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規劃比喻成烹飪,有人喜歡做中式料理,有人喜歡做法式料理,更多人喜歡做義式料理。一套
年贏得亞太青年大賽冠軍後,在高雄演出首場 獨奏會的記憶歷歷在目。不得不說,我的職業生涯起步的確有些「曾經滄海難為水」,腦海中的 獨奏會場景,似乎與人們在書上讀到李斯特狂想曲式演奏生涯相吻合。當時有幸賽事告捷,獨奏 也會獲得許多宣傳機會,前來聆賞的人超過了演奏廳內的容納人數,並在演奏廳周圍形成了大排 長龍的盛況,讓我初次感受到聽眾的支持與熱愛,也成為我最難忘的時刻。這不僅僅是虛榮感, 而是覺得有一群聽我講故事的聽眾,實在令人心滿意足。 在音樂道路上,我曾探索過不同的方向。於臺灣就讀音樂班時,除了學習鋼琴,也學習了小提 琴,在小學的樂團課,指揮會要求擔任樂團首席的我,站上指揮台對著樂團比劃雙手,我不確定 是否因此激發了這方面的興趣,但卻令我更加熟悉指揮的表達形式。進入國中後,師事臺北市立 交響樂團的指揮名家陳秋盛老師,建議我成為一名指揮家,更能淋漓盡致地發揮才華。我們經常 一起從總譜彈奏開始,與學長呂紹嘉共同練習,陳老師也會讓我自己指揮樂曲。除此之外,陳老 師經常帶我們去聽音樂會、欣賞歌劇和觀摩管絃樂團排練,這些經驗,成為我在音樂學習的道路 上,最寶貴的養分。
對許多人來說,樂團指揮是權力的象徵,因為樂團發生的一切都由你掌控。雖然這對許多人來說 可能是雀躍無比的一件事,但對我來說,卻彷彿失去了表達上的親密感,另一方面,則是很難控 制 75 位音樂家發出來的聲音,我無法控制他們的所作所為。然而,獨奏演出至少可以為自己所做
答了我人生中許多時刻的某些困惑,
年疫情初期,我被困在費城長達
透過網路尋找出路來理解新世界,並學習在新環境中謀生,我反而覺得這是一個能夠反思個人生 活的絕佳時期,我也花了很多時間藉由視訊授課,努力培養才華洋溢的音樂家對音樂的理解。更 重要的是,疫情的開端似乎冥冥中成為了一個契機,讓我有更多休息的時間,並解決自身的健康 問題。 2021 年初,是緣分將我帶回了臺灣,本來是想尋求臺灣精良的醫療協助,醫生卻說在手術 前我應該舉辦獨奏會,匆促之下,老天眷顧,正好有場館可供使用。一開始,我對於獨奏會的曲
第三場獨奏會探索了情感的極端,聚焦在描述愛與死亡的歌劇。然而,這一場音樂會不僅是透過 浪漫的鏡頭窺看,還以拉威爾非常冷調、深具冥想氛圍的《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揭開音樂會序 幕,並以梅湘有關普世之愛的彌賽亞信息奏出尾聲。在這中間,我們審視了對楊納傑克影響甚鉅 的殘酷真實人生事件,進而讓他譜出那直面死亡的強烈凝視。 生而為人,我們無法逃離死亡的現實,許多人卻避而不談,還有人直接跟我說過選這樣的音樂太 病態了。然而,回想我的人生,有太多在鬼門關前徘徊的時刻,如果沒有直視死亡的勇氣,我想 我無法克服人生中的諸多障礙。雖然我接下這系列音樂會的挑戰,可能會要了我的命,但我認為 讓音樂充分彰顯出人類無窮的潛力和韌性是相當值得的一件事。
首場《劉孟捷鋼琴獨奏會》所有作品皆來自李斯特《巡禮之年》與《詩意與宗教的和諧 》。前者 是作曲家長年浸淫各種藝術,以音樂抒發感懷的心血結晶。李斯特當年和達古夫人 ( Marie d'Agoult )私奔旅行期間,從山光水色、建築史蹟、藝術作品中印證閱覽,獲得更深刻的感想與 思考 。《巡禮之年》前二卷正是這段時期的紀錄,描寫客觀景物也刻畫人性內心的豐富層理。 較之《第一年:瑞士》,《第二年:義大利》取材更多元,從繪畫、雕塑、文學一路走來,是 心靈與智慧的旅行。第 1 首〈婚禮〉來自拉斐爾名作,曲風一如畫作甜蜜溫馨。