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Mar.Apr.
A Theater for Arts and New Lifestyle
Angelin Preljocaj 當中國文學遇上法國迷幻芭蕾 法國當代首屈一指編舞家──安傑林.普雷祖卡《壁畫》 《熱室》「參透」洞穴的劇場之旅∕《I/II/III/IIII》驚悚又優雅的機械天鵝之歌∕《手舞足蹈音樂會》隔空演奏、與琴共舞的音樂會∕ 《趨近黑暗》領略並肩齊舞中稍縱即逝的意象∕《勾勒》數位科技如何與舞蹈共舞?∕《黃翊與庫卡》啟動科技與生命的連結
011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報 NTT-POST》
A Theater for Arts and New Lifestyle
CONTENTS 2
在發熱的放映空間中
自我追尋
《熱室》「參透」洞穴的劇場之旅
2018
7
以人擬物 × 極簡舞蹈變奏
《I/II/III/IIII》驚悚又優雅的機械天鵝之歌
Mar. Apr.
10
NTT-TIFA 全球徵件入選
世界首演
隔空演奏、與琴共舞的《手足舞蹈音樂會》
─────────
─────────────────────────
發行單位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
發行人
王文儀
製作統籌
盧健英、黃本婷、李孟融、邱善濃
地址
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 101 號
官網
www.npac-ntt.org
信箱
service@npac-ntt.org
讀者與廣告
(04)2251-1777
服務專線 12
詩意且充滿張力的肢體形式
《趨近黑暗》領略並肩齊舞中稍縱即逝的意象 17
一探梅田宏明的共感美學
《勾勒》數位科技,如何與舞蹈共舞? 20
一場詩意與靈魂的對話
《黃翊與庫卡》啟動科技與生命的連結 22
穿越東西、古今之作
《壁畫》當中國文學遇上法國迷幻芭蕾 26
當代舞蹈新風潮
─────────
─────────────────────────
編輯製作
臺灣赫斯特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總經理暨發行人
王士平
視覺總監
楊韻儒
編輯總監
葉小綺
特約主編
錢麗安
主編
林婕馨
美術設計
李佳隆
地址
臺北市信義區菸廠路 88 號 8 樓
電話
(02)7747-1688
印刷
興台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
─────────────────────────
本刊版權所有 • 翻版必究
凸顯物質性的有機創作 28
節目總表
大
大劇院
小
小劇場
忘
忘我廳
空
空中花園
中
中劇院
角
角落沙龍
排
排練室
戶
戶外廣場
NO.11
臺中國家歌劇院 ──── 開館時間
週日∼週四:11:30 ∼ 21:00 |週五、六以及國定假日:11:30 ∼ 22:00
地址
407 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 101 號
導覽服務
本館依不同內容與需求.提供定時導覽、兒童導覽與夜間導覽。民眾可以在歌劇院官網「導覽服務」 線上預約,或在本館場「顧客服務」櫃台現場登記。無法參加導覽的民眾,可於現場掃描 QR code , 利用雲端文字導覽。
填問卷 抽大獎
特別企畫
這我可從沒做過 當表演遇上科技世代
相對於傳統表演藝術系譜中「以人為中心」的思維,當代藝術家更熱衷於反向思 考,以科學家的實驗精神,將其視為挑戰進而提出質疑,透過現代科技、數位 網路、混種實驗、跨域挑戰等形式,將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逐一解構、重組、 創新。 這些乍看下光怪陸離、毫無脈絡、甚至殘破不全的呈現形式,卻有如細胞分裂 般,綻放出無以描述、瑰麗奇絕的新觀看視野。
《熱室》透過光和影像的投影,逐次滲透入觀眾所在的空間,感受人的身體、心靈與空間感的同步流變過程。
在發熱的放映空間中
自我追尋
圖片提供:
︱
撰文:黃建宏 Kick the Machine Films
坎城金棕櫚獎、泰國最重要 的中生代電影導演阿比查 邦. 韋 拉 斯 塔 古,2015 年 應韓國光州亞洲藝術劇場 (Asian Arts Theater ,現更 名為亞洲文化殿堂劇場 ACC Theater) 之邀,首度跨界劇 場創作,將入圍坎城影展的 《華 麗 之 墓》(Cemetery of Splendour, 2015) 延伸為一 場結合錄像、光、煙霧、聲 音等錯置交融的全感官劇場 之旅。
「參透」洞穴的劇場之旅 泰國中生代電影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熱室》
2
「我 總 是 盡 其 所 能 去 看 更 多 的 洞 穴。」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Sourcebook, 2017) 我們大多數的人是在電影院這個 「洞 穴」中 認 識 阿 比 查 邦. 韋 拉 斯 塔 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的, 而 這 位國際知名的泰籍電影導演,從《正午顯 影》(Mysterious Object at Noon, 2000) 、 《熱 帶 幻 夢》(Tropical Malady, 2004) 開 始 在國際上被廣泛認識,他奇特地將傳說故 事與記錄影像、寫實影像揉合在電影的虛 構敘事中,表達說故事從來就不是說書人 的工作,而是在人群間的「相遇」與「接 龍」中生成的,強調了「虛構」在人類關係 發展,與歷史記憶中的真實性與力量。 稍 後《戀 愛 症 候 群》(Syndromes and a Century, 2006) 與《波 米 叔 叔 的 前 世 今 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 2010) 則將他關乎原始狀態、政 治肅清的歷史、現實的病痛與照料、各種 形象的他者(鬼、怪、移工)等特殊影像 連結,帶入我們對於影像、世界與生命的 關係性思考;他更進一步地融合其建築、 實驗電影、當代藝術的經驗,在泰國東北 部伊善區內的那空帕農府和色軍府一帶的 田野調查與計畫,促使他更深入到地緣政 治與人民記憶的關係裡,但他關心的並不 是以邊緣為名的對抗議題,而是個體在生 存環境中的記憶權力。他對於精神的深度 探索,與對生命的寬宏追求,確實說服了 世界各地的藝術文化工作者,並獲得他們 的激賞。 光,知識權利的隱喻 《華麗之墓》(Cemetery of Splendour, 2015) 是伊善區計畫更為深入的延伸,也是和 放映劇場《熱室》(Fever Room, 2015) 最為 密切的電影計畫;在這計畫中,他從現 實歷史的認知更進入到在層疊記憶中的 「交往」,以及跨越歷史區域界分的照料 與「溝通」,越戰、共黨肅清與湄公河邊 界的歷史,在光影與敘事中濃縮到陪伴與 照料的關係裡。柏拉圖的洞穴說一直囿限 在啟蒙與解放的辯證中,洞穴中的人是沒 有記憶、沒有名字的,「光」是知識權力 的一則隱喻,甚至是遂行生命政治的核心 工具;但阿比查邦對於洞穴的發現歷程, 從壁畫、山廟、畏光的魚到墓穴,這系列 洞穴中有另一種不同於柏拉圖之光、直
3
(上圖)為 2014 巴西世界盃足球賽而拍攝的短片〈足跡〉Footprints ,呈現足球與日常生活相呼應的影像。(下圖)為紀念法國 哲學家盧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誕辰一百週年,阿比邦查與常合作的演員 Sakda 為主角所拍短片〈Sakda( 盧梭 )〉Sakda (Rousseau)。
4
這種經由多重空間之間的轉換,而得 以凝聚並變幻各種敘事時空的劇場創作, 無疑地很容易讓我們連結到羅伯.威爾森
「熱室」是一個沒有開端沒有結尾的 「流變」過程,是人的身體、人的心 與空間感的同步「流變」,而這同步 流變的試驗性運作,正是一種在世的 「參透」。
(Robert Wilson) 和彼德.格林納威 (Peter Greenaway) 的劇場,前者強化著光的量 感與場景的物理性,並因為這物理性得以 在舞台上發生劇烈的轉換,而獲得強烈的 劇場動力,後者則通過多層帷幕投影,強 化了文學的閱讀性與介於圖層和肉體之間 的殘酷性,整合出一種行動式的立體書 寫。即便都是非常傑出的劇場創作,但這 兩者的共通之處,都在於我們被放置在一 種飽滿的晶體之前,且說服我們的是一種 感官與認知的「震攝」力量。 但,阿比查邦的《熱室》則是一種空
接於生命內部迸發的光,正視並通過這
花,除了結晶為順著單一時間軸而發展出
間的滲透,我們所感受到的波動與漸次的
光連結了過去與未來(如《憂鬱的霧氣》
的故事之外,他以錄像和攝影所推進的,
觸動,是因為光與影像的投影滲透到觀眾
(The Vapour of Melancholy, 2014) 、《原始
不是另一種身分(當代藝術家)的成就,
所在的空間裡,就好像被空氣中的溫度所
記憶》(Primates' Memories, 2014) 、《致電
而是一次次嘗試著要讓影像的光回「滲」
包圍,或是被水面的漣漪所浸潤,並非偏
力 先 生》(Mr. Eletrico (for Ray Bradbury),
到空間中,無論是「原始」計畫或是「煙
執或狂躁所帶來的震攝衝擊。他要的,明
2014) 等攝影作品)。
火檔案」計畫都是如此,一是紅色暈染的
顯地不是觀眾受到衝撞,而是慢慢地被包
《熱室》可說是「原始」計畫的延伸。
光,另一是間歇閃現的白光,這樣我們就
圍入作品所企圖涵蓋或生成的狀態,但這
在「原始」計畫中衍生出的錄像作品,如
能夠清晰地想像到即使《熱室》是一個因
也 不 同 於 彼 得. 布 魯 克 (Peter Brook) 以
《俳 句》(Haiku, 2009) 、《納 布 瓦 之 鬼》
為電影而生的緣分(亞洲文化殿堂劇場的
人進入空間而形成劇場開端的說法,因為
(Phantoms of Nabua, 2009) 、《給波米叔
委託),卻可能是直至目前為止,最能充
這齣劇在亞洲文化殿堂劇場與其他演出地
叔 的 一 封 信》(A Letter to Uncle Boonmee,
分表現讓光回到現實、直接與我們接觸的
點的原先設定,都是在某種開放或半開放
2009) ,充分表達了年輕人的生命如何在
創作,簡單地、同時也更唯物地說,阿比
的空間,換言之,《熱室》中的「室」,是
一些裝置、遊戲、共事和敘事中觸及過去
查邦在不斷的自我追尋中,參透,並非對
一種隨著領會與經驗的過程所形成的「空
與未來、地上與地下以至於洞穴;而《熱
於一勞永逸、偉大的單一真實的捕獲,而
間」, 或 說「劇 場 空 間」, 遠 遠 不 是 以 進
室》則嘗試在劇場的現實空間中,讓我們
是能夠想像並結構出一種得以「往返」、
入的行動所引發的開端(與阿比邦查《熱
體驗與領會到一種「洞穴」的必要,不是
「滲透」、「包容」、「對話」的詩性空間。
室》較為接近的劇場創作,應該像是羅密
任何保證、教導或預言「真實」的矇昧洞
阿比查邦的參透法,是一種「思性」生態
歐.卡斯特魯奇 (Romeo Castellucci) 與多
穴,也不是很多人將觀眾浪漫化為自願囚
空間的生成。
明 尼 克. 巴 古 耶 (Dominque Bagouet) 的
的電影洞穴,而是在意識與歷史、影像與 空間、洞穴與現實之間往返「滲透」的精
作品)。「熱室」是一個沒有開端沒有結尾 身體、心靈與空間的流變過程
神歷程,一種由光完成的滲透:參透。
空間感的同步「流變」,而這同步流變的 《熱室》是一種和參透洞穴密切相連的劇
以詩性創造「思性」空間
的「流變」過程,是人的身體、人的心與 試驗性運作,正是一種在世的「參透」。
場創作,但之所以是劇場不是因為演出發 生在劇場,而是更深刻的,跳脫既定劇場
