝所有協助展覽順利推出的所有政治受難人前輩與朋友們。 7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開幕記者會

開幕記者會 2015.10.14

人權館籌備處主任王逸群致詞

分別於 1950 及 70 年代經歷兩段苦牢歲月的政治 受難者陳明忠先生回憶與鍾浩東在牢房的情形

記者會現場

鍾浩東與蔣碧玉三子鍾繼東感謝人權館與策展人 記錄這段歷史及辦理本展覽

與會者合影

與會者專注地看展,以瞭解理想主義 實踐者鍾浩東先生的故事

8

策展人藍博洲先生於展場中進行導覽

藍博洲先生陳述「幌馬車之歌」策展源由

9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展覽現場

展覽平面圖

A 區—序曲:反殖民

F 區—第五樂章:風暴一九四九

B 區—第一樂章:原鄉人的血

G 區—第六樂章:訣別

C 區—第二樂章:戰歌

H 區—尾聲:餘生猶懷一寸心

D 區—第三樂章:歸鄉

中央區塊—文物展示

E 區—第四樂章:二二八前後

10

11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12

13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策展人簡介

小   說 創    作 《旅行者》、《藤纏樹》、《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誕生》、《台北戀人》。

報    告   文    學   及    臺   灣    民 眾   史 《沉屍、流亡、二二八》、《幌馬車之歌》、《尋訪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 《人間正道是滄桑》、《共產青年李登輝》、《天未亮──追憶 1949 年四六 事件 ( 師院部分 )》、《麥浪歌詠隊──追憶 1949 年四六事件 ( 台大部分 )》、 《台灣好女人》、《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紅色客家人》、《紅 色客家庄》、《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消失在二二八迷霧中的王添灯》、 《戰風車》、《老紅帽》、《你是什麼派》、《尋找祖國三千里》、《日據時 期台灣學生運動:1913 ─ 1945》、《白色恐怖》、《高雄縣二二八暨五 0 年 代白色恐怖民眾史》、《五 0 年代白色恐怖台北地區案件調查與研究》、《台 共黨人的悲歌》等。

影   像 記    錄 《我們為甚麼不歌唱》(五 年代白色恐怖紀錄電影,侯孝賢電影社, 1995)、《台灣思想起》四十集(五 O 年代白色恐怖紀錄電視,T.V.B.S, 1997 )、《如果我必須死一千次—台灣左翼紀事》(顧問)。

主   編 叢    書 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台灣社會運動史》中譯版(1989 年 6 月)。 時報出版公司「台灣民眾史」叢書。

藍博洲

獲    獎   紀    錄 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

經    歷 雜誌編輯採訪、報紙專欄記者和政經研究室研究員。中央大學〈新 銳文化工作坊〉主持教授。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計劃主持 人。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寫作坊駐校作家。東華大學華語語文 學系駐校作家。1883 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1987 年初,加入陳映 真先生創辦的《人間》雜誌報告文學隊伍,從此展開迄今仍在進 行的臺灣民眾史調查、研究與寫作。 14

1985,<喪逝>,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1988,<幌馬車之歌>,洪醒夫小說獎。 1991,《幌馬車之歌》《聯合文學》十大好書第一名 ( 作家票選 )。 2001,《台灣好女人》,《聯合報》讀書人年度十大好書獎。 《消失在歷史迷霧中的作家身影》,優良圖書金鼎獎。 2002《藤纏樹》),《聯合報》讀書人年度十大好書獎;《中國時報》開卷版 年度十大好書獎。 2003,《台北戀人》,臺北文學獎臺北文學年金。 2005,《消失的台灣醫界良心》,優良圖書金鼎獎。 2013,《台共黨人的悲歌》,《亞洲周刊》年度十大好書。 2015,《台北戀人》,《亞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說。 15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鍾浩東與蔣碧玉的亂世戀曲

九一八事變以後,戰爭低氣壓籠罩著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臺灣。1935 年,就讀臺北高等學校的南部客家青年鍾浩東 ( 本名鍾和鳴 ),為了思索殖民地 臺灣人的出路,用功過度,患了輕微的精神衰弱症,受了涼,咳嗽不止,就疑心 自己患了肺病,住進臺北醫院(今臺大醫院)。

楔子:  鍾   浩   東 與

蔣   碧    玉 的亂世戀曲

住院期間,因為鍾和蔣的日文發音相同之故,他認識了 16 歲的少女護士蔣 碧玉。她剛剛在臺北醫院看護婦養成所學習兩年,留院義務服務一年。相識以後, 因為共有的民族意識,兩人相交更加密切而深刻。她經常在下班後到古亭町白線 寮,找他與那些共同租屋的女孩子最為愛慕的、戴白線帽的高校青年,讀書討論, 郊遊爬山,聽音樂。鍾浩東特別教她唱了一首流行歌曲《幌馬車之歌》。情感豐 富的鍾浩東很喜歡這首歌。他告訴她,每次唱起這首歌,就會忍不住想起南部家 鄉美麗的田園景色。 1940 年元月,20 歲不到的蔣碧玉,義無反顧地跟隨鍾浩東到到大陸,參加 抗戰。 1946 年 4 月,他們結束了在祖國曲折而艱辛的抗日歲月,先後歸鄉,投入 重建臺灣的工作行列。 鍾浩東想辦教育,於是接掌包含高中與初中兩部的基隆中學校長。二二八事 件後,他又毅然投入全中國的民族解放的革命,並在 1950 年韓戰爆發後的 10 月 14 日,被押赴臺北馬場町刑場槍決。 那天清晨,臺北青島東路軍法處看守所的押房門鎖喀啦喀啦地響起。鐵門呀 然打開。兩個面孔猶嫌稚嫩的憲兵,端槍、立正,站立鐵門兩側冷然喊道:「鍾 浩東、李蒼降、唐志堂,開庭。」整個押房和門外的甬道立時落入一種死寂的沉 靜之中。鍾浩東安靜地向同房難友一一握手,然後在憲兵的扣押下,一邊唱著《幌 馬車之歌》,一邊從容地走出押房。伴奏著腳鏈拖地聲,押房裡也響起了由輕聲 而逐漸宏亮的大合唱。

16

17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鍾浩東與蔣碧玉的亂世戀曲

在充滿回憶的小山上, 遙望他國的天空, 憶起在夢中消逝的一年, 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 馬車的聲音,令人懷念, 去年送走你的馬車,

竟是  永   別 。

18

19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大事紀年表

大事紀年表 1894 年   日清甲午戰爭鍾鎮榮出生。祖籍廣東省梅縣嵩口。

1928 年   臺灣共產黨 ( 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 ) 在上海成立。

1895 年   日清簽署馬關條約,臺灣割讓日本。

1929 年   鍾和鳴入學高雄州立中學校,結識同具強烈民族意識的客籍同學蕭道應

1896 年   日本帝國公佈在臺灣施行特別法令「法律第六十三號」,委任立法權於     臺灣總督之手,也就是所謂「六三法」。

1930 年   林獻堂等一部份有產階級成立臺灣地方自治聯盟。

1897 年   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制定看護婦(護士)養成內規,開始招募、培訓護 理人員。 1898 年   臺北醫院遷至城內明石町(今常德路一號)。 1915 年   西來庵事件大屠殺。臺灣人民武裝抗日運動告一段落。     鍾和鳴與鍾理和生於阿猴廳高樹庄大路關(今屏東縣高樹鄉廣興村)。

1931 年   蔣渭水等改組民眾黨,反對總督統治、宣傳階級鬥爭,隨即遭到殖民當 局禁止處分。 蔣渭水病逝。 鍾和鳴參加臺胞在上海舉行的追悼會。 日本發動柳條湖事變,侵佔東三省。 1932 年   鍾鎮榮遷居美濃尖山,經營農場。 1933 年   蕭道應考入臺北高等學校第九屆理科乙類。

1916 年   蕭道應生於屏東佳冬。 1934 年   鍾和鳴考入臺北高校第十屆文科乙類。 1917 年   黃素貞生於汐止。 1918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9 年   李南鋒生於阿猴廳高樹庄大路關。 1921 年   蔣碧玉出生於臺北市太平町二丁目(今延平北路二段)蔣渭水先生開設 的大安醫院二樓。 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在全島有計劃地推動文化啟蒙運動。

1936 年   蕭道應與許強進入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第一屆。 鍾九河考入臺北高校第十二屆文科乙類。 西安事變。1937 年  臺灣總督府禁止漢文報紙、雜誌。 蘆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日戰爭開始。 臺北實施燈火管制。全臺灣進入戰時體制。 黃素貞由福州返臺,擔任籌組抗戰醫療服務團的鍾和鳴、蕭道應等客籍 高校學生的北京語老師。 第二次國共合作。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上海淪陷。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南京失守,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

1922 年   鍾和鳴與鍾理和兄弟同入鹽埔公學校。 1926 年   臺北高等學校學生正式於古亭町校舍 ( 今和平東路師大 ) 上課。 1927 年   臺灣文化協會左右分裂,左派取得領導權。 蔣渭水、謝春木(南光)等另外成立民眾黨。 20

1938 年  臺灣當局簡化臺民赴大陸旅行護照手續。 日軍在廣東惠陽縣淡水鎮澳頭登陸。 國民黨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余漢謀命丘念臺籌組東區服務隊,擔任惠、 潮、梅屬廿五縣的民眾組訓工作。 日軍先後佔領廣州武漢。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21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大事紀年表

