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新書發表會手冊

Page 1

之囚

封面.indd 2

新書發表手冊

2015/4/29 11:13



獄外之囚 白色恐怖 受難者女性家屬 訪問紀錄

訪問 許雪姬、楊麗祝、侯坤宏、陳翠蓮、曾品滄 記錄 林建廷、吳美慧、丘慧君、辛佩青、劉芳瑜、吳奇浩

書冊1冊.indb 1

林志晟、李香瑩、蔡說麗、王麗晴、林美里

2015/4/27 13:57


王主任序 口述歷史的核心是受訪者的記憶,具有獨特的史料價值,因此,透過採訪 記錄,收集具有歷史重要意義的個人回憶與紀事,對歷史真相的參照相當重 要。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自民國 100 年 12 月 10 日成立,積極著手「政治受難 者口述訪談 」的推動,並蒐集「白色恐怖 」的相關史料,透過不斷的進行受難 前輩口述訪談,詳盡逐一的補齊受難前輩的資料,至今(103)年底,籌備處共 完成約 250 位政治受難者口述訪談,且計畫陸續將訪談成果編輯出版,俾建立 完整的口述歷史資料庫及我國人權地圖的構建工程,以推動人權教育並落實轉 型正義。 鑒於過去臺灣白色恐怖的口述訪談,主題重心大多是圍繞在受難者本身的 遭遇,受難家屬艱困的生命歷程往往被忽略,因此,籌備處自 101 年 10 月起至

103 年 8 月進行為時兩年三期,特以受難者女性家屬,包括妻子、女兒或兄妹 為訪談對象,委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辦理「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女 性家屬口述訪談計畫 」,期藉由口述歷史訪談過程,傾聽她們蒙受白色恐怖之 苦難「過去的聲音」,以保留她們的歷史觀點與感觸,進而走出社會陰暗角落, 踏上撫平創傷之路。 此次,籌備處首次選定受難者家屬口述訪談紀錄做為專書出版,象徵籌備 處近年積極進行政治受難者口述歷史訪談的新旅程碑。這套專書分為上、中、 下三冊,收錄了 86 位的家屬(65 位女性、21 位男性 ),以及 4 位女性受難當事 人,共 55 個家庭(57 篇 )在過去戒嚴社會下的生活情景,完整呈現受難者女性 家屬們曾有的內心煎熬與艱辛際遇,並著重在家屬的心路歷程,包含對於受難 者的案由經過的理解、得知受難者被捕後的心情、受難者服刑後對家庭的影 響、繫獄期間受難者與家屬往來(會面、書信等)的情況等。

2

書冊1冊.indb 2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例如,受難者家屬陳惠珠提供父親陳振奇先生於槍決的前一天所寫的遺 書,望家人能原諒他必須早早辭世的罪過,內心委屈則不透露隻字片語,還說 是自己「命運該終」。又如,受難者許貴標前輩提供自撰的日記、回憶錄手稿, 其妻林招治女士也提供照片,見證夫妻倆鶼鰈情深,許前輩更說,因為入獄的 事讓妻子受苦,兩人又分離多年,就更加覺得要跟她長相廝守不輕易離開;受 難者鄭如霖前輩的子女鄭灑淑、鄭麗華姐妹,受訪過程中拿出保留著首次曝光 的史料,父親在獄中所繪所寫的畫作與書信,思念親人心切,表露無遺;羅美 枝提供父親羅天賀槍決前一刻保持笑容的官方檔案照片,令人震撼,並道出親 人受難後幾十年間挨餓度日的心酸。再如,女性受難者當事人李瑛女士提供她 被關在保密局兩年多,被保釋後辦理的自首證,以及申請冤獄賠償的文件,這 些資料都是非常特別的,也因此才能讓法院採信她確實是白色恐怖受難者。 最後,「口述歷史 」為當今重要、且第一手史料,誠可做為歷史詮釋之基 石。這套專書的出版除記錄著無法追回宿命的 55 個受難家庭的真實故事外, 更補充了許多官方史料文獻的不足,將有助於歷史真相的探討和重建,期待國 人在閱讀「獄外之囚 」一書時,能一同省思,從中得到警惕,讓歷史悲劇不再 發生。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主任

王逸群 王序

書冊1冊.indb 3

3

2015/4/27 13:57


謝所長序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接受外界委託執行口述歷史訪談計畫已有多年經 驗,此次接受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委託執行「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 者女性家屬口述訪談計畫 」 ,卻是歷時最長、受訪者最眾、訪問稿字數最多的 一次,比過去接受立法院國會耆宿口述歷史訪談,及行政院國家防災科技中心 九二一地震口述歷史訪談計畫規模要大,特別要感謝許雪姬教授帶領的計畫團 隊陣容堅強、專業性足、執行力佳,終於順利執行完成。 本計畫的主要訪談成員有本所同仁許雪姬研究員、曾品滄助研究員、國立 臺北科技大學楊麗祝副教授、國史館修纂處侯坤宏處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 系陳翠蓮教授,他們都是歷史學界參與口述歷史經驗豐富的學者,對於臺灣白 色恐怖時期的歷史研究長期關注。這四位主訪者在許教授的號召下,齊力為本 計畫投注相當多的時間和極大的心力,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裡完成了 57 篇,將 近 120 萬字的訪問紀錄稿,誠為重大學術工程。 本計畫主要受訪對象是政治受難者的女性家屬,這部分過去比較少被人關 注,她們在至親被捕、被槍決之後,仍然繼續在社會的無形煉獄中,遭受歲月 的磨難、生活的考驗,女性受訪者身心上的艱苦卓絕,由她們娓娓道來,令人 動容。 訪問計畫完成後,本所再度受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委託,將上述訪談的 豐碩成果,編輯成冊,以饗社會,讓一般大眾更瞭解政治受難者被囚禁在有形 的監獄裡,但他們的家屬卻在無形的牢籠中奮力求生的艱辛歷程,本書以《獄 外之囚》為名,實具有深刻意義。

4

書冊1冊.indb 4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茲值本書出版,感謝國家人權博物館對本所在口述史訪談與記錄出版專業 的信任,更要為工作團隊的辛勞與努力致上最大的敬意。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所長

謝序

書冊1冊.indb 5

5

2015/4/27 13:57


(上冊)

前言

一、出版緣起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戰敗投降,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因國民黨 政府失政,1947 年爆發「二二八事件」 ,嗣後又因內戰失利,中央政府被遷來臺 灣(1949) 。為了因應內外危機,達到反共及穩固政權之目的,政府頒布「動員 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949) 、「懲 (1948)和建立黨國威權體制,並以「戒嚴令」 治叛亂條例」 、「檢肅匪諜條例」 (1950)等相關法令,鎮壓異己,行政部 (1949) 門將「違反」這些法律的人民逮捕、審訊、送軍事法庭審判,乃至處決「人犯」 , 這其中製造不少冤、假、錯案,人權遭受嚴重侵害。 此一高壓統治長達四十餘年(1949-1991) ,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舉凡言 論、思想不符統治者的主張,或是與異議者接觸,往往就會被政府以「匪諜」 、 「叛亂者」 、「知匪不報」等罪名逮捕,復因用軍法審判而審判草率,施行告密、 辦案成效的獎勵機制,以及「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的思維,使得許多人遭受 牽連,輕則禁錮,重則失去性命,許多家庭亦因而殘缺破碎。影響所及,小至 個人、親友,大至社會,且從物質面到精神面,都深受影響。臺灣於 1987 年解 嚴,但至 1991 年「廢除懲治叛亂條例」 、1992 年修正刑法第一百條,才算得上真 正結束了白色恐怖。在解嚴前後,臺灣社會已逐步開放,過去的政治受難案件 終於陸續披露,以文學書寫、檔案刊印、論述研究、回憶錄、口述訪談等形式 呈現,使得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記憶,不再隨著時間流逝而沉澱埋沒。其中, 口述訪談,具有獨特的史料價值,既能呈現政治受難者的受害情形、案情發 展,以補充文獻之不足,更可保留受訪者的個別觀點與感觸,已是歷史研究方 法裡不可或缺的一環。

6

書冊1冊.indb 6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1

有關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口述訪談,過去多是以受難者本身做為重心, 有 的是受難者現身說法,有的是透過親友來瞭解受難者的遭遇,至於家屬的心聲 則較被忽略,並非主角。特別是女性家屬,當親人不幸成為受難者,她們如何 去面對困境、接受挑戰?能否走出生命中的陰影?或者直接、間接地受到什麼 樣的影響?其內心感受又如何?……這些都值得我們關懷正視。換句話說,親 人承受具體刑責、進入有形的監牢受苦,女性家屬(如母、妻、姊妹、女兒)也 在外界的無形牢獄中過日子,無論其心理、家庭、經濟、社交、教育與婚姻等 面向,莫不產生變化,這是白色恐怖對臺灣社會的深遠影響,也很可能是受難 者家屬難以向外人敘述的苦楚。 「歷史可以原諒,但不可以遺忘」 ,這些過去遭 遇,對歷史的釐清、記憶的傳承相當重要,唯有如此,方能免於遺忘,並促成 省思與原諒,喚起國人對於「人權保障」此一全球性議題的關切。 本書《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即是以政治受難 者女性家屬做為訪談重心,由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以下簡稱「人權館」)委 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以下簡稱「臺史所」)代為執行「白色恐怖時期政 治受難者家屬(女性)口述訪談」 (第一期) 、「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女性家 屬口述訪談 」 (第二、三期)等 3 期計畫之成果編集而成。 3 期計畫執行時間從

2012 年 11 月至 2014 年 8 月為止,由臺史所許雪姬研究員擔任主持人,並邀集臺

1

此僅舉例,例如呂芳上等訪問、丘慧君等記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 史》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陳儀深訪問、王景玲等記錄,《蘇東啟政治案 件專輯 》 (口述歷史期刊第十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0);許雪姬、吳文星 (南 採編,《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〇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 》 ;許雪姬編訪,《「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 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陳儀深訪問、潘彥 歷史紀錄》 (臺北: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3) 蓉等記錄,《泰源監獄事件專輯 》 (口述歷史期刊第十一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2);陳儀深訪問、林東璟等記錄,《美麗島事件專輯 》 (口述歷史期刊第十二期,臺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許雪姬,《戒嚴時期臺灣地區政治案件口述訪問計畫:以有 ; 「滿洲國經驗者」為中心》 (臺北: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委託,2007) 陳存恭訪問、萬麗鵑等記錄,《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問紀錄 》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臺北:中央研究 所,2007);許文堂訪問、鐘玉霞等記錄,《澎湖煙台聯中冤獄案口述歷史 》 。 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前言(上)

書冊1冊.indb 7

7

2015/4/27 13:57


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楊麗祝副教授、國史館修纂處侯坤宏處長、臺灣大 學歷史系陳翠蓮教授、中研院臺史所曾品滄助研究員等 4 人為協同主持人,分 成 5 組進行訪談。訪談重點包括女性家屬的心路歷程,案情經過之理解、得知 受難者被捕、被處決後的心情、受難者服刑後對家庭的影響、繫獄期間受難者 與家屬往來(面會、書信等)的情況……等等,希望藉由訪談以關懷她們的內心 煎熬與艱辛際遇,讓社會大眾對於受難者家屬的心境有更深入的瞭解,提供日 後相關課題之研究。 本書共 57 篇,117 萬字,依上述 3 期計畫編成上、中、下 3 冊。訪談時分成

3 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建立女性家屬的訪談清單,選定原則為「未曾受訪的女 性家屬或具特殊性的女性受難者」 、「同一個受難者家庭不限於只訪談一位女性 家屬」 ,以及「具有完整敘述事情始末之能力」 。其次,蒐集、整理相關的資料 與檔案,俾使訪問之前對於受難者的案情狀況有基本瞭解,並設定提問大綱。 次再依據訪談清單逐一聯絡,確定受訪意願,然後安排訪談時間。第二階段為 進行訪談,若受訪者能完整敘述,則只訪談一次,但若內容不甚完整,或仍待 補充,則會有第二次以上之訪談,或以電話進行確認、補充內容。同時,也商 請受訪者提供與受難者相關之史料、檔案、照片、書信、獄中文物等,由計畫 團隊加以整理、建檔;若是出借給計畫團隊翻拍、複印或掃描,其電子檔檔案 大小及解析度也會要求符合一般瀏覽使用的水平,供日後蒐集典藏業務之參 考。第三階段是將訪問內容整理為文字稿。步驟包括逐字稿的整理、整合稿的 匯整,及修改稿、定稿的修正。完成訪問稿後,均寄給訪談者和受訪者審閱、 修訂,並請受訪者分別簽署使用授權書、出版授權書,以利出版。 在實際訪談時,必須考量到 3 點。首先,受訪者是否能完整敘事、受訪意 願如何、身心情況適合受訪與否、對於受難者案情是否知悉、自身是否受到案 情影響……等情況皆無法預期,因此訪談名單仍需隨時調動增刪。其次,受訪 者雖以女性家屬為主,但受訪者若需要旁人協助表達、照顧其心情與身體狀 況,或是補充其敘述之不足,則夫、子、兄弟等男性家屬(或當事人)也會陪同 受訪。再次,為能及時保存口述史料,若有女性受難當事人願意受訪,或者受

8

書冊1冊.indb 8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難者沒有女性家屬可以訪談,男性家屬及女性受難當事人亦列入訪談名單。各 篇訪問紀錄的先後排列,以「女性受難當事人」優先,其次是「女性家屬」 (及 少數男性家屬) ,各類並依受難者判刑輕重排序。若判刑結果相同,則依槍決日 期或判決書日期排序;又若刑責、判刑日期皆同,再依訪問時間先後安排。另, 受難者家庭若屬原住民,乃以原住民為優先排列。 體例上,各篇訪問紀錄的前面皆有「受難人資料」 、「受訪者簡介及看法」 , 由計畫團隊撰寫,便於讀者查閱。 「受難人資料」主要參考人權館代為向國家發 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申請而得的官方判決資料,資料數量多寡不一,詳略程度 也不同,且這類官方資料虛實參半,不時出現「匪」 、「叛徒」 、「叛亂」等偏頗字 眼,故撰寫時並非全數抄錄。事實上,羅列官方判決資料有不得已的一面,由 於有的案情仍待研究、部分受難者家屬始終不清楚受難原由、不知道受難者是 否真的「犯法」 ,以及為了讓讀者對案情有一基本瞭解,所以這類資料至少讓人 能看到當初官方的視角。正因官方說法僅供參考,未必可以當真,乃歸納訪問 紀錄的重點為「受訪者簡介及看法」 ,有的是由受訪者自行補充,用以平衡官方 的說辭。 在上述資料之後,才進入正文,即受訪者講述之內容。為兼顧忠實記錄受 訪者的所思所感,以及語意完整順暢、便於閱讀,整稿時雖以中文書寫為主, 記錄者仍會盡量按照原意呈現;例如受訪者使用母語(如客語、臺語、原住民 語、日語)敘述,僅做語文轉換,至多只加以素樸地修飾或調整敘述順序。但 是,若代換為中文而在語意上不能盡其意,或者無合適的中文描述,將先採用 母語常用漢字來表示其原音、原詞彙,且發音較特殊或需要解釋之時,則附 上羅馬拼音、釋義,期使讀者容易明瞭;如果無法完全採用漢字,則用羅馬拼 音加漢字,或者全部用羅馬拼音,同樣再附上釋義。若受訪者部分詞彙使用日 語、英語,也盡量以原文呈現,並附上中文釋義。在年代使用上,也不強求齊 一,或用民國,或用西元、日治,皆依照受談者的習慣,畢竟年代的表示,亦 代表一種看法。每一篇訪問紀錄內容雖不盡然與本書訪談主題密切相關,但為 尊重受訪者敘事的完整性,而且所敘述的都是真實的人生故事,故予保留。另

