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學季刊,30(1):47-71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16年1月
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 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
—
陳佳利1
摘要 近年來,博物館開始反省過去因政治、戰爭與暴力所造成的歷史創 傷,包含 16 至 19 世紀歐洲殖民帝國於非洲大陸所進行的大規模的人口販 運、二次大戰期間的戰爭暴力和種族屠殺,以及冷戰時期各國因軍事獨裁 所造成各種對民主人權的迫害,均成為博物館關懷的重要議題,並促成國 內外各人權與紀念博物館的成立。然而,博物館展覽除了再現歷史真相並 哀悼、紀念受害者之外,要如何透過歷史的反思,達到人權教育的目標? 而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上,又能扮演怎樣的角色與功能? 本文以文獻回顧、展覽分析及訪談法,探討人權教育的內涵,並透過 倫敦碼頭區博物館「倫敦、糖和奴隸」展、荷蘭的和平工廠及墨爾本移民 博物館常設展 3 個展示案例,探討博物館如何以展示設計促進觀眾人權 理念之學習。研究發現倫敦碼頭區博物館以演示性手法搭配簡易的互動 裝置,以引發兒童觀眾的同理心,並反思被販運非洲人人權被剝奪的情 況;墨爾本移民博物館則以多媒體影音互動裝置,從移民歷史連結到當代 種族議題,引發觀眾對移民處境與種族主義之反思;而荷蘭的和平工廠以 各種互動性展示與角色扮演,引導學生觀眾設身處地探討當代生活中所經 常遭遇的人權問題,如霸凌與歧視等,進而思索因應之道。透過展覽設 計,本文認為博物館具有將歷史悲劇轉化為具互動性、反思性且連結當代 生活人權議題之展示,成為學習教育的最佳場域,文末並提出幾點人權教 育展覽設計的原則與手法。 關鍵詞:博物館與人權教育、人權博物館展覽設計、互動展示與人權教 育、移民博物館、奴隸販運
1
E-mail: chiali21@hotmail.com
47
博物館學季刊 30(1)
前言
且撫慰其家屬的場域;因此開館以來,展 覽的內容是否緊扣政治人權議題與歷史真
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人權議題不僅
相,也受到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的高度關
越來越受矚目,更有不少社團組織、教育
注。然而,不論是以 228 事件為主題的臺
單位與 NGO 團體投身其中;其中,博物
北 228 紀 念 館 或 228 國 家 紀 念 館, 或 以
館所扮演的角色也日益受到重視。博物館
白色恐怖時期的人權侵害為主題的景美人
學者 Richard Sandell(陳佳利、城菁汝譯,
權文化園區及綠島人權文化園區,除了綠
2003)主張,所有的博物館都有責任以自
島人權文化園區位於觀光客參觀休閒的路
覺和反省的態度來進行典藏和展覽,以對
線上,在觀光旺季時吸引許多遊客造訪外
抗並改善社會不平等與不公義的現象,並
(每 年約 19 萬 人 造 訪), 其 他 人 權 博 物
瞭解其擁有的潛力以建構更具包容性、公
館的觀眾參觀人數一直偏低,且很難引發
正與互敬的社會。近年來,世界各地有越
青少年與兒童觀眾的學習興趣,而無法發
來越多的博物館從業人員與學者,透過博
揮其歷史與人權教育的積極角色。在紀念
物館展示與教育推廣的力量,促進對弱
之外,博物館要如何以尊重受難者及其家
勢、邊緣團體的關懷,並透過展覽來表徵
屬為基礎,透過展覽與教育活動,發揮人
其文化內涵,進而達到多元文化教育的目
權教育的角色與功能,並結合學校相關課
標。
程,讓博物館成為提供民眾、教師和學生 然而,博物館除了保存當代各族群及
進行人權教育與學習的資源與場域,值得
團體的多元文化外,也開始反省過去因政
進一步的思考與規劃。限於篇幅,本文以
治、戰爭與暴力所造成的歷史創傷,包含
文獻回顧、展覽分析為主,訪談法為輔,
16 至 19 世紀歐洲殖民帝國於非洲大陸所
並透過 3 個展示案例,探討博物館如何以
進行的全球最大的人口販運,造成非洲人
展示設計促進兒童及青少年人權理念之學
大規模遷徙與離散、二次大戰期間的戰爭
習。以下將分析國際人權公約和人權教
暴力、種族屠殺及其對女性人權的迫害,
育理念,接著探討博物館展覽在推廣人
例如猶太大屠殺和日本從軍慰安婦等議
權 教 育 所 扮 演 的 角 色 與 功 能, 透 過 3 個
題;另外,二次大戰結束後,各國因軍事
國外展示案例,分別為倫敦碼頭區博物
獨裁和政治意識型態對立所造成的各種對
館 (Museum of London, Docklands) 的「倫
民主人權的迫害,也逐漸受到博物館社群
敦、糖和奴隸」常設展、墨爾本移民博物
的關注(陳佳利、賴瑛瑛,2014)。20 世
館 (Immigration Museum) 及荷蘭的和平工
紀末,隨著各國政治社會環境的變遷以及
廠 (Peace Factory),思考不同類型的博物
人權意識的興起,在受害者及受難者家
館如何透過展示設計,以傳達人權的理念
屬、政治與人權等團體的呼籲與抗爭下,
並達到教育的目標。
各國紛紛成立紀念及人權博物館。 然 而, 面 對 國 家 過 去 威 權 體 制 所 遺
類型博物館成立的脈絡,可說是 1987 年
一、國際人權公約與世界人權教育理念 聯合國於 1948 年通過《世界人權宣 言》共 30 條,第 1、2 條是人權保障的總 括條款,強調自由、平等、博愛的基本精 神,並肯定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尊嚴,而第
解嚴後,對過去威權統治下所造成的人權
3 條至第 21 條規定公民及政治權,內容包
侵害之反省,並成為紀念、哀悼受害者並
括生命權、平等權、自由權、財產權、隱
留下來的困難遺產 (difficult heritage),要 如何透過博物館的展示功能,達到提供社 會大眾人權教育的目的呢?綜觀臺灣人權
48
陳佳利 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
私權、宗教信仰自由、集會結社自由、公
國人權教育的十年」,Reardon(蔣興儀、
平審判以及免於非法逮捕、奴役或刑求之
簡瑞容譯,2002)說明其所設定的兩個目
自由,其中第 3 條規定:「人人有權享有
標,分別為: (一)讓人類都認識世界人權
生命、自由與人身安全」,而第 5 條則主
宣言與條約頒布的人類權利,以及受到侵
張:「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
害時的救濟程序。 (二)讓社會對於妨礙人
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
權實現的各種問題有所覺察,並產生解決
而第 22 條至第 27 條所揭示的為經濟、社
問題的辦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規劃了
會及文化權,包括勞工結社權、職業選擇
「聯合國人權教育十年行動計畫草案」,並
自由權、受教育權和社會福利,以及享受
擬定了各種人權教育的架構和準則 (frame-
休閒和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總統府人權
work and guidelines),以及學校人權教育方
諮詢委員會,2006: 59)。其中,第 27 之
案 3,提供各國人權組織機構與教育人員
1 條規定:「人人有權自由參加社會的文
參 考。Baxi(王 智 弘 等 譯,2004)指 出 該
化生活,享受藝術,並分享科學進步及其
草案關懷的核心為「民主、發展與人權」,
產生的福利。」2,在促進享受文化生活與
並整理草案中的第 2 條,詳列了關於人權
藝術、科學進步的權利,博物館應扮演重
教育的幾個基礎規準,包含:
要且不可或缺的角色。
1. 加強對人權及基本自由的尊重。
其後,聯合國進一步於 1966 年通過
2. 人格的完整發展及其尊嚴。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與《經濟、社
3. 所有的國家、本國人民、種族、民族、
會與文化權利國際公約》 。其中, 《公民與
宗教與方言團體間的理解、寬恕、性別
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涉及個人行動與選擇
平等及友誼的形成。
的自由,以及參與政治生活的自由。Pike
4. 促進所有人有效地參與自由社會。
和 Selby(余伯泉、蕭阿勤譯,2004)指出
5. 推展聯合國維護和平的活動。
這種權利包括言論自由權、遷徙自由權、 投票權、參政權以及結婚成家的權利;而
另 外, 該 草 案 也 強 調 一 般 性 引 導 原
經濟、社會與文化權利則在保障人們身
則,指出人權教育必須從普遍轉移到特
體、物質、社會、經濟上的福祉,包括工
殊、從抽象到具體、從全球到地方,且有
作權、合理平等的就業條件與權利、休閒
效的人權教育應以學習者日常生活相關方
以及食物、醫療和住所等權利。雖然聯合
式規劃,並且所有部門、族群、年齡與性
國通過各項公約來明定基本人權的內涵,
別,均能夠平等參與(馮朝霖審定,2004:
但要如何落實上述公約的精神,除了法律
234)。Osler(施亦如譯,2014)則指出上
所提供的基本保障外,如何透過人權教育
述人權教育精神在學校實施所面臨的最大
活動與課程,推廣人權精神於每個人的生
考驗:學校經常肩負傳授以民族主義為本
活中具體落實,為聯合國近年來所關切且
之愛國精神,這樣的愛國精神不免與人權
積極推動的目標。1994 年底,聯合國通過
教育的普世性 (universality) 背道而馳,而
了一項議案,把 1995-2004 年訂為「聯合
筆者認為,公立博物館也經常面臨相同的
2
3
世界人權公約,參見網錄資料: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human%20rights.htm(瀏覽日期: 2013/12/06)。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Systems of Europe, Central Asia and North America: A Compendium of Good Practice. http://www.hrea.org/pubs/Compendium.pdf .(瀏覽日期:2013/12/07)
49
博物館學季刊 30(1)
議題。因此,Osler 提出一理想的實踐模
實踐上,湯梅英 (2010) 也指出要將人權教
式,即解構並重新建構國家的概念,分析
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時所出現的困境與問
其多元性與普世性,並肯認學習者的多元
題:如採融入式教學而無固定授課時數、
身分認同及特殊歷史背景,納入學習者的
教師專業知能不足、能力指標轉換與解讀
個人與集體論述,並處理其在校園內外不
的困難,以及納入學校總體規劃所衍生的
對等的權力關係和經驗,以跨越學校、社
問題,很可能使人權教育「消融無形」或
區與國家的界線,促進不同族群的團結友
者「邊緣化」。上述中小學推動人權教育所
愛。
面臨的困難,研究者認為如果人權博物館 在 人 權 教 育 的 實 施 年 齡 上,Chen
能善加運用展覽內容,並規劃教師手冊與
(2012) 研究廣島和平紀念館觀眾的留言條
線上學習資源,除了能提供教師進行人權
發現,該館展示許多原爆倖存者傷殘的照
教育的歷史場域外,也能透過展覽文物與
片,令較為年幼的兒童感到驚恐與害怕。
導覽等活動來認識歷史事件,並結合各種
Jensen (1999) 就指出兒童在博物館中學習
人權議題,引導學生反思人權的意涵與實
時充滿好奇心,但對於抽象的知識和理
踐,尤其可以與國高中的公民或歷史課程
解過去有困難,因為他們沒有完整的時間
連結,以發揮博物館歷史與人權教育的角
感,且無法分辨再現與真實;而青少年則
色與功能。
重視社交與同儕,因此博物館可以運用文
歐 盟 基 本 人 權 機 構 (European Union
物,來連結他人的感受以及理解普世的人
Agency for Fundamental Rights, 2011) 也指
類 經 驗 (universal human experiences)。 在
出目前從事人權理論與哲學研究者,以法
學校教育領域中,林佳範 (2011) 參考聯合
律、 政 治 學 背 景 等 專 家 為 主, 而 在 實 踐
國的人權教育教學與活動演練手冊,認為
上,則有社會工作者、非政府組織 (NGO)
人權的價值包含和平地解決衝突、尊重差
和學校教育學者的投入;但相對於人權
異以及面對歧視。因此林佳範提出漸進式
哲學與人權法律研究的蓬勃發展,人權教
教學,如 3-7 歲時以「尊重自己與他人」
育的研究與推廣,集中在中小學課程研
為 教 學 重 點、8-11 歲 以「 區 別 需 要、 權
究或教師培訓,而忽略人權博物館與相關
利與慾望」、「社會責任」、「公民權」,
遺址所能扮演的角色,殊為可惜。Sandell
並認識歧視與偏見、種族主義等課題。而
(2012) 也認為,近來博物館學界雖然開始
12-14 歲則可以進一步認識「特定的人權
關注認同、歸屬感 (belonging)、公民權以
知識」,如聯合國公約等和環境惡化等議
及爭議性議題,但仍很少研究分析博物館
題,而針對 15-17 歲的學生,則可以教導
參與人權議題的成效與結果。以下,將透
認識「普世人權價值」並瞭解如集體屠殺
過文獻回顧初探博物館人權教育的角色與
和戰爭罪等人權議題。相似地,Reardon(王
功能。
智弘等譯,2004)也認為對中、小學生而 言,學習解決衝突,為和平教育廣泛的實 踐方法,他並且認為青少年應該學習種族 主義、性別主義和全球性議題,高中生則 可以透過個別人物和歷史事件或經由重大 人權議題來學習人權理念,而透過重大人 權議題與歷史事件來學習人權理念,正是 人權博物館所擁有的特色與資源。在教學 50
二、博物館人權教育的角色與功能初探 Orange 和 Carter (2012b) 針對近來興 起與人權議題相關的博物館,提出人權 博物館學 (human rights museology),認為 所謂的人權博物館學,為致力於實現社會 正 義, 且 正 在 持 續 發 展 的 理 論 與 實 踐。 Orange 和 Carter (2012a) 認為博物館本質
陳佳利 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
上就是關於人權的,因為博物館保障了人
要課題。
們親近文化遺產的權利,且與國家公民意
博物館在人權教育上可以扮演什麼
識的形成息息相關。學者進一步區分人權
角色與貢獻?而觀眾又有何經驗與反應?
博物館與人權博物館學,前者是以人權作
是否展出過去殘害人權的相關歷史,就能
為核心主題的博物館 (Orange and Carter,
達到人權教育的目的與功能?歐盟基本人
2012a),或與創造人權文化概念相關的博
權機構 (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Funda-
物館 (Duffy, 2001),如加拿大人權博物館
mental Rights, 2011) 的調查研究發現,歐
(Canadian Museum for Human Rights);而
洲的大屠殺遺址與博物館,多數以歷史教
人權博物館學關注的面向則更為寬廣,包
育而非人權教育為主要的使命;而學生與
含與人權相關的各個社會議題,如提倡社
教師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學校教育與博物
會正義、文化多樣性以及社會平權 (social
館間連結相當薄弱,且人權教育在學校並
inclusion) 等,均為人權博物館學關懷的議
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另外,調查顯示學生
題 (Orange and Carter, 2012a)。
認為參觀大屠殺遺址對他們造成強烈的印
雖然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組織與機構
象與影響,並引發反思與進一步學習的動
開始重視人權議題,並舉辦各種研討會來
機;但另一方面,集中營遺址內所展覽的
相互交流並分享資源,但 Sandell (2012) 指
人權殘害史實,也可能造成學生的不安全
出,博物館在落實國際人權公約的精神並
感,甚至影響、阻礙對相關議題的溝通與
在展覽中呈現爭議性議題時,往往受到許
反思。Pubrick (2011) 也指出,展示受難
多在地文化與價值觀點的挑戰,而擺盪在
者及其苦難與提倡人權理念間,仍有相當
普世人權價值與文化相對論觀點之中,然
的斷裂與差距;如同 Sontag(陳耀成譯,
而,他覺得博物館有責任與社會大眾溝通
2004)所言,旁觀他人的痛苦也可能造成
並傳遞普世的人權價值。Orange 和 Carter
無力感、甚至冷漠的態度。筆者認為,參
(2012a) 也指出,人權博物館主要面臨以下
觀大屠殺博物館,也可能讓觀眾認為這是
3 個挑戰。首先,博物館必須審慎處理什
過去發生的悲劇,與現在無關且已經無能
麼是人權這個問題。她們指出,人們對於
為 力 進 行 任 何 改 變。 相 似 地,Osler(施
人權並沒有單一的定義或一致的觀念,且
亦如譯,2014)也指出透過教科書認識前
抽象的法律用語往往令各個簽約國有各自
人為實踐人權所進行的種種奮鬥,可能會
詮釋的空間,且施行原則在不同的文化下
讓學生認為這些奮鬥已經結束而非持續進
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況且,人權議題相
行的;而討論其他國家人權侵害事件,也
當廣泛,故博物館必須明確自身所關注的
會讓人覺得事件發生在遙遠的國度而無切
人權議題與範疇。其次,博物館在呈現人
身感,而筆者認為博物館經常應用距離的
權議題時,經常可能會和不同的政治權力
敘述,也往往會產生相似的問題。因此,
或贊助者,在意識型態上產生衝突,尤其
Osler 認為人權教育必須要從自身的文化
當經費來源以公部門為主的國立博物館,
環境中的歷史事件與當代議題著手。這些
要檢視國家暴力所導致的悲劇時,要如何
研究成果值得博物館在推展人權教育時,
堅持自身的理想並兼顧營運的考量,也是
除了檢視自身的目標與觀眾群之外,也需
人權博物館所會遭遇的重大挑戰。最後,
要思考展覽與自身所處的歷史文化脈絡中
博物館是否有明確的目標,並且能夠清楚
的人權議題相連結,並關注分齡的展覽內
評量其展覽及教育活動是否達到其所訂定
