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heater for Arts and New Lifestyle
010 2018 Jan.Feb.
BA US CH
《康乃馨》睽違 21 年經典重現
舞蹈革命家×私密詩人————碧娜.鮑許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舞蹈家 連結未來×提問當代 2018 NTT-TIFA培養未來觀的藝術節│複影?鏡像?《立體.境》 挑戰大腦感知接收│YouTube,連結你和我?《這我可從沒做過》探索影音奇想│法國 失重舞團《黃金E空間》展「間」融之美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報 NTT-POST》
A Theater for Arts and New Lifestyle
CONTENTS 2
連結未來
提問當代
2018 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 NTT-TIFA
2018 Jan. Feb.
4
《立體.境》一場有趣的藝術實驗
複影?鏡像? 挑戰你的大腦感知接收 7
─────────
─────────────────────────
發行單位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
發行人
王文儀
製作統籌
盧健英、黃本婷、劉彧棋、邱善濃、劉宛儒
地址
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 101 號
官網
www.npac-ntt.org
策略 1 號劇團《這我可從沒做過》
信箱
service@npac-ntt.org
YouTube ,連結你和我?
讀者與廣告
(04)2251-1777
服務專線 10
13
18
西方的身體裡有東方的靈魂
─────────
─────────────────────────
法國失重舞團《黃金 E 空間》展現「間」融之美
編輯製作
臺灣赫斯特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暨發行人
王士平
2018NTT-TIFA 共同策展人克里斯汀.赫佐專訪
視覺總監
楊韻儒
以凝視
編輯總監
葉小綺
特約主編
錢麗安
主編
林婕馨
美術設計
李佳隆
地址
臺北市信義區菸廠路 88 號 8 樓
真實素材 ╳ 現世矛盾 ╳ 公民運動
電話
(02)7747-1688
紀錄劇場風潮再起
印刷
興台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
─────────────────────────
深入探索的旅程
《康乃馨》睽違 21 年經典重現
舞蹈的革命家、私密的詩人──碧娜.鮑許 22
24
當歌劇院遇上當代藝術
走進凸凸廳 26
打開聲光匯流的藝術經驗
來一趟劇場導覽
站上國家級舞台 28
本刊版權所有 • 翻版必究
親身感受劇場魅力
節目總表
大
大劇院
小
小劇場
忘
忘我廳
空
空中花園
中
中劇院
角
角落沙龍
排
排練室
戶
戶外廣場
NO.10
臺中國家歌劇院 ──── 開館時間
週日∼週四:11:30 ∼ 21:00 |週五、六以及國定假日:11:30 ∼ 22:00
地址
407 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 101 號
導覽服務
本館依不同內容與需求.提供定時導覽、兒童導覽與夜間導覽。民眾可以在歌劇院官網「導覽服務」 線上預約,或在本館場「顧客服務」櫃台現場登記。無法參加導覽的民眾,可於現場掃描 QR code , 利用雲端文字導覽。
特別企畫
關鍵不是科技,而是創造力
科技如同魔法般,顛覆了人類對速度、距離、虛實等物理性的感知,也加速了 它在劇場裡的影響。2018 年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 (NTT-TIFA) 提出的關鍵字就 是 「連結」(CONNECTION)。今年特別邀請法國跨界藝術家克里斯汀.赫佐擔 任共同策展人,以國際的視野,跨學科的想像,對全球有趣的藝術作品發出號 召,總計共有來自 7 個國家的 10 檔作品,包括沒有演員的劇場、舞動身體的音 樂會、「沒做過」實驗室、運算程式與生物感官的重新組合、人與機器的雙人舞, 一系列光怪陸離的創作、超越線性思考的提問,不斷地提醒我們:影響未來表 演藝術面貌的關鍵,不是科技,而是「創造力」。在這個 Wi-Fi 成為生活必須品, 社群決定存在感的時代,歌劇院營造一個培養未來觀的藝術節,連結未知的藝 術創造以及跨世代的人文探問。
連結未來
提問當代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
撰文:樊香君
2018 年的 NTT-TIFA 有點不 一 樣! 歌 劇 院 首 度 邀 來 法 國 編 舞 家 克 里 斯 汀. 赫 佐 (Christian Rizzo) 擔任 2018 年 NTT-TIFA 共 同 策 展 人, 透過藝術作品,率領觀眾感 受、提問與思索。或許「連 結 CONNECTION」不 再 只 是個主題,而是我們每個人 存在當下所體現到的現實 ──你和我無非都藉由某種 中介形式與他人交流。演出 前,讓我們透過歌劇院藝術 總監王文儀之眼,看當今藝 術家如何運用創造力,將演 出與科技進行跨學科的連 結,演繹屬於未來的當代藝 術之聲。
2018 NTT-TIFA 歌劇院 台灣國際藝術節
猶記兩年前「台灣國際藝術節」法國編舞
而 來 自 法 國 的 跨 域 藝 術 家 梵 松.
的結合自然不是為了炫技,而是透過結合
家克里斯汀.赫佐 (Christian Rizzo) 帶來
居 彭 (Vincent Dupont) 的《立 體. 境》
《依 據 真 實》d'après une histoire vraie 以
Stéréoscopia ,則將劇場化身為現成實驗
的思考與創意效果。王文儀以阿比查邦的
及去年 10 月臺中國家歌劇院巨人系列《伊
室,挑戰科技的精準與人類感性辯證。
《熱室》為例子,「最後那蔓延整場、震攝
恩 症 候 群》le syndrome ian 的 震 撼 與 反
法國鬼才編舞家克里斯汀.赫佐《趨近黑
無比的光,許多人都以為是雷射效果,但
思,這回臺中歌劇院總監王文儀看準赫佐
暗》ad noctum ,與臺灣影像藝術家江元
其實導演只是以投影燈的煙霧作為介質而
從思考、研究到創造的縝密過程與驚人
皓合作,結合物件、燈光、聲音與肢體,
產生的效果。技術非常簡單,意涵卻無限
執行力,特邀赫佐擔任「2018 歌劇院台灣
挑戰視覺與肢體動感的錯綜複雜關係。而
深遠。」又如《手足舞蹈音樂會》以看似簡
國際藝術節」(NTT-TIFA) 共同策展人,以
熟悉網路世代、來自法國的策略 1 號劇團,
單的進化版特雷門琴來測試人與人之間的
「連結 -CONNECTION」為題,「科技」為
則透過作品《這我可從沒做過》I've Never
磁場與距離,背後卻深刻點出人與人間錯
軸,策畫 10 檔跨越學科,顛覆了人類對速
Done This Before 來 觀 察 YouTube 上 各 種
綜複雜的關係。
度、距離、虛實等物理性的感知、並放眼
怪異走紅的影片,討論「有圖有真相」的
未來、提問當代的劇場演出,還規畫多場
真實性。
藝術家講座、創造力工作坊等,「可能會 讓觀眾有點忙碌。」王文儀笑說。 以「連結」分享對今日世界的觀點與疑問 來自 7 國 10 檔節目,可區分為四大特色。
基礎科技、跨學科實驗,展現藝術家背後
「這場看似新新人類科技的盛宴重點 不在科技,而在於創造力。」也就是回到 「人」的身上。王文儀說,在劇場中透過
特色 4 │後人類時代的路徑與渴望
創意所運用的科技,可能是撼動感知、搖
以運算程式與生物感官的組合與衝擊的
晃現實,在在指向對當代與真實的提問,
《黃金 E 空間》e/ma ,是法國失重舞團藝
而臺中國家歌劇院期望透過一連串的腦力
術 總 監 瑪 麗 亞. 多 娜 塔. 居 荷 索 (Maria
激盪與感官震撼,突破現今臺灣表演藝術
Donata D'Urso) ,及多媒體藝術家沃夫.
與科技結合的窠臼。
卡 (Wolf Ka) 在日本駐村創作期間,受到 特色 1 │如大地之母的經典,展現溺愛與
日本建築師磯崎新空間概念影響的發想
包容
之作。被法國媒體讚譽為「潛力無窮」並
赫佐邀來有美國後現代舞蹈開拓者之譽
曾多次來臺的日本跨域編舞家梅田宏明
作為臺中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王文儀坦
的 露 辛 達. 柴 爾 茲 (Lucinda Childs) 與
(Hiroaki Umeda) ,則從長期研究的身體
言 2018 NTT-TIFA 其實還有另一企圖──
音 樂 傳 奇 大 師 菲 利 普. 格 拉 斯 (Philip
計畫中延伸新作《勾勒》contour。獲美國
提升臺灣普遍的原創能力。
Glass) 、 當 代 視 覺 藝 術 家 索 爾. 勒 維 特
舞蹈雜誌評選為「全球最受矚目 25 位舞蹈
「我們可透過這些作品,看到藝術家
(Sol LeWitt) 共同創作《舞》Dance ,並透
工作者」之一的黃翊,仔細研究機器手臂
們只是天真地問了一些問題,卻以驚人
過舞台影像重現近 40 年前的創作者影像, 「庫卡」的程式編寫方式,打造出人類與
的創意與執行力探索下去。」因此,2018
呈現過去與現在的連結,帶出跨越世紀經
機器人詩意共舞的《黃翊與庫卡》。這齣
NTT-TIFA 除了是一場豐盛的藝術饗宴,
典節目深刻意涵。
榮獲臺北數位藝術節數位表演獎首獎的舞
更希望藉此為臺灣產業打開一扇思考之
作,將首次介紹給臺中的觀眾。
窗,刺激產業相關人士練習創意與實踐的
特色 2 │最巨大而震撼的告白,天真爛漫
透過提問 提升臺灣創意與執行力
可能。為此,在藝術節規畫上,還特別針
對喜愛電影的人來說,對於曾獲坎城影展
今 年 的 藝 術 節 也 首 度「開 放 全 球 徵
對科技產業圈、藝術圈甚至科技、科學專
金棕櫚獎的泰國名導阿比查邦.韋拉斯塔
件」,吸引全球 28 國,海內外 147 件作品,
業人士,開設「創造力工作坊」,在來自
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一定不陌
經過三階段逐一篩選後,從中挑選有趣又
全世界藝術家的陪同下,進行有趣的創造
生,這回帶來首部劇場創作《熱室》Fever
前衛的藝術作品,藉由正在發展中的藝術
力之旅。
Room 是延伸自他一貫的迷幻電影情節,
形式,讓人重新思考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
營造出虛實交錯的立體夢境。而《手足舞
存在,培養出未來觀。
蹈音樂會》Dance Concert 則試圖以最早的
「對歌劇院來說,如此高質量策畫與
電子樂器 —— 無須碰觸樂器就能演奏的特
大規模網羅全球 10 個作品,是一次分量
雷門琴進化版,來探索空間與聲波和舞動
十足的全球性當代舞蹈田野調查。」王文
肢體間的關係。
儀表示,赫佐深信「連結,為了分享我們 對今日世界的觀點與疑問。」透過作品,
特色 3 │冒險家突破穿越最危險的邊緣,
國內外的藝術家與觀眾連結,共同提出疑
細膩與無懼
問,也許沒有答案,但思考便足以激起邁
比利時當紅跨領域藝術家 —— 克里斯.瓦
向下一步的動力。
東 克 (Kris Verdonck) 的《I/II/III/IIII》, 將 舞者如懸絲傀儡吊掛空中,模擬機器樣
關鍵不在科技,而是創造力
態,透過幾乎無法察覺的細微變化,呈現 令人驚豔的機械天鵝之歌。
3
既然提問與思考是目的,那麼科技與劇場
「這是一場給未來人、新新人、好奇 觀眾所準備的創意盛宴。」王文儀說,想 品嘗藝術的多重滋味,就相約在臺中國家 歌劇院吧。
法國藝術家梵松 · 居彭運用左右眼的視差,來挑戰觀眾的身體感官。
《立體.境》一場有趣的藝術實驗