前言(上)

書冊1冊.indb 9

9

2015/4/27 13:57


外,當訪問內容有需要補充、解釋之處,或是提及同案、別案的難友、其他相 關人物、史事、機關、專有名詞時,會適度加以注解,並說明資料的出處,協 助讀者閱讀,但以簡潔為原則。 在以「政治受難者女性家屬」做為訪談對象的條件下,其基礎乃在完整地蒐 集受難者相關資料和訪談名單,計畫團隊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若干困難。一、官 方檔案是訪談之前需要先行閱讀理解的背景資料,必須向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 管理局申調,較為費時,資料性質也較私密,有時無法及時取得,會影響訪談時 程的安排。二、部分女性家屬,由於考量到個別因素、家庭因素,或鑒於新聞時 事頗讓人感到困擾,故婉拒受訪。三、無法預期受訪者是否能夠完整敘述,實 際接觸時才會發現受訪者因為不復記憶,或年老病痛,以致敘述不易,所得內 容有限,因此訪問前無法先行制定受訪者類型。四、每一期計畫的工作時間實 際上皆只有七、八個月,時間非常緊迫。五、部分受訪者,因身心似在悲傷狀 態,故雖願意接受訪問,留下紀錄,一旦要出版公開時,一再躊躇後不同意刊 登。此皆計畫團隊始料未及的困難,也相當遺憾。 白色恐怖長期籠罩臺灣,是臺灣人的集體記憶,也是受難者家庭的個別 故事。在訪談過程中,訪談人員發現受訪者未必都能理解案情始末,不一定知 道受難的原因,或者不清楚受難者是否有任何政治立場、思想,不明白刑責何 以這麼沉重。而且生活環境的不同也有影響,有的受訪者歷盡艱辛,才走出灰 暗的人生;有的則幸運地在親長呵護下,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有的具備專業 能力,在經濟上不虞匱乏;有的避重就輕,不願表示太多想法;有的人在宗教 裡獲得安慰與支持。但是,在精神上不得不隱忍,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始能超 越陰霾,鼓起勇氣看待過往,以及為了生活、為了照顧家人而產生了支撐下去 的力量,則幾乎是受訪者共同的現象。這確實顯現出在白色恐怖、戒嚴社會之 下,女性家屬當年的生活情景、一路走來的生命歷史,以及個人、群體如何受 到威權時代影響,並因而產生了一齣齣悲喜交織的人生際遇。女性家屬往往與 受難者本身、男性家屬有著不同的感受,其不同的人生經驗,也使訪談人員獲 益匪淺。

10

書冊1冊.indb 10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二、訪問內容提要 本書上冊 18 篇訪問紀錄裡,從受難者本身的族群類別來看,原住民有 2 位、福佬人有 17 位、外省人 2 位;而受訪者總共 28 位,包括 25 位家屬(22 位女 性、 3 位男性) ,以及 2 位受難當事人兼受難家屬、一位受難者友人,其中有 25 位乃首次受訪。茲一一介紹如下。 馮守娥為馮錦煇之妹,亦為受難當事人。戰後因加入 讀書會,被政府指控加入共產黨而入獄,出獄後與同 為受難者的陳明忠結婚。至 1976 年,丈夫又受友人牽 連而入獄,她透過國內外親友相助,以及向「國際特 赦組織」求援,才讓丈夫由死刑改為有期徒刑。雖有 白色恐怖的一再打擊,馮女士卻無所畏懼,除了賺錢 養家之外,更加關注人權議題,如為原住民臺籍日本兵和臺灣慰安婦權益而向 日本政府抗議、訴訟,並爭取賠償金等。馮女士提供的照片,呈現了她本身繫 獄、家庭生活、至綠島探望丈夫等情況;更難得的是,提供了 62 年後她才拿到 的兄長被槍決前的照片。 高白蘭,泰雅族人,為高澤照之次女,父親受難逝世 後,家境不佳,她與姊姊高白梅無法同時去讀書,最 後只有她取得初中學歷,回家鄉桃園縣復興鄉三光村 當代用教員。結婚後,她的丈夫邱致明(擔任教師 ) 又因被栽贓辱罵蔣介石而入獄 5 年,且丈夫被捕後, 為了見他一面,高女士受警察折磨,成為她終生的 夢魘。而對於白色恐怖及後續補償,邱先生認為自己出獄後無法繼續教書,使 其前途大受影響,因此補償應該視不同情況來施行,高女士則透過宗教獲得安 慰。她也提供照片 5 張,從中可看出她的家庭已漸次走出傷痛,並且不忘自己的 族群,肩負傳承母語的使命。

前言(上)

書冊1冊.indb 11

11

2015/4/27 13:57


鄭德芳乃鄭福春之女,她對於父親所涉及的案情知 道的不多,至今仍在追問父親是否真是一個共產黨 人。鄭女士體認最深的是,父親受難逝世後,家庭頓 時陷入困境,她與兩位哥哥的成長過程充滿艱辛,因 之她具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盡量謝絕與政治相關 的人或事,但仍擺脫不了白色恐怖的陰影,在求學、 工作、婚姻等方面都遇到挫折。而受難者補償金的申請辦法,她覺得有改進的 地方,否則反倒會引起人性對金錢的貪求。鄭女士慨然提供父親的獄中家書 11 封,信中透露出鄭福春對子女的關愛,甚至有著對出獄後生活的期盼,結果面 臨的卻是槍決,令人不勝欷歔。 許須美為許強的三女,由於白色恐怖的陰霾困擾著家 人,她無法向外人坦承父親的真實死因,直到 1991 年 「許強醫師追思大會 」發起,才可以無顧忌地談及父 親。而訪談人員將許強的自白書提供給許女士,她的 感想是相當欽佩父親意欲貢獻所學、挑戰不當體制的 氣魄。同時,許女士出借照片約 60 張及若干文件,從 中可見母親劉順娣身兼父職的形象之外,也有過活潑的少女情懷。她還提到自 己感念母親的奮鬥、辛勞,以繪本的方式向下一代訴說母親的故事。此外,她 特地邀請兩位表姐劉金珠、劉美珠,以及長年在母親診所工作的邱蘭妹一同參 與訪談,補充父母的以往生活。 王麗晴是王耀勳的獨生女,在長輩的呵護下成長,當 年父親受難所帶來的痛楚,則由母親陳棗與祖母梁赤 般承受,直到作家藍博洲前來訪問母親,她才正式踏 上追尋父親之途。經由長輩點點滴滴地述說,加上自 行查詢資料以及回想,王女士總算對於父親的生平有

12

書冊1冊.indb 12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些概念,她不相信父親會參加叛亂組織,並且從身為記者的父親有披露、針砭 時事職責之角度來看,相信他的犧牲有其歷史定位與價值。王女士提供她的幼 年照片,背面即寫著父親遺書,期盼女兒有人照顧之外,還請妻子再婚,蘊藏 著偉大的夫愛、父愛。 鄭金治為楊鬧雲的妻子, 2012 年受訪時已 86 歲,要 回想 62 年前的舊事,著實不易,加上她身體羸弱,需 坐輪椅並插管餵食,而且每說了一段話整個頭就垂下 去,無法長時間講話和維持坐姿,一直讓訪談人員相 當擔心她的健康問題。即使如此,老太太仍努力講述 其記憶中的苦難,很令人感動,雖然訪談內容無法太 詳細,但是已略有梗概,可以知道鄭女士的家裡背景、結婚年齡、丈夫被捕經 過、改嫁曲折,以及她深藏內心的恐懼……等等。儘管篇幅較為短小,訪談內 容頗有可觀。 而為了更深入地瞭解女性家屬心聲,訪談人員又 接續訪問楊鬧雲的獨生女楊幼美。楊女士剛出生後一 個月餘,父親即被槍決,待她成長至 3 歲,母親鄭金 治便帶著她改嫁,所以她對於父親的事情更加陌生。 不過,楊女士感觸頗多,道出了母女依靠繼父生活的 委屈、生父楊家和母親鄭家對她的疏離、自己不盡如 意的婚姻……等等,這些都源自於父親在白色恐怖時期的遭遇;所幸現在和繼 父家庭和樂融融。她也認為,白恐造成的可憐故事都應該被記錄下來,並且常 以自身為例,要兒孫惜福,能夠自己做主的時候,一定要及時爭取。 廖玉霞、郭素貞分別是郭慶的妻子和女兒。廖女士見證了丈夫從家中被人強 行帶走的場景,此後夫妻二人都無機會再相見,丈夫遺骨更是消失無蹤,僅有 墓碑,這成為廖女士一輩子的遺憾,也頗怨丈夫不顧家庭,恨當時政府無情。

前言(上)

書冊1冊.indb 13

13

2015/4/27 13:57


1980 年代,二二八事件平反的議題浮上檯面後,郭女士 才正式尋找父親的形影,她確信父親是知識分子,有政 治理想,不應該被視為「叛亂 」 、「匪黨 」 ;至今她仍投 入白色恐怖的平反工作,希望官方留存的檔案能早日公 開。郭女士提供父親 5 封遺書的掃描檔,字裡行間滿是 對於妻子、親友的關愛和歉疚,讀之令人動容。 張素娥、黃素心分別是黃紀男的妻子和長女,黃先生 先後 3 次被捕,繫獄近 23 年,「罪名」皆與臺獨相關, 又牽連多人,是早期白色恐怖中較為特異的案例。面 對如此遭遇,母女兩人既感無奈,又覺驕傲,因為她 們必須自行解決家計問題、承受被牽連者家屬的埋 怨、男主人出獄後的嚴格家風,以及子女謀職、出國 的不便。在漸能理解黃先生的理念之後,黃素心認為父親想要的臺獨,其主旨 是生活在臺灣的人不分族群,一起追求進步與幸福,見解高超;張素娥則心疼 丈夫所付出的代價,也認同他的理想。資料方面,黃女士提供小妹黃舜心自製 的小冊子,內容是感念母親辛勤育兒的景況。 蔡明憲、蔡麗金是蔡來的次子和四女,其家族命運多 舛,他們的二叔於二戰期間餓死於南洋,三叔王炎山 因與李媽兜有關係而遭槍決,父親亦同案入獄 15 年。 此後由大叔王海松扶養祖母,母親黃秋鑾養育他們 9 位兄弟姊妹,而他們也被迫提早進入社會工作,分擔 家計,成長過程常被人閒言閒語、被問話、監視和恥 笑。對於白色恐怖,蔡家兄妹不相信父親參加共產黨組織,15 年的牢獄風波, 是一場無妄之災,如今只求平安度日,不理政治,不認為補償金能彌補什麼。 他們提供了父親的獄中詩稿、畫帖等文物,可見蔡來的才華,但對於父親出獄

14

書冊1冊.indb 14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後不久即逝世,兩相對照,可以感受到兄妹兩人的遺憾與痛心。 劉敏、劉碧華為吳聲潤的妻子、長女,對於吳先生的 入獄,劉敏只能「認命 」來看待,在等待丈夫出獄的 期間,專心教書、養兒育女,及丈夫出獄後,更助其 創業,如今兒孫滿堂,覺得此生很滿足。劉碧華則述 及小時候隨母親去探監的體驗,以及周遭鄰居對待 他們家相當友善,就中同鄉的劉順娣醫師幫助他們甚 多,令她相當欽佩。也或許如此,有親友的關懷,日後一家能夠團聚,故此次 訪談氣氛頗輕鬆,母女倆笑談過往,不畏白色恐怖的打擊。較可惜的是,在夫 妻的一場爭吵裡,劉敏將彌足珍貴的丈夫獄中家書撕棄,只剩照片可做為本篇 訪問紀錄的注腳。 董芳蘭為董登源的長女,父親被捕後,家中經濟主要 靠母親溫杏撐持,所以董女士不得不輟學幫忙賺錢, 幫助家計。而父親囚禁於綠島期間,結識作家楊逵, 兩人為彼此的兒女牽紅線,至 1961 年,董女士即與楊 逵次子楊建結婚,互相成為「雙重 」的受難者家屬。 不過,公公有知名作家的光環,使得丈夫比較有管 道透露身為白色恐怖家屬的心聲,董女士卻長期不被人知道她的父親也是受難 者;對此,她開朗以對,認為顧好家庭、走出白恐陰霾,才是最重要的。董女 士也提供了數張照片,讓人看見她少女時期的清麗,笑容背後則藏著家裡遭受 白恐的無奈。 劉富紅是劉水清的次女,白色恐怖讓父親入獄、家境困苦,使得劉家必須「分 工合作」 ,母親負責賺錢,劉女士與姊姊也要學著做生意、做裁縫,讓哥哥、弟 弟先完成學業,待父親出獄後,才讓劉女士與姊姊補足中學學歷。劉水清與子

前言(上)

書冊1冊.indb 15

15

2015/4/27 13:57


女、兒孫感情甚好,雖經 10 年分離,親子間卻不疏 離,但因為白恐的影響,他臨終時仍交代子女不可涉 入政治;事實上,劉女士也認為家裡的白恐遭遇可能 牽連到自己的丈夫,他的工作才會升遷不順。因腎衰 竭, 2006 年左右劉女士即開始洗腎,但仍勉力接受 我們的訪談,對此計畫團隊感激不盡。而劉女士已於

2014 年 9 月 19 日逝世,謹致悼念之意。 蔡憲子為陳中統之妻,夫妻兩人相當恩愛,因此蔡女 士從結婚到受訪的當下,大半輩子的經歷都記得很清 楚。兩人甫結束蜜月旅行,陳先生即被誘捕入獄,此 後蔡女士堅心等待丈夫歸來,並且設法奔走,希望減 少刑期。10 年後夫妻倆重聚,她則協助丈夫戒除酒精 中毒、菸癮,以及重新融入外界的生活步調,也輔佐 丈夫經營診所。而社會上的白恐氛圍與親身經歷,讓陳家一度移民美國,直至