如果說《熱室》引領我們進入到一個巨大
的框架之外,因為人自身的關懷,而面對
的幻夢儀式,在這儀式中進行涵容多個世
到某種劇場的根本必要性。
以熱滲透,融化邊界 所以,這般「熱」的參透,就相當於一種
界與多層歷史的凝思,無疑地,我們似乎
這裡的「熱」,首先是光在這個特殊
重新開放的行動,或說邊界的融化,觀眾
歷經超過十年時間,才慢慢理解到阿比查
場域中產生的熱度,有投影機的光、也有
們在這種領會中或許可以啟動某種負熵過
邦影像創作的重要性──無論是地形的、
影像的光,是機器的熱,也可以說這「熱」
程,意即以系統邊界的生態交流,重新
歷史的還是意識的關係,都在於對人與生
是種通過機器引發我們想像、觸動我們
修補自身內在與世界內部的混亂和崩解。
態世界的深刻關切。這其中所進行的構思
情感的內在振動所產生的熱,然而,這
「洞穴」於柏拉圖就作為一種將人囚禁其
和工作,都可以聯想到阿比查邦在電影中
一切在時間與現場所牽引與攪動的思緒和
中的寓言式空間,讓洞穴中沒有光的「黑
的原初意圖,以及當代藝術計畫中的人間
領會,會在阿比查邦的布置中整合到一種
暗」成為一種既有限又無限的固態囚室,
「參透」的熱,意即一種劇場空間的生成、
而人則嘗試藉由光,想像著解放的可能
關懷,如何回返到所謂的現實場景。 光影與敘事在我們大腦中迸發出的火
5
也是能量的生成。
性。對於柏拉圖而言,人若待在洞穴中,
Information
必然會因為被火光與影子所迷惑,並因為無法適
時間觀、生命觀與宇宙論來重建自身與世界的關
應外界的真實之光,而在洞穴中因感官所捕獲
係;佛教或許是啟動這些觀想的一種重要資源,
的幻影而耗竭,這是一齣何等哀傷的多媒體劇
但他們同時又得以跳離繁複層疊的宗教式再現,
2018 歌劇院
場演出,因為這位希臘的「劇作家」並不相信影
回返到與人間和自身緊密相連的思考上,那樹、
台灣國際藝術節
像的光。但阿比查邦卻在今天一次又一次地重回
那人、那地方、那動物、那鬼神、那光等等。
不同的洞穴,因為每個洞穴都可能連結著另一個
大
而 這 似 乎 與 蔡 明 亮 在 完 成《家 在 蘭 若 寺》
洞穴,每個洞穴中的光不會停留在我們的視網膜
(2017) 的經驗中,同樣面對到創作個體、影像與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上,點燃我們意識中的電光,促成穿越(參透)
劇場之間布置關係的提問,蔡明亮在遭遇「VR」
放映劇場《熱室》
不同時空的旅行,這旅行當然不是為了任何神蹟
時, 並 沒 有 陷 入 VR 的「觸 摸」慾 望, 相 反 地,
4.28〈Sat〉
的證明,而是一種通過關係的振動與流動強化自
一邊感受到「無法觸碰」的限制,另一邊更意識
13:30、16:30、19:30
身內在的能量,我們或許可以說,這是一種關乎
到藝術家與影像之間更需要某種直接性,因而組
4.29〈Sun〉
能量的生態劇場。
裝出《家在蘭若寺》這部類鬼片。相對地,我們
13:30、16:30、19:30
這裡的生態不是一種用鄉愁加以虛構的大自
則見到阿比查邦也沒有直接地陷入「劇場」的誘
然,或說任何原生狀態,而是我們置身其中的那
惑,而是再回到與藝術家更直接的內在關懷與追
個世界,如何在這個世界中獲取維生與轉化的能
求時,他裝置出一種他原本期望在展場中完成、
量;這就是阿比查邦所努力創造的劇場演出。
卻 尚 未 足 夠 具 體 化 的「參 透」空 間, 讓 我 們 在
在一則關於《熱室》的訪談中,他曾說到他
《熱室》的領會中進入劇場生成的歷程。
中
和導演蔡明亮同時受到亞洲文化殿堂劇場的邀
阿比查邦嘗試回到自身關懷,並串聯自身所
請,但他想蔡明亮因為有著豐富的劇場經驗,必
經歷的不同技術,以真誠的自問和思考跨越那些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然更能勝任這項邀請,而當時蔡明亮帶到光州的
全球化的「專業」幻象,用貼近自身的「愛」(而
主題電影院 ──
正是「行者」系列中的《玄奘》(2016) ,後來阿比
非任何普世的承諾)面對劇場發生初始的空間、
查邦則完成了《熱室》。在這兩個劇場創作中,
時刻與生命。
似乎都間接地觸及了緣生自亞洲佛教,但從這些
《華麗之墓》 4.28〈Sat〉16:30 4.29〈Sun〉19:30
創作中又可以理解到他們並非以宗教來理解或觸 及佛教,而是更深層地,從不同的行為經驗、
《阿比查邦短片選集》 4.28〈Sat〉10:30 4.29〈Sun〉10:30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泰國最重要中生代電影導 演。阿比查邦出生於醫生世 家, 在 芝 加 哥 攻 讀 當 代 藝 術,同時受到東西方哲思與 美 學 薰 陶,1999 年 成 立 自 己的電影公司,擅長運用光 影呈現疏離感,作品多為非 敘事性,以及個人對政治、 社會現象的觀察。曾多次榮 獲 國 際 電 影 大 獎,2017 年 更獲得法國藝術與文學司令 勳章。
6
《I/II/III/IIII》透過以人擬物的手法,質疑科技對於人性的考驗。
驚悚又優雅的機械天鵝之歌
圖片提供:
︱
撰文:王世偉 、 Alwin Poiana Danny Willems
人類和機器的運動有何不 同?如果沒有地心引力的干 擾,舞蹈可以更無拘無束、 展現更開闊的可能性嗎?來 自比利時的跨領域創作者克 里斯 • 瓦東克把 4 位舞者以 機械懸吊於半空中,透過各 式動作設計,展現在科技掛 帥背後的人性問題。
以人擬物 × 極簡舞蹈變奏 比利時跨域藝術家克里斯.瓦東克《I/II/III/IIII》
於 1810 年 出 版 的《論 偶 戲 劇 場》Über das
的氛圍,但他並非要鼓吹悲觀厭世的人生觀,
Marionettentheater 中,德國浪漫主義作家克萊
而是企圖讓觀眾思索關於存在的疑惑。如同貝
斯特 (Heinrich von Kleist) 透過一名芭蕾舞者對
克特 (Beckett) ,瓦東克用抽離的角度重新探索
於傀儡戲的分析,強調表演者應該忘卻本身的
現世的矛盾,深刻省思人性所面臨的困境,如
情感,才能體現藝術之美。這名舞者甚至認為
他所言:「貝克特是我所有裝置的靈感來源。只
人偶的動作比舞者更能展現出美感,因為它的
有他才瞭解如果要真實地呈現人類,必須把身
身體沒有任何慣性作用,可以輕易地抗拒地心
體與科技融為一體,並將兩者物化。舞台上的
引力的牽引:「傀儡就像精靈一樣,只輕輕掠
人成了物件,或是物體被賦予人性,這就是我
過地面、稍稍減緩一下衝力,就可以讓自己的
想在創作中營造的『不安詭譎感』。」
四肢飛揚地更完美。」比利時跨領域藝術家克里 斯.瓦東克 (Kris Verdonck) 深受克萊斯特的美
科技時代下的人性考驗
學影響,在他 2007 年創作的《I/II/III/IIII》中, 企圖提出以下幾個疑問:人類和機器的運動究
《I/II/III/IIII》的靈感其實來自於經典芭蕾《天鵝
竟有何差別?所謂完美的表演者是要展現自己
湖》中的「四小天鵝圓舞曲」(Danse des petits
的靈魂,還是要拋下自我意識?
cygnes)。對瓦東克而言,手牽著手、相互平行 的 4 名舞者做出一模一樣的姿勢,就像是一群
挑戰肉體與機器的極限
機械人。然而,只要其中一名舞者出了差錯, 影響到 4 人的和諧,美感才會油然而生。
遊走於造型藝術與劇場、裝置與行為藝術、舞
「我想要重現這種脆弱的平衡,用離心旋轉
蹈與空間雕塑之間的瓦東克,從 2000 年初就開
的概念去處理 4 名舞者的互動。」在這齣如大型
始從事創作。近年來,他作品的多變風格深受
裝置的表演中,瓦東克透過極簡姿態的重覆,
歐洲表演藝術界所青睞。這位鬼才藝術家從小
做出層次分明的舞蹈變奏。4 名來自阿姆斯特丹
就喜歡研究機械裝置,在大學就讀戲劇期間,
國際編舞中心 (ICK Amsterdam) 的女舞者,被
他的導演作品就透過聲音與影像裝置,顯示出
機械裝置懸吊於空中,像是懸絲傀儡一般。儘
機器的生命力。在攻讀視覺藝術碩士時,也漸
管鋼絲讓她們失去重力,這些芭蕾伶娜仍試圖
漸透過自己設計的機械裝置,營造出強烈的表
控制自己的肢體,以相同的速度擺出各種姿勢:
演張力和感官效果。瓦東克在作品中試著挑戰
旋轉、跪臥、伸展、蜷縮、倒立 …… 她們除了
肉體與機器的極限,凸顯出一種「令人不安的
要掌握身體的平衡,還得隨時注意夥伴動作的
詭 譎 感」(Unheimlich)。 例 如, 在 一 系 列 名 為
一致性,以及工作人員拉桿的強度與時機。
《舞 物》(Dancer, 1993-2010) 的 計 畫 中, 他 透 過
《I/II/III/IIII》中,身穿黑衣、做出整齊劃
機械的加速運轉,隱喻希臘悲劇英雄與命運奮
一動作的表演者屏除個人身體的獨特性,彷彿
鬥、直到毀滅的過程;《IN》(2003) 中,觀者則
變成如出一轍的活動機械。瓦東克用「以人擬
分不清全身浸泡在水缸、只靠透明管線維持呼
物」的手法,質疑科技對於人性的考驗。的確,
吸的表演者究竟是失去意識的人類,還是有生
人類始終都在探索如何製造出與自己相仿的生
命意志的物體。
物,卻又對它存在著深深的恐懼感。
末日來臨的人性困境
如今似乎可能成真,不管是賽博格 (Cyborg) 、
過去曾在恐怖小說或科幻電影出現的情節 複製人 (Clone) 、人形機器 (Android)…… 透過機 透過空轉不歇的機械、失去自主意識的人性、
械與表演者的互動,瓦東克想要凸顯一種自然
荒蕪蒼涼的場景,瓦東克在劇場作品中勾勒出
與人工的曖昧狀態,讓觀眾自行領會深層的人
一 幅 幅 的 末 日 景 象。《終 局》(End, 2008) 在 舞
性矛盾,他說:「在我的作品中,只要表演者與
台上反覆呈現 10 組人類滅亡的意象,讓人想起
機械裝置的關係越緊密,觀眾越可以體會這兩
了大眾媒體反覆播放的災難畫面。《空虛》(In
者的人性。這也是為何我不認為我呈現的身體
Void, 2016) 讓觀眾遊走在 8 組自行運轉的機械裝
只是一個物件。他們只是透過一種物件的狀態
置之間,把劇場變成了「無人之境」。《( 世界
去展現人性敏感、焦慮的一面 ……」
末 日 的 ) 交 談》(Conversations(at the end of the world), 2017) 則讓 5 名演員在一片沙堆中喃喃自
4 名女舞者,被機械裝置懸
語。隨著沙雨緩緩降落,他們的獨白道出了生
吊 於 空 中, 有 如 懸 絲 傀 儡
命盡頭的無奈與孤寂。
般,並在失去重力下,挑戰
儘管瓦東克的劇場呈現出一種絕望、虛無
舞蹈的姿勢、速度與平衡。
8
Information
2018 歌劇院 台灣國際藝術節
中 克里斯.瓦東克 《I/II/III/IIII》 4.7 〈Sat〉14:30 4.8 〈Sun〉14:30
克里斯.瓦東克 Kris Verdonck
比利時最重要的當代跨域全 才藝術家,擁有視覺藝術、 建築與戲劇訓練背景,擅長 透過不同媒材創作,作品風 格多元難以定位。創作迄今 多達四十餘部作品,涵蓋視 覺、劇場、裝置等,著重於 討 論 人 與 機 器 的 關 係。 曾 於 2013 年 受 邀 於 臺 北 市 立 美術館「迫聲音 — 音像裝置 展」展出作品。
9
Tudor) 、戈登.穆瑪 (Gordon Mumma) 在 1965 年共同實驗的跨媒創作《變奏曲 V》Variation V ,舞者 圍繞著舞台上 12 根柱子舞動時,經由電子感應,舞者動作會觸發不同聲響。
圖片提供:
︱
撰文:許雁婷
瑪 齊 耶 斯 嘉 此 作 的 靈 感 來 源: 摩 斯 康 寧 漢 舞 團 與 約 翰. 凱 吉 (John Cage) 、 大 衛. 圖 多 爾 (David
STAN VANDERBEEK & NAM JUNE PAIK
NTT-TIFA 全球徵件入選 世界首演
隔空演奏與琴共舞的音樂會 波蘭編舞家歐拉.瑪齊耶斯嘉《手足舞蹈音樂會》 《手足舞蹈音樂會》是由出身波蘭、目前活
雕塑,其創造出的流動關係與批判思考,
躍於法國巴黎的編舞/表演者歐拉.瑪齊
使瑪齊耶斯嘉在歐洲新興編舞者中自成一
耶 斯 嘉 (Ola Maciejewska) 所 帶 來 的 一 場
格,受到矚目。
你如何欣賞一場藝術演出?