大事紀年表 汪精衛發表「豔電」,公開叛國。 1939 年   國民黨第五屆五中全會決定轉向消極抗日、積極反共,制定「溶共、防 共、限共、反共」方針,掀起抗戰期間的第一次反共高潮。 重慶軍事委員會直屬臺灣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在浙江金華成立,臺灣獨 立革命黨主席李友邦為隊長兼團長。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同意丘念臺將東區服務隊歸建,前往潮汕前線 協助當地駐軍做青年組訓和民眾工作。 1940 年   鍾和鳴與新婚妻子蔣碧玉及表弟李南鋒於年初先赴上海。 蕭道應臺北帝大醫學部畢業後與黃素貞結婚,前往上海英租界,再與蔣 碧玉與李南鋒轉往九龍,會合鍾和鳴,進入廣東東江流域惠陽,以「日 諜嫌疑」被第四戰區十二集團軍所屬惠淡指揮所營部扣押,幸經丘念臺 營救,解送桂林軍事委員會審查。 1941 年   農曆年前,鍾和鳴與李南鋒分發韶關民運工作隊受訓;蔣碧玉和蕭道應 夫婦同派南雄陸軍總醫院服務。蔣碧玉與黃素貞先後產子,後往廣東始 興送子,五人前往羅浮山山腳東區服務隊駐紮地——博羅縣徐福田。鍾 和鳴與蔣碧玉分別易名為鍾浩東與蔣蘊瑜。 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政府發表對日、德、意宣戰公告。 1942 年   中、英、美、蘇、荷等二十六國在華盛頓簽署共同作戰宣言。 1943 年   中國國民黨直屬臺灣執行委員會,在福建漳州正式成立,臺南人翁俊明 出任主任委員,丘念臺、謝東閔等任執行委員,策進收復臺灣失土的工 作。丘念臺致函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秘書長吳鐵城,建請恢復臺 灣省制及設立臺灣省黨部。 鍾浩東的父親鍾鎮榮過世。 中、英、美三國首腦會議,發表《開羅宣言》,宣告「臺灣澎湖群島等 歸還中國」。     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改編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 縱隊)。司令員曾生。 22

1944 年   國民黨中央把直屬臺灣執行委員會黨部遷往福建永安。丘念台帶蕭道應 、鍾浩東及李南鋒,步行 20 天前往述職。 蔣碧玉在橫壢旅舍生第二個兒子。 鍾浩東參加抗日民主同盟,並準備轉移東江縱隊;又和徐森源、李南鋒、 鄧慧深入廣州淪陷區,策動臺灣同胞反對日本。 1945 年   丘念台率領粵東工作團,由羅浮山區撤往惠州。 蘇、英、美雅爾達會議,討論戰後世界問題的處理。 丘念台率領粵東工作團移駐梅縣南口圩。鍾浩東與蔣蘊瑜前往梅縣嵩山 原鄉一遊。 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歐洲戰火停止。 《波次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日本無條件投降。 鍾浩東在廣州惠愛路(今中山四路)設置臺灣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三分團 辦事處,協助旅居廣州的臺胞返鄉。 丘念台在花地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廣州行營臺籍官兵集訓總隊,蕭 道應為中校政訓主任,黃素貞為少校教官兼女子大隊副大隊長。 臺灣區受降典禮在臺北公會堂舉行,臺灣復歸祖國。 1946 年   鍾浩東陪同東江縱隊疏散出來的屏東客家人鍾國輝去香港找組織關係。 鍾浩東租貨輪,把滯留廣東的臺胞分三批送回臺灣。蔣碧玉帶著兩歲大 的老二,與蕭太太及李南鋒等,坐第一批船先行返臺。鍾浩東自己則隨 第三批返臺。 中國全面內戰爆發。     臺灣省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蔡孝乾任書記,張志忠任委員兼武工部長 鍾浩東經吳克泰介紹,正式入黨。 鍾浩東擔任基隆中學校長,徐森源任訓導主任,鍾國輝任事務主任。原 東區服務隊隊員黎明華從梅縣老家前來。 鍾浩東與蔣碧玉的三子出世。 1947 年   二二八事變爆發。鍾浩東安排基隆中學外省同事及其家屬,搭火車到南 部避難。事變後,黎明華任基隆中學訓導處幹事,後轉中壢義民中學任 教。 民盟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在臺北成立。 23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大事紀年表

大事紀年表 丘念臺就任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 臺灣省工委會基隆中學支部成立。 省政府依據中央所頒「後方共產黨處理辦法」,令本省境內共產黨員於 10 月底前登記,逾期依法究辦。 1948 年   臺灣省工作委員會發行《光明報》。戶口 ( 身份證 ) 總檢查。 遼瀋戰役結束。東北全境為共產黨解放。 國民政府任命陳誠為臺灣省政府主席,蔣經國繼丘念臺任省黨部主任。 1949 年   蔣介石派蔣經國去上海,將中央銀行現金移存臺灣;宣佈引退,仍以國 民黨總裁身分領政。蔣經國奉命轉運中央銀行儲存的黃金、白銀五十萬 盎斯,前往臺灣、廈門。 省主席陳誠公佈實施三七五減租。 人民解放軍分三路渡江,先後解放南京、上海。 臺灣地區實施軍事戒嚴令;「懲治叛亂條例」頒佈實施。 幣制改革,發行新臺幣;舊幣四萬元折合新臺幣壹元。舊幣如同廢紙。 保密局提審臺大商科畢業的王明德,循供捕獲鍾浩東、蔣碧玉和妹妹戴 芷芳在內的所謂「共產黨員及涉嫌份子 44 人」。 防衛司令部公佈:通共或隱匿共黨不報、造謠惑眾、煽動軍心、破壞交 通與電訊者皆處死刑。 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公開宣佈:破獲共產黨的「光明報及基隆市委會案」, 槍決張奕明、鍾國員、羅卓才、談開誠等四人。鍾浩東移送感訓。 1950 年   李蒼降夫婦在臺北市南京東路住所被捕。 蔣介石復職,提名陳誠任行政院長,積極推進反共抗俄政策。 全省戶口總檢查。 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蔣經國宣佈:偵破中共臺灣工委會 ( 蔡孝乾 ) 案, 並公佈《在臺中共黨員自首辦法》。 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駛入臺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 行政院制定勘亂時期檢肅匪諜聯保連坐辦法。 省保安司令部軍法處將鍾浩東、李蒼降、唐志堂發交憲兵,綁赴馬場町 刑場槍決。

24

1951 年   基隆中學教務主任方弢、國文老師藍明谷槍決。 1953 年   鍾浩東母親去世,始終不知道鍾浩東已經犧牲。 1954 年   張志忠、邱連球槍決。 中 ( 臺 ) 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 1987 年   蔣碧玉以「蔣渭水之女」的身分在夏潮聯誼(合)會等團體舉辦的臺灣 民眾黨建黨六十周年紀念會復出。     臺灣地區解除戒嚴;動員時期國家安全法同日實施。     執政當局開放由第三地區前往大陸探親。         蔣碧玉通過蕭道應夫婦協助,聯繫上當年送人收養的兒子。 1988 年   蔣碧玉參加臺灣農民反對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的遊行;高票當選中國統 一聯盟創盟執行委員;參加戰後臺灣第一次慶祝五一勞動節遊行;在廣 州車站重逢離散 45 年的長子。 《人間》雜誌刊載關於鍾浩東與蔣碧玉的報導——《幌馬車之歌》。 1991 年   蔣碧玉參加五 O 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及犧牲者家屬首次在臺北青 年公園及馬場町刑場公開舉行的追思紀念會;參加「反對白色恐怖」 人大遊行。 1994 年   侯孝賢導演的電影《好男好女》(原著《幌馬車之歌》)開鏡。 1995 年   蔣碧玉病逝臺北。

25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序曲 - 反殖民

1950 年 10 月 14 日清晨,臺北青島東路軍法處看守所的押房門鎖喀啦喀啦 地響了。鐵門呀然打開。兩個面孔猶嫌稚嫩的憲兵,端槍、立正,站立鐵門兩側 冷然喊道:「鍾浩東、李蒼降、唐志堂,開庭。」整個押房和門外的甬道立時落 入一種死寂的沉靜之中。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安靜地向同房難友一一握手,然後 在憲兵的扣押下,一邊唱著《幌馬車之歌》,一邊從容地走出押房。伴奏著腳鏈 拖地聲,押房裡也響起了由輕聲而逐漸宏亮的大合唱。 《幌馬車之歌》的歌詞是說:

序曲:

黃昏時候,在樹葉散落的馬路上,目送你的馬車, 在馬路上幌來幌去地消失在遙遠的彼方。 在充滿回憶的小山上,遙望他國的天空,憶起在夢中消逝的一年, 淚水忍不住流了下來。 馬車的聲音,令人懷念,去年送走你的馬車,竟是永別。