攝影:
︱
撰文:邱誌勇 Marc Domage
你我一定都有過這樣的經 驗, 以 左、 右 單 眼 單 獨 注 視 某 一 影 像 時, 所 出 現 有 趣 的 視 覺 差 異。 法 國 藝 術 家 梵 松 • 居 彭(Vincent Dupont)便運用這個視差, 再加上耳機傳來的聲音,讓 作品有如一場奇特的感官體 驗。國立師範大學教授邱誌 勇更進一步解析,透過數位 藝術的應用,可以如何開啟 我們的身體感官,來一場視 覺與聽覺交融的魔幻之旅。
複影?鏡像? 挑戰你的大腦感知接收
早在 16 世紀時,義大利佛羅倫斯畫家雅各
接下來,從天而降的球體懸浮於舞
若 從「原 科 技 性 (proto-technicity)」
布. 齊 門 地 (Jacopo Chimenti) 便 以 左、
台中,且置於兩舞者間呈現出無重力的漂
觀點出發思考「複影」與「鏡像」,人類身
右眼單獨注視,繪製素描,此觀看技術揭
浮,有時互動、時而逃脫。緊接著從舞台
體與生俱有一種原始的
示了後世立體影像成像的原理,而一種
上方降下的巨型錐體,將視覺的立體性再
亦即:人類身體器官本身便是身體自己創
新的觀者姿態在 19 世紀中葉左右的歐洲
次分割。球體由白轉黑,舞者手持的長桿
造 出 來 的「科 技」。 因 此,「科 技 性」與
悄然形成。以向齊門地致敬為出發點,
與三角錐體相互呼應著,之後隨著長桿隱
「生命」兩者不可二分;生命亦必然蘊含
《立體.境》一作,創造了劇場中巨大的
沒於背景之中,舞者亦隨之沒入消逝於背
科技性。而《立體.境》作為當代媒體科
立 體 視 鏡, 猶 如 傳 統 圖 像 的「畫 家」,
景之中。最終,如幽靈般的人形現身,以
技劇場的引薦,更賦於身體的原科技性,
梵松.居彭則扮演著「機器圖像操作者」
漂浮的姿態快速消逝於舞台。
透過舞台如立體視鏡的設計與聲音設備的
(apparatus-operator) 的 角 色, 從 視 覺、 聽覺間的衝突與歧異,尋找新的圖像實
原生的科技性;
配置,強化了相互交織的視覺與聽覺共感 來場視覺的雙重舞蹈
驗,並挑戰著觀者的感知結構。
美學 (synaesthetic) 感知之傳散。 觀 者 透 過 梵 松. 居 彭 製 造 出 的 舞
身 體 及 其「複 像」(the double) 在 數 位 表
台效果與聽覺裝置,強化了猶如賽博格
演 裡 的 顯 著 性 已 不 言 而 喻。 在「複 影」
(cyborg) 般 的「第 二 身 體」感 知; 於 是,
與「鏡 像」的 巧 妙 轉 換 之 間, 梵 松. 居
觀者被賦予一個身體的新感知,精神生理
《立體.境》作為一件跨領域作品,在閃
彭 將 舞 台 設 計 成 一 龐 大 的「立 體 視 鏡 介
學 般 的 殘 像 (afterimages) 取 代 了 物 理 光
爍雜訊與噪音聲響交互間錯的漆黑舞台中
面」, 以 及 舞 台 中 不 可 見 (invisible) 的
學;且新觀看者技術(立體視鏡)從「視
拉開序幕。燈光漸漸明亮之際,對應整齊
「鏡子介面」。透過光影變化,觀眾時而
覺經驗的激進抽象與重構」中崛起,並在
的舞台場景中,呈現左右兩邊同質的圖像
感受到分散兩邊的視域、時而彷彿脫下
抽象相互競爭之主觀敘事結構成為語言遊
設計與近乎一致的舞者表演,正如左右兩
立體視鏡影像合而為一、時而猶如處於
戲所構成的多重性之際,通過圖像技術的
眼間的距離因無法對焦而產生的「複影」
鏡前自我映照,藉此凸顯複像的概念在
強調,讓表演行為與觀眾感知成為一場事
(double image)。隨後,場景轉化為猶如
跨領域媒體藝術表演中的重要性。在單
件的發生。
照映在巨大且不可見的鏡子前,產生照鏡
一空間的劇場表演裡,同質的兩位舞者
(reflection) 一般的視覺感知,讓觀者的觀
身體像是彼此的分身,並開始與對方進
看經驗從「複影」轉為「鏡像」。褪去黑色
行對話、展開一場雙人舞表演,讓彼此
服裝後的純白反差,遊走於紅綠漸變轉換
相 互「映 照」(reflection) 、 成 為「另 一
無 論 是「複 影」或 是「鏡 像」, 其 技 術 性
間的「立體視鏡」舞台,驟然的邊際跨越
個 自 我」(alter ego) , 其 不 僅 是「心 靈 的
圖像指涉著由機器 (apparatus) 所 製 作 出
與失協的舞蹈語言,以圖像技術衝擊著觀
反 射 體」(spiritual emanation) , 同 時
來的圖像,而透過再媒介化 (remediation)
看者的感知。突如其來的驟斷讓視域從分
也 是「虛 擬 的 模 擬 分 身」(manipulable
的傾向採用一種新的媒介型態去創造新的
裂的兩幀合而為一。
mannequin)。
觀看者技術。此時的圖像技術具有一種
感知是眼見為憑?還是耳朵先行?
圖像技術的魔法特性
一場左右眼球相諧又相抗的劇場邂逅 一次耳朵迷路感官混淆的超現實探險 梵松.居彭的《立體.境》讓孩子經歷一場特別的體驗, 幽默而催眠的世界。── 法國親子雜誌 Paris Mômes
5
融合表演和視覺藝術的《立體 · 境》,有如一場魔幻探險之旅。
魔法特性,圖像並非凍結的事件,而是將
關於《立體.境》,藝術家這麼說
事件變為情境的一種轉譯,以場景取代事
Q
件。在《立體.境》中,抽象的視覺圖像
(Christian Rizzo) 提出的這個主題?以及您的作品如何回應這個命題?
是觀者與世界的中介物,它雖然將世界幻
A
化成人們可想像的東西;但更多時候,圖
與空間)間的關係。這個關注允許我們在一個持續性的互動中,將這些差異相當大
像反而取代了世界。
的元素透過身體融匯在一起。在《立體.境》中,這種互動主要發生在通過耳機,
藉由《立體.境》充滿詩意的圖像景 致, 梵 松. 居 彭 展 現 其 遊 歷 於 舞 蹈、 戲
今年 NTT-TIFA 的主題是「連結」(CONNECTION) ,您如何看待策展人赫佐 「連結」對我來說是特別關注在一個表演中其所涉及的不同元素(聲音、燈光
將光、運動與呼吸訊息傳遞給觀眾,這是聽到雙重自己的經驗,透過光和物件來 揭示情緒的運動及潛力,以及聲音在聆聽和觀看之間所產生的差距。
劇、表演與視覺藝術邊境的跨領域才能; 透過作品中舞者姿態、聲音裝置、光影特
Q
效與景觀設置的匯聚,創造強化身體感知
您想與您的觀眾溝通任何訊息嗎?
的傳導;憑藉創新圖像設計,使觀看行為
A
成為激發觀者感知的立體性與視覺幻象。
科之間的連結,從不同的視野來觀看這個運動;也因此,無論觀眾的年齡或過往
作為一個當代跨領域的表演作品,您想與不同的目標觀眾發生什麼樣的連結? 在我看來,學科之間的聯繫給予我們新的感知經驗。我希望觀眾可以透過此學
經驗,《立體.境》將為每個人開啟一個屬於自己感官經驗的聽覺空間。
REFERENCE │ 1.Dixon, Steve. (2015). Digital Performance: A History of New Media in Theater, Dance, Performance Art, and Installation. NY: MIT Press. 2.Jay, Martin. (1991). "Ideology and Ocularcentrism: Is There Anything Behind the Mirror's Tain." in Lemert Charles ed. Intellectuals and Politics: Social Theory in a Changing World. New York: Sage. pp. 143-156. 3.Mitchell, W.J.T. (1994). Picture Theo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Flusser, Vilem, (2000). Toward A Philosophy of Photography. Reakiton Books.
Information
中
2018 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梵松.居彭《立體.境》 3.31〈Sat〉14:30 ︱ 4.1〈Sun〉14:30
6
策略 1 號劇團透過《這我可從沒做過》,討論 YouTube 出現後的各種光怪陸離現象。
策略 1 號劇團《這我可從沒做過》
圖片提供:
︱
撰文:王柏偉 、 Florian Leduc 、 Jonas Maes GCBM
從 Web2.0、YouTube , 乃 至 於 iPhone 出 現 不 過 短 短 十餘年間,卻完全改變了你 我的生活,從日常訊息、知 識獵取乃至生活娛樂,泰半 被數位發展取代,而在這場 前 所 未 有 的 數 位 革 命 中, YouTube 更 一 舉 翻 轉 觀 看 世界的方式,從被動地接收 來自世界各地的影像,到自 身成為自造者,看似無國界 連結全世界的趨勢,在藝術 家眼中如何解讀,是連結了 世界,還是 ……
YouTube ,連結你和我?
在 2004 年 Web 2.0 成為網際網路技術用以架構
奇與播放著 YouTube 影片的筆記型電腦在台上
新的社會關係方式,讓每個被動的觀眾都能夠
互動,希望試著釐清,我們這些不再傳統的觀
搖身一變,成為文字影音生產的參與者之前,
眾與新的影音平台的互動模式是什麼,生活方
多數人並不覺得遠距、且不同時在場的平凡陌
式到底如何受到影響,甚至,個體的時間感是
生人拍攝的影像,有可能成為我們打發時間的
否有所改變。
內容;在 YouTube 現身,並成為年輕世代每天
台上的表演者不斷地回到筆記型電腦的螢
必得造訪之影音平台的 2005 年之前,也從沒有
幕前看一下影片在做什麼,然後接著發展受影
過這麼大量、分屬於不同個體的動態影像能被
片所影響的動作,所以觀眾所看到的、舞台上
世界上這麼多人看到;在 2007 年 iPhone 引領的
的表演,並非基於一個完整的敘事,而是不斷
智慧型手機風潮快速占領多數人碎裂零散的閒
受到電腦中影像的打斷,甚至只有當我們能夠
暇時間之前,很少人想得到除了看書聊天發呆
串聯這些 YouTube 平台上的影像與表演者的行
之外,這些通勤、工作或等待的空檔時間竟然
為時,我們才能夠完整理解表演中所有行為的
不夠應付我們感興趣的影像數量。
意義,誠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對於大眾交通系統 上其他乘客行為的好奇一樣。
歡迎光臨 YouTube 的影音世界
到 了《這 我 可 從 沒 做 過》, 雖 然 策 略 1 號 劇團的兩位成員還是延續著他們對於 YouTube
21 世紀的第一個 10 年間,行動載具與 YouTube 網路平台的聯手,讓一般人日常的影音消費習 慣產生重大的變化,甚至改變了我們對於世界
平 台 的 探 索, 但 是 卻 更 進 一 步, 將 眼 光 移 向 Information
YouTube 觀 賞 者 的 大 腦。 他 們 向 大 眾 展 示: YouTube 不僅是我們與影像的相遇,還是我們 與其他有著奇情異想的他人(也就是 YouTube
的理解方式。多數人不再只是觀看或相信某個 作為中心的電視台系統向外播送的影音,換句
2018 歌劇院
上的許多「You」)的相遇。這些相遇不僅大飽
話說,我們不再是嗷嗷待哺的、被動的閱聽人,
台灣國際藝術節
我們的眼福,其中豐富的想像力甚至觸發了我
我們主動轉換平台挑選頻道,從極大量、不同 的 來 源 選 擇 自 己 想 要 觀 看 的 內 容。 更 重 要 的 是,這些來源不再是可窮盡的、有限數目頻道, 每一天影音平台上傳的數量之大,縱使我們用 一輩子的時間不喝不睡不休息,持續不斷地盯 著螢幕也無法看完。 面對這樣一個新的影音世界,策略 1 號劇 團 創 作 了《這 我 可 從 沒 做 過》I've Never Done This Before ,提出他們對於 YouTube 平台上新
們創作的欲望,讓我們不安於只當一個觀眾,
小 策略 1 號劇團 《這我可從沒做過》 3.3 〈Sat〉14:30 3.4 〈Sun〉14:30
還想要成為一個自造者 (maker) ,實現像這樣許 多的奇想。 無可遁逃的 You 聯網
真的連結你和我?