容與教育活動。
的目標,也是人權博物館未來要面臨的重
進一步分析博物館在人權教育上所能 51
博物館學季刊 30(1)
扮演的角色,Orange 和 Carter (2012b) 認為
為未來的學習課題 (lessons for the future)。
博物館能夠成為傳播與保存人權知識的基
歐盟基本人權機構指出歷史的教與學要呈
地。其次,多數人權博物館不但是哀悼受
現不同歷史人物的觀點,包含加害者、受
難者的場域,同時也是人權教學的空間,
害者與旁觀者的立場,讓觀眾得以從多元
而這兩種活動採取的形式相當的不同,要
的角度,置身於歷史事件的脈絡中,進行
如何兼顧教育與紀念兩種不同性質活動之
人權議題的思辨。但在紀念及發展對受難
倫理考量,讓人權博物館同時發揮上述兩
者的同理心方面,歐盟基本人權機構固然
項功能,也挑戰博物館從業人員的專業與
認同同理心是理解受害者,並達到長期教
智慧。最後,她們認為博物館可以保存並
育效果的有力策略,但也要注意觀眾情緒
提供歷史事件的各種證據,可以為各國真
會不會過度承載,更重要的是除了情感的
相與和解委員會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共鳴外,人權教育也不可以忽略透過理性
Commissions) 或 國 際 戰 爭 法 庭 (Interna-
的思維,來探索「為何」及「如何」發生
tional War Tribunals) 所運用,但她們也提
歷史悲劇,並且引導觀眾反思人權的議
醒博物館對於人權議題的展覽與詮釋,可
題。而該報告書認為,最好的方法是透過
能會形塑社會大眾對於人權議題的觀點,
個人的故事,如猶太大屠殺的著名受害
並具有影響未來人權法案施行的潛能。
者,安妮.法蘭克的悲劇,並連結當代的
在人權教育的實踐上,學者們認為人
議題,來激發觀眾道德上的反思。
權博物館學要提倡有別於傳統博物館以文
在 連 結 歷 史 與 當 代 議 題 上,Gigli
物觀察為核心的教學法 (Hooper-Greenhill,
(2014) 等人以義大利的蒙特梭爾和平學校
1994a; Shub, 1994 ),以進行公民教育和
(Monte Sole Peace School) 如何回顧當地居
人權實踐。但要如何實踐人權博物館學的
民因游擊隊的反抗,而遭受納粹屠殺的歷
內涵與理念呢? Fleming (2012) 及 Orange
史記憶,提出和平教育應該將重點從記憶
和 Carte (2012b) 都 提 出 相 似 的 論 點: 首
的責任 (duty of memory) 與傳承,轉換成
先,人權博物館必須是為了人及其背後的
為記憶的任務 (work on memory),並以瞭
故事,其傳達的理念重要性更甚於物件本
解暴力發生的原因與脈絡為主要的任務。
身;其次,在溝通方面,人權博物館將以
Gigli 等人並以希特勒為例,指出與其指責
感動人心的溝通方式取代傳統說教的模
希特勒是邪惡的例外,不如反思長久存在
式;Fleming (2012) 甚至認為博物館不必然
於歐洲文化中的反猶主義,並檢視每個人
是學習的,而可以是感性的 (emotional),
心中都存在的惡念,如日常生活中經常利
以創造觀眾的心流經驗 (flow experience),
用語言文字貶低特定族群或團體,將他們
並且必須與受壓迫的、邊緣團體的合作,
去人性化或物化,而這也是希特勒合理化
使博物館成為再現多元文化的場域。
屠殺猶太人所採取的策略之一。因此,回
另外,歐盟基本人權機構 (European
顧歷史記憶的核心任務並非創造新的見證
Union Agency for Fundamental Rights, 2011)
者,而是必須研究暴力的多重原因及其系
討論猶太大屠殺博物館與歷史遺址,認為
譜學,才有可能防止悲劇的再發生。
這些歷史場域對於人權教育有以下 3 個面 向的貢獻,分別為歷史的教與學 (history
綜合上述,筆者歸納博物館的人權教 育,有以下幾個基本角色與原則:
teaching, historical learning)、紀念及發展 對 受 難 者 的 同 理 心 (commemoration and
(一)人權教育以連結自身的文化環境
developing empathy with the victims) 以及成
中的歷史事件為起點,並應與當代及全球
52
陳佳利 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
人權議題密切連結。
博物館則以 19 至 20 世紀澳洲移民歷史為 展覽範疇,並藉由移民史反思日常生活中
(二)感 性 與 理 性 並 重 之 歷 史 的 教 與
的種族主義議題。而和平工廠則以荷蘭於
學,透過個別的人物故事,以感動人心的
二戰期間遭受納粹迫害及抵抗的歷史為背
方式呈現受害者的遭遇,並以反省的角度
景,聚焦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權議
思考加害者與旁觀者的立場,引導觀眾以
題,如霸凌、代罪羔羊與歧視等現象。上
理性思維探索「為何」及「如何」發生暴
述探討的人權議題,以公民及政治人權議
力事件與歷史悲劇,以發展觀眾的同理心
題為主要範疇,而未涉及選擇職業、受教
與多元反思能力。
育及休閒娛樂等經濟、社會及文化權。
(三)兼 顧 紀 念、 哀 悼 受 害 者 的 莊 嚴 氛圍與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連結國際人權 宣言的基本理念來檢視歷史或人權迫害事 件,以進行歷史與當代人權理念的教與 學。 (四)分齡的展示教育設計,兒童可以 從生活中的議題學習尊重自己與他人,青 少年可以學習種族主義、性別主義和全球 性議題,而高中生則可以透過歷史事件、 人物,或經由重大人權議題來學習普世人 權理念與價值。 (五)與受壓迫者、邊緣團體合作,使 博物館能夠聆聽與尊重受壓迫團體的聲音 與意見,成為再現多元文化的場域。 在初步分析博物館如何促進人權教育的角 色與原則後,以下將透過展覽分析與訪 談,進行 3 個國外博物館展示個案研究, 分別為倫敦碼頭區博物館的「倫敦、糖和 奴隸」常設展、墨爾本的移民博物館及荷 蘭的和平工廠,之所以選擇這 3 個案例是 因為它們分別連結不同時空下的歷史事件 並探討不同的人權議題。其中,「倫敦、 糖和奴隸」常設展以 16 世紀末至 19 世紀
三、奴隸販運與人權教育:「倫敦、糖和 奴隸」展 配合英國政府紀念廢除販運奴隸 200 週年活動,倫敦碼頭區博物館於 2007 年 新增「倫敦、糖和奴隸」常設展,將英國 販運奴隸史置於倫敦的城市史的脈絡中展 示,展覽中除了運用各種文物、繪畫、展 板、影音,來呈現倫敦於 16 世紀末到 19 世紀初,販運及廢除販運奴隸的歷史,也 穿插呈現各項教育活動的成果,並為兒童 設計幾項互動裝置,在沉重的歷史敘事中 點綴一些較為活潑的教育活動設計,以下 分別介紹。 在展示內容方面,該展覽於入口處的 長廊,便直接切入倫敦在奴隸販運的歷史 角色,呈現倫敦販運非洲奴隸船的詳細資 料,包含販運公司、船長、港口與販運人 數等資料,讓觀眾瞭解英國人雖然於 16 世紀末才加入販運奴隸的行列,但其規模 與數量遠超過其先驅(圖 1)。正式進入展 區前,也播放一段以非裔人士的視角與觀 點拍攝,穿插倫敦當代多元族群的街景與 過去奴隸販賣的影像,以第一人稱旁白, 敘說非洲人來到新大陸時眼中所見的景 象。在古今交錯的時空與場景中,以非洲 人之眼,開啟整個的展覽敘事。
初,英國在西非和美洲違反多項基本人權
在 展 覽 主 題 方 面, 倫 敦 碼 頭 區 博 物
(如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以及免於奴
館以多元的主題,如「甘蔗」、「西印度
役或刑求之自由)之奴隸販運為主題,並
碼頭」、「奴隸港口的倫敦」、「奴隸三角
連結到當代人口販運議題。墨爾本的移民
貿易」、「被奴役」、「參與廢奴運動的女 53
博物館學季刊 30(1)
(陳佳利,2015)。 展覽也展出當時與廢除奴隸相關的文 宣與文物,如 Josiah Wedgewood 所設計的 糖罐,上面印有被鐵鍊綑綁的奴隸跪求自 由的圖案,這也成為廢除奴隸社團 (Society for Abolition of Slavery) 於 1780 年採用的 標 誌。Wedgewood 還 設 計 了 一 系 列 宣 傳 廢除奴隸制度的瓷器,雖然有效地引發社 會大眾的悲憫之情,但也把被奴役的非洲 人描繪成被動的、等待救援的人。值得注
圖 1. 倫敦博物館碼頭區分館入口處呈現倫
意的是,該館展覽的內容也指出,雖然英
敦販運奴隸船的詳細資料,如公司、船長
國主流論述以人道主義來呈現廢除奴隸制
與販運人數。(攝影/陳佳利)
度的主要動機,但 20 世紀中葉,研究加 勒比海歷史的兩位學者 CLR James 和 Eric
性」、「首都當代形式的奴役」、「文化遺
Williams (1944/1994) 認為英國廢除奴隸制
產」等,來說明這段歷史。首先,以展覽
度,實際上是受到經濟因素的考量,因為
文字和瓷器等文物來說明,對糖的需求與
奴隸制度妨礙了資本主義的形成。另外,
渴望是驅動這段歷史悲劇主要原因,並描
該展覽也說明奴隸制度在形式上雖然廢除
繪非洲人在美洲農場上悲慘的生活。而在
了,但 1838 年後,英國改自中國和印度輸
廢除奴隸運動上,該館特別重視女性的觀
入便宜的勞力到美洲殖民地工作,形成新
點。在該館提供下載的展覽手冊中,一開
型態的奴役制度(陳佳利,2015)。
始便詢問:「什麼是倫敦骯髒的大秘密?