反 殖 民 臺灣社會運動已進入第三期,無產階 級的勝利迫在眉睫。凡我青年同志須 極力奮鬥,舊同志要加倍團結,積極 援助青年同志,期望為同胞之解放而 努力。

情感豐富的鍾浩東很喜歡唱這首歌。日據的 1935 年,他和太太蔣碧玉剛認 識時就教她唱了。他告訴她,每次唱起這首歌,就會忍不住想起南部家鄉美麗的 田園景色。

——蔣渭水 .1931

1981 年鍾鐵民在家墓 立的「鎮榮公」行誼。

26

27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序曲 - 反殖民

鍾浩東 (1915-1950),本名和鳴。祖籍廣東梅縣。世居屏東,代代業農。父 親鍾鎮榮 (1894-1943) 不滿日本的殖民統治,報戶口時憤而改報鍾蕃薯。他經常 往來海峽兩岸做生意,1932 年遷居美濃尖山,經營農場。日據時代,屏東郡守 看到他,都要親自端椅,延請入座。六堆一帶的客家父老,很少有不知道鍾蕃薯 的。他娶了兩個老婆。鍾和鳴是大老婆生的。鍾理和則是小老婆生的。和鳴與理 和差不多同時出世,前後只差廿多天而已。剛出世時,理和白白胖胖,家人昵稱 「阿成」;和鳴又瘦又黑,家人昵稱「阿謝仔」。那時候,鍾蕃薯喜歡抱理和。 他眼裡還看不見和鳴。 蔣渭水 (1891-1931) 就讀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期間就非常關心祖國的革命運 動。畢業後在臺北市太平町二丁目(今延平北路二段)開設大安醫院,仁術濟世, 參與臺灣議會請願運動,奔走四方,籌組臺灣反日統一戰線的團體。1921 年 1 月 10 日,蔣碧玉在大安醫院二樓出生。生父戴旺枝家庭富有,傾囊支持蔣渭水 抗日。蔣渭水一手促成他和么妹結婚。因為蔣渭水的二老婆阿甜(陳精文)喜歡 蔣碧玉,就過繼給她作女兒。

鍾鎮榮 (1894-1943) 28

29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序曲 - 反殖民

1925 年 1 月 6 日《台灣民報》在大安 醫院樓下的發送實況。

橫濱臺灣人會歡迎臺灣議會設置請願團。

1921 年 10 月 17 日,由臺灣知識份子組織啟蒙會改組的新民會,聯合其他 進步團體和個人,在靜修女學校正式成立臺灣文化協會,推舉林獻堂為總理,蔣 渭水為專務理事。從此展開臺灣抗日民族解放運動的文化鬥爭。 蔣渭水與陳甜(左一、二)。

30

1927 年 1 月,臺灣文化協會左右分裂。左派取得領導權。蔣渭水與代表地 主資產階級利益的林獻堂等人另創臺灣民眾黨,主張確立民主政治建設、合理經 濟組織、革除社會不良制度。1931 年 2 月改組,反對總督統治、宣傳階級鬥爭。 隨即遭到臺灣總督府禁止結社的處分。

31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序曲 - 反殖民

左:殖民當局在芝山巖為被殺的日本學官立碑。 左下:1890 年 10 月明治天皇發布的教育敕語。 下:蔣渭水(坐右二)與臺灣民眾黨的同志們。

臺灣文化協會幹部:蔣渭水、蔡培火、蔡式榖、陳逢源、林呈祿、黃呈聰、黃 朝琴、蔡惠如。(左起)

1895 年 6 月 17 日,攻佔臺北城的日軍舉行了始政式。9 月 20 日,殖民的 總督府學務部在臺北市士林芝山巖設立學堂,先後招收 21 名臺胞為日本語練 習生。展開殖民地臺灣的國民教育。1896 年元旦,義民搗毀這所全臺惟一的 學堂。4 月,總督府公佈直轄學校官制,在全臺各重要城市設國語傳習所,支 付經費,擴大辦理殖民地臺灣的國民教育。起初,由於臺灣「人民不忘懷祖國, 各地治安不良,芝山巖之變,以及惟恐入學後被徵為士兵」等因素,招生非常 困難。 1921 年 10 月 17 日,由臺灣知識份子組織啟蒙會改組的新民會,聯合其 他進步團體和個人,在靜修女學校正式成立臺灣文化協會,推舉林獻堂為總 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從此展開臺灣抗日民族解放運動的文化鬥爭。

32

1927 年 1 月,臺灣文化協會左右分裂。左派取得領導權。蔣渭水與代表地 主資產階級利益的林獻堂等人另創臺灣民眾黨,主張確立民主政治建設、合理經 濟組織、革除社會不良制度。1931 年 2 月改組,反對總督統治、宣傳階級鬥爭。 隨即遭到臺灣總督府禁止結社的處分。 1895 年 6 月 17 日,攻佔臺北城的日軍舉行了始政式。9 月 20 日,殖民的總 督府學務部在臺北市士林芝山巖設立學堂,先後招收 21 名臺胞為日本語練習生。 展開殖民地臺灣的國民教育。1896 年元旦,義民搗毀這所全臺惟一的學堂。4 月, 總督府公佈直轄學校官制,在全臺各重要城市設國語傳習所,支付經費,擴大辦 理殖民地臺灣的國民教育。起初,由於臺灣「人民不忘懷祖國,各地治安不良, 芝山巖之變,以及惟恐入學後被徵為士兵」等因素,招生非常困難。

33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1898 年 7 月 28 日,總督府公佈公學校令,將各國語傳習所改為公學校,費 用改由街庄社負擔。8 月,再公佈公學校規則,規定:就學年齡為 8 歲以上,14 歲以下。修學期限 6 年。教學科目包括:修身、國語 ( 日語 )、作文、讀書、寫 字、算術、唱歌、體操。日本帝國從此建立了在殖民地臺灣發展國民教育的基礎。 1919 年 1 月,總督府公佈臺灣教育令。1922 年 3 月再公佈新臺灣教育令,確定 公學校修業年限為 6 年,就學年齡提前至 6 歲,並且增加日本歷史及手工實業等 科目。

序曲 - 反殖民

就在 1922 年,在私塾讀了兩年的漢詩文後,鍾和鳴與鍾理和一同進入鹽埔 公學校,接受充滿軍國主義色彩的殖民教育。 公學校畢業後,鍾和鳴經校方推薦,不必經過考試即可保送長治公學校高等 科。但日本人之所以設立二年制的高等科,其實暗含著「歧視教育」的用意。首 先,它想利用「高等」的美名來籠絡臺灣人民,使其不求上進;其次,高等科完 全是簡易的職業教育,與上級學校缺少聯絡,對於有志升學的臺灣人子弟設定了 極大的限制。因此,鍾和鳴拒絕保送,考進高雄中學,並且結識了同樣具有強烈 民族意識的客籍同學蕭道應。 1931 年 8 月,蔣渭水不幸病逝臺北醫院,遺囑交待:「臺灣社會運動已進 入第三期,無產階級的勝利迫在眉睫。凡我青年同志須極力奮鬥,舊同志要加倍 團結,積極援助青年同志,期望為同胞之解放而努力。」 鍾浩東剛好赴大陸瞭解祖國的社會狀況。噩報傳到上海,各界人士殊為惋 惜,各大報館都有發表消息,並介紹他從事解放運動的概要。在臺籍前輩石煥長、 張月澄、莊希泉等人發起的追悼會上,他還當場痛哭了好久。

上:《幌馬車之歌》日文歌詞 右上:日據時期殖民地臺灣學生的上課情景。 右:蔣渭水臨終前與親友同志合攝於臺北醫院。

34

雄中時期的蕭道應 (第一排右一)。

35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一樂章 - 原鄉人的血

左:就讀臺北高校的鍾和鳴(以燈柱 算起右四)與其他臺灣青年。 下:鍾和鳴(左脫帽者)與臺北高校 同學。

第一樂章: 原 鄉 人的 血 我不是愛國主義者。但是原鄉人的血 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三哥 如此,我亦未能例外!

——鍾理和 .1959

1934 年 4 月,鍾和鳴考入臺北高校第十屆文科乙類。同班共有 30 名學生, 臺灣人僅有 3 名。文科學生的出路是進入大學的文學、法學、經濟學及商學等學 部。乙類以德文為第一外國語言,英文為第二外國語言,均是必修課目。修業年 限三年 ( 戰時縮短為兩年 )。 當時,日本全國共有卅八所高等學校。非高等學校畢業生無法進入八所帝國 大學的任何一校。所以,高等學校是中學校學生最仰慕的學校。戴上那頂有兩條 白線環繞校徽的帽子的臺灣籍高校生,尤其是臺灣少女崇拜的對象。鍾和鳴與蕭 道應、鍾九河等從南部來的客家青年的租所,就叫白線寮。

36

37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一樂章 - 原鄉人的血

在臺北高校,鍾和鳴幾乎總是夜讀到深夜一、兩點,早上五、六點又爬起來 讀書。在戰爭低氣壓籠罩的二年級時,因為用功過度,患了輕微的精神衰弱症, 受了涼,咳嗽不止,就疑心自己患了肺病,住進臺北醫院(今臺大醫院)。鍾蕃 薯非常痛惜這個兒子,深怕他病逝,竭盡心力要把他治好,買了好多高貴的藥材 寄給他,並要他辦休學,住院,靜養。鍾和鳴住院,靜養半年才出院。也就在住 院期間,認識了在臺北醫院看護婦養成所學習兩年後,按規定留院義務服務一年 的,十六歲的蔣碧玉。