為了《這我可從沒做過》這場表演,策略 1 號劇 團的兩位藝術家在先行研究之時,大量地觀看 YouTube 平台上各式各樣的影片,而且多是一
世界的觀察。由芭芭拉.馬蒂耶維奇 (Barbara
些業餘行家與自造者上傳說明自己如何製造奇
Matijević) 和 朱 塞 佩. 奇 科 (Giuseppe Chico)
怪物件的教學影片。他們從中任意地選出諸如
於 2008 年共同創立於法國的策略 1 號劇團,非
遙控器械、電子感應器、改造過的 LED 燈、接
常在意科技媒體的變化對當代生活的影響。朱
滿電線的頭盔 …… 這些充滿趣味的自造物件,
塞佩.奇科出生於義大利,孩童時即開始接觸
以不同的敘事連結這些物件的效果。故事的過
戲劇課程,接著進入劇場界工作,並涉足舞台
渡更是千奇百怪,從單純由影像所引發,到透
設計。2000 年開始於巴黎接受現代舞和編舞訓
過物件效果來帶動,或表演者的行為銜接,甚
練,2007 年參與法國另類導演拉考斯特 (Joris
(上圖)芭芭拉.馬蒂耶維奇
Lacoste) 編 導 的《煉 獄》Purgatory。 而 芭 芭
(Barbara Matijević) 和 朱 塞
拉.馬蒂耶維奇出生於克羅埃西亞,是舞者、
佩.奇 科 (Giuseppe Chico)。
在《這我可從沒做過》作品中,我們發現芭
編舞家、演員於一身的跨界劇場藝術家,曾擔
(右頁)《這我可從沒做過》探
芭拉與朱塞佩挖掘了 YouTube 平台影音更深入
任鬼才藝術家楊.法布爾 (Jan Fabre) 的助理,
討 YouTube 和 現 代 人 日 常 生
當代人日常生活的另一個面向,展示出大眾不
擅長顛覆傳統的舞蹈教學及跨界藝術演出。
活的關係,甚至讓觀看者有機
僅在休閒娛樂與消費的面向上深受 YouTube 影
會成為主動的自造者。
響,更在文化意義的製造上,圍繞著 YouTube
從觀看到被觀看 圍繞著螢幕所進行的表演
至完全不需要這些背景與脈絡的原因說明,就 突梯的直接跳到下一個效果。
影音平台上一個又一個日常生活中並不認識、 也可能一輩子都不認識的匿名人士啟動我們的
策 略 1 號 劇 團 在 2011 年 當 時 的 作 品《預 告》
行為。或許可以用這麼一個命題表述《這我可
Forecasting ,成為了後來《這我可從沒做過》的
從沒做過》想要告訴我們的事:我們都活在一
創作延伸,在這個作品中,芭芭拉.馬蒂耶維
個「You 聯網」的世界裡。
8
關於《這我可從沒做過》,藝術家這麼說 Q
可以談一下你們對於「連結 (CONNECTION)」的想法是什麼嗎?
A
對我們來說,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作為開放的社會中的藝術家,「連結」
意味著:每個人(特別是藝術家)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否能夠在支配著我們 日常生活的媒體論述模型之外,有能力以極具新意與創意的方式,發展自身與其 他個體以及世界的關聯。主流媒體鋪天蓋地而來,我們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大量 的資訊,甚至只接受這些資訊的片面性,因而慢慢地失去了與其他人溝通的能力, 也失去了對主流媒體並未給予的世界的好奇,我們只獲得資訊,而失去了感性能 力。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在意個體與複雜的虛擬社群間的關係,以及這些個體如 何在社群中分享彼此的感性經驗。 Q
在這次《這我可從沒做過》作品中,你們打算跟觀眾們創造什麼樣的連結呢?
A
我們希望能夠跟觀眾分享我們對於數位時代的體驗。「在我們這個數位時代,
如何活得像個人?」是《這我可從沒做過》一作所關切的出發點。數位時代的人 們被現代科學、高科技與大眾傳媒給分化成兩群,一群人理解這些趨勢,也熟稔 於運用技術來為自己創造更美好的生活;另一群人則對這些變化一無所知,並隨 著潮流漂移。我們希望我們的表演能夠將這兩群人連結起來,並呈現當代的科技 與溝通技術如何深刻地影響了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他們的焦慮、他們所做的夢、 甚至是他們理解自身與找尋自我認同的方式。
9
《黃金 E 空間》展現東西方藝術相遇、交融,幻化出的美學與東方禪思。
圖片提供:
︱
撰文:謝東寧 Benoîte Fanton
我 們 常 聽 到「東 西 文 化 差 異」,但到底差在哪?兩位 分屬不同國籍、文化的藝術 家,將在日本駐村期間感受 到 的 日 本 哲 思「間」, 與 固 有的西方思考巧妙地融合轉 化為作品,再由不同世代、 文化背景的舞者演出,呈現 不同文化與藝術的多元探 索,跨出舞蹈的固有想像與 界限,讓「舞蹈」有著更自 由奔放的表現形式。
西方的身體裡有東方的靈魂
法國失重舞團《黃金 E 空間》 展現「間」融之美
回顧藝術史的發展脈絡,勤奮的藝術家總
去疆界後的跨域連結
學 哲 學 家 梅 洛. 龐 蒂 (Maurice MerleauPonty) 所強調的──知覺之優先性,身體
是先質疑、然後推翻、發表新宣言,以建 立新的藝術形式繼續前進;不過這種「新
關於藝術的連結,即將來臺演出的法國失
發明」的體系,在資訊移動發達的全球化
重舞團 (DisOrienta) 是一個好例子。
成為更具多面性的知覺探索世界。 於是在居荷索的作品當中,舞者常常
時代,好像太陽底下也沒多少新鮮事,因
成立於 2004 年,由義大利籍的編舞
以看不見「頭部」的赤裸身軀,與各式造
為所有的事都快速且透明地攤在陽光之
兼 舞 者 瑪 麗 亞. 多 娜 塔. 居 荷 索 (Maria
型的雕塑舞台,在「去人類性」的緩慢節
下,也吸引了藝術家試著到其他領域瞧
Donata D'Urso) 擔 任 藝 術 總 監, 舞 團 常
奏中,身體介於活的物件或者不可辨別的
瞧,順便借點東西回自己的領域擴充,產
與美術界的藝術家合作裝置舞台,作品
生物體之間,重新營造一個純粹性的造型
生了以自我為主體的「跨領域」。
特色是以身體連結舞蹈與雕塑,以「有意
美感、詩意身體、甚至是與科技結合的未
只是,這個「跨」的動作,總是要先
識的身體」為出發,發展出帶有詩意性、
來感,或者返回古遠洪荒的混沌。
有一道界線、一道牆,才有可「跨」,於
哲 學 性 及 雕 塑 性 的「活 風 景」(paysage
舞 團 2017 年 最 新 的 作 品《黃 金 E 空
是又有人提出更當代的藝術方法──「去
vivant)。 而 這 個「有 意 識 的 身 體」強 調
間》e/ma ,是由居荷索及德國多媒體藝術
疆界」,試著抹去因為專業化後產生的各
的,不是笛卡兒「我思故我在」之古典哲
家 沃 夫. 卡 (Wolf Ka) , 於 2012 年 日 本 京
種界線,返回藝術的核心,讓分散的眾藝
學,其以人類大腦的理性思維為中心,靈
都九条山駐村期間,所共同發展的創作。
術領域重新「連結」(connection)。
肉兩分的二元本體之身體;而是法國現象
在編舞家眼中的日文漢字「間」MA ,純
11
粹從字體上來看,是一個太陽停留在一扇門
體(舞蹈、戲劇)的各種可能性。
的中間,具有自然與人工、時間與空間的具 體象徵。 居 荷 索 再 以 她 的 西 方 背 景, 從 德 國 文
而失重舞團一系列的作品,無論是將舞 者 自 己 化 成 一 個 活 的 雕 塑《片 段 零 2》Pezzo 0 (due) 、裸身與玻璃鏡面共舞《私人收藏》
藝 復 興 大 師 阿 爾 布 雷 希 特. 杜 勒 (Albrecht
Collection Particulière 、裸身與環形雕塑共舞
Dürer) 的著名版畫《憂鬱 I》Melencolia I 中,
《圓滑》Lapsus 等等,我們都看不見傳統的所
發現了一塊不明多面體,在一名悲傷的女性
謂「跳舞」,反而是隱藏、放慢身體與動作,
及小天使,還有散落的各種測量工具旁邊,
使之與其他元素「連結」,也對「舞蹈」的定
象徵著文藝復興時期追求科學的徒勞無功。
義,開發出具有當代性的新意義。
而這個多面體,也跟她在駐村期間看到的, 日本枯山水庭園中的石頭相仿,是一個具有
──────────────────────────
東方禪意(詩意)的象徵。 關於《黃金 E 空間》,藝術家這麼說 「間」的東西方詮釋
Q
如 何 透 過《黃 金 E 空 間》來 呼 應 今 年 的
「連結」主題? 於是,這兩個物件,連結了西方與東方的哲
A
學辯證,並在裝置藝術家沃夫.卡的手中,
上。在我們的認知中,亞洲對於「間」的認識
化為一個個的黑色多邊形雕塑,雕塑的正面
內涵是保持相關、是介乎其間,並不是空無
是實體、背面是穿透並輔以電腦科技之燈管,
所有,比較像是充滿可能性的緩衝地帶;在
四名舞者同樣也是接近裸身,與這些裝置雕
歐洲的文化裡,關注的則是雙方存在感或是
塑共舞。於是在舞作的進行之中,觀眾看到
所處位置的差異,並注重個體的本身。
這個作品是建立在「間」這個概念的研究
的舞台裝置,是從文藝復興的科學難解多面
在言語表達方面亦是如此,西方文化認
一個個黑色多邊形雕塑,取材
體,延伸至日本枯山水中的「山」(石塊),
為沉默是一種令人發窘的時刻,但亞洲文化
自日本枯山水中的山(石塊)
直至今日科技時代的電腦燈管,成為從過去、
卻視為是一種延續對話的契機。在這樣的意
意象,又加入科技元素。
現在到未來,從數學、自然到科技,簡單準
涵上,我們對於事物、人物、行動以及聲音
確地串聯成一條看不見的、溢出舞台,並顯
之間所出現的虛無空間與沉默,如何改變全
現於創作者與觀眾之間的哲學思維。
球網絡中彼此關係的親疏遠近很感興趣,有
Information
2018 歌劇院
但相反的,舞者們的身體,卻是永恆古
別於形體的存在,透過虛無空間與沉默反而
老的人類肉體,在緩慢的音樂節奏中,肉體
顯現出各種元素之間相互的連結,這些變化
與科技裝置相遇,並在舞者與多面體裝置的
多端的間隔,不僅開啟了轉變本身的重要性,
互動中,形成視覺上特殊奇趣的切割畫面,
更讓轉化與創造的力量得以湧現。
解放對舞蹈的想像,將舞蹈成為某種行為藝
這齣舞作是由四位來自不同世代、文化
術、某種活的裝置演出,或者是舞蹈「連結」
以及語言背景的舞者共同演出,希望引導觀
時間、空間、文化及哲學的一場相遇。
眾將注意力放在介於多元差異之中的虛無空 間,並開創出嶄新的美學形態。
台灣國際藝術節
重新定義「跳舞」
中 失重舞團 《黃金 E 空間》 3.24 〈Sat〉14:30
Q
作為當代跨域表演藝術作品,你們試圖與
法國《世界報》資深舞蹈記者多米尼克.弗
不同觀眾群建立的連結是什麼?有何特定的
雷 德 (Dominique Frétard) ,2003 年 拋 出 了
訊息想要跟觀眾溝通嗎?
