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院沙龍《鄭嘉音談偶戲》節目單

Page 1

© 陳又維

2021

10.18 小劇場

演出長度|講座全長約120分鐘,無中場休息 主辦單位|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臺中國家歌劇院 主辦單位保留節目異動權利。

11.8

MON. 19:30-21:30


01

嘉音談偶 我的「同溫層」是一群偶戲工作者,我們有一些奇怪的「癖好」,走在路上看到什麼東西都像 臉,比如說建築物的窗戶、水龍頭、車燈啊,然後喜歡撿一些奇形怪狀的廢棄物,總想著之後這 個可以做偶的手臂啊、頭什麼的,看到沒見過的新材質、新零件,就會拿起來掂一掂、捏一捏、 折一折,看看硬度、彈性、耐受度等,因為之後可以用在偶的某個關節處。 我們做的事情,是在歷史上存活了兩千五百年的古老藝術,可以說,在人類的文明中,一直有著 「偶」的陪伴,在祭儀、在玩具、在表演娛樂中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著。一路走來,科技的進展也 明顯影響著偶戲藝術的創新,此時此刻,我們可以看到,偶給人的既定印象正在被打破,當代偶 戲家的創作風貌多元,比如說,利用物件的形體特色以具有裝置性的方式做一種介於「展」與 「演」之間的呈現、以即時影像可以改變觀眾觀看視角的操控感融入演出,更可以預期可能在不 久的未來,操偶師可能在手機上滑滑滑,就可以操控戲偶了! 但不管未來3D列印、電腦建模打版是否會取代傳統手工藝的竹編拓紙、木雕等,偶戲吸引人的本 質仍舊是不會變的。人類愛作夢,我們喜歡將夢想中形象創造出來,經由精密的操控建構一個裝 載奇想的世界,然後,分享!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藝術總監


02

關於《鄭嘉音談偶戲》

10.18 (一)

東方vs.西方 ─ 偶戲環遊世界 #偶戲從哪裡來?

#西方跟東方的偶戲有相似之處嗎? 偶戲,在世界各處起源於傳遞神話史詩、宗教儀式與貴族娛樂等不同場合,形成深具文化特色的表演類型。 本場次從世界偶戲談起,由偶戲的歷史溯源想像過去偶戲在各國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並從東、西方文化特色切入,看偶戲如何相互影響、傳播與融合,形成今日世界偶戲的風貌。 對談人:羅斌(Robin Ruizendaal) 與談來賓:薛熒源、張雪香

示範演出:錦飛鳳傀儡戲劇團折子戲《祥獅獻瑞》、《童子戲球》、《戲夢人生》、《財神報喜》 演出人員:薛熒源、張雪香

10.25 (一)

傳統vs.當代 ─ 布袋戲的當代浪潮 #印象中完全不一樣的布袋戲

#臺灣傳統布袋戲如何結合西方偶戲,讓外亞維儂藝術節觀眾深深著迷? 金光、霹靂是一般耳熟能詳的布袋戲代名詞, 布袋戲作為臺灣最夯的傳統偶戲,精采當然不只如此! 本場次將由從臺灣布袋戲發展小史開始,了解布袋戲在臺灣的演變,與當代創新風貌。 與談人柯世宏將以真快樂掌中劇團創新的代表作品《孟婆.湯》、《一丈青》、《王爺飯》為例, 帶您看見傳統偶劇團的當代探索,並欣賞代表臺灣參與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的作品《孟婆.湯》演出。 對談人:柯世宏 與談來賓:柯世華、劉毓真 示範演出:真快樂掌中劇團《孟婆.湯》片段 演出人員:柯世宏、柯世華、劉毓真


03

11.01 (一)

東方vs.西方 ─ 偶戲環遊世界 #偶戲在當代有什麼獨特的表現形式? #欣賞當代偶戲視角大剖析

偶戲已成為當代劇場中廣泛應用的重要元素, 偶戲的驚奇特質,結合科技能夠為演出空間創造神話般的幻象; 著名的法國皇家豪華劇團(Royal de Luxe)將整個城市視為舞台,

以大型吊車與卡車推動巨型大偶,將真實世界轉化為《格列佛遊記》的小人國,令許多觀眾印象深刻。 當代偶戲不再單純直指戲偶的演出,更成為新型態的表演藝術類型。 本場次將探究「偶」如何做到人所無法達成的表演效果, 深入淺出介紹當代偶戲多變的形式與風貌:人偶同台、物件介入、跨界融合, 帶您飽覽令人驚奇的當代偶戲劇場最新樣貌。 對談人:耿一偉 與談來賓:何睦芸、林曉函 示範演出:《這裡什麼都沒有》 演出人員:何睦芸、林曉函

11.08 (一)