透過特爾西琴 (Terpsitone) 與舞蹈間的互
是 從 聽 覺、 視 覺、 肢 體 切
動,形塑身體及聲音共創的空間體驗。
全身舞動演奏樂器 以肢體將聲音形象化
入, 還 是 整 體 環 境 氛 圍?
臺中國家歌劇院首度全球徵件,共有
NTT-TIFA 首度全球徵件作
來自 28 個國家、147 件提案,最終由長期
這 一 次, 與 她「共 舞」的 對 象 是 特 爾 西
品《手 足 舞 蹈 音 樂 會》, 年
研究肢體與空間、物件關係的瑪齊耶斯嘉
琴。 特 爾 西 琴 是 由 同 時 具 有 物 理 學 家
輕的歐陸實驗藝術家歐拉 •
脫穎而出,成為 2018 NTT-TIFA 全球徵件
與 音 樂 家 身 分 的 李 昂. 特 雷 門 (Léon
瑪齊耶斯嘉,透過與特爾西
入選表演者之一。瑪齊耶斯嘉曾做過數個
Theremin) 發明,他在 1919 年發明特雷門
琴的演出,要挑戰不同藝術
研究、挪用現代舞先驅洛伊.富勒 (Loie
琴 (Theremin) ,發聲原理是利用天線周圍
形式呈現的可能,同時也挑
Fuller) 舞蹈服裝概念的作品,探討服裝、
的弱電磁場和人體靜電互動,創造不同的
戰觀眾觀看表演藝術的方
身體與舞蹈間的關係。時常讓身體消融於
聲調、音量,演奏方式則是藉由手部和天
式,讓觀眾與藝術家共同思
服裝裡,觀眾仿若單純看著衣服舞動,
線不同的距離及位置來調整。
索,到底什麼是「表演」。
抑或將身體與服裝視為同一物質,似為
1930 年, 受 到 其 舞 者 妻 子 的 啟 發,
10
特雷門專為舞蹈設計,將樂器改造為直立 式,進而發明了與特雷門琴不同,不僅用 手,還必須用全身肢體動作控制,但一樣 不觸碰樂器本身的特爾西琴。這個名字也 是取自希臘神話舞蹈繆思。事實上,在多 數情況下,這個樂器幾近無法控制。 《手足舞蹈音樂會》延續瑪齊耶斯嘉
看,許多其他樂器的演奏者同樣是以整個
對空間,包括地方、環境和地景的探問,
身體在演奏樂器,不同的只在於他們接觸
「空間不是自然的,是在社會文明力量下
到樂器本身,以及控制的難易度。
產生。」瑪齊耶斯嘉說,她將運用全身肢
對應上述瑪齊耶斯嘉的創作研究脈
體動作來演奏音樂,以身體進入聲音場域
絡,這場表演中,幾個問題或許值得觀
作為起點,將演出空間作為聲音具體形象
察、反思──瑪齊耶斯嘉同時作為一位演
的表達,看什麼樣的視覺隱喻能被喚起。
奏者和舞者,將如何融入,或自外於這
Information
2018 歌劇院 台灣國際藝術節 全球徵件入選
小
場「音樂會」?表演者如何「讓」出空間給
歐拉.瑪齊耶斯嘉
物、給聲音?演奏樂器以外的肢體動作如
《手足舞蹈音樂會》
何與這場「音樂會」連結?觀眾如何連結
4.7
瑪齊耶斯嘉透過和特爾西琴的交手,延伸
所見的身體與聽見的聲音?當聲音不完全
〈Sat〉19:30
隱喻她對空間與人如何關聯的哲學性思
來自特爾西琴,而是與從音響播放的其他
4.8
考,這其實一脈相承自她一直以來的研究
聲音合奏時,觀眾如何聆聽、辨認、連結
〈Sun〉14:30
旨趣。瑪齊耶斯嘉特別喜歡追尋、挑戰劇
這些聲響、身體與空間?什麼時候能感受
場中「以人為中心」的思維,她認為這樣
到連結?什麼時候連結斷裂?觀眾作為整
的傾向,就像是將人類視為萬物的例外,
個演出空間的個人,又如何和這一切相互
還美化了此事。瑪齊耶斯嘉說道,西方歐
連結?
非人類中心的劇場創作思考
式舞蹈歷史下,探討的動作觀念立基在人
然而,連結並非總是理性思考的結
的身體、身體的表達能力,以及動作的源
果,或有更多是感受先行。怎樣是好的連
頭。「在我的藝術創作研究中,我做了一
結?怎樣是壞的連結?又或者連結有好壞
個系譜,研究那些『致力於質疑以人類形
之分嗎?是否好奇,這個從全球徵件中
體為中心』的藝術家和編舞家。」
脫穎而出的作品,將會如何從感性與理性
在 這 樣 的 基 礎 下, 不 難 想 像, 瑪 齊 耶斯嘉提及她自己幾個感興趣的主題是:
上,帶領觀眾重新思考連結的意義?答案 就等你來小劇場就知道了。
混種型態、實驗泛靈論、無階層分級的系 統、性別平等的無政府主義等等。她說:
關於《手足舞蹈音樂會》,藝術家這麼說
「它們或許能容許我們重新思考我們的觀 點、相互作用的規則、時下人類世界與資
Q 你如何看待「連結」?
本主義中的關係。」因此,她給自己的功
A 我很高興參與這個系列節目,它聚焦
課是,經由連結到人類以外的整體來創
在藝術家創作過程與最終成果之間的跨領
歐拉.瑪齊耶斯嘉
作舞蹈。瑪齊耶斯嘉的每個計畫都與人造
域本質上。我喜歡將舞蹈視為開放並能
Ola Maciejewska
物、物品,或非人類有關。
被思索的,開放給觀眾詮釋。與其問舞 蹈「是」什麼,我更樂意去想它「能是」什
出身波蘭、目前活躍於法國
麼。我的工作貫穿於環境意識、異教傳
舞蹈界的舞蹈表演工作者。
統、科學哲理之間。我有個強烈的感覺,
分別於波蘭與荷蘭接受扎實
瑪齊耶斯嘉運用肢體舞蹈演奏特爾西琴,
這個「連結」系列,是聚焦在各領域間的
古典與現代舞蹈訓練,2011
引發自己和觀者對於身體及聲音、空間及
鏈結,它們如何時而對話、時而交錯、時
年首度在法國發表舞作。近
身體、空間及聲音,甚至是身體在劇場之
而分歧。
年受邀於歐洲各大城市演
解放觀眾 一起探問藝術
間如何連結或無法連結的想像和質問。 罕見的特爾西琴無疑將喚起觀眾的 高度興趣和注意。然而,回歸到表演性來
11
出,並獲選為 2016-2018 年
Q 你想如何與觀眾溝通?如何與觀眾之
法國諾曼第國家編舞中心
間作連結?