在呈現奴隸販運及非洲人抵抗的展示
英國的女士與加勒比海的自由鬥士如何發
手法上,Cubitt (2010) 在討論英國展示販
現他們團結一致的奮鬥目標?誰真的領導
運奴隸相關策略與手法上,將展示手法分
了廢除奴隸運動?」因此,在廢除奴隸制
為「解釋性手法」(expository) 與「演示性
度的歷史陳述方面,倫敦碼頭區博物館不
手法」(gestural)。首先,Cubitt (2010) 指
同於英國許多其他展覽,只注意到幾位英
出解釋性手法,應用的是解釋性展版內容
國男性政治家的貢獻,而特別強調女性在
與文字來探討展覽主題,一般而言,這樣
廢奴運動上所扮演的領先角色,尤其當時
的展覽方式較少以提問或質疑的方式呈
英國的女性並沒有投票權,而部分中上階
現, 而 敘 事 也 會 顯 得 比 較 客 觀、 中 立,
層女性,本著人道主義的精神,大聲疾呼
Cubitt 並以位在利物浦的國際奴隸博物館
奴隸制度的殘忍與不人道,並透過輿論力
常設展覽為例,認為該館將非洲人的抵抗
量發揮了她們的影響力,著名者如女性
論述,連結並整合到整體展覽敘事,為解
主義先驅安妮.奈特 (Anne Knight),她於
釋性手法的最佳案例。他也分析如果博物
1825 年成立「女性廢奴社團」(Women’s
館運用演示性手法,應用在展覽中多半會
Abolish Societies),強烈抨擊 1807 年通過
使用劇場的效果,並運用引發同理心的語
廢除奴隸販運時,英國政府對奴隸主的補
言 (emphatic language) 及個人的故事 (per-
助, 也 迫 使 男 性 主 導 的「 反 奴 隸 社 團 」
sonal stories),來引發觀眾與展覽間強烈的
(Anti-Slavery Society) 於 1830 年間,繼續
共鳴,以挑戰或強化觀眾的觀點。其中,
爭取奴隸制度於英國殖民地的全面廢除
他認為最好的案例就是倫敦碼頭區博物館
54
陳佳利 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
的「倫敦、糖和奴隸」展。該展示運用展
字也避免以黑人或白人這樣籠統的名詞來
廳中央的空間,以數個投影機每小時定時
描述,而是以地理區域意涵的歐洲人或非
播放一段《你沒有任何人權》(You have no
洲人,來說明這段歷史。另外,也透過展
right) 投影影片,以第二人稱的方式來向
板文字說明目前非洲幾乎沒有自己的歷史
觀眾訴說,被奴役的非洲人其所有的人權
書寫,非洲的歷史幾乎都是從西方人的觀
都被剝奪,為演示性手法的最佳例證(圖
點來書寫,這也提醒觀眾所接收的訊息、
2)。影片一開始先以非洲人的語言訴說幾
相關歷史知識還很難脫離西方的觀點與論
段話語後,開始以英文搭配投影文字、照
述(陳佳利,2015)。另外,展覽也與當
片影像和音樂,訴說身為奴隸的處境,例
代 的 議 題 連 結, 如「 首 都 當 代 形 式 的 奴
如:「你無法使用自己的語言」、「你沒有
役」便點出奴役制度並未隨著廢除販運奴
自己的姓名」、「你沒有自己的家」、「你
隸而終結,現今世界各地仍有許多組織非
無法擁有自己的子女」、「你將像貨物般被
法進行各種人口販運與奴役,該區因而展
買賣」、「你將被毆打」、「你沒有隱私」、
出被國際組織救援、曾被販運的兒童藝術
「你沒有自己聲音」、「你沒有人權」等
作品,透過其作品與文字,瞭解他們的心
等,短短兩分半鐘的影片,簡潔有力地勾
靈世界與感受。 除 了 上 述 透 過 展 板 文 字 與 影 音 來針
勒出被奴役的非洲人基本人權被剝奪的情 況,大面積的投影與影音效果,加上咄咄
對青少年及成人傳達人權訊息外,倫敦碼
逼人的語言,很容易使觀眾產生強烈的共
頭區博物館在教育及社區參與方面也有不
鳴感受。
少著墨。首先,該展覽在不同的展區中設
在展板文字方面,倫敦碼頭區博物館
計幾個翻翻板,以動物圖案作為引導,詢
也小心嚴謹的提出幾個議題:如「術語」
問兒童幾個簡單又切身的問題,例如說明
(Terminology) 的展板中,說明該展覽如何
當時被奴役的非洲人一天工作高達 18 個
有意識地選擇文字的使用,如特意不使用
小時,並讓小朋友透過幾個翻翻板猜猜看
帶有貨物與歧視意涵的奴隸 (slave) 這個名
(圖 3、4),出生在農場的被奴役兒童從
詞,而選擇了被制度壓迫與奴役的非洲人
幾歲開始工作,當參觀的兒童發現 7 歲就
(enslaved Africans) 來替代;此外,展覽文
圖 2.「倫敦、糖和奴隸」展廳播放《你沒 有任何人權》)投影影片,以第二人稱訴
圖 3.「倫敦、糖和奴隸」展在不同展區中
說被奴役的非洲人,所有的人權都被剝
設計幾個翻翻板,以動物作為引導,詢問
奪,如圖示中姓名均被西方的姓名取代。
兒童幾個簡單又切身的問題。(攝影/陳佳
(攝影/陳佳利)
利)
55
博物館學季刊 30(1)
統的歷史展示與敘事為主,較適合成年人 來理解與閱讀,但該展覽中也穿插了兩段 效果直接強烈的影片和專為兒童設計的互 動裝置,並展示兒童與青少年教育活動的 成果,讓不同青少年與兒童也可以找到瞭 解這段歷史的切入點,尤其是親子觀眾可 以透過講解與翻翻板活動,讓兒童也能透 過幾個問題,以同理心來瞭解這段歷史。
圖 4. 翻翻板讓參觀的兒童猜想出生在農場 的非洲兒童從幾歲開始工作,答案是 7 歲 就要開始工作。(攝影/陳佳利)
要開始工作,就可以設身處地的思考他者 與自我的差異,進而引發同理心。另外, 也以真人真事 Sam Swiney 的故事,說明 當時被奴役非洲人的遭遇,如經常遭到懲 罰而必須帶上腳鍊工作,該展板並請兒童 找尋展覽中,被奴役的非洲人所被迫強加
四、族群與多元文化教育:墨爾本移民 博物館 除了以迫害人權歷史為主題的展覽之 外,近年來世界各地興起的移民博物館, 對於反種族主義及多元文化教育,也提供 了良好的範例。陳瑞樺 (2013) 以法國國 立移民歷史城為例,指出移民博物館歷史 敘事是以地為軸,敘事人群的流動,雖然 以國家為主要架構,但關懷的是不同歷史 時期移民到此的人。如同陳瑞樺認為移民 博物館不只說明了國族的構成,更超出了
的各種刑具,旁邊則展示一條鐵鍊讓兒童
國族的框架,移民博物館重要精神在於透
體驗其重量。另外,也設計了幾個翻翻板
過認識移民的歷史,瞭解不同族群如何胼
引導兒童尋找幾個展覽中的人物,瞭解他
手胝足,先後來到各國,共同組成國家公
的背景與故事。
民。透過認識移民的歷史與文化,不但有
「倫敦、糖和奴隸」展示中也穿插呈
助於解構傳統以同質性族群為想像基礎之
現兒童、年輕人與非裔社群參與相關教育
民族國家神話,也有助於透過瞭解差異,
計畫的成果,如展覽參加國際教科文組織
進而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
於 1999 年所舉辦與奴隸販運相關的「打
策 展 人 Dr. Moya McFadzean 說 明 該
破沉默」教育計畫 (Breaking the Silence),
館的設立是政府的政策,展覽內容:「主
讓參與學生透過瞭解與反思這段歷史所創
要是聚焦在移民的歷史、移民很明顯是澳
作的繪畫作品。另外,倫敦博物館大使計
洲重要的歷史。展覽探索移民為何離開家
畫也邀請倫敦的年輕人進行相關議題的論
鄉、移民的歷程及如何定居等,尤其是在
辯,並思考奴隸販運是屬於誰的歷史?他
維多利亞州;當博物館開幕後,我們獲得
們的、我們的或者共同的歷史?並就該議
相當正面的回應並且支持多元文化。這些
題進行詩文創作。此外,該博物館也邀請
年來我們也呈現比較具挑戰性的議題,如
加勒比海裔的婦女團體針對這段歷史進行
增加了澳洲移民政策歷史的常設展、澳洲
創作,而其陶藝作品「甜蜜的代價」及倫
認同議題以及當今的難民議題 ……並且
敦博物館大使計畫年輕人的詩文創作,也
勇敢地挑戰歧視、種族主義及歸屬感等議
都於展廳中展出。整體而言,倫敦碼頭區
題,因此吸引了更多年輕的觀眾。」她並
博物館在呈現奴隸販運歷史上,雖然以傳
且說明展覽也每年呈現、更換不同的移
56
陳佳利 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
民者故事,以再現不同的文化 4。以下將
的兒童與婦女,很能打動觀者的同情心。
就墨爾本移民博物館 3 個主題展示手法為
然而,在這部著重天災和戰爭所引發的移
例,分析其如何透過展示設計,來促進族
民潮短片中,相對地忽略了 20 世紀末因
群間的相互理解並反思當代種族主義。
為經濟或教育因素而移民到澳洲的各國移
在一進入該館常設展時,在「遠離家
民,尤其來自亞洲各國的移民,如臺灣、
鄉」 (Leaving Home) 展區中,墨爾本移
韓 國 及 中 國 大 陸。 雖 然 如 此, 緊 接 著 的
民博物館以一段黑白影片描述不同年代、
「移民故事和年表」(Immigrant Stories and
世界各地各個族群移民到澳洲的社會背景
Timeline),則以展版與文物,以每 10 年為
與原因,呼應展覽中所說明的三大移民主
歷史敘事分段,展示 19 世紀初到 20 世紀
因, 分 別 是 天 災、 戰 爭 及 家 庭 因 素(圖
末,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歷史、個人故事
5), 影 片 並 舉 1930 年 代 中 國 的 水 災、
和相關文物。
1940 年 土 耳 其 及 1953 年 希 臘 的 地 震、
接 下 來,「 人 生 旅 途 」(Journey of
1984 年蘇丹的飢荒為例說明;另外,也有
Lifetime) 展區中,以一艘複製船,讓觀眾
因為戰爭與人禍所引發的移民,如 1977
參觀、感受 19 世紀中至 20 世紀中葉移民
年乘船來到澳洲的越南移民、1994 年因
搭船遠渡澳洲的處境(圖 6),如當時的睡
盧安達種族屠殺而引發的難民潮等,片中
舖、飲食及衛生狀況等,展覽複製移民船
並穿插越南及蘇丹移民的話語,說明他們
的大廳兩側並設有名為「起源」(Origins)
移民的過程以及過去生活的困境,如在蘇 丹,有時為了取水便要走上一整天。片尾 並以字幕說明天災、戰爭與人禍,促使世 界各地的人們以移民來追求更好的生活。 整個影片以宏觀的角度,簡潔明瞭的敘 事,說明移民來到澳洲的社會脈絡,並以 世界各地發生的災難與戰爭為背景,以特 寫鏡頭呈現許多身陷災難中、掙扎求生存
圖 6.「人生旅途」展區中,以一艘複製船 圖 5. 在「遠離家鄉」展區中,說明天災、
讓觀眾參觀、體驗 19 世紀中至 20 世紀中
戰爭及家庭因素為移民三大主因。(攝影/
葉移民搭船遠渡澳洲的處境。(攝影/陳佳
陳佳利)
利)
4
筆者於 2013 年 8 月 29 日訪問移民博物館的策展人 Dr. Moya McFadzean 之訪談逐字稿。
57
博物館學季刊 30(1)
的互動式電腦,讓觀眾可以檢索不同族群
印象與偏見等問題,如「第一印象」(First
的移民背景、歷史與分布等。另外,為了
Impression) 和「像我一樣的人們」(People
促進觀眾理解移民的艱辛,除了展示不同
Like Me) 等次主題。在連結當代主種族主
年代澳洲的移民法規外,該館設立了一間
義 議 題 上, 墨 爾 本 移 民 博 物 館 在「 像 他
移民審查面談室,以電腦影音的方式,讓
們這樣的人」(People Like Them) 次主題
觀眾透過角色扮演,選擇其中一位移民,
中的「誰在你隔壁」 (Who’s Next Door?)