一 個 引 起 舞 蹈 界 熱 烈 討 論 的 新 名 詞「不 跳
A
舞」(non-danse) , 隔 年 並 出 版 了 一 本 舞 蹈
出,也是與亞洲地區朋友分享我們對亞洲文
這是《黃金 E 空間》第一次在亞洲地區演
著 作《當 代 舞 蹈 —— 跳 舞 及 不 跳 舞》Danse
化想法的絕佳機會。我們尋求一種全新面對
3.25
contemporaine - Danse et non-danse。 儘 管
科技的方法,不是鼓動創新的能量,反而較
〈Sun〉14:30
這種「不跳舞」的激進說法引起爭論,但也標
像是反創新 (dis-novation)。當今問題不是加
示著舞蹈再也不願意循著民俗、芭蕾、現代、
快科技的研發,而是如何發展慢科技,我們
後現代 …… 的線性歷史發展脈絡,而是如同
想要理解新科技存在的原因及服務的對象。
德國劇場學家漢斯.蒂斯.雷曼 (Hans-Thies
在這表演中,舞者與科技間的連結並非虛幻
Lehmann) 的《後戲劇劇場》一書所描述,將
無形,而是透過機器物品與舞者身體的真正
表演藝術脫離縱向的自我歷史書寫,發展成
連接所驅動,一起創造出獨特的時空。
為橫向的領域「連結」對話,來探討、實驗身
12
2018 年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共同策展人 克里斯汀.赫佐專訪
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
︱
撰文:王世偉
繼「2017 歌 劇 院 台 灣 國 際 藝 術 節 NTT-TIFA」 以 「Young 青 春」為 主 題, 呈 現新世代表演藝術各種創 新 表 現; 今 年 春 天 登 場 的 「2018 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 節 NTT-TIFA」, 特 別 邀 來 法國重量級編舞家克里斯 汀. 赫 佐 (Christian Rizzo) 擔任共同策展人,以「連結 CONNECTION」為 主 題, 引介當今世界最新的藝術思 潮與表演美學,本期將透過 訪談赫佐,一窺其背後的策 展思索。
以凝視
深入探索的旅程
Q
您 如 何 解 釋 2018 年 NTT-TIFA 的 主 題「連
不像廣告或政治口號,它不會告訴大家何謂
結」?
真理。它反而讓人置身於一種全然陌生的領域
A
中。然而,諸多無法言明的真實感受卻能在此
「連結」不只是主題,而是現實。在數位
時代,科技發展不一定會催生出全新的藝術
同時發生。
形式,但它完全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型態。比方 說,要獲得某項資訊,我們不會親自問人,反
用詩意打開視野 感受藝術新疆域
而會上網搜尋。千篇一律的數據資料入侵日 常生活,使大家淡忘了人與人接觸的可貴。
Q
然而,我認為「溝通」是藝術創作不可或缺的
進入哪種詩意領域?
因素。藝術家必須透過一種中介形式與觀眾交
A
流,這就是「連結」的意義。我認為創作者無
眾之間的交流。只要他們彼此相會,便會開始
法閉門造車,他必須與觀眾分享。無論在構思
激發想像。因為雙方都用想像力去探索彼此的
階段,還是創作過程,他得要把觀眾視為基本
世界,產生相互連結的欲望。無論擁有何種社
要素。而且,創作者還得提出異於常人的觀
會地位或知識水平,每個人都具有同樣重要的
點,讓每個人用不同的視角重新省視這個世
想像力。這種力量使兩者相互交融,共享一種
界,就像透過濾鏡,使人進一步思考自己與現
詩意境界。我也希望這次藝術節能拓展觀眾的
實之間的連結。
想像、讓他們不會害怕眼前的景象,以及它們
透過 2018 年的 NTT-TIFA ,您想帶領觀眾 透過這次藝術節,我試圖促成藝術家與觀
帶來的聯想。一旦克服這種恐懼,通往未知的 連結
數位時代的藝術思考
大門便會敞開。這種未知也許只是另一種定義 已知世界的方式,就像用一種傾斜的視角去觀
Q
您策劃 NTT-TIFA 的方針為何 ?
察現實,透過濾鏡去欣賞、解讀、感受周圍發
A
在挑選 NTT-TIFA 節目時,我會提出以下幾
生的事。
個問題:為何藝術家必須藉由其它媒材去強調 舞台上身體和空間的存在感?他們如何透過科
Q
技去構思作品、發展其內容與形式?空間、音
地域性是否為您選取 NTT-TIFA 節目的依據?
樂、身體、燈光和聲音怎麼彼此對話,產生出
A
另一種書寫模式?我認為藝術家必須像編寫管
國 蒙 彼 里 埃 國 家 編 舞 中 心 時, 將 其 改 名 為
弦樂一樣重新編排劇場元素,使它們譜成富有
「國 際 編 舞 機 構」(Institut Chorégraphique
聽覺與視覺效果的交響樂章。因為劇場觀眾不
International) ,其簡稱就是「這裡」(ICI)。「這
只在觀看,也在聆聽。創作者得用豐富的感官
裡」並非一種特定區域,而是藝術家用何種創
效果激發他們的多層感知。
作形式界定屬於自己的版圖。對我來說,地域
NTT-TIFA 邀請來自歐、美、亞洲的創作。 地 域 性 是 當 今 最 關 鍵 的 問 題。 我 接 任 法
因此,我策劃 NTT-TIFA 的重點在於作品
性分為三種層面:創作、地理位置、思想。我
的構成體系。大部分的節目將舞蹈視為一種實
追尋的是這三種領域相互交疊下所產生的新疆
驗場域。其中,創作者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或
界。也就是說,藝術家如何將創作手法、文化
科技媒介,建構出一種組合式的領域,使觀眾
背景和思考層面融為一體,創造出「此時此刻」
重新思考身體、空間、時間三者的關聯。不同
的疆域。
媒材的使用除了製造舞台奇觀,也透露創作者
此 外, 地 域 性 也 存 在 著 曖 昧 的 特 質。 比
如何操縱、思考機械裝置。他們怎麼扭轉一般
方說,我在歐洲生活,但在臺灣的旅行經驗已
人對機械、數位、科技的看法,使作品與觀者
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重點不是我究竟歸屬於
建立一種詩意的關聯?我認為,藝術的功用不
歐洲或臺灣,而是隱藏在這兩者之間的潛在領
在於客觀的評判,而是鼓勵大家用詩意的角度
域。這層潛在空間隨時都在變化,因為它建立
重新看待這個世界。
在實務之上。今年的 NTT-TIFA 所要探索的就 是這種潛在空間:透過創作,藝術家與民眾如
Q
您對於「詩意」的定義為何?
何打造全新的地域性?隨著作品與觀眾之間的
A
詩意是真實與想像之間的永恆對話。它帶
交流,這種地域性會不斷地收縮、擴張,有如
領我們超越現實的認知。也就是說,如何用眼
一種柔軟靈活的物質,像是隨呼吸而運動的肺
前觀察到的元素去建構另一個世界,而這個世
或心臟。對我來說,當代人已無法用歷史和地
界又怎麼重新影響現實?我經常強調詩意的重
理觀點去界定疆界,因為它已經變成一種不斷
要性,是要讓觀眾融入正在創造的事物之中,
變化的生態體系。我們必須用有機的概念重新
使他們相信自己的想像力。藝術不是說教,
看待地域性。
14
經典、前衛、當代
共尋藝術未知
及未來的發展性。我認為歷史與未來完全是一 體兩面的。我不會把前者當成不朽的古蹟,也
Q
今年的 NTT-TIFA 主打當代創作,您是否著
不會對後者抱持悲觀的遠景。經典不代表比當
重於作品的前衛性 ?
代來得更有價值、嶄新的形式也不見得會更有
A
今 日 前 衛 的 作 品 勢 必 成 為 明 日 的 經 典,
趣。經典作品與當代創作的交融會產生出一種
就像是尼金斯基的《玫瑰花魂》和《牧神的午
運動,讓大家在歷史脈絡中辨認已知,也尋找
後》。 隨 著 時 間 沉 澱, 作 品 會 證 明 自 己 的 價
未知。我希望今年的 NTT-TIFA 能讓觀眾產生
值。我沒有依照作品的前衛性去挑選節目。
這樣的提問:人類怎麼靠自己的力量去認知過
NTT-TIFA 中有大量的當代作品,是因為它們
去,並設想未來的願景?
與現代社會有密不可分的連結。這些節目都具 有一種實驗性,實驗的意義在於讓人有所體
一場藝術的深度凝視、實驗之旅
驗,如同生活。生活和體驗根本不需要任何使 用說明書,就像藝術。不管我們年紀多大,其
Q
實都在體驗。實驗性作品通常異於常規,不同
創作,像是融合電影、裝置和劇場效果的《熱
於瞄準大眾市場的好萊塢電影或商業演出。它
室》Fever Room ?
訴諸的對象是每一個人,而非群眾。商業性的
A
演出不會把觀眾視為獨立思考的個體,而是一
獨特的藝術形式。創作者不需要為了證明作品
群人。我比較偏愛實驗性的作品,因為它帶給
具有當代性,而刻意使用錄像或科技產品。重
每一位觀眾獨立思考的空間,而不是把他當成
要的是,必須在何時透過這樣的形式與他者溝
消費者。商業性的演出只會用重覆的手段討觀
通?創作必要的條件就是童心,這也與連結有
眾歡心,就像令人上癮的毒品。
關。在學會說話前,小朋友經常透過「慰藉物」
您為何在 NTT-TIFA 中選擇許多跨領域的
跨領域是一種持續發展的創作手法,而非
(objet transitionnel) 與別人交流。他們會把加 Q
為何您在眾多當代創作中融入露辛達.柴
工後的物件當作是與人溝通的管道。跨領域創
爾茲 (Lucinda Childs)1979 年所創的經典作品
作者就是用這種童真的方式去面對現實。我認
──《舞》Dance ?