駐館藝術家。新作《手足舞
A 我試圖透過這個作品創造出一個空間
蹈音樂會》除了於臺灣首演
經驗,並邀請大家自由地去詮釋這個作
外,也將受邀於法國秋天藝
品,我想解放觀者。
術節演出。
揉捻成一支探討人生深刻寓意的雙人舞《趨近黑暗》。
圖片提供:
︱
撰文:王世偉
赫佐將源於童年回憶以及蕭邦、薩提作品《夜曲》的靈感,
、臺中國家歌劇院 Marc Coudrais
詩意且充滿張力的 肢體形式
領略 並肩齊舞中 稍縱即逝的意象 法國鬼才跨界藝術家 克里斯汀.赫佐《趨近黑暗》 哪些舞蹈不僅會在當時形成 風潮,還會代代相傳成為特 殊典型?克里斯汀.赫佐由 此切入,透過舞蹈三部曲展 現 觀 點, 這 次 來 臺 演 出 的 《趨 近 黑 暗》看 似 一 支 華 美 的雙人舞,卻蘊含深刻的人 生思辨。
12
「為何某些舞蹈會代代相傳,成為一種特殊的 典型?哪些舞蹈喚醒了大眾的身體,造成一 股流行風潮?」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法國編 舞家克里斯汀.赫佐重新探索三種舞蹈類型 ──民俗舞、雙人舞與夜店舞,發展出「大 眾(常 民)舞 蹈」(danse anonyme) 三 部 曲。 儘管這三種選擇與他本身的生命經驗息息相 關,但赫佐不僅用客觀的角度解析它們的動 作與特質,更用實驗性的手法創新當代編舞 的語彙。 不 同 於 活 力 四 射 的《依 據 真 實》d'après une histoire vraie 和 動 感 迷 幻 的《伊 恩 症 候 群》le syndrome ian ,《趨 近 黑 暗》ad noctum 引領觀眾潛入一種變化莫測的親密領 域,激發了他們的官能想像。 源自浪漫的回憶 《趨近黑暗》的靈感一方面出自於蕭邦與薩提 (Erik Satie)《夜 曲》Nocturnes。 在 完 成 男 性 群舞之後,赫佐想改變創作風格,以陰鬱、 浪 漫 的 手 法 凸 顯 黑 夜 的 魅 力。 另 一 方 面, 《趨近黑暗》也源自他的童年回憶,無論是美 國早期歌舞片的雙人舞片段,還是對父母共 舞的印象。他邀請與自己長期合作的男女舞 者 ── 加 勒 貝 克 (Kerem Gelebek) 和 吉 伯 特 (Julie Guibert) 共同研究各種經典的雙人舞 蹈:探戈、華爾滋、小步舞等。或許是因為 這部作品的出發點都具有懷舊的因素,赫佐 原本選用拉丁文「夜晚」(ad noctem) 作為演 出名稱。但為了避免創作過程侷限在單一主 題,他刻意將原文誤植為「ad noctum」,如 他所言:「我認為這樣比較好聽,而且我覺得 舞名中出現錯字,會給人一種『旁敲側擊』的 感覺。」 蒙太奇光影中 展現一起走下去的欲望 赫佐擅長拆解熟知的舞蹈語彙,並將其轉化 為一種純粹的身體動能。對他而言,無論哪 種類型的雙人舞,它們都有一項共通的特點, 就是在兩個身體之間的中心。圍繞著這個隱 形的核心,兩名舞者不斷彼此靠近,又相互 遠離,產生出一股迴旋上升的能量。空間於 是成為《趨近黑暗》動作編排、場面調度和音 樂設計的基礎概念。赫佐試圖勾勒出兩位舞 者之間不停移動的中心點,及其周圍產生的 變化。
13
我想要呈現出 人永遠需要有另一半。 而我們相互為伴的模式就是 不停地舞動。
此外,他也想讓觀眾看到「並肩齊舞」的
科幻風格交融
規律變化,在舞台上營造出一股潛在的張
必要性。無論遇到任何狀況──戛然而止
凸顯具有生命力的抽象物體
力。的確,透過裝置、燈光、聲音等元素,
的頓步,還是重心不穩的踉蹌,場上兩名
赫佐不僅提升觀眾的感知,也延伸了他們
舞者都不會停止運動。他們得齊心協力,
除了兩位舞者,舞台上產生動能的還包括
的想像空間。儘管這些元素可能會令人覺
共同跨越重重關卡。的確,雙人舞的表演
了布滿幾何圖形的地板,以及彷彿飄浮在
得晦澀難解,但它們帶給觀者一種強烈的
者不但要維持高度的專注力,更要培養良
空中的立方體裝置。地板上,黑白相間又
未來感。透過抽象形式的表現,赫佐成
好的默契。透過舞者之間的緊密連結,
迴環轉折的曲線像是一種不斷變換方向的
功地讓《趨近黑暗》跳脫雙人舞的傳統框
赫佐希望能喚醒大家現實生活中的人際
擴散電流。即使它只是靜止的平面圖樣,
架,成為一齣具有「科幻風格」的作品。
關係,「我想要呈現出人永遠需要有另一
但錯綜複雜的線條在視覺上已經構成一種
半。而我們相互為伴的模式就是不停地舞
動感。以霓虹燈作為框架的六面體中,不
動。這種狀態表現出一種意志與能量,因
時出現各種投影:濃淡交融的煙霧、詭譎
為,不管如何,這兩個人都有一起走下去
多變的有機線條和 3D 圖像 …… 這些充滿
即使《趨近黑暗》充滿當代的實驗色彩,
的欲望。」
律動的影像將機器裝置化身為一種活體雕
它的結尾卻如同一場謎樣的古典儀式。搭
舞台上,兩名舞者亦步亦趨地移動、
塑、一個充斥著謎樣圖騰的有機體。光影
配著愛沙尼亞作曲家阿福.佩爾特 (Arvo
跳躍、旋轉,宛如一對如影隨形的孿生姊
的變化似乎賦予這些靜態物體一股生命
Pärt) 的巴洛克聖樂,兩名舞者頭戴面罩、
弟,又像是難捨難分的愛侶。在閃爍不停
力,它們在視覺上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表現
身穿僧服在台上同行漫步,身上還不斷冒
的燈光下,他們的舞步不斷地轉變。各種
語彙,與台上舞者的動態形成強烈對比。
出白煙。他們的身影就像是即將熄滅的蠟
雙人舞的姿態一下子在光亮中顯影,又瞬
對赫佐而言,這是他創作上重要的改
燭,消散在煙霧與黑暗之中。這樣如夢似
間在黑暗中消逝,彷彿留下一道道意猶未
變,如他所言:「過去的作品中,我會讓
幻的畫面彷彿模糊了歷史時空,給人一種
盡的幻影。透過黑白光影的交錯與川流不
表演者移動物件,以表現出它們的運動。
虛無縹緲的感受。
息的舞台運動,赫佐製造出一種持續卻又
但在《趨近黑暗》中,燈光和投影則使它
透過簡約、純淨的動作,赫佐似乎提
不連貫的蒙太奇效果,讓演出穿梭在稍縱
們有了自主性的語言。它們不再是舞台上
出了他一直以來在作品中探討的疑問:舞
即逝的意象、舞姿與回憶之間。隨著呼吸
的配件,而是表現的主體。這是我創作的
蹈究竟是身體的運動、材質的變化、還是
般的節奏,這些斷斷續續的畫面讓觀眾陷
嶄新實驗。」
空間的流轉?藉由凝視,觀者是否能體悟
入一種催眠狀態,來到了意識與非意識的
若是缺少聲音上的變化,《趨近黑暗》
過眼雲煙之美
到,人生中所有美麗的事物不過是一種過
邊界。在那兒,他們可以安然地卸下理性
無法帶給觀眾充滿動感的效果。然而,這
眼雲煙的經驗?在光亮與黑暗、清醒與幻
的束縛,開啟自己的感官知覺。
齣製作的音效並非襯托舞蹈的附屬品,而
夢、有形與無形之間,《趨近黑暗》不但
是影響整體演出的關鍵之一。在赫佐的委
邀請我們感觸自己內在的深層感受,更蘊
託之下,「棺材樂團」(Cercueil) 企圖用電
含著深刻的人生哲思。
子音樂塑造出當代的「夜曲」。緩緩堆疊 的音樂與隆隆作響的音效打破了視覺上的
14
克里斯汀.赫佐 Christian Rizzo 1965 年出生於坎城,現為法國蒙彼里埃國家編舞中心 (ICI-CCN Montpellier) 藝術總監。1990 年代起, 與不同領域藝術家合作,累積超過三十部作品,並榮獲法國各項藝術大獎。此外他也致力於藝術教育與推 廣。赫佐與臺灣關係密切,曾多次來臺演出、創作,並擔任臺中國家歌劇院「2018 台灣國際藝術節」共同 策展人。
15
影像與舞蹈的 雙人舞
專訪《趨近黑暗》影像設計江元皓 江元皓∣臺灣影像藝術家。畢業於法國里昂國立藝術學院,作品多為 裝置藝術、數位音樂與科技藝術。2008 年即開始與克里斯汀.赫佐 合作,將自身在科技藝術上的專長與赫佐的肢體舞蹈結合。
Q
與赫佐合作的作品包含了舞蹈與裝
一種律動。它組成的方式有屬於自己的節
的個人創作。
置。你如何處理不同媒材的創作?
奏感。所謂的敘事性也可能只是一種節
Q
A
奏。因此,我處理影像時,特別注重這種
什麼樣的角色?
節奏上的關係。
A
每個媒材都有屬於自己的表達方式。
我與赫佐合作的《他》(il, 2009) 是一部純 影像作品。在創作前,赫佐與我做了幾次
你認為影像在《趨近黑暗》中扮演了 當影像投射在長方形裝置之中,黑暗
的舞台空間彷彿開啟了一扇門。透過這扇
實驗。這些練習不是為了累積創作素材,
Q
如何建構《趨近黑暗》的影像內容?
門,觀眾可以瞥見外面的世界。或許這個
而是尋找一種「動」的方式。之後,我得
A
我跟赫佐多半是透過遠距離討論,邊
裝置可以被視為反射現實的鏡子。然而,
將這種動能轉換成影像可以表達的語彙。
做邊找、慢慢地建構作品。他一開始會用
它映照出來的並不是具象且如實的畫面,
這次經驗讓我瞭解跨界創作中影像、作品
引導的方式告訴我一些創作材料。這些零
而是一個抽象的空間、一種與舞台現實相
與觀者間的連結。所以,之後參與編舞創
碎的素材有點模稜兩可,幾乎沒有任何
互對應的節奏。
作時,我會將影像視作與舞者一起行動的
具體的意象。譬如,像人又不太像人的東
角色。
西。因為我沒有實際參與排練,所以只能
Q
如何看待作品中影像與舞蹈的關係?
從這些簡單的元素汲取靈感,將其轉換成
A
對我來說,影像不能獨立於演出,也
一種節奏,然後再進一步去製作影像。
絕對不是舞台上的活動壁紙。它必須與其
Q
你認為抽象的影像是否也會產生敘事
的效果 ?
我認為,節奏不只源自於舞者,而是
它劇場元素融為一體。如果一支作品的舞
我認為敘事非常重要。但敘事並不是
所有舞台元素。赫佐不想給我太多限制,
蹈與影像搭配得宜,表演者就會讓出一些
說故事,而是如何表現兩個客體之間的空
只會提出幾個明確的大方向。這樣,我的
空間給影像表現。若是把影像抽離開來,
間演變。無論這兩者是人類或物體,我在
回應才能給他更多驚喜。我其實很喜歡這
會讓人覺得缺了一塊。相對地,要是單看
乎的是他們之間會產生何種連結。台上只
樣的創作模式,就像兩個藝術家先開始獨
影像而忽略表演者,好像也少了什麼。演
要同時出現兩個表演元素,儘管它們沒有
立創作,最後再將各自的成果融合為一,
出中劇場元素的相互搭配建立在一種相輔
任何動作,就已經蘊含了某種敘事空間。
開展出作品全新的方向。我們的交流會讓
相成的關係上。就像即興爵士樂演奏,當
從我開始創作到現在,每一部作品都與空
彼此產生不同的想法,創造出第三種可能
吉他成主秀時,其它的樂器就會去輔助。
間息息相關。某個角度而言,空間可以是
性。而這種可能性之後又會影響未來彼此
A
Information
2018 歌劇院
│周邊活動│
凸
欲知更多參加詳情,請洽歌劇院官網:最新消息
2018 NTT-TIFA 共同策展人克里斯汀.赫佐 CONNECTION 影像展︱ 4.9-5.6〈Mon-Sun〉
台灣國際藝術節
中
他的作品經常感覺緩慢且需要沉思的,微光乍現於滿心專注。── 紐約時報 舞蹈可否放在博物館展覽之中?觀眾的目光,除了用透視的直線觀點外,能否存在著破
克里斯汀.赫佐
碎、不斷移位、或諸多視點相互交錯的可能性?透過策展人所挑選的五個影像作品,那些
《趨近黑暗》
在劇場舞台上無法呈現的想像,藉由數位科技作為媒介,將在影像作品裡完成延伸創作。
4.14 〈Sat〉14:30 4.15 〈Sun〉14:30
小