模擬當代移民審查所面臨的各種訊問,並
展,提供了一個引人反思的範例。該館拍
透過回答各項問題,最後發現所扮演的角
攝了一段以公車為場景的短片,坐在公車
色是否能通過移民申請(圖 7)。另外,
上的眾多乘客中,有一位拉丁美洲裔及一
也有一項較為簡單的移民體驗設計,便是
位華裔女性正在聊天,而他們的對面坐著
讓觀眾在電腦前參加移民模擬考試,20 題
一位黑人男性,這時候來了一位中年白人
中必須通過 16 題與澳洲文化歷史及法規
男性,因為除了黑人身旁的座位外,沒有
相關的問題,才能通過該項筆試。經筆者
其他空位而站在走道上,且以不甚友善的
親自體驗測試,發現只通過 15 題,而該
眼光看著那位黑人。這時候,手機鈴聲響
館教育人員也告訴筆者這項測驗的不合理
起,那位黑人接起手機用母語交談時,白
處,有許多澳洲人並無法回答許多澳洲歷
人男性顯得很不耐煩並強勢要求他降低音
史與文化的問題,何況是新移民,因此該
量, 說 他 有 點 吵。 此 時, 拉 丁 美 洲 裔 的
裝置也詢問觀眾的意見,讓觀眾可以建議
女性起身坐到黑人的身旁,稍為隔開兩
合理的考題。上述兩項互動展示設計十分
者,而後白人男性將喝完的飲料罐用手壓
受到青少年與學生的歡迎,也有助於人們
擠,發出刺耳的噪音。整段影片除了呈現
瞭解移民是如何通過重重難關,才能成為
日常生活中可能會發生的種族歧視事件
澳洲的公民。
外,觀眾也可以選按 4 個不同的按鈕,瞭
除 了 展 示 移 民 的 歷 史 與 經 驗 外,該
解白人男性(種族主義歧視者)、拉丁美
館 相 當 重 視 當 代 的 種 族 議 題, 並 於「 認
洲裔(以行動間接支持受害者)、黑人男
同:你們的,我的,我們的」(Identities:
性(種族主義受害者)及華裔女性(旁觀
Yours, Mine, Ours) 主題展區中,以各種影
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內心的想法與聲
音互動來思考膚色與外貌,如何造成刻板
音(圖 8)。如華裔女性雖然同情黑人的遭 遇,但她心想應該會有別人挺身而出而沒 有採取任何行動;而拉丁美洲裔的女性覺 得至少要做點什麼,所以才起身坐到黑人 身旁,這兩位反映了一般觀眾作為旁觀者 所可能有的心境與行為。 在影片中,值得進一步探索的是兩位 當事人的心理感受,以下依照影片內容詳 細說明博物館如何呈現受害者與加害者的 心境與動機。首先是受害的黑人男性,當 他一開始遭受不友善的眼光時,他心中就
圖 7. 墨爾本移民博物館設立一間移民審查
想:「全車至少有一半的人像那位白人男
面談室,讓觀眾透過角色扮演,模擬當代
性,只是他們不自知而已」,當通話被打
移民審查的各種訊問。(攝影/陳佳利)
斷時,他心想要忍耐,不要因為這樣的小
58
陳佳利 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
交。就像我老爸說的,不要信任那些連一 起喝杯啤酒都不行的人。3 個月前他離職 了,他肯定向同伴哭訴我的行為,誰叫他 不練習我們講的英文。」在阻撓黑人講電 話後,這位白人看了看其他乘客,心想: 「你們真可悲,我只是幫你們做了你們因 太過禮貌而沒能做的事。」 透 過 4 個 不 同 觀 點 及 不 同 角 色(男 圖 8.「誰在你隔壁」拍攝了一段發生在公
性白人、男性黑人、亞裔及拉丁美洲裔女 性)內心告白的呈現,這部影片可以讓觀
車上的種族歧視事件為場景的短片,觀眾
眾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種族歧視事件的各方
可以選按不同的按鈕,瞭解種族主義歧視
觀點,如加害者動機、受害者感受及旁觀
者、受害者及旁觀者內心的想法。(攝影/
者的不同態度與感受等。整體而言,墨爾
陳佳利)
本移民博物館透過移民史來呈現澳洲的歷 史,但並不以傳統、客觀且靜態的歷史展
事讓加害者得逞,且也沒有任何人阻止這
示為限,該館運用豐富的文物、場景復原
樣的行為,也難怪那位白人會有這樣的舉
和互動體驗裝置,吸引不少中學生參觀,
止。在拉丁美洲裔女性坐到他身邊後,白
並以「認同:你們的,我的,我們的」主
人男性壓擠飲料罐發出噪音時,他心想:
題展連結到當代各種種族主義與歧視議
「真可悲!他以為我會在意像他這種人的
題,除了引導青少年觀眾反思日常生活中
想法,但我想他已經得到他想要的,不是
的刻板印象與種族主義外,也希望透過對
嗎?他就是想要標籤我是一位外來者,雖
移民史的瞭解,進而促進族群間相互理解
然我一生幾乎都居住在此。再忍耐 4 站就
與和平共處。
好了,雖然很困難 ……。」黑人的觀點反 映出對社會大眾冷眼旁觀的不滿,也因此 加深了他憤世嫉俗的態度,也反映在經過 20 世紀推行近七十餘年的白澳政策後,黑 人在澳洲遭受歧視的處境與心境。 而 如 果 按 下 白 人 的 觀 點, 可 以 發 現 他一上車看到黑人時,腦海就浮現日常生 活中所習得的各種偏見與刻板印象,他心 想:「在他們來之前,過去我們與其他世 界各國都有足夠的空間、工作與食物,如 果他被冒犯會怎樣,這是重點。就像老爸 常 說 的, 你 應 該 要 傳 遞 訊 息 給 這 些 人, 提醒他們在誰的國家。」在他聽到黑人以 母語講電話後,他開始心想:「他以為他 在非洲嗎?他都沒有嘗試要融入這個國家 嗎?以前我們公司錄用這種人,他講的話 有一半我聽不懂,也不和大家一起出去社
五、互動展示與人權教育:荷蘭和平工廠 不同於倫敦博物館與墨爾本移民博 物館在歷史敘事的展覽中,穿插影音及幾 個互動性教育展示,荷蘭的和平工廠以人 權教育為主軸,規劃互動性展示,並將青 少年及兒童設定為目標觀眾,以日常生活 的人權議題為主軸、歷史事件為輔,將人 權理念與內涵融入展覽設計中,以進行人 權教育之學習。和平工廠的展示規劃與 教育活動是由民間非營利組織「和平教 育計畫基金會」(Foundation Peace Education Projects) 所規劃設計,該基金會致力 於人權教育之創意性學習研發、設計與推 廣,並相信透過不同於學校教學法之互 動式展示教學,將學習者置入事件的中 心 (Tuinier, 2001),讓他們面對問題並思考 59
博物館學季刊 30(1)
解決的方式,可以達到活用歷史與人權教
與正義的理念。該中心每年約有 3 萬名學
育的目標。該基金會位於荷蘭烏特勒茲市
生參觀,以 10-14 歲的學生團體為主。另
(Utrecht) 郊區的 Fortress the Bilt,緊鄰環
外,他們也與高職教育及職業訓練課程中
湖的優美公園內,但該地也同時是二次大
的公民課程連結,這也是 16-25 歲的荷蘭
戰處決反納粹分子的槍決所在地,有 140
公民在選擇職業教育、進入社會職場工作
位荷蘭人在此遇害,一旁則有三連棟的紅
前的必修課程。
磚建築,作為監禁二次大戰期間荷蘭政治
究竟互動式人權展覽之學習具有什麼
犯之用;目前該牢房已經由「和平教育計
樣的特質與實踐方式呢?根據 Learning for
畫基金會」向市政府以每年一歐元象徵性
Chang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Tuinier,
租金租借,成為互動式人權主題展覽的空
2001) 手冊介紹,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
間,而槍決所在地則由市政府設立紀念碑
應用觀察、提問、分析論辯、設身處地、
與雕塑,以紀念包含猶太人在內、抵抗納
選擇、發展自己的意見及解決問題等幾項
粹的荷蘭受難者。
技巧,來進行學習。在進行方式上,約 30
根據筆者訪問該基金會負責人 Tuinier
人的學生團體一進到和平工廠,就收會到
先 生, 說 明 該 基 金 會 的 主 旨 與 任 務 為:
一份和平地圖及選項填答本,讓他們瞭解
「在和平、自由、人權及民主的領域中,
各個展覽主題及相關位置,並以兩人為一
達到各種教育目標」(To achieve all kinds
組分別從指定的互動展示站出發。而展覽
of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peace, freedom,
設計則以連結歷史與當代社會各種人權議
human rights and democracy)5,而該中心的
題的展示,透過提問並設計各種互動性選
教育目標包括:
項,讓參觀的學生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
(一)增進兒童對於影響自身的各種衝
權 議 題, 思 考 該 如 何 應 對、 討 論 理 由,
突狀況之覺知 (perception) 與理解 (under-
並透過簡易的操作瞭解不同的選擇可能導
standing)。
致的後果與影響。和平工廠內設置了約
(二)提供處理人際互動間各種衝突的 創意解決工具。 (三)引發兒童反思該如何與他人和諧
(一) 70 個互動站,內容包含兩大面向: 引導觀眾檢視個人的觀念和價值觀,並探 討各種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道德難題,如
共處。
歧視、代罪羔羊、衝突、原諒、多元文化
Tuinier 先生認為展示戰爭與災難比較容
和難民等。 (二)呈現並探討戰爭與和平如
易,因為可以運用很多武器、文物與照片
何與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緊密相關。
作為展覽內容,但要展示和平就很困難。
該互動展示所應用的手法與內容,包括:
因此,他們使用工廠作為譬喻,因為工廠 是生產東西的地方,而和平也需要兒童與
1. 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對與不對 (True or
年輕人以他們的雙手來創造。雖然設立在
Not True) 來思考一些常見的迷思,如
納粹屠殺荷蘭人的遺址上,但該中心不以
詢問觀眾荷蘭人都是白皮膚的嗎?許多
歷史學習為主,因為他認為紀念這些受害
學生可能認為這是正確的答案,但他們
者最好的方式,就是教導學生自由、和平
很快會從展覽提供的資訊發現這是錯誤
5
研究者於 2014 年 9 月 1 日訪談 Foundation Peace Education Project 的 Jan Durk Tuinier 先生,以瞭解 該基金會成立的理念、目的以及互動性展示方法設計與應用概況。
60
陳佳利 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
的概念,因為知名的荷蘭足球員 Ruud
人都有偏見。接者,展覽透過不同的題
Gullit 的膚色就是黑色的,且荷蘭公民
目,讓學生檢視自己的偏見,例如,認
中有 150 萬人是黑人。
為難民都是占盡好處的人,也引導並解 釋負面的偏見如何導致歧視 (discrimina-
2. 事實與意見 (Fact or Opinion):協助學生
tion)。
定義事實和意見的差別,並以自我更正 的方式來進行。例如在小沙包上綁上紙
4. 探討過去和現在的各種抵抗人權侵害的
條,寫著身心障礙人士是可悲的,或抽
方式及相關議題:透過 4 位歷史人物的
菸是不健康的,詢問參觀學生哪一個屬
介紹,說明遭到納粹迫害的人士,是如
於事實,而哪一個又是意見,讓他們分
何抵抗不公不義以及他們抵抗的動機,
別歸類在天秤的兩邊以達到平衡的效
或 者 探 討 加 害 者 該 如 何 反 省 認 錯。 如
果。 根 據 展 覽 的 設 計, 如 果 天 秤 不 平
Carry 有 4 位朋友在二次大戰中遭到屠
衡,則學童就需要重新思考其歸類是否
殺,而 Jan 下令槍殺 1 位在荷屬東印度
有錯(圖 9)。另外,展覽也請參與的學
群島的印尼反抗人士。戰後,Jan 拜訪
童,想想誰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打開
該受害者的家庭並對其家屬致歉,也獲
門後,他們將發現一面鏡子反射著自己。
得了寬恕。透過 Jan 的故事,該展覽希 望傳遞一個重要的訊息,即人皆有可能
3. 偏見 (Prejudices):該基金會認為人們是 透過學習而獲得偏見,而偏見可能來自