為這是一種智慧。他們覺得世界上充滿了各種
A
在當代呈現經典極為重要。在一系列當代
可能,而且試著去改變它,使大家看見另一種
創作中,具有歷史性的經典作品會為整體節
樣貌。他們不侷限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反而思
目奠基。早期的某些演出已經開始探索「連結
考用何種方式與他人溝通。他們嘗試不同的手
性」, 呼 應 了 今 年 NTT-TIFA 的 主 題。 這 也 說
法,並將它們重新結合起來。透過跨領域的方
明,只要藝術家勇於創新,便能締造充滿創
式,創作者不僅在挖掘自己想說什麼,也在探
意的時代。我不認為現代比過去更有創意。儘
究要如何表達。
管時代演進改變了技術、知識與人際關係,但 人類並沒有變得比較聰明或更有創造力。在當
Q
您想帶給 NTT-TIFA 觀眾何種體驗?
代,許多事物能被解釋,只證明知識的快速進
A
每個人對任何形式的創作都有足夠的理解
展,但不表示人類真正獲得啟蒙。人們的理解
力。重點在於欲望:我們是否想接觸不熟悉的
力不一定能趕上知識更新的速度。因此,每個
事物,進而得到一份驚喜?這些事物也許並非
時代都有發揮創意的可能。
全然陌生,但創作者引領觀眾跳脫習慣的思考 模式,使他們產生截然不同的見解。
Q
克 里 斯 汀. 赫 佐 於 歌劇院後台卸貨碼 頭留影。
15
透過經典作品和當代創作的融合,您希望
透過 NTT-TIFA 的演出,我想帶領觀眾展
帶給觀眾何種效果?
開一趟邁向陌生的旅程。沒有人不愛旅行,而
A
當代性是回顧歷史,也能預見未來。要讓
NTT-TIFA 就像是一場「凝視的旅行」。觀眾只
自己延續歷史脈絡,又能在迷霧中探索未知,
要坐定,世界自然會呈現在眼前。一場用觀察
這就是當代的意義。也就是說,除了注意到
去探索的旅程就這樣展開。儘管看似單純,這
眼前發生的事,也要意識今天將在未來成為昨
趟旅程會為專注凝視的觀眾開啟一扇扇大門,
日,如此才能產生一種延續性。在眾多當代作
引領他進入到深刻的情感世界和思考領域。
品中融入經典之作,能使人觀察今日與昨日的
人的本質就是感受與思索。這也是 NTT-
差異,無論其涉及製作、技術、還是劇場元素
TIFA 的另一項特點:它藉由陌生的感受使我們
的組構,或是與觀者溝通的方式。
意識到人類是同時感知與思考的動物。
透過這樣的節目策劃,我企圖與觀眾建 立對話,使他們了解表演藝術過去的模樣,以
三四五,來跳舞
春日,繁花正
從而奠定德國
月,法國當代
著的《壁畫》 則親自帶來
《舞》Dance。
正盛,歌劇院也邀來三部跨時代的世界經典舞作。三月,由關心人為何而動,
國舞蹈劇場美學的碧娜.鮑許 (Pina Bausch) 的《康乃馨》Nelken 打頭陣;四
代重要編舞家安傑林.普雷祖卡 (Angelin Preljocaj) 取材自中國古典文學名
》La Fresque;五月,美國後現代舞蹈大師露辛達.柴爾茲 (Lucinda Childs) 與美國當代音樂大師菲利普.格拉斯 (Philip Glass) 共同創作的經典舞作
。三、四、五月,和歌劇院一起共舞吧!
(由左至右)◎舞台上布滿康乃馨,舞者開心說唱,但最終舞者踐踏著花朵奔跑、吶喊,愛與暴力、甜美與悲劇僅有一線之隔。◎用舞蹈述說故事,普雷祖卡 以優雅筆觸建構令人讚嘆的視覺效果,律動之中更顯人物魅力。◎《舞》以影像呈現 40 年前的創作者影像,是現在與過去的連結,跨越世紀的經典。 圖片提供:Oliver Look 、Jean-Claude Carbonne 、Sally Cohn
撰文:鴻鴻
圖片提供: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
︱
三四五,來跳舞
、 (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 Jechen Vieheff
、 Oliver Look
Wilfried Krüger
18
《康乃馨》睽違 21 年經典重現 來自這世界真實的樣貌
舞蹈的革命家、私密的詩人 ──碧娜 • 鮑許 新世紀的觀眾,很多人是從文.溫德斯 (Wim
個個形象鮮明,躍入觀眾眼中,不論高矮胖
Wenders) 的 電 影《PINA》開 始 接 觸 碧 娜. 鮑
瘦、老少美醜,都成為帶動整體演出的重要角
許。但這部在碧娜 2009 年過世之後兩年推出
色。碧娜的舞者也因而成為最被觀眾記憶的舞
的紀念影片,其實有點像碧娜自己唯一的一部
者。碧娜的創作方法──向舞者提問──也讓
影像作品《皇后的怨言》Die Klage der Kaiserin
許多作品和舞者相依共生。和團員共同發展創
的 3D 豪華版:現實空間和現實物件成為舞蹈
作的結果,是當成員物換星移,作品勢必改弦
碧 娜. 鮑 許 (Pina Bausch) ,
場景與道具,暗色西裝革履的男人和彩色連身
易張(比如首演長達三個半小時的《康乃馨》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舞蹈
洋裝的女人時而纏綿、時而激烈地互相對待,
Nelken 多年後換了表演者的重演版本只剩不
家,她關心人為何而動而非如
民謠風的音樂(阿根廷探戈、葡萄牙法朵、印
到兩小時)。這樣從獨特的個人出發的作品,
何動,賦予舞蹈劇場獨樹一幟
度音樂)作為主旋律,這些魅人的美感,在在
具有更強的現實感,讓舞蹈浪潮從抽象回到具
的風貌,即便在 2009 年過世之
是碧娜舞作的正字標記。然而,碧娜的舞蹈劇
象,從「扮演」回到了「表演」。
後,仍然是一個當代舞蹈無法
場革命其實是從「反美感、不跳舞」開始的。
略過的名字。臺灣表演藝術界
反抗之舉看似拒絕,實為包容。透過這些反
則從 80 年代起便深受其創作風
抗,碧娜把被古典芭蕾排除的廣大現實世界,
格影響,1997 年碧娜.鮑許首
納回了舞蹈表現的領域。
席捲臺灣 80 年代表演藝術
碧娜的傳奇是如何發生的?那時其他的編舞家 在幹嘛?我們知道碧娜從德國福克旺學校舞蹈
度率團來臺演出《康乃馨》,更 成為年度表演盛事。
碧娜傳奇
碧娜的革命
反美感
像人一樣舞動
系畢業後,在 60 年代之初去了紐約,如魚得 水,但她的路向和「紐約派」大相逕庭,甚至
碧娜打破了許多禁忌。有些改革不見得是碧娜
還搶走了浪頭。當時紐約盛行的是各門各派自
首創,但在她手裡發揮得淋漓盡致。改革之一
行發展的身體技巧系統:比如瑪莎.葛蘭姆、
是形形色色的身體和年齡都可以跳舞,讓舞蹈
荷 西. 李 蒙、 摩 斯. 康 寧 漢, 都 各 有 其「技
不再是身材比例優美、技巧過人的展示,且必
巧」, 從 技 巧 衍 生 出 作 品。 碧 娜 則 是 捨 棄 技
須是 18 到 30 歲之間年輕人的專利。這種觀念
巧,從內在感受出發。
有如視覺藝術界被杜象的《噴泉》一鬧,所有
60 年代也是後現代舞開始萌芽的時代,
既成物都開始可被視為藝術品,藝術的焦點從
反抗葛蘭姆那種強烈戲劇性、神話性、崇高性
「怎麼做」轉為「怎麼看」。在舞蹈劇場的旗幟
的現代主義精神,走向更隨機、更日常、更與
下,舞蹈的位階消失了,「真實」變得與「美
觀眾和現實空間互動的後現代舞。後現代舞蹈
感」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的話。或者
對於純淨動作與抽象性的追求,又和碧娜一爐
更準確說,「真」就是「美」。碧娜.鮑許的名
共冶現實性、社會性、性別議題、個人回憶與
作《交際場》Kontakthof 後來交給年過 65 歲的
集體意識的舞蹈劇場,可以說南轅北轍。然而
銀髮族以及未滿 18 歲的青少年跳,就是最鮮明
旅美兩年半的碧娜回到德國之後,接納了以日
的例子。
常瑣碎動作為靈感的後現代精神,並結合德國
碧娜的改革之二是舞者更自由了,他們可
表現主義的戲劇性,冶煉出戲劇與舞蹈的融合
以講話、可以唱歌、可以像一般人一樣走路。
美學,不但迥異於芭蕾舞劇,也和瑪莎.葛蘭
碧娜 · 鮑許被視為二十世紀最具
不像古典舞者多數面無表情,只運用肢體。
姆那種戲劇性強烈的現代舞劇截然不同。
影響力的舞蹈家, 賦予舞蹈劇場
可以講話、唱歌之後,舞者的個性出現了,
碧娜成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舞蹈家。
獨樹一幟的風貌。
成為更完整的「人」。在碧娜的作品中,他們
雖然 1997 年碧娜才首次攜帶《康乃馨》訪臺,
19
1997 年碧娜才首次攜帶《康乃馨》 訪臺,然而在此之前,通過種種轉 介, 早 已 具 體 地 影 響 了 80 年 代 以 降臺灣的表演走向。
《康乃馨》兼容並包含了許多重大議題, 像在一個遍地繁花的伊甸園中,人類的無助、 肆意破壞、相互傾軋。 然而在此之前,通過種種轉介,早已具體地影
1978 年《穆 勒 咖 啡 館》Café Müller 和《交
響了 80 年代以降臺灣的表演走向。雲門《街
際場》開始展現她在單一寫實場景串聯不同片
景》暴烈的現代感性,環墟劇場和當代台北劇
段的結構,片段與片段像是一段段樂思,互相
場實驗室那些不顧死活撲向牆壁的身體,河左
承接、發展、轉調、主題反覆。《穆勒咖啡館》
岸《兀自照耀著的太陽(第二版)》不斷跌下
還有清楚的回憶與現實交錯,《交際場》的現
椅子又爬回去的中產階級 …… 無不帶著碧娜的
場表演感,以及反諷、荒謬、諧謔與傷感的複
印記,而同時又勾起了戒嚴
雜況味,鮮明地奠定了往後 30 年碧娜的表演
解嚴年代裡埋在
體內真實的情感和慾望。
風格。 碧娜的舞台經常滿載真實景物。泥土、花
在不可能的地方起舞
海、游泳池、沙漠、山丘、巨石、深坑、滿台 的椅子,讓舞者在不可能跳舞的地方跳舞,畢
碧 娜 70 年 代 中 期 風 格 初 立 的 代 表 作 多 取 材
現生存與藝術同樣的艱辛。甚至在《巴勒摩、
歌劇和古典音樂,有完整的情境、單一情節
巴 勒 摩》Palermo Palermo 當 中, 是 滿 台 的 碎
的鋪陳,但在藝術手法上已經十分驚人。碧
石瓦礫,而舞者必須在其間起舞。碧娜不是在
娜 1973 年 入 主 烏 帕 塔 舞 蹈 劇 場 (Tanztheater
現實外闢出一塊純淨的藝術之地,而是你要跳
Wuppertal) ,次年就編了葛路克歌劇《伊菲珍
舞,就只能在現實當中自己找地方。碧娜後期