左:初識鍾和鳴的少女護士蔣碧玉。 上:就讀護士學校的蔣碧玉(左)與同學。

1895 年 6 月 20 日,日軍攻佔臺北城並舉行始政式的三天後,在臺北城 外大稻埕千秋街(今貴德街)設立大日本臺灣病院。 1896 年 4 月,臺灣病院因改隸臺北縣管轄,改稱臺北病院。1897 年 5 月, 臺灣總督府醫院官制公佈,臺北病院改稱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1898 年 7 月,臺北醫院遷至城內明石町(今常德路一號)。 1936 年 4 月 1 日,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成立。1938 年 4 月,臺北醫院 正式併入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改稱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從此確 立為臺灣首善大學的教學醫院。 上:病後初癒的青年鍾和鳴。 右上:1898 年 7 月完工的「臺灣總 督府臺北醫院」。 右下:1945 年 11 月 15 日,原臺北 帝大附屬醫院改稱國立臺灣 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38

臺灣光復後,臺北帝大醫學部附屬醫院改稱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 院。但是一般民眾仍沿用臺北醫院之名。一直到 1960 年以後,臺大醫院的 簡稱才漸漸被大家接受。

39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一樂章 - 原鄉人的血

左上:蔣碧玉(右一)與殖民地臺灣的「南丁格爾」。 左下:聆賞古典音樂的白線寮青年。 右:蔣碧玉與鍾九河(戴白線帽者)等人去郊遊。

蔣碧玉就讀蓬萊女子公學校時,擅於唱歌、跳舞,出盡風頭,自然就對音樂、 舞蹈有特殊的愛好。10 歲那年,蔣渭水病逝,家裏馬上面臨經濟壓力。她原先 懷抱的,到日本上野音樂學校深造的理想,遭到阻礙。蓬萊高等科畢業後,她就 放棄報考第三高女,準備出社會做事。那時候,戴家大姐在紅十字會醫院 ( 今中 興醫院 ) 做護士。蔣碧玉曾經在那裏住過院,對護士感到好感而羡慕,就報考臺 北醫院看護婦養成所,開始了她少女護士的生涯。

臺北醫院看護婦養成所規定,年滿 15 歲以上、20 歲以下的未婚女性,公學 校高等科畢業或高女二年級以上學歷者,才能報考。考試科目包括國文(日文)、 數學、歷史、地理、作文等筆試,醫院院長的口試,以及身體檢查。據統計,每 年約錄取 30 人。在民族差別待遇下,日本人錄取 25 名,臺灣人僅錄取 5 名。競 爭非常激烈。養成所兩年學習期間,一律住校;學費、吃住全免;期間接受紮實 的護士課程及實習。畢業後必須留院義務服務一年。但是,在學或服務期間,如 果被查到交男朋友或觸犯校規,便會遭到退學或離職的處罰;如果還在義務服務 期間的話,還得償還學費。

40

41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一樂章 - 原鄉人的血

基於殖民地青年共有的民族意識,蔣碧玉與鍾浩東相識以後,也就相交得更 加密切而深刻。鍾浩東出院後,蔣碧玉經常利用下班時間,到古亭町白線寮,找 鍾浩東與蕭道應、鍾九河等,那些當時女孩子最為愛慕的、戴白線帽的高校青年, 讀書,討論,聽古典音樂。假日則相約去郊遊、爬山。 蔣碧玉說,有一次,他們一群人去草山,她與鍾浩東脫隊,結果迷路了。當 他們走到山裡的旅館時,天已經暗了。由於沒有路燈,下山危險。他就訂了一個 房間,打算休息一晚,明天天一亮就下山。因為累了,她一躺下來就要睡著了。 可他躺了一會就爬起來,一邊搖她,一邊說:「不管怎樣,我們今晚一定要下山。 不然會出事的。」她聽不懂他話裡的意思,不肯起來。他不管她如何撒賴,非要 她起來不可。她只好爬起來,跟著他摸黑走下山。

上:蔣碧玉與鍾和鳴爬面天山。 左一:許強 (1913-1950)。 左二:就讀臺北高校的鍾九河。 左三:鍾九河告別式。

42

43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一樂章 - 原鄉人的血

1937 年七七事變後,蔣碧玉通過在白線寮認識的臺北帝大醫學部學生許強 (1913-1950) 的分析,知道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戰爭真相。有一次,他們一 起參加不得不參加的慶祝「勝利」的提燈遊行,當隊伍走到西門町圓環時,許強 指著噴水池中四個噴水的水牛銅像對蔣碧玉說:「你看,我們臺灣人民就像那四 隻水牛。」她不解地問怎麼說呢?他就說,我們辛勤勞動的收穫,就像水一樣, 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壓榨剝削下,統統都吐出來了。當隊伍經過總督府時,他又故 意讓燈燒掉,以示抗議。她也跟著這樣做。 鍾浩東因為決心投入抗戰的行列而抱持獨身主義,因而一直暗中撮合蔣碧玉 與他的同鄉好友鍾九河之間的愛情。鍾九河是家中三兄弟的老三,公學校的日本 人校長誇他是美男子,唸雄中時喜歡划船,受了腰傷,鄉下醫生誤診,變成慢性 腎臟炎。他曾經對蔣碧玉說,他在聽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時,腦海中自然會 浮現穿著白衣的她從花園中走出來的畫面,非常漂亮。也許是她已不自覺地愛上 鍾浩東之故吧,她終究不曾對九河有過男女愛戀之意。九河知她對他沒什麼意 思,非常難過。因為這樣,不能喝酒的他,竟然在高校畢業那天,喝了好多的酒。 高校畢業後,他本來要去讀京都帝大法學部,因為病了,就沒過去。鍾和鳴到日 本留學後,他終因腎炎病故。臨死前,他留下自己常年戴著的手錶,給鍾和鳴作 紀念;同時還特別向掌管家裡財務的鍾和鳴的大哥要求說:「和鳴以後若缺錢用, 希望一定要給予援助。」

44

左上:黃素貞。 左下:鍾理和及弟弟鍾里義 ( 右一 ) 與姑表邱連球 ( 左一 )。 右下:蕭道應與黃素貞。

45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一樂章 - 原鄉人的血

1937 年中日戰爭爆發後,日本當局強制臺灣人撤出福州。黃素貞與養父一 家只好於 8 月 19 日搭船返臺。當時,學北京話是臺北的風尚。她於是通過朋友 介紹,成為幾個民族意識強烈,熱愛祖國的臺北高等學校和帝國大學醫學部學生 的北京話老師。這些學生包括在日本留學回來渡暑假的鍾和鳴,以及鍾九河、蕭 道應等客家人;另外,還有不是客家人的許強。

1934 年蕭道應(左起)與摯友鍾九和、許燦煌、鍾浩東、吳文 華聚餐商討籌組「醫療服務團」,回國抗日。

鍾番薯在大陸的生意失敗後,轉至屏東經商。鍾和鳴也遠赴日本留學。第二 年,七七事變發生。鍾理和被編入防衛團。北平、天津、太原,相繼淪陷後,鍾 和鳴自日本匆匆回來,昂奮而緊張,東奔西走,鼓動包括姑表邱連球與異母兄弟 鍾理和在內的年輕朋友,起而抗日。國民政府遷至重慶,時局漸成膠著狀態之後, 他再度自日本回鄉。這時他已決定要去大陸參加抗戰。鍾理和和邱連球送他到高 雄。一路上都有新兵的送行行列,拉長了脖子在唱陸軍進行曲。鍾和鳴深深地埋 身車座裡,表情嚴肅,緘默不語。鍾理和告訴鍾和鳴,他也要去大陸。鍾和鳴微 露笑意,靜靜低低地說:好,好,我歡迎你來。 鍾理和《原鄉人》.1959

46

47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一樂章 - 原鄉人的血

鍾和鳴等人認為,這次的中日戰爭,關係著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但在臺灣 已經很難從事反日運動了。他們與其在臺灣這樣活下去,不如回大陸參加抗戰。 這也是他們學北京話的目的。後來,鍾浩東考慮到,既然大部分人學醫,那麼, 就乾脆組個醫療服務團,到中國內地,為抗戰服務。 李南鋒,鍾浩東的姑表弟。1919 年出生於屏東郡高樹庄大路關。公學校畢 業後進入私塾,跟隨父親和另請的老師讀漢文兩年,反日民族意識和熱愛祖國的 情懷也被啟發而覺醒。他和鍾浩東從小一起長大。鍾浩東去日本留學,只要放假 回來,他們都會聚在一起,東南西北地聊。後來,鍾浩東因為籌組醫療服務團的 計畫不能落實,就找李南鋒與蕭道應、黃素貞和蔣碧玉,另外組團,到大陸參加 抗戰。 1940 年元月,鍾浩東帶領李南鋒和新婚的蔣碧玉,三人先行赴上海。他們 聽說,當年與蔣渭水共組臺灣民眾黨,任該黨秘書長兼機關報《臺灣民報》主筆 的謝春木,在被殖民當局列為「要犯」後逃到上海。鍾浩東因此認為,找到謝春 木,應該就可以找到參加抗戰的路。到了上海,他們就一方面探尋,一方面等待 四月才能畢業帝大醫學部的蕭道應及其妻子黃素貞。