犯錯,但必須要勇於面對並且認錯,以 尋求和解與寬恕。
媒體、家人、社會或學校。每個人都有 偏見,我們要瞭解偏見如何運作,也就
5. 透過歷史人物經驗之瞭解,引導學生表
因此可以去除偏見。展覽首先定義何為
達個人對違反人權的立場,並說明個人
偏見,展覽設計兩扇門,一扇是給那些
將致力於哪些有益於世界和平的工作。
認為自己沒有偏見的學生,另外一扇是 給認為自己有偏見的學生通過;然而認
6. 欣賞自身與少數族群的文化:展覽中透
為自己沒有偏見的路是不通的,因為人
過並列各文化區不同的曆法,讓學生除 了西元年之外,也認識世界各地曆法所 蘊含的不同宗教、文化或政治意涵。另 外,該展覽也展示幾個孩童的行李箱及 文物,讓學生瞭解許多的荷蘭公民也曾 經是移民或者難民,展覽中並留著一個 空的行李箱,詢問學生如果他們有朝一 日必須逃離祖國,將會攜帶什麼物品。 7. 普通與特殊 (Common and Strange):討 論並學習處理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習
圖 9. 在小沙包上綁上紙條陳述各種現象,
慣,在別的文化中可能顯得很特殊,並
要學生區分何者為事實以及何者為意見,
從自身與他人的文化觀點來討論不同的
分別歸類在天秤的兩邊以達到平衡的效
文 化 現 象 與 意 涵。 展 覽 設 計 幾 個 問 題
果。(攝影/和平教育計畫基金會提供)
牌,讓學生決定這是奇怪特殊的或者普 61
博物館學季刊 30(1)
圖 10. 展 覽 設 計 幾 個 問 題 牌, 讓 學 生 討
圖 11. 展覽設計人物頭像,讓參觀者可以
論、決定哪些文化現象是特殊或普通的,
打開霸凌者的腦袋,瞭解他在想什麼。(攝
翻到後面則會解釋各別活動所屬的文化脈
影/和平教育計畫基金會提供)
絡。(攝影/和平教育計畫基金會提供)
通的現象,如吃生魚片、一天膜拜 5 次 或者男性愛上男性,並將牌子掛在選擇 的位置上,翻到後面則會解釋各別活動 所屬的文化脈絡(圖 10)。例如,一天 膜拜 5 次對於荷蘭人而言可能是特殊的 現象,但對於回教徒而言,則是很普通 的現象。 8. 揭露刻板印象及種族偏見,以致力於對 不同種族及文化的人,創造相互尊重的 態度。
圖 12. 詢問參觀的兒童遇到霸凌時將如何 處理,並將自己的經驗寫下來投入資料箱 中。(攝影/和平教育計畫基金會提供)
9. 解釋代罪羔羊現象 (The Scapegoat):透
(圖 11),瞭解他在想什麼。另外,也
過二次大戰及日常生活案例,討論並分
透過場景圖示,思考誰是霸凌者,何人
析代罪羔羊現象,並定義何為霸凌、何
是旁觀者以及受害者,並詢問參觀的兒
為開玩笑,主要差別在於前者會造成傷
童遇到這樣的事,將如何處理,並將自
害而後者不會。展覽並設計一個人物頭
己的經驗寫下來投入資料箱中。透過資
像, 讓 參 觀 者 可 以 打 開 霸 凌 者 的 腦 袋
料分析,發現告訴家長或朋友,為較常
62
陳佳利 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
見的應變方式(圖 12)。
方法為互動 (interaction) 與對話 (dialogue)
該 基 金 會 教 育 人 員 也 指 出, 這 種 互
(Peace Education Projects, 2014),該設計
動式學習方式要成功,關鍵在於讓教師感
並 於 2000 年 獲 得 平 等 桂 冠 獎 (Laureates
到安全並受到學生的尊重;因為展覽的教
Evens Prize), 且 陸 續 為 比 利 時、 德 國、
育活動設計相當完善,所以家長與教育人
以色列等國所引進與採用,並配合各國的
員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只須扮演協助者的
國情,在內容設計與案例上,調整成為符
角色,引導學生參觀動線與互動操作,並
合該國多元文化教育及人權議題的教材。
不需要提供答案;因為每個問題都必須由
如位於耶路撒冷的布魯菲爾德科學博物
學生自行思考、討論、選擇並說明理由。
館 (Bloomfield Science Museum) 便採用荷
例如看到同學被霸凌時,該如何做?透過
蘭發展的和平工廠的展覽設計,並改名為
互動裝置,參觀學生可以選擇挺身保護同
「和平迷宮」(Peace Labyrinth),該展覽除
學,並透過簡易互動裝置瞭解這樣的選擇
了沿襲和平工廠的核心理念與設計外,並
可能會使自己因而處於危險之中,但和該
連結當代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衝突為展覽
同學的友情可能會增強;或者選擇報告老
的核心內容,透過具互動性和促進反思的
師,或許能夠立刻制止這次的霸凌事件,
互動展覽設計,讓兩國參觀的學生都可以
但也有可能被班上同學認為是告密者。
藉由分組探索,思考當面臨如種族歧視或
換句話說,該展覽並不提供一個固定的答
衝突等各種人權議題時,該如何面對與處
案,而是提供多元的選擇,讓學生思考各
理,並學習相互尊重對方的文化 (Friedberg
種應對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可能的影響。
and Alderoqui-Pinus, 2012)。例如,該展覽
最 後, 觀 眾 將 填 入 各 個 選 項 的 填 答
為了促進跨文化理解的展覽,設計讓參觀
卡連同姓名輸入電腦後,將會獲得一份印
學生進行文字配對的遊戲,透過遊戲,他
有自己姓名的人權證書,背面則針對該位
們會發現原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文字有
學習者的人權知能與態度,進行初步的分
許多相似之處。
析,例如各項選擇填答較為被動選項的學
除了在公園內的常設展外,2007 年,
生,則鼓勵他可以更勇敢地面對不公義的
「和平教育計畫基金會」在近郊的防空
事件;反之則提醒行動派學生在面對事件
洞 中, 應 用 相 似 的 手 法, 設 立 了「 民 主
時,不要過於衝動,可以先冷靜思考各種
展」,除了探索常見的人權議題外,也強
可能的解決之道。整個參觀活動進行約一
調民主與自由的概念。2011 年,阿姆斯特
到一個半小時,參觀結束後,教師也會獲
丹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所的學生 Irene van
得相關的學習手冊與資源,引導學生回到
Ooijen (Tuinier et. al., 2012),在幾位教授
學校後進行延伸學習。而除了室內展覽之
及基金會人員的指導下,針對「民主展」
外,教育人員也將引導學生團體到戶外的
以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觀眾研究,共有
受難者紀念遺址區,包含母子雕像、雕刻
228 位觀眾填寫問卷,其中 114 位是參觀
受難者人名的紀念碑及一首反抗者的詩,
前填寫,而另外 114 位則為參觀後填寫。
讓學生除了透過參訪遺址連結歷史事件
問卷設計分為 4 個構面,分別為民主知識
外,也由於學生於室內展覽中,已經透過
的獲得、民主態度的影響、偏激 (radical-
展板認識幾位歷史人物,因此可以進一步
ization) 態度的影響,以及族群歧視這四大
請他們找尋這幾位人物的人名與事蹟,並
問題進行檢測。研究發現 18 歲以下的年
閱讀詩作來反思反抗的由來與意義。
輕人在民主知識的獲得進步較高,其中男
這套人權教育展覽教材的學習核心
性比女性進步更多,主因女性在入館前測 63
博物館學季刊 30(1)
驗所獲得的分數原本就比較高,故成長的
搭配簡易的互動裝置,以進行歷史與人權
空間有限;而男性在參觀後,也能達到和
的教育,如利用影音訴說被奴役的非洲
女性一樣的分數。
人,其基本人權被剝奪的狀況,並穿插互
在民主的態度上,參觀展覽則未有顯
動性看板和體驗,引發青少年及兒童的同
著的進步或者影響,推測是態度不容易因
理心。但如同 Osler(施亦如譯,2014)指
為一個半小時的參觀而有明顯的影響。在
出,透過教科書認識前人為實踐人權所進
降低偏激的態度上,參觀展覽則產生些微
行的奮鬥,可能會讓學生認為這些奮鬥已
的影響,尤其是 18 歲以下的年輕人以及
經結束而非持續進行的,且應該從生活中
男性。在種族歧視的測驗上,該問卷要求
各種人權事件來覺察;因此,倫敦博物館
參觀者針對荷蘭境內各種族群及身心障礙
也有一面展板討論當代的奴役,也就是人
團體等社會團體,給予一到十分的評分,
口販運議題以及展示英國社會對反種族歧
發現父母都出生在荷蘭的受測者,對其他
視所進行的各項運動與抗爭的海報及文宣
族群的給分相當高,且他們在知識的吸收
品,可惜這部分的敘述流於靜態,也很容
及偏激態度的改善上,都較父母中至少有
易被忽視。未來如果能將這段奴隸販運的
一位非荷蘭出生者來得高;而後者給與荷
歷史與英國當代的種族議題和各項反歧視
蘭人的分數則偏低。另外,參觀展覽也明
運動,以更富教育意涵及互動展示方式連
顯改善受測者對回教徒的看法,因為參觀
結,並將展覽內容呼應世界人權宣言中的
後的分數有提高的趨勢。整體而言,研究
基本理念,例如透過提問引導觀眾思考被
發現 18 歲以下的年輕人,因為他們的觀
奴役的非洲人,有哪些世界人權宣言所保
念還未完全固定成形且具有可塑性,參觀
障的人權被剝奪,以及該如何在英國當代
民主與人權相關展覽的效果最好,教育程
社會中,以具體的作為反對種族歧視,將
度則對於參觀效果沒有顯著影響,但性別
更能進一步提供博物館展覽實踐人權教育
與族群背景則有一定的影響與差別。
的理念與功能。另外,展覽中呈現的各種 教育活動成果,如倫敦博物館大使活動,
綜合分析與討論:朝向引發互動 與反思的人權展示
也應該成為持續進行的教育活動,讓學校 團體可以分齡選擇適合的教育活動,進行 各種論辯、詩文或藝術創作,讓展覽連結
Hooper-Greenhill (1994b) 研究學習理
教育活動,而非僅止於靜態的成果展。
論,指出人們學習新的知識時,需要透過
墨爾本移民博物館則以傳統展板搭配
經驗和行動來建立認知模組,而最有效的
多媒體影音互動裝置及場景復原等手法,
學習方式與時機是當人們抱持疑問並企圖
從移民歷史連結到當代種族議題,引發觀
尋找答案的時候。因此,她建議博物館的
眾對移民處境與種族主義之反思。其中,
展覽應該尋找提問的方式,暴露事情的不
以一部虛擬的公車短片,呈現日常生活種
連續性,讓人們產生好奇與探索心,甚過
族歧視事件中不同當事者內心觀點的設
呈現完美無瑕的展覽敘事;讓觀眾能過透
計,可說獨具巧思。然而,筆者認為雖然
過問題,主動探索、行動並建立經驗。由
透過影片可以瞭解種族主義者的心態,但
人權博物館教育的原則,來分析比較上述
缺乏引領青少年觀眾思考如何以積極作為
案例研究,可以發現倫敦碼頭區博物館在
來對抗種族主義,不小心或許會引發具種
呈現奴隸販運史的歷史展覽與敘事中,除
族偏見之觀眾的共鳴。因此,研究者建議
了傳統的展板文字外,也應用演示性手法
在影片旁,如果能夠進一步詢問或邀請觀
64
陳佳利 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
眾投票其所認同的角色,並引發他們思考
育經常以檢視暴力來達成,包括「身體或
可能採取的行動,除了有助於瞭解有多少
行為暴力」、「結構性暴力」及「文化暴
參觀者是認同種族主義者,或有多少人會
力」,而本文研究的 3 個展示案例所探討
採取被動旁觀者的角色外,也可以透過活
的暴力形式以「身體或行為暴力」及「文
動設計或各種行動選項,讓觀眾進一步思
化暴力」為主,如將非裔人士視為奴隸並
考要如何透過具體的行動,來對抗種族主
施以酷刑,或校園中的霸凌事件,以及種
義以呼應世界人權理念與趨勢。
族主義與歧視等文化暴力,較少檢視整個
而 和 平 工 廠 以 學 生 為 目 標 觀 眾, 設
社會或經濟結構所產生的結構性暴力,如
計以人權教育為主題的互動性展示,雖然
貧窮和剝奪,而這部分議題涉及社會結構
以互動性展示為主,但並未使用多媒體影
的分析,比較適合高中生與大學生的人權
音互動裝置,而是操作簡易的互動設計,
教育內容。綜合上述,筆者建議未來博物
大大降低維修管理成本,這也說明只要巧