妮在陶里斯》Iphigenie auf Tauris ,一反歌劇
作品還往往充斥涵蓋整座舞台的巨大現實影
以歌手為主、舞蹈陪襯的傳統,碧娜將歌者分
像,讓渺小的舞者與之抗衡。環境成為對話的
置於觀眾席左右兩側的包廂,整個舞台留給舞
對象、甚至壓力的來源,而舞者則在壓力下展
者發揮。雖是希臘悲劇的角色,卻個個彷彿出
現出個人性十足的表演。
自碧娜舞作的典型:為往事抑鬱愁苦的伊菲貞 妮彷彿甫自穆勒咖啡館中走出,強勢無情的陶
《康乃馨》 伊甸園中的生命注視
阿斯王和她之間的關係,也如碧娜一貫充滿張 力的男女轇轕。最精采的一段是兩名赤裸上身
1982 年《康乃馨》的舞台是一片康乃馨花海,
的俘虜之間的雙人舞,明確有力地傳達出飽滿
幾乎無法措足。要在上面跳舞,就不得不施行
深刻的同性情誼。碧娜強調內在世界的演繹,
破壞。「生存就是毀壞」,幾乎是碧娜最黑暗
準確傳達出葛路克音樂精神性的一面。
的一部作品。台上不但有人扮演的動物奔跑、
20
還有真實的動物。
1997 年的香港很難避免政治。碧娜對政
《康乃馨》兼容並包含了許多重大議題,
治當然敏感,否則也不會在柏林圍牆倒塌一年
像在一個遍地繁花的伊甸園中,人類的無助、
前,在為西西里編作的《巴勒摩、巴勒摩》,
肆 意 破 壞、 相 互 傾 軋。 談 論 宗 教(成 排 在 椅
開場便推倒一面巨牆。滿台豔紅的洋紫荊作為
子上激動祈禱的人不能挽救同時築塔自殺的
襯底,讓《拭窗者》彷彿《康乃馨》的回響。
人),藝術與自由(要有護照才可以跳舞),
對香港的隱喻具體而微:香港,是地理位置的
死亡與重生(在遭蹂躪殆盡的花叢間反覆述說
轉運站、交通網,也是時代意義的過渡。於
著四季)…… 議題雖多,碧娜卻從不放棄、甚
是,我們看到一個服務生,疲於奔命地竭誠為
至刻意製造和觀眾「溝通」的可能。打從一開
觀眾倒水送茶;舞者在交錯中快速穿穿脫脫,
始,舞者便走下台來,邀請前排觀眾一一離
像服裝表演般表現「換裝」的快感。反覆出現
場。私語在演出者和觀者之間傳遞,泯沒台上
的意象充滿歧異的指涉:一座經常出現在上空
碧娜.鮑許
台下界限,一面引起其他觀眾好奇,一面也強
的吊橋象徵香港只能腳不著地搭在兩「強」上
烏帕塔舞蹈劇場
調出:同一場演出,每個人經歷的也不可能完
面,或是香港人心懸半空,但又像一條當頭壓
《康乃馨》
全一樣。觀眾並非全能者,或予取予求的花錢
下的巨龍。一對腳勾腳拉扯的男女像分不開的
3.15
大爺,而是旁觀者、甚至被迫的參與者。當一
情侶,也如同愛恨交織的港英關係。一台燒給
〈Thu〉19:30
名金髮男舞者穿著連身裙,帶挑釁地說:「你
亡靈的紙紮賓士饒富東方異國情調,但站在它
3.16
們要看什麼、我都做!」他賭氣似的做出芭蕾
前面的那人又像天安門擋坦克的勇者。最後眾
大跳、旋轉、翻身 …… 許多觀眾反而像看芭蕾
人揚起紅花灑向天空,像新年或慶祝回歸的煙
明星展技般地鼓掌並叫起好來,完全自行對號
火,但背景的鞭炮聲卻又像瀰天蓋地而來的隆
入座成了被嘲諷的對象。
隆炮響,讓人分不清是歡愉或驚恐。而煙火正 熾時工作人員已經開始拖地,又有一種「未完
以舞蹈劇場 為世界起舞
即收場」的張愛玲式的華麗與蒼涼。 碧娜 2009 年過世之後,她仍然是一個當
自 80 年代開始,碧娜便經常接受國際城市邀
代舞蹈無法略過的名字。以一部獻給碧娜的作
約創作新作,這些舞作雖各有背景,但也不是
品為例:比利時當代舞團 (les ballets C de la B)
輕易可以對號入座那麼簡單,而是將在地特色
的《斷 章 取「藝」》Out of Context-for Pina ,
和歷史及文化轉化、變形成為隱喻。1997 年為
演出中包含了各種身體障礙的症狀,如痙攣、
香 港 創 作 的《拭 窗 者》Der Fensterputzer 或 許
抽搐的動作,將碧娜對於「真實」的正眼注視
讓熟悉背景的我們更能體味到藝術與現實的釀
又推進了一步。舞蹈劇場的作品往往充滿衝突
造過程。
與矛盾,然而,我們卻可以感受到真實的美, 來自這世界真實的樣貌。
21
Information
大
〈Fri〉19:30 3.17 〈Sat〉14:30
1920 年 由 皮 斯 卡 托 (Erwin Piscator) 推 行 世藝之窗
的「紀錄劇場」以報導、影像和史料作為 創作素材,不僅革新了 20 世紀的舞台美 學,也強調出劇場介入現實的政治力。60 年 代, 彼 得. 魏 斯 (Peter Weiss) 的 劇 作 《法庭調查》Die Ermittlung 則用交錯的觀 點,彰顯了紀錄劇場獨特的歷史辯證性。 邁入千禧年之際,紀實風潮再度於歐陸劇 場崛起。除了運用錄像與裝置,新一代的 創作者邀請素人上台,讓觀眾體會小人物 的真實情感,以及社會結構的複雜脈絡。 本文將介紹 3 名從事紀實創作的當代團體 與藝術家。他們不僅用真實素材凸顯出現 世矛盾,甚至企圖讓演出成為一場推動歷 史演進的公民運動。 以社會學的調查手法介入現實 德 國 里 米 尼 紀 錄 劇 團 (Rimini Protokoll) 透過劇場、廣播劇、電影和展覽等多重媒 介,展開一場真實及其再現的深度辯證。 3 名創作者不僅以調查的手法重現某些社 會現象背後的複雜因素,更強調民眾的參 與性。 如同今年在台北藝術節呈現的《遙感 城市》Remote X 即讓觀眾變成表演者,使 他們思索人類與城市的關聯。該團的作品
從 1920 年代紀錄劇場的誕生,不僅開創、豐富了劇場美學,
除了讓真實的專業人士發聲,也深入探討
更記錄下社會的發展與變遷,隨著時代的推進,
時事議題。前者如探究農產運銷產業的
衍生出更為複雜、多元的呈現模式,甚而由被動的記錄角色, 轉成為推動社會運動的另股力量。
《蘇 菲 亞 貨 車》Cargo Sofia X; 後 者 如 以 國際軍火交易為題的《戰情室》Situation Rooms。憑藉著扎實的研究精神與豐富的 創造力,里米尼劇團一再超越劇場藝術的 極限,營造出全新的感官體驗。 該團的新作《後事》Nachlass 從安樂 死出發,探索人類迎向死亡的最後旅程。 透過寫實的場景裝置、物件、錄音與影
紀錄劇場風潮再起 真實素材 ╳ 現世矛盾 ╳公民運動
撰文:王世偉︱圖片提供:Marion Poussier 、Benno Toble 、Samuel Rubio 、Rimini Protokoll
22
卜透過日記、email 、簡訊、錄影和文件,
對他而言,重 現 歷 史 並 非 要 闡 明 其
娓娓道出他如何陪伴母親走完人生最後一
複雜的脈絡,而是要貼近人性,以挖掘出
程。 他 的 新 作《啊, 人 生!》C'est la vie
集體記憶裡的心理創傷。米洛.豪將演出
也涉及至親的離去:兩名喪子的演員以訪
化為一場審判,讓不同立場的歷史觀點交
談重塑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儘管這兩
相辯證,使觀眾瞭解被意識形態扭曲的人
部作品都揭露生命無解的創痛,但哈迪卜
性, 例 如:《恨 意 電 台》Hate Radio 重 現
揚棄了濫情的呈現方式,以貼近真實的手
散布種族歧視言論的媒體如何加劇盧旺達
法還原事件細節,讓觀眾抽離悲愴的情
大屠殺的慘況。在「歐洲三部曲」中,米
緒,游走在回憶與真實的邊界。
洛.豪則以個人生命歷程,探索歐洲當代
此外,哈迪卜也為素人發聲,讓劇場
危機的歷史脈絡:《內戰》Civil Wars 透過
藝術不再是高談闊論的思辨,成為忠實反
不同世代的成長環境,詢問激進的歐洲青
映 社 會 的 鏡 像。《我 叫 柯 琳. 妲 塔》Moi,
年為何想加入伊斯蘭國號召的「聖戰」。
Corinne Dadat 從清潔婦的日常出發,凸
《黑暗年代》Dark Ages 由表演者的家族移
顯出大家對勞動階級的漠視與成見。《體
民史,描繪出二戰後東歐的重建與紛亂。
育場》Stadium 則透過 53 名足球粉絲的自
《帝國》Empire 則從地中海難民的故事,
白,洗刷他們被政府和媒體汙名化的形
顯現歐洲文化是種族交融的結晶。
象。哈迪卜的劇場並非是滿足觀眾窺淫慾
米洛.豪的紀實 劇 場 以 人 類 學 的 角
的「真人秀」,它反而以循循善誘的提問
度凸顯歷史癥結,帶領觀眾走入深層的思
與人性關懷的角度,揭露法國社會的深層
索空間。他的新作甚至邀請各國平權人士
矛盾。
組成《全民議會》Grand Assembly ,讓劇 場不再只是一種回溯過往、批判現實的媒
以人類學的角度開啟未來遠景
介,而成為一場有可能改變世界局勢的集 體行動。
像,這齣「無人劇場」引領觀眾深入 8 位 民眾的日常,聆聽他們如何以自我意志
瑞士導演米洛.豪 (Milo Rau) 重新建構極
劃下生命的句點。而「國家」(States) 則以
具爭議的歷史事件,不但觸動了歐洲社會
四部曲揭露當代民主的危機與轉型:《國
敏感的神經,也凸顯出紀錄劇場反映現實
際 最 高 機 密》Top Secret International 在
的真實力量。
博物館中發動一場間諜般的互動遊戲, 顯 示 數 位 時 代 下 的 監 控 議 題。《社 會 樣 本 ── 大型建築工地》Gesellschaftsmodell Grossbaustelle 訪 問 了 數 名 參 與 大 型 建 案 的人士,質疑社會建設之目的及政商掛 勾 的 現 象。《集 體 之 夢 ── 綿 羊 體 驗》 Träumende Kollektive. Tastende Schafe 用 連線裝置讓 120 名觀眾討論如何扭轉當代 國際政局的困境,凸顯出網路已變成今日 推動民主改革的動力。《在達佛斯看世界 局 勢》Weltzustand Davos 則 趁 第 48 屆 世 界經濟論壇 (WEF) 舉辦同時,邀請一般民 眾商討全球化下的金融危機,批評由菁英 掌控的經貿體系。 用個人生命經驗挖掘社會矛盾 穆 哈 瑪. 阿 爾. 哈 迪 卜 (Mohamed El Khatib) 是法國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導演與
(圖由左至右)◎《我叫柯琳.妲塔》Moi, Corinne Dadat 從清潔婦的日常出發,凸顯出大家對勞動階級
劇作家。他的創作從個人經驗出發,以紀
的漠視與成見。 ◎《國際最高機密》Top Secret International 在博物館中發動一場間諜般的互動遊戲,