2018 NTT-TIFA 共同策展人克里斯汀.赫佐 歌劇院駐館創作《依據自然》︱ 4.27〈Fri〉19:30 2018 全新創作,以舞者肢體語彙結合自然場景,挑戰畫中畫實驗編舞 靈感啟發來自臺中國家歌劇院的多樣貌建築空間與自然環境,將其與舞者身體元素揉合再 解構,重新探討「框」的限制,展現舞蹈與空間的詩意對話;編舞家更企圖突破自我,聚 焦於攝影「景深」的觀察,再度展開另一個對於場域關係探索的創作計畫。
16
數位科技如何影響表演藝術?擅長運用數位科技元素創作的日本跨域編舞家梅田宏明, 以全球首演新作《勾勒》,展現數位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多元性。
一探梅田宏明的共感美學
︱
撰文:邱誌勇︵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 圖片提供:
、 Somatic Field Project Shin Yamagata
數位科技不僅影響你我的生 活,更默默影響各個領域, 在表演藝術上,數位科技早 已成為藝術家重要的創作元 素, 精 準 的 數 據 和 演 算 方 式,更讓創作者得已精準掌 握每個創作細節,進而創造 出不同凡響的成果,被譽為 日本最「難以定位」的傑出 藝術家梅田宏明,正是其中 的佼佼者。
畫面擷取自 Prototype for Art & Science LAB 作品片段,非本次演出舞作。
數位科技,如何與舞蹈共舞? 日本跨域編舞家梅田宏明
身體田野計畫 《勾勒》
畫面擷取自 Prototype for Art & Science LAB 作品片段,非本次演出舞作。
數位科技有如隱形工具,可為舞台創造出各種不同凡響的效果與奇觀,並帶來不同的藝術思考。
數位科技化身為創作媒材,早已是新媒體
裂的影像風格,充分反映出當代焦慮的生
合作製作的作品,這部作品結合了舞蹈、
藝術的常態。近年來,它更潛入劇場,成
存狀態,也藉此建立梅田宏明特有的影像
燈光、聲音等元素,梅田宏明嘗試在這部
為一種不可見的工具,為舞台創造出各種
舞蹈美學。
作品裡建構一個全然由舞者身體及其姿
不同凡響的效果與奇觀。將身體、影像、
《適 度 異 變》(Adapting for Distortion,
態所生成的「身體數據」系統。到 2014 年
節奏與聲響等元素吸納到表演創作中並不
2008) 、《觸.覺》(Haptic, 2008) 、《形式
開 始 的「身 體 田 野 計 畫」(Somatic Field
稀奇,將所有元素互為主體地融合成一
暫 留》(Temporal Pattern, 2013) 到 《形 層
Project) ,梅田宏明則針對舞蹈風格中獨
體,共譜具有高度協調性的「協奏曲」,
疊影》(Holistic Strata, 2011) ,梅田宏明將
特的滑動運動 (slippery movement) 與視
就需要高度的創作才能。
光影、聲音與身體三者和諧共融,卻又破
覺情節 (visual scenario) 進行更深刻的研
除元素之間的界線,在舞台上呈現一種獨
究試驗。
非典型舞者
破除舞蹈疆界
特的體驗美學。
此外,作為一個長期創作型研 究計 畫,身體田野計畫更強化「機械動力法」
作為日本當代最傑出的藝術家之一,且
光影、聲音、身體的共奏與實驗
(kinetic force method) 1,訴求於一種基於 編舞與運動方法的建構,同時提供教育年
被喻為「難以定位」的藝術家,梅田宏明 (Hiroaki Umeda) 既是編舞家、舞者,同
由於科技在這些表演的創作與表現過程
輕舞者的機會,促使其自身存有的身體,
時也是新媒體藝術家。身為舞者,梅田宏
中,占據著一種更為「根本」的角色,甚
透過觀察己身與環境互動的類即興方式,
明並非來自專業舞蹈背景,其 20 歲才開
至成為表演根本性的一部分,因此激發
尋求一種普世性的編舞體系,讓舞者作為
始習舞,反而創造出獨樹一格的舞蹈風格
更深層、更多關於表演理論的反思與詰
獨立的個體;同時又作為整體的一部分,
(結合芭蕾、嘻哈、機械舞、鎖舞等),融
問。例如《形層疊影》是梅田宏明與日本
彰顯邊界的模糊性,並得以反覆試驗身體
入新媒體藝術創作,不僅破除了舞蹈的規
山 口 縣 藝 術 媒 體 中 心 YCAM(Yamaguchi
的 能 動 性, 創 造 出 以「共 伴 —— 共 創」
律與編舞的疆界,更表現出一種極簡且碎
Center for Arts and Media) 於 2011 年共同
(company) 為底蘊的計畫。
18
以科技數據,改造身體移動的方式
其創造的場域,透過尖銳刺耳的高頻 率聲響、身體律動的改造,以及急遽明暗
更 進 一 步 的, 在「身 體 田 野 計 畫」《勾 勒》
變化的光影,成就一場身體協奏曲的改造
(Somatic Field Project – contour) 中,梅田
試驗,並使得所有的一切都回到身體本身,
宏明以動態擷取設備捕捉細微的身體律動,
成 就 人 體 作 為 媒 介 的 詮 釋 性 本 能。 更 甚
讓身軀的律動感,緩緩地從腳跟抬起開始,
之,從梅田宏明創作軌跡可以發現,數位
梅田宏明
逐漸拓延至腿、軀幹、手,乃至全身。《勾
科技已然成為一種「忘卻科技」(forgetting
Hiroaki Umeda
勒》對梅田宏明而言,是具備「既可見又不
technology);即,當數位科技開始成為創
可見」的特質,其的確存在,卻因為人們
作體現實踐活動的一部分後,科技的存有
被譽為日本前衛藝術家代表
行為是在無形且不確定中連結。正如梅田
便開始被忽視、被遺忘,抑或是,科技在
之一的梅田宏明,身兼編舞
宏明所言:「此機械動力法不是一種風格,
表演與觀賞經驗中成為人身體與表演必然
家與跨領域藝術家,作品風
而是使用身體的方法,改造身體移動的方
的一部分。
格除富涵藝術性,更擅長融
式。」梅田宏明的創作巧妙地讓所有單獨的 元素融為整體,從舞蹈的肢體動作、場景
入科技數位元素與前衛的音
虛擬性的情感美學經驗
設定、服裝道具、光影設計到聲響元素,
樂風格,揉捻成極富個人特 色的作品,演出每每令觀眾
運用極簡技巧 (minimal technic) 的前衛思
由於梅田宏明新作「身體田野計畫」《勾勒》
想,讓舞者通過黑暗場景中對比強烈的光
是以動態擷取系統創造出虛擬身體,以致
影運動,解構連結身體的多元性與舞蹈的
身體的虛擬性並非存在於某個超越肉身經
規律性。在極簡的舞台與圖像美學中,以
驗 的 領 域 裡, 而 是 在 數 位 體 現 (digital
尖銳的流動性 (fluid) 與痙攣性 (spasmodic)
embodiment) 裡 存 在 的「虛 擬 面 向」
的舞蹈動作展現殘餘身體的生命動力。
(virtual dimension)。3於此,身體不僅是物
2018 歌劇院
梅田宏明的創作一直以來都在處理舞
質性的,而且是一種連續不斷的把多種可
台灣國際藝術節
蹈與新媒體科技之間界線的消弭與融合,
能性物質化的過程,這些特別物質性的身
全球徵件入選
他以舞蹈為創作起點,加入聲音、燈光等其
體更是重複一定姿態和動作的結果,使得
世界首演
他新媒體元素,試圖實驗身體與物件、空
行為本身生產一個使身體成為獨特的且標
間與其他元素之間的交融以及各種可能性,
示文化性的身體,其新作《勾勒》正式透過
成就共感美學的完美形式。
此般風格揭示不可見與不確定的連結關
尋找科技與藝術的共感美學
為之驚豔。
Information
小 梅田宏明
係。而將數位體現式的身體置放於沉浸式
身體田野計畫《勾勒》
環境的同時,身體被部署 (distributed) 到幻
4.14
想與現實 (actual) 之間,在某個不可能的空
〈Sat〉14:30
共 感 美 學 (Syn-aesthetics) 源 自 於 希 臘 文
間裡移動,卻在另一個空間裡感受到移動。
4.15
「synaesthesia」,「syn」 指 涉「一 起」
這個分裂卻又重疊的空間感受創造出介於
〈Sun〉14:30
(together) , 而「aisthesis」則 意 味 著 感 官
不同空間領域之間的對應關係,也造就了
(sensation) 或感知 (perception);因此,共
虛 擬 性 的 情 感 美 學 經 驗 (an affective
感美學強調著一種感官
aesthetic experience) ,以至於我們很難以
感知融合的美學
主義,它不僅是描繪一種表演的風格,也
正確的文化語彙來形容這些情感。4
是一種研究表演的方式。這種結合科學,
總 體 而 論, 當 數 位 聲 響 與 影 像 創 造
與從藝術、文學、表演及哲學延伸而來的
成為梅田宏明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後,
論述,產製出一個豐富且感官性的詞彙,
純 粹 文 本 性 的 舞 蹈 開 始 強 調「感 官 再 現」
用以描繪某種特定表演實踐中的經驗本質,
(sensorial representation) 式的展演,觀眾
認為人們可以從認知系統轉移的過程,使
不再是單純的去理解表演,而是經歷表演,
所有感官接受能力整體性的迸發,開啟主
以自己的體驗去經歷了它。
觀性創造與藝術實踐的經驗與批判。 從共
梅田宏明的創作透過黑暗的場域強烈
感美學視野出發可以發現,梅田宏明的作
地激發對作品情感和哲學內容的探討,並
品融匯不同學科特質,來自新媒體藝術的
以整體性的感知結構,構成作品的敘事,以
數位圖像、聲響、透過動態擷取設備所創
作為其主題的基底。通過物理性表演、舞
造出的虛擬化身體,以及混合不同舞蹈風
台設計和音效技術的融合,讓感性世界透
格的肢體共生,結實地構聯起作品的多元
過現場表演張力直接與人們接觸,使豐滿
面向與多重感知。
且多樣化的感官意識成為其核心特徵。
2
1. 在第二十八屆澳門藝術節的《梅田宏 明雙舞作》工作坊及甄選中,主辦單位 將「kinetic force method」翻 譯 成「動 力法」;但筆者認為應更強化「kinetic」 的「機 械 性」, 故 將 此 一 概 念 翻 譯 成 「機 械 動 力 法」。2.Josephine Machon, " (Sy n) a e s t h e t i c s a n d I m m e r s i ve Th ea t re : Em bo d i e d B e h o l d i n g i n Lundahl & Seitl's Rotating in a Room of Images." In Nicola Shaughnessy eds., Affective Performance and Cognitive Science, (London, Bloomsbury: 2013), p.200-201. 3.Anna Munster, Materializing New Media, Embodiment in information Aesthetics, (Leban, NH, US: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2006), p.88. 4.Anna Munster, Materializing New Media, Embodiment in information Aesthetics, (Leban, NH, US: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2006), p. 92.