第 4 至 6 首是李斯 特將其於 1846 年出版的歌曲《三首佩脫拉克十四行詩》改為鋼琴獨奏版,不只將聲樂表達完全 融入鋼琴語法,更以細膩的色彩、和聲與音響變化,呈現深陷愛情中的詩人,對意中人的各種 情感,成就更上層樓。 至於〈但丁讀後感〉,靈感主要來自但丁《神曲》〈地獄篇〉的「雷米尼的法蘭契絲卡」( Francesca d a Rimini )故 事 。「法蘭契絲卡和保羅的靈魂哀號著,他們彼此相愛,靈魂卻受盡折磨,其腦 海偶爾充斥著愛慾卻無法接觸彼此,有什麼比在悽慘境遇裡回憶相愛美好更令人痛苦?」李斯 特重現地獄風暴與辛酸愛情,曲終更以超絕琴技打開天國大門,讓情人脫離苦海,每每令聽者 動容。如此高超技巧要求,也出現在《第二年補遺:威尼斯與拿坡里》。鋼琴家要如歌者吟唱, 還要瘋狂起舞。狂熱又邪氣的〈塔朗泰拉舞曲〉,足稱所有鋼琴家的夢靨。 《第三年》是李斯特晚年所寫,反映其宗教感懷,筆法也有所改變 。〈艾斯特莊園的噴泉〉譜 上引用聖經,既有細膩水花描寫,和聲運用更領先時代,堪稱法國印象派先驅。李斯特一生篤 信天主教,他以拉馬丁( Alphonse de Lamartin e )同名詩作發想的〈孤寂時領受神的恩典〉,開 頭即以詩句中「淹沒我的平靜」為靈感,設計出流水般伴奏。全曲既如祈禱也如冥想,是李斯 特最著名的宗教靈感創作。
蕭邦是史上性格最特別的作曲家之一,也是自邊陲征服主流,還能名揚世界的第一人。他下筆 精雕細琢,融合古典與浪漫精神,更為作曲與鋼琴技法帶來革命性的新觀點。綜觀其一生創 作,能完整反映其各階段寫作風貌的曲類,大概就屬馬祖卡舞曲與夜曲,後者可謂蕭邦發自內 心的詠嘆,強調觸鍵、踏瓣與歌唱,展現對音色、旋律、裝飾和聲音控制的不斷追求。
一如蕭邦的 24 首前奏曲,拉赫瑪尼諾夫的 24 首前奏曲也使用 24 個大小調,然而他每曲皆有完整 獨立性格,和蕭邦以小曲組合成長篇套曲不同。其中作曲者自己的最愛,是 B 小調前奏曲,創作 靈感來自瑞士畫家布克林( Arnold Böcklin )的《返回》( The Return )。這是拉赫瑪尼諾夫前奏曲 中篇幅最長的一首,不只呈現豐富寫作技巧,中段音域更涵蓋整個鍵盤,是大鋼琴家寫給後世 大鋼琴家的經典傑作。
三場音樂會的最終場,曲目緊扣愛情、死亡與生命,雖然有些僅是意象而非實際內容:拉威爾 名作《悼念公主的帕凡舞曲》並非真的悼亡,曲名只是「這些字放在一起念起來好聽」,但演 奏者當然可有自己的哀愁想像。舒曼的 3 首浪漫曲是克拉拉要求他題獻給自己的創作,「我是你 的新娘 […] 中間那首,一曲最美妙的愛情二重唱 。」這的確是舒曼寫過最柔情的音樂,寫在升 F 大調上更有悠遠靈思。楊納傑克的奏鳴曲來自實際政治事件給予的衝擊,第二樂章寫死亡與昇 華,筆法獨步古今。同樣來自政治衝擊,李斯特的〈葬禮〉則有對匈牙利祖國的深刻情感,中 段令人動心駭目的左手八度,殘酷悲涼,亦是鋼琴文獻中最著名的段落。 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終曲,因為李斯特的命名而被稱為《愛之死》。這是李斯特最忠 實、最具靈感的改編之一。華格納的譜曲手法也帶給西班牙作曲大師葛拉納多斯諸多啟發。他 的《哥雅畫集》樂思即興隨想,又以相同主題環環相扣 。〈愛與死:敘事曲〉是最戲劇化的一 曲,也是曲集情感核心。兩曲接連欣賞,靈魂彷彿被淘洗一遍。
3 場音樂會以梅湘《聖嬰耶穌二十凝視》作結。作曲家謂此曲集是「對耶穌誕生的冥想和凝視, 包括:難以言喻的上帝天父的凝視,集各種愛意於一體的教堂凝視,喜悅聖靈之驚奇的凝視, 處子瑪利亞極致溫柔的凝視,以及天使、聖人、和非物化的、極具象徵意義創造物(時間、高 處、寂靜、星星和十字架)的凝視。」整部作品由 20 首曲子構成,彼此共用數個固定主題,曲中 也有對梅湘極為重要的「鳥歌、教堂鐘聲、漩渦、鐘乳石、星系、光子,以及諸多聖人的寫 作」等等,是 20 世紀最重要的鋼琴音樂之一,妙不可言的奇幻旅程。第 15 曲是極溫柔抒情的