職場甘苦談 ─ 作為一個偶戲工作者 #為何偶戲工作者常有鑽研細節的龜毛個性,以及超乎想像的觀察力? #創作、操偶、製偶工作「三位一體」可能嗎? 本場次邀請3位優秀的偶戲工作者, 暢談「操偶演出」、「偶戲編導」、「製作戲偶」經驗; 在臺灣尚未有正規偶戲訓練的時候,身為操偶師與製偶師,如何自我鍛鍊與挑戰; 並從兩個不同風格的當代作品:東方極簡美學《剪紙人》、北歐精緻懸絲偶《快樂王子》, 談戲偶設計與人偶同台演出的詮釋。 對談人:葉曼玲 與談來賓:劉毓真、邱米溱 示範演出: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快樂王子》片段 演出人員:劉毓真、邱米溱


04

策劃暨主講 鄭嘉音

張瑞宗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藝術總監,亞洲最具代表性的當代偶戲導演之一。1989 年參與蘭陵劇坊演員訓練開始踏入劇場。1999年取得美國康乃迪克大學偶戲 碩士。以跨文化視野及跨領域美學創意探索人、偶同台表演與觀眾對話的各 種可能,為國際間少數同時能跨越多種戲偶形式,集偶戲導演、戲偶設計製 作、表演於一身的創作者。作品多次入圍或提名台新藝術獎,並受邀至十多 個國家演出,長期致力於國際偶戲交流策展與專業偶戲人才培訓,為臺灣當 代偶戲發展史上的開拓先鋒。

對談人 羅斌

Robin Ruizendaal

荷蘭萊登大學漢學博士。編導超過20齣現代和傳統臺灣偶戲音樂劇,這些戲 碼曾於全球三十多個國家演出。2000年至2020年間擔任臺北的台原亞洲偶戲 博物館館長及台原偶戲團的藝術總監。因為在世界各地推廣臺灣偶戲,獲選 為臺北市榮譽市民,並於2019年獲得臺法文化獎。

柯世宏 真快樂掌中劇團行政總監與戲偶演師、美國康乃迪克大學偶戲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碩士。為臺灣布袋戲女演師江賜美女 士之長孫,近年來參與國內外藝術節的演出與國際偶戲研習,一方面推廣臺 灣布袋戲精緻之美,一方面學習西方偶戲,希望在傳統偶戲與現代偶戲的衝 擊下,對布袋戲激發新的契機。

耿一偉 現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與國立臺灣藝術 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曾任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2012年至2017年), 倪匡科幻獎首獎得主,獲頒德國在臺協會「德臺友誼獎章」、法國「藝術與 文學騎士勳章」。著有《羅伯.威爾森:光的無限力量》、《動作的文藝復 興:現代默劇小史》等,譯有《劍橋劇場研究入門》、《空的空間》等。

葉曼玲 東海大學美術系畢業,繪本作家及戲偶造型設計師。2005年起長期與無獨有偶 工作室劇團合作,近期亦參與拾念劇集《蓬萊》、真快樂掌中劇團×無獨有偶 工作室劇團《My Puppet My Life》、心心南管樂坊×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南 管時光機》等戲偶設計。繪本作品多次得到信誼幼兒文學獎,《小棉花》入選 國際繪本比賽dPICTUS的The Unpublished Picturebook Showcase 2項目。


05

劇團介紹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1999年創立,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秉持「無物不成偶」的創作觀點,打造臺灣當代偶戲劇場的新 風貌,以魔幻哲思的變身美學開創獨特的劇場敘事。作品風格充滿創意的造型以及詩意的演繹能 力,並以各種跨領域合作,開發「人」所不能為的自由想像空間。 作品多次提名及入圍台新藝術獎,並經常於臺北藝術節、兩廳院國際劇場藝術節、法國外亞維儂 藝術節、美國綠山偶戲節等國內外重要藝術節演出,足跡遍佈歐、亞、美30座城市。2013年於宜 蘭縣五結鄉創立「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為亞洲最具規模的偶戲創發平台。

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創立於1920年,位於高雄市阿蓮區,是臺灣唯一的職業傀儡戲劇團。父子孫四代(薛朴、薛忠 信、薛熒源、薛翊揚)相繼傳承已有百年的歷史,在繼承的基礎上各自有所發展與創新。「錦飛 鳳」,擅長宗教儀式及文化場展演,經常活躍於國內外的表演舞台,多次受邀赴美國、匈牙利、 法國、比利時、盧森堡、奧地利、日本、中國、加拿大、西班牙、印度、德國等地參與國際性藝 術節的演出,深獲好評。 劇團亦致力於傳統傀儡戲的傳承、推廣、保存、發揚,多年來於在地國中小學擔任校園傀儡戲社 團指導老師,長期投入藝術教育文化傳承工作,且帶領學生參加全國學生創意戲劇比賽,年年榮 獲佳績,至今仍在鄉里傳為佳話。