19
黃翊透過與機器手臂的共舞與對話,呈現科技如何為藝術帶來真實的溫度。
黃翊的庫卡與機器人
圖片提供:
︱
撰文:李伯儀 Jacob Blickenstaff
臺 灣 編 舞 家 黃 翊 巡 演 15 個 國家、60 場表演的作品《黃 翊與庫卡》,讓人類與機器 人共舞,在黃翊的程式設計 與 安 排 下, 原 本 冰 冷 的 機 器 手 臂「庫 卡」, 像 是 有 了 靈魂般,表現出具有情感的 肢體語言。庫卡與黃翊所跳 的每一場雙人舞,都像是寫 詩,也像是在對話,吸引全 世界的目光;今年將在臺中 國家歌劇院登場。
一場詩意與靈魂的對話:啟動科技與 生命的連結 臺灣編舞家黃翊《黃翊與庫卡》
20
黃翊對舞蹈的天賦和創作的資質,曾被舞蹈家
念頭,和庫卡跳舞,是源自於童年時期對機器
林懷民形容為「可怕的孩子」,自此之後,每
人卡通哆啦A夢 (Doraemon) 的喜愛;他不願
當「黃翊」這個名字躍上版面,媒體總以「被
意讓機器人和人類互動的場面只存在於電影、
林懷民形容為可怕的孩子」來描述他。日子過
動畫裡,他親自動手創造可能,並關注科技如
去,這位「可怕的孩子」已長大成人,且走出
何為藝術帶來真實和溫度,而藝術又是如何回
一條獨當一面的道路,獲得世界舞台的認可。
過頭來灌注科技,讓冰冷又理性的機械,變得
編舞之外,黃翊非常喜愛閱讀,各式各樣
栩栩如生。
的書,搭乘捷運時,總會見著他捧著一本書, 靜靜地讀著。而他對於藝術工作者們的勞動條
靈魂之創造 保存永恆
件、生活品質關心,也不亞於他對藝術創作的 追求,他說:「我的舞者們不騎車,騎車是肉
黃翊說,有位馬里蘭大學的學生曾經問他:「需
包鐵,太危險了,稍有差池,藝術生命就要損
要多少資料運作、多少行為才能創造一只靈
傷。」他也曾經大聲疾呼,對相關單位提出建
魂?」他說這是他放在心上、人生中所聽過最
言,將商學院課程納入藝術人才養成的必備課
美的問題,而這也正是他創作過程中所關注的
程;他鼓勵學藝術的人不能不懂數字、不能看
面向。
不懂報表,要親自弄清楚生活的實際面,才能 讓藝術有好的表現狀態。
黃翊 Huang Yi
關 注 藝 術 的 本 真 性 (authenticity) 、 關 注 科技的運作方式,更關注身而為人、與生俱來
出生於嘉義,國立臺北藝術
就是這樣對世俗生活、對藝術品質,保持
的情感特質與靈魂面向;黃翊的科技藝術作品
大學舞蹈創作研究所畢業。
全面性開展的胸襟,讓黃翊毫不畏懼地勇於前
試圖記錄、保存人們存在的軌跡,打從早年初
自幼開始隨著開舞蹈教室的
行,做別人沒做過的事,和機器人共舞,這些
試啼聲的《機械提琴》開始,就已經可以看見
父母一起跳舞,並隨父親習
背後付出的點點滴滴努力,讓他站上世界頂尖
想法的初衷;而在歷經成熟之作《黃翊與庫卡》
畫。擅長結合攝影、錄影、
人才的位置。
的磨練與洗禮之後,今年初在一場公開論壇
科技裝置藝術等,透過科技
上,他分享新作《天堂》的創作概念,提到了
的精準與肢體互動,呈現另
他對於科技在藝術運用上的見解;《天堂》是
類藝術美學。近年與機器手
一部保留所愛之人聲音的作品。
臂庫卡發展的一系列創作,
舞者肢體的延伸 與機器人共舞 黃翊的藝術視野、機器手臂程式開發和運用,
黃翊說,生命會有盡頭,而人的一生中有
表現得不僅僅是科技與表演藝術之間的連結,
許多重要的人,和不想忘記的聲音、不想忘懷
而是打破不可能,使其成真,讓「活生生」的
的記憶場景,《天堂》就以這些人生中珍貴的
機器人搬上舞台和真人表演。然而,由於「庫
片段開始。近年常出國巡演的黃翊,在 2015 年
卡」是工業用機器手臂,並非是「天生」被設計
錄製和父親通話的聲音,並透過科技輔助,經
來和舞者工作,要完成這樣的心願,黃翊除了
過音訊系統做情感的資料分析,從中發展、建
是編舞家,還必須是一名程式設計師,為系統
構回憶片段。
重新編寫程式運作。此外,和庫卡共舞,也必
知名小提琴家基頓.克萊曼曾在其著作
須顧慮安全性,黃翊表示,由於庫卡是工業用
《寫給青年藝術家的信》中提到的音樂演奏概
機器人,按照規定,當它開始運作時,人類並
念:「千萬不可殺生」,文中的「殺生」,指的
不能靠近它的工作範圍,為了完成和庫卡共舞
是不可扼殺音樂的生機,這樣的思維,也能延
的理想,黃翊每回上台,都必須簽署「後果自
伸到表演藝術的範疇。
負」切結書,庫卡的製造公司才同意讓黃翊和 庫卡一起跳舞。
黃翊說,科技追求的是突破和獨特性,而 藝術所追求的特質在於永恆;顯而易見地,黃
也由於系統是編舞家親自寫的,黃翊和
翊的作品想跳脫有限的肉身限制,並企圖走在
庫卡之間的無形、有形的連結都相當緊密,他
時代的前頭,為後世的人們留下生生不息、永
讓庫卡模仿他跳舞,他也模擬庫卡的動態,在
恆的回聲。
「彼此」的帶領、牽引之下,安心地完成演出。 黃翊說,身為人,其實也是工具的一種, 「人類是另外一個人的工具、是一個公司的工 具、也是一個國家的工具,人與機器這兩個工 具一起跳舞,其實有很多東西可以對照。和庫 卡跳舞時,有點像和自己跳舞,他是工具,我 也是工具,我們同時都是觀眾的工具。」 黃翊的創作動機,都始於一個非常純粹的
21
豔驚世界,各地競相邀演。
Information
2018 歌劇院 台灣國際藝術節
小 黃翊工作室+ 《黃翊與庫卡》 5.11 〈Fri〉19:30 5.12 〈Sat〉19:30
三四五,來跳舞 春日,繁花正盛。 歌劇院隆重鉅獻三部世界經典舞作
穿越東西、古今之作──《壁畫》
圖片提供:
︱
撰文:戴君安 、 Jean-Claude Carbonne Constance Guisset Studio
當中國文學遇上法國迷幻芭蕾 當中國傳奇小說《聊齋誌異》遇上芭蕾,會是何等模樣?被譽為無極限當代藝術家的安傑林.普雷祖卡,不僅擅長 編創新作,更勇於挑戰傳統,以及各種跨文化形式,呈現既簡單又複雜、既迷離又絢麗的芭蕾形式。這回他以中 國知名小說中的一個章節,展開一場令人讚嘆的中法合璧當代芭蕾之作。
22
被譽為無極限當代藝術家的安傑林.普雷祖卡,繼改 編自童話、神話的《白雪公主》、《一千零一深夜》,這 次將帶來取材自中國古典小說的新作《壁畫》。
法國當代 首屈一指編舞家 ── 安傑林.普雷祖卡
安傑林.普雷祖卡 (Angelin Preljocaj) 是位無
普雷祖卡的才華除了表現在舞蹈編創外,
極限的當代藝術家,他所帶領的普雷祖卡現
也發揮在電影的製作與導演,自 1990 年代便不
代 芭 蕾 舞 團 (Ballet Preljocaj) 也 是 個 精 力 旺
斷有短片及長片問世,近年最受注目的電影作
盛、能量飽滿的舞團。摒除刻板印象中的芭
品是《波麗娜》(Polina, Danser Sa Vie, 2016)。
蕾形式,前衛浪漫的呈現當代氣息。普雷祖
這是他和女編劇瓦樂莉.穆勒 (Valérie Müller)
卡講求的不是外在的雕琢,而是內蘊的涵養。
合作,以巴斯提昂.維衛斯 (Bastien Vivès) 的
2018 年春天來臺上演的《壁畫》La Fresque (The
繪 本 小 說 Polina 為 文 本 的 電 影, 曾 在 2016 年
painting on the wall, 2016) ,靈感來自清代蒲
獲選於第 73 屆威尼斯電影節放映,也曾在 2017
松齡所著《聊齋誌異》中的〈畫壁〉,不僅是一
年在臺上映,可惜時間很短,許多人還來不及
齣顛覆想像型態、推翻既定模式且破格而出的
看,就已經下檔了。
芭蕾,也是一齣跨文化、跨形式、跨藝術的新
《波麗娜》的情節講述一個來自蘇俄的小
作。創作一齣如《壁畫》般的作品不是偶然,
女孩波麗娜,為了超越自我而負笈法國,經歷
這和普雷祖卡的成長背景、學習脈絡、社會關
一番挫折、墮落、反省,在茱麗葉.畢諾許
係、藝術品味及作品延伸的觸角,都有著不可
(Juliette Binoche) 飾演的良師引導下,波麗娜
分割的緊密關聯。
的舞蹈人生終於展開新局面。在此片中,普雷 祖卡細膩的分鏡、構圖,讓舞蹈的細節與舞者
多元文化撞擊滋養 編舞、電影觀點獨到
的甘苦不言可喻。劇情巧妙地讓劇中的波麗娜 來到艾克斯,進入普雷祖卡掌門的舞團,排練
普雷祖卡出生於巴黎近郊,身上流著阿爾巴尼
場館黑樓也華麗入鏡。
亞的血液,或許是東歐人的血統,在西歐環境 成長的背景,造就他充滿文化撞擊的學習歷程
抽象、簡約、大膽 挑戰前人之作
與藝術成就。他的舞蹈學習從古典芭蕾起家, 再接受現代舞薰陶,也曾親赴紐約師從摩斯.
普雷祖卡既喜歡推出全新創作,也常重新詮
康寧漢 (Merce Cunningham) ,並且在自己的
釋 前 輩 藝 術 家 的 名 作, 例 如《婚 禮》(Noces,
舞團成立後不久,特地前往日本學習能劇。靠
1993) 、《羅密歐與茱麗葉》(Roméo et Juliette,
著不同的養分滋長,他對人事物的觀察及看法
1996) 以 及《春 之 祭》(Le Sacre du printemps,
也與眾不同,呈現的作品自然有其獨到特點。
2001) ,都是挑戰前人的具體呈現。他的新創
普雷祖卡現代芭蕾舞團駐紮於法國南部
作品總是以抽象、簡約、大膽為名,即使是以
普 羅 旺 斯 地 區 的 艾 克 斯 (Aix-en-Provence) ,
童話或神話故事為文本的舞劇,也不會效仿傳
有別於一般大眾對普羅旺斯素有的田園風光印
統芭蕾舞劇作法,不願拘泥於固定形式,而
象,艾克斯是個不小的城市,卻不似巴黎市的
是賦予陳年老調一種灑脫不羈的風格,其經
喧囂沸騰。舞團就在擁有千泉之都美號、同時
典範例有曾經來臺上演的《白雪公主》(Snow
也是畫家塞尚 (Paul Cézanne) 故鄉的艾克斯,
White, 2008) 及《一 千 零 一 深 夜》(The Nights,
採集天地靈氣,吸收日月精華,在知名建築師
2013)。這回以中國短篇神怪小說為題材,《壁
魯迪.瑞其歐堤 (Rudy Ricciotti) 為該團設計的
畫》說的故事,讓原始文本中,天馬行空的想
排練場館──黑樓 (Pavillon Noir) 中,打造一
像力度,更加無限擴張。
齣又一齣動人的作品。
23
24
《壁畫》超脫對立的格局, 即便怪力亂神,也是唯美夢幻。
成就一齣精湛的舞劇,除了靈魂人物編舞家外,也
以芭蕾與現代舞交融合一的形式呈現,即使是夢靨
需要借力於其他藝術家的才華,從他過去的作品
也不令人受到驚嚇。據此,《壁畫》超脫對立的格
至今,和普雷祖卡合作的大師,都是當代的經典
局,即便怪力亂神,也是唯美夢幻。
人物。音樂方面,跨文化的「撞樂」向來是普雷祖
有別於傳統芭蕾舞團中強硬的階級制度,普雷
卡擅用的形式,但《壁畫》的合作音樂家──法籍
祖卡的舞者們平起平坐,不受階級規範。他們脫胎
尼 古 拉. 高 丹 (Nicolas Godin) 卻 獨 樹 一 格, 可 能
自古典芭蕾的養成,汲取當代藝術的精華,展現別
用「跨樂」形式較適合形容他的創作風格。他與創
具個人風格的身體美學。在《壁畫》中,男舞者們
作夥伴尚.伯努瓦.敦凱爾 (Jean-Benoît Dunckel)
有時如書生般散發斯文氣息,有時又如曠野旅人般
在凡爾賽共組空氣樂團 (Air) ,曾為電影《愛情不用
瀟灑豪邁;女舞者們則蘊含俏麗與溫柔兼具的傳統
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 及《死亡日記》The Virgin
女性氣質,同時也展現當代新女性的大方氣度。除
Suicides 作 曲。《壁 畫》的 舞 衣 則 由 知 名 時 尚 大 師
了手腳靈活外,每位舞者的延展性、柔軟度、彈跳
阿茲丁.阿拉亞 (Azzadine Alaïa) 操刀,他也曾為
力、奔跑的速度、身體旋轉的形式之多樣化,十足
《一千零一深夜》設計表演服飾。舞台方面,由康斯
彰顯當代芭蕾的氣勢。
坦絲.威瑟 (Constance Guisset) 設計舞台與影像,
普雷祖卡的舞蹈美學可謂為東西交融、古今
艾瑞克.索耶爾 (Éric Soyer) 擔負燈光設計的重任。
互指。在此架構下,「穿越」則是《壁畫》的主要形 式,不僅穿越國界,也穿越時空。在《聊齋誌異》
東西交融、破格迷幻舞《壁畫》
的〈畫壁〉中,來到寺廟中的書生,穿越畫著美人 圖像的畫作,進入另一個世界,與其心儀的女子相
普雷祖卡慣以古典芭蕾為基礎,呈現破格的當代作
會。普雷祖卡依此題材擴大渲染,呼應故事中穿越
品。雖然他的作品曾被冠以情色芭蕾之稱,過去也
畫作的原始想像,讓舞作的呈現,穿越東西文化、
確實有尺度較大的畫面在舊作中出現,但是我更喜
古典舞蹈與當代藝術的籓籬。在他細膩的交織、融
歡將他的作品定位為迷幻芭蕾,特別是《壁畫》中
合後再生的《壁畫》,讓世人在觀舞時,有如乍飲
的情慾流露僅止於曖昧的氛圍,而這樣的表現,確
醇酒般,迅速進入微醺狀態。觀舞後,彷彿令人癡
實更能符合西方社會對東方神祕韻調的想像。從普
醉的餘香久久不散,悸動的心靈也因而隨之持續陶
雷祖卡的角度解讀《聊齋誌異》中的奇幻故事,再
醉著。
(左頁上圖)普雷祖卡結合中國小說與西方芭蕾技巧,融匯成具有強烈奇幻色彩的《壁 畫》。(左頁下圖)女舞者蘊含俏麗與溫柔兼具的傳統女性氣質,同時也展現當代新女 性的大方氣度。 Information
中
25
普雷祖卡現代芭蕾舞團《壁畫》 4.21〈Sat〉14:30 ∣ 4.22〈Sun〉14:30
圖片提供:
︱
撰文:王世偉 、 Ingrid Florin 、 Phia Ménard 、 Jean-Luc Beaujault Sammi Landweer
世藝之窗
當代舞蹈新風潮: 凸顯物質性的有機創作
「如 何 運 用 物 質, 加 強 演 出 給 人 的 感 官 效 果?」這 是 許 多 表 演 藝 術 家 的 創 作 關 鍵。碧娜.鮑許與舞台設計玻濟克 (Rolf Borzik) 和帕布斯特 (Peter Pabst) 就利用自 然素材,建構出令人難忘的壯觀場面,像 是《春 之 祭》Le Sacre du Printemps 的 荒
化腐朽為神奇
蕪塵土、《康乃馨》Nelken 的繽紛花田、 還是《滿月》Vollmond 的巨石與大雨等。 當代的藝術家則越來越重視舞台元素的
舞蹈發展至今,歷經不同時期的風潮與美學思辨,當奇觀式的場景逐 漸被摒棄,歐陸舞蹈創作者如何思索、展現舞蹈的力量?