左上:1940 年的上海外灘。 右上:李南鋒(1919-2012)(何經泰攝影) 左下:蕭道應與帝大醫學部同學。 右下:1990 年蔣碧玉重返上海。

48

49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二樂章 - 戰歌

第二樂章:  戰   歌

鍾和鳴等人認為,這次的中日戰爭,關係著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但在臺灣 謝春木(1902—1969),彰化二林人。日本東京師範高等師範學校畢業。曾以筆 名“追風”發表臺灣新文學史上第一篇小說<她要往何處去>及第一首新詩《詩 的模仿》。1927 年,與蔣渭水等人共組臺灣民眾黨,任秘書長兼機關報《臺灣 民報》主筆。1931 年被臺灣殖民當局列為「要犯」而逃往上海。1932 年“一• 二八事變”爆發後,與當時僑領許翼公共組上海華僑聯合會,募捐支持十九路軍 抗日。1940 年,改名謝南光,在重慶積極參加籌備和領導臺灣革命團體聯合會, 致力光復臺灣。抗戰勝利後,擔任國民政府駐日代表團專員、第二組(政治)副 組長。1949 年 4 月,參與策劃駐日代表團投共未成而被開除職務。1950 年與臺 籍華僑甘文芳、劉明電等組織臺灣省民主和平促進會,抗議美國侵臺,遭到臺灣 當局多次通緝。1952 年 5 月,前往大陸,先後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常委。

南海風波惡,惠、博、增、從落,白 雲山下倭兵著。步行二千里,東區服 務隊,動員民眾自衛,嶺外三州作根 據,除人民疾苦,善人民生計,大家 奮起老幼男女,必收復失地。 ——《東區服務隊隊歌》 詞:丘念台 / 曲:林啟周

謝春木(1902—1969)

50

51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二樂章 - 戰歌

左上:電影《好男好女》鍾和鳴(右一,林強飾)、蔣碧玉(右二,伊能靜飾)、 蕭道應(左一,藍博洲飾)等人的劇照。(蔡正泰攝影) 左下:電影《好男好女》惠陽前線指揮所的劇照。(蔡正泰攝影) 右上:電影《好男好女》的審訊劇照。(蔡正泰攝影)

1940 年 7 月,鍾浩東五人在九龍會合,搭乘廣九鐵路線火車,進入廣東, 然後一路北上到沙奐村小站下車,開始步行。沿途觸目所見,盡是被日機轟炸得 破破爛爛的鄉村房舍。他們走了好幾個鐘頭,在天黑前,走到淡水,過夜。第二 天,他們改搭一艘大約可容納兩三百人的木船,沿著東江,來到惠陽。他們聽說 國民黨縣黨部在惠陽,天真地以為:到了惠陽,就可以通過黨部安排,前往重慶。 天已經黑了。剛下船,馬上就有士兵前來,要求檢查他們的身份證。他們沒有身

他們被扣留了三天,前後有三名軍官審問。內容主要是:哪裡人?為何回國? 有何企圖?有何希望?臺灣家人的情形等等。審問的軍官先用廣東話問,然後透 過翻譯,用北京話譯給他們聽。他們用北京話回答,再由通譯用廣東話譯給法官 聽。這樣一來一往,語言的溝通有一定困難。所以,無論他們如何表明動機、身 份及救國的熱情,都沒有被接受;一口認定他們五個臺灣青年是日本派來的間諜、 漢奸,硬要把他們槍斃。

分證,就被駐防廣東的第四戰區十二集團軍所屬惠淡指揮所扣押在營部所在的一 座大祠堂。 52

53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幸好,少將參議丘念台 (1894-1967) 從前線到惠陽領餉,知道此事,於是請 求閩贛粵邊區總司令香翰屏,讓他跟他們五個臺灣青年面談。他們都向丘念台堅 決表示:不是替日本工作,並各自述說愛慕祖國的熱誠摯意。丘念台不只認識蔣 渭水,也認識鍾浩東的父親和蕭道應的伯父,於是叫他們各寫一份陳情書,呈送 上級,並替他們請求暫免執行槍決,解往後方,察看偵審。這樣,丘念台就救了 他們五人七命。因為蔣碧玉和黃素貞都懷孕了。

第二樂章 - 戰歌

1938 年 10 月,日軍侵佔廣州 (21 日 )、武漢 (27 日 ) 之後,全國的抗日戰 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中共領導的敵後遊擊的開展和抗日根據地的迅速擴大, 嚴重威脅日軍後方。日軍不得不暫停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改以主要力 量對付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並且將戰爭初期對國民黨「軍事打擊為主、 政治誘降為輔」的策略,改變為「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策略,加緊 對國民黨誘降。

左上:電影《好男好女》的扣押劇照。(蔡正泰攝影) 左下:少將參議丘念台 (1894-1967) 右上:1938 年 10 月至 1940 年 3 月的東江地區政治形勢示意圖。

54

55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二樂章 - 戰歌

左:1990 年 4 月蔣碧玉重回桂林軍事委員會舊址。 中、右:1990 年 4 月,蔣碧玉由長子和長孫陪同,重訪廣東南雄的陸軍總醫院舊地。(何經泰攝影)

國民黨於是在日本誘降、英美勸降之下,開始從「國共合作、共同抗日」, 走向「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道路。1939 年 1 月,第五屆五中全會制定「溶共、 防共、限共、反共」方針,隨即在各地製造一系列反共事件,掀起抗戰期間的第 一次反共高潮。廣東東江地區的形勢也隨著全國形勢的變化而變化著。日軍退出 惠陽、博羅以後,東江地區出現了安定的局面。國民黨於是向共產黨人開刀。 就在國共合作破裂的局勢下,鍾浩東等人天真地闖入國共黨爭的戰場。因為 沒有足夠的證據指稱他們「共產黨」,於是就給扣上「日諜」的罪名。 1990 年 4 月蔣碧玉重回桂林軍事委員會舊址。

丘念台走後,他們在惠陽又關了一個多月,然後由軍士押解,有時坐船,有 時坐貨車,但走路的時候較多,一站交一站,移送到廣東戰時省會韶關,關押在 第十二集團軍軍法處芙蓉山監獄十幾天,然後移送鄉下的憲兵隊。 12 月初,他們又由一名憲兵副官押解,搭乘火車,經由長沙,在薄暮中抵 達山水迷濛的桂林。他們忍著一站一站的煎熬,終於被押到軍事委員會,又被看 管了一個月。 1941 年,舊曆年前,他們又坐上夜行火車,被送回韶關。鍾浩東與李南鋒 被分發到民運工作隊受訓。蔣碧玉和老蕭夫婦被分發到南雄陸軍總醫院服務。南 雄陸軍總醫院是用木頭、竹子和茅草等搭建的臨時野戰醫院,包括內科、外科、 眼科、皮膚科和為一般老百姓服務的門診部。此外,也設有一間克難式的手術房。

56

57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二樂章 - 戰歌

蔣碧玉和黃素貞在衛生材料處工作,軍階都是上士護士,不久又同升為准 尉。她們一同住在村子裡,一棟醫院租借的木造民房的二樓,一間住十人。農曆 年(1 月 27 日)後,也就是二月初,蔣碧玉的長子出世。2 月 28 日,黃素貞也 生了一個男孩。 蕭道應是上尉醫官,配有一間單人宿舍。為了切磋醫務、討論國事和人生問 題的方便,他後來就搬去跟一位上海同濟醫學院畢業的張醫師同住。通過張醫師 的介紹,他們對祖國有了進一步認識,尤其是對國共之爭的歷史,也有了更加深 刻的理解。 9 月,他們接到丘念台的信。丘念台聽到他們五人被釋放的消息,立即呈請 七戰區,把他們派到他領導的東區服務隊。在信上,他邀請他們到前線參加工作, 並且強調必須五個人整體行動,缺一不可,但小孩不能帶去。他們面議之後,決 定一本參加抗戰的初衷,去東區服務隊。蔣碧玉和黃素貞雖然心中痛苦,卻也不 得不割捨母子親情,把孩子送人撫養。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認識了四戰區張發奎司令的妹妹張三姑。她聽了他 們的遭遇與決心,很受感動,說她一定幫他們找到妥當的人領養孩子。蔣碧玉和 黃素貞痛哭了兩天三夜,終於下定決心,把孩子送到始興張三姑家。 1943 年,蔣碧玉路過始興,按址找到張三姑來信所說,收養孩子的蕭姓人 家的瓷器店。孩子的養母正陪著他在店門口玩,知道她的身份後便請她飲茶。在 茶樓,她看到才三歲大的孩子有模有樣地用著調羹、茶杯,一點也沒有生份、不 適應的狀況。她於是真正放下心來,回去前線,繼續抗戰。

上:時隔半世紀,在物逝人非,不確定的情況下,蔣碧玉終於通過 一塊被村民當作墊腳石的某病逝醫官的墓碑,確認了醫院舊址。 (何經泰攝影) 左下:1990 年 4 月,蔣碧玉與藍博洲在始興收養孩子的蕭姓人家門前。 右下:東區服務隊隊部舊址──三星書室。 58

59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二樂章 - 戰歌

這之後,經過長年的曲折尋找聯繫之後,他們母子才又再次見面。 1988 年 5 月 4 日晚上,蔣碧玉從臺灣飛抵香港。到了下榻的旅館,她 立即給長子打電話。她的長子放下電話後立刻從韶關趕到廣州。5 日早上, 她從香港搭火車進入廣州。在廣州車站下車時,迎接她的,除了 45 年不見、 已然年近半百的長子之外,還有一個未曾謀面的孫兒。