1988 年蔣經國過世,才返臺定居。不過,夫妻倆皆活潑開朗,既然白色恐怖已 消失,他們便夫唱婦隨,投入有興趣的活動,例如國際扶輪社的事務。 另外,蔡憲子所提供的獄中書信、相關文件共七百餘件,是數量最多的, 此中往返家書約四百餘封。雖然在獄中寫信,每封信都限制在 200 字內,且經 檢查核准才能寄出,難以暢所欲言,但經由這些書信多少能了解陳先生在獄中 的生活,及所欠缺的物品、閱讀的書籍;另有蔡女士送東西入監的〈送物單〉 , 還有為把握短暫的面會,將要說的話寫成的摘要條。這批文獻的出土,除了見 證患難夫妻的深情款款,更豐富了監獄史料,已經由中研院臺史所檔案館予以 掃描存檔,並交由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進行全文輸入,建置 meta data。 劉心心、葉英堃、劉榮凱分別是劉明的長女、長女婿和次子,他們爭相發言, 使得訪談過程相當熱鬧。案發時,劉女士是在場見證人,得以說明父親被捕經

16

書冊1冊.indb 16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過、母親林翠鑾如何奔走救援,以及日後探監;劉榮 凱當時年紀尚小,則敘述他長大後家中仍受白色恐怖 籠罩的壓力,和每個家人不同的肆應表現;葉英堃也 發揮精神醫學專長,從「照會精神醫學 」 (Consulta-

tion-Liaison Psychiatry)的角度,強調白恐受難家庭一 如病人家屬一樣,是照顧者,也需要被照顧,亦即從 諸多面向去瞭解、觀察,進而去關懷,才是面對白恐歷史的良好處理方式。 林由里是林恩魁的么女,由於林女士是父親出獄後才 出生,儘管從小即感受到有的親友對林家不甚友善, 學校同學還指父親為壞人,使她對父親的過去感到疑 惑,但直到替父親辦理出國文件之時,才正式知道父 親入獄之事;爾後與醫師蔡英明結婚,又發現蔡家也 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庭。然而,如此情況沒有帶給她 太多顧慮,不影響她的認同立場,反倒願意成為一名臺灣的志工,關心臺灣時 事、受難者平撫工作,至今不輟,同時協助父親出版歌曲創作集、個人傳記。 林女士也提供了照片,並且主動撰寫照片說明,強調照片的意義。 郎亞玲為郎俊次女,十四、五歲之時父親被捕入獄, 是戰後來臺的外省籍受難家庭,在臺少有親友支援, 加上母親王素英受不了此事的打擊,時有懷疑丈夫恐 怕真有「匪嫌 」的焦慮,以及家裡受到監視,使得郎 女士從小就要擔任母親的心理治療師,其壓力不小, 以致於她說中學時期幾乎是一片空白。郎女士受訪時 條理分明、思路細膩,除了敘述父親在獄中的生活,還從外省籍背景、白色恐 怖遭遇來分析每個家人的政治看法和自身投入劇場的遠因,以及批評過去政府 行事之荒謬、肯定補償金的正面意義。她提供了《王素英女士紀念冊》 ,是父親

前言(上)

書冊1冊.indb 17

17

2015/4/27 13:57


親手為逝世的母親所編,讓我們從中選了若干照片放入訪問紀錄中。 李錦姬為李天生二房的次女,母親李桂英是父親 於日治時期在中國做生意的時候所娶的,戰後隨夫 來臺,李錦姬在臺北出生。李天生被捕入獄後,家 產與公司資產多被沒收,大房、二房相處也不甚融 洽,因此李女士受訪時相當心疼母親的可憐遭遇; 不過,母親始終顧家,並為孩子做了省吃儉用的示 範,這也是她深感敬佩的。因父親繫獄時間較短,李女士接著提到了父親出獄 後的生活,既有回饋鄉里、造福社會的表現,更照顧白色恐怖受難者,她也不 諱言自己的父親是個忙於外務而缺席的父親。李女士提供了她親自為母親李桂 英編寫的傳記《桂花飄香:李桂英回憶錄》 ,以及照片數張。 由上述可知,受難者家屬答應受訪,多能侃侃而談,並且提供相關資料、 照片,讓本書圖文並茂,內容更加精彩。然而,每一位受難者的家屬所提供的 資料數量不一,有的是因為年久未整理,不知積放何處,甚至遺失了,有的是 不想徒增傷感而未予保留,也有的是家裡淹水、搬家等其他原因而一物無存, 讓人看到歷史文件流失之快,所幸終歸有這 3 期的訪談計畫,尚能蒐集到一些 值得珍藏的資料。因此,本書選用圖片時,以受訪者提供的資料、照片為優 先,且盡量追求清晰的品質,並取得受訪者同意;文字類者,如果涉及到個人 的身分證或現今通訊方式,都會先行遮掩。出版時資料不足之處則由計畫團隊 自行補充,有時會使用人權館提供的官方判決資料,這方面保持官方資料申請 到的樣貌,只加上箭頭標示受難者名字的位置。

三、省思與感謝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長達數十年,受難者不分省籍、性別,影響廣泛,受難 者的獄中之苦自是極苦,家屬獄外之苦亦為至苦,如非身歷其境,難以形容其

18

書冊1冊.indb 18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錐心之痛。本書每一篇訪問紀錄,是一篇篇的血淚,無法刪除其敘說脈絡,在 看似無關的內容,有的關係到受訪者對受難者案件瞭解程度的不同,有的其實 是受白恐遭遇隱微地、間接地影響之後的結果。是以,為了整篇訪談稿的完整 性,也為了表示對受訪者的尊重,有必要將訪談內容完整保留。 再者,對「白色恐怖研究 」來說,白恐造成冤、假、錯案不斷,雖然有的 案情已得到釐清,有的家屬相信受難者確實投入過政治活動,有其政治立場, 同時也有的家屬不同意判決資料,有的則不清楚受難者的案由,這表示要釐清 每一位受難者的案情,本身即是值得投入研究的課題。而經由對受難家庭的 訪問,其實也在提醒,過去研究者是否過於依賴、信任官方資料,反而以假為 真?家屬的心聲將進一步提供不同的見解和研究角度。歷史的研究重心是人, 在發掘真相、提出見解的同時,也應該有所關懷。而對受難家庭來講,隨著社 會開放、民主化,經由政府的補償、平反及相關的慰靈、追思活動,儘管「有受 害者卻無加害者」這樣的臺灣轉型正義有待加強,不過,部分受難者的家屬確 實已感覺得到安撫,逐漸走出陰影,清楚白恐遭遇是不幸,卻不是人生的污點, 願意正視過往,並留下相關的感受,做為後世的殷鑒,是值得欣喜的;這讓讀 者得以在閱讀訪問紀錄的同時,瞭解過去的歷史,並進而省思,有助於面對臺 灣的未來。 進而言之,為了讓戒嚴時期不當審判的史料更為完整、民眾可以更加瞭解 戰後臺灣歷史的多元樣貌,以及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能夠得到重視、關懷,實 應繼續關注並致力於白色恐怖相關的訪談,並蒐集更多有關受難者或家屬的家 書、文物、照片等,以避免資料檔案與歷史記憶流失,本書出版意義亦在此。但 願對「獄外之囚」家屬之訪談,能存史留後,以昭炯戒於現代社會,讓過去的「白 色恐怖」永遠絕跡於臺灣社會。 本書在訪問受難者女性家屬上,不僅有突破過去以受難者為訪談重心的局 面(即便是死難者,過去亦以訪問其男性家屬為主) ;其次是受訪的家屬不只一 人,也不只重視女性,而是藉由集體受訪以深描事件的經過,但多人受訪在整 稿上的困難度極高,這一困難也被克服;第三,為了保留用母語敘述者傳神的

前言(上)

書冊1冊.indb 19

19

2015/4/27 13:57


語言,在無法運用中文表達的詞句,非用羅馬字表音再加上中文的意義不可, 此一做法雖有審查人不表贊同,但因母語流失的速度太快,藉著如此表示,不 但讓閱讀者有反思的機會,而且不會有讀不懂的問題。上述口述訪談的文本操 作有比以往嚴謹,值得一提。 本書上冊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接受訪談的諸位受難者及家屬,其次 是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策劃出這個訪談計畫,並提供了相關名單,在此特別 謝謝林靜雯女士協助聯絡訪問事宜,只要時間允許亦會參加訪談行程,不時為 計畫團隊打氣,提供必要的支援。也謝謝受難者家屬及受難當事人中,有的人 替計畫團隊提供名單、說服受訪者,他們是郭素貞女士、張瑛珏女士、郭振純 先生、蔡焜霖先生。在口述訪談中,最重要的是稿件的整理,專任助理林建廷 先生貢獻獨多,而王麗晴女士、吳奇浩博士(已於 2014 年 10 月 30 日逝世,謹致 悼念之意) 、林志晟先生、劉芳瑜小姐、李香瑩小姐也協助處理了部分稿件; 人權館支援的攝影師江國梁先生、王怡晴小姐,隨著訪問人員前往錄影,為訪 談留下了全紀錄。本書初稿完成,有賴於擔任訪問計畫之期中、期末審查的委 員,及出版前的審查人,提供有用的審查意見,使本書的錯誤減到最少。出版 期間,助理吳美慧小姐、辛佩青小姐、丘慧君小姐協助經費控管、校對等工 作,使出版過程順利進行。本書的英文書名,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兩 位同仁康豹(Paul R. Katz) 、羅久蓉的協助,亦一併致謝。最後,感謝 4 位協同主 持人楊麗祝副教授、侯坤宏處長、陳翠蓮教授、曾品滄助研究員的參與,才能 共同完成這 3 期計畫以及本書的出版。

2014.11.12 20

書冊1冊.indb 20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目 錄(上冊)

王主任序 謝所長序

ii ix

前言 許雪姬 凡例 馮守娥女士

xi xxiv

1

訪問紀錄

受難者馮錦煇、陳明忠家屬暨受難當事人 訪問/許雪姬、楊麗祝 記錄/吳奇浩

高白蘭、邱致明夫婦

訪問紀錄

53

受難者高澤照、邱致明家屬暨受難當事人 訪問/侯坤宏 記錄/林建廷

鄭德芳女士

訪問紀錄

75

受難者鄭福春家屬 訪問/曾品滄 記錄/林志晟、林建廷

許須美女士、劉金珠女士 劉美珠女士、邱蘭妹女士

105

訪問紀錄

受難者許 強家屬 訪問/許雪姬、楊麗祝 記錄/林建廷

王麗晴女士

訪問紀錄

155

受難者王耀勳家屬 訪問/許雪姬、楊麗祝 整稿記錄/王麗晴、劉芳瑜

書冊1冊.indb 21

2015/4/27 13:57


鄭金治女士

訪問紀錄

169

受難者楊鬧雲家屬 訪問/曾品滄 記錄/林建廷

楊幼美女士

訪問紀錄

179

受難者楊鬧雲家屬 訪問/曾品滄 記錄/林建廷

廖玉霞、郭素貞母女

訪問紀錄

205

受難者郭 慶家屬 訪問/陳翠蓮 記錄/林建廷

張素娥、黃素心母女

訪問紀錄

231

受難者黃紀男家屬 訪問/陳翠蓮 記錄/林建廷

蔡明憲、蔡麗金兄妹

訪問紀錄

265

受難者蔡 來家屬 訪問/曾品滄 記錄/林建廷

劉 敏、劉碧華母女

訪問紀錄

285

受難者吳聲潤家屬 訪問/許雪姬、楊麗祝 記錄/林建廷

董芳蘭女士

訪問紀錄

317

受難者董登源家屬 訪問/楊麗祝 記錄/林建廷

書冊1冊.indb 22

2015/4/27 13:57


劉富紅女士

341

訪問紀錄

受難者劉水清家屬 訪問/許雪姬、楊麗祝 記錄/林建廷

蔡憲子女士

訪問紀錄

361

受難者陳中統家屬 訪問/許雪姬、楊麗祝 記錄/林建廷

劉心心、葉英堃夫婦、劉榮凱先生

訪問紀錄

391

受難者劉 明家屬 訪問/陳翠蓮 記錄/林建廷

林由里女士

訪問紀錄

423

受難者林恩魁家屬 訪問/許雪姬、楊麗祝 記錄/劉芳瑜

郎亞玲女士

訪問紀錄

453

受難者郎 俊家屬 訪問/侯坤宏 記錄/李香瑩

李錦姬女士

訪問紀錄

487

受難者李天生家屬 訪問/許雪姬、楊麗祝 記錄/林建廷

索引

書冊1冊.indb 23

523

2015/4/27 13:57


(中冊)

前言

一、出版緣起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戰敗投降,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因國民黨 政府失政,1947 年爆發「二二八事件 」 ,嗣後又因內戰失利,中央政府遷來臺 灣(1949) 。為了因應內外危機,達到反共及穩固政權之目的,政府頒布「動員 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949) 、「懲 (1948)和建立黨國威權體制,並以「戒嚴令」 治叛亂條例 」 、「檢肅匪諜條例 」 (1950)等相關法令,鎮壓異己,行政 (1949) 部門將「違反 」這些法律的人民逮捕、審訊、送軍事法庭審判,乃至處決「人 犯」 ,這其中製造不少冤、假、錯案,人權遭受嚴重侵害。 此一高壓統治長達四十餘年(1949-1991) ,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 。舉凡言 論、思想不符統治者的主張,或是與異議者接觸,往往就會被政府以「匪諜」 、 「叛亂者」 、「知匪不報」等罪名逮捕,復因用軍法審判而過程草率,施行告密、 辦案成效的獎勵機制,以及「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的思維,使得許多人遭受 牽連,輕則禁錮,重則失去性命,許多家庭亦因而殘缺破碎。影響所及,小至 個人、親友,大至整個社會,從物質面到精神面,都深受影響。臺灣於 1987 年解嚴,但至 1991 年「廢除懲治叛亂條例 」 、1992 年修正刑法第一百條,才算 得上真正結束了白色恐怖。在解嚴前後,臺灣社會已逐步開放,過去的政治受 難案件得以陸續披露,以文學書寫、檔案刊印、論述研究、回憶錄、口述訪談 等形式呈現,使得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記憶,不再隨著時間流逝而遭埋沒。其 中,口述訪談,具有獨特的史料價值,既能呈現政治受難者的受害情形、案情 發展,以補充文獻之不足,更可保留受訪者的個別觀點與感觸,已是歷史研究 方法裡不可或缺的一環。

24

書冊1冊.indb 24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1

有關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口述訪談,過去多是以受難者本身做為重心, 有 的是受難者現身說法,有的是透過親友來瞭解受難者的遭遇,至於家屬的心聲 則常被忽略。特別是女性家屬,當親人成為受難者,她們如何面對困境、接受 挑戰?能否走出生命中的陰影?或者直接、間接地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其內心 感受又如何?……這些都值得我們關懷。換句話說,親人承受具體刑責、進入 有形的監牢受苦,女性家屬(如母、妻、姊妹、女兒 )也處在外界無形的牢獄 中,無論其心理、家庭、經濟、社交、教育與婚姻等方面,莫不產生變化,這 是白色恐怖對臺灣社會的深遠影響,也很可能是受難者家屬難以向外人敘述的 苦楚。 「歷史可以原諒,但不可以遺忘」 ,這些過去遭遇,對歷史的釐清、記憶 的傳承相當重要,唯有如此,方能免於遺忘,並促成省思與原諒,喚起國人對 於「人權保障」此一全球性議題的關切。 本書《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即是以政治受難 者女性家屬做為訪談對象,由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以下簡稱「人權館」)委 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以下簡稱「臺史所」)代為執行「白色恐怖時期政 治受難者家屬(女性)口述訪談」 (第一期) 、「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女性家 屬口述訪談 」 (第二、三期)等 3 期計畫之成果編集而成。3 期計畫執行時間從