實手法和幽默筆調,觸及社會禁忌,顛覆
顯示數位時代下的監控議題。◎《社會樣本──大型建築工地》Gesellschaftsmodell Grossbaustelle 訪
一般人對劇場的想像。
問了數名參與大型建案的人士,質疑社會建設之目的及政商掛勾的現象。◎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的《後
《完美離世》Finir en beauté 中,哈迪
23
事》Nachlass ,從安樂死出發,探索人類迎向死亡的最後旅程。
想藝生活
線條靈動、高低起伏,令人仿若走進洞穴 …… 凸凸廳是歌劇院裡別具趣味的獨特空間。旅 美新銳藝術家董承濂個展「天圓地方」在此舉辦,作品和空間、觀眾展開一場多重互動。
走進凸凸廳 打開聲光匯流的藝術經驗 在伊東豊雄設計的歌劇院裡舉辦個展,感 受如何?給出答案前,董承濂先說起另一 位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亞洲大學 現 代 美 術 館。2015 年, 他 在 亞 大 美 術 館 舉行展覽,安藤忠雄以三角形為元素構成 的展示空間並不容易處理,聽到有機會到 歌劇院辦展,董承濂的第一個反應是激動 的:「竟然有機會在兩位建築大師的作品 裡做展覽!我先受到安藤忠雄的洗禮,再 來感受伊東豊雄的激盪,這樣有一種連貫 的感覺!」
當歌劇院遇上當代藝術
不論是安藤忠雄或伊東豊雄的建築作 品,董承濂提到,空間語彙都很強烈。第 一次看到凸凸廳,他立刻發現,門、窗、
撰文:胡德揚︱圖片提供::臺中國家歌劇院、曾悅倫
牆、天花板、地板這些我們原本對空間的
24
《雲長》是董承濂「宇宙之舞」系列 的作品,是為雲門量身打造的繆思。
觀念,都會完全被洗刷掉,「需要重新去
一件作品的意義,並不存在作品的物
感受空間給人的量感。」不只是凸凸廳,
質性上,而是展出時作品和觀眾相遇、互
整座歌劇院都在翻轉人和空間的關係,一
動所產生的火花。對於歌劇院和展覽的關
進到歌劇院,人們就會感到全然不同一般
係,董承濂有一個頗為獨特的解讀:「伊
建築的刺激,像是在一樓,伊東豊雄甚至
東豊雄設計的空間就是一條導火線,進到
放進一條河流,身處歌劇院,人們的視線
歌劇院時,觀眾已經有一個全新體驗,再
會不自覺地四處遊走,以便找到自己在其
進入凸凸廳,從聽覺、視覺到觸覺,感官
中的定位,「觀察的敏銳度會提高很多。」
都已打開,可以放開來感受我的作品。」
董承濂認為,這就是伊東豊雄最「厲害」 之處:「這座建築物帶給我們對空間、時
視聽交融 體驗內在世界
間的體驗異於平常,因為敏銳度提升,對 於音樂或其他類型的藝術,觀者會有不同
展 覽 名 稱「天 圓 地 方」來 自 其 中 一 件 同
既往的吸收度。」
名作品。《天圓地方》這件作品首次展出 於 2016 年 舊 金 山 亞 洲 美 術 館(Asian Art Museum)「帝王品味:國立故宮博物院
伊東豊雄設計的空間就是一條導火線,
精品展」期間。由於「帝王品味」展示內
進到歌劇院時,觀眾已經有一個全新體驗,
到一名青年藝術家,表現中華文化在 21 世
容為古典文物,亞洲美術館館方希望能找 紀發展出的樣貌,於是邀請董承濂創作作
再進入凸凸廳,從聽覺、視覺到觸覺, 感官都已經打開,可以放開來感受我的作品。
品。他以個人化角度觀察中華文化,歸結 出「圓」和「方」這 兩 種 圖 紋。 圓 和 方, 不只是先民使用的基本幾何造型,也符合 古人對天和地的想像,董承濂結合磁力懸 浮、機械原理讓作品發出動態,也搭配聲
藝術,就在經驗之中
音,表現出「天和地的週轉、巡迴、起伏, 有圓有缺,有上有下。」
Information
凸 天圓地方 ── 董承濂個展 1.27〈Sat〉-3.25〈Sun〉
小 藝術欣賞會 1.26〈Fri〉 19:00
排3 工作坊 1.27〈Sat〉-1.28〈Sun〉 11:00-18:00
在伊東豊雄對空間的安排下,歌劇院因此
從展出位置來說,《天圓地方》是一
造成一種經驗的改變,和董承濂近年對藝
件放在「地上」作品,展覽中另一件主要
術的觀點「經驗藝術」(art of experience)
作 品《雲 長》則 懸 在「天 上」。 董 承 濂 取
頗有合拍之處。
材雲朵伸長、縮短的形體,將之視覺化,
之所以提出「經驗藝術」這個觀點,
雲的形體貼上兩萬片鏡面光片,反射出流
和董承濂的藝術養成和經歷頗有關係。他
轉光影,形容人際關係裡雙方時有拉近、
先後求學於東海大學美術系創作組、奧瑞
時有遠離的境況。這兩件作品,以及為展
岡大學金工與珠寶設計系 (Metalsmithing
覽打造的全新創作都帶有「配樂」,為觀
and Jewelry, University of Oregon) ,
者帶來更豐富的經驗感受,董承濂提到,
畢業後,於奧克蘭發展並成立工作室,
在美術館裡,作品的聲音有時像是「附屬
2012 年, 他 入 選 史 密 森 尼 美 國 藝 術 博 物
物」,若作品帶有聲音,常常會讓觀眾有
館 (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些詫異,但是在歌劇院,前來的觀眾多數
當 代 工 藝 和 裝 飾 藝 術 項 目 評 選 出 的「40
對音樂比較敏感,「在展覽裡,音樂可以
Under 40」(40 名 40 歲 以 下 潛 力 藝 術
成為更深一層的語彙、元素。」此外,他
家),在創作上受到高度肯定。
也形容,展覽中每件作品的聲音彼此共
純美術和金工、珠寶設計的背景,讓 董承濂的創作領域橫跨繪畫、珠寶、大型
既有自己的獨奏,也有合奏的部分。」
裝置,「現在的作品結合科技、手工藝,
展覽時,董承濂計畫在凸凸廳放上坐
還 跟 音 樂 有 關, 加 上 聽 覺 維 度。」他 笑
墊,期待觀眾在其中打坐、冥想,隨著作
道,「聽起來,我好像什麼都碰!」不過,
品的聲音、光影,進入比較內在的世界:
董承濂也發現,一路走來,他想在每個系
在這樣沉靜、私密的感受裡,董承濂的
列作品達到的,就是觀眾接觸這些作品之
「經驗藝術」,也就有了循環不輟的體現。
際的互動、共鳴,「我要做的,就是那一 剎那的經驗!」
25
鳴,就像是一首弦樂四重奏,「每件樂器
劇場導覽
站上國家級舞台 親身感受劇場魅力
劇場導覽活動特別利用劇場沒有彩排、沒
再讓觀眾從離座位最近的大門進場。
此說。
有裝拆台的檔期舉行,讓民眾能近距離接
若留意票券上的分區資訊,就能發
舞台上有好幾塊布幕,各自肩負不同
觸鮮少曝光的劇場空間,一窺布幕、燈
現觀眾席出入口編號是由不同數字組成
功能。首先,舞台正後方的白色布幕稱為
光、音響等演出效果的變化,甚至還能站
的。以「G21」為例,G 代表大劇院 (Grand
「天幕」,這界定了觀眾能看到的舞台深
上舞台,親身體驗神祕的升降機關,或是
Theater) ,2 代 表 座 位 樓 層 在 2 樓,1 代 表
度。舞台上方的黑色布幕稱作「沿幕」,
參觀演員化妝室,感受在美聲涵洞中梳化
座位是單號,以此類推。進場時從最近的
用來遮蔽燈具或機關設備。舞台兩側的黑
的幸福感。
大門進入,就能節省尋找座位的時間。
色布幕則稱為「翼幕」,遮蔽撤走的道具 或正要上場的演員。
數字解密 區分座位和大門編號
即時捕捉布幕、吊桿的複雜動態
「接著,我們讓布幕一塊塊飛走!」 在舞台監督的指揮下,現場觀眾一陣驚 呼,原來當布幕全都撤走後,舞台空間竟
跟中劇院都屬於「鏡框式舞台」,也就是
如此寬廣!平日欣賞表演時,看到的多
舞台前緣下方。當表演需要樂團現場演出
在舞台表演區跟觀眾席之間,有一個ㄇ字
半不是舞台真正的全貌,一旦沒有天幕阻
時,位於此處的升降舞台就會下降,這個
型的鏡框,除了最邊緣的鏡框是建築物本
擋,就會發現觀眾席距離舞台的最深處其
樂團專屬的空間就稱為「樂池」。這樣的
身的邊界,不能改變外,其餘在舞台上方
實還相當遙遠,翼幕撤走後,舞台兩側也
安排,既讓觀眾直接聽到演奏聲,又不讓
和兩側的鏡框,都可藉由懸掛黑色布幕,
還有不少空間。
樂團影響觀眾視線。
來決定觀眾看到的表演區大小。
看似複雜的布幕 升 降, 全 都 仰 賴 歌
「舞台並不是越大越好,鏡框開口越
劇院的自動控制系統。這套系統在臺灣劇
內快速進場找到座位,劇場藉由「座位編
大,相對表演者的比例就越小,或是道具
場並不多見,能進行更精密複雜的吊桿控
號」和「大門編號」兩種方式引導人潮。
布景就要更大。所以要依照作品需求,才
制,像是讓多支吊桿按統一斜率傾斜,或
大劇院的座位安排從中央切半,單號一
能決定什麼樣的視覺比例最舒服。」臺中
是如同跳波浪舞般高低交錯起伏,「吊桿
邊、雙號一邊,將人流先分成兩群,接著
國家歌劇院演出技術部舞台監督郭力維如
好像有了生命,用自己的意志在移動。」
攝影:顏涵正
為 了 讓 2 千 多 位 觀 眾 在 短 短 30 分 鐘
︱
表演時的舞台空間也非固定不變。大劇院
院共有 2,007 個座位,其中有 133 席隱身在
文字:陳怡如
這場大劇院揭密,從數字線索開始。大劇
來一趟劇場導覽
平日不開放參觀,演出時也鮮少開放攝錄影的歌劇院劇場舞台,推出一系列劇場導覽活動,讓民眾有機 會進入大劇院和中劇院,在舞台監督深入淺出的解說下,一揭劇場的神祕面紗。
郭力維笑著說。
時,就能清楚感受到來自不同位置的聲音
明亮化妝室 吸引演員目光
效果。 上台感受劇場聲光效果變化
中劇院的劇場體驗則是參觀演員化妝室。 腳踩升降舞台 體驗高低落差
在劇場這個密閉的黑暗空間裡,燈光設計
由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一手打造的梳化 空間,擁有大片落地窗,不僅明亮寬敞,
至關重要。郭力維在現場徵求自願者上
大劇院劇場體驗的重頭戲則落在舞台上。
還連接開闊的戶外休憩平台,和一般密閉
台,體驗聚光燈打在身上的感受。如同
郭力維邀請大家站上舞台,「歌劇院的舞
的化妝室相比,景色更加迷人。
測光模特兒,劇場將這個角色稱為「Cue
台是許多表演者夢寐以求的地方,現在你
曾在此演出《小木偶》的法國路易霧
Face」,目的是讓燈光設計師了解燈光實
就站在這裡!」身處舞台,有一種奇異感
靄劇團,就對明亮挑高的化妝空間非常驚
際打在表演者身上的效果。
受,第一次從演員視角看向觀眾席,竟是