左上:丘念台(立右三)與東區服務隊隊員們。 左下:1990 年 4 月,蔣碧玉與老同志重返羅浮山。 (何經泰攝影) 右:1990 年 4 月,蔣碧玉與老同志重遊羅浮山 沖虛古觀。(何經泰攝影)

孩子送走了,他們便把傷心事拋到一邊,背起包袱,勇敢地踏上征途。 九月的天氣很爽朗。他們每天徒步趕五、六十公里路。天黑時,就找個小旅 社過夜。一路走得非常辛苦。到後來,鞋子破了,腳也起泡了。路,越來越 難走了。還好,到了東江下游,就有船可坐。這樣,熬過了十二天的水陸 行程,終於在天就要黑的黃昏時分,到達位於羅浮山山腳的東區服務隊駐 地——博羅縣福田鄉徐福田村的徐氏祠堂。 東區服務隊的所有隊員都打地鋪。每人分發一床軍毯和一條三、四尺見 方的包袱巾。睡覺時,把它鋪在地上,稍擋潮氣。行動時,則用它來包衣服、 書籍等,疊成長方形,然後用繩子紮好,揹到背上。冬天,天氣冷,他們就 向老百姓要來稻草,墊在包袱巾下面。只蓋一床軍毯,不夠暖和。他們便把 裝米的麻袋洗淨、晾乾,然後把兩個麻袋縫成一條來蓋。除此之外,每人還 分到一雙筷子和一個漱口杯。漱口杯既可以用來漱口、洗臉,又可以用來喝 開水、吃飯。每人每個月有三元零用錢,卻只能買到一塊肥皂。大體上,東 服隊的生活條件,就是這樣。

60

61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1943 年冬季,丘念台才收到國民黨中央黨部由四川重慶郵寄江西泰和,轉 遞廣東蕉嶺縣,再轉博羅前線防地的派令。同時也在臺灣黨部已經成立好幾個月 之後接到翁主委給他的信。但 11 月 18 日,翁俊明卻於福建龍溪遭人下毒而亡。 1943 年 11 月 26 日,中、美、英三國領袖在開羅會議後發表聯合宣言,確 定臺灣在戰後回復祖國地位。第二年 2 月,丘念台便帶著鍾浩東、蕭道應和李南 鋒三位臺籍隊員,步行二十天,到福建永安述職。他和黨部主持人商定幾項關於 臺灣黨務發展的工作計畫:一、派人深入廈、汕、穗、港,聯繫留駐各地的臺胞, 尤其要爭取日人所用的臺胞,建立工作站。二、在福建東山島設立工作站,運用 遠海漁船的船員,潛入臺澎,調查內情,溝通消息。他也和臺黨部書記長商定, 成立閩南工作團和粵東工作團,分頭運用華南各省淪陷區的臺灣僑民,滲入臺島 工作。這些滲入工作,進行不到三四個月,就發生很大的效果,各地的臺僑都聯 絡上了。 1939 年,重慶軍事委員會在浙江金華組成直屬的臺灣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 以對敵、醫療、生產報國、巡迴宣慰等為主要工作,並正式電委臺北蘆洲人李友 邦 (1906-1952) 為隊長兼團長。1942 年,臺灣義勇隊在金華淪陷前轉進福建龍 岩。同年夏天,奉上級命,成立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直屬臺灣義勇隊分團部。

62

第二樂章 - 戰歌

上:抗戰末期,丘念台提供給國民 黨中央的日軍情報之一。 左下:臺南人翁俊明出任中國國民 黨臺灣直屬黨部主委。 右下:臺灣義勇隊與少年團。(嚴 秀峰女士提供)

63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1943 年 8 月 31 日,鍾番薯過世,留了一份遺產給鍾浩東。鍾浩東於臺灣光 復後回臺,硬是不肯要這份父親留下來的遺產。因為族親長老的堅持,不好破壞 規矩,於是就把名下的財產交給弟弟里義經營。1949 年蔣碧玉出獄後,身上存 有的一些錢,給基中那些仍拘押在軍法處看守所的外省教職員送菜,全花完了。 後來,她就向親友借了點錢,在歸綏街風化區巷口擺了個小攤,賣紅豆餅營生。 在押的鍾浩東知道後,即刻寫信給南部老家的里義,要他處理名下的一片山林 地。里義收到信後,隨即設法變賣那片山園,然後上來臺北,將所得款項的一半 交給蔣碧玉。然而,這筆賣山所得的錢,在浩東槍決前幾天就用完了。

第二樂章 - 戰歌

上:抗戰勝利後鍾浩東在廣州中山公園。 左下:晚年鍾番薯 ( 中坐者 ) 與開山墾荒的夥伴。 右下:1990 年 4 月蔣碧玉與長子重返廣州中山 公園。

日本投降後,鍾浩東奉丘念台之命,率領另一部分團員前往汕頭工作站,協 助接收與安撫臺胞。這時候,老蕭夫婦和李南鋒已經離開丘念台所屬的工作團, 逕赴廣州。丘念台於是拿了一封李友邦寫給鍾浩東和蔣碧玉的信,說他們可以去 找他。鍾浩東和蔣碧玉看了信後才發現,丘念台因為怕他們過早離開,工作會停 頓下來,所以一直扣著李友邦給他們的信。鍾浩東於是帶蔣碧玉去見李友邦,然 後以臺灣三民主義青年團第三分團的名義,在廣州惠愛路(今中山四路)設置辦 事處,協助旅居廣州的臺胞返鄉。

64

65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三樂章 - 歸鄉

第三樂章: 蔣碧玉出生地太平町一帶住 民慶祝臺灣光復的街景。

歸   鄉 國共一邊在重慶開政治協商,一邊在 各地進行龍虎鬥 , 這叫作且戰且談。 在這中間夾雜著國民的呻吟、呼號, 而一般貪官污吏更站在這上頭,一邊 吆喝著一邊盡量把洋錢──國民的血 與汗往裡撈。這是勝利後的中國所有 的一切。 ——1946 年 1 月 4 日 鍾理和日記

日據末期被炸毀的臺大醫院 營養部及鍋爐房。

1946 年 4 月,鍾浩東在廣州擔任接收委員,不但沒有為自己積蓄財產,還 打電報要家裡匯三千銀元,向廣東省政府租了一條日本人留下來的舊貨船——沙 班輪,把滯留當地的臺胞分成三批送回臺灣。蔣碧玉帶著在橫壢惠安旅社出生, 才兩歲大的老二,與蕭太太及李南鋒等,坐第一批船,先行返臺,準備投入重建 臺灣的工作行列。他們在臺南安平登陸,上岸後,觸目所見,只能用「滿目淒涼」 四個字來形容。 66

67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三樂章 - 歸鄉

鍾浩東返臺後想要辦教育,於是輾轉經丘念台的支持,八月,開始接掌包含 高中與初中兩部的基隆中學校長。上任那天,在惠陽旅舍出生的老二急性瘧疾, 發燒一直不退,送臺大醫院急診,無法救治而死了。 鍾浩東有人情味,十分疼愛學生,遇有家境貧困的學生,總是自掏腰包墊付 學費;自己和家人卻住在學校後山簡陋的木屋中。他的思想與教學都很先進,同 時多才多藝,網羅不少一流教師到基中任教。它的校風和其他學校最大的不同, 首先就是民主氣氛很濃厚。雖然校長本人可以全權處理教務主任、訓導主任及老 師的聘任,但是,教務主任和訓導主任卻是在校務會議上通過選舉而產生。這應 該是全省獨一的。

上:儲安平主編,出有華北、臺灣航空 版的《觀察》週刊。

左:光復初期基中運動場旁中央入口 的校舍。 上:光復初期基隆中學全景。

68

基隆中學的老師們為加強學生在中文方面的學習,時常推薦他們閱讀課外書 籍及老師們經常傳閱的《觀察》、《展望》等雜誌。《觀察》是 1946 年 9 月在 上海創刊的政治時事性週刊。前身為 1945 年 11 月至 1946 年 4 月在重慶出版的《客 觀》雜誌,儲安平主編,主要撰稿人有張東蓀、傅雷、吳唅、費孝通等。它聲稱 代表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對國內各政黨不偏不袒。強調以民主、自由、進步、理 性為原則。主要欄目有專論、外論選譯、觀察通信、文藝、讀者投書等。對當時 的政局、戰局和經濟、文化、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進行廣泛的評論。出有華北、臺 灣航空版,據說最高發行量達十萬份。在國統區的知識份子讀者中有較大影響。 但 1948 年 12 月下旬卻被查禁。 69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三樂章 - 歸鄉

基隆中學國文老師藍明谷 (1919-1952) 在 228 事變後的 5 月,為自己譯注的 一本“中日對譯,拼音注解”的魯迅的《故鄉》,寫了一篇題為 < 魯迅與《故鄉》 > 的導言。8 月,這本譯注版的《故鄉》,作為中專以上臺灣學生學習國語的教材, 由現代文學研究會出版。

魯迅《故鄉》譯本的封面。

1946 年 1 月 4 日的鍾理和日記。

70

71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四樂章 - 二二八前後

第四樂章:

蔣碧玉回到臺灣後,在臺北廣播電臺上班,負責辦理業務。老二病逝後,她 心中難過,覺得對不起鍾浩東,決心要好好撫育即將出世的老三,以盡人母之責。 12 月,他們的第三個兒子出世。因為上班的關係,鍾浩東住在學校宿舍的時候 多,她則住在仁愛路的一幢日式房子。

二   二    八  前   後 同胞的血不是白流的,同胞們起來吧, 高舉著民主的旗幟,團結犧牲,繼續 前進,奮鬥到底。民主臺灣萬歲!民 主中國萬歲! ——臺灣民主聯盟 《二二八告同胞書》

二二八前夕的蔣碧玉懷抱滿 月後的三子與兩個妹妹。

72

73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四樂章 - 二二八前後

1947 年 2 月 28 日傍晚,臺北暴動的消息已傳到基隆。當晚 8 點以後,基隆 也發生暴動了。群眾襲擊各處的警察派出所,繳下一部分槍枝。有一群本省民眾 到基隆中學,要求打開軍械庫,讓他們拿走那些教學用的軍訓步槍。鍾校長不 在,總務主任鍾國輝在屏東內埔的家鄉養病,另外兩名主任又都是外省人,不能 出面。剛好在學校的蔣碧玉只好出面處理。因為她不肯打開軍械庫,那些民眾就 罵她,說她也是本省人,為什麼不開。她處境為難,只好告訴群眾,要槍,自己 去開。民眾便破門而入,搬走所有槍枝。鍾浩東從臺北回來,聽她報告後,還誇 她處理得很好。

左:二二八事件的街頭現場之一。 中:火燒專賣局總局現場之一。 右:火燒專賣局總局現場之二。

3 月 1 日早晨,基隆要塞司令部正式宣佈基隆戒嚴。下午,基隆巿參議會舉 行臨時大會,痛責陳儀暴政,要求解除戒嚴,並提出多項改革政治經濟的草案。 2 日下午六點,要塞司令部解除戒嚴。 鍾浩東和基隆中學一些民盟盟員,在學生中進行教育和發動工作。基隆中學曾經 召開師生大會,號召基中師生同情和支持臺灣人民反對美蔣的鬥爭。因為起義初 期帶有排斥外省人的性質,一切活動多由鍾浩東等人出頭。基隆市各校內均組織 學生自治會,隨後基隆中學與基隆女中、水產學校、家政學校共同組成學生自治 會聯合會,在基隆市區遊行,以示抗議。學生們包圍了基隆市憲兵隊,憲兵隊架 了機槍對著他們,但大家仿佛都不害怕。 74

75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四樂章 - 二二八前後

左:火燒專賣局總局現場之三。 右上:建於日據時期的基隆火車站。 右下:《二二八告同胞書》。

鍾浩東告誡其他老師:情勢還不明朗,不要盲動。同時要求學生,盡力保護 學校外省老師的安全。他們估計:起義可能持久下去,必要時就上山打遊擊。因 此決定由李南鋒和邱連球帶領,搭乘火車,把幾名外省同事及其家屬疏散到南 部,以便長期堅持打遊擊。圖為當時的基隆火車站。 事變開始不久,鍾浩東就寫了一篇不太長的大字報,文字簡練,很有水平, 讓他的妻舅戴傳李等人抄寫不少份,拿到街上去張貼。其中一張是署名臺灣民主 聯盟的《二二八告同胞書》。 安全局機密文件說,1946 年 7 月間,鍾浩東經詹世平介紹,正式參加共產黨。 詹世平,又名吳克泰,1925 年生於宜蘭三星鄉佃農家庭。1944 年 9 月,效法鍾 浩東與蔣碧玉等人,放棄臺北高校學業,出走上海,尋找抗戰組織。1946 年 3 月中旬,從上海回到臺灣,然後一面回臺大念書,一面在報社當記者。4 月下旬, 通過張志忠和臺灣的地下黨聯繫上,從此在校園和輿論界積極展開活動。

76

大概是在 1946 年底或 1947 年初,丘念台在臺北第一商業職業學校召開民建 社社員大會。當天,參加的有幾十人,除一部分原東區服務隊老隊員外,還有不 少和丘念台有關係的人。結果丘念台被選為社長,並選丘繼英、黃華、王致遠 ( 丘 念台女婿 )、鍾浩東和徐森源等五人協助他領導社務。丘念台搞民建社的目的主 要是維繫和培養幹部,以便進一步擴展他在臺灣的政治勢力。鍾浩東們則是為了 爭取丘念台,利用他的政治地位,取得公開職業,以掩護革命工作。

77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四樂章 - 二二八前後

青年時期的吳克泰。

鍾里志是鍾浩東的異母弟弟。他和作家鍾理和都是小母親生的,應邀到基隆 中學總務處,擔任出納組長。二二八事件後,他和藍明谷老師及基隆省立醫院王 荊樹醫師,組成一個小組,組織沒有名稱。他負責發展碼頭工人。鍾浩東失蹤後, 他也離開基隆中學,回去南部,展開走路生涯。最後於 1951 年元月 10 日,向警 務處刑警總隊駐高雄縣工作組「自首」。圖為 1955 年倖存的他回到老家與鍾理 和的合影。 王春長,基隆中學第十六屆畢業生,畢業於 1948 年。他認為,鍾校長的領 導方式十分民主,任內沒有軍訓課。學生可以蓄髮,甚至打領帶上學。鍾校長很 喜歡運動,硬式網球打得很好。因為這樣,基隆中學學生大多也很喜歡打網球。 鍾校長聘請的老師大部份是廣東或南部的客家人。雖然如此,他們也可以用閩南 話跟鍾校長談話。鍾校長有時也講客家話,但主持會議時一定講國語。有一次, 鍾校長親自帶他們到瑞芳侯硐的瑞三煤礦參觀,深入位於地下一兩百公尺的礦 坑,實際瞭解了礦工勞動的艱苦。

78

左上:1990 年 4 月,蔣碧玉與吳克泰在北京臺盟中央重逢。 右上:1955 年倖存的鍾里志 ( 左一 ) 攜眷回到老家與鍾理和 ( 右二 ) 等親 友的合影。(鍾鐵民提供) 下:光復初期的鍾浩東(坐右二)與六堆旅北客家鄉親們。 79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四樂章 - 二二八前後

丘繼英,廣東蕉嶺人。1938 年初,丘念台到陝北考察。他和幾個在陝北公 學學習的客家青年,一道去延安中央招待所會見這位同鄉。夏初,丘念台返廣東, 向第十二集團軍總司令余漢謀活動,弄到該司令部少將參議職銜,籌建抗日救亡 團體。他在畢業後也回到廣東,在丘念台身邊,團結進步青年,發動群眾,進行 抗日宣傳工作。10 月下旬,廣州淪陷後,他們撤退到梅縣,正式成立東區服務隊, 取得國民黨承認的公開活動的合法地位。1946 年 4 月,他到臺灣,擔任新竹縣 苗栗區區長。 二二八事變後,一群熱血的臺灣青年自發組織的讀書會,自印了一份研究馬 克思主義和研討臺灣時勢的刊物《光明報》。1948 年秋天,為了啟蒙一般民眾 對祖國的政治認識,堅定站在工農立場的階級意識,臺灣省工委重新部署該報, 轉移到基隆中學,負責傳播內戰的確實消息。

上:1947 年 9 月中共制定中國土地 法大綱,規定在消除封建性和半封 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 其田的土地制度的原則下,按人口 平均分配土地。 下:丘繼英,1995 年元月於廣東蕉 嶺。(藍博洲攝影)

1948 年畢業於基隆中學高中部的王春長。

80

81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方弢與張奕明夫婦。方弢,本名方澤豪,廣東省惠來縣人。北平中國大學國 學系畢業。1935 年返粵,歷任普寧、梅縣等幾所小學和中學的校長、教員、教 導主任。1941 年春,潮汕革命形勢處於低潮,與妻子張奕明赴廣西,歷任幾所 中小學教員。張奕明,本名張瑞芝 (1918-1949),廣東普寧縣泥溝鄉人,是方弢 在泥溝鄉主持群眾學校專修班的學生。日本投降的那年冬天,他們夫婦一起到了 臺灣。1946 年 8 月,分別擔任基隆中學教員與職員。1947 年春,方弢轉任教務 主任。基隆中學學生總是看見他前往菜市場買菜而覺得很稀奇。在家裡,他們不 曾見過自己的父親做過家事。所以,這些由大陸來的老師給他們的感覺是比較民 主化。

第四樂章 - 二二八前後

右上:方弢與張奕明夫婦。(臺灣民眾文化工 作室收藏) 右下:1993 年 9 月 8 日,在樹林海明寺「五 ○年代政治案件死難者超渡大法會」 上,蔣碧玉向方弢和張奕明的孤女敘說 往事。(藍博洲攝影)

1949 年 9 月 9 日,星期六,早上十點多鍾,軍警包圍基隆中學,中午以前, 一共有四名教師、三名職員和三名學生被抓走。其中一名就是張奕明。她冷靜沉 著面對特務的搜捕,臨走時,不捨地把身邊三歲的女兒託付給一位蔡姓職員,請 這位潮汕老鄉好好照顧她。後來,她與方弢先後被槍決。