〉,是作曲家以上帝主題譜出的溫柔搖籃曲。第 20 曲〈愛之教堂的凝視〉則有 不可思議的技巧與聲響奇觀。梅湘以音符建構巍峨教堂,果然是足以作為曲集結尾的非凡手筆。
蕭邦四首夜曲: B 大調,作品 9 之 3
F. Chopin Nocturne, Op. 9, No. 3, B major Nocturne, Op. 15, No. 3, G minor Nocturne, Op. 32, No. 2, A flat major Nocturne, Op. 48, No. 1, C minor
G 小調,作品 15 之 3 降 A 大調,作品 32 之 2 C 小調,作品 48 之 1
拉赫瑪尼諾夫: B 小調前奏曲,作品 32 之 10 《樂興之時》作品 16
S.Rachmaninoff Prelude, Op. 32, No. 10, B minor Moments musicaux , Op.16 No.5, Adagio Sostenuto, D flat major, No.6, Maestoso, C
第 5 首,降 D 大調,綿延的慢板 第 6 首, C 大調,莊嚴的
Ravel: Pavane
Schumann: Romance, Op. 28 , No.
Janá č ek: Sonata <1.X.1905>
F sharp major, from Drei Romanzen
Granados: ‘El amor y la muerte: Balada’ from Goyescas
中場休 息
F. Liszt: ‘Funerailles’ from 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O. Messiaen: ‘Le Baiser de l'Enfant-Jésus’ from 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ésus
F. Liszt/R. Wagner: ‘Isoldens Liebestod’ from Tristan und Isolde 李斯特:〈葬禮〉,選自《詩意與宗教的和諧》 梅湘:〈耶穌聖嬰之吻〉,選自《聖嬰耶穌二十凝視》 梅湘:〈愛之教堂的凝視〉,選自《聖嬰耶穌二十凝視》
O. Messiaen: ‘Regard de l'Eglise d'Amour’ from 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ésus
出生於高雄的鋼琴家劉孟捷, 1993 年以寇蒂斯音樂學院學生之姿,代替鋼琴大師安德烈. 瓦茲( Andr é Watts )於費城音樂廳演出。精彩又完美的演出,讓劉孟捷首度登上費城當地的新 聞頭條,贏得許多高度的讚賞,更受邀至國外各大型音樂會中演奏。演奏事業正值蒸蒸日上 時,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罕見疾病中斷。劉孟捷憑著堅毅的決心通過重重考驗,奇蹟似的恢復 健康,浴火重生之後,劉孟捷以獨奏家的姿態重返,繼續活躍在演奏舞台上,除舉辦個人鋼琴 獨奏會外,也與克里斯托夫.艾森巴 赫 ( Christoph Eschenbach )、古斯塔夫.杜達美( Gustavo Dudamel )、艾倫.吉伯特 ( Alan Gilbert )等指揮大師合作。 劉孟捷於 2002 年獲頒艾維理費雪職業大賞及費城音樂基金會職業成就獎,演出行腳遍及美國各 大城市、臺、港、日、韓、中、英、法、西、紐、澳等地,自
followed
of
a recital
the
was abruptly halted by
has been restored
then,