「物質性」。然而,他們不打算塑造奇觀 式的場景,反而運用物件本身的質感、運 動和變化,去觸動觀者感知、激發他們的 想像。他們刻意保留材質的原始狀態,凸 顯出其隨時可能轉變的有機性。這樣的舞 台實驗不但喚醒了我們對於生活細微的感 觸,也重新定義了藝術的內涵。
26
生動表演和物質變化的對比
的黑色汪洋。除了人工材料,美娜也會使 用天然物質。《P.P.P.》(2008) 就以「冰雪」
睽違舞台多年的加拿大編舞界頑童──達
作為發展舞台動作的主軸。在這場詭異卻
夫.桑皮耶 (Dave St-Pierre) 2017 年推出首
幽默的寓言中,表演者不但用冰球表演雜
部獨舞《虛無》Néant。這部作品中,他透
耍,並用鏟子製造出雪舞紛飛的畫面。 《昨
過身體、影像和物質的互動,表現出自我
日美人》(Belle d'Hier, 2015) 中,美娜則透
分裂的衝突。舞台上,他一下子化身為肆
過物質變化,引申出女性意識的覺醒。舞
無忌憚的金髮丑角,一下子又用蜷曲的身
台上一座座如雕像的冰凍服裝隨著溫度升
軀展現心中的脆弱。為了傳達兩種人格的
高軟化、坍塌,彷彿暗示過去掌握權力的
矛盾,他以挑釁的表演刺激觀眾的感官神
男人已逐漸失勢。5 名女舞者像舊時的洗
經,卻用簡易的物件營造出一股沉靜的張
衣婦,以節奏分明的舞蹈動作,用棍棒槌
力與詩意。
打濕透的衣裳,像要掀起一場女性革命。
戲一開始,坐在台下的表演者把自己
2017 年, 受 卡 塞 爾 文 件 展 (Kassel
包裹在透明防塵套中,而台上則擺設了一
Documenta) 的 邀 請, 美 娜 創 作 了「不 道
個因充氣而不斷擴張的塑膠袋;兩者形成
德 童 話」Contes Immoraux 的 首 部 曲《母
一種截然不同的對比。他也利用塑料製造
親家》Maison Mère。這部作品中,她在現
出繁複的效果:有時候,大型塑膠布作為
場用紙箱和膠帶拼湊成一間搖搖欲墜的組
中,侯德里蒂絲則用咖啡與白色粉末,表
投影幕使用,上面映照出持續變形的塗鴉
合屋,借喻難民在歐洲岌岌可危的處境。
現出原住民面臨現代文明威脅所產生的生
動畫;有時候,它因風扇吹撫,幻化成不 同形狀的生物。透過輕盈的可塑材質,桑
存危機。透過瀰漫的香味與洋溢的節奏, 用純粹物質喚醒意識
彷彿參加了一場與天地對話的通靈儀式。
巴 西 編 舞 家 莉 婭. 侯 德 里 蒂 絲 (Lia
萬物有靈的哲思
皮耶在舞台上創造出千變萬化的動能與奇 幻的視覺感官。
Rodrigues) 讓舞蹈創作介入社會現實,發 用材質變化強調身體政治
展出充滿感性和政治力的作品。近年來,
這一系列強調「物質性」的表演,界於劇
她以女性細膩的思維,處理身體與材質之
場、舞蹈、行為藝術、裝置與造形藝術的
馬戲出身的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 (Phia
間的關係,以自然的力量喚醒觀眾的意
邊界。不同於物件劇場,它們讓操縱物件
Ménard) 在 2011 年推出的兩齣製作中,也
識。在《Pindorama》(2013) 中,她試圖用
脫離擬人化的象徵性,凸顯出物體原有的
利用風扇裝置與輕柔塑料製造出驚人的效
透明篷布,模擬水流的動態。在 6 名人員
動能與生命力。
果:《焚風揚起的舞后》L'Après-midi d'un
的操縱之下,如薄膜般的布面彷彿成了急
它 們 也 不 是 杜 象 (Duchamp) 所 發 展
foehn 中,凝望著人形塑膠袋隨風起舞的
湍的河水,而身陷其中的表演者則讓觀眾
的「現成物」創作 (ready made) ,因為它
畫面,每名觀眾的想像力彷彿飛揚了起
想起無力抵抗自然災害的人類。
們不但沒有解構作者和藝術品的企圖,而
來;《氣 旋》Vortex 中, 男 人 掙 脫 身 上 一
此外,水球也是這齣作品的重要元素
是讓身體介入物質狀態的轉變過程,去營
層層的塑膠束縛後,慢慢顯露出女人的體
之一。演出最後,全裸的舞者在地面上滑
造豐富的感官效果。這類型的有機創作多
態。美娜透過意象性的表達手法,闡述自
行,將布滿整個空間的水球逐一擠破。氾
半源自藝術家在日常生活中細微的觀察與
己變性後的身體解放。
濫的液體與多重的感官,將表演者與觀眾
感受。透過化腐朽為神奇的呈現手法,帶
在 她 最 新 創 作《黑 骨》Les Os Noirs
共同融合在這一場水的祭典之中。《不要
領觀眾用宏觀的角度重新思考人類與世界
中,她用塑膠布將舞台化為一片充滿暗湧
讓天坍陷》(Para que o ccr nao caia, 2016)
萬物之間的連結性。
(左頁圖)巴西編舞家莉婭.侯德里蒂絲 (Lia Rodrigues) 在《Pindorama》(2013) 中,試圖用透明 篷布,模擬水流的動態,如薄膜般的布面彷彿成了急湍的河水,而身陷其中的表演者則讓觀眾想 起無力抵抗自然災害的人類。(上圖)馬戲出身的法國藝術家斐雅.美娜 (Phia Ménard) 利用風扇 裝置與輕柔塑料製造出驚人的效果,《焚風揚起的舞后》L'Après-midi d'un foehn 中,凝望著人形 塑膠袋隨風起舞的畫面,觀眾的想像力彷彿也飛揚了起來。(下圖)加拿大編舞界頑童──達 夫. 桑皮耶 (Dave St-Pierre) 2017 年推出首部獨舞《虛無》Néant ,透過身體、影像和物質的互動,表 現出自我分裂的衝突。
27
2018 Program
三月節目
3
1 Thursday 大
2 Friday
LEXUS 經典饗宴 全本音樂
劇《貓》│ 19:30 │外租
大
LEXUS 經典饗宴 全本音樂
劇《貓》│ 19:30 │外租 ───────────────── 中
顏 華 容 2018 鋼 琴 獨 奏 會 I
《歌舞樂》│ 19:30 │外租
March
節目總表
9 Friday 大
10 Saturday
2018 曾 宇 謙《夢 幻 樂 章 小
大
張正傑親子音樂會《天籟人
提琴獨奏會》 寶島鐘錶 珍琴表
聲》│ 19:30 │外租
獻│ 19:30 │外租
─────────────────
───────────────── 小 《浪漫琴訴》2018
陳郁雯鋼
小 《換氣》2018
高承胤單簧管
獨奏會│ 19:30 │外租
琴獨奏會│ 19:30 │外租
大
大劇院
中
中劇院
小
小劇場
角
角落沙龍
15 Thursday 大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
《康乃馨》│ 19:30 │主辦
忘
忘我廳
16 Friday 大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
《康乃馨》│ 19:30 │主辦 ───────────────── 中 《絕 贊
排
排練室
空
空中花園
戶
戶外廣場
凸
凸凸廳
中 提 琴》孟 克 梅 耶 +
尹威廉 │ 19:30 │外租
28
3 Saturday 大
LEXUS 經典饗宴 全本音樂
4 Sunday 假 日 隨 想 曲 ──《兩 小 無
忘
劇《貓》 │ 14:30、19:30 │ 外
猜》(二胡
租 ───────────────── 中
《幸福真味 XI》2018 徐錫隆
大
LEXUS 經典饗宴 全本音樂
小
2018 NTT-TIFA ──
劇《貓》 │ 12:30、17:30 │ 外
策 略 1 號 劇 團《這 我 可 從 沒 做
宛霖)│ 12:00、15:00 │主辦
租
過》│ 14:30 │主辦
─────────────────
─────────────────
─────────────────
排2
曾維庸、揚琴
杜
2017-2018 歌劇院駐館藝術
中
木笛的奇幻旅程 II 故事音樂
排2
2017-2018 歌劇院駐館藝術
小提琴獨奏會│ 19:30 │外租
家顏寧志五感表演交互實驗工
─────────────────
作坊 4《嗅 ⁄ 味覺》│ 14:00 │主
作 坊 4《嗅
辦
主辦
小
2018 NTT-TIFA ──
會《皮爾金》│ 14:30 │外租
家顏寧志五感表演交互實驗工 味 覺》│ 14:00 │
策 略 1 號 劇 團《這 我 可 從 沒 做 過》│ 14:30 │主辦
11 Sunday 忘
假日隨想曲──《名曲有道
中
樂在其中─佰元音樂會《絲
12 Monday 中
2018 Aureus Duo 金 塔. 邱
14 Wednesday 中
Amosa Duo 單 簧 管 與 鋼
理》白 色 情 人 ~ 夢(數 人 室 內
竹空.翻轉爵士》│ 14:30 │主
佩珊長笛二重奏 │ 19:30 │外
琴二重奏──首度來台音樂會
樂)│ 12:00、15:00 │主辦
辦
租
│ 19:30 │外租
───────────────── 排1
─────────────────
2017-2018 歌劇院駐館藝術
小
古典音樂沙龍講座《聽見海
頓》│ 19:30 │主辦
家顏寧志五感表演交互實驗工 作 坊 4《嗅 ⁄ 味 覺》│ 14:30 │ 主 辦
17 Saturday 大
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
《康乃馨》│ 14:30 │主辦 ───────────────── 中
奏 出 福 爾 摩 沙 2018 年 新 秀
崛 起 系 列 [ 陳 涵 ] │ 14:00 │ 外
中
德 奧 經 典 三《非 凡 與 恢 宏
───────────────── 假日隨想曲──《聽見!臺
24 Saturday 大
2018 朱 宗 慶 打 擊 樂 團《告
小 〔NTT-TIFA 科 藝 新 觀 點 講
──奈斯托洛維奇與五明佳廉》
白》│ 14:30 │外租
座〕在美麗新世界下──談科技
│ 19:30 │外租
─────────────────
與人文的永恆追尋
───────────────── 小
許珮娟長笛獨奏會 2018《樂
遊歐洲》│ 19:30 │外租
租
忘
18 Sunday
2018 NTT-TIFA ──失重舞
講 者:張 嘉 淵(廣 達 電 腦 股 份
團《黃金 E 空間》│ 14:30 │主
有限公司技術長)│ 14:30 │主
辦
辦
中
───────────────── 忘
假日隨想曲──《薩克思想
灣 的 美 好》(大 甲 愛 樂 室 內 樂
三重邏輯音樂會》(有你薩克斯
團)│ 12:00、15:00 │主辦
風)│ 12:00、15:00 │主辦
29
25 Sunday 大
擬 音 真 藝 2018 │ 14:30 │
外租 ───────────────── 中
2018 NTT-TIFA ── 失重舞
團《黃金 E 空間》│ 14:30 │主 辦
四月節目
4
1 Sunday 大
台南人劇團
《Re/turn》│ 14:30 │外租 ───────────────── 中
2018 NTT-TIFA ──
梵松.居彭《立體.境》 │ 14:30 │主辦
April
26 Monday 小
古典音樂沙龍講座《聽見海
頓》│ 19:30 │主辦
14 Saturday 中
2018 NTT-TIFA ──
克 里 斯 汀. 赫 佐《趨 近 黑 暗》 │ 14:30 │主辦 ───────────────── 小
2018 NTT-TIFA ──
梅 田 宏 明 身 體 田 野 計 畫《勾 勒》│ 14:30 │主辦 ───────────────── 忘
假日隨想曲──《來聽鋼琴
說 故 事》(鋼 琴 ⁄ 陳 子 雲、 說 書 人 ⁄ 吳今馨)│ 12:00、15:00 │ 主辦
31 Saturday 中
22 Sunday
2018 NTT-TIFA ──
梵松.居彭《立體.境》
大
明華園戲劇總團 正港台客
│ 14:30 │主辦
武俠《俠貓》│ 14:30 │合辦
─────────────────
─────────────────
小 〔NTT-TIFA 科 藝 新 觀 點 講
中
普雷祖卡現代芭蕾舞團《壁
座〕臺灣社會創新發展趨勢
畫》│ 14:30 │主辦
講者:唐鳳(行政院政務委員)
─────────────────
│ 14:30 │主辦 ───────────────── 忘
假日隨想曲──《唱我們的
小 《音 樂 家 也 瘋 狂》── 瘋 狂
好玩音樂童樂會 古典魔力客音 樂文學小劇場│ 14:30 │外租
歌》(拾 樂 合 唱 團)│ 12:00、 15:00 │主辦
30
6 Friday 大
美女與野獸電影交響音樂會
│ 19:30 │外租
7 Saturday 大
2018 音契敘事樂篇《這空白
8 Sunday 小
2018NTT-TIFA ── 歐拉.