2012 年 11 月至 2014 年 8 月為止,由臺史所許雪姬研究員擔任主持人,並邀集臺

1

此僅舉例,例如呂芳上等訪問、丘慧君等記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 史》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陳儀深訪問、王景玲等記錄,《蘇東啟政治案 件專輯 》 (口述歷史期刊第十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0);許雪姬、吳文星 (南 採編,《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〇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 》 ;許雪姬編訪,《「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 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陳儀深訪問、潘彥 歷史紀錄》 (臺北: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3) 蓉等記錄,《泰源監獄事件專輯 》 (口述歷史期刊第十一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2);陳儀深訪問、林東璟等記錄,《美麗島事件專輯 》 (口述歷史期刊第十二期,臺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許雪姬,《戒嚴時期臺灣地區政治案件口述訪問計畫:以有 ; 「滿洲國經驗者」為中心》 (臺北: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委託,2007) 陳存恭訪問、萬麗鵑等記錄,《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問紀錄 》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臺北:中央研究 所,2007);許文堂訪問、鐘玉霞等記錄,《澎湖煙台聯中冤獄案口述歷史 》 。 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前言(中)

書冊1冊.indb 25

25

2015/4/27 13:57


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楊麗祝副教授、國史館修纂處侯坤宏處長、臺灣大 學歷史系陳翠蓮教授、中研院臺史所曾品滄助研究員等 4 人為協同主持人,分 成 5 組進行訪談。訪談重點包括女性家屬的心路歷程,案情經過之理解、得知 受難者被捕、被處決後的心情、受難者服刑後對家庭的影響、繫獄期間受難者 與家屬往來(面會、書信等 )的情況……等等,希望藉由訪談以關懷她們的內 心煎熬與艱辛際遇,讓社會大眾對於受難者家屬的心境有更深入的瞭解,提供 日後相關課題之研究。 本書共 57 篇,117 萬字,依上述 3 期計畫編成上、中、下 3 冊。訪談時分成

3 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建立女性家屬的訪談清單,選定原則為「未曾受訪的女 性家屬或具特殊性的女性受難者」 、「同一個受難者家庭不限於只訪談一位女性 家屬」 ,以及「具有完整敘述事情始末之能力」 。其次,蒐集、整理相關的資料 與檔案,俾使訪問之前對於受難者的案情狀況有基本瞭解,並設定提問大綱。 次再依據訪談清單逐一聯絡,確定受訪意願,然後安排訪談時間。第二階段為 實際進行訪談,若受訪者能完整敘述,則只訪談一次,但若內容不甚完整,或 仍待補充,則會有第二次以上之訪談,或以電話進行確認、補充內容。同時, 也商請受訪者提供與受難者相關之史料、檔案、照片、書信、獄中文物等,由 計畫團隊加以整理、建檔;若是出借給計畫團隊翻拍、複印或掃描,其電子檔 檔案大小及解析度也會要求符合一般瀏覽使用的水平,供日後蒐集典藏業務 之參考。第三階段是將訪問內容整理為文字稿。步驟包括逐字稿的整理、整合 稿的匯整,及修改稿、定稿的修正。完成訪問稿後,均寄給訪談者和受訪者審 閱、修訂,並請受訪者分別簽署使用授權書、出版授權書,以利出版。 在實際訪談時,必須考量到 3 點。首先,受訪者是否能完整敘事、受訪意 願如何、身心情況適合受訪與否、對於受難者案情是否知悉、自身是否受到案 情影響……等情況皆無法預期,因此訪談名單仍需隨時調動增刪。其次,受訪 者雖以女性家屬為主,但受訪者若需要旁人協助表達、照顧其心情與身體狀 況,或是補充其敘述之不足,其夫、子、兄弟等男性家屬(或當事人 )也會陪 同受訪。再次,為及時保存口述史料,若有女性受難當事人願意受訪,或者受

26

書冊1冊.indb 26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難者沒有女性家屬可以訪談,男性家屬及女性受難當事人亦列入訪談名單。各 篇訪問紀錄的先後排列,以「女性受難當事人」優先,其次是「女性家屬」 (及 少數男性家屬) ,各類並依受難者判刑輕重排序。若判刑結果相同,則依槍決 日期或判決書日期排序;又若刑責、判刑日期皆同,再依訪問時間先後安排。 另,受難者家庭若屬原住民,乃以原住民為優先排列。 體例上,各篇訪問紀錄的前面皆有「受難人資料」 、「受訪者簡介及看法」 , 由計畫團隊撰寫,便於讀者查閱。 「受難人資料」主要參考人權館代為向國家發 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申請而得的官方判決資料,資料數量多寡不一,詳略程度 不同,且這類官方資料虛實參半,不時出現「匪 」 、「叛徒 」 、「叛亂 」等偏頗字 眼,故撰寫時並非全數抄錄。事實上,羅列官方判決資料有不得已的一面,由 於有的案情仍待研究、部分受難者家屬始終不清楚受難原由、不知道受難者是 否真的「犯法 」 ,以及為了讓讀者對案情有一基本瞭解,所以這類資料至少讓 人能看到當初官方的視角。正因官方說法僅供參考,乃歸納訪問紀錄的重點為 「受訪者簡介及看法」 ,有的是由受訪者自行補充,用以平衡官方的說辭。 在上述資料之後,才進入正文,即受訪者講述之內容。為忠實記錄受訪者 的所思所感,以及語意完整順暢、便於閱讀,整稿時雖以中文書寫為主,記錄 者仍會盡量按照原意呈現;例如受訪者使用母語(如客語、臺語、原住民語、 日語)敘述,僅做語文轉換,至多只加以素樸地修飾或調整敘述順序。但是, 若代換為中文而在語意上不能盡其意,或者無合適的中文描述,將先採用母語 常用漢字來表示其原音、原詞彙,且發音較特殊或需要解釋之時,則附上羅馬 拼音、釋義,期使讀者容易明瞭;如果無法完全採用漢字,則用羅馬拼音加漢 字,或者全部用羅馬拼音,再附上釋義。若受訪者部份詞彙使用日語、英語, 也盡量以原文呈現,並附上中文釋義。在年代使用上,也不強求齊一,或用民 國,或用西元、日治,皆依照受談者的習慣,畢竟年代的表示,亦代表一種看 法。每一篇訪問紀錄內容雖不盡然與本書訪談主題密切相關,但為尊重受訪者 敘事的完整性,而且所敘述的都是真實的人生故事,故予保留。另外,當訪問 內容有需要補充、解釋,或是提及同案、別案的難友、其他相關人物、史事、

前言(中)

書冊1冊.indb 27

27

2015/4/27 13:57


機關、專有名詞時,會適度加以注解,並說明資料的出處,協助讀者閱讀,但 以簡潔為原則。 在以「政治受難者女性家屬 」做為訪談對象的條件下,其基礎乃在完整地 蒐集受難者相關資料和訪談名單,計畫團隊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若干困難。一、 官方檔案是訪談之前需要先行閱讀理解的背景資料,必須向國家發展委員會檔 案管理局申調,較為費時,資料性質也較私密,有時無法及時取得,會影響訪 談時程的安排。二、部分女性家屬,由於考量到個別因素、家庭因素,或鑒於 新聞時事頗讓人感到困擾,故婉拒受訪。三、無法預期受訪者是否能夠完整敘 述,實際接觸時才會發現受訪者因為不復記憶,或年老病痛,以致敘述不易, 所得內容有限,因此訪問前無法先行制定受訪者類型。四、每一期計畫的工作 時間實際上皆只有七、八個月,時間非常緊迫。五、部分受訪者,因身心似在 悲傷狀態,故雖願意接受訪問,留下紀錄,一旦要出版公開時,一再躊躇後不 同意刊登。此皆計畫團隊始料未及的困難,也相當遺憾。 白色恐怖長期籠罩臺灣,是臺灣人的集體記憶,也是受難者家庭的個別 故事。在訪談過程中,訪談人員發現受訪者未必都能理解案情始末,不一定 知道受難的原因,或者不清楚受難者是否有任何政治立場、思想,不明白刑責 何以這麼重。而且生活環境的不同也有影響,有的受訪者歷盡艱辛,才走出灰 暗的人生;有的則幸運地在親長呵護下,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有的具備專業 能力,在經濟上不虞匱乏;有的避重就輕,不願表示太多想法;有的人在宗教 裡獲得安慰與支持。但是,這些受訪者有一共同現象,亦即在精神上不得不隱 忍,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始能超越陰霾,鼓起勇氣看待過往,以及為了生活、 為了照顧家人而產生了支撐下去的力量。這顯現出在白色恐怖、戒嚴社會之 下,女性家屬當年的生活情景、一路走來的生命歷史,以及個人、群體如何受 到威權時代影響,並因而產生了一齣齣悲喜交織的人生際遇。女性家屬往往與 受難者本身、男性家屬有著不同的感受,其不同的人生經驗,也使訪談人員獲 益匪淺。

28

書冊1冊.indb 28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二、訪問內容提要 本書中冊 20 篇訪問紀錄裡,從受難者本身的族群類別來看,外省人 2 位、 客家人有 5 位、福佬人有 15 位;而受訪者總共 28 位,包括 24 位家屬(20 位女 性、4 位男性) ,以及一位受難當事人兼受難家屬、3 位受難當事人,其中有 24 位乃首次受訪。茲一一介紹如下。 李碧霞為女性受難當事人,因父親李喬松、兄長李舜 雨加入共產黨,且相繼於 1948 年潛赴中國,她的丈夫 陳火城亦同行,使得她必須獨力養育年幼的孩子及弟 弟,更被牽連入獄近 8 年。出獄後,李女士與難友們 相互照顧,繼續扶養子女成人;在與父兄、丈夫分離

38 年後,終能重逢,惟父親已逝、丈夫另娶,她仍堅 強面對這個巨大變化。李女士年逾九十,卻能娓娓道來、記憶清晰,強調自身 清白,不畏白色恐怖陰霾,令人欽佩。 李瑛亦是女性受難當事人,曾在林正亨開設的商店 「建成行 」當店員,受到 1949 年「傅世明、林正亨案 」 之牽連,被迫四處躲藏,甚至不得不藉由結婚以求得 庇護。最後仍遭逮捕,羈留在國防部保密局達六百多 天,於獄中養育襁褓中的女兒,出獄後則和丈夫經營 小雜貨店。李女士講述自己的故事,有俠女氣概,儘 管當年被白色恐怖籠罩,反倒覺得四處躲藏另有一番冒險走江湖的味道。她提 供的資料頗為特別,是向政府申請補辦的自首證,此證件讓法院確信她是受難 者,並獲得冤獄賠償。 陳梅英是曾梅蘭之妻、徐慶蘭的弟媳。雖然曾先生出獄後才與陳女士結婚,她 對於夫家的白色恐怖遭遇不甚瞭解,然而,丈夫長年在臺北各地墓園尋找其兄

前言(中)

書冊1冊.indb 29

29

2015/4/27 13:57


徐慶蘭遺骸,陳女士一直給予最大的支持,幫忙照顧 家庭,沒有半句怨懟。因此,丈夫最終可以在臺北六 張犁墓地找到兄長以及另外兩百餘位受難者的埋身之 處, 「掘出」白恐受難歷史。況且,訪問之時曾先生已 中風無法言語,遂由她來談談丈夫的尋墓歷程,以及 她個人的看法。 黃秀英為葉佳裕之妻,她本身更是教育界的典範。與 同樣是教師的葉先生結婚兩年半後,丈夫突遭槍決, 她忍住悲痛,養育二子成人,執掌教鞭近 70 年。白 色恐怖對她的工作、生活確實有影響,所幸有貴人相 助,她也低調看待,才能平靜度日。並且,丈夫的遭 遇,加上她看出中國文化的缺失,認為改善之道唯有 教育。又,長年以來她只知道丈夫在白恐時期犧牲,直到訪談人員提供葉先生 的判決書給她,她才得知具體原因,既氣憤又難過。 陳惠珠是陳振奇之長女,父親受難逝世後,陳家雖有 田產,但部分親友唯恐受到波及,對她及母親、妹妹 冷眼看待,使得母女 3 人在陳家竟有寄人籬下之感。 待她長大後,憑著商場長才,投資諸多事業,並於家 鄉桃園市經營商務飯店,終能讓母親苦盡甘來,且 回過頭來為陳家盡一分心力,替祖厝爭取古蹟資格。 原本她謝絕訪談,但與旅居國外的妹妹幾度商量,才打開心內的門窗,一訴苦 衷。陳女士提供了父親的遺書,內容寫著請家人原諒自己早早離世的罪過,勸 妻子再嫁,別耽誤幸福。

30

書冊1冊.indb 30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朱益妹、梁英妹、梁甘妹、梁美榮、梁維 郎、梁維斗等 6 人分別是梁標的長媳、子女 及姪子,訪談時如何讓每個人都能夠完整發 言,不致紊亂,實在是一大挑戰。他們侃侃 而談,道出梁家不只梁標一人受難逝世,他 們的多位叔叔、兄弟、親友、鄰居也遭到牽 連判刑,給訪談人員相當的震撼;不過,收 穫亦多,奠下初步訪談的基礎,日後可再進 行深入的、個別的訪問。如此「重案 」發生 數十年之後,目前梁家各個家族成員看似事 業有成、家庭和樂、子孫眾多,可是並不代表家屬能夠輕易地忘記過去,受訪 者隱忍悲痛,猶抱遺憾,不知公道何在。而他們提供了獄中家書一封,表面上 梁標只寫出對家中農事的牽掛,但實際上也是對家庭的關愛。 徐阿蘭、溫世動分別是溫萬金的妻子、兒子,自從溫 萬金因被追捕而逃亡、遭逮捕而槍決之後,家產被政 府沒收,原本家裡所經營的電氣行亦被親友侵占,母 子倆的生活頓失依靠,艱苦度日。訪問時兩人對於案 情各有不同的側重,徐女士難忘人情冷暖、兒子被嘲 笑是共產黨之子的心酸,並認為丈夫不太可能參與政 治活動;溫世動則相信父親確實有政治活動,且因為家中遭遇,使他的國族認 同產生變化。1991 年李昂的〈鹿窟紀事 〉一文發表後,他更開始追尋父親的過 去,故能清楚地描述父親的逃亡生活。而溫先生已於 2014 年 4 月 9 日逝世,謹 致悼念之意。 梁百煜為梁培鍈之姪,因案發當時他年紀尚幼,不清楚叔叔為何受難逝世;但 他也指出,案發後父親受到的影響甚大,以致抑鬱難解,對許多事情總是三緘