館的人權展示可以應用以下設計技巧與手
妙的設計,互動展覽並非一定要仰賴昂貴
法,以促進青少年與兒童觀眾對人權理念
的科技裝置。在內容方面,該展示的優點
的反思與學習:
在於以學生日常生活所經常遭遇的人權議 題為核心,並且運用各種手法來讓參觀學
一、廣泛應用提問來代替傳統歷史敘
生可以思考不同歷史人物(如受難者與加
事,以引發觀眾反思:博物館應該多應用
害者)在事件中的感受與態度,這些案例
提問的方式代替傳統的文字敘事,來引發
都有助於學生思考歷史的教訓,並發展解
青少年與兒童觀眾的反思,如倫敦碼頭區
決問題的能力。整體而言,因為該展覽以
博物館就以問題與翻翻版,來引起兒童的
兒童觀眾為主,因此有別於一般的人權展
好奇心與同理心。
示,在歷史事件與真相的呈現著墨較少。 另外,該展覽雖然相當注重不同族群與文
二、 以 互 動 裝 置 代 替 傳 統 展 板: 透
化的相互認識,但性別議題卻未受到足夠
過互動設計來引發思考,尤其針對兒童的
的重視,且兒童的人權問題並不止於校園
人權教育,並不一定要使用高科技互動
中,生活中家暴或性侵害等議題,也都值
裝置,但要動手做 (hands-on) 與動腦思考
得重視並納入展覽的內容中。從「聯合國
(minds-on) 並重 (Hein, 1998),尤其是透過
人權教育的十年」所訂定的兩個目標中,
互動展示來引發學習的興趣,如和平工場
可以認識世界人權宣言與條約頒布的人類
互動的展示設計。
權利和受到侵害時的救濟程序;以及讓 社會對於妨礙人權實現的各種問題有所覺
三、運用角色扮演,讓觀眾體驗當事
察,並產生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人權教育
者的處境與觀點:如移民博物館應用電腦
的重要內涵,也是博物館展示教育設計必
互動裝置,讓觀眾扮演移民者,來體驗移
須注意的原則。因此,該展覽雖然成功地
民面談與考試情境。
引發觀眾對各種人權問題的察覺,但如能 提供人權受到侵害時,可以採取的法律救
四、多元觀點的呈現,以促進對人權
濟程序或相關資源,能更積極培育兒童與
侵害事件之多方理解:如和平工廠代罪羔
青少年認識該如何保障自身的權利。
羊展區所呈現的霸凌議題,以及移民博物
Reardon(王智弘等譯,2004)在〈作
館的「誰在你隔壁」展區中的公車短片,
為和平教育的人權〉一文中,指出和平教
不只是呈現事件而已,觀眾也可以選擇不 65
博物館學季刊 30(1)
同的角色,以理解人權侵害事件中加害
固然可以提高觀眾的人權意識,但如果展
者、被害者與旁觀者的內心世界與觀點。
覽能進一步提供各種人權救援相關組織與 人權倡議等 NGO 機構的資訊,讓有需求
五、 運 用 對 話 或 思 辯 技 巧, 來 反 思 各種人權議題:對話是學習人權教育的最
的民眾獲進一步諮商與協助的資訊,更可 以具體落實人權的實踐。
佳工具之一,如和平工廠讓參觀學生兩人 一組來討論各種人權議題並思考解決的方
結論
案,達到運用對話與思辯的技巧,來學習 人權的理念。
如同 Carter 和 Orange (2012b) 認為博 物館的展覽與詮釋有影響未來人權法案施
六、運用演示性手法,來達到情感的
行潛能,Sandell (2012: 212) 也認為博物
共鳴:透過具聲光效果的短片播放及宏觀
館必須扮演「道德的行動主義者」(moral
的敘事角度,引領觀眾思考事件的脈絡,
activist),透過展覽議題的選擇,進行在
如移民博物館的「遠離家鄉」展區的影
地道德觀點與全球普世人權價值之間的協
片,或以第二人稱敘事達到對人權侵害事
商,並盡力尋求觀眾對於普世人權價值的
件的控訴效果,如倫敦博物館碼頭區分館
瞭解,以積極扮演主動形塑道德與人權理
《你沒有任何人權》影片。
念的角色。其中,要如何透過展覽設計來 連結歷史並進行人權教育,達到上述的理
七、連結歷史事件與當代人權議題,
想,是本文關懷的重點。本文透過 3 個展
並引領觀眾思考具體行動與作為:如和平
示案例分析,探討博物館如何以展示設計
工廠在呈現納粹屠殺事件時,除了選擇呈
促進觀眾人權理念之學習,指出博物館具
現不同的行動者,也連結到當代的霸凌事
有將歷史悲劇轉化為具互動性、反思性和
件,讓參觀的學生思考抵抗暴力的可能作
連結當代生活人權議題之展示,並成為學
為。
習人權理念的最佳場域。 在臺灣,隨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八、展覽與教育活動的連結:展覽中
的成立,博物館在歷史與人權教育上所擔
所呈現的教育活動成果或富有人權教育意
負的角色日益受到重視,但目前人權紀念
涵的內容,可以轉化成為教育活動的媒介
類型的博物館,比較著重靜態的歷史敘事
或教學教材,如引導觀眾進行辯論、創作
與受難者經驗的再現,除了缺乏不同觀點
或戲劇演出等教育活動。
的呈現外,如白色恐怖發生的社會政治脈 絡及加害者的動機與責任等,其展覽的互
九、展覽與人權倡議及救援資訊的連
動性與反思性也較為不足,難以促進青少
結:透過各種富有教育意涵的展覽設計,
年的關注與理解,而艱澀的文字更令兒童
6
本文曾於 2015 年 11 月 14 日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所舉辦的「2015 文化的軌跡:文化治理 What’s Next?」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發表,感謝評論人王志弘教授提醒研究者反思在臺灣博物館實踐人權教 育的可能性與限制,並指出:「人權博物館或人權主題的展示,是社會轉型正義的一環 ……經常會 牽涉到各方對事件不同記憶與詮釋,以及在究責和平反過程中,不同立場的各方在價值與利益方 面的衝突」。這些限制與衝突,也是研究者認為臺灣在實踐人權教育時必須加以理解、反思與突破 的。
66
陳佳利 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
無法瞭解事件的脈絡與人權理念,因而需
場域,是未來發展必須持續關注的重要課
要大量仰賴導覽解說的輔助。而荷蘭的觀
題。
眾研究發現人權相關的展覽,對於 18 歲 以下、可塑性高的年輕人,有相當的影響
誌謝
力。因此,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除了導 覽活動或透過舉辦營隊和研習營來進行人
本文曾以「博物館展示人權教育之角
權教育之外,未來如何以白色恐怖相關研
色與功能之研究: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
究及口述歷史成果為基礎,參考各國人權
為 題, 於 2015 年 11 月 14 日, 由 國 立 臺
展示的經驗,並思考臺灣的政治環境與社
灣藝術大學主辦之「2015 文化的軌跡:文
會文化脈絡 6,規劃適合中小學生理解之
化治理 What’s Next?」國際學術研討會中
分齡展示設計,以連結歷史與人權的教與
發表,承蒙會議評論人王志弘教授以及本
學, 透 過 互 動 式 提 問、 思 考 與 對 話, 或
刊兩位匿名審查者提供寶貴意見,特此致
設計適合兒童的互動裝置與體驗,讓歷史
謝。本文為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博物
與當代生活和人權議題產生連結,在紀
館展示之人權教育角色與功能之研究」教
念與呈現歷史真相之外,也能促進博物館
育活動補助計畫之部分研究成果。
人權教育之推廣,並成為實踐人權教育的
參考文獻 王智弘等譯,Baxi, U. 原著,2004。人權教育:第三個千禧年的承諾?收錄於 Andreopoulos, G. J. and Claude, R. P. 編,馮朝霖審定,21 世紀人權教育(上),頁:225-240。 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智弘等譯,Reardon, B. A. 原著,2004。作為和平教育的人權教育,收錄於 Andreopoulos, G. J. and Claude, R. P. 編,馮朝霖審定,21 世紀人權教育(上),頁:33-54。臺 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余伯泉、蕭阿勤譯,Pike, G. and Selby, D. 原著,2004。人權教育活動手冊。臺北:遠流 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施亦如譯,Osler, A. 原著,2014。人權教育與世界公民:理論探討及其在不同社會文化背 景之應用,臺灣人權學刊,2(3): 3-16。 陳佳利,2015。邊緣與再現:博物館與文化參與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陳佳利、城菁汝譯,Sandell, R. 原著,2003。博物館與社會不平等的爭鬥︰角色、責任與 抗拒,博物館學季刊,17(3): 7-24。 陳佳利、賴瑛瑛,2014。編輯序:展示人權奮鬥的足跡,博物館學季刊,28(3): 5-6。 陳瑞樺,2013。一方記憶之所的流變與重構:以法國國立移民歷史城創設為核心的考察, 文化研究,17: 7-14。 陳耀成譯,Sontag, S. 原著,2004。旁觀他人之痛苦。臺北:麥田出版社。 林佳範,2011。人權教育動手做:要教什麼?教師天地,170: 12-17。 湯梅英,2010。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議題教學活動之發展歷程,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 10: 27-40。
67
博物館學季刊 30(1)
蔣興儀、簡瑞容譯,Reardon, B. A. 原著,馮朝霖審定,2002。人權教育:權利與責任的 學習。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2006。人權立國。臺北:總統府。 Carter, J. and Orange, J., 2012a. It’s time to pause and reflect: Museums and human rights. Curator, 55(3): 259-165. Carter, J. and Orange, J., 2012b. Contentious terrain: Defining a human rights museology.