大
富邦身心障礙才藝獎音
的 一 天》│ 15:00、19:30 │ 外
瑪齊耶斯嘉《手足舞蹈音樂會》
樂 會《勇 抱 生 命 藝 溢 非 凡》
租
│ 19:30 │主辦
│ 14:30 │外租
─────────────────
─────────────────
─────────────────
中
2018 NTT-TIFA ──
忘
假 日 隨 想 曲 ──《琴 聲 合
克 里 斯. 瓦 東 克《I/II/III/IIII》
鳴》(聲 樂
│ 14:30 │主辦
陳 敏 華、 中 提 琴
李 秀 芬、 鋼 琴 許 漱 卿)
│ 12:00、15:00 │主辦
中
2018 NTT-TIFA ──
克 里 斯. 瓦 東 克《I/II/III/IIII》 │ 14:30 │主辦 ───────────────── 小
2018NTT-TIFA ── 歐拉.
瑪齊耶斯嘉《手足舞蹈音樂會》 │ 14:30 │主辦
15 Sunday 中
2018 NTT-TIFA ──
克 里 斯 汀. 赫 佐《趨 近 黑 暗》
18 Wednesday 小
2018 李 亭 儀 鋼 琴 獨 奏 會
│ 19:30 │外租
│ 14:30 │主辦 ───────────────── 小
21 Saturday 大
明華園戲劇總團 正港台客
美藝.印象之五重奏經典巡
武俠《俠貓》│ 19:30 │合辦
禮《弦樂四重奏與他的朋友們》
─────────────────
│ 19:30 │外租
中
普雷祖卡現代芭蕾舞團《壁
畫》│ 14:30 │主辦
2018 NTT-TIFA ──
小
───────────────── 忘
假日隨想曲──《時分.午
梅 田 宏 明 身 體 田 野 計 畫《勾
後─大唐箏語》(大唐箏樂團)
勒》│ 14:30 │主辦
│ 12:00-15:00 │主辦
28 Saturday 大
2018 NTT-TIFA ──
29 Sunday 中
2018 NTT-TIFA ──
大
2018 NTT-TIFA ──
中
2018 NTT-TIFA ──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阿比查邦主題電影院《華麗之
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阿比查邦主題電影院《華麗之
放 映 劇 場《熱 室》│ 13:30、
墓》│ 16:30 │主辦
放 映 劇 場《熱 室》│ 13:30、
墓》│ 19:30 │主辦
16:30、19:30 │主辦
─────────────────
16:30、19:30 │主辦
───────────────── 中
2018 NTT-TIFA ──
阿比查邦主題電影院《阿比查 邦短片選集》│ 10:30 │主辦
31
忘
假 日 隨 想 曲 ──《繽 紛 隨
響》 (豐原高中校友管樂重奏團) │ 12:00、15:00 │主辦
───────────────── 中
2018 NTT-TIFA ──
阿比查邦主題電影院《阿比查 邦短片選集》│ 10:30 │主辦
│大師足跡│
剛彩排完的休息室,身體還喘不過氣的空檔,趁隙訪問了驫舞劇場的三位核心關鍵人物 ── 蘇威嘉、周書毅、陳武康,談談在歌劇院這 座充滿各樣可能的洞穴裡,他們各自最喜歡的空間。話匣子一打開,空氣中瞬時流瀉了幾種不同顏色的繽紛語調,妙語如珠、聰穎慧黠、 古靈精怪,三種性格,三種情感,三種答案,唯一不變的是從他們的眼神中感覺得出來的那份 ── 對於熱愛舞蹈的執著;而這樣的執著, 連結著坦誠、率真、自信,令人感覺到生命的美好,最有趣的是,你絕對可以在這些照片當中,看見他們自己的樣子 !
周書毅/小劇場 「小劇場,尤其是通往小劇場的路,對我來說意義深遠。」 剛剪去長髮的書毅很堅定地說著。在這個空間呈現的演 出,通常帶著點實驗性質,舞台上舞台下距離很靠近,「最 棒的是創作者和觀賞者的關係也很親密,這一點一直很吸 引我。」這個地方,是許多當代編舞實驗的起點,也是觀眾 欣賞現代舞的神祕空間,值得大膽勇敢地探索,不停創造 屬於自身的獨特體驗,而歌劇院的小劇場位於地下室,正 好與這樣的精神不謀而合 !
蘇威嘉/凸凸廳 「身為一個舞者,就是要能夠隨時被 take!」輕鬆搞笑卻又認 真無比的威嘉,有著一種促使人們變得健談的氣息。特別 是當他奮力一躍而上、拔地而起的當下,這個畫面讓人相 信:他是真的很喜歡凸凸廳;他稱讚這裡的曲線非常漂亮, 極簡中又帶著一種奇妙的未來感,因為創作而有機會在這 裡獨處時,感覺非常好,像是乘坐了一艘太空船出發,身 歷其境,激發自己許多想像力,雖然和一般的空間相比, 凸凸廳的限制比較多,「但我認為正因為喜歡,更要努力 與限制好好相處。」
陳武康/二樓廊道 「我喜歡待在二樓,整個空間型態很不單一,很舒服,讓人 感覺非常放鬆。」若不是親眼目睹武康上一秒還正在探討投 影的劇作台詞邏輯是否合理,下一秒立刻把紅毯迴旋梯當 成布景跳起舞來,身體力行「整個歌劇院都是我的舞台」, 很難相信一個人要怎麼同時如此分裂卻又萬分合理。歌劇 院二樓挑高設計的寬敞空間除了演出時管制外,平時多半 開放讓每一位入館民眾親身駐足感受這裡的氛圍,「當你 望著牆上投影,讀詩,沉思,就有種轉頭就可能會遇見誰 的浪漫。」
撰文:Nina Chiu ︱攝影:拉風攝影
32
│表演介紹│
歌仔戲遇上現代劇,跨界搬演台客武俠戲
正港台客武俠《俠貓》 ── 明華園戲劇總團
大
4.21〈Sat〉19:30 ∣ 4.22〈Sun〉14:30
跨界就像是一劑回春藥,讓明華園這個已經 89 歲 的歌仔劇團變得酷又新潮。
33
「林少貓」這個從地痞流氓變抗日英雄的角色, 帶點韋小寶不按牌理出牌的調調。他大膽將原著
自 2017 年推出改編自洪醒夫的短篇小說作品
中,孫中山、霍元甲、黃飛鴻等正派英雄的角色刪
《散戲》、以路寒袖詩集為靈感的《愛的波麗路》頗
去,強調林少貓反英雄主義的魅力。黃致凱站起身
受好評,這回,明華園改編了施達樂的作品《小
來,比手畫腳打趣說道:「原本歌仔戲演員習慣唱
貓》,推出「台客武俠劇」《俠貓》。在這部本於臺
完台詞,就不動了,像被按下暫停鍵一樣,把焦點
灣抗日英雄林少貓故事的「古冊戲」中,傳統戲曲
留給唱戲的人,但我把現代劇流動的元素放到歌仔
與本土文學相遇,宋江陣、流民拳、竹篙湊菜刀 ……
中。對我來說,《俠貓》更像是一齣有歌仔戲元素
都上場了,孫翠鳳退居綠葉,讓新一代當家小生陳
的臺語音樂劇。」
子豪成為明華園難得正港男(兒身)主角。同場飆
既然以音樂劇的概念思考,音樂,當然是最值
戲的不僅有歌仔戲演員、現代劇演員,還有流行歌
得琢磨的部分。黃致凱找來三金音樂人柯智豪操刀
手管罄和錦雯,組合充滿新鮮感,看似風馬牛不相
──電影《血觀音》的幕後配樂,製作過許多流行
及卻又出奇對味,而炒出這一鍋好菜的,除了明華
專輯,近期除了負責臺北 101 新年大秀張惠妹的編
園,還有故事工廠的導演黃致凱。
曲,還曾打造過爵士歌仔戲。出身大稻埕的他,廟
「我 不 敢 說 這 是 顛 覆。 所 謂 顛 覆 是 你 不 認 同
會文化的底蘊很深,也深諳歌仔戲南北管樂曲的迷
它,要換另一個角度去詮釋。但對於歌仔戲我是認
人之處。《俠貓》中,陳達的思想起、歌仔戲的音
同的,我記得第一次看明華園,才發現歌仔戲原來
樂與編腔、弦樂等在他手中信手拈來,每個樂器都
這麼活潑、這麼好看,劇情緊湊,布景和服裝都好
像在訴說一個故事,音樂讓這個民間傳奇有了更細
精緻 ……」黃致凱細說他對歌仔戲的一見鍾情。
膩的情感張力,也讓明華園再次讓人耳目一新。
011
2018 Mar.Apr.
A Theater for Arts and New Lifestyle
《壁畫》當中國文學遇上法國迷幻芭蕾∕《I/II/III/IIII》 驚悚又優雅的機械天鵝之歌∕《手足舞蹈音樂會》隔空 演奏、與琴共舞的音樂會∕《趨近黑暗》領略並肩齊舞 中稍縱即逝的意象∕《勾勒》數位科技如何與舞蹈共 舞?∕《黃翊與庫卡》啟動科技與生命的連結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參透」洞穴的劇場之旅────泰國中生代電影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熱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