真快樂掌中劇團 三代同堂的家族劇團。創辦人江賜美女士,為臺灣第一代布袋戲女演師,現今以88歲高齡,繼續 從事布袋戲的演出與創作。傳子柯加財,從事布袋戲之編導及主演五十餘載,為臺灣重要布袋戲 演師。第三代柯世宏與柯世華傳承掌中藝術及參與國內外藝術節的演出與國際偶戲研習,一方面 傳承臺灣布袋戲精緻之美,一方面學習西方偶戲,希望在傳統偶戲與現代偶戲的衝擊下,對布袋 戲有新的契機。近年第三代的布袋戲跨界與跨媒材的演出形式,受到廣大的迴響與喜愛。目前一 家三代傳承,共同為本土掌中戲文化延續而努力的優秀成績,在臺灣掌中戲界傳為佳話。 2018年真快樂掌中劇團以《孟婆.湯》代表臺灣參與法國外亞維儂藝術節,將布袋戲表演藝術推 展至國際重要舞台,及入圍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作品,並以《孟婆.湯》榮獲第29屆傳 藝金曲獎「最佳團體年度演出獎」。


06

與談來賓暨演出人員 薛熒源 從藝40年,12歲起由父親薛忠信傳授表演技藝,25歲接任錦飛鳳傀儡戲劇團 第三代團長並開啟演藝生涯,為求精進木偶表演藝術,2001年起跟隨泉州提 線木偶大師林文榮習藝,2006年正式拜入林文榮大師門下,成為第一位正式 拜師入門的學生,亦屬黃奕缺大師門下的徒孫之一。除專研懸絲傀儡戲創 作、表演、教學,並經常率團於國內各地巡迴演出及出國參與國際藝術節表 演活動,目前為臺灣傀儡戲重要的職業演師,亦是最為活躍的新生代演師。

張雪香 從藝20年,22歲嫁入錦飛鳳傀儡戲劇團的家族,擔任團長夫婿薛熒源的助 手。2002年受邀前往歐洲3國巡迴演出而正式開啟演藝生涯,為求精進木偶表 演藝術,2006年起跟隨泉州提線木偶大師林文榮習藝。現任劇團專職行政總 監及演師,擅長道具製作及團體互動,隨團參與國內外巡迴演出及校園教學 已有2,500場以上的經驗,是劇團中創作、表演、教學的靈魂人物,目前為臺 灣傀儡戲唯一的職業女演師。

柯世華 真快樂掌中劇團江賜美女士次孫。從小在戲團中長大,對於掌中戲有深厚的 興趣,退伍後積極投入掌中戲的演出,目前在劇團擔任木偶演師與藝術行 政,並經常與現代偶劇團合作,對布袋戲產生不同的詮釋。近年擔任製作人 作品:臺灣戲曲中心2019再現看家戲系列《怪俠紅黑巾—陰陽鬼之戀》、 《一丈青》、《王爺飯》。


07

劉毓真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表演組畢業,現為自由偶戲與劇場表演工作者。 2006年開啟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合作,細膩詮釋人偶同台演出,曾多次 隨團赴國際巡演,近年投入多齣戲曲與傳統偶戲演出。演出作品:無獨有偶 工作室劇團《穿越真實的邊界》、《微塵.望鄉》、《洋子Yoko》等;真快 樂掌中劇團《孟婆.湯》、《一丈青》、《王爺飯》;飛人集社劇團《初 生》;拾念劇集《蓬萊》。

何睦芸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藝術跨域研究所畢業。創作根基於劇場, 遊走於空間、媒材、文字、人群之間。創作類型含括計畫型創作、劇場設 計、纖維工藝等,近年嘗試將藝術投擲於社會現場,思考藝術創作者參與社 會的種種可能。透過自我與他者連結的社群創作中,緩慢建構一個藝術與社 會現實交織的實踐空間。

林曉函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畢業,現為劇場演員,亦擔任編劇、導演、戲劇 教學等工作。劇場作品:末路小花劇團《水管人》、《魔法外套》等;趨勢 教育基金會「趨勢文學兒童劇場」系列編劇、演出、製偶;台南人劇團《浮 生若夢之二手時代》、《海江湧—咱的日子》、《在世界中心叫不到計程 車—於是改搭Uber》等;無獨有偶工作室《微塵.望鄉》、《怪奇馬戲 班》。

邱米溱 現讀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研究所,現代偶戲藝術工作者,包含偶戲創作、 教學、演出、指導、導演等。演出及創作經歷:2021臺灣文博會共創神殿個 人演出;個人創作《箱BOX》、《大象阿公》等;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演出 代表作《夜鶯》、《洋子Yoko》、《快樂王子》等;Bear Theater劇團《無伴 奏》、《艾瑪》;飛人集社劇團2019《黑色微光》;紙風車劇團《白蛇 傳》、《雞城故事》、巫婆系列等。駐村經歷:2021森川里海溼地藝術季駐 村藝術家、2014美國CLEVELAND基金會秋季駐村藝術家。其他經歷:趨 勢教育基金會《玄異筆記》偶戲執行導演、國立故宮博物院《飛船與海怪》 導演助理、臺北兒童藝術節《姆指小英雄》現場音效製造演員、森焱堂創意 幾米繪本《忘記親一下》偶戲指導、O劇團執頭偶工作坊講師、斜槓青年創 作體光影工作坊講師。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