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27(2): 111-127. Chen, Chia-Li. 2012. Representing and interpreting traumatic history: A study of visitor comment books at the Hiroshima Peace Memorial Museum. Museum Management and Curatorship, 27(4): 375-392. Cubitt, G., 2010. Lines of resistance: Evoking and configuring the theme of resistance in museum displays in Britain around the bicentenary of 1807. Museum and Society, 8(3): 143-164. Duffy, T. M., 2001. Museums of human suffering and the struggle for human rights. Museum International, 53(1): 10-16. European Union Agency for Fundamental Rights, 2011. Discover the past for the future: The role of historical sites and museums in Holocaust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 in the EU. Download from the website (Sep. 16, 2013): http://fra.europa.eu/sites/default/files/fra_ uploads/1791-FRA-2011-Holocaust-Education-Main-report_EN.pdf . Fleming, D., 2012. Human rights museums: An overview. Curator, 55(3): 251-256. Friedberg, D. and Alderoqui-Pinus, D., 2012. The peace labyrinth: An interactive exhibition on conflict resolution. Curator, 55(3): 341-355. Gigli, M., Monicelli, E. and Seligardi, M., 2014. Mechanisms of violence: Historical tools for human rights education. Learning, Engaging, Enriching, pp. 76-110. Edinburgh: MuseumsEtc Ltd. Hein, G., 1998. Learning in the Museum. London: Routledge. Hooper-Greenhill, E. 1994a. Museums and Gallery Education.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http://www2.le.ac.uk/departments/museumstudies/museumsociety/documents/ volumes/cubitt.pdf . Hooper-Greenhill, E. 1994b. Leaning from learning theory in museums. In: Eilean HooperGreenhill (Ed.), 1994,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pp. 137-145. London: Routledge. Jensen, N., 1999. Children, teenagers and adults in museums: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In: Eilean Hooper-Greenhill (Ed.), 1999,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pp. 110-117. London: Routledge. Pubrick, L., 2011. Museums and the embodiment of human rights. Museum and Society, 9(3): 166-189. Sandell, R., 2012. Museums and the human rights frame. In: Sandell, R. and Nightingale, E. (Eds.), 2012, Museum, Eq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 pp. 195-215. London: Routldege. Shub, J. H., 1994. Teaching yourself to teach with objects. In: Eilean Hooper-Greenhill (Ed.), 1994, The Educational Role of the Museum, pp. 80-91. London: Routledge. 68
陳佳利 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
Tuinier, J. D., 2001. The exchange of expertise and debate. In: Tuinier, J. D. (Ed.), 2001, Learning for Change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pp. 21-23. Antwerp: Evens Foundations. Tuinier, J. D., Doosje, B., Mann, L., Feddes, A. R., Ooijen, I. V., Huijzer, A., Visser, G., 2012. Het Fort van de Democratie Werkt. Utrecht: Stichting Vredeseducatie Utrecht. Peace Education Projects, 2014. Visiting the Peace Factory: Backgrounds, objectives, methodology and perspectives of the interactive exhibition. Unpublished Paper. Utrecht: Peace Education Projects. 作者簡介 陳佳利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69
博物館學季刊 30(1)
70
陳佳利 博物館展覽在人權教育中的角色—以三個展覽個案為例
The Role of Museum Exhibitions in Human Rights Education: Three Case Studies Chia-Li Che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useums have begun to reflect on the historical trauma caused by politics, war and violence. The largest-scale human trafficking in world history carried out by the European colonial empires in Africa from the 16th to 19th centuries, violence and genocide during the two world wars, oppression of democratic and human rights by military dictatorships and political enmity during the Cold War era have become topics of concern among museums, lead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 rights and memorial museums. In addition to representing historical facts and memorializing victims, how can the goals of human rights education be achieved through historical reflection? What are the role and function that human rights museum exhibitions can play in promoting human rights education? Literature review, exhibition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were conducted. In addition, three museum exhibitions were applied as case studies to provide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designs and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human rights education through exhibitions. The “London, Sugar and Slavery”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of London, Docklands applies gestural technique to depict the deprivation of basic human rights of enslaved Africans, along with several simple interactive exhibits to invoke children’s empathy. The Immigration Museum in Melbourne makes use of multimedia interactive exhibits to connect the history of immigration to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and invites visitor reflection on racism. The Peace Factory in the Netherlands incorporates interactive exhibits and role-playing techniques to allow visitors to place themselves in the shoes of victims of bullying and prejudice and to think about how to respond to these situations. From an analysis of these three exhibitions, human rights museums are able to connect to contemporary issues and transform historical tragedies into interactive, thought-provoking human rights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inally, several design techniques are proposed. Keywords: museums and human rights education, human rights exhibition design, interactive exhibits and human rights, immigration museum, slave trade *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irect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Museum Studies,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Email: chiali21@hotmail.com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