前言(中)

書冊1冊.indb 31

31

2015/4/27 13:57


其口。由此可知白色恐怖的陰霾不是沒有,只是由上 一代來承受。梁百煜也是日治時期臺灣民族運動重要 成員梁加升之孫,訪談時自然會述及他的爺爺,再加 上梁家其他家屬散居各地,聯絡不易,因此於白恐訪 談的急迫性上、於史志保存上,此篇訪問紀錄就更形 獨特。 郭志強為郭廷亮的長女,一歲多之時,父親即因「匪 諜案 」被逮捕,歷經死刑改無期徒刑,大赦後又遭軟 禁,繫獄長達 33 年。面對家中變故的影響,郭女士從 小就知道要想辦法貼補家用、學習跟監視的情治人員 共處、忍受被外人霸凌和疏離,也要安慰母親失落無 依的心情。對於父親所涉案情,她指出官方資料乃編 造而成,以致虛實交錯,現在仍致力於證據資料的蒐集,一方面為父親平反, 一方面欲扭轉外界對於其父親的既有定見。郭女士提供父親的獄中家書,信 中表達出對家人的歉咎、感念,而對於妻子李玉竹離婚改嫁之事,決定簽名同 意,更展現出寬廣胸懷,可以說他對家庭的愛,雖遙遠卻無所不在。 謝淑慎為謝秋臨之女,因白色恐怖的遭遇,從小即與父親長期分離,父女再相 見已在 32 年之後;加上母親因車禍、丈夫因病相繼逝世,她自身亦受精神疾病 困擾,一生多舛。由於缺乏父親在她成長過程裡的陪伴,以致父女情感難以修 補,惟認為宗教能寬慰心靈。 劉秀嬌為高鈺鐺之妻,丈夫被逮捕入獄時,長子尚 幼,次子剛滿月,經歷 25 年的苦難之後,一家 4 口終 能團聚。對劉秀嬌來說,這長達四分之一世紀的時 間,雖然要為衣食奔波,但生活不致匱乏,所以白色

32

書冊1冊.indb 32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恐怖在物質面的影響有限。而丈夫既然平安歸來,隨著時間流逝,她已經淡忘 傷痛。唯一遺憾的是,孩子們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愛,這是她每想到就心疼的, 也要求訪談人員不要追問這一點。劉女士提供相簿一本,其中她曾與林恩魁之 妻高雪貞一同前往綠島探監,兩位女士的孩子(高萃三、林美里)還一起在島 上表演才藝、留影,並都有同一張照片,雖然兩家早已忘了同臺的另一個小朋 友是誰,卻透過訪談人員而得以在照片中「相認」 。唯照片破損過多,現正由人 權館修整、掃描。而劉女士已於 2014 年 4 月 10 日逝世,謹致悼念之意。 趙金蕊為李錦榮之妻,和黃秀英一樣,也是教育界的 典範。剛懷孕不久,李先生即被捕入獄,此後她獨力 養育女兒、專心教職,並獲得校方器重、學生感念; 而等待丈夫歸來的 15 年期間,她曾 4 次帶女兒至綠島 探視,不讓女兒對於父親的「行蹤 」有太多疑惑。至 丈夫返家,夫妻倆再添一子,並助夫度過生意難關, 且引領丈夫接受宗教信仰。就趙女士來說,其家庭受到白色恐怖直接的、間接 的影響太大,不是說忘就能忘,所以對國民黨仍感不滿。 林錦梅為施顯華之妻,原本只是向施家租房子,與施先 生結識成為朋友,但在施先生 10 年繫獄期間,她對施家 照顧有加,深得未來婆婆疼愛,日後遂與施顯華結婚。 對於丈夫所涉案情,林女士無意過問,所知也有限,但 不反對丈夫後來投入白色恐怖受難者相關團體的會務工 作,為受難者爭取權益,她也能從旁協助。 謝嬌為陳文質之妻,受訪時夫妻倆均在場,但陳先生少發言,大多由謝女士講 述。面對丈夫遭逮捕入獄,她必須獨力扶養女兒,等丈夫從綠島移監回臺灣, 再前往探視;歷經 12 年的分離,一家 3 口終於團聚,並且再添次女。訪談時,

前言(中)

書冊1冊.indb 33

33

2015/4/27 13:57


她屢為丈夫的遭遇感到不平,也認為要查出「加害者」 是誰,唯有名字公諸於世,真相才算昭明;而補償金 應該稱為「賠償金 」 ,才算是政府承認錯誤。本篇訪 問紀錄初稿整理出來後,其長女陳秀琬還寫下一篇讀 後心得寄給計畫團隊,現已將之收為本書附錄。 吳水燈為受難當事人,葉節子則為葉子燦之妹、吳水 燈之妻。她談及父親為兄長案情疲於奔命,家境因而 沒落,每個人都要及早工作賺錢。兄長出獄後自行創 業,她在他的公司做事,始與出獄後的丈夫相識、結 婚;卻因為警憲常來騷擾,她才感受到白色恐怖的陰 霾,幾乎到了想離婚的地步。吳先生則說明他被逮捕 後慘遭刑求,出獄後身體上不但有後遺症,內心也留下恐懼。而葉女士提供了 丈夫的投稿剪報、筆記本、樂譜、照片等獄中物,足見吳先生的多才多藝。 陳素英為陳海清之次女,經由她細膩分析,可以發現 父親 10 年牢獄之災,不僅使得母親必須辛勤養家,一 家人在生活上、精神上或多或少都受到白色恐怖的影 響;特別是陳女士及其兄姊成了母親唯一的希望,但 這樣的期盼,反而成為子女的壓力,以致出現或壓抑、 或逃避的情況。白恐的衝擊更使得陳家一度設法移民 美國,藉以揮別往事。所幸時間的流逝和宗教信仰減輕了傷痛,加上陳女士接 受宗教信仰,而父親個性重情、豁達,父女倆的感情愈益親密,這從她的談話 內容、伴隨父親參加諸多活動的經驗、保存許多父親的照片等方面可以看見。 蘇瑟琴為蘇玉鑑之女,父親被捕入獄時她還是國校學生,因為有爺爺、奶奶幫 忙照顧,母親在外工作養家,在生活方面,沒有感受到白色恐怖帶來的影響。

34

書冊1冊.indb 34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待父親出獄後,則換父親扛起家計,母親不再那麼勞累。而 蘇女士也知道家裡並不優渥,雙親賺錢辛苦,所以她很早 就有職涯規劃,甚至家中經濟一日不穩定,便沒有結婚的打 算。她表示生活最重要的就是守本份,對於過去的事情傾向 遺忘,不願再探問所謂「公道與否」的問題。 簡淑姬為簡永松之妹、史庭輝之妻,兄長遭逮捕入 獄,雖然大部分的衝擊由父母承擔,但是白色恐怖的 氣氛籠罩家裡,使得她難忘恐懼,受訪時數次崩潰哭 泣。母親如何打聽兄長被捕後的去向、如何設法避免 親友發現他們是白恐家庭,以及簡女士本身如何創業 來維持一家生計、兄長出獄後的發展,這些是她談及 兄長案情時的重點。而丈夫出獄之後,兩人才結婚,因此她述及的是丈夫的來 臺經過、其沉默性格、工作不順遂等方面。並且,由於有「雙重 」的白恐家屬 身分,理解受難者的苦,她乃加入受難者相關團體,也主動讓子女知道過去的 歷史。 林美里為林恩魁長女,由於大部分時間都定居國外, 當面訪問不易,乃以通信問答來完成此篇訪談文字, 名稱亦改做「回想錄 」 。在文中,林女士有家族成員 和親友的簡介、綠島探監印象的回顧、父親家世的速 寫,更側重母親的堅毅形象,以及分享她與父親、丈 夫都為了「母親臺灣 」而長年奮鬥的經驗。另外,為 使內容更豐富,她主動提供了 10 張左右的照片、個人學經歷、父親的小檔案、 新詩及散文各一則,還有通信時的提問大綱。而此大綱也是本書各篇訪問紀錄 的基本提問方向,可讓讀者更加瞭解本書。

前言(中)

書冊1冊.indb 35

35

2015/4/27 13:57


林招治為許貴標之妻,本篇訪問紀錄亦是他們兩人聯 合受訪。白色恐怖的來臨,使得丈夫入獄 5 年餘,為 人妻者則必須妻兼夫職以養家,卻因為分身乏術,導 致長女終身都受病痛糾纏。事過境遷數十年,林女士 感念過去有家人、朋友相互扶持,許先生認為災難過 後讓夫妻倆更加形影不離,生活也苦盡甘來,這是他 感到欣慰的。然而,錦繡前程被犧牲,長女因病早逝,皆由白恐所造成,這是 他們最感到遺憾,也難以釋懷的。而他們提供了許先生的回憶錄手稿、散文一 則以及照片二十餘張,照片見證夫妻倆鶼鰈情深,散文是回憶錄的濃縮,已將 該文做為本篇附錄。 由上述可知,受難者家屬答應受訪,多能侃侃而談,並且提供相關資料、 照片,讓本書圖文並茂,內容更加精彩。然而,每一位受難者的家屬所提供的 資料數量不一,有的是因為年久未整理,不知放置何處,甚至遺失,有的是不 想徒增傷感而未予保留,也有家裡淹水、搬家等其他原因而一物無存,讓人看 到歷史文件流失之快,所幸有這 3 期的訪談計畫,尚能蒐集到一些值得珍藏的 資料。因此,本書選用圖片時,以受訪者提供的資料、照片為優先,且盡量追 求清晰的品質,並取得受訪者同意;文字類者,如果涉及到個人的身分證或現 今通訊方式,都會先行遮掩。出版時資料不足之處則由計畫團隊自行補充,有 時會使用人權館提供的官方判決資料,這方面保持官方資料申請到的樣貌,只 加上箭頭標示受難者名字的位置。

三、省思與感謝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長達數十年,受難者不分省籍、性別,影響廣泛,受難 者的獄中之苦自是極苦,家屬獄外之苦亦為至苦,如非身歷其境,難以形容其 錐心之痛。本書每一篇訪問紀錄,都是一篇篇的血淚,無法刪除其敘說脈絡, 在看似無關的內容,有的關係到受訪者對受難者案件瞭解程度的不同,有的其

36

書冊1冊.indb 36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實是受白恐遭遇隱微地、間接地影響之後的結果。是以,為了整篇訪談稿的完 整性,也為了表示對受訪者的尊重,有必要將訪談內容完整保留。 再者,對「白色恐怖研究 」來說,白恐造成冤、假、錯案不斷,雖然有的 案情已得到釐清,有的家屬相信受難者確實投入過政治活動,有其政治立場; 有的家屬不同意判決資料;有的不清楚受難者的案由,這表示要釐清每一位受 難者的案情,本身即是值得投入研究的課題。而經由對受難家庭的訪問,其實 也在提醒,過去研究者是否過於依賴、信任官方資料,反而以假為真?就研究 言,家屬的心聲進一步提供了不同的見解和研究角度。歷史的研究重心是人, 在發掘真相、提出見解的同時,也應該有所關懷。而對受難家庭來講,隨著社 會開放、民主化,經由政府的補償、平反及相關的慰靈、追思活動,儘管「有 受害者卻無加害者」這樣的臺灣轉型正義有待加強,不過,部分受難者的家屬 確實已感覺得到安撫,逐漸走出陰影,清楚白恐遭遇是不幸,卻不是人生的污 點,願意正視過往,並留下相關的感受,做為後世的殷鑒,是值得欣喜的;這 讓讀者得以在閱讀訪問紀錄的同時,瞭解過去的歷史,並進而省思,有助於面 對臺灣的未來。 進而言之,為了讓戒嚴時期不當審判的史料更為完整、民眾可以更加瞭解 戰後臺灣歷史的多元樣貌,以及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能夠得到重視、關懷,實 應繼續關注並致力於白色恐怖相關的訪談,並蒐集更多有關受難者或家屬的家 書、文物、照片等,以避免資料檔案與歷史記憶流失,本書出版意義亦在此。 但願對「獄外之囚 」家屬之訪談,能保存歷史的另一面向,留下珍貴的個人及 群體的受難記憶,讓臺灣社會走出歷史的陰霾,讓過往「白色恐怖 」的經驗, 真正成為歷史的陳跡。 本書在訪問受難者女性家屬上,不僅有突破過去以受難者為訪談重心的局 面(即便是死難者,過去亦以訪問其男性家屬為主) ;其次是受訪的家屬不只一 人,也不只重視女性,而是藉由集體受訪以深描事件的經過,但多人受訪在整 稿上的困難度極高,這一困難也被克服;第三,為了保留用母語敘述者傳神的 語言,在無法運用中文表達的詞句,非用羅馬字表音再加上中文的意義不可,

前言(中)

書冊1冊.indb 37

37

2015/4/27 13:57


此一做法雖有審查人不表贊同,但因母語流失的速度太快,藉著如此表示,不 但讓閱讀者有反思的機會,而且不會有讀不懂的問題。上述口述訪談的文本操 作有比以往嚴謹,值得一提。 本書中冊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接受訪談的諸位受難者及家屬,其 次是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策劃出這個訪談計畫,並提供了相關名單,在此特 別謝謝林靜雯女士協助聯絡訪問事宜,只要時間允許亦會參加訪談行程,不時 為計畫團隊打氣,提供必要的支援。也謝謝受難者家屬及受難當事人中,有的 人替計畫團隊提供名單、說服受訪者,他們是郭素貞女士、張瑛珏女士、郭振 純先生、蔡焜霖先生。在口述訪談中,最重要的是稿件的整理,專任助理林建 廷先生貢獻獨多,而林美里女士、蔡說麗小姐、丘慧君小姐、劉芳瑜小姐、林 志晟先生也協助處理了部分稿件;人權館支援的攝影師江國梁先生、王怡晴小 姐,隨著訪談人員前往錄影,為訪談留下了全紀錄。本書初稿完成,有賴於擔 任訪問計畫之期中、期末審查的委員,及出版前的審查人,提供有用的審查意 見,使本書的錯誤減到最少。出版期間,助理吳美慧小姐、辛佩青小姐、丘慧 君小姐協助經費控管、校對等工作,使出版過程順利進行。本書的英文書名 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兩位同仁康豹(Paul R. Katz) 、羅久蓉的協助,亦 一併致謝。最後,感謝 4 位協同主持人楊麗祝副教授、侯坤宏處長、陳翠蓮教 授、曾品滄助研究員的參與,才能共同完成這 3 期計畫以及本書的出版。

2014.11.12

38

書冊1冊.indb 38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目 錄(中冊)