左上:光復後的基隆中學 左下:基隆中學光復後第一屆高中部 畢業照。(臺灣民眾文化工作 室收藏)

82

83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五樂章 - 風暴一九四九

1949 年 1 月 21 日正午,蔣介石約宴五院院長;下午二時,接著約國民黨中 央常委敘談,出示和李宗仁的聯名宣言,決定身先「引退」。然而,他雖然宣佈 下野,不做總統,卻掛出總裁招牌,主持國民黨中常會,以黨領政。李宗仁只是 空頭,毫無控制全局的權力。2 月初,蔣經國奉命轉運中央銀行儲存的黃金、白 銀五十萬盎斯,前往臺灣、廈門。同月中旬,國民黨中央要人紛紛撤臺。

第五樂章:  風   暴   一  九   四   九 我們的青春 像烈火樣的鮮紅 燃燒在戰鬥的原野 ——《青春戰鬥曲》

1949 年準備撤遷臺灣的蔣介石。

84

85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五樂章 - 風暴一九四九

左上:臺大麥浪歌詠隊。(臺灣民眾文化工作室收藏) 左下:1949 年 4 月 21 日,解放軍分三路渡江。23 日, 南京易幟。24 日,蔣經國「決計將妻兒送往臺灣暫住, 以免後顧之憂」。國民政府要員大批湧到臺北。

1949 年 3 月 29 日晚上,臺北市中上以上學校的學生,在臺大法學院操場舉 辦盛大的篝火晚會,慶祝青年節。基隆中學的陳仲豪老師也帶領一群學生,搭乘 火車,前去參加。臺大和一小部分師院的外省學生組織的麥浪歌詠隊,採取上海 學生運動的方式,公開表演了許多大陸民歌和舞蹈,大家都很激動。

86

右上:1949 年 4 月 7 日《新生報》。 右下:1948 年秋天以後,臺北的學生運動 活躍,紛紛提出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 的訴求。

87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五樂章 - 風暴一九四九

左上、右上:1949 年 4 月 6 日,軍警武裝 進入師範學院與臺大男生宿 舍,強行逮捕大批學生,鎮 壓學運,整頓學風。 左下:1997 年 8 月 11 日戴傳李於臺大法 學院。(藍博洲攝影)

1949 年 8 月 13 日晚上,臺大政治系學生戴傳李和臺大法學院兼臺大學生自 治聯合會主席林榮勛、詹昭光、吳振祥,在高雄,臺大學生自治聯合會副主席孫 居清家的魚塭寮舍被捕。戴傳李是蔣碧玉胞弟。鍾浩東接基隆中學校長時,他剛 剛年滿二十歲,就讀臺大政治系一年級,應邀以臺北高等學校畢業的文憑,教高 一英文和數學。1946 年,通過臺北二中同學吳克泰介紹,參加共產黨。二二八 之後,因為組織注重臺大的學生工作,主要在臺大校園活動。後來組織了一個馬 克思主義讀書會,成員包括林榮勛和許遠東等五、六個同班同學。臺大法學院黨 組成立後擔任小組長。

88

89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六樂章 - 訣別

第六樂章:  訣   別 安息吧!死難的同志,別再為祖國擔 憂,你流的血照亮著路,我們繼續向 前走。 ——《安息歌》

1990 年 4 月蔣碧玉與長子和長孫 在始興街頭。(藍博洲攝影)

蔣碧玉與妹妹被捕後,從同房難友口中得知被關在青島東路的軍法處。後 來,學校女職員張奕明和王阿銀也一起被抓進來了。張奕明並且和她關在同一間 押房。1949 年 12 月 10 日,吃早飯時,押房的窗戶都被放了下來。一些關較久 的難友就說,早上一定有槍斃。不久,吉普車的聲音在押房外頭響了起來。然後, 押房的門突然開了。憲兵班長大聲點名:「張奕明,開庭。」蔣碧玉看到張奕明 一路微笑著,從容地走出押房。臨上車時,還堅定地呼喊著口號。蔣碧玉於是難 過地唱著張奕明以前教唱的一首《惜別》歌,給她送行。

90

91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1950 年 2 月 1 日,保安司令部新生總隊成立。鍾浩東與同案又被移往內湖 國小的新生總隊,接受感訓。押房由一般教室改建,男、女各一間。男押房有 一百多人,十分擁擠。伙食也很差,最好吃的菜是豆芽菜;其餘的都像豬食一樣 混在一起。鍾浩東曾以絕食的方式,拒絕接受思想改造。在三民主義的討論會上, 隊上教官輪流點名每個人上臺發言。每次,他總站起來說他沒有什麼話好講。他 一連寫了好幾份申請退訓的報告,表明不接受感訓的堅定立場。因此,當同案李

第六樂章 - 訣別

左:蔣碧玉的妹妹在被捕半年釋放出獄後與蔣碧玉的么兒合照,寄給還在獄 中的鍾浩東報平安。(臺灣民眾文化工作室收藏) 中上:蔣碧玉寄給在獄中的鍾浩東看的兩個幼子的照片。(臺灣民眾文化工 作室收藏) 中下:1950 年 2 月 1 日設於臺北內湖國小的保安司令部「新生總隊」。

蒼降被捕時,感訓隊便把他再度送往軍法處,與李蒼降等人同時審理。 92

93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六樂章 - 訣別

10 月 2 日鍾浩東寫下未必能寄出的與妻訣別書。

94

95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六樂章 - 訣別

左上:1950 年 10 月 15 日《中央 日報》關於鍾浩東、李蒼降、 唐志堂執行槍決的報導。 中上:1958 年 12 月 22、23 日的 鍾理和日記 右上:1950 年 10 月 14 日鍾理和 的日記最後一句寫著「和鳴 死」。 下:1950 年 10 月 11 日國防部核 定鍾浩東、李蒼降、唐志堂死 刑執行日期:12 月 3 日。

96

97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六樂章 - 訣別

左:鍾浩東槍決後,虛歲三十的蔣 碧玉帶著兩個幼子,勇敢地活下 去。(臺灣民眾文化工作室收藏) 中:1987 年 8 月鍾里義於屏東麟洛。 (陳孔顧攝影) 下:蔣碧玉與李南鋒在鍾家家墓。

鍾浩東校長槍決後,在經濟極端困窘的狀況下,虛歲才 30 歲的蔣碧玉,儘 管系出名門,卻毫無怨言地帶著兩個幼子,在歸綏街風化區賣紅豆餅、陽春麵等 小吃,勇敢地活下去 鍾浩東校長槍決後,弟弟鍾里義上臺北,把他火化後的骨灰,捧回家鄉入祀 家墓。回到家時,73 歲的母親見他手上捧著的骨灰罈,好奇地問說那是什麼? 母親沒念過書,不識字,無法從報上得知鍾浩東的消息。鍾里義於是騙她說這是 他去廟裡燒香,請回來的佛祖的骨灰,放在家裡奉祀,可以保庇阿謝哥的劫難早 點消除。母親聽後,頻頻點頭,笑著說這樣子好!這樣子好。他忍不住心中難過, 跑到屋裏,關起門來,先是乾號,然後就放聲大哭,眼淚流個不停。 1991 年 2 月 28 日,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在臺北馬場町刑場旁的青年 公園,第一次公開舉行「二二八暨五 O 年代白色恐怖犧牲者追思會」。蔣碧玉 在會上帶領其他受難者及遺族唱 < 安息歌 >,祭悼當年為了愛國而犧牲的先烈英 魂。 98

99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第六樂章 - 訣別

左:蔣碧玉參加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在青年公園舉 辦的二二八事件暨五 0 年代白色恐怖紀念會 ( 何經泰 攝影 )。 中上:1988 年蔣碧玉與李南鋒、李旺輝、邱連和等在鍾理 和老家接受藍博洲訪談。 中下、右:1991 年 5 月 20 日,70 歲的蔣碧玉再次走上街 頭「反對白色恐怖」(何淑娟攝影)。

100

101


鍾浩東百年紀念專刊

尾聲 - 餘生猶懷一寸心

尾聲:  餘   生  猶   懷  一   寸  心 當嚴冬將要完盡 而人嚮往的春天 被封鎖在冰霜的下面 我們為什麼不歌唱 ——《我們為甚麼不歌唱》

上:1992 年 4 月 7 日,蔣碧玉與難友 陳金柱、李旺輝、謝南陽 ( 左起 ) 出席高醫青年社的「幌馬車之歌 音樂紀念晚會」。 中:1995 年初新店耕莘醫院,蔣碧 玉三子東兒與處於彌留狀態的母 親。(臺灣民眾文化工作室收藏) 下:電影《好男好女》劇照

1994 年夏秋之交,蔣碧玉的癌症病情開始惡化。侯孝賢導演決定把她與鍾 浩東的生命故事拍成電影《好男好女》,同時撥出一部分經費,讓藍博洲和關曉 榮拍攝臺灣第一部紀錄「50 年代白色恐怖」的真實電影。12 月底,蔣碧玉住進 新店耕莘醫院。1995 年年初,前往廣東拍片之前,紀錄片工作小組的同仁一同 前往探視處於彌留狀態的蔣碧玉女士。 電影《好男好女》。1995 年 1 月 10 日,攝製組在廣東惠陽殺青的同時,劇 組的執行製片得到臺北傳來的消息:蔣碧玉於 1 月 10 日去世了。 102

10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