豔,尤其喜愛落地窗的設計,即使演員在
如此壯觀,平日隱藏在布幕後的機關設
室內仍可感受明媚陽光。在演出結束後,
備,也近在眼前。
還特別主動要求與歌劇院工作人員一同合
舞 台 上 有 幾 種常見的燈光效果,像 是從觀眾席上方的貓道打下來、能清楚照 亮表演者正面的「面光」;從表演者頭頂
而參觀民眾腳下踩的舞台範圍,其
影。其他還有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台南人
上方打下,臉部五官下半處會帶點陰影的
實還另有玄機。「這是一個面積廣達 15 平
劇團、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等表演團體,
「頂光」;以及從舞台兩側「燈光包廂」而
方公尺的巨大升降台,每當搬運大量道具
也都曾在此處梳化。
來,可以照亮表演者的半邊身體、最能強
時,平時位於 2 樓的舞台,能一口氣降到
歷時 90 分鐘的劇場導覽,像是欣賞
調身體線條的「側光」。
地下 2 樓的卸貨車道。」郭力維說。民眾等
另一種劇場饗宴,也像是參與了一場解謎
講求聲光效果的劇場,另一個重要設
待工作人員升起護欄後,就能跟著舞台一
活動,原來平日民眾看到的所有演出,都
備就是音響。為了不讓觀眾分心,劇場喇
同下降,伴隨著機械運轉的微微震動,和
是各個環節之間的完美搭配。透過導覽,
叭多半是隱藏式設計。大劇院喇叭大致可
警示閃燈一明一暗,臨場感十足。站上劇
你將看到不一樣的劇場面貌。
分為 8 個區塊,確保不同區域的觀眾都能
場舞台已是少有的機會,還能跟著舞台一
清楚聽見演出聲音,當不同喇叭輪流播放
同升降,更是種特別體驗。
2018 Program
一月節目
1
1 Monday 大
2018 歌 劇 院 新 年 音 樂 會
│ 14:30 │主辦
中
節目總表 中劇院
小
小劇場
角
角落沙龍
《芳 華 半 世 紀, 師 徒 同 獻
創世歌劇團十年鉅獻 比才
忘我廳
排練室
空
空中花園
戶
戶外廣場
凸
凸凸廳
大
幾米音樂劇《時光電影院》
│ 19:30 │外租
─────────────────
─────────────────
對位寶貝親子音樂會《春天
小 《回
到 愛 裡『進 行 式』
在 唱 歌 I Listen》│ 15:00 │ 外
BEING IN LOVE》│ 19:30 │外
租
租
14 Sunday
19 Friday
大
幾米音樂劇《時光電影院》
大
威 爾 第 歌 劇《馬 克 白》
│ 19:00 │共同主辦
───────────────── 中
排
12 Friday
歌劇《卡門》│ 14:30 │外租
│ 14:30 │外租
忘
宴│ 19:30 │外租
January
中
中
美 瑄 與 朋 友 2018 室 內 樂 饗
藝》│ 14:30 │外租
大
大劇院
中
─────────────────
7 Sunday
大
5 Friday
《俄 羅 斯 之 夜》音 樂 會
│ 19:30 │外租 ───────────────── 排2
2017-2018 駐館藝術家
王靖惇戲劇工作坊 《認識自己─肢體開發工作坊》 │ 14:00-17:00 │主辦
28
6 Saturday 大
創世歌劇團十年鉅獻 比才
歌劇《卡門》│ 19:30 │外租
小
《劉 岠 渭 談 威 爾 第》歌 劇
沙龍講座
第 1 堂:《馬 克 白》
─────────────────
(上) Macbeth │ 14:30 │主辦
奏出福爾摩沙年度音樂會
─────────────────
中
《綻放 II》│ 19:00 │外租
忘
假 日 隨 想 曲《熱 戀 鋼 琴 聯
彈》│ 12:00、15:00 │主辦
13 Saturday 大
幾米音樂劇《時光電影院》
小
《劉岠渭談威爾第》歌劇沙
│ 19:30 │外租
龍講座
─────────────────
Macbeth │ 14:30 │主辦
中
預 言 • 動 機 ── 歌 劇《馬
克白》演前導聆│ 19:30 │共同
第 2 堂:《馬克白》( 下 )
───────────────── 忘
假日隨想曲《假日銅樂會》
│ 12:00、15:00 │主辦
主辦
───────────────── 排2
2017-2018 駐館藝術家
王靖惇戲劇工作坊 《認識自己─肢體開發工作坊》 │ 14:00-17:00 │主辦
20 Saturday 小
《劉 岠 渭 談 威 爾 第》歌 劇
沙龍講座
第 3 堂:《茶 花 女》
(上)La traviata │ 14:30 │ 主 辦 ───────────────── 忘
假日隨想曲《時空之旅.純
淨 琴 音》│ 12:00、15:00 │ 主 辦
29
21 Sunday 大
威 爾 第 歌 劇《馬 克 白》
│ 14:30 │共同主辦
26 Friday 大
音樂劇《寂寞瑪奇朵》最終
27 Saturday 大
音樂劇《寂寞瑪奇朵》最終
烘培│ 19:30 │外租
烘培│ 14:30、19:30 │外租
─────────────────
─────────────────
天圓地方 ── 董承濂個展:
中 《李讚三二》李秀芬教授教
小
藝術欣賞會│ 19:00 │主辦
學三十二週年學生聯合感恩音 樂會│ 14:30 │外租 ───────────────── 小
《劉岠渭談威爾第》歌劇沙
龍講座 第 4 堂:《茶花女》 (下)
二月節目
2
3 Saturday 忘
假 日 隨 想 曲《響 遏 行 雲》
│ 12:00、15:00 │主辦
February
La traviata │ 14:30 │主辦
28 Sunday 忘
假 日 隨 想 曲《午 後 弦 琴》
大
音樂劇《寂寞瑪奇朵》最終
24 Saturday 中
奏 出 福 爾 摩 沙 2018 年
│ 12:00、15:00 │主辦
烘培│ 14:30 │外租
新 秀 崛 起 系 列 —— 陳 瑾 瑒
─────────────────
─────────────────
│ 19:30 │外租
排3
天 圓 地 方 ── 董 承 濂 個
排3
天 圓 地 方 ── 董 承 濂 個
展:工作坊│ 11:00-18:00 │主
展:工作坊│ 11:00-18:00 │主
辦
辦
30
10 Saturday 忘
大師足跡
假日隨想曲《穿越千古琴》
│ 12:00、15:00 │主辦
28 Wednesday 中
《時光故事》江恬儀鋼琴獨
奏會│ 19:30 │外租
林懷民老師帶著他的最新作品《關於島嶼》抵達歌劇院囉!歌劇院與雲門舞集攜手 推出造夢計畫,去年 12 月 7 日共同舉辦教育專場,首度邀請 1,300 名青年學子來到 歌劇院,一同於大劇院現場感受劇場魅力。開場前,藝術總監林懷民與觀眾分享 創作初衷:「我很感謝臺灣的人民與社會,可以支持雲門,讓雲門活了將近四十五 年,我創辦雲門的初心就是想要跳給社區看、跳給學生看,到現在也還是沒變。」 林老師既親切又精采地說舞,台下學生莫不露出嚮往神色,盈滿悸動,大方地分 享心中對於臺灣這座島嶼感受,現場互動溫暖而美好。
撰文:Nina Chiu ︱攝影:拉風攝影
31
│表演介紹│
睽違 20 年,《卡門》全本歌劇再現臺灣
追尋失落的記憶片段,修補人生遺憾
創世歌劇團十年鉅獻 比才歌劇《卡門》
幾米音樂劇《時光電影院》
── 創世歌劇團
大
── 人力飛行劇團
1.6〈Sat〉∣ 19:30
1.12〈Fri〉∣ 19:30
1.7〈Sun〉│ 14:30
1.13〈Sat〉∣ 19:30
大
1.14〈Sun〉∣ 14:30
在西班牙的賽維亞,士兵遇見了美麗率性的吉普賽女郎「卡
女孩的母親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每當女孩問起媽媽的蹤
門」,兩人愛得濃烈,士兵癡情而忠貞,卡門卻多情且不願受
跡,父親便牽著她的手走入電影院:「因為媽媽最喜歡看電影
拘束,埋下了日後悲劇收場的結局。由法國作曲家比才譜寫的
了,也許有一天,我們可以在電影院裡遇見她。」 後來女孩在
歌劇《卡門》,自 142 年前誕生以來,便成為音樂史上的經典之
電影院裡度過了人生所有重要時刻──初戀、結婚,最後有了
作,既是歌劇院的票房常勝軍,也是最易入門的歌劇作品。
自己的女兒,即使丈夫離開了她,她仍舊在電影中尋找關於生
從開場第一個樂音響起,百聽不厭的經典旋律貫穿全劇,
命的解答 ……
愛恨纏綿的故事情節毫無冷場,亙古不變的愛情宿命,成就了
繼《向左走.向右走》、《地下鐵》等音樂劇後,人力飛行
千古不朽的音樂經典。作為創世歌劇團創團十週年的年度作
劇團第 4 度將幾米繪本《時光電影院》搬上舞台。音樂劇在原
品,劇團特意將《卡門》全本歌劇,原汁原味搬上舞台,讓樂
著濃烈的悲傷情緒外,又多了點希望色彩,特意安排女主角的
迷們一窺經典之作,同時也是臺灣睽違 20 年後再度看到《卡
女兒長大成人,透過追尋母親的記憶,修補過往遺憾,讓母女
門》全本歌劇。
三代有了和解機會。「沒有遺憾就不叫人生;遺憾不會改變,
兼具娛樂性與藝術性的《卡門》,曾數度站上歌劇院舞台, 多方版本各有巧妙不同,此次創世歌劇團也帶來屬於劇團風味
但可以被填補和修復。對待生命,我們可以更勇敢一些。」人 力飛行劇團導演黎煥雄說。
的《卡門》。由寧波交響樂團演奏的樂曲,澎湃激昂,搭配由
劇中 17 首歌曲皆為原創,由曾獲金曲獎最佳作詞人獎的頂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葛利合唱團演繹的樂聲,比起一般音
尖詞人李焯雄包辦所有歌詞,人力飛行劇團音樂總監陳建騏和
樂系組成的合唱團,葛利合唱團的肢體表達更為活潑精采,為
創作歌手 HUSH 負責譜曲。這是李焯雄第一次撰寫戲劇相關作
《卡門》增添不少青春煥發的氛圍。
品,從團隊第一次開會便參與至今,並以扎實的創作完整回應 故事情感。
32
33
2018 Jan.Feb.
碧娜.鮑許《康乃馨》睽違 21 年經典重現│複影?鏡像?《立體.境》挑戰大腦感知接收│YouTube, 連結你和我?《這我可從沒做過》探索影音奇想│法國失重舞團《黃金 E 空間》展「間」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