前言 許雪姬 凡例 李碧霞女士

訪問紀錄

xi xvi

1

受難當事人 訪問/許雪姬 記錄/林建廷

李 瑛女士

訪問紀錄

41

受難當事人 訪問/侯坤宏、林建廷 記錄/蔡說麗、林建廷

陳梅英女士

訪問紀錄

61

受難者曾梅蘭、徐慶蘭家屬 訪問/曾品滄 記錄/林志晟、林建廷

黃秀英女士

訪問紀錄

81

受難者葉佳裕家屬 訪問/許雪姬、林建廷 記錄/丘慧君、林建廷

陳惠珠女士

訪問紀錄

117

受難者陳振奇家屬 訪問/侯坤宏 記錄/林志晟、林建廷

朱益妹女士、梁英妹女士 梁甘妹女士、梁美榮女士 梁維郎女士、梁維斗先生 訪問紀錄

137

受難者梁 標家屬 訪問/侯坤宏、林建廷 記錄/林建廷

書冊1冊.indb 39

2015/4/27 13:57


徐阿蘭、溫世動母子

訪問紀錄

181

受難者溫萬金家屬 訪問/侯坤宏 記錄/蔡說麗、林建廷

梁百煜先生

訪問紀錄

211

受難者梁培鍈家屬 訪問/侯坤宏 記錄/林志晟、林建廷

郭志強女士

訪問紀錄

229

受難者郭廷亮家屬 訪問/許雪姬、林建廷 記錄/林志晟、林建廷

謝淑慎女士

訪問紀錄

267

受難者謝秋臨家屬 訪問/陳翠蓮 記錄/蔡說麗

劉秀嬌女士

訪問紀錄

281

受難者高鈺鐺家屬 訪問/曾品滄 記錄/林建廷

趙金蕊女士

訪問紀錄

301

受難者李錦榮家屬 訪問/楊麗祝 記錄/劉芳瑜

林錦梅女士

訪問紀錄

329

受難者施顯華家屬 訪問/許雪姬 記錄/林建廷

書冊1冊.indb 40

2015/4/27 13:57


謝 嬌女士

339

訪問紀錄

受難者陳文質家屬 訪問/侯坤宏 記錄/林建廷

葉節子、吳水燈夫婦

訪問紀錄

361

受難者葉子燦、吳水燈家屬暨受難當事人 訪問/陳翠蓮 記錄/林建廷

陳素英女士

訪問紀錄

393

受難者陳海清家屬 訪問/楊麗祝 記錄/林志晟

蘇瑟琴女士

訪問紀錄

425

受難者蘇玉鑑家屬 訪問/陳翠蓮 記錄/林建廷

簡淑姬女士

訪問紀錄

441

受難者簡永松、史庭輝家屬 訪問/許雪姬 記錄/林建廷

林美里女士

回想錄

469

受難者林恩魁家屬 訪問/許雪姬 撰寫/林美里 校對/林建廷

林招治、許貴標夫婦

訪問紀錄

499

受難者許貴標家屬暨受難當事人 訪問/楊麗祝 記錄/林建廷

索引

書冊1冊.indb 41

529

2015/4/27 13:57


(下冊)

前言

一、出版緣起 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戰敗投降,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後因國民黨 政府失政,1947 年爆發「二二八事件 」 ,嗣後又因內戰失利,中央政府遷來臺 灣(1949) 。為了因應內外危機,達到反共及穩固政權之目的,政府頒布「動員 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1949) 、「懲 (1948)和建立黨國威權體制,並以「戒嚴令」 治叛亂條例 」 、「檢肅匪諜條例 」 (1950)等相關法令,鎮壓異己,行政 (1949) 部門將「違反 」這些法律的人民逮捕、審訊、送軍事法庭審判,乃至處決「人 犯」 ,這其中製造不少冤、假、錯案,人權遭受嚴重侵害。 此一高壓統治長達四十餘年(1949–1991) ,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舉凡言 論、思想不符統治者的主張,或是與異議者接觸,往往就會被政府以「匪諜」 、 「叛亂者 」 、「知匪不報 」等罪名逮捕,復因用軍法審判,不僅過程草率,且施 行告密、辦案成效的獎勵機制,以及「寧可錯殺,不可放過 」的思維,使得許 多人遭受牽連,輕則禁錮,重則失去性命,許多家庭亦因而殘缺破碎。影響所 及,小至個人、親友,大至整個社會,從物質面到精神面,都深受影響。臺灣 於 1987 年解嚴,但至 1991 年廢除「懲治叛亂條例」 、1992 年修正刑法第一百條, 才算得上真正結束了白色恐怖。在解嚴前後,臺灣社會已逐步開放,過去的政 治受難案件得以陸續披露,以文學書寫、檔案刊印、論述研究、回憶錄、口述 訪談等形式呈現,使得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記憶,不再隨著時間流逝而遭埋 沒。其中,口述訪談具有獨特的史料價值,既能呈現政治受難者的受害情形、 案情發展,以補充文獻之不足,更可保留受訪者的個別觀點與感觸,已是歷史 研究方法裡不可或缺的一環。

42

書冊1冊.indb 42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1

有關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口述訪談,過去多是以受難者本身做為重心, 有 的是受難者現身說法,有的是透過親友來瞭解受難者的遭遇,至於家屬的心聲 則常被忽略。特別是女性家屬,當親人成為受難者,她們如何面對困境、接受 挑戰?能否走出生命中的陰影?或者直接、間接地受到什麼樣的影響?其內心 感受又如何?……這些都值得我們關懷。換句話說,親人承受具體刑責、進入 有形的監牢受苦,女性家屬(如母、妻、姊妹、女兒 )也處在外界無形的牢獄 中,無論其心理、家庭、經濟、社交、教育與婚姻等方面,莫不產生變化,這 是白色恐怖對臺灣社會的深遠影響,也很可能是受難者家屬難以向外人敘述的 苦楚。 「歷史可以原諒,但不可以遺忘」 ,這些過去遭遇,對歷史的釐清、記憶 的傳承相當重要,唯有如此,方能免於遺忘,並促成省思與原諒,喚起國人對 於「人權保障」此一全球性議題的關切。 本書《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即是以政治受難 者女性家屬做為訪談對象,由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以下簡稱「人權館」)委 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以下簡稱「臺史所」)代為執行「白色恐怖時期政 治受難者家屬(女性)口述訪談」 (第一期) 、「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女性家 屬口述訪談 」 (第二、三期)等 3 期計畫之成果編集而成。3 期計畫執行時間從

2012 年 11 月至 2014 年 8 月為止,由臺史所許雪姬研究員擔任主持人,並邀集臺

1

此僅舉例,例如呂芳上等訪問、丘慧君等記錄,《戒嚴時期臺北地區政治案件相關人士口述歷 史》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9);陳儀深訪問、王景玲等記錄,《蘇東啟政治案 件專輯 》 (口述歷史期刊第十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0);許雪姬、吳文星 (南 採編,《臺灣地區戒嚴時期五〇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 》 ;許雪姬編訪,《「戒嚴時期」政治案件專題研討會論文暨口述 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陳儀深訪問、潘彥 歷史紀錄》 (臺北: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2003) 蓉等記錄,《泰源監獄事件專輯 》 (口述歷史期刊第十一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2);陳儀深訪問、林東璟等記錄,《美麗島事件專輯 》 (口述歷史期刊第十二期,臺北: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許雪姬,《戒嚴時期臺灣地區政治案件口述訪問計畫:以有 ; 「滿洲國經驗者」為中心》 (臺北: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委託,2007) 陳存恭訪問、萬麗鵑等記錄,《孫立人案相關人物訪問紀錄 》 (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 (臺北:中央研究 所,2007);許文堂訪問、鐘玉霞等記錄,《澎湖煙台聯中冤獄案口述歷史 》 。 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

前言(下)

書冊1冊.indb 43

43

2015/4/27 13:57


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楊麗祝副教授、國史館修纂處侯坤宏前處長、臺灣 大學歷史系陳翠蓮教授、中研院臺史所曾品滄助研究員等 4 人為協同主持人, 分成 5 組進行訪談。訪談重點包括女性家屬的心路歷程,案情經過之理解、得 知受難者被捕、被處決後的心情、受難者服刑後對家庭的影響、繫獄期間受難 者與家屬往來(面會、書信等)的情況……等等,希望藉由訪談以關懷她們的 內心煎熬與艱辛際遇,讓社會大眾對於受難者家屬的心境有更深入的瞭解,提 供日後相關課題之研究。 本書共 57 篇,117 萬字,依上述 3 期計畫編成上、中、下 3 冊。訪談時分成

3 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建立女性家屬的訪談清單,選定原則為「未曾受訪的女 性家屬或具特殊性的女性受難者」 、「同一個受難者家庭不限於只訪談一位女性 家屬」 ,以及「具有完整敘述事情始末之能力」 。其次,蒐集、整理相關的資料 與檔案,俾使訪問之前對於受難者的案情狀況有基本瞭解,並設定提問大綱。 次再依據訪談清單逐一聯絡,確定受訪意願,然後安排訪談時間。第二階段為 實際進行訪談,若受訪者能完整敘述,則只訪談一次,但若內容不甚完整,或 仍待補充,則會有第二次以上之訪談,或以電話進行確認、補充內容。同時, 也商請受訪者提供與受難者相關之史料、檔案、照片、書信、獄中文物等,由 計畫團隊加以整理、建檔;若是出借給計畫團隊翻拍、複印或掃描,其電子檔 檔案大小及解析度也會要求符合一般瀏覽使用的水平,供日後蒐集典藏業務 之參考。第三階段是將訪問內容整理為文字稿。步驟包括逐字稿的整理、整合 稿的匯整,及修改稿、定稿的修正。完成訪問稿後,均寄給訪談者和受訪者審 閱、修訂,並請受訪者分別簽署使用授權書、出版授權書,以利出版。 在實際訪談時,必須考量到 3 點。首先,受訪者是否能完整敘事、受訪意 願如何、身心情況適合受訪與否、對於受難者案情是否知悉、自身是否受到案 情影響……等情況皆無法預期,因此訪談名單仍需隨時調動增刪。其次,受訪 者雖以女性家屬為主,但受訪者若需要旁人協助表達、照顧其心情與身體狀 況,或是補充其敘述之不足,其夫、子、兄弟等男性家屬(或當事人 )也會陪 同受訪。再次,為及時保存口述史料,若有女性受難當事人願意受訪,或者受

44

書冊1冊.indb 44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難者沒有女性家屬可以訪談,男性家屬及女性受難當事人亦列入訪談名單。各 篇訪問紀錄的先後排列,以「女性受難當事人」優先,其次是「女性家屬」 (及 少數男性家屬) ,各類並依受難者判刑輕重排序。若判刑結果相同,則依槍決 日期或判決書日期排序;又若刑責、判刑日期皆同,再依訪問時間先後安排。 另,受難者家庭若屬原住民,乃以原住民為優先排列。 體例上,各篇訪問紀錄的前面皆有「受難人資料」 、「受訪者簡介及看法」 , 由計畫團隊撰寫,便於讀者查閱。 「受難人資料」主要參考人權館代為向國家發 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申請而得的官方判決資料,資料數量多寡不一,詳略程度 不同,且這類官方資料虛實參半,不時出現「匪 」 、「叛徒 」 、「叛亂 」等偏頗字 眼,故撰寫時並非全數抄錄。事實上,羅列官方判決資料有不得已的一面,由 於有的案情仍待研究、部分受難者家屬始終不清楚受難原由、不知道受難者是 否真的「犯法 」 ,以及為了讓讀者對案情有一基本瞭解,所以這類資料至少讓 人能看到當初官方的視角。正因官方說法僅供參考,乃歸納訪問紀錄的重點為 「受訪者簡介及看法」 ,有的是由受訪者自行補充,用以平衡官方的說辭。 在上述資料之後,才進入正文,即受訪者講述之內容。為忠實記錄受訪者 的所思所感,以及語意完整順暢、便於閱讀,整稿時以中文書寫為主,記錄者 仍會盡量按照原意呈現。而雖然每一篇訪問紀錄內容不盡然與本書訪談主題密 切相關,但為尊重受訪者敘事的完整性,而且所敘述的都是真實的人生故事, 故予保留。另外,當訪問內容有需要補充、解釋,或是提及同案、別案的難 友、其他相關人物、史事、機關、專有名詞時,會適度加以注解,並說明資料 的出處,協助讀者閱讀,但以簡潔為原則。 在以「政治受難者女性家屬 」做為訪談對象的條件下,其基礎乃在完整地 蒐集受難者相關資料和訪談名單,計畫團隊也不可避免地遇到若干困難。一、 官方檔案是訪談之前需要先行閱讀理解的背景資料,必須向國家發展委員會檔 案管理局申調,較為費時,資料性質也較私密,有時無法及時取得,會影響訪 談時程的安排。二、部分女性家屬,由於考量到個別因素、家庭因素,或鑒於 新聞時事頗讓人感到困擾,故婉拒受訪。三、無法預期受訪者是否能夠完整敘

前言(下)

書冊1冊.indb 45

45

2015/4/27 13:57


述,實際接觸時才會發現受訪者因為不復記憶,或年老病痛,以致敘述不易, 所得內容有限,因此訪問前無法先行制定受訪者類型。四、每一期計畫的工 作時間實際上皆只有七、八個月,時間非常緊迫。五、部分受訪者,因身心似 在悲傷狀態,故雖願意接受訪問,留下紀錄,一旦要出版公開時,一再躊躇後 不同意刊登,本書即有一篇訪問紀錄未能取得同意書,因而無法刊載,令人遺 憾。這些皆計畫團隊始料未及的困難。 白色恐怖長期籠罩臺灣,是臺灣人的集體記憶,也是受難者家庭的個別 故事。在訪談過程中,訪談人員發現受訪者未必都能理解案情始末,不一定知 道受難的原因,或者不清楚受難者是否有任何政治立場、思想,不明白刑責何 以這麼重。而且,生活環境的不同也有影響,有的受訪者歷盡艱辛,才走出灰 暗的人生;有的則幸運地在親長呵護下,並未受到太大的影響;有的具備專業 能力,在經濟上不虞匱乏;有的避重就輕,不願表示太多想法;有的人在宗教 裡獲得安慰與支持。但是,這些受訪者有一共同現象,亦即在精神上不得不隱 忍,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始能超越陰霾,鼓起勇氣看待過往,以及為了生活、 為了照顧家人而產生了支撐下去的力量。這顯現出在白色恐怖、戒嚴社會之 下,女性家屬當年的生活情景、一路走來的生命歷史,以及個人、群體如何受 到威權時代影響,並因而產生了一齣齣悲喜交織的人生際遇。女性家屬往往與 受難者本身、男性家屬有著不同的感受,其不同的人生經驗,也使訪談人員獲 益匪淺。

二、訪問內容提要 本書下冊 19 篇訪問紀錄裡,從受難者本身的族群類別來看,原住民一位, 外省人 3 位、客家人有 3 位、福佬人有 16 位;而受訪者總共 35 位,包括一位受 難當事人,以及 34 位家屬(22 位女性、12 位男性) ,其中有 31 位乃首次受訪。 茲一一介紹如下。

46

書冊1冊.indb 46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黃淑為受難當事人,出身於臺中石岡大家族,從小喜 愛閱讀,中學畢業後從事教職。戰後,參加北京話講 習班,結識講師劉嘉武,卻因劉氏有「匪嫌」 ,受牽連 而繫獄 3 年。當時她已結婚,不得不在獄中扶養年幼 的長子,造成兒子一生都受呼吸道疾病困擾,這是她 永遠的傷痛。不過,黃女士認為牢獄之災只是漫長一 生裡的插曲,所以受訪時除了講述白恐遭遇,並強調官方判決書誣指她與劉嘉 武為男女關係之外,還敘述黃家的興衰過程、童年生活、出獄後的教職生涯、 夫妻之間的相處情況、經營生意的過程等事,相當於一篇完整的自傳。 高菊花、高英傑,鄒族人,分別是高一生的長女、次 子,由於父親並非「單純 」受難,官方尚有打擊原住 民精英的意圖,所以,高菊花離鄉背井,除了賺錢給 家人,還要受官方騷擾、威脅;而高英傑則長年忍受 著父親逝世後仍被形塑為「壞人 」的偏見。然而,高 家成員樂觀開朗,感謝白色恐怖之下還願意幫助他 們的人,且不讓自己時時活在陰影下,待解嚴後,即投入平反工作。他們也體 諒過去之所以被歧視、誤解,實有不得已的一面,而今社會上給予父親正面評 價,已感到欣慰。目前,高英傑已將父親的獄中家書捐贈給國家人權博物館籌 備處,正進行翻譯中,並為了本書的出版,特別挑出其中 6 篇刊登。 廖秀琴、廖秀芳、廖秀貞、廖至平、林寶蓮 分別是廖瑞發的子女、媳婦。父親被捕受 難時,廖家子女年紀尚幼,所以不清楚父親 所涉案情,最深刻的印象反而是生活的艱 困,諸如母親擔負養家的重責,子女擺盪於 讀書與生計之間,無法兩全,且曾受到警察

前言(下)

書冊1冊.indb 47

47

2015/4/27 13:57


騷擾。為感念母親的辛勞,即便社會漸次開放,廖家子女也不願意為了追求真 相,以致輕忽母親的感受。對於部分資料及父親故舊都指稱,父親心在祖國、 擁護共產黨等,他們同樣感到不可思議,反倒認為父親並非有意當大官,而是 為了臺灣的未來才投入政治活動。 藍健東、藍芸若為藍明谷、張阿冬夫婦的子 女,兄妹二人回溯父親被捕過程、備受情治 單位監視的經歷、各自的成長過程,儘管感 受不全然相同,不過,母親出獄後忍住喪夫 之痛,擔任助產士以支撐家中經濟,則是他 們共同的深刻記憶。雖然父親所涉案情影響 了家庭生活,藍健東、藍芸若卻依然關心國族認同、政治時事等議題,藍女士 更談到她如何與學生討論太陽花學運。此外,他們提供了數十張母親的照片, 以及父親所翻譯的魯迅作品〈故鄉 〉中日對照版本、回復名譽證書等文物,並 同意將父親的獄中報告(自白書)做為附錄,使本篇訪問紀錄更加充實、豐富。 羅美枝為羅天賀之女,父親逝世後,母親難忍喪夫之 痛,服強鹼自殺,使得她從小就和祖母相依為命,謹 記祖母的種種教誨,也感念其養育之恩。她更無法忘 記,母親受強鹼灼傷內臟,痛苦折騰至逝世的情景, 而歷歷在目的,還有軍警蠻橫持槍搜刮家中財物。至

1996 年,尚未施行白色恐怖案件補償金之受理時, 羅女士已向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申請補償金,為父親爭取平反。嗣 後,因見到父親受難前後的照片,乃寫下〈懷念多桑 〉一文,抒發感懷,並紀 念父親對她的愛。本書亦徵得羅女士的同意,將此文做為附錄。

48

書冊1冊.indb 48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陳素秋、何穎紅分別是何川的妻子、兒子,訪問之 時,緣於陳女士年紀已大,遺忘甚多,遂由何先生主 講,亦有其他家屬列席,適時補充。透過家中長輩講 述,是何穎紅認識父親的開始,且回顧成長過程,他 認為自己遺傳了父親正直的性格。再者,吸收了白色 恐怖相關資訊,以及難友輾轉送達父親的絕命詩,他 更相信父親確實有其政治立場、理想,只可惜不見容於當局。他也提及與母親 相依為命的生活,言談中滿是對母親、長輩的感謝,並且對於父母相愛至深, 感到相當驕傲。此外,何先生提供了照片、父親的日記及詩文等歷史文件,透 露出父親的才情、理想,還有對妻兒的關愛。 林文英為林崑烈之妹,她表示自己與兄長年紀差距 大,對於兄長所涉案情不甚了解,只猜想他擔任過 戰俘監視員,應是受難主因。而從林女士述及以往生 活,還有官方訊問林先生的筆錄來看,他確實和家人 聚少離多。案發後,林女士前去領取兄長骨灰,回鄉 埋葬,卻難忍悲痛,遂藉由宗教觀點來理解白色恐怖 遭遇,認為上天如此安排,有其用意;也選擇逃避,不追問案情的始末,誠如 她所說的,「還活著的人日子總要過下去,不停地被傷心事牽絆著,心裡一輩 子都很痛苦」 ,要保護自己的身、心、靈。 林金葉為林東福之妹、蔡水岸之妻,就她的理解,兄 長林東福在二二八事件後才從海外歸臺,未察覺局勢 緊張,又可能與左派人士接觸,導致被牽連受難;丈 夫則與兄長是姻親關係,亦同案受難。案發後,林女 士懷著感恩之心,感謝親友介紹工作,讓她得以養育 兒子,也感謝娘家願意接納她回家暫住,感謝婆家對

前言(下)

書冊1冊.indb 49

49

2015/4/27 13:57


兒子疼愛有加。同時,因丈夫受難,她面對婆家難免愧疚,遂全心全力栽培兒 子,並且藉助宗教力量來安頓心情。至於退休後能與初戀情人重逢、兄長和丈 夫的埋葬處終被尋獲,以及享受四代同堂之樂,她深深覺得要珍惜這些福報。 林愛珠為林錦文的妹妹,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兄長受 通緝而逃亡,同年她也結婚,嗣後曾經收留、資助二 兄。及至林錦文遭逮捕,她與丈夫被政府拘留問話, 其小叔則受到牽連而判處「感化 」3 年。就林女士看 來,白色恐怖並未影響日後生活,反倒「家庭經濟問 題 」才是需要煩惱的,她必須盡到家庭主婦的責任。 至於兄長的思想立場與涉及的案件,她說自己原本就毫無所悉,案發後,更不 忍也不敢追問案情,終究時間會麻痺心中的痛楚,申請補償金及回復名譽證書 卻反倒掀起傷痛。不過,林女士仍提供兄長的照片、遺書等資料給計畫團隊, 希望能讓訪問紀錄圖文並茂,盡善盡美。 蔡敏為蔡鐵城的妹妹,其兄長先因二二八事件而入 獄,再因白色恐怖而犧牲,但她和前述林文英、林愛 珠處境相似,皆是兄妹年齡差距較大,受難者與家人 聚少離多,所以對於兄長的種種所知有限。案發後, 蔡女士領回兄長的骨灰,並且顧及白恐陰霾,自動減 少與外人的來往;結婚則成為她人生的分水嶺,遂能 漸次告別案件所帶來的傷心。待解嚴之後,資訊日益流通,她愈益斷定兄長乃 無辜受難,故不認為補償金與寶貴生命等值,亦不願申請回復名譽證書,以強 調兄長的清白。而在提供兄長的照片、遺書等資料之時,蔡女士同樣難掩悲痛 心情。

50

書冊1冊.indb 50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陳政子為陳啟旺之女、陳田其之妹,二二八事件發生 後,其堂叔引領若干左派人士來到他們所居住的村 莊,宣揚共產主義,導致日後發生「鹿窟事件」 ,全村 多人遭到逮捕訊問,甚至刑求、判刑。而她自身亦遭 到嚴重刑求,其姊逃亡後仍被捕拘禁,其父、兄則遭 槍決,全家遭遇相當坎坷。案發後,陳女士的經濟生 活及心理上皆受到影響,以致於放棄學業,提早謀職,對外防衛心理亦強烈, 更加珍惜家人,守護婚姻。不過,儘管痛心父兄的逝世,但她不認為這是不名 譽的事情,畢竟每個人有權追尋自己的理念與主張,也未將痛苦轉化為仇恨, 反而認為人與人之間要和平相處,並且應該關懷時事。 鄭灑淑、鄭麗華分別是鄭如霖的長女、次女, 父親逝世時,她們還幼小,主要由母親轉述, 才明白父親是被他人牽連而受難,但所知仍 有限。案發後,有賴母親將她們養育成人,且 為求生活,母女 3 人不得不離鄉背井,依附親 戚,她們姊妹倆也要捨棄學業。但仍擺脫不了 白色恐怖的波及,使得鄭灑淑求職不順,鄭麗華常被警察問話;直到多年後, 她們的生活轉趨安定,始有能力孝敬母親。而訪問之餘,她們還提供了父親的 照片及獄中家書,特別是書信,裡頭的字句、格線、繪圖都是鄭先生親為,展 現其繪畫素養,更承載著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徐玉美為徐鼎房之女,她 4 歲時父親即被逮捕入獄, 而家人不常提及這樁白色恐怖遭遇,所以她只知道 父親繫獄,且家鄉周遭不少人同案受難。反倒印象最 深刻的,是祖母與母親辛苦養家,她和兄姊都放棄學 業去工作,這是案件發生後對家庭的影響。此外,徐

前言(下)

書冊1冊.indb 51

51

2015/4/27 13:57


女士更透露自己和兄姊都是徐家養女、養子,但是與生家、養家的互動關係甚 好;伯父治家嚴厲;祖母時常懊悔勸告父親去「自首 」 ,卻換來 20 年之久的牢 獄之災;祖母對她又疼愛又依賴;父親在獄中會固定寫信、寄照片,而她婚前 婚後都曾去探監……等等,這些生活回憶,則可看出徐家平凡而融洽的家庭關 係。 江 妹、江兆雄乃江智土的子女,父親入獄時他 們才十多歲,使得他們和其他兄弟姊妹都失學, 必須提早面對現實的生活問題。而經濟困頓,更 讓受難者與家屬只能兩地相思,無法常常聯繫。 談起母親的辛勞,還有屈指可數的幾次探監經 歷,既是訪問紀錄的重點之一,也是受訪者彌足 珍貴的回憶。待江智土繫獄 15 載歸來,江家終於團聚,日後能申請到補償金, 這對江 妹、江兆雄姊弟來說,是百感交集的。喜的是父親出獄後,與家人共 同奮鬥,茶園經營頗有成就;難過的是,補償費用乃父親犧牲人生歲月而換來 的,難免五味雜陳。 申阿勇、申日妹、申章煥、申錫妹、申章 鎮皆是申文坤的子女,父親遭到逮捕之 時,他們大多年紀尚幼,不解案情,卻不 得不面對生活的劇變,亦即由祖父母及母 親養育他們,而且年紀愈長的孩子就必須 愈早就業。也因為這樣,他們人生的選擇 機會被縮限,解決基本生活問題已屬不易,加上父親長年缺席,對他們的成長 造成很大的影響。此外,他們心中的遺憾有二,一是自身失學,二是父親出獄 後以迄逝世,仍未能親自申請到補償金;然而,他們自我安慰,認為發放補償 金正是洗清冤屈的明證。也認為對受難者進行訪問,應該要擴大進行。

52

書冊1冊.indb 52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鍾安琪為鍾平山之女,戰後隨父母來臺,不久父親即 入獄,由母親獨力扶養她長大;而父親缺席所帶來 的孤寂感,則促使她早婚,藉以尋求家庭的溫暖。再 者,因白色恐怖的波及,鍾女士與丈夫的婚姻曾受到 外人阻止,亦使得她不希望孩子們從事公職、談論 政治。不過,面對父親因楊逵「和平宣言 」一文而受 難,她反倒贊同楊逵所主張的停止國共內戰,也理解父親為何支持楊逵。更感 激上天讓父親安然歸來,成為牧師,又共享天倫之樂四十餘年,還能夠幫助父 親在生前及時申請到補償金。至此,鍾女士自覺可以滿足,何況事過境遷,似 不必進一步再申請回復名譽證書。 簡武雄、簡勝豐、簡玉蓮、簡勝德乃簡元清 之子女家屬,父親被逮捕入獄後,僅長子簡 武雄略知案情梗概,且年紀稍長,因而必須 放棄學業,幫助家計,其他弟妹則所知有 限。他們認為,父親繫獄期間,造成經濟困 頓,遂由祖父、祖母及母親扛起養家教育之 大責。白色恐怖也對家裡每個人的影響程 度不一,但和其他受難家庭比較起來,是較輕微的。並且他們有自覺,積極奮 鬥,還能盼得父親歸來,重享天倫之樂,這是最感到自豪及欣慰的。 曾玉霦為曾夢蘭之三女,關於父親所涉案件,她只知 道原因出在父親替人分析命理,致使遭到白色恐怖波 及,並影響家裡,例如兄長在教育界升職不順,而她 本身也小心謹慎地教書,與現實政治保持一定距離。 待父親出獄後,仍想投身教育,創辦學校,惟子女經 濟上無法資助,這是曾女士感到無奈的;又,父親返

前言(下)

書冊1冊.indb 53

53

2015/4/27 13:57


家兩年即逝世,更是她痛心且不捨的。另外,透過訪問曾玉霦,也釐清先前其 姊曾玉靄受訪時的部分錯誤,如父親被捕當時的職業、出獄時的年紀。 曹瀛生為曹思義、趙雲仙夫婦的獨子,於父母出獄後 出生。由於父母甚少提及繫獄之事,有賴他日後蒐集 資料、拼湊梗概,才確定父母皆因被人構陷而入獄; 也發現危難中仍有人願意照顧父親,以及父親時常向 難友伸出援手。曹瀛生同時指出,父親埋首於讀書、 教學,熱衷平劇,母親則耽溺打牌,且堅持不隨意留 存文件資料,而兩人更是不關心政治,提醒兒子小心「禍從口出」 ,這其實也歸 因於白色恐怖所造成的心裡陰霾。另外,他認為,替父母爭取平反及補償的過 程中,遇到部分接待人員未能以同理心相待,令受難者家屬頗有抱怨,也是需 要多加改進的。 由上述可知,受難者家屬答應受訪,多能直抒胸臆,並且提供相關資料、 照片,讓本書圖文並茂,內容更加充實。然而,每一位受難者的家屬所提供的 資料數量不一,有的是因為年久未整理,不知放置何處,甚至遺失,有的是不 想徒增傷感而未予保留,也有家裡淹水、搬家等其他原因而一物無存,讓人看 到歷史文件流失之快,所幸有這 3 期的訪談計畫,尚能蒐集到一些值得珍藏的 資料。因此,本書選用圖片時,以受訪者提供的資料、照片為優先,且盡量追 求清晰的品質,並取得受訪者同意;文字類者,如果涉及到個人的身分證或現 今通訊方式,都會先行遮掩。出版時資料不足之處,則由計畫團隊自行補充, 有時會使用人權館提供的官方判決資料,為了保持官方資料申請到的樣貌,只 加上箭頭標示受難者名字的位置。

54

書冊1冊.indb 54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三、省思與感謝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長達數十年,受難者不分省籍、性別,影響廣泛,受難 者的獄中之苦自是極苦,家屬獄外之苦亦為至苦,如非身歷其境,難以形容其 錐心之痛。 再者,對「白色恐怖研究 」來說,白恐造成冤、假、錯案不斷,雖然有的 案情已得到釐清,有的家屬相信受難者確實投入過政治活動,有其政治立場; 有的家屬不同意判決結果;有的不清楚受難者的案由,這表示要釐清每一位受 難者的案情,本身即是值得投入研究的課題。而經由對受難家庭的訪問,其實 也在提醒,過去研究者是否過於依賴、信任官方資料,反而以假為真?就研究 言,家屬的心聲進一步提供了不同的見解和研究角度。歷史的研究重心是人, 在發掘真相、提出見解的同時,也應該有所關懷。而對受難家庭來講,隨著社 會開放、民主化,經由政府的補償、平反及相關的慰靈、追思活動,儘管「有 受害者卻無加害者」這樣的臺灣轉型正義有待加強,不過,部分受難者的家屬 確實已感覺得到安撫,逐漸走出陰影,清楚白恐遭遇是不幸,卻不是人生的污 點,願意正視過往,並留下相關的感受,做為後世的殷鑒,是值得欣喜的。讀 者也在閱讀訪問紀錄的同時,得以瞭解過去的歷史,進而省思,有助於面對臺 灣的未來。 進而言之,為了讓戒嚴時期不當審判的史料更為完整、民眾可以更加瞭解 戰後臺灣歷史的多元樣貌,以及政治受難者及其家屬能夠得到重視、關懷,實 應繼續關注並致力於白色恐怖相關的訪談,和蒐集更多有關受難者或家屬的家 書、文物、照片等,避免資料檔案與歷史記憶流失,本書出版意義亦在此。但 願對「獄外之囚 」家屬之訪談,能保存歷史的另一面向,留下珍貴的個人及群 體的受難記憶,讓臺灣社會走出歷史的陰霾,讓過往「白色恐怖 」的經驗,真 正成為歷史的陳跡。 本書在訪問受難者女性家屬上,突破了過去以受難者為訪談重心的局面, 且過去的訪問對象即便是死難者的家屬,亦以男性為主。其次,本書裡受訪的 家屬不只一人,也不只重視女性,而是藉由集體受訪以深描事件的經過;但多

前言(下)

書冊1冊.indb 55

55

2015/4/27 13:57


人受訪在整稿上的困難度極高,這一困難也被克服。第三,為了保留用母語敘 述者傳神的語言,對於無法運用中文表達的詞句,非用羅馬字表音再加上中文 的意義不可,此一做法雖有審查人不表贊同,但因母語流失的速度太快,藉著 如此表示,不但讓閱讀者有反思的機會,而且不會有讀不懂的問題。上述口述 訪談的文本操作,有比以往嚴謹,值得一提。 本書下冊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謝的是接受訪談的諸位受難者及家屬,其次 是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策劃出這個訪談計畫,並提供了相關名單,在此特別 謝謝林靜雯女士協助聯絡訪問事宜,只要時間允許,亦會撥冗參加訪談行程, 不時為計畫團隊打氣,提供必要的支援。也謝謝受難者家屬及受難當事人中, 有的人替計畫團隊提供名單、說服受訪者,他們是郭素貞女士、張瑛珏女士、 郭振純先生、蔡焜霖先生。在口述訪談中,最重要的是稿件的整理,專任助理 林建廷先生貢獻獨多,而辛佩青小姐、林志晟先生、李香瑩小姐、吳美慧小姐 也協助處理了部分稿件;人權館支援的攝影師江國梁先生、王怡晴小姐,隨著 訪談人員前往錄影,為訪談留下了全紀錄。本書初稿完成,有賴於擔任訪問計 畫之期中、期末審查的委員,及出版前的審查人,提供有用的審查意見,使本 書的錯誤減到最少。出版期間,助理吳美慧小姐、辛佩青小姐、丘慧君小姐協 助經費控管、校對等工作,使出版過程順利進行。本書的英文書名承中央研究 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兩位同仁康豹(Paul R. Katz) 、羅久蓉的協助,亦一併致謝。 最後,感謝 4 位協同主持人楊麗祝副教授、侯坤宏前處長、陳翠蓮教授、曾品 滄助研究員的參與,才能共同完成這 3 期計畫以及本書的出版。

2015.02.17 56

書冊1冊.indb 56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7 13:57


目 錄(下冊)

前言 許雪姬 凡例 黃 淑女士

ii xx

1

訪問紀錄

受難當事人 訪問/曾品滄 記錄/李香瑩、林建廷

高菊花、高英傑姊弟 訪問紀錄

33

受難者高一生家屬 訪問/許雪姬 記錄/林建廷

廖秀琴女士、廖秀芳女士 廖秀貞女士、廖至平先生 林寶蓮女士 訪問紀錄

73

受難者廖瑞發家屬 訪問/陳翠蓮 記錄/林建廷

藍健東、藍芸若兄妹

訪問紀錄

109

受難者藍明谷、張阿冬家屬 訪問/許雪姬 記錄/辛佩青

羅美枝女士

訪問紀錄

155

受難者羅天賀家屬 訪問/許雪姬 記錄/辛佩青、林建廷

陳素秋、何穎紅母子

訪問紀錄

173

受難者何川家屬 訪問/楊麗祝 記錄/林建廷

書冊1冊.indb 57

2015/4/27 13:57


林文英女士

訪問紀錄

203

受難者林崑烈家屬 訪問/許雪姬 記錄/林建廷

林金葉女士

訪問紀錄

223

受難者林東福、蔡水岸家屬 訪問/曾品滄 記錄/林志晟、林建廷

林愛珠女士

訪問紀錄

243

受難者林錦文家屬 訪問/楊麗祝 記錄/林建廷

蔡 敏女士

訪問紀錄

265

受難者蔡鐵城家屬 訪問/楊麗祝 記錄/林建廷

陳政子女士

訪問紀錄

299

受難者陳啟旺、陳田其家屬 訪問/陳翠蓮 記錄/林志晟、林建廷

鄭灑淑、鄭麗華姊妹

訪問紀錄

347

受難者鄭如霖家屬 訪問/曾品滄 記錄/林志晟、林建廷

徐玉美女士

訪問紀錄

369

受難者徐鼎房家屬 訪問/曾品滄 記錄/吳美慧、李香瑩

書冊1冊.indb 58

2015/4/27 13:57


江 妹、江兆雄姊弟

395

訪問紀錄

受難者江智土家屬 訪問/侯坤宏 記錄/林志晟、林建廷

申阿勇先生、申日妹女士 申章煥先生、申錫妹女士、申章鎮先生

411

訪問紀錄

受難者申文坤家屬 訪問/侯坤宏 記錄/林志晟

鍾安琪女士

訪問紀錄

427

受難者鍾平山家屬 訪問/楊麗祝 記錄/辛佩青、林建廷

簡武雄先生、簡勝豐先生 簡玉蓮女士、簡勝德先生 訪問紀錄

453

受難者簡元清家屬 訪問/陳翠蓮 記錄/林志晟

曾玉霦女士

訪問紀錄

471

受難者曾夢蘭家屬 訪問/楊麗祝 記錄/林志晟、辛佩青

曹瀛生先生

訪問紀錄

487

受難者曹思義、趙雲仙家屬 訪問/曾品滄 記錄/李香瑩、林建廷

書冊1冊.indb 59

索引

507

訪問、記錄者簡介

519

2015/4/27 13:57


訪問、記錄者簡介 訪問 許雪姬 現職: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 口述歷史相關編著: 《一輩子針線,一甲子教學:施素筠女士訪問紀錄 》 (與吳美慧、連憲升、郭月 如合訪) 、《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 》 (主編) 、《臺灣人在滿洲的生活經 驗》 、《災後十年:九二一地震口述訪問紀錄 》 (與詹素娟合編) 、《臺灣口述歷史 書目彙編 1953 ─ 2009》( 與詹素娟合編) 、《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 (與 張隆志、陳翠蓮合訪 ) 、《「戒嚴時期 」政治案件專題 討會論文 口述歷史紀錄 》 (編訪 ) 、《王世慶先生訪問紀錄 》 (與劉素芬、莊樹華合訪 ) 、《許丕樵先生訪問 紀錄 》 、(與丘慧君合訪) 、《口述歷史採集專輯:澎湖的職業婦女、醫師與教師》 (與林文鎮合訪) 、《日治時期在「滿洲 」的臺灣人 》 、《莊淑旂回憶錄 》 、《臺灣地 區戒嚴時期五〇年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戒嚴時期臺灣政治事件口述歷史 》 (與 吳文星採編) 、《中縣口述歷史(第五輯) :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紀錄》 (編訪) 、 《柯台山先生訪問紀錄》 、《陳湄泉先生訪問紀錄》 (與沈懷玉合訪) 、《藍敏先生訪 問紀錄 》 、《民營唐 、《高雄市二二八相關人物訪問紀錄 》3 冊(與方惠芳等合訪) 榮公司相關人物訪問紀錄:一九四〇−一九六二 》 、《林衡道先生訪問紀錄 》 (與 陳三井合訪)等書。

60

10訪問記錄.indd 60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9 11:33


楊麗祝 現職: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副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碩士 口述歷史相關編著: 《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 (與許雪姬等合著) 、《災後十年:九二一地震 口述訪問紀錄 》 (與許雪姬、陳儀深、詹素娟、劉士永合訪) 、《百年風華:臺北 科技大學校史》 (與鄭麗玲合訪) 、《臺北工業生的回憶》 (與鄭麗玲合訪)

侯坤宏 現職:國史館修纂處前處長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 口述歷史相關編著: 《臺灣口述歷史的理論實務與案例 》 (與許雪姬等合著 ) 、《臺灣佛教人物訪談錄 (二)》 (與卓遵宏、闞正宗合訪) 、《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傳道法師訪談錄 》 (與卓遵宏、闞正宗合訪) 、《圓香居士訪談錄》 (與卓遵宏合訪) 、《方甯書先生訪 談錄》 (與卓遵宏合訪) 、《如悟法師訪談錄》 (與卓遵宏合訪) 、《菩妙老和尚訪談 錄》 (與卓遵宏合訪) 、《人間比丘之路:宏印法師訪談錄》 (與卓遵宏合訪) 、《臺 灣佛教人物訪談錄(一)》 (與卓遵宏、賴淑卿、高明芳合訪) 、《杏壇衲履:恒清 法師訪談錄 》 、《臺灣經懺佛事縱橫談:源靈法師訪談錄 》 (與卓遵宏、闞正宗合 訪) 、《成一法師訪談錄 》 (與卓遵宏合訪) 、《臺灣佛教一甲子:吳老擇先生訪談 錄》 (與卓遵宏合訪)等書。

訪問、記錄者簡介

10訪問記錄.indd 61

61

2015/4/29 11:33


陳翠蓮 現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所博士 口述歷史相關編著: 《坐擁書城:賴永祥先生訪問紀錄》 (與許雪姬、張隆志合訪) 、〈宋文彬先生訪問 紀錄 〉 、〈劉衡慶先生訪問紀錄 〉 (《口述歷史 》第 28 (《台灣史料研究 》第 28 期) 期) 、〈二二八事件口述歷史影像記錄(八堵車站事件)》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台 灣區域發展研究院委託研究,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導 ) 、〈二二八事件口述歷史 影像記錄(北部地區)〉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台灣區域發展研究院委託研究,臺 北市政府文化局指導)等。

曾品滄 現職: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 口述歷史相關編著: 《出類拔萃人物訪談錄:洪嘉謨訪談錄 》 (與薛月順合訪) 、《代書筆、商人風 : 百 歲人瑞孫江淮先生訪問紀錄 》 (與林玉茹、王泰升合訪 ) 、《出類拔萃人物訪談 錄:黃丁郎、林烈堂訪談錄 》 (與薛月順合訪) 、《一九六〇年代的獨立運動:全 國青年團結促進會事件訪談錄》 (與許瑞浩合訪)等書。

62

10訪問記錄.indd 62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2015/4/29 11:33


記錄 吳奇浩

(東海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已故)

林建廷

(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女性家屬口述訪談專任助理)

吳美慧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室專任助理)

丘慧君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室專任助理)

劉芳瑜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辛佩青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林志晟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

李香瑩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研究所學創作組碩士)

蔡說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史組前約用助理)

王麗晴

(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家庭主婦)

林美里

(白色恐怖受難者家屬、美國保德信保險財經公司財經諮商師 【Financial Advisor, Prudential, USA】)

訪問、記錄者簡介

10訪問記錄.indd 63

63

2015/4/29 11:33


獄外之囚:白色恐怖受難者女性家屬訪問紀錄 訪 問 記 錄 主 編 業務協助 發 行 者 出 版 者

許雪姬、楊麗祝、侯坤宏、陳翠蓮、曾品滄 林建廷、吳美慧、丘慧君、辛佩青、劉芳瑜、吳奇浩 林志晟、李香瑩、蔡說麗、王麗晴、林美里 許雪姬 林靜雯、吳美慧、連麗芬、劉鴻德、李安瑜、辛佩青 王逸群 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 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 131 號 電話: (02)2218–2438 傳真: (02)2218–2436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 128 號 電話: (02)2652–5350 傳真: (02)2788–1956

排版印刷

封面設計 設計理念

出版日期

10訪問記錄.indd 64

勤蜂設計網有限公司 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 50 號 14 樓之 19 電話: (02)2375–4852 吉松薛爾 以卑微渺小的身形來對照扭曲、變形的巨大空間壓迫。 分別以綠島的視界(上)、禁錮的心牢(中)、環境的際遇(下), 表現受難人與家屬飽受無形的白色恐怖與不公平的對待。

2015 年 5 月

2015/4/29 11:35



A Jail beyond the Prison Walls

Interviewers: Hsueh-chi Hsu, Li-chu Yang, Kun-hung Hou, Tsui-lien Chen, Pin-tsang Tseng Recorders: Kian-teng Lim, Mei-hui Wu, Hui-chun Chiu, Pei-ching Shin, Fang-yu Liu, Chi-hao Wu, Chih-cheng Lin, Hsiang-ying Lee, Shuoli Tsai, Li-ching Wang, Mei-li (Mary) Chen

National Human Rights Museum Preparatory Office ITH, Academia Sinica 2015.5

封面.indd 3

2015/4/29 11:1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